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三卷) 2006/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5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接著讲法身不朽,涅盘八味,接著看第七。第七是「不动」,寂然不动,妙绝无为。这个意思跟中国道家所说的非常相似,在佛法里面就是定功。这个定功不是普通的定功,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讲的「师子奋迅三昧」,都是这个意思。寂然不动,妙绝无为,说明这个大定是自性本定,不是修得的,所谓是性定。你见性之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样的,涅盘八味如果少一个,你没有见性。涅盘跟见性是一个意思,法性本来具足的。佛在「出现品」里面讲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定是德,确实是如如不动。《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还是属於修定,不是性定,性定是寂然不动。
我们现在迷失太久,佛菩萨慈悲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教我们回归自性,就像禅宗里面所说的,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找回来,那就行了。本来面目是什么?法性身,不是这个肉身,法性身。法性身就叫做法身,法身决定具足八德,八德就是涅盘。我们前面学过的「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接著看这里「不动」,最后是「快乐」,涅盘乐。
我们学佛的同学也常常听说,佛家教学的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我们听得耳熟,一般人也都能说得出来,可是得乐到底是什么乐?是涅盘乐,不是普通的乐,不是人间之乐,也不是天上之乐,也不是四禅天禅味之乐,是如来果地上大般涅盘之乐。这个就很不好懂,为什么?不要说我们在这一生,可能我们在生生世世许多生中,也没有遇到一个证般涅盘的人。不但大般涅盘没有遇到,连偏真涅盘阿罗汉也没遇到,你怎么能体会到涅盘之乐?可是这个地方八个字的形容,实在讲是给我们透了一点讯息。
寂然不动也不好懂,古人用比喻跟我们说,像水。深山里面你见到一潭水,面积不大,一潭。水非常清,因为它没有污染,从水面上就一直看到水底,清清楚楚,毫无污染。这个水平静,没有风。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就像这个样子。现在麻烦了,现在是一切时中,就是睡觉也不行,为什么?睡觉会作梦。梦是哪里来的?梦是心动来的,所以你心没有静下来。如果心静下来,妄念不起了,你睡觉就没有梦,睡觉作梦还是妄念在起作用。所以身体是在休息,意识没有休息过,都还在起作用,这才叫刹那不住;住就是停的意思,从来没有一刹那停过。停就是不动,停就是定功。
所以世尊跟我们讲,世间人修行,修禅定,真正得到禅定,过去谛闲法师告诉我们,谛老在香港住了不少年,常常给我们说,他在晚年八、九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他一生当中,对於中国这些修行人,得禅定的他见过,听说的当然更多了,亲眼见过,开悟的没有。但是修禅如果不开悟,出不了六道,不开悟出不了。要开悟才算数,才算是成就,不开悟不算成就,那个功夫就很不得了。
三界里面禅定功夫浅深分八个等级,佛门里面常讲四禅八定。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果报在色界天;八定就要再加上四种,那就更深一层的定功,果报在无色界天,不是在欲界天。因为得到禅定的人,欲是动的,爱欲,烦恼习气再多,用这个名词全都包括。得到禅定,爱欲就被控制了。就像水,爱欲是波浪,波浪有小波浪、有中波浪、有大浪,这是形容什么?形容我们念头在起伏。
平常没有什么刺激你,你的欲望也不大,很容易满足,真正做到於世无求、於人无争,你的波浪就很小,还是动的。这个我们自己知道,念佛的时候会夹杂妄想,晚上睡觉会作梦,这就是有小波浪。如果我们对世缘分别执著很重,一心一意要去追求,那就於世有求,在这个世间有求,於人当然就有争,所以竞争。你的波浪就大一些,你跟知足常乐的人比的时候,一比就比出来了,他的心比你静。如果有更大的欲望,现在人是有更多的事业,你一天到晚都在担心,你有忧虑、有牵挂,你有许多的事情放不下,那叫大风大浪。
心就像水一样,浪愈大,烦恼愈重;烦恼重,智慧就没有了。诸位要晓得,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就跟水一样,水在起大浪的时候,照的作用都没有了,水在小浪的时候还能照得很清楚。像我们在香港隔海看九龙,香港这个海不大,是个海湾,有没有浪?有,小浪。你在对面,看到九龙这些大楼的倒影清清楚楚。如果我们这里挂上三号风球、四号风球,大风浪来的时候,对面倒影什么都看不到,又何况是狂风巨浪。我们今天生在这个社会里面,念佛的人比社会一般的人心要清净一些。纵然是有很多事情不能放下,你有很多事业,可是比起你的同行,你比他们的心要清净。为什么?长时期读诵经典,接受佛陀的教诲,多少都会有些利益。其他宗教也不例外,真正学经教的人,心都会比较清净。
经典里面的意义深广都是无尽的,你的功夫浅,你所体会到的义理也浅;你的功夫深,你体会到的义理也深。所以同样一部经,每天念,念一辈子不会感觉到疲厌,这叫经典。世间的这些书籍,往往看一遍、二遍,不想再看了。世界名著,文学的作品,看个十遍、二十遍那不得了,再不想看了。唯独经书读不厌,这什么道理?说老实话,外国人不懂,真正的原因,经典是从这些圣贤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
自性是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这叫妙绝。无为不是什么都没有,确实在性里面什么都没有,相里头什么都有。相上虽然什么都有,再细心去观察,所有的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它又会兴起十法界依正庄严。妙绝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跟一真法界不一而不异,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两样。这什么意思?在相上说,不一样,在性上说,没有两样。古人讲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波跟水,一个是静的,一个是动的,不一样,可是它的性是一样的;静是实性,动还是实性,实性不变。我们要细心去参究、去观察,一法如是,一切法无不如是。
所以这个不动,我们要知道它是自性本定。那是不是我每天盘腿面壁?不是的。这种定,大乘教里面所谓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上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意思是龙、是象,龙我们没有见过,象见过。你看大象,身体也大,腿也粗,它站著也好,坐著也好,走著也好,它的动态很稳重,是个定的相。所以佛菩萨为我们说法,常常举龙象来做比喻。你看它无论哪个动作,慢慢的,它不浮躁,非常的稳重。
所以性定跟修定不一样。修定是我们初学,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本性都是不动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本来是这样的。可是今天我们迷失本性,表现在外面是习性,习性是动的。本性里头没有善恶,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现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妄想是小风小浪,分别是中浪,执著是大浪;换句话说,妄想是微微的动,分别就起了波浪,很严重,到执著是最严重,波涛,大风大浪。我们现在是这种情形,那就得修定,不修是没法子的。怎么修法?要把我们的欲望放下,心就会定了。所有一切的烦恼习气,这个不定你去多想想,它的根是什么?总离不了欲望。欲望的对象太多,世尊把它归纳起来,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世法出世法就说尽了。我们对财色名食睡还有没有欲望?有没有贪求?我们现在有身体,有身体这是不能够避免的,佛教我们怎么样?适可而止,知止、知足,知足就常乐。
财不必积,每天生活费用不多,尤其是修行人,真放下之后,一天吃一餐就够了。为什么?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好像汽车要加油一样,没有能量它就不会动。人身体是个机器,这个机器需要能量补充。每个人身体体质不一样,就像车一样,有的车耗油,有的车省油。我们人的体质也一样,修行的人就省油,不修行的人耗油,一天吃三餐还不行,还要吃几道点心,他才能维持他的能量。修行人一天一餐够了,简简单单,他需要的少,为什么?消耗少!能量消耗到哪里去?我们不能不知道,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妄想多,大风大浪,如果他没有这个补充就没有法子。修行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地很平静,心平气和的人消耗量就很少,所以每天一点点他就行了。工作妨不妨碍?给诸位说,不妨碍。
早年我跟李老师十年,三十一岁到四十几岁的时候亲近他老人家。我亲近他那一年三十一岁,他好像是六十九岁。他在台中办个莲社,又办个慈光图书馆,办两个幼儿园,办一个养老院,还办一个医院,自己又在两家大学里面教书,还在奉祀官府担任主任秘书,你就晓得他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少。这个人又非常认真负责,所以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工作、教书,还要讲经,还要教我们这些学生。讲经是每个星期讲一次,教我们这群学生,每个星期也是一次,三个小时。星期五晚上要跟我们上三小时课,星期三晚上讲经两个小时。他的中医也是一绝,还有很多人去找他麻烦,请他看病。所以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我认识他的时候,要想跟他见一面,要一个星期之前预约,他才能把时间排给你,临时去找他是决定见不到的。三、四天之前跟他约都没办法,至少是一个星期前约定。
这个老人一天吃一餐,吃多少?一碗饭或者是两个小馒头,不是很大的,小馒头,很简单,两个菜,那么简单的生活。他的工作量我们细心去观察,五个人的工作量,换句话说,一个人要做五个人的工作,他每天吃一餐,就吃那么一点点,身体健康。七十岁的人,你看他顶多像个四、五十岁的人,八十岁的时候,你看他也不过六十岁。我在台中学他,我工作量没他那么多,我学吃一餐,很好!但是我的一餐比他吃的多,他一餐两个小馒头,我要吃三个小馒头,比他多一个。那个时候他的生活费用一天两块钱(台湾钱),我一天要三块钱。当时台湾钱大概跟美金比是一比三十八,一块美金是三十八块钱。所以李老师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不超过两块美金,我的一个月生活费用至少需要三块美金。
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能量、我们的营养消耗到哪里去了,这个你要知道,妄想。不妨碍正念,正念消耗的能量不多,妄想消耗能量太多了,就是这个道理。你懂得这个道理,在饮食方面的摄受,你就心里有个底子,不能勉强。要是勉强学,你会伤害身体,为什么?你的身体一天需要消耗那么多能量,你补充不足,你的身体会衰下去,你就错了。应该怎么学?减少妄念。真正能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的生活自然就淡化了,在这种心态,消耗的能量就愈来愈少。所以,李老师他那个功夫确实是出家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僧团里面的人就跟他一样,每天自行化他,日中一食。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秘诀就是要把妄念减少,你说生活多简单。
衣服,有几件衣服常常能够节俭使用它,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要添衣服。居住,一个小茅蓬足够了,可以遮蔽风雨就行了。生活愈简单,你的心就愈清净,心愈清净,身体就愈健康,为什么?你的身体里面五脏六腑起的作用就正常。暴饮暴食,这个对自己讲是不自爱。贪吃,口味好,懂得口味的是谁?舌头,食道咽喉下面就不知道味道了。可是你吃的东西吃得太多、吃得太杂,甚至於不卫生,对你的肠胃负担很重,自然影响你的内脏,人的疾病就从这儿来。妄念多决定影响身体两个系统,一个是消化系统,一个是血液循环系统,这两个系统都受到妨碍。所以古人讲一句话非常有道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饮食起居不能不注意,只要自己稍微谨慎一点,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疾病,保持你的健康,身心健康,精神饱满。
有缘,佛法讲缘分,有缘要帮助众生,佛法里面帮助,最重要的是教化。实在讲教化众生的工作,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中断的。没有言教,有身教,你自己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举一动都能做别人的好榜样,这是身教。怎样才能做别人的好榜样?佛家讲持戒、修定,就是好样子。所以,我们最近这几年来特别强调,劝勉同学从弟子规落实,从感应篇落实,从十善业道落实,出家的同学再加上沙弥律仪。所以出家人基本的修学科目,四门,就像一张桌子四个腿,你说多稳当;在家人至少要修三个科目,鼎之三足,它不会倾斜,这是性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到你明心见性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所以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我们迷失了。现在要见性,要跟性德相应,那就大有助於见性。佛菩萨给我们表现的,无论在生活上的表现、工作上的表现、待人接物上的表现,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要依照这个方法来学,就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在净土里面讲,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从这个之后,我们才能够慢慢向上提升,提升决定要靠经教来帮助,特别是现代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染污比过去严重太多,超过十倍都不止。不要说很长的时间,我第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六年,刚好三十年,中国说三十年是一世。你看我们写这个字,世界的世字是三个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香港跟今天不一样,我们想到再往前推三十年,六十年,跟现在比,你就晓得六十年前的人很淳朴。
如果我们舍弃经教,古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不能不接触社会,社会是个大染缸,没有能力免疫,决定受染污。如果不接触这个社会,我们找一个山上去修行,跟大众脱离,山上盖个小茅蓬,或者是住在山洞里面,与外面统统隔绝,离开经教,跟无明接近,不会开悟。所以你想想看,接触社会就是掉举,不接触社会增长无明,都不能成功。所以一定要读经,要诵经,要听教,帮助我们明了实相,帮助我们开悟,道理在此地。
经教的作用很广,在我们初学,作用就在此地,帮助我们明了理事因果的真相,我们才真能放得下;逐渐的提升,帮助我们悟入真实,它有这样大的作用。到我们证果的时候,经教又给我们做证明,我们所证得的境界跟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样,一样,正确的;不一样,那我们走错路。所以它的作用很多,各个阶段都有大用处。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看涅盘最后的一味,「快乐」,无生死苦,有真常乐。这个八句乍看好像不难懂,实际上它的意思太深,确实不好懂。为什么?这些事情就在眼前,真的是众生迷惑而不能够证得。此地这个快乐,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感官里面所谓的快乐。这个快乐是什么?就是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苦乐二边都没有,那才叫真正的极乐。
大乘教里面佛常说,乐是坏苦,不是真乐。佛给我们讲世间苦,把世间苦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类。这三大类是在三界里面,欲界众生从六欲天一直到三途统统都有,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什么叫苦苦?佛举了个例子,八种,实在讲是无量无边,归纳为八类,这个八类是苦苦。八类前面四个,没有一个人能免得了的,生老病死,哪个人能免得了?生的时候苦,老苦、生病苦、死苦,这是我们的身命。除这个之外,有「求不得苦」,你欲望很多,求不到,所以求不得苦。有「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没有法子,不愿意遇到还偏偏遇到。再一类是「爱别离苦」,你所喜爱的东西保持不住,你喜爱的人偏偏在远方工作,不能常常在一起,你心爱的物也没有办法跟你常在一起。
我们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富贵人家在许多名胜地区,风景优美,建造的别墅。非常喜爱,可是怎么样?自己工作繁忙,建造的别墅没有时间去住,还请两个工人去照顾房子,给他工钱,让他看这个房子、打扫环境,那两个人真正有福报。这两个人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所有权的这个老板,一年难得来住一天,这是什么?爱别离。你喜欢这个地方的环境,喜欢这个房子,可是偏偏就没有空来住,你在商场上、工作上繁忙。我在年轻的时候还看到有个大财主,那时候我在台湾,他在阳明山建了个别墅,很漂亮,风景优雅,听说这个主人一生只在那里住过一晚上。我曾经到那边去参观,在那里面吃过一餐饭,说主人一生只在那里面住过一晚上,爱别离苦。这都是人难免的。
最后一个,「五阴炽盛苦」。这八苦前面七种是果报,果,这一条是因,所以佛说法总是有因有果。前面为什么有这七种苦?因就是五阴炽盛。五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的苦果都是我们身心造的业报。色是讲身,色身,受想行识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受,我们感受,感受有苦乐,感受苦乐马上就有反应,乐生贪爱、贪恋,苦生怨恨。好了,你看一接触烦恼就起来,烦恼起来,苦果又要加深,不会减轻,会加重。想是妄想;行是不能间断,念念不断;识是讲含藏,这些业习种子统统都藏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好像是个仓库一样,藏了这些因,来生比这一生更苦,这肯定的,一世不如一世,麻烦可大了。这是苦苦,这一类我们统统都有。
第二种,坏苦,我们有,得要受。坏苦多半是从物质上来讲的。我们肉体也是物质,一年比一年衰老,就是一年比一年坏,变坏了,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坏苦。我们的居住环境、所使用的物品有成住坏空,成住的时候很欢喜,坏的时候就苦了,就感到沮丧。现在最明显的,一个是你家里用的家俱,买来新的很可观、很欢喜,用上几年旧了、坏了,得又要换新的。房子住上二、三十年,不是要翻修就是拆了重建,这坏苦。现在人跟中国古人观念不一样,古人建一栋房屋最低限度可以使用三百年,换句话说,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以传十代。现在人的观念跟从前人不一样,现在要常常换新,所以建筑物大概都不可能超过一百年,就要拆了重建。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技术比从前进步,从前建得坚固,房子能使用三百年。现在到中国,你还看到老的房屋,我前年去游览黄山,顺便看皖南。皖南听说有十几个旧的村庄还保存著,这个旧村庄里面的建筑都三百年以上。
看看古人居住的环境,用的家俱是红漆家俱,桌子、椅子至少可以用一百年。如果像这样,做家俱的生意就没法子赚钱,所以现在东西做得好看,但是不耐用。为什么?家俱商就是希望你常常换,他才能赚钱,所以常常他有新的花样出来,让你自然就淘汰掉。这些都是属於坏苦。什么叫行苦?行苦是刹那刹那的它在变化,就是你不能够永恒保持。譬如人十七、八岁很好,你没有办法永远保持十七、八岁,你保持不住。随著时间它一定就迁流、就变化,这叫行苦,行苦就是环境是不错,保不住。
欲界这三大类的苦我们统统都有,所以我们心里要明白,要了解。明了之后,我们的欲望降低,我们的苦就减少;如果欲望太多,欲望太高,那就苦不堪言,自找苦吃。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夫子讲得好,「五十而知天命」,他到五十岁的时候明白人有天命。所以说命中富贵,安於富贵,命中贫贱,安於贫贱,只要知足都快乐,不知足,富贵人也苦。这个道理古时候人懂得的比较多,现在人懂得的很少了。
这些年我住在澳洲,澳洲人懂得,他们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们放弃物质的享受,对於财色名食睡没有贪心,他知足。他只要生活过得去,他不想要很多的钱,甚至他所需要的,就是够他日常生活就够了,而且生活都非常俭朴,很简单。他需要有很多休闲的时间,过休闲的生活,很快乐。所以澳洲人开店,早晨大概十点钟才开张开门做生意,下午五点钟就关门,就不做生意了,星期假日关门不做生意,去玩了。所以他一个星期赚那么一点点,他生活够了,行了,他不需要了。
澳洲,也许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纳税很重,差不多自己的收入百分之四十五要缴税。但是政府对人民照顾很周到,确实这些税收做公益事业,大环境建设得好。澳洲人常常出去玩,地大人少,没有竞争,所以比起其他地方,生活则悠闲自在。我们看其他的大城市,竞争激烈,那个很痛苦。你要问有没有必要?实在讲没有必要,为什么?一个人生活所需并不多,何必操那么多的心,要付出那么多的代价。你要是想通了,你就会觉得那个不值得,应当要知足常乐,不跟人竞争,过得非常悠闲自在,生活是愈简单愈自在。
欲界,我们现在在欲界,佛这么一提,我们细心想想都能体会到。色界天是禅悦为食,所有一切需要用的,变化所现的,这个不要说是色界,欲界就能做到。你看欲界第五天化乐天,乐是快乐,化是变化,他想住个房子,房子就能在面前。这个不是幻想,这是我们现在科学家所讲的能与质的转变,现在科学家懂得这个,这是真的。科学家可以把物质转变成能量,原子弹就是这个道理发明的,少量的物质,一转变成能量就是很大的能量。可是如何把能量转变成物质,就不会了,不知道怎么变。由此我们知道,化乐天人他们懂得,他们能够把能量转变成物质,跟极乐世界一样。我们想要一件什么衣服,衣服已经在身上了,不要裁缝;想吃东西,吃的东西在面前了,不要了,不要就没有了,不需要收拾,不需要洗碗筷。想要住什么样的房子,这房子立刻现前,要大一点它会扩大,要小一点它也会缩小,随心所欲,你说这个多快乐。
但是怎么样?苦苦他没有,他有坏苦,他有行苦。坏苦是什么?因为他有物质,他有形相,形相都会变坏,会随著时间它会变坏。尤其是寿命,寿命他是在定功,定功是有一定期限的。期限到了,定功就会失掉,失掉的时候往上升很不容易,多半往下坠落,这时候痛苦。我们讲色界天人他有生死,虽然是化生,他到那个时候还有死。这就是说色界天人他有坏苦,有行苦。再往上去无色界天,无色界天好,身体不要了,我们讲灵界,一般人讲灵魂,他不要身体,不要身体就没有坏苦。他也不需要居住的宫殿,没有坏苦,可是怎么样?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他有期限的。期限虽然长,总有到的一天,到那一天的时候,他的定就失掉。无色界人定功失掉,多半是堕在地狱,所谓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这个一定的道理。不能永远保持,所以叫行苦。
到什么时候这三种苦才完全断绝?那个定功再加功,超越六道轮回了,六道里面这些三苦、八苦、生死全都没有了,那就有真常乐。这个真常乐,佛给我们说是相似的,还不是真的。佛法里面有个比喻叫化城,好像是变化的一个城,中途站,没有到究竟,究竟还要往上去超越。超越十法界,就是我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时候无生死苦,有真常,真常乐就现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快乐。
小乘阿罗汉也证得涅盘,那个涅盘不是究竟的,所以佛讲偏真涅盘,出离了六道,没有出离十法界。大乘涅盘是超越十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法性土,到一真法界,所证得是法性身,叫法身,涅盘八味圆满具足。佛常讲众生是两种生死,一种是分段生死,一种是变易生死,六道里面的众生这两种生死都有。超越六道,分段生死没有了,有变易生死。你看它上面还有四个阶级,阿罗汉上面是辟支佛,辟支佛上面是菩萨,菩萨上面是佛。每升一等就好像起一个变化,从阿罗汉变成辟支佛,从辟支佛变成菩萨,从菩萨变成佛了,这个修行要功夫。所以他们那个苦跟我们的苦的感受完全不相同,他们的苦是好像我们念书一样升级,他在这个班上念的课程念得很好,升级了,这叫变易。今年是三年级学生,明年是四年级学生,不是三年级学生,就产生变化;四年级升五年级,变化了,是这么个意思。到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变易也没有了,这是先我们明了苦乐。
这个地方讲的涅盘是大乘涅盘,十信位菩萨就已经有这个味道。我们大乘教里面讲,他现在是接近彻悟的边缘,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已经靠得很近,非常接近,只要把这一品无明断掉,他就超越了。无明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只要真正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超越了,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涅盘八味圆满具足,这就是证得法身。
法身是什么意思?我们也不好懂,以为什么?到那个地方还是有个身,那个身就叫法身,其实不然。什么是法身?身是讲体,他有个体;法是自然运动的规律,它不是乱走的,它有规律的;换句话说,有规则的物体就叫做法身。我们想想大的,我们看到太空当中的星球,它在宇宙里头运行,这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星球是静止的,全都是在动,它动都有一定的轨道,一点都不乱,那是不是叫法身!它有物体,它有规则,不乱,法身是这个意思。法就是规则,这是自然的规则,不是哪个人安排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身是不是法身?是法身,因为我们这个身是个物体,它确实有规则,这个规则也是自然的,不是人造的。外面眼耳鼻身手足,是自然的,里面五脏六腑,每个器官它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轨则,也是一点都不乱。你要是真正明白,你就晓得这就是法身。法身这两个字讲的是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身体在此地。你真正觉悟了,这个身就是法身。
所以有人说,道家有这个说法,人是小宇宙,外面环境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佛法也是这个讲法。所以佛证就是证这个法身,但是我们是不是证得法身?没有,为什么?真正证得法身,前面讲的涅盘八味圆满具足。我们今天这八个一个都没有。我们今天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法身,听说的,听佛这么说的,跟佛、菩萨所证得的法身完全不一样。不要说大乘,小乘阿罗汉,阿罗汉所证得的身,他有能力突破空间维次;换句话说,他能够回到过去,也能够进入到未来。能力虽然不大,佛跟我们讲,他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连昨天都没有办法再回去,明天我们也没有办法,想看看明天看不到。
这就是法身的定义我们晓得,我们没有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佛说得很好,哪个人没有法身?一切众生都有法身,为什么不能证得?实在讲不能证得就是你不能证得大涅盘,大涅盘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这八样。这八种实在讲太殊胜了,真正殊胜是无量无边,佛不过是略举八种说说而已,我们听了之后非常羡慕。佛告诉我们,你只要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你就证小涅盘,阿罗汉的涅盘;你再能把分别放下、把妄想放下,你就能证跟如来一样的大般涅盘。
我们今天的麻烦,这三样东西真有。佛说这三样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告诉你法身里头没有,涅盘里头没有,这是迷。妄想分别执著是迷惑,迷惑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应该放下,你老还留恋它干什么?这是大乘教里头佛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就是比喻妄想分别执著。经上又常讲回头是岸,你面对的是妄想分别执著,一回头就是圆满的自性。为什么不放弃?为什么老是念著这些东西?世间人贪瞋痴慢疑这种习气,对於五欲六尘的执著分别,我们今天犯的病就是这个,所以要彻底放下。
诸佛跟我们有什么两样?实在讲没有什么两样,就是他把这个东西放下了。阿罗汉放下执著;菩萨放下执著,也放下了分别;佛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这么回事情,放下就是。所以在中国,难得,禅宗六祖大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示范得好。你看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在社会上他也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身分,是个樵夫。山上砍柴到市镇里面来卖,卖几个钱,买一点米回家去养他的老母亲,樵夫。年轻,二十四岁,居然在五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凭什么?没有别的,放下。神秀不如他,神秀在五祖会下不少年,还担任五祖的助教,跟惠能不能比。原因在哪里?没放下。你看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没放下;「心如明镜台」,也没放下;还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放下。六祖偈子一听你就明白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仔细把两首偈子念念,你就晓得。所以不能不放下,放下就是。
凡夫跟成佛在理论上讲就是一念之间,我们在能大师的一生修行当中看到证明,转凡成圣是一念之间,惠能大师做了好的榜样给我们看。你为什么不放下?放下原来就是。你看一放下,全通了,为什么?自性里面本来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现前了,所以那个不是修得的,它是性德。如来证就是证这个法身,确实统统都是法身,法身就在面前,没有一样不是。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碍事,在面前,跟你讲你也没办法。跟你讲你是知道了,是的,但是你得不到受用。得不到受用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有障碍,这个障碍不是别人给的,与佛菩萨、与上帝、与阎罗王统统没有关系,真的叫自作自受。所以搞清楚、搞明白了,赶快放下,把贪瞋痴放下。
我教同学入门从哪里入?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就能入门。如果这十六个字沾到一个,入门就没分,这个东西害死人,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这一生幸亏遇到善友,遇到大乘法,我们明白了,把这个害我们的东西看穿了,你现在还要不要受害?你只要能放下就不受害,不但不受害,它还能帮助你,还能成就你。
佛在经上讲的比喻很好,自己是主人公,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是我们的仆人、佣人。迷的时候,佣人做主,主人变成仆人,颠倒了,主人很苦,仆人在造业,主人要背因果。觉悟了之后,自己恢复自己做主人,那些统统都是你的奴仆,它来伺候你,它来替你服务,你看你多自在。所以要知道,罗汉、菩萨、佛,证就是证这个东西,讲也是讲这个东西、修这个东西,教化众生也是教这个东西。真正悟了之后,确实这些人都来帮忙建道场,道场是什么?水月道场。道场再庄严,决定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心,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这是我建的道场,没有。就像空花水月,成就性空世界,整个世界一切万物都为你服务。
这个里头你要懂得能所平等,彼我都是佛经上讲的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依正庄严,妙有,妙有非有,《般若经》上讲的。这是你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在不可得里面建道场,在不可得里面修万行,修六度万行,在不可得里面度化众生,得大自在。大经里面讲,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有个比喻说「游戏神通」,哪能够当真!一当真全错了,决不能当真。所以古人讲菩萨应世「游如幻之法云,生唯心之净土,修空花之妙行,施谷响之善财,降镜里之魔军,作梦中之佛事,度如化之众生,证无乘之菩提,总归不二之门,同听一音之法」。
这几句是形容觉悟的人,最低觉悟的人是阿罗汉,你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你没有觉悟。这些,像凡人是听听而已,很羡慕,但是自己没分。放下就是!放下对一切人事物,世间、出世间人事物统统不要再执著。这个话说得容易,真正功夫在哪里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你练功夫的道场,或者我们换句话说,都是你学习的课堂。学习什么?学习放下,学习不执著,学习不分别。妄想是难断,现在只在这两项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不执著;能够到不执著,再提升一步,不分别,我们的菩提路上就一帆风顺。你看十信菩萨修学十地的科目,你才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接著讲法身不朽,涅盘八味,接著看第七。第七是「不动」,寂然不动,妙绝无为。这个意思跟中国道家所说的非常相似,在佛法里面就是定功。这个定功不是普通的定功,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讲的「师子奋迅三昧」,都是这个意思。寂然不动,妙绝无为,说明这个大定是自性本定,不是修得的,所谓是性定。你见性之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样的,涅盘八味如果少一个,你没有见性。涅盘跟见性是一个意思,法性本来具足的。佛在「出现品」里面讲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定是德,确实是如如不动。《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还是属於修定,不是性定,性定是寂然不动。
我们现在迷失太久,佛菩萨慈悲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教我们回归自性,就像禅宗里面所说的,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找回来,那就行了。本来面目是什么?法性身,不是这个肉身,法性身。法性身就叫做法身,法身决定具足八德,八德就是涅盘。我们前面学过的「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接著看这里「不动」,最后是「快乐」,涅盘乐。
我们学佛的同学也常常听说,佛家教学的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我们听得耳熟,一般人也都能说得出来,可是得乐到底是什么乐?是涅盘乐,不是普通的乐,不是人间之乐,也不是天上之乐,也不是四禅天禅味之乐,是如来果地上大般涅盘之乐。这个就很不好懂,为什么?不要说我们在这一生,可能我们在生生世世许多生中,也没有遇到一个证般涅盘的人。不但大般涅盘没有遇到,连偏真涅盘阿罗汉也没遇到,你怎么能体会到涅盘之乐?可是这个地方八个字的形容,实在讲是给我们透了一点讯息。
寂然不动也不好懂,古人用比喻跟我们说,像水。深山里面你见到一潭水,面积不大,一潭。水非常清,因为它没有污染,从水面上就一直看到水底,清清楚楚,毫无污染。这个水平静,没有风。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就像这个样子。现在麻烦了,现在是一切时中,就是睡觉也不行,为什么?睡觉会作梦。梦是哪里来的?梦是心动来的,所以你心没有静下来。如果心静下来,妄念不起了,你睡觉就没有梦,睡觉作梦还是妄念在起作用。所以身体是在休息,意识没有休息过,都还在起作用,这才叫刹那不住;住就是停的意思,从来没有一刹那停过。停就是不动,停就是定功。
所以世尊跟我们讲,世间人修行,修禅定,真正得到禅定,过去谛闲法师告诉我们,谛老在香港住了不少年,常常给我们说,他在晚年八、九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他一生当中,对於中国这些修行人,得禅定的他见过,听说的当然更多了,亲眼见过,开悟的没有。但是修禅如果不开悟,出不了六道,不开悟出不了。要开悟才算数,才算是成就,不开悟不算成就,那个功夫就很不得了。
三界里面禅定功夫浅深分八个等级,佛门里面常讲四禅八定。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果报在色界天;八定就要再加上四种,那就更深一层的定功,果报在无色界天,不是在欲界天。因为得到禅定的人,欲是动的,爱欲,烦恼习气再多,用这个名词全都包括。得到禅定,爱欲就被控制了。就像水,爱欲是波浪,波浪有小波浪、有中波浪、有大浪,这是形容什么?形容我们念头在起伏。
平常没有什么刺激你,你的欲望也不大,很容易满足,真正做到於世无求、於人无争,你的波浪就很小,还是动的。这个我们自己知道,念佛的时候会夹杂妄想,晚上睡觉会作梦,这就是有小波浪。如果我们对世缘分别执著很重,一心一意要去追求,那就於世有求,在这个世间有求,於人当然就有争,所以竞争。你的波浪就大一些,你跟知足常乐的人比的时候,一比就比出来了,他的心比你静。如果有更大的欲望,现在人是有更多的事业,你一天到晚都在担心,你有忧虑、有牵挂,你有许多的事情放不下,那叫大风大浪。
心就像水一样,浪愈大,烦恼愈重;烦恼重,智慧就没有了。诸位要晓得,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就跟水一样,水在起大浪的时候,照的作用都没有了,水在小浪的时候还能照得很清楚。像我们在香港隔海看九龙,香港这个海不大,是个海湾,有没有浪?有,小浪。你在对面,看到九龙这些大楼的倒影清清楚楚。如果我们这里挂上三号风球、四号风球,大风浪来的时候,对面倒影什么都看不到,又何况是狂风巨浪。我们今天生在这个社会里面,念佛的人比社会一般的人心要清净一些。纵然是有很多事情不能放下,你有很多事业,可是比起你的同行,你比他们的心要清净。为什么?长时期读诵经典,接受佛陀的教诲,多少都会有些利益。其他宗教也不例外,真正学经教的人,心都会比较清净。
经典里面的意义深广都是无尽的,你的功夫浅,你所体会到的义理也浅;你的功夫深,你体会到的义理也深。所以同样一部经,每天念,念一辈子不会感觉到疲厌,这叫经典。世间的这些书籍,往往看一遍、二遍,不想再看了。世界名著,文学的作品,看个十遍、二十遍那不得了,再不想看了。唯独经书读不厌,这什么道理?说老实话,外国人不懂,真正的原因,经典是从这些圣贤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
自性是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这叫妙绝。无为不是什么都没有,确实在性里面什么都没有,相里头什么都有。相上虽然什么都有,再细心去观察,所有的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它又会兴起十法界依正庄严。妙绝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跟一真法界不一而不异,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两样。这什么意思?在相上说,不一样,在性上说,没有两样。古人讲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波跟水,一个是静的,一个是动的,不一样,可是它的性是一样的;静是实性,动还是实性,实性不变。我们要细心去参究、去观察,一法如是,一切法无不如是。
所以这个不动,我们要知道它是自性本定。那是不是我每天盘腿面壁?不是的。这种定,大乘教里面所谓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上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意思是龙、是象,龙我们没有见过,象见过。你看大象,身体也大,腿也粗,它站著也好,坐著也好,走著也好,它的动态很稳重,是个定的相。所以佛菩萨为我们说法,常常举龙象来做比喻。你看它无论哪个动作,慢慢的,它不浮躁,非常的稳重。
所以性定跟修定不一样。修定是我们初学,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本性都是不动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本来是这样的。可是今天我们迷失本性,表现在外面是习性,习性是动的。本性里头没有善恶,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现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妄想是小风小浪,分别是中浪,执著是大浪;换句话说,妄想是微微的动,分别就起了波浪,很严重,到执著是最严重,波涛,大风大浪。我们现在是这种情形,那就得修定,不修是没法子的。怎么修法?要把我们的欲望放下,心就会定了。所有一切的烦恼习气,这个不定你去多想想,它的根是什么?总离不了欲望。欲望的对象太多,世尊把它归纳起来,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世法出世法就说尽了。我们对财色名食睡还有没有欲望?有没有贪求?我们现在有身体,有身体这是不能够避免的,佛教我们怎么样?适可而止,知止、知足,知足就常乐。
财不必积,每天生活费用不多,尤其是修行人,真放下之后,一天吃一餐就够了。为什么?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好像汽车要加油一样,没有能量它就不会动。人身体是个机器,这个机器需要能量补充。每个人身体体质不一样,就像车一样,有的车耗油,有的车省油。我们人的体质也一样,修行的人就省油,不修行的人耗油,一天吃三餐还不行,还要吃几道点心,他才能维持他的能量。修行人一天一餐够了,简简单单,他需要的少,为什么?消耗少!能量消耗到哪里去?我们不能不知道,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妄想多,大风大浪,如果他没有这个补充就没有法子。修行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地很平静,心平气和的人消耗量就很少,所以每天一点点他就行了。工作妨不妨碍?给诸位说,不妨碍。
早年我跟李老师十年,三十一岁到四十几岁的时候亲近他老人家。我亲近他那一年三十一岁,他好像是六十九岁。他在台中办个莲社,又办个慈光图书馆,办两个幼儿园,办一个养老院,还办一个医院,自己又在两家大学里面教书,还在奉祀官府担任主任秘书,你就晓得他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少。这个人又非常认真负责,所以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工作、教书,还要讲经,还要教我们这些学生。讲经是每个星期讲一次,教我们这群学生,每个星期也是一次,三个小时。星期五晚上要跟我们上三小时课,星期三晚上讲经两个小时。他的中医也是一绝,还有很多人去找他麻烦,请他看病。所以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我认识他的时候,要想跟他见一面,要一个星期之前预约,他才能把时间排给你,临时去找他是决定见不到的。三、四天之前跟他约都没办法,至少是一个星期前约定。
这个老人一天吃一餐,吃多少?一碗饭或者是两个小馒头,不是很大的,小馒头,很简单,两个菜,那么简单的生活。他的工作量我们细心去观察,五个人的工作量,换句话说,一个人要做五个人的工作,他每天吃一餐,就吃那么一点点,身体健康。七十岁的人,你看他顶多像个四、五十岁的人,八十岁的时候,你看他也不过六十岁。我在台中学他,我工作量没他那么多,我学吃一餐,很好!但是我的一餐比他吃的多,他一餐两个小馒头,我要吃三个小馒头,比他多一个。那个时候他的生活费用一天两块钱(台湾钱),我一天要三块钱。当时台湾钱大概跟美金比是一比三十八,一块美金是三十八块钱。所以李老师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不超过两块美金,我的一个月生活费用至少需要三块美金。
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能量、我们的营养消耗到哪里去了,这个你要知道,妄想。不妨碍正念,正念消耗的能量不多,妄想消耗能量太多了,就是这个道理。你懂得这个道理,在饮食方面的摄受,你就心里有个底子,不能勉强。要是勉强学,你会伤害身体,为什么?你的身体一天需要消耗那么多能量,你补充不足,你的身体会衰下去,你就错了。应该怎么学?减少妄念。真正能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的生活自然就淡化了,在这种心态,消耗的能量就愈来愈少。所以,李老师他那个功夫确实是出家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僧团里面的人就跟他一样,每天自行化他,日中一食。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秘诀就是要把妄念减少,你说生活多简单。
衣服,有几件衣服常常能够节俭使用它,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要添衣服。居住,一个小茅蓬足够了,可以遮蔽风雨就行了。生活愈简单,你的心就愈清净,心愈清净,身体就愈健康,为什么?你的身体里面五脏六腑起的作用就正常。暴饮暴食,这个对自己讲是不自爱。贪吃,口味好,懂得口味的是谁?舌头,食道咽喉下面就不知道味道了。可是你吃的东西吃得太多、吃得太杂,甚至於不卫生,对你的肠胃负担很重,自然影响你的内脏,人的疾病就从这儿来。妄念多决定影响身体两个系统,一个是消化系统,一个是血液循环系统,这两个系统都受到妨碍。所以古人讲一句话非常有道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饮食起居不能不注意,只要自己稍微谨慎一点,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疾病,保持你的健康,身心健康,精神饱满。
有缘,佛法讲缘分,有缘要帮助众生,佛法里面帮助,最重要的是教化。实在讲教化众生的工作,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中断的。没有言教,有身教,你自己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举一动都能做别人的好榜样,这是身教。怎样才能做别人的好榜样?佛家讲持戒、修定,就是好样子。所以,我们最近这几年来特别强调,劝勉同学从弟子规落实,从感应篇落实,从十善业道落实,出家的同学再加上沙弥律仪。所以出家人基本的修学科目,四门,就像一张桌子四个腿,你说多稳当;在家人至少要修三个科目,鼎之三足,它不会倾斜,这是性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到你明心见性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所以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我们迷失了。现在要见性,要跟性德相应,那就大有助於见性。佛菩萨给我们表现的,无论在生活上的表现、工作上的表现、待人接物上的表现,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要依照这个方法来学,就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在净土里面讲,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从这个之后,我们才能够慢慢向上提升,提升决定要靠经教来帮助,特别是现代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染污比过去严重太多,超过十倍都不止。不要说很长的时间,我第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六年,刚好三十年,中国说三十年是一世。你看我们写这个字,世界的世字是三个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香港跟今天不一样,我们想到再往前推三十年,六十年,跟现在比,你就晓得六十年前的人很淳朴。
如果我们舍弃经教,古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不能不接触社会,社会是个大染缸,没有能力免疫,决定受染污。如果不接触这个社会,我们找一个山上去修行,跟大众脱离,山上盖个小茅蓬,或者是住在山洞里面,与外面统统隔绝,离开经教,跟无明接近,不会开悟。所以你想想看,接触社会就是掉举,不接触社会增长无明,都不能成功。所以一定要读经,要诵经,要听教,帮助我们明了实相,帮助我们开悟,道理在此地。
经教的作用很广,在我们初学,作用就在此地,帮助我们明了理事因果的真相,我们才真能放得下;逐渐的提升,帮助我们悟入真实,它有这样大的作用。到我们证果的时候,经教又给我们做证明,我们所证得的境界跟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样,一样,正确的;不一样,那我们走错路。所以它的作用很多,各个阶段都有大用处。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看涅盘最后的一味,「快乐」,无生死苦,有真常乐。这个八句乍看好像不难懂,实际上它的意思太深,确实不好懂。为什么?这些事情就在眼前,真的是众生迷惑而不能够证得。此地这个快乐,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感官里面所谓的快乐。这个快乐是什么?就是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苦乐二边都没有,那才叫真正的极乐。
大乘教里面佛常说,乐是坏苦,不是真乐。佛给我们讲世间苦,把世间苦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类。这三大类是在三界里面,欲界众生从六欲天一直到三途统统都有,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什么叫苦苦?佛举了个例子,八种,实在讲是无量无边,归纳为八类,这个八类是苦苦。八类前面四个,没有一个人能免得了的,生老病死,哪个人能免得了?生的时候苦,老苦、生病苦、死苦,这是我们的身命。除这个之外,有「求不得苦」,你欲望很多,求不到,所以求不得苦。有「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没有法子,不愿意遇到还偏偏遇到。再一类是「爱别离苦」,你所喜爱的东西保持不住,你喜爱的人偏偏在远方工作,不能常常在一起,你心爱的物也没有办法跟你常在一起。
我们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富贵人家在许多名胜地区,风景优美,建造的别墅。非常喜爱,可是怎么样?自己工作繁忙,建造的别墅没有时间去住,还请两个工人去照顾房子,给他工钱,让他看这个房子、打扫环境,那两个人真正有福报。这两个人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所有权的这个老板,一年难得来住一天,这是什么?爱别离。你喜欢这个地方的环境,喜欢这个房子,可是偏偏就没有空来住,你在商场上、工作上繁忙。我在年轻的时候还看到有个大财主,那时候我在台湾,他在阳明山建了个别墅,很漂亮,风景优雅,听说这个主人一生只在那里住过一晚上。我曾经到那边去参观,在那里面吃过一餐饭,说主人一生只在那里面住过一晚上,爱别离苦。这都是人难免的。
最后一个,「五阴炽盛苦」。这八苦前面七种是果报,果,这一条是因,所以佛说法总是有因有果。前面为什么有这七种苦?因就是五阴炽盛。五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的苦果都是我们身心造的业报。色是讲身,色身,受想行识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受,我们感受,感受有苦乐,感受苦乐马上就有反应,乐生贪爱、贪恋,苦生怨恨。好了,你看一接触烦恼就起来,烦恼起来,苦果又要加深,不会减轻,会加重。想是妄想;行是不能间断,念念不断;识是讲含藏,这些业习种子统统都藏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好像是个仓库一样,藏了这些因,来生比这一生更苦,这肯定的,一世不如一世,麻烦可大了。这是苦苦,这一类我们统统都有。
第二种,坏苦,我们有,得要受。坏苦多半是从物质上来讲的。我们肉体也是物质,一年比一年衰老,就是一年比一年坏,变坏了,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坏苦。我们的居住环境、所使用的物品有成住坏空,成住的时候很欢喜,坏的时候就苦了,就感到沮丧。现在最明显的,一个是你家里用的家俱,买来新的很可观、很欢喜,用上几年旧了、坏了,得又要换新的。房子住上二、三十年,不是要翻修就是拆了重建,这坏苦。现在人跟中国古人观念不一样,古人建一栋房屋最低限度可以使用三百年,换句话说,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以传十代。现在人的观念跟从前人不一样,现在要常常换新,所以建筑物大概都不可能超过一百年,就要拆了重建。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技术比从前进步,从前建得坚固,房子能使用三百年。现在到中国,你还看到老的房屋,我前年去游览黄山,顺便看皖南。皖南听说有十几个旧的村庄还保存著,这个旧村庄里面的建筑都三百年以上。
看看古人居住的环境,用的家俱是红漆家俱,桌子、椅子至少可以用一百年。如果像这样,做家俱的生意就没法子赚钱,所以现在东西做得好看,但是不耐用。为什么?家俱商就是希望你常常换,他才能赚钱,所以常常他有新的花样出来,让你自然就淘汰掉。这些都是属於坏苦。什么叫行苦?行苦是刹那刹那的它在变化,就是你不能够永恒保持。譬如人十七、八岁很好,你没有办法永远保持十七、八岁,你保持不住。随著时间它一定就迁流、就变化,这叫行苦,行苦就是环境是不错,保不住。
欲界这三大类的苦我们统统都有,所以我们心里要明白,要了解。明了之后,我们的欲望降低,我们的苦就减少;如果欲望太多,欲望太高,那就苦不堪言,自找苦吃。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夫子讲得好,「五十而知天命」,他到五十岁的时候明白人有天命。所以说命中富贵,安於富贵,命中贫贱,安於贫贱,只要知足都快乐,不知足,富贵人也苦。这个道理古时候人懂得的比较多,现在人懂得的很少了。
这些年我住在澳洲,澳洲人懂得,他们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们放弃物质的享受,对於财色名食睡没有贪心,他知足。他只要生活过得去,他不想要很多的钱,甚至他所需要的,就是够他日常生活就够了,而且生活都非常俭朴,很简单。他需要有很多休闲的时间,过休闲的生活,很快乐。所以澳洲人开店,早晨大概十点钟才开张开门做生意,下午五点钟就关门,就不做生意了,星期假日关门不做生意,去玩了。所以他一个星期赚那么一点点,他生活够了,行了,他不需要了。
澳洲,也许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纳税很重,差不多自己的收入百分之四十五要缴税。但是政府对人民照顾很周到,确实这些税收做公益事业,大环境建设得好。澳洲人常常出去玩,地大人少,没有竞争,所以比起其他地方,生活则悠闲自在。我们看其他的大城市,竞争激烈,那个很痛苦。你要问有没有必要?实在讲没有必要,为什么?一个人生活所需并不多,何必操那么多的心,要付出那么多的代价。你要是想通了,你就会觉得那个不值得,应当要知足常乐,不跟人竞争,过得非常悠闲自在,生活是愈简单愈自在。
欲界,我们现在在欲界,佛这么一提,我们细心想想都能体会到。色界天是禅悦为食,所有一切需要用的,变化所现的,这个不要说是色界,欲界就能做到。你看欲界第五天化乐天,乐是快乐,化是变化,他想住个房子,房子就能在面前。这个不是幻想,这是我们现在科学家所讲的能与质的转变,现在科学家懂得这个,这是真的。科学家可以把物质转变成能量,原子弹就是这个道理发明的,少量的物质,一转变成能量就是很大的能量。可是如何把能量转变成物质,就不会了,不知道怎么变。由此我们知道,化乐天人他们懂得,他们能够把能量转变成物质,跟极乐世界一样。我们想要一件什么衣服,衣服已经在身上了,不要裁缝;想吃东西,吃的东西在面前了,不要了,不要就没有了,不需要收拾,不需要洗碗筷。想要住什么样的房子,这房子立刻现前,要大一点它会扩大,要小一点它也会缩小,随心所欲,你说这个多快乐。
但是怎么样?苦苦他没有,他有坏苦,他有行苦。坏苦是什么?因为他有物质,他有形相,形相都会变坏,会随著时间它会变坏。尤其是寿命,寿命他是在定功,定功是有一定期限的。期限到了,定功就会失掉,失掉的时候往上升很不容易,多半往下坠落,这时候痛苦。我们讲色界天人他有生死,虽然是化生,他到那个时候还有死。这就是说色界天人他有坏苦,有行苦。再往上去无色界天,无色界天好,身体不要了,我们讲灵界,一般人讲灵魂,他不要身体,不要身体就没有坏苦。他也不需要居住的宫殿,没有坏苦,可是怎么样?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他有期限的。期限虽然长,总有到的一天,到那一天的时候,他的定就失掉。无色界人定功失掉,多半是堕在地狱,所谓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这个一定的道理。不能永远保持,所以叫行苦。
到什么时候这三种苦才完全断绝?那个定功再加功,超越六道轮回了,六道里面这些三苦、八苦、生死全都没有了,那就有真常乐。这个真常乐,佛给我们说是相似的,还不是真的。佛法里面有个比喻叫化城,好像是变化的一个城,中途站,没有到究竟,究竟还要往上去超越。超越十法界,就是我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时候无生死苦,有真常,真常乐就现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快乐。
小乘阿罗汉也证得涅盘,那个涅盘不是究竟的,所以佛讲偏真涅盘,出离了六道,没有出离十法界。大乘涅盘是超越十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法性土,到一真法界,所证得是法性身,叫法身,涅盘八味圆满具足。佛常讲众生是两种生死,一种是分段生死,一种是变易生死,六道里面的众生这两种生死都有。超越六道,分段生死没有了,有变易生死。你看它上面还有四个阶级,阿罗汉上面是辟支佛,辟支佛上面是菩萨,菩萨上面是佛。每升一等就好像起一个变化,从阿罗汉变成辟支佛,从辟支佛变成菩萨,从菩萨变成佛了,这个修行要功夫。所以他们那个苦跟我们的苦的感受完全不相同,他们的苦是好像我们念书一样升级,他在这个班上念的课程念得很好,升级了,这叫变易。今年是三年级学生,明年是四年级学生,不是三年级学生,就产生变化;四年级升五年级,变化了,是这么个意思。到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变易也没有了,这是先我们明了苦乐。
这个地方讲的涅盘是大乘涅盘,十信位菩萨就已经有这个味道。我们大乘教里面讲,他现在是接近彻悟的边缘,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已经靠得很近,非常接近,只要把这一品无明断掉,他就超越了。无明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只要真正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超越了,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涅盘八味圆满具足,这就是证得法身。
法身是什么意思?我们也不好懂,以为什么?到那个地方还是有个身,那个身就叫法身,其实不然。什么是法身?身是讲体,他有个体;法是自然运动的规律,它不是乱走的,它有规律的;换句话说,有规则的物体就叫做法身。我们想想大的,我们看到太空当中的星球,它在宇宙里头运行,这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星球是静止的,全都是在动,它动都有一定的轨道,一点都不乱,那是不是叫法身!它有物体,它有规则,不乱,法身是这个意思。法就是规则,这是自然的规则,不是哪个人安排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身是不是法身?是法身,因为我们这个身是个物体,它确实有规则,这个规则也是自然的,不是人造的。外面眼耳鼻身手足,是自然的,里面五脏六腑,每个器官它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轨则,也是一点都不乱。你要是真正明白,你就晓得这就是法身。法身这两个字讲的是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身体在此地。你真正觉悟了,这个身就是法身。
所以有人说,道家有这个说法,人是小宇宙,外面环境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佛法也是这个讲法。所以佛证就是证这个法身,但是我们是不是证得法身?没有,为什么?真正证得法身,前面讲的涅盘八味圆满具足。我们今天这八个一个都没有。我们今天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法身,听说的,听佛这么说的,跟佛、菩萨所证得的法身完全不一样。不要说大乘,小乘阿罗汉,阿罗汉所证得的身,他有能力突破空间维次;换句话说,他能够回到过去,也能够进入到未来。能力虽然不大,佛跟我们讲,他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连昨天都没有办法再回去,明天我们也没有办法,想看看明天看不到。
这就是法身的定义我们晓得,我们没有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佛说得很好,哪个人没有法身?一切众生都有法身,为什么不能证得?实在讲不能证得就是你不能证得大涅盘,大涅盘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这八样。这八种实在讲太殊胜了,真正殊胜是无量无边,佛不过是略举八种说说而已,我们听了之后非常羡慕。佛告诉我们,你只要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你就证小涅盘,阿罗汉的涅盘;你再能把分别放下、把妄想放下,你就能证跟如来一样的大般涅盘。
我们今天的麻烦,这三样东西真有。佛说这三样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告诉你法身里头没有,涅盘里头没有,这是迷。妄想分别执著是迷惑,迷惑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应该放下,你老还留恋它干什么?这是大乘教里头佛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就是比喻妄想分别执著。经上又常讲回头是岸,你面对的是妄想分别执著,一回头就是圆满的自性。为什么不放弃?为什么老是念著这些东西?世间人贪瞋痴慢疑这种习气,对於五欲六尘的执著分别,我们今天犯的病就是这个,所以要彻底放下。
诸佛跟我们有什么两样?实在讲没有什么两样,就是他把这个东西放下了。阿罗汉放下执著;菩萨放下执著,也放下了分别;佛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这么回事情,放下就是。所以在中国,难得,禅宗六祖大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示范得好。你看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在社会上他也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身分,是个樵夫。山上砍柴到市镇里面来卖,卖几个钱,买一点米回家去养他的老母亲,樵夫。年轻,二十四岁,居然在五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凭什么?没有别的,放下。神秀不如他,神秀在五祖会下不少年,还担任五祖的助教,跟惠能不能比。原因在哪里?没放下。你看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没放下;「心如明镜台」,也没放下;还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放下。六祖偈子一听你就明白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仔细把两首偈子念念,你就晓得。所以不能不放下,放下就是。
凡夫跟成佛在理论上讲就是一念之间,我们在能大师的一生修行当中看到证明,转凡成圣是一念之间,惠能大师做了好的榜样给我们看。你为什么不放下?放下原来就是。你看一放下,全通了,为什么?自性里面本来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现前了,所以那个不是修得的,它是性德。如来证就是证这个法身,确实统统都是法身,法身就在面前,没有一样不是。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碍事,在面前,跟你讲你也没办法。跟你讲你是知道了,是的,但是你得不到受用。得不到受用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有障碍,这个障碍不是别人给的,与佛菩萨、与上帝、与阎罗王统统没有关系,真的叫自作自受。所以搞清楚、搞明白了,赶快放下,把贪瞋痴放下。
我教同学入门从哪里入?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就能入门。如果这十六个字沾到一个,入门就没分,这个东西害死人,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这一生幸亏遇到善友,遇到大乘法,我们明白了,把这个害我们的东西看穿了,你现在还要不要受害?你只要能放下就不受害,不但不受害,它还能帮助你,还能成就你。
佛在经上讲的比喻很好,自己是主人公,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是我们的仆人、佣人。迷的时候,佣人做主,主人变成仆人,颠倒了,主人很苦,仆人在造业,主人要背因果。觉悟了之后,自己恢复自己做主人,那些统统都是你的奴仆,它来伺候你,它来替你服务,你看你多自在。所以要知道,罗汉、菩萨、佛,证就是证这个东西,讲也是讲这个东西、修这个东西,教化众生也是教这个东西。真正悟了之后,确实这些人都来帮忙建道场,道场是什么?水月道场。道场再庄严,决定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心,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这是我建的道场,没有。就像空花水月,成就性空世界,整个世界一切万物都为你服务。
这个里头你要懂得能所平等,彼我都是佛经上讲的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依正庄严,妙有,妙有非有,《般若经》上讲的。这是你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在不可得里面建道场,在不可得里面修万行,修六度万行,在不可得里面度化众生,得大自在。大经里面讲,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有个比喻说「游戏神通」,哪能够当真!一当真全错了,决不能当真。所以古人讲菩萨应世「游如幻之法云,生唯心之净土,修空花之妙行,施谷响之善财,降镜里之魔军,作梦中之佛事,度如化之众生,证无乘之菩提,总归不二之门,同听一音之法」。
这几句是形容觉悟的人,最低觉悟的人是阿罗汉,你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你没有觉悟。这些,像凡人是听听而已,很羡慕,但是自己没分。放下就是!放下对一切人事物,世间、出世间人事物统统不要再执著。这个话说得容易,真正功夫在哪里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你练功夫的道场,或者我们换句话说,都是你学习的课堂。学习什么?学习放下,学习不执著,学习不分别。妄想是难断,现在只在这两项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不执著;能够到不执著,再提升一步,不分别,我们的菩提路上就一帆风顺。你看十信菩萨修学十地的科目,你才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