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二卷) 2006/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引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疏文。「若具上因缘,及初三二力,当知不退」,这是一小段。这说明退跟不退转,清凉大师所说的不亚於李长者的开示,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具足像《瑜伽师地论》讲的因缘及初三二力,就是四力里面自力跟因力,我们就晓得因力是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宿世善根福德因缘,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不会退转。
「若因二四力,心不坚固」,如果他发心,四力里面第二个是他力,第四个是加行力,这里头没有自力、没有因力;这样的人发心,他心不坚固,遇不善的缘很容易退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为什么有人发心之后勇猛精进,他不会退转;有些人发心会退,业障重的、习气重的禁不起挫折,稍稍有一点挫折他就退转。另外有修行功夫比较得力,甚至学佛出家多年,几十年,在佛门里面也很有地位,做到方丈住持,如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於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著急了,这不是好事情,怎么首座和尚无缘无故跳水要自杀?这就赶紧通知他的师父,师父在天台山,通知谛闲老法师。
谛闲老法师得到通知之后,这也无可奈何,总是他剃度的,这就去了,到金山寺去一趟;了解之后,金山寺的方丈希望谛老把他带回去,就是他神经不正常,怎么常常想自杀,影响金山寺的道风。带回去,那时候坐船,坐船到宁波,一路上平安无事。到宁波之后,给他安置,在寺庙里面也给他一个寮房。因为他毕竟是做过首座和尚的,地位也很高,不能把他当清众一样看待,所以也给他一间寮房。告诉大家,他曾经发生过几次这种事情,宁波那边虽然没有长江,但是也有河,那个河里头也能走小船,也能淹死人的,就是告诉大家要小心,怕他再出事情。
住了一段时期,有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没有看到他出来,谛老就派人到他寮房去看看,怎么这时候还没起来?敲门,没有人答应,他就觉得奇怪,就把门把它搞开了。搞开之后,房间里没有人,看到后面窗户打开的,从窗户走了,就赶紧报告谛老。谛老说:不好,你们要赶紧去找,可能又出事情了。过去在金山寺,他跳过两次水被救起来,我们这旁边河也很多,我们分头到河边去找。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事情。找了很久,真的找到了,已经死了。大概总是半夜的时候出去跳江去,尸首浮上来。也没有法子,就把尸首带回来,给他诵诵经做个超度再来安置他。
大家正在议论、讨论这个事情,他的女儿来了,女儿哭哭啼啼到寺庙来。谛老看到,问她怎么回事情?原来他这个徒弟出家之前结过婚,生了一个女儿。他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他一定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杀,留下这个女儿;女儿现在也长大,也都结婚了。到庙里来告诉老和尚,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她的爸爸妈妈来看她,告诉她,今天他要去上任。老和尚一听,上任,上什么任?她说她爸爸去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谛老忽然就想到,他们寺庙前面正好刚刚建一个土地庙,说不定就是这个土地庙的土地公、土地奶奶?所以,好吧!这超度佛事就到土地庙去做。做的时候,谛老就讲:如果真的你是当上土地,你也得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说了这个话没多久,果然,在这做佛事的台前面就起个小的旋风,很小的旋风在台前面转,老和尚点点头。
这是一个参禅的徒弟,功夫很不错,到最后这个谜底才揭穿,冤亲债主是谁?原来就是他跳水自杀的太太。金山寺十几年,太太不敢沾边,是因为他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护持。当上首座和尚,一念傲慢心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和尚!福报现前就贪恋享受,护法神走了,太太找上身了。太太跳水自杀,所以他那个自杀不是他的意思,是他太太带他去自杀的,最后还是跳水自杀死的。太太找到他,让他去做土地公,太太去做土地奶奶。谛老常常讲这个故事警惕我们!佛法里常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发心是发得真,到这地位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受不了,变质了。像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现前我们环境里面当然就更多。
戒坛里面,戒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初发心时,成佛有余」,你初发心真的发的是真心,但是保不住。所以佛门有个谚语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真有恭敬心;「学佛二年,佛在天边」,跟佛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四年、五年之后,所谓是老油条,毛病习气都出来了。我们听到古人这种说法,在自己学佛这几十年当中的所见所闻,自己很庆幸没有堕落。没有堕落是什么原因?每天没有离开经教,不敢违背世尊跟祖师的教诲,这才能保住。所以福报可不是好事情。
我这一生从小贫寒出身,没有过过好日子。学佛之后也不例外,生活非常辛苦。到讲经有一点成就了,这供养慢慢也多了,敢不敢享受?不敢,为什么?我们在经教里面、古人典籍里面看到退转的例子太多,怕自己受不了,所以一生不建道场。建道场一定做住持,这傲慢心一生起来,自己不知不觉就会被拖下水,所以不敢。
供养多了,不敢用。怎么办?又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信众说我们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是个善心善意,我们一定要接受,接受之后如果做得不如法,要背因果。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我从印光大师那里学到了,你看印祖接受四众供养,自己一分钱不敢乱用,做什么用?印经,好!全都印经。在苏州报国寺立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自己排版。大概有个小的印刷厂,还算不错,现代化铅字排版,书印得不错,校对很好,很少有错字,在近代来讲称得上是善本书。统统做这个事情去了。
我看到印祖的行谊,我学会了,所以所有一切供养统统拿去印经,少部分,提出很少部分做布施医药、放生。现在放生有很多困难,就是放这些鱼类都不安全,水污染,那怎么办?我们就改了,多做护生这一方面的工作,像印《护生画集》、劝人吃素,这方面的书籍我们大量的来流通,做这些好事。我将来修行不得力要不能往生,这十方供养我的,有人替我还债;我没有用这个钱,我的钱都替大家做好事,辗转功德,才保住这一生没有堕落。
这一生当中,在一般人来看是过得很辛苦,我可以说是比较辛苦,实际上我过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生干干净净。这就是自己从经教、从祖师大德行谊上学到如何保护自己。不敢涉及名闻利养,要走向名闻利养就保不住了;不敢离开佛菩萨的教诲,天天读经,天天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学习,这里头有乐趣。佛法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这方面多少有一些体会,自己也能觉察到,年年都有点进步,这就是不退的原因。如果不是走这条路,那就很难讲。退的缘实在讲太多太多,连自己都不能够预料到。我们看到很多修行功夫很好的人,护持佛法很得力的人,巨大的名利现前时,他就迷惑了。应该是像谛老和尚参禅这个徒弟一样,也许他的改变、退转不是自己的意思,冤亲债主找上身,硬是把你拖下水,你有什么办法?末法时期,成就大难大难!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再看,「今经即初及三也」,这是我们现在读的这部经,这经上讲的发心就是初跟三,四力里面,初,种性具足之力;三,慈悲心重之力。我们看《钞》里头有注解,「今经即初及三者,文中无人劝故」。第二是赖佛菩萨善友摄受,这个没有,没有人劝;「不言因加行故」,没有加行。所以只有自力、因力,只有种性具足,多起悲心,这就是肯定他不会退转。
下面我们再看疏文,「又起信论智印经,有七因缘,如彼应知」。《起信论》、《智印经》里头讲七种因缘,提出来给我们做参考,这也应当要知道。这一段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看注解,「又起信下」,就是这段的注解。「论云,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这是一个提问,下面为我们解答,「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我们先看到这个地方,这是《起信论》上所说的。
依不定聚。三聚就是三大类,这是三大类众生里面的一类。不定聚的众生是占的人数最多。什么叫不定?他不是定善,他也不是定恶,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不定。所谓不定聚的人,他的成就完全看缘。如果他遇到善缘,他肯定成就;他遇到恶缘,他就不会成就。不过真正具有善根福德的人,如果不是宿世跟众生结很大的怨恨,这个怨恨让他是非报不可的,一般讲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护持。这正是佛门里面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我们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看到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水忏》上,我们看出他的业因果报。他是汉朝时候人,由於私人怨恨害死一个同僚,这个被害的人心里面不甘心、不情愿,念念要报仇。可是他死了以后,第二世也是到人道来,就出家了,出家修行修得很不错,所以有护法神保护,这个冤亲债主找不到身。当然修行不错,到年老的时候还是要死;死了以后,又投胎做人,又出家,十世高僧。这现在西方人都懂得,无论你是作恶、是修善,这个东西你带得去的。他出家修行,来世还是得人身,还是出家修行,来世的成就一定比这世好,一世比一世好,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有相当成就,皇上的老师,国师。国师也不是容易得来的,十世修行,十世都是修得好,都是护法神保护。冤亲债主真厉害就等了十世,永远跟著你,你有护法神沾不到边,他在旁边看到你哪一天堕落,他哪一天就来了。
悟达国师,接受皇上供养他一张沈香宝座。宝座,我们今天讲太师椅,这个太师椅是沈香雕的,那是名贵至极。他接受之后,傲慢心生起来,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出家人里头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沈香宝座,这全国天下只有他一个。这一念才生,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马上就找到身上,他害了个人面疮,几乎把命送掉。当然有这么好的修行人,十世都是持戒很严,没有犯过失,佛菩萨照顾。所以他遇到迦诺迦尊者,这是阿罗汉,阿罗汉出面给他调解、给他化解,对方也就接受,接受之后就离开,他这个病就好了。这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这是说什么?不定聚众生。
这说的是这一类,他有薰习善根力故。我们就拿悟达国师来做这个比喻,悟达国师十世修行的善根。这个十世很难得,因为什么?他是连续的,他不是隔几代。有人一世修行,来世就做官,或者发大财,享福去了,把他修行那点东西都报掉,纵然以后再能够出家,又都从头开始。悟达的难得是十世连续的,所以他有薰习善根故,有这个力。
信业果报。真正能够相信,善业善果,恶业恶报。我不想受恶报,我就不能造恶业,所以他能起十善。诸位要知道,修行从哪里学起?《起信论》里头,这就明白教导我们,「深信因果,修十善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十善是基础。十善在什么时候修?十善在没有学佛之前修,就是佛教里面的预备班,像学校大学里头的预科,你还没有上一年级,先上预备班。你看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就是预备班,「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都没有,因果都不信,那不是学佛,那是魔!他不是兴教的,他是来灭法的。
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宗也在内,没有例外的,统统要从十善修起。你不要以为净土宗可以不必,净业三福是为净宗学人所讲的,这一点真要看清楚,决定不能够疏忽。十善业道做不到,你来生人身得不到。给诸位说,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罗,叫三善道。所以自己要常常想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十善业道经》不长,我为了便利初学起见,我把它做了一个节本,重要的节录下来,做了个节本,五百多字。为什么做这个节本?希望这个节本你能够当作朝暮课诵做为加行,你就念这个节本。过去蕅益大师也有一个节本,我们都把它印出来了,蕅益大师的节本比我的节本要多一些。他的节本节得好,著重在日常生活行持,我这个节本著重在起信。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以弟子规为戒律的基础,你对於十善业道要生起信根。
十善业道你现在做不到,什么原因?你没有下面的基础,所以中国佛法是以儒、道为基础。在过去,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有儒、道的基础,所以没有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要求净宗同学务必百分之百的落实儒的《弟子规》、道的《太上感应篇》,百分之百的落实佛的十善业。你有儒跟道的基础,《十善业道经》你决定能够信受奉行。有这个基础,才能够接受三皈五戒,这是在家的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你才能够落实沙弥律仪,真正出家佛弟子。否则的话,全是假的,得不到三宝加持,鬼神也不会拥护你,只会在旁边笑话你,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加以警惕。
我们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不能不认真去检点。有过失,不怕。现在人说种种过失,我了解、我清楚,当然有过失,没有过失才怪。为什么当然有过失?你从小没学过!不但你没学过,父母没学过,甚至你祖父母也没学过;祖父母,我这一代的人。我们上一代的人,那就换句话说,曾祖父母他们学过。严格说起来,到高祖父母以上,儒释道的基础都有了。现在在这战乱的时代,最近这个世纪一百年当中,儒释道都中断了,这很可怕。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疏钞》,「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前面我们讲到十善业,非常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讲学佛,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这个道理不难懂。怎样才做一个好人?《弟子规》是做人的标准,所以弟子规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实,那你是人没做好。十善业是做好人的标准,十善业是作菩萨、作佛的根基。你不从这里修,你从哪里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信业果报就是信因果。中国自古以来,在教育里面最重视伦理、道德、因果。佛法到中国来,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不是没有道理。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的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能生智慧。我们要很冷静的去思考、去观察,这样才能够破除疑惑,建立信心。
大菩提心是从这个基础上,厌生死苦!厌生死苦就是真正把轮回这个事情看清楚。轮回苦!外国人现在相信灵魂,相信轮回,知道轮回里面舍身受身,这是小事,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知道灵魂不死,可是灵魂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不自在,没有选择的。佛法对这个事情讲得清楚,你来投胎,外国人说选择,其实不是选择,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外国现在发现了,许许多多人的家亲眷属都是生生世世有关系,很少说过去生中没有关系的,都是有关系的。这是佛早就讲过,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成为一家人,也不会成为你熟悉的人。你所熟悉的,你这一生能够接触到的,统统都是有缘人,缘就这四种,说得太清楚、太明白。而这四种里面以报恩、报怨是最麻烦的事情,为什么?怨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恩是恩爱难舍,也是生生世世绵延不断,比讨债、还债难。讨债还债,讨完就走,还完就了了,唯独恩怨这个事情难办。你要是看穿之后,你才晓得六道轮回应该要出离,要离开。
知道宇宙之间有无上菩提,那你应该要求得,为什么?无上菩提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迷了无上菩提才变成灵魂;灵魂哪一天真正觉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佛果。人有这样的觉悟,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希求,谁知道?佛菩萨知道,你只要动了这个念头,这就是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会把这个机缘错过,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了。
得值诸佛。值是遇到,遇到都是缘分,感应!你有感,佛就现前,你就遇到。遇到之后,你在佛菩萨那里建立信心,亲承供养,承是承事,你会很认真的学习,由信而解,由解而正信,信解一定修行。供养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有无畏供养,都要学习!上供诸佛菩萨,下供一切众生。大乘法里面叫布施,《华严》里面叫供养。普贤十愿,广修供养,对佛、对众生平等心,没有差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这有时间了,一万劫。信心成就是什么?信心成就就是十信圆满,贤首菩萨的地位,信心成就,从初信位到十信心满。经一万劫,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这是行布次第,《华严经》里面讲的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念劫圆融。觉悟了,一万劫就变成一念;迷了,一念就变成一万劫。总而言之一句话,从初信到十信确实是需要很长时间。关於念劫圆融的事情,我们在理上搞明白,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念就是一万劫;要是放不下,十个一万劫、一百个一万劫都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是信心成就的人,我们今天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网路、还是在卫星电视画面前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同学,都是过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你要不是善根深厚,你怎么会喜欢这个经典?你怎么可能长时在这里薰修?这门功课你不放弃,你天天来学,你学得能生欢喜心,这就说明多生多劫的善根薰习成种子,不容易!我们自己也就像《起信论》上说的「不定聚人」,不是正定聚、不是邪定聚,我们是不定聚。
希望我们从不定聚变成正定聚,在这一生当中可不可能?可不可能不要问别人,问佛菩萨都没有用,要问谁?问自己,自己能不能放下?能放下执著,你的信心成就一大半,没圆满成就,成就一大半,为什么?十信位里头七信位的菩萨,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为什么不执著?你看破了,你看清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还执著什么?所以真正可以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再执著,什么都好,可以能够恒顺众生。那众生做错了呢?错了也可以随顺。《华严》末后,五十三参里头教给我们,胜热婆罗门愚痴,善财随顺;伐苏蜜多女贪欲,善财随顺;甘露火王瞋恚,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善财童子统统随顺。善财的随顺,在法相里面见法性;所以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没有善恶、法性没有邪正、法性没有真妄,一切随顺法性,不要著相;知道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性是真的。恒顺众生是这样随顺的,相碍不碍事?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放下才无碍,现在为什么有妨碍?没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彻底放下就无碍。执著放下之后再学,学放下分别。所以执著是七信位,八信位放下执著的习气,九信位放下分别,不再分别,菩萨!到十信位放下妄想,妄想一放下就到初住,就不是十信。妄想一放下就是初住,那就成佛了,这就是说这一万劫信心成就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一万劫,不必把它看作一个定数,它是表法,就是相当长的时间。实在讲,长短没有一定,就是你现在能不能放下。如果你现前一听就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就成佛。有这种人吗?有,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人家听经,并没有听一部,只听一次,不是听讲经,听念经。听《金刚经》,偶然听到,就听当中这一段,他就明白,他就放下。听讲经,一生也是一次,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半夜三更对他一个人讲的;并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放下了;不是彻底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悟,不但佛法通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没有一样他不通的。他不认识字,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世间法也通,世间所有宗教全通,你要问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它的理体是自性。所以见性之后没有一样不贯通,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这经教需要学吗?十信位菩萨要学,那就是在十法界里面他烦恼习气没断,没有彻悟,要学。悟了之后,不要学了,所以初住以上没有学,这要知道。初住以上,那些菩萨修行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是随类化身,游戏神通。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我们看到这经上讲的声闻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讲得很清楚,「皆是大阿罗汉」。什么叫大阿罗汉?都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们跟著一起来了,统统都是来表演的。佛讲,他们做,换句话说,佛唱,讲演叫唱,佛唱,他们在表演,演唱会!佛用言教,他们用身教,来教化众生的。佛所讲的,他们全知道,他们还需要听经?在讲演还要一问一答?替众生问的,像唱双簧一样,一问一答,让我们开悟,他们在舞台上表演。这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有功用道是十法界,无功用道是一真法界。
我们如果是真的大彻大悟,可以参加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参与他们的法会;以菩萨身分,以声闻身分,或者以护法的身分。诸位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很多护法的国王大臣都是佛菩萨、阿罗汉再来的,那个阿罗汉是大阿罗汉,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阿罗汉不行,还没有资格参加他们的法会。参加法会那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
所以就会有善友,「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是给我们讲了几种不同的发心。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就遇到这些情形,真正是有宿世的,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福德是修行,依教修行是福德,这样才能够感佛菩萨来应。你跟这些善知识遇到的时候,他会教你、会劝导你,你真的发心。每个人发心的缘不一样,但是发心修学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脱离生死。十法界都有生死,六道里头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没有了,就脱离十法界,就了生死。有善友来劝勉你。
另外一个,这是善根很深的,比前面要深得多。没有人劝勉,自己能发心。为什么自己能发心?这个看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发心,没人劝他,他怎么发心的?出去游览,平常住在皇宫里面,皇宫外面情形很少接触,这想起到外面去游玩,在游玩的时候见到什么?老人、病人、死人,看到生老病死,跟他的随行人员讨论。生老病死苦,他这才看到!而且大家都是告诉他,生老病死苦是任何一个人不能避免的。他是看到这些现象,他就发心,要求了生死。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这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发心是游四门,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人民的疾苦生起怜悯心,这就是前面四种因里面「多起悲心」。怜悯众生苦,发心来帮助众生如何能够脱苦,离苦得乐。无上菩提心从这个地方生起的,不是别人教他的,这就生了。
下面一条,「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就不是普通人,这个发心是什么?示现的。世间人难!世间人纵然看到法灭,看到众生苦,要发心,还是要遇到佛菩萨,要遇到善友;否则的话,他常常会想心有余而力不足。众生苦,我知道,我想帮他忙,我帮不上,我的能力不够,我的智慧不够,我的威德不够。所以这样的人,一定是我们佛法常讲的再来人,宿世修行有相当的成就。或者他在色界天,或者他在五不还天。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菩提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我们世间人没人知道;就是他示现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佛就灭度了,就入无余涅盘。示现,没有人理,就是没有缘,那就走!正在这时候,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是四禅,四禅天人有天眼,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地球上表演这一招,没有人启请,赶快下来,变化成世间人的样子,代表世间人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就是看到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他来了。所以能够护持佛法的人也不是普通人,都是有来历的!当然过去生中,各人修行功行不一样,功行差一点的也会得三宝加持,所以他的弘护不会退转。为什么?他来的时候,就是因为法在这个时期快要灭了,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他要护持。怎么护法?自己依教修行,才是真护持。北师大的老师们提出的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叫真正护法。
只要有真正护法的人,法就不会灭。所以诸位要想到,过去佛法灭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佛法就再兴起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中国祖师大德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四年;外国人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差不多相差将近六百年。这我们不去管它,我们不要在意,我们应当知道的,上面一尊佛的佛法灭了之后,缘成熟的时候,底下一尊佛出世了,他为什么来的?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可是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正法没有话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像法跟末法时期,这个法运有起有伏,就是有兴有衰。为什么有兴有衰?这与众生的福报有关系,众生有福,自然会感应诸佛菩萨来应化,佛法就兴;众生没有福的时候,造作许多严重的罪业,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佛来了也没有用,这个佛法就衰。佛法衰的时候,也有些菩萨看到、天人看到,像净居天人;净居天人统统是修行人,在第四禅,他们发慈悲心要来续佛慧命、护持佛法,不让佛法在这个世间断灭。
纵然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把佛法在这个世间兴旺起来。佛法要灭,如果能有五比丘,也能够把佛法延续下去。有没有这样的人?肯定有。无论是在理、是在事上都讲得通。只要我们很冷静细心观察周边的人,有热爱佛法的、护持佛法的、依教修行的、弘扬佛法的,都是再来人。就像这里所说的,《瑜伽师地论》里所讲的,种性具足,善友摄持,大悲心切,不怕苦难,能够舍己为人,这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这是有一定的修行功夫,那是决定不退,信心成就。信心成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当然这不是普通人。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你看看菩萨最初是不定聚,到十信心满才入正定聚,真的不退,他的位次这一提升就是圆教初住。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到这里是一段。他在此地所证的不退,就是净宗常讲的三种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他绝对不会退到十信位;第二个是行不退,他是法身菩萨,决定不会退转变成阿罗汉、辟支佛,不可能;第三个是念不退,从此之后,念念是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他只有往上提升,没有往下降。这叫证三种不退转,这叫正定聚。
说实在的,我们确实是从《华严》,把《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里面的微言大义搞明白了。净土三经里面虽然讲三不退,没有这里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详细。而净宗的殊胜是讲圆证三不退,那么初住菩萨他是初证三不退,不是圆证。到什么时候才能说圆证?严格的讲,圆证是究竟佛果,妙觉位,那是圆证。至少我们把这个尺度放宽一点,至少也是十地菩萨,圆教的十地圆证三不退。净土一往生就圆证,所以这是难信之法,谁肯相信?《弥陀经》上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的果位就相当於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圆教七地!可以说是圆证三不退了,这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从圆初住,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三因里头,正因相应。
可是净土宗的学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也就是此地讲,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很不可思议。我们遇到,千万要珍惜,这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了,千万不要错过。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引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疏文。「若具上因缘,及初三二力,当知不退」,这是一小段。这说明退跟不退转,清凉大师所说的不亚於李长者的开示,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具足像《瑜伽师地论》讲的因缘及初三二力,就是四力里面自力跟因力,我们就晓得因力是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宿世善根福德因缘,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不会退转。
「若因二四力,心不坚固」,如果他发心,四力里面第二个是他力,第四个是加行力,这里头没有自力、没有因力;这样的人发心,他心不坚固,遇不善的缘很容易退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为什么有人发心之后勇猛精进,他不会退转;有些人发心会退,业障重的、习气重的禁不起挫折,稍稍有一点挫折他就退转。另外有修行功夫比较得力,甚至学佛出家多年,几十年,在佛门里面也很有地位,做到方丈住持,如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於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著急了,这不是好事情,怎么首座和尚无缘无故跳水要自杀?这就赶紧通知他的师父,师父在天台山,通知谛闲老法师。
谛闲老法师得到通知之后,这也无可奈何,总是他剃度的,这就去了,到金山寺去一趟;了解之后,金山寺的方丈希望谛老把他带回去,就是他神经不正常,怎么常常想自杀,影响金山寺的道风。带回去,那时候坐船,坐船到宁波,一路上平安无事。到宁波之后,给他安置,在寺庙里面也给他一个寮房。因为他毕竟是做过首座和尚的,地位也很高,不能把他当清众一样看待,所以也给他一间寮房。告诉大家,他曾经发生过几次这种事情,宁波那边虽然没有长江,但是也有河,那个河里头也能走小船,也能淹死人的,就是告诉大家要小心,怕他再出事情。
住了一段时期,有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没有看到他出来,谛老就派人到他寮房去看看,怎么这时候还没起来?敲门,没有人答应,他就觉得奇怪,就把门把它搞开了。搞开之后,房间里没有人,看到后面窗户打开的,从窗户走了,就赶紧报告谛老。谛老说:不好,你们要赶紧去找,可能又出事情了。过去在金山寺,他跳过两次水被救起来,我们这旁边河也很多,我们分头到河边去找。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事情。找了很久,真的找到了,已经死了。大概总是半夜的时候出去跳江去,尸首浮上来。也没有法子,就把尸首带回来,给他诵诵经做个超度再来安置他。
大家正在议论、讨论这个事情,他的女儿来了,女儿哭哭啼啼到寺庙来。谛老看到,问她怎么回事情?原来他这个徒弟出家之前结过婚,生了一个女儿。他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他一定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杀,留下这个女儿;女儿现在也长大,也都结婚了。到庙里来告诉老和尚,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她的爸爸妈妈来看她,告诉她,今天他要去上任。老和尚一听,上任,上什么任?她说她爸爸去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谛老忽然就想到,他们寺庙前面正好刚刚建一个土地庙,说不定就是这个土地庙的土地公、土地奶奶?所以,好吧!这超度佛事就到土地庙去做。做的时候,谛老就讲:如果真的你是当上土地,你也得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说了这个话没多久,果然,在这做佛事的台前面就起个小的旋风,很小的旋风在台前面转,老和尚点点头。
这是一个参禅的徒弟,功夫很不错,到最后这个谜底才揭穿,冤亲债主是谁?原来就是他跳水自杀的太太。金山寺十几年,太太不敢沾边,是因为他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护持。当上首座和尚,一念傲慢心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和尚!福报现前就贪恋享受,护法神走了,太太找上身了。太太跳水自杀,所以他那个自杀不是他的意思,是他太太带他去自杀的,最后还是跳水自杀死的。太太找到他,让他去做土地公,太太去做土地奶奶。谛老常常讲这个故事警惕我们!佛法里常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发心是发得真,到这地位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受不了,变质了。像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现前我们环境里面当然就更多。
戒坛里面,戒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初发心时,成佛有余」,你初发心真的发的是真心,但是保不住。所以佛门有个谚语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真有恭敬心;「学佛二年,佛在天边」,跟佛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四年、五年之后,所谓是老油条,毛病习气都出来了。我们听到古人这种说法,在自己学佛这几十年当中的所见所闻,自己很庆幸没有堕落。没有堕落是什么原因?每天没有离开经教,不敢违背世尊跟祖师的教诲,这才能保住。所以福报可不是好事情。
我这一生从小贫寒出身,没有过过好日子。学佛之后也不例外,生活非常辛苦。到讲经有一点成就了,这供养慢慢也多了,敢不敢享受?不敢,为什么?我们在经教里面、古人典籍里面看到退转的例子太多,怕自己受不了,所以一生不建道场。建道场一定做住持,这傲慢心一生起来,自己不知不觉就会被拖下水,所以不敢。
供养多了,不敢用。怎么办?又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信众说我们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是个善心善意,我们一定要接受,接受之后如果做得不如法,要背因果。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我从印光大师那里学到了,你看印祖接受四众供养,自己一分钱不敢乱用,做什么用?印经,好!全都印经。在苏州报国寺立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自己排版。大概有个小的印刷厂,还算不错,现代化铅字排版,书印得不错,校对很好,很少有错字,在近代来讲称得上是善本书。统统做这个事情去了。
我看到印祖的行谊,我学会了,所以所有一切供养统统拿去印经,少部分,提出很少部分做布施医药、放生。现在放生有很多困难,就是放这些鱼类都不安全,水污染,那怎么办?我们就改了,多做护生这一方面的工作,像印《护生画集》、劝人吃素,这方面的书籍我们大量的来流通,做这些好事。我将来修行不得力要不能往生,这十方供养我的,有人替我还债;我没有用这个钱,我的钱都替大家做好事,辗转功德,才保住这一生没有堕落。
这一生当中,在一般人来看是过得很辛苦,我可以说是比较辛苦,实际上我过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生干干净净。这就是自己从经教、从祖师大德行谊上学到如何保护自己。不敢涉及名闻利养,要走向名闻利养就保不住了;不敢离开佛菩萨的教诲,天天读经,天天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学习,这里头有乐趣。佛法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这方面多少有一些体会,自己也能觉察到,年年都有点进步,这就是不退的原因。如果不是走这条路,那就很难讲。退的缘实在讲太多太多,连自己都不能够预料到。我们看到很多修行功夫很好的人,护持佛法很得力的人,巨大的名利现前时,他就迷惑了。应该是像谛老和尚参禅这个徒弟一样,也许他的改变、退转不是自己的意思,冤亲债主找上身,硬是把你拖下水,你有什么办法?末法时期,成就大难大难!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再看,「今经即初及三也」,这是我们现在读的这部经,这经上讲的发心就是初跟三,四力里面,初,种性具足之力;三,慈悲心重之力。我们看《钞》里头有注解,「今经即初及三者,文中无人劝故」。第二是赖佛菩萨善友摄受,这个没有,没有人劝;「不言因加行故」,没有加行。所以只有自力、因力,只有种性具足,多起悲心,这就是肯定他不会退转。
下面我们再看疏文,「又起信论智印经,有七因缘,如彼应知」。《起信论》、《智印经》里头讲七种因缘,提出来给我们做参考,这也应当要知道。这一段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看注解,「又起信下」,就是这段的注解。「论云,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这是一个提问,下面为我们解答,「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我们先看到这个地方,这是《起信论》上所说的。
依不定聚。三聚就是三大类,这是三大类众生里面的一类。不定聚的众生是占的人数最多。什么叫不定?他不是定善,他也不是定恶,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不定。所谓不定聚的人,他的成就完全看缘。如果他遇到善缘,他肯定成就;他遇到恶缘,他就不会成就。不过真正具有善根福德的人,如果不是宿世跟众生结很大的怨恨,这个怨恨让他是非报不可的,一般讲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护持。这正是佛门里面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我们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看到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水忏》上,我们看出他的业因果报。他是汉朝时候人,由於私人怨恨害死一个同僚,这个被害的人心里面不甘心、不情愿,念念要报仇。可是他死了以后,第二世也是到人道来,就出家了,出家修行修得很不错,所以有护法神保护,这个冤亲债主找不到身。当然修行不错,到年老的时候还是要死;死了以后,又投胎做人,又出家,十世高僧。这现在西方人都懂得,无论你是作恶、是修善,这个东西你带得去的。他出家修行,来世还是得人身,还是出家修行,来世的成就一定比这世好,一世比一世好,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有相当成就,皇上的老师,国师。国师也不是容易得来的,十世修行,十世都是修得好,都是护法神保护。冤亲债主真厉害就等了十世,永远跟著你,你有护法神沾不到边,他在旁边看到你哪一天堕落,他哪一天就来了。
悟达国师,接受皇上供养他一张沈香宝座。宝座,我们今天讲太师椅,这个太师椅是沈香雕的,那是名贵至极。他接受之后,傲慢心生起来,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出家人里头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沈香宝座,这全国天下只有他一个。这一念才生,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马上就找到身上,他害了个人面疮,几乎把命送掉。当然有这么好的修行人,十世都是持戒很严,没有犯过失,佛菩萨照顾。所以他遇到迦诺迦尊者,这是阿罗汉,阿罗汉出面给他调解、给他化解,对方也就接受,接受之后就离开,他这个病就好了。这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这是说什么?不定聚众生。
这说的是这一类,他有薰习善根力故。我们就拿悟达国师来做这个比喻,悟达国师十世修行的善根。这个十世很难得,因为什么?他是连续的,他不是隔几代。有人一世修行,来世就做官,或者发大财,享福去了,把他修行那点东西都报掉,纵然以后再能够出家,又都从头开始。悟达的难得是十世连续的,所以他有薰习善根故,有这个力。
信业果报。真正能够相信,善业善果,恶业恶报。我不想受恶报,我就不能造恶业,所以他能起十善。诸位要知道,修行从哪里学起?《起信论》里头,这就明白教导我们,「深信因果,修十善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十善是基础。十善在什么时候修?十善在没有学佛之前修,就是佛教里面的预备班,像学校大学里头的预科,你还没有上一年级,先上预备班。你看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就是预备班,「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都没有,因果都不信,那不是学佛,那是魔!他不是兴教的,他是来灭法的。
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宗也在内,没有例外的,统统要从十善修起。你不要以为净土宗可以不必,净业三福是为净宗学人所讲的,这一点真要看清楚,决定不能够疏忽。十善业道做不到,你来生人身得不到。给诸位说,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罗,叫三善道。所以自己要常常想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十善业道经》不长,我为了便利初学起见,我把它做了一个节本,重要的节录下来,做了个节本,五百多字。为什么做这个节本?希望这个节本你能够当作朝暮课诵做为加行,你就念这个节本。过去蕅益大师也有一个节本,我们都把它印出来了,蕅益大师的节本比我的节本要多一些。他的节本节得好,著重在日常生活行持,我这个节本著重在起信。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以弟子规为戒律的基础,你对於十善业道要生起信根。
十善业道你现在做不到,什么原因?你没有下面的基础,所以中国佛法是以儒、道为基础。在过去,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有儒、道的基础,所以没有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要求净宗同学务必百分之百的落实儒的《弟子规》、道的《太上感应篇》,百分之百的落实佛的十善业。你有儒跟道的基础,《十善业道经》你决定能够信受奉行。有这个基础,才能够接受三皈五戒,这是在家的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你才能够落实沙弥律仪,真正出家佛弟子。否则的话,全是假的,得不到三宝加持,鬼神也不会拥护你,只会在旁边笑话你,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加以警惕。
我们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不能不认真去检点。有过失,不怕。现在人说种种过失,我了解、我清楚,当然有过失,没有过失才怪。为什么当然有过失?你从小没学过!不但你没学过,父母没学过,甚至你祖父母也没学过;祖父母,我这一代的人。我们上一代的人,那就换句话说,曾祖父母他们学过。严格说起来,到高祖父母以上,儒释道的基础都有了。现在在这战乱的时代,最近这个世纪一百年当中,儒释道都中断了,这很可怕。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疏钞》,「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前面我们讲到十善业,非常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讲学佛,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这个道理不难懂。怎样才做一个好人?《弟子规》是做人的标准,所以弟子规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实,那你是人没做好。十善业是做好人的标准,十善业是作菩萨、作佛的根基。你不从这里修,你从哪里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信业果报就是信因果。中国自古以来,在教育里面最重视伦理、道德、因果。佛法到中国来,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不是没有道理。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的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能生智慧。我们要很冷静的去思考、去观察,这样才能够破除疑惑,建立信心。
大菩提心是从这个基础上,厌生死苦!厌生死苦就是真正把轮回这个事情看清楚。轮回苦!外国人现在相信灵魂,相信轮回,知道轮回里面舍身受身,这是小事,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知道灵魂不死,可是灵魂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不自在,没有选择的。佛法对这个事情讲得清楚,你来投胎,外国人说选择,其实不是选择,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外国现在发现了,许许多多人的家亲眷属都是生生世世有关系,很少说过去生中没有关系的,都是有关系的。这是佛早就讲过,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成为一家人,也不会成为你熟悉的人。你所熟悉的,你这一生能够接触到的,统统都是有缘人,缘就这四种,说得太清楚、太明白。而这四种里面以报恩、报怨是最麻烦的事情,为什么?怨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恩是恩爱难舍,也是生生世世绵延不断,比讨债、还债难。讨债还债,讨完就走,还完就了了,唯独恩怨这个事情难办。你要是看穿之后,你才晓得六道轮回应该要出离,要离开。
知道宇宙之间有无上菩提,那你应该要求得,为什么?无上菩提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迷了无上菩提才变成灵魂;灵魂哪一天真正觉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佛果。人有这样的觉悟,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希求,谁知道?佛菩萨知道,你只要动了这个念头,这就是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会把这个机缘错过,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了。
得值诸佛。值是遇到,遇到都是缘分,感应!你有感,佛就现前,你就遇到。遇到之后,你在佛菩萨那里建立信心,亲承供养,承是承事,你会很认真的学习,由信而解,由解而正信,信解一定修行。供养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有无畏供养,都要学习!上供诸佛菩萨,下供一切众生。大乘法里面叫布施,《华严》里面叫供养。普贤十愿,广修供养,对佛、对众生平等心,没有差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这有时间了,一万劫。信心成就是什么?信心成就就是十信圆满,贤首菩萨的地位,信心成就,从初信位到十信心满。经一万劫,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这是行布次第,《华严经》里面讲的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念劫圆融。觉悟了,一万劫就变成一念;迷了,一念就变成一万劫。总而言之一句话,从初信到十信确实是需要很长时间。关於念劫圆融的事情,我们在理上搞明白,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念就是一万劫;要是放不下,十个一万劫、一百个一万劫都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是信心成就的人,我们今天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网路、还是在卫星电视画面前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同学,都是过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你要不是善根深厚,你怎么会喜欢这个经典?你怎么可能长时在这里薰修?这门功课你不放弃,你天天来学,你学得能生欢喜心,这就说明多生多劫的善根薰习成种子,不容易!我们自己也就像《起信论》上说的「不定聚人」,不是正定聚、不是邪定聚,我们是不定聚。
希望我们从不定聚变成正定聚,在这一生当中可不可能?可不可能不要问别人,问佛菩萨都没有用,要问谁?问自己,自己能不能放下?能放下执著,你的信心成就一大半,没圆满成就,成就一大半,为什么?十信位里头七信位的菩萨,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为什么不执著?你看破了,你看清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还执著什么?所以真正可以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再执著,什么都好,可以能够恒顺众生。那众生做错了呢?错了也可以随顺。《华严》末后,五十三参里头教给我们,胜热婆罗门愚痴,善财随顺;伐苏蜜多女贪欲,善财随顺;甘露火王瞋恚,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善财童子统统随顺。善财的随顺,在法相里面见法性;所以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没有善恶、法性没有邪正、法性没有真妄,一切随顺法性,不要著相;知道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性是真的。恒顺众生是这样随顺的,相碍不碍事?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放下才无碍,现在为什么有妨碍?没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彻底放下就无碍。执著放下之后再学,学放下分别。所以执著是七信位,八信位放下执著的习气,九信位放下分别,不再分别,菩萨!到十信位放下妄想,妄想一放下就到初住,就不是十信。妄想一放下就是初住,那就成佛了,这就是说这一万劫信心成就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一万劫,不必把它看作一个定数,它是表法,就是相当长的时间。实在讲,长短没有一定,就是你现在能不能放下。如果你现前一听就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就成佛。有这种人吗?有,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人家听经,并没有听一部,只听一次,不是听讲经,听念经。听《金刚经》,偶然听到,就听当中这一段,他就明白,他就放下。听讲经,一生也是一次,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半夜三更对他一个人讲的;并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放下了;不是彻底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悟,不但佛法通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没有一样他不通的。他不认识字,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世间法也通,世间所有宗教全通,你要问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它的理体是自性。所以见性之后没有一样不贯通,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这经教需要学吗?十信位菩萨要学,那就是在十法界里面他烦恼习气没断,没有彻悟,要学。悟了之后,不要学了,所以初住以上没有学,这要知道。初住以上,那些菩萨修行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是随类化身,游戏神通。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我们看到这经上讲的声闻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讲得很清楚,「皆是大阿罗汉」。什么叫大阿罗汉?都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们跟著一起来了,统统都是来表演的。佛讲,他们做,换句话说,佛唱,讲演叫唱,佛唱,他们在表演,演唱会!佛用言教,他们用身教,来教化众生的。佛所讲的,他们全知道,他们还需要听经?在讲演还要一问一答?替众生问的,像唱双簧一样,一问一答,让我们开悟,他们在舞台上表演。这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有功用道是十法界,无功用道是一真法界。
我们如果是真的大彻大悟,可以参加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参与他们的法会;以菩萨身分,以声闻身分,或者以护法的身分。诸位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很多护法的国王大臣都是佛菩萨、阿罗汉再来的,那个阿罗汉是大阿罗汉,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阿罗汉不行,还没有资格参加他们的法会。参加法会那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
所以就会有善友,「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是给我们讲了几种不同的发心。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就遇到这些情形,真正是有宿世的,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福德是修行,依教修行是福德,这样才能够感佛菩萨来应。你跟这些善知识遇到的时候,他会教你、会劝导你,你真的发心。每个人发心的缘不一样,但是发心修学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脱离生死。十法界都有生死,六道里头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没有了,就脱离十法界,就了生死。有善友来劝勉你。
另外一个,这是善根很深的,比前面要深得多。没有人劝勉,自己能发心。为什么自己能发心?这个看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发心,没人劝他,他怎么发心的?出去游览,平常住在皇宫里面,皇宫外面情形很少接触,这想起到外面去游玩,在游玩的时候见到什么?老人、病人、死人,看到生老病死,跟他的随行人员讨论。生老病死苦,他这才看到!而且大家都是告诉他,生老病死苦是任何一个人不能避免的。他是看到这些现象,他就发心,要求了生死。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这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发心是游四门,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人民的疾苦生起怜悯心,这就是前面四种因里面「多起悲心」。怜悯众生苦,发心来帮助众生如何能够脱苦,离苦得乐。无上菩提心从这个地方生起的,不是别人教他的,这就生了。
下面一条,「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就不是普通人,这个发心是什么?示现的。世间人难!世间人纵然看到法灭,看到众生苦,要发心,还是要遇到佛菩萨,要遇到善友;否则的话,他常常会想心有余而力不足。众生苦,我知道,我想帮他忙,我帮不上,我的能力不够,我的智慧不够,我的威德不够。所以这样的人,一定是我们佛法常讲的再来人,宿世修行有相当的成就。或者他在色界天,或者他在五不还天。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菩提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我们世间人没人知道;就是他示现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佛就灭度了,就入无余涅盘。示现,没有人理,就是没有缘,那就走!正在这时候,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是四禅,四禅天人有天眼,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地球上表演这一招,没有人启请,赶快下来,变化成世间人的样子,代表世间人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就是看到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他来了。所以能够护持佛法的人也不是普通人,都是有来历的!当然过去生中,各人修行功行不一样,功行差一点的也会得三宝加持,所以他的弘护不会退转。为什么?他来的时候,就是因为法在这个时期快要灭了,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他要护持。怎么护法?自己依教修行,才是真护持。北师大的老师们提出的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叫真正护法。
只要有真正护法的人,法就不会灭。所以诸位要想到,过去佛法灭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佛法就再兴起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中国祖师大德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四年;外国人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差不多相差将近六百年。这我们不去管它,我们不要在意,我们应当知道的,上面一尊佛的佛法灭了之后,缘成熟的时候,底下一尊佛出世了,他为什么来的?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可是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正法没有话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像法跟末法时期,这个法运有起有伏,就是有兴有衰。为什么有兴有衰?这与众生的福报有关系,众生有福,自然会感应诸佛菩萨来应化,佛法就兴;众生没有福的时候,造作许多严重的罪业,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佛来了也没有用,这个佛法就衰。佛法衰的时候,也有些菩萨看到、天人看到,像净居天人;净居天人统统是修行人,在第四禅,他们发慈悲心要来续佛慧命、护持佛法,不让佛法在这个世间断灭。
纵然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把佛法在这个世间兴旺起来。佛法要灭,如果能有五比丘,也能够把佛法延续下去。有没有这样的人?肯定有。无论是在理、是在事上都讲得通。只要我们很冷静细心观察周边的人,有热爱佛法的、护持佛法的、依教修行的、弘扬佛法的,都是再来人。就像这里所说的,《瑜伽师地论》里所讲的,种性具足,善友摄持,大悲心切,不怕苦难,能够舍己为人,这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这是有一定的修行功夫,那是决定不退,信心成就。信心成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当然这不是普通人。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你看看菩萨最初是不定聚,到十信心满才入正定聚,真的不退,他的位次这一提升就是圆教初住。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到这里是一段。他在此地所证的不退,就是净宗常讲的三种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他绝对不会退到十信位;第二个是行不退,他是法身菩萨,决定不会退转变成阿罗汉、辟支佛,不可能;第三个是念不退,从此之后,念念是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他只有往上提升,没有往下降。这叫证三种不退转,这叫正定聚。
说实在的,我们确实是从《华严》,把《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里面的微言大义搞明白了。净土三经里面虽然讲三不退,没有这里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详细。而净宗的殊胜是讲圆证三不退,那么初住菩萨他是初证三不退,不是圆证。到什么时候才能说圆证?严格的讲,圆证是究竟佛果,妙觉位,那是圆证。至少我们把这个尺度放宽一点,至少也是十地菩萨,圆教的十地圆证三不退。净土一往生就圆证,所以这是难信之法,谁肯相信?《弥陀经》上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的果位就相当於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圆教七地!可以说是圆证三不退了,这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从圆初住,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三因里头,正因相应。
可是净土宗的学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也就是此地讲,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很不可思议。我们遇到,千万要珍惜,这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了,千万不要错过。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