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0卷) 2006/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九段第二首看起: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见佛』,我们学佛的同学们,大多数家里都供著有佛像,朝暮课诵礼拜。佛不住世,佛像就代表佛,见到佛像如见其人。有些不了解的人说我们是迷信、是拜偶像,他不知道佛门里面供佛像、拜佛像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我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一定要向他解释。造像,无论是泥塑木雕,或者是金属铸造,乃至绘画,古今中外,乃至从没有文字之前,这些古代的我们一般讲原始人,他们在石头上,或者是在石洞里面、洞穴里面,因为以前住洞穴,在洞穴岩石里面也有些雕刻,雕刻里面最常见的就是人像。你能说这是迷信吗?如果说这是迷信,现代的社会人像就太多了,我们走在马路上,你看到广告里头多少人像,那是不是迷信?这个要懂得,要搞清楚。
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纪念的意思。我们的老师,纵然时间距离很久远,我们念念不忘。几千年的,我们讲祖师,都不忘他的恩德,现前的老师哪有不尊重的道理?所以供养老师的形像是尊师重道,是对於老师的教训念念不忘,见到老师的像就想到老师的教诲,这算是迷信吗?在家庭里面,父母在,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不在了,许多人家庭里面也供著有先人的照片,这是迷信吗?为什么要供这个?所谓是饮水思源。我们这个身从哪里来的?从父母而来的,父母之身从祖父母而来,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宗。几千年的先祖根本就不认识,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不得已给他供个牌位,这也是迷信吗?对远祖都这样尊重、这样怀念,眼前的父母、祖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这是伦理教育,慎终追远,这是追远的教育,你说这个恩情多么厚!
迷信、拜偶像就把它否定了,否定之后才带来今天社会的动乱,带给现在的社会是极端的自私自利,所谓是本位主义,只有自己,父母亲都没有放在心上。我们冷静去想想,我们是孝养父母好,还是不孝父母的好?我们这一代不要父母,不孝父母,你的儿女也不会孝顺你,这是什么?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上行下效,他从小就学会了。所以古人教孝是什么时候?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怎么教?你对你父母尽孝,他看到了,他将来长大就对自己父母尽孝,认为这是当然之理。你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你要让你的小孩、儿女去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是教育。
佛是大圣人,什么叫圣人,甚至什么叫佛,都没搞清楚,学佛的人佛都没搞清楚。佛是印度话,古印度的梵语,翻成中文是翻它的音,为什么?它的意思在中国找不到恰当的字来翻,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注解。注解什么意思?智慧的意思、觉悟的意思。智跟觉中国字里头有,为什么不翻成智觉?我们用两个字不也可以吗?还是不行,它这个智跟觉不是我们一般概念当中的智跟觉,这就不得已。它的智里面包含三种意思,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中国「智」的意思里头没有这个意思。觉里面也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这个字叫含多义不翻,它的意思很多,只有用音译。总的来说,用最容易、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白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明白、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样的人则称之为佛。
在中国,圣有这个意思,圣人是个明白人,是个对於宇宙人生一切通达的人,这是我们的老师。在中国,代表的人物是孔子,孔圣人。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是个代表,真是老师,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学成之后,实在说是想去做官,能够把他所学的、把他所知道的贡献给人民,为人民服务。他一生最羡慕周公,当时如果那些国君肯用孔子,相信孔子是周公第二,认真负责,鞠躬尽瘁。没人用他,别人听听他的意见,都点头,不错,很好,很好的理想,不容易做到。没人用他,才回家去教学。周游列国十几年,回去时候年岁也大了。六十八岁回去,七十三岁他老人家就过世,所以回家教学只有五年。
如果孔子能够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看得透、看得清楚,不搞政治。释迦牟尼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父亲的王位,人家看得透彻、看得明白。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成就学问、成就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明了之后,要帮助一些还没有明了的人,要帮助他们。古今中外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你说这个世间行业这么多,他选择教学。而从事教学的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孔子办教育是办一个学校,这学校就在一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是教学,教一辈子,没有学校,讲堂是流动的。今天在这里讲,明天又换地方,后天又不知道到哪里去讲了,常常换地方,不在一个地方。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山林树下是他的教室,恒河的两岸也是他的教室,人在什么地方教室就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是属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我们从经典记载得知,世尊的足迹遍五印度,那时候是徒步,走路,而且我们知道印度人都不穿鞋子,赤脚。好在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大彻大悟,教化众生不分族群、不分国家、也不分宗教,接受教育的人程度高下不等;有很高智慧的,我们用现在话来说,专家学者,有不认识字的平民。所以社会上,上从帝王,下至庶民,各行各业,统统都能够开班讲学,教化一切众生。他没有编教科书,也没有编教学大纲,天天跟这些同学们谈话,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以后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记录是佛过世之后才记录下来的,当时都没有。所以他们到处讲学的确很开心、很快乐,为什么?旅行没有行李,什么负担都没有,无论走到哪里,就是三衣一钵,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你看多简单、多快乐,什么压力、负担都没有。
《金刚经》上跟我们讲,佛有五眼,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五眼圆明,这些都是赞叹他老人家的智慧。肉眼,跟我们凡夫一样,有肉眼。天眼就不一样,天眼可以能够看到过去、未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有能力突破空间维次,能够见到我们一般人见不到的空间,这是属於天眼。而慧眼跟天眼又不一样,佛跟我们讲,天人有天眼,没有慧眼,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这就没有慧眼。这是三种烦恼,三种放下一种,执著没有了,就又多了一种眼,有慧眼。阿罗汉、辟支佛有慧眼,这个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只要你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不再执著了,你就得慧眼。你才渐渐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刚刚见到,还不是真正明了,见到了,不甚清楚。
还得要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放下,不再分别,那你得法眼,法眼比慧眼就清楚多了。这个不太好懂,咱们用比喻。年岁大的人眼睛花了,老花眼,看东西能不能看到?看到,模糊,不清楚,这是慧眼;戴上眼镜就看得很清楚,那是法眼。从这个比喻诸位就能够体会到一些,法眼就看得清楚。可是这些事情,遍法界虚空界里面,这些现象究竟从哪来的?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大道理那就还要提升,妄想也要断掉,妄想断掉,佛眼就现前,就是明心见性。见性的时候,你对於宇宙间万事万物,性相、理事、因果彻底明了,这叫佛眼,『无碍眼』,没有障碍了。
「无碍眼」就是无碍慧,究竟圆满智慧现前了,这时候见什么境界?『见一切佛』,见一切佛是什么意思?真正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切智、一切觉。那我们要问,三途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迷了,他是不是一切智?是。这个话怎么讲?我们还用古来祖师大德的比喻来说,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我们把金比作法性,法性是智,把器比作法相,那就是宇宙的现象,万事万相。觉悟的人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现识变的,纯真无妄!迷了的人不知道,不知道所有一切现相是心性,不知道。所以这里头就是觉跟迷的问题,迷的时候称众生,觉的时候称佛,其实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
你觉了,性相不二,迷了,也是性相不二,性相绝对不是说你迷悟它就跟著你变,不是,它从来没有跟你变过。跟你变的那个不是真性,那是什么东西?那是妄想,这个诸位要知道。阿赖耶里面,法相宗经典里面所说的,阿赖耶里头的落谢种子起的反应。真性里头有没有?真性里面没有,真性里头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真也没有妄,这就是佛家讲的不二法门。二是什么?对立的,真性里头没有对立的,凡是对立的东西不是真性。
由此可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引用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实验出来水有见闻觉知,它能够反应出色声香味。见闻觉知里面是有的,见闻觉知里头有没有对立?没有,这个要知道,绝对没有。为什么我们以善的念头对它,它就会反应很美的图案,以恶念对它,就反应出很丑陋的图案,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阿赖耶里面含藏的习气种子起现行,遇缘起现行;遇到善缘,善的起现行,遇到恶缘,恶的起现行。法性里面?法性里头没有善恶,这个道理要懂!这个道理就太深了。
所以,水实验这个科学可以说明六道、十法界的现象,我们讲有因有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这是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里没有,为什么没有?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念头,我们有善念、有恶念,一真法界没有善念、没有恶念。怎么知道?不起心不动念,叫断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我们用一个善念、用一个恶念,不是起心动念吗?不但起心动念,里面还有分别执著。所以它的变现,我们很清楚的意识到是阿赖耶里头的落谢种子,不是真性。你要见性,见到真性,你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然后见什么?见一切众生皆成佛,或者像《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真的,不是假的。
为什么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那样的真诚礼敬?礼敬一切众生就是礼敬自己的真性、礼敬自己的性德,他跟自己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共同一法身,都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无有一法可得,这叫做见一切佛。到这个境界里面,你才真正明白古大德有一句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契入这个境界,这句话才真正明白,没有入这个境界,这句话听不懂。这几个字都认识,话也听得很清楚,好像是懂了,其实完全不懂。为什么不懂?不是你的境界,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怎么会懂?你要懂了你就入这个境界,你入这个境界,你成佛了,然后你看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看的没有两样。
障碍一定要除掉,一切众生统统都是无碍眼,都是五眼圆明。我们凡夫有业障,天眼没有了;有执著,慧眼没有了;有分别,法眼没有了;会起心动念,佛眼没有了;现在只剩下肉眼,把许多的事情看错了。看错了人,吃亏上当,看错了事,也犯了过失,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是经常存在的,只要你留意全都能看到。看到之后你还动不动心?凡夫没有不动心的,吃亏上当很冤枉,这就是你起心动念。一桩事情做得很圆满、很成功,你很兴奋,你很快乐;换句话说,你的反应是七情五欲。
这个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应化在六道、应化在三途,看到六道众生造恶、行善,造恶的多,行善的少,佛菩萨有没有动心?没有,佛菩萨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现象是一回什么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认真仔细去观察,给诸位说,因缘也不是真的,这愈说愈深了。你想想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再想想世尊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讲到诸法实相,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所以没有起心动念;也正是不起心不动念才看得这么清楚,这叫佛眼。比菩萨高明多了,菩萨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佛地才叫究竟圆满。
我们今天是道道地地迷而不觉的凡夫,自己要承认,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没有办法出离。所谓人贵自知之明,这是古圣的格言,难能可贵的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现前这种状况之下,现在接受到佛的教诲,这是个缘;自己能信、能解,这是善根,过去生中的善根。就好像水实验,佛菩萨示现,用一个善的念头对他,他就有很好的反应。我们今天接受佛菩萨经教的教诲,我们就起了反应,起个很想依教奉行、很想在这一生成就,这是过去生中阿赖耶里面有这个习气种子,就好像水反应的图案很美,遇到的是善缘。遇到一个恶缘,杀盗淫妄,我们的心也会被它动,也会跟著它做坏事,这就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佛菩萨与十法界的众生起感应道交,为什么?可以从这些地方体会到,这就是教育,帮助一个人回头是岸。
阿赖耶识里面无量劫来薰修的善的种子,这就是因,佛菩萨看到他有这个因,这个因就是感;佛菩萨来帮助他、来触动他,那是缘,所以佛菩萨的教诲是缘。遇到这个缘,他的善根起现行,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怎样提升自己,其他的是小事,不足以为道,全是假的,你搞它干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桩大事情。
昨天深圳有个同修往生,下午四点多钟往生的,他在往生前说要到香港来看我。昨天晚上我们讲经开讲的时候他走的,预知时至,非常难得。这就是有善根,善根成熟了。早年听我讲经,听我讲到《往生传》里面这些念佛的人,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他就成功,他就走了,预知时至,就走了,纵有寿命,不要了。成功而不走,他只有一个条件,他跟这个世间还有缘,还不能走。那就是什么?要多带几个人走,多帮助几个人走,除这个事情之外他没有第二桩事情。如果跟这个世间没有缘,没有人听他的,没有人接受他教诲,就走了。这位同修只有三十八岁,预知时至,他是怎么修成的?向小莉居士护他的法,他想闭三年关,向小莉护持他。三年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的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没有其他的念头。三年不说一句话,这很重要,成功的秘诀就在此地。这是什么?万缘放下,得念佛三昧。
昨天走的,距离三年还差二个月,二年十个月,成功了。你看看,往生就这么容易,就这么简单,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真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就得无碍眼,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上所说的,他都见到了。好,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三首偈: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谛观』就是现在人所说细心的看、仔细的看,恭恭敬敬的看,老老实实的看,这叫「谛观」,看佛。佛像,古时候造像著重在表法,佛经里面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经》。佛教造像要怎样造法,身相各个部位的比例要相称,也就是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要能够标示出来,细细去看都能看得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相好代表著智慧的福报,当然智慧、福报是果,果必有因。让我们看到果,就想到佛菩萨当年在世他是怎样修因,才能成就这样殊胜的相好,给我们后学的人带来很大的启发,很重要的教育意义。这就是供养佛像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
前面第一个意思是报恩的意思,所谓报本反始,我们要纪念老师。第二个意思,看到老师的像,要向老师学习,效法老师。这不是拜偶像,这不是迷信,这是教育。这两种教育诸位想想多么重要,多有意义,怎么能说它是迷信?这个误会叫天大的误会!就以现在社会国家,我们到任何一个国家去,公共场所,尤其是政府的机关,你都会看到它悬挂著总统、副总统的像,它的国旗、国徽。那我们要问,这是不是迷信?这是不是拜偶像?为什么我们造佛的像就变成偶像?你们塑造的这些像都不叫偶像,都不叫迷信?
佛的像的意义比这些像的意义更深更广!三十二相,这最简单的、最明显的,三十二种善因善果,一看就提醒你要修善因才能得善果。善要真善,然后才附带著有好,叫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正佛的相好我们造不出来,像《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那是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单单讲相好就不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只能够看个粗枝大叶,极其微细的相好我们没办法觉察到。所以为什么叫你谛观,谛观里头就有这个意思。
谛观里头最重要的叫观想,想佛的智慧、想佛的道德、想佛的慈悲、想佛的功德,无私无我,清净平等。教化众生,应以什么身教,他就现什么身,看众生的程度、根性应机施教,没有定法,所以才能普度众生。如果有定法就不能普度,为什么?定法你只能适合於你的教学标准,不适合的就没法子。佛没有教学标准,没有定法,所以十法界的众生统统都教,一个也不漏,正是佛门里面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才是真正平等慈悲。没有善根的人,佛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佛帮助他增长,善根成熟的人,佛帮助他成就。《华严经》上自始至终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字里行间你都能够体会得到佛陀在世教化众生的精神。
谛观佛的时候,引发的大愿是当愿一切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严」是庄严,我们今天讲美好,没有一丝毫缺陷。为什么要举普贤?观音菩萨不是很好吗?文殊菩萨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单单举普贤?如果要是讲端正严好,可以说所有的菩萨端正严好统统都具足。那么举普贤表什么意思?普贤代表真干!世尊的大乘教传到中国来,大乘教里面最主要的是四个法门,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四门功课,由四个菩萨来代表,这个要知道。
第一位是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教学要从这个地方开始,所以他的名字叫地藏。地是什么?大地;藏是宝藏。你看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人生活在世间,生活依靠什么?依靠大地,依靠大地上的宝藏我们才能生活。我们吃的五谷杂粮是地上长的,这是宝;我们穿的、用的,都是大地出生的。除植物之外有矿物,大地底下有无量的矿物,供给我们日用所需,所以用地藏。
反过来比喻我们,地是心地。佛说了,我们的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好比是矿藏,大地里面含藏著许多贵重的金属;无量的德能如同大地的运作,无量的相好就好像大地表面上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五谷杂粮,相好。所以地藏这个名词是表法的,如果我们懂得开采心地宝藏,受用不尽!你的智慧、你的德能、相好,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需不需要去经营得到?不需要。世间人的富贵得来可不容易,你们想想看,《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富贵,《无量寿经》上所讲的阿弥陀佛的富贵,要不要去经营?不需要,自然的。这一栋大楼你看需要多少人设计,这些材料、这些人工,缺一个都不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里面的七宝宫殿,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去营造,自然的。
我们在日常饮食,三餐饭需要厨房很多工作人员去做。你看极乐世界,你想吃饭,念头才一动,饭菜已经摆在桌上了,百味饮食。百味,从前皇帝的饮食,每餐的菜都是一百道菜,百味饮食典故从这儿来的;不管皇帝吃不吃,反正每餐一定是一百道菜。所以御厨,那当然都是名厨,这一百道菜还不能天天一样;天天一样那不行,人家看到讨厌,总得要常常换。在极乐世界你要想吃饭,可能一百道是最少的,极乐世界,《往生经》里面有说到这个问题。可是再一想,已经到极乐世界,不是在十法界里头,用不著了。一用不著的时候,它就没有了,所以也不需要收拾,也不要去洗碗、洗筷子,不需要,自然就没有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真的是随心所欲,真的叫心想事成。为什么?性德的起用,这叫得大自在!
你居住的房舍,房舍之庄严精美,称为宫殿。你喜欢在地面上,你住的房舍在地面,你喜欢在空中,居住的房子就升到空中去了。想升多高它就多高,稳稳当当,一点晃摇都没有,丝毫震动都没有。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全都是属於果报,都是属於性德。用什么方法?就好像我们大地五谷杂粮要种才有收获,地下里面金银铜铁这些矿要去开采,开采出来还要冶炼,否则的话你得不到这个用处。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宝,就是智慧、德能、相好,用什么方法去开采?地藏菩萨教给我们,孝亲尊师,所以《地藏经》是佛门孝经。开采性德就这两个重要的工具,人人都有,你自己要会用,你才能开采你自性里面的宝藏。
你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佛是讲给韦提希夫人听的,韦提希夫人实在讲也是菩萨再来的,以皇后的身分来度化众生。她代我们问,佛跟她解答,就是跟我们大家说,这一问一答。学佛从哪里学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里学起。这个四句诸位想想看,是不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所以大乘教里面,这是头一堂课,修学的第一门功课,孝亲尊师。如果没有这堂课,你学其他的全落空,像盖房子一样,这是第一层。
孝亲尊师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他代表是什么?大慈大悲,慈悲的教育,就是把孝亲尊师扩大了,实在讲就是「孝敬」两个字。孝敬扩大,孝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是第二堂课。菩萨戒经里面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又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对佛要敬,对父母要孝。观音菩萨做到,把孝敬推广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爱的教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观世音菩萨代表的。然后你就晓得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用什么救苦救难?用大孝、用大敬,孝敬就能救苦救难。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灾难太多了,冲突多,怎样化解冲突?怎样让这个世界恢复到和平?观音菩萨这个真有效,人人能够孝亲,把孝亲发扬光大,人人能够敬老师,把敬爱发扬光大,冲突没有了,灾难没有了,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没有人知道。所以见到地藏菩萨形像立刻就要想到孝亲尊师,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形像,就要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应当要孝、要敬。
第三个课程是文殊代表的,文殊代表智慧、代表理智。为什么?孝敬如果有感情在里面就不圆满,感情会产生偏差,会产生偏爱,就做不到公平。所以应该怎样?应该要理智,要用智慧,不要用感情;要用清净,不要用染污;要用平等,不要用高下。这是文殊菩萨代表的,那就跟佛一样。
第四个就是普贤,普贤代表什么?普贤代表实践,就是落实,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实在自己生活,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普贤是落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真干!他样样都做到了。所以「谛观佛时」,这个意思你就明了了,对於佛陀的教诲我们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像普贤菩萨一样。诸位要知道,这部《华严经》,华严三圣,一佛二菩萨,做为这个课程上的表法。佛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意思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什么?法性!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起个名字叫法身佛。有没有形相?没有形相,法身佛没有形相,遍一切处;现在科学家讲的能量,科学上名词讲的「场」,能量、场,没有形相。
另外两位菩萨,一个就是文殊,一个就是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普」的意思就跟毗卢遮那相应,普是普遍,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贤」,下一品我们就要讲到,下一品是「贤首品」,会把「贤」字做详细的解释。自性本具的贤德!自己要做到普贤,然后回头看一切众生无一不是普贤,它有这么深的含义在。所以见到普贤菩萨,我们心就要生惭愧,为什么?他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应当努力迎头赶上。现在从最基础的,《弟子规》没做到,最基础的。面对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於诸佛的教诲,点点滴滴圆满落实了,不论是哪一部经律论,他全部做到了。
诸佛教诲对普贤是实学,真实的学习,没有一句是空话。弟子规圆满做到,十善业道圆满做到,三皈五戒圆满做到,六度万行圆满做到,没有一样他不是圆满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这叫普贤。我们世间人不能跟他比,世间人做学问,一生著作等身,并没有完全做到;学得很多,理解的很多,为人演说的也很多,自己没做到。所以天台大师说过,智者,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日本人对他非常崇拜,韩国也是。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我问他们,传说当中,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说他们知道,他们也有这个传说,古老的传说,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韩国。
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大的效果?一直影响到现在,影响到全世界。没有别的,他统统做到以后才说、才教人,他真的是以身作则,做个最好的榜样。所以,人不能不服他,不能不受影响,道理在此地,这叫圣人。凡是他说到的,他都能做到,贤人,差一等。为什么差一等?圣人,很多做到了他没有说,他是圆满的;贤人,他说到的他真能兑现,他能做到,没说的那不算。如果说到做不到,这是凡人,不是圣贤;说到做不到,不是不做,说了也做,做得不圆满。譬如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前读书人做不做?做。如果我们用一百分做为满分的话,他顶多只能做个十分、二十分,跟贤人比他不及格,道理在此地。凡夫学圣贤为什么学不成?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落实。为什么不能落实?烦恼习气放不下,真正原因在此地,所以你成不了圣,也成不了贤。
在佛法里面,圣是佛,贤是菩萨,你看看我们这里讲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他必须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这才做到一点,真干!入佛的境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学了,真正入学学习了。八十八品见惑里头,头一条身见,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做到了,做得当然不圆满,能做到个三分、能做到个五分就入门;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一分都做不到。然后二信、三信,大概他就圆满了,这门课就圆满了。
圆满之后再断思惑,思惑是什么?贪瞋痴慢疑,也是分分慢慢断。到七信位断干净了,六道里面的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因,所以菩萨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里面了。不在六道里面到哪里去?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他在那个地方再去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尽了,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相似佛位。佛断什么?佛断最后的无明,最后这一品无明破掉,他就离开十法界,到华藏世界去了;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这时候他就跟毗卢遮那佛融入一体。
我们对於这些教诲不能不清楚,不清楚你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怎么个学法;清楚之后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这个路怎么走法。现在我们有没有开始走?开始了,走得很缓慢,是这个方向、是这个目标,没错,有没有上道?没上道。好像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我们现在在引道上走,没有到高速公路;引道就是引导你上高速公路的这条路,我们现在在引道上。什么时候这个车开上高速公路?开上高速公路就是初信位的菩萨,见惑真的断了,真放下了。
真放下是正知正见,这时候知还谈不上,是正见,见解没有错误;再把思惑断尽才是正知,那就是正知正见,到七信位就正知正见。可是初信就正见,到七信正知,这要懂。所以阿罗汉称为正觉,再往前面走,菩萨是正等正觉,达到目的地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用高速公路的比喻诸位好懂。高速公路从哪里上去?我们现在还没找到,还在找那个引道从哪里上去,找到引道就保证能上得去。什么时候上去?见惑断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这里面详细的解释在下一品,「贤首品」里面,我们就会读到。
所以这个经愈读愈有味道,字字句句与我们的关系太大了。一部《华严经》讲什么?讲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不是身外之事,切身的大事。然后才晓得我们错在什么地方,一定要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才能把自己的灵性不断的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提升的原理原则没有别的,就是烦恼轻、智慧长;智慧长是提升,烦恼放下你就会往上提升,烦恼放不下就没有法子往上提升。放下是真功夫,看破是真学问,看破就向上提升,向上提升还要放下,你没有放下得尽;全部都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了,那是圆满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你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一路都知道;从初发心到无上正等正觉,在这个道路上,每进一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问人。你问人,人家没有达到你的境界,他怎么会知道!
问谁?读经。当然最方便的、最简单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成佛之道。从初信,我们这是第二会,第二会是十信会,第三会十住,第四会十行,第五会十回向,第六会十地,后面是等觉、妙觉,《华严经》讲的成佛之道。《华严经》所说的反本归真,真的叫破迷开悟,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统统在《华严》上。
那你要问,有没有个简单的方法?这是很多人提出来的,我最初学佛的时候,向章嘉大师就提出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个方法教我很快就入进去?他老人家教给我的也真的是简单明了,「看破、放下」,你就契入了。从哪里下手?这很重要,老师告诉我「布施」。所以菩萨六门功课,六波罗蜜头一个就是布施,后面五个还都是布施,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是属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於法布施,答一个布施就圆满了。你不放下不行!普贤菩萨就是示现彻底放下,没有一样不放下,所以他示现的样样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普贤。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九段第二首看起: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见佛』,我们学佛的同学们,大多数家里都供著有佛像,朝暮课诵礼拜。佛不住世,佛像就代表佛,见到佛像如见其人。有些不了解的人说我们是迷信、是拜偶像,他不知道佛门里面供佛像、拜佛像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我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一定要向他解释。造像,无论是泥塑木雕,或者是金属铸造,乃至绘画,古今中外,乃至从没有文字之前,这些古代的我们一般讲原始人,他们在石头上,或者是在石洞里面、洞穴里面,因为以前住洞穴,在洞穴岩石里面也有些雕刻,雕刻里面最常见的就是人像。你能说这是迷信吗?如果说这是迷信,现代的社会人像就太多了,我们走在马路上,你看到广告里头多少人像,那是不是迷信?这个要懂得,要搞清楚。
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纪念的意思。我们的老师,纵然时间距离很久远,我们念念不忘。几千年的,我们讲祖师,都不忘他的恩德,现前的老师哪有不尊重的道理?所以供养老师的形像是尊师重道,是对於老师的教训念念不忘,见到老师的像就想到老师的教诲,这算是迷信吗?在家庭里面,父母在,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不在了,许多人家庭里面也供著有先人的照片,这是迷信吗?为什么要供这个?所谓是饮水思源。我们这个身从哪里来的?从父母而来的,父母之身从祖父母而来,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宗。几千年的先祖根本就不认识,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不得已给他供个牌位,这也是迷信吗?对远祖都这样尊重、这样怀念,眼前的父母、祖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这是伦理教育,慎终追远,这是追远的教育,你说这个恩情多么厚!
迷信、拜偶像就把它否定了,否定之后才带来今天社会的动乱,带给现在的社会是极端的自私自利,所谓是本位主义,只有自己,父母亲都没有放在心上。我们冷静去想想,我们是孝养父母好,还是不孝父母的好?我们这一代不要父母,不孝父母,你的儿女也不会孝顺你,这是什么?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上行下效,他从小就学会了。所以古人教孝是什么时候?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怎么教?你对你父母尽孝,他看到了,他将来长大就对自己父母尽孝,认为这是当然之理。你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你要让你的小孩、儿女去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是教育。
佛是大圣人,什么叫圣人,甚至什么叫佛,都没搞清楚,学佛的人佛都没搞清楚。佛是印度话,古印度的梵语,翻成中文是翻它的音,为什么?它的意思在中国找不到恰当的字来翻,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注解。注解什么意思?智慧的意思、觉悟的意思。智跟觉中国字里头有,为什么不翻成智觉?我们用两个字不也可以吗?还是不行,它这个智跟觉不是我们一般概念当中的智跟觉,这就不得已。它的智里面包含三种意思,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中国「智」的意思里头没有这个意思。觉里面也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这个字叫含多义不翻,它的意思很多,只有用音译。总的来说,用最容易、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白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明白、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样的人则称之为佛。
在中国,圣有这个意思,圣人是个明白人,是个对於宇宙人生一切通达的人,这是我们的老师。在中国,代表的人物是孔子,孔圣人。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是个代表,真是老师,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学成之后,实在说是想去做官,能够把他所学的、把他所知道的贡献给人民,为人民服务。他一生最羡慕周公,当时如果那些国君肯用孔子,相信孔子是周公第二,认真负责,鞠躬尽瘁。没人用他,别人听听他的意见,都点头,不错,很好,很好的理想,不容易做到。没人用他,才回家去教学。周游列国十几年,回去时候年岁也大了。六十八岁回去,七十三岁他老人家就过世,所以回家教学只有五年。
如果孔子能够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看得透、看得清楚,不搞政治。释迦牟尼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父亲的王位,人家看得透彻、看得明白。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成就学问、成就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明了之后,要帮助一些还没有明了的人,要帮助他们。古今中外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你说这个世间行业这么多,他选择教学。而从事教学的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孔子办教育是办一个学校,这学校就在一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是教学,教一辈子,没有学校,讲堂是流动的。今天在这里讲,明天又换地方,后天又不知道到哪里去讲了,常常换地方,不在一个地方。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山林树下是他的教室,恒河的两岸也是他的教室,人在什么地方教室就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是属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我们从经典记载得知,世尊的足迹遍五印度,那时候是徒步,走路,而且我们知道印度人都不穿鞋子,赤脚。好在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大彻大悟,教化众生不分族群、不分国家、也不分宗教,接受教育的人程度高下不等;有很高智慧的,我们用现在话来说,专家学者,有不认识字的平民。所以社会上,上从帝王,下至庶民,各行各业,统统都能够开班讲学,教化一切众生。他没有编教科书,也没有编教学大纲,天天跟这些同学们谈话,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以后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记录是佛过世之后才记录下来的,当时都没有。所以他们到处讲学的确很开心、很快乐,为什么?旅行没有行李,什么负担都没有,无论走到哪里,就是三衣一钵,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你看多简单、多快乐,什么压力、负担都没有。
《金刚经》上跟我们讲,佛有五眼,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五眼圆明,这些都是赞叹他老人家的智慧。肉眼,跟我们凡夫一样,有肉眼。天眼就不一样,天眼可以能够看到过去、未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有能力突破空间维次,能够见到我们一般人见不到的空间,这是属於天眼。而慧眼跟天眼又不一样,佛跟我们讲,天人有天眼,没有慧眼,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这就没有慧眼。这是三种烦恼,三种放下一种,执著没有了,就又多了一种眼,有慧眼。阿罗汉、辟支佛有慧眼,这个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只要你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不再执著了,你就得慧眼。你才渐渐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刚刚见到,还不是真正明了,见到了,不甚清楚。
还得要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放下,不再分别,那你得法眼,法眼比慧眼就清楚多了。这个不太好懂,咱们用比喻。年岁大的人眼睛花了,老花眼,看东西能不能看到?看到,模糊,不清楚,这是慧眼;戴上眼镜就看得很清楚,那是法眼。从这个比喻诸位就能够体会到一些,法眼就看得清楚。可是这些事情,遍法界虚空界里面,这些现象究竟从哪来的?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大道理那就还要提升,妄想也要断掉,妄想断掉,佛眼就现前,就是明心见性。见性的时候,你对於宇宙间万事万物,性相、理事、因果彻底明了,这叫佛眼,『无碍眼』,没有障碍了。
「无碍眼」就是无碍慧,究竟圆满智慧现前了,这时候见什么境界?『见一切佛』,见一切佛是什么意思?真正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切智、一切觉。那我们要问,三途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迷了,他是不是一切智?是。这个话怎么讲?我们还用古来祖师大德的比喻来说,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我们把金比作法性,法性是智,把器比作法相,那就是宇宙的现象,万事万相。觉悟的人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现识变的,纯真无妄!迷了的人不知道,不知道所有一切现相是心性,不知道。所以这里头就是觉跟迷的问题,迷的时候称众生,觉的时候称佛,其实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
你觉了,性相不二,迷了,也是性相不二,性相绝对不是说你迷悟它就跟著你变,不是,它从来没有跟你变过。跟你变的那个不是真性,那是什么东西?那是妄想,这个诸位要知道。阿赖耶里面,法相宗经典里面所说的,阿赖耶里头的落谢种子起的反应。真性里头有没有?真性里面没有,真性里头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真也没有妄,这就是佛家讲的不二法门。二是什么?对立的,真性里头没有对立的,凡是对立的东西不是真性。
由此可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引用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实验出来水有见闻觉知,它能够反应出色声香味。见闻觉知里面是有的,见闻觉知里头有没有对立?没有,这个要知道,绝对没有。为什么我们以善的念头对它,它就会反应很美的图案,以恶念对它,就反应出很丑陋的图案,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阿赖耶里面含藏的习气种子起现行,遇缘起现行;遇到善缘,善的起现行,遇到恶缘,恶的起现行。法性里面?法性里头没有善恶,这个道理要懂!这个道理就太深了。
所以,水实验这个科学可以说明六道、十法界的现象,我们讲有因有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这是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里没有,为什么没有?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念头,我们有善念、有恶念,一真法界没有善念、没有恶念。怎么知道?不起心不动念,叫断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我们用一个善念、用一个恶念,不是起心动念吗?不但起心动念,里面还有分别执著。所以它的变现,我们很清楚的意识到是阿赖耶里头的落谢种子,不是真性。你要见性,见到真性,你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然后见什么?见一切众生皆成佛,或者像《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真的,不是假的。
为什么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那样的真诚礼敬?礼敬一切众生就是礼敬自己的真性、礼敬自己的性德,他跟自己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共同一法身,都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无有一法可得,这叫做见一切佛。到这个境界里面,你才真正明白古大德有一句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契入这个境界,这句话才真正明白,没有入这个境界,这句话听不懂。这几个字都认识,话也听得很清楚,好像是懂了,其实完全不懂。为什么不懂?不是你的境界,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怎么会懂?你要懂了你就入这个境界,你入这个境界,你成佛了,然后你看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看的没有两样。
障碍一定要除掉,一切众生统统都是无碍眼,都是五眼圆明。我们凡夫有业障,天眼没有了;有执著,慧眼没有了;有分别,法眼没有了;会起心动念,佛眼没有了;现在只剩下肉眼,把许多的事情看错了。看错了人,吃亏上当,看错了事,也犯了过失,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是经常存在的,只要你留意全都能看到。看到之后你还动不动心?凡夫没有不动心的,吃亏上当很冤枉,这就是你起心动念。一桩事情做得很圆满、很成功,你很兴奋,你很快乐;换句话说,你的反应是七情五欲。
这个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应化在六道、应化在三途,看到六道众生造恶、行善,造恶的多,行善的少,佛菩萨有没有动心?没有,佛菩萨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现象是一回什么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认真仔细去观察,给诸位说,因缘也不是真的,这愈说愈深了。你想想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再想想世尊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讲到诸法实相,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所以没有起心动念;也正是不起心不动念才看得这么清楚,这叫佛眼。比菩萨高明多了,菩萨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佛地才叫究竟圆满。
我们今天是道道地地迷而不觉的凡夫,自己要承认,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没有办法出离。所谓人贵自知之明,这是古圣的格言,难能可贵的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现前这种状况之下,现在接受到佛的教诲,这是个缘;自己能信、能解,这是善根,过去生中的善根。就好像水实验,佛菩萨示现,用一个善的念头对他,他就有很好的反应。我们今天接受佛菩萨经教的教诲,我们就起了反应,起个很想依教奉行、很想在这一生成就,这是过去生中阿赖耶里面有这个习气种子,就好像水反应的图案很美,遇到的是善缘。遇到一个恶缘,杀盗淫妄,我们的心也会被它动,也会跟著它做坏事,这就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佛菩萨与十法界的众生起感应道交,为什么?可以从这些地方体会到,这就是教育,帮助一个人回头是岸。
阿赖耶识里面无量劫来薰修的善的种子,这就是因,佛菩萨看到他有这个因,这个因就是感;佛菩萨来帮助他、来触动他,那是缘,所以佛菩萨的教诲是缘。遇到这个缘,他的善根起现行,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怎样提升自己,其他的是小事,不足以为道,全是假的,你搞它干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桩大事情。
昨天深圳有个同修往生,下午四点多钟往生的,他在往生前说要到香港来看我。昨天晚上我们讲经开讲的时候他走的,预知时至,非常难得。这就是有善根,善根成熟了。早年听我讲经,听我讲到《往生传》里面这些念佛的人,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他就成功,他就走了,预知时至,就走了,纵有寿命,不要了。成功而不走,他只有一个条件,他跟这个世间还有缘,还不能走。那就是什么?要多带几个人走,多帮助几个人走,除这个事情之外他没有第二桩事情。如果跟这个世间没有缘,没有人听他的,没有人接受他教诲,就走了。这位同修只有三十八岁,预知时至,他是怎么修成的?向小莉居士护他的法,他想闭三年关,向小莉护持他。三年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的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没有其他的念头。三年不说一句话,这很重要,成功的秘诀就在此地。这是什么?万缘放下,得念佛三昧。
昨天走的,距离三年还差二个月,二年十个月,成功了。你看看,往生就这么容易,就这么简单,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真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就得无碍眼,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上所说的,他都见到了。好,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三首偈: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谛观』就是现在人所说细心的看、仔细的看,恭恭敬敬的看,老老实实的看,这叫「谛观」,看佛。佛像,古时候造像著重在表法,佛经里面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经》。佛教造像要怎样造法,身相各个部位的比例要相称,也就是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要能够标示出来,细细去看都能看得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相好代表著智慧的福报,当然智慧、福报是果,果必有因。让我们看到果,就想到佛菩萨当年在世他是怎样修因,才能成就这样殊胜的相好,给我们后学的人带来很大的启发,很重要的教育意义。这就是供养佛像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
前面第一个意思是报恩的意思,所谓报本反始,我们要纪念老师。第二个意思,看到老师的像,要向老师学习,效法老师。这不是拜偶像,这不是迷信,这是教育。这两种教育诸位想想多么重要,多有意义,怎么能说它是迷信?这个误会叫天大的误会!就以现在社会国家,我们到任何一个国家去,公共场所,尤其是政府的机关,你都会看到它悬挂著总统、副总统的像,它的国旗、国徽。那我们要问,这是不是迷信?这是不是拜偶像?为什么我们造佛的像就变成偶像?你们塑造的这些像都不叫偶像,都不叫迷信?
佛的像的意义比这些像的意义更深更广!三十二相,这最简单的、最明显的,三十二种善因善果,一看就提醒你要修善因才能得善果。善要真善,然后才附带著有好,叫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正佛的相好我们造不出来,像《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那是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单单讲相好就不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只能够看个粗枝大叶,极其微细的相好我们没办法觉察到。所以为什么叫你谛观,谛观里头就有这个意思。
谛观里头最重要的叫观想,想佛的智慧、想佛的道德、想佛的慈悲、想佛的功德,无私无我,清净平等。教化众生,应以什么身教,他就现什么身,看众生的程度、根性应机施教,没有定法,所以才能普度众生。如果有定法就不能普度,为什么?定法你只能适合於你的教学标准,不适合的就没法子。佛没有教学标准,没有定法,所以十法界的众生统统都教,一个也不漏,正是佛门里面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才是真正平等慈悲。没有善根的人,佛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佛帮助他增长,善根成熟的人,佛帮助他成就。《华严经》上自始至终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字里行间你都能够体会得到佛陀在世教化众生的精神。
谛观佛的时候,引发的大愿是当愿一切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严」是庄严,我们今天讲美好,没有一丝毫缺陷。为什么要举普贤?观音菩萨不是很好吗?文殊菩萨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单单举普贤?如果要是讲端正严好,可以说所有的菩萨端正严好统统都具足。那么举普贤表什么意思?普贤代表真干!世尊的大乘教传到中国来,大乘教里面最主要的是四个法门,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四门功课,由四个菩萨来代表,这个要知道。
第一位是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教学要从这个地方开始,所以他的名字叫地藏。地是什么?大地;藏是宝藏。你看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人生活在世间,生活依靠什么?依靠大地,依靠大地上的宝藏我们才能生活。我们吃的五谷杂粮是地上长的,这是宝;我们穿的、用的,都是大地出生的。除植物之外有矿物,大地底下有无量的矿物,供给我们日用所需,所以用地藏。
反过来比喻我们,地是心地。佛说了,我们的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好比是矿藏,大地里面含藏著许多贵重的金属;无量的德能如同大地的运作,无量的相好就好像大地表面上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五谷杂粮,相好。所以地藏这个名词是表法的,如果我们懂得开采心地宝藏,受用不尽!你的智慧、你的德能、相好,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需不需要去经营得到?不需要。世间人的富贵得来可不容易,你们想想看,《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富贵,《无量寿经》上所讲的阿弥陀佛的富贵,要不要去经营?不需要,自然的。这一栋大楼你看需要多少人设计,这些材料、这些人工,缺一个都不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里面的七宝宫殿,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去营造,自然的。
我们在日常饮食,三餐饭需要厨房很多工作人员去做。你看极乐世界,你想吃饭,念头才一动,饭菜已经摆在桌上了,百味饮食。百味,从前皇帝的饮食,每餐的菜都是一百道菜,百味饮食典故从这儿来的;不管皇帝吃不吃,反正每餐一定是一百道菜。所以御厨,那当然都是名厨,这一百道菜还不能天天一样;天天一样那不行,人家看到讨厌,总得要常常换。在极乐世界你要想吃饭,可能一百道是最少的,极乐世界,《往生经》里面有说到这个问题。可是再一想,已经到极乐世界,不是在十法界里头,用不著了。一用不著的时候,它就没有了,所以也不需要收拾,也不要去洗碗、洗筷子,不需要,自然就没有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真的是随心所欲,真的叫心想事成。为什么?性德的起用,这叫得大自在!
你居住的房舍,房舍之庄严精美,称为宫殿。你喜欢在地面上,你住的房舍在地面,你喜欢在空中,居住的房子就升到空中去了。想升多高它就多高,稳稳当当,一点晃摇都没有,丝毫震动都没有。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全都是属於果报,都是属於性德。用什么方法?就好像我们大地五谷杂粮要种才有收获,地下里面金银铜铁这些矿要去开采,开采出来还要冶炼,否则的话你得不到这个用处。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宝,就是智慧、德能、相好,用什么方法去开采?地藏菩萨教给我们,孝亲尊师,所以《地藏经》是佛门孝经。开采性德就这两个重要的工具,人人都有,你自己要会用,你才能开采你自性里面的宝藏。
你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佛是讲给韦提希夫人听的,韦提希夫人实在讲也是菩萨再来的,以皇后的身分来度化众生。她代我们问,佛跟她解答,就是跟我们大家说,这一问一答。学佛从哪里学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里学起。这个四句诸位想想看,是不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所以大乘教里面,这是头一堂课,修学的第一门功课,孝亲尊师。如果没有这堂课,你学其他的全落空,像盖房子一样,这是第一层。
孝亲尊师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他代表是什么?大慈大悲,慈悲的教育,就是把孝亲尊师扩大了,实在讲就是「孝敬」两个字。孝敬扩大,孝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是第二堂课。菩萨戒经里面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又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对佛要敬,对父母要孝。观音菩萨做到,把孝敬推广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爱的教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观世音菩萨代表的。然后你就晓得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用什么救苦救难?用大孝、用大敬,孝敬就能救苦救难。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灾难太多了,冲突多,怎样化解冲突?怎样让这个世界恢复到和平?观音菩萨这个真有效,人人能够孝亲,把孝亲发扬光大,人人能够敬老师,把敬爱发扬光大,冲突没有了,灾难没有了,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没有人知道。所以见到地藏菩萨形像立刻就要想到孝亲尊师,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形像,就要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应当要孝、要敬。
第三个课程是文殊代表的,文殊代表智慧、代表理智。为什么?孝敬如果有感情在里面就不圆满,感情会产生偏差,会产生偏爱,就做不到公平。所以应该怎样?应该要理智,要用智慧,不要用感情;要用清净,不要用染污;要用平等,不要用高下。这是文殊菩萨代表的,那就跟佛一样。
第四个就是普贤,普贤代表什么?普贤代表实践,就是落实,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实在自己生活,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普贤是落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真干!他样样都做到了。所以「谛观佛时」,这个意思你就明了了,对於佛陀的教诲我们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像普贤菩萨一样。诸位要知道,这部《华严经》,华严三圣,一佛二菩萨,做为这个课程上的表法。佛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意思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什么?法性!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起个名字叫法身佛。有没有形相?没有形相,法身佛没有形相,遍一切处;现在科学家讲的能量,科学上名词讲的「场」,能量、场,没有形相。
另外两位菩萨,一个就是文殊,一个就是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普」的意思就跟毗卢遮那相应,普是普遍,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贤」,下一品我们就要讲到,下一品是「贤首品」,会把「贤」字做详细的解释。自性本具的贤德!自己要做到普贤,然后回头看一切众生无一不是普贤,它有这么深的含义在。所以见到普贤菩萨,我们心就要生惭愧,为什么?他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应当努力迎头赶上。现在从最基础的,《弟子规》没做到,最基础的。面对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於诸佛的教诲,点点滴滴圆满落实了,不论是哪一部经律论,他全部做到了。
诸佛教诲对普贤是实学,真实的学习,没有一句是空话。弟子规圆满做到,十善业道圆满做到,三皈五戒圆满做到,六度万行圆满做到,没有一样他不是圆满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这叫普贤。我们世间人不能跟他比,世间人做学问,一生著作等身,并没有完全做到;学得很多,理解的很多,为人演说的也很多,自己没做到。所以天台大师说过,智者,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日本人对他非常崇拜,韩国也是。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我问他们,传说当中,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说他们知道,他们也有这个传说,古老的传说,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韩国。
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大的效果?一直影响到现在,影响到全世界。没有别的,他统统做到以后才说、才教人,他真的是以身作则,做个最好的榜样。所以,人不能不服他,不能不受影响,道理在此地,这叫圣人。凡是他说到的,他都能做到,贤人,差一等。为什么差一等?圣人,很多做到了他没有说,他是圆满的;贤人,他说到的他真能兑现,他能做到,没说的那不算。如果说到做不到,这是凡人,不是圣贤;说到做不到,不是不做,说了也做,做得不圆满。譬如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前读书人做不做?做。如果我们用一百分做为满分的话,他顶多只能做个十分、二十分,跟贤人比他不及格,道理在此地。凡夫学圣贤为什么学不成?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落实。为什么不能落实?烦恼习气放不下,真正原因在此地,所以你成不了圣,也成不了贤。
在佛法里面,圣是佛,贤是菩萨,你看看我们这里讲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他必须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这才做到一点,真干!入佛的境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学了,真正入学学习了。八十八品见惑里头,头一条身见,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做到了,做得当然不圆满,能做到个三分、能做到个五分就入门;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一分都做不到。然后二信、三信,大概他就圆满了,这门课就圆满了。
圆满之后再断思惑,思惑是什么?贪瞋痴慢疑,也是分分慢慢断。到七信位断干净了,六道里面的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因,所以菩萨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里面了。不在六道里面到哪里去?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他在那个地方再去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尽了,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相似佛位。佛断什么?佛断最后的无明,最后这一品无明破掉,他就离开十法界,到华藏世界去了;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这时候他就跟毗卢遮那佛融入一体。
我们对於这些教诲不能不清楚,不清楚你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怎么个学法;清楚之后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这个路怎么走法。现在我们有没有开始走?开始了,走得很缓慢,是这个方向、是这个目标,没错,有没有上道?没上道。好像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我们现在在引道上走,没有到高速公路;引道就是引导你上高速公路的这条路,我们现在在引道上。什么时候这个车开上高速公路?开上高速公路就是初信位的菩萨,见惑真的断了,真放下了。
真放下是正知正见,这时候知还谈不上,是正见,见解没有错误;再把思惑断尽才是正知,那就是正知正见,到七信位就正知正见。可是初信就正见,到七信正知,这要懂。所以阿罗汉称为正觉,再往前面走,菩萨是正等正觉,达到目的地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用高速公路的比喻诸位好懂。高速公路从哪里上去?我们现在还没找到,还在找那个引道从哪里上去,找到引道就保证能上得去。什么时候上去?见惑断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这里面详细的解释在下一品,「贤首品」里面,我们就会读到。
所以这个经愈读愈有味道,字字句句与我们的关系太大了。一部《华严经》讲什么?讲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不是身外之事,切身的大事。然后才晓得我们错在什么地方,一定要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才能把自己的灵性不断的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提升的原理原则没有别的,就是烦恼轻、智慧长;智慧长是提升,烦恼放下你就会往上提升,烦恼放不下就没有法子往上提升。放下是真功夫,看破是真学问,看破就向上提升,向上提升还要放下,你没有放下得尽;全部都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了,那是圆满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你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一路都知道;从初发心到无上正等正觉,在这个道路上,每进一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问人。你问人,人家没有达到你的境界,他怎么会知道!
问谁?读经。当然最方便的、最简单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成佛之道。从初信,我们这是第二会,第二会是十信会,第三会十住,第四会十行,第五会十回向,第六会十地,后面是等觉、妙觉,《华严经》讲的成佛之道。《华严经》所说的反本归真,真的叫破迷开悟,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统统在《华严》上。
那你要问,有没有个简单的方法?这是很多人提出来的,我最初学佛的时候,向章嘉大师就提出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个方法教我很快就入进去?他老人家教给我的也真的是简单明了,「看破、放下」,你就契入了。从哪里下手?这很重要,老师告诉我「布施」。所以菩萨六门功课,六波罗蜜头一个就是布施,后面五个还都是布施,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是属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於法布施,答一个布施就圆满了。你不放下不行!普贤菩萨就是示现彻底放下,没有一样不放下,所以他示现的样样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普贤。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