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五八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八卷)  2006/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李长者在这一品的前面有很长的一段开示,内容非常精彩,我们还没有学完。今天我们接著从「大意明此经」,从这一句,我们把经文念一段。大意说明这一品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

  今天我们再接著看下面的文,「但无所依,发菩提心,但以一切智发菩提心」,这个里面意思非常之深。《华严》是圆教,是一乘、是无上乘,还在大乘之上。清凉、李长者为我们的开示,我们要记住宝贵的教训。经上说的是法身菩萨,即使凡夫,凡夫也有分。凡夫是什么人?清凉给我们说《华严》十种当机,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什么是大心?确实跟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这样的大心不是《华严》当机。不是《华严》当机,《华严经》可不可以听?可以听。听了有什么用处?佛法里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心凡夫也不是天生的,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闻一乘法,薰习成种!这一生当中遇到了,能生欢喜心,就变成大心凡夫,道理在此地。因此只要欢喜接受,总是有缘,可是这一生要想成就,当然困难,这是肯定的,这个不能不知道。

  什么叫成就?必得了生死、出三界,才叫成就。如果学佛,学的时间再长,出不了六道轮回,不算成就;至少要出六道才算是成就,这个事情不容易。出六道,经教里面佛讲得很清楚,必须断见思烦恼;大小乘教里面所讲三界六道,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要断尽,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照这个说法,可以说末法时期这个地球上七十亿人,恐怕连七个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亿万分之一,不是万分之一,不是十万分、千万分,亿万分之一大概都没有。那怎么办?幸亏有一个特别法门,不用断烦恼,带业往生西方净土。这行吗?可靠吗?行,《华严经》可以做证明。《华严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带头示范,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诸位同学都非常熟悉。所以,《华严经》末后这一卷就成为净土五经之一。我们生在末法时代,根性不是上上根人,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个事情总要清楚、总要明白。

  念佛往生比起其他法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容易;虽说是容易,也不是你想像当中那么容易,它还是有条件的。净宗念佛往生,不但超越六道,还超越十法界,它的条件,可以不断烦恼,但是不能不伏烦恼。你要把烦恼控制住,烦恼不起作用,这才能往生;如果烦恼控制不住,常常还起现行,那只能跟净土结个法缘,来生来世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诸位要晓得,非常可怕!堕落很容易,出头很难,这个不能不知道。诸佛菩萨在千经万论里面讲得太多,绝对不是儿戏,如果我们要把这些经文看轻、疏忽了,那就是自甘堕落。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这些现实状况,再想到佛祖教导我们持戒念佛。世尊灭度之前教诲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这两句教诲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能不能持戒?我们很想持戒,可是怎么样?没有学过戒律。现在学讲经还有地方,学戒律没有了。民国初年,真正懂戒律、学戒律的,只有弘一法师一个人,弘一法师以后没听说过了。

  佛教在现前,大家都知道衰微到了极处,世间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误会的人非常之多。什么原因?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都把持戒疏忽了。所以让社会大众看到我们这些佛门弟子,自然产生误会,不会令人信服!所以,我们不能怪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们的言行举止能让社会大众尊重吗?能让他们尊敬吗?别人凭什么尊敬我们?这个要知道,我们做得不好,不是说我做得不够好,我们简直是做得不好,让人看到失望。於是我们要反省,原因到底在哪里?能把原因找到,改过来,这叫忏悔,忏除业障。

  为什么过去的人能持戒,我们不能持戒?过去社会安定,几千年传统的教育依然能够影响社会人心。可是到最近这一百年,至少可以说八十年,我们传统教育的影响力连根拔除了。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孝道在这八十年当中逐渐的消失掉了。现在几个人懂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人懂得。孝道没有了,师道就没有了,戒律没根了,不但戒做不到,连十善都做不到。诸位要晓得,十善不是戒律。净业三福是净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只有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从前真的,在家、出家这一条四句都落实了,所以他还有一点成就。不能像祖师大德那样大彻大悟,成佛作祖,但是如果遇到净土法门,有这一条的基础,这四句能做到,念佛带业往生决定成就,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稳稳当当。我们今天这个四句要没有了,念佛不能往生!

  我近几年来常常讲三教的根,三教是儒、释、道,教化中国这个族群两千年了,根深蒂固。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规》,为什么要学弟子规?扎根。道教的根,《太上感应篇》;佛教的根,《十善业道经》。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弟子规,落实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就是《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就是《十善业道》。这一句里面包含三教的基础教育,三教的根本。这个实在讲都没有入三教,具足三教的根。有这个根,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成就,这个不能不知道。

  怎么知道需要具足这三个根才能学佛?你看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入佛门了,所以是入佛门的条件。前面这三个根没有,别说出家,在家要求受三皈都不具足。可是祖师大德也有一句恒顺众生的话,叫「结缘三皈」。你不具足这个条件,你来受三皈,给不给你受?也给你受。形式上的受,实际上你有没有?实际上没有。给你一个三皈五戒的证书,大概「佛教会」承认你,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也不承认。为什么?有名无实,所以叫名字三皈。天台大师讲六即佛里面,对於这一类的人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这是佛菩萨、护法神不承认的。到什么时候承认?这个提升一级,观行即佛,佛菩萨承认你,护法神承认你,一切善神都承认你了。观行是什么?真干,真学!观是你的思想、见解改变了,行是行为改变了,真的依教奉行。

  所以我常常劝人,你真的想学,不论在家、出家,先把弟子规落实,太上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多少时间?发个狠心,一年,一年把这三样东西做到。然后你再求受三皈五戒,是真的,不是假的,三皈五戒你可以做到。如果你再想出家,你必须还要把沙弥律仪落实,你是个真出家人,那就不是假的。有这个基础,在佛门里面,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部经典,你都会有成就。这个成就就是你会开悟、你会证果,你能自度,你能度人。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假的,永远是名字位中。

  所以今天这个地方讲到,你看前面我们念的,「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但无所依,发菩提心」,这个高!这个「无所依」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依处,那是上上根人。《华严》是一乘圆教,真的是上上乘人,不是普通人。可是我们普通人一定要从自己本位上做起。能大师,我们只有顶礼、只有仰慕,可不能学他,学不到的。要学,一定是按部就班,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这儿学起。

  到无依处,那才是「以一切智发菩提心」了。可见得人家在此地已经转识成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就像六祖见五祖的时候,《坛经》上记载,他说了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但以一切智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觉而不迷。我们如果见五祖,肯定是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我们则常生烦恼。具足妄想分别执著,怎么不常生烦恼?怎么会成就?这个事情不是佛不慈悲,佛也无可奈何,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佛度众生用什么?用教学。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佛没有隐瞒,诸法实相理事都告诉你了,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讲清楚、都讲明白了,这是佛力的加持。有没有加持到我?问题就是我有没有接受。我要是接受,就加持到了;我不接受,加持不上。什么叫接受?譬如我们劝你学弟子规,你说: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要不要做到?怎么做法?弟子规就是教你做法。就是这个道理,这两句就是儒家《弟子规》。如果你不用儒家,行,小乘教里面有。小乘教的经典很多,儒家这个好简单,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全文才一千零八十个字,你说方不方便?中国人聪明,用弟子规、用感应篇代替小乘经。

  佛在经上讲得很好,佛的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佛不承认,佛说那是非佛弟子,那不是佛的学生。佛的学生要依佛的教诲,不能够躐等,按著顺序来学习。佛教传到中国来是按顺序的。小乘经典翻译相当的圆满,就是现在《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那是小乘经,有相当的分量。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看看儒跟道的教学不亚於小乘,而且从心量上讲还比小乘更广阔,於是中国佛教就用儒、道代替小乘。由这个基础,直接入大乘,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儒跟道这里打基础,就是把三教的根抓住,那你就得到三教的加持了。我弟子规落实,儒加持了;感应篇做到了,道加持我;十善业道做到了,诸佛加持我。你这叫有善根,具足入佛门的条件,在家学佛,你可以受持三皈五戒、在家菩萨戒;出家学佛,你可以受持沙弥律仪、比丘戒、出家菩萨戒,你这才一帆风顺。如果基础没有,那个戒是白受了,形式上受了,做不到。怎么说做不到?戒是清凉,持戒的人心地清净平等,清凉自在。不持戒、没有戒律的人,心里面烦躁,我们一般人讲心浮气躁;不离七情五欲,你就烦恼。这是讲《华严・贤首品》所说的。

  再看下面论文,「不如三乘」。三乘是对一乘说的,《华严》是一乘。他说「不如」,就是不像,不像三乘人。三乘人怎么样?三乘人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乘是菩萨。「依倚物故发菩提心」,他们有依靠,大乘无依,他们依。就是前面讲的,或者是依世间法,或者是依出世间法,发心的。这我们在经里面读得太多,不必细说。譬如见众生苦,激发我们的悲心,这样的发心都是有依靠的,不像圆教菩萨。

  底下一句说,「不依三只劫后有佛果故,发菩提心」,这都属於三乘。三乘人讲什么?三大阿僧只劫之后,你就成佛了;你现在发菩提心好好的修,三大阿僧只劫之后,你就成佛。你为什么发菩提心?仰慕佛陀,希望我也能成佛。一乘教里面没有这个妄想,这个念头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有善、有不善,有净、有染,给诸位说,都是对立的,相对的。染里面有善、不善,善心,果报在三善道;恶念,果报在三恶道,总不离业因果报。

  净业,净业就是善恶二边都离开,修的净业。不错,净业能出欲界,就是看你的功夫。如果是伏,没断,把善恶二边都伏住了,伏不住,善,在欲界天,没有离开欲界;伏住了,善恶二边都伏住了,生色界天。看你的功夫浅深,功夫深的,生到四禅天,功夫浅的,生初禅、二禅、三禅,不定;功夫再深一等的就到无色界天,出不了三界。怎样才出三界?真的断了,我们讲灭断,不是伏烦恼,是真的断烦恼,你就超越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依靠这个发菩提心的,可以超越六道轮回,超不出十法界。为什么?他是得定,定功深,不会退转;因为他不退转,所以他就从伏烦恼到了断烦恼。

  要怎样才能超越十法界?必须把烦恼转变成智慧;定能伏,没转。转烦恼为菩提,这就好了,这就是大乘,这不是小乘,大小乘差别在此地。转烦恼就是菩提,那就超越十法界,这真的成佛了。烦恼、菩提是一不是二,凡夫不知道,不了解事实真相,要想把烦恼断掉;烦恼断掉,智慧就断掉了。佛说伏、佛说断,都是善巧方便,帮助你,帮助初学;到有一定的程度,再告诉你,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一念觉悟,烦恼都变成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佛家讲的后得智。根本智是不起心、不动念,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得根本智,烦恼就转变过来了,这个情形大乘教里面讲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大彻大悟,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转世间为出世间,一转一切都转。这是天台大师讲的分证即佛,他真的,一点不假,还没达到圆满。为什么没到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这个我们前面讲得很多了。可是决定不妨碍你修行、你度生,你确实智慧德能跟究竟圆满佛差不多,所以这个时候叫正等正觉。虽然不是无上,「正等」等於佛。当然,等於佛还不是佛,等於佛。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你都能够应化,众生有感,你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你有这种智慧,你有这种能力,你有这样大的福报,这决不是权教菩萨所有的。所以说不依三大阿僧只劫之后你有个佛果的这个希望,不是依这个。

  「不依现在三世有佛果故发菩提心」,这是真的,依这个发心的人不少,这都是三乘人。依什么?现在佛,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毗卢遮那是现在佛,药师如来是现在佛,都没有灭度。释迦牟尼佛过去了,弥勒菩萨将来成佛,还未来,时间还没有到。在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灭度了,弥勒还没出世,这个空档的时间很长,谁来度众生?诸佛菩萨都来,只要众生有感,他们就来应。不过来应怎么样?不是现佛身,就这么回事情。《普门品》三十二应,除了「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一条没有,其他统统有。所以不要害怕,众生愈是有苦难,佛菩萨出现这个世间愈多,就是不定用什么身分。

  怎么样才能遇到?给诸位说,有缘就遇到。缘,太广了,太多了,太复杂了。总而言之,你过去生中跟佛有缘,你就会遇到;没有缘,就是当面遇到也会错过。有些人不是没有缘,是有缘,是遇到了,真的错过了,甚至於多次错过。这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有缘,缘不深,烦恼习气很重,所以往往这种机缘从面前溜过,很可惜!深入经藏,依教修行,到自己功夫稍稍得力的时候,这些事情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来就在眼前、就在周边。对自己修行确实增长信心、增长愿力,自然勇猛精进。

  所以依现前三世佛果发菩提心,你看有人,我同学当中就有不少个。仰慕弥勒菩萨将来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龙华三会,於是他发心求生弥勒净土,兜率天。兜率天在欲界,欲界第四天。从我们这里上去,第一层是四王天,第二层是忉利天,第三层是夜摩天,第四层就是兜率天。兜率是凡圣同居土,世尊为我们介绍,它有内院跟外院。外院是凡夫,是兜率天的凡夫。兜率是梵语,印度话,意思叫知足。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人在世间样样知足,绝无贪求,没有悭吝心,样样知足,修上品十善,将来果报就到兜率天,知足天。内院是道场,弥勒菩萨在那边修行。等到他天上寿命尽了,因缘就成熟,他降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这是贤劫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所以,就有不少人求生弥勒净土,将来弥勒菩萨作佛,他们就是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迦叶、舍利弗这一类的,跟著弥勒菩萨一起来,做佛的上首弟子,发这样的心。

  在近代,虚云老和尚就是发这个心,禅宗的,他真的往生到兜率天,这不是假的。我看到有不少修弥勒净土的,临命终时没有好的瑞相,我们就知道他没去成。实在说,修弥勒净土比弥陀净土难,弥陀净土容易,弥勒净土不容易,上品十善,还要修唯心识定。在佛门里面大乘八个宗派,弥勒菩萨是属於法相唯识宗,他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瑜伽师地论》就是他造的。所以他们修行是修唯心识定,比持名念佛困难多了。在唐朝时候,修弥勒净土人不少,玄奘大师就是其中之一,这都是有成就的,真正往生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以是义故,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华严经》信心菩萨就不退。不像三乘,三乘发心有退;一乘圆教信心位,他就不退转,这是非常希有,非常难得。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长者的《合论》,「以是义故,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菩提心是自己法尔本有的真心,就是中国启蒙的《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本就是本来具足的。由此可知,特别是从事於教育的工作,我们平常讲教育有四大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凡是从事教育的人,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要肯定人性本善。尤其是佛家,佛在经教里面多次提示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儒家讲的本善。菩提心是佛心的觉性,菩提是觉的意思,本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不觉,这叫烦恼。妄想,大乘教里面称为无明烦恼;分别,大乘教称为尘沙烦恼;执著,大乘教里面称作见思烦恼。《华严经》讲妄想分别执著,其他经论里面一般都是讲见思、尘沙、无明,那个本来没有,烦恼习气本来没有!由此可知,教育重要。

  中国谚语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教育。本性本善,但是他有习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性;从小教他善,他就变善了;教他恶,他就变恶了。我们想想,还有会教他恶的吗?有,真有。在古时候,中国传统之中,大概是不会教人作恶的,都是教人存善心、行善行,不会教他作恶的。如果没有人教,他自然就染上恶的习惯、不善的习惯,这个事情很多。可是在现代的教育,确实我们已经看到教儿童不善。譬如幼儿园,父母就教他竞争,要争取第一名,要争取超过你的别的同学,这就是不善的教育。从小养起争,往后麻烦就大了。不知道中国在过去,从小教什么?教让,处处都是讲求让,没有争的。让是性德,争是烦恼,这个东西不是性德。所以竞争、斗争,自性里头本来没有。

  中国讲的五伦八德,自性里头本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为什么会没有了?你就是染上恶习气,把性德蒙蔽了。不是没有,也不是真失掉,只是在迷惑颠倒,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什么?不知道孝顺,不知道尊重,我们常常讲的「诚敬谦和」这四个字都没有了,这四个字是性德。真诚失掉了,虚伪。他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他虚伪?他不知道,甚至自己以为自己很真诚、很老实。这什么原因?标准失掉了。我们听到几位老师,教《弟子规》的老师,告诉我,确实有些人自己以为对父母很好,觉得自己很孝顺;听了《弟子规》之后受了感动,才知道自己不孝。那是什么?知道圣人的标准。圣人的标准不是他定的,自性本来如是。他不知道法性的标准,他都是以自己烦恼习气做标准,所以他的标准是大幅度的降低,自以为是。我们说过失,过失是不好学,好学之人他会不断的把标准提升。

  正如同这个经上所讲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每个阶级标准都不相同。而标准最显著的、最明显的是十信位,初信跟二信不一样,二信跟三信不一样。我们现在讲到此地,这是十信心满,信位到最高的境界了。十信圆满就是初住,初住是发心住,所以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就证三种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位,决定不会再堕落为凡夫。凡夫是十法界,他不会退到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凡夫,六道是凡夫,四圣法界叫外凡。什么是外凡?六道以外的还是凡夫,我们称为圣人,四圣,他对於一真法界,他是凡夫;对我们六道来说,他是圣人。超越十法界,那是真正的圣人,决定不是凡夫,叫位不退。行不退,他决定不会退到二乘。二乘是求自利,对於利他那要看缘分。有来向他求教的,这个时候看他顺不顺眼,看顺眼了,教你;不顺眼,不理你,二乘。不像菩萨,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看到众生的根性有一点善根,菩萨主动的去帮助他。看到众生的微细善根,这是感应,众生有善根,佛菩萨知道,再微细都知道,都不会舍弃,也不会放过,肯定要帮助他。所以在大乘教里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这种例子,最近有些同修善心难得,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编成连续剧。不很长,好,只有八集,现在浓缩在一片光碟上,我们应当把它当作功课来学习。灶神来点化他,就是他还有一点善根。灶神点化他,他接受,听了教诲,反省,真的承认自己过失。这就是古圣先贤所说的「知耻近乎勇」,他还有羞耻之心,这种人就是有善根,这种人就是有救。人,最怕的就是不知耻,人到不知耻,佛菩萨就束手无策,没办法。八德最后一个字,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今天天下乱,现在社会的乱象,比起二十年前来不知道增加多少倍。二十年前,我在美国休士顿讲经,遇到一位老教授。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就讲现在社会,人已经把耻(羞耻)忘掉了,这太可怕了。拯救这个社会,他说唯一的方式,我们要提倡让人觉悟,知道羞耻。所以他当时候提出想搞一个小团体,叫「知耻学社」。我听了之后很赞成,我说好事情。以后不知道他有没有做成,「知耻学社」。知耻就是有惭愧心,做了不善的事情,会受到自己良心责备,怕舆论批评。不知耻的人,做错事情不知道自己做错,别人批评他,他也不在乎,他觉得无所谓,这种人就没救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菩提心,我们现在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也很好记。什么是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人人都有。时时刻刻起心动念都能够想到与这十个字相应,不能违背,那你就是把你自性里面的菩提心找回来了。找回来就叫发菩提心,菩提心又发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从自性里面发出来的,不退转。十信菩萨跟小乘相比,不一样。小乘发心依世出世间法;圆教菩萨发心,就是初发心,初信位的发心,他依智慧,他明白了,他觉悟了,所以他不退。保持不退就是勤学、好学,如果不好学、不勤学,肯定会退转。世出世间圣贤都在教导我们,「好学近乎智」。

  我们再看下面文,「设习气未淳熟者,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习气没有纯熟,这个习气是讲善习气,是讲染净里面净的习气还没纯熟。所以这个要一段时间去薰习。用什么薰习?读经、听教。如果有同学,不论多少,三、五个人经常能够在一起研究讨论、切磋琢磨,渐渐纯熟了。所以老师跟同学是我们第一个增上缘。有好老师,没有同学,不行;有同学,没有好老师,也不行!老师指路给你,不能陪著你走;但是同学,同学好像我们结伴一起去旅行。老师指我们这个路,我们路上行走有伴,彼此互相照顾,路上自然有些障碍,都能顺利的通过而到达目的地。师跟友不能少。

  我早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有好老师指导;又有同参道友,我们那个时候好同学十年在一起,有七个人。我们听课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每个星期,因为都是在家,都有工作,都有家庭。老师教导我们,一个星期是两堂课,星期三讲经,跟大众讲经,我们就听经。我们的座位是固定的,在第一排,位子都排定的。老师教我们,当然跟大众听经的人很多,有几百人听。第二天星期四,我们这七个同学复讲,把听老师所讲的重复再讲一遍,七个人推选一个人复讲,其他六个人做听众。这六个人都是学讲经的,换句话说,都是内行。讲完之后研究讨论,真的是切磋琢磨,十年如一日。

  星期五这一天,老师在台中莲社开国学讲座,那时候为我们授课的主要的是《古文观止》。十年,每个星期一堂,居然把《古文观止》三百多篇统统讲完。老师一个星期两堂课,星期六、星期天,我们学生复讲,那时候还有个经学班,同学们复讲。这都是正法的习气,十年如一日。没有这样的薰修,肯定会染上不善的习气,那就会退转。所以,正法习气没有纯熟,暂时退念,后来一定要有好的缘。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环境,对於一个人的成败关系最大。

  「信及住位」,就是从初信到初住,「一往不退」。为什么?他依智慧。这个智慧,确实天天在薰修正法,而且自己认真努力在修行;也就是说,把自己所学习到的都用到生活上去,明显的气质起了变化。再跟诸位说,相貌改变了,太明显了,这是中国算命看相常讲,「相随心转」。所以你修行的功夫得不得力,老师一看就知道,看相貌、看举止、看气质。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老师欢喜,热心的教导,这就是他有了传法的人。

  中国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老师的后人就是学生,学生必须有成就的,这才是大。所以无后,那个「后」不是说学生多,是学生真正有成就,这是老师最大的安慰。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传人,有学生能传老师之法,他这个法脉不会中断,有继承人,这叫无后为大。同样一个道理,在家庭里面,不是家庭子女多就是有后,不是。子女当中有德行、有学问、有成就,这是大事!「无后为大」就是你的家业、你的家道有子弟承传。家有家规,家有家法,家有家业,这个业是事业,代代相传,这是大事。外国人对这个不重视,他是个人主义,小孩长大了,各人发展自己。中国不一样,中国希望小孩长大了要继续祖宗的传统。开个店,几百年的老店,代代有人继承。所以,家有家道,家有家法,家有家业。

  圆教从初信位就不退了。跟诸位说,这个不退里面包括三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你要问为什么?他勤学,他好学,他勇猛精进,怎么会退转?所以一往不退。他要住位了,住位,「住」是达到的意思,初信是位,他住在初信位,他住在二信位,他住在三信位,真的是步步高升,一往不退。为什么?下面长者为我们说出来,「为正信自己身心,总是法界佛,无自他性故」,我们看这一句。这就是他为什么那么样精进,为什么那么样好学,对於修学(就是修行、学习)始终保持著高度的兴趣,决定不会被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对自己所修所学的那么样的爱好,那么样的欢喜。是什么原因?「正信自己身心,总是法界佛」。

  「无自他性故」,这就是真正能够明了自他不二,自己的佛性跟一切诸佛的佛性是一不是二。自己的心是法界性,自己的身是法界相,在法相唯识里面讲,心是阿赖耶的见分,身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是法界,所以自他是一不是二,你就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了。外面境界善,你体会到自性善、自性觉;外面环境不善,你知道那是自性迷,是自性不觉。觉了之后,你就能转境界。不但是住位境随心转,没有住位的时候,功夫得力也能转境界。然后才知道,像《华严》所说的,像《华严》善财童子一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不是法界,无一不是善境界。

  三善道,我们举大的做比喻,你清清楚楚知道,六道众生心行善的果报;三恶道,你也很清楚,六道众生心行不善的果报。法界性里面没有善与不善,《般若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换句话说,你在六道里头心得平等了,三善道没有贪恋的心,三恶道没有瞋恚的心,你的清净平等觉在六道里头成就了,你怎么会退转!人怎么会退转?看到三善道起了贪心,退了,烦恼起来;看到恶道起了瞋恚,退了。所以要知道,一生烦恼就退了。在《华严经》里面讲,《华严经》讲得好,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起分别执著就退了。你了解诸法实相,像《大般若经》上所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生烦恼,也就是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他怎么会退转?了解事实真相!顺违皆顺,无有一法不顺。顺是什么?顺自性。这个意思很深,后面经文还会讲到。

  二00一年,我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带著我们过去图书馆的老同学二十多个人,移民到澳洲去。我离开的时候写了几句话,「处逆境,随恶缘,离瞋恚(没有瞋恚),业障尽消」,好事情,不是坏事情。逆境、恶缘好事情,消自己业障,不能生瞋恚心;生瞋恚心,不但业障消不掉,增长业障。下面一句是「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顺境好,善缘也好,都是遇到好人,决定不能够起贪心,决定不能愚痴。所以顺逆境界、善恶缘中,你要知道断贪瞋痴,就在此时此处。

  如果你在这个境界里面,逆境恶缘生瞋恚,顺境善缘里面生贪痴,你怎么会不退?你当然退了,大幅度的退转,回头很难!所以只要常常读经、常常闻法,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就不会退转,不退就进,不进就退,这一定道理。不退决定是往前进,要知道。真正认识宇宙的真相,法界是自己,法性是自己的心,法界是自己的相,宇宙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理事一如。虽没有能入住初信位,不说多,初信位我们还没有做到,但是已经靠得很近了。入了初住是真的不退。我们现在用勇猛精进保持住自己不退,这个方向、目标决定正确,再努力、再向上就住位了。

  再看下面一段经文,「以十方诸佛无依住智幻住庄严门,等法界虚空界,法性恒遍十方,如影对现色身,同自身故,本不二故,体无差别故」,这都是长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会不退。我们为什么要无依住?无依住依自性,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跟物质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是《华严》给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明白这个道理,肯定没有丝毫疑惑,十方诸佛如是,无依住。

  「智幻住」,智幻住境界就高了,十住是智幻住,不要认为十住真有,后头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全是假设的。显示出你修学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假设这些名词。老庄讲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圆教初住一真法界里面,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了,试问还有分别执著吗?所以,佛给我们说的一切法,确实老老实实要依马鸣菩萨《起信论》的开示,「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真的得到了。最怕的是什么?怕著相;著相,没有不退转的。所以《金刚经》上讲得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是什么?住就是著相。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了。生心是什么?生心就是六祖大师给五祖所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一定是无住才常生智慧。无住是妄想分别执著不住,不住妄想、不住分别、不住执著,这个东西统统都断了,才能生智慧。

  下面说「等法界虚空界,法性恒遍十方」,十方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是体,十方是相。底下就比喻说了,「如影对现色身,同自身故,本不二故,体无差别故」,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智慧,他怎么会退转?这就是说明圆顿根性的人,常讲根利,利在哪里,这就看出来了,真的从发心纯熟之后他就不退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