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五卷) 2006/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1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就坐禅观,偈颂第二首看起:
【若敷牀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前面四愿讲修行方便,实在就是讲的规矩,进入道场的规矩。看到这一愿,我们必须要晓得,古时候,因为这个经是世尊当年在印度说的。『牀座』,有没有牀?有没有座?牀座是什么?佛陀在世,诸位要晓得,他们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树下找点草铺一铺,就是他的牀座。通常草垫在下面软一点,上面再铺个像被单一样,佛门术语叫尼师坛,我们现在叫「具」。你看现在在中国,这具没用处,它就是铺牀座的。现在这个具拿来用什么?用来铺拜垫拜佛的。诸位看到中国出家人,在大的法会当中,和尚在当中拜佛,有展具铺在拜垫上。诸位晓得它本来不是铺拜垫的,是铺在草座上的,或是打坐,或是睡觉。
在中国春秋那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跟中国孔子差不多,比孔子稍微要早一点。那时候中国也没有床,也没有现在椅子、凳子,都没有。所以客人来要铺坐席,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如果是贵客,或者是年岁大的,特别尊重,铺重席,铺两层,就是两个坐垫。这种风俗,诸位现在到日本能看见,日本寺庙还保持著。所以我们跟日本出家人往来,去访问,没有沙发,没有椅子,席地而坐,坐榻榻米上。他给你铺个坐垫,特别恭敬,铺两个坐垫,你就能看到。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很舒适的床铺、桌椅。此地它不是床铺,你是到讲堂,到讲堂里面是要听经,是要用功的。所以现在堂口,前面跟诸位报告,讲堂是听经的,也要铺牀座,具是自己随身带的。
念佛堂、禅堂、戒堂,在从前中国也都是属於榻榻米建筑。所以日本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传过去的,非常难得,一直到今天它还保存著。这是我们感到日本人值得尊敬的地方,几千年传统的文化依然保存。这是把自己的座位铺好。在现在,你看我们九楼的念佛堂,用拜垫,都排得整整齐齐的,你到那个地方找个位子,不必要铺。在从前是要铺的,从前念佛堂也好,禅堂、讲堂都是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你自己要带个垫子去铺。
出家人进入堂口,也不是说你剃了头,受了戒,就可以进入讲堂,或者是念佛堂,前面讲的堂宇。出家人的规矩是剃头之后,五年学戒,新出家的没有满五年不能入堂。为什么?现在讲的,你要在常住做义工,以前义工不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也有,他是志愿来的,少数。什么人担任常住这些杂务工作?新出家的,这是正确的。新出家,你为常住服务五年,修福!人不可以没有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五年学十善业道,学三皈、五戒、沙弥律仪,学这些东西,要完全落实。为常住服务,常住会分配工作给你,从前一个大的寺院丛林,人多的,有二、三千人,少的也有二、三百人。这么样大的一个道场,当然生活杂务事情很多,新出家的时候就分配工作给你。
像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学,你看五祖给他分配的工作,碓房里面舂米、破柴。那时候寺院里面也有一千多人生活,每天吃饭,稻子要人磨,磨了之后再舂米,米舂熟。燃料是烧柴火,大概他不要出去砍柴,有专门砍柴的,柴火挑回来之后要劈柴,所以他的工作是劈柴、舂米。不是一出家就可以听经,就可以念佛堂念佛,或者禅堂参禅,不是的。常住这些工作谁做?谁来伺候你?新出家的要伺候老出家的。五年以上的,他们才有资格入堂,这都是受了具足戒,前面讲过,都受了具足戒,才入堂。
入堂,堂口里面有两门,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行门虽然多,但是总不外乎就是参禅跟念佛,这是堂口,行门的;解门里面就是讲堂,讲堂是听经研教的。寺院庵堂,诸位要知道是学校,学生要上课,老师要教。所以念佛堂跟禅堂有堂主领众,指导大家修行;讲堂里面有阿闍梨讲经教学,天天都要上课的,解行相应。大的寺院讲堂不止一个,很多,譬如它有一千多人,每个人希望学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讲堂就有很多。担任教学的是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看道场的需要,他可以请好几个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是阿闍梨,担任教学的。如果有人喜欢参禅,这个道场里头有禅堂,也有念佛堂,他也可以请几个堂主。这是方丈和尚,方丈和尚是亲教师,前面跟诸位说过,他自己不必去上课,他请老师。这些老师,梵语称为闍梨,我们中国人一般称法师。
敷座,敷座的时候发愿,『当愿众生』,《华严》的愿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敷座,尼师坛铺开,铺开象徵著我们要把「善法」铺开。什么是善法?善法也有等级的,在佛法里面讲五乘,五乘的善法不一样。人乘的善法是五戒、十善;天乘的善法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声闻的善法是四谛;缘觉的善法是十二因缘;菩萨的善法是六度万行,不一样。可是这个地方后面讲「见真实相」,见真实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证得诸法实相了,这个我们可说是绝对的善法。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真实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法称之为妙法,妙在哪里?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个妙!这才叫见真实相。
见到真实相以后的样子是什么?给诸位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见到真实相。见到真实相的人,他的存心决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一切诸佛跟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佛有,一切众生也有。可是佛有,佛现前了,他真起作用;众生虽有,他迷了,虽有而不知,迷了之后他就错用了心。你看看佛觉悟了,法身菩萨觉悟了,人家用真诚心,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用的是虚妄心;法身菩萨用清净心,我们凡夫用染污心。什么叫染污?贪瞋痴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用染污心。觉悟的人用平等心,迷了用高下心,我总比别人高,人家总不如我,贡高傲慢,凡夫。觉悟的人用正觉心,迷的人用迷惑心;觉悟的人大慈大悲,迷的人自私自利,不一样。用心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
所以用心正,你看我们这品经,文殊菩萨答覆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总纲领。应用在事相上,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一百四十一愿。你看人家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见真实相。见到真实相,你还会有邪知邪见吗?你还会有过失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回归自性。
为什么他们能,我不能?这个地方要生惭愧心!要知道我本来也是法身菩萨,本来也是佛,怎么会堕落到这种地步?世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堕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这条怎么学?我们现在座位不需要铺垫子,可是晚上睡觉要铺床,要铺个枕头巾,跟这个相似。我们是不是也能发这个愿?所以他们一举一动,你看进入讲堂发愿,「升无上堂,安住不动;开敷善法,见真实相」。念念都与菩提道相应,念念不离菩提道,菩提道是成佛之道;《华严》是一乘教,一乘教就是成佛之道。第三首偈:
【正身端座。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座位铺好之后,就好好的坐下。禅堂也是这样坐下,『正身端座』,念佛堂也是这样坐下,讲堂更不必说了,端端正正的坐好,先坐下来。这时候心里面,你看这观想的,『坐菩提座』,我们在这里坐下来,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也是用生草铺个座位。这是我们凡夫看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的是草座。可是净居天人,真的跟我们不一样,净居天人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坐在金刚宝座上。我们凡夫看,释迦牟尼佛是铺了一层草,坐在草垫上,境界不相同。净居天人是三果阿那含,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这是圣人,叫不还,他不到世间来了。这次为什么来?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没人启请,这个问题严重;如果没有人启请,释迦牟尼佛随著就入般涅盘。他们看到了,真的发大慈悲心,代替世人来启请,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果没有他们启请,释迦牟尼佛不住世。
你就知道这样一启请,世尊住世八十年,为大家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缘是净居天人跟我们结的。世尊对我们的教诲,岂不是净居天人启请的功德?这个地方我们也要学,要会学。遇到真善知识,这里没有人认识,你要是认识他,真正了解他,你就一定启请他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这一方人闻经得度,都是你启请的功德,这是我们学佛的同学们一定要懂得的。如果这位大德,我们说大德,不说法师,因为包括在家的居士。在家居士真正有修有学,他的修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他的学问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怎么样?我们要请佛住世,要留他在这个地方,请他在这个地方长期的教导我们。普贤菩萨十愿里头教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家人有这种德行的人要请。
民国初年,梅光羲老居士、夏莲居老居士、杨仁山老居士、欧阳竟无居士,不少大德,这些在我们心目当中,都是佛菩萨现居士身。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要不要请他们讲经?要;要不要请他在我们这个地方常住,教化我们?要。所以因缘成熟,这个不能放过,功德大!诸位现在都晓得,我们去拜个「梁皇忏」,打个佛七,打个禅七,去做一堂水陆,功德很大;所有一切法事,都没有请法师讲经的功德大,这个道理要懂。你要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去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打禅七,也没有打佛七,也没有做水陆法会。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这不是很明显的告诉你吗?这些佛事活动都是后来祖师大德们提倡的。你看看任何一种活动都依据佛的经教,没离开。
宗门、教下,所有修行方法依据经论,各种超度法会都是会集经论里面的教诲。修这种法会,所谓冥阳两利,不但是幽冥界众生得利益,我们现场同修各个都得利益。从前是的,现在有问题了,问题在哪里?现在只著重形式,忘掉实质。实质是什么?连我们做三时系念,都有鬼神附在灵媒身上传话给我,要我告诉做三时系念的同学们,要知道随文入观,幽冥界众生才得利益;如果不知道随文作观,利益很薄,得不到什么利益。这就是现在人做法会不如古人,为什么?古人确实随文入观,念到哪个地方,他境界真现前,这就有利益。因此,我们要做个法会,必须把它的仪规详细讲一遍。为什么?在做的时候,念到哪里你就能观想,这叫随文入观。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三时系念,三时系念讲过。
修净土的同学,你们每天受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过。一定先听讲,意思都懂得,念的时候就起作用。意思不懂,你念的时候,功夫最好的怎么样?念经的时候不打妄想,这是定,没有办法随文作观。如果你对这个经有研究,都懂得,你读诵这个经的时候有定有慧,慧是观,观慧。有定有慧,戒在其中,所以你念一个钟点,一个钟点在那里戒定慧三学同时齐修,同时完成。这当然有功德,你自己得利益,鬼神也得利益。所以,我们在诵经、念佛,与戒定慧三学不能相应,这个功德少。想想就知道,不要想别的,想自己,念佛、坐禅、学习经教妄想不断,出了讲堂,出了念佛堂,烦恼就现前,心不清净,不能保持。
我们念一部《无量寿经》,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修清净心,把妄想杂念都放下。这个清净心能保持多久?能不能保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不行;能不能保持五个小时?五个小时还不行;能不能保持两个小时?你慢慢来。正在诵经的时候,心都不清净,都还打妄想,你怎么能保持?从这些地方就知道,我自己得多少利益,你然后才想到鬼神能得多少利益。《地藏经》上讲得好,超度佛事里头,自己得利益七分之六,被超度的鬼神只得七分之一。为什么做一堂佛事要请七个法师?七个法师,譬如念一部《无量寿经》,被超度的鬼神只能得一部,七分之一,七个人他才得一个满分;念经的人自己得六分,他得一分。所以随文入观就重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是大前提。现在确实讲的人不多,知道的人更少,因此功夫虽然天天在做,不得力。
我们对这些事情做得也相当周全,可是道场依旧疏忽。我过去曾经说过,不能再多说,多说人家说我唠叨。譬如做三时系念佛事,在做之前一个星期,一定要把三时系念的仪规听一遍。现在有光碟,好好听一遍,听完之后你再开始做。你的心境不一样,念到什么地方,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现在确实天天要听经,天天要念佛。初学,就是功夫不得力的人,要在听经上多下点功夫,你明白了,搞清楚了。功夫得力的人,念佛这边多用点功夫。经还要不要听?要听,为什么?做影响众。人家看到你修得很好,「你看他天天都听经,我修得不好,怎么能不听经」?影响别人。你真正修得很好,心无二用,虽然坐在那地方听经,你心里还在念佛,你的佛号不间断,坐在那个地方做影响众,这是菩萨。菩萨发心,处处帮助别人,处处在引导别人。
所以「正身端坐」,坐到你的座位上,就是无论现在是禅堂、念佛堂、讲堂,都有座位。坐到座位上,「当愿众生,坐菩提座」,菩提座是释迦牟尼佛坐的。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只要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坐的地方就叫菩提座,不一定去找菩提树。什么座位,菩萨所坐的地方就是菩提座,为什么?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无所著』,就是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心地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上显示出来的修学纲领,这是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指导原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这个纲领,离开这个纲领就不是佛法。与这个纲领相应,这个座就是菩提座,你所在之处就是无上堂。无上堂在哪里?菩萨所在之处就是无上堂,菩萨所坐之座就是菩提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大乘教里面修什么?就是修一个「心无所著」。你要问为什么?《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讲得那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讲得多清楚。如果我们今天心无所著,那跟一切诸佛相同的智慧、德相不就现前了吗?佛菩萨慈悲,慈悲到极处,一丝毫隐瞒都没有。你要真正懂得,所谓当下就承当,你就完全接受,那你立刻就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就坐菩提座。为什么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的菩提心永远不能现前,你学的什么佛!
菩萨所修的,后面的两愿讲到,第四愿讲定,第五愿讲观,观就是慧,没有别的。前面四条是属於戒,规矩,前方便。你看看他所修学的,是不是戒定慧三学?我们今天修行,就是体悟不到这个原则。与这个原则不相应,就是古人所讲的,讲的话很不好听,盲修瞎练。虽然很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要知道你烦恼习气没断,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要得力的话,烦恼习气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长,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功夫得力的样子。烦恼还是老样子,甚至於烦恼还增长,智慧就没有了,真的,一点不假。
你要是稍微留意,在在处处你都能看到。我们道场有义工,他没有做义工的时候,他烦恼轻,有点智慧。一做义工,烦恼现前,智慧没有了;人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心比较清净,容易清净。所以古时候修行,前面五年学戒,以后进入堂口,他就放下了,当清众!学教的,讲堂天天听经研教,专注在教理上;念佛的,修一心不乱;参禅的,就学个心无所住,功夫渐渐上路。现在找这样的环境不容易,找不到,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搞念佛堂不要超过二十个人,有道理!你是真干。搞太多,搞热闹,不能清净。不超过二十个人,是最高明的指导。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下面第四首偈: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跏趺』就是世俗讲的盘腿坐,先坐下来然后把腿再盘上来,你看坐的姿势都讲得很微细。前面的一首是坐下来,坐下来之后再盘腿。实在说,盘腿坐是最稳当的,时间可以能持久,不累,下面面积大,会坐得很稳、很舒适。这个坐的姿势要从年轻时候练习,年岁大了,骨头硬了,血脉流通没有年轻时候那么样的畅通无阻。所以你坐久了会麻木,麻木的原因就是血脉、血气不通,它被压住了。年岁愈轻腿就软,坐成习惯了,你会感觉得很舒服。比我们现在坐椅子,两个腿放下来,叫挂腿坐,舒服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养成习惯。年岁大的人,没有法子盘,也不必勉强。盘腿有单盘、有双盘,当然双盘是最好,不能双盘的单盘。
修行,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要年轻,就是修学的时候要年轻。惠能大师开悟了,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宗门第六代祖,那个时候他只二十四岁,很年轻!无论干什么,唯有年轻才有体力,才有精神。成败关键就是文殊菩萨在这品经开头所说的,「善用其心」,你就成功了;不善用心,你就失败。真的,这句话是关键所在。当然成败还有个助缘,也非常重要,就是老师。年轻时候遇到真善知识,你这一生会成就;遇不到真善知识就很困难。佛法经藏那么多,古人讲的浩如烟海,从哪里入门?所以要有善知识指导,这是关键。除这个之外,当然同参道友跟道场的助缘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个在现前社会是愈来愈困难。
同时要知道胜缘不常在,自古以来就如是,你要认识机缘,要抓住机缘,时节因缘不是长久的。所以你要认识,你要能抓紧,一天有一天的因缘,一年有一年的因缘,这个世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没有两样。一般好缘大概是三年,三年之后可能就会产生变化,这不能不知道。中国孔夫子说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那个人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在,善缘才能维持;善知识不在了,缘就不能维持。所以不能不抓住,紧紧的抓住,认真努力的学。方法、门道找到了,纵然离开善知识,自己也知道路该怎么走法。
我跟方老师的缘分,领我入门,时间不长。认识佛法了,这时候也就遇到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圆寂了,走了。这三年当中,我们是每个星期见一次面,大概一年,我算了一算,一年跟他见面有四十次到五十次。接受他的教诲,每次见面大概是两个小时,学生只有我一个。他走了之后过了一年,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李老师,也是一见面就很投缘。老师经讲得好,愈听愈欢喜。同学也都不错,很多,我看到非常羡慕,他们跟老师十年以上,我是后去的。
那时候就想到怎样能够赶上,起这么个念头。遇到临济寺心悟法师请我去出家,我一想到机会来了。居士身分在台中,李老师给我一份工作,慈光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我们总共三个人,管图书的、管阅览室的两个人,另外一个是管杂务的。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晚上听老师讲经,一个星期三次,两次听经,一次听古文,那时候老师讲《古文观止》。一个星期三堂课,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天,一个星期三堂课,其余的时间让你自修。所以有很多人说,你在台中得不偿失。我说怎么了?你看一个星期三个小时课,你念佛学院多好。我告诉他们,我的能力这三堂课对我来讲非常适合。为什么?我能消化;如果说每天有一堂,我消化不了,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
老师教导人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三堂课,两堂是老师教,另外一堂是同学们练讲,我们都要去旁听,都要去听。听了之后,可以批评,帮助他改进,学到了这套讲经这些方法。老师讲经一个星期实在讲是一次,两堂是一个小时,另外一个小时是台语翻译,闽南话翻译。所以两个钟点,实际上是一个小时,听经。古文是讲两个小时,没有翻译,这是一个星期三个小时课。所以我听经,就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老师讲这部经,参考哪些资料,我都找到。香港智开法师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参考资料不缺乏,比老师还多。我先看,看古大德这些注解,然后去听老师的,听他怎么讲。谚语所谓行家听门道,外行的人是看热闹,我算是懂得一点诀窍。也就是说,我先看这么多资料,如果我上台讲这座经,我是怎么讲法。听听老师他是怎么讲法,哪些地方我比不上的,我是学这个东西。
所以他讲一个小时,我至少要用三十个小时做准备听经的工作。我听了他讲经之后,第二天我复讲,就是把老师所讲的我重复讲一遍,我能讲到百分之九十五,有这种能力,几乎跟他讲的是一模一样。我不要写讲稿,不要做笔记,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很好,理解力也很好。我讲比老师讲得活泼,讲得生动,所以这个课程对我来讲非常有受用。当时我有个好朋友,慧忍法师,他大我五岁,也很聪明,我找他一块到台中去跟李老师学教。他好像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就走了,受不了。他说在这里学不到东西,一个星期上的课太少,回到台北搞经忏。不到一年,他建了个道场,很难得,赶经忏赚钱!以后到香港,好像前几年过世了。一场空!
这就是什么?真正有善知识,有好同参道友,又有能成就的道场,不肯抓住机会,非常可惜!老师很愿意教人,你不肯学就没有法子。所以认识机会之后,你的心要定下来,『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人人都有善根,哪个学佛的人没有善根?没有善根,你在这个地方两个小时坐不住;两个小时能坐住,就说明你的善根深厚。但是怎么样?不坚固,坚固你就不动了,学习不成就决定不离开。
老师那套讲台上表演的诀窍要学到,真正说,他那套诀窍顶多一个月你就学会了。我在台中大概不要一个月,两个星期,因为李老师有著作,《内典讲座之研究》,《实用讲演术》,这算两套法宝,我在两个星期就学会了。可是怎么样?学会是学会了,上台不晓得怎么用。学这个教材就好像念《孙子兵法》一样,两个月可以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战场上不会打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是活的,所以就是要长时期的跟老师观摩、学习,看他在讲台怎么运用。这个东西他没有办法教你,活的,这就要很长的时间细心去观察,才知道他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我在台中跟同学们,虽是都跟李老师学,不一样。他们是学老师的言教,老师讲的统统把它笔记写下来,然后照著去讲。我不是的,我不写笔记,我用不著记它。为什么?古德注疏参考资料太多了,要紧的是方法、技巧,这个东西是活的。我在那里住十年就学这个,老师的思路我清楚,方法我懂得。他讲解他喜欢列大纲,他的大纲写出来,我完全能看得懂。
在台中也做了一次实验,他讲《金刚经》。那时候我在台北,在台北我向道场老和尚请假,到台中再去学教,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够。老和尚算是准了,我到台中,李老师《金刚经》已经讲了一个月。诸位要知道,一个月有四个小时,前面四个小时我没有听到,四次没听到。我就请同学周家麟居士,好同学,请他给我补课,老师前面四次讲的,你再重复讲一遍给我听。他也很慈悲,答应了,讲的时候讲得很结巴,结结巴巴,照著笔记来讲。然后我说「这样好了,老师有表解,我照表解讲一遍,你们听,看看我哪些地方讲错的」,他们也同意。我这个小班七个同学,我们七个人每个星期在一起做一次复讲,十年如一日。同参道友不容易,有徐醒民,有周家麟。
我这样讲下来之后,他们几个人给我讲,你怎么讲得跟老师一样!第一次做实验。我就跟他们说,我跟老师时间虽然不长,两年,他的思想我懂得,他的方法我懂得,所以我拿到他的提纲,大致上就差不多了。所以前面我没有听的四次,我讲给他们听,他们替我印证。这就是说,善根虽有,要坚固,要不动摇,才能成就;常常换老师,常常换科目,常常换道场,很难成就。为什么?你心不定。我们如果要成就的话,这首偈从「结跏趺坐」,你就能体会到,要定下来。有甚深坚固的善根,又能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跟一个老师决定跟到底,这才能有成就。
所以,佛学院的教学,我到台中去之后才恍然大悟,以后有很多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我不去了。为什么?误人子弟,学生得不到受用。它的课程跟学校一样,仿照学校的,虽然都是讲的佛经,不一样。譬如第一堂,甲老师讲《弥陀经》,第二堂又换了个老师,讲《普门品》。前面《弥陀经》还没有落印象,后头又改成《普门品》,下一堂就变成《普门品》。他心里是乱的,这样虽然三年毕业,佛学院毕业了,什么都不懂;真正用功的,得到一点佛法的皮毛常识。怎么会得受用?
我们到台中去之后,才知道李老师用的方法,是古时候私塾教学办法。虽然班上有二十多个学生,每个学生只能学一部经,可以选不同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选的经,每个人学的都不一样。但是老师教别人,你可以旁听,统统在一起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著重这一点。李老师告诉我,你看二十多个同学,发心学这部经的人他要讲,星期天他要复讲,要讲给大众听。听众大概差不多也有一百人的样子,很用功,唯恐讲不出来。别的同学都在旁听,大家帮他记笔记,因为每个人想记完整的不太可能。我们也没有学过速记的技巧,听多少就写多少,记录下来之后统统交给他。他回去参考,去写讲稿,同学们帮他这个忙。
我是最后去的,排名排在最后,所以没有轮到我我就离开台中,就出家了。但是我的记忆、理解比他们都强,听一遍我都能复讲。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听李老师教学,就讲了十三部经。大概他的进度差不多标准是一部经一个月,一个月就是五次,这我在他那里学会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在台中学的十三部经就去表演了,表演的成绩还都不错,还挺受大众欢迎的。可是自己心里清楚,没有深度,只有皮毛,没有深度。所以一定要再回去,怎么样也都要回去,回到台中要跟老师,长时间才能深入,时间短了,决定不行。所以我回去,老师欢喜,这是我自己修学的经验。
「不动」这两个字是关键,你看《弥陀经》上六方佛里面第一个「阿閦鞞佛」,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动;佛法、世法要成就,这是关键。只要你能不动,就是你心定在这个地方,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们再想想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何以成就?就是得不动地!我们净土宗第一位祖师慧远大师,东晋时候的人,那时候也是乱世。他在江西庐山建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叫东林寺,就是远公大师修学的处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他这一百二十三个人全是男众,没有女众,以虎溪为界,心都定在那里。结界,绝不出界线,所以他心是定的,心是专的,这才有成就。如果到处去游化,到处去参访,那就很难了,就不能成就。
前些年我访问日本,日本的比睿山是佛教圣地,当地人称为是日本佛教之母。日本有十三个宗派,这十三个祖师都是从这个山上出来的。我问山上的当家师,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在山上修行,住多久,在山上住多久?他告诉我,最少十六年以上,我听明白了。我在澳洲办净宗学院,我要求同学,你们到学院来学习,至少九年不下山,你就会有成就。那时候心里想,九年时间是不是太长?我这个九年是前两年预科,就是学习《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古著的有《五种遗规》里头第一篇「童蒙养正」,《了凡四训》,这是选读里头重要的,两年奠定基础。第三年、四年、五年,这三年学习净宗的五经一论,你对於净宗典籍都熟悉了。最后这四年,专攻一门,你在五经一论里头选一门,用四年的时间去学习,这样能成就。如果到处有人请,请了就去,不能成就。你只跟各个地方结结法缘,把自己修行、学教可耽误了,这就错了。
他们看我,我一生没有道场,所以哪个地方请我讲经我就去,这是不得已。他没有看到,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我跟李老师是五年,后面五年是遵守原则,并没有在台中住,前五年是在台中住。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你怎么会成就?现在人愈来愈没有耐心,成就的机率就愈来愈少。所以我说善根固然深厚,不坚固,出家如是,在家也不例外。在家能不能成就?能,成就的人很多,他为什么成就?一个老师,一个法门,一个道场,绝对不是乱跑。对於任何道场、任何法师都尊敬,可是自己学是跟一个老师,一个道场,为什么?心是定的。
有问题、有疑惑,向老师请教,不能听别人的。即使是法师,每个法师学的法门不一样,知见不相同。你跟一个人学,一条路;你跟两个人学,两条路;跟三个人学,三叉路口;跟四个人学,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佛门里面为什么又有参学?参学那是什么?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华严经》是榜样,善财童子一个老师,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得不动地,成就根本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会不动?妄想断了,分别执著断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如如不动。像《金刚经》上讲的,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就是你跟这个老师你成就了,毕业了。毕业之后老师叫你参学,为什么?参学是圆满后得智,也就是根本智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运用。
《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是无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无知。起作用是什么?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你就去应,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你就说什么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参学!所以后面有五十三参。没有得根本智,也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或者我们换句话说,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放下,没有资格参学。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老师一定叫你参学,绝对不会留你,他要留你他就对不起你。一定劝你去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我们在《华严》上看到例子。
现在末法时期,标准下降,从前要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才有资格去参学。现在放到什么程度?分别跟妄想就不谈了,就谈执著,执著能够看得淡一点,你的智慧也就能提升。你就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老师也就准你出去参学。为什么?你不会受害。你看别人的修持,听别人讲经,你心里有数,知道他讲得对还是不对,他做得对还是不对,对自己就有帮助。他对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对的地方,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跟他同样的错误,我也有这个错误,赶紧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在此地,自己真能得受用。不是《华严经》善财参学,善财参学是弘法利生,不一样!我们这样的参学,还是成就自己。
可是现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修持、他的言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这个要知道。批评,他能接受,他能改过,行,但是太少了;世间人贡高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要承认。佛法里面讲,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儒家教学,你看《礼记》一展开,第一篇「傲不可长」。夫子承认,人有没有傲慢?有,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长,世间法。佛法,傲慢一定要断掉,为什么?你不是想出三界吗?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吗?有傲慢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勉励同学,我写了四个字,「诚」,真诚、诚实;「敬」,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真诚恭敬;「谦」,谦虚;「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诚敬谦和」,谦是对治傲慢的,要谦虚,不可以傲慢。要尊重别人,自己总是要自卑、卑下,这样才好,你才能得利益。可是这不容易学到的,也是要从小。小时候好教,父母教,老师教,懂得谦虚,懂得礼让,肯让别人,知道放下。我三年跟章嘉大师,他就是教我看破、放下,一生得受用,这样的人真不多。
客气你要听得出来,人家说「请你指教,批评指教」,客气话。你真的批评、指教他,他面孔马上就变色,就晓得很难接受,所以不批评,不指责。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过失。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能够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对自己就很有受用。我们对做错事情的人,要有一分感激之心,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要不看到他的样子,不听到他的样子,我自己不知道反省,有过不知道改过。幸亏我听到、我看到,我自己反省,改过自新,所以对别人有尊敬的心,有感恩的心,这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就坐禅观,偈颂第二首看起:
【若敷牀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前面四愿讲修行方便,实在就是讲的规矩,进入道场的规矩。看到这一愿,我们必须要晓得,古时候,因为这个经是世尊当年在印度说的。『牀座』,有没有牀?有没有座?牀座是什么?佛陀在世,诸位要晓得,他们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树下找点草铺一铺,就是他的牀座。通常草垫在下面软一点,上面再铺个像被单一样,佛门术语叫尼师坛,我们现在叫「具」。你看现在在中国,这具没用处,它就是铺牀座的。现在这个具拿来用什么?用来铺拜垫拜佛的。诸位看到中国出家人,在大的法会当中,和尚在当中拜佛,有展具铺在拜垫上。诸位晓得它本来不是铺拜垫的,是铺在草座上的,或是打坐,或是睡觉。
在中国春秋那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跟中国孔子差不多,比孔子稍微要早一点。那时候中国也没有床,也没有现在椅子、凳子,都没有。所以客人来要铺坐席,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如果是贵客,或者是年岁大的,特别尊重,铺重席,铺两层,就是两个坐垫。这种风俗,诸位现在到日本能看见,日本寺庙还保持著。所以我们跟日本出家人往来,去访问,没有沙发,没有椅子,席地而坐,坐榻榻米上。他给你铺个坐垫,特别恭敬,铺两个坐垫,你就能看到。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很舒适的床铺、桌椅。此地它不是床铺,你是到讲堂,到讲堂里面是要听经,是要用功的。所以现在堂口,前面跟诸位报告,讲堂是听经的,也要铺牀座,具是自己随身带的。
念佛堂、禅堂、戒堂,在从前中国也都是属於榻榻米建筑。所以日本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传过去的,非常难得,一直到今天它还保存著。这是我们感到日本人值得尊敬的地方,几千年传统的文化依然保存。这是把自己的座位铺好。在现在,你看我们九楼的念佛堂,用拜垫,都排得整整齐齐的,你到那个地方找个位子,不必要铺。在从前是要铺的,从前念佛堂也好,禅堂、讲堂都是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你自己要带个垫子去铺。
出家人进入堂口,也不是说你剃了头,受了戒,就可以进入讲堂,或者是念佛堂,前面讲的堂宇。出家人的规矩是剃头之后,五年学戒,新出家的没有满五年不能入堂。为什么?现在讲的,你要在常住做义工,以前义工不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也有,他是志愿来的,少数。什么人担任常住这些杂务工作?新出家的,这是正确的。新出家,你为常住服务五年,修福!人不可以没有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五年学十善业道,学三皈、五戒、沙弥律仪,学这些东西,要完全落实。为常住服务,常住会分配工作给你,从前一个大的寺院丛林,人多的,有二、三千人,少的也有二、三百人。这么样大的一个道场,当然生活杂务事情很多,新出家的时候就分配工作给你。
像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学,你看五祖给他分配的工作,碓房里面舂米、破柴。那时候寺院里面也有一千多人生活,每天吃饭,稻子要人磨,磨了之后再舂米,米舂熟。燃料是烧柴火,大概他不要出去砍柴,有专门砍柴的,柴火挑回来之后要劈柴,所以他的工作是劈柴、舂米。不是一出家就可以听经,就可以念佛堂念佛,或者禅堂参禅,不是的。常住这些工作谁做?谁来伺候你?新出家的要伺候老出家的。五年以上的,他们才有资格入堂,这都是受了具足戒,前面讲过,都受了具足戒,才入堂。
入堂,堂口里面有两门,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行门虽然多,但是总不外乎就是参禅跟念佛,这是堂口,行门的;解门里面就是讲堂,讲堂是听经研教的。寺院庵堂,诸位要知道是学校,学生要上课,老师要教。所以念佛堂跟禅堂有堂主领众,指导大家修行;讲堂里面有阿闍梨讲经教学,天天都要上课的,解行相应。大的寺院讲堂不止一个,很多,譬如它有一千多人,每个人希望学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讲堂就有很多。担任教学的是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看道场的需要,他可以请好几个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是阿闍梨,担任教学的。如果有人喜欢参禅,这个道场里头有禅堂,也有念佛堂,他也可以请几个堂主。这是方丈和尚,方丈和尚是亲教师,前面跟诸位说过,他自己不必去上课,他请老师。这些老师,梵语称为闍梨,我们中国人一般称法师。
敷座,敷座的时候发愿,『当愿众生』,《华严》的愿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敷座,尼师坛铺开,铺开象徵著我们要把「善法」铺开。什么是善法?善法也有等级的,在佛法里面讲五乘,五乘的善法不一样。人乘的善法是五戒、十善;天乘的善法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声闻的善法是四谛;缘觉的善法是十二因缘;菩萨的善法是六度万行,不一样。可是这个地方后面讲「见真实相」,见真实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证得诸法实相了,这个我们可说是绝对的善法。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真实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法称之为妙法,妙在哪里?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个妙!这才叫见真实相。
见到真实相以后的样子是什么?给诸位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见到真实相。见到真实相的人,他的存心决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一切诸佛跟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佛有,一切众生也有。可是佛有,佛现前了,他真起作用;众生虽有,他迷了,虽有而不知,迷了之后他就错用了心。你看看佛觉悟了,法身菩萨觉悟了,人家用真诚心,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用的是虚妄心;法身菩萨用清净心,我们凡夫用染污心。什么叫染污?贪瞋痴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用染污心。觉悟的人用平等心,迷了用高下心,我总比别人高,人家总不如我,贡高傲慢,凡夫。觉悟的人用正觉心,迷的人用迷惑心;觉悟的人大慈大悲,迷的人自私自利,不一样。用心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
所以用心正,你看我们这品经,文殊菩萨答覆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总纲领。应用在事相上,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一百四十一愿。你看人家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见真实相。见到真实相,你还会有邪知邪见吗?你还会有过失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回归自性。
为什么他们能,我不能?这个地方要生惭愧心!要知道我本来也是法身菩萨,本来也是佛,怎么会堕落到这种地步?世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堕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这条怎么学?我们现在座位不需要铺垫子,可是晚上睡觉要铺床,要铺个枕头巾,跟这个相似。我们是不是也能发这个愿?所以他们一举一动,你看进入讲堂发愿,「升无上堂,安住不动;开敷善法,见真实相」。念念都与菩提道相应,念念不离菩提道,菩提道是成佛之道;《华严》是一乘教,一乘教就是成佛之道。第三首偈:
【正身端座。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座位铺好之后,就好好的坐下。禅堂也是这样坐下,『正身端座』,念佛堂也是这样坐下,讲堂更不必说了,端端正正的坐好,先坐下来。这时候心里面,你看这观想的,『坐菩提座』,我们在这里坐下来,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也是用生草铺个座位。这是我们凡夫看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的是草座。可是净居天人,真的跟我们不一样,净居天人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坐在金刚宝座上。我们凡夫看,释迦牟尼佛是铺了一层草,坐在草垫上,境界不相同。净居天人是三果阿那含,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这是圣人,叫不还,他不到世间来了。这次为什么来?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没人启请,这个问题严重;如果没有人启请,释迦牟尼佛随著就入般涅盘。他们看到了,真的发大慈悲心,代替世人来启请,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果没有他们启请,释迦牟尼佛不住世。
你就知道这样一启请,世尊住世八十年,为大家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缘是净居天人跟我们结的。世尊对我们的教诲,岂不是净居天人启请的功德?这个地方我们也要学,要会学。遇到真善知识,这里没有人认识,你要是认识他,真正了解他,你就一定启请他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这一方人闻经得度,都是你启请的功德,这是我们学佛的同学们一定要懂得的。如果这位大德,我们说大德,不说法师,因为包括在家的居士。在家居士真正有修有学,他的修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他的学问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怎么样?我们要请佛住世,要留他在这个地方,请他在这个地方长期的教导我们。普贤菩萨十愿里头教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家人有这种德行的人要请。
民国初年,梅光羲老居士、夏莲居老居士、杨仁山老居士、欧阳竟无居士,不少大德,这些在我们心目当中,都是佛菩萨现居士身。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要不要请他们讲经?要;要不要请他在我们这个地方常住,教化我们?要。所以因缘成熟,这个不能放过,功德大!诸位现在都晓得,我们去拜个「梁皇忏」,打个佛七,打个禅七,去做一堂水陆,功德很大;所有一切法事,都没有请法师讲经的功德大,这个道理要懂。你要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去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打禅七,也没有打佛七,也没有做水陆法会。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这不是很明显的告诉你吗?这些佛事活动都是后来祖师大德们提倡的。你看看任何一种活动都依据佛的经教,没离开。
宗门、教下,所有修行方法依据经论,各种超度法会都是会集经论里面的教诲。修这种法会,所谓冥阳两利,不但是幽冥界众生得利益,我们现场同修各个都得利益。从前是的,现在有问题了,问题在哪里?现在只著重形式,忘掉实质。实质是什么?连我们做三时系念,都有鬼神附在灵媒身上传话给我,要我告诉做三时系念的同学们,要知道随文入观,幽冥界众生才得利益;如果不知道随文作观,利益很薄,得不到什么利益。这就是现在人做法会不如古人,为什么?古人确实随文入观,念到哪个地方,他境界真现前,这就有利益。因此,我们要做个法会,必须把它的仪规详细讲一遍。为什么?在做的时候,念到哪里你就能观想,这叫随文入观。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三时系念,三时系念讲过。
修净土的同学,你们每天受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过。一定先听讲,意思都懂得,念的时候就起作用。意思不懂,你念的时候,功夫最好的怎么样?念经的时候不打妄想,这是定,没有办法随文作观。如果你对这个经有研究,都懂得,你读诵这个经的时候有定有慧,慧是观,观慧。有定有慧,戒在其中,所以你念一个钟点,一个钟点在那里戒定慧三学同时齐修,同时完成。这当然有功德,你自己得利益,鬼神也得利益。所以,我们在诵经、念佛,与戒定慧三学不能相应,这个功德少。想想就知道,不要想别的,想自己,念佛、坐禅、学习经教妄想不断,出了讲堂,出了念佛堂,烦恼就现前,心不清净,不能保持。
我们念一部《无量寿经》,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修清净心,把妄想杂念都放下。这个清净心能保持多久?能不能保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不行;能不能保持五个小时?五个小时还不行;能不能保持两个小时?你慢慢来。正在诵经的时候,心都不清净,都还打妄想,你怎么能保持?从这些地方就知道,我自己得多少利益,你然后才想到鬼神能得多少利益。《地藏经》上讲得好,超度佛事里头,自己得利益七分之六,被超度的鬼神只得七分之一。为什么做一堂佛事要请七个法师?七个法师,譬如念一部《无量寿经》,被超度的鬼神只能得一部,七分之一,七个人他才得一个满分;念经的人自己得六分,他得一分。所以随文入观就重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是大前提。现在确实讲的人不多,知道的人更少,因此功夫虽然天天在做,不得力。
我们对这些事情做得也相当周全,可是道场依旧疏忽。我过去曾经说过,不能再多说,多说人家说我唠叨。譬如做三时系念佛事,在做之前一个星期,一定要把三时系念的仪规听一遍。现在有光碟,好好听一遍,听完之后你再开始做。你的心境不一样,念到什么地方,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现在确实天天要听经,天天要念佛。初学,就是功夫不得力的人,要在听经上多下点功夫,你明白了,搞清楚了。功夫得力的人,念佛这边多用点功夫。经还要不要听?要听,为什么?做影响众。人家看到你修得很好,「你看他天天都听经,我修得不好,怎么能不听经」?影响别人。你真正修得很好,心无二用,虽然坐在那地方听经,你心里还在念佛,你的佛号不间断,坐在那个地方做影响众,这是菩萨。菩萨发心,处处帮助别人,处处在引导别人。
所以「正身端坐」,坐到你的座位上,就是无论现在是禅堂、念佛堂、讲堂,都有座位。坐到座位上,「当愿众生,坐菩提座」,菩提座是释迦牟尼佛坐的。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只要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坐的地方就叫菩提座,不一定去找菩提树。什么座位,菩萨所坐的地方就是菩提座,为什么?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无所著』,就是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心地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上显示出来的修学纲领,这是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指导原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这个纲领,离开这个纲领就不是佛法。与这个纲领相应,这个座就是菩提座,你所在之处就是无上堂。无上堂在哪里?菩萨所在之处就是无上堂,菩萨所坐之座就是菩提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大乘教里面修什么?就是修一个「心无所著」。你要问为什么?《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讲得那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讲得多清楚。如果我们今天心无所著,那跟一切诸佛相同的智慧、德相不就现前了吗?佛菩萨慈悲,慈悲到极处,一丝毫隐瞒都没有。你要真正懂得,所谓当下就承当,你就完全接受,那你立刻就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就坐菩提座。为什么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的菩提心永远不能现前,你学的什么佛!
菩萨所修的,后面的两愿讲到,第四愿讲定,第五愿讲观,观就是慧,没有别的。前面四条是属於戒,规矩,前方便。你看看他所修学的,是不是戒定慧三学?我们今天修行,就是体悟不到这个原则。与这个原则不相应,就是古人所讲的,讲的话很不好听,盲修瞎练。虽然很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要知道你烦恼习气没断,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要得力的话,烦恼习气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长,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功夫得力的样子。烦恼还是老样子,甚至於烦恼还增长,智慧就没有了,真的,一点不假。
你要是稍微留意,在在处处你都能看到。我们道场有义工,他没有做义工的时候,他烦恼轻,有点智慧。一做义工,烦恼现前,智慧没有了;人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心比较清净,容易清净。所以古时候修行,前面五年学戒,以后进入堂口,他就放下了,当清众!学教的,讲堂天天听经研教,专注在教理上;念佛的,修一心不乱;参禅的,就学个心无所住,功夫渐渐上路。现在找这样的环境不容易,找不到,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搞念佛堂不要超过二十个人,有道理!你是真干。搞太多,搞热闹,不能清净。不超过二十个人,是最高明的指导。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下面第四首偈: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跏趺』就是世俗讲的盘腿坐,先坐下来然后把腿再盘上来,你看坐的姿势都讲得很微细。前面的一首是坐下来,坐下来之后再盘腿。实在说,盘腿坐是最稳当的,时间可以能持久,不累,下面面积大,会坐得很稳、很舒适。这个坐的姿势要从年轻时候练习,年岁大了,骨头硬了,血脉流通没有年轻时候那么样的畅通无阻。所以你坐久了会麻木,麻木的原因就是血脉、血气不通,它被压住了。年岁愈轻腿就软,坐成习惯了,你会感觉得很舒服。比我们现在坐椅子,两个腿放下来,叫挂腿坐,舒服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养成习惯。年岁大的人,没有法子盘,也不必勉强。盘腿有单盘、有双盘,当然双盘是最好,不能双盘的单盘。
修行,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要年轻,就是修学的时候要年轻。惠能大师开悟了,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宗门第六代祖,那个时候他只二十四岁,很年轻!无论干什么,唯有年轻才有体力,才有精神。成败关键就是文殊菩萨在这品经开头所说的,「善用其心」,你就成功了;不善用心,你就失败。真的,这句话是关键所在。当然成败还有个助缘,也非常重要,就是老师。年轻时候遇到真善知识,你这一生会成就;遇不到真善知识就很困难。佛法经藏那么多,古人讲的浩如烟海,从哪里入门?所以要有善知识指导,这是关键。除这个之外,当然同参道友跟道场的助缘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个在现前社会是愈来愈困难。
同时要知道胜缘不常在,自古以来就如是,你要认识机缘,要抓住机缘,时节因缘不是长久的。所以你要认识,你要能抓紧,一天有一天的因缘,一年有一年的因缘,这个世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没有两样。一般好缘大概是三年,三年之后可能就会产生变化,这不能不知道。中国孔夫子说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那个人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在,善缘才能维持;善知识不在了,缘就不能维持。所以不能不抓住,紧紧的抓住,认真努力的学。方法、门道找到了,纵然离开善知识,自己也知道路该怎么走法。
我跟方老师的缘分,领我入门,时间不长。认识佛法了,这时候也就遇到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圆寂了,走了。这三年当中,我们是每个星期见一次面,大概一年,我算了一算,一年跟他见面有四十次到五十次。接受他的教诲,每次见面大概是两个小时,学生只有我一个。他走了之后过了一年,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李老师,也是一见面就很投缘。老师经讲得好,愈听愈欢喜。同学也都不错,很多,我看到非常羡慕,他们跟老师十年以上,我是后去的。
那时候就想到怎样能够赶上,起这么个念头。遇到临济寺心悟法师请我去出家,我一想到机会来了。居士身分在台中,李老师给我一份工作,慈光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我们总共三个人,管图书的、管阅览室的两个人,另外一个是管杂务的。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晚上听老师讲经,一个星期三次,两次听经,一次听古文,那时候老师讲《古文观止》。一个星期三堂课,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天,一个星期三堂课,其余的时间让你自修。所以有很多人说,你在台中得不偿失。我说怎么了?你看一个星期三个小时课,你念佛学院多好。我告诉他们,我的能力这三堂课对我来讲非常适合。为什么?我能消化;如果说每天有一堂,我消化不了,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
老师教导人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三堂课,两堂是老师教,另外一堂是同学们练讲,我们都要去旁听,都要去听。听了之后,可以批评,帮助他改进,学到了这套讲经这些方法。老师讲经一个星期实在讲是一次,两堂是一个小时,另外一个小时是台语翻译,闽南话翻译。所以两个钟点,实际上是一个小时,听经。古文是讲两个小时,没有翻译,这是一个星期三个小时课。所以我听经,就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老师讲这部经,参考哪些资料,我都找到。香港智开法师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参考资料不缺乏,比老师还多。我先看,看古大德这些注解,然后去听老师的,听他怎么讲。谚语所谓行家听门道,外行的人是看热闹,我算是懂得一点诀窍。也就是说,我先看这么多资料,如果我上台讲这座经,我是怎么讲法。听听老师他是怎么讲法,哪些地方我比不上的,我是学这个东西。
所以他讲一个小时,我至少要用三十个小时做准备听经的工作。我听了他讲经之后,第二天我复讲,就是把老师所讲的我重复讲一遍,我能讲到百分之九十五,有这种能力,几乎跟他讲的是一模一样。我不要写讲稿,不要做笔记,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很好,理解力也很好。我讲比老师讲得活泼,讲得生动,所以这个课程对我来讲非常有受用。当时我有个好朋友,慧忍法师,他大我五岁,也很聪明,我找他一块到台中去跟李老师学教。他好像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就走了,受不了。他说在这里学不到东西,一个星期上的课太少,回到台北搞经忏。不到一年,他建了个道场,很难得,赶经忏赚钱!以后到香港,好像前几年过世了。一场空!
这就是什么?真正有善知识,有好同参道友,又有能成就的道场,不肯抓住机会,非常可惜!老师很愿意教人,你不肯学就没有法子。所以认识机会之后,你的心要定下来,『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人人都有善根,哪个学佛的人没有善根?没有善根,你在这个地方两个小时坐不住;两个小时能坐住,就说明你的善根深厚。但是怎么样?不坚固,坚固你就不动了,学习不成就决定不离开。
老师那套讲台上表演的诀窍要学到,真正说,他那套诀窍顶多一个月你就学会了。我在台中大概不要一个月,两个星期,因为李老师有著作,《内典讲座之研究》,《实用讲演术》,这算两套法宝,我在两个星期就学会了。可是怎么样?学会是学会了,上台不晓得怎么用。学这个教材就好像念《孙子兵法》一样,两个月可以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战场上不会打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是活的,所以就是要长时期的跟老师观摩、学习,看他在讲台怎么运用。这个东西他没有办法教你,活的,这就要很长的时间细心去观察,才知道他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我在台中跟同学们,虽是都跟李老师学,不一样。他们是学老师的言教,老师讲的统统把它笔记写下来,然后照著去讲。我不是的,我不写笔记,我用不著记它。为什么?古德注疏参考资料太多了,要紧的是方法、技巧,这个东西是活的。我在那里住十年就学这个,老师的思路我清楚,方法我懂得。他讲解他喜欢列大纲,他的大纲写出来,我完全能看得懂。
在台中也做了一次实验,他讲《金刚经》。那时候我在台北,在台北我向道场老和尚请假,到台中再去学教,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够。老和尚算是准了,我到台中,李老师《金刚经》已经讲了一个月。诸位要知道,一个月有四个小时,前面四个小时我没有听到,四次没听到。我就请同学周家麟居士,好同学,请他给我补课,老师前面四次讲的,你再重复讲一遍给我听。他也很慈悲,答应了,讲的时候讲得很结巴,结结巴巴,照著笔记来讲。然后我说「这样好了,老师有表解,我照表解讲一遍,你们听,看看我哪些地方讲错的」,他们也同意。我这个小班七个同学,我们七个人每个星期在一起做一次复讲,十年如一日。同参道友不容易,有徐醒民,有周家麟。
我这样讲下来之后,他们几个人给我讲,你怎么讲得跟老师一样!第一次做实验。我就跟他们说,我跟老师时间虽然不长,两年,他的思想我懂得,他的方法我懂得,所以我拿到他的提纲,大致上就差不多了。所以前面我没有听的四次,我讲给他们听,他们替我印证。这就是说,善根虽有,要坚固,要不动摇,才能成就;常常换老师,常常换科目,常常换道场,很难成就。为什么?你心不定。我们如果要成就的话,这首偈从「结跏趺坐」,你就能体会到,要定下来。有甚深坚固的善根,又能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跟一个老师决定跟到底,这才能有成就。
所以,佛学院的教学,我到台中去之后才恍然大悟,以后有很多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我不去了。为什么?误人子弟,学生得不到受用。它的课程跟学校一样,仿照学校的,虽然都是讲的佛经,不一样。譬如第一堂,甲老师讲《弥陀经》,第二堂又换了个老师,讲《普门品》。前面《弥陀经》还没有落印象,后头又改成《普门品》,下一堂就变成《普门品》。他心里是乱的,这样虽然三年毕业,佛学院毕业了,什么都不懂;真正用功的,得到一点佛法的皮毛常识。怎么会得受用?
我们到台中去之后,才知道李老师用的方法,是古时候私塾教学办法。虽然班上有二十多个学生,每个学生只能学一部经,可以选不同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选的经,每个人学的都不一样。但是老师教别人,你可以旁听,统统在一起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著重这一点。李老师告诉我,你看二十多个同学,发心学这部经的人他要讲,星期天他要复讲,要讲给大众听。听众大概差不多也有一百人的样子,很用功,唯恐讲不出来。别的同学都在旁听,大家帮他记笔记,因为每个人想记完整的不太可能。我们也没有学过速记的技巧,听多少就写多少,记录下来之后统统交给他。他回去参考,去写讲稿,同学们帮他这个忙。
我是最后去的,排名排在最后,所以没有轮到我我就离开台中,就出家了。但是我的记忆、理解比他们都强,听一遍我都能复讲。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听李老师教学,就讲了十三部经。大概他的进度差不多标准是一部经一个月,一个月就是五次,这我在他那里学会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在台中学的十三部经就去表演了,表演的成绩还都不错,还挺受大众欢迎的。可是自己心里清楚,没有深度,只有皮毛,没有深度。所以一定要再回去,怎么样也都要回去,回到台中要跟老师,长时间才能深入,时间短了,决定不行。所以我回去,老师欢喜,这是我自己修学的经验。
「不动」这两个字是关键,你看《弥陀经》上六方佛里面第一个「阿閦鞞佛」,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动;佛法、世法要成就,这是关键。只要你能不动,就是你心定在这个地方,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们再想想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何以成就?就是得不动地!我们净土宗第一位祖师慧远大师,东晋时候的人,那时候也是乱世。他在江西庐山建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叫东林寺,就是远公大师修学的处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他这一百二十三个人全是男众,没有女众,以虎溪为界,心都定在那里。结界,绝不出界线,所以他心是定的,心是专的,这才有成就。如果到处去游化,到处去参访,那就很难了,就不能成就。
前些年我访问日本,日本的比睿山是佛教圣地,当地人称为是日本佛教之母。日本有十三个宗派,这十三个祖师都是从这个山上出来的。我问山上的当家师,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在山上修行,住多久,在山上住多久?他告诉我,最少十六年以上,我听明白了。我在澳洲办净宗学院,我要求同学,你们到学院来学习,至少九年不下山,你就会有成就。那时候心里想,九年时间是不是太长?我这个九年是前两年预科,就是学习《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古著的有《五种遗规》里头第一篇「童蒙养正」,《了凡四训》,这是选读里头重要的,两年奠定基础。第三年、四年、五年,这三年学习净宗的五经一论,你对於净宗典籍都熟悉了。最后这四年,专攻一门,你在五经一论里头选一门,用四年的时间去学习,这样能成就。如果到处有人请,请了就去,不能成就。你只跟各个地方结结法缘,把自己修行、学教可耽误了,这就错了。
他们看我,我一生没有道场,所以哪个地方请我讲经我就去,这是不得已。他没有看到,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我跟李老师是五年,后面五年是遵守原则,并没有在台中住,前五年是在台中住。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你怎么会成就?现在人愈来愈没有耐心,成就的机率就愈来愈少。所以我说善根固然深厚,不坚固,出家如是,在家也不例外。在家能不能成就?能,成就的人很多,他为什么成就?一个老师,一个法门,一个道场,绝对不是乱跑。对於任何道场、任何法师都尊敬,可是自己学是跟一个老师,一个道场,为什么?心是定的。
有问题、有疑惑,向老师请教,不能听别人的。即使是法师,每个法师学的法门不一样,知见不相同。你跟一个人学,一条路;你跟两个人学,两条路;跟三个人学,三叉路口;跟四个人学,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佛门里面为什么又有参学?参学那是什么?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华严经》是榜样,善财童子一个老师,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得不动地,成就根本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会不动?妄想断了,分别执著断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如如不动。像《金刚经》上讲的,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就是你跟这个老师你成就了,毕业了。毕业之后老师叫你参学,为什么?参学是圆满后得智,也就是根本智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运用。
《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是无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无知。起作用是什么?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你就去应,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你就说什么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参学!所以后面有五十三参。没有得根本智,也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或者我们换句话说,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放下,没有资格参学。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老师一定叫你参学,绝对不会留你,他要留你他就对不起你。一定劝你去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我们在《华严》上看到例子。
现在末法时期,标准下降,从前要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才有资格去参学。现在放到什么程度?分别跟妄想就不谈了,就谈执著,执著能够看得淡一点,你的智慧也就能提升。你就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老师也就准你出去参学。为什么?你不会受害。你看别人的修持,听别人讲经,你心里有数,知道他讲得对还是不对,他做得对还是不对,对自己就有帮助。他对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对的地方,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跟他同样的错误,我也有这个错误,赶紧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在此地,自己真能得受用。不是《华严经》善财参学,善财参学是弘法利生,不一样!我们这样的参学,还是成就自己。
可是现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修持、他的言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这个要知道。批评,他能接受,他能改过,行,但是太少了;世间人贡高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要承认。佛法里面讲,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儒家教学,你看《礼记》一展开,第一篇「傲不可长」。夫子承认,人有没有傲慢?有,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长,世间法。佛法,傲慢一定要断掉,为什么?你不是想出三界吗?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吗?有傲慢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勉励同学,我写了四个字,「诚」,真诚、诚实;「敬」,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真诚恭敬;「谦」,谦虚;「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诚敬谦和」,谦是对治傲慢的,要谦虚,不可以傲慢。要尊重别人,自己总是要自卑、卑下,这样才好,你才能得利益。可是这不容易学到的,也是要从小。小时候好教,父母教,老师教,懂得谦虚,懂得礼让,肯让别人,知道放下。我三年跟章嘉大师,他就是教我看破、放下,一生得受用,这样的人真不多。
客气你要听得出来,人家说「请你指教,批评指教」,客气话。你真的批评、指教他,他面孔马上就变色,就晓得很难接受,所以不批评,不指责。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过失。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能够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对自己就很有受用。我们对做错事情的人,要有一分感激之心,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要不看到他的样子,不听到他的样子,我自己不知道反省,有过不知道改过。幸亏我听到、我看到,我自己反省,改过自新,所以对别人有尊敬的心,有感恩的心,这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