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一卷) 2006/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第三小段只有两首偈,我们把后面这首念一遍: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十自在』介绍过了。『修行诸度』,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我们介绍了前面五条,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现在我们看第六般若。般若是智,是智慧,「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教我们要求得般若,就是智慧。前面我们看过,如果是智慧为先导,那就是成佛之道。智慧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前面五度。怎么落实法?能够不著相,三轮体空,认真的修学,那就是般若。著相就变成修福,就不是菩萨道。菩萨道跟世间人修点福报在形式上是差不了多少,几乎完全相同,而实质上就是一个著相,一个不著相,不著相是真智慧。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问布施是不是相?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相,如何能够不著相的修布施?那就是菩萨。菩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为什么还要修?前面我们讲过,是给没有开悟的人、还不能放下的这些众生做样子,要做得很认真,希望这一切众生能向菩萨学习,能效法菩萨。虽然他著相,也好,他修三善道,他不堕三恶道,这就是般若的起用处。也是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但是无论现的是什么身,他都是菩萨不是凡夫。现身不是自己想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如果自己还有想,又著了相、又起了妄想分别,不是的!现什么身是众生的感,众生有感,感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就有应,应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很奇怪,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怎么会应?
那我要问你,你家里头有没有镜子?有,现在家家人都有镜子。早晨洗脸照一照,晚上睡觉之前也去照一照,你去照镜子,你去照是有心要去照一下,镜子里面的反应现相,它有没有起心动念?它有没有分别执著?它是不是你来照一下,赶快现个影像给你看?没有。镜子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古人说「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外国人照,现的是外国人面孔,它没有分别。所以佛菩萨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应化在十法界,依旧是干净,依旧是不染著,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无论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你要知道那个应不是应该的应,要讲成应该用什么身得度,那就错了,那就起心动念了。这个应是感应,什么样的众生心里面有感,菩萨随时就应。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眼,不能大意。所以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受用。
这里有个简单的解说,「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第一句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善」,观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叫诸法。观是看,这个字是代表,就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接触,就用这一个字,用观。我们凡夫用得不善,怎么说不善?著相,这一著相就麻烦,就把真相迷失掉。著的那个相,相没有变,我们自己智慧失掉了,智慧失掉是智慧变了,起了化学作用,它产生变化,变成什么?变成烦恼。诸位常常看到经教里面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涅盘是一桩事情,烦恼、菩提(菩提是智慧)也是一桩事情。觉的时候叫智慧,迷的时候叫烦恼,所以它产生变化。变化怎么产生的?迷悟。一念不觉,迷了,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无明、尘沙、见思,变得好快,那个时间之短,我们没法子想像。通常讲刹那,刹那太长了,绝对不是我们想像得到,一念不觉,於是就产生什么?产生憎爱,厌恶、贪爱就从这里起来,这就是根本烦恼。厌恶属於瞋,贪爱属於贪,贪瞋痴立刻就起来。
唯识经论里面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讲第七识,末那识。这一念迷,那个相就是我见,跟著我见同时起来的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慢是傲慢、是瞋恚。《唯识论》里面讲四种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一定是立刻就跟著起来,它就起作用。让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有贪爱,就有厌恶;跟一切众生往来,自然就有傲慢的习气,总觉得我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这个烦恼叫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是不是过去生中带来的?也不是。俱生,就是一念不觉的时候就生了。
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本来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学来,自己有的。现在麻烦的就是因为你有东西把它障碍住,它不能现前,变了,变质了。你只要能把障碍除掉,障碍就是烦恼,《华严经》讲得好,妄想、分别、执著就这种障碍,你能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你自性本具的般若就现前。这一现前没有一样不明了,那就叫善观诸法,这才叫善。我们九法界的众生用心不善,观诸法就是用心,用心不善;诸佛菩萨用心善,善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个一切法是什么?是一切法性。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
我们在凡圣示意图里面,用最简单的方法让诸位同学省悟过来。这三大类的烦恼,每一类无量无边,没有头数,分为这三大类。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那叫无明,《华严经》上叫妄想。从无明就生起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由分别又生起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是最严重的,最粗、最重。我们现在是带著这三种染污,三类的烦恼看一切诸法,一切诸法的真相看不到了。
我们看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很聪明,不能说他没有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世间智慧。他也能看问题看得很深,看得相当远,而且他还有史学的经验。他对历史常识知道很多,许多的事情他都能够正确的判断出,不能不叫人佩服,可是问题依然不能解决。什么原因?他所看到的问题没有看得圆满,他认为的真理还是有欠缺。现在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已经证明,许多学术界所依据的理论在今天动摇了,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他没有把烦恼放下。他跟我们一般凡人一样,他还起心动念,他还有分别,他还有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比我们一般人稍微轻一点,还是不行,所以佛说世间人的智慧叫世智辩聪,他属於这一类的。在佛法里不承认他有智慧,承认他很聪明。佛法讲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就有。你怎样把烦恼恢复成智慧?烦恼就是智慧,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除掉就是智慧。你想想这个道理对不对?佛教给我们的有没有道理?
放下执著,你的真智慧就透出来少分,那少分很可观。你对大千世界,我们今天讲的,一般人所关心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人到这个世间来,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来?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为什么要来、要去?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都是大问题,世智辩聪没法子解决,唯有真智慧,阿罗汉就能答覆这些问题,而且答覆得很正确。为什么?因为他善观诸法。可是怎么样?他还没有得实相印,因为他的自性般若智慧转变只转变少分,还要努力,还要放下,再把分别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宗门常讲的参究,这个字用得好。我们世间人讲研究,研究不行,为什么?你用心意识。我再想想看这个事怎么,研究,研究绝对不能把真理研究出来,你研究得再好是相似的,不是真的,要真智慧才能够得到真理。参是什么意思?参是有疑情不研究,一研究就落心意识,你就变成世智辩聪。所以古人讲这个参,你看看,离心意识参,你有没有离心意识?心是什么?阿赖耶,阿赖耶识是无明,起心动念,你没有起心动念;离意识,意识是分别;离末那,末那是执著。换句话说,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才叫做参。试问问今天参禅的,几个人会参?你就知道那不是简单的事情。
参禅真正开悟,在历史上找不到几个人。早年,这是十多年前了,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了,参禅开悟一个都没有,他说的话对,跟三十几年前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的一样。倓老讲过,他一生当中遇到禅宗的学人,他说得定的他见过,就是参禅得定,开悟的一个都没有,不但没有见过,都没有听说过,你就知道不容易。所以几个人真正能够把烦恼习气放下?
净宗的修学,这是方便,方便在哪里?就是不要断烦恼,但是要能把烦恼控制住,那就比断烦恼要容易得多了。可是你要懂得、要善学,善学的人就是会学。读经、听教、念佛,古人说得好,经教上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这是念佛的秘诀。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其实祖师所说的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完全相同。
净念相继,有夹杂、有怀疑就不是净念,有间断就不是相续,这是念佛的秘诀。念佛如是,我们学教也如是,读诵也如是。读诵,我在讲席里面讲过多次,怎么样读经?用真诚、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好,「清净平等觉」,用这个心。经本展开就如同对著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恭恭敬敬的听,不能分别,不能想这句什么意思?这个字怎么讲法?你一起这个念头,功夫全就破坏掉,变成什么?世间人读书。佛弟子跟世间人不一样,佛弟子读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世间人读书里头没有戒定慧三学,所以叫世智辩聪。佛教给我们读书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在里头,你看守住佛的这个教诫,这就是持戒。佛教你用虔诚、恭敬、清净平等觉心,你就用这个,这是持戒。念的时候恭恭敬敬,一心专注,没有一个杂念,从头念到尾没有一个杂念,就是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定;这部经念完之后,从头到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这是什么智慧?这叫根本智。
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清净心,可是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叫实相印,真智慧。你这样念经不起一念,你念完之后人家来请教你,你讲给他听,你讲得头头是道。可不能研究,一研究就不是经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研究不得。所以不可思议,思是想,想不得,思不得,别人来请教的时候对答如流,绝对没有去考虑的,没有去想一想的,想一想错了。你看,《坛经》上记五祖传法,叫大家作偈,作偈可不能够思想,一落到思惟就错了。真正开悟的偈子是随口而出的,怎么能去想?所以神秀大师做一首偈,想了好几天,偈子做出来之后心还不安,那就是不善用心,没有得法。得实相就是得法,实相就是真相。
真相,佛经里面的名词叫法性、叫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叫实相。什么叫法相?什么叫法性?法性是心、是识,能现能变;法相是现相,宇宙万有无量无边的色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变的是性识,所变的是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还包括一真法界,这是大经给我们讲得太清楚了,我们都很能够耳熟。但是我们看到相还是著相,还是不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著相就不见性,你就生烦恼。所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法是什么?法性、法相。离相,不执著、不分别就离了。只要能做到不执著、不分别,你就见到法性,你就见到法相。不过这个见到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见得不清楚,迷迷糊糊的,很不错了,还戴著一副眼镜,最后这副眼镜拿掉,你就见到真相。最后那副是起心动念。
不起心、不动念,法性、法相都在面前,这个时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就是真的得实相印,实相就是《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的人,就是得实相印的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成佛了。你看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得实相印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这个佛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分法身就是实相。在《华严经》里面这种佛,明心见性的佛有多少?四十二位都是明心见性,都是成佛了,四十二位。这四十二位就是经上告诉我们,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统统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什么还有这四十二个位次?破无明没错,无明是破掉了,无明破掉当然见思、尘沙全没有了,可是无明的习气没断。这四十二个阶级就是从无明习气多少,或者是厚薄而说,不是说其他。这个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你想它怎么会碍事?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善观诸法,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还碍什么事?所以他普入智门,普是普遍,一法都不漏掉,圆圆满满。你就晓得初住菩萨,这法身大士,这证得法身的人,法身大士,跟究竟佛果有没有差别?我们不能说有差别,不能说没有差别。为什么不能说有差别?法身、般若、解脱平等,破一品的人跟四十一品破尽的人没有两样。我们讲他的智慧,他的德相,他在遍法界虚空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是丝毫差别都没有。
你看初住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楞严》所示现的是初住菩萨,初住观世音菩萨;《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是等觉菩萨,等觉观音菩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去参访的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菩萨,等级不一样,可是你看统统都说的有三十二应。从三十二应来说,初住菩萨就可以现佛身,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能现佛身,《大佛顶首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所以说智慧、德能一点都没有差别,所以你不能说他是有差别,但是你不能说他没有差别,为什么?他习气厚薄不一样。初住菩萨的习气就很重,第七回向的习气就很轻,到等觉那只有一点点,到妙觉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在华藏世界、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也可以说诸佛,也能说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诸佛,诸佛就是法身菩萨,没有一丝毫差别。
不但菩萨没有差别,菩萨看我们也没差别,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来的差别?你本来是佛,不过现在你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的佛,这就讲清楚了。华藏世界的诸佛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的佛,就这么回事情。你一定要肯定妄想分别执著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不觉,它起作用,它的作用障碍你的智慧德相。你本来现的是什么相?本来现的相是法身。大乘教里面讲法身,佛的相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本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示现的,众生心里面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诸佛如来应化,他自然就现这个相。《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就晓得,佛与法身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
我们今天怎么样学法?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淡化,这就是你的功夫。如果说是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是年年在进步。这个你自己要好好想想,如果我的妄想分别执著,今年跟去年是一样的,没进步,甚至今年比去年还要严重,那你已经退步。真正的功夫,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他老人家第一天见面就教我,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你看看菩萨修行,菩萨,连十信位是五十二个阶级,修什么?还不就是放下吗?你放下才能往上提升,你不放下怎么能提升?入门,这个可重要了,入大乘之门,入小乘之门,入佛门,条件是什么?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能入得了门,《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这一入门也不简单,入门就是圣人不是凡夫,三不退里面你就证得位不退,就是圣人的地位不会退转,不会再退转做凡夫。
见惑是什么?八十八品,佛把它归为五大类,你想想这五大类你有没有?第一个是身见,你会不会把身看作是我?你有身,你就有生死,你就有烦恼,这头一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所以无我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真的放下了,这才能入门,大小乘都是这个条件入门。第二个是边见,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非常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继续再来研究。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般若是观慧,就是善观诸法。首先你要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执著,放下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在华严会上是七信位的菩萨。好像念书一样,七年级,总共是五十一年级,你现在念七年级。我们现在连一年级都还没混上,所以这问题相当严重。一年级放下多少?是放下见惑,见思惑放下见惑,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认真努力在这上下功夫,这一生能够得到个初信位就真有成就。初信位的菩萨念佛往生,跟诸位说,不是生凡圣同居土,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你看四土里面你就提升一等,这是无比的殊胜。
这五大类的烦恼,我们总要想方法淡化。第一个身见,决定要明了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样,衣服是不是我?不是,衣服是我所有的。我们执著身是我,什么时候(哪一天)你想通了,你真正智慧开了,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就很容易离开,再心爱的衣服送给人也无所谓,身有什么好值得贪恋的?当然你也不应该故意把它糟蹋掉,那也是错误,顺其自然就好。所以头一个把身见破掉。
第二边见,边见我在讲经常常讲,尤其这几年参与世界和平工作,我劝大家放下,从内心深处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这一念放下,就是不再有对立的念头。对立的念头,给诸位说,就是基本的边见。边是两边,两边放下不对立了。只要有对立的观念,身心不能够调和,所以你身体很容易生病,身心不和。在这里面当然产生矛盾,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产生执著。所以你头一个把这个放下,不再跟人对立,不再跟事对立,也不再跟万物对立。学什么?一切万物跟我是一体,这个对立就没有了,所以矛盾、冲突统统都化解掉了。从事於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的人,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你本身的矛盾冲突都不能解决,你怎么能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所以过去汤恩比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儒家跟大乘佛法,这很有道理。尤其是大乘佛法彻底给你解决,绝对没有矛盾,绝对没有对立,哪来冲突?我们对於一切人要平等观、慈悲观。你从哪个地方下手?从你看不顺眼、讨厌的,从这里下手。能够你很讨厌的人,你看到不讨厌,你那个功夫就有点得力,能把他看成跟你所尊重的人,你所佩服的人,一体同观,这就好。那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对待什么人都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你不从这上面下手,初信位你永远不能证得,换句话说,生生世世学佛都在门外,没有入门。
下面还有戒取见、见取见,这两条可以合起来讲,为什么?因果。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很深,成见是什么?执著,不肯舍弃他的想法、他的看法,一定要照他那个样子。在因上的就叫戒取见,在果上的叫见取见。佛经上有个比喻,譬如持戒,持戒是因,将来一定得果。佛就举例子,印度古时候宗教里头有很多迷信,那是错误的。有很多人持牛戒,他为什么持牛戒?这个修行人修定,在禅定里面看到那只牛生天,牛死了以后生天。他说牛能够生天,人不能生天,牛为什么能生天?牛吃草,牛替人耕田。他就学牛,认为我学牛持牛戒,将来我就会生天,这错了。殊不知牛生天不是它那一生做牛的因,它生天是果报,果报必然是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上品的十善。这一生做牛,堕落在畜生道,畜生道是愚痴这个因堕落的。但畜生道,它能够在这一生报尽的时候,过去生中的善根现前,引业现前,就是上品五戒十善引导他生天,是这个因,他没搞清楚,搞错了。所以这就是叫非因计因,不是这个因,他看错了。牛生天绝对不是吃草、耕田,不是这个因,执著这个因,这种叫戒取见。见取见是果上讲的,非果计果,都是错误的见解。
生天,多少人希望生天,修各种修行的方法能不能生天?不能。生天的因是上品十善,他错了,修错了,希望想得到这个果报。修行真正的果在哪里?果是大涅盘。印度在古时候很多宗教误会了,把四禅天、四空天当作涅盘,他们修禅定。修禅定不错,修禅定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只是伏住,没有真的放下,纵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那不是果,不是涅盘的果,误会了。大涅盘是不生不灭。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长,定功深,佛在经上讲的,他们的定功能支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得了,多长的时间?世界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你说他寿命多长!
我们要问,这世界成住坏空,成没有问题,住没有问题,坏空他到哪里去了?他到别的世界去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跟地狱里头众生一样的。地狱是受苦,这个世界坏了,他苦还没有受完,报还没报尽,怎么办?到他方世界地狱去,还是要照样受苦,不在这个世间,别的世界去,麻烦大!所以这两个要懂。我们的目标纯正,就一个目标,求生净土,决定不错。西方世界真有,你不能怀疑,怀疑就去不了。你也得真正把烦恼伏住,特别是见烦恼,就是这五种,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还有是邪见。
邪见是什么?除了上面四种错误见解之外,其他一切错误的见解统统归纳在邪见,邪知邪见。我们是凡夫,很多人讲的我们都相信,所讲的似是而非,为什么?我们对佛没有信心。譬如今天科学所讲的,哲学所讲的,这个世间真正大家都认为是有学问、有德行人所讲的,怎么办?科学有科学的证明,哲学也有理论上的证明,我们要碰到怎么样,会不会动摇?遇到这些境界现前不能不信,为什么?随顺世俗;不能全信,为什么?说这些话的人没证阿罗汉果,也就是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那我就不能全信。佛在经上教我们,你几时证得阿罗汉,你才能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什么意思?就是相信你自己所看的、所听的没错,那就是你已经有少分的善观。你要是没有放下,那个善字完全没有。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想想要不要放下?
如果真的没有放下,念佛能往生,说老实话,你的运气好,临终最后一念你还能记住阿弥陀佛,但是临终最后一念你要放下,你放不下就去不了。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临终还放不下,决定带不去,你就去不了。我们就想想,临终时候要放下才能往生,我现在放下多痛快!我就不担心了,我就没有疑惑了;现在我要不放下,往生没把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劝同修,我们现在不要从高处,高太高了,真的不容易做到。我平常教人十六个字,那十六个字比这个还高。我教念佛同修真正求往生的人,第一个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这个可以说都是属於见惑里面的;后面一条是思惑,要放下贪瞋痴慢,这很不容易。
所以现在至少我们见惑要放,为什么?我们才能够真正入佛门,真正在大乘里面上了一年级。否则的话,你经念得再好,学得再多,也能讲得天花乱坠,不能往生。那是什么?过去老师教给我,福报,人天福报。这就提醒你了,你去看《高僧传》,中国历代不少的高僧没有往生,来生又回到人间来了。因为过去世修的有福、有慧,这来了之后都是做大官、大富长者,前生修行的这生享福。那你就知道现在这个世界上达官贵人、大富长者,过去生中大半都是高僧大德,要不然他哪有这么大的福报!可是一享福就迷了,纵然学佛,没有从前那么认真,那你要晓得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总而言之一句话,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就变成这个样子。
我曾经听到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跟他的学生说,对我的批评,他学生转告给我,他说他们老师讲「净空法师要不往生,来生的福报不得了」,修来生福了。这是不是一句好话?这是一句警告的话。要晓得一享福决定就退转,那个退转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的修行确实可以享好几世的福报,但是福报是慢慢往下降,不是往上升,一定是往下降,这要懂得。真正的成就是决定往生,不能干这些事情。《华严经》常常提醒我们,前面我们还读过,「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都是世间一般人很羡慕的荣华富贵。我们修的目的是想成佛作祖,究竟解脱,怎么能换个人间富贵?这就错了。所以他们传话来给我,我说不错,这是黄老提醒我,决定不能有这个念头,那就回过头来要认真、要检讨,最低限度要把这五种的见惑要放下。
当然放下也不是一下就彻底放下,渐修,总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希望能用五年、十年的功夫,真的断掉了。这一断掉你就证到初果,你就证到,《华严》、大乘的话就是初信位菩萨,虽然不出六道轮回,决不堕三恶道,而且怎么样?不会迷惑。如果还在这个世间,你来生修行会更进步,不会堕落,不会去做官,不会去发财,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证得位不退。是有隔阴之迷,一投胎是有隔阴之迷,但是不要紧,有佛菩萨会照顾你,他会来引导你,你迷了他就会来找你、来提醒你。像《金刚经》上「护念诸菩萨」,大菩萨要护念这些初发心的小菩萨,要好好去照顾他,诸佛菩萨都有这个义务照顾这样的人。
这是逐步向上提升,我们前面讲过,以小乘来说,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从《华严经》上我们读的,从初信位到七信位,跟小乘的历程完全相似。初果见惑断了,但是有见惑的习气,那就在二信位的菩萨;见惑的习气断了,他就升到三信位;三信位断思惑,思惑断六品,思惑总共有八十一品。从《华严经》上讲的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思惑断尽,思惑断尽还有习气没断,他再提升到八信位,习气断掉了。八信位是缘觉,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阿罗汉习气没有断,在缘觉断阿罗汉的习气,他就能升到菩萨。菩萨,阿罗汉的习气没有了,菩萨破尘沙,就是要断《华严经》讲的分别,分别没有了;分别的习气断掉,这就再提升,十法界最高的佛。佛要断菩萨的习气,断干净之后再破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一品无明破了才得实相印;无明没有破,诸法实相你没有见到。由此可知,十信菩萨就在十法界,六凡四圣,刚刚好跟十信位菩萨排得那么样整齐,但是断烦恼的功夫是相同,智慧、德能大不一样。小乘跟大乘不能相比,大乘初信位菩萨的智慧可能就都超过阿罗汉,不一样。
大乘确实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是不容易;小乘人正是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入门比较容易,开智慧很困难。大乘恰好是不一样,因为他接触大乘教理,长时间的薰修,他的智慧开得快,可是怎么样?他放不下,那就麻烦。放不下就不能提升,升不上去,所升上去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智慧。那个智慧从见闻当中来的,或者从禅定当中来的,出不了六道轮回。定生慧,但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不能说没有智慧,也有神通,神通、智慧都具足,烦恼习气没有真的放下,统统是压著、伏著的。伏烦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在凡圣同居土,这要知道。即使你修禅的功夫到四禅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凡圣同居土,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为什么?初信位的菩萨把见惑断了,他是断烦恼,他不是伏烦恼,所以他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这非放下不可。这个不放下是大害,无量劫来,我们的修学决不止这一生。如果是从这一生当中我们才开始学佛的,你就不可能在讲堂里面坐上两个小时这样专心来听经,不可能。你看看香港外面的人多少?不要说香港湾,说我们这栋大楼,你看上上下下多少人?我们讲经是公开的,又不收门票,几个人愿意进来?所以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生西方如是,在这里听一次经也如是。你恭恭敬敬在这边听两个小时,过去生中必定是多善根、多福德,今天遇到这是缘。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非常珍惜,胜缘难得,一定要把它抓住。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闻到大乘,闻到净土,这个缘希有难逢,应当知道特别的珍惜;换句话说,这一生决定要取净土。决定取净土就决定要万缘放下,不要有丝毫累赘,背了包袱可不行,身心有压力不能往生。
最后一句是「普入智门」,这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接触到之后,你有智慧,你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自行化他。从哪些地方表现?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都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第七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是权智,般若是实智,般若也叫做根本智,权智也叫做后得智,这都是佛学名词。通常讲六波罗蜜,这后面四条都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就是讲般若有权、有实,就都包括在里头。所以六跟十没有两样,真的叫不增不减,十没有多,六也没有少,这个要懂。因为《华严》都是用十表法,无论讲什么法它都讲十条。方便是「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三十二应等」。由此可知,善巧方便,方便在佛经上通常都加一个善巧。善巧,你就晓得必然是有善观,善观诸法,这是看破。方便,方是方法,我们帮助众生要有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么意思?就是方法很好、很适合、很恰当。这种方法不是定法,随著时间不同,处所不同,对象不同,千变万化,你没有智慧做不到。
尤其众生,菩萨度众生对象很多,我们看不到,菩萨看到,这个法会里面有天龙鬼神、有妖魔鬼怪、有神仙、有精灵。菩萨跟佛一样,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种能力从哪来的?给诸位说,从看破、放下来的。你放下得愈多,这个能力愈强愈大;你放下得愈少,你这个能力也是愈小,你没有放下就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看破是智,放下是德,这两种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
像我们今天如果不晓得这事实真相,放下的念头你就生不起来。从哪个地方下手?这我常说的,说得多,慢慢就会提醒你,从内心深处化解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你从这里做起。老实说,把身见看破还相当不容易,你能够把对立化解,矛盾化解,冲突化解,这都不是在外面,内心。起作用的时候,对人不会起冲突,即使这个人无缘无故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也若无其事,为什么?这时候你想想这身不是我。有没有人能害我?不能,没有人。
这个道理,从前儒家读书人都知道。魏叔子有几句话说得很好,「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要能知足,知足就常乐,知足最富。什么人最贫?不知足的人贫,他纵然拥有亿万财产,他还不满足,他贫。那个人知足了,虽然三餐饭吃不饱,他富,他富足,知足常乐。「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贱是什么?没有地位,就像经上告诉我们不求王位、不求名称,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那他真的是富贵,真的是前面讲的知足是富,无求是贵。「能外形骸者」,不把身体看得那么重要,这身体无所谓,「天不能病」。富贵人多病,你就懂得是什么道理,他对身体照顾太周到,保养太周到了,那个保养、补品全都是疾病的因素。所以贫穷人身体反而健康,他无所谓,不重视,我们讲的是他也不会故意糟蹋,也不需要刻意的去保养,一切随顺自然就对了。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没有生死,这个道理现在西方人懂得也多了。西方在近半个世纪,有很多心理医生,当然西方人心病也愈来愈多,这都是什么?压力造成的,身心压力太重。天天要竞争,天天要跟人斗争,压力很重,所以长时间的压力,精神负担不了,就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现在有这个风气,风气开了,用催眠的手段让他回溯到过去,回溯到再过去,看他过去生中生活状况,遭遇什么打击,遭遇些什么困难。那种因素会影响到这一生。真把他的因找到之后,因为他问答的时候,他自己虽然不晓得,有录音,录下来之后他自己听听,了解了,他的心病就解开了,身体恢复得就很快,非常有效。从催眠当中证实人没有死,生死是你的躯壳,身有生死,就承认人真的有灵魂,灵魂不死。身体舍掉之后,灵魂就上升,也是他们现在相信善恶的业报,善人一定到好地方去,恶人还要受苦。所以他们现在肯定、相信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决定逃不了,除非你杀的人,他原谅你,他不记仇恨。如果他要记仇,对你有怨恨,你还是要受报。所以人不贪生,对生死无所谓,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困通常跟穷合在一起,穷困,或者是遭遇、处境非常不好,但是怎么样?他能随遇而安。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好,恶缘也好,他永远生活在自在里头,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更难得的,「能造就人才者」,这就不重视自己,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奉献给社会,培养人才,这是「天不能孤」,一般人想孤立他,做不到。「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这就是果报,善有善报。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这是圣人,这不是凡人,能造就人才的是贤人。后面两句是圣贤,天不能孤,天不能绝,儒家都能见到,何况是佛法!所以这都是属於方便、权智。这方便、权智的意思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继续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第三小段只有两首偈,我们把后面这首念一遍: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十自在』介绍过了。『修行诸度』,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我们介绍了前面五条,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现在我们看第六般若。般若是智,是智慧,「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教我们要求得般若,就是智慧。前面我们看过,如果是智慧为先导,那就是成佛之道。智慧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前面五度。怎么落实法?能够不著相,三轮体空,认真的修学,那就是般若。著相就变成修福,就不是菩萨道。菩萨道跟世间人修点福报在形式上是差不了多少,几乎完全相同,而实质上就是一个著相,一个不著相,不著相是真智慧。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问布施是不是相?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相,如何能够不著相的修布施?那就是菩萨。菩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为什么还要修?前面我们讲过,是给没有开悟的人、还不能放下的这些众生做样子,要做得很认真,希望这一切众生能向菩萨学习,能效法菩萨。虽然他著相,也好,他修三善道,他不堕三恶道,这就是般若的起用处。也是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但是无论现的是什么身,他都是菩萨不是凡夫。现身不是自己想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如果自己还有想,又著了相、又起了妄想分别,不是的!现什么身是众生的感,众生有感,感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就有应,应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很奇怪,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怎么会应?
那我要问你,你家里头有没有镜子?有,现在家家人都有镜子。早晨洗脸照一照,晚上睡觉之前也去照一照,你去照镜子,你去照是有心要去照一下,镜子里面的反应现相,它有没有起心动念?它有没有分别执著?它是不是你来照一下,赶快现个影像给你看?没有。镜子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古人说「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外国人照,现的是外国人面孔,它没有分别。所以佛菩萨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应化在十法界,依旧是干净,依旧是不染著,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无论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你要知道那个应不是应该的应,要讲成应该用什么身得度,那就错了,那就起心动念了。这个应是感应,什么样的众生心里面有感,菩萨随时就应。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眼,不能大意。所以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受用。
这里有个简单的解说,「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第一句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善」,观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叫诸法。观是看,这个字是代表,就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接触,就用这一个字,用观。我们凡夫用得不善,怎么说不善?著相,这一著相就麻烦,就把真相迷失掉。著的那个相,相没有变,我们自己智慧失掉了,智慧失掉是智慧变了,起了化学作用,它产生变化,变成什么?变成烦恼。诸位常常看到经教里面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涅盘是一桩事情,烦恼、菩提(菩提是智慧)也是一桩事情。觉的时候叫智慧,迷的时候叫烦恼,所以它产生变化。变化怎么产生的?迷悟。一念不觉,迷了,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无明、尘沙、见思,变得好快,那个时间之短,我们没法子想像。通常讲刹那,刹那太长了,绝对不是我们想像得到,一念不觉,於是就产生什么?产生憎爱,厌恶、贪爱就从这里起来,这就是根本烦恼。厌恶属於瞋,贪爱属於贪,贪瞋痴立刻就起来。
唯识经论里面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讲第七识,末那识。这一念迷,那个相就是我见,跟著我见同时起来的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慢是傲慢、是瞋恚。《唯识论》里面讲四种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一定是立刻就跟著起来,它就起作用。让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有贪爱,就有厌恶;跟一切众生往来,自然就有傲慢的习气,总觉得我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这个烦恼叫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是不是过去生中带来的?也不是。俱生,就是一念不觉的时候就生了。
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本来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学来,自己有的。现在麻烦的就是因为你有东西把它障碍住,它不能现前,变了,变质了。你只要能把障碍除掉,障碍就是烦恼,《华严经》讲得好,妄想、分别、执著就这种障碍,你能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你自性本具的般若就现前。这一现前没有一样不明了,那就叫善观诸法,这才叫善。我们九法界的众生用心不善,观诸法就是用心,用心不善;诸佛菩萨用心善,善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个一切法是什么?是一切法性。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
我们在凡圣示意图里面,用最简单的方法让诸位同学省悟过来。这三大类的烦恼,每一类无量无边,没有头数,分为这三大类。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那叫无明,《华严经》上叫妄想。从无明就生起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由分别又生起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是最严重的,最粗、最重。我们现在是带著这三种染污,三类的烦恼看一切诸法,一切诸法的真相看不到了。
我们看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很聪明,不能说他没有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世间智慧。他也能看问题看得很深,看得相当远,而且他还有史学的经验。他对历史常识知道很多,许多的事情他都能够正确的判断出,不能不叫人佩服,可是问题依然不能解决。什么原因?他所看到的问题没有看得圆满,他认为的真理还是有欠缺。现在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已经证明,许多学术界所依据的理论在今天动摇了,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他没有把烦恼放下。他跟我们一般凡人一样,他还起心动念,他还有分别,他还有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比我们一般人稍微轻一点,还是不行,所以佛说世间人的智慧叫世智辩聪,他属於这一类的。在佛法里不承认他有智慧,承认他很聪明。佛法讲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就有。你怎样把烦恼恢复成智慧?烦恼就是智慧,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除掉就是智慧。你想想这个道理对不对?佛教给我们的有没有道理?
放下执著,你的真智慧就透出来少分,那少分很可观。你对大千世界,我们今天讲的,一般人所关心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人到这个世间来,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来?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为什么要来、要去?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都是大问题,世智辩聪没法子解决,唯有真智慧,阿罗汉就能答覆这些问题,而且答覆得很正确。为什么?因为他善观诸法。可是怎么样?他还没有得实相印,因为他的自性般若智慧转变只转变少分,还要努力,还要放下,再把分别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宗门常讲的参究,这个字用得好。我们世间人讲研究,研究不行,为什么?你用心意识。我再想想看这个事怎么,研究,研究绝对不能把真理研究出来,你研究得再好是相似的,不是真的,要真智慧才能够得到真理。参是什么意思?参是有疑情不研究,一研究就落心意识,你就变成世智辩聪。所以古人讲这个参,你看看,离心意识参,你有没有离心意识?心是什么?阿赖耶,阿赖耶识是无明,起心动念,你没有起心动念;离意识,意识是分别;离末那,末那是执著。换句话说,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才叫做参。试问问今天参禅的,几个人会参?你就知道那不是简单的事情。
参禅真正开悟,在历史上找不到几个人。早年,这是十多年前了,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了,参禅开悟一个都没有,他说的话对,跟三十几年前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的一样。倓老讲过,他一生当中遇到禅宗的学人,他说得定的他见过,就是参禅得定,开悟的一个都没有,不但没有见过,都没有听说过,你就知道不容易。所以几个人真正能够把烦恼习气放下?
净宗的修学,这是方便,方便在哪里?就是不要断烦恼,但是要能把烦恼控制住,那就比断烦恼要容易得多了。可是你要懂得、要善学,善学的人就是会学。读经、听教、念佛,古人说得好,经教上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这是念佛的秘诀。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其实祖师所说的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完全相同。
净念相继,有夹杂、有怀疑就不是净念,有间断就不是相续,这是念佛的秘诀。念佛如是,我们学教也如是,读诵也如是。读诵,我在讲席里面讲过多次,怎么样读经?用真诚、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好,「清净平等觉」,用这个心。经本展开就如同对著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恭恭敬敬的听,不能分别,不能想这句什么意思?这个字怎么讲法?你一起这个念头,功夫全就破坏掉,变成什么?世间人读书。佛弟子跟世间人不一样,佛弟子读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世间人读书里头没有戒定慧三学,所以叫世智辩聪。佛教给我们读书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在里头,你看守住佛的这个教诫,这就是持戒。佛教你用虔诚、恭敬、清净平等觉心,你就用这个,这是持戒。念的时候恭恭敬敬,一心专注,没有一个杂念,从头念到尾没有一个杂念,就是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定;这部经念完之后,从头到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这是什么智慧?这叫根本智。
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清净心,可是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叫实相印,真智慧。你这样念经不起一念,你念完之后人家来请教你,你讲给他听,你讲得头头是道。可不能研究,一研究就不是经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研究不得。所以不可思议,思是想,想不得,思不得,别人来请教的时候对答如流,绝对没有去考虑的,没有去想一想的,想一想错了。你看,《坛经》上记五祖传法,叫大家作偈,作偈可不能够思想,一落到思惟就错了。真正开悟的偈子是随口而出的,怎么能去想?所以神秀大师做一首偈,想了好几天,偈子做出来之后心还不安,那就是不善用心,没有得法。得实相就是得法,实相就是真相。
真相,佛经里面的名词叫法性、叫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叫实相。什么叫法相?什么叫法性?法性是心、是识,能现能变;法相是现相,宇宙万有无量无边的色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变的是性识,所变的是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还包括一真法界,这是大经给我们讲得太清楚了,我们都很能够耳熟。但是我们看到相还是著相,还是不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著相就不见性,你就生烦恼。所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法是什么?法性、法相。离相,不执著、不分别就离了。只要能做到不执著、不分别,你就见到法性,你就见到法相。不过这个见到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见得不清楚,迷迷糊糊的,很不错了,还戴著一副眼镜,最后这副眼镜拿掉,你就见到真相。最后那副是起心动念。
不起心、不动念,法性、法相都在面前,这个时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就是真的得实相印,实相就是《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的人,就是得实相印的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成佛了。你看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得实相印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这个佛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分法身就是实相。在《华严经》里面这种佛,明心见性的佛有多少?四十二位都是明心见性,都是成佛了,四十二位。这四十二位就是经上告诉我们,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统统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什么还有这四十二个位次?破无明没错,无明是破掉了,无明破掉当然见思、尘沙全没有了,可是无明的习气没断。这四十二个阶级就是从无明习气多少,或者是厚薄而说,不是说其他。这个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你想它怎么会碍事?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善观诸法,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还碍什么事?所以他普入智门,普是普遍,一法都不漏掉,圆圆满满。你就晓得初住菩萨,这法身大士,这证得法身的人,法身大士,跟究竟佛果有没有差别?我们不能说有差别,不能说没有差别。为什么不能说有差别?法身、般若、解脱平等,破一品的人跟四十一品破尽的人没有两样。我们讲他的智慧,他的德相,他在遍法界虚空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是丝毫差别都没有。
你看初住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楞严》所示现的是初住菩萨,初住观世音菩萨;《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是等觉菩萨,等觉观音菩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去参访的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菩萨,等级不一样,可是你看统统都说的有三十二应。从三十二应来说,初住菩萨就可以现佛身,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能现佛身,《大佛顶首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所以说智慧、德能一点都没有差别,所以你不能说他是有差别,但是你不能说他没有差别,为什么?他习气厚薄不一样。初住菩萨的习气就很重,第七回向的习气就很轻,到等觉那只有一点点,到妙觉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在华藏世界、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也可以说诸佛,也能说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诸佛,诸佛就是法身菩萨,没有一丝毫差别。
不但菩萨没有差别,菩萨看我们也没差别,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来的差别?你本来是佛,不过现在你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的佛,这就讲清楚了。华藏世界的诸佛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的佛,就这么回事情。你一定要肯定妄想分别执著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不觉,它起作用,它的作用障碍你的智慧德相。你本来现的是什么相?本来现的相是法身。大乘教里面讲法身,佛的相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本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示现的,众生心里面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诸佛如来应化,他自然就现这个相。《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就晓得,佛与法身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
我们今天怎么样学法?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淡化,这就是你的功夫。如果说是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是年年在进步。这个你自己要好好想想,如果我的妄想分别执著,今年跟去年是一样的,没进步,甚至今年比去年还要严重,那你已经退步。真正的功夫,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他老人家第一天见面就教我,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你看看菩萨修行,菩萨,连十信位是五十二个阶级,修什么?还不就是放下吗?你放下才能往上提升,你不放下怎么能提升?入门,这个可重要了,入大乘之门,入小乘之门,入佛门,条件是什么?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能入得了门,《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这一入门也不简单,入门就是圣人不是凡夫,三不退里面你就证得位不退,就是圣人的地位不会退转,不会再退转做凡夫。
见惑是什么?八十八品,佛把它归为五大类,你想想这五大类你有没有?第一个是身见,你会不会把身看作是我?你有身,你就有生死,你就有烦恼,这头一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所以无我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真的放下了,这才能入门,大小乘都是这个条件入门。第二个是边见,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非常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继续再来研究。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般若是观慧,就是善观诸法。首先你要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执著,放下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在华严会上是七信位的菩萨。好像念书一样,七年级,总共是五十一年级,你现在念七年级。我们现在连一年级都还没混上,所以这问题相当严重。一年级放下多少?是放下见惑,见思惑放下见惑,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认真努力在这上下功夫,这一生能够得到个初信位就真有成就。初信位的菩萨念佛往生,跟诸位说,不是生凡圣同居土,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你看四土里面你就提升一等,这是无比的殊胜。
这五大类的烦恼,我们总要想方法淡化。第一个身见,决定要明了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样,衣服是不是我?不是,衣服是我所有的。我们执著身是我,什么时候(哪一天)你想通了,你真正智慧开了,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就很容易离开,再心爱的衣服送给人也无所谓,身有什么好值得贪恋的?当然你也不应该故意把它糟蹋掉,那也是错误,顺其自然就好。所以头一个把身见破掉。
第二边见,边见我在讲经常常讲,尤其这几年参与世界和平工作,我劝大家放下,从内心深处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这一念放下,就是不再有对立的念头。对立的念头,给诸位说,就是基本的边见。边是两边,两边放下不对立了。只要有对立的观念,身心不能够调和,所以你身体很容易生病,身心不和。在这里面当然产生矛盾,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产生执著。所以你头一个把这个放下,不再跟人对立,不再跟事对立,也不再跟万物对立。学什么?一切万物跟我是一体,这个对立就没有了,所以矛盾、冲突统统都化解掉了。从事於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的人,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你本身的矛盾冲突都不能解决,你怎么能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所以过去汤恩比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儒家跟大乘佛法,这很有道理。尤其是大乘佛法彻底给你解决,绝对没有矛盾,绝对没有对立,哪来冲突?我们对於一切人要平等观、慈悲观。你从哪个地方下手?从你看不顺眼、讨厌的,从这里下手。能够你很讨厌的人,你看到不讨厌,你那个功夫就有点得力,能把他看成跟你所尊重的人,你所佩服的人,一体同观,这就好。那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对待什么人都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你不从这上面下手,初信位你永远不能证得,换句话说,生生世世学佛都在门外,没有入门。
下面还有戒取见、见取见,这两条可以合起来讲,为什么?因果。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很深,成见是什么?执著,不肯舍弃他的想法、他的看法,一定要照他那个样子。在因上的就叫戒取见,在果上的叫见取见。佛经上有个比喻,譬如持戒,持戒是因,将来一定得果。佛就举例子,印度古时候宗教里头有很多迷信,那是错误的。有很多人持牛戒,他为什么持牛戒?这个修行人修定,在禅定里面看到那只牛生天,牛死了以后生天。他说牛能够生天,人不能生天,牛为什么能生天?牛吃草,牛替人耕田。他就学牛,认为我学牛持牛戒,将来我就会生天,这错了。殊不知牛生天不是它那一生做牛的因,它生天是果报,果报必然是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上品的十善。这一生做牛,堕落在畜生道,畜生道是愚痴这个因堕落的。但畜生道,它能够在这一生报尽的时候,过去生中的善根现前,引业现前,就是上品五戒十善引导他生天,是这个因,他没搞清楚,搞错了。所以这就是叫非因计因,不是这个因,他看错了。牛生天绝对不是吃草、耕田,不是这个因,执著这个因,这种叫戒取见。见取见是果上讲的,非果计果,都是错误的见解。
生天,多少人希望生天,修各种修行的方法能不能生天?不能。生天的因是上品十善,他错了,修错了,希望想得到这个果报。修行真正的果在哪里?果是大涅盘。印度在古时候很多宗教误会了,把四禅天、四空天当作涅盘,他们修禅定。修禅定不错,修禅定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只是伏住,没有真的放下,纵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那不是果,不是涅盘的果,误会了。大涅盘是不生不灭。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长,定功深,佛在经上讲的,他们的定功能支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得了,多长的时间?世界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你说他寿命多长!
我们要问,这世界成住坏空,成没有问题,住没有问题,坏空他到哪里去了?他到别的世界去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跟地狱里头众生一样的。地狱是受苦,这个世界坏了,他苦还没有受完,报还没报尽,怎么办?到他方世界地狱去,还是要照样受苦,不在这个世间,别的世界去,麻烦大!所以这两个要懂。我们的目标纯正,就一个目标,求生净土,决定不错。西方世界真有,你不能怀疑,怀疑就去不了。你也得真正把烦恼伏住,特别是见烦恼,就是这五种,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还有是邪见。
邪见是什么?除了上面四种错误见解之外,其他一切错误的见解统统归纳在邪见,邪知邪见。我们是凡夫,很多人讲的我们都相信,所讲的似是而非,为什么?我们对佛没有信心。譬如今天科学所讲的,哲学所讲的,这个世间真正大家都认为是有学问、有德行人所讲的,怎么办?科学有科学的证明,哲学也有理论上的证明,我们要碰到怎么样,会不会动摇?遇到这些境界现前不能不信,为什么?随顺世俗;不能全信,为什么?说这些话的人没证阿罗汉果,也就是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那我就不能全信。佛在经上教我们,你几时证得阿罗汉,你才能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什么意思?就是相信你自己所看的、所听的没错,那就是你已经有少分的善观。你要是没有放下,那个善字完全没有。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想想要不要放下?
如果真的没有放下,念佛能往生,说老实话,你的运气好,临终最后一念你还能记住阿弥陀佛,但是临终最后一念你要放下,你放不下就去不了。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临终还放不下,决定带不去,你就去不了。我们就想想,临终时候要放下才能往生,我现在放下多痛快!我就不担心了,我就没有疑惑了;现在我要不放下,往生没把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劝同修,我们现在不要从高处,高太高了,真的不容易做到。我平常教人十六个字,那十六个字比这个还高。我教念佛同修真正求往生的人,第一个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这个可以说都是属於见惑里面的;后面一条是思惑,要放下贪瞋痴慢,这很不容易。
所以现在至少我们见惑要放,为什么?我们才能够真正入佛门,真正在大乘里面上了一年级。否则的话,你经念得再好,学得再多,也能讲得天花乱坠,不能往生。那是什么?过去老师教给我,福报,人天福报。这就提醒你了,你去看《高僧传》,中国历代不少的高僧没有往生,来生又回到人间来了。因为过去世修的有福、有慧,这来了之后都是做大官、大富长者,前生修行的这生享福。那你就知道现在这个世界上达官贵人、大富长者,过去生中大半都是高僧大德,要不然他哪有这么大的福报!可是一享福就迷了,纵然学佛,没有从前那么认真,那你要晓得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总而言之一句话,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就变成这个样子。
我曾经听到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跟他的学生说,对我的批评,他学生转告给我,他说他们老师讲「净空法师要不往生,来生的福报不得了」,修来生福了。这是不是一句好话?这是一句警告的话。要晓得一享福决定就退转,那个退转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的修行确实可以享好几世的福报,但是福报是慢慢往下降,不是往上升,一定是往下降,这要懂得。真正的成就是决定往生,不能干这些事情。《华严经》常常提醒我们,前面我们还读过,「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都是世间一般人很羡慕的荣华富贵。我们修的目的是想成佛作祖,究竟解脱,怎么能换个人间富贵?这就错了。所以他们传话来给我,我说不错,这是黄老提醒我,决定不能有这个念头,那就回过头来要认真、要检讨,最低限度要把这五种的见惑要放下。
当然放下也不是一下就彻底放下,渐修,总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希望能用五年、十年的功夫,真的断掉了。这一断掉你就证到初果,你就证到,《华严》、大乘的话就是初信位菩萨,虽然不出六道轮回,决不堕三恶道,而且怎么样?不会迷惑。如果还在这个世间,你来生修行会更进步,不会堕落,不会去做官,不会去发财,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证得位不退。是有隔阴之迷,一投胎是有隔阴之迷,但是不要紧,有佛菩萨会照顾你,他会来引导你,你迷了他就会来找你、来提醒你。像《金刚经》上「护念诸菩萨」,大菩萨要护念这些初发心的小菩萨,要好好去照顾他,诸佛菩萨都有这个义务照顾这样的人。
这是逐步向上提升,我们前面讲过,以小乘来说,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从《华严经》上我们读的,从初信位到七信位,跟小乘的历程完全相似。初果见惑断了,但是有见惑的习气,那就在二信位的菩萨;见惑的习气断了,他就升到三信位;三信位断思惑,思惑断六品,思惑总共有八十一品。从《华严经》上讲的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思惑断尽,思惑断尽还有习气没断,他再提升到八信位,习气断掉了。八信位是缘觉,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阿罗汉习气没有断,在缘觉断阿罗汉的习气,他就能升到菩萨。菩萨,阿罗汉的习气没有了,菩萨破尘沙,就是要断《华严经》讲的分别,分别没有了;分别的习气断掉,这就再提升,十法界最高的佛。佛要断菩萨的习气,断干净之后再破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一品无明破了才得实相印;无明没有破,诸法实相你没有见到。由此可知,十信菩萨就在十法界,六凡四圣,刚刚好跟十信位菩萨排得那么样整齐,但是断烦恼的功夫是相同,智慧、德能大不一样。小乘跟大乘不能相比,大乘初信位菩萨的智慧可能就都超过阿罗汉,不一样。
大乘确实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是不容易;小乘人正是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入门比较容易,开智慧很困难。大乘恰好是不一样,因为他接触大乘教理,长时间的薰修,他的智慧开得快,可是怎么样?他放不下,那就麻烦。放不下就不能提升,升不上去,所升上去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智慧。那个智慧从见闻当中来的,或者从禅定当中来的,出不了六道轮回。定生慧,但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不能说没有智慧,也有神通,神通、智慧都具足,烦恼习气没有真的放下,统统是压著、伏著的。伏烦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在凡圣同居土,这要知道。即使你修禅的功夫到四禅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凡圣同居土,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为什么?初信位的菩萨把见惑断了,他是断烦恼,他不是伏烦恼,所以他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这非放下不可。这个不放下是大害,无量劫来,我们的修学决不止这一生。如果是从这一生当中我们才开始学佛的,你就不可能在讲堂里面坐上两个小时这样专心来听经,不可能。你看看香港外面的人多少?不要说香港湾,说我们这栋大楼,你看上上下下多少人?我们讲经是公开的,又不收门票,几个人愿意进来?所以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生西方如是,在这里听一次经也如是。你恭恭敬敬在这边听两个小时,过去生中必定是多善根、多福德,今天遇到这是缘。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非常珍惜,胜缘难得,一定要把它抓住。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闻到大乘,闻到净土,这个缘希有难逢,应当知道特别的珍惜;换句话说,这一生决定要取净土。决定取净土就决定要万缘放下,不要有丝毫累赘,背了包袱可不行,身心有压力不能往生。
最后一句是「普入智门」,这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接触到之后,你有智慧,你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自行化他。从哪些地方表现?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都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第七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是权智,般若是实智,般若也叫做根本智,权智也叫做后得智,这都是佛学名词。通常讲六波罗蜜,这后面四条都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就是讲般若有权、有实,就都包括在里头。所以六跟十没有两样,真的叫不增不减,十没有多,六也没有少,这个要懂。因为《华严》都是用十表法,无论讲什么法它都讲十条。方便是「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三十二应等」。由此可知,善巧方便,方便在佛经上通常都加一个善巧。善巧,你就晓得必然是有善观,善观诸法,这是看破。方便,方是方法,我们帮助众生要有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么意思?就是方法很好、很适合、很恰当。这种方法不是定法,随著时间不同,处所不同,对象不同,千变万化,你没有智慧做不到。
尤其众生,菩萨度众生对象很多,我们看不到,菩萨看到,这个法会里面有天龙鬼神、有妖魔鬼怪、有神仙、有精灵。菩萨跟佛一样,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种能力从哪来的?给诸位说,从看破、放下来的。你放下得愈多,这个能力愈强愈大;你放下得愈少,你这个能力也是愈小,你没有放下就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看破是智,放下是德,这两种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
像我们今天如果不晓得这事实真相,放下的念头你就生不起来。从哪个地方下手?这我常说的,说得多,慢慢就会提醒你,从内心深处化解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你从这里做起。老实说,把身见看破还相当不容易,你能够把对立化解,矛盾化解,冲突化解,这都不是在外面,内心。起作用的时候,对人不会起冲突,即使这个人无缘无故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也若无其事,为什么?这时候你想想这身不是我。有没有人能害我?不能,没有人。
这个道理,从前儒家读书人都知道。魏叔子有几句话说得很好,「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要能知足,知足就常乐,知足最富。什么人最贫?不知足的人贫,他纵然拥有亿万财产,他还不满足,他贫。那个人知足了,虽然三餐饭吃不饱,他富,他富足,知足常乐。「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贱是什么?没有地位,就像经上告诉我们不求王位、不求名称,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那他真的是富贵,真的是前面讲的知足是富,无求是贵。「能外形骸者」,不把身体看得那么重要,这身体无所谓,「天不能病」。富贵人多病,你就懂得是什么道理,他对身体照顾太周到,保养太周到了,那个保养、补品全都是疾病的因素。所以贫穷人身体反而健康,他无所谓,不重视,我们讲的是他也不会故意糟蹋,也不需要刻意的去保养,一切随顺自然就对了。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没有生死,这个道理现在西方人懂得也多了。西方在近半个世纪,有很多心理医生,当然西方人心病也愈来愈多,这都是什么?压力造成的,身心压力太重。天天要竞争,天天要跟人斗争,压力很重,所以长时间的压力,精神负担不了,就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现在有这个风气,风气开了,用催眠的手段让他回溯到过去,回溯到再过去,看他过去生中生活状况,遭遇什么打击,遭遇些什么困难。那种因素会影响到这一生。真把他的因找到之后,因为他问答的时候,他自己虽然不晓得,有录音,录下来之后他自己听听,了解了,他的心病就解开了,身体恢复得就很快,非常有效。从催眠当中证实人没有死,生死是你的躯壳,身有生死,就承认人真的有灵魂,灵魂不死。身体舍掉之后,灵魂就上升,也是他们现在相信善恶的业报,善人一定到好地方去,恶人还要受苦。所以他们现在肯定、相信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决定逃不了,除非你杀的人,他原谅你,他不记仇恨。如果他要记仇,对你有怨恨,你还是要受报。所以人不贪生,对生死无所谓,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困通常跟穷合在一起,穷困,或者是遭遇、处境非常不好,但是怎么样?他能随遇而安。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好,恶缘也好,他永远生活在自在里头,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更难得的,「能造就人才者」,这就不重视自己,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奉献给社会,培养人才,这是「天不能孤」,一般人想孤立他,做不到。「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这就是果报,善有善报。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这是圣人,这不是凡人,能造就人才的是贤人。后面两句是圣贤,天不能孤,天不能绝,儒家都能见到,何况是佛法!所以这都是属於方便、权智。这方便、权智的意思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