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三卷) 2006/8/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讲到清凉《钞》文里面「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讲到这个地方。经书,在这些地方特别对我们初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与我们这一生当中的修学关系非常重大。初发心难,每个人发心实在讲都不一样,尤其是华严会上,非常值得人仰慕。仰慕是凡夫,我们今天最麻烦的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你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具体来说,决定要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这么一说,很多人不甘心,不甘心就是烦恼,不甘心就入不了门,你说这个事情难不难?难不在外面,实在讲在自己,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
从事相上来讲,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你对人有没有真正慈悲心?我有,那是你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佛的标准至少做到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我学佛五十五年,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来观察人,我一个都还没见到,你才晓得难。六和敬你能做到吗?佛说,这个世间只要有四个人修六和敬,那就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四个人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不遭灾难。两个人都处不好,都闹意见,到哪里去找四个人?我也很留意,五十五年没有见到。小道场两个人住都常常吵架,意见不合,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为什么?放不下自己。真正说穿了,作祟的就是自私自利,还有「我」就不行。
我们这里讲退转,老修行人都退。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深山里面修行二、三十年,定功很深,一下山接触大众,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所以那一种定功是伏烦恼,没有断,石头压草。一入到城市接触大众,今天的社会是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超过一百倍都不止,到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定功的人?所以学佛非常不容易,能不能成就?就是锲而不舍,不一定要道场,也不一定要好的同参道友,那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怎样成就?你真正是抓住经典,经典是老师。孟子抓住了,他成为圣人;蕅益大师抓住了,他能成为祖师,这是我们非常好的典范。
孟子学孔子,孔子过世不在这个世间,孔子的著作在,他读孔子书,学孔子。所读的东西他统统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正学孔子。他学得非常像,超过孔子的学生,所以你看后世尊他为「亚圣」,讲儒一定讲孔孟,没有讲孔颜。颜回是孔子常常赞叹的,没有说孔颜,没有说孔曾(曾子),都没有说,而说孔孟。颜回、曾子都是夫子当年在世的得意门生,你从这里去想想,所以真正肯发心学,没有不成就,这个道理要懂。
我自己常常现身说法劝勉大众,我学习的环境不是那么理想的,天天过流浪生活,居无定所,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一个人顾自己都顾不到了,哪里能顾别人?所以人家要跟我学,跟我学,我没地方住,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能学得有一点成就,就是经典抓住了,一天都没有放弃,认真学习。你学的东西能理解,解了之后能做得到。我常讲,释迦牟尼佛教学有那么好的成就,孔子教学也有那么好的成就,什么原因?他做到了。做到而后说到,圣人;说到而后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就是骗人。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所学的我有没有做到?我要是没有做到,不就变成骗人吗?
古时候人能成就就是他的基础教育好,基础教育不外乎三方面,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教育的根几乎都是父母帮助你扎下的。孔夫子的母亲好,孟子的母亲好,从小孩出生下来就知道教他了。在婴儿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全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所以小孩到三、四岁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是中国人的家教。我们现在这个家教至少失传将近一百年,不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祖父母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动乱。
所以我们在汤池小镇这个地方做实验,真的是做实验,有没有把握那要看效果。怎么做法?就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才能产生效果。如果《弟子规》光教小朋友学,大人不学,小朋友学了几天之后,看大人所做的都不是这样的,一定说大人骗我们,这个东西不是真的,那你这个教学肯定失败。古时候父母教你,凡是大人都是这个样子,小朋友一看,这是应该要学,大人都是这么做法。所以家庭里面父母不能落实弟子规,学校里面老师不能落实弟子规,这些学童决定教不好。这个道理不难懂,就在眼前,自己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儒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要再能够复兴起来,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真的要像经上讲的不退心的菩萨他能做得到,为什么?他因缘具足、种性具足、善友具足。
我们今天讲找不到善知识,我的老师就教我找古人。我老师跟我介绍的善友、善知识不是现在人,都是已经往生的,他跟我介绍谁?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文钞》在,著作在,天天不离开,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心目当中看法是印光大师一生的传心法要,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教人不离这个宗旨,比什么都重要。
敦伦尽分这句话,就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十善业。伦是伦常,敦是敦睦,诚诚恳恳,亲爱精诚,对你的家人,对你的家族,对你的族群,再扩大就是对世界一切众生,这是敦伦。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本分是什么?对父母尽孝道,对兄长尽悌道,这叫尽分。分是本分,把做人的本分;人跟人的关系很多,中国人分得很详细,总的纲目来讲就是五常八德,五常八德做出来,你就是圣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你全做到,这是本分,尽分就是要把这个做到。
闲邪存诚,这是佛法。闲是防范,邪是邪思邪念、邪知邪见,你要懂得防止,它的反面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诚就是存菩提心,就是从真诚到慈悲,二六时中我们是用这个心待人接物。佛菩萨慈悲全都教导我们了,我们还要去找地方吗?不需要了,找不到。确实,我找了五十五年没找到,所以一生随遇而安,只抓到一个原则,天天不离开经教。
我每天读经,我绝不离开,全心全力来学习。在什么地方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工作(我的工作是教学)、在待人接物上,把我所学到的东西都要做到。你要能像我这样子,我们真正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不一定天天在一起,我知道有,不是没有,在什么地方?在网路上有,在卫星电视前面有,肯定有,真有志同道合。所以我在此地跟诸位讲解《华严》,我的兴趣很浓,就是真有学的。不是真学就是旁听的,旁听也不错,肯旁听也好。真学就是真干,这东西不能做假,真干他就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会再变心、不会再退转,不像前面所讲的不定聚。我们都是从不定聚,如果能够学到正定聚,那个成绩就非常可观。因为正定聚我们知道,最低的标准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可以说是相似的正定聚,真正的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在下面一会我们就讲到了。下面一会里面有一品经专门讲正定聚的功德,就是「初发心功德品」。所以认真不在外面环境。
现在修学环境确实是很不好,但是很不好也是很好,贤首菩萨给我们说顺逆皆顺。我们能在逆境当中成就,比在顺境里头更殊胜。这个道理你要细心冷静去观察,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五祖那里去学,五祖有没有教他?没有。去了八个月,五祖只跟他上一堂课,半夜三更。在我们想像当中,他这一堂课顶多两个小时,他受五祖的教学就这么长的时间。亲近五祖很多年的神秀大师,在五祖面前二、三十年,跟在身边那么久没有开悟,来了个惠能,在道场住了八个月,八个月在服劳役,舂米破柴,干粗活,从来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而五祖衣钵居然给他,没有给别人给他。给了他,叫他赶快走。这是什么时候?唐朝时候,佛法挺兴旺的时候,学法还这么困难,何况现在!
现在佛法可以说衰到极处,迫切需要真正发心的菩萨。真正发心菩萨要学惠能,不能依靠道场,不能依靠任何人,尤其是有名气的人,更麻烦,沾都沾不得,沾了会惹来一身麻烦。年轻人不懂,年岁大的人听我的话一听就明白。我自己的麻烦已经很多,你们要找到我身上,也就是说你也会惹出麻烦来。如何安安全全的、稳稳当当的成就道业?学惠能。你看惠能大师接受老和尚二、三个小时教诲之后,一生再没有亲近过别人。到猎人队里面去避难,在猎人队里面服务,也是帮人家砍柴烧火,在厨房里做饭,为那些打猎的人服务,不是短时间,干十五年,这个缘才成熟,哪有那么简单!你真想学,你能够有十五年、二十年这种苦行,你怎么会不成就?
现在我们如果说是有缘在一起共修同学,用什么方法在一起?用网路、用卫星电视、用光碟这个东西,我们在一起学,安安稳稳没有障碍。你要在我身边,你就有障碍;不在我身边,天天在网路、卫星、光碟上这样学,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你只要能把经教的意思搞清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样你才能入华严境界。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基础教育的根如果没有,你学一辈子,你学上三百年,你也入不了华严境界,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常常会起现行,你还是不定聚,你还是容易退转。
我们再看今天下面这一段《钞》文:「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於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个是第一,后面一共讲了四条。善根有,善根少,诸位要知道,你看《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念佛生净土的人决定是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三多才能往生。世尊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少是贯这三桩事情,不能够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都没办法往生极乐世界。
善根多就不退转,福德多能不受诱惑,自己能把握得住,因缘多就是外面帮助的人多。帮助的人有两种,这你要知道,一个是正面帮助你的,一个是负面帮助你的。正面帮助你,你很感激。我没有饭吃,你送一碗饭给我吃;我没有衣穿,你送我一件衣,这正面的。反面是什么?反面是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这都是因缘,所谓是逆增上缘。这些逆缘你遇到,你心里面很平静,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好!为什么?这等於来考验你的,考验你的烦恼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就是贪瞋痴慢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在这里很容易就看到。瞋恚心真的没有了,对这些人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还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不是这个境界现前,我怎么知道我在逆境里面可以不受干扰。等於考试一样,很顺利考试通过。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能不感激?所以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增上缘。你要没有智慧,你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你就生烦恼、生气,瞋恚就现前,马上就降级,这一考试就不及格,立刻就堕落。是不是这样?是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吃亏上当都是考试,没有一样不是考试。
正面的你学习了很多,负面的你也学习了很多。正面的学习是增长,负面的学习是放下。遇到这个,我烦恼放下了,我瞋恚放下了,我的傲慢放下了,我的自尊也放下了,自尊是自大,都是不好的习气,都能放下了。原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现在看了都生欢喜心,这叫功夫得力,这就是成就。所以哪个地方不是菩萨道场?处处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菩萨修学的处所,都是道场。
我们看到《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他们在形相上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再细细观察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负面的是杀盗淫妄,善财童子也去参访。遇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佛菩萨常讲的,对他要尊重、要礼敬,不赞叹。除了不赞叹之外,礼敬、供养统统都有。自己见到的时候要反省,他这种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那是错误的,对於一切众生不利的,我有没有这个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要有,赶快就要改过,他是我一面镜子。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人是最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都学不到的。看到别人错误,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过来;我要没有,要提醒自己不可以犯那样的过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师,我要感激他的教诲,你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所有菩萨成佛都是这么学出来的,不能不知道,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学成就了。
现在我们很清楚,连外国人都晓得人没有生死,只是这个业报的身体,时间到了,这个身体舍掉再换个身体,那就是又换一世了。换一世不定在这个世间,可能到别的世界去了,那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这一生在这个地方学得很多,我的一切条件都具足了,那升级,升到上面去,可能你就遇到菩萨、遇到罗汉、遇到佛,你就可以亲近。不能说是遇不到善知识,我就不学了,那你错了。遇得到学,遇不到也学。遇不到,我们有经典在,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在哪里?佛在经典,特别是佛灭度之后。
三宝,佛在世的时候,佛宝第一,法宝其次,僧宝第三。佛灭度之后,法宝第一,僧宝第二,佛宝第三,为什么?只有佛像了。佛像排在三,因为它只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恩德,真正我们要学,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教我们,经典能教我们,第一。第二是僧宝,出家人,他对经典他有修学,他学得比我多,学得比我好,我有疑问,他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些道理要不明白,你到哪里去学?
这是讲善根福德因缘少的人,修学时间也不够,未经万劫。万劫,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要把它看成定数,《华严》表法的义趣多,表法就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短时间。大概长是什么?绝对不是一生一世,我们可以讲这个万劫是多生多世。我们每个人的修学都不是今生一世的,你能有这一点小善根,你过去世当中一定是有学过的,而且决定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就是讲今天你在这个讲堂坐两个小时,你说过去生中修一世,不可能,不可能坐两个小时。能够坐上两个小时,肯定过去总是十世以上,甚至百世、千世。你看《金刚经》上佛给我们讲得多好,也是讲初发心,佛讲他的善根决定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过去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他对大乘教接触到、听到了,能生欢喜心,这不是简单事情。为什么你不能成就?我们前面分析得很清楚,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所以你不能成就。
同样的道理,你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还是这桩事情,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三样放不下,放一样也好。妄想放不下,分别放不下,执著你能放下一半,你就入门,入华严之门。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执著放了一半。从初信,没有离开六道。佛告诉我们,你证得初信位,在三不退里面你得到一个位不退,这个位是什么?圣人的位,你不会退作凡夫。你虽然没有出六道,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你还在这里面修行。修行,可是你绝对不会到三恶道,这是稳稳当当,你是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多少次?佛讲不超过七次,天上人间不会超过七次。因为你是一次一次都升级,不是降级,也不是留级,你是升级。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了。所以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子就是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上面的四圣法界。七、八、九、十,四圣法界。
四圣里面,到第七信位是执著完全断了,断掉之后,他还有执著的习气,习气没断,但是习气不在六道,在哪里?在声闻,就是四圣法界的第一层。声闻法界断习气,习气断掉之后他就升到缘觉,升级了。缘觉开始,缘觉执著习气没有了,那时候开始要断分别,分别断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他就又升级,升到菩萨。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所以菩萨必须要把分别习气断掉,习气断掉之后再升一级,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十信菩萨。我们现在所读的贤首菩萨是十信菩萨,分别的习气也没有了。最后这品无明,无明也断了,十法界就脱离了,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后,还有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在一真法界断。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才叫真正正定聚,毕竟不退。
我们今天进进退退,怎么知道进进退退?烦恼起现行。你冷静去想想,你还有没有欢喜心?还有没有怨恨心?有,看这个人欢喜,看那个人讨厌,这就退转了。讨厌退了,欢喜也退了,为什么?七情五欲没断。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还生不生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当中,财色名食睡,你还起不起这个念头?还起这个念头就不行,这是轮回的念头,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业就叫轮回业。学《华严经》也是轮回业,为什么?用轮回心学,用轮回行学。真的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不行,心不清净。
《华严》是要从清净心才能入,所以《华严》这个法门叫不二法门。什么人才真正入不二法门?贤首菩萨。什么是不二法门?清净行,「净行品」是不二法门。「净行品」我们学过了,我是老老实实奉劝大家,可以仰慕,可以读诵,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试试看就好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不从根本学。好像盖房子一样,「净行品」是多少层?是第十层。你要盖房子,一下盖第十层,下面统统都没有,你怎么盖?所以真正要盖,我把《华严》比作五十二层高楼,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层,再上面妙觉,就是究竟圆满佛,总共五十二层。你要想盖这个楼,成就它,先打地基。地基是什么?三教的根,笼统来说,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还要加上科学,你要有这个基础。具体而言,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这三样东西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这个大楼盖不起来。天天想是梦想,盖不起来。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钞》文,先把钞文念一遍:「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於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是第一。这段的意思,虽然善根少,总是有善根,有善根遇到缘,菩提心发起来了,也不容易。这是第一种,什么缘?遇到佛菩萨的形相,在一般讲起来这善根都不错了,从这里发心。第二种「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总而言之,都是以三宝为因。「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这是第三种。遇到学小乘教的、学权教的,这些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劝导他发心,行,他也能发心。第四种「或学他发心」,这就是看到别人发心,看到别人学佛,他也能发心。这几种情形在我们现前常常见。
「如是等发心者,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智印经中亦同此」。那就不必再引了,跟这个讲得差不多。这段文主要就是说明为什么他会退心,跟前面所讲的不一样。前面是善根深厚,过去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能发心,发心会退转不是没有善根,善根不足,原因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勉强。
学佛的退缘太多了,顺境会退,为什么?让你生起贪心。诸位要晓得,贪心一生,这是名利的心,这就退了。好像佛教事业做得冠冕堂皇,非常兴隆,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真的没有觉悟。觉悟的心是清净心,你的心里面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没有离开五欲六尘,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出来跟同学们共同勉励。只要这些烦恼习气现行,就堕落,所以佛门有一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最容易堕落了。
所以这个教育,古人他能成就,基础教育太好了。基础教育里面有伦理,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怎么样处好。第二是道德教育,你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至少他有道德的概念。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五常,常是永远不变,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基础。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义是义理,应该要做的。现在连外国人也懂得,你应当要学习的,善的要学习,恶的要学习离开、学习放下,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你要学著舍弃、学著放下,戒定慧你要学著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标准里面讲得更细,它讲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讲十二个字。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从小薰习,就培养成就了。所以在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虽然是与这个标准有上下,总不太离谱,也就是还能过得去。这是古时候,所以这个社会安定和平。现在不一样,现在全没有了,伦理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因果也没有了,修行之难可想而知,怎能保住不退?我在这几十年经验当中,还能保得住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跟同学们研究讨论,每天没有离开,天天佛菩萨在提醒。
可是看看我们佛教的弘扬效果不彰,欢喜的人不少,真正做的人没几个,那我们就要研究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确实出在基础教育疏忽了,所以这才想到基础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儒的基础是弟子规,道的基础是感应篇,佛的基础是十善业,如果不在这三样东西上面扎根,我们这一生不会有成就,无论怎么学,总是跟佛结个缘,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的金刚种子,我们一生所造的业还是要受报。细细想想这一生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不要问人,自己清楚。
善恶业从哪里观察?从起心动念。我这一天当中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这是善念。如果为自私自利,是恶念,做好事也是恶念,不能不知道。现在连外国人,知道轮回果报,人数愈来愈多,这是好现象,对於改善一个人的行为,改善社会风气,肯定有良好的帮助。如果不在这三种教育上奠基础,佛法真的像李老师常说的,变成佛学了,是世间一种学术,玄学,不能落实。儒也变成儒学了,不是学儒。学儒要学孔子,学佛要学释迦牟尼。我们今天搞佛学、搞儒学,不是学儒,不是学佛。学儒就要跟孔圣人一样,学佛就要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你要晓得,学儒、学佛才能提升,才会升级。搞儒学、搞佛学不能提升,这是李老师以前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不能帮助你,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的《疏》文:「今文中后半,总以信智因缘三宝境」,这是几个项目,信、智、因、缘、三宝,以这个境界。「信,谓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故云净信」。这个文里面是引用《唯识论》里面所说的,清凉大师有注解,注解是钞文。我们看它的小注,「信谓於实德等者」,这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一句。「唯识第六云」,第六就是第六卷。「云何为信」,什么是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清凉说这句是总明,「此总明业」。这是总说,后面还有详细的讲。实是真实,相信有真实。佛在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来的真实?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给我们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哪来的实?
真有实,实是什么?法性是真实。《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实,真实,它能现能变,宇宙万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所变。所现所变不是真的,包括我们人这个身体。外国人讲灵魂是真的,灵魂也不是真的,灵魂也是所现所变。在唯识学里面讲就很清楚,灵魂是什么?见分,阿赖耶的见分。宇宙之间这一切形形色色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相分,我们用这个讲法就好讲。精神世界是见分,物质世界是相分,都是所现所变的。能现能变的是自证分,不一样,自证分是真的,所以有真正的理体,有真正的德,有真正的能,实德能,能是能力。实在这句话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一般也称它为佛性,单单称这个称佛性。佛性是什么?四分里头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佛性,自证分是法性,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这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一切万事万物从哪来的?《唯识论》真讲得好。什么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本性就是佛法讲的法性,法性是自己。所以你自己有真实,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常常用灵性,我们讲灵性就是法性、就是本性,这是自己,不是灵魂。灵魂已经降了一级,迷了以后才称之为灵魂。觉悟之后就不叫灵魂,觉悟之后叫灵性,或者叫自性、法性。这个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对这桩事情,佛用的名词至少有一百多个。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这就是教学的善巧,教我们不要执著名词,你要懂得名词的含义。
名词术语没有关系,它是属於工具,它不是目的。所以言语不能执著,名词不能执著,它里面所谓的含义也不能执著,你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一想就落在分别、落在执著里,错了,你会把事实真相愈辩愈讹,你会愈看愈错。只有你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用这些东西,真相大白,都在你面前。所以古大德常讲这桩事情「唯证方知」,你不是亲证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你想都想不出来,所以叫不可思议。不能去思惟它,不能去讨论它,真相就在你面前。在哪里?确实是在面前,一点都没错。在面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觉察?就是因为自己戴上妄想分别执著这些烦恼习气,所以叫当面错过。这个话说得用意太深!
对实德能这个信心没有了,谁能相信?能信的,下面才有深忍乐欲。这个深是贯下去的,深忍,深乐,深欲。这个欲不是世间的欲望,是对法性的希求,就是对明心见性的希求,所以他心净,他没有染污。乐是爱好,爱好是烦恼,他没有烦恼,所以加个深。忍是肯定、是承认,深忍,深乐,深欲。
后面心净为性这句非常重要,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凡夫肯定、爱好、希求,他心不清净,他「我」没有放下。你看《金刚经》上讲的话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初信位的菩萨,华严教里面一年级的菩萨。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入门,为什么?心不清净。四相破了,心清净。四见破了,这真清净。《金刚经》后半部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什么?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初住菩萨境界。所以四相破了是初信位的菩萨,四见破了是初住菩萨。四相一破就是圣人,虽没有出六道,但是决定不堕三途,他一直往上升,到十信心满四见就破掉了,四见一破就到一真法界。这是《金刚经》前半部跟后半部浅深不一样。你去看经文,很多句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可是前面说的跟后面说的意思不相同。文字是一样的,境界不一样。
所以「对治不信」,信心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两句话对我们初学,尤其是教学,给我们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讲经,开始学讲经,老师都会教我们,你讲经的目的是什么?讲完之后,听众回响,你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这三个字就是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里面,我讲经的目的,希望听众听了之后能够相信。深的不敢讲,大众听了能相信,我讲经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接引众生的目的。希望大家对佛教不要有误会,真正能够明了,相信佛法是圣贤很好的教育,不是迷信,大众真能听懂,我第一个目标达到了。
第二个目标是已经相信的人,他听了之后,对佛法生起爱好的心,这个乐就是爱好,比前面信就更进一步,信未必爱好,这个能产生爱好。这是一部分人第二个目的达到了。还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欲,希求。读了十信这一会就真正希望我要能契入,对於菩萨的修学非常羡慕、非常向往,希望自己跟他一样,那就是欲。对於佛法爱好,不一定他想真干,欲是真干、真修。你看这个信里面就有三个层次,深忍、爱好、希求。忍是肯定,肯定它不是迷信,肯定它不是消极,它是一门学问,它是良好的教育。你看这对我们初学,我们学习,我们劝导别人,这个指导原则好。
每次我们办法会(办班),开班教学,我们都有一个宗旨,宗旨就是目标,希望这个法会能达到这个目标。从前我在台中参加李老师的大专佛学讲座,那是短期班,通常是二个星期、三个星期,最长是四个星期。利用寒暑假,各地方大专学校学佛社的同学们,对佛学有兴趣,报名来参加这个班。李老师开这个班目的是什么?目的就在信。信里面就是这三个目标,一个是忍,一个是乐,一个是欲。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很少,那是什么?真正体会到了,真干。前面两种人比较多,忍是肯定,搞清楚、搞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情。生起爱好的心,这是第二个层次。所以十四天的讲座,学生的收获就有这三等人,那你这个讲座成功。如果十四天讲座下来,学生听了摇摇头,这是迷信,那你全失败了。
所以教学最重要的是身教,言教是其次。身教是老师要做出来给大家看,让这些接触的人才知道这是真的,这是应该要这么做的。你要不是做出来给人家看,人家不相信。譬如礼节,李老师对人,无论对哪个,他鞠躬都是九十度。一般学生不习惯,学生见老师也是点点头,可是这十四天慢慢让他学成习惯,他看老师对他合掌九十度鞠躬,他也不能不用这个礼节。我们那时候学生不多,大概一百人左右的样子,确实感化了,所以自己要做不到不行。
教别人不贪,我们自己还有贪的念头,人家怎么会相信?教人家不瞋,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会发脾气,那人家怎么能接受?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真的心平气和,没有一丝毫瞋恚。学生听到你的教言,看到你的心行,他才真正能领悟,觉得这是对的,他才真正能学到。纵然不能把他这个习气改过来,会减少一半,这就收到效果了。所以圣贤教诲能一天离开吗?不能,《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读经不能不认真,我们落实经典不能不认真。
我们知道,别人纵然对我们毁谤、侮辱、陷害,那是什么?对我们不了解,这里头有误会。他有误会,我没有误会。他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他,我就错了,那就跟人一般见识了。我明了,我要帮助他回头,会不会回头?肯定会回头。根利的,几个星期就回头了,他就觉悟了;根钝的,一年、二年、三年;还有根很钝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回头,他才觉悟。所以要有耐性,没有耐性你怎么能成就?忍,这里头就有耐性。菩萨帮助众生不是一生,生生世世,这一世回不了头,来世;来世再回不了头,再来世。
你看有人在这个世间,到这个世间来几十次、几百次,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这是功课没有做完。人间要学的功课是什么?基本的伦理道德,这些东西要学完了,都及格,都做到满分,肯定提升。人升上一级就是天,欲界天,欲界天再升一级就是色界天,他要慢慢往上升。你无论在哪一界,都有你必须学习的功课,你要把它学好,你学不好会留级,如果成绩实在太差就降级。咱们六道轮回用这个方法来讲,诸位就很容易明白。人间那些功课,基本的功课,就是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加上科学,学得不及格,来生再来。这几样东西是纲领,细目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中国人所讲的伦常八德,落实在弟子规,你真正学好,学好升级;因果教育在《感应篇》,智慧教育在十善业道。统统学好了,你就不会再到人间来,上去了;学不好,来生再来,来生学不好,再来生再来。如果学得太差,烦恼习气太重,就降级,这一降就降到饿鬼、畜生、地狱。降级怎么样?降级还是学,地狱道里面的功课你都学完,能毕业了,你离开地狱到饿鬼道,这升级了;饿鬼道的课程也学完,也都及格,升到畜生道;畜生道功课学完,及格了,你才能到人道。跟念书没有两样。
现在西方人讲灵魂的学习没有止境的,我看了这些报告,不错,很难得。灵魂的学习有止境的,到什么时候止境?贤首菩萨就是止境。为什么?贤首菩萨这个时候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脱离十法界,往上去一真法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是有止境不是无止境的。可是这个时间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说是千世万世。但是也不能够一定这样讲法,《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个人的缘不相同。所以善导讲得好,善导虽然是讲的净土宗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听了这句话之后,可以把它引申,我们在六道十法界修行到底要多长时间?就像善导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这一生一世遇到真正好的老师指导你,你就快,你自己又能真干。干的时候,初学很辛苦,譬如人家毁谤我、侮辱我,根本就没有理由,那当然会生气,要转变成不生气不是容易事情。
我自己是个例子,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学佛之前,我是决定不能忍受的,我反抗、瞋恚、报复心非常强烈,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是错误,慢慢改。改了多少年才真正稳定住,这些逆境确实不动心、不在意了?给诸位说,三十年,你就晓得多难!才不放在心上,遇到这些事情,一笑了之。到四十年、五十年,真的如如不动,不但不动,会生感恩的心、感激的心,为什么?他造业,我不接受。他毁谤,造业,侮辱、陷害都是造业。他对我,我心里面很清净,一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他造的业会有果报。我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他有果报,为什么?性罪,所以我们不但没有瞋恚,反而生慈悲心,要怎样帮助他,当将来他受报的时候,时间缩短,受报能够减轻,所以我们每天诵经做功课都会给他回向,都会给他祈福。这个举动,这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怨恨就是了,做不到这一步,这还要加深,再过十年。所以还得要有寿命,没有这么长的寿命不行。功夫没到,寿命到了,那叫真可惜。
可是寿命不是自己能控制,但是一个人要常行善事,就像《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寿命会延长。不求延长,自然就延长了。袁了凡先生没有求延长寿命,自然延长了二十年。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是七十四岁才走的,所以延长二十年,这就证明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学的功课,我们这一生学的功课,我们做得自己很满意,这就行,就知道我们来生不在这个世间,要升级了,肯定升级。
可是有些人真的修行修得很好,他来生还要到人间来,什么原因?贪图人间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就是自动留级。他可以升级,他不升级,他自动留级,这个没有智慧,这是烦恼习气。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干,希望自己快快提升,至少要提升到华严会上十信位的菩萨,你自己才有保障,纵然到六道里面来,不会堕三恶道,而且决定是往上升级,不会留级。七信之后,可以乘愿再来,但那是小菩萨,不是真正大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菩萨摩诃萨,常常要照顾这些小菩萨。这些小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他们也有菩提心、也有悲心,看到众生苦也来帮助,但是他会迷,所以有隔阴之迷。但迷不怕,一定会有大菩萨来帮助他,他一接触,马上就开悟、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萨照顾这些小菩萨,小菩萨是四圣法界,那些人很容易度,一接触就回头。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讲到清凉《钞》文里面「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讲到这个地方。经书,在这些地方特别对我们初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与我们这一生当中的修学关系非常重大。初发心难,每个人发心实在讲都不一样,尤其是华严会上,非常值得人仰慕。仰慕是凡夫,我们今天最麻烦的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你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具体来说,决定要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这么一说,很多人不甘心,不甘心就是烦恼,不甘心就入不了门,你说这个事情难不难?难不在外面,实在讲在自己,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
从事相上来讲,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你对人有没有真正慈悲心?我有,那是你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佛的标准至少做到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我学佛五十五年,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来观察人,我一个都还没见到,你才晓得难。六和敬你能做到吗?佛说,这个世间只要有四个人修六和敬,那就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四个人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不遭灾难。两个人都处不好,都闹意见,到哪里去找四个人?我也很留意,五十五年没有见到。小道场两个人住都常常吵架,意见不合,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为什么?放不下自己。真正说穿了,作祟的就是自私自利,还有「我」就不行。
我们这里讲退转,老修行人都退。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深山里面修行二、三十年,定功很深,一下山接触大众,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所以那一种定功是伏烦恼,没有断,石头压草。一入到城市接触大众,今天的社会是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超过一百倍都不止,到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定功的人?所以学佛非常不容易,能不能成就?就是锲而不舍,不一定要道场,也不一定要好的同参道友,那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怎样成就?你真正是抓住经典,经典是老师。孟子抓住了,他成为圣人;蕅益大师抓住了,他能成为祖师,这是我们非常好的典范。
孟子学孔子,孔子过世不在这个世间,孔子的著作在,他读孔子书,学孔子。所读的东西他统统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正学孔子。他学得非常像,超过孔子的学生,所以你看后世尊他为「亚圣」,讲儒一定讲孔孟,没有讲孔颜。颜回是孔子常常赞叹的,没有说孔颜,没有说孔曾(曾子),都没有说,而说孔孟。颜回、曾子都是夫子当年在世的得意门生,你从这里去想想,所以真正肯发心学,没有不成就,这个道理要懂。
我自己常常现身说法劝勉大众,我学习的环境不是那么理想的,天天过流浪生活,居无定所,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一个人顾自己都顾不到了,哪里能顾别人?所以人家要跟我学,跟我学,我没地方住,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能学得有一点成就,就是经典抓住了,一天都没有放弃,认真学习。你学的东西能理解,解了之后能做得到。我常讲,释迦牟尼佛教学有那么好的成就,孔子教学也有那么好的成就,什么原因?他做到了。做到而后说到,圣人;说到而后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就是骗人。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所学的我有没有做到?我要是没有做到,不就变成骗人吗?
古时候人能成就就是他的基础教育好,基础教育不外乎三方面,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教育的根几乎都是父母帮助你扎下的。孔夫子的母亲好,孟子的母亲好,从小孩出生下来就知道教他了。在婴儿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全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所以小孩到三、四岁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是中国人的家教。我们现在这个家教至少失传将近一百年,不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祖父母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动乱。
所以我们在汤池小镇这个地方做实验,真的是做实验,有没有把握那要看效果。怎么做法?就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才能产生效果。如果《弟子规》光教小朋友学,大人不学,小朋友学了几天之后,看大人所做的都不是这样的,一定说大人骗我们,这个东西不是真的,那你这个教学肯定失败。古时候父母教你,凡是大人都是这个样子,小朋友一看,这是应该要学,大人都是这么做法。所以家庭里面父母不能落实弟子规,学校里面老师不能落实弟子规,这些学童决定教不好。这个道理不难懂,就在眼前,自己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儒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要再能够复兴起来,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真的要像经上讲的不退心的菩萨他能做得到,为什么?他因缘具足、种性具足、善友具足。
我们今天讲找不到善知识,我的老师就教我找古人。我老师跟我介绍的善友、善知识不是现在人,都是已经往生的,他跟我介绍谁?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文钞》在,著作在,天天不离开,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心目当中看法是印光大师一生的传心法要,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教人不离这个宗旨,比什么都重要。
敦伦尽分这句话,就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十善业。伦是伦常,敦是敦睦,诚诚恳恳,亲爱精诚,对你的家人,对你的家族,对你的族群,再扩大就是对世界一切众生,这是敦伦。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本分是什么?对父母尽孝道,对兄长尽悌道,这叫尽分。分是本分,把做人的本分;人跟人的关系很多,中国人分得很详细,总的纲目来讲就是五常八德,五常八德做出来,你就是圣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你全做到,这是本分,尽分就是要把这个做到。
闲邪存诚,这是佛法。闲是防范,邪是邪思邪念、邪知邪见,你要懂得防止,它的反面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诚就是存菩提心,就是从真诚到慈悲,二六时中我们是用这个心待人接物。佛菩萨慈悲全都教导我们了,我们还要去找地方吗?不需要了,找不到。确实,我找了五十五年没找到,所以一生随遇而安,只抓到一个原则,天天不离开经教。
我每天读经,我绝不离开,全心全力来学习。在什么地方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工作(我的工作是教学)、在待人接物上,把我所学到的东西都要做到。你要能像我这样子,我们真正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不一定天天在一起,我知道有,不是没有,在什么地方?在网路上有,在卫星电视前面有,肯定有,真有志同道合。所以我在此地跟诸位讲解《华严》,我的兴趣很浓,就是真有学的。不是真学就是旁听的,旁听也不错,肯旁听也好。真学就是真干,这东西不能做假,真干他就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会再变心、不会再退转,不像前面所讲的不定聚。我们都是从不定聚,如果能够学到正定聚,那个成绩就非常可观。因为正定聚我们知道,最低的标准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可以说是相似的正定聚,真正的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在下面一会我们就讲到了。下面一会里面有一品经专门讲正定聚的功德,就是「初发心功德品」。所以认真不在外面环境。
现在修学环境确实是很不好,但是很不好也是很好,贤首菩萨给我们说顺逆皆顺。我们能在逆境当中成就,比在顺境里头更殊胜。这个道理你要细心冷静去观察,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五祖那里去学,五祖有没有教他?没有。去了八个月,五祖只跟他上一堂课,半夜三更。在我们想像当中,他这一堂课顶多两个小时,他受五祖的教学就这么长的时间。亲近五祖很多年的神秀大师,在五祖面前二、三十年,跟在身边那么久没有开悟,来了个惠能,在道场住了八个月,八个月在服劳役,舂米破柴,干粗活,从来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而五祖衣钵居然给他,没有给别人给他。给了他,叫他赶快走。这是什么时候?唐朝时候,佛法挺兴旺的时候,学法还这么困难,何况现在!
现在佛法可以说衰到极处,迫切需要真正发心的菩萨。真正发心菩萨要学惠能,不能依靠道场,不能依靠任何人,尤其是有名气的人,更麻烦,沾都沾不得,沾了会惹来一身麻烦。年轻人不懂,年岁大的人听我的话一听就明白。我自己的麻烦已经很多,你们要找到我身上,也就是说你也会惹出麻烦来。如何安安全全的、稳稳当当的成就道业?学惠能。你看惠能大师接受老和尚二、三个小时教诲之后,一生再没有亲近过别人。到猎人队里面去避难,在猎人队里面服务,也是帮人家砍柴烧火,在厨房里做饭,为那些打猎的人服务,不是短时间,干十五年,这个缘才成熟,哪有那么简单!你真想学,你能够有十五年、二十年这种苦行,你怎么会不成就?
现在我们如果说是有缘在一起共修同学,用什么方法在一起?用网路、用卫星电视、用光碟这个东西,我们在一起学,安安稳稳没有障碍。你要在我身边,你就有障碍;不在我身边,天天在网路、卫星、光碟上这样学,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你只要能把经教的意思搞清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样你才能入华严境界。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基础教育的根如果没有,你学一辈子,你学上三百年,你也入不了华严境界,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常常会起现行,你还是不定聚,你还是容易退转。
我们再看今天下面这一段《钞》文:「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於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个是第一,后面一共讲了四条。善根有,善根少,诸位要知道,你看《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念佛生净土的人决定是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三多才能往生。世尊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少是贯这三桩事情,不能够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都没办法往生极乐世界。
善根多就不退转,福德多能不受诱惑,自己能把握得住,因缘多就是外面帮助的人多。帮助的人有两种,这你要知道,一个是正面帮助你的,一个是负面帮助你的。正面帮助你,你很感激。我没有饭吃,你送一碗饭给我吃;我没有衣穿,你送我一件衣,这正面的。反面是什么?反面是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这都是因缘,所谓是逆增上缘。这些逆缘你遇到,你心里面很平静,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好!为什么?这等於来考验你的,考验你的烦恼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就是贪瞋痴慢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在这里很容易就看到。瞋恚心真的没有了,对这些人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还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不是这个境界现前,我怎么知道我在逆境里面可以不受干扰。等於考试一样,很顺利考试通过。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能不感激?所以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增上缘。你要没有智慧,你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你就生烦恼、生气,瞋恚就现前,马上就降级,这一考试就不及格,立刻就堕落。是不是这样?是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吃亏上当都是考试,没有一样不是考试。
正面的你学习了很多,负面的你也学习了很多。正面的学习是增长,负面的学习是放下。遇到这个,我烦恼放下了,我瞋恚放下了,我的傲慢放下了,我的自尊也放下了,自尊是自大,都是不好的习气,都能放下了。原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现在看了都生欢喜心,这叫功夫得力,这就是成就。所以哪个地方不是菩萨道场?处处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菩萨修学的处所,都是道场。
我们看到《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他们在形相上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再细细观察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负面的是杀盗淫妄,善财童子也去参访。遇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佛菩萨常讲的,对他要尊重、要礼敬,不赞叹。除了不赞叹之外,礼敬、供养统统都有。自己见到的时候要反省,他这种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那是错误的,对於一切众生不利的,我有没有这个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要有,赶快就要改过,他是我一面镜子。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人是最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都学不到的。看到别人错误,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过来;我要没有,要提醒自己不可以犯那样的过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师,我要感激他的教诲,你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所有菩萨成佛都是这么学出来的,不能不知道,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学成就了。
现在我们很清楚,连外国人都晓得人没有生死,只是这个业报的身体,时间到了,这个身体舍掉再换个身体,那就是又换一世了。换一世不定在这个世间,可能到别的世界去了,那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这一生在这个地方学得很多,我的一切条件都具足了,那升级,升到上面去,可能你就遇到菩萨、遇到罗汉、遇到佛,你就可以亲近。不能说是遇不到善知识,我就不学了,那你错了。遇得到学,遇不到也学。遇不到,我们有经典在,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在哪里?佛在经典,特别是佛灭度之后。
三宝,佛在世的时候,佛宝第一,法宝其次,僧宝第三。佛灭度之后,法宝第一,僧宝第二,佛宝第三,为什么?只有佛像了。佛像排在三,因为它只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恩德,真正我们要学,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教我们,经典能教我们,第一。第二是僧宝,出家人,他对经典他有修学,他学得比我多,学得比我好,我有疑问,他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些道理要不明白,你到哪里去学?
这是讲善根福德因缘少的人,修学时间也不够,未经万劫。万劫,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要把它看成定数,《华严》表法的义趣多,表法就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短时间。大概长是什么?绝对不是一生一世,我们可以讲这个万劫是多生多世。我们每个人的修学都不是今生一世的,你能有这一点小善根,你过去世当中一定是有学过的,而且决定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就是讲今天你在这个讲堂坐两个小时,你说过去生中修一世,不可能,不可能坐两个小时。能够坐上两个小时,肯定过去总是十世以上,甚至百世、千世。你看《金刚经》上佛给我们讲得多好,也是讲初发心,佛讲他的善根决定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过去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他对大乘教接触到、听到了,能生欢喜心,这不是简单事情。为什么你不能成就?我们前面分析得很清楚,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所以你不能成就。
同样的道理,你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还是这桩事情,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三样放不下,放一样也好。妄想放不下,分别放不下,执著你能放下一半,你就入门,入华严之门。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执著放了一半。从初信,没有离开六道。佛告诉我们,你证得初信位,在三不退里面你得到一个位不退,这个位是什么?圣人的位,你不会退作凡夫。你虽然没有出六道,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你还在这里面修行。修行,可是你绝对不会到三恶道,这是稳稳当当,你是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多少次?佛讲不超过七次,天上人间不会超过七次。因为你是一次一次都升级,不是降级,也不是留级,你是升级。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了。所以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子就是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上面的四圣法界。七、八、九、十,四圣法界。
四圣里面,到第七信位是执著完全断了,断掉之后,他还有执著的习气,习气没断,但是习气不在六道,在哪里?在声闻,就是四圣法界的第一层。声闻法界断习气,习气断掉之后他就升到缘觉,升级了。缘觉开始,缘觉执著习气没有了,那时候开始要断分别,分别断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他就又升级,升到菩萨。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所以菩萨必须要把分别习气断掉,习气断掉之后再升一级,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十信菩萨。我们现在所读的贤首菩萨是十信菩萨,分别的习气也没有了。最后这品无明,无明也断了,十法界就脱离了,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后,还有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在一真法界断。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才叫真正正定聚,毕竟不退。
我们今天进进退退,怎么知道进进退退?烦恼起现行。你冷静去想想,你还有没有欢喜心?还有没有怨恨心?有,看这个人欢喜,看那个人讨厌,这就退转了。讨厌退了,欢喜也退了,为什么?七情五欲没断。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还生不生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当中,财色名食睡,你还起不起这个念头?还起这个念头就不行,这是轮回的念头,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业就叫轮回业。学《华严经》也是轮回业,为什么?用轮回心学,用轮回行学。真的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不行,心不清净。
《华严》是要从清净心才能入,所以《华严》这个法门叫不二法门。什么人才真正入不二法门?贤首菩萨。什么是不二法门?清净行,「净行品」是不二法门。「净行品」我们学过了,我是老老实实奉劝大家,可以仰慕,可以读诵,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试试看就好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不从根本学。好像盖房子一样,「净行品」是多少层?是第十层。你要盖房子,一下盖第十层,下面统统都没有,你怎么盖?所以真正要盖,我把《华严》比作五十二层高楼,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层,再上面妙觉,就是究竟圆满佛,总共五十二层。你要想盖这个楼,成就它,先打地基。地基是什么?三教的根,笼统来说,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还要加上科学,你要有这个基础。具体而言,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这三样东西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这个大楼盖不起来。天天想是梦想,盖不起来。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钞》文,先把钞文念一遍:「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於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是第一。这段的意思,虽然善根少,总是有善根,有善根遇到缘,菩提心发起来了,也不容易。这是第一种,什么缘?遇到佛菩萨的形相,在一般讲起来这善根都不错了,从这里发心。第二种「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总而言之,都是以三宝为因。「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这是第三种。遇到学小乘教的、学权教的,这些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劝导他发心,行,他也能发心。第四种「或学他发心」,这就是看到别人发心,看到别人学佛,他也能发心。这几种情形在我们现前常常见。
「如是等发心者,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智印经中亦同此」。那就不必再引了,跟这个讲得差不多。这段文主要就是说明为什么他会退心,跟前面所讲的不一样。前面是善根深厚,过去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能发心,发心会退转不是没有善根,善根不足,原因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勉强。
学佛的退缘太多了,顺境会退,为什么?让你生起贪心。诸位要晓得,贪心一生,这是名利的心,这就退了。好像佛教事业做得冠冕堂皇,非常兴隆,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真的没有觉悟。觉悟的心是清净心,你的心里面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没有离开五欲六尘,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出来跟同学们共同勉励。只要这些烦恼习气现行,就堕落,所以佛门有一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最容易堕落了。
所以这个教育,古人他能成就,基础教育太好了。基础教育里面有伦理,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怎么样处好。第二是道德教育,你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至少他有道德的概念。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五常,常是永远不变,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基础。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义是义理,应该要做的。现在连外国人也懂得,你应当要学习的,善的要学习,恶的要学习离开、学习放下,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你要学著舍弃、学著放下,戒定慧你要学著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标准里面讲得更细,它讲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讲十二个字。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从小薰习,就培养成就了。所以在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虽然是与这个标准有上下,总不太离谱,也就是还能过得去。这是古时候,所以这个社会安定和平。现在不一样,现在全没有了,伦理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因果也没有了,修行之难可想而知,怎能保住不退?我在这几十年经验当中,还能保得住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跟同学们研究讨论,每天没有离开,天天佛菩萨在提醒。
可是看看我们佛教的弘扬效果不彰,欢喜的人不少,真正做的人没几个,那我们就要研究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确实出在基础教育疏忽了,所以这才想到基础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儒的基础是弟子规,道的基础是感应篇,佛的基础是十善业,如果不在这三样东西上面扎根,我们这一生不会有成就,无论怎么学,总是跟佛结个缘,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的金刚种子,我们一生所造的业还是要受报。细细想想这一生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不要问人,自己清楚。
善恶业从哪里观察?从起心动念。我这一天当中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这是善念。如果为自私自利,是恶念,做好事也是恶念,不能不知道。现在连外国人,知道轮回果报,人数愈来愈多,这是好现象,对於改善一个人的行为,改善社会风气,肯定有良好的帮助。如果不在这三种教育上奠基础,佛法真的像李老师常说的,变成佛学了,是世间一种学术,玄学,不能落实。儒也变成儒学了,不是学儒。学儒要学孔子,学佛要学释迦牟尼。我们今天搞佛学、搞儒学,不是学儒,不是学佛。学儒就要跟孔圣人一样,学佛就要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你要晓得,学儒、学佛才能提升,才会升级。搞儒学、搞佛学不能提升,这是李老师以前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不能帮助你,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的《疏》文:「今文中后半,总以信智因缘三宝境」,这是几个项目,信、智、因、缘、三宝,以这个境界。「信,谓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故云净信」。这个文里面是引用《唯识论》里面所说的,清凉大师有注解,注解是钞文。我们看它的小注,「信谓於实德等者」,这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一句。「唯识第六云」,第六就是第六卷。「云何为信」,什么是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清凉说这句是总明,「此总明业」。这是总说,后面还有详细的讲。实是真实,相信有真实。佛在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来的真实?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给我们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哪来的实?
真有实,实是什么?法性是真实。《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实,真实,它能现能变,宇宙万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所变。所现所变不是真的,包括我们人这个身体。外国人讲灵魂是真的,灵魂也不是真的,灵魂也是所现所变。在唯识学里面讲就很清楚,灵魂是什么?见分,阿赖耶的见分。宇宙之间这一切形形色色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相分,我们用这个讲法就好讲。精神世界是见分,物质世界是相分,都是所现所变的。能现能变的是自证分,不一样,自证分是真的,所以有真正的理体,有真正的德,有真正的能,实德能,能是能力。实在这句话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一般也称它为佛性,单单称这个称佛性。佛性是什么?四分里头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佛性,自证分是法性,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这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一切万事万物从哪来的?《唯识论》真讲得好。什么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本性就是佛法讲的法性,法性是自己。所以你自己有真实,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常常用灵性,我们讲灵性就是法性、就是本性,这是自己,不是灵魂。灵魂已经降了一级,迷了以后才称之为灵魂。觉悟之后就不叫灵魂,觉悟之后叫灵性,或者叫自性、法性。这个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对这桩事情,佛用的名词至少有一百多个。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这就是教学的善巧,教我们不要执著名词,你要懂得名词的含义。
名词术语没有关系,它是属於工具,它不是目的。所以言语不能执著,名词不能执著,它里面所谓的含义也不能执著,你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一想就落在分别、落在执著里,错了,你会把事实真相愈辩愈讹,你会愈看愈错。只有你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用这些东西,真相大白,都在你面前。所以古大德常讲这桩事情「唯证方知」,你不是亲证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你想都想不出来,所以叫不可思议。不能去思惟它,不能去讨论它,真相就在你面前。在哪里?确实是在面前,一点都没错。在面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觉察?就是因为自己戴上妄想分别执著这些烦恼习气,所以叫当面错过。这个话说得用意太深!
对实德能这个信心没有了,谁能相信?能信的,下面才有深忍乐欲。这个深是贯下去的,深忍,深乐,深欲。这个欲不是世间的欲望,是对法性的希求,就是对明心见性的希求,所以他心净,他没有染污。乐是爱好,爱好是烦恼,他没有烦恼,所以加个深。忍是肯定、是承认,深忍,深乐,深欲。
后面心净为性这句非常重要,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凡夫肯定、爱好、希求,他心不清净,他「我」没有放下。你看《金刚经》上讲的话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初信位的菩萨,华严教里面一年级的菩萨。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入门,为什么?心不清净。四相破了,心清净。四见破了,这真清净。《金刚经》后半部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什么?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初住菩萨境界。所以四相破了是初信位的菩萨,四见破了是初住菩萨。四相一破就是圣人,虽没有出六道,但是决定不堕三途,他一直往上升,到十信心满四见就破掉了,四见一破就到一真法界。这是《金刚经》前半部跟后半部浅深不一样。你去看经文,很多句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可是前面说的跟后面说的意思不相同。文字是一样的,境界不一样。
所以「对治不信」,信心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两句话对我们初学,尤其是教学,给我们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讲经,开始学讲经,老师都会教我们,你讲经的目的是什么?讲完之后,听众回响,你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这三个字就是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里面,我讲经的目的,希望听众听了之后能够相信。深的不敢讲,大众听了能相信,我讲经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接引众生的目的。希望大家对佛教不要有误会,真正能够明了,相信佛法是圣贤很好的教育,不是迷信,大众真能听懂,我第一个目标达到了。
第二个目标是已经相信的人,他听了之后,对佛法生起爱好的心,这个乐就是爱好,比前面信就更进一步,信未必爱好,这个能产生爱好。这是一部分人第二个目的达到了。还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欲,希求。读了十信这一会就真正希望我要能契入,对於菩萨的修学非常羡慕、非常向往,希望自己跟他一样,那就是欲。对於佛法爱好,不一定他想真干,欲是真干、真修。你看这个信里面就有三个层次,深忍、爱好、希求。忍是肯定,肯定它不是迷信,肯定它不是消极,它是一门学问,它是良好的教育。你看这对我们初学,我们学习,我们劝导别人,这个指导原则好。
每次我们办法会(办班),开班教学,我们都有一个宗旨,宗旨就是目标,希望这个法会能达到这个目标。从前我在台中参加李老师的大专佛学讲座,那是短期班,通常是二个星期、三个星期,最长是四个星期。利用寒暑假,各地方大专学校学佛社的同学们,对佛学有兴趣,报名来参加这个班。李老师开这个班目的是什么?目的就在信。信里面就是这三个目标,一个是忍,一个是乐,一个是欲。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很少,那是什么?真正体会到了,真干。前面两种人比较多,忍是肯定,搞清楚、搞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情。生起爱好的心,这是第二个层次。所以十四天的讲座,学生的收获就有这三等人,那你这个讲座成功。如果十四天讲座下来,学生听了摇摇头,这是迷信,那你全失败了。
所以教学最重要的是身教,言教是其次。身教是老师要做出来给大家看,让这些接触的人才知道这是真的,这是应该要这么做的。你要不是做出来给人家看,人家不相信。譬如礼节,李老师对人,无论对哪个,他鞠躬都是九十度。一般学生不习惯,学生见老师也是点点头,可是这十四天慢慢让他学成习惯,他看老师对他合掌九十度鞠躬,他也不能不用这个礼节。我们那时候学生不多,大概一百人左右的样子,确实感化了,所以自己要做不到不行。
教别人不贪,我们自己还有贪的念头,人家怎么会相信?教人家不瞋,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会发脾气,那人家怎么能接受?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真的心平气和,没有一丝毫瞋恚。学生听到你的教言,看到你的心行,他才真正能领悟,觉得这是对的,他才真正能学到。纵然不能把他这个习气改过来,会减少一半,这就收到效果了。所以圣贤教诲能一天离开吗?不能,《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读经不能不认真,我们落实经典不能不认真。
我们知道,别人纵然对我们毁谤、侮辱、陷害,那是什么?对我们不了解,这里头有误会。他有误会,我没有误会。他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他,我就错了,那就跟人一般见识了。我明了,我要帮助他回头,会不会回头?肯定会回头。根利的,几个星期就回头了,他就觉悟了;根钝的,一年、二年、三年;还有根很钝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回头,他才觉悟。所以要有耐性,没有耐性你怎么能成就?忍,这里头就有耐性。菩萨帮助众生不是一生,生生世世,这一世回不了头,来世;来世再回不了头,再来世。
你看有人在这个世间,到这个世间来几十次、几百次,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这是功课没有做完。人间要学的功课是什么?基本的伦理道德,这些东西要学完了,都及格,都做到满分,肯定提升。人升上一级就是天,欲界天,欲界天再升一级就是色界天,他要慢慢往上升。你无论在哪一界,都有你必须学习的功课,你要把它学好,你学不好会留级,如果成绩实在太差就降级。咱们六道轮回用这个方法来讲,诸位就很容易明白。人间那些功课,基本的功课,就是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加上科学,学得不及格,来生再来。这几样东西是纲领,细目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中国人所讲的伦常八德,落实在弟子规,你真正学好,学好升级;因果教育在《感应篇》,智慧教育在十善业道。统统学好了,你就不会再到人间来,上去了;学不好,来生再来,来生学不好,再来生再来。如果学得太差,烦恼习气太重,就降级,这一降就降到饿鬼、畜生、地狱。降级怎么样?降级还是学,地狱道里面的功课你都学完,能毕业了,你离开地狱到饿鬼道,这升级了;饿鬼道的课程也学完,也都及格,升到畜生道;畜生道功课学完,及格了,你才能到人道。跟念书没有两样。
现在西方人讲灵魂的学习没有止境的,我看了这些报告,不错,很难得。灵魂的学习有止境的,到什么时候止境?贤首菩萨就是止境。为什么?贤首菩萨这个时候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脱离十法界,往上去一真法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是有止境不是无止境的。可是这个时间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说是千世万世。但是也不能够一定这样讲法,《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个人的缘不相同。所以善导讲得好,善导虽然是讲的净土宗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听了这句话之后,可以把它引申,我们在六道十法界修行到底要多长时间?就像善导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这一生一世遇到真正好的老师指导你,你就快,你自己又能真干。干的时候,初学很辛苦,譬如人家毁谤我、侮辱我,根本就没有理由,那当然会生气,要转变成不生气不是容易事情。
我自己是个例子,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学佛之前,我是决定不能忍受的,我反抗、瞋恚、报复心非常强烈,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是错误,慢慢改。改了多少年才真正稳定住,这些逆境确实不动心、不在意了?给诸位说,三十年,你就晓得多难!才不放在心上,遇到这些事情,一笑了之。到四十年、五十年,真的如如不动,不但不动,会生感恩的心、感激的心,为什么?他造业,我不接受。他毁谤,造业,侮辱、陷害都是造业。他对我,我心里面很清净,一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他造的业会有果报。我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他有果报,为什么?性罪,所以我们不但没有瞋恚,反而生慈悲心,要怎样帮助他,当将来他受报的时候,时间缩短,受报能够减轻,所以我们每天诵经做功课都会给他回向,都会给他祈福。这个举动,这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怨恨就是了,做不到这一步,这还要加深,再过十年。所以还得要有寿命,没有这么长的寿命不行。功夫没到,寿命到了,那叫真可惜。
可是寿命不是自己能控制,但是一个人要常行善事,就像《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寿命会延长。不求延长,自然就延长了。袁了凡先生没有求延长寿命,自然延长了二十年。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是七十四岁才走的,所以延长二十年,这就证明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学的功课,我们这一生学的功课,我们做得自己很满意,这就行,就知道我们来生不在这个世间,要升级了,肯定升级。
可是有些人真的修行修得很好,他来生还要到人间来,什么原因?贪图人间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就是自动留级。他可以升级,他不升级,他自动留级,这个没有智慧,这是烦恼习气。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干,希望自己快快提升,至少要提升到华严会上十信位的菩萨,你自己才有保障,纵然到六道里面来,不会堕三恶道,而且决定是往上升级,不会留级。七信之后,可以乘愿再来,但那是小菩萨,不是真正大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菩萨摩诃萨,常常要照顾这些小菩萨。这些小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他们也有菩提心、也有悲心,看到众生苦也来帮助,但是他会迷,所以有隔阴之迷。但迷不怕,一定会有大菩萨来帮助他,他一接触,马上就开悟、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萨照顾这些小菩萨,小菩萨是四圣法界,那些人很容易度,一接触就回头。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