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八卷) 2006/5/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5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十一」,偈颂第七大段,请看第三首偈: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给我们很简单的解释一句话,「林薮,则众德攸归」。这是乞食在城市、在王都、在郊外,『林薮』是属於郊外,树木丛林众多的地方。菩萨由这个境界引发称性的大愿,佛法里面讲的万德庄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不是在路上,都是在贴近都城,靠近王都,都在这里面看到的。王都里面决定有我们一般讲的花园,树木花草众多之处,多半都是游览的地区,类似像现在都市里面的公园。它不是郊外,不是野外,这才引发起万德庄严,因为到这个地方来聚会的都是德行高於其他地区。不是说各个地方没有高人,有,但是没有帝王居住的所在,所谓是京师,没有那么多,这个地方是人文聚会之处。所以想到自己应当以万德庄严自己,所以他的愿是『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叹」是赞叹,「仰」是仰望。
这首偈颂要是以中国传统的话来说,就是「见贤思齐」。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那么多,有道德、有学问、有操守的这么多的人,自己一定要想到,我们要向他学习、要向他看齐。学佛的人,当然会从这个境界立刻就想到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肯定会想起如来的众会,那才是名符其实的万德庄严。所以学佛到哪里学?你不跟佛学,你到什么地方你能成就?我们一般人求学到哪里去?一定要到学校,师生荟萃之处,学习有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容易成就。
佛门有句谚语说「依众靠众」,一个人修学,如果不是有超人的聪明智慧、毅力、志向,很难成就。因此,早年的祖师大德为了奖励后人,帮助他的德行、道业成就,才建丛林!丛林,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老人家特别重视,也特别强调,他说中国佛教要兴,一定要复兴丛林制度。那时候我刚刚入佛门,不知道什么叫丛林制度,听老师说过几次,印象就很深。以后出了家之后就很留意,老师提过这个问题,才晓得丛林道场实际上就是佛教大学。
我们看它的制度,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一般也称为住持、方丈。称呼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丛林的校长,丛林是大学。下面分为三个部分,它的组织,第一个是首座,首座和尚,首座是管教务,你看一个学校里头,教学摆在第一。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分座讲经。如果这个丛林人多,住二、三千人,就是学生有二、三千人,开有很多门课,不是一门,每一门课你都要请一个老师来教,所以叫分座讲经。分座就是不同的教室,现在讲不同的教室,你喜欢学哪个法门,你就进入那个教室认真的学习。
佛教的制度没有像现在学校这么多,也没有这么严格,有点像研究所这种性质。譬如《华严》,《华严》是一个科目,一定有一个首座和尚来主讲。凡是学《华严》的,就在这一个教室,在从前叫殿堂,现在称教室。学《法华》的,另外一个教室;学《无量寿经》的,又是一个教室。看你有多少学生,学生喜欢哪个科目,丛林会请法师来给你讲这部经。有长期讲座,长期讲座就是一部经讲圆满了,这个课程就结束,学生就毕业了。只学一部经,也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丛林里面授课,并不重视对於经教的研究讨论,不重视这个,重视在悟性。这真正是学佛,这不是佛学,确实是要帮助你提升、契入境界。学《华严》的要契入华严境界,学《法华》的要契入法华境界,学《无量寿经》的要契入净土境界,那才算成就!当然学人根性不相同,契入有浅深不一样,深的,确实明心见性,那真是到圆满!宗门、教下,形式上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但是方向跟目标完全相同。禅宗要明心见性,教下也要,教下不叫明心见性,叫大开圆解。
所以在授课,讲经是授课,对於学生并没有考试,学生的成绩从什么地方看?复讲。大概学生都不多,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学的方法,不可能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没这个道理。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小班制的,一个老师顶多只能教十个学生,老师会对每个学生都能够精神关注到;如果学生太多,他就没有办法,就照顾不了。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座下,他开的经学班二十多个学生,但是他的方法是私塾教学法,每个人也关注到。他教学实在讲只教两个人,二十多个人只教两个人,教的这两个人他的座位是跟老师坐面对面的,就是第一张桌子,教两个人。其他的同学坐在四周围,用我们现在话说,旁听。老师不问,你们不能开口;但这两位同学他可以主动提出问题来问老师,向老师请教,我们旁边人来听。老师有时候听了之后笑笑,不给他解答,问「你们同学当中,有哪个能够解答的?」那你才能站起来;老师不开口,你们就不能说话,用心的听。
这两个同学就学一部经,这部经教完,他退到旁听席去,再有两个。他是按照报名先后顺序来排班的,他学的经一定是另外学一部经,老师讲,他听,他认真学习。学了之后,应该是四天到五天之后,他要复讲。复讲要讲两次,第一次复讲大概是四天,学习之后四天,你要写讲稿。复讲的时候也是我们同学、老师一起听,听你上台复讲,帮助你纠正错误。然后第二天再上台跟大众去讲,听众大概有一百多人,在台中莲社,女众在台中莲社,男众在灵山寺,它有个讲堂。所以每个星期都讲经,就是我们这些学生去讲的,老师教出来的,是这个办法。
所以二十多个人,实际上他还是很容易教学,因为他只教两个。为什么教两个人?那时候讲经,一个要用普通话讲,还要翻译台语,所以两个人,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在台上,两个人,一个讲,一个在翻译一样,其实他们用的是同样的讲稿,两个人上台去表演。这个方法虽然是很笨拙,当然还是有点丛林的那个样子,但是比丛林的规矩是宽松多了,在程度上来讲也是降低很多。毕竟是在家,年轻人初学!就好像是佛教的小学一样,丛林是佛教大学,但是方式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一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学生,他的精神才能照顾得到。
我们那时候这个初学班,只要经讲得不错,就是复讲老师的,不准你自己发挥意见,不可以,完全是复讲老师的,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契入境界。复讲讲错,那是老师讲错了,不是我们讲错,老师替我们负责任。我们学讲经是这个方法学出来的,这是个开端。而经教的学习,教下,大家都知道,目标是要大开圆解,不是著重在复讲,复讲是刚刚带你起来。大开圆解之后,经文展开你就能懂得意思,怎么讲法没有一定,佛无有定法可说。讲法一定要观机,机是什么?听众,也就是说听众现前迫切的需要,他需要什么。
在一般原则上说,听众需要信解行证,你要帮助他这个。还有疑惑的,对这个法门、对这个经本、这门功课,还有怀疑的,你要帮助他建立信心。你讲经的方向、目标就有了,如何帮助他相信,断疑生信;信了之后再提升,要帮助他深入的理解;能理解之后,再帮助他怎样把他所信、所解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东西学了有用,不是没有用!最后是更高的,终极目标是契入境界,那叫证,就是证果;落实在日常生活,那是实验。所以,佛法这个学问不是假的,以前方先生介绍给我,他说这是了不起的真实学问。它不是说空话,不是玄学,它要通过实验,通过实验就是今天讲的科学。所以佛学里面这些理论,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练。
你看《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历事炼心。炼什么?炼六根在六尘境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就是惠能大师见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只说这么一句话,五祖就晓得他到什么程度,他到历事炼心,这个根性太利了。初学的学生一下就到第四个阶段,信解行都不谈了,他就讲历事炼心。所以我们一般学佛是有这四个阶段的,《华严》就是四个阶段判这部大经的。
你们想想看佛法是不是科学?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不知道佛法是科学,岂不是笑话吗?为什么不相信?误会了。因为一般人讲佛教是迷信,宗教是迷信,佛教也是迷信。迷信的帽子扣上,就不去用心观察它,对它不了解、对它不认识。最殊胜的科学,把它丢掉了,就是最有利益的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害。现代西洋科学,可以说利少害多!三十年前汤恩比博士说的话,那时候我们没听说过,现在看他这个书里头所说的,这个人就有远见。「科学每一种发明,固然是带给我们一些便利,但是人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他说的。你想想真的,一点都不错。
发明飞机、轮船,旅行方便了,汽车,这现代的交通工具。我想想我们付出什么代价?我们从前那种深厚的人情味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往年那种亲切,那种互相尊重、爱护、照顾、关怀、互助合作的观念没有了。以前没有这些科学技术发明,旅行是什么?旅行骑马,或者马车、牛车,一千里路差不多要走十天。老朋友见面,这么远的路,走了十天才到,这个感情不一样。现在一千里路,飞机一个小时,乘车六、七个小时,那种热情没有了,这个代价说实在话得不偿失!所以他说每种发明都要付出一次很大代价。科技发展到了极处,也就是人类的末日,为什么?你把你的代价付光了,都付完了,付完就是人类的毁灭,一般宗教讲的世界末日。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生存全部付出去了,跟著科学技术同归於尽。
但是佛家这个科学是从智慧生的,它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到最后会有这样悲惨的现象?因为它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说它没有离开烦恼习气,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个发展就会有弊病,就会有副作用。佛法,你看《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华严经》上讲的舍妄想,断分别执著,它里头不带烦恼,没有习气,纯真无妄。所以它这个里面细细去观察,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伦理道德,天人赞叹,天人仰慕,道理在这个地方。
佛菩萨讲经的处所,一般讲道场,我们讲处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大部分讲经,处所都是在山林、树下、河边,今天讲野外,没有任何设备。那里有块大石头,佛常常就铺一点草做垫子,就坐在石头上;没有石头的时候,哪个地方稍微高一点,在那里铺个草座,佛坐在那里。同学们围绕著四周,听佛讲经、教学,没有任何设备。所以讲经的时候,讲经的处所就叫做道场。听众有时候有几百人,有时候有几千人,不算多。但是你要知道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那个数量不知道有多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些(就是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见到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是什么?众德攸归。
佛大德,佛的听众一个个都是道德之人,所以天人赞扬。你说谁看见?佛看见了,佛五眼圆明,佛眼没有空间维次的障碍,他全突破了。我们人很糟糕,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肉眼能够见到的,因为你有光才能见,没有光就不能见,日月灯光都没有,你什么都见不到,所以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能见靠光。眼能见的光波非常窄小,科学家告诉我们,光,譬如有一百种不同的光波,肉眼只能见到百分之二;换句话说,还有百分之九十八见不到。佛的眼睛很厉害,他能够百分之百都见到,菩萨能够见到百分之七、八十,阿罗汉也能够见到百分之四、五十,比我们的能力强得太多了。你说欲界天、色界天,阿罗汉能见得到,初果须陀洹就能够见到饿鬼、地狱、欲界诸天。大家一同在一起学习,佛讲经这个讯息,随著佛菩萨的性德,刹那之间周遍法界,你就晓得听众有多少。
佛菩萨不住世,阿罗汉也不住世了,这是什么?这是众生福薄,圣人不来了。圣人是不是有意思不来?不是的。他也没有意思来,换句话说,他没有意思,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善与善起感应,恶与恶也起感应,我们一般讲气分相同,自然就产生感应。诸佛菩萨心行纯善!所以我们这个地区居民善心、善行的人多,佛菩萨自然就来了,善心、善行就是感,自然就应。就像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一样,水没有心,我们善念对它,反应的图案非常之美;我们不善的心去对它,反应就很难看,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今天这个世间大多数的人,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几,哪个没有贪心?哪个没有傲慢?哪个不愚痴?心是贪瞋痴慢疑。哪个不贪财?哪个不贪色?哪个不好名?哪个人不要权力?争名夺利!贪婪成了习性,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个也有感,感什么?感些妖魔鬼怪、罗刹、修罗,都感这些东西来了。这什么?这是帮你作乱的。所以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的命运是自己业力感召的。那你要说是大家心不善,我的心善,我跟大家一起,也要受连累吗?不然。《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业力有同分妄见、有别业妄见,就是我们常讲的有共业、有不共业。
共业是什么?大家都有的;不共业是个人的。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间,就与这个世间有共业,各人在这一生当中遭遇不相同。我们这一生当中真不容易,遇到圣贤教诲,遇到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那就是我们的别业跟一般人别业不一样了。很明显的,别人的心不善,我们的心善;别人的思惟不善,我们的思惟善。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蚊虫、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受了别人的毁谤、侮辱,我们若无其事,决定不生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而且还怜悯他,怜悯他什么?他这种思想、行为有过失,什么过失?违背他的性德。这个过失不是在别人来结罪的,是在他自己本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因为每个人的本性本善,贪瞋痴慢,不善,是非人我,不善;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我们常常讲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性统统没有。这些完全违背了自性,违背自性你就堕落了,从一真法界就堕落到十法界去了。这个习气如果你要不能够觉悟,不能把它改正过来,愈陷愈深,你在这里面轮回,一次比一次加深,它不会减少,它会加深,这个事情就是大麻烦。所以心行不善,真正学佛的人,真正学佛有受用的人,肯定生起怜悯心。我们自己的德行、智慧不够,没有法子帮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佛菩萨不来,不来是什么?我们没有感的缘。我们自己求佛菩萨有感应,带领大众求佛菩萨就做不到,带领大众要多数人。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有几百人、有几千人,都能够如法的修行,那就有感应;这个感应会感应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教导我们,那这一个地区的人都有福。真正志同道合太难了!我学佛五十五年,想求一个如法的道场都求不到。你说一个如法的道场难不难?你要说不难,真的不难。四个人在一起修行,每个人都遵守六和敬,这就是如法道场。香港如果有这么一个道场,全中国的人、整个东南亚的人都有福,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你今天想想,你能够找到四个人吗?中国古人没说四个,说三个,「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找不到同心的人!现在不要说三人,你就一个人发心,这个心你能发得起来吗?一会儿怀疑,一会儿要退转,一会儿习气现前,六和敬自己本身做不到。佛是讲四个人,四个人真正落实六和敬。诸位晓得,如果真的落实六和敬,我们就想到,肯定弟子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沙弥戒、菩萨戒统统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时候六和敬就现前。所以今天四个人找不到,几个人落实弟子规?几个人落实十善业?几个人落实三皈五戒?几个人落实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没有,一个都没有!自己也没做到。换句话说,一个如法的道场都没有,佛菩萨怎么会来?
我们又常常听说,佛门讲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哪个地方苦人多,他就往哪里去。没错,佛菩萨确实不舍众生,但是怎么样?他决定不能以佛菩萨的身分来。如果用佛菩萨的身分来出现,不但不能消众生的业障,反而带给众生更大的灾难。这是什么道理?你要明了,心行不善,你不善的思想波会招来许多妖魔鬼怪。佛菩萨到这边来,真的来了,妖魔鬼怪的势力很大,他要毁谤三宝,你会听他的话,你信以为真。就是你没有能力、没有智慧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你没有法子辨别,你会受他的教唆来毁谤、侮辱三宝,罪就更重了。所以佛来是慈悲,不来也是慈悲,决定不能用佛菩萨的身分。
那用什么身分?不一定,决定是个人。你个人有善心,你有真心,就有感应。这个感应,如果你心地很清净、很冷静,不浮躁,我们讲很平静,你会感觉到你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提升,这里头就有佛菩萨在加持你。或者是明,或者是暗,在这里帮助你、照顾你,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别业,这叫个别的报应。遇到有些志同道合的,聚集起来好好认真学习,在现在讲也是难得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不是六和敬?还做不到。做到六和敬就好了!
六和敬真的要有四个真正大德发心,舍己为人!要达到《金刚经》上无相的水平,就是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个时候我们讲这三个根,《弟子规》、《十善业道》,道教的《感应篇》,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从这个地方你才晓得,六和敬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这是六和敬两个最重要的,才能做到。如果你还著相,就是说你还有执著,你还有分别,做不到,特别是执著。执著真的要放下,分别的烦恼比较轻,才能契入这个境界,才能从这个地方慢慢往上提升,这真正叫万德庄严。由此可知,境界现前要回光返照,要知道发心把自己向上提升,这就对了。这首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四首偈: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这是进入城市之后,『里』就是现在讲的街道,到街道;跟下一首偈,就到人家的「门户」。到达这个地方,菩萨称性的大愿油然而起,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佛经里面常说,出家的佛弟子,物质生活的需求仰赖大众的供养。他需求很有限,一天就是一餐饭,需求不多。斋主(就是布施的人)如果家里面富裕一点,供养这一钵饭,他一天所需要的就满足了。毕竟这个社会富足的人少,贫穷的人多,自古至今几乎没有例外。帝王的都城也不例外,贫富不均。这是什么原因?佛家讲业力,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乞食』是维系身命,乞法是提升自己的慧命。比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里头第一个是乞士,乞是乞食,我们中国人讲要饭、讨饭。但是下面这个字好,这个乞讨的人不是普通人,是士。士在中国古时候社会,身分、地位最高的,他是读书人,有学问、有道德。虽有学问、有道德,他的生活是乞食,对大众这是托一钵饭,每天乞一钵饭;而对佛陀则是乞法,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诲。人,他有两个命,这个身体是身命,除身命之外,更重要的是慧命,叫法身慧命。你看从乞食养身命就想到「入深法界,心无障碍」,这是法身慧命,比我们身命更重要;身命有生灭,慧命没有生灭。
最近,有些同学在听钟茂森居士报告西方这些学者对於生命轮回的探讨。他读了不少,给我们做了些报告。我听了一段,讲到美国有一位魏斯博士,他的研究报告当中有这么一段事情。他是用心理治疗,帮助别人医治这些疑难杂症,现在在外国非常流行。这个案例是帮助一个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说出他前世的遭遇,把他的病因找出来了。同时在这个时候,他们谈话停止之后,突然有声音,这个声音不是他们两个人交谈的内容,据判断这是神灵藉著这个机缘对人间传递讯息,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这一则很有意义,跟我们今天讲的可以做个印证。
这个神灵告诉我们,生命是无止境的,人决定不会死。大家听了这个就很安慰,你们以为人会死掉,人不会死;人不但不会死,他说实际上也没有出生。这个跟大乘教里面讲的意思就很接近,佛说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说的法性。但是这个神灵层次没有佛那么高,我们细细观察听他所谈的内容,他没有出六道,不但没有出六道,他可能只在欲界。欲界也就很大了,欲界是从他化自在天以下,有六层天,有修罗、人道,下面有畜生、饿鬼、地狱,范围很大,至少也有十几种不同维次空间。科学家今天讲到,承认宇宙之间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这个不同维次空间,在佛法看是欲界天。欲界天就是六种不同,欲界六层天,加上人道、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加五不是十一吗?换句话说,色界跟无色界还没有达到。
色界有十八层天,就是十八个不同维次空间;无色界四层天,又是四个不同维次空间。这是科学家的讲法,我们拿佛法来对证,欲界,欲界里面这十一种不同维次的空间,也就很可观了。这个里面的轮回,欲界里头的轮回,那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灵魂。有没有生死?没有。但是你看到他这个讯息里的话,你就知道佛所讲的完全正确。他说只是在不同的肉体或空间中度过,永无休止,这就是轮回!身是有坏的,肉体有坏的,有生灭的,灵寄托在这个身体上度过这段时期;到身体坏了,他又去找一个身体。
这个人,灵离开它,这身体就要死了;其实他并没有死,他再去找一个身体,换个身体来,也没有生。正像我们脱衣服、穿衣服一样,衣服破旧了,不喜欢了,换一件,就是这样的。但是后头这句话重要,永无休止就是轮回不息;佛法里面讲的「生死疲劳」,没有休息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这里头你就晓得有两种命,肉体是身命,我们乞食是养身命;向佛菩萨乞法,是提高我们真正自己的灵性,那是真的自己;这还不是纯真,比这个身体真,它在六道搞轮回,我们要提升,向上提升,不能往下堕落。这个比身命更重要,身命是假的,提升灵性才是真的,这是真正聪明人,不搞假东西。
第二,为什么要轮回?人为什么在六道里轮回?首先我们用科学家的说法,科学家说法轮回只限於欲界,没有讲到色界跟无色界。他达不到那个境界也有道理,为什么?色界跟无色界需要禅定、需要定功;科学家没有定功,只凭著科学仪器的观察,没有定功。所以他顶多只能达到欲界的天顶,就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的六层天,我们要记住,人道上去是四王天,再上去是忉利天,中国人讲玉皇大帝,很多宗教里面讲的上帝。再上去就需要禅定,未到定,小定不是大定,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轮回范围都有苦乐不同,欲没断,不过只是愈往上面去欲望愈低、愈轻,他就往上面去了,欲望愈严重的往下坠落。
人到人间来为什么?魏斯博士从神灵托的话说,人所以要到世间来,以肉体形式存在,是为了做事或者是还债。他说了这么多,如果我们这个问题要是问佛陀,「佛陀,这世间芸芸众生这么多人,他们为什么来的?」佛的答覆很简单,酬业。人生酬业,酬偿你的业报,就是他讲的还债。另外一种人是做事,做事就是佛法讲度生,佛菩萨乘愿再来,众生有感他就来。他也来到这个世间,他不是还债,他没有债,他来干什么?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所以叫乘愿再来。两个原因,跟佛说的一样。还债有还命债、有还钱债,还有还人情债,债太多了。
下面说,在一生当中,每个人只记得这一生的遭遇,而忘记前生的遭遇。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人能够记得前生的,有,少数,很少。佛经里头也说到,这个人生下来会记得前生的事情,这怎么回事情?夺胎。他不记得前生事情,就是在母胎里头这十个月,佛经上形容他像坐牢狱一样,叫胎狱,这十个月是胎狱,度日如年。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冻死了;喝杯热水,就像在八热地狱,像火一样燃烧,苦不堪言。所以太大的痛苦把前面事情忘得干干净净。
能记前生事情是什么回事情?母亲怀孕时候是另外一个人,他来坐胎的,他跟这个母亲缘不深。他也是来讨债的,让母亲受十个月的罪,他也不痛快,一出生就死了,他就走了。另外一个灵藉著他的身体,所以他就又活起来,但是活的不是前面那个。这个灵没有受十个月的怀孕,前生的事情统统知道,在佛法叫夺胎。一般投胎叫坐胎,坐胎的人不记得,夺胎的人记得。所以这个世间确实很少数,很少数他真的知道他前生的事情。这在钟博士报告里面也引了很多例子,多半是小朋友,记得前生事情,根据他所说的去调查,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属於夺胎。
后面说,在一生当中,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习气、不好的嗜好,譬如贪婪、好色等等。不好的习气太多了!十恶就是不好的习气,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挑拨是非),恶口(喜欢骂人),绮语(花言巧语骗人),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是不好的习气。必须要在这一生当中克服这些习气;换句话说,真正有福报的、真正聪明人来到这个世间,这一生干什么?就要干这个,这就是修行,克服自己这些烦恼习气,断恶修善。克服杀生,真正变成不杀生;克服偷盗,变成不偷盗;克服十恶,就变成十善。
圣人所说的都是性德,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了自性,随著生生世世那个不好的习气,都变坏了。《三字经》上讲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不把这些恶的习气改过来,他说这些恶习气会带到下一生,而且下一生更严重,这就麻烦;换句话说,你下一生的日子比这一生更难过。这是讲什么?性罪,违背了自性,这是大过失。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
再说外缘,债务,债务也是一样,债务有命债、有钱债、有人情债,也很复杂!前生没有还清的债务,这一生要还,还的时候一定还要加利息,总要还得比前生欠的还要多一些。假如这一生没有还完,一定还要带到来生,来生要还的,比这一生一定又要加重。所以只有在这一生还完,这个观念要有,你要懂得,下一生你就自在,你就解脱了。命债要还完,人情债也要还完。人情是很难处的,你要能忍受,特别是逆境、恶缘,甘心情愿忍受。为什么?这是我应该要还的债,没有一丝毫怨恨心,没有报复心,就还完了。如果还有怨恨、还有报复,来生还要还,没完没了,这个事情可麻烦了,不能干!
接受别人的恩惠,一定要报恩,念念不忘别人的好处;别人对我不好处,要忘得干干净净。布施给别人的恩德,不要求人家回报,求人家回报怎么样?来生又要搞来搞去,没完没了。布施给别人的,不求回报,这好!有对不起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忏悔,一定要改过。占了别人的便宜,要晓得便宜可占不得,占了都是债务。如果这一生觉悟、明白了,赶紧还,一丝一毫都不能沾染。公家的财物你要是占用,更严重,为什么?因为债主太多了。国家的财物是人民纳税的,换句话说,你要是占了它的便宜,你就欠了全国人的债务,这事情麻烦!
佛门里面常住这些财物更占不得,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造五逆十恶罪,佛可以救他;偷盗常住物,佛不能救。为什么?佛门是十方道场,它的财物不是地球上这些出家人所共有,是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出家人共有;换句话说,那个债主数不清,所以佛不能救。你要真正懂得、明了,赶快还;不但要还,还能够多加一点,多修点福报。佛门里面修福最容易,造罪也最容易,真的是佛门修福,人天福报;佛门里面造一点罪业,就是三途地狱,转眼果报就现前。人的寿命很短促,何必干这个事情?所以统统还完了,现前就心安理得,来生得大自在,跟众生没有这些债务。
决定要把杀生的念头断掉,杀生的行为断掉,跟一切众生相处都欢欢喜喜,不能说我讨厌这个,我喜欢那个,不可以。你喜欢,有欢喜缘,来生还要来;你讨厌,来生他也讨厌你,自作自受。绝对不是上帝安排,阎罗王惩罚,不是,自作自受!我们现在在社会上跟很多人事物相处,有很多很投缘的,那是过去的善缘;有很多不投缘,见面都不想见面,过去世的恶缘。现在怎么办?改进!一定要改。不改怎么?不改到来生,这个问题就更严重。怨恨可不能累积,一定要化解,化解不是从对方,是从自己。自己化解掉之后,对方虽然有,他落空了;就像打架一样,人家拳头出来,你拳头收回去,他这一拳就打空了。决定不能搞冤冤相报,这样你才有脱离轮回的机会,不再搞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太辛苦,永无休止,你说多辛苦!
不但我们可以不再搞轮回,我们还要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最殊胜、最稳当、最可靠的、最快速的,真正念佛求生净土。要知道这个世间你看清楚之后,这个神灵透给我们的讯息,是六道轮回的状况。他叫你在这一生当中把债还完,不欠命,也不欠债了。这个事情说得容易,做起来实在讲也不是容易事情,你要不能通达佛法,你根本做不到;通达佛法,行。《了凡四训》里面讲改过、忏悔、自新。改过它就讲了三种,一个从事上改,一个从理上改,一个从心上改。会改的从心上改,那真的能够化解;你不从心上,从理上都不究竟;换句话说,不究竟就是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法讲心法,心净则佛土净,心平则天下平,《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教我们「清净平等觉」。
神灵最后一句话说得好,你下一生的生命遭遇,完全是你自己造就的,你这一生造就的。这在佛法里面常常讲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来世的因。来世一定有果报,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是善的,言语造作是善的,你来生一定是大善报;我们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不善,言语、行为不善,你来生的果报肯定在三恶道。自作自受!这个不能不知道。
菩萨了解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勉励我们,期望我们入深法界。深法界怎样契入?大乘经。大乘经里面很多,究竟圆满无过於《华严》。《华严》怎么能契入?怎样契入?我们现在还没有念完,实在上讲《华严经》三十九品,我们才念到十一品,后面有几品经文很长;它总共有九十九卷,我们现在念的还不到二十卷。末后「入法界品」那就是入深法界,入深法界是《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那是深法界,华藏世界。这真的不容易!
可是大乘教里修行的总纲,我们决定不能忘记。总纲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总纲,常常要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一念执著生起来,马上要回光返照。只求事情做得圆满,可不能真的执著,真有执著,亏就吃大了。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这我们常讲。这些话都是根据「出现品」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从这句教诲我们所体会到的,正是《华严》、《圆觉》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是不是佛?是!佛眼睛看一点不假,你是真佛。不过你现在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你真心上面起了无明(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妄想就是无明,什么叫妄想?我平常讲得很白、很浅,起心动念。这是太难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一起心动念,无明就生了,从无明一定就起分别,从分别一定就起执著,这叫愈迷愈深,愈陷愈苦。
所以佛法修学这三个层次,我们这才明了,我们执著断掉了,就成正觉,本来是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分别放下,不要了,就是菩萨,就证正等正觉;如果真的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之为佛陀。所以你是佛,你本来是佛,你只要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本来就是佛。起心动念,不分别,你就是菩萨;起心动念还有分别,不执著,那你就是阿罗汉;如果你执著也放不下,那你就是六道凡夫。你就像这个神灵一样,神灵也是六道凡夫,就得在六道里头打转,永无休息,多苦!佛经里面称这个现象叫「生死疲劳」,没有休息。这个肉体坏掉之后,你舍弃,丢掉了,马上又去找个肉体。所以跟你讲没有死,也没有生,不生不灭。
所以神灵讲的,就是佛经里面讲的神识。神识是什么?是迷惑颠倒的自性。自性觉悟了,一定放下执著,成阿罗汉;再提升一级,放下分别,菩萨;再往上提升,那就是佛。我们今天得人身,这次到这儿来要干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你要晓得全是轮回的事。你干轮回的事,你怎么能够超越轮回?只有把轮回的事情彻底放下,你才能超越轮回,这样你才能够入深法界。怎么入深法界?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诸位要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全文四十卷,学《华严》的同学知道叫《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大《华严经》里面一品。这一品的经文最长,这里面包括著善财五十三参,这五十三参就是入法界。
过去我们在此地,那时候还有没这个道场,我们租用尖沙咀街坊福利会的大堂,那时候我是每个月到这边来讲五天,讲的是「入法界品」。是选讲的,不是讲全文,五十三参每一参选段,就是精彩片段给诸位介绍。大意来说,五十三参就是日常生活。我们这个社会行业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佛菩萨把它分成五十三类,你从早到晚都会接触到。所以,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转你自己的境界?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我们凡夫不会转,不会转怎么样?你就被境界转。譬如见一个你喜欢的人,见到也很开心,你会笑,会很开心,你被境界转了;见到一个你讨厌的人,你的冤亲债主,冤家对头,一见,瞋恚心就生起来了,就很不高兴,你的心被境界所转。你也是入法界,你是入六道里头人法界;深法界是佛法界,你入不了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会转变境界。
怎么转法?顺境、善缘(就是这个境界非常美好,人事也非常好,都是善人)没有贪恋,完全用智慧来对待,不能用感情。感情是什么?分别执著是情,叫情执。用智慧,都欢喜、都平等,一视同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神灵所讲的是事实真相。逆境、恶缘,环境不好,像社会风气不好、人事环境不好,干什么都有障碍,都有找麻烦的,甚至於毁谤、陷害,在这个环境里面不生瞋恚,绝对没有瞋恚、没有报复,心地还是平的。
我在前几年,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跟我一起去的有二十多个同学。我写了两句话,「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在逆境、恶缘里头不生瞋恚,没有报复,欢欢喜喜,逆来顺受,业障就消了。第二句「处顺境,随善缘」,一切都好,什么都很美好,「无贪痴,福德全现」。顺境里头没有贪爱,没有愚痴,也不要去执著,一切随顺,福报就现前。这就是什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用的这个。所以,不管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统统得利益,得什么利益?贪瞋痴磨掉了。你不在境界上去炼,你怎么晓得你贪瞋痴断掉?贪瞋痴慢疑是什么?是执著,严重的执著。他不但在这里头把执著断掉,同时也把分别断掉,最后居然能够达到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五十三参圆满,他就圆满成佛,这是入深法界,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所以,方老师当年介绍佛法给我,特别介绍《华严经》,他说这是佛经哲学概论,他把佛经看作哲学,《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好!有理论,真是高深的理论;有方法,巧妙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你看。他说全世界哲学书里头找不到这么好的,他有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这才叫真实智慧,圆满智慧。一个人能够过智慧的生活,无往而不利,得大自在!所以学《华严》,要入华严境界、华严法界,这是深法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十一」,偈颂第七大段,请看第三首偈: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给我们很简单的解释一句话,「林薮,则众德攸归」。这是乞食在城市、在王都、在郊外,『林薮』是属於郊外,树木丛林众多的地方。菩萨由这个境界引发称性的大愿,佛法里面讲的万德庄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不是在路上,都是在贴近都城,靠近王都,都在这里面看到的。王都里面决定有我们一般讲的花园,树木花草众多之处,多半都是游览的地区,类似像现在都市里面的公园。它不是郊外,不是野外,这才引发起万德庄严,因为到这个地方来聚会的都是德行高於其他地区。不是说各个地方没有高人,有,但是没有帝王居住的所在,所谓是京师,没有那么多,这个地方是人文聚会之处。所以想到自己应当以万德庄严自己,所以他的愿是『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叹」是赞叹,「仰」是仰望。
这首偈颂要是以中国传统的话来说,就是「见贤思齐」。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那么多,有道德、有学问、有操守的这么多的人,自己一定要想到,我们要向他学习、要向他看齐。学佛的人,当然会从这个境界立刻就想到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肯定会想起如来的众会,那才是名符其实的万德庄严。所以学佛到哪里学?你不跟佛学,你到什么地方你能成就?我们一般人求学到哪里去?一定要到学校,师生荟萃之处,学习有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容易成就。
佛门有句谚语说「依众靠众」,一个人修学,如果不是有超人的聪明智慧、毅力、志向,很难成就。因此,早年的祖师大德为了奖励后人,帮助他的德行、道业成就,才建丛林!丛林,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老人家特别重视,也特别强调,他说中国佛教要兴,一定要复兴丛林制度。那时候我刚刚入佛门,不知道什么叫丛林制度,听老师说过几次,印象就很深。以后出了家之后就很留意,老师提过这个问题,才晓得丛林道场实际上就是佛教大学。
我们看它的制度,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一般也称为住持、方丈。称呼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丛林的校长,丛林是大学。下面分为三个部分,它的组织,第一个是首座,首座和尚,首座是管教务,你看一个学校里头,教学摆在第一。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分座讲经。如果这个丛林人多,住二、三千人,就是学生有二、三千人,开有很多门课,不是一门,每一门课你都要请一个老师来教,所以叫分座讲经。分座就是不同的教室,现在讲不同的教室,你喜欢学哪个法门,你就进入那个教室认真的学习。
佛教的制度没有像现在学校这么多,也没有这么严格,有点像研究所这种性质。譬如《华严》,《华严》是一个科目,一定有一个首座和尚来主讲。凡是学《华严》的,就在这一个教室,在从前叫殿堂,现在称教室。学《法华》的,另外一个教室;学《无量寿经》的,又是一个教室。看你有多少学生,学生喜欢哪个科目,丛林会请法师来给你讲这部经。有长期讲座,长期讲座就是一部经讲圆满了,这个课程就结束,学生就毕业了。只学一部经,也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丛林里面授课,并不重视对於经教的研究讨论,不重视这个,重视在悟性。这真正是学佛,这不是佛学,确实是要帮助你提升、契入境界。学《华严》的要契入华严境界,学《法华》的要契入法华境界,学《无量寿经》的要契入净土境界,那才算成就!当然学人根性不相同,契入有浅深不一样,深的,确实明心见性,那真是到圆满!宗门、教下,形式上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但是方向跟目标完全相同。禅宗要明心见性,教下也要,教下不叫明心见性,叫大开圆解。
所以在授课,讲经是授课,对於学生并没有考试,学生的成绩从什么地方看?复讲。大概学生都不多,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学的方法,不可能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没这个道理。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小班制的,一个老师顶多只能教十个学生,老师会对每个学生都能够精神关注到;如果学生太多,他就没有办法,就照顾不了。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座下,他开的经学班二十多个学生,但是他的方法是私塾教学法,每个人也关注到。他教学实在讲只教两个人,二十多个人只教两个人,教的这两个人他的座位是跟老师坐面对面的,就是第一张桌子,教两个人。其他的同学坐在四周围,用我们现在话说,旁听。老师不问,你们不能开口;但这两位同学他可以主动提出问题来问老师,向老师请教,我们旁边人来听。老师有时候听了之后笑笑,不给他解答,问「你们同学当中,有哪个能够解答的?」那你才能站起来;老师不开口,你们就不能说话,用心的听。
这两个同学就学一部经,这部经教完,他退到旁听席去,再有两个。他是按照报名先后顺序来排班的,他学的经一定是另外学一部经,老师讲,他听,他认真学习。学了之后,应该是四天到五天之后,他要复讲。复讲要讲两次,第一次复讲大概是四天,学习之后四天,你要写讲稿。复讲的时候也是我们同学、老师一起听,听你上台复讲,帮助你纠正错误。然后第二天再上台跟大众去讲,听众大概有一百多人,在台中莲社,女众在台中莲社,男众在灵山寺,它有个讲堂。所以每个星期都讲经,就是我们这些学生去讲的,老师教出来的,是这个办法。
所以二十多个人,实际上他还是很容易教学,因为他只教两个。为什么教两个人?那时候讲经,一个要用普通话讲,还要翻译台语,所以两个人,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在台上,两个人,一个讲,一个在翻译一样,其实他们用的是同样的讲稿,两个人上台去表演。这个方法虽然是很笨拙,当然还是有点丛林的那个样子,但是比丛林的规矩是宽松多了,在程度上来讲也是降低很多。毕竟是在家,年轻人初学!就好像是佛教的小学一样,丛林是佛教大学,但是方式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一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学生,他的精神才能照顾得到。
我们那时候这个初学班,只要经讲得不错,就是复讲老师的,不准你自己发挥意见,不可以,完全是复讲老师的,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契入境界。复讲讲错,那是老师讲错了,不是我们讲错,老师替我们负责任。我们学讲经是这个方法学出来的,这是个开端。而经教的学习,教下,大家都知道,目标是要大开圆解,不是著重在复讲,复讲是刚刚带你起来。大开圆解之后,经文展开你就能懂得意思,怎么讲法没有一定,佛无有定法可说。讲法一定要观机,机是什么?听众,也就是说听众现前迫切的需要,他需要什么。
在一般原则上说,听众需要信解行证,你要帮助他这个。还有疑惑的,对这个法门、对这个经本、这门功课,还有怀疑的,你要帮助他建立信心。你讲经的方向、目标就有了,如何帮助他相信,断疑生信;信了之后再提升,要帮助他深入的理解;能理解之后,再帮助他怎样把他所信、所解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东西学了有用,不是没有用!最后是更高的,终极目标是契入境界,那叫证,就是证果;落实在日常生活,那是实验。所以,佛法这个学问不是假的,以前方先生介绍给我,他说这是了不起的真实学问。它不是说空话,不是玄学,它要通过实验,通过实验就是今天讲的科学。所以佛学里面这些理论,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练。
你看《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历事炼心。炼什么?炼六根在六尘境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就是惠能大师见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只说这么一句话,五祖就晓得他到什么程度,他到历事炼心,这个根性太利了。初学的学生一下就到第四个阶段,信解行都不谈了,他就讲历事炼心。所以我们一般学佛是有这四个阶段的,《华严》就是四个阶段判这部大经的。
你们想想看佛法是不是科学?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不知道佛法是科学,岂不是笑话吗?为什么不相信?误会了。因为一般人讲佛教是迷信,宗教是迷信,佛教也是迷信。迷信的帽子扣上,就不去用心观察它,对它不了解、对它不认识。最殊胜的科学,把它丢掉了,就是最有利益的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害。现代西洋科学,可以说利少害多!三十年前汤恩比博士说的话,那时候我们没听说过,现在看他这个书里头所说的,这个人就有远见。「科学每一种发明,固然是带给我们一些便利,但是人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他说的。你想想真的,一点都不错。
发明飞机、轮船,旅行方便了,汽车,这现代的交通工具。我想想我们付出什么代价?我们从前那种深厚的人情味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往年那种亲切,那种互相尊重、爱护、照顾、关怀、互助合作的观念没有了。以前没有这些科学技术发明,旅行是什么?旅行骑马,或者马车、牛车,一千里路差不多要走十天。老朋友见面,这么远的路,走了十天才到,这个感情不一样。现在一千里路,飞机一个小时,乘车六、七个小时,那种热情没有了,这个代价说实在话得不偿失!所以他说每种发明都要付出一次很大代价。科技发展到了极处,也就是人类的末日,为什么?你把你的代价付光了,都付完了,付完就是人类的毁灭,一般宗教讲的世界末日。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生存全部付出去了,跟著科学技术同归於尽。
但是佛家这个科学是从智慧生的,它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到最后会有这样悲惨的现象?因为它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说它没有离开烦恼习气,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个发展就会有弊病,就会有副作用。佛法,你看《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华严经》上讲的舍妄想,断分别执著,它里头不带烦恼,没有习气,纯真无妄。所以它这个里面细细去观察,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伦理道德,天人赞叹,天人仰慕,道理在这个地方。
佛菩萨讲经的处所,一般讲道场,我们讲处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大部分讲经,处所都是在山林、树下、河边,今天讲野外,没有任何设备。那里有块大石头,佛常常就铺一点草做垫子,就坐在石头上;没有石头的时候,哪个地方稍微高一点,在那里铺个草座,佛坐在那里。同学们围绕著四周,听佛讲经、教学,没有任何设备。所以讲经的时候,讲经的处所就叫做道场。听众有时候有几百人,有时候有几千人,不算多。但是你要知道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那个数量不知道有多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些(就是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见到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是什么?众德攸归。
佛大德,佛的听众一个个都是道德之人,所以天人赞扬。你说谁看见?佛看见了,佛五眼圆明,佛眼没有空间维次的障碍,他全突破了。我们人很糟糕,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肉眼能够见到的,因为你有光才能见,没有光就不能见,日月灯光都没有,你什么都见不到,所以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能见靠光。眼能见的光波非常窄小,科学家告诉我们,光,譬如有一百种不同的光波,肉眼只能见到百分之二;换句话说,还有百分之九十八见不到。佛的眼睛很厉害,他能够百分之百都见到,菩萨能够见到百分之七、八十,阿罗汉也能够见到百分之四、五十,比我们的能力强得太多了。你说欲界天、色界天,阿罗汉能见得到,初果须陀洹就能够见到饿鬼、地狱、欲界诸天。大家一同在一起学习,佛讲经这个讯息,随著佛菩萨的性德,刹那之间周遍法界,你就晓得听众有多少。
佛菩萨不住世,阿罗汉也不住世了,这是什么?这是众生福薄,圣人不来了。圣人是不是有意思不来?不是的。他也没有意思来,换句话说,他没有意思,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善与善起感应,恶与恶也起感应,我们一般讲气分相同,自然就产生感应。诸佛菩萨心行纯善!所以我们这个地区居民善心、善行的人多,佛菩萨自然就来了,善心、善行就是感,自然就应。就像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一样,水没有心,我们善念对它,反应的图案非常之美;我们不善的心去对它,反应就很难看,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今天这个世间大多数的人,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几,哪个没有贪心?哪个没有傲慢?哪个不愚痴?心是贪瞋痴慢疑。哪个不贪财?哪个不贪色?哪个不好名?哪个人不要权力?争名夺利!贪婪成了习性,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个也有感,感什么?感些妖魔鬼怪、罗刹、修罗,都感这些东西来了。这什么?这是帮你作乱的。所以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的命运是自己业力感召的。那你要说是大家心不善,我的心善,我跟大家一起,也要受连累吗?不然。《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业力有同分妄见、有别业妄见,就是我们常讲的有共业、有不共业。
共业是什么?大家都有的;不共业是个人的。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间,就与这个世间有共业,各人在这一生当中遭遇不相同。我们这一生当中真不容易,遇到圣贤教诲,遇到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那就是我们的别业跟一般人别业不一样了。很明显的,别人的心不善,我们的心善;别人的思惟不善,我们的思惟善。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蚊虫、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受了别人的毁谤、侮辱,我们若无其事,决定不生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而且还怜悯他,怜悯他什么?他这种思想、行为有过失,什么过失?违背他的性德。这个过失不是在别人来结罪的,是在他自己本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因为每个人的本性本善,贪瞋痴慢,不善,是非人我,不善;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我们常常讲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性统统没有。这些完全违背了自性,违背自性你就堕落了,从一真法界就堕落到十法界去了。这个习气如果你要不能够觉悟,不能把它改正过来,愈陷愈深,你在这里面轮回,一次比一次加深,它不会减少,它会加深,这个事情就是大麻烦。所以心行不善,真正学佛的人,真正学佛有受用的人,肯定生起怜悯心。我们自己的德行、智慧不够,没有法子帮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佛菩萨不来,不来是什么?我们没有感的缘。我们自己求佛菩萨有感应,带领大众求佛菩萨就做不到,带领大众要多数人。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有几百人、有几千人,都能够如法的修行,那就有感应;这个感应会感应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教导我们,那这一个地区的人都有福。真正志同道合太难了!我学佛五十五年,想求一个如法的道场都求不到。你说一个如法的道场难不难?你要说不难,真的不难。四个人在一起修行,每个人都遵守六和敬,这就是如法道场。香港如果有这么一个道场,全中国的人、整个东南亚的人都有福,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你今天想想,你能够找到四个人吗?中国古人没说四个,说三个,「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找不到同心的人!现在不要说三人,你就一个人发心,这个心你能发得起来吗?一会儿怀疑,一会儿要退转,一会儿习气现前,六和敬自己本身做不到。佛是讲四个人,四个人真正落实六和敬。诸位晓得,如果真的落实六和敬,我们就想到,肯定弟子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沙弥戒、菩萨戒统统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时候六和敬就现前。所以今天四个人找不到,几个人落实弟子规?几个人落实十善业?几个人落实三皈五戒?几个人落实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没有,一个都没有!自己也没做到。换句话说,一个如法的道场都没有,佛菩萨怎么会来?
我们又常常听说,佛门讲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哪个地方苦人多,他就往哪里去。没错,佛菩萨确实不舍众生,但是怎么样?他决定不能以佛菩萨的身分来。如果用佛菩萨的身分来出现,不但不能消众生的业障,反而带给众生更大的灾难。这是什么道理?你要明了,心行不善,你不善的思想波会招来许多妖魔鬼怪。佛菩萨到这边来,真的来了,妖魔鬼怪的势力很大,他要毁谤三宝,你会听他的话,你信以为真。就是你没有能力、没有智慧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你没有法子辨别,你会受他的教唆来毁谤、侮辱三宝,罪就更重了。所以佛来是慈悲,不来也是慈悲,决定不能用佛菩萨的身分。
那用什么身分?不一定,决定是个人。你个人有善心,你有真心,就有感应。这个感应,如果你心地很清净、很冷静,不浮躁,我们讲很平静,你会感觉到你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提升,这里头就有佛菩萨在加持你。或者是明,或者是暗,在这里帮助你、照顾你,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别业,这叫个别的报应。遇到有些志同道合的,聚集起来好好认真学习,在现在讲也是难得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不是六和敬?还做不到。做到六和敬就好了!
六和敬真的要有四个真正大德发心,舍己为人!要达到《金刚经》上无相的水平,就是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个时候我们讲这三个根,《弟子规》、《十善业道》,道教的《感应篇》,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从这个地方你才晓得,六和敬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这是六和敬两个最重要的,才能做到。如果你还著相,就是说你还有执著,你还有分别,做不到,特别是执著。执著真的要放下,分别的烦恼比较轻,才能契入这个境界,才能从这个地方慢慢往上提升,这真正叫万德庄严。由此可知,境界现前要回光返照,要知道发心把自己向上提升,这就对了。这首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四首偈: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这是进入城市之后,『里』就是现在讲的街道,到街道;跟下一首偈,就到人家的「门户」。到达这个地方,菩萨称性的大愿油然而起,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佛经里面常说,出家的佛弟子,物质生活的需求仰赖大众的供养。他需求很有限,一天就是一餐饭,需求不多。斋主(就是布施的人)如果家里面富裕一点,供养这一钵饭,他一天所需要的就满足了。毕竟这个社会富足的人少,贫穷的人多,自古至今几乎没有例外。帝王的都城也不例外,贫富不均。这是什么原因?佛家讲业力,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乞食』是维系身命,乞法是提升自己的慧命。比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里头第一个是乞士,乞是乞食,我们中国人讲要饭、讨饭。但是下面这个字好,这个乞讨的人不是普通人,是士。士在中国古时候社会,身分、地位最高的,他是读书人,有学问、有道德。虽有学问、有道德,他的生活是乞食,对大众这是托一钵饭,每天乞一钵饭;而对佛陀则是乞法,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诲。人,他有两个命,这个身体是身命,除身命之外,更重要的是慧命,叫法身慧命。你看从乞食养身命就想到「入深法界,心无障碍」,这是法身慧命,比我们身命更重要;身命有生灭,慧命没有生灭。
最近,有些同学在听钟茂森居士报告西方这些学者对於生命轮回的探讨。他读了不少,给我们做了些报告。我听了一段,讲到美国有一位魏斯博士,他的研究报告当中有这么一段事情。他是用心理治疗,帮助别人医治这些疑难杂症,现在在外国非常流行。这个案例是帮助一个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说出他前世的遭遇,把他的病因找出来了。同时在这个时候,他们谈话停止之后,突然有声音,这个声音不是他们两个人交谈的内容,据判断这是神灵藉著这个机缘对人间传递讯息,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这一则很有意义,跟我们今天讲的可以做个印证。
这个神灵告诉我们,生命是无止境的,人决定不会死。大家听了这个就很安慰,你们以为人会死掉,人不会死;人不但不会死,他说实际上也没有出生。这个跟大乘教里面讲的意思就很接近,佛说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说的法性。但是这个神灵层次没有佛那么高,我们细细观察听他所谈的内容,他没有出六道,不但没有出六道,他可能只在欲界。欲界也就很大了,欲界是从他化自在天以下,有六层天,有修罗、人道,下面有畜生、饿鬼、地狱,范围很大,至少也有十几种不同维次空间。科学家今天讲到,承认宇宙之间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这个不同维次空间,在佛法看是欲界天。欲界天就是六种不同,欲界六层天,加上人道、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加五不是十一吗?换句话说,色界跟无色界还没有达到。
色界有十八层天,就是十八个不同维次空间;无色界四层天,又是四个不同维次空间。这是科学家的讲法,我们拿佛法来对证,欲界,欲界里面这十一种不同维次的空间,也就很可观了。这个里面的轮回,欲界里头的轮回,那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灵魂。有没有生死?没有。但是你看到他这个讯息里的话,你就知道佛所讲的完全正确。他说只是在不同的肉体或空间中度过,永无休止,这就是轮回!身是有坏的,肉体有坏的,有生灭的,灵寄托在这个身体上度过这段时期;到身体坏了,他又去找一个身体。
这个人,灵离开它,这身体就要死了;其实他并没有死,他再去找一个身体,换个身体来,也没有生。正像我们脱衣服、穿衣服一样,衣服破旧了,不喜欢了,换一件,就是这样的。但是后头这句话重要,永无休止就是轮回不息;佛法里面讲的「生死疲劳」,没有休息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这里头你就晓得有两种命,肉体是身命,我们乞食是养身命;向佛菩萨乞法,是提高我们真正自己的灵性,那是真的自己;这还不是纯真,比这个身体真,它在六道搞轮回,我们要提升,向上提升,不能往下堕落。这个比身命更重要,身命是假的,提升灵性才是真的,这是真正聪明人,不搞假东西。
第二,为什么要轮回?人为什么在六道里轮回?首先我们用科学家的说法,科学家说法轮回只限於欲界,没有讲到色界跟无色界。他达不到那个境界也有道理,为什么?色界跟无色界需要禅定、需要定功;科学家没有定功,只凭著科学仪器的观察,没有定功。所以他顶多只能达到欲界的天顶,就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的六层天,我们要记住,人道上去是四王天,再上去是忉利天,中国人讲玉皇大帝,很多宗教里面讲的上帝。再上去就需要禅定,未到定,小定不是大定,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轮回范围都有苦乐不同,欲没断,不过只是愈往上面去欲望愈低、愈轻,他就往上面去了,欲望愈严重的往下坠落。
人到人间来为什么?魏斯博士从神灵托的话说,人所以要到世间来,以肉体形式存在,是为了做事或者是还债。他说了这么多,如果我们这个问题要是问佛陀,「佛陀,这世间芸芸众生这么多人,他们为什么来的?」佛的答覆很简单,酬业。人生酬业,酬偿你的业报,就是他讲的还债。另外一种人是做事,做事就是佛法讲度生,佛菩萨乘愿再来,众生有感他就来。他也来到这个世间,他不是还债,他没有债,他来干什么?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所以叫乘愿再来。两个原因,跟佛说的一样。还债有还命债、有还钱债,还有还人情债,债太多了。
下面说,在一生当中,每个人只记得这一生的遭遇,而忘记前生的遭遇。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人能够记得前生的,有,少数,很少。佛经里头也说到,这个人生下来会记得前生的事情,这怎么回事情?夺胎。他不记得前生事情,就是在母胎里头这十个月,佛经上形容他像坐牢狱一样,叫胎狱,这十个月是胎狱,度日如年。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冻死了;喝杯热水,就像在八热地狱,像火一样燃烧,苦不堪言。所以太大的痛苦把前面事情忘得干干净净。
能记前生事情是什么回事情?母亲怀孕时候是另外一个人,他来坐胎的,他跟这个母亲缘不深。他也是来讨债的,让母亲受十个月的罪,他也不痛快,一出生就死了,他就走了。另外一个灵藉著他的身体,所以他就又活起来,但是活的不是前面那个。这个灵没有受十个月的怀孕,前生的事情统统知道,在佛法叫夺胎。一般投胎叫坐胎,坐胎的人不记得,夺胎的人记得。所以这个世间确实很少数,很少数他真的知道他前生的事情。这在钟博士报告里面也引了很多例子,多半是小朋友,记得前生事情,根据他所说的去调查,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属於夺胎。
后面说,在一生当中,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习气、不好的嗜好,譬如贪婪、好色等等。不好的习气太多了!十恶就是不好的习气,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挑拨是非),恶口(喜欢骂人),绮语(花言巧语骗人),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是不好的习气。必须要在这一生当中克服这些习气;换句话说,真正有福报的、真正聪明人来到这个世间,这一生干什么?就要干这个,这就是修行,克服自己这些烦恼习气,断恶修善。克服杀生,真正变成不杀生;克服偷盗,变成不偷盗;克服十恶,就变成十善。
圣人所说的都是性德,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了自性,随著生生世世那个不好的习气,都变坏了。《三字经》上讲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不把这些恶的习气改过来,他说这些恶习气会带到下一生,而且下一生更严重,这就麻烦;换句话说,你下一生的日子比这一生更难过。这是讲什么?性罪,违背了自性,这是大过失。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
再说外缘,债务,债务也是一样,债务有命债、有钱债、有人情债,也很复杂!前生没有还清的债务,这一生要还,还的时候一定还要加利息,总要还得比前生欠的还要多一些。假如这一生没有还完,一定还要带到来生,来生要还的,比这一生一定又要加重。所以只有在这一生还完,这个观念要有,你要懂得,下一生你就自在,你就解脱了。命债要还完,人情债也要还完。人情是很难处的,你要能忍受,特别是逆境、恶缘,甘心情愿忍受。为什么?这是我应该要还的债,没有一丝毫怨恨心,没有报复心,就还完了。如果还有怨恨、还有报复,来生还要还,没完没了,这个事情可麻烦了,不能干!
接受别人的恩惠,一定要报恩,念念不忘别人的好处;别人对我不好处,要忘得干干净净。布施给别人的恩德,不要求人家回报,求人家回报怎么样?来生又要搞来搞去,没完没了。布施给别人的,不求回报,这好!有对不起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忏悔,一定要改过。占了别人的便宜,要晓得便宜可占不得,占了都是债务。如果这一生觉悟、明白了,赶紧还,一丝一毫都不能沾染。公家的财物你要是占用,更严重,为什么?因为债主太多了。国家的财物是人民纳税的,换句话说,你要是占了它的便宜,你就欠了全国人的债务,这事情麻烦!
佛门里面常住这些财物更占不得,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造五逆十恶罪,佛可以救他;偷盗常住物,佛不能救。为什么?佛门是十方道场,它的财物不是地球上这些出家人所共有,是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出家人共有;换句话说,那个债主数不清,所以佛不能救。你要真正懂得、明了,赶快还;不但要还,还能够多加一点,多修点福报。佛门里面修福最容易,造罪也最容易,真的是佛门修福,人天福报;佛门里面造一点罪业,就是三途地狱,转眼果报就现前。人的寿命很短促,何必干这个事情?所以统统还完了,现前就心安理得,来生得大自在,跟众生没有这些债务。
决定要把杀生的念头断掉,杀生的行为断掉,跟一切众生相处都欢欢喜喜,不能说我讨厌这个,我喜欢那个,不可以。你喜欢,有欢喜缘,来生还要来;你讨厌,来生他也讨厌你,自作自受。绝对不是上帝安排,阎罗王惩罚,不是,自作自受!我们现在在社会上跟很多人事物相处,有很多很投缘的,那是过去的善缘;有很多不投缘,见面都不想见面,过去世的恶缘。现在怎么办?改进!一定要改。不改怎么?不改到来生,这个问题就更严重。怨恨可不能累积,一定要化解,化解不是从对方,是从自己。自己化解掉之后,对方虽然有,他落空了;就像打架一样,人家拳头出来,你拳头收回去,他这一拳就打空了。决定不能搞冤冤相报,这样你才有脱离轮回的机会,不再搞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太辛苦,永无休止,你说多辛苦!
不但我们可以不再搞轮回,我们还要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最殊胜、最稳当、最可靠的、最快速的,真正念佛求生净土。要知道这个世间你看清楚之后,这个神灵透给我们的讯息,是六道轮回的状况。他叫你在这一生当中把债还完,不欠命,也不欠债了。这个事情说得容易,做起来实在讲也不是容易事情,你要不能通达佛法,你根本做不到;通达佛法,行。《了凡四训》里面讲改过、忏悔、自新。改过它就讲了三种,一个从事上改,一个从理上改,一个从心上改。会改的从心上改,那真的能够化解;你不从心上,从理上都不究竟;换句话说,不究竟就是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法讲心法,心净则佛土净,心平则天下平,《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教我们「清净平等觉」。
神灵最后一句话说得好,你下一生的生命遭遇,完全是你自己造就的,你这一生造就的。这在佛法里面常常讲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来世的因。来世一定有果报,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是善的,言语造作是善的,你来生一定是大善报;我们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不善,言语、行为不善,你来生的果报肯定在三恶道。自作自受!这个不能不知道。
菩萨了解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勉励我们,期望我们入深法界。深法界怎样契入?大乘经。大乘经里面很多,究竟圆满无过於《华严》。《华严》怎么能契入?怎样契入?我们现在还没有念完,实在上讲《华严经》三十九品,我们才念到十一品,后面有几品经文很长;它总共有九十九卷,我们现在念的还不到二十卷。末后「入法界品」那就是入深法界,入深法界是《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那是深法界,华藏世界。这真的不容易!
可是大乘教里修行的总纲,我们决定不能忘记。总纲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总纲,常常要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一念执著生起来,马上要回光返照。只求事情做得圆满,可不能真的执著,真有执著,亏就吃大了。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这我们常讲。这些话都是根据「出现品」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从这句教诲我们所体会到的,正是《华严》、《圆觉》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是不是佛?是!佛眼睛看一点不假,你是真佛。不过你现在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你真心上面起了无明(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妄想就是无明,什么叫妄想?我平常讲得很白、很浅,起心动念。这是太难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一起心动念,无明就生了,从无明一定就起分别,从分别一定就起执著,这叫愈迷愈深,愈陷愈苦。
所以佛法修学这三个层次,我们这才明了,我们执著断掉了,就成正觉,本来是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分别放下,不要了,就是菩萨,就证正等正觉;如果真的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之为佛陀。所以你是佛,你本来是佛,你只要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本来就是佛。起心动念,不分别,你就是菩萨;起心动念还有分别,不执著,那你就是阿罗汉;如果你执著也放不下,那你就是六道凡夫。你就像这个神灵一样,神灵也是六道凡夫,就得在六道里头打转,永无休息,多苦!佛经里面称这个现象叫「生死疲劳」,没有休息。这个肉体坏掉之后,你舍弃,丢掉了,马上又去找个肉体。所以跟你讲没有死,也没有生,不生不灭。
所以神灵讲的,就是佛经里面讲的神识。神识是什么?是迷惑颠倒的自性。自性觉悟了,一定放下执著,成阿罗汉;再提升一级,放下分别,菩萨;再往上提升,那就是佛。我们今天得人身,这次到这儿来要干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你要晓得全是轮回的事。你干轮回的事,你怎么能够超越轮回?只有把轮回的事情彻底放下,你才能超越轮回,这样你才能够入深法界。怎么入深法界?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诸位要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全文四十卷,学《华严》的同学知道叫《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大《华严经》里面一品。这一品的经文最长,这里面包括著善财五十三参,这五十三参就是入法界。
过去我们在此地,那时候还有没这个道场,我们租用尖沙咀街坊福利会的大堂,那时候我是每个月到这边来讲五天,讲的是「入法界品」。是选讲的,不是讲全文,五十三参每一参选段,就是精彩片段给诸位介绍。大意来说,五十三参就是日常生活。我们这个社会行业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佛菩萨把它分成五十三类,你从早到晚都会接触到。所以,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转你自己的境界?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我们凡夫不会转,不会转怎么样?你就被境界转。譬如见一个你喜欢的人,见到也很开心,你会笑,会很开心,你被境界转了;见到一个你讨厌的人,你的冤亲债主,冤家对头,一见,瞋恚心就生起来了,就很不高兴,你的心被境界所转。你也是入法界,你是入六道里头人法界;深法界是佛法界,你入不了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会转变境界。
怎么转法?顺境、善缘(就是这个境界非常美好,人事也非常好,都是善人)没有贪恋,完全用智慧来对待,不能用感情。感情是什么?分别执著是情,叫情执。用智慧,都欢喜、都平等,一视同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神灵所讲的是事实真相。逆境、恶缘,环境不好,像社会风气不好、人事环境不好,干什么都有障碍,都有找麻烦的,甚至於毁谤、陷害,在这个环境里面不生瞋恚,绝对没有瞋恚、没有报复,心地还是平的。
我在前几年,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跟我一起去的有二十多个同学。我写了两句话,「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在逆境、恶缘里头不生瞋恚,没有报复,欢欢喜喜,逆来顺受,业障就消了。第二句「处顺境,随善缘」,一切都好,什么都很美好,「无贪痴,福德全现」。顺境里头没有贪爱,没有愚痴,也不要去执著,一切随顺,福报就现前。这就是什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用的这个。所以,不管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统统得利益,得什么利益?贪瞋痴磨掉了。你不在境界上去炼,你怎么晓得你贪瞋痴断掉?贪瞋痴慢疑是什么?是执著,严重的执著。他不但在这里头把执著断掉,同时也把分别断掉,最后居然能够达到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五十三参圆满,他就圆满成佛,这是入深法界,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所以,方老师当年介绍佛法给我,特别介绍《华严经》,他说这是佛经哲学概论,他把佛经看作哲学,《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好!有理论,真是高深的理论;有方法,巧妙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你看。他说全世界哲学书里头找不到这么好的,他有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这才叫真实智慧,圆满智慧。一个人能够过智慧的生活,无往而不利,得大自在!所以学《华严》,要入华严境界、华严法界,这是深法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