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四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七卷)  200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9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第三段,「愿所为境成利益」,「别显」的第八句,我们把文念一念。

  「愿於他舍众聚法成一切智,则自成就如来十种智力」。前面三个字「愿於他」,就是一百四十一愿里面的「当愿众生」。每一句里头第二句都是完全相同的,当愿众生,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愿於他。舍众聚法才能成一切智,一切智是指什么?这是佛学普通常识,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佛这个字里头含著有三种智、三种觉,所以这个字不好翻,只有用音译,这是含多义不翻。如果我们翻成「智」、翻成「觉」,固然是不错,但是华文里面的智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三种意思,华文里面的觉也没有这三种意思,所以不能不用音译。这三种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佛陀这个字里头有这三种智。三种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中文里头的智跟觉都没有这三个意思。

  一切智是知诸法的本体,佛法讲总相,总相是什么?总相是空。所以成一切智就是知一切法毕竟空,佛门里面常讲万法皆空,那个万不是数目字,万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相有体空,事有理无,《般若经》上讲这个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般若经》的总结,《金刚经》上说得好,这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不论是学佛不学佛,从前读书人没有说没念过《金刚经》的,那很少。读书人,至少这一生当中他也会看几篇。《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一切智。后面有四句偈,这非常有名的,这也是《般若经》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教导菩萨的。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的法,诸位想想,哪一法没有生灭?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植物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也有成住坏空。现在我们这种知识更丰富了,从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太空当中的星球,星球确实有生有灭。灭,多半是爆炸,看到很明亮的一闪以后没有了,这颗星就没有了。星星的生,新星球,原来这个地方没有,突然发现了。有个亮光,仔细一观察,有新的星出现,证明佛在经上讲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些统统是无常的,这都是有为法!所有自然现象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这叫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告诉你相有性无,体没有,所以从万法理体上去看就是一切智。什么人证得?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他知道万法皆空。可是现象之有,是怎么回事情它会有?阿罗汉不知道,阿罗汉只知道这个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假相?假相变幻无穷,到底是回什么事情?这种智慧叫道种智,道是道理,种是种种,种种就是万法。宇宙之间万事万法,这种种,它是什么道理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智慧叫道种智。菩萨有道种智,所以菩萨比阿罗汉高明。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很多菩萨也没有办法融会贯通。佛所证得的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说明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所以,这是佛所证的三种智,空有是一不是二。

  觉,这三种觉。自觉,这四十一愿里面,第一句是自觉;第二句,觉他;三、四句,真的是觉行圆满,句句都与三种智、三种觉相应。你要成就智慧,「舍众聚法」,你得放下。众聚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都要放下。放下,这个地方要注意,不是说把事都放下,什么事都不要干,那你就错了,误会了。如果什么事都放下,释迦牟尼佛成道,他也不必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为大家讲经这是事,在我们讲,何必这么辛苦、这么辛劳?

  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不容易,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老人家,这经典上记载的,每天讲经多少钟点?现在的时间是八小时。古印度那个时候,佛在世当年,印度人把一昼夜分做六时,分做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这是白天,白天他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白天分三个时辰;晚上也是三个时辰,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分这三个,所以叫六时。佛经里面常常讲六时,诸位要懂得,讲六时是讲印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那个时候,印度人所说的时辰,六时就是一昼夜。我们现在一昼夜分为二十四时,二十四时是西方人分的。中国人分的,是分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印度的时大,我们中国时就小。

  现在西方人用二十四时,所以我们把它称二十四「小时」,小时从这么来的,它比我们中国还小。我们中国一个时辰是现在二小时,印度一个时辰是中国的二时,所以是现在的四个小时。二时讲经就是现在的八小时。释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课八小时,难得,太难得了!哪个学校的老师排的课程,每天跟人上课八个小时?他也没有星期天,也没有假日。现在讲一个星期,七八五十六个小时,全世界找不到。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敬业,你看到他敬业的精神。从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往生,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不但有言教,更重要是身教。言谈举止、行住坐卧都是众生的榜样,真正名副其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言谈举止是我们世间人的模范,天人师。

  所以得放下,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讲得太多了,同学们要记住。不是放下工作,放下工作,那你把佛法误会了,那就错误了。佛教导我们,人生在世当然一定要有所事事,不能游手好闲,你一定要有工作。工作,在这个社会上的分工非常复杂,尤其在现在,愈分愈细。你从事某个行业,某种工作,你就得认真努力去做,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与社会大众配合。这就是你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要回馈给你,这是人世间任何一个人不能够舍弃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

  可是心里面,心里头要把它放下,要得清净心。我们做任何行业,任何工作,都要有个观念,「我为社会一切众生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整个世间一切众生互助合作,这个世界才美好,一切众生的生活都能过得幸福美满。这佛教导我们的,绝对不能不负责任。学佛是学智、学觉,就是学这三种智、三种觉,觉而不迷。所以自己才能成就如来果地上的十种智力,这在前面都已经做过报告,后面还会说到。

  十种是表法的,十代表圆满,换句话说,你才能成就一切的才艺。虽然有智慧、有能力,你得要给社会大众做榜样;你虽然多才多艺,还是劝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有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一生时间、精力集中在一点,他有成就。如果搞多了,有些人,我们就看到世间福报很大,他有很多事业。事业多了之后怎么样?智慧没有了。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决定做不到,你说为什么?分心!

  当然事业多的时候,自己没有办法每个行业自己亲自去做,不可能。他一定要委任许多的经理,哪个经理管哪个行业。像现在的跨国公司,在这个世间我们看到太多了,每个国家都有他的分公司,你说这个老板多操心!他的心怎么清净?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就没有智慧。如何能做到心地清净平等?很不是容易事情。所以真正容易成就的,你一生搞一样,不要改行,一样做到底,一定能做成功。与佛法相应,一样的时候专心,专心就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开智慧。智慧开了,你这个行业可以做到全世界的顶尖,就成就了。

  所以,佛希望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但是佛也不障碍人。你有福报,你搞很多事业,佛也不障碍你。为什么佛不障碍你?佛如果障碍你,佛就起心动念,佛就有分别执著。他老人家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接受他的教诲,他欢喜;你不接受,他也欢喜。为什么?他没有分别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人家是入这个境界,这是真实智慧。佛的智慧、能力都是圆满的,但是他不这样做法。他一生为我们的示现,一门,就是讲经,就是教学,一生就干这桩事情,没干第二桩事情,连盖个道场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在世没道场,佛经上给我们讲的像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是居士们提供的,不是他自己建的。居士们有这个林园,请佛跟他弟子们一起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提供居住环境。这个地方的主权是老板的,只树给孤独园的主权是只陀太子、须达多长者,是他们的。佛在那个地方,居住在那里,我常讲,佛居住在那里多少天有多少天的使用权。佛菩萨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以他心清净。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什么都要「我所有」,麻烦来了,只要有个我所有,心就不清净,智慧、德能、相好都不能现前。为什么?烦恼障碍了自性,障碍了性德,所以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所以要放下,热心努力工作,做完之后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你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并不妨碍工作,工作,说实在话也不妨碍清净心,只要你会用心。

  这个经前面经文里头,「菩萨善用其心」,这句话很重要。怎样善用心?因为你善用心,你才能够获得一切胜妙功德。这品经里面所举的例子,就是菩萨善用其心,教我们学!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起心动念,「当愿众生」,这就是善用其心。念念为一切众生,没有为自己。诸位要知道,没有为自己是真正为自己,自己没离开众生,自己跟众生是一体!迷的人不知道,有你我他,分得清清楚楚;觉悟的人不是的,觉悟的人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上跟诸佛如来,下跟一切众生一体。我们平常在讲席里头说话方便起见,大家比较容易明了,我们常讲「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家容易懂。

  可是,是不是真的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的,但是这里面真正的意思很难体会。一般人听到只有模糊的概念,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不得已,用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身体,我们知道身体是无数细胞组成的,细胞组成器官,器官组成这个身体。每一个细胞,你说跟这个身体是不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就明白,是!说生命共同体,距离远了;实际上?实际上就是一体,哪有共同?就是一体!所以大乘教里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要是契入的时候,把「共同」改成「就是」,「十方三世佛,就是一法身」。你才能稍稍体会到一点,自他不二,性相一如!你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所以成就如来十种智力。

  成就如来十种智力,诸位要晓得,这是什么人?最低的层次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中国禅宗里面所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性成佛,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里面,没有六道,也没有十法界;换句话说,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才得十种智力。这真正是入了佛的家,成佛了,入了佛的家。往后再上去,就是断习气,前面讲得很多,这是很难理解的。断习气要很长的时间,自自然然就断。

  这么长的时间当中,那是佛法里面讲真正的无量劫,不是有量的,真正的无量劫。干什么事?教化众生,实践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时时刻刻表演给那些还没有回头的众生看。就是在十法界里面,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现身不一定现佛身、菩萨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统统都是讲的有情众生。除此之外,还现无情众生身,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现这种身。

  怎么知道?我们在佛门典籍里面见到,尤其是史书里头看得更清楚。不定是在家、出家,也不定他在什么时候,看到流水,他开悟;听到流水的声音,开悟了。那是什么?那个流水的声音是佛菩萨示现的,就在那个机缘,一分一秒都不差。前一秒钟,他开不了悟,后一秒钟,他也开不了悟,就在那节骨眼当中那一示现,成就了众生。看到飞花落叶,这自然现象!所以佛菩萨也现自然现象身。什么身都现,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觉悟,他就用什么方法。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十大类的智力。所以自己成就如来十种智力,自己已经是法身大士,你才真正有这样的愿,帮助别人。

  我们在今天念这个经,只是在这里做预备,实际上无法落实。但是要有个愿心,我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落实,也就是能做到!真正想做到,一定要修要发菩提心,要放下执著,要放下分别,要放下起心动念,这一生才能成就。这个我们说得很多!放下一切执著,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在凡圣同居土;如果再能把一切法的分别也放下,生方便有余土;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念佛,什么都没放下,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最低限度,要把执著放下,往生才没有障碍。愈是坚固的执著,就愈麻烦,连往生都障碍,何况其余?念佛这是易行道,理、事都要明了。

  再看下面第九句,「九愿於他」,每一句开头都是愿於他,或者是愿他,「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则自成就十王敬护」。这个「自成就」就是自己成就普贤行,愿一切众生都知道修普贤法。通常我们讲普贤,大家一定都想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十大愿王」已经列入早晚课,寺院庵堂的这些修行人天天念,经文都很熟悉。什么意思?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那要读《华严经》,不但要读《华严经》,还要读清凉大师的注解,你才真正了解普贤行愿。他这个行愿,每一愿都包括菩萨一切法门,一门都不漏。

  《华严经》里面讲的修学纲领,没有别的,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六度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十度!十波罗蜜。波罗蜜翻成中国意思是圆满的意思。普贤菩萨的十愿,把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提升到究竟圆满,这个究竟圆满是深广无尽的殊胜境界。学《华严》,不能不知道,学净土,也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净土是普贤法门,不可思议!你看《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里头「德遵普贤」。第二品是序品,没到正宗!只是开端把与会的大众介绍出来,最后介绍在家菩萨众,「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众。这十六位在家菩萨是等觉菩萨,跟文殊、普贤地位完全相同,在家菩萨。你看接著头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每个都是修普贤行愿,而且都是圆满成就的。我们读了《无量寿经》才晓得,极乐世界是普贤的法界,不修普贤行怎么行?

  所以「普贤行愿品」,魏默深居士把它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我想有些同学见过这个本子。早年,南京金陵刻经处印过这个本子,线装书,《净土四经》。原本净土只有三经,他把「普贤行愿品」附进去,为什么附进去?就是因为《无量寿经》上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在民国,我们晓得弘一大师,这是大家都所熟知的。他老人家一生受持,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行愿品」,一生受持这部经。魏默深是咸丰年间人。到民国,我们的印光大师把《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又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称为「净土五经」。这个来龙去脉,净宗同学不能不知道。

  世尊给我们介绍的是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后面这两种,「普贤行愿品」,怎么回事情?「大势至圆通章」怎么会变成净土五经,要知道。实在讲,这个五经,净宗的经典就圆满了,编得好!「大势至圆通章」我讲过不少次,我说它是净宗的心经,比《般若心经》字还少。《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净宗的心经。文字虽然不多,净宗的奥义包括尽了。所以净宗的五经一论,一共是六种东西,分量都不多。只要受持一种,一生依教奉行,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

  「皆如普贤端正严好」,严是庄严,好是妙好。为什么对普贤菩萨如是的赞叹?普贤行是圆满的,我们常讲纯净纯善。确实没有毫分不善夹杂,没有毫分不净夹杂,所以他的端正严好跟如来究竟果地没有两样。这也是这个大经,世尊对於菩萨的赞叹。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就是这个道理,菩提心圆满的现前。今天我们讲菩提心,我们说得方便,真诚心,真诚达到圆满,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没有一丝毫虚伪。

  普贤行里面,第一个「礼敬诸佛」,礼敬里头没有丝毫虚伪。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对佛的礼敬,对释迦牟尼佛的礼敬,对毗卢遮那佛的礼敬,做到了真诚的圆满。我们对人的礼敬,我们对个蚊虫的礼敬,我们对个蚂蚁的礼敬,有没有等差?如果有等差,那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这个难!真不容易!不但对於有情众生是平等的,无情众生也平等。所以普贤十愿念起来容易,你想他的境界、你想普贤菩萨的落实,那真正不容易。礼敬、赞叹、供养、忏除业障、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

  布施,这个布施里面具足普贤十愿。十波罗蜜,每一条里面统统具足。布施里头又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没有一样不具足。具足普贤十愿,这才叫普贤行,果报是端正严好,在我们这个世间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大乘教里面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什么?这是因果,你种的是普贤因,结的是如来果,这个如来是究竟圆满果。因为讲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称为如来,这个要懂;诸佛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可以称。讲究竟圆满的如来,那只有妙觉位,不是等觉位,是妙觉位。

  自己成就,你才能得十王敬护。这个十王是冥王,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常讲城隍庙里面的十殿阎王。十殿阎王敬重你,十殿阎王护持你,这是讲什么?你的德行的感应,连十殿阎王都恭敬、都护持,其他都不必说了。龙天护法,天上人间的善神,见到你全都尊敬你,全都护持你,为什么不干?从哪里入门?从这个一百四十一愿入门。我们要认真的来学习,尽心尽力去做。真正发这个心,我们相信佛的话是真的,佛没有妄语,决定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

  尤其现在世间灾难很多,你有诸佛护念,有龙天善神保佑,你就会身心安稳。中国谚语常说,「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是我们能相信的,甚至於科学都能够证明这不是假话。这是什么?我们的纯净纯善可以改变我们周边的人事、物质环境,境随心转。你过去、现前的冤亲债主,这对头!遇到你都佩服你,尊敬你,不再下手,不再找你麻烦。本来想要来害你,看到你,不忍心害你。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感应,纯净纯善的感应,化解一切灾难,是真可能,不是不可能。我们今天地球上的人,人人都修普贤行,什么灾难都没有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十句,「愿於他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则自成饶益为依救德」。这个「为」应该是这么念法,「为依、为救之德」。这一句在三皈依里头最后一句,「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句话什么意思?可以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都包括在其中。在家庭里面是家长,在公司行业里面是老板,甚至於大公司底下还分很多部门,每个部门也有个领导人,都应该要学这句,你说它的范围多大?往大处讲,国王、天王,因为他们都是统理大众的。统理大众需要些什么条件?这个地方就说得很清楚,「为依、为救」。你自己是个团体的领导人,被领导的这个团体的大众,你是他们的依靠,你是他们的救护,所以底下才有「一切无碍」。如果你不能做他的依,也不能做他的救,他怎么会听你的?你这个团体当然就有问题,不会和睦,不会团结。

  为依为救之德,我前面说过,后面还有详细讲。你要懂得爱护别人,你要懂得照顾别人,你还要懂得成就别人。救的意思深!究竟的救护,你如何能帮助别人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帮助他成就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那个才叫做功德圆满。不仅仅是现代物质生活有困难、或者工作有困难,你来协助他、帮助他,这是小事,鸡毛蒜皮小事;大事是要怎样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

  诸佛如来、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实在讲真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要依靠三宝,只有三宝能救我们,能帮助我们,所以这一句是在「皈依僧」里头。这个僧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团体。在佛法里面,四个人就叫一众,一众就是一个团体,四个人就是组织一个团体。家庭里面,夫妻有两个小孩,那你家庭就是一个团体。怎样称为僧?这四个人都能够落实六和敬,就叫做僧团。僧团就是和睦相处的团体,所以它说众中尊,众就是团体,它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他们和睦。三皈依第三条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想想,我们的团体和不和睦?如果不和睦,那我们的德行不够,就是我们对於大众的照顾、关怀、爱心不够,要好好的来修学。对团体的每个人,我们这个团体是开放的团体,从各个地方来的听众,还有来念佛共修的,我们的爱心、我们的关怀,一个都不能漏。这样的团体,就叫做僧团,才是诸佛护念、天龙鬼神尊敬的团体。不要多,五个人,能成就这么一个团体。

  释迦牟尼佛当年,那是刚刚成道,三十岁,在鹿野苑带五个人,五个人都皈依了。一个老师,五个学生,这五比丘,憍陈如尊者,最初成就的这批人。和合僧团,六和敬都做到了。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建立共识,这是和合的基本条件。我们大家思想见解都是一致的,这个事情很难,可是佛的方法太妙,真正是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怎样能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能一致?佛教我们是放下,这就一致!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就不一致。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弃掉,不就一致了!这个法子高明到极处。你看《般若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不放下吗?放下就一致。正是所谓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一致,见解完全相同。

  我学佛的时候学到这个经文,对世尊佩服得五体投地。世尊绝对不是说,你们的想法、看法是错的,要依我的,不是这个说法。这个说法不服!谁能服你?放下我们自己的成见,不就一致了!这每个人听到都心服口服。释迦牟尼佛本身也放下,每个人统统都放下,放下就明心见性。你看经教里面,这个我们老同学都熟知,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执著,就证阿罗汉,就成阿罗汉,正觉;再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分别执著,就成正等正觉,菩萨;再要把起心动念也放下,无上正等正觉。你还执不执著这个名相?不执著,如果你执著,没有放下;你还分别,没有放下。如果你要分别,「我是正等正觉,他是正觉,他比我低一层」,你什么都没放下。真正放下的人,大家在一起,这三个人在一起,阿罗汉、菩萨、佛在一起,统统没有分别,心地真是纯净纯善。但是净善还是有差等,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这个见和同解你说高不高明?大家听了还有什么话说?六和敬头一条。

  第二条,戒和同修。团体生活,四个人以上是团体生活,总要如法,总要有个规矩。这个规矩是什么?现在我们来讲是《弟子规》。《弟子规》是规矩,《弟子规》是戒律,基本的戒律,都要遵守。各个人都遵守,哪个人不和睦?要守《弟子规》、要守十善业、要守三皈、五戒,这就是我们团体里基本的戒条,佛所制定的,不能够违犯。这是一个和睦、是一个如法的团体。这样的团体,佛教道场是个团体。如果你做生意,你做买卖,开个店,老板跟店员都用六和敬,你的店就是个僧团,同样的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早年,香港我还有几个很好的老朋友,现在都不在了。洗尘法师,提起来香港人都知道,跟我往来很密切,也挺发心的。我就曾经劝过他,因为他是香港的佛教领袖,我那时候刚刚出来讲经说法。我就请他,我说你来带头,我们跟进来配合,找五个真正出家人,真正发大心的,我们组织一个僧团,修六和敬。他很喜欢,但是回到香港来之后又没下文了,不容易做到。这个世间如果真正出现一个僧团,不要多,全世界出现一个,世界上灾难决定会减轻。这个僧团里头的成员,每个人真正要做出牺牲奉献,才能做得到。彻底放下,就做到;还有自己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就做不到。五个人,不容易!

  洗尘法师那时要带头真干,我相信还是有可能做得出来;可惜虽然讲的时候很欢喜,没有真干的这种决心跟毅力。现在要去做,比那时候要困难太多,这差三十年。那时候出家人还真的有好心的,现在几乎统统都染上严重的名闻利养,谁肯放下名闻利养?谁肯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不容易。如果真有五个人,像我当年跟洗尘法师所谈的,五比丘,我们完全过释迦牟尼佛那时候的生活,托钵。有人奉献,好,我们就有个道场。但是我们学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只要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产业是施主的,我们用,借给我们用,我们不用的时候,还给你。我们的生活,我们出去托钵,很有味道!日中一食,大概不会树下一宿。如果我们真干,香港的信徒很多,决定会有地方来供养我们。

  我们每天工作是什么?我们不要去做法会,不要去做经忏,我们天天在一起讨论经教,弘法利生。讲经,什么地方都能讲。信徒有个地方来借给我们,五个人轮流讲经,天天不中断。释迦牟尼佛讲一辈子,一天讲八个小时;我们今天精神、体力比不上他,我们一天讲二个小时,有五个人的话,轮流讲,肯定法缘殊胜。只要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这五个人心地清净,没有一丝毫染污,确实可以减轻全世界的灾难。我这一生很留意,一个都找不到。每个人听到都生欢喜心,都点头,笑咪咪的,不肯干!

  不能够,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真的放下,你才能够为依、为救。如果有这十六个字,你自己都救不了自己,你怎么能救别人?不要害怕,初学佛最怕:我真的统统放下来之后,明天我的生活怎么办?人人都有这个担心,这是什么?对佛不信任!佛说的很好听,未必是真的,明天我饿著冻著怎么办?谁来关心我?还是要自己想办法来养活自己,这对佛没有信心。我这一生能到今天这个成就,给诸位说,没有别的,我对佛有信心。佛怎么样教,我相信,我不害怕。

  早年,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记得那一年我四十五岁,四十五岁寿命到了。那一年结夏安居,我在台湾基隆十方大觉寺,老和尚是灵源,他也是我受戒的时候尊证和尚,他请我在夏安居三个月讲《楞严经》。我大概讲了一个月,第一个月,记得是讲了三卷就得病了。心里一想寿命到了,念佛求往生。我也不找医生,也不吃药,因为心里想著,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寿命到了,还有什么话好说?我在讲经的时候,劝大家要信佛,不要怕生活没有著落。讲堂就在韦陀菩萨殿的后面,背后就是韦陀菩萨。我就跟大众说,韦陀菩萨是护法神,如果我们天天讲经,天天学佛,天天念佛。我们不做经忏佛事,不做法会,不要去跟信徒往来,如果我们饿著冻著了,韦陀菩萨要撤职查办,他管什么事?

  当时听我讲经的,结夏安居,都是出家人,差不多有四、五十个出家人,听我讲这个话都吓到了。这韦陀菩萨!我说我也信他。生活苦一点没有关系,日子一定可以过得下去,那操什么心?他管的就是这个事情,我对他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我这一生没有向人家化过一分钱的缘,再苦,饿死,我也不会伸手问人家要一块钱,不可能的。这一生过得很好,真的愈学愈自在,真的是心想事成。

  初学佛的时候那几年,因为经书很不容易得到,流通太少,没有人印经书,所以智开法师帮了我很大的忙。那时候我们不认识,我给他写信,我是初学佛的,我都称他作老法师。以后到香港见了面,我们两个人同年。他在这里搞香港佛经流通处,我就求他,我想要什么书什么书,他替我找。那时候大陆还有旧的经书流通到香港来,价钱也不太贵,线装书,他替我搜集,很多年我都靠他。他对我真不错,我那时候初出家,很穷,没钱。书,他寄给我;帐,记住,什么时候有钱我什么时候给他,他也不催我,也不逼我要钱,帮很大的忙。这是我这一生讲经念念不忘。所以就是要求经书,可是真是心想事成,想要的书他都能给我找到。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我用的参考书,李老师看到都惊讶。他说,奇怪,你怎么会有这么多种好东西?心想事成,想什么他就有什么。所以物质生活虽然很苦,精神生活法喜充满!我所求的是正道。

  我在基隆讲经的时候,有位法师,都不在了,年龄跟我也差不多,德融法师。我讲《地藏经》的时候,他每天都来听,听到我讲到「有求必应」。那天下座之后他来找我,他说:净空法师,有求必应是假的,不是真的。我说怎么是假的?我跟佛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有人送给我。我说你的道场有多少人住?他说就他一个人。一个人要什么电冰箱?求的不如法。我说我这是有感应,有求必应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相信老师的话。你看我所求的这些经书,没有一次落空,只有我想求一部《中观论疏》,想求这部书。这部书的时间很长,智开法师半年才给我找到,六个月的时间。通常他给我找,大概都不出两个月,就能替我找到,这部书是六个月。没有不感应的,我对於佛的话,对於老师的话,一点都不怀疑。如理如法的求,这章嘉大师教我的,你不如理、不如法就不会有感应。如理如法,真正是修学,确实是需要,哪有不感应的道理!

  他老人家教我布施,我真的是布施得干干净净,有就施。学佛从来没有想到,我们居然有能力布施《大藏经》,不可思议。布施了多少套《大藏经》?我概略的计算一下,超过五千五百套。过去历代帝王也没有印过这么多《大藏经》,真正是有求必应。现在我们的《藏经》,早年我印过两次,是跟大家一起印的,书店里头合伙印的。一千套,我印四百套,书店印六百套,我们搞过两次,有八百套。我还买过一些,最早国内有向我要《大藏经》的,我只要钱够,我都会买来送给他,大概也买了二、三十套的样子。以后供养多了,我就印《大藏经》。前年我们同修积了一笔钱,我们发心印四千套,前面二千套,前年、去年印出来了,送全世界。今年的一千套,听说已经印好了,明年还有一千套,总共加起来超过五千五百套。不可思议,法布施。所以,想要的书本,无论是佛经、无论是世间的典籍都能得到。

  世间典籍里头最大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尤其是《荟要》。《全书》我有一套,在澳洲。《荟要》,我记得,算了一算,前后总共买了四十九套。最初是陆陆续续的,有钱就买、有钱就买,买了送给中国大陆。每一个省、特别市、自治区,选择一个大学,都送一套。那时候在中国一共送了三十二套。这三十二套里头,北京有两套,北京图书馆向我要一套,所以它有两套;上海有两套,上海图书馆也跟我要一套。上海是复旦大学,北京是北大。陆陆续续送了这么多,这是我干的事情。我没有拿这些钱去建个道场,没有,我不干这个事情的。

  道场都是听众他们觉得很需要,他们自己筹一点钱去建道场,我不管事的。我从来没有问过这些事情,不闻不问,心才清净。你心里头有这些事情,你怎么能清净得了?连那些书籍,我现在全部也都捐献给图书馆。我们澳洲有个净宗学会,这是给悟字辈的这些年轻人建的道场,建个图书馆,我所有的收藏都放在那里。我用,我可以借用,用完之后归还,你说多自在!放下才行,问题就是不肯放下,放下,真的有求必应。你为人人,人人为我,所以统理大众的条件,爱心、关怀、互助合作,人人都要学。人与人之间应当要互相依靠,互相协助,互相协助就是「救」的意思。

  末后这一句,「愿他得第一位入不动法,则自成就超胜第一德」。这一愿是当愿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第一位是妙觉位,入不动法,这个不动法就是大涅盘,清净寂灭。寂灭,灭是灭无始无明习气,到妙觉位的时候,无始无明习气没有了,灭的是这个;智慧、德能、相好,圆满的现前,所以叫圆寂,叫寂灭;寂是清净,无明习气断尽。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所以不可以说是究竟寂灭地,一定是妙觉位才是真正究竟寂灭。

  我们读了这一句,一定要懂得,这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最后我们就是希望得这个果位,等觉之上,等觉是第二位,这是妙觉位。可是目标是在此地,修学还是渐次。像我们求学,我们的愿望是希望将来拿到最高的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可是念书,还是要从小学、从中学、从大学、从研究所,循序而进,没有法子躐等,想跳一级,不可能的,这个道理要懂。在我们现前这个地位,我们连初信位的菩萨,《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阶级,从初信到妙觉五十一个阶级,我们连第一个阶级,等於说连小学一年级还没有拿到。现在要怎样进入小学一年级?我们的目标是最高的学位,佛陀。要从初信菩萨学起,这不能不知道。

  初信菩萨从哪里学?这个要知道,从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这个地方下手,你才能进得去,才能够得第一个位次,就像我们讲小学一年级。虽然地位不高,没有能够出六道轮回,但是非常尊贵。为什么?证得初信菩萨的地位,他就不退转。虽然在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他所修学的不贪、不瞋、不痴。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虽然阿赖耶识里面,过去生中确实有严重的贪瞋痴,那是三恶道的业因,因要遇到缘才能起现行。这一生学佛,把贪瞋痴的缘断掉了。不贪,饿鬼道的缘没有,你不会堕饿鬼道;不瞋,地狱道的缘断了,你不会堕地狱道;不痴,畜生道的缘断了,你不会堕畜生。所以圆初信菩萨永远不堕三恶道,道理在此地。

  从这个位子上慢慢向上提升,提升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轮回。七信位的菩萨在断证的功夫上,见思烦恼统统断尽。诸位要知道,初信位的菩萨跟小乘须陀洹初果,断的烦恼是相同的,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我刚才讲是讲得简单,是同样的一个道理。贪瞋痴断了,不贪、不瞋、不痴,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瞋痴,小乘初果,大乘初信。再往上提升,断思惑,到七信位,思惑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这样证小乘的果位是阿罗汉,大乘的果位是七信位的菩萨。他们到哪里去?四圣法界。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辟支佛;九信位,菩萨;十信位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在天台称为藏教佛,在贤首称为小教佛。贤首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佛没有见性,他是佛的位次,十法界到顶了,再提升一层,那就是真佛,不是假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真佛。

  这个《华严》里头讲得太清楚,从这个之后,统统都是断无始无明习气,也就是初住菩萨。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可以说也是入不动法。不动法里头有等级,真正是入不动法,但是他无明习气还在,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但是还是要把它断掉。所以华藏世界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在形象上完全平等,没有;你要说没有,这四十一位菩萨习气带得有多少确实不一样,是这么个道理。一定到妙觉位,到第四十二个位子才完全没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有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现在我们是在初学,是在起步,十善业重要,三皈、五戒重要!三皈是觉正净。《坛经》里头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他讲得明白,他不是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是的;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讲觉正净。觉正净是我们自性三宝,我们自性本觉,自性本正,自性本来清净,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皈依,换句话说,回归自性。住持三宝有没有用?对真正修行人来讲有用,为什么?他提醒你,见到佛像就想到我自性本觉。像刚才说的,本来具足三智三觉,圆圆满满,我自性是这样的。见到法宝、见到经书,立刻就想到正而不邪。我的心正,这个心是讲用心,处事待人接物,你心是正的,没有邪。见到出家人,不要去管他持戒、破戒,与我统统不相干。见到他就提醒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自己要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来提醒我,穿上这个衣服是提醒我,那就是我的善知识;没有他提醒,我常常会忘掉。

  自性三宝对我们修行,就是时时刻刻在提醒你,这个功德太大了。像一个出家人,他自己的行业不管他,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但是他的形相令一切众生种善根。他在外面走一圈,你看多少人看到,一看到,「佛」,有意无意那个佛就印到阿赖耶识里头,不就种了善根!普通人没有这个功德,穿上普通衣服,你在街上逛一天,也没有一个人看到你想个佛字,没有。但是出家人一出去,人家看到,「佛」,阿赖耶里头已经有个佛,种子下去了。这是他的功德,形相!

  所以,住持三宝要不要?要!佛像、经书、出家人,要!没有不行,没有的时候就忘得干干净净。他们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对他要尊敬,对他要供养。赞叹,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他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赞叹。如果没有德行、没有修持,不赞叹,礼敬、供养。为什么要供养?他的形相常常提醒我,对我有好处,我不能不供养他。他又能给一切众生种善根,我当然要供养,所以礼敬、供养不能缺。赞叹不赞叹,看他有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可以不赞叹。这个《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依教奉行。

  所以,知道在我们现前这个位次上,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契入十信位的境界?契入之后,怎样步步高升?那个时候你就法喜充满,那就是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能够得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