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六卷) 2006/8/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1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清凉大师的《疏钞》,钞文,我们接著看末后的第三段,约四弘。「三约四弘者,初通立理,以是圆教四弘,故称性明之」。我们一段一段简单的来说明。四弘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段先说立理,以是圆教四弘。智者大师跟清凉大师判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化,天台家把它分为藏通别圆,有浅深次第;贤首大师把它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无论是台宗或是贤宗,《华严》都属於圆教,而且古大德对《华严》无不是把它看作一乘圆教,就是在世尊教学当中,这是达到颠峰。所以讲四弘也是讲圆教四弘,为什么?称性,这是个绝对的标准。讲三观,称性那就是一心三观;讲四弘,称理的四弘,称性就是称理,这是讲到究竟圆满。
「次信烦恼即菩提」,这以下的一段文,里面包括我们常讲生死即涅盘,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是「别显四弘」。下面是讲别显,称性是理体。别显,前面是通,初通立理,别显就可以能够分出来了。「初」,第一段,「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二由称本性而发心故」,这都是前面我们所读过的疏文,这一段是讲「佛道无上誓愿成」;「慨众生迷此」,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四「悼昔不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此明四弘,即指上四弘,上但指文,今将深心之言,会通此四,令圆妙耳」。我们来看看这段,用四弘来解释。
「深心信解」,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与理相应,方曰深心」。我们现在是从四弘誓愿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於佛法的信,对於佛法的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所以烦恼断不掉!我们知道学佛头一关就在此地。多少同修哪个不愿意把烦恼断尽?哪个人不想把法门学好?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个要懂。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绝对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头染污的烦恼习气多深多重。我们学佛有今天的状况,对佛法喜爱,非常想学,这个决不是你这一生才发心。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曾经发心学过!学过,但没学得成,也在很认真努力断烦恼,断得不干不净。这一生还算不错,又到人道来了,到人道再学习!学什么?四弘誓愿就是我们要学的,学断烦恼、学法门、学成佛道、学度众生,就学这个!这就是圆满的佛法。从称性,那就是大乘圆教;如果还是阿赖耶识做主,那就是别教、通教、藏教、小教。
你说经,给诸位说,古人判经是个例子,举例而已。真正的藏通别圆不在经书,在什么?在人。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他是个圆顿根性的人,他所接触的没有一法不是圆教;他是大乘根性的人,他所接触的一切没有一法不是大乘;他要是小乘根性,你就叫他来学《华严》,《华严》也是小乘。然后你才晓得,教哪有浅深?没有!浅深次第全在众生的心行。所以,大乘教里面为什么一再教我们,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就是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包容,像诸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哪里修?最方便的就是在人事环境上修,如果会修的人最容易得力。在跟人与人相处,学慈悲、学尊重、学诚敬,学断自己的烦恼习气。像普贤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断烦恼习气就是这条所说的,烦恼习气断了,或者是虽没有断,轻了,轻一分,我们的信解就深一分、就广一分;烦恼习气断两分,我们的信解就增长到两分,决定成正比例。烦恼习气不断,不断是轮回心,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深心信解是菩提心。经上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可是它的作用可不一样,菩提的作用乐,烦恼的作用苦。为什么又叫它烦恼,又叫它菩提?它是一桩事情,迷了叫烦恼,悟了叫菩提。它的自体没有迷悟,迷悟是人。理上没有迷悟,性上没有迷悟,再跟诸位说,相上也没有迷悟。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那就是说相上没有迷悟,迷悟在人心,「好丑在人心」。
现在外国有些真有智慧的、有德行的人都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要学习爱心。不能对人有怨恨,要学爱心,不可以有愤怒,不可以有敌视,不能有冤仇。要学爱心,要学习宽容,要学尊重,要学诚敬,这是觉;怨恨、对立、愤怒,那是迷。他们不懂得破迷开悟,他没有这个说法,但是他说一种要学习,一种你要放下;放下就是破迷,叫你学习那些,就是开悟!悟了自然对人诚恳,自然慈悲心流露,自然会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下,悟的人放下。烦恼习气起现行,又起来了,这是初学人每个人都免不了的事情。为什么?习气太重太深,哪有那么容易断!所以古人讲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没有关系,自然它会起来,要觉,一起来之后立刻就觉悟。觉悟是什么?觉悟就把它断掉了。
而念佛人这个方法再巧妙不过,念佛人用什么方法把烦恼打掉?一句佛号。境界现前,烦恼起来了,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才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用这句佛号把你这个念头取而代之。把佛号放在心上,把情欲放下,不要去理会它,心就平了。隔个不久,这个不久的时间长短不一定,功夫好的一、二天,功夫不好的几分钟之后,它又起来了,赶快把佛号提起来,又把它压住。你看古大德常常跟我们讲,能够压到烦恼真正不起现行,时间多久?一支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要用多么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得到?古人的经验差不多是三年到五年,根利的人三年,中等根性的人要五年。就是你能够在一支香,一个半小时,不起一个妄念,这功夫不错了!我们一个半钟点不知道起多少妄念,这个不希奇。如果不是真正用功,十年、二十年都做不到。
诸位想想,你学佛多少年?你现在能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不说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心地清净,保持清净不起一个妄念,你能做到吗?能做到,那功夫很好了。可是还要努力,不努力,求往生没有把握。《弥陀经》上讲得好,「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念经容易,真干起来才晓得是真不容易!一天,那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不起一个妄念,两天,四十八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好难!七天不起一个妄念,往生净土是上上品往生。那叫什么?得念佛三昧。不简单!谁能做得到?深心信解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自己要承认,我对於净宗,对於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的信心不够。虽然信,若有若无;虽然解,依旧模糊,不透彻!真的透彻了,你对极乐世界向往,你对这个世界真能放下。凡是对这个世界放不下的,解得不透、解得不深,才会有这个现象。
信烦恼即菩提,对於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烦恼要不要断?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断了,菩提不也断了吗?一点都不错。其实讲烦恼断、菩提长,实际上是转烦恼为菩提,讲断是加强语气,对初学人说的。刚才讲,迷了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它是一不是二。凡圣没有别的,就是在迷悟,一念迷,就是六道凡夫;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了。觉从哪里来的?觉从清净心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妄念多、杂念多,不清净!虽念佛,佛号力量不能集中,声声阿弥陀佛,里头掺杂著有杂念。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一句就是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门最高的指导原则。都摄六根简单的讲就是摄心,中国古人所讲的收心。孟子讲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是摄心,摄心就是学问。如果这个话你还听不懂,我再讲得白一点。平常我们的心都往外跑,往什么地方跑?五欲六尘跑;眼往色上跑,耳往声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就是外面的诱惑,你是跟著诱惑走,这是心往外跑。儒跟佛都讲,真正做学问的要把心收回来,不往外跑,做这个功夫。你看你先能收心,然后净念相继,才能把佛念得好;心要不收,你的念不是净念,净是清净。你的念里面是什么?念里头掺杂著妄想,那个妄想就是心往外跑,就是妄想,你的心不专一。净念的净字就是我们一般讲不怀疑、不夹杂,那就叫净;半信半疑,还夹杂著妄念,这个净不清净;相继是不间断。所以总的来说,觉明妙行菩萨跟我们讲得好,三句话九个字,念佛怎么念法?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
这样念,功夫得力,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你马上会觉得智慧现前。怎么现前?在从前,看事看不清楚,听人说话听不清楚,看佛经看不懂;智慧现前之后,看人、看外面境界会看出门道,听别人说话也听得懂了,看经懂得经里头的意思。你的心愈清净,你展开经本的意思就愈多,这里头意思字字句句无穷无尽,见色闻声全是智慧。迷的时候,见色闻声全是烦恼,心不清净;心清净之后,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智慧。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真的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读《坛经》,读这句话不懂!含糊笼统,字都认识,无法体会。这么多年的学习,这么多年的练习,现在对这句话明白了。一定要心有几分清净你才会懂,你的心完全不清净,心浮气躁,怎么讲也不懂,不是你的境界,你无法体会;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
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称本性而发心」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真的本来是佛。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礼敬的心油然而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中国古大德教导我们「毋不敬」,佛法教给我们的「礼敬诸佛」,我们就懂了,我们也能够落实。对人、对事、对物我们会恭恭敬敬的接待,决定没有虚伪,一切都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做起。
我在十四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失学一年,抗战期间,非常辛苦,家境清寒。我十四岁要出去谋生,家里面没有能力供给我读书,生活困难,我还要出去做工。赚一点钱除了养自己之外,还可以寄一点给母亲,非常不容易。常常想到,我有能力读书,为什么会失学?家境清寒。世间像我这种遭遇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的少年。我常想这个事情,如何叫能够念书、喜欢念书的这些少年不失学?我常常想,想了很久,真的想出一个方法。我们家穷,没钱!如果学龄的儿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大学已经是青年了,如果读书都不要缴学费多好,我真的想到这个。
不缴学费,钱从哪里来?教育费从哪里来?国家不是有税捐吗?我就想到,如果国家在税捐里头能够有个教育捐,好像你的收入,不管是收入多少,按比例十分之一做为教育捐。这笔钱国家要专门来从事於教育,小孩从小学到大学就不用缴学费了,我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十四岁想这个问题,想很多,想了很多年。我小时候的思想真的跟别人不一样,一个人常常坐在河边、树下,躺在那个地方胡思乱想,可是都想这些问题。钱从哪里来?这就会想到什么?想到经济、想到生产。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哲学,自己研究,没有老师,想的问题想很多。到最后想到,如果人要不善,再好的理想都会落空,人要怎样人人都是好人,这就属於哲学问题了。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对於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到台湾一样没有钱念书,要自己养活自己。找到方东美先生,非常想跟他学,他在学校教书,我们也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考大学,也没有这笔学费。所以公余时间希望能旁听他的课。到以后真的没有想到,方老师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单独给我上两个小时课。每个星期两个小时,给我有系统的讲了一部哲学概论。学佛是他老人家介绍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以为佛教是迷信,听了这堂课之后才知道佛法妙!是一门高深的哲学。老师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引发我学佛的兴趣,引发学佛的决心。
我们懂得本来是佛,我们的目标就纯正了。佛是什么?在前面我画了一个图,因为前几天正好有人问我,「你们学佛的人,真有佛吗?佛在哪里?你见到了吗?」所以我就画个图,告诉他,我说我见到,我天天见到。在哪里?我说你就是!他就愣住了。我画个圆,我说这个圆就是佛,把这个代表佛。然后我涂点黄的颜色在圆里头,黄色是代表妄想,你带著有妄想,这叫菩萨;再在黄色上涂一层绿色的,颜色就更复杂了,这叫阿罗汉;然后再涂上红色的,这叫凡夫。我说你现在,你本来是佛,就像这个圆的图一样;你现在这个里头有黄色、有绿色、有红色,搅和得一塌糊涂,这叫六道凡夫,这就是你现在。你说你是不是佛?你要把红色去掉,你就是阿罗汉;你要是把绿色去掉,你就是菩萨;你把黄色再去掉,你就是佛,不在外面!他听懂了。
这三种颜色我把它代表妄想、分别、执著,黄色代表妄想,绿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著,你三样东西都有。这三样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他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我又举出来,譬如我们把眼睛比喻作佛,清净。我们眼睛,外面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真的,这不是假的,一真法界。我们戴上一个黄色的太阳眼镜,看到外面统统就是黄色;再戴上一个绿色的,看到外面是绿黄色;再戴了一个红色的,看到外面是紫的,三种颜色混合是紫的。那问你,外面山河大地是不是紫的?我看的明明是。你自己眼睛是不是紫的?眼睛不是,也不是。紫从哪里来的?眼镜!眼镜拿掉就没事了,眼镜是妄,不是真的。
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妄想分别执著是不觉,本来无,都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修学从这里产生信心,虚妄当然可以断得了,真实一定可以证得。我把这三个眼镜,现在你是戴上三个眼镜,看里看外都不是人,都是见不到真相。从外面看你眼睛,你的眼睛有很浓的颜色;你的眼睛看外面,外面世界也有很浓的一层染污,就这么个道理。其实外头没有染污,里面你自己自性也没有染污。你能从这个比喻明白了,觉悟过来,所有一切不善哪有断不掉的道理!断不掉是因为你不懂,你把妄当作真。觉悟了,断,事上断也要长时间的磨炼,不磨炼不行,要磨炼,在生活上磨炼。
先锻炼什么?先把头一副拿掉,执著,最外面这一层拿掉。我们学著不执著,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然后再进一步学什么?不分别。只要这两种做到了,不要说两种,一种做到了,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我们往生就有把握,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由此你就知道,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有坚固的执著,往生没把握,你烦恼很难断。所以,你首先要学不再执著,学随缘,学能够尊重人,放下自己的成见,这就对了。不要再以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要有这种想法。尊重别人,只要没有重大的过失,可以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断烦恼的方法。
你真正有信心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教导你做的,应该修的、应该要断的,你就很容易做到。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你自然就能够把它改正过来,改正就是随顺法性,法性是纯净纯善。中国古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你只要把烦恼障碍去掉,它统统都现前,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就是圣人,带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第三句讲「慨众生之迷此」,这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看到众生把真相迷失了,完全不知道。烦恼即菩提,我们从这个里头要知道它的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没有对立的。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大乘教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对立。烦恼跟菩提不是对立,生死跟涅盘不是对立,众生跟佛陀不对立,在佛法里头找不到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是和谐。所以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本来和谐,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宇宙如是,大自然如是,我们的身体、身心亦如是。所有一切这些错误观念,就像眼镜一样,虚幻不实,你迷了,才生出这些东西。所以非常感慨,众生迷了。觉悟的人看到迷的人还没有回头,他生起慈悲心帮他,帮他觉悟,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底下一句「悼昔不知」,这是自己惭愧、自己忏悔,我过去不晓得,今天才知道。过去不知道,在六道里头轮回这么久,吃了多少亏,吃了多少苦,现在知道了。知道怎么样?知道要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看它落实在这里。所以你看前面这段文,它是三心,三菩提心,它是三观,它是四弘,真的是圆融到极处。怎么看怎么圆,怎么讲都能讲得通,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一圆一切圆,一通一切通。我们把它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圆满。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清凉的钞文。「有悲故下,二正结归,谓上虽多义,不出悲智」,用慈悲、智慧就可以完全包括,「故今结之,即结上疏文及经文耳」。下面大师还有开示,这个开示就是如何把三观跟四弘融成一体,这才真正叫圆妙,圆通玄妙!他引用止观的文,「故止观第五,明十法成乘中,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云」,有这么几句话,「既深识不思议境」,这个认识不是浅识,深识!有一定的深度。这不思议的境界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二法门,这是不思议。二就可以思、可以说,议论是说,可以说;不可思,这是一真法界,是不二法门。像前面所说的烦恼即菩提,本来成佛,这是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迷了,在里面胡思乱想;悟了,境界原来圆融贯彻,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一法不圆融。
真正发菩提心有这么几句话,「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乃至云,思惟彼我,鲠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这两个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真的深识。「不思议境」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性相、理事、因果皆不可思议。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叫不思议境界。一苦一切苦,迷了;一悟一切悟,那是觉悟。我们今天没有觉,没有觉悟,迷!迷了就一苦一切苦。所以自己悲伤昔苦,过去无量劫来,「起惑」,惑是迷惑,「耽湎」是沉溺在迷惑里头太深了。这都是止观里面的话。乃至说「思惟彼我」,想想一切六道的众生跟我。
「鲠痛」,鲠是什么?吃鱼,鱼骨头在喉咙里面,你想想这多难过!这种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形,鱼刺在喉咙里,那很痛苦。自己痛苦,也哀痛别人。为什么?我们都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对於诸法实相一无所知,所以起惑造业。造业,业就有报,总不出六道轮回。所以从这个地方兴起两个誓愿,兴就是兴起、发起的意思,发度众生的愿,发断烦恼的愿。我过去讲四弘誓愿,我用很浅显的话说,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有觉悟的人没有不发这个愿的。这一愿也确实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己没有任何条件一定去帮助他、去救他,没什么理由好说的,天性,性德。
我说四弘誓愿只有这条是愿,其他三条呢?其他三条是圆满这一愿必须具备的条件。你要帮助众生,救度苦难众生,你自己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就是你没有德行,你度不了!所以头一个你就得修德。孔子教学,大家都知道,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德行。德行是什么?德行是断烦恼。第二是言语,言语还包括在德行里面。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政事跟文学都是属於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没有德行,你没有学术,虽然发度众生的愿,那个愿是空的,不能兑现的。也就是佛在经教上常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你要想度众生,你要先度自己。
古时候没问题,你看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真的自己成就之后才度别人。现在佛教为什么衰,衰到谷底?为什么会到这个样子?学佛的人很多,表面看很兴旺,细心观察,跟古人的性质几乎完全变质了。古人是真修,我们今天不是真修。你要细心去研究,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尊重释迦牟尼佛,没有依教奉行。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一定是「信受奉行」,我们这四个字没做到。讲得很好听,与我们自己的愿望相违背,於是讲归讲,希望别人行,自己怎么样?自己不行,自己也没接受。自己不信、不受,希望别人能够信受奉行,哪有这个道理!
佛教我们什么,我们没有尊重他,没有依教奉行?佛在灭度之前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做老师?我们跟谁学?佛给我们说出两个老师,第一个「以戒为师」,第二句「以苦为师」。我们今天不持戒,我们今天不愿意吃苦,这就是不尊重佛,就是不听话;换句话说,不是佛弟子!佛弟子一定持戒,佛弟子一定修苦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今天不愿意持戒,不能吃苦,这个问题严重。你要真正学佛,你要听话,你要尊重本师释迦牟尼佛。
讲到戒律,一入佛门接受三皈,三皈是做了,受了三皈,是不是真受了?没有。三皈讲得最好、最清楚、最明白,六祖惠能大师《坛经》上所说的。自古以来传授三皈的文句,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这样说的。而六祖大师把它改了,六祖大师传授皈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最初看《坛经》看到这段,我就想,六祖能大师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四百年,他为什么这样说?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大概七百年,时间也不算短。法传久了就变质,听说皈依佛,我们一般的反应就想到佛像;听说皈依法,一定就想到经典;讲皈依僧,一定就想到出家人。肯定大家都是这个想法!
可是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不是这个意思。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怎么讲法?法怎么讲法?僧怎么讲法?你总要懂!那个时候人都懂。传了七百年,大家疏忽了,都不懂,都著了相,迷在形相上。所以能大师完全讲它表法的意思,佛是代表觉,法是代表正知正见,僧是代表清净不染,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人传授皈依,他念的文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就讲得很清楚!佛法僧里面的意义,真正的意义是觉正净,你就没有错了。觉正净是自性三宝,这是你真正皈依处。
皈依佛是什么意思?觉而不迷。就是从迷惑回过头来,我皈依觉,觉悟。你受了三皈,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觉悟?那你真皈依佛了。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处事待人接物都一样,你是不是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那你真的皈依法了。是不是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那叫真的皈依僧。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够远离迷邪染,依觉正净,这是真正三皈依。我们都受了三皈,有没有做到?生活迷邪染,工作迷邪染,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迷邪染,哪来的觉正净?不读经,不知道什么叫觉正净。
我这一生学佛五十五年,讲经也讲了四十八年,因为讲经,天天要读经,不读经就没得讲了。天天要讲,天天就要读,我读得很认真,读得很仔细,在此地跟大家是我学习的心得报告。把我所修学的、我所领悟的,跟我们同学一起来分享,给大家做报告。只有读经,我们日常生活才能跟觉正净相应;如果说离开经教,肯定跟迷邪染相应。我是个过来人,我很清楚、很明白,不认真在经教上下功夫怎么行?有很多人确实是在经教上下功夫,认真努力,可是佛法的受用依旧没有得到。什么受用?烦恼轻、智慧长,转烦恼为菩提,这个功夫不得力;破迷开悟的功夫不得力,离苦得乐没有得到,还是这么苦。这又是什么原因?总得找!你把原因找出来,然后再把原因消除,我们功夫就得力了。我找到根本的原因,就是世尊这两句话,「持戒、吃苦」;不肯持戒,怕吃苦,这没法子。
戒,刚才讲了,三皈都做不到,我们三皈有名无实!人总得要老实,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过能改就好,你功夫就得力。你要不知道你的错误,不肯改过,你永远迷惑、永远犯错,你怎么会有成就?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你就是用上三百年的功夫都不能成就。像盖房子一样,你要盖大楼,你没有地基,没有做基础,不要说盖大楼,一层都会倒掉,没有打地基!於是我们这才极力的劝导善心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佛要从基础上扎根,决定不要好高骛远,我们要真干。佛法的根是什么?佛法的根是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今天十善业道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古人做到,我们现在做不到。古人还有根,十善业道还有基础,就是佛在《佛藏经》上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这是佛教导我们修学要有次第,由浅而深。佛教传到中国来,确实有小乘,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俱舍宗、成实宗。中国佛教是十个宗派,两个小乘。可是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唐朝末年小乘几乎就没有了。这什么原因?是不是中国人不听话?不是的,中国人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可以!中国人在没有学佛之前,无论出家、在家都学过儒、都学过道。儒的根本,我们今天选的《弟子规》,家教;道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你看看明清念书人,都用功过格认真的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也用功过格。莲池大师他不叫功过格,他叫「自知录」,《全集》里头有,每天用这个来反省、来改过。这里头的内容多半都是《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有儒的基础、有道的基础,十善业有根,十善业不难,你才真正能做到。
今天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这个根。修小乘,小乘经太多太杂了,篇幅太多就有困难。不如牢牢的抓住《太上感应篇》跟《弟子规》,真有效果!然后再好好的修《十善业道》。儒、释、道三个根,这三样东西百分之百的落实。决定不要原谅自己,你要是原谅自己的话,你就是还愿意搞六道轮回。真正不想再搞六道轮回,不愿意再堕三恶道,你就把这三个根扎稳。能不能做得到?能!
我们这次在庐江做试验,成功了,我们招收的种子老师三十个人,要求他们自我落实弟子规,一个根,自我落实。时间多少?三个月,真的。因为这些种子老师他们原本是教员,小学的老师、初中老师、幼稚园老师,都是为人师表的。所以他们非常认真努力去做,真做到了。做到之后,他整个的人生观改变了,气质改变了。再让他们去教当地的居民,汤池这个小镇十二个村庄,总共居民四万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学。我们三十个老师,分到各个村庄里面去教,没想到教二个月效果就出来了。这个地方的风气完全改变了,居民的素质明显的提升。让我们证明了古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可惜没人教;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有好人去诱导。我们做这个试验才半年,我们看到非常欢喜,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你要不教、要不学,就没法子,那你就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要教、要学,教学一天都不能放松。
我的一生就是例子,学是一天不放松,教也是一天不放松,自己得受用。我得的受用你们大家看到,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人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为什么?忧能使人老。他有烦恼,烦恼很容易叫人老化;快乐不会,快乐的人不容易衰老。乐在什么地方?乐在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长,乐在这里。如果你们会听的,你们常常听我讲经,我们留的有录相带,你把上一个月我所讲的,跟这个月所讲的,你去比较一下。我这个月比上个月讲得好,我今年比去年讲得好,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怎么不欢喜?佛法里面叫法喜充满,孔老夫子说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真乐。这不是外面的刺激,这个快乐是从内心里头向外流出来的。你要不是有实学,真实的学习,你得不到。你天天学佛,还有烦恼、还有忧虑、还有牵挂,你没有真学,真学就没有了,真学你得到法喜。
我们再接著看下面,下面就跟三观合起来。「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这两句是空观。佛在《般若经》上跟我们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虽然毕竟空,我们要不要去做?要做。为什么?我们没空!用这个方法来修,修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悟入空理。要怎样修?我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我断烦恼也不执著断烦恼的相,这就对了;换句话说,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只管去做,就对了。中国古德教人「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老实的去做,诚恳的去做,於一切法要认识清楚。
三观里面讲的空假中,空是讲体,体是性,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佛法里面讲心法跟色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有没有?有,它不是没有,永恒的存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佛用八个不字来形容它。相,相是假观,相之体是性,相从哪来的?你看《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妄想。诸位要晓得,真心没有想。十法界依正庄严、三途六道从心想生,心想善就现三善道,心想恶就现三恶道,什么都不想那就是一真法界。想里头就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妄想是想里头最淡薄的,分别就严重,执著是最严重的。所以我们要断,先从最严重的,先断执著。断执著,你要把什么事情都看淡,不要看得很认真,容易把执著放下。心地一定要清净,烦恼多、念头多决不是个好现象。
把妄念除掉,方法很多,佛家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也只有几大类,修禅、修教、念佛、持咒、持戒五大类,五大类展开是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方法?用的是念佛。念佛方法很多,我们采用的是持名念佛。从哪里学来的?从《弥陀经》上学来的。《弥陀经》持名,《无量寿经》也持名。《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多了,它有十六种念佛的方法,叫《十六观经》,十六种方法最后的一种也是持名。我们今天用持名的方法,这都是属於事相上的,不能不知道。
印光大师是我们近代一位了不起的祖师,他老人家开导我们的,都是对现代人讲的;换句话说,都是治现代人的病。所以《文钞》非常重要,要我们说个时髦的话,就是净宗修学的现代化,你就明白了。他跟我们讲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思惟、接受、依教奉行?他说「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对上要敬,对下要和。我们今天整个社会确实对上不敬,对下不和,所以整个社会混乱。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冲突严重,如何能够化解冲突?外国人说消弭冲突,祖师这两句话就解决了,我们对上能够尊敬,对下能和睦。祖师后头又说,「忍人所不能忍」,忍辱!要学有耐心,不要冲动,不能烦躁,心浮气躁什么都不能成就。不要说道业,世间法的学业,乃至於所有的世法,心浮气躁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金刚经》上佛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
你看看祖师讲了个敬、讲了个和,接著讲忍,这三个字你要是真的学会了,有大受用!然后才真正能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别人不愿意吃苦,我愿意吃苦;别人不愿意持戒,我愿意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弟子规》一般人做不到,我能做到;《感应篇》一般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十善业别人做不到,你也能做到;三皈五戒你也能做到。好了,你的慈悲心发出来了,自然就能「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用现在的话来讲,你自动自发为众生服务。
「静坐常思己过」,工作放下来、休息的时候,常常反省,我今天处世待人有没有做错的地方;「闲谈不论人非」,跟别人谈话决定不说是非。我们做到了没有?有没有想到古德常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孔子教学,把言语列在第二个科目,德行后面就是言语,为什么?口为祸福之门。往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造成误会!由误会变成矛盾,由矛盾变成冲突,事情就麻烦了。言语不能不谨慎,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所以真正修行人,都听别人的,说得对,阿弥陀佛,说得不对也是阿弥陀佛,回答别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到晚,一句佛号,不要间断,除念佛之外,没有杂念。就是看人、看事、看一切,总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真修行。这样的修行人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得生,真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我们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肯定是念佛不老实。不老实是什么?夹杂,妄念很多,常常间断。你有这种现象,你对於念佛信解不深。信解不深,说得不好听,你有疑惑,你不是真信;真信不一样,真信,印祖讲的话你一定能够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清凉大师的《疏钞》,钞文,我们接著看末后的第三段,约四弘。「三约四弘者,初通立理,以是圆教四弘,故称性明之」。我们一段一段简单的来说明。四弘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段先说立理,以是圆教四弘。智者大师跟清凉大师判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化,天台家把它分为藏通别圆,有浅深次第;贤首大师把它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无论是台宗或是贤宗,《华严》都属於圆教,而且古大德对《华严》无不是把它看作一乘圆教,就是在世尊教学当中,这是达到颠峰。所以讲四弘也是讲圆教四弘,为什么?称性,这是个绝对的标准。讲三观,称性那就是一心三观;讲四弘,称理的四弘,称性就是称理,这是讲到究竟圆满。
「次信烦恼即菩提」,这以下的一段文,里面包括我们常讲生死即涅盘,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是「别显四弘」。下面是讲别显,称性是理体。别显,前面是通,初通立理,别显就可以能够分出来了。「初」,第一段,「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二由称本性而发心故」,这都是前面我们所读过的疏文,这一段是讲「佛道无上誓愿成」;「慨众生迷此」,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四「悼昔不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此明四弘,即指上四弘,上但指文,今将深心之言,会通此四,令圆妙耳」。我们来看看这段,用四弘来解释。
「深心信解」,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与理相应,方曰深心」。我们现在是从四弘誓愿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於佛法的信,对於佛法的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所以烦恼断不掉!我们知道学佛头一关就在此地。多少同修哪个不愿意把烦恼断尽?哪个人不想把法门学好?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个要懂。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绝对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头染污的烦恼习气多深多重。我们学佛有今天的状况,对佛法喜爱,非常想学,这个决不是你这一生才发心。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曾经发心学过!学过,但没学得成,也在很认真努力断烦恼,断得不干不净。这一生还算不错,又到人道来了,到人道再学习!学什么?四弘誓愿就是我们要学的,学断烦恼、学法门、学成佛道、学度众生,就学这个!这就是圆满的佛法。从称性,那就是大乘圆教;如果还是阿赖耶识做主,那就是别教、通教、藏教、小教。
你说经,给诸位说,古人判经是个例子,举例而已。真正的藏通别圆不在经书,在什么?在人。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他是个圆顿根性的人,他所接触的没有一法不是圆教;他是大乘根性的人,他所接触的一切没有一法不是大乘;他要是小乘根性,你就叫他来学《华严》,《华严》也是小乘。然后你才晓得,教哪有浅深?没有!浅深次第全在众生的心行。所以,大乘教里面为什么一再教我们,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就是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包容,像诸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哪里修?最方便的就是在人事环境上修,如果会修的人最容易得力。在跟人与人相处,学慈悲、学尊重、学诚敬,学断自己的烦恼习气。像普贤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断烦恼习气就是这条所说的,烦恼习气断了,或者是虽没有断,轻了,轻一分,我们的信解就深一分、就广一分;烦恼习气断两分,我们的信解就增长到两分,决定成正比例。烦恼习气不断,不断是轮回心,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深心信解是菩提心。经上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可是它的作用可不一样,菩提的作用乐,烦恼的作用苦。为什么又叫它烦恼,又叫它菩提?它是一桩事情,迷了叫烦恼,悟了叫菩提。它的自体没有迷悟,迷悟是人。理上没有迷悟,性上没有迷悟,再跟诸位说,相上也没有迷悟。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那就是说相上没有迷悟,迷悟在人心,「好丑在人心」。
现在外国有些真有智慧的、有德行的人都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要学习爱心。不能对人有怨恨,要学爱心,不可以有愤怒,不可以有敌视,不能有冤仇。要学爱心,要学习宽容,要学尊重,要学诚敬,这是觉;怨恨、对立、愤怒,那是迷。他们不懂得破迷开悟,他没有这个说法,但是他说一种要学习,一种你要放下;放下就是破迷,叫你学习那些,就是开悟!悟了自然对人诚恳,自然慈悲心流露,自然会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下,悟的人放下。烦恼习气起现行,又起来了,这是初学人每个人都免不了的事情。为什么?习气太重太深,哪有那么容易断!所以古人讲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没有关系,自然它会起来,要觉,一起来之后立刻就觉悟。觉悟是什么?觉悟就把它断掉了。
而念佛人这个方法再巧妙不过,念佛人用什么方法把烦恼打掉?一句佛号。境界现前,烦恼起来了,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才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用这句佛号把你这个念头取而代之。把佛号放在心上,把情欲放下,不要去理会它,心就平了。隔个不久,这个不久的时间长短不一定,功夫好的一、二天,功夫不好的几分钟之后,它又起来了,赶快把佛号提起来,又把它压住。你看古大德常常跟我们讲,能够压到烦恼真正不起现行,时间多久?一支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要用多么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得到?古人的经验差不多是三年到五年,根利的人三年,中等根性的人要五年。就是你能够在一支香,一个半小时,不起一个妄念,这功夫不错了!我们一个半钟点不知道起多少妄念,这个不希奇。如果不是真正用功,十年、二十年都做不到。
诸位想想,你学佛多少年?你现在能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不说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心地清净,保持清净不起一个妄念,你能做到吗?能做到,那功夫很好了。可是还要努力,不努力,求往生没有把握。《弥陀经》上讲得好,「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念经容易,真干起来才晓得是真不容易!一天,那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不起一个妄念,两天,四十八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好难!七天不起一个妄念,往生净土是上上品往生。那叫什么?得念佛三昧。不简单!谁能做得到?深心信解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自己要承认,我对於净宗,对於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的信心不够。虽然信,若有若无;虽然解,依旧模糊,不透彻!真的透彻了,你对极乐世界向往,你对这个世界真能放下。凡是对这个世界放不下的,解得不透、解得不深,才会有这个现象。
信烦恼即菩提,对於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烦恼要不要断?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断了,菩提不也断了吗?一点都不错。其实讲烦恼断、菩提长,实际上是转烦恼为菩提,讲断是加强语气,对初学人说的。刚才讲,迷了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它是一不是二。凡圣没有别的,就是在迷悟,一念迷,就是六道凡夫;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了。觉从哪里来的?觉从清净心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妄念多、杂念多,不清净!虽念佛,佛号力量不能集中,声声阿弥陀佛,里头掺杂著有杂念。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一句就是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门最高的指导原则。都摄六根简单的讲就是摄心,中国古人所讲的收心。孟子讲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是摄心,摄心就是学问。如果这个话你还听不懂,我再讲得白一点。平常我们的心都往外跑,往什么地方跑?五欲六尘跑;眼往色上跑,耳往声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就是外面的诱惑,你是跟著诱惑走,这是心往外跑。儒跟佛都讲,真正做学问的要把心收回来,不往外跑,做这个功夫。你看你先能收心,然后净念相继,才能把佛念得好;心要不收,你的念不是净念,净是清净。你的念里面是什么?念里头掺杂著妄想,那个妄想就是心往外跑,就是妄想,你的心不专一。净念的净字就是我们一般讲不怀疑、不夹杂,那就叫净;半信半疑,还夹杂著妄念,这个净不清净;相继是不间断。所以总的来说,觉明妙行菩萨跟我们讲得好,三句话九个字,念佛怎么念法?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
这样念,功夫得力,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你马上会觉得智慧现前。怎么现前?在从前,看事看不清楚,听人说话听不清楚,看佛经看不懂;智慧现前之后,看人、看外面境界会看出门道,听别人说话也听得懂了,看经懂得经里头的意思。你的心愈清净,你展开经本的意思就愈多,这里头意思字字句句无穷无尽,见色闻声全是智慧。迷的时候,见色闻声全是烦恼,心不清净;心清净之后,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智慧。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真的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读《坛经》,读这句话不懂!含糊笼统,字都认识,无法体会。这么多年的学习,这么多年的练习,现在对这句话明白了。一定要心有几分清净你才会懂,你的心完全不清净,心浮气躁,怎么讲也不懂,不是你的境界,你无法体会;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
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称本性而发心」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真的本来是佛。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礼敬的心油然而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中国古大德教导我们「毋不敬」,佛法教给我们的「礼敬诸佛」,我们就懂了,我们也能够落实。对人、对事、对物我们会恭恭敬敬的接待,决定没有虚伪,一切都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做起。
我在十四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失学一年,抗战期间,非常辛苦,家境清寒。我十四岁要出去谋生,家里面没有能力供给我读书,生活困难,我还要出去做工。赚一点钱除了养自己之外,还可以寄一点给母亲,非常不容易。常常想到,我有能力读书,为什么会失学?家境清寒。世间像我这种遭遇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的少年。我常想这个事情,如何叫能够念书、喜欢念书的这些少年不失学?我常常想,想了很久,真的想出一个方法。我们家穷,没钱!如果学龄的儿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大学已经是青年了,如果读书都不要缴学费多好,我真的想到这个。
不缴学费,钱从哪里来?教育费从哪里来?国家不是有税捐吗?我就想到,如果国家在税捐里头能够有个教育捐,好像你的收入,不管是收入多少,按比例十分之一做为教育捐。这笔钱国家要专门来从事於教育,小孩从小学到大学就不用缴学费了,我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十四岁想这个问题,想很多,想了很多年。我小时候的思想真的跟别人不一样,一个人常常坐在河边、树下,躺在那个地方胡思乱想,可是都想这些问题。钱从哪里来?这就会想到什么?想到经济、想到生产。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哲学,自己研究,没有老师,想的问题想很多。到最后想到,如果人要不善,再好的理想都会落空,人要怎样人人都是好人,这就属於哲学问题了。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对於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到台湾一样没有钱念书,要自己养活自己。找到方东美先生,非常想跟他学,他在学校教书,我们也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考大学,也没有这笔学费。所以公余时间希望能旁听他的课。到以后真的没有想到,方老师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单独给我上两个小时课。每个星期两个小时,给我有系统的讲了一部哲学概论。学佛是他老人家介绍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以为佛教是迷信,听了这堂课之后才知道佛法妙!是一门高深的哲学。老师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引发我学佛的兴趣,引发学佛的决心。
我们懂得本来是佛,我们的目标就纯正了。佛是什么?在前面我画了一个图,因为前几天正好有人问我,「你们学佛的人,真有佛吗?佛在哪里?你见到了吗?」所以我就画个图,告诉他,我说我见到,我天天见到。在哪里?我说你就是!他就愣住了。我画个圆,我说这个圆就是佛,把这个代表佛。然后我涂点黄的颜色在圆里头,黄色是代表妄想,你带著有妄想,这叫菩萨;再在黄色上涂一层绿色的,颜色就更复杂了,这叫阿罗汉;然后再涂上红色的,这叫凡夫。我说你现在,你本来是佛,就像这个圆的图一样;你现在这个里头有黄色、有绿色、有红色,搅和得一塌糊涂,这叫六道凡夫,这就是你现在。你说你是不是佛?你要把红色去掉,你就是阿罗汉;你要是把绿色去掉,你就是菩萨;你把黄色再去掉,你就是佛,不在外面!他听懂了。
这三种颜色我把它代表妄想、分别、执著,黄色代表妄想,绿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著,你三样东西都有。这三样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他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我又举出来,譬如我们把眼睛比喻作佛,清净。我们眼睛,外面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真的,这不是假的,一真法界。我们戴上一个黄色的太阳眼镜,看到外面统统就是黄色;再戴上一个绿色的,看到外面是绿黄色;再戴了一个红色的,看到外面是紫的,三种颜色混合是紫的。那问你,外面山河大地是不是紫的?我看的明明是。你自己眼睛是不是紫的?眼睛不是,也不是。紫从哪里来的?眼镜!眼镜拿掉就没事了,眼镜是妄,不是真的。
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妄想分别执著是不觉,本来无,都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修学从这里产生信心,虚妄当然可以断得了,真实一定可以证得。我把这三个眼镜,现在你是戴上三个眼镜,看里看外都不是人,都是见不到真相。从外面看你眼睛,你的眼睛有很浓的颜色;你的眼睛看外面,外面世界也有很浓的一层染污,就这么个道理。其实外头没有染污,里面你自己自性也没有染污。你能从这个比喻明白了,觉悟过来,所有一切不善哪有断不掉的道理!断不掉是因为你不懂,你把妄当作真。觉悟了,断,事上断也要长时间的磨炼,不磨炼不行,要磨炼,在生活上磨炼。
先锻炼什么?先把头一副拿掉,执著,最外面这一层拿掉。我们学著不执著,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然后再进一步学什么?不分别。只要这两种做到了,不要说两种,一种做到了,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我们往生就有把握,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由此你就知道,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有坚固的执著,往生没把握,你烦恼很难断。所以,你首先要学不再执著,学随缘,学能够尊重人,放下自己的成见,这就对了。不要再以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要有这种想法。尊重别人,只要没有重大的过失,可以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断烦恼的方法。
你真正有信心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教导你做的,应该修的、应该要断的,你就很容易做到。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你自然就能够把它改正过来,改正就是随顺法性,法性是纯净纯善。中国古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你只要把烦恼障碍去掉,它统统都现前,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就是圣人,带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第三句讲「慨众生之迷此」,这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看到众生把真相迷失了,完全不知道。烦恼即菩提,我们从这个里头要知道它的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没有对立的。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大乘教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对立。烦恼跟菩提不是对立,生死跟涅盘不是对立,众生跟佛陀不对立,在佛法里头找不到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是和谐。所以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本来和谐,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宇宙如是,大自然如是,我们的身体、身心亦如是。所有一切这些错误观念,就像眼镜一样,虚幻不实,你迷了,才生出这些东西。所以非常感慨,众生迷了。觉悟的人看到迷的人还没有回头,他生起慈悲心帮他,帮他觉悟,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底下一句「悼昔不知」,这是自己惭愧、自己忏悔,我过去不晓得,今天才知道。过去不知道,在六道里头轮回这么久,吃了多少亏,吃了多少苦,现在知道了。知道怎么样?知道要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看它落实在这里。所以你看前面这段文,它是三心,三菩提心,它是三观,它是四弘,真的是圆融到极处。怎么看怎么圆,怎么讲都能讲得通,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一圆一切圆,一通一切通。我们把它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圆满。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清凉的钞文。「有悲故下,二正结归,谓上虽多义,不出悲智」,用慈悲、智慧就可以完全包括,「故今结之,即结上疏文及经文耳」。下面大师还有开示,这个开示就是如何把三观跟四弘融成一体,这才真正叫圆妙,圆通玄妙!他引用止观的文,「故止观第五,明十法成乘中,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云」,有这么几句话,「既深识不思议境」,这个认识不是浅识,深识!有一定的深度。这不思议的境界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二法门,这是不思议。二就可以思、可以说,议论是说,可以说;不可思,这是一真法界,是不二法门。像前面所说的烦恼即菩提,本来成佛,这是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迷了,在里面胡思乱想;悟了,境界原来圆融贯彻,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一法不圆融。
真正发菩提心有这么几句话,「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乃至云,思惟彼我,鲠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这两个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真的深识。「不思议境」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性相、理事、因果皆不可思议。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叫不思议境界。一苦一切苦,迷了;一悟一切悟,那是觉悟。我们今天没有觉,没有觉悟,迷!迷了就一苦一切苦。所以自己悲伤昔苦,过去无量劫来,「起惑」,惑是迷惑,「耽湎」是沉溺在迷惑里头太深了。这都是止观里面的话。乃至说「思惟彼我」,想想一切六道的众生跟我。
「鲠痛」,鲠是什么?吃鱼,鱼骨头在喉咙里面,你想想这多难过!这种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形,鱼刺在喉咙里,那很痛苦。自己痛苦,也哀痛别人。为什么?我们都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对於诸法实相一无所知,所以起惑造业。造业,业就有报,总不出六道轮回。所以从这个地方兴起两个誓愿,兴就是兴起、发起的意思,发度众生的愿,发断烦恼的愿。我过去讲四弘誓愿,我用很浅显的话说,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有觉悟的人没有不发这个愿的。这一愿也确实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己没有任何条件一定去帮助他、去救他,没什么理由好说的,天性,性德。
我说四弘誓愿只有这条是愿,其他三条呢?其他三条是圆满这一愿必须具备的条件。你要帮助众生,救度苦难众生,你自己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就是你没有德行,你度不了!所以头一个你就得修德。孔子教学,大家都知道,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德行。德行是什么?德行是断烦恼。第二是言语,言语还包括在德行里面。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政事跟文学都是属於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没有德行,你没有学术,虽然发度众生的愿,那个愿是空的,不能兑现的。也就是佛在经教上常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你要想度众生,你要先度自己。
古时候没问题,你看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真的自己成就之后才度别人。现在佛教为什么衰,衰到谷底?为什么会到这个样子?学佛的人很多,表面看很兴旺,细心观察,跟古人的性质几乎完全变质了。古人是真修,我们今天不是真修。你要细心去研究,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尊重释迦牟尼佛,没有依教奉行。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一定是「信受奉行」,我们这四个字没做到。讲得很好听,与我们自己的愿望相违背,於是讲归讲,希望别人行,自己怎么样?自己不行,自己也没接受。自己不信、不受,希望别人能够信受奉行,哪有这个道理!
佛教我们什么,我们没有尊重他,没有依教奉行?佛在灭度之前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做老师?我们跟谁学?佛给我们说出两个老师,第一个「以戒为师」,第二句「以苦为师」。我们今天不持戒,我们今天不愿意吃苦,这就是不尊重佛,就是不听话;换句话说,不是佛弟子!佛弟子一定持戒,佛弟子一定修苦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今天不愿意持戒,不能吃苦,这个问题严重。你要真正学佛,你要听话,你要尊重本师释迦牟尼佛。
讲到戒律,一入佛门接受三皈,三皈是做了,受了三皈,是不是真受了?没有。三皈讲得最好、最清楚、最明白,六祖惠能大师《坛经》上所说的。自古以来传授三皈的文句,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这样说的。而六祖大师把它改了,六祖大师传授皈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最初看《坛经》看到这段,我就想,六祖能大师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四百年,他为什么这样说?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大概七百年,时间也不算短。法传久了就变质,听说皈依佛,我们一般的反应就想到佛像;听说皈依法,一定就想到经典;讲皈依僧,一定就想到出家人。肯定大家都是这个想法!
可是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不是这个意思。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怎么讲法?法怎么讲法?僧怎么讲法?你总要懂!那个时候人都懂。传了七百年,大家疏忽了,都不懂,都著了相,迷在形相上。所以能大师完全讲它表法的意思,佛是代表觉,法是代表正知正见,僧是代表清净不染,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人传授皈依,他念的文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就讲得很清楚!佛法僧里面的意义,真正的意义是觉正净,你就没有错了。觉正净是自性三宝,这是你真正皈依处。
皈依佛是什么意思?觉而不迷。就是从迷惑回过头来,我皈依觉,觉悟。你受了三皈,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觉悟?那你真皈依佛了。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处事待人接物都一样,你是不是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那你真的皈依法了。是不是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那叫真的皈依僧。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够远离迷邪染,依觉正净,这是真正三皈依。我们都受了三皈,有没有做到?生活迷邪染,工作迷邪染,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迷邪染,哪来的觉正净?不读经,不知道什么叫觉正净。
我这一生学佛五十五年,讲经也讲了四十八年,因为讲经,天天要读经,不读经就没得讲了。天天要讲,天天就要读,我读得很认真,读得很仔细,在此地跟大家是我学习的心得报告。把我所修学的、我所领悟的,跟我们同学一起来分享,给大家做报告。只有读经,我们日常生活才能跟觉正净相应;如果说离开经教,肯定跟迷邪染相应。我是个过来人,我很清楚、很明白,不认真在经教上下功夫怎么行?有很多人确实是在经教上下功夫,认真努力,可是佛法的受用依旧没有得到。什么受用?烦恼轻、智慧长,转烦恼为菩提,这个功夫不得力;破迷开悟的功夫不得力,离苦得乐没有得到,还是这么苦。这又是什么原因?总得找!你把原因找出来,然后再把原因消除,我们功夫就得力了。我找到根本的原因,就是世尊这两句话,「持戒、吃苦」;不肯持戒,怕吃苦,这没法子。
戒,刚才讲了,三皈都做不到,我们三皈有名无实!人总得要老实,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过能改就好,你功夫就得力。你要不知道你的错误,不肯改过,你永远迷惑、永远犯错,你怎么会有成就?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你就是用上三百年的功夫都不能成就。像盖房子一样,你要盖大楼,你没有地基,没有做基础,不要说盖大楼,一层都会倒掉,没有打地基!於是我们这才极力的劝导善心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佛要从基础上扎根,决定不要好高骛远,我们要真干。佛法的根是什么?佛法的根是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今天十善业道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古人做到,我们现在做不到。古人还有根,十善业道还有基础,就是佛在《佛藏经》上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这是佛教导我们修学要有次第,由浅而深。佛教传到中国来,确实有小乘,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俱舍宗、成实宗。中国佛教是十个宗派,两个小乘。可是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唐朝末年小乘几乎就没有了。这什么原因?是不是中国人不听话?不是的,中国人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可以!中国人在没有学佛之前,无论出家、在家都学过儒、都学过道。儒的根本,我们今天选的《弟子规》,家教;道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你看看明清念书人,都用功过格认真的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也用功过格。莲池大师他不叫功过格,他叫「自知录」,《全集》里头有,每天用这个来反省、来改过。这里头的内容多半都是《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有儒的基础、有道的基础,十善业有根,十善业不难,你才真正能做到。
今天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这个根。修小乘,小乘经太多太杂了,篇幅太多就有困难。不如牢牢的抓住《太上感应篇》跟《弟子规》,真有效果!然后再好好的修《十善业道》。儒、释、道三个根,这三样东西百分之百的落实。决定不要原谅自己,你要是原谅自己的话,你就是还愿意搞六道轮回。真正不想再搞六道轮回,不愿意再堕三恶道,你就把这三个根扎稳。能不能做得到?能!
我们这次在庐江做试验,成功了,我们招收的种子老师三十个人,要求他们自我落实弟子规,一个根,自我落实。时间多少?三个月,真的。因为这些种子老师他们原本是教员,小学的老师、初中老师、幼稚园老师,都是为人师表的。所以他们非常认真努力去做,真做到了。做到之后,他整个的人生观改变了,气质改变了。再让他们去教当地的居民,汤池这个小镇十二个村庄,总共居民四万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学。我们三十个老师,分到各个村庄里面去教,没想到教二个月效果就出来了。这个地方的风气完全改变了,居民的素质明显的提升。让我们证明了古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可惜没人教;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有好人去诱导。我们做这个试验才半年,我们看到非常欢喜,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你要不教、要不学,就没法子,那你就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要教、要学,教学一天都不能放松。
我的一生就是例子,学是一天不放松,教也是一天不放松,自己得受用。我得的受用你们大家看到,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人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为什么?忧能使人老。他有烦恼,烦恼很容易叫人老化;快乐不会,快乐的人不容易衰老。乐在什么地方?乐在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长,乐在这里。如果你们会听的,你们常常听我讲经,我们留的有录相带,你把上一个月我所讲的,跟这个月所讲的,你去比较一下。我这个月比上个月讲得好,我今年比去年讲得好,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怎么不欢喜?佛法里面叫法喜充满,孔老夫子说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真乐。这不是外面的刺激,这个快乐是从内心里头向外流出来的。你要不是有实学,真实的学习,你得不到。你天天学佛,还有烦恼、还有忧虑、还有牵挂,你没有真学,真学就没有了,真学你得到法喜。
我们再接著看下面,下面就跟三观合起来。「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这两句是空观。佛在《般若经》上跟我们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虽然毕竟空,我们要不要去做?要做。为什么?我们没空!用这个方法来修,修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悟入空理。要怎样修?我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我断烦恼也不执著断烦恼的相,这就对了;换句话说,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只管去做,就对了。中国古德教人「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老实的去做,诚恳的去做,於一切法要认识清楚。
三观里面讲的空假中,空是讲体,体是性,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佛法里面讲心法跟色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有没有?有,它不是没有,永恒的存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佛用八个不字来形容它。相,相是假观,相之体是性,相从哪来的?你看《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妄想。诸位要晓得,真心没有想。十法界依正庄严、三途六道从心想生,心想善就现三善道,心想恶就现三恶道,什么都不想那就是一真法界。想里头就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妄想是想里头最淡薄的,分别就严重,执著是最严重的。所以我们要断,先从最严重的,先断执著。断执著,你要把什么事情都看淡,不要看得很认真,容易把执著放下。心地一定要清净,烦恼多、念头多决不是个好现象。
把妄念除掉,方法很多,佛家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也只有几大类,修禅、修教、念佛、持咒、持戒五大类,五大类展开是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方法?用的是念佛。念佛方法很多,我们采用的是持名念佛。从哪里学来的?从《弥陀经》上学来的。《弥陀经》持名,《无量寿经》也持名。《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多了,它有十六种念佛的方法,叫《十六观经》,十六种方法最后的一种也是持名。我们今天用持名的方法,这都是属於事相上的,不能不知道。
印光大师是我们近代一位了不起的祖师,他老人家开导我们的,都是对现代人讲的;换句话说,都是治现代人的病。所以《文钞》非常重要,要我们说个时髦的话,就是净宗修学的现代化,你就明白了。他跟我们讲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思惟、接受、依教奉行?他说「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对上要敬,对下要和。我们今天整个社会确实对上不敬,对下不和,所以整个社会混乱。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冲突严重,如何能够化解冲突?外国人说消弭冲突,祖师这两句话就解决了,我们对上能够尊敬,对下能和睦。祖师后头又说,「忍人所不能忍」,忍辱!要学有耐心,不要冲动,不能烦躁,心浮气躁什么都不能成就。不要说道业,世间法的学业,乃至於所有的世法,心浮气躁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金刚经》上佛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
你看看祖师讲了个敬、讲了个和,接著讲忍,这三个字你要是真的学会了,有大受用!然后才真正能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别人不愿意吃苦,我愿意吃苦;别人不愿意持戒,我愿意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弟子规》一般人做不到,我能做到;《感应篇》一般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十善业别人做不到,你也能做到;三皈五戒你也能做到。好了,你的慈悲心发出来了,自然就能「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用现在的话来讲,你自动自发为众生服务。
「静坐常思己过」,工作放下来、休息的时候,常常反省,我今天处世待人有没有做错的地方;「闲谈不论人非」,跟别人谈话决定不说是非。我们做到了没有?有没有想到古德常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孔子教学,把言语列在第二个科目,德行后面就是言语,为什么?口为祸福之门。往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造成误会!由误会变成矛盾,由矛盾变成冲突,事情就麻烦了。言语不能不谨慎,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所以真正修行人,都听别人的,说得对,阿弥陀佛,说得不对也是阿弥陀佛,回答别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到晚,一句佛号,不要间断,除念佛之外,没有杂念。就是看人、看事、看一切,总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真修行。这样的修行人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得生,真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我们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肯定是念佛不老实。不老实是什么?夹杂,妄念很多,常常间断。你有这种现象,你对於念佛信解不深。信解不深,说得不好听,你有疑惑,你不是真信;真信不一样,真信,印祖讲的话你一定能够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