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八卷) 2007/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7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因陀罗网三昧」,第二首偈:
【彼一尘内众多刹。或有有佛或无佛。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
因陀罗网是比喻,在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在这首偈里面给我们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现代我们世间所讲的科学。佛经里面概略的来讲,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五个大科目。这五个大科目,第一个是伦理,第二个是道德,第三个是因果,第四个是哲学,第五个是科学。这段讲的是科学,讲的是宇宙,宇宙无限大跟无量小,全都给我们说出来。无量大是现在所谓的宏观世界,太空物理;无量小是量子力学,微观世界。『一尘』就是今天所讲的量子力学,物质里面最小的,一微尘,科学的术语称之为原子、粒子,现在发现比粒子还要小的,夸克。夸克是不是还能分,现在不知道,这世间科学不断在进步,谁都不敢下定论。
佛经里面讲微尘,这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这最小物质里面有世界,你看『彼一尘内』能现无量无边的刹土,刹土是大世界,在前面也都跟诸位报告过,在第一首里头报告过了。这个「刹」不是讲的小世界,我们讲一尊佛的教化区。其实每一尊佛的教区,虽然都称一佛刹,大小不一样,真的像第四句里面讲,『或有广大或狭小』。我们娑婆世界要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相比,极乐世界就是广大,我们娑婆世界就狭小,没法子比;华藏世界也是广大。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一般来说是众生福报不一样。福报何以不一样?在中国古老的谚语里头有所谓「量大福大」。由此可知,大小没有一定。如果这个世界的居民能够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心量都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佛土就广大。如果心量狭小,我们常讲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是损人利己,这心量很小,你居住的国土就很狭小。我们地球上的人心量不大,所以地球在太空当中是个小星球,不是很大的。太阳比我们地球就大得太多,要大一百多万倍。但是那是个火球,火球里头有没有众生能生存?像我们这样的众生在那边不能生存,可是有一类的众生适合於居住在那个地区,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
我们佛经里面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过去太空人登陆月球时,就有两个人来问我,我们以后还要不要念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月亮里没有人。是的,月亮里头没有像我们这一类的人,可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我们不可以说那里没有。是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另一个维次空间里头他住在那里,我们不知道。所以,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要照念。科学在我们地球上,现前的阶段还没有达到高水平,这个连科学家也知道。将来要有长足的进步,或者能发现月球里面有众生,太阳里面也有众生,围绕著太阳旋转,太阳系里面很多小星球,还是有众生居住。
我们学佛的人从这些理论上推测,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些星球是属於依报,依报从哪里来的?依报从正报变现出来的,「依报随著正报转」。不同维次空间这个现象,科学家现在已经很清楚,已经承认,确实有!可是空间怎么突破,现在还做不到。如果能突破,我们的眼界就扩大,从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也能看得见。佛法,还有些宗教,他们可以突破,用什么方法突破?用禅定,心地清净就能突破。微尘里面的刹土,那要很深的禅定,像我们前面所读过的,普贤菩萨能契入,普贤菩萨的禅定就高了。
在大乘教里面,普贤菩萨是一个大的类别,众多的普贤菩萨,程度差别不一样。以《华严经》来说,五十一个位次,如果修普贤行,这五十一个位次都称为普贤菩萨,这个道理要懂。十信位的普贤菩萨,十住位的普贤菩萨,十地位的普贤菩萨,定功差别就太大了。经里面告诉我们,普贤菩萨又有三个说法,有当位的普贤菩萨,有位前的普贤菩萨,有位后的普贤菩萨。当位是什么?当位是等觉,位前就是等觉之位以前的,像我们刚才讲的,从初信位到十地位,这五十个阶级都是等觉之前的。等觉之后的普贤菩萨,那成佛了。这些事实真相都得搞清楚。
修普贤行的等觉菩萨,实际上哪个等觉菩萨不修普贤行?他有能力入微尘世界。前面说过,微尘世界里面还有微尘,微尘世界跟外面世界没有两样,不可思议,无法想像。那我们要问,微尘世界里面有没有我们地球?有没有我们太阳系?有!微尘世界里有没有我们的身?有没有我们大众?肯定也有;我们这个身在宇宙之间无量无边,是不是?是的,没错。可是无量无边我们的身,我们起心动念统统起感应,我们出生,每个世界里面都有我们出生;我们如果这个身死了,灭掉了,每个世界也是这样,一样的情形。你怎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在经教里面答覆你,法性法尔如是。法性自自然然它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理由,这叫事实真相。《般若经》上称之「诸法实相」,有科学。哲学是智慧。
所以佛经的教育非常圆满,这些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认识;不认识,你学佛就搞迷信。你一定要晓得佛法是教育,我常常讲,什么教育?究竟圆满的教育。我上面还加一句,佛陀对於九法界众生究竟圆满的教育,学佛是在接受圆满教育的。这个观念确定了,我们学佛就没有走偏差,不会走上错路。这个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佛说得很好,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迷了,一念不觉,受教育的目的干什么?回归到你自己本来是佛,这个教育目的在此地,这叫究竟圆满。
我们世间教育,譬如中国自古我们的传统教育,我们传统教育目的在哪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父子的亲爱在这一生当中永远保持,不会变质,这是中国教育的目的。所以中国教育是亲爱的教育,父子有亲。现代的社会迫切需要,为什么?父子亲爱没有了,父子对立,父子当中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了。这些现象古圣先贤都看到,都明白了,所以才搞教育。希望接受到教育,你能够明白做人的道理,父子亲爱是天性,要懂得天性的道理。这个天性道理要绵延下去,还要把它扩张,扩张到你爱家庭,爱你的族群,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最后扩展到爱一切众生。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但是没有叫你回归自性,没有回归自性就不圆满。回归自性,本来是佛,这到究竟圆满。
我们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人家问我们学佛,我们能答得出来,能讲得明白。然后佛教育要不要学?不能不学。哲学、科学要学,哲学、科学在佛教育,排的顺序排到最后,伦理道德排在最先。这个排列顺序用意在哪里?用意在世界永久的安定和平,这都是现代社会当前迫切需要的。这么好的教育没有人知道,而把佛教误会成为迷信的宗教,不敢碰它,你看多可惜!我们很幸运遇到了,尤其是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帮助这个社会,帮助大众,先要自己学好。自己学好了给社会大众做个样子,他看看这个不错,是很好,於是学习的兴趣就能生起来;如果看到学佛的人各个还像迷信的样子,兴趣就没有了,就提不起来。这就是说自度而后才能度人,「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这个话是佛说的。
所以首先在现在告诉我们,一微尘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佛刹。现在科学家发现一微尘,但是一微尘里面还有众多刹,没有发现。对於一微尘的现象,科学家所说的跟佛经所讲的很接近。
第二句告诉我们,这些佛刹里面或者『有佛』,或者『无佛』,「无佛」就是众生。佛跟众生是一体的两面,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一体两面。一念觉,众生成佛;一念迷,佛变成众生,这个《华严经》上讲得很多。「无佛」就是这一个地区,我们说这个星球上的众生,都迷了,没有觉悟的。一念觉悟的这些佛来不来帮助他?来,虽来,迷惑的众生不认识佛。佛认识众生,众生不认识佛,众生看到佛菩萨也是众生,他不以为他是佛菩萨。所以在相上讲看不到。
可是我们学了佛之后,对於大乘教稍稍能够契入一点,我们慢慢就会发现,发现什么?发现这个世间有佛,这是真的,一点不假,而且非常有趣。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的,本来确实是佛。那现在是不是佛?当然是佛,他本来是佛。现在变成什么?全都变成一念不觉的佛,要靠佛菩萨来帮助,帮助他觉悟。只要有一个人觉悟,就会带动一批人觉悟,会带动很多人觉悟。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照外国人说法,中国人说法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什么?示现一念觉悟。怎么觉的不能不知道,觉悟的秘诀你要知道,你要把它抓住,你走这个方向,你肯定觉悟。觉悟的秘诀是什么?放下!放下你就看破,看破又帮助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从开始觉悟到证得究竟圆满,没有别的方法,就这个方法。
你看释迦牟尼佛怕我们不相信,实在他讲很容易就能讲出来,示现给我们看,示现给我们看不相信,没有人会接受。如果他示现一放下,智慧、神通、德相全部现前,我们一般人看到会怎么想法?他不是普通人,他是神,我们做不到,不愿意接受。那怎么办?一定要示现跟我们一样,凡夫俗子,示现去修行,然后再示现开悟证果,这个大家相信了。所以他还要走这个路子,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来投胎,就跟一般业报受生没有两样。实际上他不是业报,他是乘愿再来,是看这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了,必须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手段,要帮助众生觉悟。
出生在贵族,在王宫,世间人所追求的是荣华富贵,荣华富贵到顶端就是做国王,他示现在国王家里。这就是一般人梦寐所希求的,他全得到了,你们都在求。他得到之后怎样?把它舍掉,放下,不要了。让你去想,每个人都想做国王,为什么他得到王位之后他把它舍掉?一定有比国王更殊胜的东西,要不然他为什么会舍掉?这就叫我们思考,他在那里出题目,叫我们去想。王位连带著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荣华富贵到极处,对於人生来说不是真实的,谈不上价值与意义。为什么?因为世间无常,你保不住。
中国人讲「三不朽」,知道人在世间是无常的,希望什么?历史上留名,立功、立德、立言,将来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世。你看看想尽方法希望自己死了以后留名於后世,流芳百世。可是你要晓得,地球有成住坏空,地球哪一天坏掉,变成空了,没有了,历史还能存在吗?还是佛说得好,说了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晓得这个事实,就不再做这个打算,留名也是空的,也是一场空。沧海桑田,不只沧海桑田,成住坏空。什么是真的?提升灵性是真的。提升灵性靠什么?纯净纯善。为什么?清净、善良是性德,你好好养你的性德,这个带得去,这个真的是不生不灭,万古长存。
六祖大师这是在中国的示现,彻悟之后他明白了,他说「何期自性」,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说,没有想到我的自性「本自清净」,本来一点没有染污;没有想到我的自性「本不生灭」,没有生灭。身有生灭,现在外国人讲灵魂不生灭,那不是本性,那比六祖差远了。灵性不生不灭,我们今天讲法性,讲法身。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重要。我们今天要求,现在人求财富、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没有想到这些东西自性里统统具足。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自性里面有无量的德能,自性里面有无量的相好。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自性里的福报被你的贪心障碍了,你有贪心,你有吝啬,你自性里面无量无边的福报,佛经讲的相好,都没有了,障住了。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是被愚痴烦恼障碍住,我们的贪瞋痴慢疑把性德全障了。你要把这些烦恼放下,你自性里面的圆满具足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
又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现在无论是学道,无论是求学,心不定,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定不下来,没想到自性本来是定的。经教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本来是定的。最后说了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变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你自性变的。这是六祖开悟的时候说这五句话。这一悟,就有佛了,在中国就有佛了,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在印度就有佛了。
你看示现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现那个时代,印度可以说是文化水平达到登峰造极,最盛的一个时代。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当时的宗教学派经上讲了九十六种,比我们中国先秦诸子多得多。在中国学术,先秦诸子是达到黄金时代,孔子、孟子、老庄那个时代。各家学派都出来了,所以学术的风气非常之盛,大家都求学。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求学,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开始出去学,到三十岁,学了十二年。那么你要想到他是王子的身分,贵族身分,又聪明、又好学,我们就相信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学派那些高人他都接触到,他都向他们请教过、学过。学了最后怎么样?解决不了问题。释迦牟尼佛提出什么问题?生死的问题,生老病死苦的问题解决不了。
所以,他给我们表演,把这个学放弃掉,到恒河边上菩提树下,万缘放下,入定了。这一放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一放下就开悟。他放下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学的东西都不要了,全放下了,这一放下开悟了。要知道所学的那些东西在佛教里头叫做所知障,学那些东西都造成障碍,把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碍住。放下,一放下,自性里面的智慧透出来,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能、自性的相好全透出来。这一透出来之后,疑惑化解了,问题的答案全出来了,则开始教学。
这一教就四十九年。大家要晓得,没有教科书,没有书本,没有教材,也不需要预备,对一个人、两个人教他,对几百人、几千人也是教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真正的学问、德能、相好怎么成就的?放下成就的,不是十二年到处参学成就的,我们要懂得这个启示。要相信六祖大师的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佛在示现,在印度做那种示现,在中国做另外一种示现,意义都很深。
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学佛慢慢多了,都在经教里下功夫,不开悟。都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经教通达了,读多少东西,不开悟。能大师的示现,不认识字,没有学过,一放下全开悟了,全悟了。你想想看,这是我们最明显你能够体会的,两尊佛,惠能大师开悟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两样。你说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惠能大师也是古佛再来,来度众生的,来表演的,教给我们,原来这个事情是要放下的!
我们天天在学,我现在每天读经还是三、四个小时,放下没有?放下了。放下为什么还读?读而无读,无读而读,就放下了,要明白这个道理。读,是跟诸佛菩萨、是跟祖师大德做朋友,看他们东西就是跟他们聊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聊天,痕迹都不著,这叫放下。读经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缘相,这是什么?这是提升自己。如果一著相,就错了。读经如是,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如是,工作如是,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如是,这叫法喜充满,这叫不亦悦乎。无论是读经,无论是工作,乃至於穿衣吃饭,没有一桩不是法喜充满,没有一桩不是跟自性相应。跟自性相应就是跟法性相应,就是跟清净寂灭相应。能有少分相应,你工作就不累,你没有烦恼,再多的事情,心清净,再多的事情,心里没事,这个受用可就大了。工作量再多,每样事情都做得非常好,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心要记住,心是空的,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你要保持;相是有的,空有不二。所以佛家表法你看用法轮,用这个来代表,这代表的意思很好。法轮是圆,圆有个圆心,圆心在哪里?圆心肯定有,你找不到,是个抽象的概念,肯定是有,但是找不到。所以说空,空不是无,它是有,它起作用的时候是外面的圆周,圆周代表事,圆心代表理;圆周代表相,圆心代表性。所以心要空,空就有灵,灵就是智慧;心不能有,心有,灵就变成烦恼。所以心要常常保持清净,保持没有事情。这个很难,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怎么能放下?可是你要晓得,你要想智慧,你要想健康长寿,你一定要放下。永远保持心地空灵,你就想到圆心,可不能有一点东西,有一点东西心就坏了。
阿罗汉以上心都是空灵,但是阿罗汉还不是真空,到菩萨就接近真空。事相上虽然再多、再复杂,心上没有,那就是放下,那就真彻底放下。事碍不碍?不碍事。我们为苦难众生,那要缘,这一定要认识清楚。众生的缘有没有成熟?众生的福报有没有成熟?他没有福报,他应该要受罪的时候,佛菩萨也看著让他受罪,果报!他造这些恶业,他一定要受果报。希望他从受果报当中一下省悟过来,这是佛菩萨为咱们示现,这是教化众生。
所以,缘成熟的时候,佛陀的教学就兴旺起来。缘没有成熟,诸佛菩萨来得再多,是来得多,没错,他所现的相跟我们凡夫完全一样,你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虽看不出来,他还是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我们常讲保佑这个地区,加持这些苦难众生,还是有,并不显著。不显著是什么?众生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付出是很多,但是众生接受的太少了,我们用这个比喻来说。这是讲有佛、无佛。此地经上讲有佛、无佛是从相上说的,从理上说的,只有「有佛」,没有「无佛」,从理上讲的;从相上讲,「或无佛」。
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所处的这个地区,我要说个经验的话与大家分享。你问我有没有佛?有佛。怎样认识佛?好学就认识佛,你不好学你就不认识佛。好学你就发现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佛,为什么?帮助我学习,成就我的学业,他怎么不是佛?好学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是哪三个人?自己是一个,另外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善人在我们面前示现的样样都是善、都是美,我们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没有,好好跟他学,他是个觉悟的人,我要向他学习,我也觉悟了。
恶人在我们面前示现造种种恶业,我看到了,接触了,赶紧想想我有没有?如果有,要改。人很不容易知道自己过失,但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所以佛给我们示现的,那是别人,我们很容易看到。他是我的镜子,我看到他,不要去批评他,回过头来赶快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就学到了。如果我也有这个毛病,赶快改;没有这个毛病,以后不能犯这个毛病。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善人给我启示,恶人也给我启示,所以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那你一看全世界哪个不是佛?除我一个之外,全都是佛,你就见佛了。你能见到佛,你距离成佛就不远了。
从早晨起来,你所看到是家人,跟你住在一起的,你能不能看到那是佛?要记住古圣先贤一句话,「反求诸己」,这叫好学,你会看到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从人看起,看明白了,然后你再看大自然,大自然里面看到动物,动物是畜生道,是我们的老师。你细心去观察,它给我们什么启示?然后你再看植物,花草树木,然后再看山河大地。你能这样去观察,细心观察,你就能见到法身,你才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法喜,哪里不是?你不善学,那就没有法子,天天表演你不知道,你蒙在鼓里头。有佛、无佛我就跟诸位说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后面的两句:
【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
这两句是讲依报的环境,前面一句「有佛、无佛」是讲的正报,这是讲依报。『杂染』、『清净』,心净则国土净,虽然讲的环境,跟心性决定脱不了关系。为什么?心性是能现,外面的境界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你明白这个道理,「杂染」跟「清净」就没有了。为什么?杂染是心性,清净也是心性,回归到心性里面,染净俱不可得,所以染净不二。但是在事相上讲,染净有差别,理上是没有差别,如果我们在事上能够见到理,也就是说在相上见到性,这叫明心见性。佛陀教导我们,我们自己修行做功夫,确实就在这一著。
清净是四圣法界,我们讲十法界,杂染是六道。诸位要知道,杂染里头有善有恶,善是杂染,六道里头有三善道;恶也有杂染,也是杂染,这里面有三恶道。所以这里头有善恶。清净里头没有善恶,清净我们讲纯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要懂得。譬如说中国童蒙读本《三字经》里面,「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是清净,不是杂染。所以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那个善是纯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习性是杂染,清净是本性。但是有清净,也有了染著,不严重,有了染著是他已经起心动念,但是这个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的相是清净的。如果清净也没有,就是起心动念都没有,那才叫真正回归自性。所以有清净,有本善,还是隔一层,见不到真性,为什么?这是妄想,这里头虽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是个妄想,比六道凡夫高明太多了。
也就是六道里面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清净里头没有苦乐忧喜。五受里面的舍受,就是没有苦乐忧喜。六道里头,舍受的时间短,所以是暂时的;在四圣法界,苦乐忧喜没有了,舍受是长久的。长久的舍受就不叫做舍,叫什么?叫三昧。清净里头的受是三昧,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正常的享受对六道,六道杂染就是不正常的享受,於是乎我们就要明白,苦乐忧喜都是不正常。
然后我们再回味世尊给我们讲的,「常生欢喜心」,那个欢喜是不是忧喜的喜?不是的,如果是忧喜的喜,那佛菩萨又回到六道里去了,还比不上四圣法界的清净。他那个喜是什么?没有苦乐忧喜舍,那叫真的喜。法性里面有四净德「常乐我净」,这里有乐,这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这个常不是断常的常,我们一般讲有常有断,这不是的,它讲净不是染净的净。也就说它没有对立,只要是有对立的都是不净,这个不太容易体会。自性里面东西没有对立,所以自性,佛常常经教里头给我们讲,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对立。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对立,我们讲大,大一定跟小对立;讲长,长一定跟短对立;讲净,净一定跟染对立,所以起心动念都在对立的世界。对立就是现代科学家讲的相对论,总是相对的,这个世界是相对的。那你就晓得,六道是相对的,十法界还是相对,超越十法界,相对就没有了,入不二法门。你在相对里面见到不二,这叫开悟,这叫证道,或者叫证果。果不是真的有个果,实在讲你就是体会到性德。所以见性,明心见性,见性就是在一切现相上见到了不二。
这桩事情《华严经》上叫做「不思议解脱法门」,不思议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思,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属於思,起心动念;议是言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宇宙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真相,就在眼前。见性的人说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话如果我们用在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完全相同。他老人家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到处参学,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吗?到菩提树下一切放下,立刻开悟了,「得来全不费工夫」。六祖惠能大师是后面一句,他没有前面参学,他没去参过学,他真的就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没参学。
这两尊佛给我们的启示你要能体会得到。世出世间法,放下最真实,不放下全是虚妄,放下最真实。世出世法里面的真相,只要一放下,全都显现出来了。古人诗句里有句话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是什么?法身。一一色,一一相,我们今天所说所有物质世界里头所显示的,无有一法不是。然后你对於清净、杂染完全明白了,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佛土染,境界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地球上灾难很多,能不能化解?能,而且轻而易举。为什么?地球这个环境是随著人心那种感应显示出来的。如果地球上的居民心都变善,这个山河大地会恢复成过去古圣先贤文字里面所描写的那种真善美的世界。现在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就晓得,现在人心起心动念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恶见全具足,这个世界怎么能好?现在全世界几乎每个人都意识到地球的病态非常严重,到处在喊环保,环保能有效吗?我讲经这么多年说过很多次,环保没有效。为什么没有效?环保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根本上救,所以没有效果。根本是什么?根本是人心。根本怎么救法?根本救法是在教育,所以还是中国古人有智慧,教学为先。唯有教育才能帮助人觉悟,他觉悟了自然就回头,他回头的时候,这个地区磁场马上就有显著的改变。磁场的改变就是山河大地的反应,你以善念头给它,它的反应就是真善美。
这个我们从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里面得到科学的证明。我看到报导,有不少人用这个理论去做实验,不是用水,用盆栽,两盆的盆栽都很好,同时培养出来的。给它放在房屋的两边,一边以善意对它,另外一边以瞋恨、讨厌对它。结果几天之后,善意对它的,花不谢,保持得很好;恶意对它的,花已经枯了,先枯,枯掉了。另外是用水果,像香蕉,从树上刚刚摘下来,两支香蕉,也用这个方法。善念的,那香蕉放一个星期没有变坏;恶念的,已经变臭,不能吃了。我听说还有用米饭、用馒头,统统都明显的呈现这个效果。从这些实验当中就证明,山河大地这些物质我讲是有机的,不是死的,活的。它能够接收到人发给它的讯息,你给它善的讯息,它的回应非常美好;给它不善的,回应就不好,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今天讲求环保,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层次,所以想什么样的方法都收不到效果。我们虽然天天在讲,常常在讲,可是现在收看我们电视网路的人还是很少,为什么很少?他心理上有个障碍,这是宗教,这是一重障碍。另外一重障碍,他需要刺激,现在一般电视、网路上播出来的都是给人刺激,我们讲经要心平气和,他平静不下来。好像吸毒,他已经上瘾,没有毒品刺激他就觉得很痛苦,静不下来。有这么两种因素,所以收看讲经教学的人就少了。虽然是少,对於环保还是有影响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善心的人,现在这个地球上的环境比现在还要差。一边是染污的讯息,这一边还有善心的讯息,收到调和的作用。我们善心人愈多,善的讯息愈强烈,对於地球上许多灾难的化解是肯定有效果的。
由此可知,我们为苦难众生,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有义务、我们有使命要学佛,要学习圣贤的教诲。这在佛法里面,就是讲的自度度他。我们自己不认真的学,还在敷衍塞责,不但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佛菩萨,更对不起现在在地球上生活的这些众生。他跟我们属於同一个时代,我们今天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不知道则情有可原,知道了就应当全心全力帮助大家。知道了就是觉悟的,觉悟有程度浅深不同,我们虽然比不上佛菩萨,比不上阿罗汉,但是比一般人来讲,他们依旧还迷恋在醉生梦死,我们已经从这里头走出来,比那些人高明多了。
怎样帮助他们?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榜样,远离杂染。远离杂染我们就走向清净,这个清净虽然是染净之净,能救眼前燃眉之急。离开染污得清净了,然后再提升一步到纯净,那要相当的功夫。这种功夫,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生时间不是很长,能不能得到?我们相信只要好学,这一生当中是可以得到。但是好学是自己具备的条件,另外还有个缘分,缘分很重要。缘分就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老师、好的同学,这三个条件要是具足,可以说没有不成就的。成就有高下不同,这个高下之因则与宿世的善根有关系,与这一生我们所受的教育有关系。这都是我们现前应该努力的方向,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
所以要了解,环境上的杂染、清净悉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少分,不要说很多,体会到少分,我们会对於现前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为什么?因为染污不在外面,染污在自心,我心清净,我的环境清净,我没有办法像佛菩萨那样,但是我自己居住的小环境得清净。你清净了,你至少会感化你一家人;你一家清净,你的家会感应到你的邻居,你的四邻会清净,慢慢扩大。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读古书,特别是读到舜王的故事,当然在四千五百年前,人们纯朴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可是那个烦恼习气很重,舜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个继母,继母生了个弟弟。继母爱她自己亲生的儿子,对於前面夫人留下的儿子她很不喜欢。这个事情我们能想到,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私心。可是,舜的继母的心狠毒,总想把前面这个儿子害死,去掉。而且他的父亲也是个糊涂人,不是个明白人,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舜以纯孝之心,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让父母不欢喜。天天思过,天天改过,三年,感动了他一家,父亲、继母回心转意,感动了。所以,他能成为圣人。你想想看,他的继母好不好?他的继母要不是那样的人,他成不了圣人。他能成圣人,他继母给他的机会,他自己好学。如果不好学,起了怨恨,就变成敌对,可能他会做出大不孝,杀父、杀母,都很难讲。大孝,所以在中国二十四孝排名第一,你要晓得这是他的继母给他的。
你从这个角度看,什么叫善人、什么叫恶人,很难分别。岂不是恶里头有善,善里头有恶!问题是你要有智慧之眼,能见到,能取其善,舍其不善,这叫大善。舜以后做到天子,还封他弟弟为诸侯,没有一丝毫怨恨,对他的父亲、对他的继母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是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要有善意,不能有恶意。善意能改变成为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环境,一定要把不善变成善,要把杂染变成清净。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个本钱,为什么?我们自性是本善的,佛说我们本来是佛,这就是本钱。只要觉,不能迷。逆境里面起一念怨天尤人的念头,迷了;顺境里面起一念贪恋,迷了。所以在境界里头,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面没有瞋恚,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只要清净心、平等心,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烦恼不能解决。
今天的社会,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混乱的。这个世间多少人在动脑筋,想方法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那个想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混乱,混乱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再用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解决。真正解决是什么?真正解决要把自己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应当把它开发出来,就能解决问题。本有,一定能现前,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没有,一定可以远离,本有的一定能现前,你要有这个信心。依照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诲,决定能成就。
对自己来讲,我们在这个世间,中年以上大家都非常重视保健,身体健康。你有再大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你身体生病,没用。要想身体健康,你先要把心理上的杂染去掉。你的清净心里头没有杂染,心里头没有贪瞋痴慢,有贪瞋痴慢叫妄心,真心里头没有。所以你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怎么用真心?远离真心里头没有的那些东西,就是一切的不善你统统不要去想它,统统不要去用它;起心动念你想一切善,你用一切善,这就对了,这个对你身体健康有大帮助!
最不好的东西,佛在经典上比喻叫三毒,贪瞋痴;就是顺境里面起贪心,逆境里面起瞋恚心,对於顺逆境界一无所知,愚痴。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就在这里。佛是苦口婆心,一切经论里头常常讲,使我们想到他老人家当年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几乎天天讲。这个状况我们能想得到,每天来亲近他的人,来看他的人,向他请教的人太多了,来自四面八方,不是常常跟他的。常常跟他的,经上有记载的也不是少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不是常常跟他,临时来看他,向他学习的,不计其数。这样重要的开示当然要天天讲,常常讲,所以我们在经论就常常看到,非常重要。修行从哪里修?觉悟从哪里觉?真正能够提醒自己,贪瞋痴三毒烦恼非要拔除不可,这是觉悟。在顺境里面学不贪恋,你可以受用,不可以贪恋;逆境也可以接受,不要生瞋恚;顺逆境界、业因果报,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然后你就会转烦恼为菩提。
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的受用,真实的利益,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没学佛的时候是这样的,学佛之后还是这样的。可是你感受不同,没有学佛的时候苦,烦恼多,学佛之后还是这样,快乐。不是学佛之后,我们生活突然变了,不是,哪有这回事情!这里头不一样是什么?迷悟不一样,没有学佛的时候迷,学佛之后悟了。你的生活环境没有改变,工作也没有改变,待人接物也没有改变,心改变了,不迷了。不迷,没有一样不乐;迷了,没有一样不苦。然后这很显然的就说明白了,佛教教学是什么?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后面,果报自自然然的离苦得乐。佛有没有给我们什么?佛什么也没有给我们,佛只是把这些道理讲清楚,方法讲清楚,我们自己觉悟,我们自己照做。
从这个地方你细心去观察、去思惟,佛教是教学,不是宗教,他不是神。神怎样保佑我,要赐我什么,佛什么都没有,佛是老师。老师开导你,帮助你,只要觉悟,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以后的成果是你自己的事情。佛对众生只有开示,众生自己要觉,就是要悟、要入,入是做到了,悟是证得,证得是做到,那个老师没有法子帮你忙。老师帮你忙就是开示,开是开启,示是指示,老师现身说法做出觉悟的样子给你看。你常常接触,看到了,你也恍然大悟。你有疑惑向他请教,他讲给你听,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只到这个地方。
末后这一句,『广大』跟『狭小』,这是心量。心量大的人快乐,心量小的人很苦,什么事情都想不开,放不下。心量大的人,遇到再困难的事情,大而化之,有什么了不起!大而化之,他烦恼就轻。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认知,心量本来是广大的,佛在经上说,你的心量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说佛心。你本来是佛,既然本来是佛,你的心量本来是包太虚、周沙界,你跟诸佛菩萨没有差别。你现在心量怎么会变得这么小?错了,变得这么小,迷了。这是迫切需要恢复的。
用什么方法恢复?人都爱自己,把爱自己的这个意识、念头扩大,怎么扩大?你先爱你喜欢的人,这个容易,这有步骤的,然后再扩大能爱护一般人;到最后再扩大能爱护你的仇敌,得罪你的人你也会爱护他。毁谤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你都不在意,你都能很爱他,尊重他,关怀他,照顾他,帮助他,会把那些冤亲债主感化,都变成朋友,化敌为友,这个多快乐!然后再把心量扩大,爱一切动物,爱一切植物,爱山河大地,爱整个宇宙,就慢慢扩展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你的自性,你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要懂得方法。
我们这些年来得老师的教诲,也就是这样慢慢扩充的,原本心量不大。我从小在苦难当中长大的,我们年幼的时候就遇到八年抗战,抗战当中天天逃难,处处受到别人帮助,所以感恩的心从小养成。这个对於学佛,拓开心量,方便多了。受过很多苦难,接受过许多认识、不认识的人帮助你。你到没有吃的时候,没有穿的时候,没有水喝的时候,人家送一杯水给你,送点吃的东西给你,在那个时候就常常遇到。我们自己也看到逃难很多可怜的人,我们有力量也都帮助他,扶持他一把,彼此都不认识,患难之交。在那个时候我们在学校念书,学校是大家庭,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同学就是兄弟姐妹,都要互相照顾。学校同学一千二百多人,像这种生活也是把自己心量拓开,以后接受佛法的薰习方便很多。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好教,从小娇生惯养,从小就养成自私自利,他有的东西你想分一点给别人,很不容易。可是还是要教,还是要做好样子给他看,总希望他日久天长,慢慢薰习,能转过来。这就是我们这一生,年轻生活环境跟这一代人不一样。在我们那个时代,父母对儿女不是不爱护,不能溺爱,溺爱是死路一条,一定是严格的管教。从小就要学洗衣服、要学烧饭,我厨房的事十岁就开始学了,那时候抗战爆发,芦沟桥事变那一年我十岁。家里父母就意识到,万一战争逃难,一家打散了,你怎么能活得下去?所以洗衣服,以前还缝被子,这些生活教育就变成家庭里头重点的教育。好在十岁以前学到一点伦理的教育,十岁以后就著重在实际的生活教育。以后学佛,原来这些教育佛门里头全都有,而且非常重视。
所以我们念到这一句要想到,拓开心量比什么都重要。拓开心量就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真正转变成大公无私,仁慈博爱,那都是我们的性德,自性慢慢的往外透,烦恼习气逐渐舍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因陀罗网三昧」,第二首偈:
【彼一尘内众多刹。或有有佛或无佛。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
因陀罗网是比喻,在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在这首偈里面给我们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现代我们世间所讲的科学。佛经里面概略的来讲,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五个大科目。这五个大科目,第一个是伦理,第二个是道德,第三个是因果,第四个是哲学,第五个是科学。这段讲的是科学,讲的是宇宙,宇宙无限大跟无量小,全都给我们说出来。无量大是现在所谓的宏观世界,太空物理;无量小是量子力学,微观世界。『一尘』就是今天所讲的量子力学,物质里面最小的,一微尘,科学的术语称之为原子、粒子,现在发现比粒子还要小的,夸克。夸克是不是还能分,现在不知道,这世间科学不断在进步,谁都不敢下定论。
佛经里面讲微尘,这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这最小物质里面有世界,你看『彼一尘内』能现无量无边的刹土,刹土是大世界,在前面也都跟诸位报告过,在第一首里头报告过了。这个「刹」不是讲的小世界,我们讲一尊佛的教化区。其实每一尊佛的教区,虽然都称一佛刹,大小不一样,真的像第四句里面讲,『或有广大或狭小』。我们娑婆世界要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相比,极乐世界就是广大,我们娑婆世界就狭小,没法子比;华藏世界也是广大。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一般来说是众生福报不一样。福报何以不一样?在中国古老的谚语里头有所谓「量大福大」。由此可知,大小没有一定。如果这个世界的居民能够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心量都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佛土就广大。如果心量狭小,我们常讲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是损人利己,这心量很小,你居住的国土就很狭小。我们地球上的人心量不大,所以地球在太空当中是个小星球,不是很大的。太阳比我们地球就大得太多,要大一百多万倍。但是那是个火球,火球里头有没有众生能生存?像我们这样的众生在那边不能生存,可是有一类的众生适合於居住在那个地区,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
我们佛经里面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过去太空人登陆月球时,就有两个人来问我,我们以后还要不要念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月亮里没有人。是的,月亮里头没有像我们这一类的人,可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我们不可以说那里没有。是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另一个维次空间里头他住在那里,我们不知道。所以,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要照念。科学在我们地球上,现前的阶段还没有达到高水平,这个连科学家也知道。将来要有长足的进步,或者能发现月球里面有众生,太阳里面也有众生,围绕著太阳旋转,太阳系里面很多小星球,还是有众生居住。
我们学佛的人从这些理论上推测,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些星球是属於依报,依报从哪里来的?依报从正报变现出来的,「依报随著正报转」。不同维次空间这个现象,科学家现在已经很清楚,已经承认,确实有!可是空间怎么突破,现在还做不到。如果能突破,我们的眼界就扩大,从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也能看得见。佛法,还有些宗教,他们可以突破,用什么方法突破?用禅定,心地清净就能突破。微尘里面的刹土,那要很深的禅定,像我们前面所读过的,普贤菩萨能契入,普贤菩萨的禅定就高了。
在大乘教里面,普贤菩萨是一个大的类别,众多的普贤菩萨,程度差别不一样。以《华严经》来说,五十一个位次,如果修普贤行,这五十一个位次都称为普贤菩萨,这个道理要懂。十信位的普贤菩萨,十住位的普贤菩萨,十地位的普贤菩萨,定功差别就太大了。经里面告诉我们,普贤菩萨又有三个说法,有当位的普贤菩萨,有位前的普贤菩萨,有位后的普贤菩萨。当位是什么?当位是等觉,位前就是等觉之位以前的,像我们刚才讲的,从初信位到十地位,这五十个阶级都是等觉之前的。等觉之后的普贤菩萨,那成佛了。这些事实真相都得搞清楚。
修普贤行的等觉菩萨,实际上哪个等觉菩萨不修普贤行?他有能力入微尘世界。前面说过,微尘世界里面还有微尘,微尘世界跟外面世界没有两样,不可思议,无法想像。那我们要问,微尘世界里面有没有我们地球?有没有我们太阳系?有!微尘世界里有没有我们的身?有没有我们大众?肯定也有;我们这个身在宇宙之间无量无边,是不是?是的,没错。可是无量无边我们的身,我们起心动念统统起感应,我们出生,每个世界里面都有我们出生;我们如果这个身死了,灭掉了,每个世界也是这样,一样的情形。你怎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在经教里面答覆你,法性法尔如是。法性自自然然它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理由,这叫事实真相。《般若经》上称之「诸法实相」,有科学。哲学是智慧。
所以佛经的教育非常圆满,这些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认识;不认识,你学佛就搞迷信。你一定要晓得佛法是教育,我常常讲,什么教育?究竟圆满的教育。我上面还加一句,佛陀对於九法界众生究竟圆满的教育,学佛是在接受圆满教育的。这个观念确定了,我们学佛就没有走偏差,不会走上错路。这个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佛说得很好,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迷了,一念不觉,受教育的目的干什么?回归到你自己本来是佛,这个教育目的在此地,这叫究竟圆满。
我们世间教育,譬如中国自古我们的传统教育,我们传统教育目的在哪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父子的亲爱在这一生当中永远保持,不会变质,这是中国教育的目的。所以中国教育是亲爱的教育,父子有亲。现代的社会迫切需要,为什么?父子亲爱没有了,父子对立,父子当中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了。这些现象古圣先贤都看到,都明白了,所以才搞教育。希望接受到教育,你能够明白做人的道理,父子亲爱是天性,要懂得天性的道理。这个天性道理要绵延下去,还要把它扩张,扩张到你爱家庭,爱你的族群,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最后扩展到爱一切众生。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但是没有叫你回归自性,没有回归自性就不圆满。回归自性,本来是佛,这到究竟圆满。
我们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人家问我们学佛,我们能答得出来,能讲得明白。然后佛教育要不要学?不能不学。哲学、科学要学,哲学、科学在佛教育,排的顺序排到最后,伦理道德排在最先。这个排列顺序用意在哪里?用意在世界永久的安定和平,这都是现代社会当前迫切需要的。这么好的教育没有人知道,而把佛教误会成为迷信的宗教,不敢碰它,你看多可惜!我们很幸运遇到了,尤其是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帮助这个社会,帮助大众,先要自己学好。自己学好了给社会大众做个样子,他看看这个不错,是很好,於是学习的兴趣就能生起来;如果看到学佛的人各个还像迷信的样子,兴趣就没有了,就提不起来。这就是说自度而后才能度人,「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这个话是佛说的。
所以首先在现在告诉我们,一微尘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佛刹。现在科学家发现一微尘,但是一微尘里面还有众多刹,没有发现。对於一微尘的现象,科学家所说的跟佛经所讲的很接近。
第二句告诉我们,这些佛刹里面或者『有佛』,或者『无佛』,「无佛」就是众生。佛跟众生是一体的两面,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一体两面。一念觉,众生成佛;一念迷,佛变成众生,这个《华严经》上讲得很多。「无佛」就是这一个地区,我们说这个星球上的众生,都迷了,没有觉悟的。一念觉悟的这些佛来不来帮助他?来,虽来,迷惑的众生不认识佛。佛认识众生,众生不认识佛,众生看到佛菩萨也是众生,他不以为他是佛菩萨。所以在相上讲看不到。
可是我们学了佛之后,对於大乘教稍稍能够契入一点,我们慢慢就会发现,发现什么?发现这个世间有佛,这是真的,一点不假,而且非常有趣。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的,本来确实是佛。那现在是不是佛?当然是佛,他本来是佛。现在变成什么?全都变成一念不觉的佛,要靠佛菩萨来帮助,帮助他觉悟。只要有一个人觉悟,就会带动一批人觉悟,会带动很多人觉悟。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照外国人说法,中国人说法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什么?示现一念觉悟。怎么觉的不能不知道,觉悟的秘诀你要知道,你要把它抓住,你走这个方向,你肯定觉悟。觉悟的秘诀是什么?放下!放下你就看破,看破又帮助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从开始觉悟到证得究竟圆满,没有别的方法,就这个方法。
你看释迦牟尼佛怕我们不相信,实在他讲很容易就能讲出来,示现给我们看,示现给我们看不相信,没有人会接受。如果他示现一放下,智慧、神通、德相全部现前,我们一般人看到会怎么想法?他不是普通人,他是神,我们做不到,不愿意接受。那怎么办?一定要示现跟我们一样,凡夫俗子,示现去修行,然后再示现开悟证果,这个大家相信了。所以他还要走这个路子,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来投胎,就跟一般业报受生没有两样。实际上他不是业报,他是乘愿再来,是看这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了,必须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手段,要帮助众生觉悟。
出生在贵族,在王宫,世间人所追求的是荣华富贵,荣华富贵到顶端就是做国王,他示现在国王家里。这就是一般人梦寐所希求的,他全得到了,你们都在求。他得到之后怎样?把它舍掉,放下,不要了。让你去想,每个人都想做国王,为什么他得到王位之后他把它舍掉?一定有比国王更殊胜的东西,要不然他为什么会舍掉?这就叫我们思考,他在那里出题目,叫我们去想。王位连带著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荣华富贵到极处,对於人生来说不是真实的,谈不上价值与意义。为什么?因为世间无常,你保不住。
中国人讲「三不朽」,知道人在世间是无常的,希望什么?历史上留名,立功、立德、立言,将来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世。你看看想尽方法希望自己死了以后留名於后世,流芳百世。可是你要晓得,地球有成住坏空,地球哪一天坏掉,变成空了,没有了,历史还能存在吗?还是佛说得好,说了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晓得这个事实,就不再做这个打算,留名也是空的,也是一场空。沧海桑田,不只沧海桑田,成住坏空。什么是真的?提升灵性是真的。提升灵性靠什么?纯净纯善。为什么?清净、善良是性德,你好好养你的性德,这个带得去,这个真的是不生不灭,万古长存。
六祖大师这是在中国的示现,彻悟之后他明白了,他说「何期自性」,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说,没有想到我的自性「本自清净」,本来一点没有染污;没有想到我的自性「本不生灭」,没有生灭。身有生灭,现在外国人讲灵魂不生灭,那不是本性,那比六祖差远了。灵性不生不灭,我们今天讲法性,讲法身。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重要。我们今天要求,现在人求财富、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没有想到这些东西自性里统统具足。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自性里面有无量的德能,自性里面有无量的相好。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自性里的福报被你的贪心障碍了,你有贪心,你有吝啬,你自性里面无量无边的福报,佛经讲的相好,都没有了,障住了。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是被愚痴烦恼障碍住,我们的贪瞋痴慢疑把性德全障了。你要把这些烦恼放下,你自性里面的圆满具足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
又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现在无论是学道,无论是求学,心不定,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定不下来,没想到自性本来是定的。经教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本来是定的。最后说了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变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你自性变的。这是六祖开悟的时候说这五句话。这一悟,就有佛了,在中国就有佛了,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在印度就有佛了。
你看示现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现那个时代,印度可以说是文化水平达到登峰造极,最盛的一个时代。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当时的宗教学派经上讲了九十六种,比我们中国先秦诸子多得多。在中国学术,先秦诸子是达到黄金时代,孔子、孟子、老庄那个时代。各家学派都出来了,所以学术的风气非常之盛,大家都求学。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求学,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开始出去学,到三十岁,学了十二年。那么你要想到他是王子的身分,贵族身分,又聪明、又好学,我们就相信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学派那些高人他都接触到,他都向他们请教过、学过。学了最后怎么样?解决不了问题。释迦牟尼佛提出什么问题?生死的问题,生老病死苦的问题解决不了。
所以,他给我们表演,把这个学放弃掉,到恒河边上菩提树下,万缘放下,入定了。这一放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一放下就开悟。他放下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学的东西都不要了,全放下了,这一放下开悟了。要知道所学的那些东西在佛教里头叫做所知障,学那些东西都造成障碍,把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碍住。放下,一放下,自性里面的智慧透出来,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能、自性的相好全透出来。这一透出来之后,疑惑化解了,问题的答案全出来了,则开始教学。
这一教就四十九年。大家要晓得,没有教科书,没有书本,没有教材,也不需要预备,对一个人、两个人教他,对几百人、几千人也是教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真正的学问、德能、相好怎么成就的?放下成就的,不是十二年到处参学成就的,我们要懂得这个启示。要相信六祖大师的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佛在示现,在印度做那种示现,在中国做另外一种示现,意义都很深。
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学佛慢慢多了,都在经教里下功夫,不开悟。都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经教通达了,读多少东西,不开悟。能大师的示现,不认识字,没有学过,一放下全开悟了,全悟了。你想想看,这是我们最明显你能够体会的,两尊佛,惠能大师开悟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两样。你说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惠能大师也是古佛再来,来度众生的,来表演的,教给我们,原来这个事情是要放下的!
我们天天在学,我现在每天读经还是三、四个小时,放下没有?放下了。放下为什么还读?读而无读,无读而读,就放下了,要明白这个道理。读,是跟诸佛菩萨、是跟祖师大德做朋友,看他们东西就是跟他们聊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聊天,痕迹都不著,这叫放下。读经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缘相,这是什么?这是提升自己。如果一著相,就错了。读经如是,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如是,工作如是,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如是,这叫法喜充满,这叫不亦悦乎。无论是读经,无论是工作,乃至於穿衣吃饭,没有一桩不是法喜充满,没有一桩不是跟自性相应。跟自性相应就是跟法性相应,就是跟清净寂灭相应。能有少分相应,你工作就不累,你没有烦恼,再多的事情,心清净,再多的事情,心里没事,这个受用可就大了。工作量再多,每样事情都做得非常好,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心要记住,心是空的,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你要保持;相是有的,空有不二。所以佛家表法你看用法轮,用这个来代表,这代表的意思很好。法轮是圆,圆有个圆心,圆心在哪里?圆心肯定有,你找不到,是个抽象的概念,肯定是有,但是找不到。所以说空,空不是无,它是有,它起作用的时候是外面的圆周,圆周代表事,圆心代表理;圆周代表相,圆心代表性。所以心要空,空就有灵,灵就是智慧;心不能有,心有,灵就变成烦恼。所以心要常常保持清净,保持没有事情。这个很难,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怎么能放下?可是你要晓得,你要想智慧,你要想健康长寿,你一定要放下。永远保持心地空灵,你就想到圆心,可不能有一点东西,有一点东西心就坏了。
阿罗汉以上心都是空灵,但是阿罗汉还不是真空,到菩萨就接近真空。事相上虽然再多、再复杂,心上没有,那就是放下,那就真彻底放下。事碍不碍?不碍事。我们为苦难众生,那要缘,这一定要认识清楚。众生的缘有没有成熟?众生的福报有没有成熟?他没有福报,他应该要受罪的时候,佛菩萨也看著让他受罪,果报!他造这些恶业,他一定要受果报。希望他从受果报当中一下省悟过来,这是佛菩萨为咱们示现,这是教化众生。
所以,缘成熟的时候,佛陀的教学就兴旺起来。缘没有成熟,诸佛菩萨来得再多,是来得多,没错,他所现的相跟我们凡夫完全一样,你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虽看不出来,他还是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我们常讲保佑这个地区,加持这些苦难众生,还是有,并不显著。不显著是什么?众生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付出是很多,但是众生接受的太少了,我们用这个比喻来说。这是讲有佛、无佛。此地经上讲有佛、无佛是从相上说的,从理上说的,只有「有佛」,没有「无佛」,从理上讲的;从相上讲,「或无佛」。
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所处的这个地区,我要说个经验的话与大家分享。你问我有没有佛?有佛。怎样认识佛?好学就认识佛,你不好学你就不认识佛。好学你就发现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佛,为什么?帮助我学习,成就我的学业,他怎么不是佛?好学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是哪三个人?自己是一个,另外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善人在我们面前示现的样样都是善、都是美,我们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没有,好好跟他学,他是个觉悟的人,我要向他学习,我也觉悟了。
恶人在我们面前示现造种种恶业,我看到了,接触了,赶紧想想我有没有?如果有,要改。人很不容易知道自己过失,但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所以佛给我们示现的,那是别人,我们很容易看到。他是我的镜子,我看到他,不要去批评他,回过头来赶快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就学到了。如果我也有这个毛病,赶快改;没有这个毛病,以后不能犯这个毛病。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善人给我启示,恶人也给我启示,所以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那你一看全世界哪个不是佛?除我一个之外,全都是佛,你就见佛了。你能见到佛,你距离成佛就不远了。
从早晨起来,你所看到是家人,跟你住在一起的,你能不能看到那是佛?要记住古圣先贤一句话,「反求诸己」,这叫好学,你会看到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从人看起,看明白了,然后你再看大自然,大自然里面看到动物,动物是畜生道,是我们的老师。你细心去观察,它给我们什么启示?然后你再看植物,花草树木,然后再看山河大地。你能这样去观察,细心观察,你就能见到法身,你才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法喜,哪里不是?你不善学,那就没有法子,天天表演你不知道,你蒙在鼓里头。有佛、无佛我就跟诸位说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后面的两句:
【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
这两句是讲依报的环境,前面一句「有佛、无佛」是讲的正报,这是讲依报。『杂染』、『清净』,心净则国土净,虽然讲的环境,跟心性决定脱不了关系。为什么?心性是能现,外面的境界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你明白这个道理,「杂染」跟「清净」就没有了。为什么?杂染是心性,清净也是心性,回归到心性里面,染净俱不可得,所以染净不二。但是在事相上讲,染净有差别,理上是没有差别,如果我们在事上能够见到理,也就是说在相上见到性,这叫明心见性。佛陀教导我们,我们自己修行做功夫,确实就在这一著。
清净是四圣法界,我们讲十法界,杂染是六道。诸位要知道,杂染里头有善有恶,善是杂染,六道里头有三善道;恶也有杂染,也是杂染,这里面有三恶道。所以这里头有善恶。清净里头没有善恶,清净我们讲纯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要懂得。譬如说中国童蒙读本《三字经》里面,「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是清净,不是杂染。所以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那个善是纯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习性是杂染,清净是本性。但是有清净,也有了染著,不严重,有了染著是他已经起心动念,但是这个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的相是清净的。如果清净也没有,就是起心动念都没有,那才叫真正回归自性。所以有清净,有本善,还是隔一层,见不到真性,为什么?这是妄想,这里头虽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是个妄想,比六道凡夫高明太多了。
也就是六道里面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清净里头没有苦乐忧喜。五受里面的舍受,就是没有苦乐忧喜。六道里头,舍受的时间短,所以是暂时的;在四圣法界,苦乐忧喜没有了,舍受是长久的。长久的舍受就不叫做舍,叫什么?叫三昧。清净里头的受是三昧,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正常的享受对六道,六道杂染就是不正常的享受,於是乎我们就要明白,苦乐忧喜都是不正常。
然后我们再回味世尊给我们讲的,「常生欢喜心」,那个欢喜是不是忧喜的喜?不是的,如果是忧喜的喜,那佛菩萨又回到六道里去了,还比不上四圣法界的清净。他那个喜是什么?没有苦乐忧喜舍,那叫真的喜。法性里面有四净德「常乐我净」,这里有乐,这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这个常不是断常的常,我们一般讲有常有断,这不是的,它讲净不是染净的净。也就说它没有对立,只要是有对立的都是不净,这个不太容易体会。自性里面东西没有对立,所以自性,佛常常经教里头给我们讲,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对立。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对立,我们讲大,大一定跟小对立;讲长,长一定跟短对立;讲净,净一定跟染对立,所以起心动念都在对立的世界。对立就是现代科学家讲的相对论,总是相对的,这个世界是相对的。那你就晓得,六道是相对的,十法界还是相对,超越十法界,相对就没有了,入不二法门。你在相对里面见到不二,这叫开悟,这叫证道,或者叫证果。果不是真的有个果,实在讲你就是体会到性德。所以见性,明心见性,见性就是在一切现相上见到了不二。
这桩事情《华严经》上叫做「不思议解脱法门」,不思议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思,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属於思,起心动念;议是言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宇宙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真相,就在眼前。见性的人说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话如果我们用在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完全相同。他老人家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到处参学,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吗?到菩提树下一切放下,立刻开悟了,「得来全不费工夫」。六祖惠能大师是后面一句,他没有前面参学,他没去参过学,他真的就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没参学。
这两尊佛给我们的启示你要能体会得到。世出世间法,放下最真实,不放下全是虚妄,放下最真实。世出世法里面的真相,只要一放下,全都显现出来了。古人诗句里有句话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是什么?法身。一一色,一一相,我们今天所说所有物质世界里头所显示的,无有一法不是。然后你对於清净、杂染完全明白了,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佛土染,境界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地球上灾难很多,能不能化解?能,而且轻而易举。为什么?地球这个环境是随著人心那种感应显示出来的。如果地球上的居民心都变善,这个山河大地会恢复成过去古圣先贤文字里面所描写的那种真善美的世界。现在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就晓得,现在人心起心动念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恶见全具足,这个世界怎么能好?现在全世界几乎每个人都意识到地球的病态非常严重,到处在喊环保,环保能有效吗?我讲经这么多年说过很多次,环保没有效。为什么没有效?环保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根本上救,所以没有效果。根本是什么?根本是人心。根本怎么救法?根本救法是在教育,所以还是中国古人有智慧,教学为先。唯有教育才能帮助人觉悟,他觉悟了自然就回头,他回头的时候,这个地区磁场马上就有显著的改变。磁场的改变就是山河大地的反应,你以善念头给它,它的反应就是真善美。
这个我们从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里面得到科学的证明。我看到报导,有不少人用这个理论去做实验,不是用水,用盆栽,两盆的盆栽都很好,同时培养出来的。给它放在房屋的两边,一边以善意对它,另外一边以瞋恨、讨厌对它。结果几天之后,善意对它的,花不谢,保持得很好;恶意对它的,花已经枯了,先枯,枯掉了。另外是用水果,像香蕉,从树上刚刚摘下来,两支香蕉,也用这个方法。善念的,那香蕉放一个星期没有变坏;恶念的,已经变臭,不能吃了。我听说还有用米饭、用馒头,统统都明显的呈现这个效果。从这些实验当中就证明,山河大地这些物质我讲是有机的,不是死的,活的。它能够接收到人发给它的讯息,你给它善的讯息,它的回应非常美好;给它不善的,回应就不好,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今天讲求环保,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层次,所以想什么样的方法都收不到效果。我们虽然天天在讲,常常在讲,可是现在收看我们电视网路的人还是很少,为什么很少?他心理上有个障碍,这是宗教,这是一重障碍。另外一重障碍,他需要刺激,现在一般电视、网路上播出来的都是给人刺激,我们讲经要心平气和,他平静不下来。好像吸毒,他已经上瘾,没有毒品刺激他就觉得很痛苦,静不下来。有这么两种因素,所以收看讲经教学的人就少了。虽然是少,对於环保还是有影响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善心的人,现在这个地球上的环境比现在还要差。一边是染污的讯息,这一边还有善心的讯息,收到调和的作用。我们善心人愈多,善的讯息愈强烈,对於地球上许多灾难的化解是肯定有效果的。
由此可知,我们为苦难众生,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有义务、我们有使命要学佛,要学习圣贤的教诲。这在佛法里面,就是讲的自度度他。我们自己不认真的学,还在敷衍塞责,不但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佛菩萨,更对不起现在在地球上生活的这些众生。他跟我们属於同一个时代,我们今天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不知道则情有可原,知道了就应当全心全力帮助大家。知道了就是觉悟的,觉悟有程度浅深不同,我们虽然比不上佛菩萨,比不上阿罗汉,但是比一般人来讲,他们依旧还迷恋在醉生梦死,我们已经从这里头走出来,比那些人高明多了。
怎样帮助他们?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榜样,远离杂染。远离杂染我们就走向清净,这个清净虽然是染净之净,能救眼前燃眉之急。离开染污得清净了,然后再提升一步到纯净,那要相当的功夫。这种功夫,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生时间不是很长,能不能得到?我们相信只要好学,这一生当中是可以得到。但是好学是自己具备的条件,另外还有个缘分,缘分很重要。缘分就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老师、好的同学,这三个条件要是具足,可以说没有不成就的。成就有高下不同,这个高下之因则与宿世的善根有关系,与这一生我们所受的教育有关系。这都是我们现前应该努力的方向,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
所以要了解,环境上的杂染、清净悉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少分,不要说很多,体会到少分,我们会对於现前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为什么?因为染污不在外面,染污在自心,我心清净,我的环境清净,我没有办法像佛菩萨那样,但是我自己居住的小环境得清净。你清净了,你至少会感化你一家人;你一家清净,你的家会感应到你的邻居,你的四邻会清净,慢慢扩大。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读古书,特别是读到舜王的故事,当然在四千五百年前,人们纯朴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可是那个烦恼习气很重,舜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个继母,继母生了个弟弟。继母爱她自己亲生的儿子,对於前面夫人留下的儿子她很不喜欢。这个事情我们能想到,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私心。可是,舜的继母的心狠毒,总想把前面这个儿子害死,去掉。而且他的父亲也是个糊涂人,不是个明白人,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舜以纯孝之心,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让父母不欢喜。天天思过,天天改过,三年,感动了他一家,父亲、继母回心转意,感动了。所以,他能成为圣人。你想想看,他的继母好不好?他的继母要不是那样的人,他成不了圣人。他能成圣人,他继母给他的机会,他自己好学。如果不好学,起了怨恨,就变成敌对,可能他会做出大不孝,杀父、杀母,都很难讲。大孝,所以在中国二十四孝排名第一,你要晓得这是他的继母给他的。
你从这个角度看,什么叫善人、什么叫恶人,很难分别。岂不是恶里头有善,善里头有恶!问题是你要有智慧之眼,能见到,能取其善,舍其不善,这叫大善。舜以后做到天子,还封他弟弟为诸侯,没有一丝毫怨恨,对他的父亲、对他的继母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是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要有善意,不能有恶意。善意能改变成为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环境,一定要把不善变成善,要把杂染变成清净。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个本钱,为什么?我们自性是本善的,佛说我们本来是佛,这就是本钱。只要觉,不能迷。逆境里面起一念怨天尤人的念头,迷了;顺境里面起一念贪恋,迷了。所以在境界里头,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面没有瞋恚,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只要清净心、平等心,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烦恼不能解决。
今天的社会,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混乱的。这个世间多少人在动脑筋,想方法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那个想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混乱,混乱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再用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解决。真正解决是什么?真正解决要把自己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应当把它开发出来,就能解决问题。本有,一定能现前,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没有,一定可以远离,本有的一定能现前,你要有这个信心。依照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诲,决定能成就。
对自己来讲,我们在这个世间,中年以上大家都非常重视保健,身体健康。你有再大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你身体生病,没用。要想身体健康,你先要把心理上的杂染去掉。你的清净心里头没有杂染,心里头没有贪瞋痴慢,有贪瞋痴慢叫妄心,真心里头没有。所以你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怎么用真心?远离真心里头没有的那些东西,就是一切的不善你统统不要去想它,统统不要去用它;起心动念你想一切善,你用一切善,这就对了,这个对你身体健康有大帮助!
最不好的东西,佛在经典上比喻叫三毒,贪瞋痴;就是顺境里面起贪心,逆境里面起瞋恚心,对於顺逆境界一无所知,愚痴。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就在这里。佛是苦口婆心,一切经论里头常常讲,使我们想到他老人家当年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几乎天天讲。这个状况我们能想得到,每天来亲近他的人,来看他的人,向他请教的人太多了,来自四面八方,不是常常跟他的。常常跟他的,经上有记载的也不是少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不是常常跟他,临时来看他,向他学习的,不计其数。这样重要的开示当然要天天讲,常常讲,所以我们在经论就常常看到,非常重要。修行从哪里修?觉悟从哪里觉?真正能够提醒自己,贪瞋痴三毒烦恼非要拔除不可,这是觉悟。在顺境里面学不贪恋,你可以受用,不可以贪恋;逆境也可以接受,不要生瞋恚;顺逆境界、业因果报,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然后你就会转烦恼为菩提。
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的受用,真实的利益,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没学佛的时候是这样的,学佛之后还是这样的。可是你感受不同,没有学佛的时候苦,烦恼多,学佛之后还是这样,快乐。不是学佛之后,我们生活突然变了,不是,哪有这回事情!这里头不一样是什么?迷悟不一样,没有学佛的时候迷,学佛之后悟了。你的生活环境没有改变,工作也没有改变,待人接物也没有改变,心改变了,不迷了。不迷,没有一样不乐;迷了,没有一样不苦。然后这很显然的就说明白了,佛教教学是什么?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后面,果报自自然然的离苦得乐。佛有没有给我们什么?佛什么也没有给我们,佛只是把这些道理讲清楚,方法讲清楚,我们自己觉悟,我们自己照做。
从这个地方你细心去观察、去思惟,佛教是教学,不是宗教,他不是神。神怎样保佑我,要赐我什么,佛什么都没有,佛是老师。老师开导你,帮助你,只要觉悟,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以后的成果是你自己的事情。佛对众生只有开示,众生自己要觉,就是要悟、要入,入是做到了,悟是证得,证得是做到,那个老师没有法子帮你忙。老师帮你忙就是开示,开是开启,示是指示,老师现身说法做出觉悟的样子给你看。你常常接触,看到了,你也恍然大悟。你有疑惑向他请教,他讲给你听,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只到这个地方。
末后这一句,『广大』跟『狭小』,这是心量。心量大的人快乐,心量小的人很苦,什么事情都想不开,放不下。心量大的人,遇到再困难的事情,大而化之,有什么了不起!大而化之,他烦恼就轻。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认知,心量本来是广大的,佛在经上说,你的心量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说佛心。你本来是佛,既然本来是佛,你的心量本来是包太虚、周沙界,你跟诸佛菩萨没有差别。你现在心量怎么会变得这么小?错了,变得这么小,迷了。这是迫切需要恢复的。
用什么方法恢复?人都爱自己,把爱自己的这个意识、念头扩大,怎么扩大?你先爱你喜欢的人,这个容易,这有步骤的,然后再扩大能爱护一般人;到最后再扩大能爱护你的仇敌,得罪你的人你也会爱护他。毁谤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你都不在意,你都能很爱他,尊重他,关怀他,照顾他,帮助他,会把那些冤亲债主感化,都变成朋友,化敌为友,这个多快乐!然后再把心量扩大,爱一切动物,爱一切植物,爱山河大地,爱整个宇宙,就慢慢扩展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你的自性,你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要懂得方法。
我们这些年来得老师的教诲,也就是这样慢慢扩充的,原本心量不大。我从小在苦难当中长大的,我们年幼的时候就遇到八年抗战,抗战当中天天逃难,处处受到别人帮助,所以感恩的心从小养成。这个对於学佛,拓开心量,方便多了。受过很多苦难,接受过许多认识、不认识的人帮助你。你到没有吃的时候,没有穿的时候,没有水喝的时候,人家送一杯水给你,送点吃的东西给你,在那个时候就常常遇到。我们自己也看到逃难很多可怜的人,我们有力量也都帮助他,扶持他一把,彼此都不认识,患难之交。在那个时候我们在学校念书,学校是大家庭,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同学就是兄弟姐妹,都要互相照顾。学校同学一千二百多人,像这种生活也是把自己心量拓开,以后接受佛法的薰习方便很多。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好教,从小娇生惯养,从小就养成自私自利,他有的东西你想分一点给别人,很不容易。可是还是要教,还是要做好样子给他看,总希望他日久天长,慢慢薰习,能转过来。这就是我们这一生,年轻生活环境跟这一代人不一样。在我们那个时代,父母对儿女不是不爱护,不能溺爱,溺爱是死路一条,一定是严格的管教。从小就要学洗衣服、要学烧饭,我厨房的事十岁就开始学了,那时候抗战爆发,芦沟桥事变那一年我十岁。家里父母就意识到,万一战争逃难,一家打散了,你怎么能活得下去?所以洗衣服,以前还缝被子,这些生活教育就变成家庭里头重点的教育。好在十岁以前学到一点伦理的教育,十岁以后就著重在实际的生活教育。以后学佛,原来这些教育佛门里头全都有,而且非常重视。
所以我们念到这一句要想到,拓开心量比什么都重要。拓开心量就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真正转变成大公无私,仁慈博爱,那都是我们的性德,自性慢慢的往外透,烦恼习气逐渐舍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