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六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八卷)  2006/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偈颂第二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前面我们学习到清凉大师在《钞》文里面,跟我们讲发心错误的十种相。我们今天接著看第七小段,「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业,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这个「七」就是第七段。这在我们世间也是常见,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回过头来想想看自己有没有?念念都想求,威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权力地位,现在人讲权位,不仅是在政治上、在军事上,今天的社会,工商业里面也不例外。人民团体,有些大的团体走向国际组织,联合国有政治的组织,也有其他不同学术方面的组织,譬如教科文组织,教育、科学、文化,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可以结盟,都可以参与,走上国际化。是不是都争这些权位、都要向高峰去攀缘?

  底下这一句,身口意业,才有所作,一切弭从。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全心全力争名逐利。这个问题归根结柢总是一个教育问题。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有没有教人去争名位?没有。中国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教人要做一个好人,好人的教育,爱人的教育,服务社会大众的教育。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什么样的行业,无非是为社会大众造福,不争名利。在因果教育里面讲得就更好。中国自古以来,因果教育可以说相当发达,相信人有命运,所谓命里有的肯定是有,丢也丢不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没有竞争的心?没有,真的像佛法所说的一切随缘而不攀缘。

  位高权重,古时候做到宰相、做到总督,可以为国家人民服务。如果是个布衣百姓,没有这种权位,像孔夫子、孟夫子没做官,能不能为国家服务?能,不但为国家,为整个民族;不但为当时,为万代。圣贤事业,这是大事,比做宰相、做总督的还有意义,还有价值,为国家作育人才,你说这种事业多伟大!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所以无论哪个行业,不分贵贱,都要懂得舍己为人,处处与人方便,这就对了。

  所受的教育,伦理教育是和睦人群。今天我们处在乱世,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人与人为什么不能相处?本来是和睦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教。能不能怪人?不可以。你怪人,你有罪过,你只有怜悯他,只有同情他,他没有受过教育。从小没人教他,所以从小就随顺烦恼习气养成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年以后要想改可不是那么容易。中国教育是从小,从婴孩教起。

  我常常说,我们的传统教育至少断了三代,有人断了四代。我这种年龄,如果是生长在都市那就完全断了,断四代。我们生长在农村,农村还朴实,还有私塾,传统旧的观念还没有完全丢掉,所以小时候还受了十年这个教育。十年这个根扎得很深,影响到一生。处处要体谅人,好心对人,人家未必好心回报,我们是不是要求回报?不是,如果要求回报,事情就不能做。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希望把传统的,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让现在人能够认识、能够觉悟,我们目标在此地。

  所以做好事不可以希求别人表扬,没有人表扬你。今天做不善的事情,有人表扬,有人赞叹;做好事人家不骂你就算是好了,就难得了。所以今天我们做的工作比过去古人,也像我们这个身分,或者是像民间教私塾的先生们,一般讲穷秀才,我们今天做这个工作比他们难上十倍,乃至於几十倍,这是我们心里清楚明白。为什么?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好,你做这个工作确实有人表扬、有人支持,今天不是这样,所以今天做得很辛苦,非常辛苦。要不要做?要做,为什么?不做就不得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想做,神仙都无可奈何。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伦理、道德、因果、智慧,如果要是一旦丧失,这个世界的动乱要想恢复到安定和平,永远没有希望。你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大事?疏忽了将近一个世纪,你要再做怎么会不困难?没有人了解你,没有人体谅你。我们从小读圣贤书,对这桩事情认识得很深,不知道那情有可原,知道而不做,我们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民族,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后代。今天也只有像古人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人了解。那我们做的,要问是不是有人知道?有人,太少了。所以事情只要带头,响应的人有,我们肯定祖宗的大德不会把传统文化在这个世间消失掉。这是从我们汤池种子老师里面得到莫大的安慰,我们三十个老师里面至少有一半觉悟过来,我们真正志同道合走这条路,舍己为人,就跟这首偈里面所说的意思完全一样,『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

  我们求的是道,我们的任务是传道,是把中国传统的道统介绍给大家。口头上介绍还不算,一定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知道天天都在磨炼,天天都在考验,是不是关关都通过?在里面最难的是人的磨炼,一定要把自己磨得很圆、很光滑,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水晶琉璃球,一个棱角都没有,这就成就了。所以对於天天找麻烦来磨炼的这些人,感恩,没有这样的磨炼,你怎么晓得自己烦恼习气(我们不讲断)控制住?真正的降伏,并没有灭断,降伏了,能禁得起考验。

  所以人知道有命运,命运从哪里来的?前世所造的业。你命里面有财,有大财富,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命中有大威势,高官厚爵,你在过去生中修积大功德。佛讲得好,人生酬业,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酬偿业报的。过去生中修积善因,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过去生中造不善因,你到这个世间来受罪。享福是学习,受罪也是学习。所以真正会学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他都会把这一生的功课做得圆圆满满。你看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颜回做到了,这是几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生当中的功课修好了,他就提升了。有人告诉我,孔子在忉利天,我相信。细心的观察,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不是凡人,无论在哪一界都是大慈大悲,都是帮助众生觉悟。

  这个工作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果报自然就是离苦得乐。苦从哪来?迷来的。乐从哪来的?觉来的。觉悟就乐了,与财色名食睡不相干,与这些财富贵贱地位也不相干,最重要是要觉悟。颜回在孔子学生当中,是最被孔子常常赞叹的好学生。他没有地位,他没有财富,我们讲是既贫又贱,没有地位叫贱,没有财富叫贫,圣人。以他的能力去追求五欲及王位行不行?行,他确实有能力去追求,为什么不求?给世间人做个好样子,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生存的目的是要求道、要求觉悟。一般人迷惑,不知道这一生生存的目的,以为目的就是追求财富、追求权位,把这个当作目的。所以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念念追求五欲享受,增长贪欲,贪欲是饿鬼道的业因。你一生追求,求得再大的富贵,你来生到鬼道去。我在前面说过,那不是留级,降级了,你说你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降级了。

  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要给世间人做个好样子,现身说法,不求这些,什么都不求,求觉悟。人人都觉悟了,天下太平,这个世间没有竞争的,没有对立的,没有怨恨的,你说这个世间多么美好!人与人都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你知道因果,你会更欢喜,知道这一生所作所为的是向上升,不是向下坠落。遇到净土法门的人,我相信尤其是法喜充满,为什么?他知道他决定得生净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道相应,与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具备的条件相应,他怎么会不往生!

  所以很多同学问我,我们今天要从哪里做起?没有别的,从《弟子规》老老实实的做起。那是圣人的胚胎,那是佛菩萨的基础,你从这里去扎根,你决定正确。我们现前这真正修行的人,有修得不错的,怎么看出来?他知道他自己的过失,虽然知道,还没有办法改过来,习气很深。这叫始觉,他开始觉悟,能够发现自己过失,也能够真正在改自己的过失。我们老祖宗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要说无过,夫子说过,连尧舜都做不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贤,他们有个什么好处?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天天改过,到老死还是在改过。

  到什么人才没有过失?在佛法里面讲,没有过失只有一个人,究竟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过失。佛讲得清楚,儒跟道都没有讲得这么明白。我们把标准放低,没有明心见性统统都有过失。这个自己要承认,我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自己晓不晓得?晓得。明心见性就像六祖惠能那样,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学过,接触就通。你看惠能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无论什么样的经书、什么深奥的道理,你念给他听,他一听就明白,他就可以跟你讲得头头是道,这叫见性。佛法如此,世间法也不例外。换句话说,那个境界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真见性了。烦恼永远不会生起,对人永远谦虚,你看看《坛经》上所记载的惠能大师。

  所以我们末世的后学从什么地方去觉悟?从经教。觉悟之后,明白之后,你就晓得你这一生应该往哪里去,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真菩萨。我们现在很清楚的知道,菩萨断一切分别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再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了。惠能大师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提起他最为亲切。他放下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彻底放下了。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不但是分别执著没有了,妄想没有了,这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佛菩萨应化,众生有福。众生有福报的时候,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做国王、做大臣,做各个行业里面的领导人,众生有福。众生要没有福,该受罪,这各个行业的领导人就变成修罗、罗刹。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昙鸾法师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往生传》的注解,《往生传》他有个注解,他在注解里面说,众生没有福报的时候。

  所以你不能够怪外面境界,没有一桩不是自己的业力感召的,你怎么能怪人?怪人就错了。尧舜,这在中国文字记载里头最早提倡教育的,这文字上有记载的。教什么?教伦理道德,教人断恶修善,最后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他们自己本身做到了。事情遇到障碍,过失不在外面,一定是自己,这是我们要学的。如果说过失都在外面,你就成不了佛,过失在自己才成得了佛,自己永远改过自新,佛法里面成就是从这方面讲的。

  自行化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成佛。自觉是阿罗汉,觉他是菩萨,觉行圆满就成佛。我们这个觉他,觉他怎么会圆满?现在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都没觉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这个话,我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弘法,一位泰国的小乘法师特别来看我,就提出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发愿要度尽众生,他才能成佛,他说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凡夫,没有得度,他为什么成佛?问得很好,很多人有这个疑惑。你要晓得菩萨度他就是度自己,是要在度化众生里面成就自己。阿罗汉说得好,众生不好度,所以很多阿罗汉行菩萨道不久就退心了。菩萨不退,这三不退里面叫行不退,坚持,在这个境界里面修自己,成就自己,所以他才能圆成佛道,他才能觉行圆满,是自己圆满不是对方圆满。

  佛度众生,对方,这大乘教里常讲,佛不度无缘众生。哪个众生跟佛没缘!这句话怎么讲法?无缘怎么说?无缘是不接受,那就没办法。只要他肯接受,佛统统帮忙,没有一个不帮忙。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跟诸位报告,我们要学,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助他善根增长,帮助他提升;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就。说佛不度无缘众生,单单讲那个善根已经成熟的,讲这一类的人。这是如来出世主要的目的,让这些众生在一生当中作佛。世尊的教化,那我们就不提了,太多了。在中国,我们六祖惠能大师,他在一生当中帮助学生真正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跟他的地位一样的四十三个人,在中国禅宗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很多自己觉悟了,一生当中可能遇到一个、二个,哪里一生当中能遇到四十三个?惠能大师以前没有,惠能大师以后到今天也没有,这叫有缘人。佛不度无缘之人,他这四十三个是有缘人,其他的怎么样?其他帮助他提升,帮助他种善根,但是不能在一生当中帮助他作佛。

  可是净宗是个例外,这个诸位要知道,净土宗是例外。你看看在称呼上来说,这是常识,我们必须要懂得,佛门里面称大师,这个称呼不能随便称的,大师是对佛称呼的,成了佛才能称大师,菩萨称大士,不能称大师。你有没有看到称观音大师?没有。观音大士,大士是菩萨称呼,开士都是菩萨的称呼,唯独大师是对佛的称呼。你看看各个宗派的祖师,没有一个称大师的,只有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我们称印光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慧远大师,净土宗称大师。换句话说,净土宗的这些善知识,他们所接引的众生跟禅宗里面明心见性没两样,就是带业往生,只要能往生,他就成佛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一生成佛的法门,叫易行道。

  但是易行道,我在前面屡次跟诸位同学提起,自己一定要在功夫上成就上品十善才能往生,如果自己不是上品十善,佛对你没办法,所以上品十善的人在净土宗来讲就是有缘人。我们看到许多念佛真正往生,瑞相希有的老太婆、老阿公,细细观察,大多数是老实人。老实人的心地善良,别人欺负他、侮辱他,阿弥陀佛;他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心行善良。为什么会往生?就凭这个。

  净宗法门里面,祖师大德常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能往生的是哪些人?上智,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一听都明了,他没有疑惑,学了之后,他真能够做到,他能往生。下愚就是老太婆、老阿公,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也没有学过教,什么都不懂,叫他念这句阿弥陀佛,他就老老实实认定,决定不会更改。人家对他好,阿弥陀佛,你要骂他,阿弥陀佛,人家欺负他、侮辱他,阿弥陀佛;除这句之外,什么都没有,心地清凉自在,这种人决定往生。你不能轻视他,他有的时候往生品位还很高,往往都是什么?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走的时候不生病,没病苦。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不懂这些道理,可是他做到了。你跟他讲,他也不懂,但他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是我们一般称之为下愚。这两种人不变,很好得度,这就是净土宗的有缘人。但是这个下愚在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里头不行,其他八万四千法门真的要上智,可是唯独净宗,下愚能得度。坚定的信仰,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我自己一心念佛,阿弥陀佛肯定来接引我,这决定得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要从自己内心深处,把对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把它化解掉,永远不会跟人对立,我们的身心和平、和谐,这样就能相应。如果这个对立不能够消除,你会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能不能往生?不能。你看不顺眼的人,人家念佛往生了,到极乐世界再碰到的时候,难道还要吵一架、打一架吗?那你不是把极乐世界闹翻了吗?所以,为什么不能去?原因在此地。什么时候你有把握?我心目当中一个对立的都没有,你就有把握往生。为什么?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你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一样,言行当然是一致。

  净宗学佛就是学阿弥陀佛,不是学别人。世间这些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七情五欲统统放下了,大威势也放下了。追求这个没有好处,这是什么?都是欲界,没有离开欲界,在欲界里面总是想做领导人。在今天,领导人非常广泛,各行各业,都想当领导人,有这个心,想尽方法来争取,这个道是魔道不是善道,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要明白。所以在一个机构里头,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推举别人,决不是自己,自己总是学谦让,为什么?自己是教学为第一,教学要身教,处处都是退一步,这就是教化众生。处处谦让,不敢为天下先,这教什么?教那些喜欢争的人。每个人都争,社会就乱了;每个人都让,天下就太平。让,带头让,那就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带头,带头让。选贤与能,让他们去做,自己全心全力协助,在一旁协助,不是不管事,协助。总而言之一句话,要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就教导我们,这个可决定不能失掉,清净平等觉。好,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八小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鉴达六合,十方顒顒,此发胜智心,行尼犍道」,这是第八小段。这是说一个人,他发心求智慧、求辩才,利是利根,智慧辩才聪明,高才勇哲,求这个。我们先把文字看一下,鉴达六合。六合就是十方,佛法讲十方,六合是东南西北上下,也就是说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十方顒顒,是有仰慕的意思,也有温和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用仰慕好讲,到处有人赞叹恭敬。这有什么过失?过失在什么地方?有求,有欲在里头,还是没有放下。特别是十方顒顒这一句,我们一般人讲的还是求名闻。发胜智心,胜是胜过别人,我的智慧辩才一定要胜过别人,你看好胜没有放下。好胜就是今天讲的竞争,现在的社会是崇尚竞争,佛说这是行尼犍道。

  尼犍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古印度的学派,也是属於古印度宗教里面一个大的派别。翻成中国的意思,尼犍讲离系,系是系缚,远离,也就是断烦恼的意思。系缚是烦恼,离开烦恼没有系缚。犍也是烦恼的代名词,叫结使,就是讲的贪瞋痴慢。他们也修这个。尼犍在一般讲是印度修行人的总名称,都称为尼犍,所以视为外道出家的总名,都称为尼犍。那里面分的派别也很多,这一类他是修裸行、涂炭等离系的苦行。那真是苦行,他不穿衣服的,所以我们佛门里称他为裸行外道;不穿衣服,身上涂灰,修苦行。他们认为(就是这个流派认为)人的罪福苦乐是一定的,就是讲是定数,我们一般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既然前定,那你就得要受,你不能改变。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佛告诉我们,人这一生决定受前一生的影响,甚至前世多少生世的影响,他统统都有。当然愈远影响力量愈薄弱,愈是近,你的前一世、前二世、前三世,这个影响是很重的,业力的影响。但是能不能改造?能,为什么?因为业力是自己造的,并不是佛菩萨定的,也并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阎罗王定的,没有人定,都是自己造、自己受,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才叫真理,这就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每个人一生的际遇,美国凯西说得很好,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你在一生当中,你所遇到的,每天所遇到的,跟前世都有关系。他说不可能有一桩事情是突发的、没有前因的,这说得好。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在马路上走,可能你一生就碰到一次,见到好像很有缘,笑笑点点头,不是偶然的。有时候我们也见到陌生人,见面他就生气,他看你就不顺眼,也不是偶然的。偶然碰到这些事情,我们今天心里很明白,对我笑笑,前生大概我遇到他的时候也对他笑笑;这一生他对我瞪眼,看得很不顺眼,前生大概我也是这样对他的。所谓是一报还一报,这是很轻微的,时间很短暂的,一下就走过了。真遇到,不少人,不是我一个。如果不是前世有这些缘,为什么很多陌生人会有这种情形?所以要常常去想这个道理。

  亲人的相遇,朋友的相遇,有些人为什么不能保持到很久?尤其在现在的社会,你看到父子那种亲爱,在儿童的时候,成年之后就变了,不爱父母,甚至讨厌父母,遗弃父母。在美国,十六岁算是成年,离家出走之后,一辈子不再回来,跟家人不见面,这种情形很多。所以美国现在的制度是国家养老,物质生活基本上没有顾虑,国家每个月会发养老金给你。朋友之间,非常好的朋友,遇到某一种因缘不往来了,这种情形很多。你细细思惟,与过去生中有没有关系?肯定是有的。可是佛告诉我们,从因要到结果,当中要有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没有因,怎么会生?可是因有,没有缘也不能生,因缘生法。而佛法重视缘,重视缘有道理,缘可以改变,因不能改变。这种外道就是著重因,不懂得缘。缘可以改变,所以佛家讲缘生论。

  教育就是缘,就是懂得缘,良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缘。他有不好的因,他接受好的教育,不好的因就不起作用,不善的因不起作用。好的教育一定是善的缘,譬如阿赖耶识里头,或者我们讲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就有伦理,本来就有道德,本来就有智慧,这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就有德能,本来就有相好,这是自性本具的,那要有好的缘,它统统起作用。阿赖耶识里也有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也都有。好的教育不教你贪瞋痴慢,所以贪瞋痴慢那个不善的缘就不起现行,这要靠教育。恶的因没有恶的缘,它不会起现行;善的因遇到善的缘,它就起善行,起作用,善起来了,所以他就能够改变。

  这个道理佛讲得透彻,我们中国老祖宗五千年前就知道。所以这个教育的理念正确,五千年都没有改变。朝朝代代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的理念始终没改变,而且这个教学的中心(核心)就是父子有亲。我讲这一句是中国教育的原点,所有的圣贤教育都是从这一点里面发出来。现在人喜欢讲爆发,都是从这爆发出来。所以教育头一个就是亲爱,父子的亲爱如何能保持这一生不变,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希望这个亲爱能够扩展、发扬光大,从爱你的父母,衍生到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这是中国教育。

  所以中国教育是爱的教育,和平的教育,所有一切道德都不离这个中心点。我们讲道德、讲因果、讲智慧,统统都是要帮助圆满这个中心的扩展,到能爱一切众生。不但对人,对动物,对蚊虫蚂蚁,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一片爱心,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觉悟的人明白。迷的人是跟它对立的,他不是一体,他认为他自己这个身是一体,身外一切都是对立的。这就是违背自性,大乘教说违背法性。现在有一些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们讲这个就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所以提倡我们要随顺大自然,随顺大自然就是一切都要随顺父子有亲。

  这宇宙没有别的,确实只有一个「爱」是真的,永恒不变。做学问、做功夫,怎样把你的爱心发掘出来,把你的爱心发扬光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佛陀;达到究竟还没有到圆满是菩萨,菩萨了不起,正等正觉。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你想得到,超过别人,这个观念就错误,为什么?平等的。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哪有人超过的?所以佛明了,佛对於众生是平等心,平等心从什么地方显示?从谦虚恭敬。你看中国的《礼记》,礼的精神是什么?自卑而尊人,没有别的,尊重别人,自己谦虚卑下,尊重别人。我们能够谦虚、尊重别人,可是别人并不了解,不领情,他怎么看你?懦弱、可怜,就是这种态度对我们,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亲身感受的就太多次了;我们在这里面学习。我们做法是对的,他的心态是异常,不能怪他,为什么?没有学过,这要懂得。没有学过,你要怪罪他,你就有过失。有些学过,有的时候习气太重,业障太深,有些做得也有不如法的事情,无论在言语、在态度你也要原谅,为什么?修行功夫不到家。他不是不知道,功夫不到家。

  我们看别人要想自己,我自己在初学的时候也如此,没有学的时候不知道,对别人贡高我慢,真的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人。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错了。改,天天改,常常改,毛病还是一样发,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控制住?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天天读经,不能离开圣教,才真正能到什么?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完全不在意,这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说,我不是上根人。上根利智,一般讲大概三年到五年就能控制住,我自己很清楚,我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时候,就是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哪有那么简单!人贵自知之明,自己要知道自己。

  在我自己的经验当中,我这一生得力最大的方法,就是李老师叫我出来讲经,这是我一生当中念念都感恩的。为什么?讲经,那你就必须天天要读经,不讲经有的时候就不念了,就放在一边,那你决定被染污。我四十多年没有看电视、没有看报纸,这些东西全部远离,才能保持一个清净心。天天读经,讲经就是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天天有长进,这才能够保持著没有退转。确实,古人讲的话,烦恼轻,智慧长,在我自己修学过程当中肯定了。所以我常说,老同学,常常跟我在一起的,甚至於你们不是在我身边,在电视机前面,在网路电脑画面前面,你听我给你报告的,一年一年不一样。我今年给你讲的,你跟我去年讲的东西做个对比,你就知道了,年年不一样,所以法喜充满。如果年年都一样,没有进步。这才有法乐,才有常生欢喜心。

  智慧既然是本有的,跟佛是一样的,为什么今天智慧不开?业障、烦恼习气障碍。去一分烦恼习气,智慧就透出一分,去二分就透二分,去十分就透十分。所以古人讲「但除烦恼,莫更求真」,这话讲得好,修什么?只要去烦恼,真如本性不要去理它,去掉烦恼,真如本性就现前。

  我这个修行总的原理原则,章嘉大师传的,就是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明了,放得下就是烦恼习气要除掉。烦恼习气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会帮助你放下,放下又会帮助你看破,所以我搞了二、三十年恍然大悟,原来菩萨成佛就是这个方法,妙绝了。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天天做这个功夫,年年做这个功夫,到哪一天把起心动念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

  起心动念是无明,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一真法界。在大乘教里面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还起心动念,你的法身永远不能证得。法身有,哪个人没有?就是这个东西障碍,这是最后一个障碍,最难断的一个障碍。我是很想不起心动念,这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起心动念,起了一个不起心、不动念的念头,还是起了,你就知道这东西多难。所以佛教给我们,断要从容易的地方断,到最后再断难的就不难了。容易的在哪里?就是执著,要放下执著。放下执著从哪里开始?先从身外,这都是有次序的。身外就是你身外所拥有之物,你要能放得下,然后再从身内。先从身外,你开始修一定要照这个顺序,你的功夫会得力。身外东西要是放不下,你永远不得力。

  最初老师教我,章嘉大师教我,给我六年时间,真的我六年听他的教诲,到第六年什么都布施掉了。最难的是我喜欢读书,我那个时候自己有一套《大正藏》,有一套二十五史,有一套十三经,都是很喜欢的典籍。李老师建慈光图书馆,我全部捐给图书馆了。那个时候我还有一位老师,周邦道先生,我抗战期间在贵州念书,他是我校长,国立第三中学校长,到台湾就又碰到了,他也跟李老师学佛,也是慈光图书馆的董事。他看到我把所有东西全捐掉了,他就跟我说:你学佛了,佛经你要留住,别的东西可以捐掉。那个时候还是年轻不懂事,说话都欠考虑,我回老师一句话,我说没错,我是学佛,大概将来我想要什么经典,我都会得到。这种语气不应该对老师说的,自己一点谦虚都没有。

  我相信感应,我统统布施掉了,我想我不会有缺乏。我财布施掉了,需要用钱的时候自然会有;法宝布施掉了,我需要什么经典,需要查什么它自然会来,我那时候有这么一个信心。但是这个话,朋友可以说,对长辈、对老师不能这个讲法,以后我才知道我错了。儒佛都是教我们处处学谦虚恭敬,想的是没错,说的、做的也都不错,可是在语气、态度上,不是对长辈所说的。还是弟子规没有圆满的做到,懂得都不圆满。可是我的老师,周老师真正是长者,那是真正的菩萨,对我们这些流亡学生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看他就像看父亲一样。抗战期间,我们流亡的学生,同学跟同学在一起比兄弟姐妹还好,真正互助合作,同甘苦,同患难。

  所以不要有胜过别人的念头,这个念头不好。我们是要求进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德能,甚至我们的相好(相好属於福报),都要有进步。为什么?自己的成就是给众生做榜样的,身教,接引众生的工具。如果学佛,我们样样都不行,人家一看,学佛是这种样子的,这佛不能学,不但不能接引,还叫人家退心,这就错了。诸佛菩萨一举一动都是众生的好榜样。

  早年,我第一次访问北京,到北师大去参观,我在那里设奖学金,赠送一套《四库全书荟要》,以后我也帮助他们买了一套《四库全书》的续篇,在学校设有奖学金,所以学校里面的领导、教授们陪我参观。我在大厅前面看到一块牌子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我回过头来跟校长说这八个字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听了很惊讶,他说这八个字是我们全校老师共同拟定的。我说这两句话就把《华严经》全部说出来,《华严》里面就是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改了一个字,以后他们采用了,听说现在那里改的都是行为世范。

  所以我们要学佛、学菩萨,我们的存心,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不是说怎么样对自己方便,这个就错了。要怎样能给别人做好样子,这个重要,这才是在作菩萨。菩萨念念教化众生,没有想到自己,无论是顺境、逆境,没有一样不是给众生做模范、做榜样。所以智慧要增长,能力要增长,福报也要增长,决不能跟人争。那增长,确实你天天在修,当然增长,增长怎么样?贡献给一切众生,不为自己。智慧德能增长,那你是多为众生介绍正法。基督教《圣经》里面说得很好,这《圣经》里头有的,教会的任务是什么?宣传基督的福音,这把教会建立的宗旨显示出来了。我们佛法讲得也非常清楚,佛法的建立是什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四句把整个佛法都显示出来了。所以一切不为自己。

  我们跟一切众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是好朋友。真正学佛的人一定知道,这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戒经里面告诉我们,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能够轻慢吗?用轻慢心,那就是轻慢过去父母,轻慢未来诸佛,那我们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天天在经教上,会把这个事情忘掉。你看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提起来我们都懂得,可是境界现前,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人之常情。我相信我们是如此,诸佛菩萨在因地也是如此,没有例外的。一定要修很长的时间才得力,我们讲功夫得力,在净土宗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我们所学的东西肯定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用上了,可是你要会学。我们就是真是得力於老师的教诲,老师不教我放下,我不会放下,不会放下,永远是障碍,所以我们才真正认识明了放下是成功的秘诀,到最后把一品生相无明也放下就成佛。

  所以在前几次,我画的图里面显示,告诉同学们,放下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放下妄想,你就成佛,这是佛法。因为每个人,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为什么不是佛?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的真性、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盖住,不是没有,你并没有失掉,你只要把障碍去掉,它就现前。所以对佛菩萨没有什么好羡慕的,他有我也有,我跟他是平等的,他没有比我多一丝毫,我也没有比他少一丝毫,问题今天我们差得悬殊这么大就是自己有障碍。这个我们要感谢诸佛菩萨,他要不说出来,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这些障碍。障碍放下了,障碍舍掉了,哪一个人不是如如佛?哪一个人不是圆满佛?这理要懂得。

  那我们就可以把握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老师教我开头先要把自己身外之物舍掉,从这里下手,你不从这里下手不行。舍掉之后,你需要的时候它又会来,来的比舍的更多。我当年六年工夫全部放下,只剩下什么?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一个铺盖,那时没出家,放下的。放下之后,我就知道,我那个时候希望出家,因缘成熟,就能有预感,不是预知,是预感,有这种感觉。同学们问我,大概你什么时候因缘成熟?我说不出半年。结果真的,好像两个月之后,临济寺的方丈就来找我出家,跟我商量,一个半月来了九次,我看他很诚心就答应他了,预感。

  出家那时候的几年,一无所有,身上没有一分钱,只有几本自己常常念的经典,到哪里去,一个包袱背在身上,全部的财产都在里头,就是几件换洗衣服;老师教我的。以后虽然多了,多了是什么?没有认为这个东西是我所有的,没有,没有这个念头,真正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常常讲,人生在世,这个世间是个旅馆,旅馆里面所有一切设施是旅馆老板的,不是我的。所以我常常讲,早年开始讲经时我就常说,这李老师教给我的,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有所有权,这是跟李老师学的,放下是跟章嘉大师学的。我有使用,不能够据为己有。

  这些年来搜集的书真是不少,我全部都给净宗学院。那边现在要建学校,我很赞成,将来在那边培养儒释道三教的师资,这是我很大的一个愿望,希望他们努力去做。我今天概略的估计一下,我们在那边所拥有的土地,合中国大概是一千八百亩。我们不要建很大的学校,规模很小,希望儒释道都有,也就是我们讲的汉学院,开这些课程。我们典籍都有,儒释道都有。我们的佛教,我那边搜集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儒家有《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大的;道教的,我们有一套《道藏辑要》。希望在那边培养三教的弘法人才,绝不据为己有。我已经八十岁了,八十岁的人应该要走了,一定要高度提高警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带得去的是业力,愈是到年老愈是要多做好事,愈是要给后人做一个好样子,真正能舍,真正能放下。

  今年十月我们有个活动,这是国际上一个大的活动,这个活动完了之后,以后任何活动我都不参加。我希望把年轻人带起来,后继有人。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什么?继承人。如果你这一生做得再好,就到你为止,你死了以后就完了,你的成绩等於零,一定要有接班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在国际上的活动,我也常常带一些年轻人参加,他们都学会了,让他们去办。这次活动我一点都不操心,都叫年轻人他们去做,让他们练习,以后是他们的事情。我讲得很清楚,以后我不参加了,我给你们出出主意。我有生之年就专讲《华严经》,国内外任何活动都不参加,希望把这部经讲圆满,这份资料留给后人做参考,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愿望。所以不跟人争这些名闻利养的事情,也不争智慧辩才,什么都没有,不能学外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