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五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一卷)  2006/3/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3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段,第二小段,「睹事境愿」。

  昨天我们讲到第三愿,一、二、三这三首偈很令人启发,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遇到的时候,这个愿心能不能生得起来?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古人所说的,生处、熟处转不过来。我们的烦恼习气已经养成习惯,很熟了,所以无论在什么境界、场所里,起心动念总是随顺烦恼,没有办法随顺性德。

  这个一百四十一愿愿愿都是性德,我们今天烦恼习气熟,太熟了,而性德是非常非常的生疏。佛菩萨在此地给我们说,听了也非常欢喜,可是一转眼就忘掉了。每天在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事物还是随顺烦恼,没有法子随顺自性,这些地方也就是所谓功夫不得力。何以功夫不得力?在境界上转不过来,就是说你回不了头!回头是岸,这个岸是菩萨的彼岸、是佛陀的彼岸。我们今天在哪边?我们是站在对面,佛菩萨对面,凡夫的岸,六道轮回的岸。如果转不回来,我们要问,念佛能不能往生?给诸位说,转不回来,念佛不能往生,这是真话,不是假话。

  净宗不是说带业往生吗?没错,经上也这么说,祖师大德也常常跟我们讲的。但是你要记住,所谓带业是带旧业、是带习气,不带现行;现行就是现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不能带。换句话说,念佛往生最低限度要把现行控制住,就是所谓伏烦恼;烦恼没有断,我有能力把它伏住,不起作用,这个才管用。一面念佛一面还发脾气,这怎么能往生?这怎么会有感应?一面诵经一面还想坏事,这就是业障太重,转不过来,麻烦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要不要用功?真要用功。我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功夫不得力,还要加强,决定没有疑惑;你要是有疑惑你就错了,决定没有疑惑。实实在在讲就是功夫还要加强,不是没有功夫,力度不够,所以转不过来。警觉心不够,这是愚痴重,教理不透彻,要多读经、多听经,这个重要,知见!正知正见引导你是正语正行,你一切都正,邪知邪见引导你,一切都邪。学佛几十年,境界转不过来的人很多,净宗重视老实念佛,凡是做到老实,没有一个不成就。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实在讲不老实,什么不老实?不听话,佛讲的话没听。天天读、天天听,没照做,念是念、听是听,日常生活当中忘得干干净净,这怎么行?

  你看在这一小段里头,第一首偈最重要的,要跟一切人和睦相处,我们有没有做到?经文「若见众会」,众是大众,大众聚集在一起。中国人三个人叫众,你看「众」字的写法是三个人;在佛法里面是四个人叫一众,四个人以上,这就是小团体。见到有这么四、五个人聚会聚集在那里,一般都是聊天闲话,这是一点利益都没有,杂心闲话。我们学佛的佛弟子遇到了,要为他「说甚深法,一切和合」。我们今天的社会,动乱到令人不能忍受的状况,很可怕,人与人之间不和。我们要常常想为什么不和?再想想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为什么能和睦相处?总不难得到一个结论,那些人叫志同道合,他自然就和睦相处。我们一般凡人在一起,即使我们同在这个道场,怎么样?志不同,道不合,他就和不起来。

  佛经典上为我们指出,摆在我们眼前有十个道,佛道、菩萨道、声闻道、缘觉道、天道、阿修罗道,就是十法界,十道。我们是属於哪一道的?这就很清楚了。今天就是同在一个道场,道不同,我们同一个道场人,将来往生的时候是各人走各人的道。修行得好的,佛道,往生就是成佛之道;不能往生的,有人在天道,有人在人道,有人在畜生道、在地狱道、在饿鬼道。十道这是讲大的,每一道里头很复杂,也有很多不同的等级。我们今天虽然是形式上都是在学佛,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各人心里明了,不用说了。可是总要记住,人都有向上的愿望,为什么提不上去,这个要知道。人没有做好,你怎么能向上提升?这是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跟同学们一起勉励的,诸佛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他真正做到。

  知见,见和同解,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真清楚、真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见和同解,这叫志同道合。有这个正确的知见,叫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所以他心是定的。他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清清楚楚;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是照,照见,这就是戒和同修。在这个标准,这不是普通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菩萨,不是凡夫,当然一切和合,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没有不和合的。

  我们达不到这个境界,业障太重,不能不把水平降低。我们今天的知见必须要放弃自己的知见,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知见肯定是错误的。佛在经上讲,你什么时候证到阿罗汉果,你才能相信自己的知见;换句话说,没有证阿罗汉果之前,自己知见就是错误的。如果不是错误的,你怎么会在六道里头搞轮回?这是事实。知见正怎么会搞轮回?佛就教给我们,怎样知见才算是正知见?阿罗汉是最低标准,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你要把它放下,你才是正知正见,佛法里面讲正觉,阿罗汉是正觉,就是正知正见。

  我们现在要努力,先把不善的放下,然后进一步,善的念头也放下。可是诸位要记住,善的念头放下,不是善的事放下;恶的念头放下,恶的事放下,所谓是断恶修善。修善还执著善,不是上善;上善,虽修善没有执著,那是上善。所以善放下,不是讲善事放下,这个很重要;把做善事的那个念头放下,用清净心去做善事,这是上善。你善没有放下,善还是染污,那是善恶相对的善,不是真善,不是性本善,那是习性的善;习性里头有善恶,本性里面没有善恶。本性里面有善事、有善行,决定没有恶事、没有恶行,这个要知道,纯净纯善。从这个地方再慢慢向上提升。

  我们凡夫从哪里入门?佛告诉我们从持戒入门。持戒就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就这么回事情。你要不持戒,你的习气决定断不了。持戒又从哪里做起?这几年我们提倡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里面一共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比《净行品》少,净行品是一百四十一桩事。弟子规只有一百一十三桩事,要落实,要做到,不做到不行。弟子规的提倡、学习,这几年时间虽然不长,已经看到一点效果,还要加强。

  在中国,提倡读经运动的,最早大概是王财贵博士,他来见过我。虽然多少年提倡读经,但是疏忽弟子规的学习,这也就是观念上的差别。他认为小朋友只要读经,多读,不需要去做,小朋友太小,他也做不了,他也不会做。但是小朋友要做的扎根的是弟子规,他疏忽了这个地方,他搞了多少年,到最后遇到困难。他来找我,我就是特别强调弟子规的重要。小孩,德行是基础,必须在三岁之前就要建立,三岁之前没有建立,亡羊补牢还来得及,那是七岁之前;七岁之前在伦理道德上要没有扎根,就困难了。所以这是真正扎根教育,佛法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为什么我们十善业道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沙弥律仪就更不必说了。细心去思惟,都是基础的基础疏忽了,弟子规疏忽了。

  我们自己决定要有高度的警觉,现在人说实在话,自知之明很难,看别人的过失很容易。这就所谓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会看别人,他不会看自己。我们想欺骗群众,行吗?不行,人家早就把你看穿了,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瞒不过别人。国内有些同修见我面的时候,对出家人有所批评,做得不如法。对我说可以,不可以对别人说,为什么?破坏佛教的形象是他的事情,你要是到处说,你也破坏佛教形象,往往在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一定要学,「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他有过失,你细心观察,能够劝他,他能接受,可以劝,一定要劝;他要是不能接受,听到你批评还会起瞋恨心,那就不说。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自己不要破坏佛教形象,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他堕地狱,你常常去批评他,将来你自己也堕地狱,你说这不就冤枉!这不是聪明人,这是很愚痴的人,看到别人堕地狱,自己跟他一起跳下去。这就是人家错了,你再毁谤、再批评,到处在宣扬,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不良的印象,你要背这个因果责任。说的人很多,都疏忽了,都不知道这个因果责任的重要。

  你看《弟子规》里头讲得就很好,「道人善,即是善」,人家有善行,值得称赞;说人恶,就是恶,说的人就是造恶业。这个道理我刚才讲了,你要听懂了,你就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造不造这个恶业?如果常常造,那还得了!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做人基本的德行是隐恶扬善;就是看到别人的过失不说,看到别人有善事应该要赞扬,隐恶扬善,这是正确的。与人一定要和睦相处、要互助合作,和合里头这两句话,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社会是和谐的,世界是和谐的,一切众生才真正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幸福美满的关键就是这两个字。我不能跟大家和睦相处,我就破坏这个社会,破坏这个族群,你说这个罪重不重?你自己去想,你慢慢就会明白。

  你看今天这个世界混乱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什么原因?就是缺乏这个,现在是一切不和合。我们学佛的人要有慈悲心,慈悲心何在?就是带头把和合做出样子来给社会大众看,这就叫菩萨行,这个人在行菩萨道,这叫觉悟。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情,所以要有善巧方便。

  决定不能违背六和敬,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坏和合僧,就是破坏如来正法,戒经里面的结罪是阿鼻地狱。你能护持正法,是无上的功德,为什么不做好事?为什么要把佛法灭掉?不和合就是灭佛法。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和?还不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成见,彼此不肯放下,就出了这个现象;如果两个人有一个人退一步,问题就没有了。退的人觉悟,退的人是菩萨,那个不退的看对方退了,他也会软下来。彼此不相让,才会产生这个现象。

  「若见大树」,这个几乎也是我们天天可以看到的,我每天从香港到这边来讲经,路上大树也不少。你看到树干支撑著枝叶花果,这种启示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在这个世间必须承担这个世间的责任。一个家庭像一棵大树,妻子、儿女是树干、是树枝,先生是树的根本,整个担子他挑上的。你要认真负责,你要把他们都照顾好,把他们都教好。用什么方法教?用弟子规教,一家和乐,家和万事兴。公司行号里面,你做老板的,老板是大树,是这个树的根本;你这公司里面很多的部门,许许多多的干部,那是树的树干、树枝;你所有的员工以及你的事业,就是这个树的枝叶花果,你要承担起来,就像承担家庭一样。

  所以中国古时候圣贤教人,修身、齐家、治国,你治理一个公司跟治国是差不多的。你能齐家,你有齐家的能力,你就有治国的能力;有治国的能力,你就有能力让天下人得到平等,得到公平;平天下就是天下人都得到公平,佛法里面讲清净平等觉。所以看到这个,就想到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有承担、有负荷,我们今天讲责任感、使命感,没有任何条件好说的。如果这里面有名有利,那就是轮回心;没有任何条件的,那是菩提心,菩提心跟轮回心差别就在此地。

  世间里面人干事都有条件,总是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佛菩萨做任何事情没有自己的利益,完全是为众生。帮助众生拔苦与乐,这是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大菩提心。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他开悟,诸位要知道,帮助他开悟,自己一定要先开悟;自己没有悟,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开悟?没这个道理!所以自己先要觉悟。自己要想觉悟,一定要依教修行,那就是持戒、得定、开慧,十方三世佛,所谓一路涅盘门,都是走一条路子。所以戒律比什么都重要,不可以疏忽。

  今天这个世间,无论是教内、教外,无论是东方、西方,无论是哪个族群,你要问,哪一个不贪财?哪一个不贪名闻利养?贪婪这个现象就像洪水泛滥,不可收拾。要怎么对治?从我做起,我做个样子,做什么样子?不贪,不贪名、不贪利;我不贪,也能活得很快乐,不比你们差。让他去看,让他去觉悟,让他回头,今天言教没用,要身教。

  我教我们的同学们,无论任何地方请你讲经,不接受供养。别人有供养的,收,供养红包收,收完之后给当地常住。哪个地方请我,统统给他,帮助他的道场,一分钱不带;顶多只接受他的旅费,接受他饮食、居住的供养,接受他的接待,其他的都不可以。这是教育,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帮助众生断烦恼、长智慧的教育。你去讲经,讲得再好,还是贪名,还是贪利,在那个地方授皈依,在那个地方要钱。你走了之后,所谓是人民眼睛是雪亮的,就有人批评你,你不是真正有道心,别人对你还是不服。你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没有收到效果,错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决定是害自己也害别人,自他都不利,利他真的叫自他两利。凡夫无始劫以来的这个坏习气就是放不下,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强,内有烦恼,外有诱惑,几个人能招架得住?你讲弟子规,自己做不到,别人在旁边看到说骗人的;你讲十善业道,做不到,那骗人的。古人自己没有做到,不讲,自己做到之后再讲,有人请的时候,他出去讲;自己没做到,他不敢讲。这是古人跟今人不相同的地方,他还有伦理道德的操守。自己做不到,到外面到处讲,这是骗人,沽名钓誉。为什么去讲?为名闻利养,心里头没有放下名闻利养,你能讲出什么好东西!

  《弟子规》,很多同学都知道蔡礼旭讲得不错,大家都赞叹,很多人听了都佩服。什么道理?给诸位说很简单,他做到了,这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全部落实。他告诉我,他用一年的时间把它做到,做到以后再说!《十善业道经》亦复如是,你十善业道没有做到,你这个经怎么讲法?《沙弥律仪》更不例外,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做到了。佛门里面有法师、有禅师、有论师、有律师,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做到了,你是个沙弥律的律师,在现前这个社会难能可贵。佛法能不能复兴,关键就在此地。

  如果没有戒律,只有经教,这个经教就称之为佛学,不是学佛。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不是一桩事,是把佛家的经典当作一门普通学术来研究,与社会脱了节,与大众生活不相关,这种东西可学可不学,不是必修科。如果是学佛的话,那就是必修科,必须要学习。为什么?提高自己生活的品质,不但是精神生活,连物质生活都提升。物质生活不是说你的生活过得很好,给你带来很多财富,不是这个意思,是安贫乐道!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三衣一钵,其乐无穷。《论语》一开端就形容孔颜之乐,孔子之乐、颜回之乐,他乐的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一样。所以,精神生活可以连带到物质生活,不是物质生活很丰富,那你就想错了。

  物质生活的需求,量很少,对於养生、养身足够了,不需要很多。心地愈清净,需要量就愈少,物质生活很容易满足。满足之后,中国谚语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人最富有?无求的人最富有,他不要了。富贵的人,他还想添一点,那他还是贫穷,他还有需求;那个人什么需求都没有,你两个比较,哪个富?这是学问,没有学问,你不懂,没有学问,你看不到,就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真正有学问,你看得很清楚,你对於那个无求的人,恭敬心、仰慕心油然而生。

  所以总的一句话,先要自己做到,无论学儒、学佛,乃至於学其他任何宗教,都要自己要求自己先做到。先做到就是佛经上讲的「为人演说」,你就为人表演了。什么时候说?别人来请教,你就给他说,别人不请教,就表演。人家看到你生欢喜心,佩服你、赞叹你,向你请教,你就可以跟他说。所以学,讲求的是求学,他有这个求愿、有这分诚意,那就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教学才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他没有诚意,你怎么样跟他讲没有用,他没有听进去,那叫白说了。所以这几愿意义非常之深,与我们修学关系太大,不能够疏忽。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第二小段第三首偈讲到丛林。在中国,佛教的道场习惯上称为丛林,大的道场,道场的住持方丈在习俗上也称为丛林主席。由此可知,古代的佛教真的不是宗教,它是学术机构,就像现在所说的大学。在这里面学习的都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所以见到丛林引发的大愿,是「诸天及人,应该礼敬」。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只有八个字,「德犹丛林,森耸可敬」,这就是说明佛教道场里面这些修行人,他们的道德令人尊敬。道德是什么?戒定慧,这些人真正持戒。

  道场称为和合僧团,你看在三皈里面,「皈依僧,众中尊」,佛教里面讲「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团体;「众中尊」就是在所有团体里面,这个团体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就这个意思,众中尊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值得人尊敬?他有道德,他们和睦相处,修六和敬。所以僧团,诸位要记住,僧团的僧是清净,皈依净,僧是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祖大师说三皈,叫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你懂这个意思,然后你就晓得,僧团不一定都是出家人。你的家庭,你一家有四个人,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夫妻两个带两个小孩,一家人。如果你一家人都修六和敬,你这一家人就叫僧团。四个人叫一众,就是团体,众中尊,僧的标准就是修六和敬,六和敬的团体。佛门的道场,四个人以上修六和敬的,这才叫僧团,如果没有六和敬就不能称为僧团。但是现在习惯都称僧团,那僧团是有名无实。

  参加在僧团里面,第一个条件就是放下自己的成见,才能跟大家和合。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我们的意见就不合。和合里头这是根本,这是基础,所以六和摆在第一条,「见和同解」。要怎样把这个基础奠定?佛的方法好,佛不是说你们把你们的意见统统放下,都听我的。佛不是说这个,那佛就变成专制独裁了。佛怎么说?我们统统都放下,都没有成见,这不就和合了吗?这个方法妙极了,又简单,又叫人心服口服。

  为什么要放下?放下,心就清净。你不放下,那个东西是烦恼,不同的想法、看法是烦恼,见思烦恼。见思是什么?你的见解、你的思想。只要有见解、只要有思想,就晓得是错的,为什么?诸佛菩萨没有见解、没有思想,生智慧!有见解、有思想,生烦恼,他所生的什么?烦恼障、所知障。凡圣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帮助众生,菩萨教化众生,这一招非常高明。初学,你教他一下放,他放不下,那怎么办?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把我们的想法、看法放下,我们依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大家也没有话说,是个接引初机的好办法;这个办法不是究竟的办法,是方便法。

  譬如我们修净土宗,我们依什么?依《无量寿经》、依《观无量寿佛经》、依《阿弥陀经》,三经,祖师还有一部论,叫《往生论》,三经一论。后来的大德又给我们加了两种,加得很有道理,净宗的祖师大德没有不佩服的。加了一个《普贤行愿品》,称为净土四经。《普贤行愿品》是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加的,加得好。我们看到《无量寿经》现在我们读的这个会集本,你看在序分里面就看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往生的人修什么法门?统统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行愿品》加得好。

  到近代,我们净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他把《楞严经》上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净土四经之后,就变成净土五经,这就圆满了,确实是大圆满。「大势至圆通章」经文不长,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是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什么?净土宗的心经,妙不可言!所以现在净土宗的经典就是五经一论,我们用这个做为我们的依靠,把我们自己的成见放下,要依这个五经一论。大家都依这个,那我们的见解不就相同了吗?见和同解了,大家都没问题。

  「戒和同修」,除了三皈、五戒,出家同修还有沙弥戒,我们只要求这个,最低限度的。除这个之外,还有共同要遵守的这些规矩,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在戒和同修里头,学习落实弟子规、十善业、三皈、五戒、沙弥律仪,这是个正法道场。这些规矩不能够遵守的,你就不要参加这个僧团,为什么?参加这个僧团,你肯定扰乱它;扰乱它罪过很重,会有因果责任,背不起,那叫真正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你又何必干这种傻事?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高度的警觉,不要在这一生做错事情,迷惑颠倒,以后堕三途,那就大错特错。

  真正懂得,愿意遵守,用戒律的标准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大家在一起共修好处很大,我们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修六和敬,这个地方磁场不一样。所以进入这个和合道场,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要很努力的把它改过来。然后底下那都属於果,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

  说到利同均,给诸位说,佛教是真正的共产党。利是什么?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一定是平均的,大家都一样。过去在丛林里面,执事,就是丛林的主席,他的饮食跟大众是一样的。虽然有时候他不跟大众在一个餐厅,他有小餐厅,小餐厅的菜跟大餐厅的菜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就和合。小餐厅里,方丈吃的菜跟大众吃的不一样,就不和了,那哪里来的和?在从前世尊在世的时候,那时候的僧团每个人出去托钵,托的饭菜都不一样。不是托了之后就一路吃,一路走一路吃,那个威仪就不好看。所以托钵完了之后一定回来,回来之后,每个人托的饭统统合在一起,再吃多少拿多少,像我们现在自助餐一样,剩下来的布施给鸟兽,真正做到和合。有人托的饭不错,供养很好,有人托的饭不好吃,统统混合在一起。你看看这个制度,你叫人怎么不服?

  现在虽然不托钵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跟从前不一样,但是决定没有厚薄,饭菜完全相同,这是正确的。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年岁大的、有病的,他要特别照顾,这个可以不同。年岁大的,体力衰了,他吃的东西要吃很软的,在中国人讲就是养老,这是正确的。有病的,当然他体力衰,消化系统弱,要给他容易消化的,所以这个可以特别做。身体很好,一切正常,那跟大众决定是一样的。

  所以六和敬是不能不修,没有六和敬,跟诸位说就没有佛法。我们在这个小团体,大家要不要爱护?我们跟大众相处要不要和睦?自己的毛病习气不能不改。有些人养成习惯性,年岁大了,从小就养成习惯性,讲话都是命令式的,叫人听了都很难受的,要改。改要从心里面去改,我们常讲,要把自己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改掉,不跟人对立,要真正干!

  别人毁谤我、侮辱我,要修忍辱波罗蜜,不要去计较;冤枉我,也不要去申冤,没有意思。想到《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都化解了。真的成就自己忍辱波罗蜜,提升自己的忍辱波罗蜜,能忍以后才有定,你的清净心才会现前。谚语有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乱什么大谋?你心一乱,定没有了,慧没有了,你说是不是大事情?天天想的是求戒定慧,结果自己把戒定慧全破掉。一发脾气,一不高兴,一使性子,戒定慧全没有了,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不能不知道。什么都能忍受,什么都无所谓,始终保持心平气和,首先的好处是对身体健康,这有大利益。

  这几天你们看到「山西小院」这六片光碟,你们看过,里面报导四十个人,不是少数,真的,不是假的。他们身体都不好,都有病,有很多病很严重,医生都宣布不能治疗,放弃治疗,回去等死。他们诵经、念佛,居然病就好了,他也没有找医生,也不吃药,就好了。什么原因?这里有个道理,上一次我跟大家用一小时的时间给诸位解释,有理论依据,有科学的论证,这不是迷信。意念克服了自己,用什么?善念!把自己所有一些恶念、恶的行为,全部用佛号、用佛经把它转过来,他身体细胞、器官恢复了正常,病就没有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日本江本胜博士水结晶的实验,把佛经上所说这个道理证明了。从这个实验明白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现在的话说,是有机的,就是有生命的,泥沙、石头都是有机的;换句话说,它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如果它没有见闻觉知,诸位想想,生公说法,顽石怎么会点头?这个公案在中国传得很久,是真的,不是假的,顽石点头。从江本胜的实验我们就相信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就搞清楚了。它能看、它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人以善念,它的反应非常美好。任何的事物,以善念去想它都美好,以恶念去想它,统统变坏了。所以外面境界没有好坏,蕅益大师讲得太好了,「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你心好,没有一样不好;你心不好,没有一样好。

  今天地球上搞得这么糟,什么原因?住在地球上的人心、念头、行为不好,这个不好的讯息给一切环境,这一切环境都变得不好,就这么个原因。所以我在讲经的时候几次跟诸位报告过,华藏、极乐跟我们娑婆没有两样,为什么那边境界好像那么样的美?没有别的,人心好,那个世界上都是善人,起心动念无有不善。所以所有一切境界,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乃至於虚空里面的现象,呈现那么样的美满,心善!我们如果明白了、觉悟了,我们这个世间人把念头转过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大家转不过来,我一个人转过来了,一样。你一个人感觉到你的环境是幸福的、是美好的,众人感觉到这个环境是很恶劣的、是不能忍受的。统统是心念在转,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永远没有办法解释。这就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生是什么?生起变化,这一切法变善还是变恶,都是从心想。境界如是,我们个人身体更是如是。我们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物质。每个细胞都有见闻觉知,我们的头发、汗毛,每根毛发也有见闻觉知。所以我们的心善,没有一样不善,心不善就没有一样是好东西。佛法不在外,在内,所以称为内学,「五明」里头称为内明,经典称为内典,不是叫你从外学的,就是从念头上把它转变。

  「见丛林」就是见到有德行的人,现在我们一般讲见到修行人,有道德、有学问,一定要尊重。为什么?这就是自行化他。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大众迷了,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长。在古时候,社会人民的等级,最高的是读书人,士农工商,你看他排的顺序,谚语有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读书人多半很清寒、贫穷,所以从前人常讲穷秀才,读书人。可是在过去,他在社会上有地位,大的集会当中,坐在上首的一定是读书人;富商豪门他不能坐首席,首席一定是读书人。尊重道德,社会安定。读书人虽然物质生活艰苦,还是有很多人愿意。

  在今天的社会不一样,现在真是颠倒起来了,聚会当中什么人坐上首?有钱有势的,读书人没有人理会。於是这个社会风气重视财富,现在样样把经济摆在第一,文化放在最后。从前所有一切是为文化服务的、为伦理道德服务的,现在一切为经济服务,都颠倒了。每个人都争利,无所忌惮的争利,争利决定不能避免损人利己,那就造成社会对立,造成大家都竞争。大家都竞争,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最后是战争。现在的战争诸位都知道很可怕,现在的武器确确实实是大杀伤力的武器,现在一颗核子弹、一颗氢弹比过去投在长崎、广岛要大几千倍!那个时候一颗原子弹下来,当时死亡的人有八万多人,你要想想现在大城市,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一颗炸弹全完了。

  这个事情我早年讲经的时候就说过,佛家讲的小三灾就是核武战争。佛说小三灾,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原子弹,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了。小三灾,经上说,刀兵劫就是战争,七天七夜;接著是瘟疫,瘟疫是七个月七天;再接著是饥饿,七年七个月七天,这是佛在经上说的。这段经文自古以来就没有人把它讲清楚,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也怀疑,刀兵劫是战争,七天的战争,七个月的瘟疫,七年的饥饿。我年轻的时候,生活在抗战期间,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不算是刀兵劫。那要什么样战争,七天的战争,才算是刀兵劫?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那么长的时间,都不算刀兵劫。结果我也是在三十年前,跟台湾的道安法师,他老人家组了一个团去访问日本,我参加了。到日本,当然我们就要看看长崎、广岛,这一看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佛所讲的小三灾是这么一回事情。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好像日本投降还不到十年,大概第九年。那个地方被原子弹炸了之后,确实被原子弹辐射照过的,就是佛经上讲的瘟疫。严重的都过不了七个月,七、八月之后都死了,剩下来的后遗症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痛苦,过的真的是人间地狱。当地人告诉我们,被炸的这块地方草木不生,我们去的时候有一点小树,他告诉我们说,去年(第八年)地上才长草。我们想,佛说七年七个月七天饥饿,地上植物统统没有了,草木不生,五谷杂粮、蔬菜统统没有,那不是饥饿吗?所以从这个地方明白了,佛讲的小三灾就是核武战争。

  核武战争可不可能?现在愈看愈可能,愈有这个可能。现在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还都算不错,能够克制,谁都不愿意发动核子大战。可是三十年之后、六十年之后,到那个时候那些人还能不能克制住自己?就很难说了。我们看到现在这一代的青少年,他们受的什么教育?你从这里去看,今天普遍的受电脑游戏的教育。我们在街上看到很多,电子游戏场,小朋友沈迷在其中。看的是什么?打斗,真的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他接受这个教育。从小接受这个教育,他以为这是正常的。

  前天有个同修送一张报纸给我看,我一看那个大标题,初中生为了玩电动玩具没有钱去偷钱,被一个老婆婆发现,八十四岁老婆婆,这两个小孩就把这个老婆婆杀了。从电子游戏机里头学来的,他是在玩游戏,他不知道杀人是有罪的,不知道杀人是错事情,你说这怎么得了!然后我一看报纸下面,就是最近这一段时期,这种事情发生了六次。都是青少年,都是玩电子游戏机,都学会了。而且听说这两个学生还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你说怎么得了!所以,三十年之后,他们这一代人起来了,国家的权力在他们手上,这些核武、化武,他会不会当作游戏去乱丢?这就很难讲。从历史的教训,我们懂得教育是上行下效,下一代的人向上一代人学习。我们不知道防范,下一代已经变成游戏,战争是游戏,再下一代,问题就更严重了。

  所以有人担忧,地球上的人类还能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一百年,大有问题;人类会在这个地球上整个消灭,这不是不可能。现在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拥有核武国家的核武器,加起来可以毁灭地球几百次,不是几十次,是几百次,地球上人还有机会生存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所以我最近说了好几次,要防止这个事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拥有核武的国家把核武、化武统统消除、统统销毁,这是最安全的方法。这个东西要是留在那里,你自己不用,底下的人他会用,终究是祸害!

  所以你愈想,人类没有前途,这就是很多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末日的现象现在非常清楚、非常明显,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你注意到这个,人跟人还有什么好争的?还有争的必要吗?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人间第一等聪明人,万缘放下。世界上会走向末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对了,完全正确。我们有这个认知,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努力在联合世界上真正爱好和平、真正乐意为和平做一份贡献的人共同努力。

  唯一能够拯救的方法,就是大力、极力提倡伦理道德的教育,提倡爱的教育。《弟子规》里说「凡是人,皆须爱」,要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当然要从本身做起。见到社会上还有这种德行的人、有这种良心的人,我们要尊敬、要尊重、要礼敬,要共同的合作来挽救世运,世界的命运。这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关系到地球整体,人类的全体。有这个认知,这是佛知佛见;有这种悲悯心,这是大慈大悲。你要有德行、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就是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志士仁人提出来的,「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这是当前第一桩的大事。

  中国的领导人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做起」,这个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怎么落实法?所以国家宗教局提了三句话,「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都提得好,这三句话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法身菩萨的境界,那真能解决问题。心怎么清净?心怎么平?心怎么安?问题来了。这个问题确实在《无量寿经》、在《华严经》、在《法华经》、在《楞严经》。我们这个三段偈子里头就有,你看有「一切和合」、「离我诤心,无有忿恨」、「诸天及人,所应敬礼」,这都是具体落实到心净、心安、心平。总的来说,这是佛在大乘经上教给我们的,离开妄想、离开分别、离开执著那就圆满了,心净、心安、心平达到究竟圆满。

  《华严经》上佛说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分别执著这三个东西是障碍。有妄想,心就迷了,迷就不安,觉悟就安。我在前面几次讲禅宗二祖慧可,心不安,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几句话一下引发他觉悟,觉悟心就安了。有妄想,你心怎么会安?有分别,你心怎么会平?有执著,你心怎么会净?我们离一切执著,心清净了,执著是见思烦恼;离一切分别,心平等了;离一切妄想,心安了,初住以上,法身菩萨的境界。题好!真的把解决问题的核心掌握到,这是我们不能不佩服。副题三句,这不是外行人说得出来的。

  所以,我们天天在学习,我们有没有落实?问题在此地。天天学习尚且不能落实,灾难还是会来临,还是没有办法化解,我们不努力怎么行?我常常跟同学们说,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要把自己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占有的念头放下、对立的念头放下,我们才有门路可入。如果这个要是放不下,你没有门路可入,知道这个道理也不能解决问题。好,这段经文我们就补充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