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六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三卷)  2006/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8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经文讲到第四段无方大用。清凉在经文前面给我们说明《华严》的作用,全是依普贤德而成就的。在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比较长,总共有二百零三首偈颂,以十门三昧说明这个作用。在早年我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方东美先生特别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佛教的《华严经》就是佛经哲学的概论;换句话说,他是要我用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经,是佛经哲学概论,这在全世界哲学里面真正算得上是最高峰。我们学习了五十五年,证实了方老师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佛教教学的目的在经前面讲了很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换句话说,大乘佛教教学的目标就是教我们成佛。什么是佛?佛是真正的自己,像中国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是佛,佛是什么?佛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的人,我们一般讲圣哲。所以方老师介绍我佛是大哲,哲学家,大哲学家,佛是圣哲。我们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都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堕落到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

  大家都知道有六道轮回、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出来的;换句话说,宇宙之间没有这个东西存在。古大德把它比喻作一场大梦,我们这个梦的时间太长了,醒不过来。永嘉《证道歌》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包括十法界。换句话说,权教菩萨、阿罗汉可以说他们是梦醒了,醒了怎么样?醒了,梦没有了,六道没有了,他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什么?虽然醒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我用这个比喻诸位好懂,完全清醒过来十法界就没有了。这在中国的术语叫返璞归真,反迷归觉,真的觉悟了。真正清醒过来是什么人?在《华严》里面,初住以上的菩萨,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真的醒过来了,那就真的是功德圆满了。

  恢复到本性之后,我们说返璞归真之后,有什么好处?这段经文就是说这个,你看他那个作用可不得了,智慧、德能、相好无量无边。你真的明白之后,你才晓得这是一桩大事,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完成,一生当中把这个当作自己第一桩大事来办,锲而不舍。我学这门东西五十五年,讲经教学四十八年,到下一个月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你才知道这个好处。这个大用不要说是多,沾到一点点的边,就能解决今天我们这个混乱世界上所有的问题,这个学问到哪里去找!

  可是非常遗憾,大乘的衰落,我们最保守的讲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到一个半世纪,也就是说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师出来。在古时候当然也是很少,有,外国人到中国来不算,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中国的几个宗派的开山祖师都了不起。前清雍正皇帝最佩服的,惠能大师、永明延寿大师,特别是永明延寿,他说永明延寿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佛。他的著作非常丰富,可以说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精要的方法,让一个人在短时间能够成就。

  清凉、贤首这是了不起的人,我们中国佛教史里面称之为华严菩萨。贤首国师指导我们怎样能够契入华严境界,他有一篇论文,现在人习惯称论文,题目是「妄尽还源观」。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断尽就还源,还源就是佛。他把整个《华严经》修学的方法简单说出六门,就是讲六条。这篇论文大概一般书店找不到,《藏经》里面有,我们查出来了。在这段讲完之后,后面的《钞》文里面,就是清凉大师的节要把六门的题目节录在后面。我们也会赶快把这篇文章重新打字整理出来。文字并不很多,找个机会我们好好的来学习怎么能契入,要不契入不得受用。

  早些时期这篇东西不好讲,为什么?我们的根底不够,讲了也没用处。现在我想想应该可以了,为什么?我们的《华严经》已经超过三千五百个小时,你已经听了三千多个小时,现在给你讲这个方法让你好用功,让你真的能够契入,会有帮助。尤其是对念佛人求生净土,那个帮助就更大,让你对净土有真的认识,往生有确实的把握,这个法叫希有难逢。我们看最近的缘也是愈来愈殊胜,也有人觉得现前好像还是有点挫折,可是诸位,在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验当中,每次挫折之后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个诸位知道,大家都经历过,愈是有挫折我们愈精进,我们的心愈清净。所以这个东西得禁得起考验,禁不起考验,一考就败了,那就不行了。禁得起考验,为什么?纯净纯善。什么人禁不起考验?心地不是纯净、不是纯善,烦恼习气依然很重,那就禁不起考验,为什么?心随境转,这个不能成就。

  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他求学的期间十一年,十九岁出家(离开家庭)寻师访道,三十岁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从十九岁到三十岁,要照中国的算法,中国算虚岁,十二年。十二也是个圆满的数字,告诉我们十二年求学,彻悟了,那都是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这个十二年禁得起挫折。成就之后开始教学,最初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收了五个学生,以后学生愈来愈多。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常常跟著老师不离开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叫常随众。

  这些人为什么那么样愿意跟他受苦?佛陀当年这么大的一个僧团,没地方住,他们没有房屋,没有房舍。经典上诸位都看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找个大树底下在那边打坐,休息一下就行了。佛的规定,休息的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夜晚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时候休息的时间,其他没有休息,精进不懈,把自己所修学的全部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很不容易体会,你要不是真正干你体会不到,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无比!世间再找不到有一桩事情比这个事情更快乐,所以才那么多人跟著佛陀学,不是短时期,一辈子。佛陀在世的时候四十九年,最初的五比丘那就跟足了四十九年,佛陀灭度之后他们还在世间,还是守住老师的规矩,给世间人做好榜样、好样子。

  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的文化跟印度不一样,印度人对於出家人这种生活的方式非常尊敬。中国人如果说是老师没地方住,吃饭要到外面去讨饭,中国人讨饭是乞丐,那还得了!这个学生会被社会大众不能容纳。所以佛教到中国,帝王都拜出家人为老师,哪有学生做国王,老师连个房子都没得住,那还得了!所以到中国一定要受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中国人对老师非常尊重,所以特别要给他盖精舍。真的是盖得好,比照什么?比照皇宫,所以中国寺院是比照皇宫盖的,为什么?出家人是皇上的师父。

  佛教进入中国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礼请的,请回来的。初到中国是国家的客人,贵宾,然后就称为国师,所以他所住的地方称为寺。诸位要懂得寺是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懂。如果你们有机缘到北京去旅游,你们到故宫去看一看,你到故宫里面看到很多寺,我们读佛学的人对鸿胪寺比较熟悉,你到故宫里面去看,有鸿胪寺,那是什么?办公室。皇帝下面有九个办公室,直接归皇帝管的,这个办公室称为寺。寺的意思是什么?是永久设立,不会废除的,寺有代代相承的意思。宰相底下办公室称部,所以从前宰相下面有六个部,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办公室,这都要懂得。

  佛教成立办公室也叫寺,跟皇上下面的单位是平等的,称寺。过去鸿胪寺管外交,现在外交已经改到宰相下面去了,外交部,在从前是皇上直管,宰相不管外交。名称要搞清楚,不是庙,庙是祭神的,就有太庙。太庙是什么?祭祖先的,皇上祭祖先称太庙,平民百姓祭祖先称宗祠、称祠堂。所以庙、祠都是祭神的地方,我们可以说那是宗教,寺不是宗教。现在这个名称都搞混淆了,寺跟庙连起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看到很遗憾的事情,它怎么会变成宗教?所以诸位要懂得历史,了解实际状况你就明白了。

  佛教这个办事机构,你看它里面的组织跟现在的大学差不多,寺院里面的方丈、住持,或者也称为主席,他是校长。他下面分为三个部,佛学的名称称首座,首座就是现在学校里面的教务,好像大学里的教务长,管教学的;第二个是维那,维那管训导,管学生品德修养;第三个管总务的,称为监院,我们一般称当家师,管总务的。所以第一个是首座,第二个是维那,第三个是监院(总务),你看跟现在一样,现在寺院里面还是有这个名称,可是职责大概只有当家师管的职责没有变,其他都没有了。有首座,首座不管教务,教务没有了;有维那,维那大概只是在佛寺当中领导大众唱念,管理典礼的仪式,已经不是管训导,变质了。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学佛的人不可以外行,人家一问你,什么都不知道,内行的人就笑话你。所以传到中国来是教育、是学校,佛寺是学校。国家护持,所以代代出人才;出家有人才,在家学佛也出人才,高僧、高士。现在连名称都混淆,都不知道了,哪里会有高人出来?

  要怎样才能够返本归源?贤首国师讲得好,妄尽,这就是当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放下。要把烦恼习气放下,要把错误的知见放下,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习气放下。这不是容易事情,说得很容易,做很不容易,那是什么原因?其实当年章嘉大师教过我,佛法知难行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放不下是因为无知,你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不难,放下很容易。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榜样,他成佛了,他真成佛了,多少年岁?二十四岁,这个不能否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无论哪一部经,你拿去向他请教,他都会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佛法;世间法无论什么事情你向他请教,你去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的。他的智慧从哪来的?我们说他这些常识从哪来的?没学过。乃至於现代科学家所发现的,物理学上的问题、数学上的问题,你向他请教,他没有一样不通,这怎么回事情?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去观察,就知道他成佛了。他为什么成佛?他放下了,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所以他的智慧现前了,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什么?这就是《华严经》上佛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如来」两个字我们现在懂了,如来是自性。这个地方讲如来三昧讲了十多次,自性本有的叫如来,哪个没有?个个都有,诸佛如来的智慧、能力、相好、福报每个人都有,都平等。人要晓得一切平等,竞争的念头就没有了,就会断掉了,为什么?你看破了,把竞争放下了,怎么竞争也等於零,本有,我有,你有,他也有,个个都有,平等的。所以在佛不增一分,在凡夫没有少一分,平等平等,你还要争什么?现在人都是满脑袋竞争,佛没有竞争的,真正学佛的明白这个道理,他把竞争放下了。放下怎么样?想办法去恢复自性,自性恢复的时候一切智慧德相统统现前,跟惠能大师一样,那个境界才是方老师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这个我们从五十五年也证实了,所以我尊敬老师,我念念不忘老师。没有老师的引导,我对佛教跟现在社会一般人一样,完全不了解,认为它是迷信,认为它是消极,它不应该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从前是这样的观念,一百八十度的错误。不是方老师给我说,哪个人要介绍给我,我都不会相信。这个恩德太大!这一指点我们走上一条光明的道路,无比的光明,这一生受用不尽。我们这一生要不能契入华严境界就对不起老师,真正能契入,这叫报佛恩、报师恩,同时也报父母之恩,自利利他,真实的利益。

  世间教学也不例外,孔子的教学、孟子的教学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影响到现在?没有别的,他放下了。他放下什么?他放下自私自利,他放下名闻利养,他放下五欲六尘,他放下贪瞋痴慢,所以他的教学那样的感人,那样的成功,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也能这样放下,我们的教学成绩不会输给孔子。我说这个话有根据的,根据什么?我们在汤池做的一年的实验,我们要求老师自我放下,他们真的放下了,真的感动地方的人民,从这个地方证实教学德教重要,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他教育办得再成功,如果伦理教育没有,那个成功不是真的,是假的,为什么?导致整个社会的动乱,这明白的摆在我们眼前!伦理道德教学的成功,国泰民安,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没有对立、没有怀疑、没有忧虑、没有冲突。

  儒跟佛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孔子教学四门,第一门就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第三门是政事,第四门是文学。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我们在《观经》里面看到,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后面接著「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什么?伦理道德,大小乘经里面讲得太多。无论讲多少,跟你的思想、见解、生活、待人接物是同等的关系,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是圆满的关系,原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佛对我们的要求,你怎样才能够契入?你要把妄的放下,要彻底放下。我们现在是知道妄要放下,我们也很认真努力在放下,可是怎么样?没有到彻底。像惠能大师那种人,我们可以说是上上根人,他一明白之后他就能彻底放下,这真正是难能可贵。我们一般人放下是慢慢放下,像佛陀教导我们的,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最后再放下妄想,分阶段。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物是天地万物)不再执著了,这个不再执著也有浅深次第差别。你看小乘,小乘的阶级四果四向八个阶级,这就是慢慢放下。初果向是向著放下的路上走,没彻底;如果真的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放下了,他就证初果,初果是第二个阶级。第一个是初果向,第二个是初果,第三个阶级是二果向,第四个阶级是二果,阿罗汉是第八个阶级。

  这就是告诉我们放下慢慢来,希望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就不错了。年年有进步,你这一生会不会成就?肯定成就。如果想想,我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没进步,甚至於我今年比去年更糟糕,为什么?执著更严重,自私自利的念头更严重,比去年更严重,竞争、好胜、控制、占有的念头愈来愈强,这就糟了,这绝对不是好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这个现象是往下堕落。所以儒佛教人,乃至於所有宗教都教人不要追求物欲,追求物欲没有不堕落的。佛教导我们怎样?生活能过得去就好,你就把它保持在一个定点上;我们每天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足了,比释迦牟尼佛强多了。释迦牟尼佛吃饭天天出去托钵,睡觉在大树下,没有房子,我们比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条件就好得太多了,要知足,知足常乐。为什么?知足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后的好处你才真正得到。一得到之后就后悔我为什么不早放下,到现在才放下。这归咎於业障,真的是业障,每提升一个阶级就后悔一次,这是正常的。诸位在精进的道路上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每提升一个阶级,总是后悔我为什么不早一天提升。

  菩萨的级别更多了,菩萨五十一个级别,一级一级的放下。佛教我们的,对一般人来讲行,叫我们一下就放下,办不到。古今中外三千年来真正彻底放下的太少了,这说明什么个道理?说明佛陀的教学真的知难行易,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屠刀是比喻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在中国,实在讲惠能大师做了一个最好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他就是一听到马上就放下,真的展现出来给我们看到了,另外第二个就是雍正皇上一生最佩服的永明延寿大师。

  永明延寿在中国佛教史里面,传说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确实有这么回事情。年轻的时候在政府部门里面做个很小的职员,管出纳,他盗公家的钱,自己没有钱,管出纳时他有钱,把这个钱拿来买物放生,常常放生。以后被查出来了,大概盗用公款的数目相当大。钱拿到哪里去?他承认,他不打妄语,承认放生了。主管官听了也好笑,确实他没有贪污,没有自己用,放生了,按照法律他要判死刑,所以主管官员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国王。国王看到这个案子也很好笑,就告诉执法的人员,杀头,判刑杀头;告诉监斩官你把他拉到法场杀头,你看他的态度,他要是害怕,就把他杀掉算了,他要是不怕,你带回来我要见他。

  结果到法场去,他一点也不害怕。监斩官问他,杀头你怎么不怕?他说我一条命换千千万万的命,值得!他讲的是有道理。结果马上把他带去见皇上,皇上见到很感动,就问他:你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出家。皇上成就他,做他的护法,以后他就变成国师了。所以这是偷盗,盗钱做好事。你要有永明延寿大师那种精神、那个心态去做,可以,他给我们开了例子,替国家修福。国家不知道做好事,替国家做好事,宁愿舍自己的命,他真有成就,他那个成就确实决不在释迦牟尼佛之下。所以雍正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住的庙杭州净慈寺,特地派人去修庙,庄严道场,皇上来供养。这都是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先例,应该认真努力来修学。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现在我们接著看十门三昧的第二门,「华严妙行三昧门」。在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六门第一门「显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之体」。这句话所说的就是自己的真性,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染不净(经上讲不垢不净),不常不断,圆满光明。这个体是自己的本体,同时也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之本体,就是世尊在华严会上所说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它在能现的方面来说,称它作法性,在所现的现相上来讲,称它作法身。

  诸位要知道,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这个一定要懂。你要真正明白了,你才晓得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你就明白了。像我们现在一个人,我们自己觉悟到了,我身上一根汗毛、我身上一个细胞跟我整个身体是什么关系,我们很清楚,我们是一体。可是我们不知道我身体之外这一切人跟我什么关系,不知道;身体之外的天地万物跟我什么关系,不知道,那叫迷。那么试问问,我们在孩童的时代,我们身上汗毛跟细胞跟我们整个身体有什么关系,自己晓不晓得?不晓得,什么时候才晓得?到读书的时候,尤其读生理卫生的时候,听老师教导这才晓得、才搞清楚了。

  我们身外面有眼耳鼻舌五官,里面有五脏六腑,构成整个一个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每根汗毛各有各的功能,各各不相到,但是它确实是互助合作,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是更往深一层我们就不晓得,更深一层,每根汗毛、每个细胞还可以分,现在科学家把它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现在再分,分成夸克,所有一切天地万物这样分出来,分到最后都是一个东西。由此可知,形形色色的森罗万象就是那一个东西组合不相同,我们现在讲方程式,组合的方程式不一样,变成元素,元素在不同方程式的组合就变成天地万物,这样子渐渐晓得关系了。

  佛在《华严经》上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定要认识。圣人教学,首先一定把总的原理原则告诉学生,为什么?他将来一生的修学有方向、有目标。学是学这个,修也是修这个,证也是证的这个。总而言之,你的信解行证不离这个,这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之体,这不能不知道。有体当然就有用,用就起两个用,「起二用」,第一个是「海印常住用」,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详细,当中加两个字,「海印森罗常住用」,森罗万象,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现相,森罗万象常住用。这句森罗万象常住用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个圆明海印三昧门,一共讲了十个意思,无心能现、现无所现、能现所现非一非异,一直到后面给你讲的广大、普现、顿现、常现、非现现,这是说明整个宇宙的现相,能现所现不可思议。

  第二「法界自在用」,这就是我们现在学的华严妙行三昧门,是属於法界自在用。什么叫华严三昧?华严三昧是佛华严三昧另外一个称呼,在经文里面完整的它上面加了一个佛字,佛华严三昧。「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这叫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这是我们把名相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它是根据什么?华严三昧是根据什么?当然总的树根,这个诸位要知道,树根是体,一体,一个根;华严,从根长出一个主干,我们称之为本,根本;本里头又长出干,树干,干再长枝,枝再生条,条再生梢,梢再生叶。我们用植物来看诸位容易懂,它一个根,整个宇宙是一个根,这个体就是一个根。总的来说,当然是源自性清净圆明之体,它是总的。二用就是两个干,一个根生成两个本,一个本就是森罗万象整个宇宙,这就是圆明海印三昧,另外一个本就是华严妙行三昧。要知道统统是依一个,就是依自性,或者是讲依法性而起来的,所以它这里解释,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这是什么我们就知道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圆明海印三昧。我们用现在的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森罗万象,这是法性所现的,依这个,这是一真法界。

  达此理趣而修万行。达是通达,通达就是觉悟了。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而修万行。这个行不是名词是动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知道它是一体,知道它是不二,了解事实真相。就像前面我们也费了不少时间所说的,这些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现而无现、不来不去、顿现、常现、现无所现,现非现现就是现无所现,搞清楚、搞明白了之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庄严佛果。你起的念头完全随顺法性,完全庄严法相,没有一丝毫违背,思想不违背,言说不违背,行为不违背。

  这句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就是《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五十三参里面,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是代表,什么代表?是达此理趣的代表。这些代表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通达之后,他们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庄严佛果、庄严世界、庄严国土、庄严一切众生,纯净纯善。变成什么世界?人人都是菩萨,人人都是罗汉,人人都是善友,没有一个不随顺法性的;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是违背自然运作的法则,没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伦理道德。如果有错误,立刻就修正。

  在中国古时候的标准就是五伦八德,庄严世间,在佛法里面十善,还往前面讲,孝亲尊师,特别提出来慈心不杀。慈心就是理智的爱心,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伤害众生,没有,蚊虫蚂蚁、蜎飞蠕动,都是真诚的爱心,没有伤害。十善、三皈众戒,所有一切行门,统统是十善业道的扩大,把所有修行归纳到最后就是十善业。十善可不能小看了,十善是佛菩萨修行的根。这里面的境界愈说愈微细,像不杀生,有一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我就有罪,应该怎么样?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他生烦恼?我怎么能对得起他。叫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不是庄严佛果,是破坏佛果,这跟华严相违背。

  华严是比喻,在经题里面讲过,像个大花园一样。这个花园里头各式各种的花卉品种应有尽有,圆满具足,每种花都盛开,这个花园美不胜收,绝对没有这个妨碍那个,没有,个人在自己的本位放出灿烂的光芒,是这么个意思。尽我们的智慧、尽我们的能力所作所为庄严社会,利益众生,这叫华严,所以他的心纯善。不但纯善,纯净。如果纯善不净,这是世间法,世间圣人,纯善又纯净,出世间圣人,诸佛菩萨。纯净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断尽,没有了,这个世间伦理道德,佛法讲的十善、三皈众戒、菩萨所修的六度、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诸菩萨共修的六和四摄统统做到了,没有一样没有做到,庄严佛果。他不用佛国,用佛果,什么意思?你自己成佛了,所以他不用佛国,用佛果。自己成佛哪能不庄严佛国土?字字句句用意都很深,深广无尽。

  我们学太重要了,你要不学你就不能达。学怎么样?没有止境的学,因为达是无止境的。你看看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达到初信,还没有达二信,要精进努力;我达到二信,上面还有三信;我达到十信,上面还有初住。你就晓得,这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生生世世认真努力。我们常讲提升自己的灵性,没有别的,佛法的教学就是教你生生世世不断提升自己灵性,一直提升到最高,佛果,还在等觉之上。我们现在依教修行,知道多少就做到多少,统统是庄严佛果。好像我们盖一层大楼,五十二层,我们现在才做第一层,是不是庄严佛果?是的,那最高的一层还是要依第一层,还是要依第二层,还是要依地基,你一层一层往上盖去。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所修的我们用四个字把它总包括了,就是「纯净纯善」,都是为了这栋大楼圆满建成。圆满建成,连顶端都建成,顶端这是佛果,无有一法不是庄严。

  我们今天劝大家,这是基础的基础,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是普遍的劝导,这是庄严佛果,这是大方广佛华严。这一条路是无比殊胜光明的大道,如果你违背就倾斜、偏差了,偏差就走上邪道,这个不能不知道。邪道是什么?妖魔鬼怪,三途六道,偏差了。偏差从哪里偏起?从念头偏起,念偏了,你的言语、行为全偏了,你自己不知道,通达的人看得很清楚。达,谁达?最低的达是初信位菩萨,上面的他看不到,下面看得很清楚;初信看二信看不到,但是看初信以下、看六道凡夫,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他站得高。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

  由此可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祖师我们没有见过,看到他们留下来这些注疏、这些著作,我们读了之后,跟佛所讲的没有两样,无一不是劝导我们读诵大乘、亲近善友。儒家讲亲仁,亲近仁慈的人、仁德的人,《华严》讲亲近善友,善友是什么?善友是通达的人,通达的人没有一个不善,不通达的那就很难讲了。你想这个重不重要?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

  再回头想一想,孔老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朋是志同道合。夫子又告诉我们,「吾尝终日不食」,一天不吃饭,「终夜不寝」,一晚上没睡觉,「以思」,在那里想,想的结果,「无益」,都没有真正的利益,最后下的结论,「不如学也」,夫子好学。什么时候我们自己把好学跟吃饭、睡觉相等了,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不能不学,甚至於是学比吃饭、睡觉还要重要,你就成功了。你对於佛菩萨所说的,对於孔夫子所讲的那些话、那个味道,你体会到了,否则的话你体会不到。然后他想的你会想到,他能说得出,现在我也能说得出,这就很靠近了,他话里头的意思你能听得懂,有味道。

  我们今天麻烦,确实业障习气太重,心浮气躁,听了怎么样?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听了没味道,不入味。为什么没有味道?你跟这个境界距离很远,所以虽然听到,感受不到,必须要有相当的修养,那就是什么?真做,真做是福德,你能懂一点是你的善根,有善根没有福德不能成就。一定要真干,努力去干,提升自己,慢慢的就渐入境界。老师教学对於学生的根底观察得很清楚、很明了,根底是什么?他距离圣道、圣学有多远,有没有偏差,偏差不大,很容易帮助他扶正,就是引导他。

  真正成功、失败的关键在好学。好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放下,不肯放下,纵然好学,也很难成就。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对於道场里面的职工,管理道场这些人,我们要特别感恩,为什么?他们是真正做出牺牲奉献,因为他们要管事,他们的心不容易静下来,他们的学进度非常缓慢,得利益的是清众,所以要感恩。你有个道场不能没有管理的人,我们中国古时候有个谚语,现在大家我想都知道,所谓是「当家三年,猪狗都嫌」,没有一个不讨厌你,你就晓得管事得罪人,这是肯定的。

  在佛门里面有个谚语,你想害某人,你要害他,你就请他做住持、请他做当家,为什么?他一生修福,不修慧,这一生想了生死、出三界的机会他没有。所以古时候寺院里面当家执事人员那是很公道的,我们想了是不能不佩服,他的工作就一年,大家轮流做,不是一个人要做一辈子,一辈子害死他了。不能不管事,所以从前寺院庵堂都是选举制,从住持到底下的职工,腊月三十,过年总辞,总辞之后就改选,选出来第二天早晨初一他们上任。这是轮流,这个好,我在这边长住,应当替常住服务,但是服务时间是一年。不做这些事情心地清净,那个提升速度很快;除非你自己不用功,你自己不精进,你自己不好学,那就没法子,如果你自己精进、好学,进步快。因为你进步快,你明了通达,所以对於当家、职工、执事这些人非常感恩。我们自己将修学功德回向给他,他能不能得到?那是他的心,他的心要是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我们的回向他得到;他如果有私心、还有贪瞋痴慢,他的性德上有障碍,我们虽回向给他,他得不到。

  佛法对於这个事理讲得多么精细,你真契入怎么会不欢喜?怎么能舍得?这是我亲身的感受,世间什么样的娱乐你叫我去,把读经讲学放下,我绝对不干,我这里头的乐趣比它高得太多,简直不能比。没有契入不知道,给你讲了你也不相信,所以也用不著跟你讲。聪明人能看得出来,你细心观察你能看出来,那是我们一般讲有善根,他能看得出来。所以实在说,一个团体里头,还是祖师大德那个制度(是佛菩萨教的)正确,就是工作是轮流制的,不能害死一个人,於心不忍。

  「一心修之谓之三昧」,这里头「一心」是个关键的字眼,不能用二心,二心就不是三昧。一心修十善,一心修觉正净,一心修六和敬,一心修四摄法,一心修十波罗蜜,一心修十大愿王,只要用一心修,就叫做三昧,一心是什么?专心。所以佛祖、老师教导我们,这我在李老师那里受教是最明显的,一门深入,他决定不准你学两门,你旁听可以。譬如我们跟李老师学经,他老人家也讲古文,也讲《论语》、讲《大学》、《中庸》,我都去旁听,旁听可以。但是旁听只可以听他的,别人讲不可以听,这他限制得很严。怕什么?怕将来产生错误的知见。他一个人可以,他无论讲什么,我们只学一门,他讲的东西我们可以旁听。所以这是决定禁止,其他老师、大德决定不可以,怕你什么?怕你二心。

  一心修还是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提升。学《华严》就叫华严三昧,一心念佛叫念佛三昧。净宗的典籍现在是五经一论,都是提倡持名念佛,就是《十六观经》也是的,《十六观经》最后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所以都能称作念佛三昧。净宗五经一论要不要都学?我不主张都学,我主张是一门,其他的五门可以参考,一门深入,为什么?得三昧容易、快速。如果五经一论六门功课同时都学,很困难;换句话说,你心不专,你的力量分散的,你不能集中,很不容易成就。真正想成就、想提升是一门,一门里面没有贪瞋痴,多了就有贪心。用贪心不行,一心才行。我们世间人常讲贪多嚼不烂,你要用清净心,要用一心,你才真正能成功,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凡是信心还在动摇,都是对於佛法认识不清楚,他才会动摇。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业障,业障头一个,对老师没有信心。现在这个老师要追究到佛,对释迦牟尼佛没信心,对祖师大德就当然更没信心,现在看到这些出家人或者是在家的老师,信心生不起来,这就是业障。我这一生能有这么一点成就,在起步的时候跟大家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有信心,这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最早的时候那个根是从母亲那里来的,孩童的时候,三、四岁懂事了,一直到十岁,生长在农村。我们农村有个观音庙,现在我回去,那个观音庙没有了,地方还在,旁边有个小河,那里有个小桥,小时候在那里玩耍的地方,庙没有了。我母亲拜神、拜佛,所以从小有这么一个根。到以后进到城市,入了学校念书,老师都讲这个东西是迷信,我们也就接受,迷信,就把它否定,背叛了。可是遇到方老师的时候,这又捡回来了,那是小时候有这个根,如果小时候没有这个根,是很难。方老师跟我一讲,回想到小时候母亲带我们到寺庙、城隍庙看那个,就又起来了。

  所以诸位想想看,从十岁离开,当然那时候印象还是有,大概到完全排斥应当在十五岁。我跟方先生是二十六岁,十年,背叛了十年。还不算长,所以还能够回过头来。回过头来我没有怀疑,我对老师相信,接触经典的时候对释迦牟尼佛相信,「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尤其老师的指导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根才扎下去。所以童年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太重要,背叛、离开十年还能找得回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还能找得回来,如果小时候没有根就难讲,就很难说了。

  华严三昧这个意思,《华严经》跟祖师大德的注解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下一堂课我们把它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