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1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第二段出家受戒,偈颂第十二首看起: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
我们先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后面这段注解是从第九首到十五首,我们把它念一段。「余七受学戒时,初三自归,佛在之日,则五受之一」。三自皈是五种受其中的一种,哪五种受?在《钞》里面有,清凉大师为我们说出来,第一个是「善来」,第二个是「上法」,第三个是「三归」,第四个是「八敬」,第五个是「羯磨」。善来是赞叹的话,「你来得太好了」,而且是勉励的话。讲到三皈,清凉大师这里有简单的注解,「佛灭之后,受五八戒(受五戒、受八戒),必依三归」。五戒跟八戒都是在家的,八戒就是八关斋戒,在家学佛,受一天出家人的戒;八关斋戒是一天的,就是学出家人的生活,学一天,受八关斋戒。受戒之前,一定要受三自皈,必依三皈。这就说明三自皈的重要,三自皈是根本。
一切佛法,不论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在中国是宗门、教下,只要是佛法,一定要依三皈。三皈是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就是无论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违背,违背了就不是佛法。所以三自皈是我们的总方向、总目标,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归要三者」,归为什么要三,「翻彼外道」,这个外道是指印度世尊当年在世那个时候,印度有许多的宗教,这些宗教都是心外求法。所以外道不是藐视别人,不是轻视,确实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错了,知见就不正,正的反面是邪,所以说「邪师,邪教,及邪众」,众是信徒。
因此,佛法就有针对著当时这些宗教的状况,所以佛讲皈依佛,佛是善师,真正的好老师;经教,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皈依僧,僧就是大众,僧团,僧团清净,没有染污。这叫翻邪三归,所以它用意很深。下面有个比喻,「犹如良医,良药,及看病人,烦恼病愈故」。佛好比是良医,法好比是良药,信众就好比是来看病的人,遇到这么好的大夫,好的药,药到病除。这是为什么皈依要用三,清凉大师在此地简简单单给我们提了一下。
下面说,「为与众生为缘念故,三宝之义,至下当释」,下面还会给我们讲解三宝的意义。三皈是与众生为缘、为念,这个缘是增上缘,让你常常念著三皈。所以在佛门里面,无论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早晚功课里头一定有三皈依,道理就在此地。三皈我们在过去很详细的讲过几次,有录音、有录相,还有同修们依照讲解写成文字,《三皈传授》,初学佛的同学可以做参考。
三皈最重要是皈依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之外叫住持三宝,就是我们现在的佛像是住持的佛宝,经典是住持的法宝,出家人是住持的僧宝,这是形相。形相里面含的意义就是自性三宝,这个重要。形相要不要紧?形相很要紧,没有形相我们就忘掉了,凡夫非常健忘。因此形相它最大的功德,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一看到佛像,立刻就知道自性觉,我要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就对了。
所以,你对迷悟要清楚。什么是迷?《华严》是一乘大法,跟我们讲得太多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迷了。什么是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觉了。佛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可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迷得太深,病态太深,虽然听到佛陀的教诲,一下转不过来。所以佛有善巧方便,教我们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最后再放下起心动念,一层一层的来,这就是方便。
如果於一切法,我们讲一切人事物,不再执著,你就不受六道轮回,你就超越六道了。如果还坚持执著,事情就很麻烦了,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过分的执著,连易行道里头带业往生净土,可能在临命终时都产生障碍,你都去不了。你才晓得执著,执著是大乘教里常讲的见思烦恼,这个东西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如果真能放下、能断掉,你就超越六道,你就到四圣法界里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你就到这儿去了,你不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这些生死苦恼,三苦、八苦,你统统都没有了;离苦得乐,离的是三苦八苦。佛是真有方法帮助你,你要接受,你要肯干;你不接受,你不能依教奉行,那没用处。
你如果再进一步,放下你的分别,於一切人事物、世出世法都不分别。四圣法界是四个阶级,四个不同空间维次,你就会一直往上升。升到最顶层,再把起心动念放下,你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才是真正的证果,才真正得到永恒,永恒是自己本有的。中国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成佛了,这个佛是真佛,可不是假佛。统统是以守戒为基础。我们今天放不下,佛以善巧方便教导我们,从哪里下手?从放下十恶业下手。佛教我们不杀生,我们要认真学习,从今之后,再不伤害一切众生的身命。教我们不偷盗,而今而后决不有一个念头想占人家的便宜。
这个十恶有报应,《十善业道经》里头都讲得清清楚楚。杀生不但是短命报,而且还有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偷盗,无论用什么手段,占别人的便宜,夺取别人的财物,果报是贫穷报,发不了财,贫穷。不但是得贫穷报,来生还要还债,这不但是在家一般人不能避免,出家人也不能避免。你看佛在戒经上跟我们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出家,你的生活是十方供养的,你不要从事於生产,大家来供养你。为什么供养你?希望你修行证果;你要修行不能证果,你来生还搞轮回,你就得还债。你这一生接受多少供养,将来各个都要还,一个也漏不掉,你说麻不麻烦!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读,过去我们曾经详细讲解过,现在也印成书,有光碟又有书。学佛从这个地方扎根,此地虽然讲的五戒八戒,五戒八戒的基础是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业道,没有资格受三皈,当然更没有资格受五戒八戒,所以十善业道是佛法根本的根本。今天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学佛的人统统忽略了,所以三皈五戒都变成有名无实,这是我们很痛心的一桩事情。可是你自己明白,自己觉悟了,别人不干,僧团都不干,我个人要干,救自己,救不了别人先救自己。决定不可以说,他们都不做,我做它干什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们都堕地狱,我不堕地狱到哪儿去!不就这个意思?这你就错了。别人不干,我要认真干,一定要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这就对了。
我们想想,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还有个根,这个根就是《佛藏经》上,世尊所说的「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才知道,十善业道下面的根是小乘,我们现在没学小乘。小乘经里面,过去我学佛,第一部老师教的是小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里面,第一句佛教导我们,「亲近明师受戒」,受戒是教诫、教诲。头一个条件,你学佛一定要跟一个好的老师,明师;不是名气大,明是光明的明。我们就晓得,这个老师有修、有学、有证,才是明师。
现在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有修、有学、有证的老师找不到,证果是圣人,在从前真有。大乘教里头明心见性,禅宗的,那是明师;教下的大开圆解,净宗里面得一心不乱的,这是明师。现在找不到,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从前我的老师教导我们,要找什么样的老师?有学、有修!这个老师真正是解行相应,虽然没有证得,我们跟他学不会走错路。如果连这样的老师都没有,你就要知道真正发大道心,跟古大德学习,行,也能成就。像孟子学孔子,真学成了,就怕你不肯学;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学成了,成为一代祖师。世法、佛法里面,用这个办法成就的人不少!
这样成就的人,他的自律的精神超越一般常人。天天读古人的书,像李炳老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读印光大师的《文钞》,能解其义,把自己所理解的依教修行,真干!这样学得就有几分像,由相似到真实,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们学《华严》,前面我们读过大师、小师,《华严经》是大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疏钞》是小师,这注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注的;每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合论》,李通玄长者注的。所以清凉大师、李长者是小师。这些都是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向他们学习,希望我们能够没有错解经书的义趣,依教修行。把自己所明了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不良的习气,就是与经教所讲的相背的这些思想、见解、言行,依照经教所说的修正过来。我们是释迦的弟子,是毗卢遮那佛的弟子,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学生,你能成就。
《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的归结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的修学就很清楚、很明白,从哪里下手?从儒家的《弟子规》下手,为什么?我们现在用这个代替小乘。《弟子规》比小乘经容易学,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产物,自然有一分亲切感。必须把这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圆圆满满的落实,然后学习《十善业道》一点都不难,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十善业的学习。对出家的同学,我们勉励他们学习《沙弥律仪》。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你真正想成就,你不从这里奠定基础,是永远做不到的。
这首偈,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遍。「受学戒者,即十戒也」,因为这是出家,出家十戒就是《沙弥律仪》,「亦通五戒」,《沙弥律仪》前面五条就是五戒,所以它跟五戒是通的。「优婆塞戒经云」,优婆塞是在家居士,这是在家居士戒,「欲受菩萨戒,先应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若尼则六事,及五百戒」。这是讲的出家,你出家一定是先受沙弥戒,出家当然愿望是比丘、菩萨,受到圆满的大戒,那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在古时候,三坛大戒不是一次受的,受了以后学。譬如先受沙弥戒,沙弥戒受了之后,是不是真正都做到?统统做到了,师父才允许你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真正能够受持,也都能够落实在生活行为上,你才有资格去受菩萨戒。所以它是分三个时期,不是同时。
现在只有受戒,不讲究持戒,所以三坛大戒一次就受了。你能不能做到,传戒师父不闻不问,这是佛法衰退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老师也教导我们,现在这个已经成了风俗,演变成一种习惯,只好去受。受了之后,自己一定要知道,你是名字比丘、名字菩萨,可不是真的。如果你自己真的称比丘、称菩萨,那就犯大妄语戒,犯大妄语戒,罪过是堕阿鼻地狱。你不是菩萨,你对人说我是菩萨;不是比丘,你对人说我是比丘,这个不可以。真的是菩萨,没有关系,那可以,真正的比丘才能称。
所以明末清初,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启示,名实不符是有罪的。我们平常,早年讲经我讲过很多次,有人见到我好像很尊敬,称为净空大师。我当时就跟他说不可以,不能这样称呼。为什么?大师是对佛的称呼,什么人可以称大师?明心见性,在净土宗一定是得理一心不乱,就是法身菩萨,可以称大师。你没有破无明,没有证法身,怎么可以称大师?恭惟不可以过分,过分,我们世间人讲挖苦人、讽刺人。譬如你不是总统,人家见面给你一鞠躬,称你总统先生,挖苦你,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门里面称呼,开玩笑要是引起别人误会,罪过就很严重。
现在这个世间末法时期,自己称菩萨的人很多,称佛的人也很多,他是什么佛再来的,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常常听说。有人来告诉我,某人是什么菩萨、佛再来的,我听了笑笑。真有再来人,但是身分决定不暴露,身分暴露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永明延寿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被人知道,他就圆寂,这就是真的;别人知道了,你还不走,那是假的。布袋和尚这是弥勒菩萨,他是自己宣布的,跟大家讲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说完之后他就走了,这是真的。传记里面记载的很多,在中国,佛菩萨应化来的很多,身分一暴露就走了。身分暴露了还不走,就变成妖言惑众,迷惑大众,这在佛法里头是不许可的。这是佛门里面普通的常识,世间人不懂,我们学教的人不能不懂。
他们可以做,我们不能做。他们?他们无知,无知虽然没有罪,他有过,过比罪轻一点;知道也这样做,那有罪,那就重了,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平常我们一般称呼,称法师就很客气了,实在讲,法师这两个字也不好当。在佛法里面,梵文称阿闍梨,阿闍梨翻成中国意思是轨范师,我们现在翻法师。法师,你的行为、你的言论可以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才能称法师。闍梨、法师,甚至於和尚,诸位要晓得,这是佛门里面的通称,不分在家、出家。在家人他修得很好,他的修持,他的言论,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以给世间人做榜样,都可以称闍梨,我们现在讲都可以称法师。如果他教化一方,主持道场,就是在家居士主持道场,教化一方,他是和尚,和尚是亲教师。
我初到台中,到李老师居住的地方去拜访。看到孔德成先生送他一幅字,镶成镜框摆在房间里面,题款是「雪庐大和尚」,雪庐是李老师的别号。他们尊称李老师是大和尚,他也不是出家人,但是他真的是大和尚。在台中建莲社,台中莲社是他老人家创建的,领导大众讲经、念佛,正法道场,称他和尚,名实相符。可是他自己很谦虚,自己不敢称,别人尊敬,这样称呼他,这是内行人。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称法师,这是正确的,可以这样称法。可是一般世俗的习惯称老居士,这样更谦虚。这些都是属於佛学常识,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
蕅益大师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称法?菩萨戒他做得到,比丘戒他也做得到,为什么要去退?给我们后人看!人的一生在这世间一定要名实相符,不要搞假名,不要搞虚名,那就错了。最重要的意思是教诲我们后人,谦虚是德行,世出世法的德行、学问都是从谦敬里面成就的。愈是有修行的人、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待人诚敬,决定没有傲慢。你看《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一句话,他用了个比喻说,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其人之才」,他有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羡慕的。夫子一生修行,就是以周公为榜样,很想学周公。他说这个人之才就像周公之才之美,有这样的才华,「使骄且吝」。可是这个人怎么样?傲慢、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才有德,这个人肯定是谦虚,绝对不会傲慢,决定不会吝啬,夫子看人,这是所谓经验之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有这样的标准,你接触大众就不会错认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表面跟内里不相应;表面修饰、做作,让你看到是很值得尊敬的人,背面不是的。找一个表里一如的人很不容易,那是什么?真正有修养,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也亲近过几位,没有一天不读经的,没有一天不反省改过的。这是真修行人,非常谦虚,不敢自以为是。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还有一个我们没见过面的,夏莲居居士。我没见过他,我见过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这是真正善知识,与他们相处,细心观察,我们就学到很多东西。
下面,注解里面讲,「受,谓受戒。学,即随戒。愿中,即止作二持」。就是这首偈颂下面的两句,『善学於戒,不作众恶』,「善学於戒」是作持,「不作众恶」是止持。世出世法都是以戒律做基础,儒家不说戒,儒家讲礼,佛法讲戒,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祖师大德常讲,佛法里面,禅是佛心;教(经典的教)是佛言,佛的言语;戒是佛行,也就是佛身,身口意。佛的言谈举止就是戒律的表现,表演,戒律的表演,这个你说多么重要。禅是清净心,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这都是禅。离妄想,这是最高级的禅,妄想没有了;离分别,这是中级的禅;离执著,这是下品禅,禅心,清净心。禅的定义,《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要继续看第十二首偈子: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
这首偈非常重要,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学习的。前面把受戒、持戒的事情简单跟诸位做了报告。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那时候我只受三皈,五戒都没受。他老人家给我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最早听到的,戒是佛法的根本。因为初学的时候,我们只是羡慕经论里头的道理,方先生教导我的是哲学,把佛经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它,他老人家称为佛经哲学。我是从这里入门的,受方老师的影响足足有三年。所以我不是从宗教里面入门的,是从学术里头入门的。到以后才发现,佛教比哲学丰富多了,里面有哲学,还有其他的,几乎是无所不包;就像一个完整大学一样,哲学是里面一个学系。明白之后,对老师就非常感激,如果不是他的接引,我们这一生决定错过。为什么?认为它是迷信,不会接触它,一生错过。
章嘉大师告诉我,戒是学佛的根本,如果没有戒,那就是佛学。这是以后李老师跟我讲的,没有戒,不守戒,这是佛学,不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这才搞清楚!方老师教给我的是学佛学,跟著章嘉大师以后才晓得要学佛。戒律,不必要有形式的去受,三坛大戒当然应当要受。那时候我们刚刚入门,对这一无所知,叫我们去受戒,当然我们不会接受的。老师有善巧,就是常常讲的,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有方便门、有善巧。他告诉我,你明白一条,你就学一条,真正做到,这条戒你就得到了,得戒!学两条,你就能得两条,这样子学法。
譬如不杀生,不但不能杀人,蚊虫蚂蚁都不能杀;不但不能杀,要是令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都是属於杀生的意念。这个意念没有断,你这条戒不清净,所以每条戒讲得非常微细。譬如讲盗戒,当然你不能偷人家东西。盗叫不与取,这个东西有主人的,主人没有同意,你拿来,或者是你把它移动位置,主人来找不到,这都是属於盗戒的范围。更微细的,你还有占便宜的念头,占别人的便宜,占社会公众的便宜,占国家的便宜。国家,譬如税收,希望少缴一点税,现在所谓走法律的漏洞,尽可能的少缴税,这个念头就是盗心;不论你有没有行为,你有这个念头就是盗心。所以大乘教里头讲得非常微细,真正能学好,可以达到纯净纯善。纯净是清净心,真心,纯善就是大慈悲,纯净纯善就是大菩提心,真心。所以从持戒,严持戒律,久而久之就能够悟入这个境界,因戒得定,定是禅定。
六祖惠能大师所传的,就是从《金刚经》上悟入的,他是五祖讲《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跟广大群众接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心态就是甚深禅定。禅定起作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禅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机说法,无不在定中,从来没有失掉禅定,行住坐卧都是禅。《坛经》里面六祖讲的就更容易懂了,他老人家讲「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这个我们容易懂。眼见色不著色相,耳闻声不著声相,鼻嗅香不著香的相,舌尝味不著味的相。诸位想想,你岂不是已经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诸佛如来。
说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你从形相上看跟我们没差别。长的样子跟我们也差不多,也穿衣吃饭,每天也照样工作,早起夜眠,没有两样。骨子里头完全不相同,就是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著相的。著相当然你就动心,动什么心?喜怒哀乐,动七情五欲,你动心了,贪瞋痴慢,动心了,动心就造业;不起心、不动念,不造业。所以真正佛菩萨在世间,确确实实他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教;言教,就是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三轮体空!他怎么表演出来的,怎么说出来的,我们很难懂。我们最近这几年得力於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看到这个,恍然大悟!这叫什么?自性作用,绝对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众生有感,自自然然的反应,没有一丝毫的勉强,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所以佛为我们所示现的,佛为我们所言说的,我们很难懂,道理在此地。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他是无心说出来的,我们是有心去听。无心所说出来的,无论是他的造作也好,他的言说也好,没有邪正,没有善恶,没有是非,甚至於没有真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里面讲的不二法门。我们今天学习,我们是有二去学不二,怎么学也学不像,我这个说法你能体会吗?不容易体会。为什么不容易体会?因为你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生活在相对的世界,也就是你落在二三里头。所以你不懂得一真法界里的义趣,你没法子了解。佛与法身菩萨他们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二的境界。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就二,不起心不动念是一,叫一真,我们很难理解。
必须要真干,逐渐的接近。真干什么?就是真放下,这是头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的,这是秘诀。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怎么修?看破、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这二法相辅相成。哪一天看破跟放下不二,你就证到究竟果位,这个要真干。我当时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我们凡夫最不容易的就是放下,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什么都能舍。以后入佛门,发心这一生专门搞这桩事情,把这桩事情做为我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去做,认真的去做。也做了不少年,渐渐体会到,放下不是放下我们这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才重要!
日常生活当中,我还有执著吗?还有执著,你还没有放下;放下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放下,还不行,出不了六道轮回。必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布施掉了,贪瞋痴慢布施掉,名闻利养布施掉,五欲六尘布施掉,身心世界布施掉,於六道轮回不再执著,布施掉了,你才能超越。你看到天上人间,现在人间不好看,天上还不错,你要不肯放下,就到天道去了。天有二十八层,一层比一层殊胜,不能彻底放下就不能出六道轮回。戒律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放下。定是教你放下,你得定了,慧就是帮你看破,你有定就开智慧,智慧才了解事实真相。真相事实了解,你才真正得法喜,快乐,离苦得乐。苦要不放下,苦是六道轮回,你不放下,你哪来的乐?四圣法界也要放下,你才得永恒之乐,一真法界。真正入诸佛如来的俱乐部,跟诸佛如来生活在一起。
这个事情是我们每个学佛人无限的羡慕、向往,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证得?佛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而且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古大德称之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你要真想去,诸位要知道,那是佛境界,凡圣同居土也是佛境界,跟华藏世界十住菩萨没有两样。比我们现在讲的高,我们现在才十信位,十信还没讲完,十住菩萨的境界。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佛境界,所以净宗称为一生成就的法门,一生成佛。
所以《无量寿经》上,一开端,佛就教我们善护三业,这是教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善护三业就是此地『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而佛在《无量寿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一般经论上都讲身口意,《无量寿经》上是口身意。你要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法?口业最容易犯,尤其中年以上的人,已经养成习惯。修行从哪里修?从口业修,也就是说修正我们的言语,修正我们说话的态度。这不容易!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你这些毛病、习气没有人会说你,说你怎么样?会得罪你,不愿意说你。就是遇到个老师,老师也不说你。老师教学生,通常会说他的是二十岁以下,你的社会经验还不多,你还是个孩子,可以教你、说你;二十岁以上,成年了,对你要尊重,不说你了。所以成年之后,一生只有两个人说你,一是父母,第二个就是真正的老师,不是普通老师。而且你真正肯学,能够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老师会教你。
如果你不是真正尊师重道,你不能依教奉行,老师不会教你。为什么?如果说多了,你心里面生烦恼,跟老师就结了冤仇,老师很聪明,绝不跟学生结冤仇。我亲近三个老师,都是这样的。他们对学生,我都看得很清楚,听话的、依教奉行的,老师真教,有打有骂,很严格。表面上奉承,所谓是阳奉阴违,背后对老师的教诲并不悦服,甚至於还有批评,这样的学生,老师不教,老师对他很客气。李老师也给我讲过,不要跟人结冤仇。诸位想想,对学生尚且是这种态度,何况是外人。
人生在世,一生障碍很多,所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许许多多障碍里面,最严重的是人事的问题,就是人跟人的相处。人跟人都是缘分,过去生中有善缘,处得挺好。但是善缘到底有多长、多久,如果这个善缘时间很短,缘尽了,就淡薄了,甚至於由善缘变成恶缘,太多了!这是什么原因?从善缘变成恶缘,我们自己一定有哪些地方没放下的,惹对方不满意,要认真反省。如果反省没有,没有哪里对不起他,你就知道是过去生中的宿业,决定不可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你要是真的想通、想明白了,接受,欢欢喜喜的接受。他骂我也好,打我也好,毁谤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也好,统统接受,没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没有报复。为什么?消业障!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哪有不做错事情的道理?做的错事太多了。所以这一生在境界当中,要懂得忏悔,才能把业障消除。业障消除,你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我们念佛到临命终时没有障碍,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前什么障碍都没有关系,你把所有的功德累积到求临命终时没障碍,就决定往生。
处事待人接物,佛就是从经教里头教导我们,早年我常讲的,好像我还写过不少,「经论印知见,戒律正身语」。就是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语造作,这是佛经的三藏它的作用。所以经论虽多,它是有用的学问,你学了一定得好处,而不是所学非所用。除非你学了你不愿意用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决不是经论的本意。
偈颂里面讲「善学於戒」,关键的字就是「善」,如果是学戒,还不难,善学可就不容易,善学是活活泼泼。对戒律,你一定要懂得佛制这条戒的用意在哪里,缘起。他为什么要制这条戒?这条戒依据什么样的理论?这条戒怎样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人、时、处所、事常常在变化,不相同,戒律的落实也是随著人事时处变化,那叫善学。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这就是戒学里头所讲的开遮持犯,你一定要懂。每条戒都有开缘,在什么时候叫开戒,开戒不是犯戒,活用。大概开戒的缘在什么条件之下?最重要是利益众生,而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众生,叫开缘。遮,遮是禁止,决定不能犯。譬如杀戒,佛经里头有例子,说了个开缘,这是佛陀在经上说的。有个出家人随著一批商人,乘船到海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贸易团体。这个出家人跟著这个团体一起,搭他们的便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这批商人获得很大的财宝,其中有个商人起了个恶念(全部五百个商人),想把四百九十九个都害死。目的是什么?这些财物他独吞,发这个恶念。这个出家人证得阿罗汉,有他心通,知道这个人发的恶念,这个恶念可麻烦了。他要是杀了他的同伴,这四百九十九个人,他要堕地狱;夺那么多人财产,那是盗戒。你看犯杀戒,又犯盗戒,他要盗这么多人的财物,来生要还债,哪一生才能还得完!
可是现前他这个邪念很深很重,决定不能够说破。说破他头一个要杀你,杀你灭口,你怎么知道他的秘密?先要把你杀掉灭口。罗汉在此地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方法,把他杀掉,所以罗汉把那个人杀掉了。这是什么?这叫开缘,开戒。这个杀掉,在事上,救了船上四百九十九个商主,救了他们,也保全了他们的财产。这个动恶念的人,把他杀掉,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他虽然起了念头,还没有起现行,还没有做,所以把他杀掉他不堕地狱;他起这个恶念罪还轻,没有起现行。所以这个杀人完全是救人,不但活的救了,死的也救了,不堕地狱。这就是「善学於戒」,佛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这个杀生不叫做破戒,叫做开戒。它有这么多条件,必须要这样做法,这个做法众生有利,决不是利己的,是利益大众的。
所以,佛的戒条虽然多,条条都有开缘。没有开缘的时候决定禁止,连蚊虫蚂蚁都不可以伤害。蚊虫来叮著你身上,你肯布施供养,你就让它吃饱,它自然会走。你不愿意布施供养,你把它赶走就好,不能把它杀死,这是决定不可以,这没有开缘的,这个要懂得。这些小动物都通人情,我们见过的例子太多了,可惜很多人不学佛,学佛的同学都知道。种果木树,果木树鸟吃,果木将成熟了,鸟来都把它都吃光,他就没收成。所以用什么方法?想出种种方法来防御、捕捉,捕捉又杀生。所以懂得的,他就跟小鸟商量,跟它们约定,譬如我这里有一百颗果木树,我让十棵给你吃,其他的九十棵你可不能动。行,鸟会听话,真的,它就吃那十棵,其他的它不吃,学佛的人才懂得。慢慢的你的善心就感应了它,它将来到别的地方去觅食,它就不到你的果园来。
种菜,菜有很多虫吃,我们早年在古晋山上,丹斯里李金友的菜园,我去访问的时候,他的菜园是六年。他告诉我,第一年所种的菜,百分之九十五被虫吃掉。他不用农药,不杀虫,他也没有跟虫商量,反正吃就让它吃。第二年差不多百分之六、七十,有一点回馈。我去那里是第六年,每年每年虫减少,我去的是第六年,他说那一年差不多收成可以到百分之九十,虫吃的百分之十。没跟它商量,如果跟它商量的话,可能它保留的就更多。由此可知,小动物通人情,你不害它,它对你就不报复;你愈杀愈多,杀不尽,就是冤冤相报。你就从这些地方看得非常的明显。为什么要作恶?人生在世,厚道一点好,以善心待人,以善心接物。
这一生穷困,穷困是自己的业报!怎么样改善?你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训》,我们这边有《了凡四训》的录音带、录相带。不喜欢听讲,听讲会打瞌睡,我们这里还有《了凡四训》的电视剧,过去是马来西亚拍摄的。你就看这个,一家人都看,你学学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你能把这个学会了,后福无穷,真正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富,一定得财富,求聪明智慧,一定得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一定得健康长寿,没有一样求不到。你要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你就能得到。今天我们一般人求不到,什么原因?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而且求的时候都造罪业。不但你得不到,把你自己命里头那点福分都亏折了。
所以,因果教育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提倡,你真正懂得,你这一生哪有不快乐的,哪有不幸福的!我们今天在全世界想帮助大家,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我们都希望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都能够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怎样才能够获得?教育,这是中国人最有经验的,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在形式上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教什么东西?教的东西内容有四样,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每种教育都要以这个为主修的课程,伦理、道德、因果、宗教。宗教是讲觉悟,宗教教育范围很大,「善学於戒,不作众恶」,这四种教育统统包括在其中;伦理是根,道德是本,因果是枝干,宗教是花果。诸位细心去体会。
我们今天这些教育全部都失掉,所以社会动乱,人心不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的像《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天天造罪业,想求福报,怎么可能!过去生中修的一点福报,很容易就报掉了。为什么?心行不善,亏折掉了。这些事情非常的明显,你只要细心去观察都在身边。或是亲戚朋友,你都看得很清楚;看自己看不清楚,看别人看清楚。看清楚之后,回光返照,好好的想想自己,人就觉悟了。
觉悟之后,最重要的是善学於戒,戒就扩大了。佛菩萨的教诫,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诫,都能够融会贯通,落实在自己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再造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命运就转变了,就改过来。你这一生当中,真的,我们过年跟大家祝福,我看到贺年卡里面都写著「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这是两句祝福的话,是不是真的?你要是想变成真的,你就要懂得因。岁岁平安的因是什么?年年如意的因是什么?就是这两句话,「不作众恶,岁岁平安;善学於戒,年年如意」。可是我平常讲的没有用这两句,意思是一样的,更好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不作众恶,你就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再过两天就是我们农历年的除夕,我在此地用这两句祝福诸位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肯定统统都会得到平安、如意。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第二段出家受戒,偈颂第十二首看起: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
我们先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后面这段注解是从第九首到十五首,我们把它念一段。「余七受学戒时,初三自归,佛在之日,则五受之一」。三自皈是五种受其中的一种,哪五种受?在《钞》里面有,清凉大师为我们说出来,第一个是「善来」,第二个是「上法」,第三个是「三归」,第四个是「八敬」,第五个是「羯磨」。善来是赞叹的话,「你来得太好了」,而且是勉励的话。讲到三皈,清凉大师这里有简单的注解,「佛灭之后,受五八戒(受五戒、受八戒),必依三归」。五戒跟八戒都是在家的,八戒就是八关斋戒,在家学佛,受一天出家人的戒;八关斋戒是一天的,就是学出家人的生活,学一天,受八关斋戒。受戒之前,一定要受三自皈,必依三皈。这就说明三自皈的重要,三自皈是根本。
一切佛法,不论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在中国是宗门、教下,只要是佛法,一定要依三皈。三皈是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就是无论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违背,违背了就不是佛法。所以三自皈是我们的总方向、总目标,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归要三者」,归为什么要三,「翻彼外道」,这个外道是指印度世尊当年在世那个时候,印度有许多的宗教,这些宗教都是心外求法。所以外道不是藐视别人,不是轻视,确实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错了,知见就不正,正的反面是邪,所以说「邪师,邪教,及邪众」,众是信徒。
因此,佛法就有针对著当时这些宗教的状况,所以佛讲皈依佛,佛是善师,真正的好老师;经教,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皈依僧,僧就是大众,僧团,僧团清净,没有染污。这叫翻邪三归,所以它用意很深。下面有个比喻,「犹如良医,良药,及看病人,烦恼病愈故」。佛好比是良医,法好比是良药,信众就好比是来看病的人,遇到这么好的大夫,好的药,药到病除。这是为什么皈依要用三,清凉大师在此地简简单单给我们提了一下。
下面说,「为与众生为缘念故,三宝之义,至下当释」,下面还会给我们讲解三宝的意义。三皈是与众生为缘、为念,这个缘是增上缘,让你常常念著三皈。所以在佛门里面,无论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早晚功课里头一定有三皈依,道理就在此地。三皈我们在过去很详细的讲过几次,有录音、有录相,还有同修们依照讲解写成文字,《三皈传授》,初学佛的同学可以做参考。
三皈最重要是皈依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之外叫住持三宝,就是我们现在的佛像是住持的佛宝,经典是住持的法宝,出家人是住持的僧宝,这是形相。形相里面含的意义就是自性三宝,这个重要。形相要不要紧?形相很要紧,没有形相我们就忘掉了,凡夫非常健忘。因此形相它最大的功德,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一看到佛像,立刻就知道自性觉,我要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就对了。
所以,你对迷悟要清楚。什么是迷?《华严》是一乘大法,跟我们讲得太多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迷了。什么是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觉了。佛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可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迷得太深,病态太深,虽然听到佛陀的教诲,一下转不过来。所以佛有善巧方便,教我们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最后再放下起心动念,一层一层的来,这就是方便。
如果於一切法,我们讲一切人事物,不再执著,你就不受六道轮回,你就超越六道了。如果还坚持执著,事情就很麻烦了,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过分的执著,连易行道里头带业往生净土,可能在临命终时都产生障碍,你都去不了。你才晓得执著,执著是大乘教里常讲的见思烦恼,这个东西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如果真能放下、能断掉,你就超越六道,你就到四圣法界里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你就到这儿去了,你不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这些生死苦恼,三苦、八苦,你统统都没有了;离苦得乐,离的是三苦八苦。佛是真有方法帮助你,你要接受,你要肯干;你不接受,你不能依教奉行,那没用处。
你如果再进一步,放下你的分别,於一切人事物、世出世法都不分别。四圣法界是四个阶级,四个不同空间维次,你就会一直往上升。升到最顶层,再把起心动念放下,你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才是真正的证果,才真正得到永恒,永恒是自己本有的。中国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成佛了,这个佛是真佛,可不是假佛。统统是以守戒为基础。我们今天放不下,佛以善巧方便教导我们,从哪里下手?从放下十恶业下手。佛教我们不杀生,我们要认真学习,从今之后,再不伤害一切众生的身命。教我们不偷盗,而今而后决不有一个念头想占人家的便宜。
这个十恶有报应,《十善业道经》里头都讲得清清楚楚。杀生不但是短命报,而且还有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偷盗,无论用什么手段,占别人的便宜,夺取别人的财物,果报是贫穷报,发不了财,贫穷。不但是得贫穷报,来生还要还债,这不但是在家一般人不能避免,出家人也不能避免。你看佛在戒经上跟我们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出家,你的生活是十方供养的,你不要从事於生产,大家来供养你。为什么供养你?希望你修行证果;你要修行不能证果,你来生还搞轮回,你就得还债。你这一生接受多少供养,将来各个都要还,一个也漏不掉,你说麻不麻烦!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读,过去我们曾经详细讲解过,现在也印成书,有光碟又有书。学佛从这个地方扎根,此地虽然讲的五戒八戒,五戒八戒的基础是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业道,没有资格受三皈,当然更没有资格受五戒八戒,所以十善业道是佛法根本的根本。今天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学佛的人统统忽略了,所以三皈五戒都变成有名无实,这是我们很痛心的一桩事情。可是你自己明白,自己觉悟了,别人不干,僧团都不干,我个人要干,救自己,救不了别人先救自己。决定不可以说,他们都不做,我做它干什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们都堕地狱,我不堕地狱到哪儿去!不就这个意思?这你就错了。别人不干,我要认真干,一定要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这就对了。
我们想想,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还有个根,这个根就是《佛藏经》上,世尊所说的「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才知道,十善业道下面的根是小乘,我们现在没学小乘。小乘经里面,过去我学佛,第一部老师教的是小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里面,第一句佛教导我们,「亲近明师受戒」,受戒是教诫、教诲。头一个条件,你学佛一定要跟一个好的老师,明师;不是名气大,明是光明的明。我们就晓得,这个老师有修、有学、有证,才是明师。
现在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有修、有学、有证的老师找不到,证果是圣人,在从前真有。大乘教里头明心见性,禅宗的,那是明师;教下的大开圆解,净宗里面得一心不乱的,这是明师。现在找不到,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从前我的老师教导我们,要找什么样的老师?有学、有修!这个老师真正是解行相应,虽然没有证得,我们跟他学不会走错路。如果连这样的老师都没有,你就要知道真正发大道心,跟古大德学习,行,也能成就。像孟子学孔子,真学成了,就怕你不肯学;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学成了,成为一代祖师。世法、佛法里面,用这个办法成就的人不少!
这样成就的人,他的自律的精神超越一般常人。天天读古人的书,像李炳老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读印光大师的《文钞》,能解其义,把自己所理解的依教修行,真干!这样学得就有几分像,由相似到真实,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们学《华严》,前面我们读过大师、小师,《华严经》是大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疏钞》是小师,这注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注的;每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合论》,李通玄长者注的。所以清凉大师、李长者是小师。这些都是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向他们学习,希望我们能够没有错解经书的义趣,依教修行。把自己所明了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不良的习气,就是与经教所讲的相背的这些思想、见解、言行,依照经教所说的修正过来。我们是释迦的弟子,是毗卢遮那佛的弟子,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学生,你能成就。
《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的归结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的修学就很清楚、很明白,从哪里下手?从儒家的《弟子规》下手,为什么?我们现在用这个代替小乘。《弟子规》比小乘经容易学,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产物,自然有一分亲切感。必须把这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圆圆满满的落实,然后学习《十善业道》一点都不难,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十善业的学习。对出家的同学,我们勉励他们学习《沙弥律仪》。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你真正想成就,你不从这里奠定基础,是永远做不到的。
这首偈,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遍。「受学戒者,即十戒也」,因为这是出家,出家十戒就是《沙弥律仪》,「亦通五戒」,《沙弥律仪》前面五条就是五戒,所以它跟五戒是通的。「优婆塞戒经云」,优婆塞是在家居士,这是在家居士戒,「欲受菩萨戒,先应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若尼则六事,及五百戒」。这是讲的出家,你出家一定是先受沙弥戒,出家当然愿望是比丘、菩萨,受到圆满的大戒,那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在古时候,三坛大戒不是一次受的,受了以后学。譬如先受沙弥戒,沙弥戒受了之后,是不是真正都做到?统统做到了,师父才允许你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真正能够受持,也都能够落实在生活行为上,你才有资格去受菩萨戒。所以它是分三个时期,不是同时。
现在只有受戒,不讲究持戒,所以三坛大戒一次就受了。你能不能做到,传戒师父不闻不问,这是佛法衰退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老师也教导我们,现在这个已经成了风俗,演变成一种习惯,只好去受。受了之后,自己一定要知道,你是名字比丘、名字菩萨,可不是真的。如果你自己真的称比丘、称菩萨,那就犯大妄语戒,犯大妄语戒,罪过是堕阿鼻地狱。你不是菩萨,你对人说我是菩萨;不是比丘,你对人说我是比丘,这个不可以。真的是菩萨,没有关系,那可以,真正的比丘才能称。
所以明末清初,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启示,名实不符是有罪的。我们平常,早年讲经我讲过很多次,有人见到我好像很尊敬,称为净空大师。我当时就跟他说不可以,不能这样称呼。为什么?大师是对佛的称呼,什么人可以称大师?明心见性,在净土宗一定是得理一心不乱,就是法身菩萨,可以称大师。你没有破无明,没有证法身,怎么可以称大师?恭惟不可以过分,过分,我们世间人讲挖苦人、讽刺人。譬如你不是总统,人家见面给你一鞠躬,称你总统先生,挖苦你,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门里面称呼,开玩笑要是引起别人误会,罪过就很严重。
现在这个世间末法时期,自己称菩萨的人很多,称佛的人也很多,他是什么佛再来的,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常常听说。有人来告诉我,某人是什么菩萨、佛再来的,我听了笑笑。真有再来人,但是身分决定不暴露,身分暴露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永明延寿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被人知道,他就圆寂,这就是真的;别人知道了,你还不走,那是假的。布袋和尚这是弥勒菩萨,他是自己宣布的,跟大家讲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说完之后他就走了,这是真的。传记里面记载的很多,在中国,佛菩萨应化来的很多,身分一暴露就走了。身分暴露了还不走,就变成妖言惑众,迷惑大众,这在佛法里头是不许可的。这是佛门里面普通的常识,世间人不懂,我们学教的人不能不懂。
他们可以做,我们不能做。他们?他们无知,无知虽然没有罪,他有过,过比罪轻一点;知道也这样做,那有罪,那就重了,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平常我们一般称呼,称法师就很客气了,实在讲,法师这两个字也不好当。在佛法里面,梵文称阿闍梨,阿闍梨翻成中国意思是轨范师,我们现在翻法师。法师,你的行为、你的言论可以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才能称法师。闍梨、法师,甚至於和尚,诸位要晓得,这是佛门里面的通称,不分在家、出家。在家人他修得很好,他的修持,他的言论,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以给世间人做榜样,都可以称闍梨,我们现在讲都可以称法师。如果他教化一方,主持道场,就是在家居士主持道场,教化一方,他是和尚,和尚是亲教师。
我初到台中,到李老师居住的地方去拜访。看到孔德成先生送他一幅字,镶成镜框摆在房间里面,题款是「雪庐大和尚」,雪庐是李老师的别号。他们尊称李老师是大和尚,他也不是出家人,但是他真的是大和尚。在台中建莲社,台中莲社是他老人家创建的,领导大众讲经、念佛,正法道场,称他和尚,名实相符。可是他自己很谦虚,自己不敢称,别人尊敬,这样称呼他,这是内行人。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称法师,这是正确的,可以这样称法。可是一般世俗的习惯称老居士,这样更谦虚。这些都是属於佛学常识,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
蕅益大师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称法?菩萨戒他做得到,比丘戒他也做得到,为什么要去退?给我们后人看!人的一生在这世间一定要名实相符,不要搞假名,不要搞虚名,那就错了。最重要的意思是教诲我们后人,谦虚是德行,世出世法的德行、学问都是从谦敬里面成就的。愈是有修行的人、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待人诚敬,决定没有傲慢。你看《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一句话,他用了个比喻说,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其人之才」,他有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羡慕的。夫子一生修行,就是以周公为榜样,很想学周公。他说这个人之才就像周公之才之美,有这样的才华,「使骄且吝」。可是这个人怎么样?傲慢、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才有德,这个人肯定是谦虚,绝对不会傲慢,决定不会吝啬,夫子看人,这是所谓经验之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有这样的标准,你接触大众就不会错认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表面跟内里不相应;表面修饰、做作,让你看到是很值得尊敬的人,背面不是的。找一个表里一如的人很不容易,那是什么?真正有修养,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也亲近过几位,没有一天不读经的,没有一天不反省改过的。这是真修行人,非常谦虚,不敢自以为是。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还有一个我们没见过面的,夏莲居居士。我没见过他,我见过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这是真正善知识,与他们相处,细心观察,我们就学到很多东西。
下面,注解里面讲,「受,谓受戒。学,即随戒。愿中,即止作二持」。就是这首偈颂下面的两句,『善学於戒,不作众恶』,「善学於戒」是作持,「不作众恶」是止持。世出世法都是以戒律做基础,儒家不说戒,儒家讲礼,佛法讲戒,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祖师大德常讲,佛法里面,禅是佛心;教(经典的教)是佛言,佛的言语;戒是佛行,也就是佛身,身口意。佛的言谈举止就是戒律的表现,表演,戒律的表演,这个你说多么重要。禅是清净心,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这都是禅。离妄想,这是最高级的禅,妄想没有了;离分别,这是中级的禅;离执著,这是下品禅,禅心,清净心。禅的定义,《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要继续看第十二首偈子: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
这首偈非常重要,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学习的。前面把受戒、持戒的事情简单跟诸位做了报告。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那时候我只受三皈,五戒都没受。他老人家给我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最早听到的,戒是佛法的根本。因为初学的时候,我们只是羡慕经论里头的道理,方先生教导我的是哲学,把佛经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它,他老人家称为佛经哲学。我是从这里入门的,受方老师的影响足足有三年。所以我不是从宗教里面入门的,是从学术里头入门的。到以后才发现,佛教比哲学丰富多了,里面有哲学,还有其他的,几乎是无所不包;就像一个完整大学一样,哲学是里面一个学系。明白之后,对老师就非常感激,如果不是他的接引,我们这一生决定错过。为什么?认为它是迷信,不会接触它,一生错过。
章嘉大师告诉我,戒是学佛的根本,如果没有戒,那就是佛学。这是以后李老师跟我讲的,没有戒,不守戒,这是佛学,不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这才搞清楚!方老师教给我的是学佛学,跟著章嘉大师以后才晓得要学佛。戒律,不必要有形式的去受,三坛大戒当然应当要受。那时候我们刚刚入门,对这一无所知,叫我们去受戒,当然我们不会接受的。老师有善巧,就是常常讲的,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有方便门、有善巧。他告诉我,你明白一条,你就学一条,真正做到,这条戒你就得到了,得戒!学两条,你就能得两条,这样子学法。
譬如不杀生,不但不能杀人,蚊虫蚂蚁都不能杀;不但不能杀,要是令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都是属於杀生的意念。这个意念没有断,你这条戒不清净,所以每条戒讲得非常微细。譬如讲盗戒,当然你不能偷人家东西。盗叫不与取,这个东西有主人的,主人没有同意,你拿来,或者是你把它移动位置,主人来找不到,这都是属於盗戒的范围。更微细的,你还有占便宜的念头,占别人的便宜,占社会公众的便宜,占国家的便宜。国家,譬如税收,希望少缴一点税,现在所谓走法律的漏洞,尽可能的少缴税,这个念头就是盗心;不论你有没有行为,你有这个念头就是盗心。所以大乘教里头讲得非常微细,真正能学好,可以达到纯净纯善。纯净是清净心,真心,纯善就是大慈悲,纯净纯善就是大菩提心,真心。所以从持戒,严持戒律,久而久之就能够悟入这个境界,因戒得定,定是禅定。
六祖惠能大师所传的,就是从《金刚经》上悟入的,他是五祖讲《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跟广大群众接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心态就是甚深禅定。禅定起作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禅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机说法,无不在定中,从来没有失掉禅定,行住坐卧都是禅。《坛经》里面六祖讲的就更容易懂了,他老人家讲「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这个我们容易懂。眼见色不著色相,耳闻声不著声相,鼻嗅香不著香的相,舌尝味不著味的相。诸位想想,你岂不是已经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诸佛如来。
说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你从形相上看跟我们没差别。长的样子跟我们也差不多,也穿衣吃饭,每天也照样工作,早起夜眠,没有两样。骨子里头完全不相同,就是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著相的。著相当然你就动心,动什么心?喜怒哀乐,动七情五欲,你动心了,贪瞋痴慢,动心了,动心就造业;不起心、不动念,不造业。所以真正佛菩萨在世间,确确实实他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教;言教,就是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三轮体空!他怎么表演出来的,怎么说出来的,我们很难懂。我们最近这几年得力於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看到这个,恍然大悟!这叫什么?自性作用,绝对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众生有感,自自然然的反应,没有一丝毫的勉强,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所以佛为我们所示现的,佛为我们所言说的,我们很难懂,道理在此地。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他是无心说出来的,我们是有心去听。无心所说出来的,无论是他的造作也好,他的言说也好,没有邪正,没有善恶,没有是非,甚至於没有真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里面讲的不二法门。我们今天学习,我们是有二去学不二,怎么学也学不像,我这个说法你能体会吗?不容易体会。为什么不容易体会?因为你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生活在相对的世界,也就是你落在二三里头。所以你不懂得一真法界里的义趣,你没法子了解。佛与法身菩萨他们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二的境界。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就二,不起心不动念是一,叫一真,我们很难理解。
必须要真干,逐渐的接近。真干什么?就是真放下,这是头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的,这是秘诀。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怎么修?看破、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这二法相辅相成。哪一天看破跟放下不二,你就证到究竟果位,这个要真干。我当时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我们凡夫最不容易的就是放下,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什么都能舍。以后入佛门,发心这一生专门搞这桩事情,把这桩事情做为我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去做,认真的去做。也做了不少年,渐渐体会到,放下不是放下我们这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才重要!
日常生活当中,我还有执著吗?还有执著,你还没有放下;放下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放下,还不行,出不了六道轮回。必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布施掉了,贪瞋痴慢布施掉,名闻利养布施掉,五欲六尘布施掉,身心世界布施掉,於六道轮回不再执著,布施掉了,你才能超越。你看到天上人间,现在人间不好看,天上还不错,你要不肯放下,就到天道去了。天有二十八层,一层比一层殊胜,不能彻底放下就不能出六道轮回。戒律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放下。定是教你放下,你得定了,慧就是帮你看破,你有定就开智慧,智慧才了解事实真相。真相事实了解,你才真正得法喜,快乐,离苦得乐。苦要不放下,苦是六道轮回,你不放下,你哪来的乐?四圣法界也要放下,你才得永恒之乐,一真法界。真正入诸佛如来的俱乐部,跟诸佛如来生活在一起。
这个事情是我们每个学佛人无限的羡慕、向往,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证得?佛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而且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古大德称之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你要真想去,诸位要知道,那是佛境界,凡圣同居土也是佛境界,跟华藏世界十住菩萨没有两样。比我们现在讲的高,我们现在才十信位,十信还没讲完,十住菩萨的境界。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佛境界,所以净宗称为一生成就的法门,一生成佛。
所以《无量寿经》上,一开端,佛就教我们善护三业,这是教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善护三业就是此地『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而佛在《无量寿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一般经论上都讲身口意,《无量寿经》上是口身意。你要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法?口业最容易犯,尤其中年以上的人,已经养成习惯。修行从哪里修?从口业修,也就是说修正我们的言语,修正我们说话的态度。这不容易!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你这些毛病、习气没有人会说你,说你怎么样?会得罪你,不愿意说你。就是遇到个老师,老师也不说你。老师教学生,通常会说他的是二十岁以下,你的社会经验还不多,你还是个孩子,可以教你、说你;二十岁以上,成年了,对你要尊重,不说你了。所以成年之后,一生只有两个人说你,一是父母,第二个就是真正的老师,不是普通老师。而且你真正肯学,能够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老师会教你。
如果你不是真正尊师重道,你不能依教奉行,老师不会教你。为什么?如果说多了,你心里面生烦恼,跟老师就结了冤仇,老师很聪明,绝不跟学生结冤仇。我亲近三个老师,都是这样的。他们对学生,我都看得很清楚,听话的、依教奉行的,老师真教,有打有骂,很严格。表面上奉承,所谓是阳奉阴违,背后对老师的教诲并不悦服,甚至於还有批评,这样的学生,老师不教,老师对他很客气。李老师也给我讲过,不要跟人结冤仇。诸位想想,对学生尚且是这种态度,何况是外人。
人生在世,一生障碍很多,所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许许多多障碍里面,最严重的是人事的问题,就是人跟人的相处。人跟人都是缘分,过去生中有善缘,处得挺好。但是善缘到底有多长、多久,如果这个善缘时间很短,缘尽了,就淡薄了,甚至於由善缘变成恶缘,太多了!这是什么原因?从善缘变成恶缘,我们自己一定有哪些地方没放下的,惹对方不满意,要认真反省。如果反省没有,没有哪里对不起他,你就知道是过去生中的宿业,决定不可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你要是真的想通、想明白了,接受,欢欢喜喜的接受。他骂我也好,打我也好,毁谤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也好,统统接受,没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没有报复。为什么?消业障!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哪有不做错事情的道理?做的错事太多了。所以这一生在境界当中,要懂得忏悔,才能把业障消除。业障消除,你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我们念佛到临命终时没有障碍,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前什么障碍都没有关系,你把所有的功德累积到求临命终时没障碍,就决定往生。
处事待人接物,佛就是从经教里头教导我们,早年我常讲的,好像我还写过不少,「经论印知见,戒律正身语」。就是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语造作,这是佛经的三藏它的作用。所以经论虽多,它是有用的学问,你学了一定得好处,而不是所学非所用。除非你学了你不愿意用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决不是经论的本意。
偈颂里面讲「善学於戒」,关键的字就是「善」,如果是学戒,还不难,善学可就不容易,善学是活活泼泼。对戒律,你一定要懂得佛制这条戒的用意在哪里,缘起。他为什么要制这条戒?这条戒依据什么样的理论?这条戒怎样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人、时、处所、事常常在变化,不相同,戒律的落实也是随著人事时处变化,那叫善学。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这就是戒学里头所讲的开遮持犯,你一定要懂。每条戒都有开缘,在什么时候叫开戒,开戒不是犯戒,活用。大概开戒的缘在什么条件之下?最重要是利益众生,而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众生,叫开缘。遮,遮是禁止,决定不能犯。譬如杀戒,佛经里头有例子,说了个开缘,这是佛陀在经上说的。有个出家人随著一批商人,乘船到海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贸易团体。这个出家人跟著这个团体一起,搭他们的便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这批商人获得很大的财宝,其中有个商人起了个恶念(全部五百个商人),想把四百九十九个都害死。目的是什么?这些财物他独吞,发这个恶念。这个出家人证得阿罗汉,有他心通,知道这个人发的恶念,这个恶念可麻烦了。他要是杀了他的同伴,这四百九十九个人,他要堕地狱;夺那么多人财产,那是盗戒。你看犯杀戒,又犯盗戒,他要盗这么多人的财物,来生要还债,哪一生才能还得完!
可是现前他这个邪念很深很重,决定不能够说破。说破他头一个要杀你,杀你灭口,你怎么知道他的秘密?先要把你杀掉灭口。罗汉在此地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方法,把他杀掉,所以罗汉把那个人杀掉了。这是什么?这叫开缘,开戒。这个杀掉,在事上,救了船上四百九十九个商主,救了他们,也保全了他们的财产。这个动恶念的人,把他杀掉,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他虽然起了念头,还没有起现行,还没有做,所以把他杀掉他不堕地狱;他起这个恶念罪还轻,没有起现行。所以这个杀人完全是救人,不但活的救了,死的也救了,不堕地狱。这就是「善学於戒」,佛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这个杀生不叫做破戒,叫做开戒。它有这么多条件,必须要这样做法,这个做法众生有利,决不是利己的,是利益大众的。
所以,佛的戒条虽然多,条条都有开缘。没有开缘的时候决定禁止,连蚊虫蚂蚁都不可以伤害。蚊虫来叮著你身上,你肯布施供养,你就让它吃饱,它自然会走。你不愿意布施供养,你把它赶走就好,不能把它杀死,这是决定不可以,这没有开缘的,这个要懂得。这些小动物都通人情,我们见过的例子太多了,可惜很多人不学佛,学佛的同学都知道。种果木树,果木树鸟吃,果木将成熟了,鸟来都把它都吃光,他就没收成。所以用什么方法?想出种种方法来防御、捕捉,捕捉又杀生。所以懂得的,他就跟小鸟商量,跟它们约定,譬如我这里有一百颗果木树,我让十棵给你吃,其他的九十棵你可不能动。行,鸟会听话,真的,它就吃那十棵,其他的它不吃,学佛的人才懂得。慢慢的你的善心就感应了它,它将来到别的地方去觅食,它就不到你的果园来。
种菜,菜有很多虫吃,我们早年在古晋山上,丹斯里李金友的菜园,我去访问的时候,他的菜园是六年。他告诉我,第一年所种的菜,百分之九十五被虫吃掉。他不用农药,不杀虫,他也没有跟虫商量,反正吃就让它吃。第二年差不多百分之六、七十,有一点回馈。我去那里是第六年,每年每年虫减少,我去的是第六年,他说那一年差不多收成可以到百分之九十,虫吃的百分之十。没跟它商量,如果跟它商量的话,可能它保留的就更多。由此可知,小动物通人情,你不害它,它对你就不报复;你愈杀愈多,杀不尽,就是冤冤相报。你就从这些地方看得非常的明显。为什么要作恶?人生在世,厚道一点好,以善心待人,以善心接物。
这一生穷困,穷困是自己的业报!怎么样改善?你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训》,我们这边有《了凡四训》的录音带、录相带。不喜欢听讲,听讲会打瞌睡,我们这里还有《了凡四训》的电视剧,过去是马来西亚拍摄的。你就看这个,一家人都看,你学学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你能把这个学会了,后福无穷,真正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富,一定得财富,求聪明智慧,一定得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一定得健康长寿,没有一样求不到。你要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你就能得到。今天我们一般人求不到,什么原因?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而且求的时候都造罪业。不但你得不到,把你自己命里头那点福分都亏折了。
所以,因果教育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提倡,你真正懂得,你这一生哪有不快乐的,哪有不幸福的!我们今天在全世界想帮助大家,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我们都希望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都能够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怎样才能够获得?教育,这是中国人最有经验的,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在形式上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教什么东西?教的东西内容有四样,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每种教育都要以这个为主修的课程,伦理、道德、因果、宗教。宗教是讲觉悟,宗教教育范围很大,「善学於戒,不作众恶」,这四种教育统统包括在其中;伦理是根,道德是本,因果是枝干,宗教是花果。诸位细心去体会。
我们今天这些教育全部都失掉,所以社会动乱,人心不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的像《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天天造罪业,想求福报,怎么可能!过去生中修的一点福报,很容易就报掉了。为什么?心行不善,亏折掉了。这些事情非常的明显,你只要细心去观察都在身边。或是亲戚朋友,你都看得很清楚;看自己看不清楚,看别人看清楚。看清楚之后,回光返照,好好的想想自己,人就觉悟了。
觉悟之后,最重要的是善学於戒,戒就扩大了。佛菩萨的教诫,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诫,都能够融会贯通,落实在自己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再造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命运就转变了,就改过来。你这一生当中,真的,我们过年跟大家祝福,我看到贺年卡里面都写著「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这是两句祝福的话,是不是真的?你要是想变成真的,你就要懂得因。岁岁平安的因是什么?年年如意的因是什么?就是这两句话,「不作众恶,岁岁平安;善学於戒,年年如意」。可是我平常讲的没有用这两句,意思是一样的,更好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不作众恶,你就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再过两天就是我们农历年的除夕,我在此地用这两句祝福诸位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肯定统统都会得到平安、如意。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