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三卷) 2006/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三小段所遇人物,我们从第六首偈看起: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清凉大师对这首偈有比较长的注解,有疏有钞,我们先看看清凉《疏》里面所说的。「六云」,这就是第六首偈所说「获根本智灭众苦者,若得见道无分别根本智,则断恶道业无明故。三途若灭,则三苦八苦亦皆随灭,死及取蕴,直至金刚后根本智,则能永断」,我们就看这段。现在这个社会『苦恼人』很多,欢乐人实在见不到几个。我们偶尔也见到,见到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勉强现欢乐相,背后依然是苦不堪言。可以说在今天这个社会、今天这个世间,众生只有苦,哪来的乐!
佛告诉我们,这都是事实真相,四桩事情保不住,哪四桩?第一要晓得「常必无常」,我们以为总能长久,却不知世法是无常的,刹那刹那在变化,没有一样东西能久住世间,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了解事实真相就叫觉悟,不明真相那就是迷惑;觉悟的人叫佛菩萨,迷惑的人叫凡夫。佛菩萨跟人没有差别,一个是觉悟的,一个是迷惑的,这不能不知道。我们愿意做糊涂人还是愿意做个觉悟的人?迷惑的人一生因循苟且,空过了一生;觉悟的人他知道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为什么?凡是物质就免不了生灭,有生有灭,这是无常的,灵性不是物质,所以身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
灵性是什么?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就在我们身上,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六根的根性,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是物质,所以物质的身体有生灭,它不是物质,它没有生灭。《楞严经》上「十番显见」很长一段经文,当时波斯匿王听佛讲这些道理他听懂了,听懂了非常开心,为什么?不再贪生怕死,知道什么?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所以聪明的人、觉悟的人不重视身体,重视灵性。灵性最明显的就是智慧。诸位要知道,智慧跟聪明不一样,不能够把它混搅在一起,它有一点相似,实质上完全不同。
这个地方讲『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你看得根本智的人,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所不知叫后得智,那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这样说法大家还是不好懂,我们再说白一点,佛家讲定慧,这诸位比较熟悉,禅定、智慧,禅定是根本智,智慧是后得智。你看看佛法教导我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从哪来的?智慧从定当中来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根本智。所以根本智给诸位说就是清净心,这大家就好懂。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我们这副对联上面写的「真诚、清净、平等」,是根本智。
你的心如果真正回归到真诚清净平等,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是你的真心。你现在的心不真,妄心,不诚,为什么?真诚是永恒不变,这是真诚。我们现在这个心不见了,现在我们的心是什么?叫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你想想看对不对?我们这个念头一起来就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叫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起用的时候叫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造善业的果报在三善道,天道,人道,天阿修罗、人阿修罗都算是善报;造恶业的果报在地狱、在畜生、在饿鬼,这是恶报。六道轮回有没有?有,从哪来的?妄心造的,《华严经》上讲唯识所变,识就是妄心,就是真心上起了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这桩事情很不好讲,所以也很难听懂,往往听的时候把意思错会了。
真心真的会变成妄心吗?如果真心会变成妄心,那个真心就不是真的,也是妄的,真心绝对不会变成妄心。妄心怎么来的?妄心就是虚妄,根本没有,这个话你懂不懂?本来没有,现在还没有,彻底的虚妄,但是什么?它依真心起来的。真心没有念头,这大乘教里讲得很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我们有没有?有。你早晨起来眼睛睁开了,还没有起心动念。试问问,眼睛睁开,外面东西你有没有看见?看见了,有没有分别?分别念头没起来,有没有执著?执著念头也没起来。时间很短,那一念跟诸佛菩萨完全没有两样,你要能够保持那你就成佛了,你不能保持,为什么?境界上稍稍有一点动静,你立刻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无明,这是妄心起来了,随著马上就分别、就执著。所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谁当家、谁做主?妄心当家,妄心做主,你天天在造业。
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真心像什么?像镜子,这我们常见,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镜子。用心如镜那个人就叫做佛。你看镜子照东西照得清楚不清楚?清清楚楚,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它有没有分别?没有,它有没有执著?没有,没有一样不清楚。我们早晨照一次镜子,晚上照一次镜子,学佛的人要想到我要用心如镜,我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但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你就成佛了。
起心动念,这是最难的。还起心动念,没有办法不起心、不动念,但是可以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好,你是菩萨。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分别也不容易断,我还是会有分别,但是我可以不执著,那也不错了,阿罗汉,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这三样东西,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变出这个妄相。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话说得好,六道轮回是作梦。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在做大梦没醒过来。醒过来之后,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大觉。能够做到一切不执著,这是小觉,阿罗汉;能再做到不分别,这是中觉,菩萨;佛是大觉,觉而不迷。不单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我们教什么?就教这个,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帮助我们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就觉悟了,觉而不迷是佛菩萨。
我们的真心是本觉,我们的真心是根本智;换句话说,只要你从虚妄回归到真实,你什么苦都没有了。这什么苦都没有了,『灭除众苦』,我们把「除」跟「众」两个字把它舍掉,就念头尾「灭苦」,这个经文灭苦,「获根本智,灭除众苦」。灭苦在梵语里头有个名词叫涅盘,给诸位说,涅盘什么意思?涅盘就是灭苦。灭苦有等级的,所以涅盘也有很多说法,大乘教里面比较说得最多的讲四种,第一种叫「性净涅盘」,那是什么?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寂灭,所以自性里头没有苦。
自性涅盘平等的,一切众生各个都有。虽然各个都有,现在你不能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这是从理上讲,一切众生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他有性净涅盘,我也有性净涅盘。但是他的性净涅盘起作用,他证得了,那个性净涅盘变成他的生活、变成他的工作、变成他现前处事待人接物,那这得大自在。我们虽然有,我们今天用事的、当家的是妄心、是烦恼,所以涅盘的反面就是烦恼。
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这都是佛教的一些名词术语,所以反面就是性净涅盘。这三大类的烦恼去掉一类,先去见思烦恼,这就叫正觉,我们讲小觉悟、小觉,小觉就是正觉。为什么称正?人间也有很多聪明人,像现在科学家、哲学家对於宇宙,现在叫宏观宇宙、微观宇宙,的确他也知道不少,那也叫觉,不叫正。为什么不叫正?他见思烦恼没断。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执著,他的执著没断,执著要是完全没有了,那就是正觉。再把尘沙烦恼断了,就是分别,於一切法都不分别,他证的果位叫正等正觉,我们称他作中等的觉悟。阿罗汉是小觉,这是中等的觉悟。再把起心动念都断掉了,那叫无上正等正觉。佛法所修的、所求的就是这桩事情。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就是如来。
这个注解里面讲「直至金刚后根本智」。金刚后根本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到那个时候生死永断了,真的没有了。可是得前面见道位的无分别智,阿罗汉证得的,阿罗汉、菩萨所证的,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在十法界里面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还是有苦,用一个「死」字来做代表,代表苦,不是真的有生死,他那叫变易生死。六道里面的生死叫分段生死,你看一世一世,这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活了几十年死了,这一个阶段,分段生死。这种生死现象阿罗汉以上都没有了,六道里头有,六道以外没有,六道以外叫变易。变易是怎么回事情?像我们读书升级一样,我们读一年级,这一年功课不错,一年念完,明年升到二年级,就是二年级生了,一年级死了;再升一级,三年级生了,二年级死了,这叫变易生死,不是分段的,是变易的,就是你修学功夫不断向上提升。我们晓得大乘教里面菩萨,《华严经》上讲有五十一个阶级,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往上提升,这叫变易,我们在这个世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生死叫分段,所以佛家讲两种生死。
前面「见道无分别根本智」就是六道生死没有了,脱离六道轮回,但是上面还有变易生死。在《华严》大乘教里面,我们知道见道无分别智是在十信位里面的第七信,第七信就得到,就超越六道轮回。七信、八信、九信到十信,这有变易生死,很明显的变易生死。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给诸位说,那才叫真正的见道。真正见道,脱离十法界,就是这种明显的变易生死没有了。在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很微细的变易生死,有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还有这四十二个位次,这我们在前面都讲得很详细。那个变易生死跟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不一样,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粗,很明显,它碍事,一真法界的四十二个阶级不碍事,而且我们十法界里面的人看他们完全看不出来,我们看他们统统是平等的,你决定分不出来。那为什么还有四十二个?佛说了,他们还带著无始无明习气未断,那个习气带得多少分成四十二个等级,那个习气不碍事,但是他有。
所以有同学问我,《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级到底是真有是没有?我的回答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真的痕迹找不到;你要说没有,确实这个习气厚薄不相同,但是决定不碍他自己修行,不碍他自己应迹示现,一点都没妨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明白这些道理,我们讲这四种涅盘,性净涅盘,性净是本来有的,就是大乘教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么?见闻觉知,蚊虫蚂蚁都有,中国古圣先贤讲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一桩事情,只是佛家讲得详细,我们老祖宗讲得笼统,确实是一桩事情。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中国人完全接受,跟传统文化一结合,相辅相成。中国古圣先贤讲的是纲领,大乘教里讲的是细节,相得益彰。
后面三种附带说说,第二种叫「有余依涅盘」。什么叫有余依?涅盘现在证得,你这一生确实证得了,证得之后身体还在,人没死。所以诸位要晓得,证般涅盘是活著证的。现在很多人发生一个误会,认为涅盘就是死了,这是错误的,这大错特错。涅盘是你现前证得的,证得你身体在叫有余依涅盘,如果寿命到了,不要这个身体了,叫「无余依涅盘」,这是第三种。最后一种叫「无住涅盘」,无住是什么?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众生有感,他就来应,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他是来应化的,他不是业报身。这种身就叫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所以称它叫无住涅盘,这是专说诸佛菩萨的应化身。而实在说,无住涅盘跟有余依涅盘是一桩事情,有余依单从涅盘上来说的,而无住是菩萨教化众生,从大慈悲心上说的,差别意思就在此地。
我们真正要离苦得乐,这经上跟我们讲得就非常明显。什么时候我们得根本智?你看清凉大师所说的「断恶道无明」。恶道是三恶道,恶道的无明,无明就是迷惑,大乘教里面讲的贪瞋痴,这大家好懂。恶道业无明就是贪瞋痴里面的愚痴,愚痴断掉了,那就叫无分别根本智现前。诸位要知道,他为什么会贪?为什么会瞋恚?愚痴,所以贪瞋痴这三毒,痴是根。他要不痴他就不会贪,他要不痴他就不会瞋恚;无痴,智慧就现前。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来的,你看它统统都有连带关系。不贪不瞋是定,定能生慧,这三个有连带关系。贪是对顺境,瞋是对逆境。
所以佛跟我们讲的这四种不可久住,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不能久保。第一个要晓得世间无常,我们的警觉心要提起,决定没有长住的。这个地方环境不错,很好,我们很想在这里定居下来,行不行?不能长保,说不定什么因缘你又要搬家了。我对於这一句是体验最深,从小真的叫无家可归,到一个地方总想安定下来,住不多久逼著你一定要离开。现在才真正明白,晓得一切法无常,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像住旅馆一样,没有贪恋,没有喜爱,也没有厌恶。到这个世界来住了八十年,纵然长命再住二十年,一百年!也是一弹指。第二佛教我们「富贵必定贫穷」,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富贵必定贫穷?富贵从哪来的?是在贫穷时候积功累德得到的果报,享福的时候就忘了种福,所以福享尽又回到贫穷,永远在循环。贫穷变成富贵,富贵变成贫穷,永远在循环,是个轮回相,你看明白了就很有趣味。所以真正聪明觉悟的人,他积功累德,得大福报他不享受,还过一般人的生活,这了不起,这是真实智慧,於是他的富贵代代不衰。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最佩服的三个人,中国历史上三个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你看一直到现在孔家不衰。听说孔子的后代,没有人不尊重的。祖宗积的德大,没享福。第二位范仲淹,宋朝的一位宰相,到现在差不多是一千年,一千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家里都出人才。在苏州范家,提到没有人不尊敬的。第三位是清朝初年叶状元,这个人我不太清楚,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在中国历史上见到这三个例子。为什么人家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这三个人是觉而不迷,把他的家风代代传下去。现在我们看到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的《四训》统统讲到了;如果家里面的儿孙,世世代代都遵守这四篇教训去做,那他家里千世百世都不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富贵要知道修福,富贵不知道修福,只贪图享受不知道修福,那就决定不长久,富贵一定贫穷。
第三个是「会合必定别离」,佛家讲的爱别离苦。再亲爱,夫妻、父子、朋友一定要别离,生离死别,死了之后不可能再在一起,为什么?各人的业不相同。你自己没有功夫,在六道里头随业受报,各人造的业不一样,他怎么会在一起?真正能够永远在一起的只有一个方法,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大家都很认真念佛,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学习,生到西方净土那寿命都是无量的,那真的无量不是假的无量,真正无量寿,那个时候才能永远在一起。如果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六道里面会合一定有别离。第四个是「身体强健必定有老死」。佛跟我们讲这四桩事情,你一定要知道,知道怎么?要趁身体健康的时候真正发愤用功,到老的时候来不及了。老的时候精神体力都不管用,想用功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抓住现在身体还健康、记忆力还可以的时候,认真去干。如果身体还可以,记忆力已经衰退了,念经记不住,不要紧,老老实实的念,恭恭敬敬的念,不必去记它,平常这句佛号不间断就好。这是四桩事情佛教导我们,我们必须要明白,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
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论是善缘、是恶缘,是顺境还是逆境,要用平常心对待,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离分别执著才叫做平常心,平常心就接近真心,不要去分别计较。人有过失,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找一个一点过失没有的人找不到。所以古人教我们,看到别人过失立刻反省自己,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真正会用功的人。常常看别人过,把别人过记在心里,自己的过失完全不知道,这种人就很可怜。记别人的过失是造业,把自己的良心、好心做为别人的垃圾筒,你是不是错了?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的心里头,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装一大堆别人的垃圾,这样的人太多太多!所以常常反省我自己是不是,如果自己真的是这样子,赶快改过来。
我们自己的心要装古圣先贤最好的教诲,要装一切众生的善法,绝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在里面,这就对了!能这样修,消业障就消得快。业障消除了,那个现象立刻就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你的身体健康,年岁虽大你也不衰老,为什么?你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能保持到正常,正常就是最健康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著良好的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长成了,新的细胞取代旧的细胞,新陈代谢。所有新的细胞绝不比旧的差,还比旧的更好,那你的修行功夫真得力,为什么?你会一年比一年年轻,一年比一年强壮。这事情可能吗?不但佛说的是可能,现在科学家也证明出来了。
为什么一般人年岁大了新陈代谢就不好?所换的新细胞都不如旧细胞,你这个身体就衰老,一年比一年衰退,这是什么原因?是你有烦恼、你有忧虑、你有牵挂,你有很多不善的习气,这些坏的意念把你新的细胞全都变坏了,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的意念是正面的不是负面,是清净的、是善良的、是慈悲的、是利他的,你所换的新细胞决定比原来的更好,所换的是全新的。像机器换零件一样,你换的全是旧零件那当然就不行了,你要完全换的新零件,那你跟新生的有什么两样?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里头给我们做了证明,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培养自己的清净心,恢复自己的根本智,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不会得病,你不会衰老,最后再告诉你,你不会死。生死是肉体,你不喜欢它,丢掉,再换一个。你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去换,愈换愈好,这才叫真正灭除众苦。现在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第七愿,清凉大师也有一段长的注解,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七愿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者,此有二种。一约入真见道之慧,断身病之苦恼,及烦恼病。二约金刚心慧,顿断一切诸烦恼病,及习气随眠」。这讲到『无病人』,见到无病人,也就是身体健康,引发菩萨的大愿。『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跟前面一首偈「获根本智,灭除众苦」,从这两首偈来看,很显然的,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离苦得乐是果,因是什么?因就是破迷开悟,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要真正希望离苦得乐,那就是非求破迷开悟不可。所以佛教是教学、是教育,这个东西不是神通能做得到的,也不是感应能做得到的。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为我们所示现的全是教育。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佛学是一门高深的哲学,我是从这个地方入门的。入门之后才知道它是真的高,不是我们想像当中的高,还超越,确实是达到究竟圆满。
不开智慧不能解决问题,常识再丰富,解决问题有时候还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唯有真实智慧解决问题究竟圆满,决定不会发生副作用,这桩事知道的人确实不多。我们有幸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有这么好的机缘遇到善知识,使我们以正信入佛门而不是迷信。从不断的学习,得知像开经偈里头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就是承蒙他告诉我们,正如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相好全是自性本来具足,真的是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我们要时时提在心上。
真正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而已。不断的放,天天放,年年放,真的到一切法都不起心动念了,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圆满现前。话说得是容易,做起来是真难,为什么有这么难?这要知道,我们迷失自性时间太久了,无量劫来在轮回里头打滚,生生世世愈迷愈深。时间久,迷得太深,已经变成习惯,这个习惯叫习性不是本性,变成习性,太可怕!现在我们明白了,怎样从习性里面回归到本性,这就是佛法。佛这个字是外来语,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是智慧、是觉悟,所以佛法是觉悟的方法。觉悟所依靠的是智慧,智慧现前你就觉悟了,觉悟能解决一切问题,连我们病痛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全能解决,永无病恼,永无生死。永无生死就是大涅盘。
涅盘之乐乐无穷。佛在经教里面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涅盘的四种乐,第一个是离一切世间苦,得出世间大乐。出世间乐是什么?给诸位说,离苦就是乐。我们读往生经,往生经就是净土经论,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称之为极乐,那个地方没有苦,没有苦就叫做乐,所以苦乐是相对的,苦没有了,乐也就没有了。你要想到这个世间种种快乐的事情,这种种快乐在佛法里面叫坏苦。佛法讲三种苦,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都没有了,这叫真乐。苦苦跟坏苦就是我们讲的苦乐,苦苦是苦,坏苦是乐,这两种都没有了叫行苦。为什么叫行苦?他不觉悟,他虽然苦乐都没有了,他迷,迷而不觉,那还是苦,叫行苦。一切苦不外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苦统统没有了,那就叫乐,就叫极乐。
涅盘第二种乐,远离愦闹。我们现在讲繁华热闹,远离了,生活在哪里?生活在清净寂灭,这个味道长。世间人喜欢热闹,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喜欢寂静、安静。安静里头有真味,热闹场所那是欲望。现在一般人讲磁场,热闹里头的那个磁场是欲望,人生活在那里头烦躁、情绪不安;清净的环境里面那个磁场是安定的、是和睦的,那是真正的享受。长年生活在都市里面,偶尔到这些地方去旅行、观光、休假,你会感觉得那几天身心舒畅,这个乐是属於涅盘乐。
第三是智慧开了,於一切法悉知悉见。心地清净,智慧开了,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时空的维次突破了,到达这个境界是真正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能,要不要学习?不要,为什么不要?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惠能大师入了这个境界。你看世出世间这些典籍,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没有一样不明了,他可以讲给你听。念的人不懂,听他讲解也开悟、也就明白了。不认识字的人会讲经,儒释道的典籍你念给他听,他统统都跟你讲,一点障碍都没有,你要问那什么原因?实在讲,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他怎么会不知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那就是性净涅盘。他在这个世间,六根有没有染污?丝毫染污都没有。为什么?自性清净,我们前面讲的性净涅盘他得到了,他契入这个境界,所以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远不离,念念相应,这叫入真实慧。
不但永无病恼,而且涅盘四乐最后一个:身如金刚,永不坏乐。六祖他也有生死,生死是肉身,身如金刚不是他的肉身,是他的法身,法身不生不灭,示现在九法界完全能控制。他那个身不是业报身,业报身才有病恼,他的身是乘愿再来的应化身,应化身没有病恼。有时候也有病恼,那叫示现,那是什么?用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像维摩居士,这当年佛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所证得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平等。所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成佛,维摩居士示现在家成佛。由此可知,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你说是出家还是在家?统统行,在家出家没有两样,你入那个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示现才叫圆满。
出家人不可以轻慢在家居士,轻慢就错了。在家居士对出家人尊敬,出家人对在家居士同样要尊敬,决定没有差等的。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不是一出家就高高在上,那你就完了,你不出家还好,出家贡高我慢,贡高我慢是严重的烦恼。你看看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下面就是慢,你的根本烦恼就生起来,这还得了!不出家你不会生这个烦恼,一出家这个烦恼现行,这难怪古人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我们听起来,想想不无道理,为什么?傲慢。不知道世尊当年在世,他的这些学生像十六大弟子,迦叶、目犍连、舍利弗、阿难,这些人见到维摩居士,这诸位在经典上看到,都对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是最敬礼;对老师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尊重,对维摩居士也是这样尊重,这就对了。我们现在只一出家就把居士看矮了一截,你还想成就吗?不可能。
你要怎样才能成就?此地讲的无病人。病这个字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今天身很健康没有病,心上有病,心上是什么病?有烦恼习气就是病。你看病恼,恼是烦恼,烦恼是病,见思烦恼是病,尘沙烦恼是病,无明烦恼是病。谁是健康的人?阿罗汉以上,懂得尊敬人、懂得爱护人、懂得帮助人、懂得成全人是佛菩萨,是健康的人没有病,为什么?他有智慧,他契入真实智慧,所以普贤菩萨十大纲领,修行的十个纲领,就是十大愿王统统做到了。
礼敬诸佛,诸佛是指什么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未来佛。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你对一切众生能像对佛陀那样恭敬吗?如果恭敬是有,还有等差那就错了,你不平等。不平等就是病恼,不真诚就是病恼,不清净就是病恼,一身都是病。你对人,对一切人,对个贫穷下贱的乞丐也要像对佛一样的尊重、一样的礼敬,你能做得到吗?诸佛菩萨做到了,世尊当年在世的弟子们做到了,这表演给我们看的。不但对人,对所有一切动物,蜎飞蠕动,蚊虫蚂蚁,你对它有没有恭敬心?你有没有尊重它?你对它不知道尊重、不知道礼敬,普贤菩萨第一句你没做到。不但对小动物跟对佛没有差别,对植物、对矿物、对自然现象没有两样。诸佛菩萨对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现象就是一个真诚恭敬。所以有人问印光法师,学佛怎样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印光大师答覆两个字「诚敬」,就是礼敬诸佛。用真诚心去修礼敬,你就契入了。一切恭敬,毋不敬,从这里下手。一切恭敬,你还会害人吗?你还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吗?当然没有。
今天大家讲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普贤菩萨所教导的那真正是最究竟、最圆满、最彻底的落实,真正做到从我心做起,这不是从外头,从我们自己真心做起,真实智慧做起。你没有真实慧,你对於这个不能够真正的认知,不晓得宇宙万有跟我是什么关系,你完全不知道。宇宙万有跟我的关系是共同一法身,是我们的法身,关系太密切了。如何相处?相处是性德,性德就是诚敬,说到最简单的就是一个真诚,这是性德的核心,性德的中心。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没有别的,他就是永远掌握到中心。我们换句话来说,回归到中心,回归到中心就是回归到真诚。中国五伦里头「父子有亲」那个亲就是真诚。真诚的相就是慈悲、就是爱,真诚的作用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慈悲是戒。慈悲是完全应用了,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永远没有过失。无病恼就是无过失,永远没有过失,永远不会犯错误。所以先决的条件是怎样回归到自性的核心,回归到自性的中心,真实慧。
我们看到无病人,在佛法里面讲无病人是佛陀,菩萨是不是无病人?菩萨还是有病,为什么?他无明习气没断,不过他很轻,很轻的病,不碍事,好像很健康,跟健康的人没有两样;阿罗汉也还不错,阿罗汉的病比菩萨重,可是还是不碍事,算是小病。菩萨是很轻微的病,如来才没有病,六道凡夫有严重的病,为什么?没有智慧。所以阿罗汉称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真实慧有高低差别不同,但是都可以说永无病恼,他只有向上提升,他不会往下坠落。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所希求的,我们每天认真努力来学习的。
凡夫修行容易退心,我们要想著自己怎样才能够天天有进步,不至於退转,佛给我们讲了四条。佛讲得多,今天我们只说这四桩事情。第一个对於佛法疑惑、怀疑,纵然相信了,半信半疑,容易退心。怎样对治?对治就是佛所讲的断疑生信,你有疑,这个疑一定要把它断掉。如何断疑?学习,认真努力的学习,你才能生起信心。第二个毛病就是自己有很深的成见,贡高我慢,执著自己的想法、看法,批评佛法,这没办法,这种人多。特别是学术界的,拿到佛经批评,所以他没有办法入真实慧,这个障碍很深,叫法执。一定要虚心求教,不虚心不行。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一个人没有恭敬心、没有真诚心学东西学不到,稍稍有傲慢那就完全造成严重障碍。第三是嫉妒别人的利养。别人有修行、有成就,当然尊敬他的人多了,供养的人也多了,他看了就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所以嫉妒也是严重的烦恼,障碍自己入真实慧。第四个是对一切菩萨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所以这四种最容易让修行人退转,有些退转退得很厉害,大幅度的退转,在这一生都不能恢复,这是非常可惜。
如何能不退转?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当然真正的因是宿世的善根,过去生中善根深厚,这是真因,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善缘;如果遇不到善缘,虽有很好的善根,也不能够继续向上提升。所以一定要有缘,遇到缘之后,缘遇到了,最重要的自己好学,尊师重道加上好学,你成功的希望就很大。尊师重道是用性德来学,前面讲,你有恭敬心,你对你所学的尊重,然后学了之后明白了,不但对老师要尊重,对所有一切众生都尊重。尊重的等级决定没有差别,我对佛是怎么尊重,我对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尊重,对老师也是这样尊重,那你就真正学到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你真学到了。这个利益太大太大,能帮助你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头一个我们要学的,连儒家,这世间法,你看《礼记》里头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都把这个摆在第一句。普贤菩萨第一句「礼敬诸佛」,佛门里面许多拜忏的忏仪你打开看看,头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顶礼」,说尽了,就是礼敬诸佛具体的落实,决不能疏忽,决定不能小看,然后你有这个,后面就不难了。「称赞如来」很重要,称赞如来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讲的隐恶扬善,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不见世间过」。对任何人一律平等,称赞他的善,不说他的过失。自己修得好,行得正,别人有过失,感化他,决不是责备他,决不是批评他,而是用自己的心行去感化他,这个人是菩萨。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这个人是凡夫,这个人是迷惑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不干这个事情。这都是很难做到的,往后就愈来愈容易。
第三个「广修供养」,修供养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但是我有智慧知道应该怎么做法。真正有智慧的人供养有没有供养错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供养给人家做了坏事,有没有?有。为什么觉悟的人还有?觉悟的人用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让众生看到这些事相他省悟过来。所以顺境、逆境都是佳境,善缘、恶缘都是好缘,善事、恶事都是好事。这个意思就很深,一般人体会不到,那你就不了解佛菩萨;佛菩萨也不需要人了解,他所做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帮助众生觉悟、不是帮助众生回头。还有些过失还要重复做,我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亲身遇到的,那个时候还很年轻,但是经过老师一点醒我就明白了,我就晓得他这个做法是对的。
道安法师,台湾的道安法师,过世十几年了,我在年轻的时候追随他。他老人家在台北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做总主讲,所以我跟他往来就比较密切。有一天我去看他,他在松山寺,去看他,见面的时候他就问我:净空法师,你有没有看到刚才有个居士出去?我说:我看见,他是在大门口碰到的,我也认识他。老法师就告诉我:他今天又来骗我了。我说:你给他没有?给他了。这个人常常去骗老和尚,老和尚装作不知道,每次都给他。老和尚说了之后,我才明了老和尚所用的苦心,最后总有一天他觉悟到,回头了,原来每次骗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他不糊涂。以为他糊涂,不知道每次你去骗他都给你,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有一天真正了解,你才会低下头来,才会忏悔,才会改过自新。教一个人不是那么简单,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日久天长让他惭愧心生起来,他才会回头,他才会觉悟。我们一般人哪能看得到!都以为老和尚很容易骗,很容易上当,谁知道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一点都不糊涂。他那个上当是故意的,所谓是用心良苦,帮助一个人回头。他不说那个人的过失,他也不随便跟人说,难得他来跟我讲这些事情。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三小段所遇人物,我们从第六首偈看起: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清凉大师对这首偈有比较长的注解,有疏有钞,我们先看看清凉《疏》里面所说的。「六云」,这就是第六首偈所说「获根本智灭众苦者,若得见道无分别根本智,则断恶道业无明故。三途若灭,则三苦八苦亦皆随灭,死及取蕴,直至金刚后根本智,则能永断」,我们就看这段。现在这个社会『苦恼人』很多,欢乐人实在见不到几个。我们偶尔也见到,见到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勉强现欢乐相,背后依然是苦不堪言。可以说在今天这个社会、今天这个世间,众生只有苦,哪来的乐!
佛告诉我们,这都是事实真相,四桩事情保不住,哪四桩?第一要晓得「常必无常」,我们以为总能长久,却不知世法是无常的,刹那刹那在变化,没有一样东西能久住世间,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了解事实真相就叫觉悟,不明真相那就是迷惑;觉悟的人叫佛菩萨,迷惑的人叫凡夫。佛菩萨跟人没有差别,一个是觉悟的,一个是迷惑的,这不能不知道。我们愿意做糊涂人还是愿意做个觉悟的人?迷惑的人一生因循苟且,空过了一生;觉悟的人他知道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为什么?凡是物质就免不了生灭,有生有灭,这是无常的,灵性不是物质,所以身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
灵性是什么?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就在我们身上,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六根的根性,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是物质,所以物质的身体有生灭,它不是物质,它没有生灭。《楞严经》上「十番显见」很长一段经文,当时波斯匿王听佛讲这些道理他听懂了,听懂了非常开心,为什么?不再贪生怕死,知道什么?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所以聪明的人、觉悟的人不重视身体,重视灵性。灵性最明显的就是智慧。诸位要知道,智慧跟聪明不一样,不能够把它混搅在一起,它有一点相似,实质上完全不同。
这个地方讲『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你看得根本智的人,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所不知叫后得智,那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这样说法大家还是不好懂,我们再说白一点,佛家讲定慧,这诸位比较熟悉,禅定、智慧,禅定是根本智,智慧是后得智。你看看佛法教导我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从哪来的?智慧从定当中来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根本智。所以根本智给诸位说就是清净心,这大家就好懂。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我们这副对联上面写的「真诚、清净、平等」,是根本智。
你的心如果真正回归到真诚清净平等,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是你的真心。你现在的心不真,妄心,不诚,为什么?真诚是永恒不变,这是真诚。我们现在这个心不见了,现在我们的心是什么?叫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你想想看对不对?我们这个念头一起来就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叫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起用的时候叫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造善业的果报在三善道,天道,人道,天阿修罗、人阿修罗都算是善报;造恶业的果报在地狱、在畜生、在饿鬼,这是恶报。六道轮回有没有?有,从哪来的?妄心造的,《华严经》上讲唯识所变,识就是妄心,就是真心上起了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这桩事情很不好讲,所以也很难听懂,往往听的时候把意思错会了。
真心真的会变成妄心吗?如果真心会变成妄心,那个真心就不是真的,也是妄的,真心绝对不会变成妄心。妄心怎么来的?妄心就是虚妄,根本没有,这个话你懂不懂?本来没有,现在还没有,彻底的虚妄,但是什么?它依真心起来的。真心没有念头,这大乘教里讲得很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我们有没有?有。你早晨起来眼睛睁开了,还没有起心动念。试问问,眼睛睁开,外面东西你有没有看见?看见了,有没有分别?分别念头没起来,有没有执著?执著念头也没起来。时间很短,那一念跟诸佛菩萨完全没有两样,你要能够保持那你就成佛了,你不能保持,为什么?境界上稍稍有一点动静,你立刻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无明,这是妄心起来了,随著马上就分别、就执著。所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谁当家、谁做主?妄心当家,妄心做主,你天天在造业。
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真心像什么?像镜子,这我们常见,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镜子。用心如镜那个人就叫做佛。你看镜子照东西照得清楚不清楚?清清楚楚,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它有没有分别?没有,它有没有执著?没有,没有一样不清楚。我们早晨照一次镜子,晚上照一次镜子,学佛的人要想到我要用心如镜,我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但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你就成佛了。
起心动念,这是最难的。还起心动念,没有办法不起心、不动念,但是可以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好,你是菩萨。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分别也不容易断,我还是会有分别,但是我可以不执著,那也不错了,阿罗汉,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这三样东西,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变出这个妄相。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话说得好,六道轮回是作梦。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在做大梦没醒过来。醒过来之后,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大觉。能够做到一切不执著,这是小觉,阿罗汉;能再做到不分别,这是中觉,菩萨;佛是大觉,觉而不迷。不单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我们教什么?就教这个,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帮助我们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就觉悟了,觉而不迷是佛菩萨。
我们的真心是本觉,我们的真心是根本智;换句话说,只要你从虚妄回归到真实,你什么苦都没有了。这什么苦都没有了,『灭除众苦』,我们把「除」跟「众」两个字把它舍掉,就念头尾「灭苦」,这个经文灭苦,「获根本智,灭除众苦」。灭苦在梵语里头有个名词叫涅盘,给诸位说,涅盘什么意思?涅盘就是灭苦。灭苦有等级的,所以涅盘也有很多说法,大乘教里面比较说得最多的讲四种,第一种叫「性净涅盘」,那是什么?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寂灭,所以自性里头没有苦。
自性涅盘平等的,一切众生各个都有。虽然各个都有,现在你不能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这是从理上讲,一切众生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他有性净涅盘,我也有性净涅盘。但是他的性净涅盘起作用,他证得了,那个性净涅盘变成他的生活、变成他的工作、变成他现前处事待人接物,那这得大自在。我们虽然有,我们今天用事的、当家的是妄心、是烦恼,所以涅盘的反面就是烦恼。
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这都是佛教的一些名词术语,所以反面就是性净涅盘。这三大类的烦恼去掉一类,先去见思烦恼,这就叫正觉,我们讲小觉悟、小觉,小觉就是正觉。为什么称正?人间也有很多聪明人,像现在科学家、哲学家对於宇宙,现在叫宏观宇宙、微观宇宙,的确他也知道不少,那也叫觉,不叫正。为什么不叫正?他见思烦恼没断。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执著,他的执著没断,执著要是完全没有了,那就是正觉。再把尘沙烦恼断了,就是分别,於一切法都不分别,他证的果位叫正等正觉,我们称他作中等的觉悟。阿罗汉是小觉,这是中等的觉悟。再把起心动念都断掉了,那叫无上正等正觉。佛法所修的、所求的就是这桩事情。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就是如来。
这个注解里面讲「直至金刚后根本智」。金刚后根本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到那个时候生死永断了,真的没有了。可是得前面见道位的无分别智,阿罗汉证得的,阿罗汉、菩萨所证的,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在十法界里面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还是有苦,用一个「死」字来做代表,代表苦,不是真的有生死,他那叫变易生死。六道里面的生死叫分段生死,你看一世一世,这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活了几十年死了,这一个阶段,分段生死。这种生死现象阿罗汉以上都没有了,六道里头有,六道以外没有,六道以外叫变易。变易是怎么回事情?像我们读书升级一样,我们读一年级,这一年功课不错,一年念完,明年升到二年级,就是二年级生了,一年级死了;再升一级,三年级生了,二年级死了,这叫变易生死,不是分段的,是变易的,就是你修学功夫不断向上提升。我们晓得大乘教里面菩萨,《华严经》上讲有五十一个阶级,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往上提升,这叫变易,我们在这个世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生死叫分段,所以佛家讲两种生死。
前面「见道无分别根本智」就是六道生死没有了,脱离六道轮回,但是上面还有变易生死。在《华严》大乘教里面,我们知道见道无分别智是在十信位里面的第七信,第七信就得到,就超越六道轮回。七信、八信、九信到十信,这有变易生死,很明显的变易生死。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给诸位说,那才叫真正的见道。真正见道,脱离十法界,就是这种明显的变易生死没有了。在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很微细的变易生死,有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还有这四十二个位次,这我们在前面都讲得很详细。那个变易生死跟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不一样,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粗,很明显,它碍事,一真法界的四十二个阶级不碍事,而且我们十法界里面的人看他们完全看不出来,我们看他们统统是平等的,你决定分不出来。那为什么还有四十二个?佛说了,他们还带著无始无明习气未断,那个习气带得多少分成四十二个等级,那个习气不碍事,但是他有。
所以有同学问我,《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级到底是真有是没有?我的回答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真的痕迹找不到;你要说没有,确实这个习气厚薄不相同,但是决定不碍他自己修行,不碍他自己应迹示现,一点都没妨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明白这些道理,我们讲这四种涅盘,性净涅盘,性净是本来有的,就是大乘教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么?见闻觉知,蚊虫蚂蚁都有,中国古圣先贤讲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一桩事情,只是佛家讲得详细,我们老祖宗讲得笼统,确实是一桩事情。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中国人完全接受,跟传统文化一结合,相辅相成。中国古圣先贤讲的是纲领,大乘教里讲的是细节,相得益彰。
后面三种附带说说,第二种叫「有余依涅盘」。什么叫有余依?涅盘现在证得,你这一生确实证得了,证得之后身体还在,人没死。所以诸位要晓得,证般涅盘是活著证的。现在很多人发生一个误会,认为涅盘就是死了,这是错误的,这大错特错。涅盘是你现前证得的,证得你身体在叫有余依涅盘,如果寿命到了,不要这个身体了,叫「无余依涅盘」,这是第三种。最后一种叫「无住涅盘」,无住是什么?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众生有感,他就来应,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他是来应化的,他不是业报身。这种身就叫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所以称它叫无住涅盘,这是专说诸佛菩萨的应化身。而实在说,无住涅盘跟有余依涅盘是一桩事情,有余依单从涅盘上来说的,而无住是菩萨教化众生,从大慈悲心上说的,差别意思就在此地。
我们真正要离苦得乐,这经上跟我们讲得就非常明显。什么时候我们得根本智?你看清凉大师所说的「断恶道无明」。恶道是三恶道,恶道的无明,无明就是迷惑,大乘教里面讲的贪瞋痴,这大家好懂。恶道业无明就是贪瞋痴里面的愚痴,愚痴断掉了,那就叫无分别根本智现前。诸位要知道,他为什么会贪?为什么会瞋恚?愚痴,所以贪瞋痴这三毒,痴是根。他要不痴他就不会贪,他要不痴他就不会瞋恚;无痴,智慧就现前。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来的,你看它统统都有连带关系。不贪不瞋是定,定能生慧,这三个有连带关系。贪是对顺境,瞋是对逆境。
所以佛跟我们讲的这四种不可久住,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不能久保。第一个要晓得世间无常,我们的警觉心要提起,决定没有长住的。这个地方环境不错,很好,我们很想在这里定居下来,行不行?不能长保,说不定什么因缘你又要搬家了。我对於这一句是体验最深,从小真的叫无家可归,到一个地方总想安定下来,住不多久逼著你一定要离开。现在才真正明白,晓得一切法无常,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像住旅馆一样,没有贪恋,没有喜爱,也没有厌恶。到这个世界来住了八十年,纵然长命再住二十年,一百年!也是一弹指。第二佛教我们「富贵必定贫穷」,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富贵必定贫穷?富贵从哪来的?是在贫穷时候积功累德得到的果报,享福的时候就忘了种福,所以福享尽又回到贫穷,永远在循环。贫穷变成富贵,富贵变成贫穷,永远在循环,是个轮回相,你看明白了就很有趣味。所以真正聪明觉悟的人,他积功累德,得大福报他不享受,还过一般人的生活,这了不起,这是真实智慧,於是他的富贵代代不衰。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最佩服的三个人,中国历史上三个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你看一直到现在孔家不衰。听说孔子的后代,没有人不尊重的。祖宗积的德大,没享福。第二位范仲淹,宋朝的一位宰相,到现在差不多是一千年,一千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家里都出人才。在苏州范家,提到没有人不尊敬的。第三位是清朝初年叶状元,这个人我不太清楚,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在中国历史上见到这三个例子。为什么人家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这三个人是觉而不迷,把他的家风代代传下去。现在我们看到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的《四训》统统讲到了;如果家里面的儿孙,世世代代都遵守这四篇教训去做,那他家里千世百世都不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富贵要知道修福,富贵不知道修福,只贪图享受不知道修福,那就决定不长久,富贵一定贫穷。
第三个是「会合必定别离」,佛家讲的爱别离苦。再亲爱,夫妻、父子、朋友一定要别离,生离死别,死了之后不可能再在一起,为什么?各人的业不相同。你自己没有功夫,在六道里头随业受报,各人造的业不一样,他怎么会在一起?真正能够永远在一起的只有一个方法,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大家都很认真念佛,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学习,生到西方净土那寿命都是无量的,那真的无量不是假的无量,真正无量寿,那个时候才能永远在一起。如果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六道里面会合一定有别离。第四个是「身体强健必定有老死」。佛跟我们讲这四桩事情,你一定要知道,知道怎么?要趁身体健康的时候真正发愤用功,到老的时候来不及了。老的时候精神体力都不管用,想用功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抓住现在身体还健康、记忆力还可以的时候,认真去干。如果身体还可以,记忆力已经衰退了,念经记不住,不要紧,老老实实的念,恭恭敬敬的念,不必去记它,平常这句佛号不间断就好。这是四桩事情佛教导我们,我们必须要明白,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
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论是善缘、是恶缘,是顺境还是逆境,要用平常心对待,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离分别执著才叫做平常心,平常心就接近真心,不要去分别计较。人有过失,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找一个一点过失没有的人找不到。所以古人教我们,看到别人过失立刻反省自己,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真正会用功的人。常常看别人过,把别人过记在心里,自己的过失完全不知道,这种人就很可怜。记别人的过失是造业,把自己的良心、好心做为别人的垃圾筒,你是不是错了?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的心里头,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装一大堆别人的垃圾,这样的人太多太多!所以常常反省我自己是不是,如果自己真的是这样子,赶快改过来。
我们自己的心要装古圣先贤最好的教诲,要装一切众生的善法,绝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在里面,这就对了!能这样修,消业障就消得快。业障消除了,那个现象立刻就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你的身体健康,年岁虽大你也不衰老,为什么?你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能保持到正常,正常就是最健康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著良好的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长成了,新的细胞取代旧的细胞,新陈代谢。所有新的细胞绝不比旧的差,还比旧的更好,那你的修行功夫真得力,为什么?你会一年比一年年轻,一年比一年强壮。这事情可能吗?不但佛说的是可能,现在科学家也证明出来了。
为什么一般人年岁大了新陈代谢就不好?所换的新细胞都不如旧细胞,你这个身体就衰老,一年比一年衰退,这是什么原因?是你有烦恼、你有忧虑、你有牵挂,你有很多不善的习气,这些坏的意念把你新的细胞全都变坏了,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的意念是正面的不是负面,是清净的、是善良的、是慈悲的、是利他的,你所换的新细胞决定比原来的更好,所换的是全新的。像机器换零件一样,你换的全是旧零件那当然就不行了,你要完全换的新零件,那你跟新生的有什么两样?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里头给我们做了证明,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培养自己的清净心,恢复自己的根本智,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不会得病,你不会衰老,最后再告诉你,你不会死。生死是肉体,你不喜欢它,丢掉,再换一个。你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去换,愈换愈好,这才叫真正灭除众苦。现在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第七愿,清凉大师也有一段长的注解,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七愿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者,此有二种。一约入真见道之慧,断身病之苦恼,及烦恼病。二约金刚心慧,顿断一切诸烦恼病,及习气随眠」。这讲到『无病人』,见到无病人,也就是身体健康,引发菩萨的大愿。『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跟前面一首偈「获根本智,灭除众苦」,从这两首偈来看,很显然的,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离苦得乐是果,因是什么?因就是破迷开悟,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要真正希望离苦得乐,那就是非求破迷开悟不可。所以佛教是教学、是教育,这个东西不是神通能做得到的,也不是感应能做得到的。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为我们所示现的全是教育。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佛学是一门高深的哲学,我是从这个地方入门的。入门之后才知道它是真的高,不是我们想像当中的高,还超越,确实是达到究竟圆满。
不开智慧不能解决问题,常识再丰富,解决问题有时候还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唯有真实智慧解决问题究竟圆满,决定不会发生副作用,这桩事知道的人确实不多。我们有幸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有这么好的机缘遇到善知识,使我们以正信入佛门而不是迷信。从不断的学习,得知像开经偈里头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就是承蒙他告诉我们,正如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相好全是自性本来具足,真的是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我们要时时提在心上。
真正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而已。不断的放,天天放,年年放,真的到一切法都不起心动念了,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圆满现前。话说得是容易,做起来是真难,为什么有这么难?这要知道,我们迷失自性时间太久了,无量劫来在轮回里头打滚,生生世世愈迷愈深。时间久,迷得太深,已经变成习惯,这个习惯叫习性不是本性,变成习性,太可怕!现在我们明白了,怎样从习性里面回归到本性,这就是佛法。佛这个字是外来语,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是智慧、是觉悟,所以佛法是觉悟的方法。觉悟所依靠的是智慧,智慧现前你就觉悟了,觉悟能解决一切问题,连我们病痛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全能解决,永无病恼,永无生死。永无生死就是大涅盘。
涅盘之乐乐无穷。佛在经教里面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涅盘的四种乐,第一个是离一切世间苦,得出世间大乐。出世间乐是什么?给诸位说,离苦就是乐。我们读往生经,往生经就是净土经论,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称之为极乐,那个地方没有苦,没有苦就叫做乐,所以苦乐是相对的,苦没有了,乐也就没有了。你要想到这个世间种种快乐的事情,这种种快乐在佛法里面叫坏苦。佛法讲三种苦,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都没有了,这叫真乐。苦苦跟坏苦就是我们讲的苦乐,苦苦是苦,坏苦是乐,这两种都没有了叫行苦。为什么叫行苦?他不觉悟,他虽然苦乐都没有了,他迷,迷而不觉,那还是苦,叫行苦。一切苦不外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苦统统没有了,那就叫乐,就叫极乐。
涅盘第二种乐,远离愦闹。我们现在讲繁华热闹,远离了,生活在哪里?生活在清净寂灭,这个味道长。世间人喜欢热闹,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喜欢寂静、安静。安静里头有真味,热闹场所那是欲望。现在一般人讲磁场,热闹里头的那个磁场是欲望,人生活在那里头烦躁、情绪不安;清净的环境里面那个磁场是安定的、是和睦的,那是真正的享受。长年生活在都市里面,偶尔到这些地方去旅行、观光、休假,你会感觉得那几天身心舒畅,这个乐是属於涅盘乐。
第三是智慧开了,於一切法悉知悉见。心地清净,智慧开了,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时空的维次突破了,到达这个境界是真正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能,要不要学习?不要,为什么不要?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惠能大师入了这个境界。你看世出世间这些典籍,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没有一样不明了,他可以讲给你听。念的人不懂,听他讲解也开悟、也就明白了。不认识字的人会讲经,儒释道的典籍你念给他听,他统统都跟你讲,一点障碍都没有,你要问那什么原因?实在讲,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他怎么会不知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那就是性净涅盘。他在这个世间,六根有没有染污?丝毫染污都没有。为什么?自性清净,我们前面讲的性净涅盘他得到了,他契入这个境界,所以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远不离,念念相应,这叫入真实慧。
不但永无病恼,而且涅盘四乐最后一个:身如金刚,永不坏乐。六祖他也有生死,生死是肉身,身如金刚不是他的肉身,是他的法身,法身不生不灭,示现在九法界完全能控制。他那个身不是业报身,业报身才有病恼,他的身是乘愿再来的应化身,应化身没有病恼。有时候也有病恼,那叫示现,那是什么?用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像维摩居士,这当年佛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所证得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平等。所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成佛,维摩居士示现在家成佛。由此可知,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你说是出家还是在家?统统行,在家出家没有两样,你入那个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示现才叫圆满。
出家人不可以轻慢在家居士,轻慢就错了。在家居士对出家人尊敬,出家人对在家居士同样要尊敬,决定没有差等的。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不是一出家就高高在上,那你就完了,你不出家还好,出家贡高我慢,贡高我慢是严重的烦恼。你看看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下面就是慢,你的根本烦恼就生起来,这还得了!不出家你不会生这个烦恼,一出家这个烦恼现行,这难怪古人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我们听起来,想想不无道理,为什么?傲慢。不知道世尊当年在世,他的这些学生像十六大弟子,迦叶、目犍连、舍利弗、阿难,这些人见到维摩居士,这诸位在经典上看到,都对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是最敬礼;对老师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尊重,对维摩居士也是这样尊重,这就对了。我们现在只一出家就把居士看矮了一截,你还想成就吗?不可能。
你要怎样才能成就?此地讲的无病人。病这个字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今天身很健康没有病,心上有病,心上是什么病?有烦恼习气就是病。你看病恼,恼是烦恼,烦恼是病,见思烦恼是病,尘沙烦恼是病,无明烦恼是病。谁是健康的人?阿罗汉以上,懂得尊敬人、懂得爱护人、懂得帮助人、懂得成全人是佛菩萨,是健康的人没有病,为什么?他有智慧,他契入真实智慧,所以普贤菩萨十大纲领,修行的十个纲领,就是十大愿王统统做到了。
礼敬诸佛,诸佛是指什么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未来佛。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你对一切众生能像对佛陀那样恭敬吗?如果恭敬是有,还有等差那就错了,你不平等。不平等就是病恼,不真诚就是病恼,不清净就是病恼,一身都是病。你对人,对一切人,对个贫穷下贱的乞丐也要像对佛一样的尊重、一样的礼敬,你能做得到吗?诸佛菩萨做到了,世尊当年在世的弟子们做到了,这表演给我们看的。不但对人,对所有一切动物,蜎飞蠕动,蚊虫蚂蚁,你对它有没有恭敬心?你有没有尊重它?你对它不知道尊重、不知道礼敬,普贤菩萨第一句你没做到。不但对小动物跟对佛没有差别,对植物、对矿物、对自然现象没有两样。诸佛菩萨对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现象就是一个真诚恭敬。所以有人问印光法师,学佛怎样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印光大师答覆两个字「诚敬」,就是礼敬诸佛。用真诚心去修礼敬,你就契入了。一切恭敬,毋不敬,从这里下手。一切恭敬,你还会害人吗?你还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吗?当然没有。
今天大家讲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普贤菩萨所教导的那真正是最究竟、最圆满、最彻底的落实,真正做到从我心做起,这不是从外头,从我们自己真心做起,真实智慧做起。你没有真实慧,你对於这个不能够真正的认知,不晓得宇宙万有跟我是什么关系,你完全不知道。宇宙万有跟我的关系是共同一法身,是我们的法身,关系太密切了。如何相处?相处是性德,性德就是诚敬,说到最简单的就是一个真诚,这是性德的核心,性德的中心。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没有别的,他就是永远掌握到中心。我们换句话来说,回归到中心,回归到中心就是回归到真诚。中国五伦里头「父子有亲」那个亲就是真诚。真诚的相就是慈悲、就是爱,真诚的作用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慈悲是戒。慈悲是完全应用了,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永远没有过失。无病恼就是无过失,永远没有过失,永远不会犯错误。所以先决的条件是怎样回归到自性的核心,回归到自性的中心,真实慧。
我们看到无病人,在佛法里面讲无病人是佛陀,菩萨是不是无病人?菩萨还是有病,为什么?他无明习气没断,不过他很轻,很轻的病,不碍事,好像很健康,跟健康的人没有两样;阿罗汉也还不错,阿罗汉的病比菩萨重,可是还是不碍事,算是小病。菩萨是很轻微的病,如来才没有病,六道凡夫有严重的病,为什么?没有智慧。所以阿罗汉称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真实慧有高低差别不同,但是都可以说永无病恼,他只有向上提升,他不会往下坠落。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所希求的,我们每天认真努力来学习的。
凡夫修行容易退心,我们要想著自己怎样才能够天天有进步,不至於退转,佛给我们讲了四条。佛讲得多,今天我们只说这四桩事情。第一个对於佛法疑惑、怀疑,纵然相信了,半信半疑,容易退心。怎样对治?对治就是佛所讲的断疑生信,你有疑,这个疑一定要把它断掉。如何断疑?学习,认真努力的学习,你才能生起信心。第二个毛病就是自己有很深的成见,贡高我慢,执著自己的想法、看法,批评佛法,这没办法,这种人多。特别是学术界的,拿到佛经批评,所以他没有办法入真实慧,这个障碍很深,叫法执。一定要虚心求教,不虚心不行。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一个人没有恭敬心、没有真诚心学东西学不到,稍稍有傲慢那就完全造成严重障碍。第三是嫉妒别人的利养。别人有修行、有成就,当然尊敬他的人多了,供养的人也多了,他看了就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所以嫉妒也是严重的烦恼,障碍自己入真实慧。第四个是对一切菩萨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所以这四种最容易让修行人退转,有些退转退得很厉害,大幅度的退转,在这一生都不能恢复,这是非常可惜。
如何能不退转?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当然真正的因是宿世的善根,过去生中善根深厚,这是真因,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善缘;如果遇不到善缘,虽有很好的善根,也不能够继续向上提升。所以一定要有缘,遇到缘之后,缘遇到了,最重要的自己好学,尊师重道加上好学,你成功的希望就很大。尊师重道是用性德来学,前面讲,你有恭敬心,你对你所学的尊重,然后学了之后明白了,不但对老师要尊重,对所有一切众生都尊重。尊重的等级决定没有差别,我对佛是怎么尊重,我对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尊重,对老师也是这样尊重,那你就真正学到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你真学到了。这个利益太大太大,能帮助你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头一个我们要学的,连儒家,这世间法,你看《礼记》里头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都把这个摆在第一句。普贤菩萨第一句「礼敬诸佛」,佛门里面许多拜忏的忏仪你打开看看,头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顶礼」,说尽了,就是礼敬诸佛具体的落实,决不能疏忽,决定不能小看,然后你有这个,后面就不难了。「称赞如来」很重要,称赞如来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讲的隐恶扬善,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不见世间过」。对任何人一律平等,称赞他的善,不说他的过失。自己修得好,行得正,别人有过失,感化他,决不是责备他,决不是批评他,而是用自己的心行去感化他,这个人是菩萨。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这个人是凡夫,这个人是迷惑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不干这个事情。这都是很难做到的,往后就愈来愈容易。
第三个「广修供养」,修供养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但是我有智慧知道应该怎么做法。真正有智慧的人供养有没有供养错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供养给人家做了坏事,有没有?有。为什么觉悟的人还有?觉悟的人用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让众生看到这些事相他省悟过来。所以顺境、逆境都是佳境,善缘、恶缘都是好缘,善事、恶事都是好事。这个意思就很深,一般人体会不到,那你就不了解佛菩萨;佛菩萨也不需要人了解,他所做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帮助众生觉悟、不是帮助众生回头。还有些过失还要重复做,我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亲身遇到的,那个时候还很年轻,但是经过老师一点醒我就明白了,我就晓得他这个做法是对的。
道安法师,台湾的道安法师,过世十几年了,我在年轻的时候追随他。他老人家在台北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做总主讲,所以我跟他往来就比较密切。有一天我去看他,他在松山寺,去看他,见面的时候他就问我:净空法师,你有没有看到刚才有个居士出去?我说:我看见,他是在大门口碰到的,我也认识他。老法师就告诉我:他今天又来骗我了。我说:你给他没有?给他了。这个人常常去骗老和尚,老和尚装作不知道,每次都给他。老和尚说了之后,我才明了老和尚所用的苦心,最后总有一天他觉悟到,回头了,原来每次骗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他不糊涂。以为他糊涂,不知道每次你去骗他都给你,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有一天真正了解,你才会低下头来,才会忏悔,才会改过自新。教一个人不是那么简单,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日久天长让他惭愧心生起来,他才会回头,他才会觉悟。我们一般人哪能看得到!都以为老和尚很容易骗,很容易上当,谁知道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一点都不糊涂。他那个上当是故意的,所谓是用心良苦,帮助一个人回头。他不说那个人的过失,他也不随便跟人说,难得他来跟我讲这些事情。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