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诸行,第三段「辨得法结位」,末后这两句我们今天可以结束。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这是说菩萨,十地菩萨觉悟、明了这个身是法性所现。不但身是法性所现,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入这个境界,所以叫『获』,获得的是『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这是说菩萨应九法界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应化身示现在这个世间,这是法性的威力,这是不思议的境界。他就能够获得佛所说的『十地位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这都是威力现世间,具体给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十自在」,其次的就是具足十波罗蜜。无比殊胜的解脱,这是性净解脱,不是一般的。到《华严经》后面「十地品」会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们学十波罗蜜,就是「诸度」里头学的十波罗蜜,末后智波罗蜜我们也学习过了,我们把这一句再念一遍。「十、智」这是权智,「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真心应法,知一切如来力」,这个意思都非常之深。知一切法真实,就跟前面偈颂里面所讲的「功德法性身」是一个意思。因为菩萨已经证得大般涅盘,所以知一切法真实,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跟我们凡夫完全不相同。知一切法真实,我们的身也是如此,身是什么?法性身。一般人没有不贪生怕死的,如果知道这个身是法性身,法性身没有生死,法性身没有来去。真的像《般若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就是他用般若观照的时候,就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有名无实,所以一切忧虑、恐怖统统都消失了。世间认为这是大苦,这是离苦得乐,到这个地方才叫究竟圆满。
下面讲「真心应法」,这个意思前面说过了。「知一切如来力」,一切就是大自然的变化,大自然的运行,这是一切如来力性具的智德。性具智德可以说之为「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一切如来力。后面说「此中方便」,第七方便,能助布施、持戒、忍辱。愿波罗蜜能助精进,力波罗蜜能助禅定,智波罗蜜能助般若,慧就是般若。「所谓四助六也」,四就是十波罗蜜后面的四条,它能够帮助前面六波罗蜜的圆满。
「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也」。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菩萨真的修这个?就是贤首菩萨,十信位的,十信位的菩萨他真修。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还有没有修?给诸位说,没有了,如果修他就堕落了。你想想看,六根对六尘境界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有分别执著?所以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萨叫无功用道。但是他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众生有感,他应,应化在十法界他是表演。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以及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弟子,声闻弟子、菩萨弟子,都是做种种示现,那是舞台的表演,这个要知道。所以这叫权,大权示现。有没有真正是修的?有,十信位菩萨真修。法身菩萨不是的,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是来示现的,是表演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好,第三小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后面第四段,第四小段有三首偈,不难懂,我们看经文: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则获灌顶大神通。住於最胜诸三昧。】
前面这两句我们费了不少的时间,十自在跟十波罗蜜,大概有十几个小时就学习这些。我们是真学,不是示现。到这样的程度,真的,真修,贤首菩萨真修,他的果德就是获得诸佛如来给他灌顶;灌顶是授记,就等於说是毕业了,给他祝福。灌顶是密宗里面的仪式,《华严》教义包含所有的宗派。所以,以前方东美先生给我说,《华严经》是佛教概论,古大德说《华严经》是佛家的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这就说《华严》是总说,是一切统统讲到,各宗各派只是《华严》里面的一部分。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从树根到树叶全部给你介绍,其余的宗派就是一个枝,一个树梢、一个树枝、树干,这样的介绍,不是整个的,《华严》是整体,我们总要认识清楚。
灌顶,我们现在看到密宗上师给我们灌顶,是用几滴水滴在你的头上,甘露灌顶。其实这是表法,它的意思你要懂得。顶,人的头顶最高,没有比这个高了,灌是传授的意思,顶就是最高的佛法,最圆满的佛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这是灌顶真正的意思,灌顶的本意,你要知道。我们晓得,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第一?最殊胜的,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哪一部经是顶?隋唐时代,我们中国许多祖师大德,还加上外国人,外国人有韩国的、有日本的到中国来留学的,回去之后都是祖师。他们在一起研究,也肯定《华严经》是一切经当中第一经,经王,到后来历代大家也承认《华严》第一。
可是那时候有些祖师大德,从《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到最后圆满成佛用什么方法?这个很重要,用什么方法让大家一个个都圆满成佛?那就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在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这些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於是大家就恍然大悟,《华严经》是第一,净土经是第一里面的第一,导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经》,所以真正不可思议。诸位再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的序文,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古德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分量有大小的差别。《华严经》部头大,八十卷,《无量寿经》的分量少,只有一卷,也有地方分为两卷,《弥陀经》就更少。可是内容没有两样,也就是说,分量小的是《华严经》的浓缩,变成《弥陀经》,《弥陀经》把它扩大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在《弥陀经》注解里面,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很多年前,大概总是二十多年前,我讲过,《弥陀经疏钞》讲过两遍,二十多年前是第二遍。保留著有录音带,那时候没有录相,有录音带,一个录音带是一个半小时,总共是三百多个带子;换句话说,要是每天讲一个半钟点,讲一年,三百多个带子,分量非常可观。我第一次到美国去讲经是一九八三年,我就把这套带子带到美国去。因为美国那边同修告诉我,美国的佛教禅跟密很盛行,没有人相信净土。所以我特别把《弥陀经》这套带子带去,讲经的时候放在旁边摆著。大家看这什么东西?这是《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解,大家一看都呆了。认为《弥陀经》太简单了,这有什么好讲的?我们每天讲一个半小时,讲了一年,我记得好像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这样子让大家对净宗不敢轻视。我们把净土传到美国,用这个方法。所以净土是一切佛法最后的归宿,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
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这是佛门的一位大德,通宗通教。他的注疏、讲记总共差不多有四、五十种,著作等身,大部分收在《卍字续藏》里面。他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里面说过一句话。佛门里面讲消灾、消业障,他说佛门里面各种的经忏,经是经书,忏是忏仪,你的罪太重了,都没有办法,都忏不了。像今天讲的《梁皇忏》,没用,《大悲忏》也没有用,水陆忏法也没有用,什么忏法都没有用。他说最后还有一样东西很管用,决定把你的罪业忏除,那是什么方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比水陆忏法的功德不晓得大多少!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懂,念佛好像也没有什么效果,那是什么?不会念。念佛你要懂得念佛的道理,要懂得念佛的方法,如理如法,效果不可思议。灌顶法师说的。他那个书名叫做《观经直指》,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灌顶法师著作的。我们读了之后,对净宗的信心坚定了,再也不会动摇。
然后,你就懂得灌顶的意思,我们今天展开《弥陀经》,或者展开《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恭恭敬敬,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每天都读诵,那每天都接受诸佛如来给你灌顶。真灌顶,不是假灌顶,为什么?《无量寿经》、《弥陀经》是一切经的顶法,是《华严》的总结。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讲得很清楚,《无量寿经》我讲过十一遍,你每念一遍就是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
真正的灌顶,有形式的,十地菩萨;有实质而没有形式的,等觉菩萨、法云地的菩萨,有实质没有形式。有形式那就错了,完全著相了,这个道理要懂。因为贤首菩萨无明没有破,将破未破,他受灌顶之后就破了,破了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永嘉禅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讲你在迷的时候有六道轮回,觉悟了,六道轮回没有了。贤首菩萨觉悟了,十法界没有了。六道没有了,有十法界、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没有了,就一真法界。那就是极乐世界,那就是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神通、道力圆满具足,所以得大神通。
『住於最胜诸三昧』,「诸三昧」是一切三昧。三昧通常翻作禅定,这是印度梵语音译的,正确的翻,「三」翻为正,「昧」翻为受,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六道凡夫里头,没有正常的享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六道众生享受的是什么?五种,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身有苦受、有乐受,心有忧受、有喜受,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舍是身暂时没有苦乐,心暂时没有忧喜,那叫舍受。正受是定,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是正受。
三昧有浅深不一样,等级很多,还有修行的方法不一样,佛法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任何不同的方法、门径,可是你得到的是相同的,得到是什么?三昧。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这个地方讲「最胜诸三昧」,三昧当中最殊胜的。最殊胜的,同学们我们相信你也许听说过,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之王,三昧中王!最胜诸三昧,岂不就是三昧中王,念佛三昧!所以我们就肯定,这句话就是讲的念佛三昧,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修的就是念佛三昧,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展示的,给我们做榜样的,这个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这一首:
【若获灌顶大神通。住於最胜诸三昧。】
这跟前面完全相同,不一样的就是前面一个字,『若获』,前面是「则获」,这两个字有差别,你要是获得灌顶,住於最胜三昧:
【则於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
你决定在十方诸佛面前接受十方诸佛给你灌顶授记,授什么记?成佛之记。你在什么时候、在哪一个世界示现成佛,佛号称谓是什么,在某个世界普度众生,十方诸佛会给你授记。再看下面第三首:
【若於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这三首偈,第一首是讲「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第二首讲「大尽」,尽是什么?生死、烦恼习气没有了,这尽了,叫大尽。实在说,在菩萨的位次上可以说大尽分,为什么?无明断了,无明要知道就是起心动念,这叫无明。你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才真正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非常难!你看我们连执著都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放不下,起心动念就更不必说了。
先起心动念,然后才有分别,从分别里面才有执著。所以佛教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先断执著,执著里面,又教给我们先断最粗重的执著,最明显、最粗的。是什么?五种见惑,这是最严重的执著,从这儿下手。这五种,头一个是身见,你看看六道众生,哪个众生不把身体当作自己?我,都认为是我,错了,不是我。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就产生一个错误观念,有生有死,生死太可怕了,产生恐怖。所以佛告诉我们,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这是我的衣服。所以会说话的人应该怎么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不是我,是我的,就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什么是我?法身是我,法性是我,法身跟法性是一个意思。法性能现,法身所现,法性身这是法相。什么时候你在相上见了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好,这就圆满了。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你就晓得,「我」没有生灭,大乘经教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都是形容真身,我们一般人叫灵性,有人叫灵魂,灵魂还不是真的,灵魂是讲阿赖耶识,灵性可以说是法性。你这个要认识。所以头一个破我执,身见。
第二个破边见。边见就是我常讲的,我们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边见的根,这个要破掉,这个不破掉你永远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前面一再细说,你能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破掉了,恭喜你,你入《华严》小学一年级,就是我们讲十信位的初信位的菩萨。不要以为一年级很低,但是他是圣人,佛家常讲「超凡入圣」,他真的超凡入圣,他不是凡夫。虽然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得自在,多不容易。六道里头得自在,决定不堕三途,三不退里面得位不退。色界天、无色界天不如他,比不上,为什么?色界、无色界寿命终了还要往下堕落,往三途堕落;《华严》小学一年级绝不堕三途。所以四禅天人、非想非非想处天人不能跟他比。
第三首「受位」,接受十方诸佛灌顶的祝福。所以末后一首说『若於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诸位想想这多么殊胜!「甘露」在此地也是比喻。甘露到底是什么?佛给我们讲,这不是人间的,天上的,天人饮料里面最殊胜的,称之为甘露。所以比喻总是以最殊胜的法,灌是传授,传授给他,顶是最殊胜的方法,大法。我们现在广义的来讲,《华严》是大法,浓缩起来讲,一句佛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顶法当中的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诸位看看莲池大师的注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赞叹的。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度无量无边罪苦众生?就是一句佛号,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
我们在讲席里面做了多次的报告,隋唐时代的古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里面,选出第一经,第一经是《华严》。又从《华严》里面看出来,《华严》最后是归《无量寿》,所以古德说《华严》、《法华》,这是圆教一乘,皆是《无量寿经》之引导,那《无量寿经》是什么,你知道了。《华严》、《法华》引导你入《无量寿》,一点都不错。我学佛,最早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喜欢《华严》,我也很喜欢《华严》,喜欢经教,我对净土宗念佛没兴趣,我就不知道念佛的好处。以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介绍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我读完《文钞》之后,态度改变不少,不反对净土了。以前对净土是有反对的态度,读了《文钞》之后不反对了,但是不学,修净土的心发不起来。
我跟李老师是学讲经,而李老师是一再把净土介绍给我。你看我在台中学的五部经,两部是净土,《弥陀经》是净土,最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净土,这「净土五经」里头的,学五部占两部。可是还是用学教的态度,没有修净土的意念,很难度!老师对我一番苦心,我也很感激,但是很不容易。到什么时候归心净土?第一次讲《华严经》,在台北志莲精舍,那边精舍的主人请我讲《华严》,时间很长,讲了大概有十几年。十几年当中没有一直讲,常常出国,到国外弘法就停了,回来接著讲。好像前后有十七年,讲了一半,《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也讲一半,因为我那时候是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讲《八十》,一天讲《四十》。
在那段时期当中,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个经仔细翻开来看,看到最后我就愣住了,怎么他们统统都修净土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你看我讲《华严》,真的是粗心大意,都讲过了,但是没有注意到。这样仔细再一检查就发现问题了,知道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的。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最好的学生,当然是跟老师学一个法门,要不然不能称入室弟子,入室是传道的,传法的弟子。这才晓得文殊求生净土,那善财肯定是修净土的。
其实五十三参我也讲了不少,当时第一次讲的时候疏忽了。现在一看,头一个他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叫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个内容我知道,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我懂这个意思,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修净土,没想到这个,这么一检查才知道。那么善财当然是修净土,因为第一个是先入为主,就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然后看到末后,最后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一个开头,一个结束,统统是修净土,当中决定没有间断。就是当中善财参访的,那叫无量法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五十三参,去掉前后是五十一。当中五十一是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统统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修,则专修净土。我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搞清楚了,这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我修净土,老师劝,苦口婆心的劝,我都没法子接受。所以我的净土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真正古人所讲的,《华严》引导我入净土,《法华经》引导我入净土。净土是顶法,灌顶,把净土法门传给你这是真正灌顶。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有两首偈,说「大用难测,亦是释名分事」,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则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五段。「五若蒙下二颂,明(是说明)大用难测」,测是测度,我们凡夫无法想像菩萨的作用,「亦是释名分事也」,这个地方所说的菩萨的名分是十地菩萨。此地是十信位的菩萨,同时也修学十地菩萨的科目,科目当然小学念的跟大学不一样。譬如小学念的历史,课本里面文字都不多,每个朝代只讲几个重点。最简单的像《三字经》,《三字经》上有中国的历代,文不长。可是它那几段文要是展开,就是中国特有的二十五史,那个分量可就多了,总共有三千多卷,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修学的。所以中国二十五史有很多学者专家一生当中只学一种,变成专家、变成权威。
早年我在台湾,遇到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方豪,这个人很难得。他那时候在台湾是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只有初中毕业,完全是自己苦学成名。他学什么?就是二十五史里面的《宋史》,专门一生搞宋朝的,就是一个朝代。宋朝的典章制度你向他请教,他讲得头头是道,专攻一部。一部,在《三字经》上只有几句话。这就是说初学也要学,要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到你将来大的时候,还是这个题目,可是内容的深广就不相同了。所以像历史,小学学它,中学也学它,大学也学它,到大学就分科分系,历史学系。这个地方也是解释名分之事。
「谓以法智云,含众德水,能蔽如空粗重故」,这是讲大用难测。法智云,十地是法云地,法云地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就是解释法云地。比喻十地菩萨的智慧,十地菩萨的德教,他的智慧、他教化众生这种德能太殊胜了,无比的殊胜。粗重是讲烦恼,粗的烦恼是分别、执著,细的烦恼是妄想,通常大乘教里面讲的见思、尘沙、无明,见思是粗重,无明是微细。如空,就像空中那么大,那样的广。所以,法云地的菩萨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普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当然你先要断烦恼。
此地是贤首菩萨,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们修学上面的课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到了十地,修学这些课程。这两首颂,「又若蒙下二颂」,这两首颂「亦是进入佛地也」。他们蒙十方诸佛灌顶,所以他的『身充遍如虚空』,这是什么身?法身,这个身才是自己。『安住不动满十方』,法性身有没有形相?没有,是什么?是法性。法性不好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也嗅不到,也摸不到,也想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它存在,它能现宇宙,能现万法。宇宙是讲时空,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它现的,它也不是时空,一切是它所变现出来的。那才叫真正的自己,在佛法叫法身慧命。
我们有没有?人人都有,没有一个人没有,只是你现在迷了,你不认识,你不知道有这回事情。从法性里面变现出身,你认为这是自己,这叫颠倒,就错乱了,你怎么能把这个当作自己?确实,这是自己的一部分,整个宇宙是自己,这个身体也是宇宙的一个小点。古人用大海做比喻,大海是自己,身体是什么?是大海里头起的一个水泡。你居然把水泡当作自己,把真正大海忘记掉了。所以今天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充遍虚空的,实在讲虚空是自己法性变现出来的。
自性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讲真如、本性、自性、佛性、第一义谛、大般涅盘,都是讲这个。佛在经上讲这桩事情的名词讲了一百多个,为什么说这么多?叫你不要执著、不要分别,知道是说这么一桩事情,就可以了,完全是破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习气烦恼。说一个你就会执著这一个,说二个、三个也会执著,说很多很多,你就不会再执著。晓得了,我明白了,离一切妄想执著,你就能证得。
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你只要真的把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舍掉,你就证阿罗汉果,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可是你现在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那是怎样的?那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有没有生死?没有了,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阿罗汉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有执著,阿罗汉没有执著。如果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你是菩萨再来,菩萨没有分别执著,凡夫有分别执著。佛是先教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最后再破无明,无明不好破,破无明就出十法界,但是证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头乘愿再来,六道里面所有一切苦难你不受,与你不相干,身不是自己,舍身受身得大自在。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要知道是业力主宰的,没有办法,自己做不了主;阿罗汉自己做主,他到这儿舍身受身自己做主。真的,就像我们换件衣服一样,舍身就好像衣服脱下来,丢掉了;受身,再换一件新的,太自在了。凡夫执著,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苦不堪言,这是不知道事实真相。
「若」跟「则」要记住,我们从前面一直读下来,读了差不多有五十首颂,你看每一句都是「若」,一首颂的前一半是「若」,后一半是「则」。『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这就显出它的作用。作用,「诸天世人」这是讲六道里面众生,没有人能够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罗汉到这个世间来,有,不是没有,也很多,他来干什么?他来度众生的,也度自己。为什么?他分别没有断,他要到世间来断分别;执著已经断了,所以他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受生。真正努力用功是在这上下功夫,你真的超越了,不在这上用功夫那你都错了,所谓错用了心,这是讲凡夫。阿罗汉的舍身受身我们都没有法子晓得,那菩萨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个段落,前面是第二段,这里说清楚了,一共三十九颂,就是我们讲有「若」、有「则」,我们读了三十九颂。下面第三大段,「若」跟「则」就没有了。「第三菩萨勤修下」,一共有三首颂,「结叹其德」,这是这一段的总结,结叹。就是十信菩萨修四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修行这个四位他所成就的功德,赞叹这个。我们看经文:
【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见闻听受若供养。靡不皆令获安乐。】
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缺减。十善妙行等诸道。无上胜宝皆令现。】
这两首是法说,后面还有一首是比喻,我们先看这两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较多,我们把注解念一下。「初二法说」,这就是前面两首,我们念过了,后一是比喻。「前中贤首云」,这个贤首是贤首国师,不是我们经里面讲的贤首菩萨,这是华严宗清凉大师的老师,清凉的师父,贤首国师。「贤首云,初二句悲愿内满」,就是第一首颂的前面两句,『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悲愿内满。意思是说「菩萨勤修等者,结前若字下义,无不果者,结前则字下义」。我刚刚跟诸位提起来的,前面一个「若」,一个「则」,这个地方贤首国师就给我们说出来。
「以若有彼,则有此,非是前后钩锁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则有彼,同时具有,而说有前后。是故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然行虽无量,皆以悲愿为首,故就此结之」,这段是解释前面这两句,总结前面三十九颂。说明信位菩萨可以修学上位,上面这四位。同时贤首国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位位都含摄一切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什么?这是性德。所以无论是位次高低,平等的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为什么要平等?我们不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太深了,不知道一位里头具足一切位,性具的。它不是前后钩锁,好像前后一个一个连结的,不是的,它一位里头本来就具足一切位。这个道理真是难懂,太深太深,为什么?自性本来具足。不但是初信位的菩萨具足,我们现在具不具足?具足。我们一念具不具足十法界?我们一念具不具足一切法?具足。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道理就在此地。而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迷失了自性。
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三十九颂,所具诸位,一直到十地圆满了。总结第一句话,「菩萨勤修大悲行」,清凉跟我们讲得好,这就是总结前面若、则的意思。我们在前面看到,譬如「若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於生死」,下面说「则」字,「则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有个「则」字。所以下面说「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则」字。我们以为前前后后是关联的,不知道此地真正的意思,它是本来具足。
我们要学,这两句不能疏忽。愿度一切,真的有结果,无不果。怎么度法?一定要修大悲,就是大爱,佛家讲慈悲,世间人讲爱。佛为什么不说爱?慈悲就是爱,世间人讲的爱里头有情;换句话说,它有分别、有执著。爱里面,没有分别的爱、没有执著的爱,就叫慈悲。所以我们常讲,爱是有感情的,慈悲是理智的,理智的爱,爱是带著有感情的慈悲,这样解释大家好懂。所以佛说慈悲,菩萨离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他这里头没有情跟识,真的是智慧,情变成智慧。
情是烦恼,智慧跟烦恼同体,一体的两面,觉悟了就叫智慧,迷惑了就叫烦恼。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了,烦恼就变成智慧。所以你讲断烦恼,烦恼能断吗?烦恼断了,智慧就没有了,转变,你得懂这个意思。转烦恼为菩提,这个话就对了,就没有毛病;要说断烦恼,不行,不可以断。生死即涅盘,了生死即涅盘,这是明了、觉悟了,生死是涅盘,迷了,涅盘就是生死。所以,凡圣的关键就在觉跟迷,觉了,凡夫成圣,迷了,菩萨就变凡夫。
我们好不容易从凡夫转凡成圣,几时我们又会变成凡夫?我们相信世间人有提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当年世尊在世,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提过,在《楞严经》第四卷,你看看世尊怎么给他解答的?觉悟之后再不会迷了。佛用世间一个比喻,黄金,从金矿里面提炼出纯金,纯金再不会变成矿石,佛用这个做比喻。解答的经文很多。所以我们凡夫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什么尖端问题,在佛法里头早就被这些人提问过,而佛都一样一样解答,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要修的,要修大慈大悲,也就是对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慈悲里面必定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勤修大悲行是这个意思。这样才能够度自己,度一切众生先度自己,没有说是自己没有得度而能度人,没这个事情。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度人一定要先自度。那个人掉水里去,你要下水救他,你一定先会游泳,你不会游泳你就没法子救他。
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个真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有事情行不通,一定好好反省想一想。过失,那个行不通的道理一定在自己,绝对不是在别人,你才能够把问题的症结找到,才能把问题化解。如果你处处都是以为别人有过失,你就错了,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你看中国圣人说这两句话,五千年了,传到今天还是这样的准确,一点都不错,这是我们现在世间人讲的真理。它上面还有两句话,是四句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古圣先贤教人处世待人的原则。你要是能照这四句去做,你的一生无往而不利,任何事情你没有办不通的。只要把四句学会,无论大小事情,你接到手里之后一帆风顺。十六个字,为什么不做?为什么不认真学习?这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你本来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你本来是佛。
一切诸佛如是教人,一切圣贤如是教人,他自己当然做到了,这是我们常讲的,所谓圣人,自己做到之后才教人,这是圣人;说到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叫骗人。骗人不能成就,早晚会被拆穿,拆穿之后就一文不值。这四句话实在讲每天都要念一念,甚至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做完之后要想一想,提醒自己。晚课的时候反省,这四句话我今天做到没有?早课的时候提醒自己,这四句话我一定要依教奉行。为什么?恢复自己的性德,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良知良能。
这个地方愿度众生,这个愿也是性德,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发愿,发愿是你的性德已经丢掉了,才叫你发。本有的,本愿。自性里面一切美好都是圆满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没有一丝毫不净,没有一丝毫不善。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是自性,愿是这个意思。你一看到这个人要掉在水里去了,你要不要去拉他一把?你去拉他一把,这是愿度。你看到自然去拉他一把,你认不认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拉他?没想到,一看到他危险,赶快拉他一把。我们在行路的时候,看到人不小心,那个车过来的时候恐怕马上要撞到他,看到马上撞到他,你赶快推他一把,把他推过来。这个事情有,什么理由不晓得,不认识这个人,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性德。
可是愿度众生最后都得到很好的结果,这就不是个容易事情了。你愿意帮助他,他还是往下堕落,帮不上忙。有没有?有,很多。诸佛菩萨确实大慈大悲,看到芸芸众生造作恶业,他救不救?救,用什么方法救?教学,自古以来,从无间断。尤其是现代,讲经说法的人少了,这是事实,可是科学技术发达,高科技,像现在的大众传播,电视、宽频的网路,正好弥补它的不足。世界的人口一直都在膨胀,这是事实,中国在乾隆时代曾经做过一次人口的调查,有一亿多人,那个时候。你看现在中国十几亿人,人口不断在增加。没有圣贤的教化,人很容易堕落,为什么?习性不善。
佛说六道众生,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这是讲分类。所以我们的习性是善少恶多。外面的环境,不善的诱惑比例太大,善的教诲太少。所以人为什么会堕落你就要了解。中国人怀念、赞叹古圣先王,为什么赞叹他们?为什么怀念他们?他们能爱人民,真爱!就是他们施政尽量减少不善的诱惑,尽量增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薰陶。所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道理在此地。
中国教育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五千年了,特别重视家教。你看教你把儿女教好,试问问,你自己好不好?你自己不好你就教不了好儿女。你要晓得,儿女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影响他最大的就是父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理念,君亲师是一体。你在家里面,父母就是小孩的君亲师,亲是父母,君是领导,师是教导他,老师,一个人兼三个任务,你才能把这个小孩教好。所以提倡儿童教育,大人决定是好人,为什么?处处要给小孩做榜样、做模范,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全民教育。这是出自於天性,所以推动不难,人人愿意接受。
我们去年在国内汤池小镇做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小镇的居民乐意接受,欢喜!今天世界上冲突频率不断上升,多少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在这里研究用什么方法化解。几十年没有办法,束手无策,我们有缘遇到,就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老办法。这个老办法提出来了,有很多人怀疑,古时候用的方法,现在还能有效吗?可能是一种理想,没有法子落实。因此,我们才在汤池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做成功了。证明中国古老的这些理念超越时空,那就叫真理,不受时间限制。四、五千年用这个方法有效,今年还是有效,在中国有效,在全世界都有效。所以我们在上个月把它介绍给联合国,希望联合国在全世界推广,希望这个世界冲突早一天化解,安定和平早一天落实。为什么?世出世法都要从安定当中才能建立,社会不安定,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毁掉了。我们希望学业有成就、道业有成就,头一个条件就是社会安定,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得,你才对一个安定的社会会全心全力拥护,不能有动乱。
胡主席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讲得太好了。和谐就能安定,不安定哪来的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得到安定?人人觉悟,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人。所以我们极力在世界上推广《弟子规》,儒家的根本,这是教育的根本;《太上感应篇》,道家的根本;《十善业道》,佛家的根本。这在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根,介绍给全世界。根从哪里扎?一定从婴儿,就是家教。我们中国人最重视家教,你看每个族姓,在过去有祠堂,祠堂有家谱,多数人家谱里面都有家教、家训、家规这一类的。我都不知道美国的摩门教重视家教,把中国的这些家谱搜集了一万多种。我听一位教授告诉我,有一万多种,在中国找不到,到美国去找到了,他们的总部在盐湖城,这个太难得了。如何能把中国传统这些每家的家谱里面的家规、家训、家教这一类的,把它节录出来编成一本,你就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对於家庭教育的重视,你就明白了,你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诸行,第三段「辨得法结位」,末后这两句我们今天可以结束。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这是说菩萨,十地菩萨觉悟、明了这个身是法性所现。不但身是法性所现,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入这个境界,所以叫『获』,获得的是『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这是说菩萨应九法界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应化身示现在这个世间,这是法性的威力,这是不思议的境界。他就能够获得佛所说的『十地位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这都是威力现世间,具体给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十自在」,其次的就是具足十波罗蜜。无比殊胜的解脱,这是性净解脱,不是一般的。到《华严经》后面「十地品」会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们学十波罗蜜,就是「诸度」里头学的十波罗蜜,末后智波罗蜜我们也学习过了,我们把这一句再念一遍。「十、智」这是权智,「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真心应法,知一切如来力」,这个意思都非常之深。知一切法真实,就跟前面偈颂里面所讲的「功德法性身」是一个意思。因为菩萨已经证得大般涅盘,所以知一切法真实,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跟我们凡夫完全不相同。知一切法真实,我们的身也是如此,身是什么?法性身。一般人没有不贪生怕死的,如果知道这个身是法性身,法性身没有生死,法性身没有来去。真的像《般若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就是他用般若观照的时候,就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有名无实,所以一切忧虑、恐怖统统都消失了。世间认为这是大苦,这是离苦得乐,到这个地方才叫究竟圆满。
下面讲「真心应法」,这个意思前面说过了。「知一切如来力」,一切就是大自然的变化,大自然的运行,这是一切如来力性具的智德。性具智德可以说之为「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一切如来力。后面说「此中方便」,第七方便,能助布施、持戒、忍辱。愿波罗蜜能助精进,力波罗蜜能助禅定,智波罗蜜能助般若,慧就是般若。「所谓四助六也」,四就是十波罗蜜后面的四条,它能够帮助前面六波罗蜜的圆满。
「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也」。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菩萨真的修这个?就是贤首菩萨,十信位的,十信位的菩萨他真修。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还有没有修?给诸位说,没有了,如果修他就堕落了。你想想看,六根对六尘境界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有分别执著?所以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萨叫无功用道。但是他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众生有感,他应,应化在十法界他是表演。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以及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弟子,声闻弟子、菩萨弟子,都是做种种示现,那是舞台的表演,这个要知道。所以这叫权,大权示现。有没有真正是修的?有,十信位菩萨真修。法身菩萨不是的,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是来示现的,是表演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好,第三小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后面第四段,第四小段有三首偈,不难懂,我们看经文: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则获灌顶大神通。住於最胜诸三昧。】
前面这两句我们费了不少的时间,十自在跟十波罗蜜,大概有十几个小时就学习这些。我们是真学,不是示现。到这样的程度,真的,真修,贤首菩萨真修,他的果德就是获得诸佛如来给他灌顶;灌顶是授记,就等於说是毕业了,给他祝福。灌顶是密宗里面的仪式,《华严》教义包含所有的宗派。所以,以前方东美先生给我说,《华严经》是佛教概论,古大德说《华严经》是佛家的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这就说《华严》是总说,是一切统统讲到,各宗各派只是《华严》里面的一部分。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从树根到树叶全部给你介绍,其余的宗派就是一个枝,一个树梢、一个树枝、树干,这样的介绍,不是整个的,《华严》是整体,我们总要认识清楚。
灌顶,我们现在看到密宗上师给我们灌顶,是用几滴水滴在你的头上,甘露灌顶。其实这是表法,它的意思你要懂得。顶,人的头顶最高,没有比这个高了,灌是传授的意思,顶就是最高的佛法,最圆满的佛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这是灌顶真正的意思,灌顶的本意,你要知道。我们晓得,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第一?最殊胜的,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哪一部经是顶?隋唐时代,我们中国许多祖师大德,还加上外国人,外国人有韩国的、有日本的到中国来留学的,回去之后都是祖师。他们在一起研究,也肯定《华严经》是一切经当中第一经,经王,到后来历代大家也承认《华严》第一。
可是那时候有些祖师大德,从《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到最后圆满成佛用什么方法?这个很重要,用什么方法让大家一个个都圆满成佛?那就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在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这些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於是大家就恍然大悟,《华严经》是第一,净土经是第一里面的第一,导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经》,所以真正不可思议。诸位再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的序文,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古德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分量有大小的差别。《华严经》部头大,八十卷,《无量寿经》的分量少,只有一卷,也有地方分为两卷,《弥陀经》就更少。可是内容没有两样,也就是说,分量小的是《华严经》的浓缩,变成《弥陀经》,《弥陀经》把它扩大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在《弥陀经》注解里面,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很多年前,大概总是二十多年前,我讲过,《弥陀经疏钞》讲过两遍,二十多年前是第二遍。保留著有录音带,那时候没有录相,有录音带,一个录音带是一个半小时,总共是三百多个带子;换句话说,要是每天讲一个半钟点,讲一年,三百多个带子,分量非常可观。我第一次到美国去讲经是一九八三年,我就把这套带子带到美国去。因为美国那边同修告诉我,美国的佛教禅跟密很盛行,没有人相信净土。所以我特别把《弥陀经》这套带子带去,讲经的时候放在旁边摆著。大家看这什么东西?这是《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解,大家一看都呆了。认为《弥陀经》太简单了,这有什么好讲的?我们每天讲一个半小时,讲了一年,我记得好像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这样子让大家对净宗不敢轻视。我们把净土传到美国,用这个方法。所以净土是一切佛法最后的归宿,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
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这是佛门的一位大德,通宗通教。他的注疏、讲记总共差不多有四、五十种,著作等身,大部分收在《卍字续藏》里面。他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里面说过一句话。佛门里面讲消灾、消业障,他说佛门里面各种的经忏,经是经书,忏是忏仪,你的罪太重了,都没有办法,都忏不了。像今天讲的《梁皇忏》,没用,《大悲忏》也没有用,水陆忏法也没有用,什么忏法都没有用。他说最后还有一样东西很管用,决定把你的罪业忏除,那是什么方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比水陆忏法的功德不晓得大多少!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懂,念佛好像也没有什么效果,那是什么?不会念。念佛你要懂得念佛的道理,要懂得念佛的方法,如理如法,效果不可思议。灌顶法师说的。他那个书名叫做《观经直指》,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灌顶法师著作的。我们读了之后,对净宗的信心坚定了,再也不会动摇。
然后,你就懂得灌顶的意思,我们今天展开《弥陀经》,或者展开《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恭恭敬敬,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每天都读诵,那每天都接受诸佛如来给你灌顶。真灌顶,不是假灌顶,为什么?《无量寿经》、《弥陀经》是一切经的顶法,是《华严》的总结。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讲得很清楚,《无量寿经》我讲过十一遍,你每念一遍就是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
真正的灌顶,有形式的,十地菩萨;有实质而没有形式的,等觉菩萨、法云地的菩萨,有实质没有形式。有形式那就错了,完全著相了,这个道理要懂。因为贤首菩萨无明没有破,将破未破,他受灌顶之后就破了,破了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永嘉禅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讲你在迷的时候有六道轮回,觉悟了,六道轮回没有了。贤首菩萨觉悟了,十法界没有了。六道没有了,有十法界、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没有了,就一真法界。那就是极乐世界,那就是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神通、道力圆满具足,所以得大神通。
『住於最胜诸三昧』,「诸三昧」是一切三昧。三昧通常翻作禅定,这是印度梵语音译的,正确的翻,「三」翻为正,「昧」翻为受,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六道凡夫里头,没有正常的享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六道众生享受的是什么?五种,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身有苦受、有乐受,心有忧受、有喜受,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舍是身暂时没有苦乐,心暂时没有忧喜,那叫舍受。正受是定,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是正受。
三昧有浅深不一样,等级很多,还有修行的方法不一样,佛法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任何不同的方法、门径,可是你得到的是相同的,得到是什么?三昧。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这个地方讲「最胜诸三昧」,三昧当中最殊胜的。最殊胜的,同学们我们相信你也许听说过,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之王,三昧中王!最胜诸三昧,岂不就是三昧中王,念佛三昧!所以我们就肯定,这句话就是讲的念佛三昧,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修的就是念佛三昧,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展示的,给我们做榜样的,这个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这一首:
【若获灌顶大神通。住於最胜诸三昧。】
这跟前面完全相同,不一样的就是前面一个字,『若获』,前面是「则获」,这两个字有差别,你要是获得灌顶,住於最胜三昧:
【则於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
你决定在十方诸佛面前接受十方诸佛给你灌顶授记,授什么记?成佛之记。你在什么时候、在哪一个世界示现成佛,佛号称谓是什么,在某个世界普度众生,十方诸佛会给你授记。再看下面第三首:
【若於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这三首偈,第一首是讲「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第二首讲「大尽」,尽是什么?生死、烦恼习气没有了,这尽了,叫大尽。实在说,在菩萨的位次上可以说大尽分,为什么?无明断了,无明要知道就是起心动念,这叫无明。你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才真正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非常难!你看我们连执著都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放不下,起心动念就更不必说了。
先起心动念,然后才有分别,从分别里面才有执著。所以佛教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先断执著,执著里面,又教给我们先断最粗重的执著,最明显、最粗的。是什么?五种见惑,这是最严重的执著,从这儿下手。这五种,头一个是身见,你看看六道众生,哪个众生不把身体当作自己?我,都认为是我,错了,不是我。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就产生一个错误观念,有生有死,生死太可怕了,产生恐怖。所以佛告诉我们,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这是我的衣服。所以会说话的人应该怎么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不是我,是我的,就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什么是我?法身是我,法性是我,法身跟法性是一个意思。法性能现,法身所现,法性身这是法相。什么时候你在相上见了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好,这就圆满了。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你就晓得,「我」没有生灭,大乘经教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都是形容真身,我们一般人叫灵性,有人叫灵魂,灵魂还不是真的,灵魂是讲阿赖耶识,灵性可以说是法性。你这个要认识。所以头一个破我执,身见。
第二个破边见。边见就是我常讲的,我们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边见的根,这个要破掉,这个不破掉你永远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前面一再细说,你能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破掉了,恭喜你,你入《华严》小学一年级,就是我们讲十信位的初信位的菩萨。不要以为一年级很低,但是他是圣人,佛家常讲「超凡入圣」,他真的超凡入圣,他不是凡夫。虽然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得自在,多不容易。六道里头得自在,决定不堕三途,三不退里面得位不退。色界天、无色界天不如他,比不上,为什么?色界、无色界寿命终了还要往下堕落,往三途堕落;《华严》小学一年级绝不堕三途。所以四禅天人、非想非非想处天人不能跟他比。
第三首「受位」,接受十方诸佛灌顶的祝福。所以末后一首说『若於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诸位想想这多么殊胜!「甘露」在此地也是比喻。甘露到底是什么?佛给我们讲,这不是人间的,天上的,天人饮料里面最殊胜的,称之为甘露。所以比喻总是以最殊胜的法,灌是传授,传授给他,顶是最殊胜的方法,大法。我们现在广义的来讲,《华严》是大法,浓缩起来讲,一句佛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顶法当中的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诸位看看莲池大师的注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赞叹的。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度无量无边罪苦众生?就是一句佛号,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
我们在讲席里面做了多次的报告,隋唐时代的古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里面,选出第一经,第一经是《华严》。又从《华严》里面看出来,《华严》最后是归《无量寿》,所以古德说《华严》、《法华》,这是圆教一乘,皆是《无量寿经》之引导,那《无量寿经》是什么,你知道了。《华严》、《法华》引导你入《无量寿》,一点都不错。我学佛,最早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喜欢《华严》,我也很喜欢《华严》,喜欢经教,我对净土宗念佛没兴趣,我就不知道念佛的好处。以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介绍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我读完《文钞》之后,态度改变不少,不反对净土了。以前对净土是有反对的态度,读了《文钞》之后不反对了,但是不学,修净土的心发不起来。
我跟李老师是学讲经,而李老师是一再把净土介绍给我。你看我在台中学的五部经,两部是净土,《弥陀经》是净土,最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净土,这「净土五经」里头的,学五部占两部。可是还是用学教的态度,没有修净土的意念,很难度!老师对我一番苦心,我也很感激,但是很不容易。到什么时候归心净土?第一次讲《华严经》,在台北志莲精舍,那边精舍的主人请我讲《华严》,时间很长,讲了大概有十几年。十几年当中没有一直讲,常常出国,到国外弘法就停了,回来接著讲。好像前后有十七年,讲了一半,《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也讲一半,因为我那时候是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讲《八十》,一天讲《四十》。
在那段时期当中,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个经仔细翻开来看,看到最后我就愣住了,怎么他们统统都修净土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你看我讲《华严》,真的是粗心大意,都讲过了,但是没有注意到。这样仔细再一检查就发现问题了,知道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的。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最好的学生,当然是跟老师学一个法门,要不然不能称入室弟子,入室是传道的,传法的弟子。这才晓得文殊求生净土,那善财肯定是修净土的。
其实五十三参我也讲了不少,当时第一次讲的时候疏忽了。现在一看,头一个他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叫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个内容我知道,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我懂这个意思,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修净土,没想到这个,这么一检查才知道。那么善财当然是修净土,因为第一个是先入为主,就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然后看到末后,最后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一个开头,一个结束,统统是修净土,当中决定没有间断。就是当中善财参访的,那叫无量法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五十三参,去掉前后是五十一。当中五十一是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统统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修,则专修净土。我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搞清楚了,这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我修净土,老师劝,苦口婆心的劝,我都没法子接受。所以我的净土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真正古人所讲的,《华严》引导我入净土,《法华经》引导我入净土。净土是顶法,灌顶,把净土法门传给你这是真正灌顶。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有两首偈,说「大用难测,亦是释名分事」,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则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五段。「五若蒙下二颂,明(是说明)大用难测」,测是测度,我们凡夫无法想像菩萨的作用,「亦是释名分事也」,这个地方所说的菩萨的名分是十地菩萨。此地是十信位的菩萨,同时也修学十地菩萨的科目,科目当然小学念的跟大学不一样。譬如小学念的历史,课本里面文字都不多,每个朝代只讲几个重点。最简单的像《三字经》,《三字经》上有中国的历代,文不长。可是它那几段文要是展开,就是中国特有的二十五史,那个分量可就多了,总共有三千多卷,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修学的。所以中国二十五史有很多学者专家一生当中只学一种,变成专家、变成权威。
早年我在台湾,遇到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方豪,这个人很难得。他那时候在台湾是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只有初中毕业,完全是自己苦学成名。他学什么?就是二十五史里面的《宋史》,专门一生搞宋朝的,就是一个朝代。宋朝的典章制度你向他请教,他讲得头头是道,专攻一部。一部,在《三字经》上只有几句话。这就是说初学也要学,要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到你将来大的时候,还是这个题目,可是内容的深广就不相同了。所以像历史,小学学它,中学也学它,大学也学它,到大学就分科分系,历史学系。这个地方也是解释名分之事。
「谓以法智云,含众德水,能蔽如空粗重故」,这是讲大用难测。法智云,十地是法云地,法云地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就是解释法云地。比喻十地菩萨的智慧,十地菩萨的德教,他的智慧、他教化众生这种德能太殊胜了,无比的殊胜。粗重是讲烦恼,粗的烦恼是分别、执著,细的烦恼是妄想,通常大乘教里面讲的见思、尘沙、无明,见思是粗重,无明是微细。如空,就像空中那么大,那样的广。所以,法云地的菩萨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普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当然你先要断烦恼。
此地是贤首菩萨,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们修学上面的课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到了十地,修学这些课程。这两首颂,「又若蒙下二颂」,这两首颂「亦是进入佛地也」。他们蒙十方诸佛灌顶,所以他的『身充遍如虚空』,这是什么身?法身,这个身才是自己。『安住不动满十方』,法性身有没有形相?没有,是什么?是法性。法性不好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也嗅不到,也摸不到,也想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它存在,它能现宇宙,能现万法。宇宙是讲时空,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它现的,它也不是时空,一切是它所变现出来的。那才叫真正的自己,在佛法叫法身慧命。
我们有没有?人人都有,没有一个人没有,只是你现在迷了,你不认识,你不知道有这回事情。从法性里面变现出身,你认为这是自己,这叫颠倒,就错乱了,你怎么能把这个当作自己?确实,这是自己的一部分,整个宇宙是自己,这个身体也是宇宙的一个小点。古人用大海做比喻,大海是自己,身体是什么?是大海里头起的一个水泡。你居然把水泡当作自己,把真正大海忘记掉了。所以今天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充遍虚空的,实在讲虚空是自己法性变现出来的。
自性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讲真如、本性、自性、佛性、第一义谛、大般涅盘,都是讲这个。佛在经上讲这桩事情的名词讲了一百多个,为什么说这么多?叫你不要执著、不要分别,知道是说这么一桩事情,就可以了,完全是破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习气烦恼。说一个你就会执著这一个,说二个、三个也会执著,说很多很多,你就不会再执著。晓得了,我明白了,离一切妄想执著,你就能证得。
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你只要真的把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舍掉,你就证阿罗汉果,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可是你现在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那是怎样的?那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有没有生死?没有了,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阿罗汉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有执著,阿罗汉没有执著。如果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你是菩萨再来,菩萨没有分别执著,凡夫有分别执著。佛是先教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最后再破无明,无明不好破,破无明就出十法界,但是证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头乘愿再来,六道里面所有一切苦难你不受,与你不相干,身不是自己,舍身受身得大自在。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要知道是业力主宰的,没有办法,自己做不了主;阿罗汉自己做主,他到这儿舍身受身自己做主。真的,就像我们换件衣服一样,舍身就好像衣服脱下来,丢掉了;受身,再换一件新的,太自在了。凡夫执著,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苦不堪言,这是不知道事实真相。
「若」跟「则」要记住,我们从前面一直读下来,读了差不多有五十首颂,你看每一句都是「若」,一首颂的前一半是「若」,后一半是「则」。『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这就显出它的作用。作用,「诸天世人」这是讲六道里面众生,没有人能够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罗汉到这个世间来,有,不是没有,也很多,他来干什么?他来度众生的,也度自己。为什么?他分别没有断,他要到世间来断分别;执著已经断了,所以他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受生。真正努力用功是在这上下功夫,你真的超越了,不在这上用功夫那你都错了,所谓错用了心,这是讲凡夫。阿罗汉的舍身受身我们都没有法子晓得,那菩萨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个段落,前面是第二段,这里说清楚了,一共三十九颂,就是我们讲有「若」、有「则」,我们读了三十九颂。下面第三大段,「若」跟「则」就没有了。「第三菩萨勤修下」,一共有三首颂,「结叹其德」,这是这一段的总结,结叹。就是十信菩萨修四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修行这个四位他所成就的功德,赞叹这个。我们看经文:
【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见闻听受若供养。靡不皆令获安乐。】
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缺减。十善妙行等诸道。无上胜宝皆令现。】
这两首是法说,后面还有一首是比喻,我们先看这两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较多,我们把注解念一下。「初二法说」,这就是前面两首,我们念过了,后一是比喻。「前中贤首云」,这个贤首是贤首国师,不是我们经里面讲的贤首菩萨,这是华严宗清凉大师的老师,清凉的师父,贤首国师。「贤首云,初二句悲愿内满」,就是第一首颂的前面两句,『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悲愿内满。意思是说「菩萨勤修等者,结前若字下义,无不果者,结前则字下义」。我刚刚跟诸位提起来的,前面一个「若」,一个「则」,这个地方贤首国师就给我们说出来。
「以若有彼,则有此,非是前后钩锁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则有彼,同时具有,而说有前后。是故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然行虽无量,皆以悲愿为首,故就此结之」,这段是解释前面这两句,总结前面三十九颂。说明信位菩萨可以修学上位,上面这四位。同时贤首国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位位都含摄一切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什么?这是性德。所以无论是位次高低,平等的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为什么要平等?我们不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太深了,不知道一位里头具足一切位,性具的。它不是前后钩锁,好像前后一个一个连结的,不是的,它一位里头本来就具足一切位。这个道理真是难懂,太深太深,为什么?自性本来具足。不但是初信位的菩萨具足,我们现在具不具足?具足。我们一念具不具足十法界?我们一念具不具足一切法?具足。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道理就在此地。而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迷失了自性。
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三十九颂,所具诸位,一直到十地圆满了。总结第一句话,「菩萨勤修大悲行」,清凉跟我们讲得好,这就是总结前面若、则的意思。我们在前面看到,譬如「若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於生死」,下面说「则」字,「则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有个「则」字。所以下面说「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则」字。我们以为前前后后是关联的,不知道此地真正的意思,它是本来具足。
我们要学,这两句不能疏忽。愿度一切,真的有结果,无不果。怎么度法?一定要修大悲,就是大爱,佛家讲慈悲,世间人讲爱。佛为什么不说爱?慈悲就是爱,世间人讲的爱里头有情;换句话说,它有分别、有执著。爱里面,没有分别的爱、没有执著的爱,就叫慈悲。所以我们常讲,爱是有感情的,慈悲是理智的,理智的爱,爱是带著有感情的慈悲,这样解释大家好懂。所以佛说慈悲,菩萨离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他这里头没有情跟识,真的是智慧,情变成智慧。
情是烦恼,智慧跟烦恼同体,一体的两面,觉悟了就叫智慧,迷惑了就叫烦恼。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了,烦恼就变成智慧。所以你讲断烦恼,烦恼能断吗?烦恼断了,智慧就没有了,转变,你得懂这个意思。转烦恼为菩提,这个话就对了,就没有毛病;要说断烦恼,不行,不可以断。生死即涅盘,了生死即涅盘,这是明了、觉悟了,生死是涅盘,迷了,涅盘就是生死。所以,凡圣的关键就在觉跟迷,觉了,凡夫成圣,迷了,菩萨就变凡夫。
我们好不容易从凡夫转凡成圣,几时我们又会变成凡夫?我们相信世间人有提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当年世尊在世,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提过,在《楞严经》第四卷,你看看世尊怎么给他解答的?觉悟之后再不会迷了。佛用世间一个比喻,黄金,从金矿里面提炼出纯金,纯金再不会变成矿石,佛用这个做比喻。解答的经文很多。所以我们凡夫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什么尖端问题,在佛法里头早就被这些人提问过,而佛都一样一样解答,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要修的,要修大慈大悲,也就是对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慈悲里面必定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勤修大悲行是这个意思。这样才能够度自己,度一切众生先度自己,没有说是自己没有得度而能度人,没这个事情。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度人一定要先自度。那个人掉水里去,你要下水救他,你一定先会游泳,你不会游泳你就没法子救他。
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个真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有事情行不通,一定好好反省想一想。过失,那个行不通的道理一定在自己,绝对不是在别人,你才能够把问题的症结找到,才能把问题化解。如果你处处都是以为别人有过失,你就错了,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你看中国圣人说这两句话,五千年了,传到今天还是这样的准确,一点都不错,这是我们现在世间人讲的真理。它上面还有两句话,是四句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古圣先贤教人处世待人的原则。你要是能照这四句去做,你的一生无往而不利,任何事情你没有办不通的。只要把四句学会,无论大小事情,你接到手里之后一帆风顺。十六个字,为什么不做?为什么不认真学习?这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你本来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你本来是佛。
一切诸佛如是教人,一切圣贤如是教人,他自己当然做到了,这是我们常讲的,所谓圣人,自己做到之后才教人,这是圣人;说到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叫骗人。骗人不能成就,早晚会被拆穿,拆穿之后就一文不值。这四句话实在讲每天都要念一念,甚至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做完之后要想一想,提醒自己。晚课的时候反省,这四句话我今天做到没有?早课的时候提醒自己,这四句话我一定要依教奉行。为什么?恢复自己的性德,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良知良能。
这个地方愿度众生,这个愿也是性德,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发愿,发愿是你的性德已经丢掉了,才叫你发。本有的,本愿。自性里面一切美好都是圆满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没有一丝毫不净,没有一丝毫不善。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是自性,愿是这个意思。你一看到这个人要掉在水里去了,你要不要去拉他一把?你去拉他一把,这是愿度。你看到自然去拉他一把,你认不认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拉他?没想到,一看到他危险,赶快拉他一把。我们在行路的时候,看到人不小心,那个车过来的时候恐怕马上要撞到他,看到马上撞到他,你赶快推他一把,把他推过来。这个事情有,什么理由不晓得,不认识这个人,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性德。
可是愿度众生最后都得到很好的结果,这就不是个容易事情了。你愿意帮助他,他还是往下堕落,帮不上忙。有没有?有,很多。诸佛菩萨确实大慈大悲,看到芸芸众生造作恶业,他救不救?救,用什么方法救?教学,自古以来,从无间断。尤其是现代,讲经说法的人少了,这是事实,可是科学技术发达,高科技,像现在的大众传播,电视、宽频的网路,正好弥补它的不足。世界的人口一直都在膨胀,这是事实,中国在乾隆时代曾经做过一次人口的调查,有一亿多人,那个时候。你看现在中国十几亿人,人口不断在增加。没有圣贤的教化,人很容易堕落,为什么?习性不善。
佛说六道众生,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这是讲分类。所以我们的习性是善少恶多。外面的环境,不善的诱惑比例太大,善的教诲太少。所以人为什么会堕落你就要了解。中国人怀念、赞叹古圣先王,为什么赞叹他们?为什么怀念他们?他们能爱人民,真爱!就是他们施政尽量减少不善的诱惑,尽量增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薰陶。所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道理在此地。
中国教育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五千年了,特别重视家教。你看教你把儿女教好,试问问,你自己好不好?你自己不好你就教不了好儿女。你要晓得,儿女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影响他最大的就是父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理念,君亲师是一体。你在家里面,父母就是小孩的君亲师,亲是父母,君是领导,师是教导他,老师,一个人兼三个任务,你才能把这个小孩教好。所以提倡儿童教育,大人决定是好人,为什么?处处要给小孩做榜样、做模范,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全民教育。这是出自於天性,所以推动不难,人人愿意接受。
我们去年在国内汤池小镇做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小镇的居民乐意接受,欢喜!今天世界上冲突频率不断上升,多少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在这里研究用什么方法化解。几十年没有办法,束手无策,我们有缘遇到,就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老办法。这个老办法提出来了,有很多人怀疑,古时候用的方法,现在还能有效吗?可能是一种理想,没有法子落实。因此,我们才在汤池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做成功了。证明中国古老的这些理念超越时空,那就叫真理,不受时间限制。四、五千年用这个方法有效,今年还是有效,在中国有效,在全世界都有效。所以我们在上个月把它介绍给联合国,希望联合国在全世界推广,希望这个世界冲突早一天化解,安定和平早一天落实。为什么?世出世法都要从安定当中才能建立,社会不安定,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毁掉了。我们希望学业有成就、道业有成就,头一个条件就是社会安定,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得,你才对一个安定的社会会全心全力拥护,不能有动乱。
胡主席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讲得太好了。和谐就能安定,不安定哪来的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得到安定?人人觉悟,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人。所以我们极力在世界上推广《弟子规》,儒家的根本,这是教育的根本;《太上感应篇》,道家的根本;《十善业道》,佛家的根本。这在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根,介绍给全世界。根从哪里扎?一定从婴儿,就是家教。我们中国人最重视家教,你看每个族姓,在过去有祠堂,祠堂有家谱,多数人家谱里面都有家教、家训、家规这一类的。我都不知道美国的摩门教重视家教,把中国的这些家谱搜集了一万多种。我听一位教授告诉我,有一万多种,在中国找不到,到美国去找到了,他们的总部在盐湖城,这个太难得了。如何能把中国传统这些每家的家谱里面的家规、家训、家教这一类的,把它节录出来编成一本,你就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对於家庭教育的重视,你就明白了,你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