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六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五卷)  2006/8/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05

  诸位同学,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从偈颂第一首看起,就是发心行相第一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於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接著昨天讲的这段看起。昨天我们把《唯识论》里面「实德能」介绍过,今天我们接著看《疏》文:「今法宝中,已摄初后」。偈上给我们讲的是三宝,『於佛法僧生净信』。法宝中是明显的实德能,里面有实有能,其实德也在其中,这是偏重在讲法,所以已摄初后。「亦三宝中,皆具此三。体实具德,大用救生故」。这个意思都不难懂,三宝就是佛法僧。佛虽然在这个世间示现灭度,灭度了是形相,现在我们懂得,我们也承认。因为世间人常说,人的生死是肉身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照这个例子来说,佛的肉身有生死,有入般涅盘,佛的灵性没有生死,没有生灭,这不难懂。

  今天我们用造像来代表佛的法身,可不可以?可以。见到佛像就如同见到佛一样,法性遍在一切处。现在西方宗教里头这个说法也跟过去不一样,他们也说上帝没有形相,上帝遍一切处,上帝就在自己的心中,这个说法跟佛法里面讲的法性、讲的佛性愈来愈接近。性是真实的,永恒不变。灵魂是灵性迷失后的状况,它要觉悟了就不叫灵魂,就叫灵性。觉悟了,它就是法身,所以它有实,它有德,它有能,三宝都具足实德能;法宝当然也具足,僧宝也不例外,皆具此三。

  体实具德。体是理体,德能是用,用在哪里?用在救度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通常讲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都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不过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面去,迷邪染愈轻,愈在下面愈严重,到真的是百分之百的,我们讲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一百,迷得这么深的人是地狱众生。觉正净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满一百,就是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九,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什么时候到满分(到一百),他就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正得度。大用救生是真正得度,为什么?他成佛了,十信心满就成佛。成佛就是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也可以说觉正净的满分,一百分就是破一分无明,这一品无明一破,他就超越十法界。我们对於这桩事情、对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为什么?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无论修哪个法门,无论学什么样的经教,你有方向,你有目标,你肯定不会退转。真的就跟前面所说的,你深具信心,你能得能成,生起希望,所以你不会退转,你说这多么重要!

  下面这解释最后一句,『以是而生广大心』。「大者,智心,求大菩提。广者,悲心,广济含识」。广大心就是悲智。在佛门里面的表法,这我们也常讲,佛弟子供养佛菩萨,我们供奉佛菩萨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是代表体,菩萨是代表从体起用,两位菩萨一定是一位代表大智,一位代表大慈大悲。我们净宗同学供奉的都是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这要懂。阿弥陀佛代表法性,代表法身,他代表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表这个意思。我们每天礼拜佛菩萨,称念佛菩萨,要懂得意思,全是自己的自性;佛代表自性的理体,菩萨代表自己自性的起用。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求什么?求大菩提。

  大菩提是什么?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大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不忘学习。要知道大菩提是自己本有的,大慈悲也是自己本有的,你怎么样求它?你把障碍去掉,它就现前。我怎么样求真诚?我把对一切人事物虚伪的心放下,真诚心自然就现前。虚伪障碍真诚,放下就是,不要再去找真诚,你去找真诚就又错了,头上安头。你的心本来是真诚的,放下虚伪就真诚,放下染污就清净。什么东西染污?自私自利染污,名闻利养染污,五欲六尘染污,贪瞋痴慢染污,所有一切不善的都是染污。你能够断一切恶,一切善要不要修?不要修,自然就现前。一切善是性德,就是实德能,这一个字代表了,德,德是一切善。放下一切恶,一切善就现前;放下贡高我慢,放下自尊自大,平等心现前。你有自尊就不平等,我尊你卑。这是什么?世间人有,迷的时候有,觉悟的时候没有。

  我们对佛菩萨尊敬,佛菩萨对我们平等。我们不但对佛菩萨要尊敬,对所有一切众生都尊敬,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华严》、《圆觉》说得更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怎么能不尊敬?真正自己尊重自己就是谦虚、就是礼敬。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的诸字包括万事万物,《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跟矿物,包括自然现象。为什么?它是法相,法相就是法身,芸芸众生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怎么能不尊重?这个道理要懂。

  永远一个敬人之心,爱人之心,这是佛心,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佛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悟的心。不爱人,瞋恚人,那是迷失菩提心,迷失本性,才犯这种错误,真正觉悟的人怎么会这个样子?真正觉悟,整个大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还有什么分别?还有什么执著?有分别,有执著,不是一体。本来是一体,怎么说都是一体,你一定要分别,一定要执著,那叫迷惑颠倒,为什么?这不是事实,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真正明了之后,佛菩萨我们没见过,真正修行,世间人讲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们见过。你细细在旁边观察他处事待人接物,诚敬谦和,我在章嘉大师身上见到,我在李老师身上见到。方老师虽然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跟他的时间比较短,有没有诚敬谦和的德?有,但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诚敬谦和就非常明显,这是什么?这是修养的功夫。方老师到晚年不一样。我跟他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四十多岁);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时候六十五岁;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是六十九岁,年岁愈大,功力愈纯。你从这地方去看,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现在人常讲的磁场,跟这些老人在一起,那个磁场、那种气分叫你非常安静,我们一般人讲安全感,在他的气分里面感觉到非常安全、非常的温和,这是德。

  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讲作用。悲心,大慈大悲,广济含识。含识是讲有情众生,广是没有条件的,就是大慈大悲那个大的意思,慈悲就是济,帮助人家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学习就学这个,众生有苦难,全心全力的帮助。这个人他曾经毁谤我,曾经侮辱我,曾经陷害我,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不但要帮助他,在排列顺序他还排在最优先,为什么?我们晓得,这就是慈悲教化,做出榜样给世间人看。世间人迷惑颠倒,怨恨多,记仇多,这是错误的,不知道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还能记仇吗?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有几次比喻,不小心牙齿咬了舌头,舌头咬破,很痛,舌头恨不恨牙齿?是不是想把牙齿拔掉?不会,为什么?一体。世间人为什么吃点亏就怀恨不已?他不知道是一体,如果知道是一体就没事了。

  佛祖教化众生是把自己的冤家对头要摆在帮助的第一顺序,教化众生,决定没有记怨恨。把他排列第一顺序并没有别的意思,是告诉大众怨亲平等。你看看他不是说亲怨平等,他把怨摆在第一,亲没事情,怨里头有问题,解冤释结。这样做法让利根的人一看,明白了,过去人家对不起我,跟我有过节,我心里还常常怨恨他,错了。一看佛菩萨这种做法,自己一反省,知道自己错了。错了赶紧要改正过来,像佛菩萨一样,这叫做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做法,修正过来,他毁谤我,我决定不能毁谤他,这觉,觉跟迷不一样在此地。他骂我,我要骂他,两个人一般高,统统是迷惑颠倒。一个觉悟,一个迷,绝对不会吵架,绝对不会打架。迷的人吵,觉悟的人不会答;迷的人要打,觉悟的人会让他打,绝不还手,这问题就化解。打必须要反击才打得起来。

  我也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听别人讲这两天好像以色列那边又发生战争。怎么打起来?他有反击就打起来。如果说一边你打,我不反击,就打不起来。不反击是不是会吃亏?不吃亏,你会赢得全世界人的赞誉,打人的人会惹上全世界人对他的谴责,可是一还手,两个人是一样的。小,两个人打架;大,两个国家战争,道理都是一样。

  东方人对因果轮回的概念有几千年的认知,美国新大陆最近这一个世纪逐渐对这个问题明白了。美国人也知道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人身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灵魂还会来投胎,又会来做人。你过去生中冤家对头,来世再遇到还是要还命,还是要还钱,你说有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真正明白之后,我们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吃亏的?没有。有没有占便宜的?没有。别人占我们的便宜,欺骗我们,让我们或者在财物上受到很大的损害,我们学佛的人是什么态度?一笑了之,若无其事。为什么?我们清楚,如果我们舍了,就算了,给你就算了;如果我们心里没有舍,来生你要还我,还我的时候,现在连西方人都知道还得要加上利息。我欢欢喜喜让你骗,将来你欢欢喜喜的还回来,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吃亏了没有?没吃亏;对方有没有占便宜?没占便宜,来生要还。这就叫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世所造的因,这一世要有果报。

  任何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他的遭遇、他的作为决定没有说是无因无缘而发生的,没有,统统有因也有缘;就跟这里偈子上所说的,不是无因无缘,有因有缘,我们要知道。你的生活,那个忧虑、顾虑就少了一大半,你也会真正懂得像佛菩萨一样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这叫真实功德。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中国圣贤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爱别人,人家爱你;「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敬别人,别人敬你;「助人者,人恒助之」,你肯帮助别人,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帮助你。害自己是什么?自私自利是真正害自己,不利於别人,不利於社会,真正不利於自家。东西方圣哲、诸佛菩萨教诲,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在我们周边一切人事物里头你去观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世因果就在面前。所以要有大慈悲心,悲心里面决定有真诚,有清净平等正觉;悲心就是慈悲。

  你起心动念,念念没有想到自己,真的想到这个世间苦难众生要怎样帮他忙。帮忙从哪里帮起,这个要知道。诸佛菩萨最有智慧,诸佛菩萨所做的事情决定没有错误,诸佛菩萨是怎样帮助众生?教学。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我们自己向佛学习,体会就深。天天要讲给别人听,自己要不要学习?当然要学,所以天天自己有长进。智慧有长进,德行有长进,学问有长进,学问就是讲能力,实德能,这三方面天天有长进,他怎么不快乐?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什么?习是落实。我把在经教里面所学到的,我全部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习就是落实,做到,这真快乐,为什么?做到就跟法性相应。如果所学的没有做到,跟法性不相应,那里面没有乐趣。纵然有乐,那个乐里头夹杂著很多烦恼,不是纯净之乐、不是圣人之乐,这要懂得。

  天天亲近经教就是天天亲近圣贤、天天亲近佛菩萨,没有一天离开。经教从开始学起,我学了五十五年,年年有悟处,月月有悟处,然后你才知道佛所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法喜充满?法喜充满就是夫子所说的不亦悦乎。不亦悦乎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没有愚昧,没有瞋恚,没有嫉妒,没有一切不善,怎么不欢喜!

  你看看,广济含识头一个是救自己,自己也是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先度自己,然后就感化别人。自己得度就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叫自度。自度而后自然能度他,你的形象、你的言语、你的造作,没有一样不是在教化众生,没有一样不是在感化九法界。

  初学的同学不要害怕,我是个过来人,也是从初学过来的,初学怎么样?这个道理听老师讲经说法都懂,可是境界现前,忘掉了,又要发脾气,老毛病又发了,这是人之常情,要时间去磨炼。你看看我刚才所说的,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方老师四十多岁,章嘉大师六十五岁,方老师跟章嘉大师相差大概差不多二十岁,章嘉大师大二十岁。方先生懂的东西不少,经教很熟悉,但是在修养上就比不上章嘉大师,毕竟那是年龄。章嘉大师六十八岁圆寂的,我跟他三年。方老师到七十多岁的时候不一样了,待人接物的态度就很慈悲,不像我最初跟他见面还有一种威严的样子,七十多岁的时候一片慈悲。这就是说明什么?修行必须要时间,但是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提醒就是天天读经。方老师是天天读经,从没有中断过,没有一天离开圣人的典籍。

  中国谚语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这就是说离开了圣贤三天,你的烦恼习气都冒出来了。天天读圣贤书,烦恼习气还是会起现行,这就讲什么?我们知,知道了,行没做到;学有了,没有习。学而时习之才不亦悦乎,我们学而无习,没有认真去落实,所以法喜没有,还是会生烦恼。必须要落实,一定要把它做到,这样才真正得到功效。能得能成,能得是自己,得到了什么?实德能;能成是什么?能成教化之功。需不需要刻意?不需要,一切都是自然,顺其自然,产生教化的功用、功效。

  底下一句说「翻彼二乘小狭心也」。二乘人跟大乘不一样,二乘人的心量狭窄,为什么?他没有发菩提心。二乘人的慈悲是众生缘慈悲,菩萨的慈悲是法缘慈悲,佛的慈悲是无缘慈悲,没有条件。菩萨还有条件,法缘,什么条件?情与无情跟我同一体,这就是条件,我应当要爱护,应当全心全力照顾,为他们服务。佛也是这么做,但是念头都没有,所以叫无缘慈悲。菩萨跟佛差不多是一样的行为,但是他还好像找一个理论根据,佛没有,佛已经不起心、不动念,差别在此地。二乘,差别就很大,我们知道二乘是只破见思,就是只破执著,分别没断。

  现在学小乘,不但学小乘,就是学大乘、学一乘,一乘是《华严》,你执著有没有放下?没放下。没放下,《华严》能不能学?能学,不能够契入,学什么?学文字,学一些肤浅的义理,你不会开悟,你不会证果。怎样才能开悟证果?就是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大心众生,你看跟二乘小心不一样。什么叫大心?心量大,中国谚语所谓量大福大。念念为众生想,不为自己想;念念为社会想,不为家庭想,这种人学《华严》行,他会开悟,为什么?他的心量跟《华严》讲的菩提心很接近,所以他会听得懂,对他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接触大乘、一乘教,实在讲这是跟自己本性有这么点关系,我从小就没有为自己想过。确实从十四岁就非常明显,起心动念想社会、想大众的福祉,我应该如何为大众服务。所以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直截了当告诉我,真正为众生服务,弘法利生,一切诸佛走这个路子,一切菩萨走这个路子。我想有道理,所以我这个行业是他老人家给我决定的,叫我出家从事这个行业。出家找老师,他不让我找老师,我说没有师父怎么出家?他就说如果你去找一个师父,师父不答应,你会不会很难过?我说是,当然很难过,那怎么办?求佛。我懂得了,求佛,佛给你安排。根本不要想到哪个道场,不要想去找哪个法师,真正有这个心,真正没有自己,舍己为人,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佛菩萨替你安排。我明白,所以我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的,顺境逆境总是一个感恩的心,善缘恶缘都不放在心上,统统佛菩萨替我安排。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请看「发心行相」第二首偈: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这是第二首。这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也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大师的《疏》,「别显中,初半偈」,初就是上面这两句。「拣去偏伪」,拣是拣别,发心要除掉偏跟伪。伪是假的不是真的。什么叫偏?什么叫伪?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继续看《疏》,「谓摄眷属过所不能染故。文中不求五事,求即过故」。这说了五桩事,第一个是『五欲』,第二个是『王位』,第三个是『富饶』,第四个是『自乐』,第五个是『大名称』。所以前面两句有五桩事情,这五桩事情都是伪,不是真的。由此可知,我们如果不能把这个东西去掉,也就是不能把这五样放下,你菩提心不能现前,也就是你的真心不能现前,这五样东西障碍你。所以大师在这里面说不求五事,求即过故。你要求,有心去求就有过失,什么样的过失?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然后再看他的注解,注解就讲得详细,我们来学习注解。

  「一若求人天五欲」。五欲是人天,天就是欲界天,「此能长贪」,增长贪心,「多是鬼因」,你来生到哪里去?到饿鬼道去。所以你要是贪图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你到鬼道去。「二求王位」,求王位会长瞋恨,为什么?争,长瞋恨,多半是「地狱因」。「三求富饶」,有人求富贵、求财富,求财富增长愚痴,「是畜生因」。后面两句是总结,「实通三途,各从多说」。也就是说这里讲的是贪瞋痴,五欲里头有贪瞋痴,王位里头有贪瞋痴,富饶里头也有贪瞋痴,各从多说。成分多少不一样,五欲,贪多;王位,这崇高的地位,瞋恚多;富饶,愚痴多。这是三途的因,你求这干什么?所以圣人,无论世出世法,中国、外国,圣人都是清贫,生活很清淡、清苦。他能不能求富贵?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不求,所谓是安贫乐道,物质生活一切听其自然,决不为这个事情操心,所以他很快乐。如果要追求富贵,他就不乐,为什么?患得患失,他有忧虑,他操心。

  「四求自乐,是二乘因」。声闻缘觉自利不能利他,二乘是偏。「五求大名称」,这讲名闻利养,名闻,「若胜负心,是修罗因」。你在这个世间,你虽不求利,求名,我们现在讲知名度,一定要自己胜过别人,这是修罗因。「若我慢心,是外道因」,就是贡高我慢。这是把这五个都说出来。

  下面还有引申的意思,「又以理求乐」,我们讲合情合理求自乐,「人天因」。「为王摄属」,这就是王的部属,摄属是王的部属,「是魔罗因」,魔王这一类的。「有二乘心,目之为偏。有余心者,名之为伪」。二乘只求自利不能利他,这是偏,不正。其他所讲的全都不是真心。这段讲得好。

  下面大师有详细的开示,我们看《钞》,「初半偈拣去偏伪者,即天台止观中意」。天台《摩诃止观》里面所讲的。「然有二文,一当第五卷明十法成乘中,有真正发菩提心,故云拣去偏伪」。我们在这个地方就要注意到,如果你发心有偏有伪,你的菩提心就被破坏,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在平常讲是夹杂,我们讲怀疑、讲夹杂、讲间断,这是我们常讲的,此地讲的偏伪就是属於夹杂。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老发不起来?想想看有没有夹杂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就是我平常讲的十六个字,我讲得简单,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讲这十六个字。贪瞋痴慢里面就统统包括这些。诸位你都在此地看清楚了,这十六个字如果不除掉,不能放下,大乘门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你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你没法子进来,为什么?心不正,心不清净,心不真诚。不真诚就是伪,虚伪,夹杂这些东西就是虚伪。

  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求什么?如果你求世间的荣华富贵,可以。拿著佛法求荣华富贵也行,佛也不会呵斥你,也不会批评你,佛有时候还对你赞叹,这里头自利利他,自己得世间的利益,也以世间的利益利益别人,不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是要出世间,要超越。你没有这个志向,你对这世间还有贪恋,还不肯放下,所以你不能入大乘,不但不能入大乘,你小乘也不能入,为什么?小乘也要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这都不求,大名称都不求,他只求自乐。

  所以夹杂著这些,我们常讲轮回心。轮回心造善,用佛法的善,对於五欲、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都可以求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你要知道这不能了生死。如果做不好还要堕落,还有果报,为什么?增长贪瞋痴慢,不是化解贪瞋痴慢,不是消灭贪瞋痴慢。就是因为有贪瞋痴慢,所以才有六道轮回。贪瞋痴慢要是断掉,轮回就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是觉?贪瞋痴慢疑断掉就觉了,就是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断掉了,不再有执著了。这要懂得,不能不知道,要会学,佛法常讲善学。所以你要想真正发菩提心,首先那些夹杂的东西要去掉,决定不能夹杂这五种东西,决定不能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对於这些东西随缘就好,没有贪瞋痴,有,不贪,没有,不瞋。

  王位不能求,为什么?你要是求得了,你要操心,你心不得清净。不要说别的,佛门里面,以前老和尚常常跟我们讲,佛门里头有个谚语,你要想害那个人,你就请他做住持,请他做当家,这是什么?寺院里面的王位。他做了住持,做了当家,他天天要忙著大众的行政事务,他心就得不到清净。他在道场里面修的是福报,纵然把大众都照顾好,大众都能开悟,都能证果,都能往生,他不行,他修福。此事福不能救,要懂这个道理。

  但是这些事务你不管又不行,所以从前丛林里面想得很周到,这些寺院里面执事,就是服务大众的,一共多少个人?一0八个人,我们今天讲他是工作的。这一0八个人是怎么来的?是选出来的,任期一年,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有权利就有义务,别人帮我们服务,照顾一年,我要用一年的时间为大家服务,所以时间不长。全心全力来照顾道场,为道场服务,绝对不是认为我是住持,我是当家,我比别人高一等,没有。

  任期,在从前戒律里面是规定的,正月初一上任,腊月三十下台。所以吃过年夜饭的时候总辞,担任工作的人全部都辞职,马上就推选,第二天他们就接任。这丛林规矩,任期只有一年,不过连选可以连任。所以实在明理的人、懂事的人,不能叫他连任。他要是喜欢连任那就贪求,变成修福;他要没有这个意思,纯粹是为大众服务,他还是属於功德。不为自己,自己永远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为大众服务,这是正确的,是对的。稍稍涉及名闻利养,就是我们常讲的,你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就堕落。严重的,严重不一定在事相上,大乘戒律里面论心不论事,贪瞋痴慢严重堕三途。

  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的,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不错,在金山寺做到首座和尚,地位仅次於住持。一个寺院,上面是住持,下面是三个助手,首座、维那、监院,这三个助手。就像学校,住持是校长,首座管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就是当家师管总务,所以在组织上,这是三个主要的单位,纲领执事。这三个地位是平等的,上面是住持,方丈和尚。做到这个位子的时候,习气毛病全出来了,最后去做土地公。土地公是哪一道?诸位晓得鬼道。修行一辈子到鬼道去,这不是留级,这是降级。如果来生又到人道里面来,这是留级,人道里面的功课没做得好还要来再干一次。

  我们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同学报告过,悟达国师,十世高僧。死了之后,又投胎到人道,很难得又去出家,十世投到人道都是出家修行。他这修行的功课连续没有间断,十世不间断,所以很有成就。第十世成为帝王的老师,称国师,不是容易得来的,十世修行。可是皇帝供养一个沉香宝座,傲慢心生起来,感觉得很光荣、很荣耀。这个念头一生,护法神离开,护法神护持他十世,所谓是「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贡高我慢的念头一生,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找上身来,长了个人面疮,差点送了命。毕竟是十世修行的有功夫,所以他有大菩萨护念著小菩萨,他算是小菩萨,护念他,来帮他忙,来救他。这就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十世什么?留级,没修得好还要继续修,这不能不知道。你看禅宗六祖惠能,他就不留级,他走了之后,没有说是又到人间来投胎,没有。这个道理要懂、要搞清楚。

  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好好学,不要留级,要升级,升到哪里?我们只有一个目标,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可不要生到欲界天,生到欲界天不保险。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无著、天亲、师子觉他们三兄弟的故事?这三兄弟修得都不错,三兄弟都是修弥勒净土。三个人都约好,哪个人先往生,生到兜率天见了弥勒菩萨,赶快回来报告。师子觉最先往生,往生之后,音讯杳然,没有回来报告。等到无著菩萨往生,无著菩萨真的生到兜率天,三年之后回来告诉天亲,他已经往生兜率天。天亲菩萨就问他,你不是到那里去马上就回来,为什么三年才回来?他说我是去那里打个转立刻就回来。天上人间时差不一样,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那你就想想,他打个转三年,真的是打个转回来报告。

  他跟弥勒菩萨见个面,打个转,赶快回来报告的时候,人间三年了。他就问,师子觉到哪里去?他说师子觉到兜率天的外院,被那些天女、五欲六尘迷惑了,没有进到内院。你就晓得,没有真正的把这五样东西放下,人间的名闻利养你不受诱惑,天上厉害,天上还有,欲界天,所以师子觉跑到兜率天被迷了。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高度的警觉怎么行?如果不往生西方净土,在这个世间,纵然你到四禅天、四空天,一堕落还是要堕落到三途。所以修行证果要无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实在讲,你往上爬很不容易,往下坠落很容易。你要不把这个道理想通,不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你真正求出离的心发不起来,怎么样发心都夹杂著这些东西;放下放得不彻底,放得不干净。

  我们这次在巴黎有个展览,纪念释迦牟尼佛的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年。我们找了好几个世尊八相成道的图,找了三种,三家都不答应。他们有版权,我们不能用,很遗憾!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心?世尊的大法能够在联合国面对著全世界这些会员国来展示,这功德无量无边。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所以我们只好想办法另外再找,实在找不到,众生没福。世尊的版权不晓得怎么被他们拿去了,我们在《大藏经》上没有查到释迦牟尼佛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没有查到这句。但是我们还是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我们今天在地球上要遵守地球上的法律,我们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只是感觉到遗憾而已。这是说明为什么要拣去偏伪。

  我们把文念一念,这底下就不要解释了。「故下疏云,有二乘心者,目之为偏等」。二乘心不是大乘心,这叫偏。是有,但是他偏了。如果夹杂五欲、王位、富饶、名称,这些是伪,没有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统统没有,都被夹杂破坏。底下一段是第二,「二者,第一卷中,明有五略,谓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今即第一发大心中文」。这首偈里面讲的就是发大心。「然彼复分为三,初方言,次拣非,后显是,方言易了,今将不求一行,当彼拣非也」。这个不求,就是我们念的这两句偈,「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就是天台家所讲的拣非。拣是把它拣出来,这是错误,非是错误。

  「余文即当显是」,我们先看这段。「今初,彼文云,道亦有通有别,今亦拣之,略为其十」,这下面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习的。「若心念念专贪瞋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心,行火途道」。我们自己要很认真的去反省,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都是在贪瞋痴里坚固的执著?虽然听经学教、念佛参禅持戒,都没有办法放弃,拔之不出,而且贪瞋痴慢的意念天天增长。这样的行持,你起心动念、所造所作是上品十恶,也就是最严重的十恶,你修的是什么道?也是修道,修的是地狱道。此发的是地狱心,火途道。地狱,纵然是寒冰地狱也是一片火海。

  他此地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五扇提罗。五扇提罗这个传说,《佛学大辞典》里头有,诸位可以细细去查出来看,我们在此地也就根据《佛学大辞典》里面所说的,给诸位做个简略的报告。这是佛教的传说,五恶比丘,出家人!在中国佛门谚语里面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造作恶业的不是普通人,出家人,五个恶比丘,得什么报?得石女之报。《摩诃止观》里面引用的,「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心」,《辅行》里面有解释,讲到扇提罗,这是梵语,在《未曾有经》下卷有这么一段故事。

  在从前有五个比丘懒惰懈怠,不修经书,不读经,不学教,懒惰懈怠。那时候遇到荒年,粮食不容易得到。这五个人,社会大众对他们不尊敬,所以也就不愿意供养他们。粮食不容易得到,一般人自己吃的都不够。所以真正出家人托钵还是有人供养,他们这五个人,人家不愿意供养。这五个人就商议,他们也懂得人生在世什么最重要?活命最重要。他说我们不能在此地等死,於是他们找了一些善心人士,获得了一些,书上讲的是绳床。我们现在野外旅行的时候能够看到,用绳子编的吊在树上这种绳床。他们要做样子,在旷野当中,也装模作样做出庄严的样子,五个人依次而坐,好像是个参禅的;就是装模作样,里面贪瞋痴慢不舍,用这种形相来欺骗众生。一般众生看到之后,这了不起,这是真正修行人,於是一传十,十传百,传的人、知道的人多了,都到那个地方去恭敬礼拜供养。他们这五个人很欢喜,在荒年,他们的供养非常丰足。

  在这时候,有位女施主叫提韦,听说这五个人是个好修行人,欢喜供养。她是一个富有的长者之女,她就供养十顷的园林,而且是终身供养。诸位要知道,供养人发的是诚心,这五个人是骗人。供养的人,她是真心供养,供养的福报,她命终生化乐天。诸位要晓得,欲界第五层天,比兜率天还高一层,真心供养修行人。所以有些装假的这些修行人,欺骗众生,你供养他,你要是诚心诚意,你得福,这个道理要懂。不要认为好像他骗了我,我又后悔,这样的心,你供养的福全都没有了。他是个出家人的形相,你这一毁谤,让别人看到所有出家人都失掉恭敬心,这个罪过重;你供养他的时候上当,你自己也堕落。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他有没有德行,他有没有修行,与我不相干,我诚心诚意去供养他,你真的就有福。

  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供养的人也不见世间过,但是如果你明知他有过,你要用这样大的供养,那你是错误,你有过失,你生不了化乐天。你不知道,你的心里头认为这五个人是真正修道人、是好比丘,你护持佛法,一点疑惑都没有,这个福报不得了。所以大乘教里头论心不论事,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人的一生,有觉的时候、有迷的时候,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年轻的时候有觉悟,老的时候糊涂,有;年轻迷惑,老的时候觉悟,也有。你要把这个搞清楚再修供养,你的机会就失掉了。诚心诚意供养,这是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故事明天我们再继续跟诸位报告,我们要在这里面学习,成就自己的功德、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