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五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四卷)  2006/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四首看起:

  【若在於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从这几首偈我们都能看得出来,「手执锡杖,执持应器」,这是托钵。然后离开道场出去托钵。在经论里面我们看到世尊所领导的僧团,一般距离城市、村落大概是三里路的样子,这样的距离便於托钵。如果与城市聚落距离太远,走路的时间太长,对於修行人每天出去托钵那就非常不方便,所以一般讲是三里路。三里路来回就是六里路,绝大多数都采取这样的距离。

  在树林、河边这些地方集聚。因为没有房子,我们都知道世尊他的制度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居无定所。这个方式也是教导初学,对於一切法没有留恋。这片树林很好,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太长怕大家对这个环境产生留恋的心,那就不好,所以树下只准一宿,明天再换一棵树下。这就是教你放下,完全随顺自然,一丝毫不能有勉强,随缘而不攀缘,最重要的就是学这个,都在生活当中去学习。

  托钵在道路上,天天都要走的道路。换句话说,在道路上步步都引发菩萨的弘愿,『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无余法」,清凉大师的注解就是大涅盘,「真涅盘也」。涅盘还要加个真,难道还有假的吗?假的倒不是,涅盘实在讲也有很多等级不相同。涅盘是梵语,一般翻作灭,你看四谛里面,「苦集灭道」,灭就是涅盘。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所以涅盘也翻作不生不灭。我们最常听到的是翻作圆寂、寂灭,都是涅盘的意思。圆是功德圆满,灭是清净寂灭。如来果地上这称作真涅盘。

  小乘证得阿罗汉也叫真涅盘,经教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叫「偏真涅盘」,他是三界之内的生死烦恼断了,这是在界内的。我们知道界内就是指六道,六道里面的生死没有了,四圣法界有没有?有,四圣法界的生死叫变易生死,跟我们六道里不一样。六道叫分段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四圣法界,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没有了,这种生死没有了,有变易。变易实际上没有生死,变易是讲他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一定要认真修学。修学也是一个苦事,就好像你在学校读书,你读一年级,很勤苦,考试及格,明年升级了,就是你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就是这个意思,这叫变易;你从一年级变到二年级,二年级变到三年级,三年级变到四年级,是这个意思。从小学变到中学,中学变到大学,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菩萨位次亦复如是。

  我们在《华严》圆教里面来看,十信菩萨,前面几个位次见思烦恼没有断尽。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但是他还有八十一品思惑没断,所以佛给我们讲他得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是有分段生死,当然也有变易生死,六道是两种生死都有。到圆教七信位的菩萨才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他的地位跟阿罗汉平等,脱离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分段生死没有了,在小乘讲他证涅盘;这个涅盘叫偏真涅盘,不是究竟圆满的涅盘。这样我们就了解七信位以上分段生死没有,只有变易生死。

  在本经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不讲其他的,单单讲断烦恼,七信位见思烦恼断了,相当於阿罗汉、辟支佛。七信相当阿罗汉,八信相当辟支佛,九信相当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信位那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个佛是天台家说的「相似即佛」,他是相似位,为什么?没有见性。虽没有见性,他达到见性的边缘,尘沙烦恼断了,就差一品无明没破,这一品无明破了,他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生华藏世界、一真法界,这就证真涅盘。

  所以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证的真涅盘,用《华严经》的术语来说,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那四十一个阶级是无始无明习气。无始无明习气没有大障碍,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圆教初住就有能力示现佛身而度脱之,就有能力,就能示现佛的身分。

  由此可知,法身菩萨有没有身相?给诸位说,没有,因为没有身相,他才能现一切身相,决不是说他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他是凡夫,他就不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我们要知道,破了无明,就是妄想断了,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要晓得在这个境界里头真平等。我们《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真清净、真平等、真的觉悟,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这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再上去就是究竟圆满佛,他们完全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会不平等?这才晓得一真法界是真正平等法界,完全回归到自性。我们总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

  他的现身,随众生的感,众生有感他就现身。那我们天天想佛菩萨,佛菩萨为什么不现身?不是佛菩萨不现身,而是你想,佛菩萨就现身,现身你也不知道,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我们俗话讲众生与佛菩萨有缘,你就见到佛身、见到菩萨身。你看凡夫(一般比较多数的)梦中见到的、定中见到的有,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你未必能认识。

  我们读《虚云老和尚年谱》,老和尚为报母亲恩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从广东要拜到山西,这么长的路走三步磕个头,这心多诚!所以拜了两年多才到。路上很辛苦,生了两场病,生病的时候正好在旷野,附近连个村庄都没有,他倒在地上。这个时候有个乞丐(叫化子)看到,来照顾他。第一次遇到这个叫化,他就问这个叫化,问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叫化跟他说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就住在五台山下。他说你到五台山问问大家,他们都知道。第二次生病的时候(都是在路上),又碰到文吉照顾他,把他病养好之后送他上路。虚云老和尚到五台就打听,我路上好辛苦,两次病没死,就是那个叫化子文吉救了我,他说他住在五台山,你们知不知道?别人听了笑笑,「那就是文殊菩萨」,这才恍然大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分来帮助你;帮助你,你还不晓得,你拜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路上已经照顾你。像这些事情虚云老和尚遇到,我们修学在这一生有没有遇到?肯定遇到,遇到你不认识。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当在你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这人出现了,这是什么?你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所以,诸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

  有些时候我们有感,菩萨也不应,这是什么缘故?不是菩萨不灵,而是我们自己有业障。佛菩萨没法子,他应,应了你不得受用,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了自己。所以修行,无论在家出家头一桩事情要把业障消除,忏悔业障。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纲领。这十条纲领跟这一百四十一愿愿愿都相应,愿愿里面都有普贤菩萨十愿,普贤菩萨十愿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然后你才肯定菩萨无时无处而不在,只是自己业障障住了自己的慧眼,见不到佛菩萨真面目,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走在道路上就要想到佛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什么是佛道?成佛之道。不仅是世尊为我们示现,一切诸佛如来一道无二道。这一条道是什么?戒定慧三学,这是佛道。佛教给我们第一个是持戒。你看看我们初入佛门,首先是拜老师,行拜师礼,世间话说拜师礼,在佛法里面就是授三皈依,传授三皈就是拜师礼。老师把成佛之道最高的指导纲领传授给你,你依照这个纲领学习,你就能成佛。这个纲领称为三宝,第一个是佛宝,第二个是法宝,第三个是僧宝。

  佛宝是什么?佛是觉,自性本觉,自性觉,觉而不迷是佛宝。佛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依自性觉。第二法宝,法是什么?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入佛知见」,正而不邪,你的思想见解一丝毫错误都没有,跟一切诸佛如来完全相同,为什么?自性正。第三个皈依僧,僧是和合的意思,佛家讲的「六和敬」。这六条做不到,这不叫僧团;人人都能够遵守这六条,这个团体叫僧团。所以僧团是清净的。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僧宝,僧宝是自性清净心。这叫三宝。

  老师把这三个修行的原则传给我们,我们有没有去照做?这是佛道,成佛之道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这三条实在讲,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今天我们把一切经教编辑起来,把它分为三大类,经、律、论,称之为三藏。戒学,律藏;定学,就是正知正见,经藏;觉而不迷,论藏,经律论三藏。我们是不是按照这个指导的原则来学习?真正想学佛的人,不依照这个路子不能成就。十方三世佛,一路涅盘门,都是走的这条路,你不走这条路,想走别的路,那怎么会成就?

  你看出家人托钵,每天走的这条道路,从僧团落脚的这个地方要走到村庄、走到城市去托钵,那是个目标,我去做什么?每天托钵,自行化他。接受施主的这一钵饭,财供养。接受之后一定问他有没有疑问,他要有疑问,出家人要给他讲解,法布施;没有疑问要给他祝福,一般宗教里面讲祈祷、祈福。不能够白受供养,不是给他说法,就是给他祝福。

  我们自己的修学决定是从持戒下手,觉正净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我们想想,现在在家学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成就,没有学过的要认真补习。我也常常检讨,把这个原因真正找出来,原因那正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先人无知」,我们的上一代(父母、祖父母)疏忽了,「不识道德」,对於伦理道德疏忽了,没有好好的教我们,没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学习要从小!从小我们的基础没有打好,年岁大了,二、三十岁了,这些毛病习气都养成。古人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染上许许多多不好的习惯,很不容易改。你今天真的想学佛,真要想成就,不改不行,一定要改,依什么东西来改?我今天劝人依《弟子规》,弟子规是基本的戒律。

  印光大师教我们依《感应篇汇编》、依《安士全书》,非常有道理,他还介绍了一本书《了凡四训》。印祖一生对这三本书的推崇、劝导确实是苦口婆心,这三种书是因果教育。我为什么不用这三本书,而用《弟子规》?这是应当前时代之机,因为现在一般社会大众对宗教虽然不排斥,要接受有一定的障碍,他们总认为是宗教,只要提到宗教就跟迷信画上等号,不愿意接触。《弟子规》,儒家的教育,容易接受,很好!所以从《弟子规》的教学学起,一定要落实。

  《弟子规》不是叫你念的,不是叫你读的、叫你讲的,讲得天花乱坠,没用,你一定要真正做到。里面一共是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每桩事情都要做到。你看「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弟子规》才一百一十三桩事,比净行品少。这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你做到,那你就是佛经里面常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资格你取得了,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诸位要记住,基础!《十善业道经》。

  我们修净宗的同学,早年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这是二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行门的五个科目;行门就是一定要做的,日常生活当中要依照这个标准来修行。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路是成佛之道,孝亲尊师就落实在弟子规。怎么样孝亲?怎么样尊师?弟子规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条你有了。这世间善人,不学佛也不会堕三途,你来生肯定还是在人天,在人天必定福报超过这一生。下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什么?准备学佛,还没有入门。十善业能做到,可以拜佛做老师,可以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弟子。受持三皈的条件是要有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受三皈,受三皈没用,你做不到。这就是我们想想,现前佛门受三皈的人太多太多,你问他有没有做到十善业?有没有做到弟子规?没有。实在讲,没有就不能受三皈,更不能受五戒,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十善业是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上,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像盖房子一样,弟子规是地基,十善业是第一层,三皈是第二层,五戒是第三层,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是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最后十大愿王那是最高的第七层。一层一层往上去盖,没有下一层哪有上一层?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自行化他。劝进行者是弘法利生,这最高的指导原则。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办法离开团体,你在家庭就是一个小团体,一切团体里头最基本的一个团体。一家人相处都能够遵守六和敬,那你这个家和睦,中国老人常讲「家和万事兴」。僧这个名称梵语称僧伽,僧伽就是一个遵守六和敬的团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团体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修六和敬也叫僧团,所以它是一个修六和敬的团体。你说这个事情多重要!不能不遵守,这才像一个佛弟子,才像一个修行人。

  出家不但弟子规、十善业要落实,最低限度还要落实沙弥律仪,不落实沙弥律仪不是佛的出家弟子。这些都是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不能打折扣;打折扣,你在菩萨道上你行不通,你一生勤苦修学,到后来是一无所得,就是什么?基础疏忽了。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够学教、参禅或者是念佛,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没有这个基础那怎么行。你要问为什么?我没有这个戒为什么不能学经?经是可以学,你不会开悟,那就是你没有戒,你就没有定。没有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说得好,「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戒定的基础,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我讲得再详细,讲得再明白、再清楚,你也不会开悟。怎么知道?你没有做到,没做到就是没开悟。

  下面三个科目,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我期望净宗学人用这五个科目共同勉励。我们能够有持戒,就是我刚才讲的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有沙弥律仪,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告诉你,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有三学六度,你念佛往生,肯定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有「净行品」,就是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愿你做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做到了,你念佛求生净土一定是生实报庄严土。这是能行佛道,向大涅盘。这个理事我们懂了,现在就要靠我们自己真正发心。发心障碍在哪里?障碍是外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太多。那你一定要放下。这个东西放不下,你这一生就达不到,就空过,关键就在要放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第五首偈颂: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这些经文读到之后,我们实实在在有很深的感动,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佛菩萨念念不舍众生,时时处处都为一切众生著想。为众生想,我们同学要知道,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如何能成就别人?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别人,愿意成就别人,应该首先成就自己,自他不二。能入不二法门,这就是入一真法界,在净土来说,这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一真法界。

  在走路的时候,步步都不离开大愿,『当愿众生,履净法界』。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什么是净法界?「真净法界,心所履也」。我们想想什么叫真净?染污舍弃了,自心本来真净。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清净、就是真净,我们现在清净心、纯净纯善的心被无明盖住了,被见思、尘沙染污了。在这个时代这我们亲身体会,染污得太严重,自己粗心大意不知道染污。这个严重的染污鬼神都觉察到,他们在受苦难。鬼神看人道就像我们看天道一样,可是他告诉我们,这样严重的染污,如果我们不能够觉察,不知道回头,那就是走他们的老路,那不是成佛之道,那是成就三途之道。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提高警觉。

  这一生当中我们不愿意堕三途,那就应该要把三途的业因断掉。阿赖识里面的种子虽然断不掉,只要这一生当中不造三途的业,三途的业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这个烦恼让我们的心不清净。经文说得很好,真正我们从心地上用功夫,放下贪心,自私自利不能有,为什么?自私自利是坚固的我执。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里面的成就,第一个是破我执,我执破了就出六道轮回,法执破了就出十法界,佛给我们归纳两大执著。我们念念为自己,我执天天在增长,这还得了!所以我们要从放下自私自利,这就是破我执的方法。

  当然这个事情难,因为自私自利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养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哪有那么容易断得掉,慢慢的舍。从前章嘉大师教我先舍身外之物,比较容易舍,特别是心里头喜爱的东西,这难舍;难舍能舍,才真正能放下,这就叫功夫,这就叫做智慧,真正有智慧,真正下定决心要断烦恼。开始学,那个时候老师教我很慈悲,他的确是有方便,我们有多余的、旧的、不太喜欢的先舍,这比较容易;慢慢练习到自己很喜欢的、自己很需要的,别人缺乏,感觉到他很需要的,也能舍,这就好。

  我生平没有什么嗜好,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障碍比较少一点。最喜欢的是图书,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书非常爱惜,也是喜欢收藏。所以老师教我这个,我就想我收藏的经书要舍,最喜爱的。老师教我,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六个字教我学六年。确实,我到第六年的时候全部都舍掉,除了自己每天课诵读的经本之外,只有几本,那个时候李老师在台中建了一个慈光图书馆,我把我所收藏的书全部捐赠掉。当时图书馆藏书不多,我捐赠的占图书馆藏书五分之一,你就晓得五本书里头有一本是我送的,你就知道这个数量也相当可观,全舍掉了。舍掉之后,感应不可思议!

  那个时候出家的缘成熟了,为什么?要把工作舍掉,不舍掉不能专心。我跟李老师那个时候是在家学佛,每天还有工作,八个小时工作,顶多一天只能在佛法上下功夫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这很辛苦!李老师那个时候在台中教了十年,同学们都跟老师十年我才去,怎么能赶上他们?一看,大家都跟我一样都有工作,每天学佛的时间应该只有二、三个小时。所以我就想出家,工作舍掉,全心全力来学习,我估计两年可以跟上。没错,我两年确实跟上。我出家的动机是在此地。如果要照佛的标准,那我还没有资格,佛的标准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十善业道跟沙弥律仪,那还不够资格。十善业道做得不及格,不是没有修,有修,但达不到这个标准,出家之后这才认真努力学习。

  这些毛病习气,我自己亲身的经验,二十年到三十年才淘汰像个样子。所以我晓得放下烦恼习气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真正要有坚强的毅力决心,就跟打仗一样,否则的话,你肯定是打败。恶业的诱惑,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能不染吗?不容易!话说得是容易,真正要做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古人修行,道场为什么都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为什么?避免染污,保护自己清净法界。可是现在不行,现在深山里面的古道场都修了公路上去,车可以开上去,还有很多有缆车的,变成观光旅游胜地,那怎么能修行?古大德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个意思就是叫你知道的事愈少愈好,认识的人愈少愈好,没有必要。认识人多、知道事多,决定障道。这道是什么?清净心,决定障碍你清净心。

  成就没有别的,就是成就觉正净。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说,佛法到最后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有三个门,就是觉、正、净这三门。禅宗、性宗从觉门入,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这个门入;教下,像华严、天台、三论、法相从正知正见入,正门;净土宗、密宗是从净门入,清净心。今天这三门,我们走净门,净门一定要修清净心,要万缘放得下!真正放下之后,老师的教诲应验了,什么教诲?这就是章嘉大师教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诸位晓得,我放下就是我所收藏的书统统放下,赠送给图书馆。自己有需要的时候,跟李老师学经教,需要这些参考书,真的,这个念头一动想求那个书,确实可以得到。

  我也跟同学们报告过,智开法师到这里来看过我,他在香港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那个时候我跟他没有见过面,只有书信往来,拜托他替我搜集参考资料,从来就没有缺乏过,想什么东西他都会替我找到。有一本书时间最长的,半年找到了,《中观论疏》,我非常想读这部书,这是时间最长的,半年替我找到。而且对我非常好,因为我那个时候刚出家,没有供养,生活非常困难,我要的书他先寄给我,记帐,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寄给他。这个帮助太大!所以我对他非常感激。确实有求必应,从来没有空过的。

  在物质生活上我从来没有希求,但是从来没有缺乏过,感应一年比一年殊胜。我是从学佛的那一年就认识章嘉大师,到今年五十五年,到晚年是愈来愈殊胜,这都是诸位见到的。只要你行菩萨道,不要离开菩萨道,不要离开佛道,确确实实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些都是老师教的。老师教我真正发心,一切为正法久住,一切为利益众生,他说你的一生佛菩萨照顾你,不用自己操一点心;我的长处就是对老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我对老师教诲没有丝毫怀疑;这五十五年完全兑现了。所以我劝别人言语态度非常肯定,决定没有丝毫疑惑,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做,真的做到。信解行证给我们带来了坚定的信心,布施,真的是愈施愈多,施财,财用没有缺乏;施法,法布施,聪明智慧;施无畏,爱护众生。

  最近有许多同修提倡放生,把放生的功德回向给我。我听了也很欢喜,我劝他把放生这些钱去印《护生画集》好不好?护生比放生还要重要。我最近在澳洲,有位同修送了我一本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全集,这太难得!我过去在台湾看到的是五集,在台湾我们也翻印过,从第一集到第五集;现在我看到最后的第六集。看到丰子恺第二篇的序文我们就了解,他叙说画这个《护生画集》的经过,是弘一法师五十岁的时候,他画了五十张给老师祝寿。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学生。弘一大师看了很欢喜,每张画他都题词,亲笔书写。而且告诉他,他说我六十岁的时候你再画一本六十张,七十岁再画一本七十张,八十岁的时候就画八十张,九十岁的时候画九十张,一百岁的时候画一百张,就圆满了。虽然老师六十几岁就过世,他念念不忘,每逢老师十年、十年的忌日,他都把它画出来。所以弘一大师冥寿一百岁的时候,第六集这一百张完成。现在这六集合印在一本,看了之后很感动!

  世间要知道天灾人祸第一个起因就是杀生,杀生吃肉。所以弘一大师在晚年写字,他也是个书法家,请他写字,凡是有「刀」字边的字他都不写。这是示现给我们后人看,字是写个「刀」字,不忍心,慈悲心的流露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看出来。所以我们想能够把这六集再翻印流通,这是好事情,劝导大家素食,戒杀放生。放生应该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鱼虾这些动物,活的,仔细观察它要是放掉还能活得下去的,就买来放生;如果看它的精神状况,放了之后它也活不了,那就不必。决定不能够去预约,过几天我们要搞一个放生大会,你们赶快去抓鱼、抓鸟,那就不是放生,那害生!你不放他不抓,为什么?他抓来没有销路,他卖不掉。尤其是最近这两年瘟疫很多,禽流感,你今天要是放这些鱼、放这些鸟,政府卫生单位、治安单位都提心吊胆,怕带来传染病,所以不如多做这些护生方面的工作。

  还有一些同学我都鼓励他,鼓励大家,开素食餐厅,好!劝人吃素。素食餐厅里面常常有这些《护生画集》结缘。前几天我看到北京那边同学送给我几个光碟,有两片,讲的是「你能忍心吃它们的肉吗」。看到捕杀那种凄惨的状况,很多人看了之后受感动不再吃肉,这个好!只有两片光碟,应当大量的流通。光碟比印书成本还要低,我们也希望把《护生画集》这六集也做成光碟,配上音乐,有文字,有读诵;就是有音声,把这个题词念出来就好,不必加以解释。光碟成本低,放出来大家可以一起看。尤其在素食餐厅放这些东西好,非常之好,这个方式可以祝福大家无量寿,光寿无量。这些都是慈悲心,都是菩萨道。

  真正要达到佛法的标准,那就是我们常讲的,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要放下,这个心不清净;占有的念头就更糟糕,你还要想占有它,决定妨碍你往生。所以我们要常常想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我们可以拥有使用权,不可以有所有权,也就是说我们乐意使用,决定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个念头错了。收藏多了?多了就办图书馆、办流通处,好!像开个素食馆,素食馆里面摆上这些图书书架,可以借给别人看,借去了不还无所谓,不还我就送给你,愈施愈多。我相信你那个书架常常是满架的,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来供养,他家里有多余的书,或者多了不再去阅读,他都送到你这个地方去跟大家结缘,那你这个素食餐厅不但是提倡戒杀放生、素食,而且你还修法布施,无量功德!

  举这个例,这就是我们履净法界,心无罣碍的一种做法。要做得符合标准,确实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支配的念头、占有的念头,决定不能有。有这些念头心就不净,要有这个行为那就更糟糕,那你妄想分别执著就愈来愈重,不但是障碍证果,障碍往生,连现前悟门都被障碍。读诵、研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悟门被堵死了。你要想把悟门打开,没有别的,放下就打开,就在真正肯放下。放下,无量功德,不肯放下,自己拥有,你自己真的去读诵、去研究,还情有可原;如果我们自己拥有,没有时间去读诵,又不让别人读诵,你说这个过失有多大!

  所以我在这么多年出家之后,所搜集的这些图书、法物比出家之前不知道多多少倍。现在我们在澳洲有个道场,我们有个图书阅览室,我所收藏的全部都放进去,确实是个小型的图书馆,给大众去阅览、去读诵。所以在图文巴学习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跟大小乘佛法的这些资料,几乎相当完备。我想得很周到,你到那个地方真正把心定下来,好好在那边学习,要紧的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修养品德,这是自他两利。

  真正做到心无罣碍,这还不行,还要放下。我们只讲一个执著,执著真放下,还有分别;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分别里面所知障多,执著里面烦恼障重,这都是严重障碍。所以,於一切法不再分别,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好人很好,坏人也很好;好事很好,恶事也很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什么时候你能做到心无障碍?好事你欢喜,你被欢喜障碍了,不好的事情你心生烦恼,你被烦恼障碍。我们看芸芸众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个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每天那个心就像波浪一样,起了又落,落了又起,永远不能平静。外面是境界风动,里面是做不了主宰,没有定力,又不知道回避。自己没有这个定力的时候少接触,这自己要懂得,不接触。

  每天自己接触的经教。读经,与佛菩萨接触,与古圣先贤接触,这个好!与真正有道德的善人做朋友,亲近他们,他们虽然不在,书籍在。读孔子书,亲近孔子;读佛书,亲近佛陀;读菩萨的经,亲近菩萨。这么多圣贤,我们都感觉得时间不够,哪有时间去接触这些不善的?这个要懂。愈是年龄大,年龄大自己要常常想到来日无多,你还能活多少天?所以把这个光阴就看得特别重,爱惜光阴,不敢空过。这桩事情实在说,五十岁以上就要有这个高度警觉。古人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看看不到七十岁就走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存善心、行善事,念念能关怀别人,能替别人著想,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太重要!

  现在灾难很多,怎么样帮助众生化解灾难?这很多人不晓得,我们在佛法里头,在圣贤教诲里面,明白了,找到了,自己得受用,就应当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要有善巧方便。现在人确确实实心浮气躁,没有耐心,你叫他读一本书真是困难到极处;甚至於现在连大学里面上课,学生也是心浮气躁,没有耐心。老师上课尽量把时间缩短,讲一点重点的东西,还得要给学生说说笑话才能打发时间,或者是课程以外的,能够逗学生产生兴趣的,否则就不能接受,课堂里面就显得枯燥无味,这跟从前学校完全不相同。我们今天佛门里头讲经教学,同学们还能坐几个小时,很多教授看到之后都感到很惊讶,非常希有,为什么这些人心那么定,能坐这么久?心要是定不下来哪能学到东西?不要说佛法,世法也不能成就。

  世出世间法若是要有成就,最重要的是好学,不是真正好学,老师用什么方法教都没有效果。心地清净,态度真诚,能够克服自己贪瞋痴慢的欲望,才能得成就。所以我们从要求他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他真正能落实,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是法器,要帮助他,他会有成就;不能落实,阳奉阴违,那就不必要,给他种个善根,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后世或者遇到机缘,这就很难说。佛度有缘人,我们自己要能观察哪个是有缘人,就是能放下、好学的,心地清净,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这基本条件。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头一条。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就很难,只能给他种善根。所以世出世间善知识无不是因材施教,不能够勉强。

  我们读这首偈颂就知道怎样学习,在这一生有限的时光当中成就自己、提升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提升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业,其他的都不重要。乃至於弘法利生,这是因缘,有这个缘我们就做,没有这个缘,决定不求,决定不去攀缘。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众生,自己真正往生,那你帮助众生的范围就大!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真的是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有感你就能够去应化,那才叫普度众生。这桩事情重要,比什么都重要。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