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三卷) 2006/3/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2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二首看起: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这是乞食。前面一首偈是「手执锡杖」,在很多塑画(雕塑、绘画)地藏王菩萨像都有锡杖、都有钵,这个『应器』就是钵,你看右手拿锡杖,左手托钵。钵称为应器,应是应量,也就是说每个人需要量不相同;有人饭量很大,有人饭量就小一点,所以他出去托钵,也不必太多,也不能太少,托的时候看看自己能吃饱就够了。世尊教导我们托钵不能超过七家,如果有三家、四家供养就够了,后面第五、第六家就不去了。如果不够,可以托到七家;七家还不够,那就不能到第八家,也就这样就行了。所以它叫应法器。钵一般是两种,一种是瓦钵,一种是铁钵。所以叫应量器,跟我们自己的饭量能够相应。
手上托这个钵,在世尊那个时代,每天都要去托钵,这是一堂功课。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自行化他,每天这是一堂功课必须要做的。执锡杖的时候就要想到「设大施会」,这个意思昨天跟诸位报告过,斋主对出家人财供养,这钵饭是财供养。这钵饭不是一家供养的,好几家供养的,所以称为应器,应就是应法。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多元的,梵语称为袈裟。
我们今天听到袈裟这两个字就想到衣,这一件衣就叫做袈裟。但是现在有袈裟之名,而没有袈裟的本质,这是什么意思?诸位要知道,在古时候物质很缺乏,托一钵饭比较容易,每家人都吃饭,给你一点,不可能太多。除非是富有的人家,大富长者,他们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你来了,可以供养你一钵,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托钵。一般小户人家没有那么多的东西给你,所以给你的都很少,我们今天讲一调羹、二调羹,都不多,所以你要托到三、四家才够吃。三、四家饭菜不一样,统统混合在一起,许多东西混合在一起就叫袈裟,袈裟是这个意思。所以饭也是袈裟,衣也是袈裟。
衣是怎么来的?多半是这些在家人家穿的衣服,穿旧了、破了不能再穿了,丢弃掉的。出家人把这个捡起来,把破的地方剪掉,好的地方还能用的剪上一块一块。你看像这个袈裟它是一块一块的,就是许多不同的地方捡来的,把它缝在一起;剪得整整齐齐,一块一块缝在一起。所以这件衣不是一匹布料来做的,不是的。常常出去托钵的时候,看到人家丢弃的就捡回来,洗洗干净。这些破衣服,你把它洗干净,把它晾干,裁成一块一块的方块。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缝成这件衣之后再把它染色,染成这种咖啡色。这个咖啡色是什么?是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这就不难看了。
由此可知,袈裟的本义是许多不同的混合在一起,这叫袈裟。所以这一钵饭袈裟味,酸甜苦辣咸都有。这家喜欢吃酸的,那家喜欢吃甜的,所有供养混合在一钵里头。出家人穿衣吃饭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应量器,叫应法器。这个法我们就晓得,法是多元的不是单元,宇宙是多元的。我常常在讲席里面给大家说明,虽然常讲,真正体会到、应用到自己生活上的人不多。一定要能应用到生活上,你就得自在、得解脱!你为什么不能够应用在生活上?那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能得到性德的起用。
自性,要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多元的。像我们这个身体,这个人身是多元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器官,不一样;这里面有五脏六腑,每个器官不相同,功能作用不相同,组成一个身体。各个器官发挥它的功能,与其他的器官密切合作,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多元文化。所以这个身体它是和谐的,宇宙是和谐的。宇宙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就像我们身体十个不同的器官,眼耳鼻舌、五脏六腑不同的器官,和睦相处,从来没有闹过纠纷。为什么它们能够这么和谐、这么合作?就是它们本身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佛在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个生命共同体,本来和谐,本来就合作,本来就是互助的。做到究竟圆满,没有别的,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下面说一句话,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证得?「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就是破坏了和谐,与性德不相应。应器就是相应。你托这钵饭,好几家人给的,可能饭不一样,菜也不一样,混合在一起。就像大宇宙、小宇宙一样,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本来就和谐,本来它就没有冲突。
所以这是「执持应器」,我们手上拿著钵、拿著锡杖引发自性本具的大愿,『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什么叫法器?器在此地是形容、是比喻,能够接受如来无上大法,有这种根器,这称之为法器。就是说具足接受如来无上大法的条件,他有能力接受。这是什么人?说老实话,每个人本来就是,大乘教里面佛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怎么不成就法器?虽有佛性,虽然本来成佛,可是现在迷失了自性。你是个法器,没错,因为你迷失了自性,你就不相应,跟法性不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自性。这个诸位要知道,法性就是自性,违背了你的自性。
你的自性跟一切如来没有两样,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一丝毫都没有差别。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如来,菩萨眼睛当中看众生都是菩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给我们说得清楚,只要我们把三种障碍放下,你就是如如佛,你本来就是佛。三种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明白什么叫法器?放下执著,你是小法器,你能成为阿罗汉,虽然放下这么一点,你就有资格受天人供养。天人很尊敬你,为什么?他放不下,你能放下,他不能不佩服你,他乐意接受你的教诲。所以我们讲要做到,做到什么?做到放下。只要放下,看破是连带就来了。看破是智慧,执著是烦恼,烦恼放下,智慧就现前,智慧是本有的。就好像今天阴天,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了,云层就是执著,执著去掉,阳光就现前,那就照见。
换句话说,我们也明白,如果妄想分别执著一品都没放下,这人不是法器,他不能接受佛法。哪些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天天在学经教,天天在念佛,执著没放下。不是法器并不是指外面芸芸众生,不是,是我们自己。成就法器,得佛法真实利益。像我们这个钵托去了,人家供养的饭菜盛在钵里面,我们接受人天供养;如果不是法器,钵虽然是有,托的钵空空的,没有人供养。这比喻说这个器没有得到法益,佛法的利益你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是什么?烦恼轻、智慧长。在三皈依里面所说的,觉而不迷,这是法;正而不邪,这是法;净而不染,这是法。我们得到没有?这个钵里头装什么东西?装觉正净。你就晓得这个法器不是说别的,是指我们的心。我们心里头有觉正净,就好像钵里面有很丰富的饭菜,这是天人供养的。
而自性里面的觉正净是本有的、天然的,不是从外头来的。现在就是什么?现在被烦恼习气障碍住,虽有不起作用,等於没有;不起作用,一丝毫受用都得不到。这就是佛在经典上常常感叹的可怜悯者。如果你真的没有,不可以说你可怜悯者;有,不知道用;有,不认识。好比是口袋里头装了很多钱,自己完全不知道,在街头上流浪挨饿,不知道拿去买吃的,不知道拿出来去买穿的;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在外面当乞丐,口袋里装了不少钱,就这么个意思。佛看六道众生各个都是这样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别的,提醒大家,只要你明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还需要人帮忙吗?不需要。说老实话,佛也帮不上忙,统统是你自己本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
凡圣的差别就在觉迷,一念觉就成就法器,一念迷,法器就失掉了。某人业障很重,没有悟性,实在讲他本来是法器,迷得太重。悟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烦恼习气太重,智慧盖覆住了,一丝毫都透不出来,所以需要佛菩萨来教导。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众生开示,众生接受开示之后就要能悟入,这就是法器;虽然佛菩萨天天讲经说法,可是你不觉悟,你不能契入,这就叫「这不是法器」。所以法器两个字的意思要搞清楚、搞明白。说是、说不是,说有说无,都是方便说,不是真实。真实各个都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这是给你说真的;但是确实你迷失了。迷失了,说你不是法器,这方便说。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到佛家真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大悲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舍弃。
在讲前一首偈的时候给诸位说过,举出例子,业障很重的人,迷失很久的人,根本不能接受佛法的,一句也听不进去的,极力排斥的,舍不舍弃他?不舍弃。那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形像示现给他,他不能不看;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不能不听。佛的形像他看见了,佛菩萨名号音声他听见了,乃至於读经的音声一字一句都在阿赖耶识里头生根了,这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眼睛看形像,一历眼根也是永为道种。这就给很多众生种了善根。平常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间,手上拿一串念珠,佛号不要中断,就是普度众生。你在外面走一圈,让许多人看到你,纵然你声音很小,你口在动,他看到这个人在念佛,他知道在念佛。阿赖耶识里头善根种上了,久久他就变成法器。所以说长时薰修才能够接受,不是长时薰修,他忘得太久,提不起来。
法,虽然是八万四千法门,这个诸位要知道的,佛用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种不同根性,佛用无量法门度无量不同众生的根性,就这么个道理,这不能不知道。怎样能帮助众生一生成就?众生开悟早迟、得度早晚没有一定,那就是善导大师讲得最好,叫人听了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怎么说?「总在遇缘不同」,这个关系很大,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中国佛教为什么分那么多宗?宗底下又分派,派底下还有分小派、支派,为什么?为接引众生方便的设施。同样一个宗派,譬如净土宗,我们修净土的有人喜欢《无量寿经》,有人喜欢《阿弥陀经》,这两个爱好不相同的,他要在一个道场就麻烦了,彼此都不能成就。那怎么办?一定建两个道场把他们分开来。喜欢《无量寿经》的那些人在一个道场,喜欢《弥陀经》的那些人在另外一个道场,他们统统有成就。这个派里头还有小派,同样都是喜欢《阿弥陀经》的,有人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有人喜欢蕅益大师的《要解》,这又搞不拢了。那怎么办?再要建个道场。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古大德遗留下来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一个老师,一个法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带著一群人走一条路容易成就。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准把修行人的心搅乱了。这是罪过,这是破坏法器不是成就法器。我们年轻初学佛的时候不晓得这个道理,初到台中,看到台中莲社的教学只有老师一个人。外面法师、大德、居士到台中来访问,李老师待客非常有礼,很周到,请吃饭、供养,准备一些礼物,就是不肯请他讲经,不肯请他讲开示。我们看多了就很纳闷,因为接待的人里头很多是修净土的法师、大德。我们的疑惑,虽然不敢问,老师看出来。看到我们有疑,他一定要给我们解释。为什么?疑能障道!疑要是不解开,信心都丧失了。
是不是李老师心量太小不能容人?是不是自己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他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的学习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说供养、接待一定要非常恭敬。如果请他来讲一堂开示,他讲的跟我们修行的理念方法都不相同,我们这些初学的人听了会受他的动摇,会对自己这个法门产生疑惑,那么麻烦大!老师要花多少精神、花多少时间,把大家这个影响能够化解?那很不容易!这叫做护法。这是对的,这没有错误,保护大家修学不能够掺杂。你看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讲念佛的方法、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请外面人来讲经说法,就怕夹杂,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除老师讲经之外,学生讲经。这学生都是老师教出来的,无论是在理念、是在方法、是在境界,绝对不会离谱。现在这些道理没人讲了,知道的人愈来愈少,於是毁谤、误会在所不免。
我们这个道场我常常离开,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请别人来讲经?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了。所以一个正法道场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是接受一个善知识的指导,他才能成就。谚语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这句话是名言,修道人他的清净心,他的方向目标决定不能破坏。所以古人,我们看到古大德常常接受人礼请,到那个地方去参访,人家一定请他讲开示,没问题,他真的通了,他明了!那他讲什么?决定是赞叹这个道场,赞叹你们的老师,赞叹你们所修学的法门。这个对道场有利益,使信徒对师父的信心增长,对自己所学的法门更欢喜,真有利益,他没有去破坏,他去赞叹。
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们看《华严经》,每位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样的善知识可以多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他不破坏你。他是禅宗大德也好,密宗大德也好,我请他到这来讲开示、来讲经,统统赞叹净土,统统赞叹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门,这就对了,这真正是觉悟的人。他不会讲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他不会。我们这些道理听老师讲得太多了,所以我们也参访很多道场,也有很多道场请我们去讲经,请我们去讲开示,很受欢迎。为什么?我们懂规矩。
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六刚好三十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们学的是持名念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楞严经》里面两个重要的代表。当时有人以为《楞严经》是禅宗的、是密宗的,与净土有什么关系?是个日本法师,还是个大学教授,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就跟他讲,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跟净土有什么关系?他就没有话说了。二十五圆通里头精华的就是这两位菩萨,观音代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那一年我在香港讲经,住的时间长,住四个月。圣一法师常常来听,听得很欢喜,邀请我到大屿山,那个时候他是宝林寺的住持,在宝莲寺的后面。我去拜访他,他是禅宗道场,请我吃饭,吃完之后邀请我到禅堂讲开示。我一看禅堂有四十多位出家人在那边参禅,很难得!我跟他们讲的是《六祖坛经》,《坛经》里头几段重要的给他们讲。赞叹禅宗,赞叹他们的参究,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回来的时候,陪我去的有好几位同修莲友,走在路上他们就问我:净空法师,你今天对禅这样赞叹,你为什么不学禅?你为什么去念佛?同修马上问题就来了。所以他不懂规矩。人家学禅一定赞叹禅,人家学密一定赞叹密,人家学天台一定赞叹天台,这是规矩,不破坏道场。古人讲得好,「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彼此互相赞叹,佛法才兴旺;如果说自赞毁他,佛教肯定衰微,要互相赞叹,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要帮助人成就法器。
他那是禅宗的法器,这是念佛法门的法器,那是教下的法器,不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不能破坏。无量法门都是佛传下来的,一个老师,怎么可以毁谤?道理不能不知道。我们根性不相同,他的根性能参禅,我的根性不能参禅,我不如他,禅是上上根人成就的。我们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修这个法门有利益;那个法门对我来讲太高了,但是我尊敬、我仰慕、我赞叹。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普遍被所有宗派欢迎,为什么?你去都是去帮忙,不是去扯腿、不是去破坏的。这我们讲成就法器,你才受天人供养。这里头表法的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个地方的成就法器是受诸佛菩萨教诲,你能接受,虚心接受教诲。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偈颂第三首: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这首偈是讲出发,前面两首是拿锡杖、托钵,这要上路、要出发了。每天生活上的小事,由小事引发大愿,愿天天发。佛菩萨教导我们,三皈依也在这一百四十一愿当中,前面我们读过。你看我们每天早课有三皈依,晚课也有三皈依,平常又有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三皈依,天天发。我们就想到佛与诸大菩萨他们的愿念念不间断,我们常常听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从这些地方你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念念不间断。
出去托钵要开步走。在日常生活当中走路很多,念佛的人每天经行绕佛也是『发趾向道』,要不要发这个愿?要。这就晓得我们的愿,常常讲为什么发不出来?发不出来的原因就是常常间断。不间断没做到,再说不夹杂也没做到,不怀疑还是有问题。所以这种愿怎么能起作用?菩萨们所发的愿,愿愿是无量的弘愿,无尽的悲愿,都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过,所以他能成就如来大行、大德、大果。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这一想就知道了,二六时中,我们的生活随顺烦恼、随顺习气,没有随顺佛法。佛法是自性,没有随顺佛法就是没有随顺自性,没有发扬性德,每天所发出来的统统是烦恼习气。这就说明我们修行何以功夫不得力,这把不得力的原因找出来,找出原因就是开悟,明白了。菩萨悟后起修,我们觉悟之后怎么样?能不能把毛病习气改过来?这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改过来,一转眼又迷了,常常在迷惑当中,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一生不成就,自己要晓得肯定堕落,肯定造业。堕落到哪里去?绝大多数三途,能得人身,太少!
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五戒十善能够做到相当的标准才能够不失人身,来生还到人道来。你想想你的十善业道能打几分?你的三皈五戒又能打几分?不要问别人,这个事情问自己。问别人,别人是恭维你,不给你说实话;问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一百四十一愿你一看,什么叫菩萨?这是法身菩萨,我们确实佩服,没有话说。从这里看出人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在菩提道上。真的,我们人讲的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怎么不令人佩服?说一分一秒,我们凡夫境界;觉悟人境界里头,他知道一刹那、一念都没有空过,这叫大彻大悟之人。经上告诉我们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念,念念不悖自性。
所以只要你起步走,菩萨『当愿众生,趣佛所行』,佛所行的是什么?这不能不知道,佛所行的是戒律。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禅是佛心,教是佛言,戒是佛行」。佛的一举一动,他的行为纪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言语纪录下来就是经教,佛的心就是禅,一而三,三而一,它是一体。我们要学佛,从哪里学起?这是讲根性,上上根人学禅,佛心,心是佛心,你想想看你的言是不是佛言?你的行是不是佛行?当然是,这个快!上上根人。可是上上根人,在人当中真叫凤毛麟角,太希有、太少了!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接引的对象就是上上根人,不是上根人,上上根人;上根人谁接引?神秀大师接引。他们两个是师兄弟,神秀大师接引上根人,能大师接引上上根人。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乃至於净土宗也不例外。
净土宗上上根人理一心不乱,跟宗门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是同一个阶层,只是修学的方法不一样,境界相同,在净土里面讲生实报庄严土。中等根性的人,或者我们讲上等,上上根是实报庄严土,上等方便有余土,上根人;中下根人,凡圣同居土。在其他的法门里头,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一般法门中下根性,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断。譬如讲十恶,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没断;没断出不了六道,不能往生。所以中下根性人修行,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修得好的天道,差一点的人道,中下根人。
但是在净土那就占了便宜,所以净土的殊胜不在上面的二土,在凡圣同居土,那就太殊胜了。带业往生!你的烦恼习气没断,可以带著去;但是要知道,带著去,古大德常讲「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过去造的可以带去;新业是什么?当下造的那就不行。换句话说,现前不能造业;再给你说得明白一点,昨天造的业能带去,今天造的业带不去。我今天还造业,今天就不能往生。昨天造的业、前天造的业算是旧业,可以带去,今天不能造。今天造了怎么办?好!等明天。明天再造,哪天不造,你的寿命到了,那天就能往生。所以最怕的是什么?寿命到了那天还要造,那就没法子,那就是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结了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
你要问我:什么时候能往生?我就回答你:什么时候不造业就往生了。什么时候不造业,你有这个愿力,有信愿,随时可以往生。所以佛家常讲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实在讲没什么了不起,人人可以做到。做不到是什么?是因为你不肯做;你要肯做,没有一个做不到。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很多都是念佛时间并不长,多数都是三年,都不超过五年,他就成功了,他就能往生。
我遇到很多同修,就这个事情来问我:是不是他们这些人念佛三年、五年他寿命就到了?我给他们的解答,我说应该不是这样的,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因为它不是少数,它是多数,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应该怎么样解释才合理?就是三年到五年他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也就是说烦恼习气不起现行,我们一般讲心平气和,烦恼没有断,但是他这个佛号控制了。看到不如意的事情,本来要发作,不高兴,阿弥陀佛,压下去了;看到称心如意生起贪爱心,阿弥陀佛。确实能把杀盗淫妄、贪瞋痴慢伏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永远保持心平气和。他的深信切愿,寿命还有,不要了,我想提前去。行,他就走了。所以我们读《往生传》,读《净土圣贤录》,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他已经有这个能力,不要寿命了,这才合理,才讲得通。
因为这样的例子很多,许多书籍里头都有记载。宋朝的莹珂法师,这是个出家破戒的出家人,不过这个人有个好处就是什么?他相信因果报应。他自己的习气太重,常常破戒,自己想想经教里面常说的,肯定堕地狱,想到地狱他就恐怖、害怕了。问这些同参道友,有什么方法帮助我不堕地狱。同学们也很难得,送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把房门一关,不吃饭、不睡觉,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佛告诉他:你的寿命(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阳寿尽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一想不行,他说:我的习气太重,我禁不起诱惑,这个十年我又不知道造多少罪业,不要了,现在跟佛走。阿弥陀佛答应他:行,好,三天之后来接引你。他非常开心,三天之后果然佛来接引。
这就说明什么?寿命可以不要,可以提前走。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往生传》里面念佛三年往生的大概都是这种情形,念佛见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得很好「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像莹珂见阿弥陀佛是现前,佛来接引的时候是现前;当来是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是跟佛常在一起了。这个话不假,每个往生的人都是现前见佛,都是佛来接引,这真的往生了。所以往生第一个条件,就是你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住,就这句佛号,我什么都不要、都放下了。欢喜也放下了,烦恼放下了,瞋恨放下了,看不顺眼都放下了,全都放下了。我常讲的保持心平气和,这个样子取西方极乐世界不难!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
但是在这种状况之下走的人太多了,留下来的,说再过几年,少数,那是什么人?帮助众生。还有些有缘的众生可以帮助的,我再多住几年;如果没有这个缘分,众生对你没信心,自己就先去,去了以后再来,乘愿再来。看什么时候众生的缘成熟了,你自然就来了,众生有感,你就有应,感应道交。没有这个缘分,哪有不去的道理!缘分是什么?缘分是众生尊重你,众生敬爱你,众生喜欢听你的,能接受你的教诲,你教他,他能依教奉行,这就是缘成熟。如果他对你不尊重,他对你也没有信心,你教的,他虽然听了,他也没有办法照做,这就是缘不成熟;缘不成熟,留在这个世间没有利益。在这个状况之下决定提前往生,不要等寿命尽,提前走了。这种人很多!
往生到极乐世界真的就得大自在,像佛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这种能力到达极乐世界就有,到达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都不例外。这是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除了听本师阿弥陀佛说法教诲之外,几乎每天都出去参访。经上给我们讲,出去参访十万亿佛。祖师大德的注解注得好,为什么说十万亿?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距离十万亿佛国土,是从这里说的。意思就讲你到极乐世界,天天可以回到娑婆,来参访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取这个意思。说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要回到娑婆来看太容易了,每天都可以回来转转。
而实际上?实际上参访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数无尽的诸佛如来。怎么去的?化身去的,我们在经上常念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化身去的,同时去的,这才妙!如果一尊一尊佛访问,那要耽误多少时间?同时。所以你要是知道实际的状况,你怎么会不去?哪有这个道理!除非自己没有能力去不了,真的业障太重,没法子。所以业障要放下,不要把它背在身上,背在身上很麻烦,就去不了,你负担太重;你把你身上所背负的全部卸下来,缘就成熟。所以,什么都不能要,什么都不能有。为什么?你拥有,你心里头就有牵挂。名闻利养都不能有,有,还是有牵挂、还是有顾虑,这就去不了。西方是净土,心净则佛土净,自然感应道交;我们的心不清净,还有忧虑、还有牵挂,所以就没有感应。
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讲我们现前,要学布施,欢喜布施。布施是什么?放下!无论什么,没有一样放不下的,这些道理要懂、要做。样样都能舍,样样都放下,就没有牵挂、没有疑虑,佛之所行就不难了,纯净纯善。十恶放下了自然就是十善,迷邪染放下了自然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性德,十善是性德,这是佛之所行,我们学要从这里学起。
最近这几年,我们提倡的《弟子规》,与性德相应,每条都要做到。我细看全文,总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就是一百一十三条,不多!百分之百的落实。起心动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说到了,一定要遵守,遵守就是随顺性德。先把这个学好,百分之百的落实至少要做一年,然后学十善业,十善业是佛所行。给诸位说,弟子规讲的是世间圣人所行,世间圣贤所行;十善业是出世间佛菩萨所行,那我们的学习落实不困难。你有弟子规的基础,有世法的基础,学佛就不难;没有世善的基础,对佛法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学佛学了几十年不能入门,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
为什么说不能入门?烦恼没有少,智慧没有增长,妄念还是那么多,甚至於一年比一年多,这就不相应。这样念佛不能往生,念得再好只是跟净宗结个法缘,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些种子,那要等来生来世得人身又遇到佛法继续干,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这一生当中要成就,你一定要彻底放下。放下是利益,放下是好事,眼前这点小利你要是不肯放下,你的亏就吃大!你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利益多大?真正是文殊菩萨所说的「获一切胜妙功德」,胜是殊胜,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微妙。我们这一生遇到,就当面错过,你说多可惜。
所以能行佛所行,终极的目标是『入无依处』,无依处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诸位要知道,真正无依是自性。连这个太空有没有依?有,它依什么?「唯心所现」,它要离开能现的心它就没有了,「唯识所变」,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有依,依性、依识;识还有依,识依性,性迷了才变成识。真正无依就是自性,能生万法,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能生能现,它不生不灭,它是真常。这是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地方讲的无依处。
「入无依处」是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当然说不出来,《华严经》末后说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你看「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经本它的题目,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经题;下面是品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入无依处。「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入。今天在此地这两句话,「趣佛所行」是能入,「无依处」是所入。无依处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无依处,极乐世界是无依处,你不行佛所行那怎么行?
行佛所行就是从十善业下手。十善业是十个科目,每个科题义理无有穷尽,深广无有穷尽,境界无有穷尽,为什么?它通无依处。我们初学,学得很浅,深度不够,但是肯定有受用。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你修十善业,果报在人天;你要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你修十善业能证阿罗汉果;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你证菩萨果位;你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修十善业你就证佛果。
佛法不思议,任何一门通一切法门,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通的!正因为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古大德才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得到了,一切法门都得到。这个话实话不是假话,就怕的是不通。所以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通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於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怀疑了,我修这个法门,我羡不羡慕别的法门?没有羡慕的念头,只有尊重,没有羡慕,也不想学。为什么?我这门学通了,那个我都通了,同时学几个法门就不通了,为什么?你搞乱了。古来的大德、善知识教学生,决定不会教你同时学两种经,同时修两种法门,不会的。除非什么?你有坚固的执著,你想这么做,那老师开方便。但是,知道你不能成就,让你去试。试了多年,自己晓得不成就了,回来再搞一门,这种情形很多!
我在早年遇到一位老居士,那个时候我很年轻,他八十多岁了。他告诉我,他这一生学佛绕了很大的圈子,学教、学禅、学密,最后回归到净土,八十多岁,「我以前学的不行,功夫都不得力,全部放下、舍弃了,专念阿弥陀佛,一天念三万声佛号」,我很赞叹他,我说你这下对了。这位老居士想必现在都不在了,如果现在在的话,应该有一百二、三十岁。所以同时让你学几个法门,那是善知识的慈悲方便,决不是他的意思。是你自己坚固执著,你这种贪爱,对法门的贪爱放不下,才让你这样做。而且你是什么?你不是个听话的学生。真正听话的学生,听老师的话,那老师决定不许可,你也只好接受;不听话的,随你,随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只有用这个方法。
总而言之,你在佛法里头结了法缘,知道你不会成功;什么时候看你觉悟回头了,你三门里头选一门,能成就。三门尚且如此,何况多门!这个房间里头有许多门,你想同时从很多门进去,你能进得去吗?两个门你就进不去,一门就进去了。一门进去之后门门都得到了,都通了!在外面不知道,看到好多门,不知道哪个门里头有些什么,不知道;进去之后全晓得了,原来全通。所以就我们今天这个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修学能够有成就,那这是佛所行的,就是十善业道。
我们净宗所选的五个科目,《观经》的净业三福,戒律里面的六和敬,教下的三学、六波罗蜜,《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选五个科目。容易记!你也要循序而进,慢慢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先从净业三福奠定基础,跟大众在一块相处,学六和敬,你从这里入门。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弟子规;接著「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然后才「三皈众戒」,最后才是「发菩提心」,你不按照这个顺序,你不能成就。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从弟子规、十善业道,从三皈五戒。在净宗,或是学《弥陀经》,或是学《无量寿经》,没有不成就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二首看起: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这是乞食。前面一首偈是「手执锡杖」,在很多塑画(雕塑、绘画)地藏王菩萨像都有锡杖、都有钵,这个『应器』就是钵,你看右手拿锡杖,左手托钵。钵称为应器,应是应量,也就是说每个人需要量不相同;有人饭量很大,有人饭量就小一点,所以他出去托钵,也不必太多,也不能太少,托的时候看看自己能吃饱就够了。世尊教导我们托钵不能超过七家,如果有三家、四家供养就够了,后面第五、第六家就不去了。如果不够,可以托到七家;七家还不够,那就不能到第八家,也就这样就行了。所以它叫应法器。钵一般是两种,一种是瓦钵,一种是铁钵。所以叫应量器,跟我们自己的饭量能够相应。
手上托这个钵,在世尊那个时代,每天都要去托钵,这是一堂功课。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自行化他,每天这是一堂功课必须要做的。执锡杖的时候就要想到「设大施会」,这个意思昨天跟诸位报告过,斋主对出家人财供养,这钵饭是财供养。这钵饭不是一家供养的,好几家供养的,所以称为应器,应就是应法。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多元的,梵语称为袈裟。
我们今天听到袈裟这两个字就想到衣,这一件衣就叫做袈裟。但是现在有袈裟之名,而没有袈裟的本质,这是什么意思?诸位要知道,在古时候物质很缺乏,托一钵饭比较容易,每家人都吃饭,给你一点,不可能太多。除非是富有的人家,大富长者,他们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你来了,可以供养你一钵,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托钵。一般小户人家没有那么多的东西给你,所以给你的都很少,我们今天讲一调羹、二调羹,都不多,所以你要托到三、四家才够吃。三、四家饭菜不一样,统统混合在一起,许多东西混合在一起就叫袈裟,袈裟是这个意思。所以饭也是袈裟,衣也是袈裟。
衣是怎么来的?多半是这些在家人家穿的衣服,穿旧了、破了不能再穿了,丢弃掉的。出家人把这个捡起来,把破的地方剪掉,好的地方还能用的剪上一块一块。你看像这个袈裟它是一块一块的,就是许多不同的地方捡来的,把它缝在一起;剪得整整齐齐,一块一块缝在一起。所以这件衣不是一匹布料来做的,不是的。常常出去托钵的时候,看到人家丢弃的就捡回来,洗洗干净。这些破衣服,你把它洗干净,把它晾干,裁成一块一块的方块。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缝成这件衣之后再把它染色,染成这种咖啡色。这个咖啡色是什么?是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这就不难看了。
由此可知,袈裟的本义是许多不同的混合在一起,这叫袈裟。所以这一钵饭袈裟味,酸甜苦辣咸都有。这家喜欢吃酸的,那家喜欢吃甜的,所有供养混合在一钵里头。出家人穿衣吃饭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应量器,叫应法器。这个法我们就晓得,法是多元的不是单元,宇宙是多元的。我常常在讲席里面给大家说明,虽然常讲,真正体会到、应用到自己生活上的人不多。一定要能应用到生活上,你就得自在、得解脱!你为什么不能够应用在生活上?那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能得到性德的起用。
自性,要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多元的。像我们这个身体,这个人身是多元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器官,不一样;这里面有五脏六腑,每个器官不相同,功能作用不相同,组成一个身体。各个器官发挥它的功能,与其他的器官密切合作,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多元文化。所以这个身体它是和谐的,宇宙是和谐的。宇宙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就像我们身体十个不同的器官,眼耳鼻舌、五脏六腑不同的器官,和睦相处,从来没有闹过纠纷。为什么它们能够这么和谐、这么合作?就是它们本身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佛在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个生命共同体,本来和谐,本来就合作,本来就是互助的。做到究竟圆满,没有别的,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下面说一句话,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证得?「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就是破坏了和谐,与性德不相应。应器就是相应。你托这钵饭,好几家人给的,可能饭不一样,菜也不一样,混合在一起。就像大宇宙、小宇宙一样,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本来就和谐,本来它就没有冲突。
所以这是「执持应器」,我们手上拿著钵、拿著锡杖引发自性本具的大愿,『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什么叫法器?器在此地是形容、是比喻,能够接受如来无上大法,有这种根器,这称之为法器。就是说具足接受如来无上大法的条件,他有能力接受。这是什么人?说老实话,每个人本来就是,大乘教里面佛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怎么不成就法器?虽有佛性,虽然本来成佛,可是现在迷失了自性。你是个法器,没错,因为你迷失了自性,你就不相应,跟法性不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自性。这个诸位要知道,法性就是自性,违背了你的自性。
你的自性跟一切如来没有两样,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一丝毫都没有差别。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如来,菩萨眼睛当中看众生都是菩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给我们说得清楚,只要我们把三种障碍放下,你就是如如佛,你本来就是佛。三种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明白什么叫法器?放下执著,你是小法器,你能成为阿罗汉,虽然放下这么一点,你就有资格受天人供养。天人很尊敬你,为什么?他放不下,你能放下,他不能不佩服你,他乐意接受你的教诲。所以我们讲要做到,做到什么?做到放下。只要放下,看破是连带就来了。看破是智慧,执著是烦恼,烦恼放下,智慧就现前,智慧是本有的。就好像今天阴天,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了,云层就是执著,执著去掉,阳光就现前,那就照见。
换句话说,我们也明白,如果妄想分别执著一品都没放下,这人不是法器,他不能接受佛法。哪些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天天在学经教,天天在念佛,执著没放下。不是法器并不是指外面芸芸众生,不是,是我们自己。成就法器,得佛法真实利益。像我们这个钵托去了,人家供养的饭菜盛在钵里面,我们接受人天供养;如果不是法器,钵虽然是有,托的钵空空的,没有人供养。这比喻说这个器没有得到法益,佛法的利益你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是什么?烦恼轻、智慧长。在三皈依里面所说的,觉而不迷,这是法;正而不邪,这是法;净而不染,这是法。我们得到没有?这个钵里头装什么东西?装觉正净。你就晓得这个法器不是说别的,是指我们的心。我们心里头有觉正净,就好像钵里面有很丰富的饭菜,这是天人供养的。
而自性里面的觉正净是本有的、天然的,不是从外头来的。现在就是什么?现在被烦恼习气障碍住,虽有不起作用,等於没有;不起作用,一丝毫受用都得不到。这就是佛在经典上常常感叹的可怜悯者。如果你真的没有,不可以说你可怜悯者;有,不知道用;有,不认识。好比是口袋里头装了很多钱,自己完全不知道,在街头上流浪挨饿,不知道拿去买吃的,不知道拿出来去买穿的;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在外面当乞丐,口袋里装了不少钱,就这么个意思。佛看六道众生各个都是这样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别的,提醒大家,只要你明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还需要人帮忙吗?不需要。说老实话,佛也帮不上忙,统统是你自己本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
凡圣的差别就在觉迷,一念觉就成就法器,一念迷,法器就失掉了。某人业障很重,没有悟性,实在讲他本来是法器,迷得太重。悟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烦恼习气太重,智慧盖覆住了,一丝毫都透不出来,所以需要佛菩萨来教导。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众生开示,众生接受开示之后就要能悟入,这就是法器;虽然佛菩萨天天讲经说法,可是你不觉悟,你不能契入,这就叫「这不是法器」。所以法器两个字的意思要搞清楚、搞明白。说是、说不是,说有说无,都是方便说,不是真实。真实各个都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这是给你说真的;但是确实你迷失了。迷失了,说你不是法器,这方便说。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到佛家真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大悲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舍弃。
在讲前一首偈的时候给诸位说过,举出例子,业障很重的人,迷失很久的人,根本不能接受佛法的,一句也听不进去的,极力排斥的,舍不舍弃他?不舍弃。那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形像示现给他,他不能不看;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不能不听。佛的形像他看见了,佛菩萨名号音声他听见了,乃至於读经的音声一字一句都在阿赖耶识里头生根了,这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眼睛看形像,一历眼根也是永为道种。这就给很多众生种了善根。平常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间,手上拿一串念珠,佛号不要中断,就是普度众生。你在外面走一圈,让许多人看到你,纵然你声音很小,你口在动,他看到这个人在念佛,他知道在念佛。阿赖耶识里头善根种上了,久久他就变成法器。所以说长时薰修才能够接受,不是长时薰修,他忘得太久,提不起来。
法,虽然是八万四千法门,这个诸位要知道的,佛用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种不同根性,佛用无量法门度无量不同众生的根性,就这么个道理,这不能不知道。怎样能帮助众生一生成就?众生开悟早迟、得度早晚没有一定,那就是善导大师讲得最好,叫人听了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怎么说?「总在遇缘不同」,这个关系很大,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中国佛教为什么分那么多宗?宗底下又分派,派底下还有分小派、支派,为什么?为接引众生方便的设施。同样一个宗派,譬如净土宗,我们修净土的有人喜欢《无量寿经》,有人喜欢《阿弥陀经》,这两个爱好不相同的,他要在一个道场就麻烦了,彼此都不能成就。那怎么办?一定建两个道场把他们分开来。喜欢《无量寿经》的那些人在一个道场,喜欢《弥陀经》的那些人在另外一个道场,他们统统有成就。这个派里头还有小派,同样都是喜欢《阿弥陀经》的,有人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有人喜欢蕅益大师的《要解》,这又搞不拢了。那怎么办?再要建个道场。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古大德遗留下来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一个老师,一个法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带著一群人走一条路容易成就。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准把修行人的心搅乱了。这是罪过,这是破坏法器不是成就法器。我们年轻初学佛的时候不晓得这个道理,初到台中,看到台中莲社的教学只有老师一个人。外面法师、大德、居士到台中来访问,李老师待客非常有礼,很周到,请吃饭、供养,准备一些礼物,就是不肯请他讲经,不肯请他讲开示。我们看多了就很纳闷,因为接待的人里头很多是修净土的法师、大德。我们的疑惑,虽然不敢问,老师看出来。看到我们有疑,他一定要给我们解释。为什么?疑能障道!疑要是不解开,信心都丧失了。
是不是李老师心量太小不能容人?是不是自己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他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的学习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说供养、接待一定要非常恭敬。如果请他来讲一堂开示,他讲的跟我们修行的理念方法都不相同,我们这些初学的人听了会受他的动摇,会对自己这个法门产生疑惑,那么麻烦大!老师要花多少精神、花多少时间,把大家这个影响能够化解?那很不容易!这叫做护法。这是对的,这没有错误,保护大家修学不能够掺杂。你看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讲念佛的方法、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请外面人来讲经说法,就怕夹杂,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除老师讲经之外,学生讲经。这学生都是老师教出来的,无论是在理念、是在方法、是在境界,绝对不会离谱。现在这些道理没人讲了,知道的人愈来愈少,於是毁谤、误会在所不免。
我们这个道场我常常离开,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请别人来讲经?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了。所以一个正法道场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是接受一个善知识的指导,他才能成就。谚语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这句话是名言,修道人他的清净心,他的方向目标决定不能破坏。所以古人,我们看到古大德常常接受人礼请,到那个地方去参访,人家一定请他讲开示,没问题,他真的通了,他明了!那他讲什么?决定是赞叹这个道场,赞叹你们的老师,赞叹你们所修学的法门。这个对道场有利益,使信徒对师父的信心增长,对自己所学的法门更欢喜,真有利益,他没有去破坏,他去赞叹。
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们看《华严经》,每位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样的善知识可以多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他不破坏你。他是禅宗大德也好,密宗大德也好,我请他到这来讲开示、来讲经,统统赞叹净土,统统赞叹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门,这就对了,这真正是觉悟的人。他不会讲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他不会。我们这些道理听老师讲得太多了,所以我们也参访很多道场,也有很多道场请我们去讲经,请我们去讲开示,很受欢迎。为什么?我们懂规矩。
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六刚好三十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们学的是持名念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楞严经》里面两个重要的代表。当时有人以为《楞严经》是禅宗的、是密宗的,与净土有什么关系?是个日本法师,还是个大学教授,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就跟他讲,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跟净土有什么关系?他就没有话说了。二十五圆通里头精华的就是这两位菩萨,观音代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那一年我在香港讲经,住的时间长,住四个月。圣一法师常常来听,听得很欢喜,邀请我到大屿山,那个时候他是宝林寺的住持,在宝莲寺的后面。我去拜访他,他是禅宗道场,请我吃饭,吃完之后邀请我到禅堂讲开示。我一看禅堂有四十多位出家人在那边参禅,很难得!我跟他们讲的是《六祖坛经》,《坛经》里头几段重要的给他们讲。赞叹禅宗,赞叹他们的参究,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回来的时候,陪我去的有好几位同修莲友,走在路上他们就问我:净空法师,你今天对禅这样赞叹,你为什么不学禅?你为什么去念佛?同修马上问题就来了。所以他不懂规矩。人家学禅一定赞叹禅,人家学密一定赞叹密,人家学天台一定赞叹天台,这是规矩,不破坏道场。古人讲得好,「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彼此互相赞叹,佛法才兴旺;如果说自赞毁他,佛教肯定衰微,要互相赞叹,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要帮助人成就法器。
他那是禅宗的法器,这是念佛法门的法器,那是教下的法器,不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不能破坏。无量法门都是佛传下来的,一个老师,怎么可以毁谤?道理不能不知道。我们根性不相同,他的根性能参禅,我的根性不能参禅,我不如他,禅是上上根人成就的。我们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修这个法门有利益;那个法门对我来讲太高了,但是我尊敬、我仰慕、我赞叹。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普遍被所有宗派欢迎,为什么?你去都是去帮忙,不是去扯腿、不是去破坏的。这我们讲成就法器,你才受天人供养。这里头表法的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个地方的成就法器是受诸佛菩萨教诲,你能接受,虚心接受教诲。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偈颂第三首: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这首偈是讲出发,前面两首是拿锡杖、托钵,这要上路、要出发了。每天生活上的小事,由小事引发大愿,愿天天发。佛菩萨教导我们,三皈依也在这一百四十一愿当中,前面我们读过。你看我们每天早课有三皈依,晚课也有三皈依,平常又有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三皈依,天天发。我们就想到佛与诸大菩萨他们的愿念念不间断,我们常常听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从这些地方你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念念不间断。
出去托钵要开步走。在日常生活当中走路很多,念佛的人每天经行绕佛也是『发趾向道』,要不要发这个愿?要。这就晓得我们的愿,常常讲为什么发不出来?发不出来的原因就是常常间断。不间断没做到,再说不夹杂也没做到,不怀疑还是有问题。所以这种愿怎么能起作用?菩萨们所发的愿,愿愿是无量的弘愿,无尽的悲愿,都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过,所以他能成就如来大行、大德、大果。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这一想就知道了,二六时中,我们的生活随顺烦恼、随顺习气,没有随顺佛法。佛法是自性,没有随顺佛法就是没有随顺自性,没有发扬性德,每天所发出来的统统是烦恼习气。这就说明我们修行何以功夫不得力,这把不得力的原因找出来,找出原因就是开悟,明白了。菩萨悟后起修,我们觉悟之后怎么样?能不能把毛病习气改过来?这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改过来,一转眼又迷了,常常在迷惑当中,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一生不成就,自己要晓得肯定堕落,肯定造业。堕落到哪里去?绝大多数三途,能得人身,太少!
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五戒十善能够做到相当的标准才能够不失人身,来生还到人道来。你想想你的十善业道能打几分?你的三皈五戒又能打几分?不要问别人,这个事情问自己。问别人,别人是恭维你,不给你说实话;问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一百四十一愿你一看,什么叫菩萨?这是法身菩萨,我们确实佩服,没有话说。从这里看出人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在菩提道上。真的,我们人讲的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怎么不令人佩服?说一分一秒,我们凡夫境界;觉悟人境界里头,他知道一刹那、一念都没有空过,这叫大彻大悟之人。经上告诉我们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念,念念不悖自性。
所以只要你起步走,菩萨『当愿众生,趣佛所行』,佛所行的是什么?这不能不知道,佛所行的是戒律。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禅是佛心,教是佛言,戒是佛行」。佛的一举一动,他的行为纪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言语纪录下来就是经教,佛的心就是禅,一而三,三而一,它是一体。我们要学佛,从哪里学起?这是讲根性,上上根人学禅,佛心,心是佛心,你想想看你的言是不是佛言?你的行是不是佛行?当然是,这个快!上上根人。可是上上根人,在人当中真叫凤毛麟角,太希有、太少了!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接引的对象就是上上根人,不是上根人,上上根人;上根人谁接引?神秀大师接引。他们两个是师兄弟,神秀大师接引上根人,能大师接引上上根人。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乃至於净土宗也不例外。
净土宗上上根人理一心不乱,跟宗门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是同一个阶层,只是修学的方法不一样,境界相同,在净土里面讲生实报庄严土。中等根性的人,或者我们讲上等,上上根是实报庄严土,上等方便有余土,上根人;中下根人,凡圣同居土。在其他的法门里头,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一般法门中下根性,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断。譬如讲十恶,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没断;没断出不了六道,不能往生。所以中下根性人修行,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修得好的天道,差一点的人道,中下根人。
但是在净土那就占了便宜,所以净土的殊胜不在上面的二土,在凡圣同居土,那就太殊胜了。带业往生!你的烦恼习气没断,可以带著去;但是要知道,带著去,古大德常讲「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过去造的可以带去;新业是什么?当下造的那就不行。换句话说,现前不能造业;再给你说得明白一点,昨天造的业能带去,今天造的业带不去。我今天还造业,今天就不能往生。昨天造的业、前天造的业算是旧业,可以带去,今天不能造。今天造了怎么办?好!等明天。明天再造,哪天不造,你的寿命到了,那天就能往生。所以最怕的是什么?寿命到了那天还要造,那就没法子,那就是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结了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
你要问我:什么时候能往生?我就回答你:什么时候不造业就往生了。什么时候不造业,你有这个愿力,有信愿,随时可以往生。所以佛家常讲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实在讲没什么了不起,人人可以做到。做不到是什么?是因为你不肯做;你要肯做,没有一个做不到。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很多都是念佛时间并不长,多数都是三年,都不超过五年,他就成功了,他就能往生。
我遇到很多同修,就这个事情来问我:是不是他们这些人念佛三年、五年他寿命就到了?我给他们的解答,我说应该不是这样的,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因为它不是少数,它是多数,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应该怎么样解释才合理?就是三年到五年他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也就是说烦恼习气不起现行,我们一般讲心平气和,烦恼没有断,但是他这个佛号控制了。看到不如意的事情,本来要发作,不高兴,阿弥陀佛,压下去了;看到称心如意生起贪爱心,阿弥陀佛。确实能把杀盗淫妄、贪瞋痴慢伏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永远保持心平气和。他的深信切愿,寿命还有,不要了,我想提前去。行,他就走了。所以我们读《往生传》,读《净土圣贤录》,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他已经有这个能力,不要寿命了,这才合理,才讲得通。
因为这样的例子很多,许多书籍里头都有记载。宋朝的莹珂法师,这是个出家破戒的出家人,不过这个人有个好处就是什么?他相信因果报应。他自己的习气太重,常常破戒,自己想想经教里面常说的,肯定堕地狱,想到地狱他就恐怖、害怕了。问这些同参道友,有什么方法帮助我不堕地狱。同学们也很难得,送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把房门一关,不吃饭、不睡觉,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佛告诉他:你的寿命(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阳寿尽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一想不行,他说:我的习气太重,我禁不起诱惑,这个十年我又不知道造多少罪业,不要了,现在跟佛走。阿弥陀佛答应他:行,好,三天之后来接引你。他非常开心,三天之后果然佛来接引。
这就说明什么?寿命可以不要,可以提前走。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往生传》里面念佛三年往生的大概都是这种情形,念佛见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得很好「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像莹珂见阿弥陀佛是现前,佛来接引的时候是现前;当来是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是跟佛常在一起了。这个话不假,每个往生的人都是现前见佛,都是佛来接引,这真的往生了。所以往生第一个条件,就是你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住,就这句佛号,我什么都不要、都放下了。欢喜也放下了,烦恼放下了,瞋恨放下了,看不顺眼都放下了,全都放下了。我常讲的保持心平气和,这个样子取西方极乐世界不难!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
但是在这种状况之下走的人太多了,留下来的,说再过几年,少数,那是什么人?帮助众生。还有些有缘的众生可以帮助的,我再多住几年;如果没有这个缘分,众生对你没信心,自己就先去,去了以后再来,乘愿再来。看什么时候众生的缘成熟了,你自然就来了,众生有感,你就有应,感应道交。没有这个缘分,哪有不去的道理!缘分是什么?缘分是众生尊重你,众生敬爱你,众生喜欢听你的,能接受你的教诲,你教他,他能依教奉行,这就是缘成熟。如果他对你不尊重,他对你也没有信心,你教的,他虽然听了,他也没有办法照做,这就是缘不成熟;缘不成熟,留在这个世间没有利益。在这个状况之下决定提前往生,不要等寿命尽,提前走了。这种人很多!
往生到极乐世界真的就得大自在,像佛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这种能力到达极乐世界就有,到达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都不例外。这是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除了听本师阿弥陀佛说法教诲之外,几乎每天都出去参访。经上给我们讲,出去参访十万亿佛。祖师大德的注解注得好,为什么说十万亿?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距离十万亿佛国土,是从这里说的。意思就讲你到极乐世界,天天可以回到娑婆,来参访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取这个意思。说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要回到娑婆来看太容易了,每天都可以回来转转。
而实际上?实际上参访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数无尽的诸佛如来。怎么去的?化身去的,我们在经上常念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化身去的,同时去的,这才妙!如果一尊一尊佛访问,那要耽误多少时间?同时。所以你要是知道实际的状况,你怎么会不去?哪有这个道理!除非自己没有能力去不了,真的业障太重,没法子。所以业障要放下,不要把它背在身上,背在身上很麻烦,就去不了,你负担太重;你把你身上所背负的全部卸下来,缘就成熟。所以,什么都不能要,什么都不能有。为什么?你拥有,你心里头就有牵挂。名闻利养都不能有,有,还是有牵挂、还是有顾虑,这就去不了。西方是净土,心净则佛土净,自然感应道交;我们的心不清净,还有忧虑、还有牵挂,所以就没有感应。
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讲我们现前,要学布施,欢喜布施。布施是什么?放下!无论什么,没有一样放不下的,这些道理要懂、要做。样样都能舍,样样都放下,就没有牵挂、没有疑虑,佛之所行就不难了,纯净纯善。十恶放下了自然就是十善,迷邪染放下了自然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性德,十善是性德,这是佛之所行,我们学要从这里学起。
最近这几年,我们提倡的《弟子规》,与性德相应,每条都要做到。我细看全文,总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就是一百一十三条,不多!百分之百的落实。起心动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说到了,一定要遵守,遵守就是随顺性德。先把这个学好,百分之百的落实至少要做一年,然后学十善业,十善业是佛所行。给诸位说,弟子规讲的是世间圣人所行,世间圣贤所行;十善业是出世间佛菩萨所行,那我们的学习落实不困难。你有弟子规的基础,有世法的基础,学佛就不难;没有世善的基础,对佛法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学佛学了几十年不能入门,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
为什么说不能入门?烦恼没有少,智慧没有增长,妄念还是那么多,甚至於一年比一年多,这就不相应。这样念佛不能往生,念得再好只是跟净宗结个法缘,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些种子,那要等来生来世得人身又遇到佛法继续干,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这一生当中要成就,你一定要彻底放下。放下是利益,放下是好事,眼前这点小利你要是不肯放下,你的亏就吃大!你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利益多大?真正是文殊菩萨所说的「获一切胜妙功德」,胜是殊胜,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微妙。我们这一生遇到,就当面错过,你说多可惜。
所以能行佛所行,终极的目标是『入无依处』,无依处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诸位要知道,真正无依是自性。连这个太空有没有依?有,它依什么?「唯心所现」,它要离开能现的心它就没有了,「唯识所变」,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有依,依性、依识;识还有依,识依性,性迷了才变成识。真正无依就是自性,能生万法,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能生能现,它不生不灭,它是真常。这是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地方讲的无依处。
「入无依处」是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当然说不出来,《华严经》末后说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你看「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经本它的题目,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经题;下面是品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入无依处。「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入。今天在此地这两句话,「趣佛所行」是能入,「无依处」是所入。无依处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无依处,极乐世界是无依处,你不行佛所行那怎么行?
行佛所行就是从十善业下手。十善业是十个科目,每个科题义理无有穷尽,深广无有穷尽,境界无有穷尽,为什么?它通无依处。我们初学,学得很浅,深度不够,但是肯定有受用。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你修十善业,果报在人天;你要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你修十善业能证阿罗汉果;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你证菩萨果位;你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修十善业你就证佛果。
佛法不思议,任何一门通一切法门,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通的!正因为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古大德才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得到了,一切法门都得到。这个话实话不是假话,就怕的是不通。所以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通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於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怀疑了,我修这个法门,我羡不羡慕别的法门?没有羡慕的念头,只有尊重,没有羡慕,也不想学。为什么?我这门学通了,那个我都通了,同时学几个法门就不通了,为什么?你搞乱了。古来的大德、善知识教学生,决定不会教你同时学两种经,同时修两种法门,不会的。除非什么?你有坚固的执著,你想这么做,那老师开方便。但是,知道你不能成就,让你去试。试了多年,自己晓得不成就了,回来再搞一门,这种情形很多!
我在早年遇到一位老居士,那个时候我很年轻,他八十多岁了。他告诉我,他这一生学佛绕了很大的圈子,学教、学禅、学密,最后回归到净土,八十多岁,「我以前学的不行,功夫都不得力,全部放下、舍弃了,专念阿弥陀佛,一天念三万声佛号」,我很赞叹他,我说你这下对了。这位老居士想必现在都不在了,如果现在在的话,应该有一百二、三十岁。所以同时让你学几个法门,那是善知识的慈悲方便,决不是他的意思。是你自己坚固执著,你这种贪爱,对法门的贪爱放不下,才让你这样做。而且你是什么?你不是个听话的学生。真正听话的学生,听老师的话,那老师决定不许可,你也只好接受;不听话的,随你,随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只有用这个方法。
总而言之,你在佛法里头结了法缘,知道你不会成功;什么时候看你觉悟回头了,你三门里头选一门,能成就。三门尚且如此,何况多门!这个房间里头有许多门,你想同时从很多门进去,你能进得去吗?两个门你就进不去,一门就进去了。一门进去之后门门都得到了,都通了!在外面不知道,看到好多门,不知道哪个门里头有些什么,不知道;进去之后全晓得了,原来全通。所以就我们今天这个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修学能够有成就,那这是佛所行的,就是十善业道。
我们净宗所选的五个科目,《观经》的净业三福,戒律里面的六和敬,教下的三学、六波罗蜜,《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选五个科目。容易记!你也要循序而进,慢慢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先从净业三福奠定基础,跟大众在一块相处,学六和敬,你从这里入门。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弟子规;接著「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然后才「三皈众戒」,最后才是「发菩提心」,你不按照这个顺序,你不能成就。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从弟子规、十善业道,从三皈五戒。在净宗,或是学《弥陀经》,或是学《无量寿经》,没有不成就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