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八卷) 2006/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7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四门分别的第二段,释名。
我们先把文念一遍,「释名者,谓体性至顺调善曰贤,吉祥胜德超绝名首,即以此名菩萨,演说此法,贤即是首,贤首之品,以当贤位之初,摄诸德故,偏举贤名」。昨天我们把菩萨的德号介绍出来,今天我们接著看经文。即以此名菩萨,由此可知,菩萨、佛都没有名号,诸位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中国《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就是永恒不变,非常就是名是可以随著环境需要而改变的。菩萨是通称,它的意思是觉悟的人,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翻成「觉有情」。有情众生,就是我们会起心动念,有妄想分别执著的这种人,都叫有情众生。有情众生里面觉悟了就叫菩萨,所以菩是菩提,萨是萨埵,萨埵就是众生。虽然他是众生,但是他觉悟了;虽觉悟,他的情没断,就是他烦恼习气没断,这菩萨。烦恼习气要统统断尽了,那就不称菩萨,称佛陀。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陀是觉悟的人,烦恼习气统统断尽,称为佛陀。只要烦恼习气还有一丝毫没有断,也称菩萨。所以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都称菩萨。菩萨地位高低就是他烦恼的轻重,地位愈高,烦恼愈轻,地位愈低他烦恼很重。
可是《华严》的菩萨是有个标准的,标准就是初信位,我们念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初信位的标准是什么?三界见思烦恼的见烦恼断了。见思是什么意思?见是见解,思是思想,烦恼就是你的见解错了,你的思想错了,你想错了。我们常常讲,你看错了,看错是属於见;你想错了,想错是属於思。烦恼很多,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是你见解上的错误,一个是你思想上的错误。见解上的错误统统都断了,换句话说,你的见解很正确了,没有错误,可是你思想还是有问题,生贪瞋痴慢是思想。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也不容易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才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才称菩萨,标准在此地。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尽,那个菩萨叫名字菩萨,有名无实,名字菩萨。
这个要懂,名号上的意思一定要懂。所以菩萨是通称,就是觉悟的通称,另外再给他加上名字,名字也是通称,不是专门指哪个人的。譬如我们此地讲贤首菩萨,贤首也是通称,他只要能够做到我们前面所讲的「体性至顺调善,吉祥胜德超绝」,他就是贤首菩萨。所以贤首菩萨很多,绝对不是一个,然后再加上某某某贤首菩萨,那就专门指一个人。譬如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有学士、有硕士、有博士,学士、硕士冠上名号称呼的人不多。但是拿到博士学位,人一定称他某某某博士,都会这样子尊称他。
博士也分科,文学博士、哲学博士、物理博士、数学博士,很多,这都是通称。我们今天讲贤首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都是等於像现在学校的数学博士、文学博士这种名称,通称。观世音菩萨都是通称,不是指某个人的。要是某某人,那一定要加上他的姓名,下面加上观音菩萨,我们知道这个观音菩萨是哪个人。就好像我们称呼文学博士,这文学博士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出家人里面,台湾圣严法师在日本佛教大学拿的是文学博士。我们如果称圣严文学博士,那就指他一个人,如果单称文学博士,那太多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懂,不是一个人。
你学哪个学科,你就冠上这个名称,譬如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主修的是孝亲尊师,你要是学孝亲尊师,你就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你能够以清净平等心、真诚心对一切众生,都是大慈大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也有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观世音菩萨、二信观音、三信观音,到等觉观音,你是在哪个等级那就另当别论。这是常识,不能不知道,知道这些常识你就晓得,佛门里头没有迷信。而这些诸佛菩萨通常都是表法的,都是教导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学地藏菩萨的孝亲尊师,要学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要学文殊菩萨的理智用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不要用感情,要用理智。要学普贤菩萨百分之百的落实,要认真把它做到。它都代表。合所有一切菩萨的行德,就叫做佛陀。这是一个普通常识,前面也讲过,怕大家忘记了,得要多多提醒大家。
这个地方的菩萨是贤首菩萨,一定要知道他学的是什么。尤其是贤,是圣之首,贤而后圣,所以贤是首要。学佛首先要立志做好人,贤就是好人。好人都做不到,你怎么能作菩萨?怎么能作佛?所以要作佛、作菩萨先从好人做起。首是开端。我们一定要就现前的状况来说,我们现前修学的状况,就是我们现前的程度,现前所能接受的。现前所能够做到的,要从基本的学科来学习,大乘教里面,《十善业道经》,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
中国这几千年来人民所受的教育,儒释道三家,这三位圣人来教化众生。三家的方式不一样,三家的道理相通的,没有矛盾。为什么三家?就是各人根性不一样。就像佛门里面,都是大乘,大乘在中国分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为什么分那么多宗派?众生根性不相同。也正如同学校里开那么多科,有那么多的院系,这三家就好像三个大学。中国有三个大学,每个大学里面科系都很多,任凭你的爱好,你喜欢学哪个都行。基本的教育决定是相通的,而且基础的教育是根,绝对是相同的。根是什么?根是从父子有亲。
所以五伦是道,道是什么?道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行,那是道。随顺就是德,你看贤的意思,至顺,就是完全随顺,随顺到极处就叫至顺,这称贤,随顺就是德。如果不能够随顺,中国古人一般称为悖德,违背了德。凡是违背德的一定有灾祸,你能够随顺性德的一定是吉祥,果不一样。所以菩萨在此地,你看他修因证果,因圆果满,因善果胜,果殊胜。
所以在我们今天读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无论如何要把根扎稳,真正下定决心来学习,学习要克期取证。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它有课程,它有期限,一个学期四个月到五个月,一个学期。这一个学期的课程,在这四、五个月当中一定要把它学完,要学会,这个大家都知道。儒释道都是教育,现在把它搞成宗教,这是很不幸。自古以来是把它看作教育,没有把它看作宗教。所以在中国古籍上常常见到三家、三教,三教那不是讲宗教,就是三种教育,三家的教学。三家教学的原点是相同的,原点是什么?原点是孝,这是教育的根。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孝是第一。儒家,你们看看现在的《弟子规》,首孝悌,孝摆在第一。从哪里来的?从五伦来的,五伦是道。
你看五伦头一条,「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教育从这个地方兴起。这教育的观念,教育从哪来的?什么人想出来的?教育也是道,它不是人想出来的。你看小孩,不管他生在什么地方,他生出来之后他就在模仿。模仿就是学习,他看大人怎么样,他就在学。大人的样子做得好,他就学好;做得不好,他就学坏了。於是古圣先贤知道这个道理,就把教育看得非常重要,希望什么?统统叫一个人从小都要接触到善的,接触到正面的。所以教育的理念、思想、方法从这个地方兴旺起来,兴起来,落实在生活当中。中国人做得最早,也做得最有成就、最有经验,这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之后,你才知道对中国老祖宗,自然那种仰慕、恭敬、感恩的心油然而生。感激老祖宗的恩德,对子孙后代这样的照顾,给后代真实的利益。
中国传统的教学失掉了,失掉说实在话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百年。民国初年还是有,实在讲是从中日战争之后,真的丢掉了,因为战争把整个社会打乱了。所以我们想想也不过是七、八十年而已,七、八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可是这个东西现在要不能够把它恢复,往后想恢复都不可能,那真的是变成过去的历史。像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失传了,唯有中国还存在,但是中国现在也濒临到灭亡的边缘。
怎么救?要从自己本身救起,力行《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就是真正在救。救自己,自己一定给社会做个榜样,就会有人效法,所以我们要有信心。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鹿野苑五比丘,就六个人,一个老师带五个学生,创佛教,创教。所以我们希望今天真的有志士仁人像佛菩萨发那样的悲愿,来拯救世道人心,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要发这个大心,就是从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一定要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实,要求自己。你这样做,你救了自己,你也救了社会,你也救了整个的人类,你说这个功德多大,这个人生多有意义、多有价值。人在世不能空过一生,决定不能在这一生将来之后往下堕落,那你可就错了。纵然不能够利益天下,也要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给别人做个好样子,你一个人成就了,你肯定影响一大批人。
我们现在利用网路、卫星来学习,所谓远程教学,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传播讯息快。前几天跟诸位报告的黄忠昌居士的往生,我们才讲过几遍,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个影响现在正在扩大。马来西亚、印尼的同修打电话给我,希望多得到他的资料,向他学习。我也听说我们这个地区同修也有不少人知道,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欢喜的,都希望学习,我们也能真实成就。这就是你一个人真正发心成就,你叫作证转,你给佛做个证明。这两种方法都同样的重要,一个是上课、讲学,另外一个就是我做出样子来给你看,两种方法都重要,都是人天师范。
怎样把这个课程落实?要克期。我昨天提出建议,因为这个课程是基础课程,文字都不长,一年分成四季,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完成一门课,你认真干,做得到的。《弟子规》三个月,三个月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后,《感应篇》三个月,然后再《十善业道》三个月。后面我还提倡因果教育,就是《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样东西可以合起来做为一个课程,也是三个月,一年。一年根就扎下去了,根深蒂固,以后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必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个根,无论学什么,学一辈子很难有成就,纵有成就都不踏实,为什么?没根,这个要知道。
菩萨的名号用贤首,贤首来演说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十信。前面文殊菩萨讲的是十信位修行的行门,也就是修因,因一定有果报,果报非常殊胜。现在有贤首菩萨,为什么请他?他是真的在干,换句话说,贤首菩萨就是十信菩萨。信位是首,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信是在第一。所以由他来演,演是他做到了,演是表演。说,这是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所讲出来的东西,他全做到了。我们现在在汤池办文化中心,这里面的老师所要求的真的就是贤首。那边现在主修的就是《弟子规》,第一个要求,老师一定要百分之百做到,你教人,人家才相信,人家才佩服。如果你做不到,那你教别人,别人会怀疑,信心不生,你教学就没有成果;一定要自己做到。所以虽然时间不算长,才半年的时间,就有了很好的效果,老师们自己也得到莫大的鼓舞、信心、安慰。
演说此法,此法就是这品经,也就是「净行品」的果德。「贤即是首,贤首之品,以当贤位之初」,虽然它是个根,就像弟子规一样,它把圣贤人的德行全部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东西教小孩,小孩只是模仿,只是学习,做得很纯熟,做得很欢喜,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他不知道;到以后慢慢再往上提升,他就知道。所以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才知道这个法门的究竟。到了如来果地,在日常生活还是这个样子,你看这些规矩、典型永远保持,永远不变。这是什么?这就是孝道,这就是师道,这就是佛道,字字句句彻始彻终。所以这品经称之为「贤首品」,「偏举贤名」。
现在我们看第三段「宗趣」,宗是修学的方法,趣是趣向,就是我们的方向跟目标。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遵循著圣贤的教诲去做,那你有个正确的方向。将来目标是什么?目标是成贤成圣。所以中国古人常讲「读书志在圣贤」,这高!不是志在做大官发大财,那就错了。可是今天几乎是举世的教学,没有不是以做大官发大财为方向、目标的,所以人苦死了。能做得了大官吗?能发得了大财吗?古圣先贤为什么那么重视因果教育?这一生做大官有做大官的因,这一生发大财有发大财的因,我们把因换个字说,命。你命里头有没有官位?命里头有没有财富?东方算命的,你命相里面有没有财库,那就是因;有没有官印,那就是做官的因。如果没有,你用什么方法去跟人家争都争不到,到最后一直累到老死,你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中国人常讲,达人知命,达是通达,通达道理的人他知道命运,安分守己。在这一生当中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就对了。要知道做大官、发大财与提升灵性不相干,那是什么?那是福报。前世没有修这个因,你这一生怎么能得到?发大财的因,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财布施。前世修财布施多,慷慨大方,喜欢资助贫穷的人,财布施得财富。做大官的人是什么因?多半是读书人,书念得好,懂得圣贤的道理,乐意为人民服务,他有这个因,这是真正积功累德,这是修得的,贵!有财叫富,有地位叫贵,它都有因的,我们前生没有修这个因,怎么会得到?不可能的事情。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
所以教育里头,伦理教育里头有因果,道德教育里头也有因果,宗教、智慧教育里头还是有因果。实在讲这四种教育不分上下,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你在教学上偏重於某个科目,它四个科目是不能分的,这因果。所以懂得因果,他就会安分守己,命里面贫贱,他安於贫贱,不羡慕富贵,不追求富贵;命里富贵,安於富贵,以他的富贵帮助贫穷人,他的富贵能保得住。所以无论在哪一行,他都懂得因果,都知道积功累德。可是现在人,说老实话这四种教育都没有了,成天打妄想。四种教育没有了,人没有福报,那才叫真可怜。社会动乱、天灾人祸频繁不绝,你要去追究它的根本因素,就是教育丢掉了。所以今天真的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消灾免难,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还是要靠儒释道三家的基础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智慧。
在佛门里面,大乘,四大菩萨代表大乘的教学,地藏代表孝道,孝亲尊师。观音菩萨代表的是道德,道德就是爱心的发扬光大,随顺大自然运作的原则。所以自性里面没有冲突,自性里面第一德就是慈悲,慈悲就是爱。佛为什么不讲爱?因为爱里面怕人家想到什么?爱里面掺杂著有欲望、有欲求,那就错误。所以要远离情欲,要用理智的爱,理智的爱就叫慈悲。我们讲情欲的爱,这是世间的,怕人家听了之后辨别不清楚,所以用另外一个名词,用慈悲。
慈悲是随顺性德,性德里头第一个就是爱,父子有亲,你看中国教育就从这里发生的。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这种亲爱,这是真诚的,无条件的,能够你在一生当中永远保持而不失掉。这是教育头一个目标,就是教你爱人。从你爱父母开始,爱父母、爱兄弟、爱家族、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发扬光大,推广是第二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永恒不变,第二个目标是你的爱心要不断扩大,要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那就是佛菩萨。爱的教育。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没有智慧,你对於亲爱、孝亲,就是伦理道德,你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在这一生当中不定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你会背弃它,你会走上邪道,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通达了解,那你的慈悲、你的爱心永恒不变,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你不会改变。你对人类的爱,纵然这个人对你不好,甚至毁谤你、侮辱你、杀害你,你对他的爱心都不会变。这是什么原因?智慧。因为有智慧,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自他是一体,这是高度智慧。整个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众生从哪来的?《华严》教给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上讲的。心性是一个,就是法性,一个法性。法身也是一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整个宇宙是一体,他怎么不爱!
有冲突了,我常常也做比喻来说,我们不小心,牙齿咬了舌头,把舌头咬破了,就发生冲突。舌头是不是要对牙齿报复?舌头忍受痛苦不报复,为什么不报复?一体。你要把这个道理参透了,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杀害我的人,他跟我是一体,我要报复他就是报复自己,哪有这种道理!这高度智慧。在这个智慧里面,人跟天地万物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只有大慈大悲,只有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随顺性德。所以没有智慧怎么行?没有智慧你碰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把伦理道德全部丢掉,没有智慧,所以智慧重要。
第四个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什么?普贤,此地贤首。贤是什么?至顺调善,百分之百的落实。把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大乘,大乘教学。人一生能够有机缘遇到大乘,学习大乘,成就大乘,无比的幸福,还有什么福报比这个福报更大?没有了。所以真正究竟幸福美满,与地位不相干,与财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孔子,你看看颜回,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其乐无穷。
孔老夫子有三千学生,学生当中七十二个杰出的人才,乐在其中。得天下之英才而乐育之,人生最大的快事,快乐的事,没有比这个更乐。《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读书乐,至顺调善的乐,完全随顺大自然的规律,随顺大自然的法则,至顺调善,所以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这是学生,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孔子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更多。成就的,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释迦牟尼佛会下的贤人,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乐,读书人能体会,不读圣贤书的人很难体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宗趣」,我们还是把文念一遍,「宗趣者,於信门中,成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通贯始终,该摄诸位,以为其宗」,这就是这一品的宗。下面是「令起圆融信行,成位德用,而为意趣」。这把宗跟趣都跟我们说出来了,这里面的含义非常之多,深广无尽。我们要注意到的,第一句讲信门中,这是菩萨修行的开始,好像我们上学,这小学,信门是小学,真的是接受基础的教育。成普贤行德,普贤行德是什么?在《华严经》里面略说,略说是说纲领,有十条,诸位都知道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就是行。普贤行这十愿展开,就是前一品所讲的一百四十一首偈的净行,这个净行就是普贤行德。一百四十一愿还是纲领,展开就是无量的细行,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量无边;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这个庄严是庄严自己的身语意三业,那真的就像一个菩萨。
从总的纲领上,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去体会,怎么落实?落实就在这一百四十一愿里头。那我们要问,普贤十愿,这一百四十一愿哪几条是礼敬诸佛?哪几条是称赞如来?哪几条是广修供养?你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到行布圆融,怎么个配法不重要,重要是圆融。圆融怎么说?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礼敬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称赞也具足一百四十一愿,供养也具足一百四十一愿,乃至到普皆回向,无有一法不具足,这叫普贤行德,这是真正的自在庄严。这是学《华严》的不能不懂得,你要是不懂得这个,《华严》你没学到,你完全不能理解。
由此可知,华严菩萨,诸位要知道华严菩萨也是五十一个等级。我们今天连初信位也没证得,但是我们很幸运,我们在初信教室里面当旁听生,不是正式生,当旁听生,就不容易了。旁听生有在门外的,有在门内的,有很多人是在门外、在窗口,在外面旁听,有少数的在里面旁听,不是正式的,是里面旁听的。里面旁听的,就是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的,讲《华严经》的当机,大心凡夫。他是《华严》的当机者,他虽然没有入初信,他在门内旁听,他不是在门外。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旁听还在窗口、在门外旁听,没有进到教室里面来,不能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的心量不够大,起心动念想自己的利益,这就没有入门,在一年级的教室外面。要能进到教室里面来,其他的都比不上,跟一年级学生不能相比,但是心量大差不多。起心动念没有为自己想,而是为哪些人想?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心量才能进到里面来旁听,没有这样的心量在门外旁听。
那我们自己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在旁听是在门里、还是在门外?几个人起心动念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怎么个落实?落实在地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动物、一切植物,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天地鬼神,你起心动念有没有想到他们?
我们这个教室开讲之前,这堂课开讲之前,讲完了结束之后,开讲前是启请,讲完后是回向,每堂课都不缺的。对象首先是三宝,感老师的恩,要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阿弥陀佛、本师毗卢遮那佛;接著是大众,礼拜华严会上佛菩萨,礼拜莲池海会佛菩萨;接著我们要礼拜老师、护法诸菩萨,不能忘恩。护法包括我们这个道场每位义工,都是护法,每堂课都礼拜。这个拜完之后,我们再礼拜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尊神,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尊神,他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后面还有更广大的众生,礼拜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精灵、一切罹难众生。这是我们开经跟一堂课上完的回向,天天做的,念念不忘,怎么会跟人产生冲突?要产生冲突,你不就每天在这里打妄语!还这个事情看得顺眼,那个事情看不顺眼;这个人欢喜,那个人讨厌,那我们的启请跟回向全是骗佛菩萨、骗法界众生,那就无量无边的罪过。
这部经我们学了三千多个小时了,真正肯学习的多少都有几分契入,少分契入利益无边,你的心胸开阔,法喜充满。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天地鬼神,时时刻刻存著诚敬的心,这是什么?这是普贤行德的根;换句话讲,初信位菩萨的根已经发芽了。我们现在大道心的众生有根,芽还没有发出来;他已经发芽了,发芽才是初信位的菩萨。如果我们在一起学的时候,连这种意念都没有的话,那刚才讲的门外旁听,我们这个根还没动。根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埋没了,好像枯死了,其实没有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把它的生机培养出来,因为它是法性。我们的法性被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的烦恼,无始劫以来重重围绕,包裹起来,虽然它没有死,也跟死了差不多,这个道理要懂。
今天我们能够听到《华严》,虽然是在门外,对唤醒我们的性德,使它恢复生机,决定有帮助。虽然现在心量还拓不开来,念念还是自私自利,长时间的薰修,逐渐心量就变大了。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跟同学讲了,我的心量很小,很吝啬。因为自己生活太苦,所以自己得到一点点东西都很珍惜,决定不会给人。学佛之后,得到章嘉大师的教诲,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完全错误,如果这种想法、做法还继续,不能改变的话,就穷苦一辈子,来生就更苦。所以章嘉大师教我修福、修慧,教我这三种布施。这个毛病习气,确实他老人家给我规定了六年,六年才改过来。改过来诸位要知道,不是很彻底,只是真的是回头了,老毛病、老习气常常犯。到什么时候才好像有那么一点大方了,真能够舍得?学佛二十年之后,不是学佛,是讲经二十年之后,不算学佛。讲经二十年那年,我才有一个华藏视听图书馆,这时候就能看出一点,比较大方,接受的供养全部都印经布施。
我记得我第一部印的是《安士全书》,第一次印就印得很不错,精装本,印了一千册,以后这个小册子就常常印。启讲《华严经》的时候,印过三次,第一次印的就是课本,教室用的课本,《华严经》小册子。我把它缩小,因为没那么多钱,印成袖珍本,那个时候的成本是两块钱一册,一套《华严经》十二册,台湾钱二十四块钱。那时候我就想,我要多花两块钱,就少一本《华严经》,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节省,我节省两块钱就多印一本《华严经》。从这个之后,真的财用愈来愈兴旺,到现在居然可以布施《大藏经》,这哪里是想得到的事情。
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从现在就要开始,现在在扎根。我是从扎根到讲经,我是学佛第七年开始讲经,讲经二十年,换句话说,再加上六年,从学佛起二十六年,从讲经,讲了二十年,才上轨道,不容易。读经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过,到今年是五十五年,读经没中断过。一出家就开始讲经,三十三岁出家开始讲经,讲经到今年四十八年没中断过。如果不是这样的学习,你说是不变心、不堕落、不退转,说老实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在学佛,大概从练习讲经那时候开始,就是十年的样子,夹杂的东西就少了,逐渐远离了。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也不看杂志,甚至一切这些书籍我都不看,我只看经。除了佛经之外,偶尔看一点儒家古圣先贤的典籍,分量不多,大部分都是用在经典上。那个外缘要是不断,它会诱惑,要舍得干干净净。老师教我六年,我到第六年真的舍干净了,只剩下几本经书,天天念的,在台中老师教我学习的;然后就是剩下几件换洗衣服,一个薄薄的被子,什么都没有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从台中到台北,慈光图书馆给我买一张火车票,我就那么样去出家了,出家真的舍干净了。
所以出家之后,我也不接受供养。因为学习需要参考资料,那时候我有一套《大藏经》送给慈光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全都赠送掉了。需要参考的书籍,有人供养我就请他给我买书,书是我自己买,他付钱。这么多年来,我所需要的参考资料都不缺乏,替我搜集的就是香港的智开法师,我非常感激他,他对我的帮助很大。因为初出家没人供养,书都是要花钱买的。智开法师,我要什么书,写信给他,他都替我找,找到马上就寄给我。付钱,他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寄来。我永远感谢他,这个忙帮太大了。不是书到手的时候马上就有钱,不是。好在智开法师对我信任,知道我决不会欺骗他,确实有钱赶紧就寄。所以遵守老师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努力学习,这就是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
下面两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前面是自行,这两句是化他。学了之后,老师当年教导我要发心讲经,我们做学生讲,我学习还没有成就,怎么敢去讲?万一讲错了怎么办?老师就说了,等你学成,自以为满足的话,你的寿命已经到了。这个话是真的,学无止境,哪一天才能真正说自己有成就?那怎么办?学一句讲一句,学一段讲一段,学一样讲一样,没有学的不要讲。怎么个讲法?经的意思太深,初学讲经,学讲注解;注解里面也守著一个原则,你看得懂的讲,看不懂的不讲,就没有过失。那讲错,讲错是注解的人他负责任,他注错了与我不相干,你可别把它讲错。
所以老师指定我们,民国初年比较近,他们的注解我们容易看得懂。圆瑛法师的,谛闲法师的,兴慈法师的,倓虚法师的,静权法师的,只给我们一共开了大概不到十个,这是出家、在家的大德。在家的,唐大圆居士的,江味农居士的,周止庵居士的,介绍了几位。这些是老师肯定的,他们的知见正,不会误导。净宗的,最重要的是《印光大师文钞》,要以《文钞》为主,这些大德他们讲的那些讲义,你要学讲经可以做参考。所以我们学讲《金刚经》,就用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学讲《心经》,就用周止庵的《心经诠注》,学讲唯识,入门的这些典籍统统用唐大圆的,这真的是教学相长。
这个指导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讲,个人去研究会懈怠;你要去讲,你就得很认真准备。那个时候最初学讲经,我讲一个小时至少要准备十几个小时。虽然没有写讲稿,但是写大纲,引证的东西都要把它抄出来放在讲台上,这是参考资料。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是个很好的督促。最初一个星期讲三天,以后慢慢增加,增加到最后每天讲三次。一个星期我讲得最多的时候是三十多个小时,一个星期,几乎每天上午、下午都讲,这么样练出来。
「无方大用」这个名词一定要懂得,无方,方是方法,没有一定的方法。为什么?众生根性不相同。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应机施教,所以老师也非常重视教我们怎么观机,然后你讲的东西就灵活了。准备要充分准备,但是上讲台不一定会用上。上讲台,你会看看台下那些听众,看看他们的表情,你就知道他有没有听懂,他能接受多少,这个里面就产生变化。当然初学的时候变化少,因为自己没智慧,应付不了。逐渐,你天天讲,经验丰富了,智慧也慢慢开了,能应付得了,所以上讲台所讲的东西,往往准备的东西一大半用不上。
应机说法叫无方大用,又何况这里面包括了身语意三业,佛经里头名词叫三轮说法。意业是大慈悲心,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不要让大众对佛法产生误会。这是我们早期讲经第一个目的,谈不上度众生,谈不上更深的利益。最粗浅的利益,就是让大家正确的理解什么是佛法,不至於说佛法是迷信,说佛法是消极,说佛法是不合时代,要把这些错误观念消除。所以这些理念跟方法,也都是逐渐随著自己的修学,随著自己的提升有所扩大,广度、深度都拓开了。这些老同修现在很少了,尤其是香港的老同修,我三十年前在这边讲《楞严经》,那个时候可惜没有录音。连续讲四个月,跟三十年后现在在这里讲经不一样,完全不相同。所以从听经,从先后比较,就知道学习进步很大。
无论是学儒、学道,确实是古人所讲的不进则退,一定要要求自己天天有进步,只要几天不看经、不读经、不讲经,就会退转。我在美国的时候,住的时间很长。美国同修们跟美国人一样,工作非常忙碌,他们工作讲求效率。每个星期只有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他们一个星期休息两天。有时间来听经就这两天,平常讲经没有人来听,白天、晚上都不行。所以在美国,通常讲经一个星期两天,一次两个小时,一个星期四个小时。平常怎么办?我有我的办法。早期我用录音机,我关在房间里面对著录音机讲两个小时,讲完之后,放开我自己听,我用这个方法学习。以后供养多一点,我就买了一个摄影机,就是录相的。我每天也是关在自己房间里面对著录影机讲两个钟点,然后从电视上放出来我自己听,不能间断。没人听,这个方法好。古人练习的时候对著镜子,哪个成就的人不是用过死功夫的!所以到以后有些同修知道,法师关著门不是睡觉,他在里头讲经。
所以自己要勉励自己,自己要给自己做增上缘,不能懈怠,懈怠你怎么会成就?无方大用,建立众生,也要建立自己,自己不能建立,你有什么能力建立众生?我们懂得佛这个教诲。我们才想到在这个时代,读书的风气逐渐没落。现在人心浮气躁,可是怎么样?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变成现代的文化。哪一家没有电视?哪个人不看电视?只要把工作放下来,他就坐在电视机面前,看到疲倦才休息。所以使我们就联想到,这个时代弘扬佛法需要用科学的工具。这桩事情早年方东美先生也告诉我,他说这个工具是很好的工具,非常可惜的是一般商人用这种工具招揽顾客。你看电视剧本演几分钟就广告出来了,那是商家拿钱的,他用这个打他的广告。老师说:为什么不用这个东西来教学?我们听了之后,用这个东西来讲经教学、来弘法利生,好!许多人没有时间,或者远道的,没有法子来听经。
在当时我们有这个念头,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做的是自己制作录影带、录音带,用这个来流通,帮助远距离的,没有办法到讲堂来听经。最初我们用这种方法来介绍佛法。我们采用网际网路好像到现在才十年。我们用卫星四年,2003年开始的,到今年四年。这个影响就太大了,几乎全世界都能够收看。尤其现在网路跟卫星可以连线,从网址上可以看到卫星,卫星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都在讲,好在这些年保存的这些带子数量很大。
可是在这么多年来,我们做这个工作非常辛苦,都是义务工作者,没有专业的人员,所以品质跟电视台比距离很大。我听说我们这种录相带,现在这个光碟,要能够提升到一般电视台的水平,在技术上是可能做得到,可是要花很多钱。台湾那边同学告诉我,一个小时大概台币是一千四百块钱,一个小时,他能把你的品质画面提升,他有这个技术。那我们这几千个小时,数字就太可观了。这就是我们限於财力,没有财力没有办法聘请专业人才,所以统统都是义工,义工功德也不可思议。以后就看有人发心,让别人去做去。往后我们也注重把我们品质改善,这笔钱就可以省下来。数量少是无所谓,数量大的话,这笔钱很可观。这都是从「无方大用,建立众生」上得到的启示,使我们想走向高科技来弘法、来教学。
下面这两句话很重要,「通贯始终,该摄诸位」。始是初心,就是我们《华严经》上的初信位,终是究竟果位。换句话说,初信位菩萨他所修的行,一直到究竟佛果,他修的什么?还是修这个行。就如同我们跟诸位介绍弟子规、十善业,学佛的人一开头学这个,到成佛还是这个。我们小时候没有学,现在要不要学?要学。等觉菩萨也学,究竟佛果也学,要知道这是通贯始终的。正如同一棵大树,种子是根,这个树长得很大了,已经有几千年,你想这棵树上每片叶、每个树梢,与它的根有没有关系?没有根,整个树就枯死,这是佛经常讲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普贤行德开始就修。《弟子规》是普贤行德,《感应篇》是普贤行德,《十善业道》是普贤行德,如果是出家人还要加上《沙弥律仪》,是普贤行德,这是根,基础。你要不从这个基础上去建立,你没有根。没有根,换句话说,你也没有树,你也不会有枝叶,也不会有什么花果,全都没有了,然后你才知道这个根的重要。从前没有学,现在补来得及,八十岁了,从头学也来得及。这个根,真干,一年就扎好了。
这次我们庐江汤池的文化中心给我们做了个实验,让我们生起坚定的信心。因为这批老师们,他们自己学弟子规是两个月,我现在要求大家是三个月,延长一个月。他们两个月就完成,就做到了,然后再去教当地的居民,教了两个月,当地居民素质都变了,产生很好的效果。从前夫妻吵架几乎太普遍了,现在没有了;婆媳不和,这是自古以来的麻烦事情,现在婆媳能够和睦相处;儿女懂得孝顺父母了;邻居的争执,这是最平常的现象,一点都不能够忍让,现在邻居不争执了,都懂得互相让。整个社会风气改变过来了,教两个月。到现在是教了四个月,很好的成绩,使我们相信好人是教出来的,教育太重要了。
今天社会动乱,缺乏的就是教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的教育失掉了,社会才变成这样;现在我们赶快把它捡起来,社会还是有救。从什么地方捡起来?从自己捡起来,这个事情不能求别人。自己做好了,你会感化别人,这要懂得;自己没有做好,要求别人好,做不到。自己做好了,会影响一个团体,会影响一家,然后影响社区,邻里乡党,慢慢扩大。无量功德就在眼前,看我们自己肯不肯干。
如果我们同学们真的把《华严》听懂了,我们这个道场就是华严世界。这个道场里面的人,心地决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不可能再有对立的,不可能再有意见的。你还有意见、还有争执,你这部经虽然是听了,虽然天天在薰习,业障太重,这样的薰习都没有办法引发你种子的生机,都不可能做到。所以必须要要求自己,人要不要求自己,凭著老师,老师没有法子,老师不能一天到晚跟你。老师教学生也是看到学生好学,有毅力、有恒心,这个学生将来会有成就,那就要很认真的教导他。如果他不好学,那就听听就算了,为什么?没有用处,你怎么样教他也是枉然。最重要是好学,要自动自发,不能叫人家勉强。
下面是「该摄诸位」,这就是从初信位一直到成佛,总共五十二个位次,全部贯穿。这是《华严经》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贤首品」的宗,就是修行的纲要。下面还有个趣,现在时间到了,明天我们再谈它的趣向,它的目标。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四门分别的第二段,释名。
我们先把文念一遍,「释名者,谓体性至顺调善曰贤,吉祥胜德超绝名首,即以此名菩萨,演说此法,贤即是首,贤首之品,以当贤位之初,摄诸德故,偏举贤名」。昨天我们把菩萨的德号介绍出来,今天我们接著看经文。即以此名菩萨,由此可知,菩萨、佛都没有名号,诸位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中国《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就是永恒不变,非常就是名是可以随著环境需要而改变的。菩萨是通称,它的意思是觉悟的人,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翻成「觉有情」。有情众生,就是我们会起心动念,有妄想分别执著的这种人,都叫有情众生。有情众生里面觉悟了就叫菩萨,所以菩是菩提,萨是萨埵,萨埵就是众生。虽然他是众生,但是他觉悟了;虽觉悟,他的情没断,就是他烦恼习气没断,这菩萨。烦恼习气要统统断尽了,那就不称菩萨,称佛陀。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陀是觉悟的人,烦恼习气统统断尽,称为佛陀。只要烦恼习气还有一丝毫没有断,也称菩萨。所以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都称菩萨。菩萨地位高低就是他烦恼的轻重,地位愈高,烦恼愈轻,地位愈低他烦恼很重。
可是《华严》的菩萨是有个标准的,标准就是初信位,我们念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初信位的标准是什么?三界见思烦恼的见烦恼断了。见思是什么意思?见是见解,思是思想,烦恼就是你的见解错了,你的思想错了,你想错了。我们常常讲,你看错了,看错是属於见;你想错了,想错是属於思。烦恼很多,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是你见解上的错误,一个是你思想上的错误。见解上的错误统统都断了,换句话说,你的见解很正确了,没有错误,可是你思想还是有问题,生贪瞋痴慢是思想。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也不容易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才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才称菩萨,标准在此地。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尽,那个菩萨叫名字菩萨,有名无实,名字菩萨。
这个要懂,名号上的意思一定要懂。所以菩萨是通称,就是觉悟的通称,另外再给他加上名字,名字也是通称,不是专门指哪个人的。譬如我们此地讲贤首菩萨,贤首也是通称,他只要能够做到我们前面所讲的「体性至顺调善,吉祥胜德超绝」,他就是贤首菩萨。所以贤首菩萨很多,绝对不是一个,然后再加上某某某贤首菩萨,那就专门指一个人。譬如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有学士、有硕士、有博士,学士、硕士冠上名号称呼的人不多。但是拿到博士学位,人一定称他某某某博士,都会这样子尊称他。
博士也分科,文学博士、哲学博士、物理博士、数学博士,很多,这都是通称。我们今天讲贤首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都是等於像现在学校的数学博士、文学博士这种名称,通称。观世音菩萨都是通称,不是指某个人的。要是某某人,那一定要加上他的姓名,下面加上观音菩萨,我们知道这个观音菩萨是哪个人。就好像我们称呼文学博士,这文学博士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出家人里面,台湾圣严法师在日本佛教大学拿的是文学博士。我们如果称圣严文学博士,那就指他一个人,如果单称文学博士,那太多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懂,不是一个人。
你学哪个学科,你就冠上这个名称,譬如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主修的是孝亲尊师,你要是学孝亲尊师,你就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你能够以清净平等心、真诚心对一切众生,都是大慈大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也有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观世音菩萨、二信观音、三信观音,到等觉观音,你是在哪个等级那就另当别论。这是常识,不能不知道,知道这些常识你就晓得,佛门里头没有迷信。而这些诸佛菩萨通常都是表法的,都是教导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学地藏菩萨的孝亲尊师,要学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要学文殊菩萨的理智用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不要用感情,要用理智。要学普贤菩萨百分之百的落实,要认真把它做到。它都代表。合所有一切菩萨的行德,就叫做佛陀。这是一个普通常识,前面也讲过,怕大家忘记了,得要多多提醒大家。
这个地方的菩萨是贤首菩萨,一定要知道他学的是什么。尤其是贤,是圣之首,贤而后圣,所以贤是首要。学佛首先要立志做好人,贤就是好人。好人都做不到,你怎么能作菩萨?怎么能作佛?所以要作佛、作菩萨先从好人做起。首是开端。我们一定要就现前的状况来说,我们现前修学的状况,就是我们现前的程度,现前所能接受的。现前所能够做到的,要从基本的学科来学习,大乘教里面,《十善业道经》,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
中国这几千年来人民所受的教育,儒释道三家,这三位圣人来教化众生。三家的方式不一样,三家的道理相通的,没有矛盾。为什么三家?就是各人根性不一样。就像佛门里面,都是大乘,大乘在中国分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为什么分那么多宗派?众生根性不相同。也正如同学校里开那么多科,有那么多的院系,这三家就好像三个大学。中国有三个大学,每个大学里面科系都很多,任凭你的爱好,你喜欢学哪个都行。基本的教育决定是相通的,而且基础的教育是根,绝对是相同的。根是什么?根是从父子有亲。
所以五伦是道,道是什么?道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行,那是道。随顺就是德,你看贤的意思,至顺,就是完全随顺,随顺到极处就叫至顺,这称贤,随顺就是德。如果不能够随顺,中国古人一般称为悖德,违背了德。凡是违背德的一定有灾祸,你能够随顺性德的一定是吉祥,果不一样。所以菩萨在此地,你看他修因证果,因圆果满,因善果胜,果殊胜。
所以在我们今天读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无论如何要把根扎稳,真正下定决心来学习,学习要克期取证。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它有课程,它有期限,一个学期四个月到五个月,一个学期。这一个学期的课程,在这四、五个月当中一定要把它学完,要学会,这个大家都知道。儒释道都是教育,现在把它搞成宗教,这是很不幸。自古以来是把它看作教育,没有把它看作宗教。所以在中国古籍上常常见到三家、三教,三教那不是讲宗教,就是三种教育,三家的教学。三家教学的原点是相同的,原点是什么?原点是孝,这是教育的根。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孝是第一。儒家,你们看看现在的《弟子规》,首孝悌,孝摆在第一。从哪里来的?从五伦来的,五伦是道。
你看五伦头一条,「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教育从这个地方兴起。这教育的观念,教育从哪来的?什么人想出来的?教育也是道,它不是人想出来的。你看小孩,不管他生在什么地方,他生出来之后他就在模仿。模仿就是学习,他看大人怎么样,他就在学。大人的样子做得好,他就学好;做得不好,他就学坏了。於是古圣先贤知道这个道理,就把教育看得非常重要,希望什么?统统叫一个人从小都要接触到善的,接触到正面的。所以教育的理念、思想、方法从这个地方兴旺起来,兴起来,落实在生活当中。中国人做得最早,也做得最有成就、最有经验,这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之后,你才知道对中国老祖宗,自然那种仰慕、恭敬、感恩的心油然而生。感激老祖宗的恩德,对子孙后代这样的照顾,给后代真实的利益。
中国传统的教学失掉了,失掉说实在话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百年。民国初年还是有,实在讲是从中日战争之后,真的丢掉了,因为战争把整个社会打乱了。所以我们想想也不过是七、八十年而已,七、八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可是这个东西现在要不能够把它恢复,往后想恢复都不可能,那真的是变成过去的历史。像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失传了,唯有中国还存在,但是中国现在也濒临到灭亡的边缘。
怎么救?要从自己本身救起,力行《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就是真正在救。救自己,自己一定给社会做个榜样,就会有人效法,所以我们要有信心。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鹿野苑五比丘,就六个人,一个老师带五个学生,创佛教,创教。所以我们希望今天真的有志士仁人像佛菩萨发那样的悲愿,来拯救世道人心,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要发这个大心,就是从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一定要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实,要求自己。你这样做,你救了自己,你也救了社会,你也救了整个的人类,你说这个功德多大,这个人生多有意义、多有价值。人在世不能空过一生,决定不能在这一生将来之后往下堕落,那你可就错了。纵然不能够利益天下,也要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给别人做个好样子,你一个人成就了,你肯定影响一大批人。
我们现在利用网路、卫星来学习,所谓远程教学,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传播讯息快。前几天跟诸位报告的黄忠昌居士的往生,我们才讲过几遍,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个影响现在正在扩大。马来西亚、印尼的同修打电话给我,希望多得到他的资料,向他学习。我也听说我们这个地区同修也有不少人知道,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欢喜的,都希望学习,我们也能真实成就。这就是你一个人真正发心成就,你叫作证转,你给佛做个证明。这两种方法都同样的重要,一个是上课、讲学,另外一个就是我做出样子来给你看,两种方法都重要,都是人天师范。
怎样把这个课程落实?要克期。我昨天提出建议,因为这个课程是基础课程,文字都不长,一年分成四季,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完成一门课,你认真干,做得到的。《弟子规》三个月,三个月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后,《感应篇》三个月,然后再《十善业道》三个月。后面我还提倡因果教育,就是《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样东西可以合起来做为一个课程,也是三个月,一年。一年根就扎下去了,根深蒂固,以后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必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个根,无论学什么,学一辈子很难有成就,纵有成就都不踏实,为什么?没根,这个要知道。
菩萨的名号用贤首,贤首来演说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十信。前面文殊菩萨讲的是十信位修行的行门,也就是修因,因一定有果报,果报非常殊胜。现在有贤首菩萨,为什么请他?他是真的在干,换句话说,贤首菩萨就是十信菩萨。信位是首,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信是在第一。所以由他来演,演是他做到了,演是表演。说,这是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所讲出来的东西,他全做到了。我们现在在汤池办文化中心,这里面的老师所要求的真的就是贤首。那边现在主修的就是《弟子规》,第一个要求,老师一定要百分之百做到,你教人,人家才相信,人家才佩服。如果你做不到,那你教别人,别人会怀疑,信心不生,你教学就没有成果;一定要自己做到。所以虽然时间不算长,才半年的时间,就有了很好的效果,老师们自己也得到莫大的鼓舞、信心、安慰。
演说此法,此法就是这品经,也就是「净行品」的果德。「贤即是首,贤首之品,以当贤位之初」,虽然它是个根,就像弟子规一样,它把圣贤人的德行全部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东西教小孩,小孩只是模仿,只是学习,做得很纯熟,做得很欢喜,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他不知道;到以后慢慢再往上提升,他就知道。所以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才知道这个法门的究竟。到了如来果地,在日常生活还是这个样子,你看这些规矩、典型永远保持,永远不变。这是什么?这就是孝道,这就是师道,这就是佛道,字字句句彻始彻终。所以这品经称之为「贤首品」,「偏举贤名」。
现在我们看第三段「宗趣」,宗是修学的方法,趣是趣向,就是我们的方向跟目标。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遵循著圣贤的教诲去做,那你有个正确的方向。将来目标是什么?目标是成贤成圣。所以中国古人常讲「读书志在圣贤」,这高!不是志在做大官发大财,那就错了。可是今天几乎是举世的教学,没有不是以做大官发大财为方向、目标的,所以人苦死了。能做得了大官吗?能发得了大财吗?古圣先贤为什么那么重视因果教育?这一生做大官有做大官的因,这一生发大财有发大财的因,我们把因换个字说,命。你命里头有没有官位?命里头有没有财富?东方算命的,你命相里面有没有财库,那就是因;有没有官印,那就是做官的因。如果没有,你用什么方法去跟人家争都争不到,到最后一直累到老死,你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中国人常讲,达人知命,达是通达,通达道理的人他知道命运,安分守己。在这一生当中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就对了。要知道做大官、发大财与提升灵性不相干,那是什么?那是福报。前世没有修这个因,你这一生怎么能得到?发大财的因,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财布施。前世修财布施多,慷慨大方,喜欢资助贫穷的人,财布施得财富。做大官的人是什么因?多半是读书人,书念得好,懂得圣贤的道理,乐意为人民服务,他有这个因,这是真正积功累德,这是修得的,贵!有财叫富,有地位叫贵,它都有因的,我们前生没有修这个因,怎么会得到?不可能的事情。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
所以教育里头,伦理教育里头有因果,道德教育里头也有因果,宗教、智慧教育里头还是有因果。实在讲这四种教育不分上下,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你在教学上偏重於某个科目,它四个科目是不能分的,这因果。所以懂得因果,他就会安分守己,命里面贫贱,他安於贫贱,不羡慕富贵,不追求富贵;命里富贵,安於富贵,以他的富贵帮助贫穷人,他的富贵能保得住。所以无论在哪一行,他都懂得因果,都知道积功累德。可是现在人,说老实话这四种教育都没有了,成天打妄想。四种教育没有了,人没有福报,那才叫真可怜。社会动乱、天灾人祸频繁不绝,你要去追究它的根本因素,就是教育丢掉了。所以今天真的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消灾免难,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还是要靠儒释道三家的基础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智慧。
在佛门里面,大乘,四大菩萨代表大乘的教学,地藏代表孝道,孝亲尊师。观音菩萨代表的是道德,道德就是爱心的发扬光大,随顺大自然运作的原则。所以自性里面没有冲突,自性里面第一德就是慈悲,慈悲就是爱。佛为什么不讲爱?因为爱里面怕人家想到什么?爱里面掺杂著有欲望、有欲求,那就错误。所以要远离情欲,要用理智的爱,理智的爱就叫慈悲。我们讲情欲的爱,这是世间的,怕人家听了之后辨别不清楚,所以用另外一个名词,用慈悲。
慈悲是随顺性德,性德里头第一个就是爱,父子有亲,你看中国教育就从这里发生的。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这种亲爱,这是真诚的,无条件的,能够你在一生当中永远保持而不失掉。这是教育头一个目标,就是教你爱人。从你爱父母开始,爱父母、爱兄弟、爱家族、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发扬光大,推广是第二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永恒不变,第二个目标是你的爱心要不断扩大,要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那就是佛菩萨。爱的教育。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没有智慧,你对於亲爱、孝亲,就是伦理道德,你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在这一生当中不定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你会背弃它,你会走上邪道,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通达了解,那你的慈悲、你的爱心永恒不变,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你不会改变。你对人类的爱,纵然这个人对你不好,甚至毁谤你、侮辱你、杀害你,你对他的爱心都不会变。这是什么原因?智慧。因为有智慧,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自他是一体,这是高度智慧。整个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众生从哪来的?《华严》教给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上讲的。心性是一个,就是法性,一个法性。法身也是一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整个宇宙是一体,他怎么不爱!
有冲突了,我常常也做比喻来说,我们不小心,牙齿咬了舌头,把舌头咬破了,就发生冲突。舌头是不是要对牙齿报复?舌头忍受痛苦不报复,为什么不报复?一体。你要把这个道理参透了,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杀害我的人,他跟我是一体,我要报复他就是报复自己,哪有这种道理!这高度智慧。在这个智慧里面,人跟天地万物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只有大慈大悲,只有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随顺性德。所以没有智慧怎么行?没有智慧你碰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把伦理道德全部丢掉,没有智慧,所以智慧重要。
第四个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什么?普贤,此地贤首。贤是什么?至顺调善,百分之百的落实。把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大乘,大乘教学。人一生能够有机缘遇到大乘,学习大乘,成就大乘,无比的幸福,还有什么福报比这个福报更大?没有了。所以真正究竟幸福美满,与地位不相干,与财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孔子,你看看颜回,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其乐无穷。
孔老夫子有三千学生,学生当中七十二个杰出的人才,乐在其中。得天下之英才而乐育之,人生最大的快事,快乐的事,没有比这个更乐。《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读书乐,至顺调善的乐,完全随顺大自然的规律,随顺大自然的法则,至顺调善,所以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这是学生,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孔子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更多。成就的,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释迦牟尼佛会下的贤人,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乐,读书人能体会,不读圣贤书的人很难体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宗趣」,我们还是把文念一遍,「宗趣者,於信门中,成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通贯始终,该摄诸位,以为其宗」,这就是这一品的宗。下面是「令起圆融信行,成位德用,而为意趣」。这把宗跟趣都跟我们说出来了,这里面的含义非常之多,深广无尽。我们要注意到的,第一句讲信门中,这是菩萨修行的开始,好像我们上学,这小学,信门是小学,真的是接受基础的教育。成普贤行德,普贤行德是什么?在《华严经》里面略说,略说是说纲领,有十条,诸位都知道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就是行。普贤行这十愿展开,就是前一品所讲的一百四十一首偈的净行,这个净行就是普贤行德。一百四十一愿还是纲领,展开就是无量的细行,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量无边;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这个庄严是庄严自己的身语意三业,那真的就像一个菩萨。
从总的纲领上,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去体会,怎么落实?落实就在这一百四十一愿里头。那我们要问,普贤十愿,这一百四十一愿哪几条是礼敬诸佛?哪几条是称赞如来?哪几条是广修供养?你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到行布圆融,怎么个配法不重要,重要是圆融。圆融怎么说?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礼敬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称赞也具足一百四十一愿,供养也具足一百四十一愿,乃至到普皆回向,无有一法不具足,这叫普贤行德,这是真正的自在庄严。这是学《华严》的不能不懂得,你要是不懂得这个,《华严》你没学到,你完全不能理解。
由此可知,华严菩萨,诸位要知道华严菩萨也是五十一个等级。我们今天连初信位也没证得,但是我们很幸运,我们在初信教室里面当旁听生,不是正式生,当旁听生,就不容易了。旁听生有在门外的,有在门内的,有很多人是在门外、在窗口,在外面旁听,有少数的在里面旁听,不是正式的,是里面旁听的。里面旁听的,就是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的,讲《华严经》的当机,大心凡夫。他是《华严》的当机者,他虽然没有入初信,他在门内旁听,他不是在门外。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旁听还在窗口、在门外旁听,没有进到教室里面来,不能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的心量不够大,起心动念想自己的利益,这就没有入门,在一年级的教室外面。要能进到教室里面来,其他的都比不上,跟一年级学生不能相比,但是心量大差不多。起心动念没有为自己想,而是为哪些人想?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心量才能进到里面来旁听,没有这样的心量在门外旁听。
那我们自己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在旁听是在门里、还是在门外?几个人起心动念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怎么个落实?落实在地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动物、一切植物,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天地鬼神,你起心动念有没有想到他们?
我们这个教室开讲之前,这堂课开讲之前,讲完了结束之后,开讲前是启请,讲完后是回向,每堂课都不缺的。对象首先是三宝,感老师的恩,要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阿弥陀佛、本师毗卢遮那佛;接著是大众,礼拜华严会上佛菩萨,礼拜莲池海会佛菩萨;接著我们要礼拜老师、护法诸菩萨,不能忘恩。护法包括我们这个道场每位义工,都是护法,每堂课都礼拜。这个拜完之后,我们再礼拜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尊神,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尊神,他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后面还有更广大的众生,礼拜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精灵、一切罹难众生。这是我们开经跟一堂课上完的回向,天天做的,念念不忘,怎么会跟人产生冲突?要产生冲突,你不就每天在这里打妄语!还这个事情看得顺眼,那个事情看不顺眼;这个人欢喜,那个人讨厌,那我们的启请跟回向全是骗佛菩萨、骗法界众生,那就无量无边的罪过。
这部经我们学了三千多个小时了,真正肯学习的多少都有几分契入,少分契入利益无边,你的心胸开阔,法喜充满。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天地鬼神,时时刻刻存著诚敬的心,这是什么?这是普贤行德的根;换句话讲,初信位菩萨的根已经发芽了。我们现在大道心的众生有根,芽还没有发出来;他已经发芽了,发芽才是初信位的菩萨。如果我们在一起学的时候,连这种意念都没有的话,那刚才讲的门外旁听,我们这个根还没动。根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埋没了,好像枯死了,其实没有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把它的生机培养出来,因为它是法性。我们的法性被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的烦恼,无始劫以来重重围绕,包裹起来,虽然它没有死,也跟死了差不多,这个道理要懂。
今天我们能够听到《华严》,虽然是在门外,对唤醒我们的性德,使它恢复生机,决定有帮助。虽然现在心量还拓不开来,念念还是自私自利,长时间的薰修,逐渐心量就变大了。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跟同学讲了,我的心量很小,很吝啬。因为自己生活太苦,所以自己得到一点点东西都很珍惜,决定不会给人。学佛之后,得到章嘉大师的教诲,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完全错误,如果这种想法、做法还继续,不能改变的话,就穷苦一辈子,来生就更苦。所以章嘉大师教我修福、修慧,教我这三种布施。这个毛病习气,确实他老人家给我规定了六年,六年才改过来。改过来诸位要知道,不是很彻底,只是真的是回头了,老毛病、老习气常常犯。到什么时候才好像有那么一点大方了,真能够舍得?学佛二十年之后,不是学佛,是讲经二十年之后,不算学佛。讲经二十年那年,我才有一个华藏视听图书馆,这时候就能看出一点,比较大方,接受的供养全部都印经布施。
我记得我第一部印的是《安士全书》,第一次印就印得很不错,精装本,印了一千册,以后这个小册子就常常印。启讲《华严经》的时候,印过三次,第一次印的就是课本,教室用的课本,《华严经》小册子。我把它缩小,因为没那么多钱,印成袖珍本,那个时候的成本是两块钱一册,一套《华严经》十二册,台湾钱二十四块钱。那时候我就想,我要多花两块钱,就少一本《华严经》,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节省,我节省两块钱就多印一本《华严经》。从这个之后,真的财用愈来愈兴旺,到现在居然可以布施《大藏经》,这哪里是想得到的事情。
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从现在就要开始,现在在扎根。我是从扎根到讲经,我是学佛第七年开始讲经,讲经二十年,换句话说,再加上六年,从学佛起二十六年,从讲经,讲了二十年,才上轨道,不容易。读经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过,到今年是五十五年,读经没中断过。一出家就开始讲经,三十三岁出家开始讲经,讲经到今年四十八年没中断过。如果不是这样的学习,你说是不变心、不堕落、不退转,说老实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在学佛,大概从练习讲经那时候开始,就是十年的样子,夹杂的东西就少了,逐渐远离了。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也不看杂志,甚至一切这些书籍我都不看,我只看经。除了佛经之外,偶尔看一点儒家古圣先贤的典籍,分量不多,大部分都是用在经典上。那个外缘要是不断,它会诱惑,要舍得干干净净。老师教我六年,我到第六年真的舍干净了,只剩下几本经书,天天念的,在台中老师教我学习的;然后就是剩下几件换洗衣服,一个薄薄的被子,什么都没有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从台中到台北,慈光图书馆给我买一张火车票,我就那么样去出家了,出家真的舍干净了。
所以出家之后,我也不接受供养。因为学习需要参考资料,那时候我有一套《大藏经》送给慈光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全都赠送掉了。需要参考的书籍,有人供养我就请他给我买书,书是我自己买,他付钱。这么多年来,我所需要的参考资料都不缺乏,替我搜集的就是香港的智开法师,我非常感激他,他对我的帮助很大。因为初出家没人供养,书都是要花钱买的。智开法师,我要什么书,写信给他,他都替我找,找到马上就寄给我。付钱,他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寄来。我永远感谢他,这个忙帮太大了。不是书到手的时候马上就有钱,不是。好在智开法师对我信任,知道我决不会欺骗他,确实有钱赶紧就寄。所以遵守老师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努力学习,这就是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
下面两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前面是自行,这两句是化他。学了之后,老师当年教导我要发心讲经,我们做学生讲,我学习还没有成就,怎么敢去讲?万一讲错了怎么办?老师就说了,等你学成,自以为满足的话,你的寿命已经到了。这个话是真的,学无止境,哪一天才能真正说自己有成就?那怎么办?学一句讲一句,学一段讲一段,学一样讲一样,没有学的不要讲。怎么个讲法?经的意思太深,初学讲经,学讲注解;注解里面也守著一个原则,你看得懂的讲,看不懂的不讲,就没有过失。那讲错,讲错是注解的人他负责任,他注错了与我不相干,你可别把它讲错。
所以老师指定我们,民国初年比较近,他们的注解我们容易看得懂。圆瑛法师的,谛闲法师的,兴慈法师的,倓虚法师的,静权法师的,只给我们一共开了大概不到十个,这是出家、在家的大德。在家的,唐大圆居士的,江味农居士的,周止庵居士的,介绍了几位。这些是老师肯定的,他们的知见正,不会误导。净宗的,最重要的是《印光大师文钞》,要以《文钞》为主,这些大德他们讲的那些讲义,你要学讲经可以做参考。所以我们学讲《金刚经》,就用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学讲《心经》,就用周止庵的《心经诠注》,学讲唯识,入门的这些典籍统统用唐大圆的,这真的是教学相长。
这个指导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讲,个人去研究会懈怠;你要去讲,你就得很认真准备。那个时候最初学讲经,我讲一个小时至少要准备十几个小时。虽然没有写讲稿,但是写大纲,引证的东西都要把它抄出来放在讲台上,这是参考资料。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是个很好的督促。最初一个星期讲三天,以后慢慢增加,增加到最后每天讲三次。一个星期我讲得最多的时候是三十多个小时,一个星期,几乎每天上午、下午都讲,这么样练出来。
「无方大用」这个名词一定要懂得,无方,方是方法,没有一定的方法。为什么?众生根性不相同。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应机施教,所以老师也非常重视教我们怎么观机,然后你讲的东西就灵活了。准备要充分准备,但是上讲台不一定会用上。上讲台,你会看看台下那些听众,看看他们的表情,你就知道他有没有听懂,他能接受多少,这个里面就产生变化。当然初学的时候变化少,因为自己没智慧,应付不了。逐渐,你天天讲,经验丰富了,智慧也慢慢开了,能应付得了,所以上讲台所讲的东西,往往准备的东西一大半用不上。
应机说法叫无方大用,又何况这里面包括了身语意三业,佛经里头名词叫三轮说法。意业是大慈悲心,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不要让大众对佛法产生误会。这是我们早期讲经第一个目的,谈不上度众生,谈不上更深的利益。最粗浅的利益,就是让大家正确的理解什么是佛法,不至於说佛法是迷信,说佛法是消极,说佛法是不合时代,要把这些错误观念消除。所以这些理念跟方法,也都是逐渐随著自己的修学,随著自己的提升有所扩大,广度、深度都拓开了。这些老同修现在很少了,尤其是香港的老同修,我三十年前在这边讲《楞严经》,那个时候可惜没有录音。连续讲四个月,跟三十年后现在在这里讲经不一样,完全不相同。所以从听经,从先后比较,就知道学习进步很大。
无论是学儒、学道,确实是古人所讲的不进则退,一定要要求自己天天有进步,只要几天不看经、不读经、不讲经,就会退转。我在美国的时候,住的时间很长。美国同修们跟美国人一样,工作非常忙碌,他们工作讲求效率。每个星期只有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他们一个星期休息两天。有时间来听经就这两天,平常讲经没有人来听,白天、晚上都不行。所以在美国,通常讲经一个星期两天,一次两个小时,一个星期四个小时。平常怎么办?我有我的办法。早期我用录音机,我关在房间里面对著录音机讲两个小时,讲完之后,放开我自己听,我用这个方法学习。以后供养多一点,我就买了一个摄影机,就是录相的。我每天也是关在自己房间里面对著录影机讲两个钟点,然后从电视上放出来我自己听,不能间断。没人听,这个方法好。古人练习的时候对著镜子,哪个成就的人不是用过死功夫的!所以到以后有些同修知道,法师关著门不是睡觉,他在里头讲经。
所以自己要勉励自己,自己要给自己做增上缘,不能懈怠,懈怠你怎么会成就?无方大用,建立众生,也要建立自己,自己不能建立,你有什么能力建立众生?我们懂得佛这个教诲。我们才想到在这个时代,读书的风气逐渐没落。现在人心浮气躁,可是怎么样?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变成现代的文化。哪一家没有电视?哪个人不看电视?只要把工作放下来,他就坐在电视机面前,看到疲倦才休息。所以使我们就联想到,这个时代弘扬佛法需要用科学的工具。这桩事情早年方东美先生也告诉我,他说这个工具是很好的工具,非常可惜的是一般商人用这种工具招揽顾客。你看电视剧本演几分钟就广告出来了,那是商家拿钱的,他用这个打他的广告。老师说:为什么不用这个东西来教学?我们听了之后,用这个东西来讲经教学、来弘法利生,好!许多人没有时间,或者远道的,没有法子来听经。
在当时我们有这个念头,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做的是自己制作录影带、录音带,用这个来流通,帮助远距离的,没有办法到讲堂来听经。最初我们用这种方法来介绍佛法。我们采用网际网路好像到现在才十年。我们用卫星四年,2003年开始的,到今年四年。这个影响就太大了,几乎全世界都能够收看。尤其现在网路跟卫星可以连线,从网址上可以看到卫星,卫星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都在讲,好在这些年保存的这些带子数量很大。
可是在这么多年来,我们做这个工作非常辛苦,都是义务工作者,没有专业的人员,所以品质跟电视台比距离很大。我听说我们这种录相带,现在这个光碟,要能够提升到一般电视台的水平,在技术上是可能做得到,可是要花很多钱。台湾那边同学告诉我,一个小时大概台币是一千四百块钱,一个小时,他能把你的品质画面提升,他有这个技术。那我们这几千个小时,数字就太可观了。这就是我们限於财力,没有财力没有办法聘请专业人才,所以统统都是义工,义工功德也不可思议。以后就看有人发心,让别人去做去。往后我们也注重把我们品质改善,这笔钱就可以省下来。数量少是无所谓,数量大的话,这笔钱很可观。这都是从「无方大用,建立众生」上得到的启示,使我们想走向高科技来弘法、来教学。
下面这两句话很重要,「通贯始终,该摄诸位」。始是初心,就是我们《华严经》上的初信位,终是究竟果位。换句话说,初信位菩萨他所修的行,一直到究竟佛果,他修的什么?还是修这个行。就如同我们跟诸位介绍弟子规、十善业,学佛的人一开头学这个,到成佛还是这个。我们小时候没有学,现在要不要学?要学。等觉菩萨也学,究竟佛果也学,要知道这是通贯始终的。正如同一棵大树,种子是根,这个树长得很大了,已经有几千年,你想这棵树上每片叶、每个树梢,与它的根有没有关系?没有根,整个树就枯死,这是佛经常讲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普贤行德开始就修。《弟子规》是普贤行德,《感应篇》是普贤行德,《十善业道》是普贤行德,如果是出家人还要加上《沙弥律仪》,是普贤行德,这是根,基础。你要不从这个基础上去建立,你没有根。没有根,换句话说,你也没有树,你也不会有枝叶,也不会有什么花果,全都没有了,然后你才知道这个根的重要。从前没有学,现在补来得及,八十岁了,从头学也来得及。这个根,真干,一年就扎好了。
这次我们庐江汤池的文化中心给我们做了个实验,让我们生起坚定的信心。因为这批老师们,他们自己学弟子规是两个月,我现在要求大家是三个月,延长一个月。他们两个月就完成,就做到了,然后再去教当地的居民,教了两个月,当地居民素质都变了,产生很好的效果。从前夫妻吵架几乎太普遍了,现在没有了;婆媳不和,这是自古以来的麻烦事情,现在婆媳能够和睦相处;儿女懂得孝顺父母了;邻居的争执,这是最平常的现象,一点都不能够忍让,现在邻居不争执了,都懂得互相让。整个社会风气改变过来了,教两个月。到现在是教了四个月,很好的成绩,使我们相信好人是教出来的,教育太重要了。
今天社会动乱,缺乏的就是教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的教育失掉了,社会才变成这样;现在我们赶快把它捡起来,社会还是有救。从什么地方捡起来?从自己捡起来,这个事情不能求别人。自己做好了,你会感化别人,这要懂得;自己没有做好,要求别人好,做不到。自己做好了,会影响一个团体,会影响一家,然后影响社区,邻里乡党,慢慢扩大。无量功德就在眼前,看我们自己肯不肯干。
如果我们同学们真的把《华严》听懂了,我们这个道场就是华严世界。这个道场里面的人,心地决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不可能再有对立的,不可能再有意见的。你还有意见、还有争执,你这部经虽然是听了,虽然天天在薰习,业障太重,这样的薰习都没有办法引发你种子的生机,都不可能做到。所以必须要要求自己,人要不要求自己,凭著老师,老师没有法子,老师不能一天到晚跟你。老师教学生也是看到学生好学,有毅力、有恒心,这个学生将来会有成就,那就要很认真的教导他。如果他不好学,那就听听就算了,为什么?没有用处,你怎么样教他也是枉然。最重要是好学,要自动自发,不能叫人家勉强。
下面是「该摄诸位」,这就是从初信位一直到成佛,总共五十二个位次,全部贯穿。这是《华严经》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贤首品」的宗,就是修行的纲要。下面还有个趣,现在时间到了,明天我们再谈它的趣向,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