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五卷) 2006/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8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无方大用,清凉大师的开示,十门三昧业用第七门,「俯同世间三昧门」。前面第五讲现诸法门,第六四摄摄生,接著讲俯同世间,这是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得要恒顺众生,随缘化导。也许有人要问,佛陀、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不用一乘法来普度众生,而要随著众生的业报,这不是不慈悲吗?殊不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跟我们世间的教学很类似,世间再好的老师,在中国诸位都知道孔老夫子,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夫子怎么教法?他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这就正如同诸佛菩萨俯同世间是一个意思。学生的根性不相同,换句话说,用一个方法教一切众生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观察学生的根性,叫观机,这就是一门大学问,观察众生的根机。
众生迷悟有浅深不同,烦恼习气无量劫来那是薰习成就的,自然是各各不相同,善根福德也不一样。过去生中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造业受报,有些曾经遇到过佛法,接受过圣贤、善友的教诲,有些业障深重,生生世世遇不到佛法,这种情形我们如果稍微细心去观察,在我们的周边就能看到。你看有些人见到、听到圣贤的教诲,即使是初学,不论年龄大小,初次见到就受感动,甚至於流泪,我们一看这种情形就晓得过去生中善根发现;还有些人跟这种态度恰恰相反,接触到之后,听了几句或者听了几分钟,听了十几二十分钟,离席而去,对这个没兴趣,听不下去,这类我们就知道他烦恼习气很重;接触这个法门,或者是法门不契机,或者是善友、老师跟他没有缘分,这个差别很多。
释迦牟尼佛在世,确实有些众生佛度不了,跟佛没有缘,见到释迦牟尼佛他掉头就走,佛叫舍利弗去度他,去接引他,他就很听话。有些人就问佛陀这怎么回事情?佛说过去生中他跟舍利弗有缘,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众。正因为是这么个关系,所以诸佛、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很重要。你就是成了佛,没有缘,你也度不了他。所以佛陀住世的时候,应化在世间,一定要与众生同事,四摄法里面的同事,这才能结缘。认识各个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缘分,应该用什么方法接引他、教化他就要用什么方法。
中国与这些大圣大贤缘分很深,特别是儒释道,跟这三位圣人的缘可以说特别的深。信佛的,对儒道尊重,信道的,对儒佛也尊重,学儒的,对佛道还是很尊重,所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这个社会和睦共处,这就是现在人所谓的多元文化的教学。多元文化在近代是个新名词,在中国已经奉行至少二千五百年,真正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相辅相成,这个根基非常之厚。
中国人很容易教化。可是在今天的社会情形跟过去不一样了,清朝亡国之后,中国的社会一直处於动乱、战乱之中,到现在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一般讲五代,所以在农村的地方、偏僻的地方,疏忽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三代到四代,沿海的这些大城市确实达到五、六代,还有更严重的,现在再想用儒释道三家过去那个方法来教学就困难了。从前有根,像植物一样它有根,已经是棵大树,你要常常照顾灌溉就行了,年年开花结果。现在这棵老树枯死了,枝叶花果都没有了,好在埋在地下的深根还有一线的生机,你决定不能要求这棵枯树再开花,不容易,现在必须从根本救起。这是我们常说的,儒的根在伦常八德,中国这五千年来教学的理念方式,五千年没有改变过,改朝换代没有改变,蒙古人统治中国、满清人统治中国也没有改变。这些道理、事实我们要多想想,你把它想通了,然后你才会想到在今天我们如何能够延续传统教育,能够光大传统教育。
父子有亲,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的根本,你说要不要提倡?父子之间是亲爱的好还是对立的好?要非常认真去反省。我常常讲,讲的次数太多了,中国教育的兴起,为什么有教育?教育的兴起就在这一句。教育的目的,使父子的亲爱如何能在这一生当中永恒保持而不失去,这靠教育。教育第二个目的,是这种亲爱如何把它发扬光大,扩大到爱家庭、爱家族,然后扩大爱邻里乡党,我们讲的爱家、爱国,最后扩展到「凡是人,皆须爱」,泛爱众。
泛爱众这个意思很广,众里面第一个是人,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是人我们都要敬爱;众再延伸,也包括一些畜生,天地万物,那个众字都可以包括。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有所谓「仁民爱物」,仁是仁慈、仁爱,民是人民百姓,你的爱,爱一切人民,延伸到万物,爱一切动物,爱一切植物,爱山河大地,跟佛法里面讲的就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跟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水乳交融,就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不是没有道理,基本上的理念是一样的。
中国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父子亲爱的教育,简单的说,就是爱的教育。日本江本博士这十几年来做水实验,他的结论就是爱是宇宙的核心。从水结晶里面讲,他告诉我,爱的观念,不管是哪国的言语,也不论哪种文字,「爱」这个字你给水看、你给水听,结晶都是最美的。除了「爱」之外,就是「感恩」。所以他告诉我,爱跟感恩是宇宙的核心,没有比这个美的。中国教育的根源就在此地。这个延伸到社会,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以五伦是道,天然的,不是哪个人的发明,不是哪个人的创制,不是的,自然的。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规律,这是道,随顺大自然是德。父子是道,亲爱是德;君臣是道,仁义是德,君仁臣义;夫妇是道,有别是德;长幼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信是德。具体落实,中国古人教给我们十二个字,这就是所谓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在中国不论是儒、是佛、是道,对这十二个德目没有一个不赞同,没有一家不重视,这就是俯同世间。这十二个字怎么落实?如何能够融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融会在工作、融会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融会在泛爱众?在儒家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在佛家,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十善业道是平等对广泛的群众提出的,三皈五戒这是佛门弟子。这就是根。
你懂得这是根,在今天什么最重要?根最重要,没有根这棵千年神树不能再存活下去,势必它要变成化石。如果我们希望这棵古老的神树依旧能够活下去,就在这三个根上下功夫。功夫从哪里下?要落实在自己心中就活了,我自己心里面真正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古德说「为往圣继绝学」,从自己内心开始,你不能指望别人,这都是五千年祖宗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够收到效果,从自己本身做起。然后遇到志同道合有缘人,什么是有缘人?看到你这样做心里生欢喜,你把你自己的修学心得向别人介绍,向别人做报告,别人听了很感动,想跟你学习,这就是有缘。所以我们自己要不能做到,为往圣继绝学那你就没有分。说老实话,这个工作只要发心,没有一个人做不到。
什么人继承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文化教育?谁发心认真去学习,这个人继承了,把五千年绝学的根养活了,根活了。根活了要本,本怎么办?本就是树的主干,本还是要靠自己,这就是你具足了这三门,或者是四门。佛弟子是四门,我讲三皈五戒,在家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三皈五戒,上面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你能够把这个百分之百的落实,别人做不做我不管,我一定要落实,为什么?为古圣继绝学,效果是为天下开太平。今天是乱世,怎么乱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失掉了,这个天下焉能不乱!不乱不可能。如果古圣先贤教诲不要了,天下也不乱,我们可以不必学它,我们学它干什么?如果这门学问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那就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学习,道理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学当然有一起学的好处,这要缘分,机缘,没有这个机缘,哪个人学哪个人成就。
老师,这诸位要晓得,中国人讲师承,儒释道都讲师承,眼前没有善知识,找古人。我劝导有缘的同学,我都是勉励大家做古圣先贤的私淑弟子。古人不在了,他的书在,我依照他书里面的教诲,熟读深思,能解能行,把我所学到的东西都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那个人就是你的老师。你要学《论语》,孔子是你的老师,你要学《孟子》,孟夫子就是你的老师,你要学《老子》,五千年老子是你的老师,你要学《庄子内外篇》,庄子就是你的老师,你要学《十善业道经》、学《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是你的老师,我介绍给大家的老师。我给你介绍的这些人是我的老师。可是这么多的老师,你只能在一生当中学一家,这个本才真正坚固管用,一生专攻一门,一门通了能贯通一切。
经典太深,我们还可以请几个助教来帮助我们,我们今天在此地学《华严》,谁是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老师。《华严》是深,我们找到助教,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是我们的助教;李长者的《合论》,这是我们重要的参考资料,李通玄居士是我们的助教;我们今天所选择的课本是道霈禅师编的《纂要》,道霈禅师也是我们的助教,我们有三个助教帮忙。你要学净土,也只能学一部经。你要学《阿弥陀经》,你可以读莲池大师的《疏钞》、读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个好助教。《要解》也有相当的深度,圆瑛法师有《讲义》,圆瑛法师也可以担任我们的助教。《无量寿经》黄念祖居士有注解。这都是我们的善友。这些人都不在世间了,书在。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像过去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二十年。周止庵居士一生专攻《心经》,《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居然在这一部经上也下了二十年的工夫,一生专攻一部经,成为什么?成为这部经的权威。今天一提到《金刚经》,没有人不想到江味农,提到《般若心经》,自然就想到周止庵的《诠注》。这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先例,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自己在家,虽然有工作,工作完了之后,全心全意用在这学问上。你能够深入,不要多,少分,你就得法喜充满,你会锲而不舍,世间种种娱乐你会统统放下,为什么?你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世味(世间的滋味)哪有法味浓!怎么样也比不上法味。佛,出世间的法门,儒,世间法门,真正尝到味道,这个世俗你就不会再去尝试,自然你放下了。你还贪图世间的娱乐,换句话说,你没有得到法味。这是我们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来讲,继绝学,开太平;佛法来说,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有这样的大志。
玄奘大师过去童年的时候,童年是不满二十岁,他就立下大志,「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两句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远是对释迦牟尼佛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多年了,绍是继承。远的来讲,我要继承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对现代来讲,我要把释迦的圣教发扬光大,立这样的大志,所以他才有成就。你的成就大小跟你的愿力、你所立的志趣是个正比例,你的志大成就大,志小成就就小。人不可以没有志,志要不立,你这一生不管怎么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没有法子著力,在佛法讲发愿,要发大愿。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要知道我自己本性本善,我的不善?不善是违背了我的本性,违背本性是错误的。古人讲耻,八德里头有,礼义廉耻,最大的耻辱是什么?最大的耻辱是违背了本性。思想、见解、言行若有不善,这很耻辱。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要是跟佛性相违背,这是最大的耻辱。佛说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今天做好人,我今天要学佛,世间人没人认识我。那我要问,我们学圣学贤、学佛、学菩萨是要世间人认识我吗?是要世间人恭敬我吗?存这样一个念头就错了,本性里头没有这个念头。孔子说得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我绝对不会怪他,我依旧认真努力在学在做。做好人何必要人知道?何必要人赞叹?
在前些年我写了四句话,「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不必要人知道。这四个好要如何去落实它?读圣贤书就落实了。坚定稳固的落实就是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是我们今天在现前这个时代、这个环境里面,俯同世间。三昧,清凉大师后面有解释,我们讲到最后再总说什么叫三昧。
再看第八句,「毛光照益三昧门」。这十种三昧,后后胜於前前。第七门里面落实儒释道三家教学的根本,等於这棵老树活过来了,根本活了。根本活了之后一定发新枝,一定发新叶,开花结果。毛光照益,毛是比喻毛孔,毛孔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利益一切众生。这说什么?你的道德、你的学问自然会在你的仪容(你的威仪、你的容貌)、你的言谈举止当中显露出来,正是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你的威仪、你的举止、你的谈笑自然能感动大众,大众跟你接触就能够受到利益,毛光照益。你的涵养愈深,一切众生接触你受益就愈大。这个意思还未尽,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门」。这句就是玄奘大师所说的利益众生,他老人家的话是「近光遗教」,要把佛陀的教诲发扬光大,利益众生。在中国文化教育的承传上面来讲,「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就落实了。总的来说,都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的威仪、你的形相就不能够感动别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定是先成就自己,才能够利益众生。自己没有成就而能利益众生,佛在经上常说「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佛陀要教化众生要做到毛光照益,所以他必须依圆明海印,修华严妙行,到俯同世间,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就是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如来,如来就是自性,哪个众生都有。这是讲性德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本来具足,我们迷失得太久,忘掉了这桩事情。虽然迷得很久,忘掉了,但是没有真正失掉,如果有个好的人,有个明白人,他来引导我们,我们自己的性德很容易就被他引发出来。引导的人必须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真正能感动人,感动就是引导他。
我们在佛陀的传记里面看过,他也是经过十二年的修学;孔夫子十五年的修学,他讲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十五年。释迦牟尼佛十二年,他十二年是苦学,勇猛精进,超过夫子的十五年。到处去寻师访道,三十岁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把自性本具的性德恢复了,没有别的,恢复!世尊在这个世间所示现的,诸位要记住前面的一句话,俯同世间;换句话说,世间人假如用十二年的时间,可以达到他的成就,这俯同世间。所以他并没有像惠能大师在中国的表演,为什么?惠能大师的示现给我们一个什么认识?那是天才,那不是凡人能做得到,那是一种特殊因缘的示现。唐朝时候中国佛教是鼎盛的时候,十个宗派都是那时候建立的,所以他是在这个特殊环境里面做出一个特殊示现。而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俯同世间的示现。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看出门道,那你不能不知道,我们在这里体会到。
所以我们如果是真的像我前面跟诸位提供的建议,用两年的时间扎根,儒释道,也就是我常讲的,无论在家出家,同样的,没有差别,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沙弥律仪,这是根,两年当中把它完成,真正做到,然后再用十年专攻一门。学儒,专攻《论语》十年工夫,专攻《孟子》十年工夫;十年学孔子,你真的是孔子,十年学孟子,你真的是孟子,现代的孔孟出现了,十年学老子、学庄子,只能学一样,你就真的成为今天的老子、今天的庄子,十年专学一部佛经,你就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是十二年,十二年之后毛光照益。下面是我们接下去,全球、全世界,在佛法里面讲大千世界,毛光照益大千世界,毛光照益九界众生,这不是假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成功了。
什么人明白这个道理?发大愿心,我一生专门干这桩事情。这一生当中,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什么样的挫折都拦不住我,我决心要把这条路走通,这就对了。只要有大愿心,你自己真肯干,到时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早年从方东美老师那个地方接受了佛教,认识了佛教,是在同一年,大概稍后两个月的样子,时间很短,认识了章嘉大师,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诲三年。那时候的三年是每个星期两个小时,跟方老师学也是如此,一个星期两个钟点课。三年之后章嘉大师圆寂了。章嘉大师圆寂到明年,明年三月四号是他老人家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我们要在图文巴开一个纪念会,纪念他老人家。以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师,跟李老师十年。我修学十三年,有朋自远方来很晚,到晚年才有几位同学想跟我在一起学习。
诸位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在讲席里面常说,我是学生,我不是老师,老师在哪里?坐在台下听课的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是我的善友,我在台上是来做学习报告的,向诸位老师、诸位护法报告的,我不敢称为老师。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从自己身上去落实,要把它做到,不可以好为人师。我们是以同学身分,学儒,孔孟是我们的老师,学道,老庄是我们的老师,学佛,释迦牟尼是我们的老师,必须要知道。我们在一起全是同学,只是我年岁大一点,学的时间比你们长一点,可以来帮助你们,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我总是尽心尽力,决定没有隐瞒,我知道多少都说多少,和盘托出,可是年年有新的悟处。所以同样学习一门功课,年年的见解都不相同,从前有朋友劝我写书,我不敢写。这都是跟老师学的,方老师的著作在晚年,晚年还唯恐自己有错误,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不多。现在我们看到《方东美全集》,百分之九十是在他上课讲经的录音带里面记录下来,同学整理给他出版,他自己写的东西不多。李老师的著作亦复如是。这是什么?年年都提升自己,今年看去年东西,遗憾,里面毛病还是很多,明年看今年又是如此,这东西怎么能拿得出去?真是如此,这都是讲实话。
所以我这一生没有写过东西,全都是同学们从录音带、录相带里面写出来的。有些我看过,绝大多数我都没有看过,送来给我看,不想看,为什么?过去了,我很不满意。都是真话,确实没有满意的时候。没有到成佛,等觉菩萨对自己东西还是不满意,成佛,没有话说了。成佛有没有著作?释迦牟尼佛没有著作,孔子有著作,释迦牟尼佛没有著作,所以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从接受教诲记忆当中写出来的。这里面记忆力最好的,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头脑确实不亚於一个录音机,他听世尊所说的,他能够记忆不忘,所以集结经藏大家都推崇阿难:阿难你升座复讲,世尊讲的这部经,你从你听的、你所记得的,你给我们讲一遍,我们记录。佛经是这样出来的。佛都不敢著书立说,何况别人!
尤其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要记住那个原理原则,佛说我们的智慧平等,我们的德行也平等,我们的能力也平等,我们的相好、福报也平等,没有差别,但以妄想分别执著产生了障碍,不能证得。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你本来是佛。你看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利益众生?还不是看破放下!所以学道、学佛,乃至於学儒,你要不肯放下你都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孟子说过,孟子是儒,孔夫子的学生,《孟子》里有一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放下,你看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不是一样?
他没有释迦牟尼佛讲得那么清楚,释迦牟尼佛讲得很清楚,放下执著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菩萨,放下妄想就成佛。儒也要放下,放下什么?还是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放下是非人我,这个东西是障碍。世间道都障碍,何况出世间?所以真正做学问的人,对於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都非常淡薄。他们有道德、有学问,如果想过一点富裕的生活,能不能做到?能。也许有人说,他虽然有学问,他没有命。有学问就能改造命运,你们看《了凡四训》就是!有学问的人懂得改造命运的道理,懂得改造命运的方法,他为什么还不改?不追求这个,道理在此地。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矣,快乐得不得了!
决定不追求富裕,就像《华严经》前面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不求五欲,五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不求这些,放下了;王位,我跟诸位讲得很清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不求,放下了;富饶、自乐、大名称(名闻利养),统统放下,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与道就相应。生活愈简单愈健康,心地愈清净愈自在,不受环境的干扰。顺境善缘不起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境界永远是平等的,为什么?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尤其是《大般若经》,世尊真的是千言万语叮咛嘱咐,「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想那个心多清净!
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著,你这个样子毛光才真正发生普照世间,利益大千世界才真能做到,为什么?性德放光,智慧光、德能光、相好光,相好是讲福德的光。换句话说,也就是现代有些人所讲的返璞归真,这是中国道家讲的话,我们佛门讲回归自性,用儒家来讲回归本善,性本善。那我们这一生活得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这生没有白来。没有丝毫的念头为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可以过清苦的生活,别人看起来是清苦,苦中有乐。乐什么?乐道。这个乐实在讲就是《论语》里面第一篇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每天在学,所学的是统统能用上,不是所学非所用,所学皆落实,变成生活了,这是最快乐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在多寡。人生在世,一生当中遇到一个知己都非常可贵,能遇到三、五个,十几个,那快乐得不得了。「人不知而不愠」,没有比这个更快乐。这种快乐就产生光照,自然的就感动你的周围邻里乡党。
早年我住在美国旧金山,是旧金山城外的一个小镇,库柏提诺。这个小镇很有名,中国人称它为矽谷,科技中心。我们一个小社区,环境非常优美,那时候韩馆长在,她有一栋房子,比我的大,我一栋小房子,跟她住对门。我们周边的邻居有一天来问我,他不是问我,问一个小法师,跟韩馆长住在一起的比丘尼,问她:你们为什么这么快乐?这些邻居天天看到我们欢欢喜喜,有说有笑,他们很惊讶,他说你们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快乐?小法师来告诉我。我说你跟他讲,我们是学佛的。佛是什么?我说你再跟他说,佛就是快乐,极乐世界快乐!佛是清净的,净土,心地清净,自然就快乐;佛是无量寿,长寿,你只告诉他这个。他问你佛是什么?快乐、清净、长寿。这个好,我也要。我说可以,你来要,我们附近有个小道场,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我们都在那边讲经,欢迎你来听。或者是星期天,他们多半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你们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来听,你们学快乐、学清净、学长寿。所以我们在国外这个形象自然就感动很多人。
我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会议,与会的这些朋友们见到我的时候几乎第一句话就问我:法师,你是怎么样保养的?由此地来观察,你就晓得(这些与会人都是中年以上,差不多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四十岁以下少数)专家学者都重视怎样保健。我教他心地清净、心地慈悲,长斋念佛,这是我的养生之道。所以自然叫他跟你见面,听到你的音声、看到你的形相,我们现在一般人说,他落下很深的印象,这就是光明遍照。让他得真实的利益,他感动他就来问,他就想来学习。
还曾经有人问什么叫慈悲?我跟他讲慈悲就是大家所讲的爱。爱他懂,那为什么叫慈悲?世间人讲爱里头有感情,慈悲这个爱它是理智,它不是感情,他明白了。爱是要理智的爱,不要用感情的爱,感情的爱里面生烦恼,理性的爱里面生智慧,不一样。他明白了,慈悲比爱好,都是爱,这个爱的方式好,理智的。所以慈悲是平等的,感情是不平等的。形象就是最好的接引。所以佛家讲究威仪,为什么?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维护正法的尊严,如果我们没有威仪,就破坏了佛法的尊严。这种尊严让人家接触到了,肃然起敬,那个恭敬心就产生出来了,对你起敬一定会向你请教,那就是接引。
圣学,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没有主动教你的,是要什么?是要你来请教,再跟你讲解,就很容易接受。他不想学你跟他讲,他轻视你,轻慢的心,再好的法他都不能接受,所以接受的,恭敬心中得。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恭敬心,你就是遇到佛菩萨也得不到利益,为什么?没看在眼里,他怎么会得益?我们在大众当中讲经,听众很多,每个人得益不一样,什么原因?对佛的恭敬、对法的恭敬、对善知识的恭敬不相同,所以他得的利益不一样。对佛十分恭敬,一丝毫怀疑没有,对法恭敬不怀疑,对善友恭敬,他得的利益最多。
一位好的老师,有德行、有修养,教学有经验的,他能观机。学生当中他眼睛照一照,就晓得哪个人得利益、哪个人不得利益,清清楚楚。不是他有神通,他看到那个人专心,这个人得利益,看到那个人心不在焉,听课的时候东张西望,神不守舍,妄念很多,没听进去,虽然坐在那里,没听进去,稍稍留意你统统都能看出来。为什么此地讲到无边大用,清凉大师首先在此地为我们开导十门三昧,什么意思?三昧,前面跟诸位说了,定。一心专注是三昧,三心二意不行,学不到东西。所以诸位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三昧,决定要一心专注。无论学世间法、学出世间法,不是一心三昧,纵然你学到一点,很有限,说实在话,不得利益。
这句是告诉我们必须自己成就才能影响别人,成就愈大,影响的面大,影响的时间长。像孔孟最佩服的是尧舜禹汤,书里头讲尧舜讲得很多,那就是尧舜是一心专注学习古圣先贤,他学到家了,无论在智慧、德行。特别是舜王,他在少年的时代母亲过世了,继母对他不好,父亲没有智慧,受继母的影响,虐待他。现在我们来看书上所记载的,严重的虐待。他没有怨恨,决不忘父母之恩。父亲所爱的继母,他把她看同自己生母一样的孝顺,三年感化了他的继母,感化一家,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你看一个人修德,感化一方。
当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尧王,尧王听说有这样一个孝子,实在太难得了,知道这个事迹之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尧王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跟他做朋友,向他学习,观察他的德行、能力,然后才任命他为官员,出来为人民服务。做得非常好,尧王很满意,最后把王位让给他。他不辜负尧王,真正把国家人民教好,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古圣先王,一提起来,尧舜禹汤。这都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做个平民能不能做到这么多好事?能,不一定要在王位。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继承王位的,舍掉了,给我们做榜样。平民德行成就,一样可以毛光照益。
世尊示现告诉我们,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最直接的就是教育。所以佛,说实在的话,本质不是宗教,本质是什么?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个老师,一生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求学十二年,十九岁到三十岁,学成之后,就是自己的德行、智慧成就之后就教人,教了四十九年。终身职的教师,而且是个义务教师,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就是现在所谓多元文化的教师。我们要把他的身分看清楚、看明白,教学是第一乐事。你认识,搞清楚了,才知道这桩事情的快乐。
孟子也说人生有三乐,里头有一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所以教学里头有乐趣。世尊一生教学,他的弟子,一直传到中国来之后,历代那些祖师大德,哪个不是教学!身教、言教,或者是两者具足,流传到全世界。在近代佛教衰微了,什么原因?根本疏忽了。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大声疾呼,劝勉四众同学扎根,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皈五戒、沙弥律仪。真正想学,学释迦牟尼佛。两年把根扎稳,十年专攻一部经,十年之后你毛光照益。不说三千大千世界,至少你普照全球,功德利益无量无边,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无方大用,清凉大师的开示,十门三昧业用第七门,「俯同世间三昧门」。前面第五讲现诸法门,第六四摄摄生,接著讲俯同世间,这是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得要恒顺众生,随缘化导。也许有人要问,佛陀、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不用一乘法来普度众生,而要随著众生的业报,这不是不慈悲吗?殊不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跟我们世间的教学很类似,世间再好的老师,在中国诸位都知道孔老夫子,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夫子怎么教法?他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这就正如同诸佛菩萨俯同世间是一个意思。学生的根性不相同,换句话说,用一个方法教一切众生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观察学生的根性,叫观机,这就是一门大学问,观察众生的根机。
众生迷悟有浅深不同,烦恼习气无量劫来那是薰习成就的,自然是各各不相同,善根福德也不一样。过去生中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造业受报,有些曾经遇到过佛法,接受过圣贤、善友的教诲,有些业障深重,生生世世遇不到佛法,这种情形我们如果稍微细心去观察,在我们的周边就能看到。你看有些人见到、听到圣贤的教诲,即使是初学,不论年龄大小,初次见到就受感动,甚至於流泪,我们一看这种情形就晓得过去生中善根发现;还有些人跟这种态度恰恰相反,接触到之后,听了几句或者听了几分钟,听了十几二十分钟,离席而去,对这个没兴趣,听不下去,这类我们就知道他烦恼习气很重;接触这个法门,或者是法门不契机,或者是善友、老师跟他没有缘分,这个差别很多。
释迦牟尼佛在世,确实有些众生佛度不了,跟佛没有缘,见到释迦牟尼佛他掉头就走,佛叫舍利弗去度他,去接引他,他就很听话。有些人就问佛陀这怎么回事情?佛说过去生中他跟舍利弗有缘,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众。正因为是这么个关系,所以诸佛、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很重要。你就是成了佛,没有缘,你也度不了他。所以佛陀住世的时候,应化在世间,一定要与众生同事,四摄法里面的同事,这才能结缘。认识各个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缘分,应该用什么方法接引他、教化他就要用什么方法。
中国与这些大圣大贤缘分很深,特别是儒释道,跟这三位圣人的缘可以说特别的深。信佛的,对儒道尊重,信道的,对儒佛也尊重,学儒的,对佛道还是很尊重,所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这个社会和睦共处,这就是现在人所谓的多元文化的教学。多元文化在近代是个新名词,在中国已经奉行至少二千五百年,真正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相辅相成,这个根基非常之厚。
中国人很容易教化。可是在今天的社会情形跟过去不一样了,清朝亡国之后,中国的社会一直处於动乱、战乱之中,到现在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一般讲五代,所以在农村的地方、偏僻的地方,疏忽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三代到四代,沿海的这些大城市确实达到五、六代,还有更严重的,现在再想用儒释道三家过去那个方法来教学就困难了。从前有根,像植物一样它有根,已经是棵大树,你要常常照顾灌溉就行了,年年开花结果。现在这棵老树枯死了,枝叶花果都没有了,好在埋在地下的深根还有一线的生机,你决定不能要求这棵枯树再开花,不容易,现在必须从根本救起。这是我们常说的,儒的根在伦常八德,中国这五千年来教学的理念方式,五千年没有改变过,改朝换代没有改变,蒙古人统治中国、满清人统治中国也没有改变。这些道理、事实我们要多想想,你把它想通了,然后你才会想到在今天我们如何能够延续传统教育,能够光大传统教育。
父子有亲,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的根本,你说要不要提倡?父子之间是亲爱的好还是对立的好?要非常认真去反省。我常常讲,讲的次数太多了,中国教育的兴起,为什么有教育?教育的兴起就在这一句。教育的目的,使父子的亲爱如何能在这一生当中永恒保持而不失去,这靠教育。教育第二个目的,是这种亲爱如何把它发扬光大,扩大到爱家庭、爱家族,然后扩大爱邻里乡党,我们讲的爱家、爱国,最后扩展到「凡是人,皆须爱」,泛爱众。
泛爱众这个意思很广,众里面第一个是人,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是人我们都要敬爱;众再延伸,也包括一些畜生,天地万物,那个众字都可以包括。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有所谓「仁民爱物」,仁是仁慈、仁爱,民是人民百姓,你的爱,爱一切人民,延伸到万物,爱一切动物,爱一切植物,爱山河大地,跟佛法里面讲的就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跟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水乳交融,就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不是没有道理,基本上的理念是一样的。
中国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父子亲爱的教育,简单的说,就是爱的教育。日本江本博士这十几年来做水实验,他的结论就是爱是宇宙的核心。从水结晶里面讲,他告诉我,爱的观念,不管是哪国的言语,也不论哪种文字,「爱」这个字你给水看、你给水听,结晶都是最美的。除了「爱」之外,就是「感恩」。所以他告诉我,爱跟感恩是宇宙的核心,没有比这个美的。中国教育的根源就在此地。这个延伸到社会,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以五伦是道,天然的,不是哪个人的发明,不是哪个人的创制,不是的,自然的。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规律,这是道,随顺大自然是德。父子是道,亲爱是德;君臣是道,仁义是德,君仁臣义;夫妇是道,有别是德;长幼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信是德。具体落实,中国古人教给我们十二个字,这就是所谓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在中国不论是儒、是佛、是道,对这十二个德目没有一个不赞同,没有一家不重视,这就是俯同世间。这十二个字怎么落实?如何能够融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融会在工作、融会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融会在泛爱众?在儒家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在佛家,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十善业道是平等对广泛的群众提出的,三皈五戒这是佛门弟子。这就是根。
你懂得这是根,在今天什么最重要?根最重要,没有根这棵千年神树不能再存活下去,势必它要变成化石。如果我们希望这棵古老的神树依旧能够活下去,就在这三个根上下功夫。功夫从哪里下?要落实在自己心中就活了,我自己心里面真正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古德说「为往圣继绝学」,从自己内心开始,你不能指望别人,这都是五千年祖宗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够收到效果,从自己本身做起。然后遇到志同道合有缘人,什么是有缘人?看到你这样做心里生欢喜,你把你自己的修学心得向别人介绍,向别人做报告,别人听了很感动,想跟你学习,这就是有缘。所以我们自己要不能做到,为往圣继绝学那你就没有分。说老实话,这个工作只要发心,没有一个人做不到。
什么人继承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文化教育?谁发心认真去学习,这个人继承了,把五千年绝学的根养活了,根活了。根活了要本,本怎么办?本就是树的主干,本还是要靠自己,这就是你具足了这三门,或者是四门。佛弟子是四门,我讲三皈五戒,在家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三皈五戒,上面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你能够把这个百分之百的落实,别人做不做我不管,我一定要落实,为什么?为古圣继绝学,效果是为天下开太平。今天是乱世,怎么乱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失掉了,这个天下焉能不乱!不乱不可能。如果古圣先贤教诲不要了,天下也不乱,我们可以不必学它,我们学它干什么?如果这门学问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那就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学习,道理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学当然有一起学的好处,这要缘分,机缘,没有这个机缘,哪个人学哪个人成就。
老师,这诸位要晓得,中国人讲师承,儒释道都讲师承,眼前没有善知识,找古人。我劝导有缘的同学,我都是勉励大家做古圣先贤的私淑弟子。古人不在了,他的书在,我依照他书里面的教诲,熟读深思,能解能行,把我所学到的东西都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那个人就是你的老师。你要学《论语》,孔子是你的老师,你要学《孟子》,孟夫子就是你的老师,你要学《老子》,五千年老子是你的老师,你要学《庄子内外篇》,庄子就是你的老师,你要学《十善业道经》、学《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是你的老师,我介绍给大家的老师。我给你介绍的这些人是我的老师。可是这么多的老师,你只能在一生当中学一家,这个本才真正坚固管用,一生专攻一门,一门通了能贯通一切。
经典太深,我们还可以请几个助教来帮助我们,我们今天在此地学《华严》,谁是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老师。《华严》是深,我们找到助教,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是我们的助教;李长者的《合论》,这是我们重要的参考资料,李通玄居士是我们的助教;我们今天所选择的课本是道霈禅师编的《纂要》,道霈禅师也是我们的助教,我们有三个助教帮忙。你要学净土,也只能学一部经。你要学《阿弥陀经》,你可以读莲池大师的《疏钞》、读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个好助教。《要解》也有相当的深度,圆瑛法师有《讲义》,圆瑛法师也可以担任我们的助教。《无量寿经》黄念祖居士有注解。这都是我们的善友。这些人都不在世间了,书在。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像过去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二十年。周止庵居士一生专攻《心经》,《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居然在这一部经上也下了二十年的工夫,一生专攻一部经,成为什么?成为这部经的权威。今天一提到《金刚经》,没有人不想到江味农,提到《般若心经》,自然就想到周止庵的《诠注》。这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先例,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自己在家,虽然有工作,工作完了之后,全心全意用在这学问上。你能够深入,不要多,少分,你就得法喜充满,你会锲而不舍,世间种种娱乐你会统统放下,为什么?你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世味(世间的滋味)哪有法味浓!怎么样也比不上法味。佛,出世间的法门,儒,世间法门,真正尝到味道,这个世俗你就不会再去尝试,自然你放下了。你还贪图世间的娱乐,换句话说,你没有得到法味。这是我们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来讲,继绝学,开太平;佛法来说,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有这样的大志。
玄奘大师过去童年的时候,童年是不满二十岁,他就立下大志,「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两句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远是对释迦牟尼佛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多年了,绍是继承。远的来讲,我要继承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对现代来讲,我要把释迦的圣教发扬光大,立这样的大志,所以他才有成就。你的成就大小跟你的愿力、你所立的志趣是个正比例,你的志大成就大,志小成就就小。人不可以没有志,志要不立,你这一生不管怎么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没有法子著力,在佛法讲发愿,要发大愿。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要知道我自己本性本善,我的不善?不善是违背了我的本性,违背本性是错误的。古人讲耻,八德里头有,礼义廉耻,最大的耻辱是什么?最大的耻辱是违背了本性。思想、见解、言行若有不善,这很耻辱。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要是跟佛性相违背,这是最大的耻辱。佛说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今天做好人,我今天要学佛,世间人没人认识我。那我要问,我们学圣学贤、学佛、学菩萨是要世间人认识我吗?是要世间人恭敬我吗?存这样一个念头就错了,本性里头没有这个念头。孔子说得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我绝对不会怪他,我依旧认真努力在学在做。做好人何必要人知道?何必要人赞叹?
在前些年我写了四句话,「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不必要人知道。这四个好要如何去落实它?读圣贤书就落实了。坚定稳固的落实就是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是我们今天在现前这个时代、这个环境里面,俯同世间。三昧,清凉大师后面有解释,我们讲到最后再总说什么叫三昧。
再看第八句,「毛光照益三昧门」。这十种三昧,后后胜於前前。第七门里面落实儒释道三家教学的根本,等於这棵老树活过来了,根本活了。根本活了之后一定发新枝,一定发新叶,开花结果。毛光照益,毛是比喻毛孔,毛孔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利益一切众生。这说什么?你的道德、你的学问自然会在你的仪容(你的威仪、你的容貌)、你的言谈举止当中显露出来,正是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你的威仪、你的举止、你的谈笑自然能感动大众,大众跟你接触就能够受到利益,毛光照益。你的涵养愈深,一切众生接触你受益就愈大。这个意思还未尽,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门」。这句就是玄奘大师所说的利益众生,他老人家的话是「近光遗教」,要把佛陀的教诲发扬光大,利益众生。在中国文化教育的承传上面来讲,「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就落实了。总的来说,都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的威仪、你的形相就不能够感动别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定是先成就自己,才能够利益众生。自己没有成就而能利益众生,佛在经上常说「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佛陀要教化众生要做到毛光照益,所以他必须依圆明海印,修华严妙行,到俯同世间,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就是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如来,如来就是自性,哪个众生都有。这是讲性德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本来具足,我们迷失得太久,忘掉了这桩事情。虽然迷得很久,忘掉了,但是没有真正失掉,如果有个好的人,有个明白人,他来引导我们,我们自己的性德很容易就被他引发出来。引导的人必须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真正能感动人,感动就是引导他。
我们在佛陀的传记里面看过,他也是经过十二年的修学;孔夫子十五年的修学,他讲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十五年。释迦牟尼佛十二年,他十二年是苦学,勇猛精进,超过夫子的十五年。到处去寻师访道,三十岁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把自性本具的性德恢复了,没有别的,恢复!世尊在这个世间所示现的,诸位要记住前面的一句话,俯同世间;换句话说,世间人假如用十二年的时间,可以达到他的成就,这俯同世间。所以他并没有像惠能大师在中国的表演,为什么?惠能大师的示现给我们一个什么认识?那是天才,那不是凡人能做得到,那是一种特殊因缘的示现。唐朝时候中国佛教是鼎盛的时候,十个宗派都是那时候建立的,所以他是在这个特殊环境里面做出一个特殊示现。而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俯同世间的示现。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看出门道,那你不能不知道,我们在这里体会到。
所以我们如果是真的像我前面跟诸位提供的建议,用两年的时间扎根,儒释道,也就是我常讲的,无论在家出家,同样的,没有差别,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沙弥律仪,这是根,两年当中把它完成,真正做到,然后再用十年专攻一门。学儒,专攻《论语》十年工夫,专攻《孟子》十年工夫;十年学孔子,你真的是孔子,十年学孟子,你真的是孟子,现代的孔孟出现了,十年学老子、学庄子,只能学一样,你就真的成为今天的老子、今天的庄子,十年专学一部佛经,你就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是十二年,十二年之后毛光照益。下面是我们接下去,全球、全世界,在佛法里面讲大千世界,毛光照益大千世界,毛光照益九界众生,这不是假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成功了。
什么人明白这个道理?发大愿心,我一生专门干这桩事情。这一生当中,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什么样的挫折都拦不住我,我决心要把这条路走通,这就对了。只要有大愿心,你自己真肯干,到时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早年从方东美老师那个地方接受了佛教,认识了佛教,是在同一年,大概稍后两个月的样子,时间很短,认识了章嘉大师,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诲三年。那时候的三年是每个星期两个小时,跟方老师学也是如此,一个星期两个钟点课。三年之后章嘉大师圆寂了。章嘉大师圆寂到明年,明年三月四号是他老人家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我们要在图文巴开一个纪念会,纪念他老人家。以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师,跟李老师十年。我修学十三年,有朋自远方来很晚,到晚年才有几位同学想跟我在一起学习。
诸位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在讲席里面常说,我是学生,我不是老师,老师在哪里?坐在台下听课的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是我的善友,我在台上是来做学习报告的,向诸位老师、诸位护法报告的,我不敢称为老师。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从自己身上去落实,要把它做到,不可以好为人师。我们是以同学身分,学儒,孔孟是我们的老师,学道,老庄是我们的老师,学佛,释迦牟尼是我们的老师,必须要知道。我们在一起全是同学,只是我年岁大一点,学的时间比你们长一点,可以来帮助你们,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我总是尽心尽力,决定没有隐瞒,我知道多少都说多少,和盘托出,可是年年有新的悟处。所以同样学习一门功课,年年的见解都不相同,从前有朋友劝我写书,我不敢写。这都是跟老师学的,方老师的著作在晚年,晚年还唯恐自己有错误,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不多。现在我们看到《方东美全集》,百分之九十是在他上课讲经的录音带里面记录下来,同学整理给他出版,他自己写的东西不多。李老师的著作亦复如是。这是什么?年年都提升自己,今年看去年东西,遗憾,里面毛病还是很多,明年看今年又是如此,这东西怎么能拿得出去?真是如此,这都是讲实话。
所以我这一生没有写过东西,全都是同学们从录音带、录相带里面写出来的。有些我看过,绝大多数我都没有看过,送来给我看,不想看,为什么?过去了,我很不满意。都是真话,确实没有满意的时候。没有到成佛,等觉菩萨对自己东西还是不满意,成佛,没有话说了。成佛有没有著作?释迦牟尼佛没有著作,孔子有著作,释迦牟尼佛没有著作,所以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从接受教诲记忆当中写出来的。这里面记忆力最好的,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头脑确实不亚於一个录音机,他听世尊所说的,他能够记忆不忘,所以集结经藏大家都推崇阿难:阿难你升座复讲,世尊讲的这部经,你从你听的、你所记得的,你给我们讲一遍,我们记录。佛经是这样出来的。佛都不敢著书立说,何况别人!
尤其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要记住那个原理原则,佛说我们的智慧平等,我们的德行也平等,我们的能力也平等,我们的相好、福报也平等,没有差别,但以妄想分别执著产生了障碍,不能证得。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你本来是佛。你看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利益众生?还不是看破放下!所以学道、学佛,乃至於学儒,你要不肯放下你都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孟子说过,孟子是儒,孔夫子的学生,《孟子》里有一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放下,你看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不是一样?
他没有释迦牟尼佛讲得那么清楚,释迦牟尼佛讲得很清楚,放下执著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菩萨,放下妄想就成佛。儒也要放下,放下什么?还是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放下是非人我,这个东西是障碍。世间道都障碍,何况出世间?所以真正做学问的人,对於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都非常淡薄。他们有道德、有学问,如果想过一点富裕的生活,能不能做到?能。也许有人说,他虽然有学问,他没有命。有学问就能改造命运,你们看《了凡四训》就是!有学问的人懂得改造命运的道理,懂得改造命运的方法,他为什么还不改?不追求这个,道理在此地。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矣,快乐得不得了!
决定不追求富裕,就像《华严经》前面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不求五欲,五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不求这些,放下了;王位,我跟诸位讲得很清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不求,放下了;富饶、自乐、大名称(名闻利养),统统放下,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与道就相应。生活愈简单愈健康,心地愈清净愈自在,不受环境的干扰。顺境善缘不起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境界永远是平等的,为什么?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尤其是《大般若经》,世尊真的是千言万语叮咛嘱咐,「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想那个心多清净!
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著,你这个样子毛光才真正发生普照世间,利益大千世界才真能做到,为什么?性德放光,智慧光、德能光、相好光,相好是讲福德的光。换句话说,也就是现代有些人所讲的返璞归真,这是中国道家讲的话,我们佛门讲回归自性,用儒家来讲回归本善,性本善。那我们这一生活得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这生没有白来。没有丝毫的念头为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可以过清苦的生活,别人看起来是清苦,苦中有乐。乐什么?乐道。这个乐实在讲就是《论语》里面第一篇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每天在学,所学的是统统能用上,不是所学非所用,所学皆落实,变成生活了,这是最快乐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在多寡。人生在世,一生当中遇到一个知己都非常可贵,能遇到三、五个,十几个,那快乐得不得了。「人不知而不愠」,没有比这个更快乐。这种快乐就产生光照,自然的就感动你的周围邻里乡党。
早年我住在美国旧金山,是旧金山城外的一个小镇,库柏提诺。这个小镇很有名,中国人称它为矽谷,科技中心。我们一个小社区,环境非常优美,那时候韩馆长在,她有一栋房子,比我的大,我一栋小房子,跟她住对门。我们周边的邻居有一天来问我,他不是问我,问一个小法师,跟韩馆长住在一起的比丘尼,问她:你们为什么这么快乐?这些邻居天天看到我们欢欢喜喜,有说有笑,他们很惊讶,他说你们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快乐?小法师来告诉我。我说你跟他讲,我们是学佛的。佛是什么?我说你再跟他说,佛就是快乐,极乐世界快乐!佛是清净的,净土,心地清净,自然就快乐;佛是无量寿,长寿,你只告诉他这个。他问你佛是什么?快乐、清净、长寿。这个好,我也要。我说可以,你来要,我们附近有个小道场,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我们都在那边讲经,欢迎你来听。或者是星期天,他们多半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你们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来听,你们学快乐、学清净、学长寿。所以我们在国外这个形象自然就感动很多人。
我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会议,与会的这些朋友们见到我的时候几乎第一句话就问我:法师,你是怎么样保养的?由此地来观察,你就晓得(这些与会人都是中年以上,差不多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四十岁以下少数)专家学者都重视怎样保健。我教他心地清净、心地慈悲,长斋念佛,这是我的养生之道。所以自然叫他跟你见面,听到你的音声、看到你的形相,我们现在一般人说,他落下很深的印象,这就是光明遍照。让他得真实的利益,他感动他就来问,他就想来学习。
还曾经有人问什么叫慈悲?我跟他讲慈悲就是大家所讲的爱。爱他懂,那为什么叫慈悲?世间人讲爱里头有感情,慈悲这个爱它是理智,它不是感情,他明白了。爱是要理智的爱,不要用感情的爱,感情的爱里面生烦恼,理性的爱里面生智慧,不一样。他明白了,慈悲比爱好,都是爱,这个爱的方式好,理智的。所以慈悲是平等的,感情是不平等的。形象就是最好的接引。所以佛家讲究威仪,为什么?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维护正法的尊严,如果我们没有威仪,就破坏了佛法的尊严。这种尊严让人家接触到了,肃然起敬,那个恭敬心就产生出来了,对你起敬一定会向你请教,那就是接引。
圣学,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没有主动教你的,是要什么?是要你来请教,再跟你讲解,就很容易接受。他不想学你跟他讲,他轻视你,轻慢的心,再好的法他都不能接受,所以接受的,恭敬心中得。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恭敬心,你就是遇到佛菩萨也得不到利益,为什么?没看在眼里,他怎么会得益?我们在大众当中讲经,听众很多,每个人得益不一样,什么原因?对佛的恭敬、对法的恭敬、对善知识的恭敬不相同,所以他得的利益不一样。对佛十分恭敬,一丝毫怀疑没有,对法恭敬不怀疑,对善友恭敬,他得的利益最多。
一位好的老师,有德行、有修养,教学有经验的,他能观机。学生当中他眼睛照一照,就晓得哪个人得利益、哪个人不得利益,清清楚楚。不是他有神通,他看到那个人专心,这个人得利益,看到那个人心不在焉,听课的时候东张西望,神不守舍,妄念很多,没听进去,虽然坐在那里,没听进去,稍稍留意你统统都能看出来。为什么此地讲到无边大用,清凉大师首先在此地为我们开导十门三昧,什么意思?三昧,前面跟诸位说了,定。一心专注是三昧,三心二意不行,学不到东西。所以诸位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三昧,决定要一心专注。无论学世间法、学出世间法,不是一心三昧,纵然你学到一点,很有限,说实在话,不得利益。
这句是告诉我们必须自己成就才能影响别人,成就愈大,影响的面大,影响的时间长。像孔孟最佩服的是尧舜禹汤,书里头讲尧舜讲得很多,那就是尧舜是一心专注学习古圣先贤,他学到家了,无论在智慧、德行。特别是舜王,他在少年的时代母亲过世了,继母对他不好,父亲没有智慧,受继母的影响,虐待他。现在我们来看书上所记载的,严重的虐待。他没有怨恨,决不忘父母之恩。父亲所爱的继母,他把她看同自己生母一样的孝顺,三年感化了他的继母,感化一家,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你看一个人修德,感化一方。
当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尧王,尧王听说有这样一个孝子,实在太难得了,知道这个事迹之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尧王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跟他做朋友,向他学习,观察他的德行、能力,然后才任命他为官员,出来为人民服务。做得非常好,尧王很满意,最后把王位让给他。他不辜负尧王,真正把国家人民教好,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古圣先王,一提起来,尧舜禹汤。这都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做个平民能不能做到这么多好事?能,不一定要在王位。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继承王位的,舍掉了,给我们做榜样。平民德行成就,一样可以毛光照益。
世尊示现告诉我们,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最直接的就是教育。所以佛,说实在的话,本质不是宗教,本质是什么?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个老师,一生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求学十二年,十九岁到三十岁,学成之后,就是自己的德行、智慧成就之后就教人,教了四十九年。终身职的教师,而且是个义务教师,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就是现在所谓多元文化的教师。我们要把他的身分看清楚、看明白,教学是第一乐事。你认识,搞清楚了,才知道这桩事情的快乐。
孟子也说人生有三乐,里头有一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所以教学里头有乐趣。世尊一生教学,他的弟子,一直传到中国来之后,历代那些祖师大德,哪个不是教学!身教、言教,或者是两者具足,流传到全世界。在近代佛教衰微了,什么原因?根本疏忽了。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大声疾呼,劝勉四众同学扎根,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皈五戒、沙弥律仪。真正想学,学释迦牟尼佛。两年把根扎稳,十年专攻一部经,十年之后你毛光照益。不说三千大千世界,至少你普照全球,功德利益无量无边,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