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六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0卷)  2006/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第一小段明所具行。这八颂半,我们学到前面四首偈,今天还是从第四首读起,第四首是「信法」:

  【若常信奉於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

  前面我们讲佛陀教诲具足七善,所以法称之为善法。佛法确实不但是纯善,而且是纯净。为什么说纯净?它是从如来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清净心是法性,不但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也就是说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都断干净,连习气也没有了,这是完全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纯净纯善。

  偈颂里面告诉我们,『若常信奉』,「常」是不间断,念念无间才称之为常,也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法性相应。经典就是法性,念念跟法性相应,我们距离成佛就不远了。经典字字句句是性德,不但是性德,是究竟圆满的性德,所以称之为宝。凡是与性德相应,必然闻法无厌足,永远听不厌的,永远看不倦的。正法,不但就是讲听不厌,也看不倦。看是什么?是法性的现相。宇宙万法森罗万象是法性所现的,是妄想分别执著所变。那个变,就是变成十法界六道三途。要知道,凡是所变的,都是法性所现的相分被扭曲了。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法性现的相叫一真法界。在哪里?在华藏,在极乐世界,在一切诸佛的报土,我们学佛同学常常念的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就是没有被扭曲。

  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在六道,甚至在三途,这些被扭曲的一真法界,对他们来讲有没有影响?跟诸位说,没有影响,毫无影响。但是对众生有影响,为什么?众生对於诸法的真实相迷了。譬如你有一个金元宝,我们把金元宝比喻作一真法界,比喻作诸法实相,现在这个金元宝掉到粪坑里去了,从粪坑里面捡出来,它染污了,很肮脏的粪便染污了。知道的人影不影响?不影响。知道的人,这个是金元宝;不知道的人,他说这是粪便,他不要。这就是我们六道凡夫,就是迷惑颠倒,不知道那是真的。它上面有了一层染污,我们就不晓得它是真的。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乃至於阿罗汉,他们知道。他们看六道三途依正庄严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是上面盖了妄想分别执著三重迷惑。迷惑只要是拿开,那里头就是诸法实相,心现识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它看不厌,也听不厌,道理就在此地。看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头,能像诸佛如来一样,契入真妄不二、性相是一,这就是诸佛知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成佛了。

  后面两句说,『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这两句好像是重复,实际上不是重复。前面一首偈「彼人信佛不思议」,这一句「彼人信法不思议」,确实不思议。就是在一切诸法里头,不可以起心动念,没有言语能形容、能表达的。确实像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是佛法讲的不思议,或者当中加一个字,不可思议,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再看末后这一首,这一首「信僧」:

  【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

  我们在前面,尤其是「净行品」里面讲清净僧讲得多。『若常信奉清净僧』。现在清净僧没有了,我们到哪里去找清净僧?佛告诉我们是真话,不是假话,只要你用清净心去找,你就见到所有出家人都是清净僧。这什么道理?境随心转,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见不到清净僧,换句话说,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心不清净。为什么?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也许你说,这个出家人不守戒律,常常犯过失,并不是个好人,他怎么是清净僧?那我要问你,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佛看一切众生皆是佛」,有没有听说过?你有没有读过《华严经》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读过。换句话说,佛看地狱众生都是诸佛。那你说佛清不清净?佛清净。由此可知,我们用妄想分别执著的心来看外面境界,把境界扭曲了。就像我刚才这个比喻一样,一个金元宝掉到粪坑里面去了,染上粪便,捡起来你就不要了。那个明白人他要,他知道里头是真金。金有没有损坏?一丝毫都没有损坏,只是上面一层染污。你知道那个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洗洗干净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真正的三宝不是找不到,到处都是。

  在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们也是介绍给同学了,「五扇提罗」,这是久远劫前五个恶比丘,懈怠懒惰,邪知邪见,欺骗信徒。在荒年,就是干旱,粮食欠收,托钵很困难,没人愿意供养他们。他们也很聪明,五个人商量,我们要装作很有修行的模样,在树林里面一个个打坐。外表是像一个坐禅的人,里面念头邪恶,欺骗众生。有一个女施主提韦,看到他外表的形相,她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把他当作真正的清净僧来看待,供养他;她有很大的园林,供养这五比丘。以后提韦过世的时候,以这个清净心供养僧的功德生化乐天,欲界第五层天。这很不容易,再上去就是他化自在天。

  这五比丘是得到福报,享福了,依旧不晓得回头,还是邪恶,造作罪业,堕地狱。佛说的,他们堕地狱八十亿劫,这么长的时间。离开地狱之后,肯定的他有余殃,他要到饿鬼道、要到畜生道去还债,他骗了不止一个人,他骗了很多人。正是佛门所说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些零零碎碎还得差不多了,还有个大施主提韦,大施主。正好这个大施主她也到人间来了,从化乐天的天福享尽了,她又到人间,人间做了王妃。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给国王讲这个故事。给王妃抬轿的那五个人,他说就是从前王妃在久远劫前供养那五个恶比丘,他造的果报现在要来还债,替王妃抬轿子。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知道佛没有妄语,所说的都是真实话,都是事实真相。如果你要怀疑,是有怀疑的地方,五恶比丘堕地狱八十亿劫,第五天的寿有那么长吗?没有那么长。那怎么又能够到人间来遇到又在一起?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要是读《华严》,这个问题就化解了。《华严经》告诉我们「念劫圆融」,这个时间,现在我们知道有时差,欲界六层天跟地狱、饿鬼的时差不一样。《华严》上常说一念可以变成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一念化成无量劫,你真有无量劫的感受,道理在此地。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不是真的。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现象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能不能找到清净僧?只要我们用清净心对任何一个出家人,都把他看作是清净僧,你的供养福,我不是说供养功德,供养的福德不可思议。如果你不受福德,我有很大的福德,我不享受这个福德,那就变成功德。所以福德不接受的时候,不接受是你没有贪恋的心,也就是你没有执著、没有分别,那变成什么?变成你烦恼轻、智慧长,你在佛法层次上提升了。如果遇到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我们遇到《华严》,《华严》是讲净宗,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用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慈悲心供僧,乃至於供养修行人的团体,居士也一样。这个僧是指修行人的团体,四个人以上,依六和敬,这个小佛教团体真正依六和敬来修行。那个功德、福德真的是不可思议。所以『则得信心不退转』,不是现在没有,我们现前做得到。

  《华严经》里面佛菩萨告诉我们,《坛经》里面惠能大师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有没有过失?有过失。为什么见不到?他见性不见相,不著相,就没有过失了。我也常常勉励同学们,佛经上有两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入这个境界,就不见众生过了。众生个人造作,自然他要负起因果责任,是他的事情。这就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看众生在六道里头轮回,为什么有轮回现象?还不是造业受报。他造善业,三善道受报;他造恶业,三恶道受报。那个受报,在佛菩萨眼睛里面看到,就像他在作梦,三善道做美梦,三恶道做恶梦,与他的真性没有关系,他的佛性是在迷,没有省悟过来,要懂这个道理。

  马鸣菩萨说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他的法性、法身本有,他六道里面这些依正庄严本无,确实没有,与自己的灵性不相干,与法身不相干,与法界不相干。什么时候他把他的迷情舍掉、放下了,他就成佛,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明白了好!如果大家都明白了,这个世界就太平。为什么?不求人过。纵然他有过失,不说他,也不把人家的过失放在心上,人人心地得清凉自在,纵然有少数有过的人,他也会被感动,他也会回头。这个世界真的转娑婆为极乐,真的是境随心转。佛教我们一切众生一定要存一个善心,要存一个清净心,那你所造的业是净业,纯净纯善。净业,六道里头没有,没有受报的地方,至少也是在四圣法界。这才能超越。

  后面两句,『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我们前面讲的五根五力,这说到五力,根有了力量。有力量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我们现在说的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这就是他的五根产生力量。如果我们还会被外面境界影响,这影响是什么?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他会生起烦恼,烦恼是贪瞋痴慢;会生起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他会生起这些东西。这就是什么?你的根不得力。这是说有根,根不得力。

  现在我们要问,我们学佛到底有没有根?是有根,没有根,你在这个地方坐不住两个小时;你能在这边坐两个小时,你真的是有根。那个根太微弱,好像是若有若无,时时刻刻受外面境界影响,起贪瞋痴慢,起喜怒哀乐,这是我们不能不警觉的。什么原因?学佛学这么久了,为什么还有喜怒哀乐,还有贪瞋痴慢?你一定要晓得自己业障习气深重,太深太重,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强太大,自己的五根很薄弱。如果人有这样的警觉性,我们在五根上要下功夫。下功夫最重要的,能忍。能忍是什么?忍耐,忍,不受外面诱惑,不让自己的烦恼习气增长,认真努力去学戒。佛陀教导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要把这两句话认真努力做到,这样子我们的根就深了。根明显了,还很难说有力,好好的培养这个根。

  我现在的教学是非常重视这个根。我是用三教,这是有必要的。为什么学佛还要用儒、还要用道?这是我们祖宗,祖师大德们用儒道代替小乘。你要不用儒道,你从小乘学起。小乘经分量很多,没有儒道那样简单扼要,可以代替小乘,是这么个道理。儒家的《弟子规》是根,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是根。

  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提倡的三本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在那个时代,行。他没有讲《弟子规》!那个时代人还都学弟子规,都有家教。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里面的家教就是弟子规。不但父母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的村庄里头邻居,甚至於别的村庄陌生人,都给我们做好样子。我们这些小朋友在野外玩耍的时候,或者是骂人、打人,做得太过分了,陌生人走过,就把我们叫到旁边,把我们训一顿,我们没有想到去反抗的,都很乖在接受。而我们父母对这些陌生人,看到他教训小孩的时候都很感谢。你就想那个社会风气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确实世风日下,那种社会风气现在人无法想像,人跟人之间那么样的和睦,那么样的关怀爱护,人都知道感恩。所以印光大师在那时候不必提倡《弟子规》,他提倡《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

  祖师提倡这几样东西是对社会的一般大众。对出家人,持戒念佛,苦口婆心的劝导。出家人的戒律,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最低限度你要把沙弥戒做到。这一桩事情就早了,我们往上推到清朝开国初年,明末清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第九代的祖师,精通戒律。就跟近代的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也是念佛往生的,他一生对戒律很有研究。蕅益大师研究戒律,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没有真正比丘了。所以,他自己三坛大戒受了,不能不受,受了之后,比丘戒退了,在佛菩萨面前自己退比丘戒。比丘戒没有真正比丘传,你得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退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可以不必,为什么?没有真正比丘传授,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自己发誓来接受,诚心诚意的,真的能得戒。所以他一生落实沙弥戒、菩萨戒。很多著作里面我们看到「菩萨戒沙弥」,他自己不称比丘,这是真正懂得戒律的人。

  他老人家一生自己称沙弥,他的学生,我们世俗讲徒弟,他的徒弟就更谦虚了,老师是沙弥,徒弟不敢称沙弥。《蕅益大师全集》能够出版、能够流通,是他的徒弟成时法师一大功德。他把他师父的东西整理,然后刻版流通。可是成时自己,你看很多文章里面、注疏里面,他不称沙弥,他称「出家优婆塞」,多谦虚。出家优婆塞,我第一个看到的是成时。以后我看到的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有的时候也写「出家优婆塞」,懂法、懂戒律。所以我对於出家的同学一再的劝导,一定要落实沙弥律仪,然后落实菩萨戒,学蕅益大师,菩萨戒沙弥,那也是我们净宗一代祖师,都做出最好的榜样来给我们看。所以我们知道,祖师大德们他们之所学、所修、所弘扬的,所给当代或者给后代做为典型、榜样,那种苦心、苦行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效法。

  我也常说这里头有真乐,持戒念佛里头有真乐。世间人以为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里头有乐,我说那个乐里头有真苦。你要稍稍觉悟,你就懂得了;你不觉悟,你听不懂,你也看不出来,真正觉悟就明白。不觉悟的人拼命在造作,到临命终时他就知道了。持戒修福的人生天,贪图世间五欲享受的堕落,人身得不到,那就大苦了,所以乐中有苦。

  人在这个世间寿命很短促,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有些人说现在医药进步,人的寿命延长了。不见得,你要仔细去调查一下,你就晓得佛说的话还是真的。佛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是处於减劫的时代。减劫是什么?每一百年,平均寿命就减少一岁。释迦牟尼佛在世,人寿是百岁。佛灭度后到今年,中国人的记载是三0三四年,一百年减一岁,三千年就减三十岁,换句话说,现在人寿命应该是七十岁。超过七十,我们知道他肯定是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长寿!不到七十岁,那应该就是他有福、有富贵,应该是修财布施、法布施,疏忽了无畏布施。修什么样的法门,得什么样的果报。

  我们也遇到百岁以上的老人,身体还是健康,头脑清楚,那都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新加坡有一个许哲居士,很多人都知道,她今年好像是一百零七岁,身体很健康,一生修无畏布施。一生,年轻做护士,以后专门照顾老人、病人、很苦的人,她专门照顾这些,无畏布施。有很多人知道她是真正在照顾穷苦的人,所以也有很多人帮助她,帮助虽然不很多,足够她照顾这一批人,很难得。

  所以是造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佛经里头讲得非常透彻。《感应篇》、《安士全书》也都说得很好,要常常读,要多读,才会有受用。让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见所闻之处,能够提得起警觉心,能够提得起来,能够想到我应该怎样做,我应该怎样照顾大家,全心全力做出现在人所说的牺牲奉献。财、法、无畏都应该认真努力去做,做的时候,不求富贵,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让自己心清净。果报自然的!何必要求?真正做到佛陀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现在这个世间有些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教人随顺自然,比什么都快乐。你的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多自在。这对我们,特别是念佛法门,心净则佛土净,取西方净土必要的条件。所以「彼人信力无能动」。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请接著看下面三首半的偈颂,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若得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则能远离恶知识。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

  清凉大师对这段文有简单的解释,整段的,我们把他的解释念一念。「二」,这是第二段,「有三颂半,成展转行。展转依前,功归於信」,信非常重要,注解只有十二个字。现在我们来看经文,确实是展转,你看第六首是依前面所说的,『若得信力无能动』,这是前面的「彼人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这很简单的,你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你的智慧就开了,你就有智慧,所以你就得诸根(眼耳鼻舌身)清净明利,不就是智慧吗?是我们平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凡是还受外面境界所动摇的,烦恼重、习气重,智慧不长,这要知道。

  我在这方面的学习,我常常都念老师的恩。要不是章嘉大师教导我这个方法,「看破、放下」,我们在,说老实话,这五十五年的学习;五十五年学习的人很多,不是我一个,有的人学的时间比我更长,六、七十年,这个诸根还是不净、还是不明、还是不利,什么原因?没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放下,道理在此。所以我从学佛打头的那一天,老师就教我要看破、要放下。第一本书叫我去念《释迦谱》。念《释迦谱》使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正确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放下了。老师教我,《释迦谱》作证明。放下帮助你看破。

  看破、放下,头一个要学放下,烦恼习气重的,要从这里下手。烦恼障轻,所知障重,就要从看破先下手,看破之后再放下。我恰恰不一样,我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我听东西容易悟,能听得清楚,很快就能悟入境界,所以老师教给我的是从放下下手。放下之后,看破就提升了;看破提升,你放下也提升了,就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一直到如来地。老师传给我这个秘诀,真是妙法。他老人家那时候还给我限的时间,六年。真的,我六年什么都放下了,身上一无所有,两套换洗衣服,一个很薄的铺盖。所以旅行的时候,打一个背包背在身上就走,没有很重的行李,很简单,确实像古时候头陀僧行脚的那个样子,什么都没有,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到哪里去,有朋友帮忙或者居士帮忙送一张车票给我,身心清净。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读这个经文不能体会;你真做到了,你念这个就很有味道。你做得愈多,你体会愈深。

  『若得诸根净明利,则能远离恶知识』,这我做到了。恶知识是什么?凡是染污自己心性的全是恶知识。头一个电视,第二个报纸、杂志。网路我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我知道那个不善。最早,那时我们刚刚初学的时候,初学佛的时候,看黑白电视。我住在韩馆长家里,有时候陪陪他们聊聊天,看看电视。自从彩色代替黑白,好像我就没有看过了,恶知识。在这一句里面,我们要懂得就是远离一切不善,才能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人事环境。人跟人相处,哪个人没有习气?时间长了,总有一些毛病习气,我们要懂得远离,远离一切不善。

  什么是远离?怎么远离法?有人误会我,也有人嫉妒我,有人毁谤我,我要不要跟他们见面?还是天天见面,天天见面怎么远离?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心上就远离。对待误会我的人、嫉妒我的人、毁谤我的人,都把他看作佛菩萨,都把他看作好人、善知识,我跟他在一起,他来磨炼我,看看我还会不会起恶的念头。这叫你真正懂得远离。不是对於人的远离,是对他的恶行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不要常常想著他跟我作对,这个念头不好。还要辩驳,那就更错了。没有辩驳,一笑了之。别人也觉得奇怪,他冤枉你,你怎么不说话?一笑就完了,没事、没事,他没有错,真的是我自己错了,他没有错。什么问题都化解了。这小怨、小事能忍,大的摩擦就不会发生,这是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圣贤、佛菩萨教我们怎样远离恶知识。我们只是恶知识不把他看作恶人,恶人也是善人,前面教给我们「顺违皆顺」,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恶念、恶行可不可以随喜?也可以,只知道这个事情不是大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就可以随顺。重大的过失,如果是对我自己不利的,我可以离开。对众生、对社会不利的,这是要劝导;劝导不能接受,我们也只有回避。希望在念佛、诵经、忏悔给他回向,求三宝加持。决定不能对人有恶念,更不可以对一切众生有邪恶的行为,那你就全错了。

  下面一首偈就说得好了,『若能远离恶知识,则能亲近善知识』,你才真正认识善知识。每个人都是善知识,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都有善的一面。再恶的人,他还有一念的好处,百分之九十九恶,他还有百分之一的善,我们要学他那个善。不善,不善我们用他来做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看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还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善知识,所谓是反面教材,这才学得多。天天有丰富的课程在学习,天天有进步,天天法喜充满。这样如理如法的修学,纵然很多以前对我有误会的、不善的,他都会感动,他都会回头向善。感动回头,要看他自己的业力、善根。善根厚的,很快,甚至是一、二个星期他就受感动,二、三个月受感动,三、五年受感动,当然业障深重的,恐怕都要二、三十年了,二、三十年不长。有些被感动,不好意思表示什么,面子问题。面子确实是一个严重障碍,不愿意认错,不愿意低头,面子问题,这是自己被这个业障障的时间就比较要久一点。我们很了解,这人情世故,明白,不是不明白。

  今天这个社会,乃至於国际之间这些争端、冲突,为什么不能化解?实在讲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面子。哪一方面肯谦虚、肯让一步,问题立刻就化解。所以化解冲突,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两个秘诀,谦虚、忍让。你真能做到这两样,你在一生处世待人,对任何一个人你都懂得谦虚、忍让,你这一生不会有冲突,这是人生里头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要把它学好,这是化解冲突、趣向和谐真正的秘诀。

  然后你才看出人性本善。什么时候你能够像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你看出来了,本来是佛,那就恭喜你。为什么?你没有成佛也差不多了,也快要成佛了。这是经论里常说的,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菩萨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这是什么意思?经上说得好,「境随心转」,看你用的是什么心。你用的是佛心,佛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用这个心,这是纯净纯善的心,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分别执著断尽了,妄想还没断,菩萨。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阿罗汉看一切众生都是阿罗汉。你以为这个境界相是真的?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八月中秋快到了,中秋的月亮,秋高气爽,月亮特别的明亮。每个人看月亮感受不一样,有人看到欢喜,有人看到忧愁。同样是一个月亮,同样是个境界,为什么每个人看的感受不一样?用心不一样。所以,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更难得的,日本江本博士做的这个水实验,用科学证明了佛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每个人心的念头不一样,所以同样是一个境界,同样是一种人物,每个人看的感受不相同。为什么?心想不一样。到什么时候看到是相同?到佛,因为佛没有心想。菩萨虽有心想,很淡薄,就渐渐接近相同,所以佛佛道同。菩萨虽然接近相同,还不完全相同,很接近。阿罗汉虽然差别,比凡夫就大大不一样,凡夫差别很大,阿罗汉差别很小。这个道理、这个事实要知道。

  就是一个人,同时你看一桩东西都不一样,这个在水实验里面得到证明。为什么你同时在显微镜看的水结晶在起变化,到底是水结晶在变化,还是你心在变化?你从这里想,我们会想起惠能大师在光孝寺听经,风动幡动,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能大师说得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用在水结晶变化。你一个人在显微镜里面看水结晶它在变,是不是温度在让它变?还是水结晶自己变?那可以说不是结晶在变,也不是温度在变,仁者心变。你前念跟后念不一样,所以这个结晶从来没有看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江本博士做了十年,从来没有两个结晶完全相同,这个道理就是「仁者心动」,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因为你的心想刹那在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它叫妄,不是真的。真的怎么?真的是不动的。如如不动是真的,凡是有动的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我们现在六根看外面六尘境界都是幻相,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道理要懂。

  什么时候看到真相?佛说阿罗汉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换句话说,阿罗汉看到一点点真相了。他把对世出世法一切执著放下了,见思烦恼断尽了,看到一点点真相。还不是真相大白,看到一点。看到一点,总算是觉悟了,虽不是彻底觉悟,可以算得上是大悟。凡夫有小悟,小悟还未必是真的,阿罗汉算是大悟。菩萨比阿罗汉境界就高了,菩萨把分别也断掉了,不分别了,菩萨证的是正等正觉。「正」是正确,决定没错误。「等」是等於佛,等於佛不是佛,等於佛。他所见的正知正见没有错误,没有佛见得那么清楚。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佛知佛见,大彻大悟。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亲近善知识,要像善财五十三参。善知识在哪里?遍地都是。情与无情哪个不是善知识?必须你自己有净明利,你才能亲近善知识。心地不清净。明是智慧,利是讲根,根性很利,不是钝根。清净心、智慧、利根,那就像善财一样!从早到晚接触这些一切人事物,他都得到启发。与性德相应的,他学习;与性德相违背的,他改过,改过就是断一切恶。看到人家与性德相应,修一切善。改过就是修善。所以违也是顺,顺违皆顺,这个意思讲清楚了,讲透了。

  底下一句,『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什么是「广大善」?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广大善。现前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最头痛的事情是什么?最苦恼的事情是什么?冲突不断,怎么样化解冲突。因为冲突不断,社会不安定,世界没有和平。我们怎样帮这个忙?这桩事情你必须要晓得,从我心做起,这是化解之道。你要劝别人做,永远不能够化解,从我心做起就能化解。你做好了,你就能感化别人。别人做好了,感化的面积就大,要知道这种感化力量传播是很快速的。带头的人难得,带头是个觉悟的人。

  我们可以想像得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印度人多苦恼。宗教虽然发达,学术也可以说领先世界,破不了无明,出不了六道,很痛苦。世尊出现在这个环境里面,带头做,真的从我心做起。你看,他影响了五比丘,志同道合六个人。在时间不久,一、二年当中,就影响了三迦叶,三迦叶师徒一千人;最后影响了舍利弗、目犍连,他们两个人师徒各一百人,一千二百人,最早的五十个人。有这么多人,影响力就大,天天跟著佛学习,听佛讲经教学(就是上课),每天学习不间断。明白了,他就能在生活当中,工作就是学习跟教学。

  教学的机会太多了,每天出去托钵,人家来布施,一定给他说法。说些什么东西?在我想像当中,绝大多数应该是释迦牟尼佛昨天讲的或者是今天讲的,重要的几句话讲给人听,布施的人欢喜。一千多人去托钵,自行化他,你说这多快乐。闻到佛法的人,他们自然就会宣传,传给他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愈传愈远。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声名远播五印度,没有人不知道。这是一个纯净纯善的教学团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学校,但是这一群人他不散,释迦牟尼佛到哪里,他们都跟著到哪里,常随众。所以现在经典上一开头都提到他们,「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会提到他们。

  这就是广大善。广大善是利益众生,提升自己。提升自己这一方面,不断的放下。你不放下,就不能提升。所以到等觉菩萨,还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放下,他就成佛了,没有别的。因为无明、尘沙、见思烦恼这些习气都是什么?累赘,都是你的负担,你多痛苦,你把它放下就没事了,你就轻松了。你要知道为什么要放下?本来无一物,你不放下,错了。如果本来有,你可以不放下。本来无!《般若经》上讲得透彻,「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包括我们自己身体。对身体的放下,就是一切你都随其自然,不要加一丝毫勉强,对我们的身放下了。你对它加一点勉强,人就会生病。随顺自然是对的,怎么生让它生、怎么长让它长,总而言之,你能够不加丝毫意思,它生长得很正常。我们常讲的,它不容易衰老,它也不会有很多疾病,因为它正常。

  要知道念头是不正常的,自性里头没有念头、没有妄想。《坛经》里面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你起个念头我要好好的保养它,它问题就来了,你真的要费心去保养了,你不保养它,它就毛病出来了。为什么?从心想生。你何必去想它?随它去!「山西小院」的那四十几个人,最后明白了,一心念佛,身体怎么样随它去,它就正常。你一心去念著它,那个念力就叫它产生变化,你就不正常了。这个道理很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动念可不是真的,是假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真的,那是回归自性的方向,是回归自性的道路。广大善里头有自、有他,自他是一不是二。

  『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大因」是什么因?无上菩提,这是大因。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不是大因,是小因,小乘因。大乘因是要超越十法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他修习广大善,广大善是纯净纯善,修一切善,决定没有一个求果报的心理。我做了多少好事,还要想回报,这个善是小善。怎么样小善?出不了六道轮回。你修学的善,你受三善道的果报,你怎么出得去?你造作的不善,你要受三恶道的果报。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懂,你不懂就错了。

  大因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地方提醒我们,无上正等正觉不是我完全放下就得到了。我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我不做一点好事,众生怎么苦与我不相干,你能不能成无上菩提?不能。为什么不能?你还有没放下的,你自己以为放下了,实际上还有没放下的。什么没有放下?不愿意恒顺众生,不愿意普度众生,你这个念头没放下。这个念头放下了,就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一样,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金刚经》上说,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者。换一句话,真正放下,两边都放下了,没有对立的。你还有对立,你放得还是不干净;干净就没有了,一切回归到自然。自然,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看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运不运作?运作。

  不论如何我放下了,这些生长、收藏我都不干,不是的。自性是生生不息的,它不是死的。你什么都不做,你是死的,你不是生的。换句话说,你并没有回归自性。你到哪里去了?佛说得很清楚,你到无想天去了,你到无色界去了,你把那个地方当作无上菩提、当作究竟涅盘,这就变成外道了。学佛学到最后修成外道,你说你冤不冤枉?自古以来,修学错了这条路、错了这个方向到外道的,也不在少数。世尊在楞严会上特别给我们防范。所以你要晓得,菩提心里头有慈悲,经上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有利他;《大乘起信论》上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你要晓得,没有大慈悲心,错了,那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觉悟的法,佛法是正觉;不是佛法,依旧是世法。世法是迷,佛法是悟,你还是有迷在里头。

  所以,无色界天人寿命到了,都堕阿鼻地狱。为什么?毁谤圣贤。圣贤教我,我依照这个修行,我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为什么我的功夫还会失去,还要往下堕落?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信心失掉了。你看此地讲,清凉大师讲得多好,「展转依前,功归於信」,你就晓得信心多重要。信心要是发生了偏差,你怎么能得正果?「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到纯净,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这信心清净了,自性里面实相般若现前了,那就是无量智慧,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是德能,无量无尽的相好。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华藏世界,在往生经论里面看到极乐世界,这是自性里头本具的相好,不是人为的,人没有加一丝毫意思在。所以修善重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对一切众生要关怀,要爱护,要照顾,要全心全力无条件的帮助他们,这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这就是实相般若现前了。信心清净,生实相了,决定没有疑惑,决定没有错误。『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佛看到欢喜,为什么?你也成佛了,你也回归了,成佛就是回归到自性,人家看到,又有一个人他也回归了。《楞严经》里面把众生比成一个水泡,大海的水泡,「如海一沤发」,沤就是水泡。回归自性,水泡破了,破了跟大海融成一体。大海就是佛,一切众生原来本是大海,水泡破裂了,回归了。这个回归,就好比是「诸佛所护念」,确实是不思议的境界。所以你看这一边是总说,下面再别说,别说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后面经文是别说,总结在一个「信」字,你就晓得这个信多重要。信,真正不可思议。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