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二卷) 2006/3/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段最后一首: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这段一共有七首偈,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天我们都做的。菩萨跟凡夫没有两样,凡夫要吃饭,菩萨也要吃饭;凡夫要穿衣,菩萨也要穿衣。每天早晨洗脸、漱口、刷牙,凡圣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就是在菩萨能随顺性德,凡夫随顺烦恼,差别就在这里。换句话说,凡夫所用的是轮回心,菩萨所用的是菩提心。
在这品经里面一百四十一愿,每首偈的第二句『当愿众生』,这是大菩提心性德的圆满流露。我们如果学会了,要是统统能落实,你就成佛了,在《华严经》上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佛。我们在《法华》、《楞严》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你说他是不是佛?他能现佛身,在我们这个世间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真的成佛,不是假的。我们看看他们,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念念不舍众生,给我们证明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真的不是假的。
轮回心是什么?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我喜欢这桩事情,讨厌那桩事情,这轮回心。轮回心念佛,轮回心诵经,轮回心作佛事,还是轮回业。为什么?佛经上都讲得清楚!我们自己平常学习,粗心大意没能体会到。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又说「境随心转」。所以你是轮回心,你是轮回想,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你总出不了轮回,就这个道理。如果你把念头一转,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不容易。总的来说,说得简单、说得明了,大家容易记,什么是轮回心?念念为自己就是轮回心,念念为众生就是菩提心;你看他每桩小事「当愿众生」,我们凡夫是当愿自己,没想到别人,这真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起心动念就这一点点差别,可是你看看最后的结果,一个是在一真法界,一个是在三途六道,这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不知道。
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我们一天洗脸要洗多少次?至少早晨起来洗脸,中午休息的时候会洗脸,晚上睡觉之前洗脸,这至少你洗三次。平常身上出汗,拿个湿毛巾来擦脸,那个次数就多了,都是属於『以水洗面』。我们知道面门要洗得干干净净。你看看菩萨,在这桩事情引发的弘愿,「当愿众生」。这个众生跟诸位说过很多次,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没有说当愿娑婆世界众生,没有说当愿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也没有说当愿我们地区众生。所以这个众生包含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无量无边刹土里面众生全都包括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得净法门,永无垢染』。凡是化导众生,首先的条件是自己要做到。世间人常说,某人有福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贵人很多;我没有福报,做什么事情障碍重重,没有贵人。说这些话,我们在旁边听到了,这里头好像在怨天尤人的味道,这是什么?习气,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就暴露出来了。他没有认真好好去反省一下,为什么那个人有福报,我没有福报?
世尊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报,一切众生皆有,为什么我们没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这个时候有没有想到这句教诲?不是我没有福报,不是我没有贵人,而是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把我的福报障碍住,把我的贵人障碍住了。这个道理你明白吗?你能觉悟吗?真正明白、觉悟了,肯定跟古圣先贤一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日常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遇到障碍,回过头来反省,原因决定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你要是到外面去找原因,永远不能成就。你向内去找,肯定找到,把这个障碍的因素找到。障碍就是染污!这个地方所讲的「垢染」。染污、障碍化解了,清净心现前,清净法现前,清净法畅通无阻,没有障碍。
道理很深,佛法确实知难行易,做起来不难,你要明了可不容易。像「净行品」一百四十一首偈的道理,法身菩萨才知道;不但六道参不透,四圣法界也不行。为什么?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讲这个如来,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了,初住菩萨就有如来的德号,这个道理在前面我说得很多,初住菩萨就成佛了。成佛为什么还有四十二个阶级?为什么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清凉大师在《疏钞》里给我们讲得好!这四十二个阶级是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同,从这个地方说的,无明习气。无明断了没有?断了,初住就断了,这是习气,习气不碍事。所以究竟果德,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初住菩萨已经显露,没有障碍。
初住菩萨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不是报身。虽然大家都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可是相好确实还是有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无明习气不相同,无明习气厚的,无量相好要比无明习气断尽的那差别很大。这些事情从我们常识当中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并不难懂。而习气断是没法子的,你用什么方法?没法子,没方法,只有让时间自自然然去淘汰。古大德说此处用不得力。十法界里面修行可以用得著力,超越十法界用不上力了,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你用什么力?你要一用力,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那你马上就堕落了;此处用不得力。
这个地方我们在现前的境界应当要学习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修清净心、修清净行。不要说分别执著是染污,起心动念已经染污;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不离烦恼,怎么能够了生死出轮回?甚至把念佛求生净土也障碍了,这是大事不是小事。
你想想西方净土,想想这个名字,大乘经论里面教导我们「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求生净土,第一个条件是什么?清净心。心清净,净土就现前,心不清净哪来的净土?说老实话,土没有清净,清净在人心。人心净,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清净;人心染污,连虚空法界统统染污。一染一切染,一净一切净;是心转法界,不是法界转心。《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桩事情真的是难得,被日本江本胜博士用水实验证明了,证明境随心转,证明心转万物。给我们修净土的人增长了无量的信心,使我们念佛人真的有把握往生。往生的秘诀就在清净心。
我们要知道染净有无量的等级,在六道里头,六道的染净不同;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的染净不同。《华严经》上讲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是五十一种染净不同。在这个位置上清净,提升一级,这个不清净是染污,上面比这个更清净,五十一个阶级每个阶级不一样。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行为,自己总要晓得,自己不晓得那就没法子修了。知道我们自己只有染没有净,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要常常想想,我有没有自私自利?我有没有名闻利养?我有没有是非人我?我有没有五欲六尘、有没有贪瞋痴慢?统统都有,样样具足,那就是纯染无净。我念佛能往生吗?不能。不能,念佛也有好处,阿赖耶里头种下佛的种子,跟阿弥陀佛总算是有缘。你要问什么时候你能往生?什么时候你身心清净就往生了。
要清净最低的标准,我们这些年来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最低的标准。「入则孝」,孝是清净,跟性德相应,不孝就是染。「出则弟」,悌是性德、是清净。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就清净,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染污。《弟子规》里头三百六十句,一百一十三桩事,在日常生活当中举出一百一十三桩事,你能够都做到,与性德相应,人道的清净;如果做不到,跟它相反,那就是染污。这要知道!人道清净,来生还能得人身;要是染污不清净,来生就下去了,饿鬼、地狱、畜生,就堕落下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摆在你面前。
这一生很短,人生苦短!你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大概五、六十岁之后,感触就很深,知道什么叫无常,「百年光阴一弹指」。回头想想这一生当中,一事无成,一生空过,你说这多可惜。由於愚痴没有智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过失太多!真的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晚年后悔来不及,这是一般世间人讲的;大乘教里面不然,大乘教里头说,只要你那一口气没断,你真正能回头、真正能忏悔,还来得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生净土。那个回头是回得快、回得猛,勇猛的回头,他真的回头,对於六道十法界确实真的是痛痛快快一刀两断,那行。可是问题在哪里?多少人想回头,回不了头来。为什么?习气,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这些事情在我们平常生活当中,只要稍稍留意,你自己就会发现,然后才知道习惯的染污是怎样的严重。在这样深重的习染当中,你不下决心不行,没有高度的警觉心不行。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很好,虽然讲很好,真正学习的人不多。他老人家用什么方法?「死」字,一天到晚把死字顶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死了之后三途地狱,这时候你怎么办?祖师自己关房里面的念佛堂,我去看过。他的关房非常简陋,念佛堂当中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不太大,一对蜡台、一个香炉、一杯供水,其他的都没有,佛像背后贴一个字,老法师自己写的「死」。教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念念当中提高警觉。死了什么都带不去,全是假的,这一生一场空,你还能不放下吗?老法师用这个方法,这方法好,他自己行得很有效果。
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法界众生,尤其是为法界三途六道苦难众生,认真努力修行,希望证得无上菩提,可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自己没有成就,你没有能力帮助人;自己有成就,才能帮助人。你自己烦恼没有断,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断烦恼;你自己没有开悟,你就不能帮助别人开悟。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拯救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灾难非常有效,八个字,「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八个字有效。开会没效果,用这八个字就有效果。
我们要怎么样学习?这些祖师大德慈悲示现,我们认识清楚了,我们明白了,那接下去我们自己要真干。真干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贪欲,那是垢染,贪瞋痴是三毒烦恼,最严重的染污。贪名、贪利、贪色,甚至於学佛贪佛法也不行,佛教我们舍悭贪,不是叫我们换对象。世间法我不贪了,我贪佛法。你想想看,你那个贪心只是换了个对象,并没有舍贪心。贪是饿鬼心。贪心重的人将来到哪里去?鬼道。现在鬼道很苦,鬼道跟地狱道已经差不多了。
这种情形,如果你很冷静、很细心去思惟,能想得到,从哪里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环境里想。我们现在做人比上一代的人苦!你再细细想想上一代的,我们的父母比我们的祖父母苦。真的是在这一百年当中,这一百年之前我们不晓得,太远了,这一百年当中三代、四代,一代不如一代。不要看现在物质文明发达,科技带来我们生活上的方便,你细细想想,我们现在生活得的这一点方便,付出了多少代价?这种代价,如果在古人决定不干,不要;现在人迷惑颠倒,他愿意干,古人不干。
我们随便举出一桩例子,今天社会上贷款这桩事情很普遍,哪个人不向银行贷款、不向保险公司去贷款?我们中国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有没有叫你去借贷过日子?没有,再穷、再苦也不借贷,所谓是无债一身轻;你有债务缠身,你就有压力,你有重担。享受一点物质的生活,那是什么?苦中作乐,得不偿失。居然还有现在借贷过日子,从生下来就借,银行借款,到死都还不清。这是什么人生?这种观念在中国五千年教育里头没有过的,哪有这种事情发生?贫穷到乞丐也不会借贷。我们只举这桩例子,然后你好好的去反省,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带给我们什么好处?是不是古德讲的苦中作乐?最后怎么样?苦上加苦。这一生还不了,来生还要还债,麻烦可大!
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是盗心,这心是杀心。由於积习太深,所谓是积重难返,很不容易回头;不回头,你的垢染天天增长,年年增长,最后必定是拖累你堕三途。三途很容易进去,很不容易出来。佛在经上所说的全是实话,决定没有欺骗人的,决定没有妄语,决定没有说是吓唬人的,没这个事情;句句跟你讲实话,你要觉悟。
真的做好事就是舍、就是放下,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希求。你要问为什么?自性本来如是!自性清净心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要放下。自性里面有的,要恢复,自性里头本有的伦理道德,这是自性本有的;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名闻利养,自性里头也没有;五欲六尘的享受,自性里头还是找不到。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三衣一钵,多潇洒、多自在。孔子、颜回物质生活都很简陋,他们一生过得多幸福、多快乐,古人所讲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之乐。他乐在哪里?说老实话,你没有入那个境界,怎么讲你都没有法子体会;只有自己契入境界,才知道真乐。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在别人讲这怎么受得了?这里头的乐趣,没人知道。你自己也如法炮制,也好好的来学,学几年之后,你才晓得这里头乐,真快乐!对身体的健康、心地的清净,精神饱满。我是早年跟李老师,李老师一天吃一餐,我跟他十年,我亲眼看到的。八十岁的时候看起来顶多像六十岁的人。体力、工作,我常说他一个人每天的工作量是普通五个人的工作量;除了工作之外,每天都要开会。台中莲社莲友人数很多,分了四十八个班(四十八愿分作四十八班)。每班人数少的将近一百人,多的四、五百人,四十八个班,每个班一个月见老师一次。
你们去想四十八个班,莲友是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而老师是天天要跟大家见面,至少两个小时为他们解答问题。这不能缺少的,天天都有的。四十八个班,从初一到三十就轮流一次,小的班,两个班合起来;大的班,人数多的,差不多三百人以上的,就是一个班;人数少,两个班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还要见客,还要讲经,还要教学,还要上班,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每天还上班,忙得不亦乐乎。睡眠的时间很少,饮食少,精神那么好,很令人羡慕。什么原因?给诸位说,心清净。
我在没有认识他之前,我晚上那餐就断掉了,已经养成习惯,佛门叫持午。所以我到台中去跟他,好像时间没有多久,我也把早晨一餐断掉。我断掉第八个月,我才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说:老师,现在我也吃一餐。他说你身体感觉怎么样?我说很正常,没有什么感觉。他桌子一拍,好!永远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简单!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你的时间多出来了,早晚不要吃饭,时间多出来了。从这个地方做克己的功夫。
把名闻利养丢掉,要晓得那是染污不是清净,对清净心是严重的障碍,你不把它放下怎么行。什么都要放下,你才清净,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放下,为什么还干?随缘!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没有缘还找著去缘,那就不好,心就不清净,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牵挂,「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自在,净法门。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六大段,「乞食道行时,总有五十五愿」,这段的经文比较长。乞食道行可以分成几个小段。第一段「游涉道路」,有十二愿。这是当年出家人每天的活动,现在人讲活动,每天的活动就是出去托钵乞食。乞食也是修行,也是度生,也就是给社会大众做出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一个人到无争无求心就安了,心就清净了,心就平等了。《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就在这个活动当中完全展现出来。
看到出家人走出来,一个个威仪端庄,确实让人看到之后,从内心里面生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就是这个仪表、形相能够把一般众生的性德引导出来。这是善巧方便,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看到出家人,你就会想到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伦、慈悲一切。所以出去托钵是一堂功课,自行化他的功课。这段也特别长,有五十五首偈,这品经全文一百四十一首偈,这段就占三分之一。从这个地方也看到世尊当年这些弟子们怎样自行化他。我们看第一首偈: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把他的注解念一念。五十五愿分成三段,第一段有十二愿,「游涉道路」。第二段是「见众会」,这有十九愿,「所睹事境」,就是你在托钵时候所遇到的一些事,所遇到的一些境界,这都是举例,这有十九愿。第三段是所遇的人物,「见严饰」,这是经文,这以下二十四愿,所遇到的人物。人物很复杂,所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遇到什么人,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他、去帮助他,从这个地方你看这些善巧方便。
现在第一愿里面,『手执锡杖』,先把锡杖简单的解释一下,锡杖的表法。清凉大师说「今初锡者,轻也,明也」。在五金里面,金银铜铁锡,锡最轻,金最重,它取什么?取轻;锡的颜色是白的、银色的,取它的明,取轻、取明。「执此杖者」,这个轻跟明代表什么意思?「轻烦恼故,明佛法故」。你看到锡杖要懂得它的表法,烦恼轻,佛法明,取这个意思。这两个意思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更有多义,具如经辨」。佛经上讲得很多,诸位可以参考《教乘法数》,可以参考《佛学辞典》。
它的用处这里也给我们说出来,这什么用处?「一执为行道之仪」。佛弟子出门手上一定要拿锡杖,我们现在讲这是他的道具。他出门不能不拿锡杖的,一定要拿锡杖,这是威仪之一。第二「振以乞食」。在乞食的时候不能够问人要,乞食怎么办?锡杖摇一摇。锡杖上通常都闩的有两个环或者三个环,一摇它有声音。里面人听到外面有出家人摇锡杖的声音,就晓得他来乞食了,不用说话。摇了三次人家还不开门,赶快离开,到第二家去托钵;第二家没有,到第三家,可以托七家,不可以到第八家。七家托不到,赶快回去,回去也有得吃;因为有同伴他们托的有多的会分给你。所以托钵不可以超过七家,它都有规矩;超过七家的,这个和尚,你看看到处托,没规矩。所以这是它的用途。
发相似的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我们去托钵,人家施食,施主。古时候生活都不是很富裕,所以托钵一定要随缘,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心。这一钵饭,你到这个人家,人家只给你一调羹,当然不够!再到第二家,所以可以到七家,七家那个钵差不多了,会托一钵饭了。有多的分给别人,如果大众都有了,还有多的,分给鸟兽,决定不能够剩下来等到明天才吃。佛规定出家人决定不吃过夜的饭菜,这也是讲究卫生。因为从前它并没有冷冻,没有冰箱,饭菜这个东西到明天一定会变味道。所以吃完之后,剩下来布施给鸟兽。
施主对出家人,叫财布施,饮食是属於财布施;出家人有回报,一定给他说法,不能白受,要给他说法,要给他祝福;在外国宗教里面,给他祈祷,就这个意思,给他祈福,法布施,以法布施来回报。在这里面肯定有,不但有,我们相信还有很多,那是什么?斋主家里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疑难的事情不能解决,向出家人请教。我们怎么会知道?你就看到佛经里面,这类事情就太多,许多人见到释迦牟尼佛,连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这些困难,都向他老人家提出来,请求他老人家教导。所以我们就能够联想到,佛弟子每天出去托钵肯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所讲的叫机会教育。这是在帮助众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也是最方便,不讲求形式,也没有拘束,这一问一答,帮助他解决他的疑难问题。
所以引发的大愿是「设大施会」,大施会就是大法会。世尊可以说每天都设大施会,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为大家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世尊当年在世最大的法会就是般若会,讲般若二十二年,时间这么长,这就是一个大的单元。当然一个大单元里面,可以分若干中单元、小单元。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世尊常随的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一生都不离开佛陀,佛到哪里跟到哪里。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还有不是常随众,不是永远追随佛陀的。跟佛一个月、二个月的,听一部经的,听一个单元的,多了!听一年半载的也不少。像这些听众就没有数字的记录,结集经的时候就一笔带过就是了,与一切大众俱,那个俱字里头就包括。这是世尊当年在世教学的状况。
佛弟子所在之处,代佛弘化,这个我们要晓得。他们学了之后也要到处讲,教学相长,自他两利。哪个学生出去托钵,就是教学,机会教学;有能力、有法缘的,有别的地方请,佛也常常派遣弟子去。那个地方跟你有缘,你今天到那个地方去给他们讲一堂。常有的。所以这样教法,佛法能够影响的面就大!你看他有一千多个学生,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知道各个都是能言善道,修得好!修得好一定就讲得好。所以经上讲他们「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如果不常常出去讲,不常常接触大众,那人家怎么会认识你?所以你从这些字里行间去了解到,当时世尊住世那种弘法的状况。
而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个意义非常之深,诸位头一个要记住,佛没有道场,真出了家!在当时佛的在家弟子当中,有很多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我们今天讲豪门贵族,很多,都是佛的在家弟子。这些在家弟子也常常礼请佛到他们治理的地区,国王他的国家地区,迎请佛到那边去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提供园林精舍。佛要不要拒绝?很随缘,你提供精舍,好,我们就住精舍;没有精舍,我们就树下一宿。你看多自在、多潇洒,没有拘束,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看,从这里去学习。
国王大臣提供的这些园林精舍,像只树给孤独园,这都是属於给孤独长者的私人花园,场地都很大,这么样大的僧团在里面活动,决定没有问题。但是佛没有要它的所有权,不是说我这个园子供养释迦牟尼佛了。那个时候供养是什么?供养你在这个地方讲这部经,教这门功课,教完之后,别的地方邀请,佛就离开去了。我们用现在的话说,佛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这个园林精舍还是给孤独长者的。本来是只陀太子的,给孤独长者是黄金布地把它买下来,给孤独长者的,我们懂这个道理
以后佛教传到中国,中国寺院庵堂也是帝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建立的,建立的供养出家人。这个供养跟印度当时供养不一样,他连所有权都让出来,可是让出来是给僧团,不是给某一个人,依旧是如法的。所以中国的道场叫十方道场,只要是出家人,真正出家人,受过戒的,在从前有度牒、有戒牒,你到哪个道场都照顾你,都可以安单。所以出家人不怕没有地方住,任何一个道场都是一家人,像亲兄弟一样,没有不照顾的道理。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道风、学风,如果对你很相应,你很喜欢,你就可以长时期留在这个地方学习;那个不相应的,不喜欢这个法门,不喜欢这个方法,你在那里住几天,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参学。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不同根性众生而建立的。所以在中国佛法有十个宗派,十个宗,宗底下还分派,这是什么?适合於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学《华严》的都到五台山去了,五台山是华严宗的道场;学《法华》的都到天台山去了、浙江去了,就好比我们现在讲专科大学。一个人要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统统学会是不可能的,那就好像一个完整的大学。我们后人根性不如古人,所以要成就,只有在经典里面选出一部分,你欢喜的,你能够读诵、理解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能成就。这秘诀在此地,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现在根性也是愈来愈不如古人,正是世人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原因是什么?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外面的障缘一代比一代严重!现在在这个时代成就,谈何容易!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能不动心吗?一动心就退转了,大幅度的堕落,这是外面的障缘。内有烦恼,外有恶缘,你怎么能成就!所以在我们这一代,李老师当年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这在学习过程当中,确实是有必要的,我们初学要跟一个好老师,不能离开老师。跟老师要选择,我们自己不能选择,有善知识来引导,这个缘就非常殊胜。
印光大师已经不在世了,我们怎么跟他学?他老人家的著作在,天天读他的《文钞》,就是他的学生。你读了能解,解了能行,你能做到,就是印祖的学生。印祖距离我们时代近,听他的话决定没有错误。他给我们讲,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建大道场,建小型念佛堂,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个人,在一块学经念佛,这净土宗。学经,只限於净土五经一论,这就好!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杂,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要多少时间?我们从《净土圣贤录》、从《往生传》里面去看,绝大多数三年到五年就成就了,他就往生。
过去有同学问过我,这出家人,他说看了《净土圣贤录》,看了《往生传》,这些人是不是这三、五年他的寿命就到了,怎么都是这样的时间?我说这个看法不合乎逻辑,哪有这么巧的事情?不可能!那是什么原因?他功夫成就了,他虽有寿命,不要了。念佛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善导大师给我们讲「万修万人去」,如理如法的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可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李老师讲的,往年在台中,他老人家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个。不是万修万人去,变成二、三个,这是什么原因?不如理、不如法,所谓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类的人太多!
烦恼习气放不下,不是真干;不像古人,古人真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才管用。三年、五年你就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苦海,你真成功了。你要不肯放下,你要对世间法里头还有留恋,还有执著,还要干涉,你就不能往生。真正念佛人,什么都放下了,你跟他相处,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这些拉拉杂杂都是你们的事情,与我毫不相关,我何必去干涉你?一切随缘,绝不攀缘。
今天纵然是印祖所说的,我们是小道场。像我们「佛陀教育协会」小道场,小道场也能够设大施会,这就是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我们的道场有网路、有卫星。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在一起修行,利用网路卫星,全世界的有缘人都能够同时在一起学习。这大施会比世尊当年那个会还要大,我们就迹象上来说,比世尊的还要大;但是实际上那是望尘莫及,为什么?世尊的大施会遍法界虚空界,这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看不见的,确实遍法界虚空界。大乘教学这么多年,理事都明白了,就待证明,什么时候证明?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证明了。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的大施会,那种庄严的境界确实无法形容,只能说不可思议。十方世界的学人,得清净心者,在定中都能见到。我们现在明白,定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没有远近,遍法界虚空界都在眼前,距离没有了;时间突破了,先后没有了,我们可以听到古佛在讲经说法,也能够看到未来佛的大施会。现在科学家为我们作证明,这个事情是可能的,是真的,时间空间都可以突破。但是现在科学技术还做不到,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现在只是证明时间空间不是真的。正如同佛法当中讲,时空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实。所以我们人在梦中突破时空维次,定中突破时空维次,定功愈深,你突破的这个时空的面就愈大。
我们虽然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从佛的经典、从科学两方面合起来看,我们信得过,在理上讲得通,这个事情就是等待自己去求证。什么方法求证?定功就是清净心,不一定要盘腿面壁,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阿罗汉的定是九次第定,超越六道,对於六道里面的境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道里面的时空维次他全突破了。如果再提升一个阶层,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菩萨境界,阿罗汉不能比。再要是於世出世法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如来境界,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没有障碍了。由此可知,在《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如来果地同样的「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这个大施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办班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开示诸法实相,教化众生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这句话,「诸法实相」,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什么?就教这个。把宇宙人生真相给你说清楚、说明白,然后教你怎样修、怎样证,这是佛法无比高明之处。佛绝对不是说我这么讲,你就要相信,不是的。佛给你讲什么?教你方法,你去求证,证得才是你自己的;证不得,与你没有交涉。这就是什么?佛跟一般宗教不一样,一般宗教,神说的那就是真理,你就得相信。佛不是这样讲,佛所说的是我自己证得的境界,你要证得,才算是你的;你不能证得,那你就没有分。这让人心服口服,一点都没有迷信。
怎么证入?佛把纲领首先就告诉我们,就是我刚才讲的,你放下一切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果;你放下一切分别,一切都不分别,你就证得菩萨果位;你再放下起心动念,那你就证得如来果位,你就跟佛没有两样。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学佛,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认识第一个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跟他见面,就向他请教。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我对老师信任,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老师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几句话打动了。本来我是最排斥佛教的,我认为佛教是迷信;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
所以我跟章嘉大师讲,我说我现在知道,但是怎么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教给我看破放下,真干!我向他请教,看破放下的意思我懂,从哪里下手?布施。是难!难,要干,不干你不能契入。舍财,那时候生活非常辛苦,哪有钱布施?大师告诉我一块、二块总有。这个可以,一块、二块也是布施,除了生活,多余的都应该要布施。我们这才懂得从随喜功德学起,人家放生,我们拿一块、二块随喜;人家印经,我们也拿几块钱去助印。果报,我们是没有想,它自然就来了,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可不能积,积财丧道,一积,麻烦出来了,所有一切毛病都起来了;所以决定不能积,要散。
财在中国叫通货,有道理,通是流通,像水一样。你要让它流通,你可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变成死水,死水就最不卫生,藏污纳垢,所以一定要流通,非常有道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些都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到就是有障碍,障碍怎么能排除掉?布施。布施就能把障碍化解掉。到最后你要懂得,把自私自利布施掉,名闻利养布施掉,五欲六尘布施掉,贪瞋痴慢布施掉,你没证果也差不多了、也接近了。世出世间法统统都要舍掉,《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就是病。甚至於告诉你,佛法也不能分别,分别,你就迷了,你堕到无明;执著,你就造恶业。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大施会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一个人也是大施会。你讲的是大法,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个会一个人、二个人也是大施会,这不是小施,这是大施,这是示如实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事,全是自行化他的机缘。自行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化他是我把我自己这个境界与别人共享,与别人分享,这就是利他。
所以学佛人头一个形相要好,你看释迦牟尼佛,这在经上讲,经上讲有很多是方便语,我们都要懂,哪是真实说,哪是方便语。菩萨修行成佛,还要特别去修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报、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么?相好能摄受一切众生。众生一看到你相好,就很羡慕你,他就会主动来向你请教,你怎么修的,那你就可以示如实道,你就可以设大施会。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一切时、一切处,就像天天出去托钵一样,念念不舍,自行化他。所以我们自己形相不能不好,形相开始,德,你有德而后才有道!道德就能感化一切众生,就能提升自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段最后一首: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这段一共有七首偈,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天我们都做的。菩萨跟凡夫没有两样,凡夫要吃饭,菩萨也要吃饭;凡夫要穿衣,菩萨也要穿衣。每天早晨洗脸、漱口、刷牙,凡圣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就是在菩萨能随顺性德,凡夫随顺烦恼,差别就在这里。换句话说,凡夫所用的是轮回心,菩萨所用的是菩提心。
在这品经里面一百四十一愿,每首偈的第二句『当愿众生』,这是大菩提心性德的圆满流露。我们如果学会了,要是统统能落实,你就成佛了,在《华严经》上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佛。我们在《法华》、《楞严》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你说他是不是佛?他能现佛身,在我们这个世间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真的成佛,不是假的。我们看看他们,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念念不舍众生,给我们证明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真的不是假的。
轮回心是什么?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我喜欢这桩事情,讨厌那桩事情,这轮回心。轮回心念佛,轮回心诵经,轮回心作佛事,还是轮回业。为什么?佛经上都讲得清楚!我们自己平常学习,粗心大意没能体会到。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又说「境随心转」。所以你是轮回心,你是轮回想,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你总出不了轮回,就这个道理。如果你把念头一转,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不容易。总的来说,说得简单、说得明了,大家容易记,什么是轮回心?念念为自己就是轮回心,念念为众生就是菩提心;你看他每桩小事「当愿众生」,我们凡夫是当愿自己,没想到别人,这真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起心动念就这一点点差别,可是你看看最后的结果,一个是在一真法界,一个是在三途六道,这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不知道。
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我们一天洗脸要洗多少次?至少早晨起来洗脸,中午休息的时候会洗脸,晚上睡觉之前洗脸,这至少你洗三次。平常身上出汗,拿个湿毛巾来擦脸,那个次数就多了,都是属於『以水洗面』。我们知道面门要洗得干干净净。你看看菩萨,在这桩事情引发的弘愿,「当愿众生」。这个众生跟诸位说过很多次,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没有说当愿娑婆世界众生,没有说当愿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也没有说当愿我们地区众生。所以这个众生包含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无量无边刹土里面众生全都包括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得净法门,永无垢染』。凡是化导众生,首先的条件是自己要做到。世间人常说,某人有福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贵人很多;我没有福报,做什么事情障碍重重,没有贵人。说这些话,我们在旁边听到了,这里头好像在怨天尤人的味道,这是什么?习气,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就暴露出来了。他没有认真好好去反省一下,为什么那个人有福报,我没有福报?
世尊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报,一切众生皆有,为什么我们没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这个时候有没有想到这句教诲?不是我没有福报,不是我没有贵人,而是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把我的福报障碍住,把我的贵人障碍住了。这个道理你明白吗?你能觉悟吗?真正明白、觉悟了,肯定跟古圣先贤一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日常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遇到障碍,回过头来反省,原因决定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你要是到外面去找原因,永远不能成就。你向内去找,肯定找到,把这个障碍的因素找到。障碍就是染污!这个地方所讲的「垢染」。染污、障碍化解了,清净心现前,清净法现前,清净法畅通无阻,没有障碍。
道理很深,佛法确实知难行易,做起来不难,你要明了可不容易。像「净行品」一百四十一首偈的道理,法身菩萨才知道;不但六道参不透,四圣法界也不行。为什么?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讲这个如来,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了,初住菩萨就有如来的德号,这个道理在前面我说得很多,初住菩萨就成佛了。成佛为什么还有四十二个阶级?为什么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清凉大师在《疏钞》里给我们讲得好!这四十二个阶级是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同,从这个地方说的,无明习气。无明断了没有?断了,初住就断了,这是习气,习气不碍事。所以究竟果德,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初住菩萨已经显露,没有障碍。
初住菩萨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不是报身。虽然大家都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可是相好确实还是有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无明习气不相同,无明习气厚的,无量相好要比无明习气断尽的那差别很大。这些事情从我们常识当中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并不难懂。而习气断是没法子的,你用什么方法?没法子,没方法,只有让时间自自然然去淘汰。古大德说此处用不得力。十法界里面修行可以用得著力,超越十法界用不上力了,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你用什么力?你要一用力,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那你马上就堕落了;此处用不得力。
这个地方我们在现前的境界应当要学习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修清净心、修清净行。不要说分别执著是染污,起心动念已经染污;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不离烦恼,怎么能够了生死出轮回?甚至把念佛求生净土也障碍了,这是大事不是小事。
你想想西方净土,想想这个名字,大乘经论里面教导我们「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求生净土,第一个条件是什么?清净心。心清净,净土就现前,心不清净哪来的净土?说老实话,土没有清净,清净在人心。人心净,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清净;人心染污,连虚空法界统统染污。一染一切染,一净一切净;是心转法界,不是法界转心。《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桩事情真的是难得,被日本江本胜博士用水实验证明了,证明境随心转,证明心转万物。给我们修净土的人增长了无量的信心,使我们念佛人真的有把握往生。往生的秘诀就在清净心。
我们要知道染净有无量的等级,在六道里头,六道的染净不同;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的染净不同。《华严经》上讲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是五十一种染净不同。在这个位置上清净,提升一级,这个不清净是染污,上面比这个更清净,五十一个阶级每个阶级不一样。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行为,自己总要晓得,自己不晓得那就没法子修了。知道我们自己只有染没有净,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要常常想想,我有没有自私自利?我有没有名闻利养?我有没有是非人我?我有没有五欲六尘、有没有贪瞋痴慢?统统都有,样样具足,那就是纯染无净。我念佛能往生吗?不能。不能,念佛也有好处,阿赖耶里头种下佛的种子,跟阿弥陀佛总算是有缘。你要问什么时候你能往生?什么时候你身心清净就往生了。
要清净最低的标准,我们这些年来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最低的标准。「入则孝」,孝是清净,跟性德相应,不孝就是染。「出则弟」,悌是性德、是清净。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就清净,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染污。《弟子规》里头三百六十句,一百一十三桩事,在日常生活当中举出一百一十三桩事,你能够都做到,与性德相应,人道的清净;如果做不到,跟它相反,那就是染污。这要知道!人道清净,来生还能得人身;要是染污不清净,来生就下去了,饿鬼、地狱、畜生,就堕落下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摆在你面前。
这一生很短,人生苦短!你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大概五、六十岁之后,感触就很深,知道什么叫无常,「百年光阴一弹指」。回头想想这一生当中,一事无成,一生空过,你说这多可惜。由於愚痴没有智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过失太多!真的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晚年后悔来不及,这是一般世间人讲的;大乘教里面不然,大乘教里头说,只要你那一口气没断,你真正能回头、真正能忏悔,还来得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生净土。那个回头是回得快、回得猛,勇猛的回头,他真的回头,对於六道十法界确实真的是痛痛快快一刀两断,那行。可是问题在哪里?多少人想回头,回不了头来。为什么?习气,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这些事情在我们平常生活当中,只要稍稍留意,你自己就会发现,然后才知道习惯的染污是怎样的严重。在这样深重的习染当中,你不下决心不行,没有高度的警觉心不行。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很好,虽然讲很好,真正学习的人不多。他老人家用什么方法?「死」字,一天到晚把死字顶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死了之后三途地狱,这时候你怎么办?祖师自己关房里面的念佛堂,我去看过。他的关房非常简陋,念佛堂当中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不太大,一对蜡台、一个香炉、一杯供水,其他的都没有,佛像背后贴一个字,老法师自己写的「死」。教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念念当中提高警觉。死了什么都带不去,全是假的,这一生一场空,你还能不放下吗?老法师用这个方法,这方法好,他自己行得很有效果。
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法界众生,尤其是为法界三途六道苦难众生,认真努力修行,希望证得无上菩提,可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自己没有成就,你没有能力帮助人;自己有成就,才能帮助人。你自己烦恼没有断,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断烦恼;你自己没有开悟,你就不能帮助别人开悟。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拯救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灾难非常有效,八个字,「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八个字有效。开会没效果,用这八个字就有效果。
我们要怎么样学习?这些祖师大德慈悲示现,我们认识清楚了,我们明白了,那接下去我们自己要真干。真干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贪欲,那是垢染,贪瞋痴是三毒烦恼,最严重的染污。贪名、贪利、贪色,甚至於学佛贪佛法也不行,佛教我们舍悭贪,不是叫我们换对象。世间法我不贪了,我贪佛法。你想想看,你那个贪心只是换了个对象,并没有舍贪心。贪是饿鬼心。贪心重的人将来到哪里去?鬼道。现在鬼道很苦,鬼道跟地狱道已经差不多了。
这种情形,如果你很冷静、很细心去思惟,能想得到,从哪里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环境里想。我们现在做人比上一代的人苦!你再细细想想上一代的,我们的父母比我们的祖父母苦。真的是在这一百年当中,这一百年之前我们不晓得,太远了,这一百年当中三代、四代,一代不如一代。不要看现在物质文明发达,科技带来我们生活上的方便,你细细想想,我们现在生活得的这一点方便,付出了多少代价?这种代价,如果在古人决定不干,不要;现在人迷惑颠倒,他愿意干,古人不干。
我们随便举出一桩例子,今天社会上贷款这桩事情很普遍,哪个人不向银行贷款、不向保险公司去贷款?我们中国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有没有叫你去借贷过日子?没有,再穷、再苦也不借贷,所谓是无债一身轻;你有债务缠身,你就有压力,你有重担。享受一点物质的生活,那是什么?苦中作乐,得不偿失。居然还有现在借贷过日子,从生下来就借,银行借款,到死都还不清。这是什么人生?这种观念在中国五千年教育里头没有过的,哪有这种事情发生?贫穷到乞丐也不会借贷。我们只举这桩例子,然后你好好的去反省,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带给我们什么好处?是不是古德讲的苦中作乐?最后怎么样?苦上加苦。这一生还不了,来生还要还债,麻烦可大!
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是盗心,这心是杀心。由於积习太深,所谓是积重难返,很不容易回头;不回头,你的垢染天天增长,年年增长,最后必定是拖累你堕三途。三途很容易进去,很不容易出来。佛在经上所说的全是实话,决定没有欺骗人的,决定没有妄语,决定没有说是吓唬人的,没这个事情;句句跟你讲实话,你要觉悟。
真的做好事就是舍、就是放下,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希求。你要问为什么?自性本来如是!自性清净心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要放下。自性里面有的,要恢复,自性里头本有的伦理道德,这是自性本有的;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名闻利养,自性里头也没有;五欲六尘的享受,自性里头还是找不到。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三衣一钵,多潇洒、多自在。孔子、颜回物质生活都很简陋,他们一生过得多幸福、多快乐,古人所讲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之乐。他乐在哪里?说老实话,你没有入那个境界,怎么讲你都没有法子体会;只有自己契入境界,才知道真乐。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在别人讲这怎么受得了?这里头的乐趣,没人知道。你自己也如法炮制,也好好的来学,学几年之后,你才晓得这里头乐,真快乐!对身体的健康、心地的清净,精神饱满。我是早年跟李老师,李老师一天吃一餐,我跟他十年,我亲眼看到的。八十岁的时候看起来顶多像六十岁的人。体力、工作,我常说他一个人每天的工作量是普通五个人的工作量;除了工作之外,每天都要开会。台中莲社莲友人数很多,分了四十八个班(四十八愿分作四十八班)。每班人数少的将近一百人,多的四、五百人,四十八个班,每个班一个月见老师一次。
你们去想四十八个班,莲友是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而老师是天天要跟大家见面,至少两个小时为他们解答问题。这不能缺少的,天天都有的。四十八个班,从初一到三十就轮流一次,小的班,两个班合起来;大的班,人数多的,差不多三百人以上的,就是一个班;人数少,两个班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还要见客,还要讲经,还要教学,还要上班,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每天还上班,忙得不亦乐乎。睡眠的时间很少,饮食少,精神那么好,很令人羡慕。什么原因?给诸位说,心清净。
我在没有认识他之前,我晚上那餐就断掉了,已经养成习惯,佛门叫持午。所以我到台中去跟他,好像时间没有多久,我也把早晨一餐断掉。我断掉第八个月,我才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说:老师,现在我也吃一餐。他说你身体感觉怎么样?我说很正常,没有什么感觉。他桌子一拍,好!永远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简单!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你的时间多出来了,早晚不要吃饭,时间多出来了。从这个地方做克己的功夫。
把名闻利养丢掉,要晓得那是染污不是清净,对清净心是严重的障碍,你不把它放下怎么行。什么都要放下,你才清净,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放下,为什么还干?随缘!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没有缘还找著去缘,那就不好,心就不清净,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牵挂,「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自在,净法门。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六大段,「乞食道行时,总有五十五愿」,这段的经文比较长。乞食道行可以分成几个小段。第一段「游涉道路」,有十二愿。这是当年出家人每天的活动,现在人讲活动,每天的活动就是出去托钵乞食。乞食也是修行,也是度生,也就是给社会大众做出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一个人到无争无求心就安了,心就清净了,心就平等了。《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就在这个活动当中完全展现出来。
看到出家人走出来,一个个威仪端庄,确实让人看到之后,从内心里面生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就是这个仪表、形相能够把一般众生的性德引导出来。这是善巧方便,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看到出家人,你就会想到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伦、慈悲一切。所以出去托钵是一堂功课,自行化他的功课。这段也特别长,有五十五首偈,这品经全文一百四十一首偈,这段就占三分之一。从这个地方也看到世尊当年这些弟子们怎样自行化他。我们看第一首偈: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把他的注解念一念。五十五愿分成三段,第一段有十二愿,「游涉道路」。第二段是「见众会」,这有十九愿,「所睹事境」,就是你在托钵时候所遇到的一些事,所遇到的一些境界,这都是举例,这有十九愿。第三段是所遇的人物,「见严饰」,这是经文,这以下二十四愿,所遇到的人物。人物很复杂,所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遇到什么人,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他、去帮助他,从这个地方你看这些善巧方便。
现在第一愿里面,『手执锡杖』,先把锡杖简单的解释一下,锡杖的表法。清凉大师说「今初锡者,轻也,明也」。在五金里面,金银铜铁锡,锡最轻,金最重,它取什么?取轻;锡的颜色是白的、银色的,取它的明,取轻、取明。「执此杖者」,这个轻跟明代表什么意思?「轻烦恼故,明佛法故」。你看到锡杖要懂得它的表法,烦恼轻,佛法明,取这个意思。这两个意思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更有多义,具如经辨」。佛经上讲得很多,诸位可以参考《教乘法数》,可以参考《佛学辞典》。
它的用处这里也给我们说出来,这什么用处?「一执为行道之仪」。佛弟子出门手上一定要拿锡杖,我们现在讲这是他的道具。他出门不能不拿锡杖的,一定要拿锡杖,这是威仪之一。第二「振以乞食」。在乞食的时候不能够问人要,乞食怎么办?锡杖摇一摇。锡杖上通常都闩的有两个环或者三个环,一摇它有声音。里面人听到外面有出家人摇锡杖的声音,就晓得他来乞食了,不用说话。摇了三次人家还不开门,赶快离开,到第二家去托钵;第二家没有,到第三家,可以托七家,不可以到第八家。七家托不到,赶快回去,回去也有得吃;因为有同伴他们托的有多的会分给你。所以托钵不可以超过七家,它都有规矩;超过七家的,这个和尚,你看看到处托,没规矩。所以这是它的用途。
发相似的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我们去托钵,人家施食,施主。古时候生活都不是很富裕,所以托钵一定要随缘,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心。这一钵饭,你到这个人家,人家只给你一调羹,当然不够!再到第二家,所以可以到七家,七家那个钵差不多了,会托一钵饭了。有多的分给别人,如果大众都有了,还有多的,分给鸟兽,决定不能够剩下来等到明天才吃。佛规定出家人决定不吃过夜的饭菜,这也是讲究卫生。因为从前它并没有冷冻,没有冰箱,饭菜这个东西到明天一定会变味道。所以吃完之后,剩下来布施给鸟兽。
施主对出家人,叫财布施,饮食是属於财布施;出家人有回报,一定给他说法,不能白受,要给他说法,要给他祝福;在外国宗教里面,给他祈祷,就这个意思,给他祈福,法布施,以法布施来回报。在这里面肯定有,不但有,我们相信还有很多,那是什么?斋主家里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疑难的事情不能解决,向出家人请教。我们怎么会知道?你就看到佛经里面,这类事情就太多,许多人见到释迦牟尼佛,连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这些困难,都向他老人家提出来,请求他老人家教导。所以我们就能够联想到,佛弟子每天出去托钵肯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所讲的叫机会教育。这是在帮助众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也是最方便,不讲求形式,也没有拘束,这一问一答,帮助他解决他的疑难问题。
所以引发的大愿是「设大施会」,大施会就是大法会。世尊可以说每天都设大施会,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为大家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世尊当年在世最大的法会就是般若会,讲般若二十二年,时间这么长,这就是一个大的单元。当然一个大单元里面,可以分若干中单元、小单元。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世尊常随的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一生都不离开佛陀,佛到哪里跟到哪里。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还有不是常随众,不是永远追随佛陀的。跟佛一个月、二个月的,听一部经的,听一个单元的,多了!听一年半载的也不少。像这些听众就没有数字的记录,结集经的时候就一笔带过就是了,与一切大众俱,那个俱字里头就包括。这是世尊当年在世教学的状况。
佛弟子所在之处,代佛弘化,这个我们要晓得。他们学了之后也要到处讲,教学相长,自他两利。哪个学生出去托钵,就是教学,机会教学;有能力、有法缘的,有别的地方请,佛也常常派遣弟子去。那个地方跟你有缘,你今天到那个地方去给他们讲一堂。常有的。所以这样教法,佛法能够影响的面就大!你看他有一千多个学生,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知道各个都是能言善道,修得好!修得好一定就讲得好。所以经上讲他们「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如果不常常出去讲,不常常接触大众,那人家怎么会认识你?所以你从这些字里行间去了解到,当时世尊住世那种弘法的状况。
而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个意义非常之深,诸位头一个要记住,佛没有道场,真出了家!在当时佛的在家弟子当中,有很多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我们今天讲豪门贵族,很多,都是佛的在家弟子。这些在家弟子也常常礼请佛到他们治理的地区,国王他的国家地区,迎请佛到那边去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提供园林精舍。佛要不要拒绝?很随缘,你提供精舍,好,我们就住精舍;没有精舍,我们就树下一宿。你看多自在、多潇洒,没有拘束,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看,从这里去学习。
国王大臣提供的这些园林精舍,像只树给孤独园,这都是属於给孤独长者的私人花园,场地都很大,这么样大的僧团在里面活动,决定没有问题。但是佛没有要它的所有权,不是说我这个园子供养释迦牟尼佛了。那个时候供养是什么?供养你在这个地方讲这部经,教这门功课,教完之后,别的地方邀请,佛就离开去了。我们用现在的话说,佛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这个园林精舍还是给孤独长者的。本来是只陀太子的,给孤独长者是黄金布地把它买下来,给孤独长者的,我们懂这个道理
以后佛教传到中国,中国寺院庵堂也是帝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建立的,建立的供养出家人。这个供养跟印度当时供养不一样,他连所有权都让出来,可是让出来是给僧团,不是给某一个人,依旧是如法的。所以中国的道场叫十方道场,只要是出家人,真正出家人,受过戒的,在从前有度牒、有戒牒,你到哪个道场都照顾你,都可以安单。所以出家人不怕没有地方住,任何一个道场都是一家人,像亲兄弟一样,没有不照顾的道理。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道风、学风,如果对你很相应,你很喜欢,你就可以长时期留在这个地方学习;那个不相应的,不喜欢这个法门,不喜欢这个方法,你在那里住几天,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参学。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不同根性众生而建立的。所以在中国佛法有十个宗派,十个宗,宗底下还分派,这是什么?适合於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学《华严》的都到五台山去了,五台山是华严宗的道场;学《法华》的都到天台山去了、浙江去了,就好比我们现在讲专科大学。一个人要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统统学会是不可能的,那就好像一个完整的大学。我们后人根性不如古人,所以要成就,只有在经典里面选出一部分,你欢喜的,你能够读诵、理解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能成就。这秘诀在此地,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现在根性也是愈来愈不如古人,正是世人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原因是什么?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外面的障缘一代比一代严重!现在在这个时代成就,谈何容易!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能不动心吗?一动心就退转了,大幅度的堕落,这是外面的障缘。内有烦恼,外有恶缘,你怎么能成就!所以在我们这一代,李老师当年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这在学习过程当中,确实是有必要的,我们初学要跟一个好老师,不能离开老师。跟老师要选择,我们自己不能选择,有善知识来引导,这个缘就非常殊胜。
印光大师已经不在世了,我们怎么跟他学?他老人家的著作在,天天读他的《文钞》,就是他的学生。你读了能解,解了能行,你能做到,就是印祖的学生。印祖距离我们时代近,听他的话决定没有错误。他给我们讲,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建大道场,建小型念佛堂,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个人,在一块学经念佛,这净土宗。学经,只限於净土五经一论,这就好!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杂,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要多少时间?我们从《净土圣贤录》、从《往生传》里面去看,绝大多数三年到五年就成就了,他就往生。
过去有同学问过我,这出家人,他说看了《净土圣贤录》,看了《往生传》,这些人是不是这三、五年他的寿命就到了,怎么都是这样的时间?我说这个看法不合乎逻辑,哪有这么巧的事情?不可能!那是什么原因?他功夫成就了,他虽有寿命,不要了。念佛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善导大师给我们讲「万修万人去」,如理如法的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可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李老师讲的,往年在台中,他老人家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个。不是万修万人去,变成二、三个,这是什么原因?不如理、不如法,所谓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类的人太多!
烦恼习气放不下,不是真干;不像古人,古人真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才管用。三年、五年你就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苦海,你真成功了。你要不肯放下,你要对世间法里头还有留恋,还有执著,还要干涉,你就不能往生。真正念佛人,什么都放下了,你跟他相处,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这些拉拉杂杂都是你们的事情,与我毫不相关,我何必去干涉你?一切随缘,绝不攀缘。
今天纵然是印祖所说的,我们是小道场。像我们「佛陀教育协会」小道场,小道场也能够设大施会,这就是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我们的道场有网路、有卫星。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在一起修行,利用网路卫星,全世界的有缘人都能够同时在一起学习。这大施会比世尊当年那个会还要大,我们就迹象上来说,比世尊的还要大;但是实际上那是望尘莫及,为什么?世尊的大施会遍法界虚空界,这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看不见的,确实遍法界虚空界。大乘教学这么多年,理事都明白了,就待证明,什么时候证明?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证明了。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的大施会,那种庄严的境界确实无法形容,只能说不可思议。十方世界的学人,得清净心者,在定中都能见到。我们现在明白,定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没有远近,遍法界虚空界都在眼前,距离没有了;时间突破了,先后没有了,我们可以听到古佛在讲经说法,也能够看到未来佛的大施会。现在科学家为我们作证明,这个事情是可能的,是真的,时间空间都可以突破。但是现在科学技术还做不到,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现在只是证明时间空间不是真的。正如同佛法当中讲,时空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实。所以我们人在梦中突破时空维次,定中突破时空维次,定功愈深,你突破的这个时空的面就愈大。
我们虽然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从佛的经典、从科学两方面合起来看,我们信得过,在理上讲得通,这个事情就是等待自己去求证。什么方法求证?定功就是清净心,不一定要盘腿面壁,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阿罗汉的定是九次第定,超越六道,对於六道里面的境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道里面的时空维次他全突破了。如果再提升一个阶层,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菩萨境界,阿罗汉不能比。再要是於世出世法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如来境界,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没有障碍了。由此可知,在《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如来果地同样的「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这个大施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办班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开示诸法实相,教化众生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这句话,「诸法实相」,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什么?就教这个。把宇宙人生真相给你说清楚、说明白,然后教你怎样修、怎样证,这是佛法无比高明之处。佛绝对不是说我这么讲,你就要相信,不是的。佛给你讲什么?教你方法,你去求证,证得才是你自己的;证不得,与你没有交涉。这就是什么?佛跟一般宗教不一样,一般宗教,神说的那就是真理,你就得相信。佛不是这样讲,佛所说的是我自己证得的境界,你要证得,才算是你的;你不能证得,那你就没有分。这让人心服口服,一点都没有迷信。
怎么证入?佛把纲领首先就告诉我们,就是我刚才讲的,你放下一切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果;你放下一切分别,一切都不分别,你就证得菩萨果位;你再放下起心动念,那你就证得如来果位,你就跟佛没有两样。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学佛,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认识第一个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跟他见面,就向他请教。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我对老师信任,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老师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几句话打动了。本来我是最排斥佛教的,我认为佛教是迷信;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
所以我跟章嘉大师讲,我说我现在知道,但是怎么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教给我看破放下,真干!我向他请教,看破放下的意思我懂,从哪里下手?布施。是难!难,要干,不干你不能契入。舍财,那时候生活非常辛苦,哪有钱布施?大师告诉我一块、二块总有。这个可以,一块、二块也是布施,除了生活,多余的都应该要布施。我们这才懂得从随喜功德学起,人家放生,我们拿一块、二块随喜;人家印经,我们也拿几块钱去助印。果报,我们是没有想,它自然就来了,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可不能积,积财丧道,一积,麻烦出来了,所有一切毛病都起来了;所以决定不能积,要散。
财在中国叫通货,有道理,通是流通,像水一样。你要让它流通,你可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变成死水,死水就最不卫生,藏污纳垢,所以一定要流通,非常有道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些都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到就是有障碍,障碍怎么能排除掉?布施。布施就能把障碍化解掉。到最后你要懂得,把自私自利布施掉,名闻利养布施掉,五欲六尘布施掉,贪瞋痴慢布施掉,你没证果也差不多了、也接近了。世出世间法统统都要舍掉,《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就是病。甚至於告诉你,佛法也不能分别,分别,你就迷了,你堕到无明;执著,你就造恶业。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大施会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一个人也是大施会。你讲的是大法,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个会一个人、二个人也是大施会,这不是小施,这是大施,这是示如实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事,全是自行化他的机缘。自行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化他是我把我自己这个境界与别人共享,与别人分享,这就是利他。
所以学佛人头一个形相要好,你看释迦牟尼佛,这在经上讲,经上讲有很多是方便语,我们都要懂,哪是真实说,哪是方便语。菩萨修行成佛,还要特别去修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报、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么?相好能摄受一切众生。众生一看到你相好,就很羡慕你,他就会主动来向你请教,你怎么修的,那你就可以示如实道,你就可以设大施会。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一切时、一切处,就像天天出去托钵一样,念念不舍,自行化他。所以我们自己形相不能不好,形相开始,德,你有德而后才有道!道德就能感化一切众生,就能提升自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