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七段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段是「满菩萨行」,六波罗蜜我们介绍过了,今天我们接著谈谈『圆满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叫四无量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六度四等」,六度是前面的六波罗蜜,四等就是慈悲喜舍。我们知道,四无量心从欲界天就开始修,就是修四无量心。由此可知,这四法也是佛门修行的根本法,跟六度一般都是排列在一起,六度四等。跟六波罗蜜情形一样,从初发心的菩萨,这最低级的,像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到中学也有一年级、二年级;佛法,菩萨道上一共是有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五十个位次,每个阶段十个位次。如果要用我们现在学校来比喻,十信位就是小学,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可以用这个做比喻。这五十个阶级都修六度四等,这是他们主修的课程。由此可知,虽然是布施、持戒,是慈悲喜舍,境界不相同,初学的跟深位的菩萨决定不一样。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圆满的六度四等。圆满的六度四等,诸位要晓得,是等觉位,菩萨位次最高的一个阶层。什么叫圆满?我们要特别注重这两个字。但是学习,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就要学,六度四摄都要学,现在就要学。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你学的不像,有人学了一辈子,学了几十年,有没有修布施?有,有没有修持戒?有,但是总是不像,不像那么回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我们的底子太差,没有基础。这要想想在过去一百年之前,一个世纪之前,那是满清的末年,虽然满清政府腐败,可是民间伦理道德的基础还有,一般真正读书人还是很重视家庭教育。老师教学生,那个时候多半还是私塾,学堂还不普遍,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功名,不是在富贵。
功名富贵,诸位一定要晓得那是命,你命里面有自然就有,命里没有,不能强求。这里面还涉及很深的因果的道理。我是在最近看了两个剧本,一个是台湾那边编的,一个是北京这边编的,都是《俞净意遇灶神记》。很好,统统都是六集,但是编的方式不一样,各有各的长处,可以并行而不悖,编得都很好。俞净意先生,这少年得志,十八岁考中秀才第一名,很得志。以后考举人,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中,那就是功名。秀才、举人、进士,这三个名称相当於我们现在的学位,秀才相当於学士,大学毕业,你考中这个学位,举人好比是硕士,进士好比是博士。这是你的出身,这都是要命,命里头有才有,命里没有就没有。
俞净意先生少年得志,虽然学问不错,书念得很多,文章写得很好,品性就差了一点,好高骛远,贡高我慢,目中无人,於是怎么样?命里头有的功名折掉了,应该要考中的他考不中。这个古人懂得,现在人不懂,与你家里头,你的祖宗、父母跟你自己,修善作恶,积功累德,有大大的关系。他自己不知道断恶修善,不知道改过自新,满腔的怨气,看到去考试的,不如他的人都考中了,他确实是比人家高明,考不中。功名富贵都是福,折福,造作种种不善。他还算是不错,还算是有一点善根,这一点善根就很可贵,还能明白这些道理,就是习气太重,他做不到。灶神来点化他,他才完全觉悟,知道一生,生活做人非常刻薄,这才晓得自己一身的罪业,从此之后改过自新。三年之后再去考,考中。以后一切都很顺利,於是断恶修善,愈来愈勤奋。他改过自新的效果,实在讲超过了凡先生,他造的恶也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因为有家训,所以传得很广,他没有能把它记下来,而是同乡罗先生把他一生的事迹写下来,文章并不长,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所以六度四无量心我们现在就要做。做得不好,刚才讲了,我们没有根。根是什么?世尊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学东西要有次第,要有程序,从哪里学起?由浅而深,由小而大,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不遵守修学的次第,躐等,佛不承认你,你不是佛的学生。
佛教是在汉明帝永平十年,那个时候皇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所以佛法是中国朝廷请来的,这就两位法师,摩腾、竺法兰带著佛像、带著经书到中国来了。最初的翻译,确实小乘经翻得很多,很完善,现在在《大藏经》里面都有,阿含部,叫《四阿含》,这属於小乘经。跟现在南洋,缅甸、泰国,巴利文的经典去对照,并不比他们逊色。三千多部经典,这是小乘经典,巴利文只比我们大概多五十几部,你就想想这个经翻得多完整。
在唐朝初年,隋唐那个时候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大乘八个宗派。佛教那个时候真正是属於黄金时代,十个宗派成立,大乘八个,小乘两个,都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可是唐朝中叶之后,中国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不学小乘,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儒家、有道家,也就是孔孟、老庄。毕竟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不逊於小乘,所以中国人就以孔孟老庄做基础,直接介入大乘。在这将近两千年当中,历代成就的人很多很多,无论在家出家,这大家可以能看到的。现在麻烦来了,现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教学,满清亡了之后,到民国的年代,大概民国二十年还行,还有一点残余的,我这个年龄就接上。比我小个四、五岁的,他就不懂,就不知道,所以至少断了八十年,断了三代。现在人不要说见过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没有人说这些事情。於是直接介入大乘,怎么学,学几十年,学一辈子,都学不像。於是我们才深深反省到,省悟到释迦牟尼佛这句话的重要性,我们躐等。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诸位要晓得,中国教育的特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根,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儿童的,是教谁的?是教父母的,父母必须要做到,做给儿女看。什么时候教他?小孩出生,三、四天就开始教了。你看他眼睛张开了,他会看了,他会听了,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什么也不懂。父母,家里面的大人,在这婴儿的面前言谈举止就是《弟子规》。让他看,让他听,身教。与《弟子规》相违背的,负面的,不善的,决定不要让婴儿看见、听见,让他所接受的是纯正的伦理道德,纯正的。到三岁的时候,这学了三年,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婴儿时候就培养、就教导,所以教导到三岁,他就有能力辨别这是正,这是邪,这是对的,这是错的,他就有能力。
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怎么看法?就看他这三年当中,他所学到的。父母这才叫真正爱儿女,给他扎根。这个根扎下去之后,所以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没有了,中国还存在,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教育。所以学校教育(从前是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大,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四教是一体,家教是根。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我们也可以说,儒家是继承了传统,它的根是《弟子规》,五伦八德。我们用这个东西来作为基础,修学大乘,那就没有问题。确确实实在中国人来说,比学小乘方便,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这个。大乘法里面,这我们讲佛法,大乘法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清楚。经典本身,世尊自己说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於无上菩提,人天的基础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是佛陀教育的根本。
我们净宗成立之后,我们在行门,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必须要遵守的戒条,我们是依净业三福,依六和敬,依戒定慧三学,依六波罗蜜,依普贤十愿,我们选了这五个科目。不多,太多了也记不住,你也做不到,我们只选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净业三福非常重要,那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看,这条里面用什么落实?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净业三福第一条的落实。有这样的基础,你才能学佛。你看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入佛门。入佛门的条件是要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你不从这上面下手、入门,那大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对於六波罗蜜的修学,你只能学它的皮毛,真实的利益你一定得不到。
譬如,我们今天讲慈心、慈悲,慈跟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爱心,爱心里面它有两个意思,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众生有苦难,你帮助他离开苦难,这叫悲心;众生没有乐,你能够帮助他得到快乐,这是慈,所以慈跟悲有这么一点不同。但是,什么是圆满的慈悲?圆满的慈悲是令一切众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才圆满。众生究竟的苦是什么?轮回苦,你要帮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十法界苦,你得帮助他脱离十法界。什么是最乐?极乐世界乐,华藏世界乐,一真法界乐。你怎么样帮助他回归到一真法界,这叫圆满的慈悲。谁做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演。
世间人迷失了自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虽然他追求的是美满的,其实他那个美满是错误的,外面看到是很美满,里面是苦不堪言,他不知道,只看外表好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世间人所希求的地位、权力,这大家争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是一国之君。中国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不要了,舍弃了。世间人所想争的,所求的,他不要了,这什么意思?那就说明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是圆满的,他要追求圆满,他要示现圆满,表演圆满。知道要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再高的权势,再高的地位,办不到,我们今天讲政治办不到,军事也办不到。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释迦牟尼佛年轻,武艺高强,在那个时候他可以做元帅,他可以做将军,不干。看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像科学技术,工业、商业都办不到,都不是圆满的解决问题。
西方人向这个方向发展,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好像是很丰盛,但是你要晓得,今天世界上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房子住的苦难人还有多少?我们虽然过著现代文明的物质生活,要知道付出的代价有多少,你细心去算算是得不偿失。我们付出代价是把整个伦理道德丢掉了,把因果的道理丢掉了,西方人把宗教信仰丢掉了,社会变成什么社会?变成纯粹自私自利,每个人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还得了!所以今天的社会乱象是这么来的。释迦牟尼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选择的是,用现代的话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做这个。而且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我们怎么说他是多元文化?他跟孔子一样,学生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学,他就热心的教导,这就是多元。
不但他有言教,最重要他是身教,把世间人所希求的、所向往的,他全部都放下,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这个生活,你说帮助人离苦得乐,为什么他生活那么苦?对,我们一般人看到他苦,其实他苦不苦?他一点都不苦。我们怎么知道?中国人有个好样子,颜回。颜回的生活真的是苦行僧的生活,箪食瓢饮,居住在陋巷。他的老师孔老夫子对他的赞叹说,这样的生活,一般人在感触上是「不堪其忧」,但是颜回「不改其乐」。颜回乐的是什么?颜回所乐的是孔子所乐的,释迦牟尼佛带著他一批学生们所乐的,快乐无比!你看他们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沿门托钵,自行化他。告诉你,人生在世,最高的享受是身心都没有压力,用现代的话说,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身心解脱,烦恼习气一扫而光,定慧三学天天增长,他怎么不快乐!
禅定的提升,肯定是突破空间维次,他的生活范围广大。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脱离时空维次,他能。时空维次,现在科学家证明真有,怎么产生的?他不知道,怎样能突破?也不知道。可是在佛法里,在古时候宗教里,古印度的宗教都修禅定,禅定能突破。印度婆罗门的定功能够突破六道的空间维次,他们的禅定能到阿鼻地狱,见到阿鼻地狱,能够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所以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不是佛说的,这诸位要知道,谁讲的?婆罗门教讲的,他们在禅定里面见到的,佛家讲叫现量境界。不是他的推想,不是他的幻觉,是他在禅定里头突破空间维次真正接触到。禅定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所以空间维次打破了,时空打破了。虽然看到这个事实真相,他也不晓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他知道六道的情况,六道怎么来的,不知道,六道里面是有苦有乐,苦多乐少,怎么能离苦得乐也想不出办法。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跟婆罗门教,以婆罗门教来讲,他们比释迦牟尼佛早一万年。可是今天全世界的学者,肯定婆罗门教的历史,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历史,肯定有八千五百年。八千五百年,比我们佛教那还是长久得很多,现在世界上承认佛教只有二千五百多年。所以就依西方人这个说法,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才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六道怎么来的,怎么样能够超越六道。不但有六道,六道外面还有四圣法界,这婆罗门没有发现,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合成十法界。那一关他没能突破,那就要更深的定功,这是他没有法子的。
所以慈悲喜舍讲到圆满的,那是要帮助众生离六道,离十法界,叫大慈大悲,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来有的,这我们要知道。佛在《华严经》后面,在很后面「出现品」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读《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看到一段经文,真主说「万物,我都是依前定创造他们」。真主就是宗教里面讲的上帝,真主造人,给人有灵魂,凭什么给这个人富贵,给那个人贫贱?是不是真主不公平?这段经文答案就出来,真主没有意见,是公平的,依前定。前定,佛法讲得清楚,你过去生中造善,你这一生得福报;你过去生中造罪业,你这一生应该受苦。到底是享福、是受苦?是你自己造的因,那是前定的,这就很公平。所以任何一个人在一生,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不可以怨天尤人。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自作自受。上帝是凭著前定来赋予你的吉凶祸福。
可是前定,如果我们深一层说,讲到最原始的那个前定,那就真正的前定,佛法讲得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前定,这个前定是平等的。前定是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无别。为什么不平等?你迷失了自性,迷了自性,这样你才生起烦恼,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愈迷愈深。本来你的生活是在一真法界,是在极乐世界,所以那地方是家乡,故乡,你本来是在那个地方的。迷了之后,才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这是什么?恶业变的。善恶都不是本性,本性里头没有善恶。现在佛告诉我们,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就堕三恶道,这都是前定。前定是自己定的,不是佛菩萨定的,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阎罗王定的,你不能责怪任何人。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再细心观察一下,古今中外的圣贤人,每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了不起,都是圣人。他们一生几乎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是以释迦牟尼佛干得最久。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就觉悟,觉悟之后,明白之后,他就从事这个教学工作,七十九岁过世的,所以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明白之后,选择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社会教育。我这再回头看所有宗教,全是社会教育。你只看到原始的东西,没有迷信,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了,他不迷,经典不迷,这些圣贤他们不迷,是我们自己执迷不悟;他们真的得到解脱,我们是永远困惑在六道三途之中;他对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看不清楚他。
所以这样子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圆满,你看佛跟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圆满的慈悲喜舍。喜,法喜,快乐。这个喜字就是《论语》头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快乐!这个快乐,从前读书人说「孔颜之乐」,孔夫子、颜回他们的乐,我们世间人看不出来的,这是圣人之乐。我在讲经也透露一点消息,那是真乐。真乐从哪里来?真乐从最后一个字「舍」,你要放下,你放不下,你那个乐就得不到。你放得愈多就愈快乐,到成佛的时候,舍得干干净净。等觉菩萨舍的还不干净,为什么?他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没有破就是没有放下。那一品生相无明放下了,舍掉了,才能证到究竟圆满。
所以佛教初学先舍什么?舍身外之物。这个舍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初学的人舍自己生活必需多余的,我生活必须要的我统统都具足了,我还有多余的,多余的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他没有,他有缺乏;我吃东西有余的、有多的,他没有,我能照顾这些贫苦的人。从这个地方开始,主动的你去观察,哪里需要赶快送去。我的钱有多的,自己生活用的有,还有多的,富裕的,帮助那些需要的人,衣食住行,生活所需,先从这个地方下手。大小乘经教里面,佛说得很多,舍财,你一定会得财富,你命里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喜欢修财布施,喜欢以财物帮助别人,你这一生得大财富;喜欢教导别人,你这一生当中得聪明智慧;你有悲心,帮助人解决困苦,你得健康长寿。
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哪个人不要?这真的是不分宗教、不分群族、不分国家,我们在这世界上走了许许多多地区,问起这三样东西,没有一个人不要,各个都要。用什么方法得来?佛跟我们讲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愈施愈多,多了怎么样?愈多愈施,你这三样东西,年年增长,没有止境。你不肯舍,不肯舍你就没有了,你所得的是有限度的。你能够常常舍,常常施,愈施愈多,也法喜充满。所以到大菩萨境界、到如来的境界,他们的布施、教学,遍法界虚空界,那个欢喜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得到的,也无法形容的,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在施舍里面,最重要的是法布施,大乘教的经典,诸位稍稍涉猎你都看到,《金刚经》读的人很多。你看佛在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讲财布施,哪个人有这么大的财富?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还不如为人讲四句偈的那个功德。这就说明法布施的功德是财布施不能比的。所以诸佛菩萨所示现的都是以法布施为主,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但是言教,身教,以身作则。心是佛心,言是佛言,佛言就是教,行是佛行,佛行就是戒律。所以《弟子规》、《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如来基本的行持,佛行。你能做到,佛菩萨的根基你就有了,你再学佛菩萨不难,你没有这个根基,那就太难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长行第八段,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这段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具足十力,并见上文」。前面讲过几次,但是我们的同学有新来(第一次来)听这个经的,遇到这个文多少我们也要做个简略的介绍。十种都称为『智力』,由此可知,这是智慧的德用。智慧的用处决定不只这十个,所以我们就晓得智慧现前,所谓是大用无方,把它归纳起来这十大类,十大类展开是无量无边,这是到佛菩萨智用自在。
第一类就是『处非处智力』。这个「处」一般的解释,解释为道,解释为理,知道事物的道理跟非道理。譬如善行、善因决定得善果,这就是处,完全合理;如果说善心、善行得不到善果,这是非处,非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一定得苦报,这是处。绝对不可能说是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会得到善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这是真实智慧,看得清清楚楚。
凡夫的看法那不同,在这个社会上确确实实看到有些无恶不作的人,他得的是大富大贵;有些真正是好人,在那里行善积德,贫困不堪,这是怎么回事情?这好像与这十力头一条完全相违背。我们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过去,也没有看到未来,这是什么?我们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那你的看法不一样。你看到这个人的过去,也看到这个人的未来,因果通三世,你才真正看到事实真相。
这一生当中作恶,他还享受富贵,富是他有财富,贵是他有地位,他做了大官,拥有大财富,这是怎么回事情?过去生中他修积的多,这一生当中他迷了,迷失自性,受到环境,人事、物质环境影响,特别是不良的影响,跟不善人常常在一起,所以染上一些烦恼习气,做出许许多多,我们说得严重一点,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可是还是做大官,还是发大财,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他修积的太多。佛菩萨看到了,因为他这一生的心行不善,他过去生中那个福报已经亏折,他自己并不晓得。譬如,他命里面的官爵(爵位)可以做到宰相,这一生他只做到一个部长,亏折了;命里面财富,譬如有一百亿,现在他只有二、三十亿,亏折了。但是我们凡夫看到,不知道,作恶的时候,还有这么高的地位,还享这么大的福报,殊不知他已经大幅度的亏折了,如果命里没有这么大富大贵,他早就沦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人知道。
有人修善积德,这一生过得贫穷,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没有修,命里头没有富贵,是个贫穷下贱的命,衣食不周。这一生当中幸亏他遇到善知识,遇到善友,知道改过自新,知道断恶修善,知道积功累德,所以他还过一个勉强能过得去的生活。如果他这一生不是这样修积,他连现在这个生活水平他都享受不到。这一生虽然很穷苦,来生福报大,他修的是来生福。所以你要是能把三世都看到,你就心平气和,你才点头,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的。
命里头有的,在佛法讲,这叫定数,你前生修的,定数。我们现在在这一生当中,每天起心动念都有善念,都有恶念,言行亦复如是。要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於我们命里面那个定数,它又产生了加减乘除。我们起个善念,善言、善行,我们的福就增长,就添了一点;如果我们造作的是恶业,那我们这个定数就又亏折了一点,又减少了一点。大善则乘,大恶则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只看那个幅度的大小。大恶,对於你的定数就大幅度的亏折,除了;大善,那就增长,大幅度的增加。譬如这个人命里头,官爵只能做一个县市长,他以后居然能做到宰相,命里头只有县市长,以后做到宰相,肯定这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修积的是大善。不为自己,他就往上升,就提升,智慧也增长,福报也增长,就是这么回事情。总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看到这种现象,往往心里生的不平,怨天尤人,好人没有好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是有人在主宰,这是自然的法则,并没有人主宰,自自然然的,性德里头的感应。
第二句『过未现在业报智力』。这句是讲的因果业报,过是过去,未是未来,现在,三世,说谁?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因果报,佛菩萨没有不知道的。不但知道,而且知道你每天的起心动念,你果报的加减乘除,统统清楚。由此可知,教育重要。我常常在讲席当中,乃至於在许多会议里面,我的发言都提到这个问题,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教育里头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讲到究竟圆满是大乘的教育。
大乘教育真正讲到究竟圆满,这不读大乘经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这部《华严经》,这是佛法里头的精华,只是分量大一点。我们现在这种进度,这部经要讲圆满,我估计需要二万个小时,我们现在讲到将近三千个小时,才讲到十分之一。可是细讲真有好处,自他两利。讲的人自己境界跟著这个经文向上提升,确实法喜充满;听的人,如果专心听,常常听,一定会开悟,有小悟,有大悟,看各人的根性。即使我们现前的生活问题,工作上问题,处事待人接物上的问题,这个经上全都有答案,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法。你不学不知道,学了以后,你才晓得这是真正有用的学问,不是谈玄说妙,真正有用。
我们要懂得三世因果的理论与事实,我相信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向善,不会去作恶,为什么?这一生的时间短暂,来生的时间那就长远,这诸位在经典上看到,事实上你也看到。佛讲六道,六道里头说实在话,人的寿命最短。但是人的寿命说在六道里面最短,那也是不公平,是在这个时候最短。这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寿最长的时候八万四千岁,不短,最长的时候;最短的时候十岁,这是讲平均寿命。佛说人从十岁,平均年龄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一百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这是佛法里头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小劫,这个时间是叫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大家都能算得出来的。
我们现在生的这个阶段,这是减劫。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寿一百岁,过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根据我们中国历史记载,他老人家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一百岁减一岁,从一百岁就减了三十,现在平均年龄应该是七十岁。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年龄。我们处在减劫,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的时候就回去了,就上升,一百年加一岁。减劫,年龄愈短生活愈苦,劫难;人的寿命长,福报就愈大,生活状况就愈好。可是要知道,人的寿命长,对於伦理道德的教育重视,有佛菩萨来教化。佛菩萨非常慈悲,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
所以三世因果不能不信,确确实实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能够知道,菩萨能够知道,甚至於对於我个人来讲,有一些小小特异功能的人也知道,你前生是干什么的,你来生会到哪里去。这是什么原因?人心清净,有一点定功就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但是小的,小定,突破的层次不多,可以能看出你来生后世,或者能看到过去二生、三生、四生,乃至於看到十几世,再多他就没有这个能力,定功不深。定功深的人,可以看到你过去一百世、二百世。像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定功能看一切众生五百世,阿罗汉的能力,五百世以上他就看不见,他就不知道。阿罗汉能看到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他的能力,也就是他定功所起的作用。在一般修行人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阿罗汉所修的定,佛经上称为「九次第定」,这是超越六道轮回。六道里面最高的定是四禅八定,那个能力也就相当可观。他为什么不能再超越?无明习气太重,障碍他再往上提升。
第三句『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根性的胜劣,得果的大小,佛菩萨有这种能力,所以教学就契机。众多的学生他一看,哪个学生根性利,哪个学生根性钝,利根好教,钝根就比较困难。根利的人证大果,中根以下的人证的果就不高。这最明显的例子,中国禅宗里面的惠能跟神秀,这是五祖的弟子。神秀跟他的时间长,已经在五祖身边,用现代的话说,他已经担任助教,到这种地位。而且一般大众对他都很尊敬,也都服他,肯定他有资格继承祖位。没想到这个时候来了个惠能,五祖一观察,惠能的根胜,殊胜,超过神秀,神秀跟惠能比就是劣。这一看就清楚惠能证的果大,神秀证的果小,不如他。都能证,但是果报有大小不同。
以《华严经》这个位次来说,惠能大师所证的位次,初住以上,这肯定的,为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神秀大师所证的果位能不能超越六道,我们都不敢讲。但是可以肯定他不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他能证人天福报,这是我们凡夫没有能力猜测圣人的境界。但是他修得很好,修得再好,往上去,即使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肯定他,下决定不堕三途,上不能超越十法界,这是我们一个很客观的观察,他的果报在这个地方。但是能大师的果报是决定超越十法界,初住以上。以上到哪个阶段时,那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知道的。决定是初住以上,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分证即佛。神秀所证的果报,天台家讲的相似即佛,这是说到最高的;如果第一层的,观行即佛,这肯定的。观行即佛,就是我们一般讲功夫得力,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得力就叫观行。
功夫得力,要是修净土,决定往生。净土往生西方所证的果报,那是无比的殊胜,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不能跟它相比。你要是在观行位,在其他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成就,必须再提升一级,相似位,才算是真成就。相似位最低的是阿罗汉,那是真的证果,真的成就,超越六道。观行位,一般讲不能出六道轮回,但是念佛往生,他能横超,横超三界,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可是净宗法门的横超,你也要做到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所讲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像我们刚才讲的净业三福,三福六和你一定要能做到。三福里面,第三条做不到,前面两条一定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一定做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条肯定做到,功夫得力。世出世间这一切法真正能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障碍,障碍你往生,所以必须要放下,这个道理要懂。六度四无量心要随分,随缘、随分的去学习,以这个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作为自己求生净土的资粮,要真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下面第四句『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我们一般讲境界,就是说,知一切众生种种境界不同。我们世间人对於每个人的境界,只能够从他的思想、言行、举止上观察一个大概。这个境界也有起落,真正用功,精进不懈,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如果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的境界就慢慢往下坠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许多人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看到许多这样的问题,中国、外国都有。我给他们的解答,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决定不能堕落。如果是真正向上提升,自然会得法喜充满,决定不是这个世间的享受。
这个世间享受,要记住佛在经上常讲,世间人所有一切享受,佛把它归纳成五个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这两种受,心有忧喜两种受。诸位想想看,我们身是苦多还是乐多?心是忧多还是喜多?大概大多数人,我心忧(忧虑)身苦。你怎样能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靠外面人帮助,靠不住的,佛菩萨也不能帮助你。佛菩萨帮助人是教给你方法,教你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方法讲给你听了,你自己去做,最后的成果还是自作自受。佛不居功,佛说我没有功劳,为什么?是你自己修的,你自己肯断恶修善,你自己肯忏除业障,提升了你自己境界。所以佛对众生是增上缘而已,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学生不用功,老师是一点都帮不上忙;学生肯用功,老师所教的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那他就真正得利益。
所以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不可以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你就迷信。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经教,他的教诲那真的是加持我们。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这是属於迷信。而且一般迷信的人都存著侥幸的心理,甚至於还贿赂佛菩萨,你保佑我发财,我发了一万块钱财,我拿一百块钱来供养你,跟佛菩萨讨价还价,哪有这种道理!这变成了贿赂,所以完全错了,这才是叫迷惑颠倒,错用了心。
境界提升,在人间从凡人提升到贤人,提升到圣人。在中国,孟子代表贤人,孔子代表圣人;在佛法里面菩萨代表贤人,佛代表圣人。由此可知,要提升自己圣贤的境界,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有求必应,这不是向外求,向内求。圣跟凡的差别在哪里?凡夫自私自利,没有把我忘记,一切都是为自己;圣人无我,你看《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的境界无我。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菩萨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法身。我们现在换句话说,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样讲大家好懂,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法身。大乘教里头佛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说明什么?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共同一法身,这是佛的境界,这是真实的。所以大慈大悲自然流露,没有条件,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还谈条件吗?
所以今天不但是佛菩萨境界我们一般人不懂,圣贤境界,这世间圣贤境界世间人也不懂。你是真正帮助他,他还要怀疑你,你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企图?你有什么目的?对人好,有企图,有目的,凡人。在古时候圣贤、君子,讲到最低的君子、读书人学圣、学贤,帮助别人没有条件,不求果报,你有苦难,帮助你,决不求回报,君子。今天我们把圣贤教育疏忽了,中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以今天你是学圣、学贤,读圣贤书,学圣贤,无条件帮助别人,你可得要知道,别人会怀疑你。这个怀疑是应当的,为什么?他一生没有接触过,不但没有接触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天下哪有这种事情?哪有人能够舍己为人?没听说过。你今天做出舍己为人的事情,别人不相信。不相信,要不要做?要做,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让人觉悟。做人应当要舍己为人,不应当损人利己。
你一定要懂得损人利己的果报,决定是害自己,损人不会利己,损人决定害己。这世间人有很严重的错觉,以为损人可以利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这就是是处非处,没这个道理。反过来,损己利人是真正利益自己。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不干,真正明白的人,那就真肯干。肯干,如果还是为了利益自己,譬如我布施财富,为什么?我得大财富;我修法布施,我得聪明智慧,还有求,还有得,这个境界不高,充其量他的境界是欲界天,他到不了色界,已经算不错,已经算很难得了。
如果勤修三种布施,没有丝毫求果报的念头,这个境界就高,这个境界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求果报,好善乐施,这里头有什么?正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法喜充满;佛法里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种快乐享受,那就不是别人能够想得到的,他无法想像的。今天真正读书的人不多,读古圣先贤书的人不多,真正修行的人也不多,所以这种乐趣,怎么说人都很难理解。但是我们真正用功的人,并不希望别人理不理解,那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懂得了,非常认真努力去做,自己会得法喜,这个法喜别人不会知道。
今天还有一个同修问我,问我养生之道。这个话,我在国外许许多多地方都有人问我:法师,你是怎样保养的?你们来看看我的生活,你就知道,我的生活很平常,衣食住行都很简单。好像是昨天,我还在提倡我们吃东西,因为过年来了,佛教导我们三德六味。你看我们供佛的菜,平常供三个菜,表三德,最多的供六个菜,六味,三德六味。那我们过年家人团聚,最好也取三德六味,六个菜就可以了,不要浪费。素食最健康的、最营养的。我吃素食,再一过年五十五年了。所以我答覆人家很简单,素食,清净心,你就能够健康长寿。
心地清净,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怎么会不自在?每天读经,跟佛菩萨为伴侣,怎么会不快乐?现在电视、广播、电影、戏剧、报章杂志,我有四十多年跟它们没有往来。所以有人问我,法师,这世间很多事情好像你都知道?是的,我是知道,我怎么知道的?有很多学佛的同学,他们看到了,发生什么大事,他来告诉我,我这么知道的。甚至於还有说,他们从报纸、杂志那一块小新闻剪下来,拿来给我看,我就看那么一小段;多半是属於灾难的,都是讲因果报应的。这个事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报章杂志公开,哪里是假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七段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段是「满菩萨行」,六波罗蜜我们介绍过了,今天我们接著谈谈『圆满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叫四无量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六度四等」,六度是前面的六波罗蜜,四等就是慈悲喜舍。我们知道,四无量心从欲界天就开始修,就是修四无量心。由此可知,这四法也是佛门修行的根本法,跟六度一般都是排列在一起,六度四等。跟六波罗蜜情形一样,从初发心的菩萨,这最低级的,像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到中学也有一年级、二年级;佛法,菩萨道上一共是有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五十个位次,每个阶段十个位次。如果要用我们现在学校来比喻,十信位就是小学,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可以用这个做比喻。这五十个阶级都修六度四等,这是他们主修的课程。由此可知,虽然是布施、持戒,是慈悲喜舍,境界不相同,初学的跟深位的菩萨决定不一样。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圆满的六度四等。圆满的六度四等,诸位要晓得,是等觉位,菩萨位次最高的一个阶层。什么叫圆满?我们要特别注重这两个字。但是学习,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就要学,六度四摄都要学,现在就要学。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你学的不像,有人学了一辈子,学了几十年,有没有修布施?有,有没有修持戒?有,但是总是不像,不像那么回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我们的底子太差,没有基础。这要想想在过去一百年之前,一个世纪之前,那是满清的末年,虽然满清政府腐败,可是民间伦理道德的基础还有,一般真正读书人还是很重视家庭教育。老师教学生,那个时候多半还是私塾,学堂还不普遍,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功名,不是在富贵。
功名富贵,诸位一定要晓得那是命,你命里面有自然就有,命里没有,不能强求。这里面还涉及很深的因果的道理。我是在最近看了两个剧本,一个是台湾那边编的,一个是北京这边编的,都是《俞净意遇灶神记》。很好,统统都是六集,但是编的方式不一样,各有各的长处,可以并行而不悖,编得都很好。俞净意先生,这少年得志,十八岁考中秀才第一名,很得志。以后考举人,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中,那就是功名。秀才、举人、进士,这三个名称相当於我们现在的学位,秀才相当於学士,大学毕业,你考中这个学位,举人好比是硕士,进士好比是博士。这是你的出身,这都是要命,命里头有才有,命里没有就没有。
俞净意先生少年得志,虽然学问不错,书念得很多,文章写得很好,品性就差了一点,好高骛远,贡高我慢,目中无人,於是怎么样?命里头有的功名折掉了,应该要考中的他考不中。这个古人懂得,现在人不懂,与你家里头,你的祖宗、父母跟你自己,修善作恶,积功累德,有大大的关系。他自己不知道断恶修善,不知道改过自新,满腔的怨气,看到去考试的,不如他的人都考中了,他确实是比人家高明,考不中。功名富贵都是福,折福,造作种种不善。他还算是不错,还算是有一点善根,这一点善根就很可贵,还能明白这些道理,就是习气太重,他做不到。灶神来点化他,他才完全觉悟,知道一生,生活做人非常刻薄,这才晓得自己一身的罪业,从此之后改过自新。三年之后再去考,考中。以后一切都很顺利,於是断恶修善,愈来愈勤奋。他改过自新的效果,实在讲超过了凡先生,他造的恶也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因为有家训,所以传得很广,他没有能把它记下来,而是同乡罗先生把他一生的事迹写下来,文章并不长,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所以六度四无量心我们现在就要做。做得不好,刚才讲了,我们没有根。根是什么?世尊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学东西要有次第,要有程序,从哪里学起?由浅而深,由小而大,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不遵守修学的次第,躐等,佛不承认你,你不是佛的学生。
佛教是在汉明帝永平十年,那个时候皇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所以佛法是中国朝廷请来的,这就两位法师,摩腾、竺法兰带著佛像、带著经书到中国来了。最初的翻译,确实小乘经翻得很多,很完善,现在在《大藏经》里面都有,阿含部,叫《四阿含》,这属於小乘经。跟现在南洋,缅甸、泰国,巴利文的经典去对照,并不比他们逊色。三千多部经典,这是小乘经典,巴利文只比我们大概多五十几部,你就想想这个经翻得多完整。
在唐朝初年,隋唐那个时候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大乘八个宗派。佛教那个时候真正是属於黄金时代,十个宗派成立,大乘八个,小乘两个,都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可是唐朝中叶之后,中国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不学小乘,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儒家、有道家,也就是孔孟、老庄。毕竟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不逊於小乘,所以中国人就以孔孟老庄做基础,直接介入大乘。在这将近两千年当中,历代成就的人很多很多,无论在家出家,这大家可以能看到的。现在麻烦来了,现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教学,满清亡了之后,到民国的年代,大概民国二十年还行,还有一点残余的,我这个年龄就接上。比我小个四、五岁的,他就不懂,就不知道,所以至少断了八十年,断了三代。现在人不要说见过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没有人说这些事情。於是直接介入大乘,怎么学,学几十年,学一辈子,都学不像。於是我们才深深反省到,省悟到释迦牟尼佛这句话的重要性,我们躐等。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诸位要晓得,中国教育的特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根,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儿童的,是教谁的?是教父母的,父母必须要做到,做给儿女看。什么时候教他?小孩出生,三、四天就开始教了。你看他眼睛张开了,他会看了,他会听了,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什么也不懂。父母,家里面的大人,在这婴儿的面前言谈举止就是《弟子规》。让他看,让他听,身教。与《弟子规》相违背的,负面的,不善的,决定不要让婴儿看见、听见,让他所接受的是纯正的伦理道德,纯正的。到三岁的时候,这学了三年,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婴儿时候就培养、就教导,所以教导到三岁,他就有能力辨别这是正,这是邪,这是对的,这是错的,他就有能力。
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怎么看法?就看他这三年当中,他所学到的。父母这才叫真正爱儿女,给他扎根。这个根扎下去之后,所以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没有了,中国还存在,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教育。所以学校教育(从前是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大,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四教是一体,家教是根。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我们也可以说,儒家是继承了传统,它的根是《弟子规》,五伦八德。我们用这个东西来作为基础,修学大乘,那就没有问题。确确实实在中国人来说,比学小乘方便,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这个。大乘法里面,这我们讲佛法,大乘法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清楚。经典本身,世尊自己说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於无上菩提,人天的基础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是佛陀教育的根本。
我们净宗成立之后,我们在行门,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必须要遵守的戒条,我们是依净业三福,依六和敬,依戒定慧三学,依六波罗蜜,依普贤十愿,我们选了这五个科目。不多,太多了也记不住,你也做不到,我们只选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净业三福非常重要,那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看,这条里面用什么落实?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净业三福第一条的落实。有这样的基础,你才能学佛。你看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入佛门。入佛门的条件是要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你不从这上面下手、入门,那大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对於六波罗蜜的修学,你只能学它的皮毛,真实的利益你一定得不到。
譬如,我们今天讲慈心、慈悲,慈跟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爱心,爱心里面它有两个意思,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众生有苦难,你帮助他离开苦难,这叫悲心;众生没有乐,你能够帮助他得到快乐,这是慈,所以慈跟悲有这么一点不同。但是,什么是圆满的慈悲?圆满的慈悲是令一切众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才圆满。众生究竟的苦是什么?轮回苦,你要帮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十法界苦,你得帮助他脱离十法界。什么是最乐?极乐世界乐,华藏世界乐,一真法界乐。你怎么样帮助他回归到一真法界,这叫圆满的慈悲。谁做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演。
世间人迷失了自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虽然他追求的是美满的,其实他那个美满是错误的,外面看到是很美满,里面是苦不堪言,他不知道,只看外表好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世间人所希求的地位、权力,这大家争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是一国之君。中国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不要了,舍弃了。世间人所想争的,所求的,他不要了,这什么意思?那就说明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是圆满的,他要追求圆满,他要示现圆满,表演圆满。知道要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再高的权势,再高的地位,办不到,我们今天讲政治办不到,军事也办不到。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释迦牟尼佛年轻,武艺高强,在那个时候他可以做元帅,他可以做将军,不干。看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像科学技术,工业、商业都办不到,都不是圆满的解决问题。
西方人向这个方向发展,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好像是很丰盛,但是你要晓得,今天世界上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房子住的苦难人还有多少?我们虽然过著现代文明的物质生活,要知道付出的代价有多少,你细心去算算是得不偿失。我们付出代价是把整个伦理道德丢掉了,把因果的道理丢掉了,西方人把宗教信仰丢掉了,社会变成什么社会?变成纯粹自私自利,每个人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还得了!所以今天的社会乱象是这么来的。释迦牟尼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选择的是,用现代的话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做这个。而且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我们怎么说他是多元文化?他跟孔子一样,学生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学,他就热心的教导,这就是多元。
不但他有言教,最重要他是身教,把世间人所希求的、所向往的,他全部都放下,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这个生活,你说帮助人离苦得乐,为什么他生活那么苦?对,我们一般人看到他苦,其实他苦不苦?他一点都不苦。我们怎么知道?中国人有个好样子,颜回。颜回的生活真的是苦行僧的生活,箪食瓢饮,居住在陋巷。他的老师孔老夫子对他的赞叹说,这样的生活,一般人在感触上是「不堪其忧」,但是颜回「不改其乐」。颜回乐的是什么?颜回所乐的是孔子所乐的,释迦牟尼佛带著他一批学生们所乐的,快乐无比!你看他们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沿门托钵,自行化他。告诉你,人生在世,最高的享受是身心都没有压力,用现代的话说,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身心解脱,烦恼习气一扫而光,定慧三学天天增长,他怎么不快乐!
禅定的提升,肯定是突破空间维次,他的生活范围广大。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脱离时空维次,他能。时空维次,现在科学家证明真有,怎么产生的?他不知道,怎样能突破?也不知道。可是在佛法里,在古时候宗教里,古印度的宗教都修禅定,禅定能突破。印度婆罗门的定功能够突破六道的空间维次,他们的禅定能到阿鼻地狱,见到阿鼻地狱,能够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所以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不是佛说的,这诸位要知道,谁讲的?婆罗门教讲的,他们在禅定里面见到的,佛家讲叫现量境界。不是他的推想,不是他的幻觉,是他在禅定里头突破空间维次真正接触到。禅定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所以空间维次打破了,时空打破了。虽然看到这个事实真相,他也不晓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他知道六道的情况,六道怎么来的,不知道,六道里面是有苦有乐,苦多乐少,怎么能离苦得乐也想不出办法。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跟婆罗门教,以婆罗门教来讲,他们比释迦牟尼佛早一万年。可是今天全世界的学者,肯定婆罗门教的历史,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历史,肯定有八千五百年。八千五百年,比我们佛教那还是长久得很多,现在世界上承认佛教只有二千五百多年。所以就依西方人这个说法,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才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六道怎么来的,怎么样能够超越六道。不但有六道,六道外面还有四圣法界,这婆罗门没有发现,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合成十法界。那一关他没能突破,那就要更深的定功,这是他没有法子的。
所以慈悲喜舍讲到圆满的,那是要帮助众生离六道,离十法界,叫大慈大悲,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来有的,这我们要知道。佛在《华严经》后面,在很后面「出现品」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读《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看到一段经文,真主说「万物,我都是依前定创造他们」。真主就是宗教里面讲的上帝,真主造人,给人有灵魂,凭什么给这个人富贵,给那个人贫贱?是不是真主不公平?这段经文答案就出来,真主没有意见,是公平的,依前定。前定,佛法讲得清楚,你过去生中造善,你这一生得福报;你过去生中造罪业,你这一生应该受苦。到底是享福、是受苦?是你自己造的因,那是前定的,这就很公平。所以任何一个人在一生,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不可以怨天尤人。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自作自受。上帝是凭著前定来赋予你的吉凶祸福。
可是前定,如果我们深一层说,讲到最原始的那个前定,那就真正的前定,佛法讲得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前定,这个前定是平等的。前定是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无别。为什么不平等?你迷失了自性,迷了自性,这样你才生起烦恼,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愈迷愈深。本来你的生活是在一真法界,是在极乐世界,所以那地方是家乡,故乡,你本来是在那个地方的。迷了之后,才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这是什么?恶业变的。善恶都不是本性,本性里头没有善恶。现在佛告诉我们,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就堕三恶道,这都是前定。前定是自己定的,不是佛菩萨定的,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阎罗王定的,你不能责怪任何人。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再细心观察一下,古今中外的圣贤人,每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了不起,都是圣人。他们一生几乎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是以释迦牟尼佛干得最久。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就觉悟,觉悟之后,明白之后,他就从事这个教学工作,七十九岁过世的,所以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明白之后,选择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社会教育。我这再回头看所有宗教,全是社会教育。你只看到原始的东西,没有迷信,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了,他不迷,经典不迷,这些圣贤他们不迷,是我们自己执迷不悟;他们真的得到解脱,我们是永远困惑在六道三途之中;他对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看不清楚他。
所以这样子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圆满,你看佛跟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圆满的慈悲喜舍。喜,法喜,快乐。这个喜字就是《论语》头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快乐!这个快乐,从前读书人说「孔颜之乐」,孔夫子、颜回他们的乐,我们世间人看不出来的,这是圣人之乐。我在讲经也透露一点消息,那是真乐。真乐从哪里来?真乐从最后一个字「舍」,你要放下,你放不下,你那个乐就得不到。你放得愈多就愈快乐,到成佛的时候,舍得干干净净。等觉菩萨舍的还不干净,为什么?他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没有破就是没有放下。那一品生相无明放下了,舍掉了,才能证到究竟圆满。
所以佛教初学先舍什么?舍身外之物。这个舍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初学的人舍自己生活必需多余的,我生活必须要的我统统都具足了,我还有多余的,多余的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他没有,他有缺乏;我吃东西有余的、有多的,他没有,我能照顾这些贫苦的人。从这个地方开始,主动的你去观察,哪里需要赶快送去。我的钱有多的,自己生活用的有,还有多的,富裕的,帮助那些需要的人,衣食住行,生活所需,先从这个地方下手。大小乘经教里面,佛说得很多,舍财,你一定会得财富,你命里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喜欢修财布施,喜欢以财物帮助别人,你这一生得大财富;喜欢教导别人,你这一生当中得聪明智慧;你有悲心,帮助人解决困苦,你得健康长寿。
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哪个人不要?这真的是不分宗教、不分群族、不分国家,我们在这世界上走了许许多多地区,问起这三样东西,没有一个人不要,各个都要。用什么方法得来?佛跟我们讲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愈施愈多,多了怎么样?愈多愈施,你这三样东西,年年增长,没有止境。你不肯舍,不肯舍你就没有了,你所得的是有限度的。你能够常常舍,常常施,愈施愈多,也法喜充满。所以到大菩萨境界、到如来的境界,他们的布施、教学,遍法界虚空界,那个欢喜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得到的,也无法形容的,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在施舍里面,最重要的是法布施,大乘教的经典,诸位稍稍涉猎你都看到,《金刚经》读的人很多。你看佛在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讲财布施,哪个人有这么大的财富?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还不如为人讲四句偈的那个功德。这就说明法布施的功德是财布施不能比的。所以诸佛菩萨所示现的都是以法布施为主,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但是言教,身教,以身作则。心是佛心,言是佛言,佛言就是教,行是佛行,佛行就是戒律。所以《弟子规》、《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如来基本的行持,佛行。你能做到,佛菩萨的根基你就有了,你再学佛菩萨不难,你没有这个根基,那就太难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长行第八段,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这段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具足十力,并见上文」。前面讲过几次,但是我们的同学有新来(第一次来)听这个经的,遇到这个文多少我们也要做个简略的介绍。十种都称为『智力』,由此可知,这是智慧的德用。智慧的用处决定不只这十个,所以我们就晓得智慧现前,所谓是大用无方,把它归纳起来这十大类,十大类展开是无量无边,这是到佛菩萨智用自在。
第一类就是『处非处智力』。这个「处」一般的解释,解释为道,解释为理,知道事物的道理跟非道理。譬如善行、善因决定得善果,这就是处,完全合理;如果说善心、善行得不到善果,这是非处,非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一定得苦报,这是处。绝对不可能说是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会得到善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这是真实智慧,看得清清楚楚。
凡夫的看法那不同,在这个社会上确确实实看到有些无恶不作的人,他得的是大富大贵;有些真正是好人,在那里行善积德,贫困不堪,这是怎么回事情?这好像与这十力头一条完全相违背。我们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过去,也没有看到未来,这是什么?我们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那你的看法不一样。你看到这个人的过去,也看到这个人的未来,因果通三世,你才真正看到事实真相。
这一生当中作恶,他还享受富贵,富是他有财富,贵是他有地位,他做了大官,拥有大财富,这是怎么回事情?过去生中他修积的多,这一生当中他迷了,迷失自性,受到环境,人事、物质环境影响,特别是不良的影响,跟不善人常常在一起,所以染上一些烦恼习气,做出许许多多,我们说得严重一点,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可是还是做大官,还是发大财,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他修积的太多。佛菩萨看到了,因为他这一生的心行不善,他过去生中那个福报已经亏折,他自己并不晓得。譬如,他命里面的官爵(爵位)可以做到宰相,这一生他只做到一个部长,亏折了;命里面财富,譬如有一百亿,现在他只有二、三十亿,亏折了。但是我们凡夫看到,不知道,作恶的时候,还有这么高的地位,还享这么大的福报,殊不知他已经大幅度的亏折了,如果命里没有这么大富大贵,他早就沦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人知道。
有人修善积德,这一生过得贫穷,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没有修,命里头没有富贵,是个贫穷下贱的命,衣食不周。这一生当中幸亏他遇到善知识,遇到善友,知道改过自新,知道断恶修善,知道积功累德,所以他还过一个勉强能过得去的生活。如果他这一生不是这样修积,他连现在这个生活水平他都享受不到。这一生虽然很穷苦,来生福报大,他修的是来生福。所以你要是能把三世都看到,你就心平气和,你才点头,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的。
命里头有的,在佛法讲,这叫定数,你前生修的,定数。我们现在在这一生当中,每天起心动念都有善念,都有恶念,言行亦复如是。要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於我们命里面那个定数,它又产生了加减乘除。我们起个善念,善言、善行,我们的福就增长,就添了一点;如果我们造作的是恶业,那我们这个定数就又亏折了一点,又减少了一点。大善则乘,大恶则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只看那个幅度的大小。大恶,对於你的定数就大幅度的亏折,除了;大善,那就增长,大幅度的增加。譬如这个人命里头,官爵只能做一个县市长,他以后居然能做到宰相,命里头只有县市长,以后做到宰相,肯定这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修积的是大善。不为自己,他就往上升,就提升,智慧也增长,福报也增长,就是这么回事情。总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看到这种现象,往往心里生的不平,怨天尤人,好人没有好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是有人在主宰,这是自然的法则,并没有人主宰,自自然然的,性德里头的感应。
第二句『过未现在业报智力』。这句是讲的因果业报,过是过去,未是未来,现在,三世,说谁?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因果报,佛菩萨没有不知道的。不但知道,而且知道你每天的起心动念,你果报的加减乘除,统统清楚。由此可知,教育重要。我常常在讲席当中,乃至於在许多会议里面,我的发言都提到这个问题,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教育里头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讲到究竟圆满是大乘的教育。
大乘教育真正讲到究竟圆满,这不读大乘经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这部《华严经》,这是佛法里头的精华,只是分量大一点。我们现在这种进度,这部经要讲圆满,我估计需要二万个小时,我们现在讲到将近三千个小时,才讲到十分之一。可是细讲真有好处,自他两利。讲的人自己境界跟著这个经文向上提升,确实法喜充满;听的人,如果专心听,常常听,一定会开悟,有小悟,有大悟,看各人的根性。即使我们现前的生活问题,工作上问题,处事待人接物上的问题,这个经上全都有答案,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法。你不学不知道,学了以后,你才晓得这是真正有用的学问,不是谈玄说妙,真正有用。
我们要懂得三世因果的理论与事实,我相信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向善,不会去作恶,为什么?这一生的时间短暂,来生的时间那就长远,这诸位在经典上看到,事实上你也看到。佛讲六道,六道里头说实在话,人的寿命最短。但是人的寿命说在六道里面最短,那也是不公平,是在这个时候最短。这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寿最长的时候八万四千岁,不短,最长的时候;最短的时候十岁,这是讲平均寿命。佛说人从十岁,平均年龄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一百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这是佛法里头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小劫,这个时间是叫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大家都能算得出来的。
我们现在生的这个阶段,这是减劫。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寿一百岁,过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根据我们中国历史记载,他老人家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一百岁减一岁,从一百岁就减了三十,现在平均年龄应该是七十岁。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年龄。我们处在减劫,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的时候就回去了,就上升,一百年加一岁。减劫,年龄愈短生活愈苦,劫难;人的寿命长,福报就愈大,生活状况就愈好。可是要知道,人的寿命长,对於伦理道德的教育重视,有佛菩萨来教化。佛菩萨非常慈悲,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
所以三世因果不能不信,确确实实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能够知道,菩萨能够知道,甚至於对於我个人来讲,有一些小小特异功能的人也知道,你前生是干什么的,你来生会到哪里去。这是什么原因?人心清净,有一点定功就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但是小的,小定,突破的层次不多,可以能看出你来生后世,或者能看到过去二生、三生、四生,乃至於看到十几世,再多他就没有这个能力,定功不深。定功深的人,可以看到你过去一百世、二百世。像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定功能看一切众生五百世,阿罗汉的能力,五百世以上他就看不见,他就不知道。阿罗汉能看到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他的能力,也就是他定功所起的作用。在一般修行人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阿罗汉所修的定,佛经上称为「九次第定」,这是超越六道轮回。六道里面最高的定是四禅八定,那个能力也就相当可观。他为什么不能再超越?无明习气太重,障碍他再往上提升。
第三句『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根性的胜劣,得果的大小,佛菩萨有这种能力,所以教学就契机。众多的学生他一看,哪个学生根性利,哪个学生根性钝,利根好教,钝根就比较困难。根利的人证大果,中根以下的人证的果就不高。这最明显的例子,中国禅宗里面的惠能跟神秀,这是五祖的弟子。神秀跟他的时间长,已经在五祖身边,用现代的话说,他已经担任助教,到这种地位。而且一般大众对他都很尊敬,也都服他,肯定他有资格继承祖位。没想到这个时候来了个惠能,五祖一观察,惠能的根胜,殊胜,超过神秀,神秀跟惠能比就是劣。这一看就清楚惠能证的果大,神秀证的果小,不如他。都能证,但是果报有大小不同。
以《华严经》这个位次来说,惠能大师所证的位次,初住以上,这肯定的,为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神秀大师所证的果位能不能超越六道,我们都不敢讲。但是可以肯定他不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他能证人天福报,这是我们凡夫没有能力猜测圣人的境界。但是他修得很好,修得再好,往上去,即使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肯定他,下决定不堕三途,上不能超越十法界,这是我们一个很客观的观察,他的果报在这个地方。但是能大师的果报是决定超越十法界,初住以上。以上到哪个阶段时,那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知道的。决定是初住以上,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分证即佛。神秀所证的果报,天台家讲的相似即佛,这是说到最高的;如果第一层的,观行即佛,这肯定的。观行即佛,就是我们一般讲功夫得力,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得力就叫观行。
功夫得力,要是修净土,决定往生。净土往生西方所证的果报,那是无比的殊胜,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不能跟它相比。你要是在观行位,在其他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成就,必须再提升一级,相似位,才算是真成就。相似位最低的是阿罗汉,那是真的证果,真的成就,超越六道。观行位,一般讲不能出六道轮回,但是念佛往生,他能横超,横超三界,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可是净宗法门的横超,你也要做到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所讲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像我们刚才讲的净业三福,三福六和你一定要能做到。三福里面,第三条做不到,前面两条一定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一定做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条肯定做到,功夫得力。世出世间这一切法真正能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障碍,障碍你往生,所以必须要放下,这个道理要懂。六度四无量心要随分,随缘、随分的去学习,以这个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作为自己求生净土的资粮,要真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下面第四句『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我们一般讲境界,就是说,知一切众生种种境界不同。我们世间人对於每个人的境界,只能够从他的思想、言行、举止上观察一个大概。这个境界也有起落,真正用功,精进不懈,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如果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的境界就慢慢往下坠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许多人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看到许多这样的问题,中国、外国都有。我给他们的解答,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决定不能堕落。如果是真正向上提升,自然会得法喜充满,决定不是这个世间的享受。
这个世间享受,要记住佛在经上常讲,世间人所有一切享受,佛把它归纳成五个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这两种受,心有忧喜两种受。诸位想想看,我们身是苦多还是乐多?心是忧多还是喜多?大概大多数人,我心忧(忧虑)身苦。你怎样能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靠外面人帮助,靠不住的,佛菩萨也不能帮助你。佛菩萨帮助人是教给你方法,教你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方法讲给你听了,你自己去做,最后的成果还是自作自受。佛不居功,佛说我没有功劳,为什么?是你自己修的,你自己肯断恶修善,你自己肯忏除业障,提升了你自己境界。所以佛对众生是增上缘而已,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学生不用功,老师是一点都帮不上忙;学生肯用功,老师所教的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那他就真正得利益。
所以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不可以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你就迷信。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经教,他的教诲那真的是加持我们。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这是属於迷信。而且一般迷信的人都存著侥幸的心理,甚至於还贿赂佛菩萨,你保佑我发财,我发了一万块钱财,我拿一百块钱来供养你,跟佛菩萨讨价还价,哪有这种道理!这变成了贿赂,所以完全错了,这才是叫迷惑颠倒,错用了心。
境界提升,在人间从凡人提升到贤人,提升到圣人。在中国,孟子代表贤人,孔子代表圣人;在佛法里面菩萨代表贤人,佛代表圣人。由此可知,要提升自己圣贤的境界,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有求必应,这不是向外求,向内求。圣跟凡的差别在哪里?凡夫自私自利,没有把我忘记,一切都是为自己;圣人无我,你看《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的境界无我。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菩萨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法身。我们现在换句话说,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样讲大家好懂,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法身。大乘教里头佛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说明什么?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共同一法身,这是佛的境界,这是真实的。所以大慈大悲自然流露,没有条件,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还谈条件吗?
所以今天不但是佛菩萨境界我们一般人不懂,圣贤境界,这世间圣贤境界世间人也不懂。你是真正帮助他,他还要怀疑你,你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企图?你有什么目的?对人好,有企图,有目的,凡人。在古时候圣贤、君子,讲到最低的君子、读书人学圣、学贤,帮助别人没有条件,不求果报,你有苦难,帮助你,决不求回报,君子。今天我们把圣贤教育疏忽了,中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以今天你是学圣、学贤,读圣贤书,学圣贤,无条件帮助别人,你可得要知道,别人会怀疑你。这个怀疑是应当的,为什么?他一生没有接触过,不但没有接触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天下哪有这种事情?哪有人能够舍己为人?没听说过。你今天做出舍己为人的事情,别人不相信。不相信,要不要做?要做,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让人觉悟。做人应当要舍己为人,不应当损人利己。
你一定要懂得损人利己的果报,决定是害自己,损人不会利己,损人决定害己。这世间人有很严重的错觉,以为损人可以利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这就是是处非处,没这个道理。反过来,损己利人是真正利益自己。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不干,真正明白的人,那就真肯干。肯干,如果还是为了利益自己,譬如我布施财富,为什么?我得大财富;我修法布施,我得聪明智慧,还有求,还有得,这个境界不高,充其量他的境界是欲界天,他到不了色界,已经算不错,已经算很难得了。
如果勤修三种布施,没有丝毫求果报的念头,这个境界就高,这个境界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求果报,好善乐施,这里头有什么?正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法喜充满;佛法里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种快乐享受,那就不是别人能够想得到的,他无法想像的。今天真正读书的人不多,读古圣先贤书的人不多,真正修行的人也不多,所以这种乐趣,怎么说人都很难理解。但是我们真正用功的人,并不希望别人理不理解,那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懂得了,非常认真努力去做,自己会得法喜,这个法喜别人不会知道。
今天还有一个同修问我,问我养生之道。这个话,我在国外许许多多地方都有人问我:法师,你是怎样保养的?你们来看看我的生活,你就知道,我的生活很平常,衣食住行都很简单。好像是昨天,我还在提倡我们吃东西,因为过年来了,佛教导我们三德六味。你看我们供佛的菜,平常供三个菜,表三德,最多的供六个菜,六味,三德六味。那我们过年家人团聚,最好也取三德六味,六个菜就可以了,不要浪费。素食最健康的、最营养的。我吃素食,再一过年五十五年了。所以我答覆人家很简单,素食,清净心,你就能够健康长寿。
心地清净,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怎么会不自在?每天读经,跟佛菩萨为伴侣,怎么会不快乐?现在电视、广播、电影、戏剧、报章杂志,我有四十多年跟它们没有往来。所以有人问我,法师,这世间很多事情好像你都知道?是的,我是知道,我怎么知道的?有很多学佛的同学,他们看到了,发生什么大事,他来告诉我,我这么知道的。甚至於还有说,他们从报纸、杂志那一块小新闻剪下来,拿来给我看,我就看那么一小段;多半是属於灾难的,都是讲因果报应的。这个事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报章杂志公开,哪里是假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