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九卷) 2006/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段,「澡漱盥洗时有七愿」。我们先看第一愿: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这段也是说日常生活当中,洗澡、漱口、洗脸,你看都在日常点点滴滴这些生活当中,引发无尽的悲愿。这就是前面文殊菩萨给我们说的,「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早起的时候这些琐碎事情,我们天天都要做的,就是没有发愿,这就是凡夫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常说,菩萨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这一百四十一愿是给我们举个例子。展开来那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量无尽琐碎事相之中,没有一桩不能够引发菩萨弘愿。
从这些地方你才体会到文殊菩萨所讲的「善用其心」,什么叫善用其心?心,哪个没有?大家都有。菩萨有真心,没有妄心;凡夫有妄心,也有真心,只是迷惑了自性,妄心当家了,真心做不了主。真心要做主,念念都能生起弘愿,那是真心;妄心做主,念念不是落在无明,就是落在妄想。妄想,佛经的术语叫掉举,就是你的心不安定,七上八下,我们今天讲的胡思乱想,这是妄心。妄心如果止住了,真心起作用,那跟菩萨没有两样,念念都是怜悯一切苦难众生。
不仅是这个娑婆世界,十方诸佛刹土许许多多皆有十界、六道,这个现象可以说相当的普遍。这些苦难众生跟我们原本是一体,我们忘掉了,原本是一体!所以大乘教里常讲的「同体大悲」,同体,「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爱心,大慈大悲,念念是大慈大悲。大到什么程度?念念遍法界虚空界,念念遍前后际。前后际是讲时间的,我们今天的术语就是讲时空,念念遍一切时空;时空里头加个一切,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这里面的众生对於这个时空的感受不相同,在佛法里面称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一展开,无量的法界,真心以此为境界。你要问为什么?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手执杨枝』,这一条是讲漱口,现在不用杨枝,现在牙刷代替杨枝,比杨枝更进步;就是你早晨漱口,现在都用牙刷、用牙膏,古时候用杨枝。在《疏钞》里头,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疏》,「杨枝五利,是曰妙法,去秽为净」,能够清洁我们的牙齿。「西域皆朝中嚼杨枝」,朝是早晨,中是中午,真正懂得养生之道。这种常识,我不知道现在学校有没有教?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生多半生活在战乱的环境当中,老人跟学校老师对我们都疏忽了。虽然常常讲,讲得不清楚、不透彻,所以我们对於牙齿的保护疏忽了。
我是到七十岁才明了,那时候在新加坡,有位同修带著我去看牙医,洗牙齿。在洗牙齿的时候,这个医生就告诉我,他说我七十岁了,牙齿还没有坏,这是素食的关系。他说要不然像你这个年龄,牙齿坏的人都很多;他说你还能保持得完整,还能使用。他就告诉我,牙齿的保养,每次吃东西之后一定要漱口。牙膏品牌很多,最好是要找牙科医生,把自己牙齿检查之后,适合於哪一种的牙膏。他早年给我介绍,早晨、晚上漱口要用牙膏;其他时间,吃完东西之后漱口的时候,用牙刷就可以,不用牙膏,牙膏只用两次。早晚还不一样,他介绍我的这两种都是法国的,早晨跟晚上是两种不同牙膏。我们才懂得有这么个道理在里头,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都不懂得。
去年我又去洗一次牙齿,他告诉我,现在中国科学技术有进步,新出的一种牙膏可以代替外国的,外国没有中国好。而且早晚用同样的就可以了,不必分两种。所以这个东西都有讲究的。牙刷,每个人牙齿形状不一样,所以牙刷也有很多种。你适合用哪一种,最好让牙医生给你介绍。这比从前嚼杨枝是进步很多。原则就是牙齿一定要保持干净,特别是牙龈、牙缝,不能有东西,要干干净净,这才是真正有助於身体健康。牙齿好,就说明你的肠胃好,你的消化能力好,身体健康。
杨枝,这经上称为妙法,为什么妙法?它有五桩好事情,有五利,《钞》里头有。第一个是「明目」,这个好懂,能保护你眼睛;第二个能「除痰」;第三个「除口气」;第四个,你的牙齿好,就能「辨别味」,酸甜苦辣;第五个是「消食」,消化,帮助消化。现在牙刷、牙膏比杨枝是更有进步,去秽为净。所以在日常饮食要很注意。我不吃零食,这是个很好的习惯。以后才知道,吃零食的时候就要常常漱口,要刷牙;除早晚之外,刷牙不需用牙膏,总是要把它刷得干干净净。
年岁大了,牙齿松疏了,牙缝要清洗。现在清洗牙缝,有一种小牙刷,这个牙刷,毛有软的、有硬的,通常大概有四种差别,软硬程度不同,自己可以选择。我现在刷牙通常都是用三种牙刷,有刷牙缝的,一定要把它清洗干净,去秽为净。从这个地方看早年印度人,他们这个习惯很好,「净秽不相杂,此为常规」。就是这种习惯在古印度几乎人人都遵守的,是个很好的习惯,我们知道之后也要养成。
从这个地方引发菩萨的愿,你看『当愿众生』,今天就是说我们早晨起来漱口,拿著牙刷,就要想到「当愿众生」,这个众生的范围非常广大,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杨枝就是清洁牙齿的这些工具,能把牙齿的垢秽洗得干干净净,让我们身体健康。从明目这条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自己一个善念、一个善行,自自然然就能够利益别人。你看你漱口对眼睛有帮助,眼睛、牙齿是不同的器官。由此可知,如果口腔、牙齿不卫生、不干净,会影响你的视力,这是举个例子。肯定的,我们现在常识晓得,肯定影响肠胃、影响消化器官。身体是小宇宙,法界是大宇宙,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佛菩萨常常教导我们,自利利他,佛法常讲二利,自利原来就是利他。自利不是讲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那是中国古人所谓损人利己,那就错了。损人利己,害别人也害了自己,为什么?自他是一体,这个要知道。我们这个身上,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里面五脏六腑,是一个身体,在法界里面。就像在地球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就如同我们身上不同的器官一样。每个器官有它的功能,眼的功能是见,耳的功能是听,鼻能嗅,舌能尝。各人在各人本位上做得圆圆满满,自自然然跟其他的器官配合。这里头并没有人指挥,也没有人控制,自自然然的配合,配合得那么巧妙,让你身心健康愉快,「皆得妙法」。这个妙法是什么?远离一切染污,「究竟清净」!
现代的社会由於崇尚科技,疏忽伦理道德,科技是日新月异,可是带来的污染很令人恐怖!这个事情现在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警觉到,有高度明显的警觉。如果这些染污要不能够控制,不能够化解,科学家给我们提出警告,这个地球上五十年之后不适合人类生存。怎样离染恢复到清净?这个法就妙了,这叫妙法,这个妙法就是怎样化解染污。科学,乃至於这个世间许多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现在所谓是环保意识。能不能真正做到化解这些染污,恢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我们觉得不容易。我们是从大乘教里面来看的,我们今天确实不懂得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染污是怎么生的?染污的根源没有找出来;不从根本上去化解,那就很难收到效果。
根源是什么?根是念头,正是佛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因为居住在地球上这些有情众生,我们说有情众生是动物,动物是有情众生,特别是动物里面的「人」这种众生,比其他动物更糟糕!怎么说?妄想太多,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东西人人皆有。过去没有现在这么严重,那是什么原因?有老人教!这就是教育,有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限制住他。虽有,还不至於越轨,他有个界限,还没有超越;换句话说,染污并不是很严重。科学技术发明之后,人不相信伦理道德,也不相信因果报应,於是贪瞋痴慢增长的速度太快,这些念头造成大环境的染污。这个话讲了有人不懂!
很难得,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十多年研究水,水是矿物。发现水有见闻觉知,就是说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写个「爱」字贴在水瓶上,譬如这个水瓶,你贴上个「爱」字在那里。贴上一、二个小时,你把这个水放在零下五度,就出现了结晶,在显微镜之下看,那个图案非常之美。如果你写个「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贴在这上面,两个小时之后,你看那个结晶是非常丑陋,很难看。这说明什么?我们不善的念头就是染污,水受到染污,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东西不受染污,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善。所以,这才是法界(我们今天讲地球)染污真正的原因。科学技术排出来的这些毒气,这些不好的东西,染污环境那还在其次;人心的染污,这个问题才严重!
所以,不从念头上来改善,用什么方法来改善,帮助这个地球恢复到生态平衡、清净,不究竟,不是究竟的;如果得究竟清净,还是从念头。念头这个事情怎么做法?那就是要教育,教育才是妙法,东西方这一切圣哲的教育。现在世间人看宗教,跟我的看法不一样。世间人看宗教,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迷信,不合乎科学;我的看法跟他们看法不相同。我的看法,宗教是教育,要用现在人归类的方法,宗教应该是社会教育。
诸位想想,世界上著名的这六大宗教,信仰的人数最多。创始的这个人,哪一个不是热心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例子,三十岁大彻大悟,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我们中国还有一位比释迦牟尼佛更早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大彻大悟。开悟比释迦牟尼佛早,但是弘法比释迦牟尼佛迟,各人福报、因缘不一样。开悟之后,逃到猎人队里面去避难十五年,所以开悟十五年之后,差不多将近四十岁才出来弘法。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立刻就弘法,所以三十岁就开始讲经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是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讲经就是跟大家上课,帮助大众破迷开悟。
佛说得好,一切众生苦,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不知道宇宙万法的真相,所以你对於宇宙人生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像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都是错误的念头,所反应的都是不正常的。如何得乐?把错误的念头转过来。所谓伦理道德是自性的性德、常道,本来就是这样的。中国人讲伦常大道,那是大自然,我们现在一般叫大自然,在佛法里面讲法性,性德,这是道!随顺性德,这是德。随顺性德,那是正常的,违背性德是反常的。随顺性德,境界叫一真法界,违背性德之后才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都不正常。但是,十法界愈是向上,跟性德愈接近;愈是往下,跟性德就愈远,距离就愈远,最远的就是阿鼻地狱,一百八十度的违背。所以这才是妙法。
耶稣也是讲经、弘法、教学,他被人害死了,所以在一般来讲他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三年;穆罕默德教学二十多年。这些宗教创始人,各个都是能言善道,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为什么他们那些人讲的话那么样感动人?那么多人跟他学?一直到今天,无数人向往,什么原因?这我在讲席当中也常讲,他本身做到了。什么做到?随顺性德。我们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八德,做到了。做到之后说到,这是圣人,所以能感动人,有那么多人跟他学习;如果说到之后能做到,这是贤人、菩萨;你说到之后,你做不到,叫骗人,那是凡夫。所以人家听到你的话,看到你的行持,他会怀疑:你说得这么好,叫我做,你为什么不做?人家不能相信你。凡跟圣差别就在此地。
今天宗教也得力於科学技术这种方式来宣传,比过去方便太多了。但是宗教里面这些人才,远远比不上过去,原因在哪里?迷失了自性,贪图名闻利养,不能够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六道轮回的因;换句话说,这种心就叫轮回心。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叫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就叫轮回业。你既然是轮回心,你天天拜佛,天天诵经,天天念佛,跟你说你还是造的轮回业。心,《楞严经》上所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是个佛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佛法、都是妙法。所以,文殊菩萨那句话讲得重要,「善用其心」,你要用真心。
什么是真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真心。这个合起来叫大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你念头一起,决定跟这个相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论造什么业,都是净业,无论修什么法,都是妙法,究竟清净!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究竟清净当然平等。我写的这十个字,一个得到了,其他统统具足。清净心决定真诚,不真诚就不会清净;清净心决定平等,不平等就不清净;清净心决定正觉,为什么?他迷了就不清净;清净心一定慈悲,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哪来的清净?所以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了。
在大乘教里面,禅宗、性宗偏重在觉,正觉。所以说入门可以不一样,但是一个得到全都得到,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教下是从正知正见下手,从平等下手,平等这是正,正知正见;净土宗、密宗是从清净下手。所以,佛法走到最后就是三门,觉正净这三门。我们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你们一入佛门,传授给你的就是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把三个门给你。这是入佛之门,也就是成佛之道。三门都能入门,三门都能成佛,一门入了,统统都入;好像一间房子三个门一样,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你所得到的完全相同。
念佛,要知道念佛的目的在哪里?怎么念法?你懂得了,《弥陀经》上跟我们说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就是我们念佛的目的。我们求什么?念佛人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究竟清净;心不颠倒,智慧就生,不迷,没有过失了。用的方法真叫妙法,方法是什么?念佛。念佛怎么是妙法?你想想江本胜水的实验就知道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天天想佛,这还得了!这种殊胜没有法子能跟它相比的,念念心是佛,念念行是佛,念念言是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遍法界虚空界无一不是佛境界,佛境界现前,无比的殊胜;念菩萨,菩萨法界现前。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大众念什么?他不念佛也不念菩萨,他念什么?念钱,贪财,念这个东西。一切都向钱看,钱后面是什么?是地狱、是饿鬼,念到那里去了。念念都是佛,后面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看多殊胜!那才叫究竟清净。所以念佛这个法妙极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给我们介绍,他老人家介绍,就是一切诸佛都肯定,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这样赞叹?就是他的方法太妙了,一句佛号,妙极了。
在这个地方,「当愿众生,皆得妙法」,是不是这句佛号?是的,一点都不错。怎么知道的?《华严经》上末后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这一参,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观察,善财童子这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最重要,他教你这个法门,那就是你一生主修的法门;最后一个导归极乐。你看这一个头一个尾,就肯定这个妙法就是指持名念佛,究竟清净。
法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找到一个真正的妙法,第一妙法,究竟清净,不容易!真的是无量劫来所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这一生才能遇到。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大德给我们说,这叫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大德把这三部经看成一体,同部,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略。《弥陀经》简单,《弥陀经》的内容跟《华严经》的内容无二无别;细说是《华严经》,略说是《弥陀经》。
我们有幸,居然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遇到不容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到一定要抓住,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不要再搞轮回,搞轮回就错了。我希望我们同学们共同来勉励,你看手上拿著一把牙刷,这里头就有这么大的学问。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第五段第二首偈: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这是刷牙的时候,前面是手上拿著牙刷,现在不用杨枝。这是正在嗽口的时候,『当愿众生,其心调净』,我们这是在清洁牙齿,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调和清净心。『噬』这个字有弃粗取精的意思,就是粗糙的我们把它舍弃掉,取其精细。在此地就是弃染污,取清净,用一般的话来说,我们取清洁。牙齿要干净,不能够有东西在牙缝里面,最重要是牙缝跟牙龈,就是牙齿跟牙龈接触这个地方最重要,刷牙的时候也特别著重在这些地方。所以牙刷不适合太硬,毛太硬的不太适合,应当是软一点,年岁愈大愈要用软一些的。这样子要常常洗刷,特别是吃东西之后就要刷牙,就要漱口,要养成这样一个好的习惯。
在此地,把这些脏的东西比喻做烦恼,心里面有烦恼,就像牙齿里面藏著不干净东西一样。我们晓得牙缝跟牙龈最容易藏细菌,细菌是很小的,特别是对身体有害的这些细菌,一定要把它洗干净,用水把它冲去。在这个时候,菩萨在此地教我们,拿著牙刷的时候引发什么样的大愿?正在刷牙的时候又生什么样的大愿?「当愿众生,其心调净」。这个心不是真心,真心就不需要调净,妄心!《华严经》上讲的好懂,妄心是什么心?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在大乘经里面都称之为烦恼。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大乘教里说的,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这些名相,学佛的同学都不陌生,都很熟悉。
断烦恼证菩提,菩提就是觉性,就是本觉。《起信论》上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见思、尘沙、无明本来没有的,本无;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你心里怎么会有这个东西?真心,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清楚「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真心;有了一物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有一物就惹尘埃。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想通、要参透,然后你才懂得怎样把它放下。
大乘教里面说得好,於世出世法(世间跟出世间法)不再执著,执著放下了,在佛法里面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你才晓得,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执著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分别叫尘沙烦恼,还有分别,分别比执著轻,所以分别还是不能见性。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上面还有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不执著的人就到这四圣法界去了。为什么还有四法界?分别浅深程度不同。分别心重的,阿罗汉、辟支佛;分别心很轻的,菩萨、佛,它有四个等级。同样的道理,执著有轻重不同,执著最重的,地狱;执著最轻的,天道。愈往上面去,执著就愈轻,愈往下面,执著愈重,执著不是好事情!哪个不执著?不执著就证阿罗汉,就出六道轮回了。这个事情不能不懂,不能没有高度的警觉,知道这个害处太大了。
我们对人有没有执著?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执著。我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对人、对事、对物样样执著,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念佛都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执著没放下!带业往生,诸位一定要懂得,是带旧业,旧业是什么?你那个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这个可以;不能带现行。现行,你现在还发作,这个没有办法带;如果这个都能带,那各个都往生,不能不知道。所以道场,诸位要常常想到,什么叫道?这个场地大家都修道,道就是把这些一切不善的、心性里头没有的东西放下,这还能执著吗?
三皈依里面「皈依僧,众中尊」,僧的意思,这是梵语,古印度的话,它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团体,僧是团体。众中尊,众是团体,众人在一起不就是团体吗?但是僧这个团体一定是修六和敬的,才称之为僧;没有六和敬,就不称为僧。所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你在家学佛,佛讲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你一个家庭,夫妻两个带两个小孩就四个人,一家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叫僧团。这种团体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那个「尊」就是我们今天讲尊敬的,最值得尊敬的。为什么最值得尊敬?因为你们四个人和睦相处。
和睦头一个条件就是「见和同解」。佛实在是高明到极处!所作所为、所说决定跟法性相应。法性相应的见和同解是什么?没有意见,见和就同解了。我有我的意见,他有他的意见,怎么能和得起来?所有的意见全是妄想。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你怎么会有意见?你有意见就有一物,每个人都有一物,那一物不相同。所以,佛法建立在大家都把成见放弃,见和同解了,这个公平,这话说得太好了。所以佛并不是说你们的想法、看法错误,一定要依照我的,那佛不就是横行霸道?谁会服他?所以佛高明。
起心动念是错误的,你看自性里面,刚才讲了没有执著,执著统统放下,这不就见和同解了!但是怎么样?还有分别,还有妄想,那个不严重,最严重的就是执著;不执著,大概就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还是要向上提升,提升到分别也没有,不但不执著,分别也没有,你就是到四圣法界去了,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四圣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这个佛是相似即佛,相似位中,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他妄想没放下。什么叫妄想?起心动念。
我们冷静细心去思惟,我眼看外面的色相,耳听音声,有没有起心动念?虽然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这时候叫无明,起心动念了。诸位要记住,虽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还没有起来,但还是出不了十法界,无明没破。破无明是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好懂!不起心、不动念,古人用个比喻,比喻得好。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镜子照外面的境界,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虽没有起心动念,但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无明破了。我们再看看刚才跟大家举例子,那一杯水,江本胜实验这杯水。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有没有起心动念?它有!我们给它个善念,它有反应,给它个恶念,它也有反应,那个反应就是它有起心动念,但它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这些物质是什么?物质现象是无明变现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果无明破掉之后,这外头境界有没有?没有,这是假相。这相从什么生的?从无明生的,执著分别使现相产生变化。难得!今天我们从科学上得到了证明,佛讲的话一点没错。使我们想到古代,没有科学技术,古人他就能明了,比我们聪明多了,我们没有他那么高的智慧,但是科学帮了忙,使我们对佛讲的境界我们明白了,我们的信心生起来。整个宇宙,我们今天看就是无明变现的现象,分别执著再产生的变化。我们在这个地方想,所谓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法性土,不带无明,那个报土太殊胜了!诸佛证得,我们人人本有,一点也不稀奇,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境界就现前。你看说得多容易,事实确实是如此。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这一念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一念迷的时候,就变成凡夫,迷得愈重就堕得愈深,就这么个道理。
现实境界里面,你我他三个人在一起,我们三个人的境界不相同。三个人的世界,就是在这个境界里头,我们三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有人感受苦,有人感受乐,有人感受苦乐都没有。你要问这什么原因?答案就是文殊菩萨前头说的这句话「善用其心」,用心不同,你的感受不一样。受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佛在经教里讲得很清楚,苦乐忧喜舍;我们凡夫心有忧喜,身有苦乐,当不苦、不乐、不忧、不喜,这个叫舍。舍受是正常的,但是时间很短,刹那之间,一会儿又起来了;如果永远保持舍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叫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叫真乐,叫极乐;换句话说,相对的境界没有了。相对是二,没有相对的,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不二法门。我们落在二里头。这个境界很冷静思惟,你能够体会到一点,体会到个彷佛。
我们怎样努力契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老师教我们放下。放下再放下,你才能够契入;你不肯放下,永远不能契入。头一个,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佛告诉我们,心性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众生跟佛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就是佛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你自己心里起的,还是你自己把它放下。你要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随顺六道轮回;你把它放下,你就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
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惑,有妄想分别执著;「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明白了,放下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六道、十法界都没有了。所以六道、十法界是幻相,佛在经上举的比喻很好,「梦幻泡影」,哪里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六道是假的,梦中境界,我们要觉悟。天天在学经教,天天在听,为什么还不觉?关键就是放不下。对人、对事、对物有一桩放不下,就是大障碍,障碍你超越六道,障碍你往生净土。
我们从这小小一点,清洁牙齿,就要想到一切众生怎样来调净其心。『诸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见思、尘沙、无明。「噬」在此地可以当作放下来讲。三种烦恼都放下,成佛了。《华严》前面讲得很清楚,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是自己的故乡。回到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还有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真有吗?给诸位说,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确实没有,事上没有,理上有,理上怎么有?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断了,你才超越十法界,但是无明习气没断。
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无明习气不碍事,它也不起什么作用,可是它有。怎么个断法?没有任何方法,有方法就又起心动念。你要晓得一真法界的人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他怎么个修法?没得修,就是让时间长了,慢慢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古人举的比喻举得很好,用酒瓶。酒瓶盛酒,把酒倒尽了,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点酒都没有,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叫习气。倒得干干净净就成佛了,每个瓶子里头统统都倒得干干净净。但是有先倒、后倒的,先倒的,闻闻,味道淡一点;后倒的,闻闻,味道浓一点,这就有差别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干不干净?统统干净。
所以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事上没有,理上有。要什么时候习气才真的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这我们能想像得到。因为你可以做实验,这个实验,这四十二个阶级你就可以用四十二个酒瓶,统统倒干净,擦干净。但是什么?一天倒一个,就有先后了。大概放上三个月,你闻闻看,哪个瓶子一点味道没有,再闻闻那个,还有一点,你就懂得这个道理。
佛说的就没错,三大阿僧只劫之后完全没有了,那叫究竟圆满佛。所以诸位要知道,究竟圆满佛跟分证即佛,实在说,他们的智慧、德能、相好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就是无明习气厚薄有差别,除这个之外没有差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你才晓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最低的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讲四十一品无明,那是讲无明的习气,是这么个说法。这些我们要不搞清楚,永远迷在里面,你的修学信心决定产生障碍;搞清楚、搞明白了,没障碍了,才知道放下重要,不再执著!
修行,要让我们调净其心(我这样念大家好懂),从哪里下手?从人事下手。诸位要知道,对事、对物比较容易,最麻烦的是人!人的麻烦在哪里?人的麻烦,这里头还有宿世的因缘。我以好心对他,他以恶意回报,这怎么办?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所以因果教育就重要了。今天跟明天,道场常住安排两次讲演,今天是普通话,明天是广东话,我们请钟茂森居士跟大家讲现代的因果。
你懂得因果,我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要是懂得三世因果,就一笑了之。过去我对他不好,今天碰到,这冤冤相报!我对他再好,他宿世的怨恨冒出来,我们晓得,我们不要计较,就化解了。对他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就化掉了,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果你还要放在心上,「这个人不能交,我对他这么好他还这样,这恶人」。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不了解三世因果的人,往往就是这样的,冤冤相报不晓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觉悟了才能结束;不觉悟,永远报下去,很苦恼的一桩事情。觉悟了、明白了,你待我再恶劣,我都不会放在心上,我知道这是宿世因果,马上就化解了;一化解,心就清净,不放在心上。我对这个人不好,这个人对我还不错,只有从三世因果里面能找到答案,真的,一点都不假。
早年我在美国,美国有个预言家,还不算太远,是二次大战那时候他过世的。我们看到他的书,中文的译本,这里头有句话很重要。他说全世界的人,任何一个人,一生所遭遇的,无论是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甚至於在日常生活当中小小的事情,都有前因;换句话说,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偶发的,没有前因,突发的事件,没有。换句话说,这正是符合中国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饮一啄是说小事,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那小事,都有前因!这样你才知道因果教育多重要。
我讲教育,在形式上讲有四种,家庭、学校、社会、宗教。讲到教育的内容,我也讲四个,伦理、道德、因果,宗教就是讲的真相,宇宙万法的真相。四个教育的内容不一样,这四个科目偏重在哪个科目,各有不同,浅深有差别,浅深广狭上有差别,这是好的教育。因果很重要!知道有因果,就不会跟人作对,纵然是吃亏,纵然是上当,纵然是受人家侮辱、陷害,心平气和。知道什么?有前因。
佛在经上讲得好,但是很多人疏忽了,说起来各个知道,一遇到事情马上就糊涂,不知道怎么用法。佛给我们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们想想这句话,我这一生所受的,无论在物质上,无论在精神上,所受的,前世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来世我什么果报?你今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就是的。这两句话你要是参透了,因果教育不圆满,也差不多了。凯西说的话跟这个相应,跟中国古人讲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细细把这三个去看看,你就明白了。
我是年轻时候,章嘉大师讲给我听的。《了凡四训》给我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从学佛之后(二十六岁以后)认真改恶向善,起心动念不再想自己,常常替别人想,随著年龄想的范围是愈来愈宽。到八十岁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念头转向遍法界虚空界。再从因果教育上讲,我来世的果报就好了。晚年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人家对我毁谤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我都欢喜接受;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我有感恩的心。怎么叫感恩?在这个境界里面,等於老师考试,看看我的忍辱波罗蜜,看看我的六度功夫到什么境界,一检查就出来。
我的心目当中都是善知识,都是帮助我提升境界的,我怎么不感恩?所以我说出,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修清净心的,修净土的,我们一定要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对立的念头,这很重要。没有对立的念头,才叫平等;没有控制的念头,就不迷惑;没有占有的念头,就没有贪心,贪瞋痴要这样断法。从自己内心里头跟一切人事物、跟世出世间法不对立,就没有瞋恚;不占有,就没有悭贪;不控制,就没有迷惑,贪瞋痴从这里断了。
再高深的不敢谈了,至少我们讲见思烦恼,《华严经》讲的执著,放下了。念佛决定得生,最低限度生凡圣同居土,靠得住的!凡圣同居土肯定是上辈往生;如果功夫好一点的话,就生到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不能再上升?因为你妄想分别没断,只是把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记住,没有对立、没有控制、没有占有,这是见思烦恼放下了。不在这上用真功夫,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的心怎么会安?你的心怎么会平等?心安,《般若经》上讲「远离颠倒梦想」。世界怎么乱,我不乱;世界纵然有很大的灾难,我不会受,没有丝毫恐怖。生死不二,这个世界毁灭,我到更好的地方去了,不会往下堕落。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往生?随时可以往生,随处可以往生,你说多自在、多快乐。
「噬诸烦恼」,我们说白一点,就是放下烦恼,心就净了;心清净,当然你心就安、心就平,你跟任何人相处决定是平等对待,和睦相交。这是今天这个大世界迫切需要的,你自己做到了,就是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典型,做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们自己不做,做不到,就没有感化别人的作用;自己做到了才能感化别人。
由此可知,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原来自行就是化他,因为化他,自己一定要非常认真努力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从十善业做起,从六和敬做起,从沙弥律仪做起。出家加沙弥律仪,在家这三个科目就够了,就圆满,弟子规、十善业、六和敬,在家菩萨!你自己肯做,这叫大慈大悲,为什么?自己做,就带动别人做;自己不做,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感化别人。自己做,认真做,要做得很好,别人还没有受到感动,是自己做得不够。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别人还没有感动的时候,我自己要加紧努力,不够。
进德修业一定要以舜王做榜样,大舜的故事应该要常常讲。他的处境一般人无法承受,他在那个环境里面砥砺德行。认真努力三年,感动他的父母,感动他的弟弟,感动了邻里乡党,感动了当时的国王,尧王。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他能做到,没有别的,完全放下身段才会做到。我们现在做不到是什么?不肯放下,不肯向人低头,有过失,掩饰不肯忏悔,所以你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彻底,原因在此地。真正做不到,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舜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进德修业要向他学习,他的存心、他的用心、他的方法、他的效果。古人说「人人皆可以成尧舜」,就怕自己不肯干;佛法里面说「一切众生应当成佛」,因为你有佛性。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段,「澡漱盥洗时有七愿」。我们先看第一愿: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这段也是说日常生活当中,洗澡、漱口、洗脸,你看都在日常点点滴滴这些生活当中,引发无尽的悲愿。这就是前面文殊菩萨给我们说的,「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早起的时候这些琐碎事情,我们天天都要做的,就是没有发愿,这就是凡夫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常说,菩萨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这一百四十一愿是给我们举个例子。展开来那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量无尽琐碎事相之中,没有一桩不能够引发菩萨弘愿。
从这些地方你才体会到文殊菩萨所讲的「善用其心」,什么叫善用其心?心,哪个没有?大家都有。菩萨有真心,没有妄心;凡夫有妄心,也有真心,只是迷惑了自性,妄心当家了,真心做不了主。真心要做主,念念都能生起弘愿,那是真心;妄心做主,念念不是落在无明,就是落在妄想。妄想,佛经的术语叫掉举,就是你的心不安定,七上八下,我们今天讲的胡思乱想,这是妄心。妄心如果止住了,真心起作用,那跟菩萨没有两样,念念都是怜悯一切苦难众生。
不仅是这个娑婆世界,十方诸佛刹土许许多多皆有十界、六道,这个现象可以说相当的普遍。这些苦难众生跟我们原本是一体,我们忘掉了,原本是一体!所以大乘教里常讲的「同体大悲」,同体,「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爱心,大慈大悲,念念是大慈大悲。大到什么程度?念念遍法界虚空界,念念遍前后际。前后际是讲时间的,我们今天的术语就是讲时空,念念遍一切时空;时空里头加个一切,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这里面的众生对於这个时空的感受不相同,在佛法里面称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一展开,无量的法界,真心以此为境界。你要问为什么?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手执杨枝』,这一条是讲漱口,现在不用杨枝,现在牙刷代替杨枝,比杨枝更进步;就是你早晨漱口,现在都用牙刷、用牙膏,古时候用杨枝。在《疏钞》里头,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疏》,「杨枝五利,是曰妙法,去秽为净」,能够清洁我们的牙齿。「西域皆朝中嚼杨枝」,朝是早晨,中是中午,真正懂得养生之道。这种常识,我不知道现在学校有没有教?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生多半生活在战乱的环境当中,老人跟学校老师对我们都疏忽了。虽然常常讲,讲得不清楚、不透彻,所以我们对於牙齿的保护疏忽了。
我是到七十岁才明了,那时候在新加坡,有位同修带著我去看牙医,洗牙齿。在洗牙齿的时候,这个医生就告诉我,他说我七十岁了,牙齿还没有坏,这是素食的关系。他说要不然像你这个年龄,牙齿坏的人都很多;他说你还能保持得完整,还能使用。他就告诉我,牙齿的保养,每次吃东西之后一定要漱口。牙膏品牌很多,最好是要找牙科医生,把自己牙齿检查之后,适合於哪一种的牙膏。他早年给我介绍,早晨、晚上漱口要用牙膏;其他时间,吃完东西之后漱口的时候,用牙刷就可以,不用牙膏,牙膏只用两次。早晚还不一样,他介绍我的这两种都是法国的,早晨跟晚上是两种不同牙膏。我们才懂得有这么个道理在里头,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都不懂得。
去年我又去洗一次牙齿,他告诉我,现在中国科学技术有进步,新出的一种牙膏可以代替外国的,外国没有中国好。而且早晚用同样的就可以了,不必分两种。所以这个东西都有讲究的。牙刷,每个人牙齿形状不一样,所以牙刷也有很多种。你适合用哪一种,最好让牙医生给你介绍。这比从前嚼杨枝是进步很多。原则就是牙齿一定要保持干净,特别是牙龈、牙缝,不能有东西,要干干净净,这才是真正有助於身体健康。牙齿好,就说明你的肠胃好,你的消化能力好,身体健康。
杨枝,这经上称为妙法,为什么妙法?它有五桩好事情,有五利,《钞》里头有。第一个是「明目」,这个好懂,能保护你眼睛;第二个能「除痰」;第三个「除口气」;第四个,你的牙齿好,就能「辨别味」,酸甜苦辣;第五个是「消食」,消化,帮助消化。现在牙刷、牙膏比杨枝是更有进步,去秽为净。所以在日常饮食要很注意。我不吃零食,这是个很好的习惯。以后才知道,吃零食的时候就要常常漱口,要刷牙;除早晚之外,刷牙不需用牙膏,总是要把它刷得干干净净。
年岁大了,牙齿松疏了,牙缝要清洗。现在清洗牙缝,有一种小牙刷,这个牙刷,毛有软的、有硬的,通常大概有四种差别,软硬程度不同,自己可以选择。我现在刷牙通常都是用三种牙刷,有刷牙缝的,一定要把它清洗干净,去秽为净。从这个地方看早年印度人,他们这个习惯很好,「净秽不相杂,此为常规」。就是这种习惯在古印度几乎人人都遵守的,是个很好的习惯,我们知道之后也要养成。
从这个地方引发菩萨的愿,你看『当愿众生』,今天就是说我们早晨起来漱口,拿著牙刷,就要想到「当愿众生」,这个众生的范围非常广大,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杨枝就是清洁牙齿的这些工具,能把牙齿的垢秽洗得干干净净,让我们身体健康。从明目这条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自己一个善念、一个善行,自自然然就能够利益别人。你看你漱口对眼睛有帮助,眼睛、牙齿是不同的器官。由此可知,如果口腔、牙齿不卫生、不干净,会影响你的视力,这是举个例子。肯定的,我们现在常识晓得,肯定影响肠胃、影响消化器官。身体是小宇宙,法界是大宇宙,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佛菩萨常常教导我们,自利利他,佛法常讲二利,自利原来就是利他。自利不是讲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那是中国古人所谓损人利己,那就错了。损人利己,害别人也害了自己,为什么?自他是一体,这个要知道。我们这个身上,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里面五脏六腑,是一个身体,在法界里面。就像在地球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就如同我们身上不同的器官一样。每个器官有它的功能,眼的功能是见,耳的功能是听,鼻能嗅,舌能尝。各人在各人本位上做得圆圆满满,自自然然跟其他的器官配合。这里头并没有人指挥,也没有人控制,自自然然的配合,配合得那么巧妙,让你身心健康愉快,「皆得妙法」。这个妙法是什么?远离一切染污,「究竟清净」!
现代的社会由於崇尚科技,疏忽伦理道德,科技是日新月异,可是带来的污染很令人恐怖!这个事情现在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警觉到,有高度明显的警觉。如果这些染污要不能够控制,不能够化解,科学家给我们提出警告,这个地球上五十年之后不适合人类生存。怎样离染恢复到清净?这个法就妙了,这叫妙法,这个妙法就是怎样化解染污。科学,乃至於这个世间许多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现在所谓是环保意识。能不能真正做到化解这些染污,恢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我们觉得不容易。我们是从大乘教里面来看的,我们今天确实不懂得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染污是怎么生的?染污的根源没有找出来;不从根本上去化解,那就很难收到效果。
根源是什么?根是念头,正是佛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因为居住在地球上这些有情众生,我们说有情众生是动物,动物是有情众生,特别是动物里面的「人」这种众生,比其他动物更糟糕!怎么说?妄想太多,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东西人人皆有。过去没有现在这么严重,那是什么原因?有老人教!这就是教育,有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限制住他。虽有,还不至於越轨,他有个界限,还没有超越;换句话说,染污并不是很严重。科学技术发明之后,人不相信伦理道德,也不相信因果报应,於是贪瞋痴慢增长的速度太快,这些念头造成大环境的染污。这个话讲了有人不懂!
很难得,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十多年研究水,水是矿物。发现水有见闻觉知,就是说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写个「爱」字贴在水瓶上,譬如这个水瓶,你贴上个「爱」字在那里。贴上一、二个小时,你把这个水放在零下五度,就出现了结晶,在显微镜之下看,那个图案非常之美。如果你写个「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贴在这上面,两个小时之后,你看那个结晶是非常丑陋,很难看。这说明什么?我们不善的念头就是染污,水受到染污,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东西不受染污,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善。所以,这才是法界(我们今天讲地球)染污真正的原因。科学技术排出来的这些毒气,这些不好的东西,染污环境那还在其次;人心的染污,这个问题才严重!
所以,不从念头上来改善,用什么方法来改善,帮助这个地球恢复到生态平衡、清净,不究竟,不是究竟的;如果得究竟清净,还是从念头。念头这个事情怎么做法?那就是要教育,教育才是妙法,东西方这一切圣哲的教育。现在世间人看宗教,跟我的看法不一样。世间人看宗教,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迷信,不合乎科学;我的看法跟他们看法不相同。我的看法,宗教是教育,要用现在人归类的方法,宗教应该是社会教育。
诸位想想,世界上著名的这六大宗教,信仰的人数最多。创始的这个人,哪一个不是热心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例子,三十岁大彻大悟,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我们中国还有一位比释迦牟尼佛更早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大彻大悟。开悟比释迦牟尼佛早,但是弘法比释迦牟尼佛迟,各人福报、因缘不一样。开悟之后,逃到猎人队里面去避难十五年,所以开悟十五年之后,差不多将近四十岁才出来弘法。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立刻就弘法,所以三十岁就开始讲经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是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讲经就是跟大家上课,帮助大众破迷开悟。
佛说得好,一切众生苦,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不知道宇宙万法的真相,所以你对於宇宙人生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像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都是错误的念头,所反应的都是不正常的。如何得乐?把错误的念头转过来。所谓伦理道德是自性的性德、常道,本来就是这样的。中国人讲伦常大道,那是大自然,我们现在一般叫大自然,在佛法里面讲法性,性德,这是道!随顺性德,这是德。随顺性德,那是正常的,违背性德是反常的。随顺性德,境界叫一真法界,违背性德之后才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都不正常。但是,十法界愈是向上,跟性德愈接近;愈是往下,跟性德就愈远,距离就愈远,最远的就是阿鼻地狱,一百八十度的违背。所以这才是妙法。
耶稣也是讲经、弘法、教学,他被人害死了,所以在一般来讲他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三年;穆罕默德教学二十多年。这些宗教创始人,各个都是能言善道,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为什么他们那些人讲的话那么样感动人?那么多人跟他学?一直到今天,无数人向往,什么原因?这我在讲席当中也常讲,他本身做到了。什么做到?随顺性德。我们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八德,做到了。做到之后说到,这是圣人,所以能感动人,有那么多人跟他学习;如果说到之后能做到,这是贤人、菩萨;你说到之后,你做不到,叫骗人,那是凡夫。所以人家听到你的话,看到你的行持,他会怀疑:你说得这么好,叫我做,你为什么不做?人家不能相信你。凡跟圣差别就在此地。
今天宗教也得力於科学技术这种方式来宣传,比过去方便太多了。但是宗教里面这些人才,远远比不上过去,原因在哪里?迷失了自性,贪图名闻利养,不能够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六道轮回的因;换句话说,这种心就叫轮回心。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叫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就叫轮回业。你既然是轮回心,你天天拜佛,天天诵经,天天念佛,跟你说你还是造的轮回业。心,《楞严经》上所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是个佛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佛法、都是妙法。所以,文殊菩萨那句话讲得重要,「善用其心」,你要用真心。
什么是真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真心。这个合起来叫大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你念头一起,决定跟这个相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论造什么业,都是净业,无论修什么法,都是妙法,究竟清净!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究竟清净当然平等。我写的这十个字,一个得到了,其他统统具足。清净心决定真诚,不真诚就不会清净;清净心决定平等,不平等就不清净;清净心决定正觉,为什么?他迷了就不清净;清净心一定慈悲,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哪来的清净?所以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了。
在大乘教里面,禅宗、性宗偏重在觉,正觉。所以说入门可以不一样,但是一个得到全都得到,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教下是从正知正见下手,从平等下手,平等这是正,正知正见;净土宗、密宗是从清净下手。所以,佛法走到最后就是三门,觉正净这三门。我们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你们一入佛门,传授给你的就是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把三个门给你。这是入佛之门,也就是成佛之道。三门都能入门,三门都能成佛,一门入了,统统都入;好像一间房子三个门一样,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你所得到的完全相同。
念佛,要知道念佛的目的在哪里?怎么念法?你懂得了,《弥陀经》上跟我们说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就是我们念佛的目的。我们求什么?念佛人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究竟清净;心不颠倒,智慧就生,不迷,没有过失了。用的方法真叫妙法,方法是什么?念佛。念佛怎么是妙法?你想想江本胜水的实验就知道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天天想佛,这还得了!这种殊胜没有法子能跟它相比的,念念心是佛,念念行是佛,念念言是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遍法界虚空界无一不是佛境界,佛境界现前,无比的殊胜;念菩萨,菩萨法界现前。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大众念什么?他不念佛也不念菩萨,他念什么?念钱,贪财,念这个东西。一切都向钱看,钱后面是什么?是地狱、是饿鬼,念到那里去了。念念都是佛,后面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看多殊胜!那才叫究竟清净。所以念佛这个法妙极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给我们介绍,他老人家介绍,就是一切诸佛都肯定,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这样赞叹?就是他的方法太妙了,一句佛号,妙极了。
在这个地方,「当愿众生,皆得妙法」,是不是这句佛号?是的,一点都不错。怎么知道的?《华严经》上末后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这一参,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观察,善财童子这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最重要,他教你这个法门,那就是你一生主修的法门;最后一个导归极乐。你看这一个头一个尾,就肯定这个妙法就是指持名念佛,究竟清净。
法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找到一个真正的妙法,第一妙法,究竟清净,不容易!真的是无量劫来所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这一生才能遇到。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大德给我们说,这叫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大德把这三部经看成一体,同部,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略。《弥陀经》简单,《弥陀经》的内容跟《华严经》的内容无二无别;细说是《华严经》,略说是《弥陀经》。
我们有幸,居然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遇到不容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到一定要抓住,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不要再搞轮回,搞轮回就错了。我希望我们同学们共同来勉励,你看手上拿著一把牙刷,这里头就有这么大的学问。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第五段第二首偈: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这是刷牙的时候,前面是手上拿著牙刷,现在不用杨枝。这是正在嗽口的时候,『当愿众生,其心调净』,我们这是在清洁牙齿,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调和清净心。『噬』这个字有弃粗取精的意思,就是粗糙的我们把它舍弃掉,取其精细。在此地就是弃染污,取清净,用一般的话来说,我们取清洁。牙齿要干净,不能够有东西在牙缝里面,最重要是牙缝跟牙龈,就是牙齿跟牙龈接触这个地方最重要,刷牙的时候也特别著重在这些地方。所以牙刷不适合太硬,毛太硬的不太适合,应当是软一点,年岁愈大愈要用软一些的。这样子要常常洗刷,特别是吃东西之后就要刷牙,就要漱口,要养成这样一个好的习惯。
在此地,把这些脏的东西比喻做烦恼,心里面有烦恼,就像牙齿里面藏著不干净东西一样。我们晓得牙缝跟牙龈最容易藏细菌,细菌是很小的,特别是对身体有害的这些细菌,一定要把它洗干净,用水把它冲去。在这个时候,菩萨在此地教我们,拿著牙刷的时候引发什么样的大愿?正在刷牙的时候又生什么样的大愿?「当愿众生,其心调净」。这个心不是真心,真心就不需要调净,妄心!《华严经》上讲的好懂,妄心是什么心?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在大乘经里面都称之为烦恼。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大乘教里说的,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这些名相,学佛的同学都不陌生,都很熟悉。
断烦恼证菩提,菩提就是觉性,就是本觉。《起信论》上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见思、尘沙、无明本来没有的,本无;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你心里怎么会有这个东西?真心,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清楚「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真心;有了一物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有一物就惹尘埃。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想通、要参透,然后你才懂得怎样把它放下。
大乘教里面说得好,於世出世法(世间跟出世间法)不再执著,执著放下了,在佛法里面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你才晓得,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执著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分别叫尘沙烦恼,还有分别,分别比执著轻,所以分别还是不能见性。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上面还有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不执著的人就到这四圣法界去了。为什么还有四法界?分别浅深程度不同。分别心重的,阿罗汉、辟支佛;分别心很轻的,菩萨、佛,它有四个等级。同样的道理,执著有轻重不同,执著最重的,地狱;执著最轻的,天道。愈往上面去,执著就愈轻,愈往下面,执著愈重,执著不是好事情!哪个不执著?不执著就证阿罗汉,就出六道轮回了。这个事情不能不懂,不能没有高度的警觉,知道这个害处太大了。
我们对人有没有执著?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执著。我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对人、对事、对物样样执著,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念佛都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执著没放下!带业往生,诸位一定要懂得,是带旧业,旧业是什么?你那个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这个可以;不能带现行。现行,你现在还发作,这个没有办法带;如果这个都能带,那各个都往生,不能不知道。所以道场,诸位要常常想到,什么叫道?这个场地大家都修道,道就是把这些一切不善的、心性里头没有的东西放下,这还能执著吗?
三皈依里面「皈依僧,众中尊」,僧的意思,这是梵语,古印度的话,它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团体,僧是团体。众中尊,众是团体,众人在一起不就是团体吗?但是僧这个团体一定是修六和敬的,才称之为僧;没有六和敬,就不称为僧。所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你在家学佛,佛讲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你一个家庭,夫妻两个带两个小孩就四个人,一家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叫僧团。这种团体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那个「尊」就是我们今天讲尊敬的,最值得尊敬的。为什么最值得尊敬?因为你们四个人和睦相处。
和睦头一个条件就是「见和同解」。佛实在是高明到极处!所作所为、所说决定跟法性相应。法性相应的见和同解是什么?没有意见,见和就同解了。我有我的意见,他有他的意见,怎么能和得起来?所有的意见全是妄想。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你怎么会有意见?你有意见就有一物,每个人都有一物,那一物不相同。所以,佛法建立在大家都把成见放弃,见和同解了,这个公平,这话说得太好了。所以佛并不是说你们的想法、看法错误,一定要依照我的,那佛不就是横行霸道?谁会服他?所以佛高明。
起心动念是错误的,你看自性里面,刚才讲了没有执著,执著统统放下,这不就见和同解了!但是怎么样?还有分别,还有妄想,那个不严重,最严重的就是执著;不执著,大概就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还是要向上提升,提升到分别也没有,不但不执著,分别也没有,你就是到四圣法界去了,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四圣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这个佛是相似即佛,相似位中,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他妄想没放下。什么叫妄想?起心动念。
我们冷静细心去思惟,我眼看外面的色相,耳听音声,有没有起心动念?虽然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这时候叫无明,起心动念了。诸位要记住,虽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还没有起来,但还是出不了十法界,无明没破。破无明是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好懂!不起心、不动念,古人用个比喻,比喻得好。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镜子照外面的境界,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虽没有起心动念,但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无明破了。我们再看看刚才跟大家举例子,那一杯水,江本胜实验这杯水。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有没有起心动念?它有!我们给它个善念,它有反应,给它个恶念,它也有反应,那个反应就是它有起心动念,但它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这些物质是什么?物质现象是无明变现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果无明破掉之后,这外头境界有没有?没有,这是假相。这相从什么生的?从无明生的,执著分别使现相产生变化。难得!今天我们从科学上得到了证明,佛讲的话一点没错。使我们想到古代,没有科学技术,古人他就能明了,比我们聪明多了,我们没有他那么高的智慧,但是科学帮了忙,使我们对佛讲的境界我们明白了,我们的信心生起来。整个宇宙,我们今天看就是无明变现的现象,分别执著再产生的变化。我们在这个地方想,所谓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法性土,不带无明,那个报土太殊胜了!诸佛证得,我们人人本有,一点也不稀奇,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境界就现前。你看说得多容易,事实确实是如此。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这一念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一念迷的时候,就变成凡夫,迷得愈重就堕得愈深,就这么个道理。
现实境界里面,你我他三个人在一起,我们三个人的境界不相同。三个人的世界,就是在这个境界里头,我们三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有人感受苦,有人感受乐,有人感受苦乐都没有。你要问这什么原因?答案就是文殊菩萨前头说的这句话「善用其心」,用心不同,你的感受不一样。受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佛在经教里讲得很清楚,苦乐忧喜舍;我们凡夫心有忧喜,身有苦乐,当不苦、不乐、不忧、不喜,这个叫舍。舍受是正常的,但是时间很短,刹那之间,一会儿又起来了;如果永远保持舍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叫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叫真乐,叫极乐;换句话说,相对的境界没有了。相对是二,没有相对的,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不二法门。我们落在二里头。这个境界很冷静思惟,你能够体会到一点,体会到个彷佛。
我们怎样努力契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老师教我们放下。放下再放下,你才能够契入;你不肯放下,永远不能契入。头一个,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佛告诉我们,心性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众生跟佛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就是佛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你自己心里起的,还是你自己把它放下。你要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随顺六道轮回;你把它放下,你就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
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惑,有妄想分别执著;「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明白了,放下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六道、十法界都没有了。所以六道、十法界是幻相,佛在经上举的比喻很好,「梦幻泡影」,哪里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六道是假的,梦中境界,我们要觉悟。天天在学经教,天天在听,为什么还不觉?关键就是放不下。对人、对事、对物有一桩放不下,就是大障碍,障碍你超越六道,障碍你往生净土。
我们从这小小一点,清洁牙齿,就要想到一切众生怎样来调净其心。『诸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见思、尘沙、无明。「噬」在此地可以当作放下来讲。三种烦恼都放下,成佛了。《华严》前面讲得很清楚,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是自己的故乡。回到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还有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真有吗?给诸位说,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确实没有,事上没有,理上有,理上怎么有?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断了,你才超越十法界,但是无明习气没断。
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无明习气不碍事,它也不起什么作用,可是它有。怎么个断法?没有任何方法,有方法就又起心动念。你要晓得一真法界的人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他怎么个修法?没得修,就是让时间长了,慢慢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古人举的比喻举得很好,用酒瓶。酒瓶盛酒,把酒倒尽了,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点酒都没有,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叫习气。倒得干干净净就成佛了,每个瓶子里头统统都倒得干干净净。但是有先倒、后倒的,先倒的,闻闻,味道淡一点;后倒的,闻闻,味道浓一点,这就有差别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干不干净?统统干净。
所以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事上没有,理上有。要什么时候习气才真的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这我们能想像得到。因为你可以做实验,这个实验,这四十二个阶级你就可以用四十二个酒瓶,统统倒干净,擦干净。但是什么?一天倒一个,就有先后了。大概放上三个月,你闻闻看,哪个瓶子一点味道没有,再闻闻那个,还有一点,你就懂得这个道理。
佛说的就没错,三大阿僧只劫之后完全没有了,那叫究竟圆满佛。所以诸位要知道,究竟圆满佛跟分证即佛,实在说,他们的智慧、德能、相好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就是无明习气厚薄有差别,除这个之外没有差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你才晓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最低的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讲四十一品无明,那是讲无明的习气,是这么个说法。这些我们要不搞清楚,永远迷在里面,你的修学信心决定产生障碍;搞清楚、搞明白了,没障碍了,才知道放下重要,不再执著!
修行,要让我们调净其心(我这样念大家好懂),从哪里下手?从人事下手。诸位要知道,对事、对物比较容易,最麻烦的是人!人的麻烦在哪里?人的麻烦,这里头还有宿世的因缘。我以好心对他,他以恶意回报,这怎么办?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所以因果教育就重要了。今天跟明天,道场常住安排两次讲演,今天是普通话,明天是广东话,我们请钟茂森居士跟大家讲现代的因果。
你懂得因果,我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要是懂得三世因果,就一笑了之。过去我对他不好,今天碰到,这冤冤相报!我对他再好,他宿世的怨恨冒出来,我们晓得,我们不要计较,就化解了。对他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就化掉了,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果你还要放在心上,「这个人不能交,我对他这么好他还这样,这恶人」。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不了解三世因果的人,往往就是这样的,冤冤相报不晓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觉悟了才能结束;不觉悟,永远报下去,很苦恼的一桩事情。觉悟了、明白了,你待我再恶劣,我都不会放在心上,我知道这是宿世因果,马上就化解了;一化解,心就清净,不放在心上。我对这个人不好,这个人对我还不错,只有从三世因果里面能找到答案,真的,一点都不假。
早年我在美国,美国有个预言家,还不算太远,是二次大战那时候他过世的。我们看到他的书,中文的译本,这里头有句话很重要。他说全世界的人,任何一个人,一生所遭遇的,无论是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甚至於在日常生活当中小小的事情,都有前因;换句话说,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偶发的,没有前因,突发的事件,没有。换句话说,这正是符合中国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饮一啄是说小事,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那小事,都有前因!这样你才知道因果教育多重要。
我讲教育,在形式上讲有四种,家庭、学校、社会、宗教。讲到教育的内容,我也讲四个,伦理、道德、因果,宗教就是讲的真相,宇宙万法的真相。四个教育的内容不一样,这四个科目偏重在哪个科目,各有不同,浅深有差别,浅深广狭上有差别,这是好的教育。因果很重要!知道有因果,就不会跟人作对,纵然是吃亏,纵然是上当,纵然是受人家侮辱、陷害,心平气和。知道什么?有前因。
佛在经上讲得好,但是很多人疏忽了,说起来各个知道,一遇到事情马上就糊涂,不知道怎么用法。佛给我们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们想想这句话,我这一生所受的,无论在物质上,无论在精神上,所受的,前世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来世我什么果报?你今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就是的。这两句话你要是参透了,因果教育不圆满,也差不多了。凯西说的话跟这个相应,跟中国古人讲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细细把这三个去看看,你就明白了。
我是年轻时候,章嘉大师讲给我听的。《了凡四训》给我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从学佛之后(二十六岁以后)认真改恶向善,起心动念不再想自己,常常替别人想,随著年龄想的范围是愈来愈宽。到八十岁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念头转向遍法界虚空界。再从因果教育上讲,我来世的果报就好了。晚年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人家对我毁谤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我都欢喜接受;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我有感恩的心。怎么叫感恩?在这个境界里面,等於老师考试,看看我的忍辱波罗蜜,看看我的六度功夫到什么境界,一检查就出来。
我的心目当中都是善知识,都是帮助我提升境界的,我怎么不感恩?所以我说出,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修清净心的,修净土的,我们一定要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对立的念头,这很重要。没有对立的念头,才叫平等;没有控制的念头,就不迷惑;没有占有的念头,就没有贪心,贪瞋痴要这样断法。从自己内心里头跟一切人事物、跟世出世间法不对立,就没有瞋恚;不占有,就没有悭贪;不控制,就没有迷惑,贪瞋痴从这里断了。
再高深的不敢谈了,至少我们讲见思烦恼,《华严经》讲的执著,放下了。念佛决定得生,最低限度生凡圣同居土,靠得住的!凡圣同居土肯定是上辈往生;如果功夫好一点的话,就生到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不能再上升?因为你妄想分别没断,只是把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记住,没有对立、没有控制、没有占有,这是见思烦恼放下了。不在这上用真功夫,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的心怎么会安?你的心怎么会平等?心安,《般若经》上讲「远离颠倒梦想」。世界怎么乱,我不乱;世界纵然有很大的灾难,我不会受,没有丝毫恐怖。生死不二,这个世界毁灭,我到更好的地方去了,不会往下堕落。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往生?随时可以往生,随处可以往生,你说多自在、多快乐。
「噬诸烦恼」,我们说白一点,就是放下烦恼,心就净了;心清净,当然你心就安、心就平,你跟任何人相处决定是平等对待,和睦相交。这是今天这个大世界迫切需要的,你自己做到了,就是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典型,做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们自己不做,做不到,就没有感化别人的作用;自己做到了才能感化别人。
由此可知,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原来自行就是化他,因为化他,自己一定要非常认真努力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从十善业做起,从六和敬做起,从沙弥律仪做起。出家加沙弥律仪,在家这三个科目就够了,就圆满,弟子规、十善业、六和敬,在家菩萨!你自己肯做,这叫大慈大悲,为什么?自己做,就带动别人做;自己不做,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感化别人。自己做,认真做,要做得很好,别人还没有受到感动,是自己做得不够。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别人还没有感动的时候,我自己要加紧努力,不够。
进德修业一定要以舜王做榜样,大舜的故事应该要常常讲。他的处境一般人无法承受,他在那个环境里面砥砺德行。认真努力三年,感动他的父母,感动他的弟弟,感动了邻里乡党,感动了当时的国王,尧王。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他能做到,没有别的,完全放下身段才会做到。我们现在做不到是什么?不肯放下,不肯向人低头,有过失,掩饰不肯忏悔,所以你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彻底,原因在此地。真正做不到,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舜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进德修业要向他学习,他的存心、他的用心、他的方法、他的效果。古人说「人人皆可以成尧舜」,就怕自己不肯干;佛法里面说「一切众生应当成佛」,因为你有佛性。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