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四卷) 2006/8/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1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清凉大师的《疏钞》。我们今天接著前面所说的,往下面看,我们将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又上云,深心信解常清净者」,这一句是经文,「与理相应,方曰深心」,我们先看这一小段。菩提心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在四教,天台的藏、通、别、圆,在贤首的小、始、终、顿、圆五教里面,确实有浅深不同。四教,藏、通没发菩提心,别教才有。别教什么时候发菩提心?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你看差别很大!五教里面讲的小教、始教没有,菩提心没发起来,要到终、顿、圆才有发菩提心。我们只可以说在学习,《华严》是圆教,所以这里面讲的就有相当的深度。
我们看大师给我们的开示,「深心信解常清净」是前面第四首颂的第一句,这是讲菩提心的深心。深心信解常清净,要「与理相应」,这就叫深心。信解要怎样得到常清净?这是用经文来解释什么叫深心。深心,通常一般大德们讲经,意思讲得浅。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这个我们凡夫有,好善好德者,深心。可是这个地方讲的就深,要信解达到常清净,这才叫深心。标准,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与理相应」,理是法性,相是法身,理是法性;换句话说,与法性不相应,不是随顺法性的,不是圆教菩萨所说的深心。
下面跟我们讲解,「若昔染今净,净则必始,始即必终,非常信也」,这个就难了!我们的心一向染污,内有烦恼贪瞋痴慢,外面有诱惑,七情五欲在挑逗、在诱惑,我们的心就不清净了。现在我们懂得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从染污回过头来修清净心,从贡高我慢回过头来修平等心,这是初级的修行。真的染污去掉了,清净心现前,则清净心开始现出来,有始当然就有终,有始一定有终,有始有终就不能叫常。常是什么意思?常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这个不是常信,不是常解,这个就难了。我们现在修行全是在这个阶段。
今天这段开示就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法身菩萨,他们的菩提心是怎么发的,是怎么回事情。大师告诉我们,「信烦恼即菩提,方为常净」,为什么?「由称本性而发心故」。难怪了,法身菩萨最低的层次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我们称他法身菩萨。他用的心跟我们凡夫用的心不一样,我们凡夫用生灭心,生灭就有始终,所以我们发心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真的菩提心要从真心,真心是不生灭的心,本性就是不生灭的。佛用真心,用真心的菩萨叫法身菩萨,如果不是用真心的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不但菩萨没有用真心,佛也不是用真心,所以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不是用真心,就是用阿赖耶识,十法界全都是用阿赖耶识。
用真心,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是什么人?初住菩萨。我们今天讲到这段经文,是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是十信,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九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前面我都给诸位报告过了,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没有出十法界。十信菩萨差不多了,就很快了,到了破无明的边缘。只要破一品无明,立刻就证一分法身,那就是纯真了,那不是虚妄的,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里去了。到一真法界,他就不叫十信位,他就是初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
他的发心是从本性里面发的心,本性是不二,里面没有对立,这个我们要学,这叫真功夫。在哪里学?在生活里面学。所以修行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工作,离不开应酬,就是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学什么?学不二法门。什么时候学到不二,你就真发菩提心了。烦恼即菩提,就是烦恼跟菩提不二,这常净了。这里头没有说烦恼灭了,菩提生了,没有这个。烦恼没有了,菩提现前,我们常常讲烦恼轻、智慧长,那是什么?十法界里面的,没出十法界。出十法界,不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没有出十法界是世尊教初级的,尤其是六道教凡夫,四圣法界是教二乘、教权教,权就是方便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还没有离开生灭,阿赖耶是生灭的。
我们今天的功夫,相宗讲得很好,要转烦恼为菩提,能不能转?这个地方给我们肯定的信心,为什么?烦恼就是菩提。为什么叫烦恼为菩提?觉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一点都不假。喜怒哀乐是烦恼,迷的时候怎么样?痛苦,他有苦受。觉悟的时候没有!有这种表现,没有苦乐的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没有,这个妙!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凡夫有,圣人没有。就是在烦恼习气当中,没有这五种受,只有什么受?清净自在受。为什么还有烦恼的相?烦恼的相是演戏,表演给迷惑众生看,让迷惑众生看了之后能够省悟过来。佛菩萨到世间来是示现,不是真的,你要以为他是真的话,那就错了。所以说凡夫看佛菩萨,全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全是佛菩萨。这个意思你能体会吗?《华严》学到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体会的。虽然我们不能够契入,不能够证得,可以体会。
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我常常讲就像舞台上表演,佛经里头也讲是游戏神通,等於舞台表演,舞台表演不是真的。演的喜剧,也不是真的,演的悲剧,也不是真的。但是无论是悲剧、喜剧都能启发人心,所以他的用意是帮助众生觉悟。所有一切的方便法,善巧方便,无非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问题是在我们这些初学的人要会学,不要把这个世间样样当真的,你就学得快;你把这个世界什么都当作真的,你就没有办法,你就堕落在里头,沈迷在里面,你很难跳出。就好像演戏,假戏真演了,这叫迷惑颠倒。
你什么时候能够信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比外国人讲人没有生死,灵魂是自己,灵魂没有生死,它会投胎,此地比那个讲的又提高了一层。因为什么?灵魂有始有终,它有迷有悟。迷的时候叫灵魂,开悟就不叫灵魂,开悟就叫本性,就不叫灵魂。我们常用「心性」两个字来讲,悟了叫心性,此地讲的是「与理相应」,理就是心性、法性,不叫灵魂。所以灵魂是有生有灭的,有始有终的,不是常觉。迷不是常迷,觉不是常觉;破迷开悟之后,那才叫常觉。
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转迷为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是「称本性」。我们常讲,学了《华严》之后,如果你能学到一点点皮毛,这皮毛是什么?随顺大自然,本性就是大自然。佛门讲本性,现在人叫大自然。随顺大自然的法则,随顺大自然的秩序,你就会觉悟了。大自然,你看看生育万物、养育万物,我们细心去观察,树木花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你有没有看到大自然春生夏长有欢喜?秋收冬藏有没有悲哀?没有。事情做的是非常的认真负责,一点都不含糊,里面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这就称性,这就是随顺自然。
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善缘或者是恶缘,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镜子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真的是心平气和,心平静,气就和,就顺了;气和,人就健康,为什么?和,什么都通了,就没有障碍。只要有不和,不和就产生障碍,那个障碍就是毛病,血气不通了,经脉有了阻碍,麻烦来了,什么病都生出来。养生之道也跟大自然融合成一体,一切随顺自然是最健康的。不要加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自己意思一加,那就是烦恼,不加自己的意思就是菩提,本来没有意思。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没有意思。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要加这点东西,加坏了,加不得!这一加,麻烦就出来,无论是在言语、是在造作、是在表情。谚语常说作者无心,造作的人是偶然的,并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外面感受的人他有意,这就造成误会。误会要不能化解的话,就变成冤仇,结果就变成什么?冤冤相报!我们学佛,很多同学都知道,学佛的人很多业障现前,众生附身,这种现象常常听见,也常常看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冤冤相报。你有心做的是仇,无心的是怨,这就是我们不懂得随顺自然。世间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懂得,他也能知道随顺。但是没有佛讲得究竟圆满,没有菩萨做得那么干净俐落,一丝毫缺陷都没有,这是我们要随顺的,要学习的。
肯定烦恼即菩提了,你要不要断烦恼?你说你要不要断?下面大师有精彩的开示,要断。但是你一定知道,烦恼性空,不是真有,我们自性里头没有烦恼,自性里头只有菩提,没有烦恼;菩提迷了,迷了之后,菩提变成烦恼。生死即涅盘,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要不要了生死证涅盘?跟前面道理一样,知道生死、涅盘也是空寂。《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要不要做?要做,你还是从这里学习,你不学习,这个地方虽然跟你讲烦恼即菩提,你懂吗?不懂,真的是不懂。你要入这个境界就懂,没入这个境界,听说有这么回事,不是自己的境界。
所以我们的心,心情还是常常染污,不清净。自私自利的念头,你有没有?名闻利养的念头,你有没有?享受五欲六尘的念头,你有没有?贪瞋痴慢,你有没有?有,统统都有!统统都有,不清净、不平等、不真诚、不慈悲,没有智慧,全是真的。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佛菩萨慈悲,教导我们怎样破迷开悟,这有一套方法,我们要重视。这个方法从哪里学?真的,要从根本学。
学佛的功夫不得力,真的是想学,但是始终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习气太重,环境不善,又把根本的学习疏忽了,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根本的学习,儒家的《弟子规》,佛法的十善业,道家的《感应篇》,这在中国传统几千年当中,儒释道三教的根。三教就是三家的教学,无不是从根本建立,像种树一样,你先要培养它的根,根深蒂固,它将来一定会茁壮,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我们不晓得从根本上栽培,好像我们要种棵树一样,这树没有根,无论费多少力气,种到最后都枯死了,白费了心血,白费了光阴。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弟子规》,大家对这门东西有了认识,但是认识得不深,认识得很浅。为什么说不深?你没有真干;你要是认识的很深,你一定会真干。每天、每个时刻,一切时一切处,你都会把这个放在心上,一定运用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只要一落实,《弟子规》上字字句句你就真懂!你对它就起真正的信心。然后你晓得字字句句称性,你会法喜充满。以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凡是求这一生当中希望能生极乐世界,希望能亲近阿弥陀佛,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方法不能不学。
再看底下一段,讲进退,这都是圆教法身菩萨。「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这个话里头句句都是真的。佛在哪里?你就是,他就是,我也就是。一切人皆是佛,一切畜生皆是佛,一切妖魔鬼怪皆是佛,一切地狱众生皆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这个道理可深了,你确实是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你现在怎么样?你现在染著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是身心都具足妄想分别执著的佛。染上这些东西,在佛法里就不叫他做佛,叫做凡夫。染上无明,这个轻,还不严重,没有分别、执著,这叫菩萨;无明再加上分别,那就比较严重一点,这叫他做阿罗汉;无明、分别又加上执著,这就是六道凡夫。所以凡夫、罗汉、菩萨、佛,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你现在这三种染污统统具足,所以叫凡夫。
你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就成阿罗汉;然后你再把分别放下,你就成菩萨;再进一步把妄想也舍掉,你就恢复你本来面目,你就是佛。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什么?佛!哪个不是佛!你信不信?你要相信,你就会很认真努力把这三种烦恼舍掉。舍掉之后,那个好处,我们今天不是用这个好处来诱惑人,它是自然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在这个经后面跟我们说的,「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是九法界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好处。佛的智慧无量无边,佛的德能、佛的相好无穷无尽,而是什么?而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你要知道!
如果真的知道,你说惭不惭愧?真正知道了,羞不羞耻?看到诸佛,你看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看到菩萨,菩萨虽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我们为什么放不下?首先要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跟人斤斤计较,这是我们头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性。看到别人做了善事,适当的加以赞叹,这是什么?这是度众生,鼓励他行善。他要造作恶事,你要观察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可以说,说了结冤仇。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是自己的过失。为什么?我心里有烦恼,我心地要清净,见不到过失,这个要知道。看到人家过失,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
说过,在中国传统教学里头,不是随便的人,三种人。第一个是父母,儿女有过失,这是一定要教的,你不教对不起他;第二是老师,学生有过失,老师一定要说;第三个是知交,知心的朋友,规过劝善!普通人不行,普通人你要小心,你说人家过失,人家记仇,将来就冤冤相报,那个麻烦可就大了。所以,不可以随便批评人。《弟子规》里头都有,都说到!尤其不能在大庭广众说人过失,规过劝善是没有第三者在旁,可以说,有第三个人在旁的时候,人家要爱面子。往往在这个地方结下深仇大恨,这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无知。这个深仇大恨若是要化解,要很长的时间,很不容易!结怨容易,化解就太难了。结怨有有意无意,都是自己不善的习气造成的。
如果知道我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心就平了。我们修学、学习终极的目标,恢复本来面目,大家都是一样的。什么时候恢复?就是早晚问题,有人时间很短就恢复,有人时间很长,最后一定恢复。这一生行持不好,堕到三恶道,三恶道也在那里学习。人在没有恢复本来面目之前,生生世世都在学习,所以说是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你说这个关系多亲密!你懂得这个道理,进退不二。
佛是什么?佛是法性,法性就跟虚空一样,法性遍一切时,法性遍一切处,这里头只有迷悟的差别。我们讲悟了就进,迷了就退。其实,悟了进,进到哪里去?迷了退,退到哪里去?这个道理难懂。我们还从比喻上来说,就像我们现在在电视机面前看这个画面一样。电视机频道很多,有善有恶,这个画面是佛的画面,从凡夫一下看到佛的画面,这成佛了,进了。进了怎么样?还是这个萤光幕。另外按一个频道,地狱画面现前,这退了;退了,还是这个画面,还是在这个萤光幕上。觉、迷的画面不一样,一迷一切迷,一觉一切觉,觉迷不二。在言语里面跟你讲,有进有退,你要知道佛说话的真实义,开经偈讲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有没有进退?有,进退到哪里?等法界虚空界,没有差别。这是从理上讲的。
晓得这个理,你才知道自己跟一切众生真正的关系是一体,一个法性、一个法身,法身是法相。我不比别人高一等,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绝对没有这个观念,我是佛,我比你们高,你们是众生。虽然天天教化众生,绝对没有高下的念头,一有高下怎么样?堕到二里头去了,就是掉到二、三里面去了,那就真的退转了。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绝对没有堕落在十法界,他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不懂,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说不出来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证方知,你能够证得、契入,你就知道;你知道,你也说不出。虽说不出,佛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引导你,给你启示。启示有显有冥,冥是暗中的启示,佛菩萨的启示,对一切众生的启示,从来没有中断过。众生愚昧,不知道!
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须菩提体会到了,你看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多少年?释迦牟尼佛开始传道就跟他了,一直到金刚般若会上,你说多少年?佛讲「阿含」十二年,讲「方等」八年,就二十年,然后讲「般若」。《金刚经》是在般若中间讲的;换句话说,三十年了。跟佛三十年,佛天天是这样表示,他才恍然大悟。天天看,看三十年才看出门道出来,才赞叹备至。以须菩提那种聪明智慧,释迦牟尼佛会上还要看三十年。天天是那个示现,出去穿衣、持钵,外面乞食,回来之后洗足,天天搞这个。《金刚般若》是这个发起,你就晓得,佛天天给我们示现的,我们懵懵懂懂,不觉悟。好,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看「本来是佛」这一句。「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大乘圆教,又何况《华严》,圆中之圆。圆教所讲的是不二,是无作,在哲学里面讲,宇宙的本体、现象与作用,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性理体本来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没有生灭,但是这个里头确实有迷有悟。我们前面讲的四缘、四因、四力,所现的森罗万象,任何一桩事物、一个现象,统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佛在经上讲的是一切众生,诸位要晓得众生的范围广,不是纯粹指的人。众生的本义,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你想想,哪一种现象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缘,现在人讲它具足许多的条件,才发生这个现象,动物是的,植物也是的,矿物也是的,虚空也是的,所有一切现象无一不是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些当然都有。
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真正测试出来,水是矿物,水有见闻觉知,水能够跟人的心情起感应。我们以爱心、感恩的心对著这个水,它在结晶里面显示出来的样子非常的美观。如果我们以恶意,讨厌、我不喜欢你、我恨你,这个意念对它,反应结晶的相就非常的丑陋,很难看。这个测验试出什么东西?试出佛讲的话没错,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水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我跟江本博士见面,我就告诉他,佛经里说的,不只是水,泥土、沙石、花草树木,统统都有。我说你再好好实验,把实验的范围扩大。
我们的经书也是一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他拿了一本《心经》去做实验,给水看。把这杯水放在《心经》上面,一个小时之后看它结晶;把水放在《法华经》上、放在咒语上,结晶都非常好;放在基督教《圣经》上,放在《古兰经》上,都是美好的。他还做了个实验,找一张希特勒的相片,把水放在那里,结晶就很难看,好像它真认识一样,它的反应。这个实验当中就说明,一一众生,诸位一定要懂得众生的本义,所有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没有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统统具足!别无造作,自性本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前面讲的烦恼、菩提不二,也能够领会到,现在许多科学家讲的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规律。它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一个造作的,没人造作。所以西方宗教把这个看作是神,它太不可思议,太神奇了,神造的。在佛法里讲叫法性,法性能现能变,能变是从众生的心想,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一切众生的心想,我们起个念头,你看水变的结晶就不相同,真的是随人的念头在变,千变万化。所以一切事相的理体,在佛法里讲就叫中道实相。
下面清凉大师还详细给我们讲解「三观、四弘」,天台家所讲的空观、假观、中观。那就是说真正接受佛陀教诲的这些学生们,他们的观念改变了,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从前不同,开始觉悟了,懂得应当怎样看法。空假中的三观也有浅深次第不同,最高的层次是对於一切诸法他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才真正叫无作无为,起心动念就是有作有为。凡是起心动念的就落在二里头,二就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就有了。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中观论》上讲了八个不,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那是什么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
无为无作,本来是佛!一切众生哪个不是!这才叫做大圆满,才叫做大自在。自在到什么程度?任何地方众生有感,你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大自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决不是随自己意思,自己没有意思。现什么身,是众生心想生,众生想什么就现什么,众生需要什么就说什么、就表演什么,自己全没有一点意思在里头。这是佛,这是法身菩萨!阿罗汉虽然没有执著,阿罗汉还有分别的意思在里头,菩萨还有一点妄想在里头。这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他有妄想;一真法界的菩萨倒驾慈航来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完全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一样。
菩萨就好比水,随著众生心现相,众生什么个意念,他就现什么相,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相同的。江本博士做了大概有十三年,没有一个现相相同的。为什么?念头不一样,就是我们一个人,一个人前念跟后念都不一样。同是一个念头,那个意念有强弱不一样,有广狭不一样。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但是无论现什么相,无论说什么法,他的方向、目标、宗旨决定是相同,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终极的目标一定帮助一切众生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回归到法性。法性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是灵魂,是法性。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文,「慨众生之迷此,起同体大悲,悼昔不知,誓期当证」,到这里是一段。「慨」是感慨、叹息,这个众生是指六道众生,把事实真相迷了,完全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不知道烦恼即菩提,不知道生死即涅盘,不知道宇宙万有跟自己是一体,迷了,「此」就是这桩事情,迷了!他如果要觉了的话,他在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全都显示出来。为什么?这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清净、平等是德,正觉是智,慈悲里头有能。那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起同体大悲」,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起来了,真心,不是假的。看到众生迷惑,不知道事实真相。大悲心,加上个同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这个大悲叫同体大悲,没有任何条件。可是这里头还有一点要晓得,佛菩萨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不接受。所以有缘无缘不在佛菩萨这边,佛菩萨有缘无缘是一不是二;有缘无缘是二不是一,是众生的事情。众生不觉,众生在迷,佛菩萨对他怎么样好,不知道,不晓得感恩,不能受教,甚至还毁谤、还糟蹋,这是迷之太甚!
「悼」是哀悼,「昔」是过去,哀悼以往的「不知」。这句是说众生,众生一下觉悟了,知道佛菩萨对自己这么好,来帮助我回头,惭愧的心、忏悔的心生起来了。无量劫来,我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现在知道了。「誓」是发誓愿,「期」是期望,发大誓愿,前面讲的四弘誓愿,我应当要求证。证菩萨道、证佛道,你才能发起这个心,众生就发的这个愿。所以前面一句是法身菩萨,是说的佛,怜悯众生迷此,起同体大悲;与法性相应的同体,与法性不相应的就不是同体。你还执著有你我他,就不是同体。同体里面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还有分别、有执著,不是同体。离分别执著,真的是爱人如己。自己做错事情,自己原谅自己,看到别人做错事情,你自然就原谅别人,自他不二。怎么对自己就是怎么对别人,决定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叫同体。
「誓期当证」,怎么证法?这是众生,这八个字是讲众生,觉悟了。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虽然是小悟,都有利益,为什么?他真的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这个事实真相怎么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佛,不知道一切众生是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所以佛何尝离开我们,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境界,从来没有离开过。时时刻刻都给我们启示,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从来没有断过。
前面我举的例子,须菩提尊者跟释迦佛三十年,才看到每一天穿衣、持钵乞食,回来吃完饭,洗足,敷坐而座,天天这个样子,都没有看出门道。这么看了三十年,有一天豁然大悟,看出门道,才赞叹希有世尊,善护念诸菩萨,他看出来了。我们这些现象不都在面前?谁看出来?所有一切人做这个示现,这些人本来是佛,不都是佛在做示现?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肯定这个事实,你的诚敬心就生起来,那个了不起!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骄慢的心就没有了,痴迷的心就没有了。所以恭敬很厉害,它能够对治痴迷、骄慢。这一转过来,才真正能思惟。你入的是什么境界?跟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境界没有两样,那恭喜你,你这一生肯定成佛。是不是真的成佛?不是,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所以《楞严》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是真的把本来面目找到了,这就是真常。成佛是成佛了,成佛不是新成佛,本来成佛。
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听到佛说的,听到清凉大师给我们详细来讲解,我们知道了。问题是知道的这个「知」有多少的深度,这个关系很大。有人知的很浅,问起来,我听过、听说过;有人知道得深,深能理解,再深他就落实了。落实的现象是什么?菩提心生起来,从今而后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心不一样。真诚现起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现起来;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慢慢他都落实了。得失没有了,忧患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恐怖没有了,这就叫了生死、出三界,这就叫真正得大自在。
在这个世间,你细心观察,无时无处不是随缘,决定没有攀缘。所作所为都给世间还没有觉悟的人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样子什么?这个样子就是令众生觉悟,不觉,慢慢来,时间没到。释迦牟尼佛天天这种生活,须菩提还要三十年才看破,才看出来。我们做的这个样子,我们不是佛,跟我们接触的不是须菩提,不止三十年,你得有耐心。但是这个里头也很可能有再来人,过去生生世世修学的善根深厚,他看个十年、八年,也许一下就看明白,就开悟了。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轻慢别人。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他人很痴、很呆、很笨,说不定他开悟在我先,他成就在我上,这都非常可能。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敢轻慢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你看惠能大师的谦虚、礼让,真正修行人。最初的典型、好样子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留下来的。
下面就说到,发心了,真正发心,「有悲故,不为无边所寂。有智故,不为有边所动」,悲智双运。小乘人慈悲心不足,「无边」就是空,空寂,空寂就是小乘的涅盘。所以阿罗汉常在定中,众生迷,他不理会,不会主动的去帮助他,除非你找到他。找到他,他看得顺眼,有缘,他帮助你;找到他,看到不顺眼,理都不理你。这就是他为无边所寂,他欢喜空寂,缺少悲心,缺少慈悲!菩萨有慈悲心,所以菩萨不住涅盘,无边就是涅盘,有边就是生死,生死就是在十法界活动。我们举个例子,无边是什么?一个修行人住在山上,清净无为,不下山,几十年不下山,一辈子不下山,清净无为之乐。有为呢?有为就到处走,游化人间,无处不去,无时不去,这个能帮助苦难众生。因为他有智,虽然游化在世间,绝对不会被世间所迷惑。世间是什么?五欲六尘,不会被这个境界所动,色声香味、名闻利养,决定不动心。所以虽然天天在外面游化,心地是清净的。有智,有智怎么?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一样东西都不会叫他起分别执著,他不会起这个念头,幻相!在幻相世界里度幻相的众生,如如不动。这叫真功夫,这叫真智慧。
「有悲」是定,「有智」是慧,定慧等运,运是运作,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以这个定不是死定。定在哪里?定在动中,他真正契入到动静不二。佛法所用的标志是法轮,就是个圆,用这个来表法。圆就代表动静不二,圆心不动,圆周在动,圆心不动。圆周有,圆心是空,你看在几何学里头,圆心不是点,点放大之后它是面。它是个抽象的概念,真有,不是没有。点移动就是线,线移动就是面积,线跟面积你看得到,点你看不到。所以佛给我们讲,心是空的,但是它有,它不是没有。
懂得这个你也就懂得养生之道,你也就知道整个宇宙万有的理体,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确实存在。物质、精神、世界全是它变现出来的,无中生有,现在的科学家知道了。但是知道还是很浅,为什么?他没做到,没有从他生活上表现出来。佛菩萨做到了,阿罗汉做到了,表现出来是自在,表现出来的是祥和。如果科学家真的懂得,今天世界不会动乱,人与人之间不会有冲突,会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肯定的!宇宙就是这样的,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的。真正懂得,一定是顺自然,不会做出违背自然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违背了自然,法性里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不能不知道。
最后一小段说「不动不寂」,不动的是心,是理、是体;不寂就是动,不寂的是相、是事,是事、是现相。所以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不动是性,是自己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不寂是现相,像我们现在,我们也是如此,本来是佛,迷了。迷了也不要紧,迷了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搞轮回就是不寂。但是我们的佛性,佛性还是不动。不过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个不动的佛性,不知道自己有个智慧德能跟一切如来无二无别的体性,不知道。知道之后,也跟诸佛一样,我们在六道里面真正是觉悟了,觉悟了就叫再来人,不必去轮回六道,也不必说到极乐世界去打个转,不需要,现在就是,觉悟了。
我们要好好的用这个身,这个生灭的身,这个无常的现相,帮助一切人觉悟,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人回头,这是我应该要做的。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能不做?全心全力做,没有自己,把自己忘掉了。自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阿罗汉;更深一层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菩萨!几时到空有不二,动寂不二,那你就「直入中道」,中道就是不二法门。「不动不寂」就是寂动不二,不动的是体,不寂的是相、是作用。性相一如,体用不二,这才叫中道,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这个发心,圆教初住菩萨,十信位是学习。到初住是三心圆发,圆是圆满,三心是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体,你证得了。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它不叫直心,它叫至诚心。所以我们就懂得,直心是什么?直心是至诚心,诚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这就是菩提心的体。有体当然就有用,所以深心跟大悲心是作用,从体起用。体没有相,体是不动的,遍法界虚空界,如如不动,是我们自己的真性。从体起作用,作用要跟体相应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作用跟体不能相应,那是在学习,这个不可以不懂。
深心,我们现在讲得简单,清净、平等、正觉,这样讲大家好懂!我们现在要学,学清净,尽量放下染污。什么东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如果从六波罗蜜的反面来说,悭贪是染污,恶作是染污,瞋恚是染污,懈怠是染污,散乱是染污,愚痴是染污。这个东西我们要离开,离开之后你才得清净心。所以我们在生活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随时随时地保持清净心,就是不生染污。保持平等心,平等心是没有贡高我慢,不可以说人家不如我,我比别人高一等,佛都没有这个念头。在天主教,我们在《玫瑰经》里面,第一段就看到圣母玛丽亚对一切人谦虚,没有一丝毫傲慢心。这是她现身说法教我们,耶稣的母亲。
你不从日常生活当中,你到哪里修?修清净、修平等、修觉悟,觉悟一定要亲近正法。现在最方便的是听经,自己读经有的时候不觉悟,要听,多听,破我们的迷惑。你遇到一切众生有苦难,慈悲心自然生起来。哪个众生没苦难?最严重的苦难是他迷,你怎么样帮助他破迷?你怎么样帮助他觉悟?这叫大慈大悲。这是我们现前阶段学习发菩提心,要很认真努力去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后面小注里头非常精彩。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清凉大师的《疏钞》。我们今天接著前面所说的,往下面看,我们将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又上云,深心信解常清净者」,这一句是经文,「与理相应,方曰深心」,我们先看这一小段。菩提心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在四教,天台的藏、通、别、圆,在贤首的小、始、终、顿、圆五教里面,确实有浅深不同。四教,藏、通没发菩提心,别教才有。别教什么时候发菩提心?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你看差别很大!五教里面讲的小教、始教没有,菩提心没发起来,要到终、顿、圆才有发菩提心。我们只可以说在学习,《华严》是圆教,所以这里面讲的就有相当的深度。
我们看大师给我们的开示,「深心信解常清净」是前面第四首颂的第一句,这是讲菩提心的深心。深心信解常清净,要「与理相应」,这就叫深心。信解要怎样得到常清净?这是用经文来解释什么叫深心。深心,通常一般大德们讲经,意思讲得浅。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这个我们凡夫有,好善好德者,深心。可是这个地方讲的就深,要信解达到常清净,这才叫深心。标准,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与理相应」,理是法性,相是法身,理是法性;换句话说,与法性不相应,不是随顺法性的,不是圆教菩萨所说的深心。
下面跟我们讲解,「若昔染今净,净则必始,始即必终,非常信也」,这个就难了!我们的心一向染污,内有烦恼贪瞋痴慢,外面有诱惑,七情五欲在挑逗、在诱惑,我们的心就不清净了。现在我们懂得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从染污回过头来修清净心,从贡高我慢回过头来修平等心,这是初级的修行。真的染污去掉了,清净心现前,则清净心开始现出来,有始当然就有终,有始一定有终,有始有终就不能叫常。常是什么意思?常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这个不是常信,不是常解,这个就难了。我们现在修行全是在这个阶段。
今天这段开示就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法身菩萨,他们的菩提心是怎么发的,是怎么回事情。大师告诉我们,「信烦恼即菩提,方为常净」,为什么?「由称本性而发心故」。难怪了,法身菩萨最低的层次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我们称他法身菩萨。他用的心跟我们凡夫用的心不一样,我们凡夫用生灭心,生灭就有始终,所以我们发心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真的菩提心要从真心,真心是不生灭的心,本性就是不生灭的。佛用真心,用真心的菩萨叫法身菩萨,如果不是用真心的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不但菩萨没有用真心,佛也不是用真心,所以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不是用真心,就是用阿赖耶识,十法界全都是用阿赖耶识。
用真心,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是什么人?初住菩萨。我们今天讲到这段经文,是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是十信,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九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前面我都给诸位报告过了,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没有出十法界。十信菩萨差不多了,就很快了,到了破无明的边缘。只要破一品无明,立刻就证一分法身,那就是纯真了,那不是虚妄的,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里去了。到一真法界,他就不叫十信位,他就是初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
他的发心是从本性里面发的心,本性是不二,里面没有对立,这个我们要学,这叫真功夫。在哪里学?在生活里面学。所以修行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工作,离不开应酬,就是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学什么?学不二法门。什么时候学到不二,你就真发菩提心了。烦恼即菩提,就是烦恼跟菩提不二,这常净了。这里头没有说烦恼灭了,菩提生了,没有这个。烦恼没有了,菩提现前,我们常常讲烦恼轻、智慧长,那是什么?十法界里面的,没出十法界。出十法界,不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没有出十法界是世尊教初级的,尤其是六道教凡夫,四圣法界是教二乘、教权教,权就是方便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还没有离开生灭,阿赖耶是生灭的。
我们今天的功夫,相宗讲得很好,要转烦恼为菩提,能不能转?这个地方给我们肯定的信心,为什么?烦恼就是菩提。为什么叫烦恼为菩提?觉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一点都不假。喜怒哀乐是烦恼,迷的时候怎么样?痛苦,他有苦受。觉悟的时候没有!有这种表现,没有苦乐的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没有,这个妙!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凡夫有,圣人没有。就是在烦恼习气当中,没有这五种受,只有什么受?清净自在受。为什么还有烦恼的相?烦恼的相是演戏,表演给迷惑众生看,让迷惑众生看了之后能够省悟过来。佛菩萨到世间来是示现,不是真的,你要以为他是真的话,那就错了。所以说凡夫看佛菩萨,全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全是佛菩萨。这个意思你能体会吗?《华严》学到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体会的。虽然我们不能够契入,不能够证得,可以体会。
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我常常讲就像舞台上表演,佛经里头也讲是游戏神通,等於舞台表演,舞台表演不是真的。演的喜剧,也不是真的,演的悲剧,也不是真的。但是无论是悲剧、喜剧都能启发人心,所以他的用意是帮助众生觉悟。所有一切的方便法,善巧方便,无非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问题是在我们这些初学的人要会学,不要把这个世间样样当真的,你就学得快;你把这个世界什么都当作真的,你就没有办法,你就堕落在里头,沈迷在里面,你很难跳出。就好像演戏,假戏真演了,这叫迷惑颠倒。
你什么时候能够信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比外国人讲人没有生死,灵魂是自己,灵魂没有生死,它会投胎,此地比那个讲的又提高了一层。因为什么?灵魂有始有终,它有迷有悟。迷的时候叫灵魂,开悟就不叫灵魂,开悟就叫本性,就不叫灵魂。我们常用「心性」两个字来讲,悟了叫心性,此地讲的是「与理相应」,理就是心性、法性,不叫灵魂。所以灵魂是有生有灭的,有始有终的,不是常觉。迷不是常迷,觉不是常觉;破迷开悟之后,那才叫常觉。
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转迷为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是「称本性」。我们常讲,学了《华严》之后,如果你能学到一点点皮毛,这皮毛是什么?随顺大自然,本性就是大自然。佛门讲本性,现在人叫大自然。随顺大自然的法则,随顺大自然的秩序,你就会觉悟了。大自然,你看看生育万物、养育万物,我们细心去观察,树木花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你有没有看到大自然春生夏长有欢喜?秋收冬藏有没有悲哀?没有。事情做的是非常的认真负责,一点都不含糊,里面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这就称性,这就是随顺自然。
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善缘或者是恶缘,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镜子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真的是心平气和,心平静,气就和,就顺了;气和,人就健康,为什么?和,什么都通了,就没有障碍。只要有不和,不和就产生障碍,那个障碍就是毛病,血气不通了,经脉有了阻碍,麻烦来了,什么病都生出来。养生之道也跟大自然融合成一体,一切随顺自然是最健康的。不要加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自己意思一加,那就是烦恼,不加自己的意思就是菩提,本来没有意思。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没有意思。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要加这点东西,加坏了,加不得!这一加,麻烦就出来,无论是在言语、是在造作、是在表情。谚语常说作者无心,造作的人是偶然的,并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外面感受的人他有意,这就造成误会。误会要不能化解的话,就变成冤仇,结果就变成什么?冤冤相报!我们学佛,很多同学都知道,学佛的人很多业障现前,众生附身,这种现象常常听见,也常常看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冤冤相报。你有心做的是仇,无心的是怨,这就是我们不懂得随顺自然。世间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懂得,他也能知道随顺。但是没有佛讲得究竟圆满,没有菩萨做得那么干净俐落,一丝毫缺陷都没有,这是我们要随顺的,要学习的。
肯定烦恼即菩提了,你要不要断烦恼?你说你要不要断?下面大师有精彩的开示,要断。但是你一定知道,烦恼性空,不是真有,我们自性里头没有烦恼,自性里头只有菩提,没有烦恼;菩提迷了,迷了之后,菩提变成烦恼。生死即涅盘,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要不要了生死证涅盘?跟前面道理一样,知道生死、涅盘也是空寂。《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要不要做?要做,你还是从这里学习,你不学习,这个地方虽然跟你讲烦恼即菩提,你懂吗?不懂,真的是不懂。你要入这个境界就懂,没入这个境界,听说有这么回事,不是自己的境界。
所以我们的心,心情还是常常染污,不清净。自私自利的念头,你有没有?名闻利养的念头,你有没有?享受五欲六尘的念头,你有没有?贪瞋痴慢,你有没有?有,统统都有!统统都有,不清净、不平等、不真诚、不慈悲,没有智慧,全是真的。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佛菩萨慈悲,教导我们怎样破迷开悟,这有一套方法,我们要重视。这个方法从哪里学?真的,要从根本学。
学佛的功夫不得力,真的是想学,但是始终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习气太重,环境不善,又把根本的学习疏忽了,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根本的学习,儒家的《弟子规》,佛法的十善业,道家的《感应篇》,这在中国传统几千年当中,儒释道三教的根。三教就是三家的教学,无不是从根本建立,像种树一样,你先要培养它的根,根深蒂固,它将来一定会茁壮,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我们不晓得从根本上栽培,好像我们要种棵树一样,这树没有根,无论费多少力气,种到最后都枯死了,白费了心血,白费了光阴。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弟子规》,大家对这门东西有了认识,但是认识得不深,认识得很浅。为什么说不深?你没有真干;你要是认识的很深,你一定会真干。每天、每个时刻,一切时一切处,你都会把这个放在心上,一定运用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只要一落实,《弟子规》上字字句句你就真懂!你对它就起真正的信心。然后你晓得字字句句称性,你会法喜充满。以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凡是求这一生当中希望能生极乐世界,希望能亲近阿弥陀佛,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方法不能不学。
再看底下一段,讲进退,这都是圆教法身菩萨。「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这个话里头句句都是真的。佛在哪里?你就是,他就是,我也就是。一切人皆是佛,一切畜生皆是佛,一切妖魔鬼怪皆是佛,一切地狱众生皆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这个道理可深了,你确实是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你现在怎么样?你现在染著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是身心都具足妄想分别执著的佛。染上这些东西,在佛法里就不叫他做佛,叫做凡夫。染上无明,这个轻,还不严重,没有分别、执著,这叫菩萨;无明再加上分别,那就比较严重一点,这叫他做阿罗汉;无明、分别又加上执著,这就是六道凡夫。所以凡夫、罗汉、菩萨、佛,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你现在这三种染污统统具足,所以叫凡夫。
你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就成阿罗汉;然后你再把分别放下,你就成菩萨;再进一步把妄想也舍掉,你就恢复你本来面目,你就是佛。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什么?佛!哪个不是佛!你信不信?你要相信,你就会很认真努力把这三种烦恼舍掉。舍掉之后,那个好处,我们今天不是用这个好处来诱惑人,它是自然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在这个经后面跟我们说的,「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是九法界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好处。佛的智慧无量无边,佛的德能、佛的相好无穷无尽,而是什么?而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你要知道!
如果真的知道,你说惭不惭愧?真正知道了,羞不羞耻?看到诸佛,你看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看到菩萨,菩萨虽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我们为什么放不下?首先要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跟人斤斤计较,这是我们头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性。看到别人做了善事,适当的加以赞叹,这是什么?这是度众生,鼓励他行善。他要造作恶事,你要观察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可以说,说了结冤仇。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是自己的过失。为什么?我心里有烦恼,我心地要清净,见不到过失,这个要知道。看到人家过失,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
说过,在中国传统教学里头,不是随便的人,三种人。第一个是父母,儿女有过失,这是一定要教的,你不教对不起他;第二是老师,学生有过失,老师一定要说;第三个是知交,知心的朋友,规过劝善!普通人不行,普通人你要小心,你说人家过失,人家记仇,将来就冤冤相报,那个麻烦可就大了。所以,不可以随便批评人。《弟子规》里头都有,都说到!尤其不能在大庭广众说人过失,规过劝善是没有第三者在旁,可以说,有第三个人在旁的时候,人家要爱面子。往往在这个地方结下深仇大恨,这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无知。这个深仇大恨若是要化解,要很长的时间,很不容易!结怨容易,化解就太难了。结怨有有意无意,都是自己不善的习气造成的。
如果知道我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心就平了。我们修学、学习终极的目标,恢复本来面目,大家都是一样的。什么时候恢复?就是早晚问题,有人时间很短就恢复,有人时间很长,最后一定恢复。这一生行持不好,堕到三恶道,三恶道也在那里学习。人在没有恢复本来面目之前,生生世世都在学习,所以说是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你说这个关系多亲密!你懂得这个道理,进退不二。
佛是什么?佛是法性,法性就跟虚空一样,法性遍一切时,法性遍一切处,这里头只有迷悟的差别。我们讲悟了就进,迷了就退。其实,悟了进,进到哪里去?迷了退,退到哪里去?这个道理难懂。我们还从比喻上来说,就像我们现在在电视机面前看这个画面一样。电视机频道很多,有善有恶,这个画面是佛的画面,从凡夫一下看到佛的画面,这成佛了,进了。进了怎么样?还是这个萤光幕。另外按一个频道,地狱画面现前,这退了;退了,还是这个画面,还是在这个萤光幕上。觉、迷的画面不一样,一迷一切迷,一觉一切觉,觉迷不二。在言语里面跟你讲,有进有退,你要知道佛说话的真实义,开经偈讲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有没有进退?有,进退到哪里?等法界虚空界,没有差别。这是从理上讲的。
晓得这个理,你才知道自己跟一切众生真正的关系是一体,一个法性、一个法身,法身是法相。我不比别人高一等,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绝对没有这个观念,我是佛,我比你们高,你们是众生。虽然天天教化众生,绝对没有高下的念头,一有高下怎么样?堕到二里头去了,就是掉到二、三里面去了,那就真的退转了。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绝对没有堕落在十法界,他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不懂,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说不出来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证方知,你能够证得、契入,你就知道;你知道,你也说不出。虽说不出,佛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引导你,给你启示。启示有显有冥,冥是暗中的启示,佛菩萨的启示,对一切众生的启示,从来没有中断过。众生愚昧,不知道!
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须菩提体会到了,你看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多少年?释迦牟尼佛开始传道就跟他了,一直到金刚般若会上,你说多少年?佛讲「阿含」十二年,讲「方等」八年,就二十年,然后讲「般若」。《金刚经》是在般若中间讲的;换句话说,三十年了。跟佛三十年,佛天天是这样表示,他才恍然大悟。天天看,看三十年才看出门道出来,才赞叹备至。以须菩提那种聪明智慧,释迦牟尼佛会上还要看三十年。天天是那个示现,出去穿衣、持钵,外面乞食,回来之后洗足,天天搞这个。《金刚般若》是这个发起,你就晓得,佛天天给我们示现的,我们懵懵懂懂,不觉悟。好,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看「本来是佛」这一句。「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大乘圆教,又何况《华严》,圆中之圆。圆教所讲的是不二,是无作,在哲学里面讲,宇宙的本体、现象与作用,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性理体本来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没有生灭,但是这个里头确实有迷有悟。我们前面讲的四缘、四因、四力,所现的森罗万象,任何一桩事物、一个现象,统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佛在经上讲的是一切众生,诸位要晓得众生的范围广,不是纯粹指的人。众生的本义,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你想想,哪一种现象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缘,现在人讲它具足许多的条件,才发生这个现象,动物是的,植物也是的,矿物也是的,虚空也是的,所有一切现象无一不是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些当然都有。
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真正测试出来,水是矿物,水有见闻觉知,水能够跟人的心情起感应。我们以爱心、感恩的心对著这个水,它在结晶里面显示出来的样子非常的美观。如果我们以恶意,讨厌、我不喜欢你、我恨你,这个意念对它,反应结晶的相就非常的丑陋,很难看。这个测验试出什么东西?试出佛讲的话没错,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水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我跟江本博士见面,我就告诉他,佛经里说的,不只是水,泥土、沙石、花草树木,统统都有。我说你再好好实验,把实验的范围扩大。
我们的经书也是一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他拿了一本《心经》去做实验,给水看。把这杯水放在《心经》上面,一个小时之后看它结晶;把水放在《法华经》上、放在咒语上,结晶都非常好;放在基督教《圣经》上,放在《古兰经》上,都是美好的。他还做了个实验,找一张希特勒的相片,把水放在那里,结晶就很难看,好像它真认识一样,它的反应。这个实验当中就说明,一一众生,诸位一定要懂得众生的本义,所有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没有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统统具足!别无造作,自性本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前面讲的烦恼、菩提不二,也能够领会到,现在许多科学家讲的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规律。它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一个造作的,没人造作。所以西方宗教把这个看作是神,它太不可思议,太神奇了,神造的。在佛法里讲叫法性,法性能现能变,能变是从众生的心想,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一切众生的心想,我们起个念头,你看水变的结晶就不相同,真的是随人的念头在变,千变万化。所以一切事相的理体,在佛法里讲就叫中道实相。
下面清凉大师还详细给我们讲解「三观、四弘」,天台家所讲的空观、假观、中观。那就是说真正接受佛陀教诲的这些学生们,他们的观念改变了,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从前不同,开始觉悟了,懂得应当怎样看法。空假中的三观也有浅深次第不同,最高的层次是对於一切诸法他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才真正叫无作无为,起心动念就是有作有为。凡是起心动念的就落在二里头,二就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就有了。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中观论》上讲了八个不,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那是什么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
无为无作,本来是佛!一切众生哪个不是!这才叫做大圆满,才叫做大自在。自在到什么程度?任何地方众生有感,你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大自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决不是随自己意思,自己没有意思。现什么身,是众生心想生,众生想什么就现什么,众生需要什么就说什么、就表演什么,自己全没有一点意思在里头。这是佛,这是法身菩萨!阿罗汉虽然没有执著,阿罗汉还有分别的意思在里头,菩萨还有一点妄想在里头。这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他有妄想;一真法界的菩萨倒驾慈航来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完全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一样。
菩萨就好比水,随著众生心现相,众生什么个意念,他就现什么相,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相同的。江本博士做了大概有十三年,没有一个现相相同的。为什么?念头不一样,就是我们一个人,一个人前念跟后念都不一样。同是一个念头,那个意念有强弱不一样,有广狭不一样。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但是无论现什么相,无论说什么法,他的方向、目标、宗旨决定是相同,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终极的目标一定帮助一切众生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回归到法性。法性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是灵魂,是法性。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文,「慨众生之迷此,起同体大悲,悼昔不知,誓期当证」,到这里是一段。「慨」是感慨、叹息,这个众生是指六道众生,把事实真相迷了,完全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不知道烦恼即菩提,不知道生死即涅盘,不知道宇宙万有跟自己是一体,迷了,「此」就是这桩事情,迷了!他如果要觉了的话,他在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全都显示出来。为什么?这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清净、平等是德,正觉是智,慈悲里头有能。那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起同体大悲」,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起来了,真心,不是假的。看到众生迷惑,不知道事实真相。大悲心,加上个同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这个大悲叫同体大悲,没有任何条件。可是这里头还有一点要晓得,佛菩萨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不接受。所以有缘无缘不在佛菩萨这边,佛菩萨有缘无缘是一不是二;有缘无缘是二不是一,是众生的事情。众生不觉,众生在迷,佛菩萨对他怎么样好,不知道,不晓得感恩,不能受教,甚至还毁谤、还糟蹋,这是迷之太甚!
「悼」是哀悼,「昔」是过去,哀悼以往的「不知」。这句是说众生,众生一下觉悟了,知道佛菩萨对自己这么好,来帮助我回头,惭愧的心、忏悔的心生起来了。无量劫来,我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现在知道了。「誓」是发誓愿,「期」是期望,发大誓愿,前面讲的四弘誓愿,我应当要求证。证菩萨道、证佛道,你才能发起这个心,众生就发的这个愿。所以前面一句是法身菩萨,是说的佛,怜悯众生迷此,起同体大悲;与法性相应的同体,与法性不相应的就不是同体。你还执著有你我他,就不是同体。同体里面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还有分别、有执著,不是同体。离分别执著,真的是爱人如己。自己做错事情,自己原谅自己,看到别人做错事情,你自然就原谅别人,自他不二。怎么对自己就是怎么对别人,决定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叫同体。
「誓期当证」,怎么证法?这是众生,这八个字是讲众生,觉悟了。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虽然是小悟,都有利益,为什么?他真的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这个事实真相怎么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佛,不知道一切众生是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所以佛何尝离开我们,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境界,从来没有离开过。时时刻刻都给我们启示,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从来没有断过。
前面我举的例子,须菩提尊者跟释迦佛三十年,才看到每一天穿衣、持钵乞食,回来吃完饭,洗足,敷坐而座,天天这个样子,都没有看出门道。这么看了三十年,有一天豁然大悟,看出门道,才赞叹希有世尊,善护念诸菩萨,他看出来了。我们这些现象不都在面前?谁看出来?所有一切人做这个示现,这些人本来是佛,不都是佛在做示现?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肯定这个事实,你的诚敬心就生起来,那个了不起!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骄慢的心就没有了,痴迷的心就没有了。所以恭敬很厉害,它能够对治痴迷、骄慢。这一转过来,才真正能思惟。你入的是什么境界?跟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境界没有两样,那恭喜你,你这一生肯定成佛。是不是真的成佛?不是,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所以《楞严》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是真的把本来面目找到了,这就是真常。成佛是成佛了,成佛不是新成佛,本来成佛。
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听到佛说的,听到清凉大师给我们详细来讲解,我们知道了。问题是知道的这个「知」有多少的深度,这个关系很大。有人知的很浅,问起来,我听过、听说过;有人知道得深,深能理解,再深他就落实了。落实的现象是什么?菩提心生起来,从今而后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心不一样。真诚现起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现起来;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慢慢他都落实了。得失没有了,忧患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恐怖没有了,这就叫了生死、出三界,这就叫真正得大自在。
在这个世间,你细心观察,无时无处不是随缘,决定没有攀缘。所作所为都给世间还没有觉悟的人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样子什么?这个样子就是令众生觉悟,不觉,慢慢来,时间没到。释迦牟尼佛天天这种生活,须菩提还要三十年才看破,才看出来。我们做的这个样子,我们不是佛,跟我们接触的不是须菩提,不止三十年,你得有耐心。但是这个里头也很可能有再来人,过去生生世世修学的善根深厚,他看个十年、八年,也许一下就看明白,就开悟了。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轻慢别人。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他人很痴、很呆、很笨,说不定他开悟在我先,他成就在我上,这都非常可能。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敢轻慢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你看惠能大师的谦虚、礼让,真正修行人。最初的典型、好样子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留下来的。
下面就说到,发心了,真正发心,「有悲故,不为无边所寂。有智故,不为有边所动」,悲智双运。小乘人慈悲心不足,「无边」就是空,空寂,空寂就是小乘的涅盘。所以阿罗汉常在定中,众生迷,他不理会,不会主动的去帮助他,除非你找到他。找到他,他看得顺眼,有缘,他帮助你;找到他,看到不顺眼,理都不理你。这就是他为无边所寂,他欢喜空寂,缺少悲心,缺少慈悲!菩萨有慈悲心,所以菩萨不住涅盘,无边就是涅盘,有边就是生死,生死就是在十法界活动。我们举个例子,无边是什么?一个修行人住在山上,清净无为,不下山,几十年不下山,一辈子不下山,清净无为之乐。有为呢?有为就到处走,游化人间,无处不去,无时不去,这个能帮助苦难众生。因为他有智,虽然游化在世间,绝对不会被世间所迷惑。世间是什么?五欲六尘,不会被这个境界所动,色声香味、名闻利养,决定不动心。所以虽然天天在外面游化,心地是清净的。有智,有智怎么?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一样东西都不会叫他起分别执著,他不会起这个念头,幻相!在幻相世界里度幻相的众生,如如不动。这叫真功夫,这叫真智慧。
「有悲」是定,「有智」是慧,定慧等运,运是运作,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以这个定不是死定。定在哪里?定在动中,他真正契入到动静不二。佛法所用的标志是法轮,就是个圆,用这个来表法。圆就代表动静不二,圆心不动,圆周在动,圆心不动。圆周有,圆心是空,你看在几何学里头,圆心不是点,点放大之后它是面。它是个抽象的概念,真有,不是没有。点移动就是线,线移动就是面积,线跟面积你看得到,点你看不到。所以佛给我们讲,心是空的,但是它有,它不是没有。
懂得这个你也就懂得养生之道,你也就知道整个宇宙万有的理体,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确实存在。物质、精神、世界全是它变现出来的,无中生有,现在的科学家知道了。但是知道还是很浅,为什么?他没做到,没有从他生活上表现出来。佛菩萨做到了,阿罗汉做到了,表现出来是自在,表现出来的是祥和。如果科学家真的懂得,今天世界不会动乱,人与人之间不会有冲突,会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肯定的!宇宙就是这样的,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的。真正懂得,一定是顺自然,不会做出违背自然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违背了自然,法性里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不能不知道。
最后一小段说「不动不寂」,不动的是心,是理、是体;不寂就是动,不寂的是相、是事,是事、是现相。所以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不动是性,是自己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不寂是现相,像我们现在,我们也是如此,本来是佛,迷了。迷了也不要紧,迷了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搞轮回就是不寂。但是我们的佛性,佛性还是不动。不过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个不动的佛性,不知道自己有个智慧德能跟一切如来无二无别的体性,不知道。知道之后,也跟诸佛一样,我们在六道里面真正是觉悟了,觉悟了就叫再来人,不必去轮回六道,也不必说到极乐世界去打个转,不需要,现在就是,觉悟了。
我们要好好的用这个身,这个生灭的身,这个无常的现相,帮助一切人觉悟,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人回头,这是我应该要做的。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能不做?全心全力做,没有自己,把自己忘掉了。自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阿罗汉;更深一层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菩萨!几时到空有不二,动寂不二,那你就「直入中道」,中道就是不二法门。「不动不寂」就是寂动不二,不动的是体,不寂的是相、是作用。性相一如,体用不二,这才叫中道,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这个发心,圆教初住菩萨,十信位是学习。到初住是三心圆发,圆是圆满,三心是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体,你证得了。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它不叫直心,它叫至诚心。所以我们就懂得,直心是什么?直心是至诚心,诚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这就是菩提心的体。有体当然就有用,所以深心跟大悲心是作用,从体起用。体没有相,体是不动的,遍法界虚空界,如如不动,是我们自己的真性。从体起作用,作用要跟体相应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作用跟体不能相应,那是在学习,这个不可以不懂。
深心,我们现在讲得简单,清净、平等、正觉,这样讲大家好懂!我们现在要学,学清净,尽量放下染污。什么东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如果从六波罗蜜的反面来说,悭贪是染污,恶作是染污,瞋恚是染污,懈怠是染污,散乱是染污,愚痴是染污。这个东西我们要离开,离开之后你才得清净心。所以我们在生活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随时随时地保持清净心,就是不生染污。保持平等心,平等心是没有贡高我慢,不可以说人家不如我,我比别人高一等,佛都没有这个念头。在天主教,我们在《玫瑰经》里面,第一段就看到圣母玛丽亚对一切人谦虚,没有一丝毫傲慢心。这是她现身说法教我们,耶稣的母亲。
你不从日常生活当中,你到哪里修?修清净、修平等、修觉悟,觉悟一定要亲近正法。现在最方便的是听经,自己读经有的时候不觉悟,要听,多听,破我们的迷惑。你遇到一切众生有苦难,慈悲心自然生起来。哪个众生没苦难?最严重的苦难是他迷,你怎么样帮助他破迷?你怎么样帮助他觉悟?这叫大慈大悲。这是我们现前阶段学习发菩提心,要很认真努力去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后面小注里头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