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一卷) 2006/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5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出家受戒第十首偈颂看起:
【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这是三皈里面的第二条,「皈依法」。前面讲过皈依佛,第二是皈依法,法是自性法宝。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的,佛是觉的意思,自皈依觉;第二,皈依正,由此可知,法是正知正见。这个正是什么标准?标准就是法性,所以这个『法』有法性的意思,有法相的意思。性相是一体,所谓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法就是正法;加上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法里面就有善恶,佛法所讲的善、恶、无记,就出现这个东西了。在法性里面,甚至在法相里面,善、恶、无记都没有。所以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不是说没有法性、没有法相;本来无一物就是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时候你才能真正见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不如如。
凡夫见不到,什么原因?因为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二乘虽见到一点点,模模糊糊,二乘虽然没有执著,他还有妄想分别。菩萨见的比二乘要清楚多了,可是菩萨无明没破,只是把分别执著断了,可以说是相当清楚了,所谓相似位,不是真实位。能把这一品无明破掉,你就见到真实,这才是真正的『自归於法』。后来祖师大德把「於」改成依,实在这个意思,於比依好。为什么要改成依?便利我们初学,我们要知道回头,要依法。「法」的含义就很广,初学的人,法是什么?法是圣人的教诲,圣人的教诲是依於法性,所以称之为正法,我们在这里面要细心去体会。
法原本是正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觉;人之初,性本正;人之初,性本净。现在为什么不善、不觉、不正了,什么原因?无端(无端就是没有原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起了这么个东西。无端,没有原因,说明什么?说明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就有开始、有终结,有始有终;没有,没有始终,没有内外。经典上给我们讲,真妄、觉迷、正邪、染净,是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你要是不觉,真有,你要一觉,本来无。所以,佛法教学是真的,不是假的,讲到究竟处!
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确实自己要承认,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用儒家《三字经》上讲,我们是恶而不善。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有不少的学者,他们认为人性本来就是贪婪,贪瞋痴是人性,人性本来不善。说的也满有道理,实际上?实际上错了,还是佛讲得对。我们对於佛法决定没有偏心,你要冷静去观察、思惟,你才知道哪个人说得对,哪个人说错了。佛为什么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没话说。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时候所有一切对立都没有了,这是真的,这可不是假的。
什么是对立?刚才我们讲,善恶是对立,觉迷是对立,正邪是对立,染净是对立,不都对立了?这是二法。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从这儿去体会,世间人所讲的没有离开对立。如来所说的法没有对立,如来在此地给我们讲觉迷,觉迷是一不是二。这里讲到「法」,法是邪正,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这个道理一般人就不懂了。迷了就是邪,悟了就是正,迷悟不二,这个话你能懂吗?迷悟是一不是二。如果你真懂了,那恭喜你,佛家所谓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谁?圆教初住菩萨,破无明了。
什么叫无明,你懂吗?二就是无明,不二,无明就破了;无明破了才真正得大自在,清净心现前。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在没有开悟之前,很难得,听到印度有位高僧住在少林寺,达摩祖师。他心不安,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那时候正是冬天,达摩祖师在打坐,他在门外雪地里头。雪下得很大,差不多到他的膝盖了,他还站在那里不动。看到达摩祖师不理他,於是他把他的手臂割断,拿著这个手臂就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睁开眼睛看他这样,就说:「你何苦!你到这儿来为什么?」「求大师给我安心,我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你们看到现在有很多达摩祖师的像,一只手伸出来,那就是慧可求法的时候所表现的。
慧可大师听到这句话,回光返照,很久,经上讲良久,「觅心了不可得」。他这问了,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他回头去找找不到,这才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在这句话下面,慧可大师大彻大悟,达摩祖师把衣钵就传给他了。悟的什么?没悟之前,二法,你看安与不安,二法,不安,求安心。祖师这一点化,这一回头,安与不安不二,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内心深处的对立化解了。一个对立化解了,所有一切对立统统化解,心里头没有对立,没有疑虑,没有矛盾,现在讲,也没有冲突了。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境界,这是真法!佛祖教我们「自归於法」,真正的意思就在此地。
这一回头,『当愿众生』,所以你自己不能契入,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契入。这种契入是要在长时间的薰修,修什么?修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总纲领。妄想分别执著展开来是万事万物,内身心,外世界,身心世界统统都要放下。放下是什么?不执著了,执著放下了,不分别了。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权教菩萨,放下妄想,放下妄想今天我们讲对立,内心里头有对立,放下了,你就是法身菩萨,分证佛!自己契入境界之后,「当愿众生」这个心生起来,这个心跟十方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经藏是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一座桥梁。就佛来说,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言教;身教,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能听懂吗?听懂了,真的皈依了;没有听懂,形式上的皈依,没入境界。经藏从哪里来的?经藏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大藏经》。经典里面所含藏的是什么?底下一句,「智慧如海」,经藏里面含藏的是无量智慧。无量智慧在哪里?就在经典里头,所以经典称之为法宝。佛不在世间了,佛在世间,佛宝是第一,佛不在世间,三宝是法宝是第一。我们自皈依佛,用什么来做证明?我们自皈依僧,也用什么来证明?用经。
经藏,佛佛道同,「十方三世佛,一路涅盘门」,今佛所说之经与古佛所说不二,未来诸佛所说之经与今佛无异,完全相同。这个地方说相同,诸位要记住,说的话也许不相同,多说少说,长说短说,这是讲形式上不相同。内容一定是相同,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引导你自性般若,法宝。自性般若之体是佛宝,自性般若的作用,我们讲德用,是法宝。
所以古大德,佛经上佛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古大德所说的都是根据佛讲的。在十法界,众生法界(十法界都是众生),「经藏所在之处,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个地区众生纵然造恶业,因为有佛,有护法神,他也不遭难,大的灾难化成小的灾难,小的灾难就化成无了。纵然这个经藏我们不去读它,所以道场为什么要供养《大藏经》,如果《大藏经》有人去看,阅藏,有人去学习,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即使没有人看,没有人去碰它,供在道场,只要你有恭敬心,这个很重要,你有恭敬心;像我们拜佛,拜了佛像,看到经典,我们对经典也要拜,能有这种恭敬心就得到感应。
我们这些年来,有这个机缘送《大藏经》,送全世界。有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世间灾难太多了!哪个地区有供养,哪个地区有福报,与佛有缘。同时我们也知道灾难太多,一个大的灾难,佛的经教往往被毁灭,於是就失传。古来的大德对於经藏如何保存留传到后代,用尽了苦心。我们看到北京房山的石经,那时候我到北京去,朴老告诉我这桩事情,我很惊讶。他派人派专车带我去看,我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这套石经代代相传,总共刻了八百年,一代一代的刻,几千人参与工作。完整的《大藏经》,内容比我们现在的《藏经》还多上几部。这么大的工程,我看了之后,这个工程绝不亚於万里长城,智慧的长城。
中国佛教会在这个石经拓本,影印了一套,可惜是字太小了,没有办法阅读。所以在那时候我就向宗教局建议,能不能把字印大一些,至少是寸楷,当然成本就高了,那就变成了宝藏。我是很有心想把它印出来,能够印个一千套。我自己不要,完全送给国家,以国家的名义,做为礼物送给全世界每个国家去收藏。我们今天念念祈求的是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这是尽一分真实的努力。可惜这个事情障碍很多,一直到现在没有办法做到,但是石经的拓本有六套,就是从石刻上拓的有六套。现在石经也重新放在原处,外面也都封起来了,古人用这种方式,所谓藏诸名山。但是我们也晓得,如果一个地震来的时候,全功尽弃,都毁灭掉了。在古时候只有用这个方法,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希望这个东西留传给后世。
现在的方法,就是科学技术发达,印刷术发达,我们能够大量印,赠送在全世界,这就决定可以安全保存下去。因为我们知道,世间灾难很多,不至於世界上普遍都毁灭,不可能,总会有存在的。所以从八0年代,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很认真努力在做。早年我们是买《藏经》,有些地方需要,我们送给他。以后我们有了力量,跟印刷厂合作,合印一千套,他印六百套,他卖,我们印四百套赠送。我搞了两次,总共有八百套,跟人家合印,降低成本。以后我们自己有这个能力,不必跟人家合作,我们自己印。第一次印了一千套,一九九九年,送世界各地。那次也很难得,我们送中国五百套,另外五百套送给海外。
这几年又有很多同学们发心,我也非常欢喜,印四千套。四千套,去年一千套,今年一千套,明年还有两千套。去年一千套也送得差不多了,今年的一千套我们的分配,韩国一百套,日本两百套,美国一百套,欧洲三百套。印尼是问我们要了二百六十套,马来西亚一百套,南洋这边,像越南、泰国这边我们也送一百套。中国大陆我们原先准备送六百套,现在还没有批文,还不能够进去。不过我们明后年还有,批文慢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学佛的人很清楚,化解灾难真的要靠佛菩萨的威神,要靠龙天善神保佑。我们香港这个地区,我们送了二十六套,许多道场这是镇寺之宝。三宝今天佛宝没有了,僧宝也没有了,法宝可是真的,可不是假的。
当然最重要的,经上讲「深入」,法宝现在有了。得来的时候不难,我们总共计算了一下,一共是送了(连买带自己印送的)超过六千套。这是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其他的经书那就不必说了,单单是《大藏经》我们印送了六千套。对自己来讲,怎样深入?深入经藏有个诀窍,这个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你一看到这么多经典,浩如烟海,从哪里学起?所以在隋唐时候,中国就成立了宗派。宗派的形成是一些志同道合,我们取世尊教诲的一分,譬如说十分取一分,一分就是十分之一,那就方便多了。现在我们所印的《大藏经》,精装一百二十册,这一次印的我非常欢喜,比往年所印的好多了。在装订、纸张、印刷、装潢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让人看到生欢喜心。一九九九年我们所印的是用道林纸,纸张比较厚一点,一套是一百六十八册。现在我们选的圣经纸,纸张薄,两面不透,所以你看起来很舒服。圣经纸薄,现在我们的本子是一百二十册,十分之一,十二册。
这就是说明,在整个佛法里面,你学一个宗派,这一个宗派通了,所有都通了。为什么?就是通向不二法门。什么时候你契入不二,全都通了,这是秘诀,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可是像我们这种中下根机,这一个宗,一个宗的经典不少。以净土宗来说,净土宗经典是最少的,五经一论。可是佛在经典里面说到净土的,有两百多部经论讲到净土。历代祖师的著作,你要把它会集起来,数量也相当可观。早年在台湾毛凌云居士(我们也是老朋友),他编辑的《净土丛书》,二十四册,精装本二十四册,分量相当可观。这是易行道,都有这么多的典籍,其他宗派就不必说了,比净土宗的多得多了,我们这一生能学得了吗?很难!
但还有办法,我们也常常听到佛门里面讲,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这个话是有道理。我们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很著重这个原则。他教导学生,你只能学一样,不能学两样,学两样他不教你。可是我们年轻不懂事,心浮气躁,一样东西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老师也知道。但是教学的时候一样一样教,一门学好了,他认为可以了,那个标准很低,不高。你能上台去讲,讲到他点头,他觉得可以,你可以再学第二部。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学了五部经,这个我也常常提出来,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我第一部学的是小乘经(真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行愿品》,就是八十卷后面最后一卷,现在的流通本。第四部学的是《金刚经》,最后一部学的是比较大一点的,《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在台中十年,学五部经,我的佛法根底就这五部经。真的,古德说的话没错,「一经通,一切经通」。《法华经》我没学过,我讲过《法华》大意,好像是六十个小时。《华严经》,我听老师讲一卷,第一卷,第一卷听完之后,我明白了,我能讲。我讲得比老师讲得详细,讲到经文字字句句跟我们生活相应。现在人所讲的,结合现代的社会生活,这才有用处;如果学了没有用处,你学它干什么!所以「深入经藏」有道理。遵守佛菩萨、老师的指导,那就是戒学,我就这一门,一门深入。一门,你心就是定的,你看因戒你就得定。你每天心里面所想的是一部经,不杂,专注,时间久了就开智慧,豁然贯通。
这一部经通了,真的,部部都通了。《大藏经》里头无论哪部经抽出来,要不要准备,不需要,你都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不但佛门的经典你没有障碍,其他宗教东西你拿来也没有障碍,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再跟诸位说,还有奇妙的,世间所有的学术,你一接触、一听、一看,都明了了;而且明了的深度、广度,往往超过一般人。然后才晓得,真的是法宝!这个智慧从哪来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法」,这法也可以说之为戒定慧三学,觉正净三宝,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懂得方法,要认真学习。
我从学佛之后,虽然是非常喜欢《华严经》,可是《华严经》太长,我没有意思想把《华严经》好好的去学讲一遍,我没有这个念头。当年我发心是我只讲一卷,哪一卷?《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那一卷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总结,有清凉大师的《疏》,有宗密大师的《钞》,非常好的参考资料,我很喜欢。而讲《华严》,这是韩馆长的付托,临终一再的启请,诸位晓得这个因缘。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讲了超过三千个小时,往后经这么长,我们在这个经里,就是在这一品里面,前面读到一百四十一愿,这一百四十一愿表法的。前面一百是十信,十信乘十,每一信具足十信,一百;换句话说,十信位讲得细,十信位是根基。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全部完整的《华严》。
所以我们也想,十信位我们细讲,后面还有一品。到十住,我们就不是这样子一句一句、一字一字来讲,我们讲它的大意,讲它的精华。经,我们一定按照经文的顺序读下去,讲解是选讲。譬如十首偈我们念下去之后,容易懂的,轻描淡写带一下就行了;与我们现前有密切关系的,这一首细讲。这样子我的预计,全经不超过七千个小时,现在已经三千小时,希望往后不超过四千小时。我们用七千个小时,七是个圆满的数字,完成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样看起来,大概还要四年到五年,五年的样子,这部经就可以讲完。如果身体还可以,我想把《法华经》讲一遍,《楞严经》讲一遍,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大概就差不多了,我就可以走了,这些留给后学做个参考资料。
所以这一愿非常重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我们可以取一部经,一门深入,这个容易,真有效果。将来如果有机缘,我不再到处去跑了,今年这两个会是不得已,是很重要的会。印尼十六个国家宗教代表,大概估计有一百五十位;还有一个,中国也是第一次举办「世界佛教论坛」。这都是过去所没有过的,中国的宗教也要走向世界,这好事情。所以我答应他参加这两次会议,以后我就不想再参加了,专讲《华严》,这个经才能够如期的圆满。能够有个小道场,很好,没有小道场,在此地也行。我们不受任何干扰,把心定下来,一同来学《华严》。《华严》是佛学的概论,包罗万象,就是《大藏经》的缩小,方东美先生称它为佛学概论,很有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第十一首偈:
【自归於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这首偈,在现代的社会应用得最广,实在讲,可惜没有人知道。怎么说应用得最广?首先要认识什么叫『僧』。「僧」是团体,出家人是个团体,叫僧团。僧的含义,必须要遵守六和敬,才能称僧,如果不是六和敬,那就是普通的团体,修六和敬才叫僧团。六和敬在前面跟诸位详细说过,很重要!我们今天就是团体出了毛病,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家庭是个团体。夫妻、儿女,现在小家庭两代,在过去三代同堂的多,父母、兄弟(兄弟跟自己是一代)、儿女,我们讲大家庭,三代同堂。
三代同堂家里人多了,如果兄弟姊妹多,姊妹当然出嫁,兄弟多的时候,兄弟再生儿女,这堂兄弟。所以一家五、六十口是常见的,七、八十口也不少,如果家里没有个规矩的话,家不就乱掉了!家有家规,家规就是家教,所以这一家人能和睦相处。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大家庭里面怎么团结?伦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这个大家庭里面,一定有一个是家长,家长就是君,大家庭的家长,全家这些人都是臣,道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点都不乱。「朋友有信」,朋友是对外面的,对外面都是朋友,四海之内皆朋友也。你说这个多重要,所以只有教育才能解决问题,不教怎么行?
『自归於僧』,我们广义的说,引申的来讲,就是我们要回头,要依於一个六和敬的团体。这样子『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你家庭,一家之长统理你这一家,没有障碍。现在虽然是小家庭制度,可是公司行号是大家庭,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你要统理公司里面的员工,做到一切无碍。无碍就是你这个公司员工上下里面没有冲突,没有对立的,没有疑虑的,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就一切无碍。每个员工都懂得自动自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跟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合作,这是每个做老板的人梦寐所希求的。怎么才能求得到?自皈依僧,问题就解决了,只要依六和敬就行了。
六和敬的基础一定是依伦常道德。所以从前,一个人从小的家教,中国人讲的家教,家教就是教五伦、五常。五伦刚才说过,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仁慈,仁慈从哪里来的?仁慈从「父子有亲」来的,亲爱。这种亲爱用在父母是孝,用在兄弟是悌,用在朋友就是仁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真诚的爱心。义是懂得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固然不能够舍弃权利,更重要的是尽义务。你在哪个位置上,义务是你的工作,你要把你的工作认真做好,义务。一个公司分成很多部门,分工合作,你担任什么职位,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没有把你的工作做好,尽心尽力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义。如果你不负责任,不认真去做,不能跟别人配合,你不义;不能跟大众相处,你不仁。不仁不义,你在社会上,哪个老板肯雇你,肯用你?在家庭那是没有法子,家庭,做父母、长辈的要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两个字多么重要,这是德行的根本。
礼是礼节,《弟子规》是最基本的礼节,从这个地方扎根。智是理智,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凭感情用事,要用理智。末后一个是有信用。这是基本的德行。你能够有五伦、五常,常是常道,从早到晚日常生活当中,不能没有的。你没有,没有就不是人!人跟禽兽的差别,古人界定的界限就是这个。人不同於禽兽,禽兽不懂得伦理,不懂得基本的做人的态度,五常,常道。有这样好的一个家教,参与社会工作,佛给我们提出的六和敬当然没有问题。怎么会做不到?
「见和同解」里面,说实在话,最重要的还是伦理道德。我们在前面讲的,有浅有深、有广有狭,绝对的见和同解只有佛才能做到。法身菩萨是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妙觉的佛果,他们确实是见和同解。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理事全解决了。当然这不是十法界里面众生所能做得到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我们见和同解依什么?就是依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性德。虽然在我们现前境界里面,觉正净跟迷邪染是对立的,是二不是一,这是当然之理。我们要讲到不二法门,那就是法身菩萨境界,就超越十法界了。
我们现在是二不是一,二里面我们要选择,我们要从迷回归到觉,从邪回归到正,从染回归到净,这就对了,逐步逐步向上提升。像《华严》,从十信位提升到十住,十住再升到十行,十行再升到十回向,十回向再升到十地,十地再提升到等觉、妙觉。就像念书一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上提升。由浅而深,循序而进,这是佛教中下根性的人,我们要明了,要懂得。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在团体里面必定能跟一切大众处得很好。
这个世间第一桩大事,就是跟一切人能够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你看看诸佛菩萨、辟支、声闻,跟一切众生相处没有障碍。为什么?佛与大菩萨不必说了,他不起心、不动念;降一等,声闻、缘觉,纵然他还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好办,见和同解就可以做到了。人与人之间不能相处,就是不肯相让,执著自己的成见,不能够让人家几分,一定要坚持自己。实在讲,受害的是谁?别人受害顶多是三分,受不了,辞职就走了,别处还找工作;自己受害七分。所以别人受害少,自己受害大!这些道理跟事实,诸位如果冷静细心去想想,不难体会。
人生在世一场空,无论是贫富贵贱,出生是平等的,将来死亡也是平等的,贵为天子不能不死。佛在经上讲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是很重要的警告,你不能不警觉。能带得去的是什么?业,善业来生感三善道,恶业来生感三恶道,这是你带得去的;除此之外,这个世间什么你都带不去。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人生在世为什么不行善?什么是真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真善。要学佛菩萨,佛菩萨对人没有不方便的,没有不慈悲的,这是佛菩萨对九法界众生真实教诲。你的境界没有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慢慢逐步提醒你,就是用这个方法。你看他自己本身示现给你看,他所示现的你仔细观察,不外乎「看破、放下」。对於一切人事物看得很淡,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才是归於自性僧,你的本性本来是如此。
「统理大众」,可以用引申的意思来说,与一切大众相处。在今天由於科技发达,交通方便,资讯的发达,整个地球真的是变成一家人,一个地球村。现在的人出国去旅行、观光、考察,机会愈来愈多,你跟国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频频接触。那对於「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就太重要了。我们怎样和睦相处,怎样化解不同,所谓是存异求同。那个异,相异的地方要化解,完全同了,才叫一切无碍。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谈,放在一边,我们取一部分,那是无碍,还不是一切。
「一切无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问为什么是真的,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整个《般若经》的总结,我跟诸位做了多少次报告。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说法四十九年,般若讲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般若讲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不就一切无碍了吗?这是讲到绝对的无碍,自性本来是这样的。所有一切障碍从哪来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障碍性德,障碍无碍。我们跟人不平等,自己贡高我慢的心,自以为是的心,这是妄心,障碍自性的平等,障碍自性的和睦。
所以,三皈依理跟事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现在社会,大家天天所担心的是冲突,怎么化解冲突?每个人都觉得化解冲突太重要了,怎么化解法?冲突说不尽。现在的麻烦是父子有冲突,现在父子冲突严重到什么程度?儿童,儿童跟父母就发生冲突,这怎么得了!我常常跟人说,统统都是教出来的,佛菩萨是教出来的,善人、君子是教出来的,不肖儿孙也是教出来的,冲突还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教法!真正要化解冲突,你要用伦理道德去教,就没有了,他懂得,就没有了。所以要教他怎样思惟,教导他真正明了事实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你要清楚。然后知道怎样相处,你才真正懂得六和敬。
六和敬是性德,是一切众生自性里本来具有的,现在迷了。迷了之后,这性德都忘了,造作种种不善,害人害己。这个害人害己的比例不能不知道,害人,人受伤害只有三分,害己是七分。十分里面,你存心用种种方式害人,他受害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还敢做害人的事情吗?我讲的七分是事实,因为你害人的心,害人的行为,恶念、恶言、恶行,三业皆恶,你将来的果报在三途地狱;别人受害者,没有那么重的业。受害的人如果是个佛弟子,圣人的弟子,懂得这些道理,你伤害他,他没有怨恨,没有报复,他没有过失。他接受伤害,这个伤害恰好替他消业障,帮助他提升,这是事实。有很好的例子,《金刚经》上有提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详细的在《大涅盘经》。歌利王害忍辱仙人,菩萨,菩萨没过失。菩萨受这么大的侮辱,受这么大的苦难、伤害,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反而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换句话说,歌利王帮助忍辱仙人达到究竟圆满。这个理事,我们要知道,我们要认真学习。
受别人的侮辱,没有回报,知道什么?知道这是过去生中的业障。他对我态度不好,见到我讨厌、不欢喜,无论在言语、态度对我都很粗鲁。我们学佛的人应当要反省,应当要回光返照,我有没有用这种态度对别人,这个要知道。知道这样的态度、言语对我,我觉得这不是好的,我们就不可以用这种态度、言语对人。他是我的老师,我就跟他学到了。另外你要能想到,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是宿世因缘。他为什么不骂别人,他来骂我?为什么不毁谤别人,毁谤我?可能是我过去世曾经毁谤过他,我对他不善,这一生当中我们遇到了,那他这样子对待我是应该的。一报还一报,欢喜接受,这个帐一笔就勾了,不再结冤仇。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你不能接受,心里头有怨恨,还想找机会报复,那麻烦大了!那就迷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两方面都痛苦。那又何必?
所以,你能够作如是观,这是正确的,问题就化解了,化解就没有障碍了。不化解,障碍永远存在,遇缘它就现前,不遇缘它就隐藏在那里。所以一定要把它化解,化解得愈多,你提升的层次就愈高。修行在哪里修,真正修行人就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里修。所以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六根接触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部活活泼泼的《华严经》。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在那里修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对人对事对物真修、真干。开始你就这样做,依教奉行,做过一段时期,纯熟了,再向上提升一步。怎么样?不著相。断恶不著断恶之相,行善不著行善之相,逐渐从二提升到不二,你就超越十法界,不但是六道,十法界超越了。
你只要肯用功,你才会得到法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在这一生当中,常生欢喜心,那就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就是法喜充满。你要不真肯干,不真学,不真正向上提升,这种境界哪里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契入了。经上讲的是佛说的,一切注疏里面所说的,那是佛弟子说的,过去这些高僧大德说的。我们要不学,天天读它,好像是懂得了,也讲得天花乱坠,没契入。没契入从哪里看?你没有法喜,换句话说,你生活得不幸福、不快乐,你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真正得到受用的人才知道感恩。
人生幸福美满,谈何容易,几个人能得到,极少数的人。你是极少数人当中的幸运者,谁给你的?圣贤教诲给我的。你才会对於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产生感恩之心,报恩之心,才能生得起来。从感谢佛菩萨、祖师大德,感激老师,然后真正回过头来之后,感谢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不是天天在那个地方磨炼我,你怎么会磨得出来?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决不生贪恋;恶的这一面,决不生烦恼,就是傲慢、瞋恚、嫉妒、障碍,不生这个。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理智现前,而不会感情用事。这个人叫真修,这个人真正是依觉正净。
所以「受持三皈」,你看在「净业三福」里头,它不是第一条,它是第二条。第一条是受三皈的条件,你要不具足受三皈的条件,你三皈得不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伦理道德,父母是伦理,师长是道德;「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归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是佛门的基础。你要是具备这个条件,有这样的基础,你才有资格去受三皈,去学五戒。三皈哪有那么容易!时时处处,念念提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三皈。念念愿一切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个统理是对一般领导,各个阶层的领导,我们今天把这个意思引申,与一切大众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切无碍。这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这个为指导原则。
凡是佛弟子,早晚课一定要念的,最简单的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我在早年刚刚亲近佛法,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住了半年。茅蓬里面只有五个人,三个出家人,忏云法师、菩妙法师、达宗法师。两个居士,朱镜宙老居士(那个时候老居士七十岁),我一个。我好像是三十岁,还是三十一岁,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在茅蓬里面做义工,照顾出家大德跟朱老。茅蓬里面的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没有别的,就打三皈,早晨也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定课,读经、拜佛,忏云法师给我们规定的,我在那段时期每天拜八百拜佛,早晨起来拜三百拜。
功课是各人做各人的,只有打三皈的时候统统在一起。做功课都在佛堂,但是各人做各人的,都不出声。每个人读的经不一样,出声就干扰别人,很虔诚,很恭敬。佛堂里面一个蒲团,一个很小的小桌子给你摆经,读经都是跪著读。读经的时间,短的半个小时,长的一个小时。经读完之后拜佛,拜佛每个人的速度并不一样,所以不敲犍槌;老年人动作慢一点,我们年轻人拜得很快。当时达宗法师拜得最快,他一天拜一千二百拜;我那时候每天拜八百拜,早晨拜三百拜,晚上拜三百拜,中午拜两百拜,一天拜八百拜。早晚课就是三皈。茅蓬里面的生活,简单,很得受用。法师很少讲开示,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一两次,给我们讲一点开示,平常都不讲的。山居的生活,五个人也是个团体,也是个僧团。
往后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出家的团体,在家的团体,乃至於现在看到社会上一般公司行号,最后到人家的家庭,都出了问题,都希望能化解。殊不知这个东西就在经典里面,就在圣贤教诲里面。今天许多国际会议都在讨论怎么样化解冲突,消弭冲突,促进安定和平。那还不是求,总的来说,就是求「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佛告诉我们就一句话,「自归於僧」,问题就解决了。归於僧,归於六和敬,归於伦理道德。
我们今天修行,首先要把修行这个名词的含义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现在我们的行为错误,思想、见解错误,言语、造作错误,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叫做修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依经论,要依古人的教诲,所以深入经藏,经藏是古人的教诲。中国伦理道德的教育,有五千年的历史。历代这些大贤大哲身体力行,著书立说,把伦理道德发扬光大,有利於后学。宗教的经典,在历代这些大德们,无论在家、出家,也是身体力行,做出许多的注疏论说,也把这个发扬光大,帮助我们。希望我们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真正能够依教修行,而后才能够深受法益。
这是我们对三皈依简单的报告,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下一堂再来学习。过去我讲过几次三皈,有录相、有录音,跟这次讲的不一样,可以互相参考。这次讲的意思很广,完全落实到现实生活。谢谢大家。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出家受戒第十首偈颂看起:
【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这是三皈里面的第二条,「皈依法」。前面讲过皈依佛,第二是皈依法,法是自性法宝。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的,佛是觉的意思,自皈依觉;第二,皈依正,由此可知,法是正知正见。这个正是什么标准?标准就是法性,所以这个『法』有法性的意思,有法相的意思。性相是一体,所谓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法就是正法;加上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法里面就有善恶,佛法所讲的善、恶、无记,就出现这个东西了。在法性里面,甚至在法相里面,善、恶、无记都没有。所以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不是说没有法性、没有法相;本来无一物就是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时候你才能真正见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不如如。
凡夫见不到,什么原因?因为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二乘虽见到一点点,模模糊糊,二乘虽然没有执著,他还有妄想分别。菩萨见的比二乘要清楚多了,可是菩萨无明没破,只是把分别执著断了,可以说是相当清楚了,所谓相似位,不是真实位。能把这一品无明破掉,你就见到真实,这才是真正的『自归於法』。后来祖师大德把「於」改成依,实在这个意思,於比依好。为什么要改成依?便利我们初学,我们要知道回头,要依法。「法」的含义就很广,初学的人,法是什么?法是圣人的教诲,圣人的教诲是依於法性,所以称之为正法,我们在这里面要细心去体会。
法原本是正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觉;人之初,性本正;人之初,性本净。现在为什么不善、不觉、不正了,什么原因?无端(无端就是没有原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起了这么个东西。无端,没有原因,说明什么?说明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就有开始、有终结,有始有终;没有,没有始终,没有内外。经典上给我们讲,真妄、觉迷、正邪、染净,是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你要是不觉,真有,你要一觉,本来无。所以,佛法教学是真的,不是假的,讲到究竟处!
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确实自己要承认,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用儒家《三字经》上讲,我们是恶而不善。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有不少的学者,他们认为人性本来就是贪婪,贪瞋痴是人性,人性本来不善。说的也满有道理,实际上?实际上错了,还是佛讲得对。我们对於佛法决定没有偏心,你要冷静去观察、思惟,你才知道哪个人说得对,哪个人说错了。佛为什么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没话说。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时候所有一切对立都没有了,这是真的,这可不是假的。
什么是对立?刚才我们讲,善恶是对立,觉迷是对立,正邪是对立,染净是对立,不都对立了?这是二法。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从这儿去体会,世间人所讲的没有离开对立。如来所说的法没有对立,如来在此地给我们讲觉迷,觉迷是一不是二。这里讲到「法」,法是邪正,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这个道理一般人就不懂了。迷了就是邪,悟了就是正,迷悟不二,这个话你能懂吗?迷悟是一不是二。如果你真懂了,那恭喜你,佛家所谓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谁?圆教初住菩萨,破无明了。
什么叫无明,你懂吗?二就是无明,不二,无明就破了;无明破了才真正得大自在,清净心现前。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在没有开悟之前,很难得,听到印度有位高僧住在少林寺,达摩祖师。他心不安,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那时候正是冬天,达摩祖师在打坐,他在门外雪地里头。雪下得很大,差不多到他的膝盖了,他还站在那里不动。看到达摩祖师不理他,於是他把他的手臂割断,拿著这个手臂就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睁开眼睛看他这样,就说:「你何苦!你到这儿来为什么?」「求大师给我安心,我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你们看到现在有很多达摩祖师的像,一只手伸出来,那就是慧可求法的时候所表现的。
慧可大师听到这句话,回光返照,很久,经上讲良久,「觅心了不可得」。他这问了,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他回头去找找不到,这才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在这句话下面,慧可大师大彻大悟,达摩祖师把衣钵就传给他了。悟的什么?没悟之前,二法,你看安与不安,二法,不安,求安心。祖师这一点化,这一回头,安与不安不二,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内心深处的对立化解了。一个对立化解了,所有一切对立统统化解,心里头没有对立,没有疑虑,没有矛盾,现在讲,也没有冲突了。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境界,这是真法!佛祖教我们「自归於法」,真正的意思就在此地。
这一回头,『当愿众生』,所以你自己不能契入,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契入。这种契入是要在长时间的薰修,修什么?修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总纲领。妄想分别执著展开来是万事万物,内身心,外世界,身心世界统统都要放下。放下是什么?不执著了,执著放下了,不分别了。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权教菩萨,放下妄想,放下妄想今天我们讲对立,内心里头有对立,放下了,你就是法身菩萨,分证佛!自己契入境界之后,「当愿众生」这个心生起来,这个心跟十方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经藏是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一座桥梁。就佛来说,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言教;身教,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能听懂吗?听懂了,真的皈依了;没有听懂,形式上的皈依,没入境界。经藏从哪里来的?经藏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大藏经》。经典里面所含藏的是什么?底下一句,「智慧如海」,经藏里面含藏的是无量智慧。无量智慧在哪里?就在经典里头,所以经典称之为法宝。佛不在世间了,佛在世间,佛宝是第一,佛不在世间,三宝是法宝是第一。我们自皈依佛,用什么来做证明?我们自皈依僧,也用什么来证明?用经。
经藏,佛佛道同,「十方三世佛,一路涅盘门」,今佛所说之经与古佛所说不二,未来诸佛所说之经与今佛无异,完全相同。这个地方说相同,诸位要记住,说的话也许不相同,多说少说,长说短说,这是讲形式上不相同。内容一定是相同,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引导你自性般若,法宝。自性般若之体是佛宝,自性般若的作用,我们讲德用,是法宝。
所以古大德,佛经上佛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古大德所说的都是根据佛讲的。在十法界,众生法界(十法界都是众生),「经藏所在之处,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个地区众生纵然造恶业,因为有佛,有护法神,他也不遭难,大的灾难化成小的灾难,小的灾难就化成无了。纵然这个经藏我们不去读它,所以道场为什么要供养《大藏经》,如果《大藏经》有人去看,阅藏,有人去学习,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即使没有人看,没有人去碰它,供在道场,只要你有恭敬心,这个很重要,你有恭敬心;像我们拜佛,拜了佛像,看到经典,我们对经典也要拜,能有这种恭敬心就得到感应。
我们这些年来,有这个机缘送《大藏经》,送全世界。有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世间灾难太多了!哪个地区有供养,哪个地区有福报,与佛有缘。同时我们也知道灾难太多,一个大的灾难,佛的经教往往被毁灭,於是就失传。古来的大德对於经藏如何保存留传到后代,用尽了苦心。我们看到北京房山的石经,那时候我到北京去,朴老告诉我这桩事情,我很惊讶。他派人派专车带我去看,我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这套石经代代相传,总共刻了八百年,一代一代的刻,几千人参与工作。完整的《大藏经》,内容比我们现在的《藏经》还多上几部。这么大的工程,我看了之后,这个工程绝不亚於万里长城,智慧的长城。
中国佛教会在这个石经拓本,影印了一套,可惜是字太小了,没有办法阅读。所以在那时候我就向宗教局建议,能不能把字印大一些,至少是寸楷,当然成本就高了,那就变成了宝藏。我是很有心想把它印出来,能够印个一千套。我自己不要,完全送给国家,以国家的名义,做为礼物送给全世界每个国家去收藏。我们今天念念祈求的是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这是尽一分真实的努力。可惜这个事情障碍很多,一直到现在没有办法做到,但是石经的拓本有六套,就是从石刻上拓的有六套。现在石经也重新放在原处,外面也都封起来了,古人用这种方式,所谓藏诸名山。但是我们也晓得,如果一个地震来的时候,全功尽弃,都毁灭掉了。在古时候只有用这个方法,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希望这个东西留传给后世。
现在的方法,就是科学技术发达,印刷术发达,我们能够大量印,赠送在全世界,这就决定可以安全保存下去。因为我们知道,世间灾难很多,不至於世界上普遍都毁灭,不可能,总会有存在的。所以从八0年代,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很认真努力在做。早年我们是买《藏经》,有些地方需要,我们送给他。以后我们有了力量,跟印刷厂合作,合印一千套,他印六百套,他卖,我们印四百套赠送。我搞了两次,总共有八百套,跟人家合印,降低成本。以后我们自己有这个能力,不必跟人家合作,我们自己印。第一次印了一千套,一九九九年,送世界各地。那次也很难得,我们送中国五百套,另外五百套送给海外。
这几年又有很多同学们发心,我也非常欢喜,印四千套。四千套,去年一千套,今年一千套,明年还有两千套。去年一千套也送得差不多了,今年的一千套我们的分配,韩国一百套,日本两百套,美国一百套,欧洲三百套。印尼是问我们要了二百六十套,马来西亚一百套,南洋这边,像越南、泰国这边我们也送一百套。中国大陆我们原先准备送六百套,现在还没有批文,还不能够进去。不过我们明后年还有,批文慢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学佛的人很清楚,化解灾难真的要靠佛菩萨的威神,要靠龙天善神保佑。我们香港这个地区,我们送了二十六套,许多道场这是镇寺之宝。三宝今天佛宝没有了,僧宝也没有了,法宝可是真的,可不是假的。
当然最重要的,经上讲「深入」,法宝现在有了。得来的时候不难,我们总共计算了一下,一共是送了(连买带自己印送的)超过六千套。这是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其他的经书那就不必说了,单单是《大藏经》我们印送了六千套。对自己来讲,怎样深入?深入经藏有个诀窍,这个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你一看到这么多经典,浩如烟海,从哪里学起?所以在隋唐时候,中国就成立了宗派。宗派的形成是一些志同道合,我们取世尊教诲的一分,譬如说十分取一分,一分就是十分之一,那就方便多了。现在我们所印的《大藏经》,精装一百二十册,这一次印的我非常欢喜,比往年所印的好多了。在装订、纸张、印刷、装潢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让人看到生欢喜心。一九九九年我们所印的是用道林纸,纸张比较厚一点,一套是一百六十八册。现在我们选的圣经纸,纸张薄,两面不透,所以你看起来很舒服。圣经纸薄,现在我们的本子是一百二十册,十分之一,十二册。
这就是说明,在整个佛法里面,你学一个宗派,这一个宗派通了,所有都通了。为什么?就是通向不二法门。什么时候你契入不二,全都通了,这是秘诀,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可是像我们这种中下根机,这一个宗,一个宗的经典不少。以净土宗来说,净土宗经典是最少的,五经一论。可是佛在经典里面说到净土的,有两百多部经论讲到净土。历代祖师的著作,你要把它会集起来,数量也相当可观。早年在台湾毛凌云居士(我们也是老朋友),他编辑的《净土丛书》,二十四册,精装本二十四册,分量相当可观。这是易行道,都有这么多的典籍,其他宗派就不必说了,比净土宗的多得多了,我们这一生能学得了吗?很难!
但还有办法,我们也常常听到佛门里面讲,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这个话是有道理。我们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很著重这个原则。他教导学生,你只能学一样,不能学两样,学两样他不教你。可是我们年轻不懂事,心浮气躁,一样东西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老师也知道。但是教学的时候一样一样教,一门学好了,他认为可以了,那个标准很低,不高。你能上台去讲,讲到他点头,他觉得可以,你可以再学第二部。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学了五部经,这个我也常常提出来,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我第一部学的是小乘经(真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行愿品》,就是八十卷后面最后一卷,现在的流通本。第四部学的是《金刚经》,最后一部学的是比较大一点的,《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在台中十年,学五部经,我的佛法根底就这五部经。真的,古德说的话没错,「一经通,一切经通」。《法华经》我没学过,我讲过《法华》大意,好像是六十个小时。《华严经》,我听老师讲一卷,第一卷,第一卷听完之后,我明白了,我能讲。我讲得比老师讲得详细,讲到经文字字句句跟我们生活相应。现在人所讲的,结合现代的社会生活,这才有用处;如果学了没有用处,你学它干什么!所以「深入经藏」有道理。遵守佛菩萨、老师的指导,那就是戒学,我就这一门,一门深入。一门,你心就是定的,你看因戒你就得定。你每天心里面所想的是一部经,不杂,专注,时间久了就开智慧,豁然贯通。
这一部经通了,真的,部部都通了。《大藏经》里头无论哪部经抽出来,要不要准备,不需要,你都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不但佛门的经典你没有障碍,其他宗教东西你拿来也没有障碍,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再跟诸位说,还有奇妙的,世间所有的学术,你一接触、一听、一看,都明了了;而且明了的深度、广度,往往超过一般人。然后才晓得,真的是法宝!这个智慧从哪来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法」,这法也可以说之为戒定慧三学,觉正净三宝,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懂得方法,要认真学习。
我从学佛之后,虽然是非常喜欢《华严经》,可是《华严经》太长,我没有意思想把《华严经》好好的去学讲一遍,我没有这个念头。当年我发心是我只讲一卷,哪一卷?《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那一卷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总结,有清凉大师的《疏》,有宗密大师的《钞》,非常好的参考资料,我很喜欢。而讲《华严》,这是韩馆长的付托,临终一再的启请,诸位晓得这个因缘。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讲了超过三千个小时,往后经这么长,我们在这个经里,就是在这一品里面,前面读到一百四十一愿,这一百四十一愿表法的。前面一百是十信,十信乘十,每一信具足十信,一百;换句话说,十信位讲得细,十信位是根基。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全部完整的《华严》。
所以我们也想,十信位我们细讲,后面还有一品。到十住,我们就不是这样子一句一句、一字一字来讲,我们讲它的大意,讲它的精华。经,我们一定按照经文的顺序读下去,讲解是选讲。譬如十首偈我们念下去之后,容易懂的,轻描淡写带一下就行了;与我们现前有密切关系的,这一首细讲。这样子我的预计,全经不超过七千个小时,现在已经三千小时,希望往后不超过四千小时。我们用七千个小时,七是个圆满的数字,完成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样看起来,大概还要四年到五年,五年的样子,这部经就可以讲完。如果身体还可以,我想把《法华经》讲一遍,《楞严经》讲一遍,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大概就差不多了,我就可以走了,这些留给后学做个参考资料。
所以这一愿非常重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我们可以取一部经,一门深入,这个容易,真有效果。将来如果有机缘,我不再到处去跑了,今年这两个会是不得已,是很重要的会。印尼十六个国家宗教代表,大概估计有一百五十位;还有一个,中国也是第一次举办「世界佛教论坛」。这都是过去所没有过的,中国的宗教也要走向世界,这好事情。所以我答应他参加这两次会议,以后我就不想再参加了,专讲《华严》,这个经才能够如期的圆满。能够有个小道场,很好,没有小道场,在此地也行。我们不受任何干扰,把心定下来,一同来学《华严》。《华严》是佛学的概论,包罗万象,就是《大藏经》的缩小,方东美先生称它为佛学概论,很有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第十一首偈:
【自归於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这首偈,在现代的社会应用得最广,实在讲,可惜没有人知道。怎么说应用得最广?首先要认识什么叫『僧』。「僧」是团体,出家人是个团体,叫僧团。僧的含义,必须要遵守六和敬,才能称僧,如果不是六和敬,那就是普通的团体,修六和敬才叫僧团。六和敬在前面跟诸位详细说过,很重要!我们今天就是团体出了毛病,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家庭是个团体。夫妻、儿女,现在小家庭两代,在过去三代同堂的多,父母、兄弟(兄弟跟自己是一代)、儿女,我们讲大家庭,三代同堂。
三代同堂家里人多了,如果兄弟姊妹多,姊妹当然出嫁,兄弟多的时候,兄弟再生儿女,这堂兄弟。所以一家五、六十口是常见的,七、八十口也不少,如果家里没有个规矩的话,家不就乱掉了!家有家规,家规就是家教,所以这一家人能和睦相处。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大家庭里面怎么团结?伦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这个大家庭里面,一定有一个是家长,家长就是君,大家庭的家长,全家这些人都是臣,道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点都不乱。「朋友有信」,朋友是对外面的,对外面都是朋友,四海之内皆朋友也。你说这个多重要,所以只有教育才能解决问题,不教怎么行?
『自归於僧』,我们广义的说,引申的来讲,就是我们要回头,要依於一个六和敬的团体。这样子『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你家庭,一家之长统理你这一家,没有障碍。现在虽然是小家庭制度,可是公司行号是大家庭,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你要统理公司里面的员工,做到一切无碍。无碍就是你这个公司员工上下里面没有冲突,没有对立的,没有疑虑的,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就一切无碍。每个员工都懂得自动自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跟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合作,这是每个做老板的人梦寐所希求的。怎么才能求得到?自皈依僧,问题就解决了,只要依六和敬就行了。
六和敬的基础一定是依伦常道德。所以从前,一个人从小的家教,中国人讲的家教,家教就是教五伦、五常。五伦刚才说过,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仁慈,仁慈从哪里来的?仁慈从「父子有亲」来的,亲爱。这种亲爱用在父母是孝,用在兄弟是悌,用在朋友就是仁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真诚的爱心。义是懂得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固然不能够舍弃权利,更重要的是尽义务。你在哪个位置上,义务是你的工作,你要把你的工作认真做好,义务。一个公司分成很多部门,分工合作,你担任什么职位,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没有把你的工作做好,尽心尽力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义。如果你不负责任,不认真去做,不能跟别人配合,你不义;不能跟大众相处,你不仁。不仁不义,你在社会上,哪个老板肯雇你,肯用你?在家庭那是没有法子,家庭,做父母、长辈的要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两个字多么重要,这是德行的根本。
礼是礼节,《弟子规》是最基本的礼节,从这个地方扎根。智是理智,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凭感情用事,要用理智。末后一个是有信用。这是基本的德行。你能够有五伦、五常,常是常道,从早到晚日常生活当中,不能没有的。你没有,没有就不是人!人跟禽兽的差别,古人界定的界限就是这个。人不同於禽兽,禽兽不懂得伦理,不懂得基本的做人的态度,五常,常道。有这样好的一个家教,参与社会工作,佛给我们提出的六和敬当然没有问题。怎么会做不到?
「见和同解」里面,说实在话,最重要的还是伦理道德。我们在前面讲的,有浅有深、有广有狭,绝对的见和同解只有佛才能做到。法身菩萨是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妙觉的佛果,他们确实是见和同解。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理事全解决了。当然这不是十法界里面众生所能做得到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我们见和同解依什么?就是依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性德。虽然在我们现前境界里面,觉正净跟迷邪染是对立的,是二不是一,这是当然之理。我们要讲到不二法门,那就是法身菩萨境界,就超越十法界了。
我们现在是二不是一,二里面我们要选择,我们要从迷回归到觉,从邪回归到正,从染回归到净,这就对了,逐步逐步向上提升。像《华严》,从十信位提升到十住,十住再升到十行,十行再升到十回向,十回向再升到十地,十地再提升到等觉、妙觉。就像念书一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上提升。由浅而深,循序而进,这是佛教中下根性的人,我们要明了,要懂得。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在团体里面必定能跟一切大众处得很好。
这个世间第一桩大事,就是跟一切人能够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你看看诸佛菩萨、辟支、声闻,跟一切众生相处没有障碍。为什么?佛与大菩萨不必说了,他不起心、不动念;降一等,声闻、缘觉,纵然他还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好办,见和同解就可以做到了。人与人之间不能相处,就是不肯相让,执著自己的成见,不能够让人家几分,一定要坚持自己。实在讲,受害的是谁?别人受害顶多是三分,受不了,辞职就走了,别处还找工作;自己受害七分。所以别人受害少,自己受害大!这些道理跟事实,诸位如果冷静细心去想想,不难体会。
人生在世一场空,无论是贫富贵贱,出生是平等的,将来死亡也是平等的,贵为天子不能不死。佛在经上讲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是很重要的警告,你不能不警觉。能带得去的是什么?业,善业来生感三善道,恶业来生感三恶道,这是你带得去的;除此之外,这个世间什么你都带不去。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人生在世为什么不行善?什么是真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真善。要学佛菩萨,佛菩萨对人没有不方便的,没有不慈悲的,这是佛菩萨对九法界众生真实教诲。你的境界没有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慢慢逐步提醒你,就是用这个方法。你看他自己本身示现给你看,他所示现的你仔细观察,不外乎「看破、放下」。对於一切人事物看得很淡,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才是归於自性僧,你的本性本来是如此。
「统理大众」,可以用引申的意思来说,与一切大众相处。在今天由於科技发达,交通方便,资讯的发达,整个地球真的是变成一家人,一个地球村。现在的人出国去旅行、观光、考察,机会愈来愈多,你跟国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频频接触。那对於「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就太重要了。我们怎样和睦相处,怎样化解不同,所谓是存异求同。那个异,相异的地方要化解,完全同了,才叫一切无碍。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谈,放在一边,我们取一部分,那是无碍,还不是一切。
「一切无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问为什么是真的,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整个《般若经》的总结,我跟诸位做了多少次报告。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说法四十九年,般若讲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般若讲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不就一切无碍了吗?这是讲到绝对的无碍,自性本来是这样的。所有一切障碍从哪来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障碍性德,障碍无碍。我们跟人不平等,自己贡高我慢的心,自以为是的心,这是妄心,障碍自性的平等,障碍自性的和睦。
所以,三皈依理跟事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现在社会,大家天天所担心的是冲突,怎么化解冲突?每个人都觉得化解冲突太重要了,怎么化解法?冲突说不尽。现在的麻烦是父子有冲突,现在父子冲突严重到什么程度?儿童,儿童跟父母就发生冲突,这怎么得了!我常常跟人说,统统都是教出来的,佛菩萨是教出来的,善人、君子是教出来的,不肖儿孙也是教出来的,冲突还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教法!真正要化解冲突,你要用伦理道德去教,就没有了,他懂得,就没有了。所以要教他怎样思惟,教导他真正明了事实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你要清楚。然后知道怎样相处,你才真正懂得六和敬。
六和敬是性德,是一切众生自性里本来具有的,现在迷了。迷了之后,这性德都忘了,造作种种不善,害人害己。这个害人害己的比例不能不知道,害人,人受伤害只有三分,害己是七分。十分里面,你存心用种种方式害人,他受害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还敢做害人的事情吗?我讲的七分是事实,因为你害人的心,害人的行为,恶念、恶言、恶行,三业皆恶,你将来的果报在三途地狱;别人受害者,没有那么重的业。受害的人如果是个佛弟子,圣人的弟子,懂得这些道理,你伤害他,他没有怨恨,没有报复,他没有过失。他接受伤害,这个伤害恰好替他消业障,帮助他提升,这是事实。有很好的例子,《金刚经》上有提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详细的在《大涅盘经》。歌利王害忍辱仙人,菩萨,菩萨没过失。菩萨受这么大的侮辱,受这么大的苦难、伤害,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反而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换句话说,歌利王帮助忍辱仙人达到究竟圆满。这个理事,我们要知道,我们要认真学习。
受别人的侮辱,没有回报,知道什么?知道这是过去生中的业障。他对我态度不好,见到我讨厌、不欢喜,无论在言语、态度对我都很粗鲁。我们学佛的人应当要反省,应当要回光返照,我有没有用这种态度对别人,这个要知道。知道这样的态度、言语对我,我觉得这不是好的,我们就不可以用这种态度、言语对人。他是我的老师,我就跟他学到了。另外你要能想到,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是宿世因缘。他为什么不骂别人,他来骂我?为什么不毁谤别人,毁谤我?可能是我过去世曾经毁谤过他,我对他不善,这一生当中我们遇到了,那他这样子对待我是应该的。一报还一报,欢喜接受,这个帐一笔就勾了,不再结冤仇。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你不能接受,心里头有怨恨,还想找机会报复,那麻烦大了!那就迷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两方面都痛苦。那又何必?
所以,你能够作如是观,这是正确的,问题就化解了,化解就没有障碍了。不化解,障碍永远存在,遇缘它就现前,不遇缘它就隐藏在那里。所以一定要把它化解,化解得愈多,你提升的层次就愈高。修行在哪里修,真正修行人就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里修。所以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六根接触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部活活泼泼的《华严经》。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在那里修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对人对事对物真修、真干。开始你就这样做,依教奉行,做过一段时期,纯熟了,再向上提升一步。怎么样?不著相。断恶不著断恶之相,行善不著行善之相,逐渐从二提升到不二,你就超越十法界,不但是六道,十法界超越了。
你只要肯用功,你才会得到法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在这一生当中,常生欢喜心,那就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就是法喜充满。你要不真肯干,不真学,不真正向上提升,这种境界哪里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契入了。经上讲的是佛说的,一切注疏里面所说的,那是佛弟子说的,过去这些高僧大德说的。我们要不学,天天读它,好像是懂得了,也讲得天花乱坠,没契入。没契入从哪里看?你没有法喜,换句话说,你生活得不幸福、不快乐,你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真正得到受用的人才知道感恩。
人生幸福美满,谈何容易,几个人能得到,极少数的人。你是极少数人当中的幸运者,谁给你的?圣贤教诲给我的。你才会对於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产生感恩之心,报恩之心,才能生得起来。从感谢佛菩萨、祖师大德,感激老师,然后真正回过头来之后,感谢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不是天天在那个地方磨炼我,你怎么会磨得出来?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决不生贪恋;恶的这一面,决不生烦恼,就是傲慢、瞋恚、嫉妒、障碍,不生这个。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理智现前,而不会感情用事。这个人叫真修,这个人真正是依觉正净。
所以「受持三皈」,你看在「净业三福」里头,它不是第一条,它是第二条。第一条是受三皈的条件,你要不具足受三皈的条件,你三皈得不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伦理道德,父母是伦理,师长是道德;「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归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是佛门的基础。你要是具备这个条件,有这样的基础,你才有资格去受三皈,去学五戒。三皈哪有那么容易!时时处处,念念提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三皈。念念愿一切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个统理是对一般领导,各个阶层的领导,我们今天把这个意思引申,与一切大众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切无碍。这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这个为指导原则。
凡是佛弟子,早晚课一定要念的,最简单的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我在早年刚刚亲近佛法,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住了半年。茅蓬里面只有五个人,三个出家人,忏云法师、菩妙法师、达宗法师。两个居士,朱镜宙老居士(那个时候老居士七十岁),我一个。我好像是三十岁,还是三十一岁,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在茅蓬里面做义工,照顾出家大德跟朱老。茅蓬里面的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没有别的,就打三皈,早晨也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定课,读经、拜佛,忏云法师给我们规定的,我在那段时期每天拜八百拜佛,早晨起来拜三百拜。
功课是各人做各人的,只有打三皈的时候统统在一起。做功课都在佛堂,但是各人做各人的,都不出声。每个人读的经不一样,出声就干扰别人,很虔诚,很恭敬。佛堂里面一个蒲团,一个很小的小桌子给你摆经,读经都是跪著读。读经的时间,短的半个小时,长的一个小时。经读完之后拜佛,拜佛每个人的速度并不一样,所以不敲犍槌;老年人动作慢一点,我们年轻人拜得很快。当时达宗法师拜得最快,他一天拜一千二百拜;我那时候每天拜八百拜,早晨拜三百拜,晚上拜三百拜,中午拜两百拜,一天拜八百拜。早晚课就是三皈。茅蓬里面的生活,简单,很得受用。法师很少讲开示,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一两次,给我们讲一点开示,平常都不讲的。山居的生活,五个人也是个团体,也是个僧团。
往后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出家的团体,在家的团体,乃至於现在看到社会上一般公司行号,最后到人家的家庭,都出了问题,都希望能化解。殊不知这个东西就在经典里面,就在圣贤教诲里面。今天许多国际会议都在讨论怎么样化解冲突,消弭冲突,促进安定和平。那还不是求,总的来说,就是求「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佛告诉我们就一句话,「自归於僧」,问题就解决了。归於僧,归於六和敬,归於伦理道德。
我们今天修行,首先要把修行这个名词的含义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现在我们的行为错误,思想、见解错误,言语、造作错误,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叫做修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依经论,要依古人的教诲,所以深入经藏,经藏是古人的教诲。中国伦理道德的教育,有五千年的历史。历代这些大贤大哲身体力行,著书立说,把伦理道德发扬光大,有利於后学。宗教的经典,在历代这些大德们,无论在家、出家,也是身体力行,做出许多的注疏论说,也把这个发扬光大,帮助我们。希望我们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真正能够依教修行,而后才能够深受法益。
这是我们对三皈依简单的报告,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下一堂再来学习。过去我讲过几次三皈,有录相、有录音,跟这次讲的不一样,可以互相参考。这次讲的意思很广,完全落实到现实生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