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五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0卷)  2006/3/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第六大段第二小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二首看起: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清楚,「旧经云大树」。因为这是翻译,梵文这个名词有两个意思,这个梵语翻成中文,中国用音译,「萨担婆」。萨担婆在古印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柱』,一个是大树。所以在《六十华严》这首偈是「若见大树」,《八十华严》里面,这是「若见大柱」。这就是一个名词,它有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虽然不同,古人给我们解释得也很有道理,它都有承担重量的作用。建造房子,柱子承担的重量很大。那个大树也是如此,枝叶花果非常茂盛也是树干来承担。所以从这上来说,意思能够相通。

  这是比丘出门托钵,路上所看到的这些事物。前面看到是人,路上看到人,许多人聚集在一块聊天,这是出家人的一种机会教育,不能够忽略的,念念都是有度众生的大愿,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品经一百四十一愿是法身菩萨修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看到,我们学佛跟菩萨学佛,这两个做个比较就很明显的看出来,菩萨的心念念都没有忘记众生,都是帮助众生觉悟,看到有几个人在一起聚会聊天,他就「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这首偈(就是前面这首偈)非常适合於现代的需要。现在这个社会极其不和,人心显出浮躁,确实是唯利是图,念念都是损人利己,所以这个社会动荡不安。

  大家都晓得今天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安定、是和平,安定和平如果不能落实,西方宗教讲的世界末日,我们愈想愈可能,而且愈看好像这个事情很快就会现前,这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救?办法确实是有,特别是大乘佛法。这在七十年代,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的话有道理,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我们在大乘佛法里面看到,现在无论什么问题,要用这个做指导原则把它解决落实,一点都不困难。但是现在人不相信佛法,认为这是宗教、是迷信,不愿意接触;这么好的东西,对於现前有无比殊胜利益的东西当面错过,你说这多可惜。这桩事情我们不能怪别人,怪什么?怪我们学佛的四众弟子,我们没有把它做好,所以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想想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为什么人家不误会?耶稣在世,穆罕默德在世,多少人尊敬,多少人跟他学,为什么?没有别的,很简单,人家做到了。做到了再说,谁不服?所以这是圣人,圣人跟普通人差别就在此地。凡人说到做不到,说到做不到就是骗人。圣人是做到,他才说到,他先做到。贤人,这是圣人的学生,说到之后他能做到。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要认真的学习。

  《六十华严》跟《八十华严》,这首偈来相比,我觉得《六十华严》的翻译翻得更好,为什么?大树确实你在路上常常看见,大柱不太容易,除非有宫殿式的建筑你才能看到这个大柱,普通民间的建筑没有这很大的柱子,不太容易见到,所以翻大树比大柱我觉得要好说得多。见到这桩事情,引发菩萨的弘愿,『离我诤心,无有忿恨』,诤是怨恨的根源,没有争执哪来的怨恨?这个事情可不是小事,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真的是无量无边,菩萨举出一百四十一个例子。这一百四十一个例子展开就是我们六根接触无量琐碎的这些事物,你了解这个道理,你才晓得这个经文上每一句、每一个字含义都很深,都非常重要。世法、佛法都不离因果,许多的事情,事情发生了,再寻求这个事态发生的原因,真正的因永远找不到,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因要找过去世。

  早年我在美国,在美国的同修大概都知道,抗战期间当中美国有个预言家叫凯西,这个人的传记我看过,好像他只初中毕业,没有什么学历。他的这个能力,《楞严经》上讲的有,是灵鬼附身,不是他的能力。这个灵鬼跟他很有缘分,过去非常之好,灵鬼是来报恩的、来帮助他的。所以他的能力多半在睡眠当中,他不是替别人催眠,而是自己睡眠。睡眠的时候,别人提出问题,他随口回答,人家把他录音、把他记录下来;醒过来之后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疑难杂症,他都能把人治好,医生放弃了,无法治疗的,找他,他用这个方法能把人病治好。他去找人的病因,找他过去世,找他再过去世,把那个病因找出来,他有这个能力。找出之后,再给他说明,这个人心里头的疑虑放下了,那才是病根。这一化解之后,他疑虑没有了。所以终极的结论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老是有怀疑、有疑虑,那就是病根,这个疑虑的事情往往牵涉到过去生中。

  所以凯西有个结论,他说全世界的人,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大大小小事情,没有一桩事情是偶然的、突发的、没有因的,这不可能;换句话说,任何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缘,前世的因缘。前世的因,这是佛家讲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你才能解决问题。伊斯兰,这是回教,讲两世因果,可是我看《古兰经》还是三世因果。《古兰经》里面有六个基本的信条,其中有一条是「信前定」,这话讲得很有理,讲通了。如果要是没有前定,上帝造人,为什么造这个人给他享福,造那个人给他受罪,那上帝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哪有这种道理?信前定,这个问题解决了。上帝造人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前定,你过去生中修的善,那你这一生享福;过去生中造的有罪业,那你这一生受罪,这讲得通,信前定。你这一生贫富贵贱、吉凶祸福是过去世你造业因所定的,这跟佛法讲的就一样,不是上帝给你的,在佛法讲这是因果,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佛菩萨没有能力给你福,也没有能力叫你受罪,真的,吉凶祸福是你自己的业报。

  「诤」是恶的缘,「忿恨」是业的因。我们想一想现在这个世界的教育,我是在前年,澳洲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邀请我,给他们的教授举行一次座谈会,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这个题目很大。我先听和平学院的报告,才知道全世界有八个大学设有这个科目,而昆士兰在八个大学里面还是领先的。九一一之后,学院里面这些教授们觉察到冷战、热战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就想到能不能换个方法,用和平的方法。所以校长派了两个教授到图文巴找我,邀我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听了报告之后,他们这些想法、做法没有找到冲突真正的原因,而且解决的理念偏差。他们认为消灭恐怖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报复,用武力、用报复。我们知道,用武力、用报复那个冤仇愈结愈深,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正因为你强大,他打不过你,打不过你,人家想出另外一个方式,所谓是游击战、恐怖战。所以我跟他们说,这是另一种形态的战争,让你大国,你有核武,你有飞弹,你有坦克,统统用不上,这个战争叫你完全用不上。一年这种恐怖活动搞个三次、五次,叫你全国人心不安,每天都生活在恐怖当中,你的精神紧张。人在这种紧张的生活之下,三年五载神经就出了问题,他就打赢了。

  你这个国家有三分之一得神经病,有一半得神经病,那就这仗打胜了。你想想实际情形是不是这样?防不胜防,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如果这个事情不能化解,他们问我,这种恐怖活动大概还要多久才能结束?我说至少三百年,大家听了都呆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国古人常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定要化解,决定不能够用武力,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自古以来,你看全世界的历史,哪桩事情是战争能把它解决?每一次战争都留的有后遗症,战争解决问题在历史上还没这个例子,这我们不能不懂。

  所以我就问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教授,我看他排名是第二,应该是很资深的老教授,他是美国人。我就问他,我说在美国,儿童是不是从幼稚园就开始教竞争?他说对的,从小就教竞争。我说你知道吗?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这种教育的理念走的是死路。他听了之后想想,没有话回答我。然后我告诉他,东方,中国的教育从小教什么?教礼让,还不是忍让,礼让,彼此相让不争。争一定有胜负,负的人不甘心,哪有不怨恨的道理?胜的人骄傲狂妄,对输的人来讲,激发他的愤怒,激起他的嫉妒,社会上矛盾冲突从这个地方起来的,这要知道。这个问题是教育的问题,看你怎么个教法。

  讲到教育,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相比,中国确实是第一。中国的教育,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与效果。如果你们细心去看历史,你就能看到这个国家族群永远是和平的,不幸的产生也不过就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情。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对於传统产生怀疑,这一疑就错了;接著满清的衰败灭亡,进入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接著是中日的战争,最后这是共产的统治,所以中国五千年的教学就这样子断掉了。这个时间,真正断掉的时间大概是七、八十年,七、八十年不算长,但是也不短,现在要救还来得及。现在不救,再过个五年、十年,神仙来都救不了,为什么?人没有了。

  我这个年龄对於传统教育沾一点边缘,小我五岁的人就没有沾到,边都没有沾上。可是这一点边缘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学坏,没有被诱惑,没有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动摇,就靠那一点点根。中国谚语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确确实实我接触的边缘是七岁之前,我七岁之后这个教育就没有了,私塾教育就被学校取而代之。古时候这些礼节没有了,改成现代式的。我们那时候进私塾见老师是跪在地下拜的,以后办学校了,见老师是鞠躬,没有再跪拜。私塾里面进校门,先一定要给孔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进学堂没有了,这礼没有了。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义之邦,礼要是失掉、疏忽了,规矩就没有了,规范没有了。人要没有规范,人能行善、能造恶,如果没有规范,他要向恶的那边去做,很多人讲,那人连禽兽都不如,这是真的,现在你看人造的业。

  中国教育的特色是家庭,小孩从出生就开始教,谁教他?父母。他虽然很小,出世才二、三天,他眼睛睁开来,他会看,耳朵他会听,大人在他面前的言行举止,他已经落了印象,现在讲落在脑海里,我们佛法讲已经落在阿赖耶识里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是他的根,这个根会起很大的作用。根要是深、要是坚固,他三岁就有能力辨别哪是好的、哪是坏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他就有这个能力,所以他不会学坏。这个根要扎得深、要扎得牢,所以这是母亲的事情。

  五伦里头「男女有别」,妇女的职责重过男人不晓得多少倍。孔子,他妈妈教出来的。他三岁父亲就死了,母亲带大的,母亲把他教出来的。孟子也是母亲教出来的。周朝开国,文王、武王、周公,哪一个不是妈妈教出来的?现在中国人称妻子为太太,「太太」两个字从哪来的?周朝开国这三个伟大的母亲,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任,他的夫人叫太姒,这三位名字都有个「太」。你看他们家里出的,周文王,太任的儿子,周武王,太姒的儿子,周公也是太任的儿子。所以称太太,太太就是圣人的母亲,她能够教出圣人出来。

  周朝享国八百年,在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末代皇帝违背祖宗教训,倒行逆施,这才亡了国。如果都能尊崇祖宗的规范,都能依教奉行,恐怕到今天这个时代还是周朝。周朝这个制度,孔子非常赞叹,那个制度周公定的,《周礼》就相当於现在的宪法一样。我在年轻的时候亲近方东美先生,方老师对於《周礼》赞叹备至,跟我讲过很多次,叫我去读。我书是买了,但是没读。三礼,我只读了《礼记》,《周礼》、《仪礼》都没有去读它,因为以后接触到佛法,我也不想搞政治,所以对这个兴趣就不浓。可是老师讲过很多次,我知道这部东西重要,他说全世界几千年来一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法典能够跟《周礼》比,这是方老师告诉我的。

  所以中国幼儿的教育,这是外国人没想到。父母在儿女的面前,幼儿生下来几天,言谈举止都不能随便,完全要让他看到、听到、接触到全是正面的;换句话说,伦理道德要父母做给小孩看。小孩从小就在这个环境当中长成,他一生都不会改变。所以母亲太伟大!后世尊称为太太,太太这个名词无比的尊贵。现在大家不知道这两个字从哪来的,也不晓得真正的意义,这是现在人不读书之过。

  汤恩比说得好。这样一个整个社会动乱,人心浮躁,儒跟佛都讲静,都讲定。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个虑就是智慧生起来了,定生慧。知止就是佛家讲的戒,知止而后有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如果要社会恢复到常轨,社会确实本来是和谐的,宇宙本来是和谐的,星系是和谐的,地球是和谐的,地球上所有生物本来是和谐的,今天为什么搞得这么乱?那就是居住在地球上的这些人,思惟言行偏差了,方向搞错了,走向什么?走向自私自利。人人都自私自利,人人都想著损人利己,损人利己,他怎么会不冲突?他怎么会不怨恨?他怎么会不报复?这才是真正的因,冲突的真因在此地。怎么化解法?化解,你要求对方先化解不可能,那是永远做不到的。中国圣人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只有从自己内心,把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这个念头化解掉,永远不跟人对立,永远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你的心就平了;再能够把一切的疑虑分别放下,烦恼放下,你的心就清净了。为什么不清净?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的心怎么会清净?心不清净,智慧不生。

  《金刚经》上佛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般若智慧。《华严》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圆满具足;换句话说,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无所不知。是谁?是你自己,这是你自己的本能。你现在这个能力失掉,怎么失掉?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障碍住了。你有能力,那个德就是能力,叫万德万能,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的。你能力到哪里去了?也被这个障碍。相是相好,今天讲的福报。你的相好,在身体来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失掉了。生活环境,你们念《弥陀经》,你们念《华严经》,你看看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那个物质环境的受用。不要说别的,说地,「黄金为地」,这黄金是铺路的。我们现在土地上铺的这个路是柏油路,西方世界是黄金铺路,宫殿建筑材料是七宝不是木材,你就想那个福报多大!都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今天统统失掉了,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生生世世被这个害惨了,你还不知道。

  佛教给我们,只要你放下,马上就现前。所以你放下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这个人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那个福报多大。如果再把分别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分别,证菩萨果位。再提升一层,妄想放下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那你所入的这个境界就是华藏、就是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

  佛给我们讲真话,迷是你自己迷的,悟也是你自己悟,佛一丝毫的忙都帮不上。佛只告诉你,我放下了,我统统得到,你如果放下,你跟我一样,你也得到,这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整个的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体,生灭没有了,这叫做大般涅盘,没有生灭。《中观论》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讲了八个不,那就是事实真相。所以毛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要不放下,你就不能入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真相永远是隔一层,不管你是从物理或是从心理,都不行。所以佛家教学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这个我们好懂。要用佛学的名词,有的时候我们迷惑,反而难懂。佛家讲「止观」,观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或者禅里面讲「静虑」,静就是放下,虑就是看破。我们看儒讲的这个,虽然没有佛讲得那么精辟,也都说到。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仁」为本,人在这一生要真正得到幸福美满,以这个为教学的中心的理念。所以中国人讲福,少年的时候,这个教育给你扎根,福德的根基是在少年。西方人也肯定,我看到汤恩比的谈话,他也谈到了,人格的培养一定在七岁之前,这个跟中国古圣先贤的理念完全相同。中国人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跟汤恩比的理念就完全相应。就好像盖房子一样,房子那个骨架,结构骨架那个东西就是七岁之前要完成,七岁以后的,那是里面的装饰,外观、内观那是装饰,那是充实。骨架先要做好,你说多重要。

  现在这个东西,我们已经丢掉将近八十年,现在要恢复就要从这里下手。现在的教学,我们提倡弟子规,提倡十善业道,为什么?这是根本的根本,这就是架构。弟子规是儒家的架构,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架构。汤恩比提出来的话,我也加了一个问号,儒真的能救这个世界吗?佛真能救众生吗?你看现在学佛的人多少,现在学儒的人也不少,他能救世界吗?他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吗?这一问,大家就疑惑了,为什么?谈到儒,一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谈到佛,一定想到《华严》、《法华》这些大乘经教。不行,这是他们的装饰,这是他们的枝叶花果,你要找它的根。根看不见,埋在泥土底下。

  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儒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儒是继承中国传统教学的,那个根就是五伦、五常、八德,伦常道德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规,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你要认真学这两样东西,众生有福,能帮得上忙,能接受,这个世界还有救;众生真的没有福,自己得救,为什么?这个世界纵然坏掉,这常有的事情。众生都毁灭掉,毁灭,灵性不灭。毁灭是身体,身不是我;灵性不灭,灵性往上升不往下坠。如果你这个念头,这个思想念头不正,你造的是恶业,违背了心性,那你要往下坠落,这就错了。你的思想言行都跟本性相应,本性本善,你看《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一切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凡是跟本性相应的这个思想行为,你一定往上提升,这是好事情,这不是坏事情。那就是真明白这个道理,像这个大树或者大柱它能够荷负、荷担,能够担起这个重担,帮助你节节高升。

  你看看这个愿,必定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内心里头把对立化解、疑虑化解、矛盾化解、占有化解,这是我们在讲经常常提到的。不要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对自己决定有严重的伤害。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三首偈: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丛林』是许多树木生在一起,给人的现相,带来的启示,那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丛林里面,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它的树木都是一个品种,很少有杂生的,这是《易经》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连植物它都是一类一类的,形成好像一个团体一样。给我们的启示,人是群居社会动物,群居最重要的是和睦,中国谚语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祖宗传统教学里面,「和为贵」。

  佛法对於和睦相处尤其重视。佛法僧团,四个人在一起共住同修就应该要遵守「六和敬」。佛讲六个和,第一个见和同解,第二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讲六个。中国古圣先贤讲三个,讲太和、中和、保和。大宇宙是太和;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要和睦相处,这是属於中和;如何把这个关系长远保持下去,这就是保和。真正这三个和都做到了,圣人,那不是凡人。这三个和做得圆圆满满一丝毫缺陷都没有,给诸位说,是华藏世界、是极乐世界才能做到。圣人给我们举出来,所以才称之为和为贵。

  从哪里做起?从内心做起。内心不和,我们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就不和,内心就不和,有名利心,内心不和,有贪瞋痴就不和。内心不和,身体就不健康。特别是贪瞋痴,佛叫它做三毒,这个世间最严重的病毒就是这个东西。内有贪瞋痴,外面才有一些染污,你才能感受染污;如果你没有贪瞋痴,这外面东西你不会感受,我们现在医学里面讲他有免疫的能力,不受外面境界感染。慈悲能解毒,所以人从理论上讲不应该会生病,生病就是肯定你自己的思想见解有了错误。如果你完全能够随顺大自然,大自然是太和、中和、保和,这个佛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非常贴切的叫六和。

  这太和、中和、保和在我们六和里头就是第一条见和同解,包括在其中。怎么落实?佛讲得很具体,后面这三条是落实。戒和同修,你一定要守规矩,这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萨戒,必须要遵守。再向上提升,脱离十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还要不要守这些规律?要。这规律是什么?普贤十愿。我们现在学习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这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的,所以这个理就很深。人人都能够信守,这个社会多和睦!

  中国哲学里面所讲的「和气生财」,这话真的不是假的。现在人怀疑,和气,那个财富从哪里得来?真有。如果你要把原理掌握到,你就不怀疑,原理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财富是心想变现的,能不能把泥土变成黄金?给诸位说,能。物质都不是真实的,现在科学懂得。所有物质也不过就是它组合的方程式不同而已,其实基本的物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说哪一天你有能力让所有的物质随心所欲的变化,就行了,这个境界就现前。哪里?极乐世界是的,华藏世界是的,那个地方的居民随心所欲,心想事成,不需要经营,不需要造作,哪里像我们这些人生活得这么辛苦,不需要。和气生财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你不和,你自己本身都不和,一个人常常发脾气,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这就不和。如果真的和,和就平,你对於一切人、一切事物决定是平等的,那就和。不平,哪来的和?不平也不清净,这里头有大道理在。

  见到丛林就想到我们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所以佛教的道场古时候就称为丛林。众多人在一起修行,在一起共住,生活在一起,就像丛林一样。所以见到丛林,这是你行路出去托钵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引发菩萨的弘愿,『诸天及人,所应敬礼』。「敬」这个字,念念都不能够忘掉。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在哪里?佛菩萨时时刻刻保持「礼敬诸佛」,《华严》是普贤境界。在《华严经》上代表宇宙万有本体的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没有形相,法性。他自己虽没有形相,本体,哲学里讲的本体论,没有形相,他能现一切现相、能变一切现相,那是什么?那他就起作用,有体就有用,有用就现相。所以是以毗卢遮那代表理体。毗卢遮那的意思,这是梵语,它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当然也遍一切时,是这个意思,遍一切处。实在讲连虚空都是它变现的,这是现代的物理学家慢慢已经发现,虚空也不是真的,时间、空间都不是真的,很难得也是相当聪明,被他们发现了;佛在几千年前讲得多清楚。

  它起用,用是以两个纲领,一个是解,一个是行,解行两门。解是属於智慧,理解,我们常常叫什么?叫佛性。讲法性,法性是总的,讲法性是讲理体。讲佛性就是法性里面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我们称为佛性,佛性是觉性,本觉。《起信论》里讲的「本觉本有」,本觉就是佛性,所以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本觉本有。迷,迷是不觉,「不觉本无」,所以不觉是习性。我们中国古人讲本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里头没有善恶,那才叫真善。善恶都没有,它才真的清净;有善有恶,已经被染污了。它真的是清净平等,它不是相对的,这一点我们要懂。行门就是事情上千变万化,这个事上千变万化,你都能够理解。能够理解的,那是一分觉,一分智慧,所以那是佛性。至於千变万化的,那个名字叫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华严》里面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代表行门的普贤菩萨,《华严》重视行,所以普贤菩萨排在第一,文殊菩萨排在第二。这在仪规上,我们看佛菩萨的形像摆法,你看仪规,佛门里面供养这个佛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代表本体,两位菩萨,一个代表解门,一个代表行门。你看他供养的方法,你就晓得他这个宗派是著重行门还是著重解门,一看就知道。我们净土宗,你看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摆在上位,大势至菩萨摆在下位,这一看就晓得这个宗派重视行,观世音菩萨代表行,大势至菩萨代表解,代表智慧。华严宗的供法,你这一看,文殊菩萨摆在第一,普贤菩萨摆在下面,华严宗,这是属於教下,他重视解门,解了以后才修。净宗不是的,净宗一开头就著重修,一面修一面来求解,把修摆在第一。你看供养这个形像,你就会通。像天台宗供法,天台宗当中是供释迦牟尼,这两位尊者,一个是供阿难,一个是供迦叶,阿难供在上首,迦叶供在下首,一看就晓得他重视解门,解在先,先解后行,教下都是先解后行。所以你看供养佛像,你就知道他这个宗派偏重在哪一门上。解行两门都重要。

  《华严》虽然一上来全是文殊菩萨给我们表法,文殊菩萨在主导。这一品经虽然是智首菩萨讲的,文殊菩萨提问,提出许多问题,智首菩萨一桩一桩来解答,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文殊菩萨是主持人。可是经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人讲《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很有道理。如果我们对净土信心不足,对它有怀疑,那怎么办?学《华严》,《华严》说得详细、说得明白。我对於净宗产生信心,确实是《华严》,如果不读《华严》,对净宗始终有问号,这个疑问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

  而在行门里面,最重要从哪里学起?这不但在佛法,连世间法也不例外,我们做人、求学、修行从哪里做起?就从一个「敬」字。你看看中国传统儒家,《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里面这些忏仪,拜忏的忏仪,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你常常看到这个,你就晓得从这里入门。有人问印光大师,契入佛的境界有没有秘诀?印光大师说有,秘诀是什么?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学佛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你没有诚敬的功夫。诚是没有虚伪。

  佛法里面讲「直心是道场」,《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头一个「直心」,直心是真心,是菩提心之体。《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佛讲菩提心,讲菩提心的体叫「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论》上讲的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有体当然有用,佛讲得详细。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自己叫「深心」,对别人叫「大悲心」;换句话说,对人要大慈大悲,对自己要深心。什么叫深心?很难讲得清楚。我看很多古来祖师大德那些注解,我看了也很难满意,愈看愈迷惑,愈讲人愈听不懂。以后我读到《无量寿经》,恍然明白了,《无量寿经》上经题「清净平等觉」,那就是深心。所以对自己要保持清净心,要保持个平等心,保持一个觉心,觉而不迷,这是深心。

  我把菩提心就讲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大家好懂。我们起心动念都能与这五条相应,这叫发菩提心。如果你起心动念跟这个相违背,你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叫轮回心。你基本上是虚伪,虚伪不但对别人,对自己都虚伪,迷失菩提心的本体。迷失本体,当然你的心就不清净。你有贪瞋痴慢,你有自私自利,你有是非人我,你有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你心不清净;你心有高下、有贡高我慢,你心不平等。你不能够对待众生一视同仁,我对人很平等,你对蚊虫蚂蚁平不平等?对蚊虫蚂蚁也平等;对这些泥土沙石平不平等?矿物也要平等,不容易。为什么平等?同一个法性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同一个性识。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说得太圆满了。情是有情众生,人类,包括动物,都算是有感情的;无情,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自然现象,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究竟圆满佛,怎么可以轻视?怎么可以没有恭敬心?

  普贤菩萨教我们,在行门里面,他是把无量的行愿归纳为十大类,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一条做不到,十法界里面最高到佛法界也做不到,什么人能做到?法身菩萨,他超越十法界,他住一真法界,能做到。还有一个特别法门,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做到。我们今天学习,最低限度的要像儒家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不错了。虽然不能圆满,没有达到目标,但是是同一个方向,这就非常难得、非常可贵。你能爱人,你就不会害人;你能爱人,你就会尊敬人;你能爱人,你就会照顾人,你自然就会帮助别人。

  自行而后能化他,自己做不到,想教别人,那是假的,为什么?你讲,讲得天花乱坠,你自己没有做到,别人在下面会在那里给你打问号,他在骗我们,说得那么好听,他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人家不服。怎样叫人服?我做到了,我做到再讲给你听,服了,我做出榜样来给你看。所以我常讲,世界上许多这些宗教家,创教的人,佛陀,耶稣,摩西,穆罕默德,中国的孔子、老子,都是自己完完全全做到了再说,没有人不服。所以礼敬诸佛我们今天至少要把它落实在「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人都应当要礼敬,敬是内心,礼是外表,要认真做到。

  今天整个世界的动乱,你要问动乱是什么原因?礼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没有爱、没有恭敬、没有礼貌,他怎么会不乱?世出世间的善人对这个教育都特别重视;在儒家称「礼」,在佛法称「戒」,戒律。戒律里面包含著威仪,礼敬在威仪里面。所以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佛法衰了,学佛的人很多,佛法为什么衰?学佛的人虽然多,不持戒,认为持戒太难。念佛不持戒能往生吗?不能往生,这个话我们说得多。

  古来祖师很慈悲为我们提示「持戒念佛」,针对现前社会大众说的。在家学佛,十善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他怎么会有成就?所以昨天有很多同学问念佛往生的问题,我也跟大家解答,你们好好想想,十善、三皈五戒做不到,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能往生吗?不能。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在家学佛,十善、三皈五戒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往生,经上翻开「善男子,善女人」有你的分,这就是善的标准。如果这个没有,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用念佛的方法把我们不能持戒的因素念掉,那行,那有功德。可是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找根。根源,佛都说过,《佛藏经》里面佛讲「若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学佛不可以躐等,要按次第,由小乘到大乘,你才有基础。十善业道是大乘,通大通小。

  我们想想中国,中国佛教,佛教传来的时候,确实小乘经典传来的相当丰富,几乎是全部传过来,现在在我们《藏经》里面,《四阿含》,小乘经。可是小乘在中国,大概从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没人学了。小乘在唐朝时候两个宗,俱舍宗、成实宗,这两宗很多人都不知道,变成历史的名词,没有了。所以中国只有大乘八个宗,那能成就吗?历代成就的人还真不少,什么原因?中国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不学儒的,没有不学道的,就是道家的书籍、儒家的典籍,在这上奠了基础,行。这个基础比起小乘的基础绝不逊色,所以行。到我们这一代,麻烦出来了,儒的基础没有,道的基础没有,小乘基础也没有,所以修十善就难了,问题出在这里。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极力提倡弟子规,为什么?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我们从这个根上建立佛法,行,佛法能活得起来。就好像栽这些植物一样,这个小树苗,我这个水土行,用弟子规可以能把它培养长大。如果没有这个根,十善业道很难,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要肯定弟子规是属於戒律,基本戒律,是十善业的基础。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然后再学三皈五戒,他就能落实。现在三皈五戒都不能落实。

  三皈是佛菩萨传授给我们学佛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一进门就传给我们,让我们知道这个方向、知道这个目标。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所以佛法僧就是觉正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清楚,他给人传授皈依,他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念「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看《坛经》看到这一段,我就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法?自古以来都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六祖改掉?六祖那个时代,佛法传到中国六、七百年了,想必是时间久了,所谓是愈传愈讹,大家对佛法僧这个意思模糊了,会产生错觉,那就得不到三皈的真正利益,所以他改了,改得有道理。他下面有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下面有解释。那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是觉还是迷?是正还是邪?是净还是染?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还落在迷邪染里头,哪有觉正净?这就是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

  五戒哪一条做到了?我没有杀人。你有没有杀蚊虫蚂蚁?蚊子来咬你,你是不是一巴掌把它打死?你看到蟑螂、看到老鼠,你有没有杀它的念头?有这个念头,大乘法里面,你就破戒了。大乘戒论心不论事,你起心动念,你还有杀的念头,杀业没有,杀心没断。偷盗,我没有去抢人家,也没有去偷人家,有没有占一点便宜的念头?有占便宜的念头,盗心没断,那怎么行!现在很多人对於国家纳税,总研究研究怎么样可以少纳一点,这是什么心?盗心。难,实在是难。

  这一条里面,我一生看到一个人,我以前的老校长周邦道先生,一丝毫占人便宜的念头没有,其他的我不敢讲,这一点我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他做考选部政务次长的时候,那就是副部长,公家配给他有一辆轿车,他上下班、公务乘那个车,私人看朋友还是乘公共汽车,他说那是我的私事不可以浪费公家的汽油。公家给他装的电话,公事,他用那个电话,他私人有事情打电话,到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来打电话。所以他的儿子,他的儿子跟我们是同学,他说这老头太顽固,这是公家配给你,你用就好了,他就固执到这样程度。因为他儿女在家的时候要跟朋友打电话都不行,一定要出门到巷口打公用电话去;做到这个才真的没有盗心,你就晓得谈何容易。

  周老师中年以后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我们从这个行持上看,做官的人没有一点贪污的意念,像他这样太希有了,守本分。自己薪水并不很丰富,家里头非常节省,节省下来还要帮助大陆上的亲戚朋友,他月月都寄一点钱回来。我们一生看到这种人,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老师教导我们,他说到做到,从前在学校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同学对这位老校长永远感念,确实有古人的风味。对待任何人有礼貌,谦虚卑下,他统统做出来给我们看。在台中莲社做义工扫地,外面有客人来要拜访周老师,他问哪个?周邦道。他不说话,工作做完了,回到后面去把衣服穿好了出来见客,我就是。人家看都呆了,进来看到以为是莲社的工友,一点架子都没有,真有学问,真有道德。

  所以要晓得我们修行从哪里做起,今天读到这个「敬礼」,无论对什么人。周老师从前在大陆做过江西教育厅厅长、大学教授,对待佣人都客客气气,所以只要跟他接触的人没有不佩服的。家教非常严,他的儿子常常跟我说,做他的学生好,做他的儿子很不好,很难受。他的儿子常常在我们面前抱怨,管得太严了。儿子长大了,都三、四十岁了,还像小孩那样子管理,很严格。老师一生长处太多了,值得我们学习的,值得我们仰慕的。佛陀的教诲,圣贤的教诲,他落实了。

  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那个诸佛叫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哪些是未来佛?一切众生就是未来佛,所以对於一切众生要礼敬,道理就在此地。大乘教里头常讲一切众生皆是我们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两句话,「礼敬诸佛」你就不难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