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六二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五卷)  2006/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段略示胜能,这二十句经文当中的第十五句看起。我们把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

  第十五句我们读了之后自然会想到在现代这个时代,在国内、在国外我们曾经遇到许多的魔事,佛门里面常讲某人著魔了,还有一些是某人有众生附体,这些事情常常见到、常常耳闻。在此地佛告诉我们『信能超出众魔路』,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不多,但是是很重要的提示,他说「非不正信,能超魔路」,这是从反面上说的,若是不正信,你就不能超魔路。魔路如果要细讲,两个小时也讲不完。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了五十种阴魔,这都是修行走到叉路去了,所谓是误入歧途,什么原因?这点我们要懂得,那就是不是正信,所以就入了魔道。为什么说他不是正信?我遇到不少,来找我有没有方法救他?我首先问他的家人,他是不是喜欢神通?是。是不是喜欢感应?是的。是不是常常跟这些什么佛菩萨、鬼神交往?是这样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宗教的信仰,不论是哪个地区、族群,自古就有,人在遇到极端困难的时候,自然就求神、占卜,佛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魔路。可是我们初学佛的人在佛教修持功夫不得力,我们遇到的困难、灾难愈来愈多,我们到哪里去求?我们去求谁?佛菩萨知道众生习气,所以也非常慈悲,你喜欢占卜,佛就教你。有一部经是属於地藏法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求感应的,依照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你去占卜。我在年轻时候也读过这部经,照这个经典里面讲的方法做出一个轮相,一共是十九个,我还记得做了不少套供养喜欢占卜的人,好像现在还剩有一套在澳洲。我这几十年没用过了,对佛法了解愈来愈深,知道用不著占卜,起心动念跟佛菩萨就有感应,跟这些妖魔鬼怪也有感应,跟动物、植物都有明显的感应,这是我们这些年来常有的。

  心正,佛法里头最重要的是正信,对於佛菩萨的教诲(就是经论)决定没有怀疑,生起坚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魔不会来干扰,为什么?佛说的话没有妄语,这我们要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佛说一个人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保护你;你受了五戒,每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五戒就是二十五位护戒神,其余的不必说了,在家出家至少你受过三皈五戒。不过我也常常告诉大家,为什么从前人有感应,现在人受三皈五戒好像感应很少?很少听说有感应,什么原因?三皈五戒是受了,没有去做;换句话说,有名无实。这样护法神、护戒神不来,你不是真的,你是假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这话说得好。我没有去受三皈依,我也没有去受五戒,护法神、护戒神保不保佑我?这不可能。可是三皈五戒我照做了,我没有在出家人面前受这个戒,但是我每天真正学佛,供养佛菩萨形像,念念不忘佛菩萨教诲,依教奉行,你说护法神、护戒神保不保佑他?有,这在理上才讲得通,所以重实质不重形式。由此可知,有形式还不如有实质,这个要紧,要真干。

  生在现代这个社会,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是魔路。在这章经文前面,第一句告诉我们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是魔路。我们学佛,受过三皈五戒,甚至受过菩萨戒,出家人受过三坛大戒,你心里面有没有这些东西?王位是广义的讲法,就是领导的地位。出家人在寺院里面,方丈住持、当家,这都是领导地位,你心目当中有没有争取这个地位?财富、名闻、利养、信徒、道场,出家人总是离不开这些。如果心目当中有这些念头没放下,还是去想,那你就错了,魔路。我这一生幸亏是老师的教诲,章嘉大师教我的,他说你一生佛菩萨照顾你,只要你自己这一生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为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所以我们这个念头就没有了。没有这些念头,心得清净。如果有这些念头,你的心怎么能清净?我一生就是这么个方向、这么个目标。

  我跟诸位同学说了,这几年参与世界和平这个工作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我们怎么会去做这种工作?这事情不是我们的本分事情,本分事情是讲经教学,这是本分事情。这种事情是偶然遇到的,别人很诚恳的来请求。我们想想这也是现前社会上一桩大事,能够帮助他们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这也是佛菩萨本分的事情。佛菩萨天天办班教学,这个事情也是办班教学目的之一。我们办班教学,终极的目标是帮助大家破迷开悟、断烦恼证菩提,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放下万缘,回归自性。佛法不是说自然,回归自性。自然,《楞严经》上讲的古印度的自然外道,所以佛不讲自然,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

  断烦恼,烦恼太多,无量无边,佛把它归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随顺烦恼就是走魔的道路,你就错了。魔道走到哪里去?高级的走到天道去了。天道里头有魔道,欲界天跟色界天的当中就是魔天,有人说就是他化自在天。魔有修行,功夫也相当可观,他也有定功,他也有五通,没有漏尽通,我们一般人要是遇到了,会把他当作佛看待;一般宗教遇到了,肯定把他当作上帝看待,我们肉眼凡夫没有能力辨别。可是你要细细的去观察也能看得出来,为什么?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是纯正之道,魔里头决定有邪道。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教我们要小心、要谨慎,他说高级的魔给人说法,九十九句是正法,只有一句是邪法。老师比喻说,譬如一杯醍醐,醍醐是古印度最好的饮料,醍醐灌顶,最好的饮料,里面有一滴毒药。一大杯的醍醐,一滴毒药,那一滴毒药就害死人,几个人能够逃得过魔掌?

  修行人不能够开悟、不能够证果,魔来扰乱。这不能怪他,你要怪他就错了,古人常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是什么?怪自己没有正信,自己的信心不清净,自己的信心不坚固,所谓是见异思迁,所以麻烦来了。由此可知,正信重要,你具足正信就有能力超越。第一个,你有正信,这个正信也很难讲,对佛正信没有怀疑、对经教没有怀疑、对老师没有怀疑、对道场没有怀疑,你心坚定,你不容易走入叉路。如果说我对佛菩萨没有怀疑,对经教有怀疑,那你得好好学。对经教没有怀疑,对老师有怀疑,只要有疑,肯定就有麻烦,所以佛法讲正信,断疑生信,不能有怀疑。

  凡是破怀我们信心的,你要有高度的警觉,否则的话,你就上当了。大概破坏信心的,有,有说你经典靠不住的,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初学的时候就有人批评佛教、批评经典。经典的结集,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古时候有四次结集经典。最早结集的是小乘经,释迦牟尼佛走了之后三个多月,往后的三次都是佛灭度后几十年,最后一次结集是三、四百年,你能相信吗?我们要听人家这样说,心就动摇了,这怎么办?根本动摇了,信心丧失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

  对老师的批评更多,正如同现在社会对释迦牟尼佛的批评、对孔子的批评。大学里头有「比较宗教学」,有这个课程。我在印尼参观印尼的大学,校长就告诉我,他们学校里面有宗教课程,有比较宗教学。我就跟校长说,宗教的典籍是圣人传下来的,谁有资格去比较、去批评?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能超过耶稣,有什么人能超过穆罕默德?有什么人能超过释迦牟尼佛?他所说的东西你怎么批评法?你怎么比较法?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晓得不能批评,没有资格批评。宗教学课程可不可以上?可以,非常好。我说我们的态度,我们比不上,智慧德行都比不上这些圣人,学校有这个课,我们就乖乖的、诚诚恳恳的来接受,我们会得利益。如果我们存著有批评、有比较,我们就走上魔道,什么也不是。这个观念不能没有。

  我给校长说,我虽然不是在学校里头上这个课,我读经,我读佛经,我读道教的经,我读《古兰经》,我也读《圣经》,我可不是批评,我是学生。我展开《圣经》,我就是耶稣的学生,耶稣是我的老师、摩西是我的老师。我展开《古兰经》,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师、先知们是我的老师。我展开佛经,佛菩萨是我的老师,我做他最好的学生,我能受教,我能得利益。像学生在学校一样,学校有很多老师,不是一个,学生能不能批评老师?每个学生随便批评老师,这学校还能成学校吗?接受老师的教诲,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这才能超魔路。

  所以我跟学校商量,宗教课程可以学,决定有好处,可不能比较,一比较就坏了,一比较怎么样?把这些圣人看低了,看成普通人,把自己抬高了,哪有这种道理?所有宗教都讲谦卑、都讲仁慈,这种心态你才能受教。一个不能受教的,再好的老师,佛菩萨教他都没用处,他不接受。没有谦虚的心,没有诚恳的心,他就不能得益,所以总在正信。这一大段经文全是给我们讲信。

  下面一句,『示现无上解脱道』。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简单,四个字,「正信解脱」。什么叫解脱?先把这两个字要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含义很深也很多。脱,脱离疑虑,我们有疑惑;解是开悟,解悟,了解、明白了,我就不疑惑了。这是浅的解释。我们天天在学习,天天在上课,这就是得益了。深一层的,脱苦,解是什么?解除苦因,苦的因消失了,苦的果就没有了。三途的苦因是贪瞋痴,我们能把贪瞋痴解除,也就是放下,我了解,我舍弃它,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永远脱离三恶道,这是解脱。

  再深一个层次的,六道轮回苦。佛在经上常讲的三苦、八苦,欲界这三种苦统统有;色界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连身都没有了,所以他坏苦没有,有行苦。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讲「三界统苦,犹如火宅」,这不是个好地方。如何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那你要晓得造成三界轮回的因是什么?佛告诉我们是见思烦恼,见是见解,思是思想。见解跟思想说成为烦恼,那就是错了。你的见解错了,我们一般讲看错了,你看人、看事、看天地万物,看错了。思是思想,起心动念你想错了,你所想的是什么?贪瞋痴慢疑邪见,佛最后把它归纳为六大类,根本烦恼。你所想的是不是落在这六个里头?就因为这个因素,你脱不了六道轮回。如果你要是真正相信佛菩萨的教诲,你一定会放下见思烦恼,为什么?信。正信就是明了,就是看破,看破什么?看破事实真相,明白事实真相,你对於世间这一切人事物不会再有贪恋。顺境里面不生贪恋,逆境里头不生瞋恚,对於诸法实相清清楚楚不再迷惑,贪瞋痴就没有了。

  六道轮回的因没有了,当然果报就不存在,这叫了生死,了就是解,了解了;脱轮回,就脱离、离开了。都要靠正信,没有正信,你没有办法解脱。这个解脱是第一层,不是究竟,为什么?往上还有。你脱离六道了,你没有脱离十法界,十法界还是个大关口,比脱离六道轮回要难得多。十法界的因是什么?是妄想、是分别,妄想分别比见思烦恼要细。见思烦恼很粗,容易断;分别妄想微细,不容易断,要怎样才能断得了?还是要正信。大概到断无明尘沙,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分别妄想,那个信是真信,比正信又深了一级。《华严经》上所说的,《华严经》上讲的解脱,究竟解脱,成佛了,我们通常讲回归自性,那才是真正解脱。

  所以脱离六道轮回只是摆脱见思烦恼的系缚,你生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在六即佛里面所说的,叫相似即佛。诸位要记住这个名词,相似,相似不是真的,很像,很像佛,不是真佛,为什么?他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烦恼没有了,他还有无明没断,所以很像佛。那一品无明要是断掉,他就是真佛,他不是相似的,真佛。

  无明是什么?《华严经》上讲妄想,什么是妄想?我们通常讲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非常微细,我们能不能觉察?觉察不到。说老实话,我们平常能够觉察的是执著,非常容易觉察,起心动念执著。分别就不容易觉察到,分别比执著微细多了,谁能觉察到?菩萨觉察到。觉察才能断,觉察不到你怎么个断法?起心动念谁觉察到?我们现在念的贤首菩萨觉察到了。

  我在讲这一大段的经文,我把十信菩萨配在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来讲。初信到六信,这六个位次没有离开六道,没有出轮回。到第七信,我们在天台贤首教义里面看到,祖师大德所判的七信位的菩萨,他们断烦恼的功夫等於阿罗汉,我们知道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七信超越,六信没超越。六信这六个位次是怎么说法?这六个位次,刚刚好小乘在阿罗汉之前有六个位次。我们知道这是祖师判的,华严初信菩萨断证的功夫等於小乘须陀洹,初果,七信等於阿罗汉。我们从这里就能体会到,初信是须陀洹,须陀洹是初果;二信是二果向,二果是斯陀含,还没证得,向那个路上去了。三信位证到二果,跟二果平,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四果,真的是这么回事。七信是阿罗汉,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就是十法界的佛,贤首菩萨代表十信。

  十信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把无明断了,就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脱离十法界了。解得愈深,脱离的境界就愈大,把十法界脱离了,无一不靠正信。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诸位知道,平等法界,见性了,平等法界,得佛的受用。但是他无明的习气还没断,无明断了、破了,习气还有,习气不碍事。习气也没办法断,要很长的时间,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有耐心,可不能著急,一著急,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现前,这不能著急,都要靠正信,所以前面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一大段全都是讲的信。信能示现无上解脱道,无上解脱道是究竟的佛果。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经文: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

  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成不坏本」,第十七句。我们想想在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不坏?凡是有形相的都有生灭。人是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找不到一样东西是不坏的,佛给我们讲得究竟。色界天,七情五欲断了,他的断是伏断不是灭断。他有身体,他有宫殿,他还是要坏。换句话说,有生就有灭,哪来的不坏?即使是无色界天,物质完全放下,没有物质了,所谓是精神的世界,世间人所讲的灵界,他有没有坏?还有。那个境界好,不能永远保持,靠定功得到的,什么时候定功失掉,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还是要坏。你看看,不但是六道里面找不到不坏的东西,四圣法界里头有没有不坏的?也没有。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没有不坏的。真正不坏的,现在我们一般人所谓是虚空,空永远不坏。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空确实在百法里面是列入无为法,但是这个无为法不是真的,相似无为。它的生灭时间很长,我们的生命很短,所以没有看到它生,也没有看到它灭,而认为它是不变的,没看到它生灭。佛告诉我们,它还是有生灭的。

  现在科学家很聪明,他也懂这个道理,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状况之下它等於零,等於零就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就没有前后,没有什么过去、未来,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没有距离,距离是空间。科学家懂得,不知道怎么突破。这也就是科学里面所说的不同空间维次,这个现象在古印度的宗教里面都明白了,佛教讲得更透彻、更圆满。这些现象是怎么生的?有生它就有灭,在真如法性里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我们讲尽法界虚空界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怎么说?真实说没话说,连老子都知道。《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这两句话跟佛法里头所讲的不可思议是一个境界。这个最高的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想,你不能说,你一想就掉在妄想里头,你一说就掉在分别执著里头,所以佛法讲不可思议,跟《老子》前面两句话意思是相同的。大乘教里头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想是动念,动念就落到妄想里头去了,妄想分别;开口落在执著里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六道凡夫。

  所以不坏,它后头有个本,不坏的根本是法性。在有情众生的分上称佛性,在无情称法性。无情就是连植物、矿物、自然现象全包括在里面,连时间、空间都包括在里面,法性。性是根本,不坏本。由此可知,这个不坏本就是真如本性,对万物来讲就是法性,法性才是不坏本。

  『信为功德不坏种』。「种」就是本的意思,「功」是你修学有功夫,「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修功,你才有德,修什么?这个要知道,修是修正,把我们过失、错误修正过来,那叫修功,不是别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心里面有对立的念头,错了,为什么说错?自性里头没有对立,对立错了。你把对立的念头放下,这是修功,这就有功了。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有怀疑、有顾虑、有矛盾、有误会、有冲突,这些东西自性里头全都没有。所有一切不善的,自性里头全没有,都要放下。

  所有一切的善行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都能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著相,那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还统统都有,可是怎么样?可是你是向善,你是跟性德相应,性德是纯净纯善。那你现在做到什么?你做到的是世界真正圣人、好人,一点过失都没有,你是纯善,但不是纯净,为什么不是纯净?你有起心动念,你有分别执著,你不净。可是你的见解、思想、言语、行为善,跟佛菩萨一样纯善,不是纯净,这也有功。德是什么?德是人天福报,天上人间的大圣大贤,果报是这个,那是你的德。你看也有功,也有德,但这功德是世间的,世间怎么样?世间有坏,不是不坏种,有坏。那个纯善还是有坏的,到什么时候不坏?纯净就不坏。什么样才是纯净?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纯净,这时候所有一切的不善自然没有,那才叫彻底断干净,没有了,所有一切的善统统具足,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

  你的自性里头,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你本来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那叫做不坏种,这是自己本有的。我们要想得到,要想成就,清凉大师注解里头「成」这个字用得好,要想成就从哪个地方修起?从信,真诚的信心,信德不可思议。

  下面一句,『信能生长菩提树』。「菩提树」是比喻,菩提树也不是单独指某一种树。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此界他方菩萨示现成佛,都是坐在大树下面打坐入定,示现豁然开悟,大彻大悟,都是这种形式来示现。为什么用这个形式?这个形式告诉你定才能开悟,所以他不用别的形式,用这个形式。处处都是示现做一个好的样子,行为世范,给世间大众做榜样、做模范。他在哪个树下示现大彻大悟,那个树就叫菩提树,因为菩提是印度话,意思是觉悟。佛在这个树下成佛的、觉悟的,就叫它做菩提树,所以菩提树并不是专门指一种。现在我们一般用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所坐的这个树下,这个树我们称为菩提树。这是专门讲释迦牟尼佛的,不能说其他的佛,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生长菩提树,这意思就是能生长菩提。佛家常讲烦恼轻、菩提长,同时还有一句话说烦恼轻、智慧长。你把这两句合起来念一念,你就明白了,菩提就是智慧,信能生长智慧。但是它底下一句「信能增益最胜智」,所以这个地方用菩提,下面就用中国话说,这是用印度话说。菩提也是智慧的意思,底下一句讲胜智,殊胜智慧多从体上讲的,说菩提都从用上讲。菩提翻成觉,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用的意思多。觉而不迷,阿罗汉在六道里面觉而不迷,正觉;菩萨在十法界里面觉而不迷,正等正觉;佛在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觉而不迷,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觉而不迷有三个不同的等级,愈往上面愈殊胜,到无上那是究竟圆满。菩萨虽然是在十法界,还不能说究竟圆满。阿罗汉只限六道,在六道里面觉而不迷,他只断见思烦恼。无一不是从信扎根的。我们今天如何培养我们的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再看底下这一句:

  【信能增益最胜智。】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增佛胜智」,增是增益,佛殊胜的智慧。诸位想想,佛那个殊胜智慧还能加一点吗?如果能加一点,那就可以减一点,如来果地上不增不减。这一句的意思是赞叹的意思、是强调的意思。如果不谈圆教,要讲藏通别圆,要讲小始终顿圆,行,这个字真的是增佛的殊胜智慧,为什么?说那些也称作佛,不是究竟圆满,这个能讲得通;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佛。贤首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个字就有意思了,他要靠真信才能把最后一品无明断掉,真正相信。在一切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

  如来果地上的智慧,佛说得清楚,一切众生皆有,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没信心。我是凡夫,我怎么能跟菩萨比?怎么能跟佛比?没错,是凡夫,为什么是凡夫?因为我们具足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叫凡夫。你要是真正相信,佛给你说的,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如来智慧就现前。对信心来讲这叫增,增上的信心,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解释得好。我们学佛,特别是学这一大段的经文,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恢复我们的信心。信心是本有的,我们丧失掉了,不相信自己了。信是德,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末后一句:

  【信能示现一切佛。】

  『示』是显示,『现』是现前。这句话怎么讲?清凉大师有注解,「究竟见佛,谓信自己心,自佛出现,信外诸佛,诸佛现前」,这几句话很重要。佛是什么?佛就是自己的真心。这些年来我们提倡中峰禅师的三时系念,这个提倡产生效果,在全世界,净宗同学已经把它变成功课,很多道场一个月做两次,冥阳两利。中峰禅师在开示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就是自心(自己心),自心就是阿弥陀佛,所以你能够相信自己的心,自佛就出现,为什么?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佛是智的意思,佛是觉的意思。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就是自佛,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自佛。

  成佛是怎么成的?没有别的,相信自心,凡夫不相信自心那就没法子。相信自心就不要向外去祈求了,不相信自心你就不能不向外求,向外求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法里面讲的外道。所以外道不是毁谤,这诸位要知道,决不是轻视、不是毁谤。是说什么?你心外求法叫外道。所以佛法自称为内学,向自己内心去求,不向外。信外诸佛,诸佛就现前,自他不二,所以我们要向自己,自性弥陀,是自佛。极乐世界有没有阿弥陀佛?有,是他佛。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现前,自他不二,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如果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大师引用后面这句话所说的,「经云,一切诸佛,从信心起」。这地方讲的一切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佛境界距离我们远不远?有信心就不远,没有信心远之远矣。真有像十信菩萨一样的信心,你就能见到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在哪里?就在现前,你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看到一切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现象,同圆种智,皆成佛道。入这个境界那恭喜你,为什么?你成佛了。你要不成佛,你见不到这个境界,正是所谓佛眼看众生皆是佛,凡夫看佛菩萨皆是凡夫,这个话你能听懂吗?你能理解吗?

  我再举个比喻给诸位说,我们戴上一个绿色的太阳眼镜,你看到外面所有形相都有一层绿色;你戴上一副黑的太阳眼镜,你看到所有现象都有一层灰色,这个大家有经验;戴上一副红的眼镜,看到外面统统都带了红色。是不是外面现象都变成有颜色的?不是,是眼镜,眼镜实际上也没有颜色,颜色是镜片。这个镜片就好比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看自己看不清楚,看别人也看不清楚,要怎么看清楚?把眼镜拿掉就看清楚了。眼镜拿掉的时候,自佛;看外面,他佛,诸佛现前,我这个说法你有没有听懂?所以经上说一切诸佛从信心起,真信,这个信心不是别的信心,信自己本来是佛,信一切境界同圆种智,《华严经》上的话。自己真的成佛,自佛现前了,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佛,为什么?这些形形色色皆是法身,是自己的法身,是诸佛的法身。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一句是讲法性,因为法性原本就具足智慧德相。法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上讲的八不,法性自然具足。性法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但是它能够现精神、物质,它是体,它是能现,精神、物质、森罗万象是它所现,能现跟所现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也很难懂。古来的祖师大德讲到这个问题用比喻,譬如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黄金比作法性,把这些器皿比喻作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我们到制作金器的工厂去参观,你看它的展览室,样品花样没有相同的,一万多种样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那是什么?一个字,金。讲金就是讲法性,如果再加一个字,金器,讲金器就好比讲法相。金跟金器是一还是二?不二。金离不开器,器离不开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细心去观察,不能粗心大意,你会觉悟,悟到什么?悟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佛经上常讲,讲了怎么样?听了不懂,没悟处。

  佛法里面常讲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听太多了,念得太多,没有悟。没悟是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得不到受用,什么叫得受用?真正得受用,不分别了,不执著了,那叫得受用,你真懂了,真信了。你不得受用,你还是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没有明了,你不懂,你不信,你那个信佛是迷信,连正信的标准都达不到。十信品里面是正信,十住以上是真信,为什么?他完全证入了。十信里面虽然讲没有完全证入,他得受用了,得到佛的气分,得到佛的受用,这叫真正学佛。

  《般若》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真相你一定要知道、要明了。然后你还有个身体在,还没死,身体留在这个世间有两个用途,一个是不断再把自己的灵性提升,这是自利。第二个,你自己无论是言语行为,你一定会给社会大众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自自然然,不要人教。如果要人教那就不是,那你还没学到,还要人教你。契入境界哪要人教?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有的这些德能,刚才讲所有一切善法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自性本有的,在这个境界里面自然流露,不是这些德行的流露你没有见性。没有见性是烦恼盖覆了自性,所流出来的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就是性德的相反,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不义、无廉无耻,反面是烦恼习气。这些烦恼习气自性里头没有,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戴了有色的眼镜看外面都有颜色,那个没有,本来没有,有是你以为自己有,别人看起来没有,把有色眼镜拿掉就恢复正常。正常全是性德,决定没有扭曲。佛陀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没有别的,恢复性德。

  所以中国古人讲本性本善,没有不善,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所以你只见了性,不善就没有了。没有见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人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染污时间太长,染污太深了,这些染污就是不善的习气。荀子所说的性恶,那是从迷了以后,在六道三途里面养成的习气,不是本性,本性里头决定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这些习气是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决定可以断掉。自性里面的仁义道德是本性,自自然然就恢复,所以这是真的。

  圣人所说的绝对不是他的发明,不是他的学说,不是他的创造,我们要以为是他的发明、他这一家的学说,错了,那你完全不能够了解、不能够体会。佛家讲得好,唯证方知,你不契入这个境界,你不远离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能证,你永远不能知,都是用自己烦恼虚妄分别在那里猜测,怎么猜都猜不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