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二卷) 2006/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大段略示胜能,偈颂第三首,我们还是从第一句念: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昨天讲到第六句,今天我们从『信能增长智功德』这句看起。同学们必须要知道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在事上讲很不容易辨别,为什么?都是断恶修善。有些人断恶修善是功德,有些人断恶修善是福德,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在智,断恶修善要是有智慧就变成功德,没有智慧就是福德,所以信能增长智。《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清凉大师在这句里面给我们注解只有四个字,「增福智因」,增福、增智。这个增字是贯下来的,信是增福的因、增智的因。纵然对佛法不能够透彻的了解,福报他种了。这种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可是真正学大乘的人要慧,为什么?慧里面有福,福里面没有慧,这个要懂。你要是增智,福慧都有,如果只偏重在修福,智就没有,这点我们必须要晓得。
了生死出三界,福做不到,慧才能做到。所以《坛经》里面讲,此事(这个事是生死大事,了生死、脱轮回的大事,此事是指这个)福不能救,智才行,为什么?智断烦恼,人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我们常常听说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这很清楚的事情,可不能忘掉。如果烦恼没有轻,做种种善事都是福,就像梁武帝一生所做的一样,他修的是福德,给佛教里面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真是大福德。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须达多长老,实在他的因缘,他也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为儿子娶媳妇,到亲家家里面去访问。正好亲家全家都是忙著接待贵宾,欢欢喜喜,每个人都非常忙碌。他就问他的亲家,你是不是接待国王,还是太子,还是大臣?亲家说统统不是,我接待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们到王舍城来弘法,他来接待。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多)一听到佛的名字,身毛直竖,听到名他就受到很大的感动,他说这个人一定不是普通人,因为亲家也是大富长者,所以就要求引见。佛来了之后就见到,见到之后他就极力邀请,希望释迦牟尼佛能到舍卫国,也到那边去弘法利生。
王舍城有个竹林精舍,所以他就比照竹林精舍,想在舍卫国建一个精舍,就是以后的只树给孤独园,佛在这两个精舍讲了不少重要的经论,这功德很大。佛答应了,就派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因为佛知道舍卫大城外道很多,佛进去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给孤独是舍卫国的大臣,非常富有,又喜欢布施,所以佛就派舍利弗跟他一道去看地,去找地。找来找去都不合适,只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那地方好。舍利弗讲这个地方不错,於是给孤独长者就去找只陀太子,要买他的花园,太子不卖。太子也不认识佛,就跟他开玩笑,他说你很富有,你们家的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铺满我这个园,铺满了,我就卖给你。
给孤独真的回去之后,找了大象,就是派了家里人把黄金背过来。太子说我跟你开玩笑的,不是真的。长者就说君无戏言,你是太子,你要跟我开玩笑,说话不算话,你将来怎么能统治百姓?他家里人就开始用金砖铺地,差不多快铺满了,只陀太子一想,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他怎么这么样的虔诚,要我这个花园。好了,不要再铺了,这功德算我们两个人的。给孤独长者说不行,我一个人买的就是我一个人的。他说我卖的是地,房子卖给你,这个花园有很多树木花草,这是我好不容易经营,把它培养的,这是我的,我没有说这个卖给你,你要不答应,我把树木花草全砍光。给孤独这才没有法子,好!就两个人。
谈妥条件之后就准备建精舍,就是以后的只园精舍,世尊住的地方、讲经的地方,还有一二五0人常随众,每个人盖个小房子,一个人一个小房子,一二五0间小的寮房,供众。长者亲自规划,丈量土地,那时候是用绳子当作尺。丈量的时候,给孤独长者拉一头,舍利弗拉那一头,两个在量地。量的时候,舍利弗就笑起来,长者就问:你笑什么?他说:你看,你才刚刚开始在量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宫里面,你的果报已经现前。舍利弗是阿罗汉,看得到,没障碍,给孤独长者他看不到,於是舍利弗就以神通帮助他,让他看见。你看心才一动,这里才量地,还没有开始盖,天空的天宫当中那个殊胜的果报已经现前。他看到了。看到就问天宫里面这些天女,这什么地方?天女告诉他,这是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将来寿尽之后,他就生到这里来,果报不可思议。
给孤独长者很有智慧,就问舍利弗果报真实的状况。舍利弗就把这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跟他讲解。讲了之后,他说我不要到他化自在天,他选择兜率天,降了两层。兜率是第四天,他的果报在第六天,但是第四天殊胜,弥勒菩萨在那边。第四天有内院、有外院。到第四天以后,他往生到那边做兜率天王,弥勒菩萨的大护法,真的是福智圆满,那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诚诚恳恳布施一个大道场,请释迦牟尼佛在这边讲经教学,弘法利生。
这些事例在佛经里面很多,说明因果通三世,罪福皆有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决定不敢胡作妄为,决定不会起一个恶念对待一切众生。释迦族迦毗罗卫国,前世(不是前一世,是前好几世),遇到饥荒的时候,人民打鱼几乎把鱼群吃尽,鱼恨,念念要报仇。到释迦牟尼佛这一世,鱼离开畜生道,也得人身,福报还挺大的,首领就是琉璃王,琉璃王灭释迦族。这个故事很长,经上记载得很清楚,那是冤冤相报,你要不觉悟真的就是没完没了。佛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告诉大家罪福皆有报。
人生在世要看破,要谨慎,不能造罪业,堕落下去之后非常麻烦。要求生净土,一定要断恶修善,要增福智因,取净土才有把握。《金刚经》上面两句话,我们认识清楚,「信心清净」是福,「生实相」是智,信心清净没有生智慧是福德,天福,不是人间的福报,天福,信心清净。为什么?人间信心不清净。我们现前一定要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要化解自己的执著,这个事情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所以经,尤其是大乘《华严》不能不读,不能不学。《华严经》分量大,经文长,世尊不厌其烦一再的反覆重说,无非是提醒我们的愚昧,让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控制自己的欲望,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这里头最重要的,执著分别,这是我们现前最重要的功课,学於一切法中不执著、不分别,我们这一生取净土就有把握,你真正肯做决定是增福增慧。
从哪里做起?这一定要知道。首先要具足信心,没有信心你做不到,你要有信心。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信能增长智功德。要有信心,我决定可以做得到《弟子规》,我决定能做到《感应篇》,你对你自己有信心。为什么你能做得到?因为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你自己本来有的,这不是外面的。本来有的怎么会做不到?现在这些毛病习气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断掉,本来有的一定可以恢复,你要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做到。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三个根你要是真正的扎稳,它会坚定你的信心。这时候你的信心就彷佛《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坚固,信心不动,信心清净,信心平等,烦恼轻、智慧长。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非功德,你真的是在修功德,这不能不知道。
如果我们没有基础修持的落实,也就是说儒释道这三个根你没有,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什么样的经论都是变成学问、学术,做不到。我们要问这里头有没有福智?没有。为什么说没有福智?你自私自利没放下,名利心没放下,贪图五欲享受的心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你充其量是个学者,现在一般人讲佛学家,大学里面给你佛学博士,你拿再多的佛学博士都没用,你还是要在六道里头受果报,这要知道。
福是从哪里来的?福是从德里头来的,你要不重视伦理道德,你要不明因果,你从什么地方修福?真正修福,伦理、道德、因果,你从这里修。修福,我不愿意享福,我有多大的福报都能够舍弃,供养一切苦难众生,这就会开智慧,为什么?这种行为,贪瞋痴少才能做到,贪瞋痴要是浓厚做不到。贪瞋痴少就是烦恼少,烦恼少就是智慧长,你们想想看这个道理不难懂。你不明了,你不知道怎么做法,明白了,真干,不难修。经要不要听?天天要听,天天要读。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落实,天天要做,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进,这个人叫福慧双修。天天听经、读经,读诵大乘,明理,帮助你开智慧开得快,智慧开得大,是这个意思。你真正能落实这三个根,大德。福德之因,福德之根,你在这上下功夫。
再看下面一句,『信能必到如来地』。你看「必到」,言语多么肯定,一丝毫犹豫怀疑都没有。「如来地」是什么?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到二严果」。果是果报,严是庄严,二是什么?一个是福,一个是慧,福慧圆满,这就是如来地。这里头你一定要晓得,福慧从哪来的?你本来有的,决定不是外面来的,就是「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慧,德相是福,所以圆满的福报、圆满的智慧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你要相信。
我们学佛修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什么?一切恶是本来没有的,这你一定要知道,清清楚楚,一切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换句话说,我本来是一切善,我本来没有恶,你这个要相信,这是我常常讲自性。我现在好像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恶,都没有善,这是习性。你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都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它在,它并没有丢掉,佛在经上讲得好,只是被染污盖覆住,所以佛家讲五盖,五种染污把它盖住。这五盖是什么?就是欲望,财色名食睡叫五盖,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就现前了,这个东西要舍。
《华严》里面告诉我们迷失自性真正的因是妄想分别执著。你想想看,妄想分别执著与五欲有没有关系?有关系。迷失了自性,对於财色名食睡有严重的执著,严重的分别,你就晓得如果我能把贪欲减少几分,对於破执著就多几分热度,肯定的。五欲抓住不放,你这个执著非常坚固,你要晓得执著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因。佛说得好,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执著又叫做见思烦恼,换句话说,那是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不是正确的,正确的看法、想法里面没有执著。没有执著,智慧就现前,真正能做到,在佛门里就称之为阿罗汉,阿罗汉没有执著。你看阿罗汉得到是什么?正觉,正觉是智慧,我们要知道。
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觉,这是最难的。我们的同学,我讲的这些哪个不懂?都懂。为什么境界一现前,立刻就迷了?所学非所用,这真可惜,你没有办法在生活上用上。生活虽然点点滴滴小事,小事得力了,大事就有智慧。小事在哪里?穿衣吃饭就是小事。你看看我们对於穿衣吃饭有没有执著?有没有讲究?今天出门要穿什么衣服?你的时间、精力统统用在这上面。今天吃饭要吃什么菜?你就想想释迦牟尼佛生活没有这个,衣就这么三件衣,没有多余的。出门三件衣统统穿上,披衣,五条衣、七条衣、二十五条衣。印度是热带,他没有像中国这个衣服有领子、有袖子的,没有。他方便,没有什么考虑的。吃饭,今天吃什么?托钵,给什么吃什么,用这个方法破执著。我们今天吃饭,饮食起居我们只要著重一个原则,干净卫生,著重营养,够了,或者是你饮食摄取能量,就够了,其他的不必讲究。穿衣服最好只有几件衣服,你就不必去挑来挑去,要挑什么样子。夏天能遮体,冬天能保暖,就够了。抓住这几个原则,生活很简单,简单的生活就帮助你放下。
日常小事情能放下,大的也能放下了,才能真正在生活当中修福修慧。有多余的福报,福报大,你的物质、五欲生活上有多余的,多余的布施给缺乏的众生,他有缺乏的,我们给他。布施要恭恭敬敬,福就大了。不是以轻慢心,以恭敬心。你看《华严经》上不讲布施,讲供养,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就是用心不一样。真诚恭敬心是供养,缺少真诚恭敬是布施,得的福不相同。如果你真的像普贤菩萨一样,你的福不得了。
普贤菩萨怎么修的?普贤菩萨的心目当中,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菩萨戒里头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的布施就像供养我的父母、供养诸佛一样,这个福就大!同样是一样东西,一碗饭,一杯水,小事,普贤菩萨修的是大福。我们不会修,我们用茶水、用饭供养别人,没有那么样尊重的心,虽然是一样修,那个福减少了。菩萨帮助人一文钱,真诚恭敬;我们帮助一文钱,没有看在眼里,用心不一样。菩萨用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是不是用这个心?日常穿衣吃饭是不是用这个心?凡是用这种心的,到二严果,不是用这种心的,这是做了好事,六道里面得福报,你不能不知道,是六道里面的福报。
六道有等级,三善道有福报,恶道也有福报;除了地狱,地狱没福报。饿鬼道里有有福的鬼,畜生道里面有福报。最明显大家常常看到的就是富贵人家养的宠物,畜生,它真有福报,它的福报有时候比人还大,从哪里来的?前世修的。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痴。愚痴堕畜生道,贪欲堕饿鬼道,瞋恚堕地狱道。瞋恚里面没有福,瞋恚是火烧功德林,这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相信,如来地有等级的。究竟圆满的如来地,妙觉位,我们确实是达不到,等觉位我们也达不到。十地不行,十回向也不行,十行有人讲可以,十住这没有问题。再下来十信,十信我们知道,这十个位次前面六个就是六信,初信到六信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七信离开了。虽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六个位次从初信到六信。
我们要知道人有身就有生死,身是个机器,用久了就不灵光,怎么办?换一个,换个身体,就是天上人间要换个几次的身体。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小乘人,我们可以以这个来做比例,你就明白了。小乘初果到阿罗汉,给诸位说,也是六个位次。初果向不算,证到初果才算。初果是第一个位次,二果向第二个位次,二果第三个位次,三果向第四个位次,三果第五个位次,四果向第六个位次,四果出三界了。你想想看,从初果到证阿罗汉也是七个位次,阿罗汉已经超越六道就不算,在六道里头也是六个,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的菩萨也是六个位次。讲断证,不讲智慧,要讲智慧,小乘跟大乘不能比。
小乘人决定没有信自己成佛的信心,没有,他没有这个信心,他只相信他自己能成阿罗汉,他不敢讲他成菩萨、成佛,他不敢。大乘在这一点跟他就不一样,大乘相信前面讲的本来是佛。所以我们如果能相信,常常想到我本来是佛,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惭愧不惭愧?怎么能对得起自己,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於是勇猛精进的心就生起来了。本来我的心、我的行没有过失,现在为什么过失这么多?本来我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现在为什么这么迷惑颠倒?智慧没有了,妄想杂念习气这么重,起心动念都是自私,都是损人,为什么造作这么多的恶业?都是丧失自信心,迷失本性。以前不觉,不知道错在哪里,现在知道了。知道是一定要听佛的话,这是个善知识,是个好人,他所教的,他所做的是我们的模范,好榜样,我们依照这个榜样去做,就能够恢复自性,就能够建立自己的信心,必到如来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两句: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
这两句是讲的根、力。「五根五力,各在初故」。第九句讲的是五根,第十句讲的是五力。根跟力,我们同修们都很清楚,也都很熟悉,为什么?《弥陀经》上讲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说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特别是同居土,为什么?同居土是带业往生,带的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没断,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把见思烦恼控制住,这要知道,不是断了,控制住。就是见思烦恼不起作用,这个能力就决定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五根五力还是要修,到那边去修。
我们一看到这些名相,自然就想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教里面主修的科目,大乘教有没有?祖师大德跟我们说有。天台大师讲藏通别圆,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别教、圆教都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摄整个的佛法,你说多重要!三十七品分为七科,五根是一科,五力是一科,七菩提分是一科,八正道是一科,四科,前面还有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为什么《弥陀经》上不讲前面三个,从五根五力开始?你就要晓得前面三条一定是在此地学完了,功课,七门功课前面三门要在此地完成才能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从五根开始学,这不能不知道。你要知道这个,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前头三科就很重要,有没有去学习?我在讲《弥陀经》、讲《弥陀经要解》,讲得很详细,这都是十年前所讲的。
四念处是智慧,我讲的是用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四正勤是教给我们努力精进不懈,这是在现前要做到的;换句话说,这是佛法修学里头的基本法。这三个科目,说老实话就是落实在弟子规里头,感应篇、十善业道。
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第二观受是苦,第三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它是属於智慧,你有这四种观的时候,你开始觉悟。观身,身不是我,我是什么?你先要懂得「我」这个字的定义,我是主宰的意思,我能做主,我是自在的意思。你想想看你这个身上能不能做主?能不能自在?如果真的能够自在,我希望我不老,年年十八,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你总是不能免除老病死,不自在,做不了主。我如是,一切诸法无不如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能真正明了,才肯接受,不会再爱惜这个身体,就是不再执著。
「观身不净」,主要的目的不要过分的爱惜你这个幻相,这东西不是真的。佛门常讲借假修真,这个身是个假相,但是它有用处,你会用它,借这个来修真;你不会用它,你借它来造罪业就错了。这个工具就看你怎么用法。西方人说得很好,比喻得很好,身体就像个汽车,我是里面开车的人,车子坏了可以换一台,车子坏了就是车有生死,我没有生死,那个我就不是身,我是什么?西方人讲灵魂,佛教里面讲神识,这要清楚。身确实是不清净的,不干净的,不值得爱惜,但是你也不能糟蹋,你要糟蹋就错误了。你要善待它,要好好的去用它,这才叫有智慧。我要用这个身相来修行,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破迷开悟,这就用得正确。千万不能用它搞自私自利,搞名闻利养,搞贪瞋痴慢,那就完全错掉了。所以它是智慧。
「观受是苦」,受是什么?享受。我们今天种种享受,无非统统是苦。世间人一般迷了,苦中作乐,哪来的乐?佛给我们分析说得好,人在这个世间,三苦、八苦,这讲大类。三大类是讲的苦苦、坏苦、行苦,你没有办法脱离。苦苦里面讲了八个,欲界里头全有,色界没有苦苦,为什么?他把五欲放下了,就是财色名食睡舍掉了,所以他没有苦苦,不再执著有亲情。所以这苦苦里面八个,生苦,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忘掉了。老苦,这是你看到的,慢慢的你要受到病苦、死苦,生老病死,谁能逃得掉?上自帝王,古时候人说的,下至庶民,没有一个能逃掉,都得要受。释迦牟尼佛当年出家就为这四桩事情,「生老病死」,做上帝王也没有办法避免,所以想到学道。
另外四种,第一个是「求不得」。人都有希求,你能求得到吗?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古人讲得好,可以求,求之在我,得之在天,你能不能得到那是命。自己求是因,求得是命,求不得也是命,这说得好,所以就不强求了。是要求,求不到就算了,求得不要快乐,求不得也不要难过,不去羡慕别人,这正确的。别人做大官、发大财,前世修的,我这一生得不到,我前世没有修。就像种植物一样,他种树,所以他得到果实,我没种,我当然得不到,就这么个道理。我要想得到,过去没有修,现在修,行,也来得及。现在如果很认真、很努力的修,可能十年、二十年,果报现前,不一定等来世。这一世得的花报,来世得的是果报,那就更多了,这是身外的。
第二个「怨憎会」,这是很麻烦的,冤家对头常常碰在一起。在学校念书,不喜欢的同学,偏偏老师排座位排两个在一起坐。第三个「爱别离」,亲爱的往往不能够团聚在一起。你所喜欢的,你要常常离开他,这在现前生活更是如此。我们看到富贵人家在风景地区建了非常壮观的别墅,建得真好,他有没有去享受过?没有,为什么?工作太忙,赚钱要紧。别墅建了怎么办?就请佣人,每个月还给他钱,请他到那里去享福,你说是不是这样的?我早年在台湾,台湾有个很富有的也是学佛的一个居士,阳明山建了一栋别墅,听说一生就在别墅上住过一晚上。我去参观过,确实富丽堂皇。两个工人,那两个工人有福报。我没有在那地方住过,在那吃过一顿饭,到那里去玩,中午在那边吃饭。我就讲给大家听,这个别墅的所有权是他的,使用权是那两个佣人。请他们来看房子,打扫房子,实际上那个别墅是这两个人长期在那边住,有福报。主人很辛苦,没有福报。这是一个例子,这种例子太多,那个别墅是心爱的,不能长住。
你心爱的人,你心爱的物,你统统要跟他别离,不喜欢的天天在一起,现前这个社会是普遍到处你都能看得见。人不觉悟怎么办?这就是迷惑,不知道修福。你盖这么一栋别墅,你为什么不去盖一个学校?你能帮助许多贫苦的学生,那个功德多大。范仲淹懂得,所以范仲淹办义学,义学就是专门找这些贫穷人家,小孩聪明,能够念书的把他找来,他来培养,连生活都照顾,替国家培养人才,他不为自己,人才为人民造福,所以他有福报、有智慧。你看看到现在将近一千年了,家道不衰,世世代代都有贤人出来,积的德太大!范先生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编在教科书里头,几个人真正体会到?几个人真正发心向他学习?没有一点私心,念念是成全下一代,帮助下一代,著重在人才。大富长者固然过去生中有善因,这一生要多做善事,赚的钱花在什么地方?花在培养人才,那是第一等功德。你看孔子、看释迦牟尼佛,他们自己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尤其释迦牟尼佛义务教学不收学费。所以这是什么?有智慧就统统解决,没有智慧你就得受这个苦。
这七条都是果报。最后一条「五阴炽盛」,那是因,有因有果。五阴就是我们的肉体跟精神,色是讲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的精神,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身心,炽盛是什么?烦恼、忧虑、牵挂,太苦了,像火在里面烧,烧得很猛烈,日夜不休息,晚上还做恶梦。苦苦这一条,欲界六层天都有,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不是没有。学禅定的人,进入禅定的境界,身心清净,妄想杂念他放下了,并没有断,只是放下而已,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他到哪里?他到色界去了。色界里面没有欲望,所以没有苦苦,有坏苦,为什么会坏苦?他有身。他有身,当然他要有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环境会坏,身体也会坏,所以说他有坏苦,他有行苦。行苦是什么意思?不能永远保持。这对无色界讲的。
无色界,这是最聪明的人。中国老子跟孔子同一个时代,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最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没有身体多好!这个思想是无色界的,无色界天人都是这个思想。没有身体多好,所以无色界没有身。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无色界是什么?灵界,一般人说灵魂的世界,他不要身体。色界有身体,无色界没有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坏苦,当然没有八苦,生老病死都没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统统没有,也没有坏苦,但是有行苦,他不能永久保持,还是定功在支持住他,四空定。无想定还在四禅,他还是有身体。
四空定,这就到无色界。无色界也是看定功浅深不同分四等,最高的定功八万大劫,这个时间太长了。但是八万大劫到的时候,他定就失掉,出不了六道轮回,爬到最高了,定功失掉之后,他就往下坠落,这不是究竟。所以他定功,定不开慧,开慧就好了,开慧就把烦恼习气转变过来。一开慧,转烦恼成菩提,这就好。所以有定没有慧。跟我们佛门的禅定不一样,佛门的禅定是有定有慧。世间四禅八定,他有定没有慧,这一定要知道。那个定功也很深,能够突破六道轮回的空间维次,所以他对六道轮回看得很清楚,他不知道轮回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轮回这个事情怎么解决,他不知道,所以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讲到三界统苦。
四念处是观慧,你知道苦,你就有很高度的警觉,这个东西要放下。五阴炽盛是因,我不造这个因,前面的果就没有了,果上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是在因上。要把这个身看淡,《金刚经》就帮助你解决问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慧是什么?慧是真能放得下,放下是真智慧,不执著、不分别了。只要不执著,放下执著,你就得大自在,身心安稳,身心快乐。人一快乐,所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健康长寿。造恶业,恶业里面最严重的根就是执著,就是不肯放下,这个事情就很麻烦。
所以修行,我们接触到佛法,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教人是教自己,这是我们真正佩服的因素,他不是教别人。你怎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利益?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是教我一个人,与别人统统不相干,你肯定成就。你要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教大众的,这不是对我讲的,你什么都得不到,大众能不能得到?不见得得到。所以在前面讲这个信,那个信根,清凉大师提出来,我是特别加以强调,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才会有成就;信中国老祖宗所讲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信要从这里扎根。
我们今天很多同修在一块共修,共修是个好事情,问题是你会不会修?会修的,大众全是佛,大众一点过失都没有。他有善有恶,他是示现。大众是佛、是菩萨,示现给我看,示现善的叫我学,我想想我有没有,跟他学;示现不善的,让我忏悔、让我反省,想想他那个不善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为什么?你的真诚恭敬心出来了。真诚恭敬心不得了,为什么?那是无上菩提心。我们今天真诚心为什么出不来?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没有体哪来的用?下面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用,体是真诚,我们诚生不出来。为什么生不出来?这个瞧不起、那个看不顺眼,永远生不起来。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下回过头来,都是自己的错,别人没有错。这是什么?这个人就觉悟,真的觉悟。一觉悟、一回头,他的进步非常快速,所以佛家讲勇猛精进。他不原谅自己,他原谅别人。原谅别人什么?是初学,因为初学烦恼习气没断,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真正契入境界的时候,对别人不是原谅,对别人是恭敬。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丝毫轻慢心,功夫得力了。不但是看经,字字句句无量义,看所有一切万法,万事万法,法法都是无量义,然后你体会到什么?原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经本,经本是什么东西?好像是目录、是提纲。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无量无边的恒沙世界,遍法界虚空界就是圆圆满满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说到根本就是个信,我们今天所有一切功夫都不能得力,原因在哪里?没有这个信。我说我信佛了,我皈依了,我受戒了,都不是真信。不但不是真信,严格给你讲,你都不是正信,是什么信?迷信,迷信不管用,确实是迷信,佛法是什么?不知道。佛法说你是佛,你本来是佛。我不相信,没有信。我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佛哪有过失?一切众生都在表演,都在示现,都是来度我的。善财的成就,秘诀就是这个。
我讲《四十华严》的时候讲过,他为什么会有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善财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凡夫就一个自己。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晓得每位善知识代表一类,将十法界的有情众生分为五十三类,不是五十三个人。我们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决定离不开这五十三类,善财会学,成绩突飞猛进,一生圆满成佛。我们怎么样?我们不会学。不会学,看别人全是过失,自己过失看不到,看不到你就不能改过,你就没有进步。看到别人过失,心里面又生起烦恼,那就往下坠落不是向上提升,走的是下坡路。善财走的是上坡路,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所以四念处是教我们看破。看破之后,四正勤是劝导我们用功,恶的赶快放下,善的赶紧学习。四正勤是断恶修善,已经修的善要增长,还没有修的善要叫它生;已经生的恶要改过,未生的恶要防止它不要再生,这四句话总结起来教我们断恶修善。后面四如意足是教我们放下。这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做到的,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能往生。
往生是个易行道,也不要看得太容易。你再仔细观察,虽然有些不认识字的阿公、阿婆们,他们老实念佛,最后真的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我了,我跟他去了,真的往生。他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学,你仔细观察他这些条件有没有?都具足。这是什么?我们常讲这是性德,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你看看这些往生的阿公、阿婆们,他们在没有往生之前,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傲慢?他有没有恭敬?他有没有慈悲?真的,善的都具足了,恶的都没有,谁教他的?没有人教他,自性本来具足的,所以他能够放得下。断恶修善都不执著,他所执著的就是一个极乐世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真的往生。我们可不能轻视他们,轻视他们、嫌弃他们,那个罪很重。他们有很多优点我们没有,我们有很多缺点他没有。自己没有好好去比较一下,好好认真比较一下,你就明白了,惭愧心就生起来了。
学佛的人,现在连西方接受过催眠治疗的人都知道,所谓是人没有生死。没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生死是肉身,肉身不重要,肉身不是自己。西方人,所以对於生死不恐惧了,没有贪生怕死这个念头,知道死了不过是换个身体,又来了。又来了是留级,为什么?你在这一生当中,你的功课没做好,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没有学好,你不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可能又到人道再修,一定要把这几门功课修好,佛才来接引你,没修好不接引你。由此可知,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功课。
这个功课你想想看,是不是都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们今天做不到,没有自觉,迷得很重。实在讲这三个根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帮助你看破就是帮助你觉悟,帮助你放下就是帮助你修行,帮助你功夫得力,然后你才晓得这三样东西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弟子规》要天天念,念不是念给别人听的,是给自己反省。展开经本,这一条我做到没有?最后还想一想我为什么没做到?你能这样想会开智慧,明天一定要把它做到。双管齐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决定依照弟子规,依照感应篇、十善业道的教诲去做,念佛不中断,念念求生净土,双管齐下。
因为儒释道这三个根本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成上善,上品的十善。上品十善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生欲界天,一般绝大多数生忉利天,上品十善。再往上面去,上品十善还要加功,加什么?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还要加定功,这个定功叫未到定,是修定,有一点定功,没有达到标准。达到标准就脱离欲界,就到色界去。所以你修禅的时候,你没有得到禅定,但是有一点定功,定功也有大小不一样,所以上面四层天都是一层比一层殊胜。最小的定功就是上品十善,有四无量心,再加上一点定功,到夜摩天。定功再深一层的,兜率天,再深的到化乐天,再深的就到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你定功成功了,脱离欲界到色界去。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这样到极乐世界,你才再修五根五力,才修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不是藏教的,给诸位说,西方极乐世界三十七道品是圆教的,意思不一样。记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凉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这两句五根五力,信各在初故。你看那五个顺序,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名词一样的,就是五根有力量,有力量就能办事,没有力量不能办事,只有根。好像种树一样,它是很小的树苗还没有力量,长大的时候就有力了,就有力量,信进念定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大段略示胜能,偈颂第三首,我们还是从第一句念: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昨天讲到第六句,今天我们从『信能增长智功德』这句看起。同学们必须要知道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在事上讲很不容易辨别,为什么?都是断恶修善。有些人断恶修善是功德,有些人断恶修善是福德,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在智,断恶修善要是有智慧就变成功德,没有智慧就是福德,所以信能增长智。《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清凉大师在这句里面给我们注解只有四个字,「增福智因」,增福、增智。这个增字是贯下来的,信是增福的因、增智的因。纵然对佛法不能够透彻的了解,福报他种了。这种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可是真正学大乘的人要慧,为什么?慧里面有福,福里面没有慧,这个要懂。你要是增智,福慧都有,如果只偏重在修福,智就没有,这点我们必须要晓得。
了生死出三界,福做不到,慧才能做到。所以《坛经》里面讲,此事(这个事是生死大事,了生死、脱轮回的大事,此事是指这个)福不能救,智才行,为什么?智断烦恼,人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我们常常听说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这很清楚的事情,可不能忘掉。如果烦恼没有轻,做种种善事都是福,就像梁武帝一生所做的一样,他修的是福德,给佛教里面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真是大福德。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须达多长老,实在他的因缘,他也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为儿子娶媳妇,到亲家家里面去访问。正好亲家全家都是忙著接待贵宾,欢欢喜喜,每个人都非常忙碌。他就问他的亲家,你是不是接待国王,还是太子,还是大臣?亲家说统统不是,我接待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们到王舍城来弘法,他来接待。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多)一听到佛的名字,身毛直竖,听到名他就受到很大的感动,他说这个人一定不是普通人,因为亲家也是大富长者,所以就要求引见。佛来了之后就见到,见到之后他就极力邀请,希望释迦牟尼佛能到舍卫国,也到那边去弘法利生。
王舍城有个竹林精舍,所以他就比照竹林精舍,想在舍卫国建一个精舍,就是以后的只树给孤独园,佛在这两个精舍讲了不少重要的经论,这功德很大。佛答应了,就派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因为佛知道舍卫大城外道很多,佛进去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给孤独是舍卫国的大臣,非常富有,又喜欢布施,所以佛就派舍利弗跟他一道去看地,去找地。找来找去都不合适,只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那地方好。舍利弗讲这个地方不错,於是给孤独长者就去找只陀太子,要买他的花园,太子不卖。太子也不认识佛,就跟他开玩笑,他说你很富有,你们家的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铺满我这个园,铺满了,我就卖给你。
给孤独真的回去之后,找了大象,就是派了家里人把黄金背过来。太子说我跟你开玩笑的,不是真的。长者就说君无戏言,你是太子,你要跟我开玩笑,说话不算话,你将来怎么能统治百姓?他家里人就开始用金砖铺地,差不多快铺满了,只陀太子一想,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他怎么这么样的虔诚,要我这个花园。好了,不要再铺了,这功德算我们两个人的。给孤独长者说不行,我一个人买的就是我一个人的。他说我卖的是地,房子卖给你,这个花园有很多树木花草,这是我好不容易经营,把它培养的,这是我的,我没有说这个卖给你,你要不答应,我把树木花草全砍光。给孤独这才没有法子,好!就两个人。
谈妥条件之后就准备建精舍,就是以后的只园精舍,世尊住的地方、讲经的地方,还有一二五0人常随众,每个人盖个小房子,一个人一个小房子,一二五0间小的寮房,供众。长者亲自规划,丈量土地,那时候是用绳子当作尺。丈量的时候,给孤独长者拉一头,舍利弗拉那一头,两个在量地。量的时候,舍利弗就笑起来,长者就问:你笑什么?他说:你看,你才刚刚开始在量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宫里面,你的果报已经现前。舍利弗是阿罗汉,看得到,没障碍,给孤独长者他看不到,於是舍利弗就以神通帮助他,让他看见。你看心才一动,这里才量地,还没有开始盖,天空的天宫当中那个殊胜的果报已经现前。他看到了。看到就问天宫里面这些天女,这什么地方?天女告诉他,这是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将来寿尽之后,他就生到这里来,果报不可思议。
给孤独长者很有智慧,就问舍利弗果报真实的状况。舍利弗就把这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跟他讲解。讲了之后,他说我不要到他化自在天,他选择兜率天,降了两层。兜率是第四天,他的果报在第六天,但是第四天殊胜,弥勒菩萨在那边。第四天有内院、有外院。到第四天以后,他往生到那边做兜率天王,弥勒菩萨的大护法,真的是福智圆满,那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诚诚恳恳布施一个大道场,请释迦牟尼佛在这边讲经教学,弘法利生。
这些事例在佛经里面很多,说明因果通三世,罪福皆有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决定不敢胡作妄为,决定不会起一个恶念对待一切众生。释迦族迦毗罗卫国,前世(不是前一世,是前好几世),遇到饥荒的时候,人民打鱼几乎把鱼群吃尽,鱼恨,念念要报仇。到释迦牟尼佛这一世,鱼离开畜生道,也得人身,福报还挺大的,首领就是琉璃王,琉璃王灭释迦族。这个故事很长,经上记载得很清楚,那是冤冤相报,你要不觉悟真的就是没完没了。佛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告诉大家罪福皆有报。
人生在世要看破,要谨慎,不能造罪业,堕落下去之后非常麻烦。要求生净土,一定要断恶修善,要增福智因,取净土才有把握。《金刚经》上面两句话,我们认识清楚,「信心清净」是福,「生实相」是智,信心清净没有生智慧是福德,天福,不是人间的福报,天福,信心清净。为什么?人间信心不清净。我们现前一定要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要化解自己的执著,这个事情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所以经,尤其是大乘《华严》不能不读,不能不学。《华严经》分量大,经文长,世尊不厌其烦一再的反覆重说,无非是提醒我们的愚昧,让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控制自己的欲望,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这里头最重要的,执著分别,这是我们现前最重要的功课,学於一切法中不执著、不分别,我们这一生取净土就有把握,你真正肯做决定是增福增慧。
从哪里做起?这一定要知道。首先要具足信心,没有信心你做不到,你要有信心。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信能增长智功德。要有信心,我决定可以做得到《弟子规》,我决定能做到《感应篇》,你对你自己有信心。为什么你能做得到?因为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你自己本来有的,这不是外面的。本来有的怎么会做不到?现在这些毛病习气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断掉,本来有的一定可以恢复,你要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做到。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三个根你要是真正的扎稳,它会坚定你的信心。这时候你的信心就彷佛《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坚固,信心不动,信心清净,信心平等,烦恼轻、智慧长。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非功德,你真的是在修功德,这不能不知道。
如果我们没有基础修持的落实,也就是说儒释道这三个根你没有,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什么样的经论都是变成学问、学术,做不到。我们要问这里头有没有福智?没有。为什么说没有福智?你自私自利没放下,名利心没放下,贪图五欲享受的心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你充其量是个学者,现在一般人讲佛学家,大学里面给你佛学博士,你拿再多的佛学博士都没用,你还是要在六道里头受果报,这要知道。
福是从哪里来的?福是从德里头来的,你要不重视伦理道德,你要不明因果,你从什么地方修福?真正修福,伦理、道德、因果,你从这里修。修福,我不愿意享福,我有多大的福报都能够舍弃,供养一切苦难众生,这就会开智慧,为什么?这种行为,贪瞋痴少才能做到,贪瞋痴要是浓厚做不到。贪瞋痴少就是烦恼少,烦恼少就是智慧长,你们想想看这个道理不难懂。你不明了,你不知道怎么做法,明白了,真干,不难修。经要不要听?天天要听,天天要读。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落实,天天要做,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进,这个人叫福慧双修。天天听经、读经,读诵大乘,明理,帮助你开智慧开得快,智慧开得大,是这个意思。你真正能落实这三个根,大德。福德之因,福德之根,你在这上下功夫。
再看下面一句,『信能必到如来地』。你看「必到」,言语多么肯定,一丝毫犹豫怀疑都没有。「如来地」是什么?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到二严果」。果是果报,严是庄严,二是什么?一个是福,一个是慧,福慧圆满,这就是如来地。这里头你一定要晓得,福慧从哪来的?你本来有的,决定不是外面来的,就是「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慧,德相是福,所以圆满的福报、圆满的智慧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你要相信。
我们学佛修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什么?一切恶是本来没有的,这你一定要知道,清清楚楚,一切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换句话说,我本来是一切善,我本来没有恶,你这个要相信,这是我常常讲自性。我现在好像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恶,都没有善,这是习性。你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都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它在,它并没有丢掉,佛在经上讲得好,只是被染污盖覆住,所以佛家讲五盖,五种染污把它盖住。这五盖是什么?就是欲望,财色名食睡叫五盖,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就现前了,这个东西要舍。
《华严》里面告诉我们迷失自性真正的因是妄想分别执著。你想想看,妄想分别执著与五欲有没有关系?有关系。迷失了自性,对於财色名食睡有严重的执著,严重的分别,你就晓得如果我能把贪欲减少几分,对於破执著就多几分热度,肯定的。五欲抓住不放,你这个执著非常坚固,你要晓得执著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因。佛说得好,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执著又叫做见思烦恼,换句话说,那是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不是正确的,正确的看法、想法里面没有执著。没有执著,智慧就现前,真正能做到,在佛门里就称之为阿罗汉,阿罗汉没有执著。你看阿罗汉得到是什么?正觉,正觉是智慧,我们要知道。
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觉,这是最难的。我们的同学,我讲的这些哪个不懂?都懂。为什么境界一现前,立刻就迷了?所学非所用,这真可惜,你没有办法在生活上用上。生活虽然点点滴滴小事,小事得力了,大事就有智慧。小事在哪里?穿衣吃饭就是小事。你看看我们对於穿衣吃饭有没有执著?有没有讲究?今天出门要穿什么衣服?你的时间、精力统统用在这上面。今天吃饭要吃什么菜?你就想想释迦牟尼佛生活没有这个,衣就这么三件衣,没有多余的。出门三件衣统统穿上,披衣,五条衣、七条衣、二十五条衣。印度是热带,他没有像中国这个衣服有领子、有袖子的,没有。他方便,没有什么考虑的。吃饭,今天吃什么?托钵,给什么吃什么,用这个方法破执著。我们今天吃饭,饮食起居我们只要著重一个原则,干净卫生,著重营养,够了,或者是你饮食摄取能量,就够了,其他的不必讲究。穿衣服最好只有几件衣服,你就不必去挑来挑去,要挑什么样子。夏天能遮体,冬天能保暖,就够了。抓住这几个原则,生活很简单,简单的生活就帮助你放下。
日常小事情能放下,大的也能放下了,才能真正在生活当中修福修慧。有多余的福报,福报大,你的物质、五欲生活上有多余的,多余的布施给缺乏的众生,他有缺乏的,我们给他。布施要恭恭敬敬,福就大了。不是以轻慢心,以恭敬心。你看《华严经》上不讲布施,讲供养,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就是用心不一样。真诚恭敬心是供养,缺少真诚恭敬是布施,得的福不相同。如果你真的像普贤菩萨一样,你的福不得了。
普贤菩萨怎么修的?普贤菩萨的心目当中,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菩萨戒里头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的布施就像供养我的父母、供养诸佛一样,这个福就大!同样是一样东西,一碗饭,一杯水,小事,普贤菩萨修的是大福。我们不会修,我们用茶水、用饭供养别人,没有那么样尊重的心,虽然是一样修,那个福减少了。菩萨帮助人一文钱,真诚恭敬;我们帮助一文钱,没有看在眼里,用心不一样。菩萨用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是不是用这个心?日常穿衣吃饭是不是用这个心?凡是用这种心的,到二严果,不是用这种心的,这是做了好事,六道里面得福报,你不能不知道,是六道里面的福报。
六道有等级,三善道有福报,恶道也有福报;除了地狱,地狱没福报。饿鬼道里有有福的鬼,畜生道里面有福报。最明显大家常常看到的就是富贵人家养的宠物,畜生,它真有福报,它的福报有时候比人还大,从哪里来的?前世修的。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痴。愚痴堕畜生道,贪欲堕饿鬼道,瞋恚堕地狱道。瞋恚里面没有福,瞋恚是火烧功德林,这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相信,如来地有等级的。究竟圆满的如来地,妙觉位,我们确实是达不到,等觉位我们也达不到。十地不行,十回向也不行,十行有人讲可以,十住这没有问题。再下来十信,十信我们知道,这十个位次前面六个就是六信,初信到六信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七信离开了。虽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六个位次从初信到六信。
我们要知道人有身就有生死,身是个机器,用久了就不灵光,怎么办?换一个,换个身体,就是天上人间要换个几次的身体。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小乘人,我们可以以这个来做比例,你就明白了。小乘初果到阿罗汉,给诸位说,也是六个位次。初果向不算,证到初果才算。初果是第一个位次,二果向第二个位次,二果第三个位次,三果向第四个位次,三果第五个位次,四果向第六个位次,四果出三界了。你想想看,从初果到证阿罗汉也是七个位次,阿罗汉已经超越六道就不算,在六道里头也是六个,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的菩萨也是六个位次。讲断证,不讲智慧,要讲智慧,小乘跟大乘不能比。
小乘人决定没有信自己成佛的信心,没有,他没有这个信心,他只相信他自己能成阿罗汉,他不敢讲他成菩萨、成佛,他不敢。大乘在这一点跟他就不一样,大乘相信前面讲的本来是佛。所以我们如果能相信,常常想到我本来是佛,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惭愧不惭愧?怎么能对得起自己,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於是勇猛精进的心就生起来了。本来我的心、我的行没有过失,现在为什么过失这么多?本来我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现在为什么这么迷惑颠倒?智慧没有了,妄想杂念习气这么重,起心动念都是自私,都是损人,为什么造作这么多的恶业?都是丧失自信心,迷失本性。以前不觉,不知道错在哪里,现在知道了。知道是一定要听佛的话,这是个善知识,是个好人,他所教的,他所做的是我们的模范,好榜样,我们依照这个榜样去做,就能够恢复自性,就能够建立自己的信心,必到如来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两句: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
这两句是讲的根、力。「五根五力,各在初故」。第九句讲的是五根,第十句讲的是五力。根跟力,我们同修们都很清楚,也都很熟悉,为什么?《弥陀经》上讲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说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特别是同居土,为什么?同居土是带业往生,带的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没断,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把见思烦恼控制住,这要知道,不是断了,控制住。就是见思烦恼不起作用,这个能力就决定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五根五力还是要修,到那边去修。
我们一看到这些名相,自然就想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教里面主修的科目,大乘教有没有?祖师大德跟我们说有。天台大师讲藏通别圆,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别教、圆教都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摄整个的佛法,你说多重要!三十七品分为七科,五根是一科,五力是一科,七菩提分是一科,八正道是一科,四科,前面还有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为什么《弥陀经》上不讲前面三个,从五根五力开始?你就要晓得前面三条一定是在此地学完了,功课,七门功课前面三门要在此地完成才能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从五根开始学,这不能不知道。你要知道这个,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前头三科就很重要,有没有去学习?我在讲《弥陀经》、讲《弥陀经要解》,讲得很详细,这都是十年前所讲的。
四念处是智慧,我讲的是用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四正勤是教给我们努力精进不懈,这是在现前要做到的;换句话说,这是佛法修学里头的基本法。这三个科目,说老实话就是落实在弟子规里头,感应篇、十善业道。
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第二观受是苦,第三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它是属於智慧,你有这四种观的时候,你开始觉悟。观身,身不是我,我是什么?你先要懂得「我」这个字的定义,我是主宰的意思,我能做主,我是自在的意思。你想想看你这个身上能不能做主?能不能自在?如果真的能够自在,我希望我不老,年年十八,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你总是不能免除老病死,不自在,做不了主。我如是,一切诸法无不如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能真正明了,才肯接受,不会再爱惜这个身体,就是不再执著。
「观身不净」,主要的目的不要过分的爱惜你这个幻相,这东西不是真的。佛门常讲借假修真,这个身是个假相,但是它有用处,你会用它,借这个来修真;你不会用它,你借它来造罪业就错了。这个工具就看你怎么用法。西方人说得很好,比喻得很好,身体就像个汽车,我是里面开车的人,车子坏了可以换一台,车子坏了就是车有生死,我没有生死,那个我就不是身,我是什么?西方人讲灵魂,佛教里面讲神识,这要清楚。身确实是不清净的,不干净的,不值得爱惜,但是你也不能糟蹋,你要糟蹋就错误了。你要善待它,要好好的去用它,这才叫有智慧。我要用这个身相来修行,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破迷开悟,这就用得正确。千万不能用它搞自私自利,搞名闻利养,搞贪瞋痴慢,那就完全错掉了。所以它是智慧。
「观受是苦」,受是什么?享受。我们今天种种享受,无非统统是苦。世间人一般迷了,苦中作乐,哪来的乐?佛给我们分析说得好,人在这个世间,三苦、八苦,这讲大类。三大类是讲的苦苦、坏苦、行苦,你没有办法脱离。苦苦里面讲了八个,欲界里头全有,色界没有苦苦,为什么?他把五欲放下了,就是财色名食睡舍掉了,所以他没有苦苦,不再执著有亲情。所以这苦苦里面八个,生苦,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忘掉了。老苦,这是你看到的,慢慢的你要受到病苦、死苦,生老病死,谁能逃得掉?上自帝王,古时候人说的,下至庶民,没有一个能逃掉,都得要受。释迦牟尼佛当年出家就为这四桩事情,「生老病死」,做上帝王也没有办法避免,所以想到学道。
另外四种,第一个是「求不得」。人都有希求,你能求得到吗?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古人讲得好,可以求,求之在我,得之在天,你能不能得到那是命。自己求是因,求得是命,求不得也是命,这说得好,所以就不强求了。是要求,求不到就算了,求得不要快乐,求不得也不要难过,不去羡慕别人,这正确的。别人做大官、发大财,前世修的,我这一生得不到,我前世没有修。就像种植物一样,他种树,所以他得到果实,我没种,我当然得不到,就这么个道理。我要想得到,过去没有修,现在修,行,也来得及。现在如果很认真、很努力的修,可能十年、二十年,果报现前,不一定等来世。这一世得的花报,来世得的是果报,那就更多了,这是身外的。
第二个「怨憎会」,这是很麻烦的,冤家对头常常碰在一起。在学校念书,不喜欢的同学,偏偏老师排座位排两个在一起坐。第三个「爱别离」,亲爱的往往不能够团聚在一起。你所喜欢的,你要常常离开他,这在现前生活更是如此。我们看到富贵人家在风景地区建了非常壮观的别墅,建得真好,他有没有去享受过?没有,为什么?工作太忙,赚钱要紧。别墅建了怎么办?就请佣人,每个月还给他钱,请他到那里去享福,你说是不是这样的?我早年在台湾,台湾有个很富有的也是学佛的一个居士,阳明山建了一栋别墅,听说一生就在别墅上住过一晚上。我去参观过,确实富丽堂皇。两个工人,那两个工人有福报。我没有在那地方住过,在那吃过一顿饭,到那里去玩,中午在那边吃饭。我就讲给大家听,这个别墅的所有权是他的,使用权是那两个佣人。请他们来看房子,打扫房子,实际上那个别墅是这两个人长期在那边住,有福报。主人很辛苦,没有福报。这是一个例子,这种例子太多,那个别墅是心爱的,不能长住。
你心爱的人,你心爱的物,你统统要跟他别离,不喜欢的天天在一起,现前这个社会是普遍到处你都能看得见。人不觉悟怎么办?这就是迷惑,不知道修福。你盖这么一栋别墅,你为什么不去盖一个学校?你能帮助许多贫苦的学生,那个功德多大。范仲淹懂得,所以范仲淹办义学,义学就是专门找这些贫穷人家,小孩聪明,能够念书的把他找来,他来培养,连生活都照顾,替国家培养人才,他不为自己,人才为人民造福,所以他有福报、有智慧。你看看到现在将近一千年了,家道不衰,世世代代都有贤人出来,积的德太大!范先生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编在教科书里头,几个人真正体会到?几个人真正发心向他学习?没有一点私心,念念是成全下一代,帮助下一代,著重在人才。大富长者固然过去生中有善因,这一生要多做善事,赚的钱花在什么地方?花在培养人才,那是第一等功德。你看孔子、看释迦牟尼佛,他们自己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尤其释迦牟尼佛义务教学不收学费。所以这是什么?有智慧就统统解决,没有智慧你就得受这个苦。
这七条都是果报。最后一条「五阴炽盛」,那是因,有因有果。五阴就是我们的肉体跟精神,色是讲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的精神,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身心,炽盛是什么?烦恼、忧虑、牵挂,太苦了,像火在里面烧,烧得很猛烈,日夜不休息,晚上还做恶梦。苦苦这一条,欲界六层天都有,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不是没有。学禅定的人,进入禅定的境界,身心清净,妄想杂念他放下了,并没有断,只是放下而已,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他到哪里?他到色界去了。色界里面没有欲望,所以没有苦苦,有坏苦,为什么会坏苦?他有身。他有身,当然他要有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环境会坏,身体也会坏,所以说他有坏苦,他有行苦。行苦是什么意思?不能永远保持。这对无色界讲的。
无色界,这是最聪明的人。中国老子跟孔子同一个时代,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最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没有身体多好!这个思想是无色界的,无色界天人都是这个思想。没有身体多好,所以无色界没有身。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无色界是什么?灵界,一般人说灵魂的世界,他不要身体。色界有身体,无色界没有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坏苦,当然没有八苦,生老病死都没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统统没有,也没有坏苦,但是有行苦,他不能永久保持,还是定功在支持住他,四空定。无想定还在四禅,他还是有身体。
四空定,这就到无色界。无色界也是看定功浅深不同分四等,最高的定功八万大劫,这个时间太长了。但是八万大劫到的时候,他定就失掉,出不了六道轮回,爬到最高了,定功失掉之后,他就往下坠落,这不是究竟。所以他定功,定不开慧,开慧就好了,开慧就把烦恼习气转变过来。一开慧,转烦恼成菩提,这就好。所以有定没有慧。跟我们佛门的禅定不一样,佛门的禅定是有定有慧。世间四禅八定,他有定没有慧,这一定要知道。那个定功也很深,能够突破六道轮回的空间维次,所以他对六道轮回看得很清楚,他不知道轮回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轮回这个事情怎么解决,他不知道,所以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讲到三界统苦。
四念处是观慧,你知道苦,你就有很高度的警觉,这个东西要放下。五阴炽盛是因,我不造这个因,前面的果就没有了,果上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是在因上。要把这个身看淡,《金刚经》就帮助你解决问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慧是什么?慧是真能放得下,放下是真智慧,不执著、不分别了。只要不执著,放下执著,你就得大自在,身心安稳,身心快乐。人一快乐,所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健康长寿。造恶业,恶业里面最严重的根就是执著,就是不肯放下,这个事情就很麻烦。
所以修行,我们接触到佛法,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教人是教自己,这是我们真正佩服的因素,他不是教别人。你怎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利益?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是教我一个人,与别人统统不相干,你肯定成就。你要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教大众的,这不是对我讲的,你什么都得不到,大众能不能得到?不见得得到。所以在前面讲这个信,那个信根,清凉大师提出来,我是特别加以强调,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才会有成就;信中国老祖宗所讲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信要从这里扎根。
我们今天很多同修在一块共修,共修是个好事情,问题是你会不会修?会修的,大众全是佛,大众一点过失都没有。他有善有恶,他是示现。大众是佛、是菩萨,示现给我看,示现善的叫我学,我想想我有没有,跟他学;示现不善的,让我忏悔、让我反省,想想他那个不善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为什么?你的真诚恭敬心出来了。真诚恭敬心不得了,为什么?那是无上菩提心。我们今天真诚心为什么出不来?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没有体哪来的用?下面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用,体是真诚,我们诚生不出来。为什么生不出来?这个瞧不起、那个看不顺眼,永远生不起来。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下回过头来,都是自己的错,别人没有错。这是什么?这个人就觉悟,真的觉悟。一觉悟、一回头,他的进步非常快速,所以佛家讲勇猛精进。他不原谅自己,他原谅别人。原谅别人什么?是初学,因为初学烦恼习气没断,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真正契入境界的时候,对别人不是原谅,对别人是恭敬。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丝毫轻慢心,功夫得力了。不但是看经,字字句句无量义,看所有一切万法,万事万法,法法都是无量义,然后你体会到什么?原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经本,经本是什么东西?好像是目录、是提纲。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无量无边的恒沙世界,遍法界虚空界就是圆圆满满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说到根本就是个信,我们今天所有一切功夫都不能得力,原因在哪里?没有这个信。我说我信佛了,我皈依了,我受戒了,都不是真信。不但不是真信,严格给你讲,你都不是正信,是什么信?迷信,迷信不管用,确实是迷信,佛法是什么?不知道。佛法说你是佛,你本来是佛。我不相信,没有信。我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佛哪有过失?一切众生都在表演,都在示现,都是来度我的。善财的成就,秘诀就是这个。
我讲《四十华严》的时候讲过,他为什么会有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善财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凡夫就一个自己。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晓得每位善知识代表一类,将十法界的有情众生分为五十三类,不是五十三个人。我们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决定离不开这五十三类,善财会学,成绩突飞猛进,一生圆满成佛。我们怎么样?我们不会学。不会学,看别人全是过失,自己过失看不到,看不到你就不能改过,你就没有进步。看到别人过失,心里面又生起烦恼,那就往下坠落不是向上提升,走的是下坡路。善财走的是上坡路,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所以四念处是教我们看破。看破之后,四正勤是劝导我们用功,恶的赶快放下,善的赶紧学习。四正勤是断恶修善,已经修的善要增长,还没有修的善要叫它生;已经生的恶要改过,未生的恶要防止它不要再生,这四句话总结起来教我们断恶修善。后面四如意足是教我们放下。这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做到的,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能往生。
往生是个易行道,也不要看得太容易。你再仔细观察,虽然有些不认识字的阿公、阿婆们,他们老实念佛,最后真的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我了,我跟他去了,真的往生。他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学,你仔细观察他这些条件有没有?都具足。这是什么?我们常讲这是性德,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你看看这些往生的阿公、阿婆们,他们在没有往生之前,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傲慢?他有没有恭敬?他有没有慈悲?真的,善的都具足了,恶的都没有,谁教他的?没有人教他,自性本来具足的,所以他能够放得下。断恶修善都不执著,他所执著的就是一个极乐世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真的往生。我们可不能轻视他们,轻视他们、嫌弃他们,那个罪很重。他们有很多优点我们没有,我们有很多缺点他没有。自己没有好好去比较一下,好好认真比较一下,你就明白了,惭愧心就生起来了。
学佛的人,现在连西方接受过催眠治疗的人都知道,所谓是人没有生死。没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生死是肉身,肉身不重要,肉身不是自己。西方人,所以对於生死不恐惧了,没有贪生怕死这个念头,知道死了不过是换个身体,又来了。又来了是留级,为什么?你在这一生当中,你的功课没做好,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没有学好,你不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可能又到人道再修,一定要把这几门功课修好,佛才来接引你,没修好不接引你。由此可知,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功课。
这个功课你想想看,是不是都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们今天做不到,没有自觉,迷得很重。实在讲这三个根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帮助你看破就是帮助你觉悟,帮助你放下就是帮助你修行,帮助你功夫得力,然后你才晓得这三样东西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弟子规》要天天念,念不是念给别人听的,是给自己反省。展开经本,这一条我做到没有?最后还想一想我为什么没做到?你能这样想会开智慧,明天一定要把它做到。双管齐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决定依照弟子规,依照感应篇、十善业道的教诲去做,念佛不中断,念念求生净土,双管齐下。
因为儒释道这三个根本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成上善,上品的十善。上品十善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生欲界天,一般绝大多数生忉利天,上品十善。再往上面去,上品十善还要加功,加什么?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还要加定功,这个定功叫未到定,是修定,有一点定功,没有达到标准。达到标准就脱离欲界,就到色界去。所以你修禅的时候,你没有得到禅定,但是有一点定功,定功也有大小不一样,所以上面四层天都是一层比一层殊胜。最小的定功就是上品十善,有四无量心,再加上一点定功,到夜摩天。定功再深一层的,兜率天,再深的到化乐天,再深的就到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你定功成功了,脱离欲界到色界去。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这样到极乐世界,你才再修五根五力,才修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不是藏教的,给诸位说,西方极乐世界三十七道品是圆教的,意思不一样。记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凉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这两句五根五力,信各在初故。你看那五个顺序,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名词一样的,就是五根有力量,有力量就能办事,没有力量不能办事,只有根。好像种树一样,它是很小的树苗还没有力量,长大的时候就有力了,就有力量,信进念定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