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三卷) 2006/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2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大段略示胜能,偈颂还从第四首看起: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前面两句讲到五根五力,也是信在最初,信根信力,各在初故。说到这地方,我们自然都会想到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是有次第的,我们在《弥陀经》上天天读到,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你看这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从这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就能体会到,三十七道品,佛把它分为七科(就是七个科目),前面三科一定是在此地完成,五根五力后面四科极乐世界还要学,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当然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华严会上讲三十七道品都是圆教,不是藏教,不是小乘,这是必须要晓得的。
我在讲《弥陀经》的时候,是以自己多年学佛的体验,老师教导我们的看破、放下、布施,所以《弥陀经》也讲过很多遍。有一次,还是在香港,在九龙界限街讲《弥陀经要解》大意,那是在那个地方编的,这份资料是在香港编的,也是突然之间让我体会到,特别是六方佛的表法,事先没准备,讲到那个地方自自然然讲出来。讲出来之后,我就跟畅怀法师来讨论。畅怀法师说有道理,你要把它写出来,就在中华佛教图书馆写的这份资料。以后这份资料在美国、加拿大讲过多次,也有单行本流通。这里面对於三十七道品,我就讲到四念处是慧,就是看破,章嘉大师讲的看破。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就是放下,四念处是看破,一个看破,一个放下,你愈看愈有意思。当中这个四正勤,断恶修善。前面这是很重要、很重要,在我们这个地方学。
如果有四念处的智慧,就是看破,我们对於基本的戒律,根本戒,十善业、《感应篇》,跟儒家的《弟子规》,我们都要把它看作根本戒,一定要学。今天整个社会的动乱,根源在什么地方?根源就在我们把祖宗的教诲,儒释道的根丢掉了,才造成社会动乱。今天我们极力来提倡,还有许多人反对,认为这是封建的东西,这个东西没有用处。我们在,甚至於联合国和平会议里面提出来向大家报告,与会的人员听了也鼓掌、也赞叹,最后告诉我这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我们就想,为什么从前社会做得到,现在社会做不到?没有别的,丢的时间太久,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
所以我就想做个实验看看管不管用,我们在安徽汤池做的实验,去年十一月开班培训老师。老师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老师,需要老师去教。教的人要先落实,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三十位老师,要求他们自己自我落实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要求在三个月到四个月,给他这么长的时间自我落实,没有想到两个月他们就做到,而且非常欢喜,所以在第三个月我们就对群众开始教学,就是当地的居民。这个小镇十二个村庄,四万八千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就推动弟子规的教学。这些老师们分班分批到各个村庄展开教学,一个星期两次,教了一个多月,效果非常好。当地居民自动的要求,一个星期两次太少,多几次。我们也是人数不够,所以我们就增加一次,一个星期三次。教了两个多月不到三个月,整个社会风气大幅度的改进,教的老师们欢喜!讯息传到这个地方来,我听到非常的安慰,让我肯定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善,五千年祖宗就传下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善?没教。所以我们想想《三字经》上前面那几句话,那是真理,天经地义。这几句话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无论走在哪里都是正确的,一点错误都没有。你看《三字经》前面几句,第一个就是理念要确定,人性本善,我们要肯定,就像佛经里面讲的本来是佛,你不在这上面肯定,你怎么能成得了佛?你要是不能肯定人性本善,我们怎么能做个善人?所以教育,教者本身或受教的学生,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念,还是个信字,你看信多重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下面讲「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几句。我们能把这几句抓到,依教奉行,各个人成圣人,各个人成佛。你要是不相信,没有信,没有信就不能成就,你还是继续造业,还是继续搞轮回、继续去受苦,你说这多重要!
所以佛在此地,这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有这种智慧,正确的看法,你自然就能够接受十善业、感应篇、弟子规,你会很欢喜的接受,你会很认真的去把它做到,然后你就法喜充满,为什么?这是你自己本有的,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你现在变了,跟这相反了,那是习气,那是烦恼,那叫做业障。圣人、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没别的,无非是让我们恢复本能,回归到自性而已,没有别的。所以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他们没有创造,他们没有发明,他们只是回归自性而已。他能回归,他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回归,回归至善,「大学」里面讲的止於至善,确实是把自己的灵性提升到最高的境界,那是你自己,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接著还有一个科目就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自在。为什么称为如意?如意就是如自己意思,足是满足。这个意思要换句话讲大家就很好懂,佛家常讲的有求必应,这个诸位好懂,有求必应那就如意。不是向外求,是向自己内心求。向外求永远不如意,向内求。几千年祖宗就教我们,你有求,求不得,求不得苦,这八苦里头求不得苦,怎么办?回过头来反求诸己,所以中国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就得到。从前章嘉大师把这桩事教给我,就是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说真的不是假的。他说你求,求还是求不到,为什么会求不到?你有业障,你把业障消除,忏悔业障,你的求愿就现前。
要怎么忏悔法?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什么也不懂,连忏悔用什么方法都不知道。老师不说这些,仪式不重要,什么叫忏悔?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章嘉大师教我,不重形式重实质。忏悔就是改过,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过失,这叫真忏悔,这就是反求诸己。我明白了,依照老师的教诲认真去做,确实有求必应,才晓得古圣先贤、佛菩萨讲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话。我能求得到,你们每个人都能求得到。
现在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经验很丰富,现在知道我可以让蚊子不咬我,让苍蝇不干扰我,可以沟通。夏天蚊子很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汤池镇做晚课,房间很小,不大,还没有我摄影棚这么大,三十多只蚊子飞来飞去。我就跟它商量,我现在做晚课,你们不要干扰我,结果蚊子很听话,都叮在墙壁上动也不动。我晚课做完了,它们还不动,我也去睡觉,它也没有干扰我。到第二天早晨起来,墙壁上还有十几个,其他大概都离开了。可以沟通,不能伤害它,要对它尊重,它也有自尊心。所以我们对蚊子一定要合掌,蚊子菩萨,我做功课回向给你,你不能来打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我们在澳洲种很多果树,鸟来吃,我们也是请这些小鸟菩萨、大鸟菩萨,我们指定一棵树,那棵树上长的果实你们就吃,其他树上不可以吃。真听话,它就吃那一棵树,其他树给我们留到。我们种的菜,菜种得很多,菜园很大,我们没有用农药,这些虫我们都请它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我们这个菜园是供养道场四众同修的,一定不能够损坏,你不在我们菜园里面吃这些青菜就是你们的功德,你们对四众同修的供养。它听话,就不来。这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实验,是真的不是假的。
四如意足有四条,四条都是放下。第一个是「欲」。欲、精进、念、慧,欲进念慧。欲是什么?是希望,就是我们人间讲的欲望,是希望、是羡慕、是爱好。欲望的对象,世间人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放下。修行人有没有欲?有。修行人的欲望是希求成就自己的道业,希望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希望能像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度化众生,这就好。对世间的欲望我们放下,我们要有佛的欲望,佛的欲望是什么?四弘誓愿。我们希望烦恼永远断掉,《华严经》上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希望把这个断掉,这是我们的欲。我们希望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恢复,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除这之外,没有任何欲望,这就对了。
现在我们初学,我们都是与自性相应的目标跟方向,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的众生。这个苦难就是还迷惑颠倒,没有觉悟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众生,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没这个道理。你要度人,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断烦恼。所以诸位要晓得,《弟子规》是断烦恼,《感应篇》是断烦恼,十善业是断烦恼,儒释道三教的根都是从断烦恼下手。我们今天学很多东西,我们看到许多人学佛学了一辈子,果德不彰,什么原因?没根。他们所做的,就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的,佛学,他们搞的是佛学,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他是他,佛是佛,研究来,研究去,与自己不相干,这不行。我们要怎样?我们要学佛,我们要学作佛、要学作菩萨,那就行。学作菩萨,四弘誓愿是我们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从哪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从修养德行做起,一定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不是背诵的,不是讲解的,是要把它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重要,这是根。有这个根,然后再求学问,学法门。
法门的学法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所以我们的成就最重要的关键是老师。你要是跟一个好老师,你就不走冤枉路,成就就快,所以老师非常重要,尊师重道。老师不会骗人,怎么会骗学生?老师希望成就学生,他不会欺骗学生。凡是欺骗学生,那不是老师。所以老师,你要注意的第一个,他的德行,我们从这上面看,看这个老师是不是有大愿?有大愿一定肯教众生,我去求他一定不会拒绝。是不是有大德?就是他是不是有修持?他是不是有智慧?那就是他通达法门。然后再仔细观察他有没有证果?证果通常是要你细心体会,为什么?他绝对不会承认的,要长时间去体会、去观察。我们才能成就,要依教奉行。
真正好老师教你,决定是一门深入,如果教你很多科目,这不是真正老师,为什么?《三字经》上那个原则你要理解,「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教学都要专,你才能成就。不是要学得很多,学得很多你消化不了,你会得病,所以古大德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古人对於德行的教育,就是讲戒律,基本的戒律,他们学多少年?五年。也许有同学听说过,从前古人,佛门里头无论在家出家,五年学戒。五年学戒学的是什么?佛法里面来讲,三皈五戒十善;如果是出家人,学沙弥律仪,五年。出家人,五年之后,学得很不错,你的师父才准你去受戒,你要没有学好,你不够资格受戒。沙弥做好才升级,才能升到比丘,比丘做好才能够受菩萨戒。这三个戒是三个阶段,不是一次受的。现在受戒一次都受了,至於你有没有学,没有人问,这是末法的现象,这不是好现象。所以我们基础的教育,虽然现在没有人教了,也没有人管你,自己要懂得学,一定要在这上扎根。我们今天的欲望,最近的欲望,就是把这三个根好好的扎稳。我们现在年岁都大,五年太长的时间,加功用行,精进努力,希望一年能够落实,真干。
第二个「念」,念是一心,念念在心。念什么?就念这三样东西,念十善业、念感应篇、念弟子规。这个念不是口里头念,你看这个念不是口,它是会意字,你看看这个字的意思,你就明白了。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这个意思就是现前的心里面有,这叫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现在心上真有,真有弟子规,真有感应篇,真有十善业,这叫念。念就是古人讲的一心正住,如果有二念、三念那就杂,就不专。教学都重视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薰修是进,一心专念就是这个念,一心就是专念。我们修净土,净土的经论要不要念?也要念,早晚课念,温习;真正的功力是要在基础的这三个戒本,就是我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念念不忘。早课我照常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晚课也是如此。其他的时间,念念再修弟子规、修十善业、修感应篇,一年。一年这个基础奠定下去,养成习惯,一辈子都不会失掉,一直到你成佛,你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还是守这个规矩,这是基础。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人天法,声闻菩提,小乘,缘觉菩提,乃至於无上菩提,都是以十善业道为基础、为根本。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个根本,上面统统没有,不要说是三乘没有,人天都没有。换句话说,没有十善业道,那个人到哪里去?到三恶道去。你看看上品十善,天道;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罗道,这三善道。十善反过来十恶,上品十恶,地狱;中品十恶,饿鬼;下品十恶,畜生。你想想看,你还是造十恶,还是要学十善?由你选择,释迦牟尼佛不勉强任何一个人,你自己选择,这点很重要。各人选择各人成就,我选择了,我会成就,我劝别人,别人不肯,不肯选择,他的事情,我就不要再管了,我已经劝过他,他将来堕恶道,他不会怪我,为什么?他在恶道里会讲当时某人曾经劝过我,我不听他的。我要是不劝,我有过失。我劝他,受跟不接受都没有过失,做朋友的义务尽到。我自己修行,自己有成就,会感动他。他纵然现前不能接受,过个几年看你有成就,这是真的,不错,他就会跟你学,还是来得及,所以自己要一心正念,要努力的精进。
最后一个「慧」,有些地方用思惟。欲、进、念、思惟,这是经论上都有的,可以讲得通的。那是什么?心不散乱,也就是讲你把所学的东西常常放在心上,常常想著。经论上所说的都是讲原则,一定要有智慧,你才能够灵活的运用。譬如讲《弟子规》头一句,「父母呼,应勿缓」,你认为只有父母叫的时候,我赶快答应,别人叫,理都不要理他,这错了,你没有智慧。智慧是怎么样?智慧,你就晓得这是一个原则。佛在戒经上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那么一切众生叫我,我要不要赶快答应?要,这是什么?这是慧,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大乘教里面讲一闻千悟。你就晓得,每句话、每个字在日常生活当中用活了,是不是真的要这样?是的。为什么?最高的指导原则,菩萨修学的。
《华严经》里法身菩萨修学的,普贤菩萨十愿是法身菩萨修行的纲领,你看第一句「礼敬诸佛」,我们从基本上已经就做到了。我们对一切众生都尊敬,都知道尊敬,都不敢怠慢。别人叫我,我一定赶快答应。到最高的境界,普贤菩萨的教诲,轻而易举。礼敬诸佛就是对於一切众生都要礼敬,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华严经》上、《圆觉经》上讲得更直接,本来是佛,这是《华严》、《圆觉》上说的,只是这尊佛现在他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举了一个比喻,他现在戴三副眼镜,三副不同颜色的眼镜,看到外面东西看得很昏暗,看不清楚。那个东西拿掉,他本来就是佛。戴一副,菩萨;戴上两副,罗汉;戴上三副就是六道凡夫,这个意思要懂。
我看看,想想看,我们电视制作的同修们有没有办法给我们做一个画面,做一个大的圆。这个圆什么都没有,这是佛;里面一层颜色进去,黄色进去了,菩萨;再加一层颜色变绿色的(加一层蓝色的,黄跟蓝一配合就是绿色的),阿罗汉;再加一层红色的就变成紫色的,六道凡夫。有这么一张光碟,一个画面一分钟,让他看一分钟,第二分钟的时候,画面马上再加一个,一片光碟不断在重复给大家看,我相信人会觉悟那个什么都没有的是我的本来面目。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菩萨已经不是本来面目,迷得轻,阿罗汉就重一点,凡夫最重。很能够启发人。什么是佛教?这就是佛教。什么是佛?这就是佛。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这就是罗汉,这就是六道凡夫。一个图全部解答了。
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什么叫神足?神是神通。你能够放下世间这些欲望、这些邪知邪见,你心清净了。清净心不但能生智慧,你的本能恢复。所以神通不希奇,神通是本能,就是在如来智慧德相,在德里面。神通属於德能,相是相好,依正庄严,相好。所以要从能发神通这个意思来说,就称为神足。能够让我们有求必应,所愿皆遂,就称为如意足。所以它的真正主意是教我们放下,放下之后就一切自在,一切都圆满。最后告诉你,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世间的欲望不能有。前面一开端就讲「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你就如意,你就自在。我们的欲望转变了,我们想佛,我们想法,我们想戒、想定、想慧,要一心,一心专求、专想,要有智慧灵活的运用。每一法,我们今天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得非常巧妙,这就叫善巧方便。你看看,用得恰到好处,这里头只有善没有恶,没有过失。
没有智慧,有时候运用得不恰当,里面就产生过失。有智慧就运用得恰到好处,这点非常之难,要慢慢的学。每天的生活,每天的应酬,跟一切境缘的交往,统统叫菩萨学处,我们在这里面学习。无论是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全是在学习的场所,都叫做菩萨学处。善财就是因为他会学,所以一生成佛;龙女会学,也是一生成佛。不会学的,错误百出,常常被降级、被留级,那个时间就拖长。如果我们没有降级、没有留级,年年都升级,你这一生的时间足够,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足够。你要有这个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这个信心,你就不能成就;你有这个信心,你就会有成就。
下面这两句就讲到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是从比喻上说的。根,像树木花草,它有根,它才能生长,它到有力了,它才能有担当,我们讲有承当,可是先要从根上培。没有根怎么能成就?我们今天第一步是要有世间的善根,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去学习菩萨的善根,所以极乐世界的科目有五根五力。换句话说,前面这三科一定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成就的,你才能往生,这是往生的条件,不可以不知道。念佛不能往生,佛是说得清清楚楚,你可不能怪佛,怪自己粗心大意没有把佛的话听清楚,产生误会,那就错误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偈颂第九、第十这两句: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
这是五根五力,五根第一个是信根。根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它是个比喻。信根,我们要把根找到,根不找到,信就很难讲。根是什么?根是我们的法性,这个要相信,这个外国还没找到,外国现在找到灵魂,灵魂还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法性,佛家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不但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是宇宙万有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可是哲学里面宇宙万有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没有一家的说法是能叫一切大众心服口服。宗教里面称为真神,佛法里面不讲神,佛法里面讲真如自性,这讲得最多,大乘教里面通常讲法性,这个讲得好,非常之好。
《华严经》上说宇宙万物生命从哪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法性,所以常常心性合在一起讲。这个性要用现在的名词术语来说,本质。宇宙万有的本质,一切众生的本质。质就是性质。根本的性质是什么?佛家称法性。质是法相,法相就是物质,法相也包括精神,都称在法相里头。法性里面,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物质都是从它这个地方变现出来的。法性有本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你首先要信这个。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诸佛菩萨,所修的、所学的、所教的,无非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我们要相信。这些智慧德能,要相信我自己本来具足,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大乘教里面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就是说明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我们要相信这个。诸佛菩萨教导的,一切圣贤教导的,教什么?教我们怎样恢复自性,这是佛陀教育,我们对他要相信,对这桩事情要肯定。
从信、真信、肯定里面你就会产生爱好,我要恢复,再产生什么?产生希望,我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希求,恢复我的性德,找回我的本来面目,这个事情重要。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他为什么?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回来,不是为别的。这个道理太深,在当时也没有人懂,你要说这些话,人家说你疯子、你疯狂,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所以他只好让大家都知道的,生老病死苦,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做到不生、不死、不老、不病?他要追求这个,他的家亲眷属就没法子,无法去阻挠他。他是不是真的得到?真的得到,为什么?这事情本来没有,生老病死苦是假的不是真的,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就没有,换句话说,糊涂时候有,觉悟了没有。六道三途十法界怎么会有的?什么理由有的?为什么会有的?统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样解决问题?怎样让自己超越了脱?我们对於这些理、这些事、这些因、这些果,深信不疑,你的信就有根,不会动摇。
跟一个老师,这是中国古人教学都是这样的,师承。我知道这个老师是好老师,为什么?他做到了,佛做到了。老师现在不在我身边不要紧,他教学的资料全在我手上,《大藏经》是他老人家一生教学的资料,这三千年前的东西现在还管用吗?管用。他所修的、他所证的、他所教的、他所成就的,超越空间、时间,没有空间界限,就是不分任何国家地区统统可以学。超越时间那就不分古今,他那时候的人照这个学没错,现在人照这个学也不错,再过几千年、几万年照这个学还是不错。我们的信在这里扎根。我们对这个有真正的爱好,学不厌,教不倦,一面学一面教给有缘的同学们。什么叫有缘?他听得进去,他能接受,他很欢喜,有缘的同学。
现在我们利用科学的这些工具,这些工具是好工具,无远弗届,利用卫星电视、网际网路,将来再发展的是(现在已经开发)宽频电视,目前还不普遍,我想三、五年之后肯定就普遍,大众传播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将来非常方便,电视机可以放在手上,可以放在口袋里面,二十四小时对你都不中断,我们讲经教学的播放也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有能力,我们可以开辟两个频道,一个频道专门讲经,一个频道专门念佛,帮助人助念。你有一个手机在手上,可以听经,又可以念佛,你说多方便!
我们不希望有任何广告。现在我们的陈总做的华藏卫视里面还有广告,不是外面的,是她自己的,是华藏电视台帐户号码的广告,大概是希望人捐钱帮助她。以后的发展,我希望连这种广告都没有。大家捐钱怎么捐法?广告不能天天有,一个星期有一次,三天有一次,可以了。一天有个二、三十次,人家看到都头痛、都讨厌,这是错误。为什么?听经,一下放这个,打闲岔、夹杂。念佛的时候,你再把广告播出来更是夹杂,你把人家道心全破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一个星期有一次可以,播个三、五分钟让大家知道怎么样帮助这个节目。决定不可以在讲经中段的时候插这个东西,不好。因为电视台不是我的,我也没有出过一分钱,所以他们做的我无权干涉,这点同学们要知道,我只有劝告他们,没有权干涉他们。
所以讲到信根,我们要知道这个根在哪里,要怎样扎这个根。第二进,进是精进,是从第一个发展出来的。你真正相信,你肯定了,你对它有爱好、有希望,你当然会勇猛精进。不但自己努力的认真去学习,确实不疲不厌,你还会主动去帮助别人,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先度有缘人,这是肯定的。没有缘就是他不接受,他听不进去,暂时放在一边,他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帮助他,要学佛菩萨的耐心,不著急。每个人得度的机缘成熟早晚也有一定,不能勉强,可是这桩事情我们可以做一点催化的作用,那就是增上缘。这就是机会要多,他常常能遇到。譬如我们在国外,一年总会有几次在报纸上登个广告,广告里头一定有佛像,有佛简单的教诲,设计得很美观,人家看到就很欢喜。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让他看到,看到佛像、看到佛是什么意思。
电视、网际网路都是很好的缘,现在接触是愈来愈广大,几乎每个家庭里面都有电视、都有电脑,电脑跟电视可以连线,这缘。你要学佛,你要听经,不必出门,在家里就行。甚至於我们做三时系念,现在光碟流通得很广,有同修传真告诉我,他们就是用光碟,也有二、三十个人跟著光碟一起做三时系念,还挺有效果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这就对了。需不需要请法师,要找个道场来做?不需要,你家里就可以做。如果你家里厅很大,能容纳二、三十个人,就可以一起做。做得很如法,做得很殊胜。古德常常教我们「诚则灵」,感应全在一个真诚心,不在其他形式。这是精进。
念根,我们在四如意足里头也讲到念,念还是一心。但是道有正道、有助道。正道是我们学习的经教、法门,譬如专修净土,选择一部经专修。你要是选择《无量寿经》,一生都不要改变,天天要读,天天要学,念佛不能间断,这是净宗法门。我不念《无量寿经》,我念《华严经》行不行?我念《法华经》行不行?我念《金刚经》行不行?我念《地藏经》行不行?都行。阿弥陀佛心量广大,你看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品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有开缘,不一定要你念净土的经典,你学习所有一切大乘经典统统行,但是怎么样?你要把它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我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求往生,这就可以。所以佛号是一个,我们的行门是一个;我们的解门,读经是属於解门,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不一定要五经一论,这门开得好。又何况《华严经》跟净宗还有特别的缘分,特别的缘分是什么?文殊、普贤都是提倡往生极乐世界。「入法界品」讲的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入法界是怎么入?念阿弥陀佛入法界。
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翻译翻得不同,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他修什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头一个,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你就晓得善财主修的是念佛法门。再看末后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当中是什么?当中就是善巧方便,就是我们讲的净宗的灵活运用。五十三参代表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我们每天会接触到的,跟他们接触都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换句话说,跟这些人接触是念佛的助道,这门课。诸位晓得,我们净宗里头有正助双修,我们的正修是一句弥陀一门深入,助修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念佛的功德展示出来,目的是影响众生,接引大众,目的在此地。让社会大众看到念佛的人真是好人,念佛的人真的不错。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念佛的人生活过得很快乐,展示给大家看。
念念不忘正助双修,念念不忘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教诲,天天在学。学不能中断,学了之后要灵活的、善巧的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跟一切人如理如法的配合,没有竞争,没有贪恋,没有瞋恚,没有嫉妒,诚心诚意的待人接物。对人对事乐意付出,不希求回报,为什么?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里面所有一切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放下了,多快乐、多自在!心地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成见。
所以从念你就得定,定是什么?烦恼没有了,念根得力了,定根生起来了。对於正修、助修坚定不移,相应不散,正助相应,是一不是二,真的是入不二法门。这就叫做,在我们净宗法门里面来讲,念佛三昧,因为是以念佛为主。三昧一般就是翻作禅定。禅,不为外面境界诱惑。不但不被世缘诱惑,佛门里头有八万四千法门,有十个宗派,有琳琅满目几千部的经典,都不诱惑了。几千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像佛法大海,我只饮一瓢就满足,我只要学一门。一门就是一切门,我在大海里舀一瓢水,这一瓢水就是大海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有定有慧。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佛开这么多法门是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有八万四千不同的根性,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是这个意思。门门都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都成无上道。所以《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说得好,你要真正懂得、明白了,你取一门就行,不要取很多,很多不累?太累了,消化不了,一门容易。
所以连世间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诲,「教之道,贵以专」,专精,要不要博?要。先要专,专了以后自然就博。为什么说要博?四弘誓愿里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叫你学一个,没错。什么时候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断尽。诸位知道,烦恼断尽是谁?也就是说执著断尽了,阿罗汉;分别断尽了,菩萨;妄想断尽了,成佛,这叫烦恼断尽,这时候学法门。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在什么时候?法身菩萨,《华严经》圆教初住。我们这个地方这是十信心满,还没有到初住,所以现在贤首菩萨还是一门深入。再往上去,烦恼断尽了。贤首菩萨是断无明烦恼,也就是断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他的功夫成就,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法身菩萨。到这时候才法门无量誓愿学,学得快。所以不到这个境界,你就学一门。一门是什么?一门是定。到烦恼断尽的时候,这个一门就智慧开了,为什么?智慧不开不能转烦恼为菩提。智慧一开,转烦恼为菩提,那一转就法门全通,不学都通,这很奇怪,想不通。没错,是不可思议,可是在中国有例子,在印度也有例子。
印度的例子,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完全通达。龙树是初地菩萨。在中国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例子。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学过,只有一个师父,五祖忍和尚,一生当中就上一堂课,你们想想这一堂课多少时间?我的想法,不超过三个小时。三更才进他的寮房,半夜三更,没有人知道。五祖跟他讲《金刚经》,他不认识字,他会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大彻大悟。明白了,后头就不要讲,全知道,为什么?从定开慧。这个慧一开,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就是转烦恼为菩提,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他也就全通,怎么知道?往后他在教学当中你看出来。
第一个遇到的无尽藏比丘尼,真的是一门深入,一生学一部经,《涅盘经》,受持《涅盘经》。《涅盘经》的分量很长,有三十六卷的、有四十卷的。这是惠能大师在逃难时候遇到的。无尽藏比丘尼把《涅盘经》念给他听,他听了之后讲给她听,比丘尼开悟了,第一个度她的。他一生度了(就是帮助人开悟)一共是有四十三个人,这是第一个。那时候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刚离开黄梅没有多久遇到的。这是什么?智慧。以后在曹溪弘法,遇到很多学人,都在经典上有很长时间的学习。
法达受持《法华经》十年,不开悟,到曹溪去参访,遇到六祖,法达还相当傲慢,见到六祖顶礼,头没有叩在地上。六祖看得很清楚,知道他有傲慢,所以起来之后就问他,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就说出来,他念了《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很长,一天顶多念一部,那么就是三千日,三千日差不多十年。六祖听到,但是他也很坦白。六祖责备他,你叩头,头没有著地,不恭敬,心存著傲慢,这个毛病要改掉。傲慢障碍你开悟,这是烦恼、是习气。这个习气要不改掉,六祖指导他,他也没有用处。他也很难得,当时就忏悔。六祖问他《法华经》大意,他说不出来,他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部经我没有听过,六祖不能说我没有看过,他不认识字。然后祖师就告诉他,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只念到第二品,六祖听了之后: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把《法华经》的大意讲给他听,他开悟了。这时候再礼拜磕头,头顶到地下去。有例子。
我们今天要求的什么?求我们的自性、求我们的本能,你要不依照佛讲的方法求不到。佛的这些方法对我们绝对不是过分的苛求,你这样想,全错了。佛这些方法是从性德里头自然的流露,而是我们自己违背性德,自己障碍自己。你性德流露的时候,你会跟佛菩萨完全一样。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戒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给你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弟子规》,就是十善业,就是《感应篇》,是你性德的流露。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会很快乐、很欢喜认真去学习,你不会有一丝毫障碍。所以这个问题,从这些地方你能够体会到,这个信多难!有了真的信,无论搞什么,连成佛,轻而易举,一点都不难,取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太容易的一桩事情,古人讲反掌之易,真是如此。难在哪里?你不信,有什么法子?
信是真如本性里头第一德,你知道吗?你看每个科目里头它都排在第一,那就是第一德。你说这五个,信进念定慧,没有信后头都没有。有信才会有精进,有精进才会有念,念就专注,一门深入。有念,你才定下心来,不动摇。心定下来,智慧就开了,连带关系。所以这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我们现在没有,不相信,这个德能迷了,不是丢失的,迷失的,只要一觉悟,你立刻就恢复。所以慧,古人常讲慧就是自照,自照就能照人。自己照自己照不清楚,你怎么能照到别人?
五根懂得了,五力就好讲,就是这五条,信进念定慧功夫不断的提升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它产生能量。能量产生,它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有力。信根产生的力量,破疑惑。诸位要晓得,疑是大烦恼,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我们今天没有信根,对圣教疑惑,所以你学的时候这么困难,很难进步,什么原因?不信。如果有信根,学就容易,如果有信力那就太容易,所以这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学。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带业往生,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只是伏而已。用这一句佛号,用学习经教这些道理,明白一点,可以接受,把烦恼伏住,没断,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学这些科目。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科目是前面的三科跟这个基本的戒律,儒释道这三个根,用念佛法门一门深入,就是《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信根有力能破疑,破根本烦恼。进根有力能破懈怠,你看看你现在是不是在懈怠?如果进根有力,你就不会懈怠,勇猛精进。念根要有力,你就不会昏沈。我们会昏沈,记忆力不好会忘记,这都是念根没有力。有力的时候你不会昏沈,你的记忆力会很好,永远不会忘记,过去生生世世你都能记得起来。定根要有力,你的心不会散乱。散乱是什么?胡思乱想,妄念太多,这是什么?这是你没有定,有定可以控制住。到有力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妄念。慧根要是有力破愚痴,那就是贪瞋痴的痴。诸位要晓得,痴要是破了,贪瞋就没有了。
你看看这五条,这五个科目真正要是修到一定程度产生力量,根本烦恼断了。我们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学了这个课程,我们的根本烦恼就消化掉,那就不带业,就消掉了。所以现在有人讲念佛法门要消业往生,不主张带业往生,这个话说得似是而非,讲得好像是没有错,但是如果在我们这个世间讲消业往生,往生的人就太少了,没几个。佛不是这么说的,佛教我们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消业,那我们全都有希望、都有指望,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失的。但是你要知道条件,《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全是因缘。
善根重要,善根就是信,能信。福德就是真肯干,肯依教奉行是福德,这是过去培养的。现在所遇到的是缘,所遇到的,我们现在讲的基本的三个根,十善业、感应篇、弟子规,然后三皈五戒,这是缘,无比的殊胜。能在这上真正下功夫,这世间所有一切事情不要放在心上,特别是人事。这个人对你好,那个人对你不好,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把你的功力全部摧毁,你自己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叫做魔障。不放在心上没事,放在心上就产生障碍。这两句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大段略示胜能,偈颂还从第四首看起: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前面两句讲到五根五力,也是信在最初,信根信力,各在初故。说到这地方,我们自然都会想到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是有次第的,我们在《弥陀经》上天天读到,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你看这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从这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就能体会到,三十七道品,佛把它分为七科(就是七个科目),前面三科一定是在此地完成,五根五力后面四科极乐世界还要学,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当然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华严会上讲三十七道品都是圆教,不是藏教,不是小乘,这是必须要晓得的。
我在讲《弥陀经》的时候,是以自己多年学佛的体验,老师教导我们的看破、放下、布施,所以《弥陀经》也讲过很多遍。有一次,还是在香港,在九龙界限街讲《弥陀经要解》大意,那是在那个地方编的,这份资料是在香港编的,也是突然之间让我体会到,特别是六方佛的表法,事先没准备,讲到那个地方自自然然讲出来。讲出来之后,我就跟畅怀法师来讨论。畅怀法师说有道理,你要把它写出来,就在中华佛教图书馆写的这份资料。以后这份资料在美国、加拿大讲过多次,也有单行本流通。这里面对於三十七道品,我就讲到四念处是慧,就是看破,章嘉大师讲的看破。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就是放下,四念处是看破,一个看破,一个放下,你愈看愈有意思。当中这个四正勤,断恶修善。前面这是很重要、很重要,在我们这个地方学。
如果有四念处的智慧,就是看破,我们对於基本的戒律,根本戒,十善业、《感应篇》,跟儒家的《弟子规》,我们都要把它看作根本戒,一定要学。今天整个社会的动乱,根源在什么地方?根源就在我们把祖宗的教诲,儒释道的根丢掉了,才造成社会动乱。今天我们极力来提倡,还有许多人反对,认为这是封建的东西,这个东西没有用处。我们在,甚至於联合国和平会议里面提出来向大家报告,与会的人员听了也鼓掌、也赞叹,最后告诉我这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我们就想,为什么从前社会做得到,现在社会做不到?没有别的,丢的时间太久,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
所以我就想做个实验看看管不管用,我们在安徽汤池做的实验,去年十一月开班培训老师。老师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老师,需要老师去教。教的人要先落实,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三十位老师,要求他们自己自我落实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要求在三个月到四个月,给他这么长的时间自我落实,没有想到两个月他们就做到,而且非常欢喜,所以在第三个月我们就对群众开始教学,就是当地的居民。这个小镇十二个村庄,四万八千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就推动弟子规的教学。这些老师们分班分批到各个村庄展开教学,一个星期两次,教了一个多月,效果非常好。当地居民自动的要求,一个星期两次太少,多几次。我们也是人数不够,所以我们就增加一次,一个星期三次。教了两个多月不到三个月,整个社会风气大幅度的改进,教的老师们欢喜!讯息传到这个地方来,我听到非常的安慰,让我肯定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善,五千年祖宗就传下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善?没教。所以我们想想《三字经》上前面那几句话,那是真理,天经地义。这几句话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无论走在哪里都是正确的,一点错误都没有。你看《三字经》前面几句,第一个就是理念要确定,人性本善,我们要肯定,就像佛经里面讲的本来是佛,你不在这上面肯定,你怎么能成得了佛?你要是不能肯定人性本善,我们怎么能做个善人?所以教育,教者本身或受教的学生,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念,还是个信字,你看信多重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下面讲「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几句。我们能把这几句抓到,依教奉行,各个人成圣人,各个人成佛。你要是不相信,没有信,没有信就不能成就,你还是继续造业,还是继续搞轮回、继续去受苦,你说这多重要!
所以佛在此地,这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有这种智慧,正确的看法,你自然就能够接受十善业、感应篇、弟子规,你会很欢喜的接受,你会很认真的去把它做到,然后你就法喜充满,为什么?这是你自己本有的,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你现在变了,跟这相反了,那是习气,那是烦恼,那叫做业障。圣人、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没别的,无非是让我们恢复本能,回归到自性而已,没有别的。所以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他们没有创造,他们没有发明,他们只是回归自性而已。他能回归,他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回归,回归至善,「大学」里面讲的止於至善,确实是把自己的灵性提升到最高的境界,那是你自己,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接著还有一个科目就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自在。为什么称为如意?如意就是如自己意思,足是满足。这个意思要换句话讲大家就很好懂,佛家常讲的有求必应,这个诸位好懂,有求必应那就如意。不是向外求,是向自己内心求。向外求永远不如意,向内求。几千年祖宗就教我们,你有求,求不得,求不得苦,这八苦里头求不得苦,怎么办?回过头来反求诸己,所以中国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就得到。从前章嘉大师把这桩事教给我,就是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说真的不是假的。他说你求,求还是求不到,为什么会求不到?你有业障,你把业障消除,忏悔业障,你的求愿就现前。
要怎么忏悔法?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什么也不懂,连忏悔用什么方法都不知道。老师不说这些,仪式不重要,什么叫忏悔?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章嘉大师教我,不重形式重实质。忏悔就是改过,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过失,这叫真忏悔,这就是反求诸己。我明白了,依照老师的教诲认真去做,确实有求必应,才晓得古圣先贤、佛菩萨讲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话。我能求得到,你们每个人都能求得到。
现在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经验很丰富,现在知道我可以让蚊子不咬我,让苍蝇不干扰我,可以沟通。夏天蚊子很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汤池镇做晚课,房间很小,不大,还没有我摄影棚这么大,三十多只蚊子飞来飞去。我就跟它商量,我现在做晚课,你们不要干扰我,结果蚊子很听话,都叮在墙壁上动也不动。我晚课做完了,它们还不动,我也去睡觉,它也没有干扰我。到第二天早晨起来,墙壁上还有十几个,其他大概都离开了。可以沟通,不能伤害它,要对它尊重,它也有自尊心。所以我们对蚊子一定要合掌,蚊子菩萨,我做功课回向给你,你不能来打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我们在澳洲种很多果树,鸟来吃,我们也是请这些小鸟菩萨、大鸟菩萨,我们指定一棵树,那棵树上长的果实你们就吃,其他树上不可以吃。真听话,它就吃那一棵树,其他树给我们留到。我们种的菜,菜种得很多,菜园很大,我们没有用农药,这些虫我们都请它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我们这个菜园是供养道场四众同修的,一定不能够损坏,你不在我们菜园里面吃这些青菜就是你们的功德,你们对四众同修的供养。它听话,就不来。这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实验,是真的不是假的。
四如意足有四条,四条都是放下。第一个是「欲」。欲、精进、念、慧,欲进念慧。欲是什么?是希望,就是我们人间讲的欲望,是希望、是羡慕、是爱好。欲望的对象,世间人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放下。修行人有没有欲?有。修行人的欲望是希求成就自己的道业,希望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希望能像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度化众生,这就好。对世间的欲望我们放下,我们要有佛的欲望,佛的欲望是什么?四弘誓愿。我们希望烦恼永远断掉,《华严经》上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希望把这个断掉,这是我们的欲。我们希望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恢复,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除这之外,没有任何欲望,这就对了。
现在我们初学,我们都是与自性相应的目标跟方向,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的众生。这个苦难就是还迷惑颠倒,没有觉悟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众生,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没这个道理。你要度人,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断烦恼。所以诸位要晓得,《弟子规》是断烦恼,《感应篇》是断烦恼,十善业是断烦恼,儒释道三教的根都是从断烦恼下手。我们今天学很多东西,我们看到许多人学佛学了一辈子,果德不彰,什么原因?没根。他们所做的,就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的,佛学,他们搞的是佛学,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他是他,佛是佛,研究来,研究去,与自己不相干,这不行。我们要怎样?我们要学佛,我们要学作佛、要学作菩萨,那就行。学作菩萨,四弘誓愿是我们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从哪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从修养德行做起,一定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不是背诵的,不是讲解的,是要把它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重要,这是根。有这个根,然后再求学问,学法门。
法门的学法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所以我们的成就最重要的关键是老师。你要是跟一个好老师,你就不走冤枉路,成就就快,所以老师非常重要,尊师重道。老师不会骗人,怎么会骗学生?老师希望成就学生,他不会欺骗学生。凡是欺骗学生,那不是老师。所以老师,你要注意的第一个,他的德行,我们从这上面看,看这个老师是不是有大愿?有大愿一定肯教众生,我去求他一定不会拒绝。是不是有大德?就是他是不是有修持?他是不是有智慧?那就是他通达法门。然后再仔细观察他有没有证果?证果通常是要你细心体会,为什么?他绝对不会承认的,要长时间去体会、去观察。我们才能成就,要依教奉行。
真正好老师教你,决定是一门深入,如果教你很多科目,这不是真正老师,为什么?《三字经》上那个原则你要理解,「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教学都要专,你才能成就。不是要学得很多,学得很多你消化不了,你会得病,所以古大德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古人对於德行的教育,就是讲戒律,基本的戒律,他们学多少年?五年。也许有同学听说过,从前古人,佛门里头无论在家出家,五年学戒。五年学戒学的是什么?佛法里面来讲,三皈五戒十善;如果是出家人,学沙弥律仪,五年。出家人,五年之后,学得很不错,你的师父才准你去受戒,你要没有学好,你不够资格受戒。沙弥做好才升级,才能升到比丘,比丘做好才能够受菩萨戒。这三个戒是三个阶段,不是一次受的。现在受戒一次都受了,至於你有没有学,没有人问,这是末法的现象,这不是好现象。所以我们基础的教育,虽然现在没有人教了,也没有人管你,自己要懂得学,一定要在这上扎根。我们今天的欲望,最近的欲望,就是把这三个根好好的扎稳。我们现在年岁都大,五年太长的时间,加功用行,精进努力,希望一年能够落实,真干。
第二个「念」,念是一心,念念在心。念什么?就念这三样东西,念十善业、念感应篇、念弟子规。这个念不是口里头念,你看这个念不是口,它是会意字,你看看这个字的意思,你就明白了。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这个意思就是现前的心里面有,这叫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现在心上真有,真有弟子规,真有感应篇,真有十善业,这叫念。念就是古人讲的一心正住,如果有二念、三念那就杂,就不专。教学都重视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薰修是进,一心专念就是这个念,一心就是专念。我们修净土,净土的经论要不要念?也要念,早晚课念,温习;真正的功力是要在基础的这三个戒本,就是我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念念不忘。早课我照常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晚课也是如此。其他的时间,念念再修弟子规、修十善业、修感应篇,一年。一年这个基础奠定下去,养成习惯,一辈子都不会失掉,一直到你成佛,你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还是守这个规矩,这是基础。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人天法,声闻菩提,小乘,缘觉菩提,乃至於无上菩提,都是以十善业道为基础、为根本。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个根本,上面统统没有,不要说是三乘没有,人天都没有。换句话说,没有十善业道,那个人到哪里去?到三恶道去。你看看上品十善,天道;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罗道,这三善道。十善反过来十恶,上品十恶,地狱;中品十恶,饿鬼;下品十恶,畜生。你想想看,你还是造十恶,还是要学十善?由你选择,释迦牟尼佛不勉强任何一个人,你自己选择,这点很重要。各人选择各人成就,我选择了,我会成就,我劝别人,别人不肯,不肯选择,他的事情,我就不要再管了,我已经劝过他,他将来堕恶道,他不会怪我,为什么?他在恶道里会讲当时某人曾经劝过我,我不听他的。我要是不劝,我有过失。我劝他,受跟不接受都没有过失,做朋友的义务尽到。我自己修行,自己有成就,会感动他。他纵然现前不能接受,过个几年看你有成就,这是真的,不错,他就会跟你学,还是来得及,所以自己要一心正念,要努力的精进。
最后一个「慧」,有些地方用思惟。欲、进、念、思惟,这是经论上都有的,可以讲得通的。那是什么?心不散乱,也就是讲你把所学的东西常常放在心上,常常想著。经论上所说的都是讲原则,一定要有智慧,你才能够灵活的运用。譬如讲《弟子规》头一句,「父母呼,应勿缓」,你认为只有父母叫的时候,我赶快答应,别人叫,理都不要理他,这错了,你没有智慧。智慧是怎么样?智慧,你就晓得这是一个原则。佛在戒经上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那么一切众生叫我,我要不要赶快答应?要,这是什么?这是慧,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大乘教里面讲一闻千悟。你就晓得,每句话、每个字在日常生活当中用活了,是不是真的要这样?是的。为什么?最高的指导原则,菩萨修学的。
《华严经》里法身菩萨修学的,普贤菩萨十愿是法身菩萨修行的纲领,你看第一句「礼敬诸佛」,我们从基本上已经就做到了。我们对一切众生都尊敬,都知道尊敬,都不敢怠慢。别人叫我,我一定赶快答应。到最高的境界,普贤菩萨的教诲,轻而易举。礼敬诸佛就是对於一切众生都要礼敬,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华严经》上、《圆觉经》上讲得更直接,本来是佛,这是《华严》、《圆觉》上说的,只是这尊佛现在他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举了一个比喻,他现在戴三副眼镜,三副不同颜色的眼镜,看到外面东西看得很昏暗,看不清楚。那个东西拿掉,他本来就是佛。戴一副,菩萨;戴上两副,罗汉;戴上三副就是六道凡夫,这个意思要懂。
我看看,想想看,我们电视制作的同修们有没有办法给我们做一个画面,做一个大的圆。这个圆什么都没有,这是佛;里面一层颜色进去,黄色进去了,菩萨;再加一层颜色变绿色的(加一层蓝色的,黄跟蓝一配合就是绿色的),阿罗汉;再加一层红色的就变成紫色的,六道凡夫。有这么一张光碟,一个画面一分钟,让他看一分钟,第二分钟的时候,画面马上再加一个,一片光碟不断在重复给大家看,我相信人会觉悟那个什么都没有的是我的本来面目。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菩萨已经不是本来面目,迷得轻,阿罗汉就重一点,凡夫最重。很能够启发人。什么是佛教?这就是佛教。什么是佛?这就是佛。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这就是罗汉,这就是六道凡夫。一个图全部解答了。
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什么叫神足?神是神通。你能够放下世间这些欲望、这些邪知邪见,你心清净了。清净心不但能生智慧,你的本能恢复。所以神通不希奇,神通是本能,就是在如来智慧德相,在德里面。神通属於德能,相是相好,依正庄严,相好。所以要从能发神通这个意思来说,就称为神足。能够让我们有求必应,所愿皆遂,就称为如意足。所以它的真正主意是教我们放下,放下之后就一切自在,一切都圆满。最后告诉你,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世间的欲望不能有。前面一开端就讲「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你就如意,你就自在。我们的欲望转变了,我们想佛,我们想法,我们想戒、想定、想慧,要一心,一心专求、专想,要有智慧灵活的运用。每一法,我们今天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得非常巧妙,这就叫善巧方便。你看看,用得恰到好处,这里头只有善没有恶,没有过失。
没有智慧,有时候运用得不恰当,里面就产生过失。有智慧就运用得恰到好处,这点非常之难,要慢慢的学。每天的生活,每天的应酬,跟一切境缘的交往,统统叫菩萨学处,我们在这里面学习。无论是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全是在学习的场所,都叫做菩萨学处。善财就是因为他会学,所以一生成佛;龙女会学,也是一生成佛。不会学的,错误百出,常常被降级、被留级,那个时间就拖长。如果我们没有降级、没有留级,年年都升级,你这一生的时间足够,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足够。你要有这个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这个信心,你就不能成就;你有这个信心,你就会有成就。
下面这两句就讲到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是从比喻上说的。根,像树木花草,它有根,它才能生长,它到有力了,它才能有担当,我们讲有承当,可是先要从根上培。没有根怎么能成就?我们今天第一步是要有世间的善根,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去学习菩萨的善根,所以极乐世界的科目有五根五力。换句话说,前面这三科一定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成就的,你才能往生,这是往生的条件,不可以不知道。念佛不能往生,佛是说得清清楚楚,你可不能怪佛,怪自己粗心大意没有把佛的话听清楚,产生误会,那就错误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偈颂第九、第十这两句: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
这是五根五力,五根第一个是信根。根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它是个比喻。信根,我们要把根找到,根不找到,信就很难讲。根是什么?根是我们的法性,这个要相信,这个外国还没找到,外国现在找到灵魂,灵魂还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法性,佛家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不但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是宇宙万有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可是哲学里面宇宙万有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没有一家的说法是能叫一切大众心服口服。宗教里面称为真神,佛法里面不讲神,佛法里面讲真如自性,这讲得最多,大乘教里面通常讲法性,这个讲得好,非常之好。
《华严经》上说宇宙万物生命从哪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法性,所以常常心性合在一起讲。这个性要用现在的名词术语来说,本质。宇宙万有的本质,一切众生的本质。质就是性质。根本的性质是什么?佛家称法性。质是法相,法相就是物质,法相也包括精神,都称在法相里头。法性里面,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物质都是从它这个地方变现出来的。法性有本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你首先要信这个。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诸佛菩萨,所修的、所学的、所教的,无非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我们要相信。这些智慧德能,要相信我自己本来具足,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大乘教里面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就是说明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我们要相信这个。诸佛菩萨教导的,一切圣贤教导的,教什么?教我们怎样恢复自性,这是佛陀教育,我们对他要相信,对这桩事情要肯定。
从信、真信、肯定里面你就会产生爱好,我要恢复,再产生什么?产生希望,我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希求,恢复我的性德,找回我的本来面目,这个事情重要。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他为什么?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回来,不是为别的。这个道理太深,在当时也没有人懂,你要说这些话,人家说你疯子、你疯狂,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所以他只好让大家都知道的,生老病死苦,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做到不生、不死、不老、不病?他要追求这个,他的家亲眷属就没法子,无法去阻挠他。他是不是真的得到?真的得到,为什么?这事情本来没有,生老病死苦是假的不是真的,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就没有,换句话说,糊涂时候有,觉悟了没有。六道三途十法界怎么会有的?什么理由有的?为什么会有的?统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样解决问题?怎样让自己超越了脱?我们对於这些理、这些事、这些因、这些果,深信不疑,你的信就有根,不会动摇。
跟一个老师,这是中国古人教学都是这样的,师承。我知道这个老师是好老师,为什么?他做到了,佛做到了。老师现在不在我身边不要紧,他教学的资料全在我手上,《大藏经》是他老人家一生教学的资料,这三千年前的东西现在还管用吗?管用。他所修的、他所证的、他所教的、他所成就的,超越空间、时间,没有空间界限,就是不分任何国家地区统统可以学。超越时间那就不分古今,他那时候的人照这个学没错,现在人照这个学也不错,再过几千年、几万年照这个学还是不错。我们的信在这里扎根。我们对这个有真正的爱好,学不厌,教不倦,一面学一面教给有缘的同学们。什么叫有缘?他听得进去,他能接受,他很欢喜,有缘的同学。
现在我们利用科学的这些工具,这些工具是好工具,无远弗届,利用卫星电视、网际网路,将来再发展的是(现在已经开发)宽频电视,目前还不普遍,我想三、五年之后肯定就普遍,大众传播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将来非常方便,电视机可以放在手上,可以放在口袋里面,二十四小时对你都不中断,我们讲经教学的播放也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有能力,我们可以开辟两个频道,一个频道专门讲经,一个频道专门念佛,帮助人助念。你有一个手机在手上,可以听经,又可以念佛,你说多方便!
我们不希望有任何广告。现在我们的陈总做的华藏卫视里面还有广告,不是外面的,是她自己的,是华藏电视台帐户号码的广告,大概是希望人捐钱帮助她。以后的发展,我希望连这种广告都没有。大家捐钱怎么捐法?广告不能天天有,一个星期有一次,三天有一次,可以了。一天有个二、三十次,人家看到都头痛、都讨厌,这是错误。为什么?听经,一下放这个,打闲岔、夹杂。念佛的时候,你再把广告播出来更是夹杂,你把人家道心全破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一个星期有一次可以,播个三、五分钟让大家知道怎么样帮助这个节目。决定不可以在讲经中段的时候插这个东西,不好。因为电视台不是我的,我也没有出过一分钱,所以他们做的我无权干涉,这点同学们要知道,我只有劝告他们,没有权干涉他们。
所以讲到信根,我们要知道这个根在哪里,要怎样扎这个根。第二进,进是精进,是从第一个发展出来的。你真正相信,你肯定了,你对它有爱好、有希望,你当然会勇猛精进。不但自己努力的认真去学习,确实不疲不厌,你还会主动去帮助别人,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先度有缘人,这是肯定的。没有缘就是他不接受,他听不进去,暂时放在一边,他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帮助他,要学佛菩萨的耐心,不著急。每个人得度的机缘成熟早晚也有一定,不能勉强,可是这桩事情我们可以做一点催化的作用,那就是增上缘。这就是机会要多,他常常能遇到。譬如我们在国外,一年总会有几次在报纸上登个广告,广告里头一定有佛像,有佛简单的教诲,设计得很美观,人家看到就很欢喜。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让他看到,看到佛像、看到佛是什么意思。
电视、网际网路都是很好的缘,现在接触是愈来愈广大,几乎每个家庭里面都有电视、都有电脑,电脑跟电视可以连线,这缘。你要学佛,你要听经,不必出门,在家里就行。甚至於我们做三时系念,现在光碟流通得很广,有同修传真告诉我,他们就是用光碟,也有二、三十个人跟著光碟一起做三时系念,还挺有效果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这就对了。需不需要请法师,要找个道场来做?不需要,你家里就可以做。如果你家里厅很大,能容纳二、三十个人,就可以一起做。做得很如法,做得很殊胜。古德常常教我们「诚则灵」,感应全在一个真诚心,不在其他形式。这是精进。
念根,我们在四如意足里头也讲到念,念还是一心。但是道有正道、有助道。正道是我们学习的经教、法门,譬如专修净土,选择一部经专修。你要是选择《无量寿经》,一生都不要改变,天天要读,天天要学,念佛不能间断,这是净宗法门。我不念《无量寿经》,我念《华严经》行不行?我念《法华经》行不行?我念《金刚经》行不行?我念《地藏经》行不行?都行。阿弥陀佛心量广大,你看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品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有开缘,不一定要你念净土的经典,你学习所有一切大乘经典统统行,但是怎么样?你要把它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我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求往生,这就可以。所以佛号是一个,我们的行门是一个;我们的解门,读经是属於解门,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不一定要五经一论,这门开得好。又何况《华严经》跟净宗还有特别的缘分,特别的缘分是什么?文殊、普贤都是提倡往生极乐世界。「入法界品」讲的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入法界是怎么入?念阿弥陀佛入法界。
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翻译翻得不同,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他修什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头一个,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你就晓得善财主修的是念佛法门。再看末后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当中是什么?当中就是善巧方便,就是我们讲的净宗的灵活运用。五十三参代表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我们每天会接触到的,跟他们接触都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换句话说,跟这些人接触是念佛的助道,这门课。诸位晓得,我们净宗里头有正助双修,我们的正修是一句弥陀一门深入,助修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念佛的功德展示出来,目的是影响众生,接引大众,目的在此地。让社会大众看到念佛的人真是好人,念佛的人真的不错。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念佛的人生活过得很快乐,展示给大家看。
念念不忘正助双修,念念不忘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教诲,天天在学。学不能中断,学了之后要灵活的、善巧的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跟一切人如理如法的配合,没有竞争,没有贪恋,没有瞋恚,没有嫉妒,诚心诚意的待人接物。对人对事乐意付出,不希求回报,为什么?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里面所有一切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放下了,多快乐、多自在!心地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成见。
所以从念你就得定,定是什么?烦恼没有了,念根得力了,定根生起来了。对於正修、助修坚定不移,相应不散,正助相应,是一不是二,真的是入不二法门。这就叫做,在我们净宗法门里面来讲,念佛三昧,因为是以念佛为主。三昧一般就是翻作禅定。禅,不为外面境界诱惑。不但不被世缘诱惑,佛门里头有八万四千法门,有十个宗派,有琳琅满目几千部的经典,都不诱惑了。几千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像佛法大海,我只饮一瓢就满足,我只要学一门。一门就是一切门,我在大海里舀一瓢水,这一瓢水就是大海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有定有慧。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佛开这么多法门是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有八万四千不同的根性,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是这个意思。门门都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都成无上道。所以《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说得好,你要真正懂得、明白了,你取一门就行,不要取很多,很多不累?太累了,消化不了,一门容易。
所以连世间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诲,「教之道,贵以专」,专精,要不要博?要。先要专,专了以后自然就博。为什么说要博?四弘誓愿里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叫你学一个,没错。什么时候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断尽。诸位知道,烦恼断尽是谁?也就是说执著断尽了,阿罗汉;分别断尽了,菩萨;妄想断尽了,成佛,这叫烦恼断尽,这时候学法门。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在什么时候?法身菩萨,《华严经》圆教初住。我们这个地方这是十信心满,还没有到初住,所以现在贤首菩萨还是一门深入。再往上去,烦恼断尽了。贤首菩萨是断无明烦恼,也就是断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他的功夫成就,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法身菩萨。到这时候才法门无量誓愿学,学得快。所以不到这个境界,你就学一门。一门是什么?一门是定。到烦恼断尽的时候,这个一门就智慧开了,为什么?智慧不开不能转烦恼为菩提。智慧一开,转烦恼为菩提,那一转就法门全通,不学都通,这很奇怪,想不通。没错,是不可思议,可是在中国有例子,在印度也有例子。
印度的例子,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完全通达。龙树是初地菩萨。在中国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例子。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学过,只有一个师父,五祖忍和尚,一生当中就上一堂课,你们想想这一堂课多少时间?我的想法,不超过三个小时。三更才进他的寮房,半夜三更,没有人知道。五祖跟他讲《金刚经》,他不认识字,他会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大彻大悟。明白了,后头就不要讲,全知道,为什么?从定开慧。这个慧一开,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就是转烦恼为菩提,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他也就全通,怎么知道?往后他在教学当中你看出来。
第一个遇到的无尽藏比丘尼,真的是一门深入,一生学一部经,《涅盘经》,受持《涅盘经》。《涅盘经》的分量很长,有三十六卷的、有四十卷的。这是惠能大师在逃难时候遇到的。无尽藏比丘尼把《涅盘经》念给他听,他听了之后讲给她听,比丘尼开悟了,第一个度她的。他一生度了(就是帮助人开悟)一共是有四十三个人,这是第一个。那时候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刚离开黄梅没有多久遇到的。这是什么?智慧。以后在曹溪弘法,遇到很多学人,都在经典上有很长时间的学习。
法达受持《法华经》十年,不开悟,到曹溪去参访,遇到六祖,法达还相当傲慢,见到六祖顶礼,头没有叩在地上。六祖看得很清楚,知道他有傲慢,所以起来之后就问他,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就说出来,他念了《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很长,一天顶多念一部,那么就是三千日,三千日差不多十年。六祖听到,但是他也很坦白。六祖责备他,你叩头,头没有著地,不恭敬,心存著傲慢,这个毛病要改掉。傲慢障碍你开悟,这是烦恼、是习气。这个习气要不改掉,六祖指导他,他也没有用处。他也很难得,当时就忏悔。六祖问他《法华经》大意,他说不出来,他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部经我没有听过,六祖不能说我没有看过,他不认识字。然后祖师就告诉他,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只念到第二品,六祖听了之后: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把《法华经》的大意讲给他听,他开悟了。这时候再礼拜磕头,头顶到地下去。有例子。
我们今天要求的什么?求我们的自性、求我们的本能,你要不依照佛讲的方法求不到。佛的这些方法对我们绝对不是过分的苛求,你这样想,全错了。佛这些方法是从性德里头自然的流露,而是我们自己违背性德,自己障碍自己。你性德流露的时候,你会跟佛菩萨完全一样。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戒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给你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弟子规》,就是十善业,就是《感应篇》,是你性德的流露。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会很快乐、很欢喜认真去学习,你不会有一丝毫障碍。所以这个问题,从这些地方你能够体会到,这个信多难!有了真的信,无论搞什么,连成佛,轻而易举,一点都不难,取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太容易的一桩事情,古人讲反掌之易,真是如此。难在哪里?你不信,有什么法子?
信是真如本性里头第一德,你知道吗?你看每个科目里头它都排在第一,那就是第一德。你说这五个,信进念定慧,没有信后头都没有。有信才会有精进,有精进才会有念,念就专注,一门深入。有念,你才定下心来,不动摇。心定下来,智慧就开了,连带关系。所以这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我们现在没有,不相信,这个德能迷了,不是丢失的,迷失的,只要一觉悟,你立刻就恢复。所以慧,古人常讲慧就是自照,自照就能照人。自己照自己照不清楚,你怎么能照到别人?
五根懂得了,五力就好讲,就是这五条,信进念定慧功夫不断的提升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它产生能量。能量产生,它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有力。信根产生的力量,破疑惑。诸位要晓得,疑是大烦恼,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我们今天没有信根,对圣教疑惑,所以你学的时候这么困难,很难进步,什么原因?不信。如果有信根,学就容易,如果有信力那就太容易,所以这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学。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带业往生,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只是伏而已。用这一句佛号,用学习经教这些道理,明白一点,可以接受,把烦恼伏住,没断,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学这些科目。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科目是前面的三科跟这个基本的戒律,儒释道这三个根,用念佛法门一门深入,就是《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信根有力能破疑,破根本烦恼。进根有力能破懈怠,你看看你现在是不是在懈怠?如果进根有力,你就不会懈怠,勇猛精进。念根要有力,你就不会昏沈。我们会昏沈,记忆力不好会忘记,这都是念根没有力。有力的时候你不会昏沈,你的记忆力会很好,永远不会忘记,过去生生世世你都能记得起来。定根要有力,你的心不会散乱。散乱是什么?胡思乱想,妄念太多,这是什么?这是你没有定,有定可以控制住。到有力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妄念。慧根要是有力破愚痴,那就是贪瞋痴的痴。诸位要晓得,痴要是破了,贪瞋就没有了。
你看看这五条,这五个科目真正要是修到一定程度产生力量,根本烦恼断了。我们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学了这个课程,我们的根本烦恼就消化掉,那就不带业,就消掉了。所以现在有人讲念佛法门要消业往生,不主张带业往生,这个话说得似是而非,讲得好像是没有错,但是如果在我们这个世间讲消业往生,往生的人就太少了,没几个。佛不是这么说的,佛教我们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消业,那我们全都有希望、都有指望,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失的。但是你要知道条件,《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全是因缘。
善根重要,善根就是信,能信。福德就是真肯干,肯依教奉行是福德,这是过去培养的。现在所遇到的是缘,所遇到的,我们现在讲的基本的三个根,十善业、感应篇、弟子规,然后三皈五戒,这是缘,无比的殊胜。能在这上真正下功夫,这世间所有一切事情不要放在心上,特别是人事。这个人对你好,那个人对你不好,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把你的功力全部摧毁,你自己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叫做魔障。不放在心上没事,放在心上就产生障碍。这两句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