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七卷) 200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第三段,偈颂最后一首看起。第三段是「就坐禅观」,最后一首: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在这七首偈颂里面,我们看到前面四首讲修行方便,都是属於戒律。五、六两首这是正修,第五首行门,是禅定,第六首解门,是智慧。诸位从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这七首颂里头,把整个佛法的修学全都说出来了,戒定慧三学。方便是戒,「修行於定」是禅定,「若修於观」是智慧,戒定慧三学。这是总的原则、纲领,不但释迦牟尼佛如是,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修行证果,教化众生,总不离这个原则。
你要问为什么?佛法告诉我们,这是性德,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然而然,它就是这样子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的,你要给它想出个理由,你就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只要一落在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就隐蔽了;换句话说,你见不到事实真相。这也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世间?有理由吗?给诸位说,没有理由,法性法尔如是,这才讲得圆满,讲得究竟。你要说理由,你说个理由,他说个理由,理由可多了,反而把问题搞复杂。本来非常简单,为什么搞得那么复杂?聪明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想出一个方式来解说。
今天到末后这首偈,我们要是真正能体会到,就恍然大悟!舍坐,这堂课上完了,腿子放下来,离开讲堂,这堂课上完了。『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这不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怎么样去想它,怎么样去研究它,都叫做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事实。《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彻底放下,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你要问为什么?戒定慧三学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只要放下万缘,性德自然就现前。所以性德不是修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佛教我们修,这是不得已,我们没有见性。没有见性,你就要修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希望在六道里面日子过得好一点。是这么回事!
戒定慧成就了,尤其是慧,达到一定的程度,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时候性德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万德万能、无尽的相好,统统现前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世尊为我们说明的,华藏世界依正庄严;在「往生经」里面,「往生经」就是净土宗的经论,五经一论里面,你看描绘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是自性法尔圆满的显现,不是人为的。起心动念错了,起心动念就把性德扭曲了,产生变化。性德纯净纯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科学家,日本江本博士的实验,究不究竟?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他所实验的没有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无比殊胜的现相,永远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实验的人都有妄想分别执著。法性、法相,法性是你见不到的,你所见到的是法相,法相之体就是法性。你看我们一个善的念头,水的结晶就非常善,好看;恶的念头,它现的相就很丑陋。它随著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在变,这就是唯识所变。当我们没有善恶的时候,它是什么现相?好像它这现相也现,没有什么特别好,特别坏,这是什么境界?无明!出不了十法界,不是真正智慧,真正智慧是离妄想分别执著;不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在法相里面现不出来。如果实验的人真正能离妄想分别执著,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那么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相就在那一滴水里面看到了。诸位老同修,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个叫诸法实相,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更就不必说,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华严境界。用在十法界有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三个人也好,四个人也好,各人是各人的境界。你说有两个人境界是相同的吗?没有,决定找不到。到什么时候两个人境界相同?到「以定伏心,究竟无余」那个时候相同,只有究竟果地相同。等觉菩萨接近相同,还是不同,为什么?最后那一品无明没有破,这个无明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前面讲得很多,习气没有断。这个境界六道凡夫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佛讲不可思议。佛这句话很慈悲,你想不想知道佛的境界?你要想知道佛的境界,佛就告诉你,怎么样才能见到?你不要用思想,你不要用言语,你就知道了;你还用思想,还用言语,做不到,你决定达不到。佛这句话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了,听的人呢?听的人会错会了意思。「不可思议是没办法想,没办法说」,我们把意思错会到这边,这是错会了意思。佛讲「如实」,就是诸法实相,怎样见到?不可思,不可以起心动念;不可议,不能分别执著,真相大白!原来就在此地,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法,无不皆是。
这是说「观诸行法」,行法就是十法界;「悉皆散灭」,这什么境界?又回归到一真法界。你要对十法界一切行法有分别、有执著,不肯放下,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散不灭。虽无散灭,但是怎么样?无常。你看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现在讲的植物、矿物,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叫什么?这叫无常。这里头的意思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一分有一分的受用,真实的受用,体会二分有二分的受用,这个受用是真的,这个受用不是假的。
佛法里头所谓法喜充满,孔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从前念书人常常说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他们人生的乐趣,大家很赞叹,很羡慕;而那种境界,你不是颜回,你不是孔子,你体会不到。学颜回、学孔子,在中国古代,孟子学得最像,所以儒家也就用孔孟之道代替它,说孔孟就是说儒家,孟子入孔颜的境界。在佛门里面,一些祖师大德真正做到了戒定慧,也能够达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名词虽然不一样,境界相同,都是离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的入这个境界,诸佛如来之乐他得到了,这个乐超过孔颜太多了。
我们可以说,孔颜之乐是天道,世间的圣人,诸佛如来之乐,那才达到究竟。你要问为什么我们这样肯定的说?没有别的,你从理论上去想,必然如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了,宇宙万物、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众生有感,自然有应。就像一杯水一样,我动个念头,你动个念头,他动个念头,一杯水在这里,水对我的反应,跟对你的反应,跟对他的反应,不一样!同一个处所,一杯水在这个地方,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三个人感的心不一样,它应的境界不一样。这什么回事情?
我还说一桩事情给诸位听听,好像是在一九八二年,圣一老法师。那个时候还年轻,他大概才四十多岁,这三十多年前。他告诉我,中国那时候还没有完全开放,他跟几位同参道友到普陀山潮音洞去拜观音菩萨。听说那个地方感应很显著,到那里去拜,能看到观音菩萨现身。三个出家人,当地还有位官员陪同他们,在洞口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很欢喜,同时间、同地点。拜了半个小时之后,那个官员催促他们,时间太久了,应该要离开了。离开之后彼此询问,你看到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圣一法师看到的观音菩萨是戴毗盧帽,身是金色的,毗盧帽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金色的。另外一个法师他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就像我们通常塑造的白衣观音像,是彩画的,这个大家很熟悉;还有一位法师看到的是比丘相,就是出家人,出家比丘相。
三个人同时、同处都看到了,不一样。什么原因?都是有感有应,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你感的心态不相同,应的相不一样,就跟我讲水实验那个结晶的状况完全相同。同时同处,一万个人起心动念对著这杯水,就有一万种不同的结晶,决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这是江本博士告诉我的,他做了十年的实验,几十万次的实验,他说从来没有发现两个结晶完全相同。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结晶也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个人的念头起心动念不一样!虽是善念,善的程度不相同,所以那个好的结晶,你仔细去观察,大同小异,不完全一样。这就是妄心念念不相同,相似,不相同。到什么时候才相同?如来果地,无始无明习气断尽,这个时候相同,呈现的(所以叫一真)没有变化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所见的完全一样,叫一真。
这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大致的状况,我也是尽我的能力把它说出来。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古以来,潮音洞门口拜观音菩萨的人多少?太多太多了。观音菩萨所示现的相,绝对不会说两个人看到是相同的。就是一个人,像圣一法师,过了一天或是过两天,再到潮音洞里去拜半个钟点,看观世音菩萨的相会不会一样?不一样;处所一样,时间不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十法界(十法界都叫做世法)无常。你要问为什么无常?你的念头无常。念头之微细,我们凡夫觉察不到,虽然是自己的念头,自己念头都觉察不到,你怎么能够觉察到别人?前念、后念,念念不相同,念念不一样,无论是善念、是恶念都不一样,无记也不一样。
你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人的一生,最可贵的、最殊胜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求定慧!这就是自性,就是儒家讲的本善,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能把这个找到,你这一生没有白活。生生世世都迷失了自己,现在把自己找回来了,自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门。我跟佛不二,我跟众生不二,我跟宇宙不二,入不二法门。这就叫做明心见性,这就叫做华藏世界、极乐世界。
所以末后这首偈,下座了,这首偈的意思是彻底放下,身心世界了不可得,你不放下,错了。放下不是不要,放下,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放下执著,不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在佛法里面,佛说得非常明显,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六道没有了。人还在六道,六道里面苦乐忧喜舍没有了,六道里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吉凶祸福、贪瞋痴慢没有了,放下了,六道是什么?原来六道就是声闻法界!你看境界随心转,随著念头转。你住声闻法界,跟大众在一起,他们住人法界,你住声闻法界,声闻法界跟人法界不二。如果你更进一步,分别也放下,你住菩萨法界,菩萨法界跟我们人道法界也是不二。天台大师讲百界千如,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连起心动念都断掉,你住一真法界,你住华藏世界,念佛的人住极乐世界。华藏、极乐跟我们这个世间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为什么有二?用心不一样。文殊菩萨在这品经里面,一开端教导我们,「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像这七首偈颂,前面六首胜,无比的殊胜;最后这首妙,妙是不著相,妙是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跟众生没有差别,比众生做得更圆满,做得更杰出、更殊胜,不著相。众生做得再殊胜,不妙,为什么?著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舍掉,不知道这个东西是虚妄的。
道家老子的思想与佛接近,《老子》一开端跟我们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这个意思显示出来了。道,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言谈,不是道!道是什么?道是自性,道是清净心,真心里面本来无一物。本来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你怎么能去想它?你一想,就落在分别里头,你一说,落在执著里头,所以那不是常道。常是永恒不变,这是常。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每个人说法不一样,所以这个世间许多学者专家发表许多的言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都有一篇大道理。老子来做个总的评审,「非常道」,总评的评语就是非常道。大家都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常道就现前。
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你想都不能想,想就是思,不可思议!不能想,不能说。妙,真的就是妙在此处。不能想,不能说,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了四十九年。这个也妙,为什么妙?说了四十九年,真的他没有起心动念,妙在这里!释迦牟尼佛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这叫做理事不二,自他不二。从相上看是二,从性上看不二;从事上看是二,从理上看不二。这种观慧才能解决今天社会无有穷尽的复杂问题。
这个社会在在处处充满了对立、疑虑、矛盾、冲突,已经严重到了恐怖的程度,没有人不担心。甚至於还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一个疑问,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能不能平平安安度过这个世纪,就是二十一世纪,也就是说公元二千一百年,能不能还能度过这一百年?怕的是毁灭。这些话不是普通人说出来的,我们听了之后感触很多,这个世界能不能救?如果诸位契入大乘,深入《华严》,我相信你是非常乐观的。有没有救?有。大乘教的理论与方法无比的圆满,有能力应变,有能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回头是岸。可是就是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认识;确实有效,没有人愿意用它,那就没有法子。但是哪个人觉悟、明白了,这个人就得救了,宗教里头讲的话得救了,佛门里面说得度了。
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得度的人可以移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世界无量无边,你到哪个世界去?这是佛家常讲的缘分,缘分相同,感应道交。有爱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总会跟一群都是有爱心、有慈悲心的人,他们会聚在一起。所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他就会自然聚集在一块,感应!现在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决定是善的。佛菩萨,用现在人的说法是已经回归自性,自性是纯净纯善,他介绍我们的道路、方向决定正确。我们要有信心,依循他的教诲认真努力修学,必定能达到目的地。你想作佛,你就入佛境界,跟诸佛在一起;你想作菩萨,你就入菩萨境界,跟众菩萨在一起。确确实实佛法所讲的,心想事成。
我们对宇宙人生想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给诸位说,将来能在一起吗?不可能!夫妻再好,过去生中的缘分,缘分有时节因缘。你们在一起,或者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终归要分手。分手之后,来生能不能再聚在一起?靠不住。为什么?两个人的想法、看法不尽相同,他怎么会到一个法界?尤其在现代的社会,更难,从前社会还比较容易一点,我们还会相信。为什么?从小都接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丈夫懂得一生忠於妻子,妻子懂得一生忠於丈夫,来生来世还会有缘分,这个我们相信。现在没有了,古时候离婚的事件太少了,很少听说,很少有记载;现在离婚是家常便饭,太平常了。
这就是家庭结构有了问题,家庭是社会基层的组织,像一个人身体上的细胞一样,基本组织。这个基本组织破坏了,一个人身体的细胞要是坏的很多,他怎么不生病?由此可知,要真正讲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除了用儒、佛(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还要加上因果教育),很难落实。人人懂得大乘,知道万法皆空,无所有,不可得,人生在世应当做出舍己为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性德,这是正确的,这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不断使自己的灵性向上提升。决定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是叫自己堕落,堕落的结果在三恶道。这都是事实,你要怎么样去认知,你要怎么样去证实,你的信心就坚定了。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四段,「将行披挂时六愿」。这个标题我们看起来不太习惯,如果换句话来说,大家就很清楚,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穿著衣裳,穿衣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地方讲披挂?诸位要知道,经典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一直到今天,诸位到印度去你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衣跟我们的衣不一様,他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下面叫裳,衣裳,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裙子,围裙。围裙要用腰带束在身上,叫挂;衣是披在身上,所以叫披挂。跟中国完全不相同,中国的衣服比他们复杂,制作的时候有领子、有襟、有袖。所以穿著,中国人说穿著,他们叫披挂。
我们现在出家人这件袈裟,这个叫袈裟,这件你看是一块布,但是缩小了,大概只有印度披的衣三分之一这么大。印度的衣是很大,整个包在身上,围绕在身上,做事情的时候,把他右手露出来,偏袒右肩,好做事。我们现在也是偏袒右肩,所以这边是披上,右手露出来。只是我们今天用扣环,扣环是很后才有。在中国唐代的时候还没有扣环,那时候是用带子,用带子系起来,现在在日本可以看到,在韩国可以看到。只有中国用扣环,当然比带子省事多了。可是日本现在的袈裟愈来愈简单,现在的袈裟是很小一块,很小的,也是像这个,缩小了。平常他们穿西装,放在西装口袋里。如果有法会,拿出来(就像我们念珠一样)套在脖子上。是一种象徵性的,愈来愈简单,这些变化我们统统都要晓得。这段一共有六首偈,就是我们穿衣。请看第一首: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经文要接著前面的意思来看,你看前面「舍跏趺坐」,跏趺是盘腿,舍跏趺坐就是腿放下来了。腿放下来,脚还没有著地,还没有站起来,还坐在那个地方,腿放下来。这首偈是站起来了,『下足住时』,住是站,站起来的时候。一堂功课刚刚做完,功课里面,前面跟诸位说过,有解门、有行门,行门放在前面就是重视行门。
我们道场供养佛菩萨的形像,这个意思要懂。为什么一定是供养一佛二菩萨?通常都是这个供养法,这什么意思?表法的。佛是代表理、性,菩萨是代表事、行,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佛没有说法的。菩萨代表从体起用,用就有表示、有说法,用!佛应化在十法界,是菩萨身,这个有说的。在用的里面又开为两门,一个行门,一个解行,所以用两位菩萨来代表。我们净土宗,观音菩萨代表行门,就是此地讲的禅定,行门;大势至菩萨代表解门,解行相应。你看观音菩萨,在我们看起来,我们面对面,在我们的右手,大势至菩萨在我们的左手。我们中国是右为大,你看写对联,这面是上联,这边是下联。要是就阿弥陀佛的方位来说,阿弥陀佛的左手是上,右手是下。观音菩萨在右手,这就是行门摆在第一,解门摆在第二,这个不可以搞错的;如果观音、势至位子颠倒,表法的意思就错了。说明净宗重行,决定是解行相应。
华严三圣表法就不一样了,华严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上首是文殊菩萨,下首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在我们,像净土宗的摆法,是大势至菩萨的位子,文殊菩萨是观世音菩萨这个位子;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左手是文殊,右手是普贤,这是教下。教下是解门放在上首,行门放在下首,你看看这个经一开端都是讲解。你看十信菩萨,到这品才讲行门,前面「光明觉品」是解。你从表法来看,你就懂得了,他是哪个放在第一。教下是解放在第一,解后起修;宗门是行放在第一,悟后起解。这就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教学方法就不一致,净土宗也是行摆在第一,行解相应。
原本念佛堂里面不讲经的,真的是一句佛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决定往生。为什么现在我们念佛堂要提倡听经?道理在什么地方?现在人的根性比不上古人,古人忠厚老实,一句佛号死心塌地,没有妄念,没有邪思,容易成就。现在人不行,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杂念多,邪知邪见多,又何况社会上的诱惑。心是散乱的,所以要提倡经教,经教是帮助你明理。特别是《华严》,《华严》讲得详细,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会放下,你才会不接受社会这些诱惑。你了解得愈深刻,你才知道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善恶、是非,你才有能力辨别。否则的话,听听人家说,「有道理」,随著别人知见走了,这个太可怕了。道理是有,透不透彻?圆不圆融?这个很重要!不透彻、不圆融,做起来开头好像有效,过一段时期就变质了,你没有办法长时期维持著稳定,这个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这个社会,外国有许多学者专家很佩服,说中国过去的帝制做得很成功。从公元二百多年,汉高祖统一了中国,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来,我们国家制度改变也不过就一百年,过去全是帝制。能够维持这么久,而且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在一般讲中国这个社会是个和平的社会,和平安定。两千年来,靠什么?外国人不懂,以为这是帝王的权术、策略,这个看法就有偏,这是对中国了解得片面的,不够透彻。这也难怪,为什么?现在一般人讲,他头脑里头没有这个细胞,他怎么会想得到?
中国的长治久安,安定和平,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是跟自性贴近,相应。违背自性的,决定出乱子,有麻烦;与自性相应的,不会。外国人也懂得,古圣先贤的教诲跟这些宗教,核心就是爱,这他们也发现了,他们也懂得。爱心怎么样去培养?他就不知道了,没有说出爱心是天性,爱心是本性,不是习性,这是外国人很少说的,本性。马鸣菩萨讲「本觉本有」,爱心是本觉;说人性是不善的,那个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古代帝王统治中国,我觉得他不是权术,他是爱心,他是道德,是伦理。这都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才能长治久安;与性德相违背,纵然能够收一时之效,时间长了就会有问题产生。
这是放下腿站起来的时候,「下足住时」,住是站起来,『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发这样的愿。从这个愿就能体会到,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所以古人说,不仅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不读《华严》不知道佛菩萨心量之大。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量拓开?这个教科书真的是有史以来第一好的教科书。我的老师说,《华严经》是佛经里面的哲学概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科书,东西方的这些学术都不能跟它相比。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到哪里去找?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他把《华严》介绍给我。那时候这个书我还没看过,从他教诲当中晓得有这么一部好书。起心动念不是讲自己,不是讲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於我们今天讲全世界,世界观;它这是宇宙观,念念「当愿众生」,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一个都不漏。
「心得解脱,安住不动」,这两句话从哪里来的?与前面上课连著的,心得解脱是解门,安住不动是行门。就是前面第五、第六这两首偈,「若修於观」,你看「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这是心得解脱。「修行於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这是安住不动。课堂里所学的,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里面我们必须要记住,菩萨自己做到,才当愿众生;自己要没做到,我们今天讲,拿什么帮助众生?在佛法里面讲,自己没有做到,拿什么功德回向给别人?回向就是现在的话说与大家分享,这是功德。提醒大众,我已经契入了,真实不虚,你要能这样做你也能契入,自己做个好样子给别人看。诸佛菩萨在十法界现身说法,给我们表演,宇宙之间,只有这桩事情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你看这个意思多好,多圆满!站起来之后当然就要离开讲堂,就是离开道场,离开道场要举步。
【若举於足。】
这就开步走了。
【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在我们现前,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净行品」,是不是我们要把这一百四十一愿就在我们现前落实?我们现在不必敷座而坐,现在都有椅子。当我们坐下来之前,一定会先看看,这椅子干不干净?如果不干净把它擦一擦,自己坐下来。看看椅子干不干净,也等於敷座而坐。可是我们今天坐的时候没有盘腿,这个意思都要懂。我们起来的时候,起立了,这就是下足住时,住是站起来。课上完了,我们离开讲堂,『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出生死海」是出六道轮回,出十法界。
六道轮回里面两种生死都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两种生死都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分段生死没有了,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讲六道,大别来说,譬如人到世间来,出生,投胎、出生一直到这一生寿命到了,死了,这叫一个阶段,这一生叫一个阶段。死了之后他又去投胎,随著他的业力牵引著,他到哪一道去投胎,这个佛在经上都讲得清楚。「强者先牵」,业力,哪个业力强大,先去投胎。如果你这一生善念很强,你的善念超过你的恶念,你一定先到三善道投胎,一定是这样的;如果这一生做人,恶念多,善念少,恶的念头太强,你来生就到三恶道去投胎。强者先牵,牵引你去投胎去,这个叫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这是广义的。
如果就佛真实义来说,我们这个身体确实是分段生死。我们自己能不能觉察?不能觉察。念念都是一段,念念太微细,我们不好懂。我们举个例子,一天算是一段,昨天这一天过去,是不是死掉了?还能回来吗?不能回来了,这是讲一天一天的。再跟你说细一点,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这一个小时过去,这个小时能回来吗?一个小时有六十分钟,这一分钟过去,就死了,不能再回来了,一段一段。分到了极限之处,刹那生灭。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说念念不住,这是实相,诸法实相。不但是人,所有一切法没有常住的,而是刹那生灭。我们好像看到人还能够活个几十年,世间有很多东西住在这个世间有几百年的,几千年的,统统都是刹那生灭。缘比较殊胜一点的,相续相,绝对不是一个,相续相。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但是这种微密观照的人实在说不多,这要很细心的人才行,粗心大意他觉察不出来。
佛教我们这些方法非常可贵,让我们细心去观察,虽然不能够彻底了解宇宙真相,逐渐能够接近。开始虽然能够明白个一分、二分,这一分、二分就起很大作用,能够纠正我们许多的错误。念念当中出生死海,这就是了不起的一个正觉,这六道生死轮回一切无常,还想干吗?无量劫来,佛在经上讲,「生死疲劳」,次数太多了。觉悟的人希望我这一生是最后一次,来生不再干了;真正高明的人,真正觉悟的人,昨天过去了,六道轮回的事情应该要把它断掉,从今天起我就不干,不再干轮回的事情,不造轮回业。怎样才能不造轮回业?要把轮回心舍掉,就不造轮回业。轮回的心是什么心?执著心。於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物坚固执著,这是轮回心;轮回心舍掉,就不造轮回业,你不造轮回业,你来生决定不受轮回。
那我们要问,我们现在要怎样才不造轮回业?佛祖都教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你看看阿弥陀佛跟我们六道相不相应?三善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再跟诸位说,四圣法界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在一真法界,极乐是一真法界。这不就明白了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放下一切分别妄想执著,念佛堂堂主常说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这就是出生死海,这就是具众善法。所以这一句佛号叫万德洪名,就是具足一切善法。
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几次,隋唐那个时代高僧大德,包括日本、韩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高僧大德们。他们曾经也打了个妄想,想到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了这么多,哪一部经足以代表一切法,就是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用一部经来做代表。结果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共同承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家称《华严经》为经中之王,根本法轮。法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科书,基本的教科书。《华严》一展开,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浓缩起来,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几乎大家都肯定的。
这是一切法门找到个代表,还有没有更简单的经典,能够代表《华严经》、包括《华严经》?一部一部追!这一追究,《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华严》的纲要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经》,《华严经》称为大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小本《无量寿经》,更简单了。《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哪一段经文?这都是祖师大德们替我们归纳,替我们去找到的,四十八愿。《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最重要的是哪一愿?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祖师大德给我们提出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临命终时,十念必生」。
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展开来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是《华严经》,《华严经》再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找到最后找出了,原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核心,这样子你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不是具众善法?一点都没错。可是我们今天念佛,不会念,怎么不会念?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还夹杂著妄想,不会念!古大德教导我们的没错,一心称念,《无量寿经》上说「一向专念」,向是方向,不能够夹杂。古来大德教导我们,念佛法门的秘诀有三,第一个是不怀疑,第二个是不夹杂,第三个是不间断;你能做到这三句,确实具足无量无边的善法。
这个三句都不容易,你对念佛法门有没有疑惑?有疑,你的信心就不是真的。怎么知道你有疑?你放不下世缘,这就是疑惑;如果真的相信,不怀疑,叫你放下身心世界,真的放下,那就是没有疑惑,一心专念。在我们近代,距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远,不到半个世纪,倓虚法师给我们讲的。他的老师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有个徒弟做锅漏匠的,提起来香港很熟悉。我听到这个故事是从录音带上听到的,香港有个同学(那时候我在美国)他们寄两个录音带给我。倓虚法师在香港佛七当中的开示,两个带子,其中有一个带子讲到这个故事。
锅漏匠,什么叫锅漏匠?现在没有人懂了,就是补锅、补碗。像这种磁器打破了,还能把它补起来,再使用。这现在没有了,现在科技发达,产品不但比从前多,而且比从前进步很多,数量也大量的增加,打坏了都丢掉,不要了。在从前不是,物资非常缺乏,锅碗打破了,把它补起来。这个我小时候都见过,很苦的一种工作。他做这个工作太辛苦,所以以后找到谛闲法师,他跟谛闲法师从小一起在乡村里面长大,所谓童年的玩伴。日子过得很辛苦,看到他出家不错,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就想跟他出家。
谛闲法师说不行,你出家,年岁太大了,四十多岁了,不认识字。他说你现在学经教,你不认识字,你在寺院里头学这个五堂功课,唱念你也不会,太笨了,你怎么能出家?结果这个人心很坚定,赖著不走,非答应不行。到最后,谛闲法师被他搞得没有法子,就跟他谈条件,他说「行,你要出家,你一切都要听我的」。他说「没有问题,我什么都听你的」,这才给他剃度。剃度之后,寺庙里不能住,寺庙大众也瞧不起他,你这五堂功课不会做的话,你寺庙怎么能住?
所以到温州乡下,那时候有很多小庙没住人的,找了个小庙,让他去住。附近找几个护法,照顾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很简单。很难得,还有个老太婆发心给他烧饭。谛闲法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什么都不要想,专念这一句」。他是真听话,就在这个小庙,三年没出门,就念这句阿弥陀佛,念到三年多,他真的成就了。这一天给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我要进城,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他进城去看看朋友,还有些亲戚朋友,去看看,实际上去辞行的,他也不讲,看看朋友。回来之后,跟老太婆讲,明天不要替我烧饭了。老太婆心里想,昨天他出去看朋友,可能明天是朋友请他吃饭。
所以到第二天中午,她还是到庙里来看看,看看法师有没有吃饭?结果到庙里来一看,叫他没有人答应,最后在房间里面看到,站在那里,叫不答应。走到面前仔细一看,死了,她吓呆了,从来没有看到人站著死的,他站著走的。这才赶紧告诉几个护法,护法大家来一看到,也很希有,很惊讶,赶紧派人到观宗寺给谛闲老和尚送信。谛老那时候在观宗寺做知客师,还不是住持,观宗寺的知客师。听到这个讯息赶紧下乡来,一去一往三天,你看他这个徒弟死了以后站三天。看到之后,谛闲法师很高兴,「你总是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那是中国丛林方丈住持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你」!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你看一句佛号念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没有生病。走得那么自在,那么潇洒,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
一句阿弥陀佛,「具众善法」,像他那样才行,他真正做到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所以谛老这个方式太好了!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再念,三年时间。以后我读《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都是三年到五年成就的。曾经有同修问过我,是不是他们寿命到了?我想不是的,哪有那么巧?寿命到了,几个人可以,不能有那么多人。不是寿命到,他是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不要这个身体,可以提早去。生死自在!他在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希望早一天往生,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出生死海,具众善法」,一句六字洪名。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第三段,偈颂最后一首看起。第三段是「就坐禅观」,最后一首: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在这七首偈颂里面,我们看到前面四首讲修行方便,都是属於戒律。五、六两首这是正修,第五首行门,是禅定,第六首解门,是智慧。诸位从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这七首颂里头,把整个佛法的修学全都说出来了,戒定慧三学。方便是戒,「修行於定」是禅定,「若修於观」是智慧,戒定慧三学。这是总的原则、纲领,不但释迦牟尼佛如是,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修行证果,教化众生,总不离这个原则。
你要问为什么?佛法告诉我们,这是性德,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然而然,它就是这样子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的,你要给它想出个理由,你就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只要一落在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就隐蔽了;换句话说,你见不到事实真相。这也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世间?有理由吗?给诸位说,没有理由,法性法尔如是,这才讲得圆满,讲得究竟。你要说理由,你说个理由,他说个理由,理由可多了,反而把问题搞复杂。本来非常简单,为什么搞得那么复杂?聪明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想出一个方式来解说。
今天到末后这首偈,我们要是真正能体会到,就恍然大悟!舍坐,这堂课上完了,腿子放下来,离开讲堂,这堂课上完了。『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这不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怎么样去想它,怎么样去研究它,都叫做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事实。《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彻底放下,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你要问为什么?戒定慧三学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只要放下万缘,性德自然就现前。所以性德不是修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佛教我们修,这是不得已,我们没有见性。没有见性,你就要修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希望在六道里面日子过得好一点。是这么回事!
戒定慧成就了,尤其是慧,达到一定的程度,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时候性德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万德万能、无尽的相好,统统现前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世尊为我们说明的,华藏世界依正庄严;在「往生经」里面,「往生经」就是净土宗的经论,五经一论里面,你看描绘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是自性法尔圆满的显现,不是人为的。起心动念错了,起心动念就把性德扭曲了,产生变化。性德纯净纯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科学家,日本江本博士的实验,究不究竟?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他所实验的没有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无比殊胜的现相,永远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实验的人都有妄想分别执著。法性、法相,法性是你见不到的,你所见到的是法相,法相之体就是法性。你看我们一个善的念头,水的结晶就非常善,好看;恶的念头,它现的相就很丑陋。它随著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在变,这就是唯识所变。当我们没有善恶的时候,它是什么现相?好像它这现相也现,没有什么特别好,特别坏,这是什么境界?无明!出不了十法界,不是真正智慧,真正智慧是离妄想分别执著;不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在法相里面现不出来。如果实验的人真正能离妄想分别执著,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那么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相就在那一滴水里面看到了。诸位老同修,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个叫诸法实相,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更就不必说,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华严境界。用在十法界有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三个人也好,四个人也好,各人是各人的境界。你说有两个人境界是相同的吗?没有,决定找不到。到什么时候两个人境界相同?到「以定伏心,究竟无余」那个时候相同,只有究竟果地相同。等觉菩萨接近相同,还是不同,为什么?最后那一品无明没有破,这个无明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前面讲得很多,习气没有断。这个境界六道凡夫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佛讲不可思议。佛这句话很慈悲,你想不想知道佛的境界?你要想知道佛的境界,佛就告诉你,怎么样才能见到?你不要用思想,你不要用言语,你就知道了;你还用思想,还用言语,做不到,你决定达不到。佛这句话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了,听的人呢?听的人会错会了意思。「不可思议是没办法想,没办法说」,我们把意思错会到这边,这是错会了意思。佛讲「如实」,就是诸法实相,怎样见到?不可思,不可以起心动念;不可议,不能分别执著,真相大白!原来就在此地,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法,无不皆是。
这是说「观诸行法」,行法就是十法界;「悉皆散灭」,这什么境界?又回归到一真法界。你要对十法界一切行法有分别、有执著,不肯放下,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散不灭。虽无散灭,但是怎么样?无常。你看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现在讲的植物、矿物,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叫什么?这叫无常。这里头的意思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一分有一分的受用,真实的受用,体会二分有二分的受用,这个受用是真的,这个受用不是假的。
佛法里头所谓法喜充满,孔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从前念书人常常说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他们人生的乐趣,大家很赞叹,很羡慕;而那种境界,你不是颜回,你不是孔子,你体会不到。学颜回、学孔子,在中国古代,孟子学得最像,所以儒家也就用孔孟之道代替它,说孔孟就是说儒家,孟子入孔颜的境界。在佛门里面,一些祖师大德真正做到了戒定慧,也能够达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名词虽然不一样,境界相同,都是离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的入这个境界,诸佛如来之乐他得到了,这个乐超过孔颜太多了。
我们可以说,孔颜之乐是天道,世间的圣人,诸佛如来之乐,那才达到究竟。你要问为什么我们这样肯定的说?没有别的,你从理论上去想,必然如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了,宇宙万物、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众生有感,自然有应。就像一杯水一样,我动个念头,你动个念头,他动个念头,一杯水在这里,水对我的反应,跟对你的反应,跟对他的反应,不一样!同一个处所,一杯水在这个地方,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三个人感的心不一样,它应的境界不一样。这什么回事情?
我还说一桩事情给诸位听听,好像是在一九八二年,圣一老法师。那个时候还年轻,他大概才四十多岁,这三十多年前。他告诉我,中国那时候还没有完全开放,他跟几位同参道友到普陀山潮音洞去拜观音菩萨。听说那个地方感应很显著,到那里去拜,能看到观音菩萨现身。三个出家人,当地还有位官员陪同他们,在洞口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很欢喜,同时间、同地点。拜了半个小时之后,那个官员催促他们,时间太久了,应该要离开了。离开之后彼此询问,你看到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圣一法师看到的观音菩萨是戴毗盧帽,身是金色的,毗盧帽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金色的。另外一个法师他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就像我们通常塑造的白衣观音像,是彩画的,这个大家很熟悉;还有一位法师看到的是比丘相,就是出家人,出家比丘相。
三个人同时、同处都看到了,不一样。什么原因?都是有感有应,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你感的心态不相同,应的相不一样,就跟我讲水实验那个结晶的状况完全相同。同时同处,一万个人起心动念对著这杯水,就有一万种不同的结晶,决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这是江本博士告诉我的,他做了十年的实验,几十万次的实验,他说从来没有发现两个结晶完全相同。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结晶也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个人的念头起心动念不一样!虽是善念,善的程度不相同,所以那个好的结晶,你仔细去观察,大同小异,不完全一样。这就是妄心念念不相同,相似,不相同。到什么时候才相同?如来果地,无始无明习气断尽,这个时候相同,呈现的(所以叫一真)没有变化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所见的完全一样,叫一真。
这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大致的状况,我也是尽我的能力把它说出来。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古以来,潮音洞门口拜观音菩萨的人多少?太多太多了。观音菩萨所示现的相,绝对不会说两个人看到是相同的。就是一个人,像圣一法师,过了一天或是过两天,再到潮音洞里去拜半个钟点,看观世音菩萨的相会不会一样?不一样;处所一样,时间不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十法界(十法界都叫做世法)无常。你要问为什么无常?你的念头无常。念头之微细,我们凡夫觉察不到,虽然是自己的念头,自己念头都觉察不到,你怎么能够觉察到别人?前念、后念,念念不相同,念念不一样,无论是善念、是恶念都不一样,无记也不一样。
你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人的一生,最可贵的、最殊胜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求定慧!这就是自性,就是儒家讲的本善,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能把这个找到,你这一生没有白活。生生世世都迷失了自己,现在把自己找回来了,自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门。我跟佛不二,我跟众生不二,我跟宇宙不二,入不二法门。这就叫做明心见性,这就叫做华藏世界、极乐世界。
所以末后这首偈,下座了,这首偈的意思是彻底放下,身心世界了不可得,你不放下,错了。放下不是不要,放下,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放下执著,不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在佛法里面,佛说得非常明显,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六道没有了。人还在六道,六道里面苦乐忧喜舍没有了,六道里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吉凶祸福、贪瞋痴慢没有了,放下了,六道是什么?原来六道就是声闻法界!你看境界随心转,随著念头转。你住声闻法界,跟大众在一起,他们住人法界,你住声闻法界,声闻法界跟人法界不二。如果你更进一步,分别也放下,你住菩萨法界,菩萨法界跟我们人道法界也是不二。天台大师讲百界千如,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连起心动念都断掉,你住一真法界,你住华藏世界,念佛的人住极乐世界。华藏、极乐跟我们这个世间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为什么有二?用心不一样。文殊菩萨在这品经里面,一开端教导我们,「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像这七首偈颂,前面六首胜,无比的殊胜;最后这首妙,妙是不著相,妙是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跟众生没有差别,比众生做得更圆满,做得更杰出、更殊胜,不著相。众生做得再殊胜,不妙,为什么?著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舍掉,不知道这个东西是虚妄的。
道家老子的思想与佛接近,《老子》一开端跟我们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这个意思显示出来了。道,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言谈,不是道!道是什么?道是自性,道是清净心,真心里面本来无一物。本来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你怎么能去想它?你一想,就落在分别里头,你一说,落在执著里头,所以那不是常道。常是永恒不变,这是常。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每个人说法不一样,所以这个世间许多学者专家发表许多的言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都有一篇大道理。老子来做个总的评审,「非常道」,总评的评语就是非常道。大家都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常道就现前。
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你想都不能想,想就是思,不可思议!不能想,不能说。妙,真的就是妙在此处。不能想,不能说,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了四十九年。这个也妙,为什么妙?说了四十九年,真的他没有起心动念,妙在这里!释迦牟尼佛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这叫做理事不二,自他不二。从相上看是二,从性上看不二;从事上看是二,从理上看不二。这种观慧才能解决今天社会无有穷尽的复杂问题。
这个社会在在处处充满了对立、疑虑、矛盾、冲突,已经严重到了恐怖的程度,没有人不担心。甚至於还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一个疑问,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能不能平平安安度过这个世纪,就是二十一世纪,也就是说公元二千一百年,能不能还能度过这一百年?怕的是毁灭。这些话不是普通人说出来的,我们听了之后感触很多,这个世界能不能救?如果诸位契入大乘,深入《华严》,我相信你是非常乐观的。有没有救?有。大乘教的理论与方法无比的圆满,有能力应变,有能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回头是岸。可是就是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认识;确实有效,没有人愿意用它,那就没有法子。但是哪个人觉悟、明白了,这个人就得救了,宗教里头讲的话得救了,佛门里面说得度了。
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得度的人可以移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世界无量无边,你到哪个世界去?这是佛家常讲的缘分,缘分相同,感应道交。有爱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总会跟一群都是有爱心、有慈悲心的人,他们会聚在一起。所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他就会自然聚集在一块,感应!现在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决定是善的。佛菩萨,用现在人的说法是已经回归自性,自性是纯净纯善,他介绍我们的道路、方向决定正确。我们要有信心,依循他的教诲认真努力修学,必定能达到目的地。你想作佛,你就入佛境界,跟诸佛在一起;你想作菩萨,你就入菩萨境界,跟众菩萨在一起。确确实实佛法所讲的,心想事成。
我们对宇宙人生想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给诸位说,将来能在一起吗?不可能!夫妻再好,过去生中的缘分,缘分有时节因缘。你们在一起,或者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终归要分手。分手之后,来生能不能再聚在一起?靠不住。为什么?两个人的想法、看法不尽相同,他怎么会到一个法界?尤其在现代的社会,更难,从前社会还比较容易一点,我们还会相信。为什么?从小都接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丈夫懂得一生忠於妻子,妻子懂得一生忠於丈夫,来生来世还会有缘分,这个我们相信。现在没有了,古时候离婚的事件太少了,很少听说,很少有记载;现在离婚是家常便饭,太平常了。
这就是家庭结构有了问题,家庭是社会基层的组织,像一个人身体上的细胞一样,基本组织。这个基本组织破坏了,一个人身体的细胞要是坏的很多,他怎么不生病?由此可知,要真正讲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除了用儒、佛(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还要加上因果教育),很难落实。人人懂得大乘,知道万法皆空,无所有,不可得,人生在世应当做出舍己为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性德,这是正确的,这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不断使自己的灵性向上提升。决定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是叫自己堕落,堕落的结果在三恶道。这都是事实,你要怎么样去认知,你要怎么样去证实,你的信心就坚定了。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四段,「将行披挂时六愿」。这个标题我们看起来不太习惯,如果换句话来说,大家就很清楚,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穿著衣裳,穿衣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地方讲披挂?诸位要知道,经典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一直到今天,诸位到印度去你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衣跟我们的衣不一様,他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下面叫裳,衣裳,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裙子,围裙。围裙要用腰带束在身上,叫挂;衣是披在身上,所以叫披挂。跟中国完全不相同,中国的衣服比他们复杂,制作的时候有领子、有襟、有袖。所以穿著,中国人说穿著,他们叫披挂。
我们现在出家人这件袈裟,这个叫袈裟,这件你看是一块布,但是缩小了,大概只有印度披的衣三分之一这么大。印度的衣是很大,整个包在身上,围绕在身上,做事情的时候,把他右手露出来,偏袒右肩,好做事。我们现在也是偏袒右肩,所以这边是披上,右手露出来。只是我们今天用扣环,扣环是很后才有。在中国唐代的时候还没有扣环,那时候是用带子,用带子系起来,现在在日本可以看到,在韩国可以看到。只有中国用扣环,当然比带子省事多了。可是日本现在的袈裟愈来愈简单,现在的袈裟是很小一块,很小的,也是像这个,缩小了。平常他们穿西装,放在西装口袋里。如果有法会,拿出来(就像我们念珠一样)套在脖子上。是一种象徵性的,愈来愈简单,这些变化我们统统都要晓得。这段一共有六首偈,就是我们穿衣。请看第一首: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经文要接著前面的意思来看,你看前面「舍跏趺坐」,跏趺是盘腿,舍跏趺坐就是腿放下来了。腿放下来,脚还没有著地,还没有站起来,还坐在那个地方,腿放下来。这首偈是站起来了,『下足住时』,住是站,站起来的时候。一堂功课刚刚做完,功课里面,前面跟诸位说过,有解门、有行门,行门放在前面就是重视行门。
我们道场供养佛菩萨的形像,这个意思要懂。为什么一定是供养一佛二菩萨?通常都是这个供养法,这什么意思?表法的。佛是代表理、性,菩萨是代表事、行,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佛没有说法的。菩萨代表从体起用,用就有表示、有说法,用!佛应化在十法界,是菩萨身,这个有说的。在用的里面又开为两门,一个行门,一个解行,所以用两位菩萨来代表。我们净土宗,观音菩萨代表行门,就是此地讲的禅定,行门;大势至菩萨代表解门,解行相应。你看观音菩萨,在我们看起来,我们面对面,在我们的右手,大势至菩萨在我们的左手。我们中国是右为大,你看写对联,这面是上联,这边是下联。要是就阿弥陀佛的方位来说,阿弥陀佛的左手是上,右手是下。观音菩萨在右手,这就是行门摆在第一,解门摆在第二,这个不可以搞错的;如果观音、势至位子颠倒,表法的意思就错了。说明净宗重行,决定是解行相应。
华严三圣表法就不一样了,华严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上首是文殊菩萨,下首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在我们,像净土宗的摆法,是大势至菩萨的位子,文殊菩萨是观世音菩萨这个位子;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左手是文殊,右手是普贤,这是教下。教下是解门放在上首,行门放在下首,你看看这个经一开端都是讲解。你看十信菩萨,到这品才讲行门,前面「光明觉品」是解。你从表法来看,你就懂得了,他是哪个放在第一。教下是解放在第一,解后起修;宗门是行放在第一,悟后起解。这就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教学方法就不一致,净土宗也是行摆在第一,行解相应。
原本念佛堂里面不讲经的,真的是一句佛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决定往生。为什么现在我们念佛堂要提倡听经?道理在什么地方?现在人的根性比不上古人,古人忠厚老实,一句佛号死心塌地,没有妄念,没有邪思,容易成就。现在人不行,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杂念多,邪知邪见多,又何况社会上的诱惑。心是散乱的,所以要提倡经教,经教是帮助你明理。特别是《华严》,《华严》讲得详细,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会放下,你才会不接受社会这些诱惑。你了解得愈深刻,你才知道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善恶、是非,你才有能力辨别。否则的话,听听人家说,「有道理」,随著别人知见走了,这个太可怕了。道理是有,透不透彻?圆不圆融?这个很重要!不透彻、不圆融,做起来开头好像有效,过一段时期就变质了,你没有办法长时期维持著稳定,这个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这个社会,外国有许多学者专家很佩服,说中国过去的帝制做得很成功。从公元二百多年,汉高祖统一了中国,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来,我们国家制度改变也不过就一百年,过去全是帝制。能够维持这么久,而且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在一般讲中国这个社会是个和平的社会,和平安定。两千年来,靠什么?外国人不懂,以为这是帝王的权术、策略,这个看法就有偏,这是对中国了解得片面的,不够透彻。这也难怪,为什么?现在一般人讲,他头脑里头没有这个细胞,他怎么会想得到?
中国的长治久安,安定和平,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是跟自性贴近,相应。违背自性的,决定出乱子,有麻烦;与自性相应的,不会。外国人也懂得,古圣先贤的教诲跟这些宗教,核心就是爱,这他们也发现了,他们也懂得。爱心怎么样去培养?他就不知道了,没有说出爱心是天性,爱心是本性,不是习性,这是外国人很少说的,本性。马鸣菩萨讲「本觉本有」,爱心是本觉;说人性是不善的,那个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古代帝王统治中国,我觉得他不是权术,他是爱心,他是道德,是伦理。这都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才能长治久安;与性德相违背,纵然能够收一时之效,时间长了就会有问题产生。
这是放下腿站起来的时候,「下足住时」,住是站起来,『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发这样的愿。从这个愿就能体会到,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所以古人说,不仅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不读《华严》不知道佛菩萨心量之大。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量拓开?这个教科书真的是有史以来第一好的教科书。我的老师说,《华严经》是佛经里面的哲学概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科书,东西方的这些学术都不能跟它相比。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到哪里去找?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他把《华严》介绍给我。那时候这个书我还没看过,从他教诲当中晓得有这么一部好书。起心动念不是讲自己,不是讲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於我们今天讲全世界,世界观;它这是宇宙观,念念「当愿众生」,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一个都不漏。
「心得解脱,安住不动」,这两句话从哪里来的?与前面上课连著的,心得解脱是解门,安住不动是行门。就是前面第五、第六这两首偈,「若修於观」,你看「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这是心得解脱。「修行於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这是安住不动。课堂里所学的,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里面我们必须要记住,菩萨自己做到,才当愿众生;自己要没做到,我们今天讲,拿什么帮助众生?在佛法里面讲,自己没有做到,拿什么功德回向给别人?回向就是现在的话说与大家分享,这是功德。提醒大众,我已经契入了,真实不虚,你要能这样做你也能契入,自己做个好样子给别人看。诸佛菩萨在十法界现身说法,给我们表演,宇宙之间,只有这桩事情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你看这个意思多好,多圆满!站起来之后当然就要离开讲堂,就是离开道场,离开道场要举步。
【若举於足。】
这就开步走了。
【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在我们现前,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净行品」,是不是我们要把这一百四十一愿就在我们现前落实?我们现在不必敷座而坐,现在都有椅子。当我们坐下来之前,一定会先看看,这椅子干不干净?如果不干净把它擦一擦,自己坐下来。看看椅子干不干净,也等於敷座而坐。可是我们今天坐的时候没有盘腿,这个意思都要懂。我们起来的时候,起立了,这就是下足住时,住是站起来。课上完了,我们离开讲堂,『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出生死海」是出六道轮回,出十法界。
六道轮回里面两种生死都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两种生死都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分段生死没有了,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讲六道,大别来说,譬如人到世间来,出生,投胎、出生一直到这一生寿命到了,死了,这叫一个阶段,这一生叫一个阶段。死了之后他又去投胎,随著他的业力牵引著,他到哪一道去投胎,这个佛在经上都讲得清楚。「强者先牵」,业力,哪个业力强大,先去投胎。如果你这一生善念很强,你的善念超过你的恶念,你一定先到三善道投胎,一定是这样的;如果这一生做人,恶念多,善念少,恶的念头太强,你来生就到三恶道去投胎。强者先牵,牵引你去投胎去,这个叫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这是广义的。
如果就佛真实义来说,我们这个身体确实是分段生死。我们自己能不能觉察?不能觉察。念念都是一段,念念太微细,我们不好懂。我们举个例子,一天算是一段,昨天这一天过去,是不是死掉了?还能回来吗?不能回来了,这是讲一天一天的。再跟你说细一点,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这一个小时过去,这个小时能回来吗?一个小时有六十分钟,这一分钟过去,就死了,不能再回来了,一段一段。分到了极限之处,刹那生灭。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说念念不住,这是实相,诸法实相。不但是人,所有一切法没有常住的,而是刹那生灭。我们好像看到人还能够活个几十年,世间有很多东西住在这个世间有几百年的,几千年的,统统都是刹那生灭。缘比较殊胜一点的,相续相,绝对不是一个,相续相。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但是这种微密观照的人实在说不多,这要很细心的人才行,粗心大意他觉察不出来。
佛教我们这些方法非常可贵,让我们细心去观察,虽然不能够彻底了解宇宙真相,逐渐能够接近。开始虽然能够明白个一分、二分,这一分、二分就起很大作用,能够纠正我们许多的错误。念念当中出生死海,这就是了不起的一个正觉,这六道生死轮回一切无常,还想干吗?无量劫来,佛在经上讲,「生死疲劳」,次数太多了。觉悟的人希望我这一生是最后一次,来生不再干了;真正高明的人,真正觉悟的人,昨天过去了,六道轮回的事情应该要把它断掉,从今天起我就不干,不再干轮回的事情,不造轮回业。怎样才能不造轮回业?要把轮回心舍掉,就不造轮回业。轮回的心是什么心?执著心。於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物坚固执著,这是轮回心;轮回心舍掉,就不造轮回业,你不造轮回业,你来生决定不受轮回。
那我们要问,我们现在要怎样才不造轮回业?佛祖都教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你看看阿弥陀佛跟我们六道相不相应?三善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再跟诸位说,四圣法界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在一真法界,极乐是一真法界。这不就明白了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放下一切分别妄想执著,念佛堂堂主常说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这就是出生死海,这就是具众善法。所以这一句佛号叫万德洪名,就是具足一切善法。
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几次,隋唐那个时代高僧大德,包括日本、韩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高僧大德们。他们曾经也打了个妄想,想到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了这么多,哪一部经足以代表一切法,就是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用一部经来做代表。结果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共同承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家称《华严经》为经中之王,根本法轮。法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科书,基本的教科书。《华严》一展开,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浓缩起来,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几乎大家都肯定的。
这是一切法门找到个代表,还有没有更简单的经典,能够代表《华严经》、包括《华严经》?一部一部追!这一追究,《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华严》的纲要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经》,《华严经》称为大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小本《无量寿经》,更简单了。《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哪一段经文?这都是祖师大德们替我们归纳,替我们去找到的,四十八愿。《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最重要的是哪一愿?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祖师大德给我们提出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临命终时,十念必生」。
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展开来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是《华严经》,《华严经》再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找到最后找出了,原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核心,这样子你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不是具众善法?一点都没错。可是我们今天念佛,不会念,怎么不会念?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还夹杂著妄想,不会念!古大德教导我们的没错,一心称念,《无量寿经》上说「一向专念」,向是方向,不能够夹杂。古来大德教导我们,念佛法门的秘诀有三,第一个是不怀疑,第二个是不夹杂,第三个是不间断;你能做到这三句,确实具足无量无边的善法。
这个三句都不容易,你对念佛法门有没有疑惑?有疑,你的信心就不是真的。怎么知道你有疑?你放不下世缘,这就是疑惑;如果真的相信,不怀疑,叫你放下身心世界,真的放下,那就是没有疑惑,一心专念。在我们近代,距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远,不到半个世纪,倓虚法师给我们讲的。他的老师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有个徒弟做锅漏匠的,提起来香港很熟悉。我听到这个故事是从录音带上听到的,香港有个同学(那时候我在美国)他们寄两个录音带给我。倓虚法师在香港佛七当中的开示,两个带子,其中有一个带子讲到这个故事。
锅漏匠,什么叫锅漏匠?现在没有人懂了,就是补锅、补碗。像这种磁器打破了,还能把它补起来,再使用。这现在没有了,现在科技发达,产品不但比从前多,而且比从前进步很多,数量也大量的增加,打坏了都丢掉,不要了。在从前不是,物资非常缺乏,锅碗打破了,把它补起来。这个我小时候都见过,很苦的一种工作。他做这个工作太辛苦,所以以后找到谛闲法师,他跟谛闲法师从小一起在乡村里面长大,所谓童年的玩伴。日子过得很辛苦,看到他出家不错,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就想跟他出家。
谛闲法师说不行,你出家,年岁太大了,四十多岁了,不认识字。他说你现在学经教,你不认识字,你在寺院里头学这个五堂功课,唱念你也不会,太笨了,你怎么能出家?结果这个人心很坚定,赖著不走,非答应不行。到最后,谛闲法师被他搞得没有法子,就跟他谈条件,他说「行,你要出家,你一切都要听我的」。他说「没有问题,我什么都听你的」,这才给他剃度。剃度之后,寺庙里不能住,寺庙大众也瞧不起他,你这五堂功课不会做的话,你寺庙怎么能住?
所以到温州乡下,那时候有很多小庙没住人的,找了个小庙,让他去住。附近找几个护法,照顾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很简单。很难得,还有个老太婆发心给他烧饭。谛闲法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什么都不要想,专念这一句」。他是真听话,就在这个小庙,三年没出门,就念这句阿弥陀佛,念到三年多,他真的成就了。这一天给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我要进城,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他进城去看看朋友,还有些亲戚朋友,去看看,实际上去辞行的,他也不讲,看看朋友。回来之后,跟老太婆讲,明天不要替我烧饭了。老太婆心里想,昨天他出去看朋友,可能明天是朋友请他吃饭。
所以到第二天中午,她还是到庙里来看看,看看法师有没有吃饭?结果到庙里来一看,叫他没有人答应,最后在房间里面看到,站在那里,叫不答应。走到面前仔细一看,死了,她吓呆了,从来没有看到人站著死的,他站著走的。这才赶紧告诉几个护法,护法大家来一看到,也很希有,很惊讶,赶紧派人到观宗寺给谛闲老和尚送信。谛老那时候在观宗寺做知客师,还不是住持,观宗寺的知客师。听到这个讯息赶紧下乡来,一去一往三天,你看他这个徒弟死了以后站三天。看到之后,谛闲法师很高兴,「你总是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那是中国丛林方丈住持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你」!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你看一句佛号念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没有生病。走得那么自在,那么潇洒,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
一句阿弥陀佛,「具众善法」,像他那样才行,他真正做到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所以谛老这个方式太好了!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再念,三年时间。以后我读《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都是三年到五年成就的。曾经有同修问过我,是不是他们寿命到了?我想不是的,哪有那么巧?寿命到了,几个人可以,不能有那么多人。不是寿命到,他是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不要这个身体,可以提早去。生死自在!他在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希望早一天往生,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出生死海,具众善法」,一句六字洪名。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