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七卷) 2006/9/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3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行位,第二首偈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这一共六句。第一句说,如果我们能够具足大乘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则能如法供养佛』;换句话说,人天的供养,二乘的供养,不能称佛之意。大乘经里面常说,若不弘法利众生,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不能够弘法利益众生,则不名为报恩者。我们怎么样报佛恩?由此我们就知道,怎样叫如法?佛经上有一句话,世尊说得很多,那就是「信受奉行、为人演说」;信受奉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这才叫「如法供养」。如果我们只能够做到信受奉行,不能说这个不如法,这个供养佛不圆满。可是要真正利益众生,首先要利益自己,自己不成就,怎么能成就别人?佛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前面一定有信,信受奉行,读诵在奉行里头,然后才能够为人演说。这样子才能报佛恩,才能不辜负自己,因为自己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句话非常重要。理所当然,我们应该恢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恢复之前,决定不能够离惭愧心。
人有惭愧,自然就能够精进不懈;人要是没有惭愧,就必然是自甘堕落。中国读书人讲,良知没有了,世俗人常讲良心,有没有良心?有良心就有惭愧,没有惭愧,良心没有了,那就没法子,佛菩萨来也无可奈何。所以,人不能够不振奋起来,尤其是遇到「摩诃衍」,我们真的明白、肯定了,不再怀疑了,就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行。修正过去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叫修行。错还是让它继续错下去,这不行,一定要知道把它修正。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在注解里面说,「次二行摄」,就是第二首偈的前面两句。这个二行是哪二行?第三行「无违逆」,第四「无屈挠」。你看虽没有二行位菩萨的名称,菩萨修行的原理原则,十行菩萨统统都具足。今天我们从哪里下手?记住世尊这一句话就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或者用经末后一句话,「信受奉行,为人演说」,意思都是差不多的。首先我们要能接受,这个受当然就有信,没有信你怎么会接受?清净信心,坚定的信心,我们才接受佛陀的教诲。
佛陀虽然现在不在,佛陀所讲的教诲在经典里面,经典还遗留在世间,叫法宝,希有难逢。我们在今天,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中文译本的全藏,这是多大的福报!一般人不知道,我们学佛学了五十多年,晓得。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逢,你这一生当中能够看到全部藏经,难上加难。你问问,这个世间学佛的人不少,几个人见到全藏?我相信诸位都能够明了,你一生当中遇到一部经,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能成就,这是真的。
受持,接受之后,持是你在一生当中,佛家常讲尽形寿,就是我活一天,我就要保持一天。保持是什么意思?不是我把它收藏起来,不是,那个没有用处。收藏起来的话,说老实话,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佛陀,也对不起众生。持是什么意思?做到,天天要做到,那个才叫持。读诵,读多了不行,为什么?读多了也记不得,读多了心散漫,在全藏里头取一部就够了。
我常常劝人取哪一部?取《无量寿经》,一部就够了。尤其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那是《大藏经》里面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太希有了。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了,实在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不容易。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天天读诵,把它当作朝暮课诵。如果年岁大的,《无量寿经》太长,希望简单一点,那我就介绍你去读《阿弥陀经》,小本《华严》!也是非常的希有,古代依这部经修行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果要是求解,蕅益大师的《要解》真正是简要详明。你可以全部受持,连经带解,分量大概只有《无量寿经》的一半。一生就专门受持一部,其他的都不要了,你的心专一,这个力量就大。
古大德一生受持一部经,修行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心专一了,《弥陀经》上的目标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到相当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一开,跟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不但佛法通了,世法也通。虽通,依旧专门念这一部经,一生不改变,这个道理要懂。世尊留给我们的经教非常丰富,各人可以在《藏经》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当然要适合你的程度,不适合程度,你就很难受持;适合自己的程度就很容易,不难。
可是说到此地我又要特别强调,摩诃衍不容易。具足摩诃衍,从哪里来的?从常修波罗蜜来的,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六度的基础?没有六波罗蜜的基础,大乘有名无实,这个不能不知道。波罗蜜是从哪来的?波罗蜜是从戒定慧来的,六波罗蜜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可见得最初方便是持戒。在佛法里面,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最初方便,就是你从哪里入门?全是戒律。所以,戒律在佛法里头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必须要遵守。没有说不持戒能成就的,没有,找不到。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牢牢记住。我们今天戒律,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做不到。
早年,我在李老师会下学经教的时候,我们虽然很努力,但是认真来讲,持戒、苦行要跟古人比,我们差得很远,只有那么一点点基础而已。李老师看到当前弘法的人少,那个时候在台湾,寺庙里面就不讲经了。善导寺一年讲两次经,请法师去讲经,一次是一个星期,好像我还接受他们两次邀请;其他的都没有了。一年五十多个星期只讲两个星期,其他的道场可能一年一个星期都没有。所以李老师很慈悲,开班教学,教我们这些年轻人,鼓励我们发心出去讲经,为人演说。这谈何容易?所以老师对我们是大开方便之门,教我们讲注解。我们同学们就接受了,讲经没有人敢接受,讲注解那就方便多了。
古人的注解太深,李老师讲的很浅,所以最初老师是让我们复讲他所讲的。我那个时候参加,第一部就是老师教游俊杰居士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老师上课是用私塾的方法,一次教两个人,这两个人跟他面对面坐。其他同学都要用心听,但是我们不讲,他两个人要上台去讲。老师把这部经讲一遍,每个人都要做笔记,那时候我也要写笔记,写了干什么?给游居士拿去做讲稿的资料,他就拿回去写讲稿,为什么?他记不了那么多,大家帮著记。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录音机,所以同学帮助记,记完之后统统给他,他回去整理,写出讲稿出来。讲稿写完之后,大概要写八千字,一个星期。写完之后,上台讲一遍给我们同学听,我们同学当听众,老师也听。讲完之后,接受同学的批评,接受同学们提意见,帮他修正。最后老师做讲评,回去再修正,要经过这么多手续。再修正之后,才正式上台跟莲社莲友、同修们讲这部经。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台语,好像是翻译,实际上讲稿相同,两个人在台上表演。我们学讲经是这种方式学出来的,就是古时候讲「讲小座」,小座就是复讲,这就简单多了。
老师用这个方法引导我们入门,引导我们对讲演、讲经产生兴趣,觉得这个不难,我们可以学。到讲了几年,有基础了,老师再告诉你讲注解,注解里面最好是讲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古人注经都是有修有证,那就不会错。现在人如果是没有修行、没有证果,那就难免不出差错,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可是古人的注解有些地方很深,不懂怎么办?可以用今人的注解做参考,就参考你不懂的那一段、不懂的那一句,实际上还是以古注为主,这就对了。我们跟老师学的就这么一点本事,说老实话,很浅薄,并不深。这就是谚语所谓师父带进门,带你进门,往后修行在个人,各个人将来的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引进门之后,你真的在这个经教里头有心得,锲而不舍,不畏艰难困苦,真的叫一门深入,你会有成就。
悟,每个人都有悟处,有小悟、有大悟;彻悟,我们同学里头还没有,小悟很多。小悟也有浅深不同,大悟亦复如此。悟得深、悟得广,靠什么?靠放下,换句话说,还是要靠持戒,要靠修定。修定不一定要盘腿打坐,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修定,换句话说,你的妄念要减少,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妄念少了,智慧就现前,为什么?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这个诸位不能不记住。
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有,什么都不缺,只是被烦恼盖覆住,透不出来。所以烦恼轻,它就透,轻一分就透一分,轻两分就透两分。不是说烦恼统统断掉之后,智慧才现前,不是的。就好像什么?智慧像一盏灯一样,我们摄影棚里面的灯,因为灯光太亮,都要用纸把它盖住,要盖好多层,透不透?还是透。你盖的纸张盖的层数愈多,它光透得愈小;你盖覆得愈少,它透出来就愈亮。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亦复如是,只要你烦恼轻,智慧就现前。不但智慧现前,德相也现前,德是能力,相是福报,统统现前。不要去羡慕别人,也不要嫉妒别人,这个事情大家是平等的。他有智慧,他放下的多,他烦恼比我轻,所以他智慧比我多,道理就在此地,我再能放下,我跟他没有两样。所以持戒是叫我们放下。
我们的毛病习气真的是太多,给你讲原则,你听了点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现在我们提倡《弟子规》、提倡《感应篇》,从这儿下手。这什么意思?《弟子规》里头头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你说这什么意思?这是戒律,以父母做例子。我们人有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你看大乘教里面讲唯识,执著是末那,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第一个我见,执著身是我,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爱是贪,痴是愚痴,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三毒烦恼,末那识具足。
这个事情,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晓得,你看《礼记.曲礼》里面讲「傲不可长」,这就知道傲慢人人都有,不要再增长就好。儒是世间法,它不出六道轮回,所以傲慢要降低,不要太过分,叫你傲不可长。佛家讲出世法,这个烦恼非断不可,你有这个烦恼,六道出不去。不但六道,欲界都出不去。你就晓得《弟子规》头两句,持戒破我们的傲慢;换句话说,你要把慢放下。一切众生叫我们,我们都应该很快就答应;别人拜托我们做事情,如果我们答应了,就要很认真把它做到。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是不是戒律里面的断傲慢?所以《弟子规》能够做到,我们过去今生烦恼的习气纵然不断,它控制住了,理性控制住,对我们持戒就大有方便。我们现在持戒为什么这么困难?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儒会减轻一些,道又减轻一些,到佛就不难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不能不认真的落实。认真落实,对你契入摩诃衍大有帮助。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一定就是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你才能够深入经藏。
深入经藏,一部就行,一部经就代表经藏,你真能够在经教里头有所领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真正得法喜。法喜现前,你的精神倍增,你会勇猛精进,你不会懈怠;现在精神提不起来,懈怠懒散,你没有得到法喜。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世间什么是最大的喜事?最大的快乐?觉悟是最大的快乐。你读经,遍遍都有悟处,你怎么不快乐?然后你才知道经典的奥妙,妙在什么地方?妙在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你从开始学,这个时候念,念到老、念到死,愈念愈有味道,真正进入到学不厌、教不倦。为什么学不厌、教不倦?味道太足了。学是享受,教也是享受,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激方老师。
这次我拜托人找一张老师的照片,因为老师的照片我已经没有了。我看到我们十楼图书室里头有一张,照得很好,那一张原来是四寸的,老师送给我的。原来的照片都不知道,搬家搬太多了,不晓得搬哪里去了。可能还在,因为书籍太多,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这一张我在台湾印三百张。
非常怀念老师的教诲,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学不厌,最高的享受,教不倦,最高的享受,其乐无穷,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可以相比的。这个乐趣,不契入你得不到,得到之后,欲罢不能。干什么天天孜孜在经本上?乐!这是真正供养。自己得到之后,不要学小乘,小乘是不愿意跟人分享;大乘得到一点点,与一切大众分享,决定没有保留,和盘托出。统统都给人,你自己还有吗?明天又会提升,天天有进步,你说多快乐!人怎么会堕落?最痛苦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如果三天不读经,五天不读经,那很苦。至於为人演说,这个事情不能中断。你在讲台上、在讲堂上为人演说,平常跟人谈话也是为人演说,跟一个人聊天,也是为人演说,解答问题还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一天到晚不中断,这个生活多快乐!
我供养老师,老师在的时候,我还有物质供养。逢年过节,有些人送给我好的东西,吃的一类好的东西,我转手就供养老师。老师不在,感恩,念念不忘。如果不是他老人家,我这一生就没有机会跟佛法接触,因为那时候有严重的误会,以为它是迷信,不愿意接触。没有他老人家在课程里面最后的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知道佛法是大学问,佛法是高等哲学,这才引起兴趣,才能够深入。
所以我们讲到供养,如法供养,《华严经》,大乘教里面是讲布施。布施跟供养在事上讲是一样的,心上不一样,心上有真诚恭敬。真诚恭敬的布施就叫做供养,没有真诚恭敬不叫供养,叫布施。所以你看一般大乘教里面六波罗蜜讲布施,在《华严》里面,普贤菩萨十愿不讲布施,讲供养,广修供养。你看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第三个广修供养,那个广,意思真的是广大无边。对十法界的众生,这是对象,对於三途,畜生、饿鬼、地狱,都像供佛一样的真诚恭敬,平等的供养。这是称佛的本怀,佛确实希望我们能这样做,这与性德完全相应。
所以佛没有不恭敬的。为什么?他清楚,整个宇宙无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大千世界,无量的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法性就是自性,换句话说,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恭敬众生是恭敬自己,自尊,你爱众生是爱自己。好比森罗万象、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个身体,一切众生是我们身体里面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粒子,聚集成这个身体。哪个细胞不是自己?怎么能不爱护?怎么能不关怀?只有在大乘法里面才真正肯定,宇宙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个心,一个智慧,力(十力)、四无畏亦复如是,这我们前面念过的,所以它是一体。众生有过,就是我们自己有过,要原谅,要宽恕,要帮助他改过自新,不能够责备,不能够轻视,道理就在此地,这才真正是「如法供养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后面这首偈:
【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念佛心不动,及常见佛,并是定慧行」,是属於定跟慧,「故属后六行,释相可知」。后面六个,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这是「心不动」;「常见佛」是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所以配十行后面的六行,这两句。心不动、常念佛,它的因是如法供养,它的缘是具足大乘。这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有修有证。往上去,无功用道,那个意思愈来愈深,愈来愈微妙,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这个我们应当要知道。就是我们要学,没法子学,只能够学一个彷佛,一个很粗很浅的样子,实际上讲,我们学不到,这不能不知道。
学不到怎么成就?这就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古来祖师大德说得非常好,《华严》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就不能够圆满,说得再好听,做不到。如果是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华严经》就圆满了。《华严》的圆满在《无量寿》,你才知道《无量寿经》的好处。我原本发愿是一生讲《无量寿经》,讲这部经是韩馆长往生的前两天恳切的要求,我答应她了。答应,不能妄语,她希望《华严经》能够讲圆满,留一套完整的录音、录相,提供后人做参考。我满她的愿,不然的话,我的一生就是希望专讲《无量寿经》。你看《无量寿经》过去我讲过十遍,末后在新加坡这一遍还没有讲完,这是第十一遍。真的是无比殊胜,愈讲愈欢喜,愈讲愈觉得义理无有穷尽,法喜充满。
但是《华严》实在讲与净土关系非常密切,所以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这关系密切就可想而知。印光大师把《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合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我讲净土经的时候说得很明白、很清楚,这五样东西是净宗的大圆满,其他没有必要了。「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是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什么?那是净土的《心经》,希有的殊胜。所以净宗这五经,加上《往生论》,叫五经一论,无论你依据哪一种修学,统统成就,没有不成就的。可是成就要因缘具足,那个因缘具足在《华严》里面才看得出来,一般讲很难讲得清楚。《华严经》一步一步给我们讲上来,真的好像带领我们去参观西方极乐世界,让我们心里面有个很明确的概念,真正是希有。
念佛,这两个字也非常的深奥!念佛不就是念阿弥陀佛吗?念阿弥陀佛是个笼统的总称,首先你要晓得什么是佛?这就很难说了。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自性。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说哪一样不是佛?虚空法界无量佛刹,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你说哪一样不是佛?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法」,法法皆是。你在一切法里面看到性,看到法性,这是念佛。只有看到法性,你的心才不会动;没有见性,你的心是动的。这个话怎么说?见性,性是真心,真心不动;没有见性,心是妄心,妄心是生灭法,它怎么不动?你看这个意思比念阿弥陀佛意思深。
我们凡夫著相不见性,到法身菩萨,贤首菩萨在边缘上,他破一品无明他就证法身。所以这是第十信位的菩萨,我们常讲十信心满,他就入住,就进入初住。初住就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他到哪里去?华藏世界去了,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好像,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无明没破。无明没破,你用的心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用得正,一点都没用错,完全跟性德相应,是四圣、菩萨,我们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在《华严经》里面都是属於十信位,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七信是阿罗汉,讲断烦恼的功夫跟阿罗汉平等,八信断烦恼跟辟支佛平等,九信跟权教菩萨平等,十信跟十法界的佛平等,统统用的是八识。你就晓得,六道凡夫用八识,错用了心,错了!四圣法界用的正,你要问他,他为什么用的正?我们为什么用的错?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是性德。你虽然用八识,但是你所用的八识跟性德完全相应,可是你并没有见性,与性德完全相应。为什么完全相应?他学佛菩萨。佛菩萨是用真性,不用八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了,人家已经转了。所以,他用的是真心,十法界里用的是妄心。由此我们就明白,我们没有见性,我们用八识,八识要用的正一定要依教奉行。
这个教,佛就讲得很清楚,禅是佛心,教是佛言,戒是佛行(佛的身),身语意。我们能持戒,我们的言语造作就跟佛菩萨没两样,用的正。我们心清净,禅是清净心,跟佛心一样,佛心没有妄念。妄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妄上加妄又加妄,加了好几番。所以佛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禅。你有清净心,你有清净的行,你的言语就是经,字字句句一定跟佛经相应,就这么个道理。这凡夫成佛了。
如果我们身语意确实如佛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真正的佛弟子。遇到净土法门,那个缘太殊胜了!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不是凡圣同居土,不是方便有余土,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善导大师的话我们要记住,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缘这么样的殊胜,确实希有难逢。我们不但遇到净土,还遇到《华严》,在《华严》里面得相似的身语意,与佛相似,回心净土,这个成就殊胜。我们要认真干,这一生当中超过无量劫。你依照《华严》学,要到圆教十地菩萨,要修无量劫。可是念佛求往生,你这一生当中就能证得十地位,实报庄严土是十地菩萨,还有什么比这个殊胜的?没有了。这种机会,千真万确,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如果不知道珍惜,这叫真可惜。遇到了,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遇到了不修,为什么不修?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对事实真相没有透彻的了解。所以遇到跟没遇到没什么差别,这是非常惋惜的一桩事情。下面这一句:
【若能念佛心不动。】
『念佛』是修行的方法,『心不动』是修行的目的。所以这个地方「念佛」包括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的。我这个说法,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德云跟吉祥云是一个人,名字意思一样,翻译的人翻得不一样,一个翻吉祥云,一个翻德云。你看看菩萨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表法的。《华严》里面有密宗,密宗二十一代表大圆满,密宗十六也是代表大圆满,正是《华严》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门含摄一切法门,一个都不漏。这个一门就是以念佛为主,无量无边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的。我们想想对不对?
禅宗不念佛,禅宗观心、参究,是不是得定?是的。得定之后开悟,悟就是觉,佛是觉的意思。我们中国一般翻佛称大觉,所以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智的意思。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当然你没有法子觉;有智慧,他才觉悟!觉心不动。我们做了一个「凡圣迷悟示意图」,诸位都看过。觉心是什么?觉心就是我们用白色的圆表法,不动!那是法性,那是真如,那是真心,佛法里面称之为无上菩提,菩提是觉。妄心是动的,因为妄心是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所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宇宙的起源,是这么回事情。
宇宙的现象生起,诸位要晓得,在刹那之间,没有先后。大乘教里面讲不二法门,有先后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我们讲,讲一定有先后,事实实在讲还是有先后,为什么说它没有?它速度太快,快到我们看不出它的先后。快到什么程度?我们通常讲,用个比喻讲,万分之一秒。你们现在用照相机,快门,你看飞机在天上飞,大概五百分之一秒就能把它照下来,现在的喷射机。照下来看得清清楚楚,好像没动一样,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就更清楚,现在跟你说万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是比喻,你就没有法子了,分不出来它有先后,它真有先后。
世尊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生灭法,生灭就是有先后,快到什么程度?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个生灭。我们照这个算,我们弹指弹得快,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不是万分之一秒。要用《仁王经》上的话来说,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你怎么能觉察它有先后次第?所以好像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同时起来的,太快了。一迷一切迷,同样一个道理,一悟一切悟。可是大彻大悟不容易,上上根人才行,上根以下的都不行。那怎么办?渐悟,慢慢的悟。所以迷,迷得很快,可是你要从迷再回到觉悟那可费事了。佛教导我们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最后再放下妄想,十信菩萨就是这么修法的。可是每个层次都离不开戒律,都离不开三学,都离不开六波罗蜜,我们这个地方讲十波罗蜜。这些是方法,帮助你放下,帮助你回归自性。你要不依这些方法去修学那就难了,迷,愈迷愈深。
说个老实话,六道里头,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在那里头不知道待了多久。好不容易出来,这一生能够得个人身,人身难得,我们得到。得人身闻佛法难,你看现在世界上人口将近七十亿,你去打听一下,几个人遇到佛法?然后你才知道佛法难闻。闻佛法里面,佛法有真有假,闻到真的有几个人?这一层一层淘汰,真的到最后没几个。你在这里头如果算数的话,那你很了不起,所以不容易。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珍惜,这个缘太殊胜了。百千万劫这种机率我们才遇到这么一次,这一生要是不能把握住,下一次再逢可能又要一个百千万劫。这百千万劫在六道里面苦不堪言,愿意干吗?所以真的觉悟,他就放下了。
放下,一定是要自己下决心,什么人都帮不上,佛菩萨也帮不上。迷是你自己迷的,悟是你自己悟,说老实话,佛对一切众生只是做增上缘而已,还是要自己修、自己证。你不自己修,没有人代替你修,没有人能代替你证,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懂得这个,为什么不放下?一定要知道人在世间得这个物质的肉身,肉身有生一定有死,肉身死掉之后,灵性不灭。灵性迷了,迷了叫灵魂,灵魂不灭,它又投胎去了。善业,一生行善是三善道,不善业就三恶道去了。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能带走,一定要记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现在有身体,还需要用它,可是念念当中不能执著,包括身体,都不能执著,身要舍离。什么东西能带走?业力能带走,智慧能带走,你做的这些好事能带走。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有能力,尽量做好事,好事可以带走,善业。当然最好是净业,净业就是善业里头不求果报,心就清净,清净心修善就是净业。心不清净修善,这称善业,清净心那就变成净业,这个东西能带走。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悟性,你悟得愈深、悟得愈广,你来生的层次愈高。如果没有遇到净土法门,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你在六道里头,二十八层天那是你将来的去处。你悟得愈深,境界愈高,二十八层天。如果是遇到净宗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愈来愈高,这是你应当求的。如果你放不下,你就没办法,你求不到。放不下,可能有累赘,这个东西累赘,恐怕你不能往上升。搞得不好,帮助你往下坠落,往下坠落就是三途,那就苦了,那就冤枉。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怎么能不用功?你怎么能不发愤?勇猛精进,自然的。愈精进,感应愈不可思议。我现在懈怠懒散,精神都提不起来,拜几拜佛都不行了,我很想精进,就是精进不起来。还是没发心!真正要发心,拼命,求忏悔,业障重,不要命了,拼死去干,这个瓶颈突破。确实感得三宝加持,你有精神、有体力了。拜佛一天三千拜没问题,一天十万声佛号没问题,真能做得到。你身体里头,科学家讲潜在的能力显现出来了,科学认为这是人的本能,在一个大的挫折里头激发它,这个能力现前;佛法里面讲三宝加持。问题在什么?经上讲的信心!你要不相信,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要相信自己,第一个相信自己,第二个相信佛菩萨慈悲加持。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六个信,信自、信他(他是佛)、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具足这六个信心,哪有做不到的事情?哪有不能克服的难关?
真正的关键,头一个就是放下。我这一生能得一点力,这是得力於章嘉大师的教诲,看破放下。你不放下,你永远看不破。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你更看破,看破再帮助你放下,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切诸佛菩萨用什么功?最简单的就是这四个字,看破、放下。你只要真正懂得了,真正会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末后两句:
【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心不动』,这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楞严经》上讲的定是性定,性定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得来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现在有没有失掉?给诸位说,没有失掉,可是不起作用。我们现在是妄心起作用,自性不起作用。自性本定,自性是戒定慧圆满具足,戒就是自性,见性的人决定没有过失。所有戒律都是防非止恶的,他没有过,他没有恶,戒具足了;自性本定,他没有散乱;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所以,首楞严定是自性本定,要怎样才能得到?在「凡圣迷悟示意图」里面,诸位就看清楚了。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自性本定,就是大佛顶首楞严定就现前。
怎么修法?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因为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他们都是修楞严大定的。大势至菩萨是用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收心!我们凡夫眼往外看,东张西望,心从眼睛跑到色里面去,心从耳根跑到音声上去,心从鼻根跑到香里面去,心从舌根迷到味里面去,酸甜苦辣咸五味,迷到味里去。心从六根往外跑!大势至菩萨教我们把心收回来,都摄六根就是收回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都摄六根,他用一个耳根做比喻。我不闻外,我回过来反闻,我向里面闻,里面是性,是心性;换句话说,耳收回来向内,眼也收回来,也向内,这叫都摄六根。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干扰,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个功夫不错了。头一个要有这个功夫,然后念佛功夫就得力。
你们想想看,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跟我们这段经文里面讲的哪一句相应?不求五欲,不求王位,不求富饶,不求自乐,不求名闻,是不是都摄六根?不求就放下了。《金刚经》上说得更彻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我只取一门,其他的我也放下。心定了,心定智慧就开,障碍就没有了。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然后那个念,念佛,清净心了,才叫净念,清净心念佛。清净心念佛,决定没有怀疑,决定没有夹杂,后面相继不断。这个不断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断,不是这个;是你的心跟自性完全相应,没有一分一秒不相应,相应是真念,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讲得好,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的心跟阿弥陀佛融成一片,这叫净念,这叫相继,永远不会断,那你就常见无量佛。无量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看到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不但包括一切人,还包括一切事、包括一切物,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没有一样不是,这个境界妙不可言。你见无量佛,见无量佛就成佛了。好,十行位,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行位,第二首偈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这一共六句。第一句说,如果我们能够具足大乘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则能如法供养佛』;换句话说,人天的供养,二乘的供养,不能称佛之意。大乘经里面常说,若不弘法利众生,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不能够弘法利益众生,则不名为报恩者。我们怎么样报佛恩?由此我们就知道,怎样叫如法?佛经上有一句话,世尊说得很多,那就是「信受奉行、为人演说」;信受奉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这才叫「如法供养」。如果我们只能够做到信受奉行,不能说这个不如法,这个供养佛不圆满。可是要真正利益众生,首先要利益自己,自己不成就,怎么能成就别人?佛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前面一定有信,信受奉行,读诵在奉行里头,然后才能够为人演说。这样子才能报佛恩,才能不辜负自己,因为自己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句话非常重要。理所当然,我们应该恢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恢复之前,决定不能够离惭愧心。
人有惭愧,自然就能够精进不懈;人要是没有惭愧,就必然是自甘堕落。中国读书人讲,良知没有了,世俗人常讲良心,有没有良心?有良心就有惭愧,没有惭愧,良心没有了,那就没法子,佛菩萨来也无可奈何。所以,人不能够不振奋起来,尤其是遇到「摩诃衍」,我们真的明白、肯定了,不再怀疑了,就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行。修正过去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叫修行。错还是让它继续错下去,这不行,一定要知道把它修正。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在注解里面说,「次二行摄」,就是第二首偈的前面两句。这个二行是哪二行?第三行「无违逆」,第四「无屈挠」。你看虽没有二行位菩萨的名称,菩萨修行的原理原则,十行菩萨统统都具足。今天我们从哪里下手?记住世尊这一句话就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或者用经末后一句话,「信受奉行,为人演说」,意思都是差不多的。首先我们要能接受,这个受当然就有信,没有信你怎么会接受?清净信心,坚定的信心,我们才接受佛陀的教诲。
佛陀虽然现在不在,佛陀所讲的教诲在经典里面,经典还遗留在世间,叫法宝,希有难逢。我们在今天,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中文译本的全藏,这是多大的福报!一般人不知道,我们学佛学了五十多年,晓得。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逢,你这一生当中能够看到全部藏经,难上加难。你问问,这个世间学佛的人不少,几个人见到全藏?我相信诸位都能够明了,你一生当中遇到一部经,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能成就,这是真的。
受持,接受之后,持是你在一生当中,佛家常讲尽形寿,就是我活一天,我就要保持一天。保持是什么意思?不是我把它收藏起来,不是,那个没有用处。收藏起来的话,说老实话,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佛陀,也对不起众生。持是什么意思?做到,天天要做到,那个才叫持。读诵,读多了不行,为什么?读多了也记不得,读多了心散漫,在全藏里头取一部就够了。
我常常劝人取哪一部?取《无量寿经》,一部就够了。尤其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那是《大藏经》里面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太希有了。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了,实在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不容易。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天天读诵,把它当作朝暮课诵。如果年岁大的,《无量寿经》太长,希望简单一点,那我就介绍你去读《阿弥陀经》,小本《华严》!也是非常的希有,古代依这部经修行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果要是求解,蕅益大师的《要解》真正是简要详明。你可以全部受持,连经带解,分量大概只有《无量寿经》的一半。一生就专门受持一部,其他的都不要了,你的心专一,这个力量就大。
古大德一生受持一部经,修行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心专一了,《弥陀经》上的目标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到相当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一开,跟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不但佛法通了,世法也通。虽通,依旧专门念这一部经,一生不改变,这个道理要懂。世尊留给我们的经教非常丰富,各人可以在《藏经》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当然要适合你的程度,不适合程度,你就很难受持;适合自己的程度就很容易,不难。
可是说到此地我又要特别强调,摩诃衍不容易。具足摩诃衍,从哪里来的?从常修波罗蜜来的,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六度的基础?没有六波罗蜜的基础,大乘有名无实,这个不能不知道。波罗蜜是从哪来的?波罗蜜是从戒定慧来的,六波罗蜜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可见得最初方便是持戒。在佛法里面,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最初方便,就是你从哪里入门?全是戒律。所以,戒律在佛法里头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必须要遵守。没有说不持戒能成就的,没有,找不到。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牢牢记住。我们今天戒律,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做不到。
早年,我在李老师会下学经教的时候,我们虽然很努力,但是认真来讲,持戒、苦行要跟古人比,我们差得很远,只有那么一点点基础而已。李老师看到当前弘法的人少,那个时候在台湾,寺庙里面就不讲经了。善导寺一年讲两次经,请法师去讲经,一次是一个星期,好像我还接受他们两次邀请;其他的都没有了。一年五十多个星期只讲两个星期,其他的道场可能一年一个星期都没有。所以李老师很慈悲,开班教学,教我们这些年轻人,鼓励我们发心出去讲经,为人演说。这谈何容易?所以老师对我们是大开方便之门,教我们讲注解。我们同学们就接受了,讲经没有人敢接受,讲注解那就方便多了。
古人的注解太深,李老师讲的很浅,所以最初老师是让我们复讲他所讲的。我那个时候参加,第一部就是老师教游俊杰居士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老师上课是用私塾的方法,一次教两个人,这两个人跟他面对面坐。其他同学都要用心听,但是我们不讲,他两个人要上台去讲。老师把这部经讲一遍,每个人都要做笔记,那时候我也要写笔记,写了干什么?给游居士拿去做讲稿的资料,他就拿回去写讲稿,为什么?他记不了那么多,大家帮著记。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录音机,所以同学帮助记,记完之后统统给他,他回去整理,写出讲稿出来。讲稿写完之后,大概要写八千字,一个星期。写完之后,上台讲一遍给我们同学听,我们同学当听众,老师也听。讲完之后,接受同学的批评,接受同学们提意见,帮他修正。最后老师做讲评,回去再修正,要经过这么多手续。再修正之后,才正式上台跟莲社莲友、同修们讲这部经。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台语,好像是翻译,实际上讲稿相同,两个人在台上表演。我们学讲经是这种方式学出来的,就是古时候讲「讲小座」,小座就是复讲,这就简单多了。
老师用这个方法引导我们入门,引导我们对讲演、讲经产生兴趣,觉得这个不难,我们可以学。到讲了几年,有基础了,老师再告诉你讲注解,注解里面最好是讲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古人注经都是有修有证,那就不会错。现在人如果是没有修行、没有证果,那就难免不出差错,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可是古人的注解有些地方很深,不懂怎么办?可以用今人的注解做参考,就参考你不懂的那一段、不懂的那一句,实际上还是以古注为主,这就对了。我们跟老师学的就这么一点本事,说老实话,很浅薄,并不深。这就是谚语所谓师父带进门,带你进门,往后修行在个人,各个人将来的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引进门之后,你真的在这个经教里头有心得,锲而不舍,不畏艰难困苦,真的叫一门深入,你会有成就。
悟,每个人都有悟处,有小悟、有大悟;彻悟,我们同学里头还没有,小悟很多。小悟也有浅深不同,大悟亦复如此。悟得深、悟得广,靠什么?靠放下,换句话说,还是要靠持戒,要靠修定。修定不一定要盘腿打坐,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修定,换句话说,你的妄念要减少,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妄念少了,智慧就现前,为什么?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这个诸位不能不记住。
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有,什么都不缺,只是被烦恼盖覆住,透不出来。所以烦恼轻,它就透,轻一分就透一分,轻两分就透两分。不是说烦恼统统断掉之后,智慧才现前,不是的。就好像什么?智慧像一盏灯一样,我们摄影棚里面的灯,因为灯光太亮,都要用纸把它盖住,要盖好多层,透不透?还是透。你盖的纸张盖的层数愈多,它光透得愈小;你盖覆得愈少,它透出来就愈亮。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亦复如是,只要你烦恼轻,智慧就现前。不但智慧现前,德相也现前,德是能力,相是福报,统统现前。不要去羡慕别人,也不要嫉妒别人,这个事情大家是平等的。他有智慧,他放下的多,他烦恼比我轻,所以他智慧比我多,道理就在此地,我再能放下,我跟他没有两样。所以持戒是叫我们放下。
我们的毛病习气真的是太多,给你讲原则,你听了点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现在我们提倡《弟子规》、提倡《感应篇》,从这儿下手。这什么意思?《弟子规》里头头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你说这什么意思?这是戒律,以父母做例子。我们人有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你看大乘教里面讲唯识,执著是末那,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第一个我见,执著身是我,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爱是贪,痴是愚痴,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三毒烦恼,末那识具足。
这个事情,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晓得,你看《礼记.曲礼》里面讲「傲不可长」,这就知道傲慢人人都有,不要再增长就好。儒是世间法,它不出六道轮回,所以傲慢要降低,不要太过分,叫你傲不可长。佛家讲出世法,这个烦恼非断不可,你有这个烦恼,六道出不去。不但六道,欲界都出不去。你就晓得《弟子规》头两句,持戒破我们的傲慢;换句话说,你要把慢放下。一切众生叫我们,我们都应该很快就答应;别人拜托我们做事情,如果我们答应了,就要很认真把它做到。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是不是戒律里面的断傲慢?所以《弟子规》能够做到,我们过去今生烦恼的习气纵然不断,它控制住了,理性控制住,对我们持戒就大有方便。我们现在持戒为什么这么困难?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儒会减轻一些,道又减轻一些,到佛就不难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不能不认真的落实。认真落实,对你契入摩诃衍大有帮助。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一定就是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你才能够深入经藏。
深入经藏,一部就行,一部经就代表经藏,你真能够在经教里头有所领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真正得法喜。法喜现前,你的精神倍增,你会勇猛精进,你不会懈怠;现在精神提不起来,懈怠懒散,你没有得到法喜。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世间什么是最大的喜事?最大的快乐?觉悟是最大的快乐。你读经,遍遍都有悟处,你怎么不快乐?然后你才知道经典的奥妙,妙在什么地方?妙在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你从开始学,这个时候念,念到老、念到死,愈念愈有味道,真正进入到学不厌、教不倦。为什么学不厌、教不倦?味道太足了。学是享受,教也是享受,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激方老师。
这次我拜托人找一张老师的照片,因为老师的照片我已经没有了。我看到我们十楼图书室里头有一张,照得很好,那一张原来是四寸的,老师送给我的。原来的照片都不知道,搬家搬太多了,不晓得搬哪里去了。可能还在,因为书籍太多,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这一张我在台湾印三百张。
非常怀念老师的教诲,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学不厌,最高的享受,教不倦,最高的享受,其乐无穷,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可以相比的。这个乐趣,不契入你得不到,得到之后,欲罢不能。干什么天天孜孜在经本上?乐!这是真正供养。自己得到之后,不要学小乘,小乘是不愿意跟人分享;大乘得到一点点,与一切大众分享,决定没有保留,和盘托出。统统都给人,你自己还有吗?明天又会提升,天天有进步,你说多快乐!人怎么会堕落?最痛苦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如果三天不读经,五天不读经,那很苦。至於为人演说,这个事情不能中断。你在讲台上、在讲堂上为人演说,平常跟人谈话也是为人演说,跟一个人聊天,也是为人演说,解答问题还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一天到晚不中断,这个生活多快乐!
我供养老师,老师在的时候,我还有物质供养。逢年过节,有些人送给我好的东西,吃的一类好的东西,我转手就供养老师。老师不在,感恩,念念不忘。如果不是他老人家,我这一生就没有机会跟佛法接触,因为那时候有严重的误会,以为它是迷信,不愿意接触。没有他老人家在课程里面最后的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知道佛法是大学问,佛法是高等哲学,这才引起兴趣,才能够深入。
所以我们讲到供养,如法供养,《华严经》,大乘教里面是讲布施。布施跟供养在事上讲是一样的,心上不一样,心上有真诚恭敬。真诚恭敬的布施就叫做供养,没有真诚恭敬不叫供养,叫布施。所以你看一般大乘教里面六波罗蜜讲布施,在《华严》里面,普贤菩萨十愿不讲布施,讲供养,广修供养。你看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第三个广修供养,那个广,意思真的是广大无边。对十法界的众生,这是对象,对於三途,畜生、饿鬼、地狱,都像供佛一样的真诚恭敬,平等的供养。这是称佛的本怀,佛确实希望我们能这样做,这与性德完全相应。
所以佛没有不恭敬的。为什么?他清楚,整个宇宙无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大千世界,无量的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法性就是自性,换句话说,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恭敬众生是恭敬自己,自尊,你爱众生是爱自己。好比森罗万象、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个身体,一切众生是我们身体里面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粒子,聚集成这个身体。哪个细胞不是自己?怎么能不爱护?怎么能不关怀?只有在大乘法里面才真正肯定,宇宙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个心,一个智慧,力(十力)、四无畏亦复如是,这我们前面念过的,所以它是一体。众生有过,就是我们自己有过,要原谅,要宽恕,要帮助他改过自新,不能够责备,不能够轻视,道理就在此地,这才真正是「如法供养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后面这首偈:
【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念佛心不动,及常见佛,并是定慧行」,是属於定跟慧,「故属后六行,释相可知」。后面六个,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这是「心不动」;「常见佛」是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所以配十行后面的六行,这两句。心不动、常念佛,它的因是如法供养,它的缘是具足大乘。这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有修有证。往上去,无功用道,那个意思愈来愈深,愈来愈微妙,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这个我们应当要知道。就是我们要学,没法子学,只能够学一个彷佛,一个很粗很浅的样子,实际上讲,我们学不到,这不能不知道。
学不到怎么成就?这就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古来祖师大德说得非常好,《华严》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就不能够圆满,说得再好听,做不到。如果是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华严经》就圆满了。《华严》的圆满在《无量寿》,你才知道《无量寿经》的好处。我原本发愿是一生讲《无量寿经》,讲这部经是韩馆长往生的前两天恳切的要求,我答应她了。答应,不能妄语,她希望《华严经》能够讲圆满,留一套完整的录音、录相,提供后人做参考。我满她的愿,不然的话,我的一生就是希望专讲《无量寿经》。你看《无量寿经》过去我讲过十遍,末后在新加坡这一遍还没有讲完,这是第十一遍。真的是无比殊胜,愈讲愈欢喜,愈讲愈觉得义理无有穷尽,法喜充满。
但是《华严》实在讲与净土关系非常密切,所以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这关系密切就可想而知。印光大师把《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合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我讲净土经的时候说得很明白、很清楚,这五样东西是净宗的大圆满,其他没有必要了。「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是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什么?那是净土的《心经》,希有的殊胜。所以净宗这五经,加上《往生论》,叫五经一论,无论你依据哪一种修学,统统成就,没有不成就的。可是成就要因缘具足,那个因缘具足在《华严》里面才看得出来,一般讲很难讲得清楚。《华严经》一步一步给我们讲上来,真的好像带领我们去参观西方极乐世界,让我们心里面有个很明确的概念,真正是希有。
念佛,这两个字也非常的深奥!念佛不就是念阿弥陀佛吗?念阿弥陀佛是个笼统的总称,首先你要晓得什么是佛?这就很难说了。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自性。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说哪一样不是佛?虚空法界无量佛刹,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你说哪一样不是佛?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法」,法法皆是。你在一切法里面看到性,看到法性,这是念佛。只有看到法性,你的心才不会动;没有见性,你的心是动的。这个话怎么说?见性,性是真心,真心不动;没有见性,心是妄心,妄心是生灭法,它怎么不动?你看这个意思比念阿弥陀佛意思深。
我们凡夫著相不见性,到法身菩萨,贤首菩萨在边缘上,他破一品无明他就证法身。所以这是第十信位的菩萨,我们常讲十信心满,他就入住,就进入初住。初住就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他到哪里去?华藏世界去了,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好像,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无明没破。无明没破,你用的心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用得正,一点都没用错,完全跟性德相应,是四圣、菩萨,我们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在《华严经》里面都是属於十信位,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七信是阿罗汉,讲断烦恼的功夫跟阿罗汉平等,八信断烦恼跟辟支佛平等,九信跟权教菩萨平等,十信跟十法界的佛平等,统统用的是八识。你就晓得,六道凡夫用八识,错用了心,错了!四圣法界用的正,你要问他,他为什么用的正?我们为什么用的错?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是性德。你虽然用八识,但是你所用的八识跟性德完全相应,可是你并没有见性,与性德完全相应。为什么完全相应?他学佛菩萨。佛菩萨是用真性,不用八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了,人家已经转了。所以,他用的是真心,十法界里用的是妄心。由此我们就明白,我们没有见性,我们用八识,八识要用的正一定要依教奉行。
这个教,佛就讲得很清楚,禅是佛心,教是佛言,戒是佛行(佛的身),身语意。我们能持戒,我们的言语造作就跟佛菩萨没两样,用的正。我们心清净,禅是清净心,跟佛心一样,佛心没有妄念。妄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妄上加妄又加妄,加了好几番。所以佛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禅。你有清净心,你有清净的行,你的言语就是经,字字句句一定跟佛经相应,就这么个道理。这凡夫成佛了。
如果我们身语意确实如佛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真正的佛弟子。遇到净土法门,那个缘太殊胜了!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不是凡圣同居土,不是方便有余土,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善导大师的话我们要记住,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缘这么样的殊胜,确实希有难逢。我们不但遇到净土,还遇到《华严》,在《华严》里面得相似的身语意,与佛相似,回心净土,这个成就殊胜。我们要认真干,这一生当中超过无量劫。你依照《华严》学,要到圆教十地菩萨,要修无量劫。可是念佛求往生,你这一生当中就能证得十地位,实报庄严土是十地菩萨,还有什么比这个殊胜的?没有了。这种机会,千真万确,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如果不知道珍惜,这叫真可惜。遇到了,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遇到了不修,为什么不修?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对事实真相没有透彻的了解。所以遇到跟没遇到没什么差别,这是非常惋惜的一桩事情。下面这一句:
【若能念佛心不动。】
『念佛』是修行的方法,『心不动』是修行的目的。所以这个地方「念佛」包括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的。我这个说法,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德云跟吉祥云是一个人,名字意思一样,翻译的人翻得不一样,一个翻吉祥云,一个翻德云。你看看菩萨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表法的。《华严》里面有密宗,密宗二十一代表大圆满,密宗十六也是代表大圆满,正是《华严》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门含摄一切法门,一个都不漏。这个一门就是以念佛为主,无量无边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的。我们想想对不对?
禅宗不念佛,禅宗观心、参究,是不是得定?是的。得定之后开悟,悟就是觉,佛是觉的意思。我们中国一般翻佛称大觉,所以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智的意思。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当然你没有法子觉;有智慧,他才觉悟!觉心不动。我们做了一个「凡圣迷悟示意图」,诸位都看过。觉心是什么?觉心就是我们用白色的圆表法,不动!那是法性,那是真如,那是真心,佛法里面称之为无上菩提,菩提是觉。妄心是动的,因为妄心是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所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宇宙的起源,是这么回事情。
宇宙的现象生起,诸位要晓得,在刹那之间,没有先后。大乘教里面讲不二法门,有先后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我们讲,讲一定有先后,事实实在讲还是有先后,为什么说它没有?它速度太快,快到我们看不出它的先后。快到什么程度?我们通常讲,用个比喻讲,万分之一秒。你们现在用照相机,快门,你看飞机在天上飞,大概五百分之一秒就能把它照下来,现在的喷射机。照下来看得清清楚楚,好像没动一样,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就更清楚,现在跟你说万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是比喻,你就没有法子了,分不出来它有先后,它真有先后。
世尊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生灭法,生灭就是有先后,快到什么程度?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个生灭。我们照这个算,我们弹指弹得快,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不是万分之一秒。要用《仁王经》上的话来说,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你怎么能觉察它有先后次第?所以好像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同时起来的,太快了。一迷一切迷,同样一个道理,一悟一切悟。可是大彻大悟不容易,上上根人才行,上根以下的都不行。那怎么办?渐悟,慢慢的悟。所以迷,迷得很快,可是你要从迷再回到觉悟那可费事了。佛教导我们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最后再放下妄想,十信菩萨就是这么修法的。可是每个层次都离不开戒律,都离不开三学,都离不开六波罗蜜,我们这个地方讲十波罗蜜。这些是方法,帮助你放下,帮助你回归自性。你要不依这些方法去修学那就难了,迷,愈迷愈深。
说个老实话,六道里头,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在那里头不知道待了多久。好不容易出来,这一生能够得个人身,人身难得,我们得到。得人身闻佛法难,你看现在世界上人口将近七十亿,你去打听一下,几个人遇到佛法?然后你才知道佛法难闻。闻佛法里面,佛法有真有假,闻到真的有几个人?这一层一层淘汰,真的到最后没几个。你在这里头如果算数的话,那你很了不起,所以不容易。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珍惜,这个缘太殊胜了。百千万劫这种机率我们才遇到这么一次,这一生要是不能把握住,下一次再逢可能又要一个百千万劫。这百千万劫在六道里面苦不堪言,愿意干吗?所以真的觉悟,他就放下了。
放下,一定是要自己下决心,什么人都帮不上,佛菩萨也帮不上。迷是你自己迷的,悟是你自己悟,说老实话,佛对一切众生只是做增上缘而已,还是要自己修、自己证。你不自己修,没有人代替你修,没有人能代替你证,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懂得这个,为什么不放下?一定要知道人在世间得这个物质的肉身,肉身有生一定有死,肉身死掉之后,灵性不灭。灵性迷了,迷了叫灵魂,灵魂不灭,它又投胎去了。善业,一生行善是三善道,不善业就三恶道去了。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能带走,一定要记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现在有身体,还需要用它,可是念念当中不能执著,包括身体,都不能执著,身要舍离。什么东西能带走?业力能带走,智慧能带走,你做的这些好事能带走。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有能力,尽量做好事,好事可以带走,善业。当然最好是净业,净业就是善业里头不求果报,心就清净,清净心修善就是净业。心不清净修善,这称善业,清净心那就变成净业,这个东西能带走。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悟性,你悟得愈深、悟得愈广,你来生的层次愈高。如果没有遇到净土法门,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你在六道里头,二十八层天那是你将来的去处。你悟得愈深,境界愈高,二十八层天。如果是遇到净宗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愈来愈高,这是你应当求的。如果你放不下,你就没办法,你求不到。放不下,可能有累赘,这个东西累赘,恐怕你不能往上升。搞得不好,帮助你往下坠落,往下坠落就是三途,那就苦了,那就冤枉。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怎么能不用功?你怎么能不发愤?勇猛精进,自然的。愈精进,感应愈不可思议。我现在懈怠懒散,精神都提不起来,拜几拜佛都不行了,我很想精进,就是精进不起来。还是没发心!真正要发心,拼命,求忏悔,业障重,不要命了,拼死去干,这个瓶颈突破。确实感得三宝加持,你有精神、有体力了。拜佛一天三千拜没问题,一天十万声佛号没问题,真能做得到。你身体里头,科学家讲潜在的能力显现出来了,科学认为这是人的本能,在一个大的挫折里头激发它,这个能力现前;佛法里面讲三宝加持。问题在什么?经上讲的信心!你要不相信,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要相信自己,第一个相信自己,第二个相信佛菩萨慈悲加持。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六个信,信自、信他(他是佛)、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具足这六个信心,哪有做不到的事情?哪有不能克服的难关?
真正的关键,头一个就是放下。我这一生能得一点力,这是得力於章嘉大师的教诲,看破放下。你不放下,你永远看不破。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你更看破,看破再帮助你放下,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切诸佛菩萨用什么功?最简单的就是这四个字,看破、放下。你只要真正懂得了,真正会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末后两句:
【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心不动』,这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楞严经》上讲的定是性定,性定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得来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现在有没有失掉?给诸位说,没有失掉,可是不起作用。我们现在是妄心起作用,自性不起作用。自性本定,自性是戒定慧圆满具足,戒就是自性,见性的人决定没有过失。所有戒律都是防非止恶的,他没有过,他没有恶,戒具足了;自性本定,他没有散乱;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所以,首楞严定是自性本定,要怎样才能得到?在「凡圣迷悟示意图」里面,诸位就看清楚了。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自性本定,就是大佛顶首楞严定就现前。
怎么修法?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因为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他们都是修楞严大定的。大势至菩萨是用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收心!我们凡夫眼往外看,东张西望,心从眼睛跑到色里面去,心从耳根跑到音声上去,心从鼻根跑到香里面去,心从舌根迷到味里面去,酸甜苦辣咸五味,迷到味里去。心从六根往外跑!大势至菩萨教我们把心收回来,都摄六根就是收回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都摄六根,他用一个耳根做比喻。我不闻外,我回过来反闻,我向里面闻,里面是性,是心性;换句话说,耳收回来向内,眼也收回来,也向内,这叫都摄六根。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干扰,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个功夫不错了。头一个要有这个功夫,然后念佛功夫就得力。
你们想想看,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跟我们这段经文里面讲的哪一句相应?不求五欲,不求王位,不求富饶,不求自乐,不求名闻,是不是都摄六根?不求就放下了。《金刚经》上说得更彻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我只取一门,其他的我也放下。心定了,心定智慧就开,障碍就没有了。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然后那个念,念佛,清净心了,才叫净念,清净心念佛。清净心念佛,决定没有怀疑,决定没有夹杂,后面相继不断。这个不断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断,不是这个;是你的心跟自性完全相应,没有一分一秒不相应,相应是真念,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讲得好,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的心跟阿弥陀佛融成一片,这叫净念,这叫相继,永远不会断,那你就常见无量佛。无量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看到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不但包括一切人,还包括一切事、包括一切物,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没有一样不是,这个境界妙不可言。你见无量佛,见无量佛就成佛了。好,十行位,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