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四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三卷)  200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9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文殊菩萨答,长行的第二段看起。第二段十句,我们还没有讲完,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於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

  上一次我们学到这里,现在再看下面,第八句。

  【一切行愿皆得具足。】

  我们看这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即是前文,成就十力,得佛果位,方具足故」。下面他有个注解,说「故晋经无此一句」,晋经是《六十华严》,《六十华严》没有这一句,就是『一切行愿皆得具足』没有。而有什么?「成就如来一切种智」,有这么一句。「斯为十种智力,定无惑也」,成就如来一切种智就是成就十力,虽然句子不一样,意思相同。所以,肯定这个地方说的是佛十种圆满的智慧。十在《华严》是表法,代表无尽的意思。这个十种智力前面跟诸位介绍过,我们在此地把名称说一说就行了。

  第一个是「是处非处智力」。所谓是处是因果相应,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这是是处。非处是善因会得恶果,没有这个事情,恶因会得善果,也没这个事情。昨天,昆士兰大学钟茂森博士传了一份讲稿给我看。这份讲稿,他最近要在许多地方,人家邀请他发表讲演,内容是讲西方人对於轮回这桩事情的研究报告。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人过去生中从人道中来,有人从畜生道来,还有人不是从地球,从别的星球上来。都被一些科学家,研究医学的著名的学者专家,他们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证明,跟佛法讲的无二无别。

  现在人信科学,不信宗教,这些人由於好奇心,用了很多精神,很多的时间追踪,把这个事情证实了。於是现在西方人有不少相信了,相信他们所说的。我还看到一张照片,照得很清楚,这也是两位学者,在一个树林里面。他们也不知道,到这个树林去玩,实际这个树林是土著祖先居住的地方。土著是不让人进去参观的,他们两个也不知道,反正土著也没有发现,他们两个到里面去了。去的时候照一张照片,回来洗出来之后,发现这个人旁边有个人。那是土著的祖先,是个鬼的样子,清清楚楚,这张照片发表了。

  所以用音声、无线电,可以跟不同维次空间的人交流、谈话,每次谈话的时间可以延续到四、五分钟,说明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你一生所遭遇的事情决定没有突然的,决定有前因,而且来世还有后果,因果永远在循环。钟居士写了一封信告诉我,他准备在今年(二00六年)做四十八场的讲演,就是讲这个专题。讲的内容一次一次的补充,愈往后面去一定要愈精彩,案例太多了。将来可以出一本书,外国人研究因果轮回、因果报应的专辑。佛十种力里面把这个摆在第一,用意很深!

  这个事情彻底明了是佛菩萨。菩萨明了,菩萨也有十力,但是能力跟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菩萨十力跟如来十力,我们都曾经报告过,也曾经在一起学过。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明了之后,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人生在这个世间,实在讲非常短暂,百年一弹指而已。像我昨天跟我的家乡父老(过年不能回去)做了二十五分钟的报告。我说我离开家乡七十年了,真的是一弹指,回忆起来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但是七十年变化很大!弹指间耳,说明人生无常,人生苦短,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提醒我们要注重来世。这一生当中,有很多人问过我,中国、外国许多人问过,人生究竟有什么意思?究竟有什么价值?我听到这个问题,听得多了!总的答覆,人生在世,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是提升自己的灵性。佛法里面讲断烦恼,开智慧,这个重要。

  佛说得真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华严经》上讲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圆满的智慧是自性的本能,本来具足;圆满的德能,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力、才艺,也是平等的,没有一样不具足;相好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福报,那个福报不可思议,不但人间找不到,大梵天不能比,摩醯首罗天不能比,那么大的福报。诸位看看华藏世界,看看极乐世界,你就晓得。这个福报不是经营得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你只要把障碍除掉,它就现前。

  我们今天有障碍,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使我们不能证得。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死死生生没完没了,这是痛苦,这是错误。如果没有机缘闻到佛法,真的是不知道哪一劫哪一生,你才有机会遇到佛法,你才会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解之后,就有超越的希望,不再干这个事情。这种事情经论里面常讲,「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所以佛这个十种德能,把是处非处放在第一,用意太深,给我们当头棒喝,也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於当前的社会,这个教诲很有用处,也正是印光大师一生所提倡的因果教育。人要懂得因果,起心动念自然就收敛。能够信佛菩萨,依照佛菩萨教诲去做,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我那时候生活非常困苦,亲近大师,他教导我,就像袁了凡遇到云谷大师一样。不过我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比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的层次要高。因为了凡先生还没有出世法,我所接触的,虽然时间不长,跟老师只有三年,奠定出世法的基础。这也是讲因果!总是宿世有缘,善知识可遇不可求,都是过去生中的缘分,现在人讲的是机会。这个机会你要认识,你要能够掌握,如果不认识,不能够掌握,机缘一纵即逝,再遇到,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所以有智慧的人,没有别的,就是认识机会,抓住机会,这才能成就事业、成就功德。

  第二是「业智力」,知道众生生生世世所造的善业恶业。第三「定智力」。第四是「根智力」。再下面是「欲智力、界智力、至处智力」,界是讲境界,各人境界不相同;至处是你将来这一生过世了,你会到哪里去,佛很清楚。这一生当中你能够修五戒、修十善,儒家讲,你能够有伦常、道德,伦常道德跟五戒的作用是相等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不杀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不妄语;智,不饮酒。所以,仁义礼智信跟佛家的五戒非常相似。人能够一生受持五戒,不违背五常,这五种叫常道,仁义礼智信,不违背,来生还能得人身,你能够不失人身,你来生还到人道。

  如果是上品十善,慈悲心重,怜悯一切众生,常常救济众生,生欲界天。一看,你将来来生是欲界天人。如果修禅得定,不管在家、出家,你修学这个法门得定,看你定功的浅深,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知道你到哪里去。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知道你是生同居土,还是方便土,还是实报土,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佛知道。造作恶业,则必定堕三恶道,三恶道里的情况也很复杂,看你造的是什么业。所以将来到哪里去,佛很清楚,这是至处智力。

  第八「宿命」。宿命是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第九是「天眼」,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五眼圆明」,彻见虚空法界,不需要借任何仪器。而且能够看透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最后是「漏尽」,这个漏尽是讲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如来果地,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这十种都称为智力,圆满智慧起作用。那个作用无量无边,归纳为十条。我们常讲自性本具智慧德能,这十条是属於德能;华藏、极乐是属於相好,自家本有!

  经要经常念,要常听,念多,听多了,渐渐就熟了;熟的时候,你才会直下承当,豁然明白,这是我的老家,我应该要回去,我不应该在六道里头流浪。六道这些地方来参观可以,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就像我们出去观光旅游一样,疲倦了,知道回家;我们现在迷在中途,把家给忘掉了。诸位要知道,我们的老家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古大德讲得很清楚。华藏好像是我们一个城市,我们香港这个城市好比华藏。极乐是华藏里头最热闹、最精华的一个地区,大概在香港是皇后大道。所以是一不是二,生极乐就是生华藏。

  后面清凉大师还有一段注解,「唯此一段」,这个十段里头就是这一段,「望前不次,以内具种智,外具色相,此二同在果圆,前后无在,或译者不回」。前面讲过,内具种智,外具色相,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中国人的言语跟文章忌讳雷同,一篇文章不会重复说一桩事情。这段里头,显然他重复了。所以这个两句都是如来果地,果圆满,如来的果地。但是我们晓得,佛陀应化在印度,印度的风俗跟中国不一样。中国人讲求的是简要详明,言语、文字都是用这个来做标准;要简单扼要,还要详细,还要明白,这是好言语、好文章!用这四个字来做标准。可是印度人不是这样的,印度人不厌其烦,多次的重复;实在讲这也有好处,真正是慈悲。所以,佛经里面重复的地方太多了。

  这部《华严经》,像十力、四无畏、六度、四摄,不知道重复多少遍,这是世尊的慈悲。佛菩萨当年住世讲经,我们知道有常随众,固定的学生,经上所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固定的学生,跟著佛陀的,佛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一生不离开。除这个之外,我们能想像得到,可能还有更多流动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求教的这些人。他们不是常随众,可能有跟佛陀三、五天,他就离开了,有跟佛陀一、二个月离开了,流动性很大。佛是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对於这些流动性这么多人不能不照顾,因此重复就多了。常随众,一遍一遍重复的听,有好处,他没觉悟!

  在中国,古大德教人,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就是一遍一遍,多遍,不是一遍,长时薰修。这个样子你才能够得定,你的心住在教理、教义之中,心安住在这里头就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会开悟,豁然大悟。所以听的遍数多,好!愈多愈好。决定不可以说这部经我已经听过了,不用再听了,这样学东西,一生当中很难成就。在中国古德传记里面记载很多,学教的人,一部经听多少遍,哪个地方有法师讲这部经,他一定要去听,他学这门!道宣律师学《四分律》,听二十遍!遍数少了不行。

  早年我在台中,参加李老师办大专佛学讲座,老师开了一门课,「佛学概要十四讲」。我听了十一遍,听熟了,十一遍就是十一届,我都去参加。一定是不厌其烦,遍遍都有遍遍的利益,都有悟处。所以,一定要欢喜学习,绝对不可以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足,那你就不能再进步了。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部经论,永远听不倦,不疲不厌。你要问为什么?有法喜,所以说法喜充满。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一遍再一遍,无数次的重覆。这真正有悟处,那个悟不断向上提升,这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懂。下面一句:

  【於一切法无不自在。】

  这是一切法都通达了,通达之后,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待人接物,尤其落实在教学。前面我们读过,这个地方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故能与物」。你看他不说「与人」,与人那十法界里头就只人法界,其他九法界就没分了。物好,物比人的意思广,物包括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所以,「故能与物为依为救,为炬为明」。这句是佛法里头常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教化就用什么法。佛没有定法,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所以说法,连经典上也形容为海潮音。海潮音是什么?到时候一定涨潮,到一定的时间,一定落潮;就是他很有信用,众生有感,佛就来了,很有信用。不会说众生有感,佛不来应,没有这个道理。就像海水一样,到时候它一定就来。

  如果於法不自在,你就没有这个能力。这种能力到什么时候才有?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希望获得,这真是自在,得大自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见性的菩萨就有了;《华严经》里面初住以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智慧,跟佛确实很接近。虽没有佛那样圆满,我们九法界的凡夫看他,已经圆满到极处,找不到丝毫缺陷;可是他自己说,还没有圆满。初住菩萨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真不容易。前面说得很多,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烦恼也断了。无明不是有四十一品吗?破一品,破一品无明也断了。后面那个四十品是无明的习气,习气不好断,但是习气妨碍不大。菩萨有定慧,伏住它,渐渐断,渐渐趣向圆满。

  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明了。真正明了之后,我相信你一定会选择念佛法门。为什么?念佛法门最稳当、最简单、最容易,成就快速,而且成就确实不可思议,所以念佛人多了。往后念佛人会更多,就是这个法门非常适合於现代众生。现代众生走向科学、工业化,生活繁忙,分秒必争。其他法门需要长时间的修学,不方便。净宗法门太方便了,不妨碍你的工作,不妨碍你的生活,行住坐卧都能相应。

  能不能成就?还是要解行相应。净宗经典所讲的理论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有疑惑,疑是障碍,障碍往生。事要如法,不如法也不能往生。往生极乐世界,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一定要明了这个世界染污,这个世界太苦,这个世界不能有丝毫留恋;有丝毫的留恋,你去不了。所以要彻底放下,放得干干净净。放干净之后,你就会非常快乐。为什么?烦恼少。在这个世间,世间人最大的忧患是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患得患失。这桩事情让他一辈子操心,他放不下!殊不知,放不下他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得不到,连他的身体都得不到。人有生,必有死,死了之后,身体带不去!身尚且带不去,身外之物哪一样你能带去?这个要觉悟。

  经论里头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带不去的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不要了,那你就错了;心里面不要去牵挂它。放下你的忧虑跟牵挂,这要放下,不再为这个事情操心。带得去的你要留意,带得去的是什么?善业、恶业。如果带善业,来生三善道的果报;带恶业去,来生是饿鬼、地狱、畜生。这个你要重视!念佛人一定要把这句佛号念好,带的是净业。你看这一句阿弥陀佛,三善道没有,三恶道也没有;不但六道里头没有,十法界也没有。这个业,果报在哪里?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

  所以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我在经教里头,今年二00六年,五十五年!五十五年不算短时间,明白过来了。人间、天上的福报要放下,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有这个念头,麻烦大!这一生的修学,换得来生人天福报,福报有享尽的时候,福报享完怎么办?我们这一生,没有学佛的时候不懂事,造作很多的恶业。学佛之后,前十年、前二十年,没入境界,恶业少了,还是有。恶业造得少了,善业渐渐多,决定脱不了果报,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

  学佛三十年之后才渐渐契入境界,恶业不造了,恶念渐渐也没有了。如果我们以这修行的功德,希求来生的福报,麻烦来了。来生确实有福报,帝王、大臣!我们再看看历代,看看历史,那些做帝王、大臣的,他们居那么高的地位,造不造业?几乎找不到一个不造恶业的。一个错误的政策,多少众生受苦,你要不要负责任?他造善容易,造恶也容易,所以福享尽了,没有不往下坠落的;太少太少福享尽会往上升,太少了。这些事实我们都清楚、都明白,所以毅然决然不再搞轮回,不再搞十法界,决定求生净土。

  净土能不能去?蕅益大师讲得很好,能不能去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相不相信?你有没有这个愿望?如果你相信,你有这个愿望,你决定得生。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四土你在哪一土?你是什么品位?那是你平常念佛的功夫。所以,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果然有真信切愿,对这个世间,这个娑婆世界,六道十法界,一丝毫留恋都没有,肯定往生;还有丝毫贪恋,那就很难讲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觉,不能不早做准备。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最后一句,第十: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好,他说「即是上文於众超胜,上求第一,唯佛一人」,这是到如来究竟果位。「今才发心,则道亚至尊,故云第二」,这是很谦虚,实在讲也是事实。可是此地我们要注意的,「今才发心」,要注意这句。今才,才发心,发的什么心?无上菩提心。这个心真发了,是什么人?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不是我们现在的位子,我们现在没有发菩提心,现在是发心学佛。

  什么是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讲了三个。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有体当然就有用,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讲,你对自己用什么心?你对大众用什么心?所以菩提心的作用说了两个。在儒家也说,儒家《大学》里面讲,他讲两个,一个体,一个用。讲「诚意正心」,诚意是体,就是我们讲的至诚心;他把深心跟发愿回向心合成一个,正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发心多重要!儒家发心,世间圣人;佛法里的发心,出世间圣人,有差别,不一样。出世间发心,条件很严;儒家发心,前面只是讲格物、致知,这是前面具备的条件。格物相当於我们断烦恼,致知相当於我们破所知障,是这个意思,但是浅,没有佛法讲的那么深。佛法讲的断烦恼障,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个讲得深!

  所以见思烦恼断了,在《华严》菩萨位次上是第七信位,见思烦恼断了;第八信、第九信,断尘沙烦恼;第十信位破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证初住位,这个时候真心现前,不再用妄心。用妄心的时候,真心没有现前,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佛,相似位,不是真的。无明断掉之后,是真的,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一丝毫没有迷惑,那是大觉。菩提心发的时候,大觉心!

  经论、古德的解释都不好懂,所以我们也根据经典的说法,把它写了十个字。至诚心是体,我们用真诚,用这两个字来代表。真,就不是假的;诚,不是虚伪。真诚心是体!儒家《中庸》里头最重的就是个诚,「不诚无物」。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个定义,定义下得好。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跟佛法讲的很接近,一念不生。换句话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那个叫诚;起心动念,诚就没有了。起心动念在先,然后才有分别,才有执著,所以有分别、有执著全是妄心,不是真心。这个总得要知道,诚就是不起心、不动念。

  深心是自受用,深心很不好懂,我们换句话说,大家就容易懂。深心是什么?对自己,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是我们从《无量寿经》经题上取得的。《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所以,对待自己要清净,不能有染污;要平等,不能有高下;要觉悟,不能有迷惑,这就是深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慈悲心,以大慈大悲待人接物,这是菩提心,这是真心。

  菩萨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决定相应,圆满的相应,这叫「才发心」。这个心一发,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心一发就超越十法界。在中国禅宗称之为什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这十个字是性德,见性,这十个字自然流露出来,再也没有障碍;没见性,就有障碍。什么障碍?无明障碍著你,无明是迷惑。要知道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我们众生的真心跟如来的真心是一个心,无二无别。我们不是没有,有,被障碍了,发不出来。这一被障碍,就变成妄心。妄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真诚变成了妄想,清净变成了染污,平等变成了贡高我慢,正觉变成了迷惑,慈悲变成自私自利,迷了就是这样的。

  十法界里面,愈往上面去迷得愈浅,愈往下去愈严重,地狱众生是最严重的。我们要知道,要明了,天天念这十个字。这十个字是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写的,写了一副对联,上下联;下联是菩萨行,上联是菩萨心。菩萨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依照这二十个字修行,这二十个字是佛法大乘教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只要抓住这二十个字,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了。

  这段经文第一句,「若诸菩萨,善用其心」,这个诸菩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二十个字就是善用其心,就是我们现前学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不违背这二十个字,就是善用其心。我们在六道初学佛,能帮助我们,后面特别加个「念佛」,能帮助我们决定往生,这一生当中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发心重要,放下更重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什么?是明了,正确的明了。是般若智慧,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今天六道轮回是一回什么事情,六道是什么回事情,十法界是什么回事情,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叫看破。看破之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有放不下的!

  我这个一生当中,从遇到老师,章嘉大师把看破放下教给我,我就真干。天天放,放下一点,这个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烦恼,烦恼放下,智慧就增长。不是一放统统都放下,那人做不到;慢慢放,一点一点放。我放了五十五年,才入境界!对这个世间确实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一丝毫牵挂,你的心才得自在。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现在活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除这个之外,没事。

  我在讲台上,今年四十八年了,在讲台上四十八年。如果诸位常常听我讲经,你会看出我年年有进步,年年讲得不一样!进步从哪里来?烦恼轻,智慧长。我同样讲这部经,去年讲的跟今年一定不一样。为什么?今年比去年,烦恼又轻了一点,智慧又长了一点,怎么会一样?好在最近大概二十几年,我们留著有录音带,有录影带。同学们告诉我,他们现在在整理,大概可以能够保存下来的,有一万五千多个小时。你要是听我过去的跟现在的,不相同,乐在其中!大乘教里常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是真的,这是带得走的。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是带不走的;烦恼轻,智慧长,带得走。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不要带烦恼,要带智慧,烦恼尽量丢,智慧才会增长,才会现前。

  烦恼跟智慧是明暗的两面,暗灭明生,明灭暗长,就这个道理。修行真正的功夫是从这个地方见的,而不是在你经念多少遍,佛念多少万声,不在这上面。那是什么?那是形象,形象里头要有真功夫,真功夫是什么?把烦恼念掉,把智慧念现前,这是真功夫,这就是实质。形象跟实质要能相应,这是真功夫。只有形象,没有实质,每天诵经、念佛、拜佛,烦恼还是一大堆,自私自利放不下,那就一点功夫都没有。念得再多,功德是没有,他有福德,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头,你有福报。不错!有福报,福报到哪里享,可不一定,那要看你造的是什么业!

  如果你是五戒十善业,不错,你到人间来享。如果你没有五戒十善,你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甚至於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你可能到畜生道享。畜生道享什么福?福报可大了!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富贵人家养的宠物。一家父子未必和合,但是对那个宠物没有不爱护的,对它饮食起居照顾非常周到。享福,人不如它!我们一看就晓得,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饿鬼道中享福的,作城隍、作土地公、作山神,都有人去祭祀,都有信徒去供养,饿鬼道。所以你的福报到哪一道享,可不一定,与你的德行有关系。

  德行里头最缺德的是瞋恚、是嫉妒、是傲慢,这三样东西是最麻烦的;瞋恚重,嫉妒重,傲慢,统统都是往三恶道去。可是你修的福,到三恶道还是会享福,他还是有福报。如果人这三种心能够断掉,於一切逆境、恶缘不生瞋恚;看到比自己地位高的,或者修学功夫好的,有才华的,没有嫉妒心;对人谦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生天。这个不能不知道!天层次愈高,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愈大。由此可知,这三样东西确实障碍慈悲喜舍。瞋恚、嫉妒、傲慢,慈悲喜舍没有了,这个东西障碍人天福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是说才发心,什么叫发心,什么叫才发心,要知道,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现在才发心,我们现在怎么可以做第二导师?没这个资格。圆教初住菩萨称他为第二导师,可以,不为过。为什么?他现在已经到法身菩萨的地位,分证佛位,他不是相似。在这个位次上就能够应化在九法界,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身来教化众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一丝毫障碍都没有。

  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比不上他们,他们真的是无障碍了。所以清凉大师说「道亚至尊」,这是讲道德、智慧、神通、能力比究竟圆满的果位(佛位)差一等,他是菩萨!但是这个菩萨是正等正觉,诸位要晓得,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正等正觉。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正等正觉,亚圣。上面呢?上面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第一导师。在佛门里面的习惯(这是常识,我们要知道),导师是称佛,是对佛的尊称,还有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我们一般人不可以用这个称呼,用这个称呼太过分了。你看古来真正这些高僧大德,没有人称大师的。一般是他过世之后,后人尊称他为大师,他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在世,没有!这个诸位要懂,这是常识。太过分了,也是不如法,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

  你看像鸠摩罗什、玄奘,这还得了!没称大师,称法师。翻经,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他的学历,冠上三藏,说明他对於整个佛法通达无碍,经律论三藏他都通,有这个条件才有资格翻经。所以在中国习惯上,你看禅宗称禅师,律宗称律师,教下称法师,没有听说称大师、导师的,没有听说。末法时期有很多人不懂,认为称大师、导师是尊称,其实不应该。为什么?大师、导师是对佛的尊称,这就显得过分。我们自己要明白,别人如果称我们大师,要把道理告诉他,不可以,称法师。

  在这个世间,最尊贵的称号是和尚,和尚比法师更要尊重。和尚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这个关系不一样。他能够住持教化,教化一方,这种人才能称和尚。所以在古时候,丛林寺院的住持、主席,那一个人称和尚,这是常识;其他的出家法师都称法师,印度话称闍梨(阿闍梨)。阿闍梨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他的道德、他的行持,可以做大众的模范、榜样,这称为法师,而不称和尚。和尚只有一个人称和尚,就像学校,校长称和尚,教员叫法师。这些称呼我们要搞清楚,这是属於普通常识,也是属於礼节。此地,「故云第二」,第二导师。

  下面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然旧经中亦云而为众生第一尊导,故知第二,译者意也」。晋经,这是《华严经》的原文,里面的意思是第一尊导,尊是尊重,导就是导师。这是对他特别的尊称,为什么?确确实实法身菩萨!那不是凡人,超越十法界。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的,是哪些人?初住以上,就是正等正觉。在十法界里头,代佛教化众生,如佛无异,跟佛没有两样;他们的道德,他们的行持,所示现的跟佛没有两样,所以都称为第一尊导。他说此地第二导师,这是翻译人的意思,这个意思也很好。第二导师,名实相副;第一尊导这是佛说的,对他们的尊敬。从这个地方看到佛,佛没有嫉妒,佛没有傲慢,佛心平等,佛心清净,佛对一切大众真诚恭敬。称他为第一尊导!这第一段,文殊菩萨的答,「标因成德」,这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指事显因」,答覆前面徵因,所以「酬其徵因」。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於中三」,它分做三段。「初」,这第一段,「总徵」,就是把前面的问题再重复提一提,这样就更明显。第二段「别显」,第三段就是「后总结成益」,现在是第一段: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这是重复智首菩萨所问的,文殊菩萨自己在前面答的,前面答覆他,这句非常重要!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给我们说,「别显中,五门分别」,这句说得也非常详细。第一段,「总明大意,文中总有一百四十一愿」,这就是后面的偈颂,每一愿是一首偈。这个偈颂都是四言偈,就是四个字一句,四句是一首,四四十六个字,总共有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一百四十一愿。「菩萨大愿,深广如海,应如回向,非止尔也」。这个回向就是十回向品,到十回向里面,我们就能看到菩萨的大愿,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有尽处,深广无尽。这个地方只是略略的提个纲,这一百四十一条是提纲,是纲领,展开来是无量的弘愿,不止这一百四十一愿。

  首先说明,「此盖示於体式,余皆仿此」,这是文体的一种格式,像这种格式后面就很多,实际上前后都很多。「又非无表」,这句话重要。表是什么?表法。为什么一百四十一?为什么不用一百四十二?为什么一定会有一百四十一?下面就说这是表法。正如同《华严经》,在总的来说,《华严》用十表法,所以十不是数字,表圆满,代表圆满;这个地方一百四十一,也是代表菩萨大愿的圆满。「一百者」,先说一百,一百从哪里来?「十信圆融,一一具十也」,这十信位每一位都具足其他的九位,初信位也具足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统统具足;十信位也具足初信一直到九信,统统具足。十乘十就一百!这个里面含的深意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法都具足圆满,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佛法里面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华严经》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大小不二,先后不二,远近不二,《华严》是入不二法门!大小不二,世界大,这个经上讲华藏世界;微尘小,一粒微尘里面有具足华藏世界,华藏世界里面也具足一微尘。微尘没有放大,华藏没有缩小,这个不可思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经》上佛常讲的,这是真的!这是什么?法性,法性没有大小,法性没有长短,法性没有去来,法性没有前后;这就是说明法性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就没有去来。这是真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就产生许多的错觉,变成许多的障碍。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所以《楞严》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了证到究竟佛果,你以为还真有得?什么都没有。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你本来有的。因为你迷,本来有的不起作用,现在觉悟了,完全恢复作用,就这么回事情。这是一百里面所含的深意。

  四十一也有讲究,「四十一者,即四十一位也」,所以一百四十一,一百是十信位,十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超越十法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加一个等觉,四十一,四十一是这么来的。清凉大师说,「明此诸位所有惑障」,就是我们连前面十信讲有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所有的迷惑障碍,惑是无明,障是烦恼、所知,统统「由此能净」。后面这一百四十一首偈,你能够依照这个修行,能除惑障。你照这个修行,真的能把见思、尘沙、无明,都能够断掉吗?你信不信?能,也未必。这话怎么说?前头头一句的总纲你要记住,善用其心就能,不善用其心就未必,关键就在此地。善用其心的人,他心是真心,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你照后面一百四十一首偈去做,真的能净所有惑障。

  换句话说,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们真的是住无障碍的净土,真的是心净则佛土净。乘愿再来的这些人,在中国《神僧传》里面,《居士传》里面,有这些人。大家所熟知的,天台国清寺里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这是国清寺山志里面所记载的。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来的,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最近的,大家都熟悉的,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天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些透露了身分。没有露身分的多,暴露身分的少数。他们都是住净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跟我们这些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他是真正给我们示现,你仔细观察他们的一生的行持,你看与一百四十一愿相应不相应?愿愿相应。

  「所有胜行由此能行故」,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太殊胜了。「此」就是指一百四十一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