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四八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四卷)  2005/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六段看起: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这十句,「云何善修习」是一直贯下来,贯了这十句,下面省略。要是把它念到完整的句子,云何善修习念觉分,云何善修习择法觉分,乃至於云何善修习空,云何善修习无相,云何善修习无愿,这样的句子大家就懂了。这段经文清凉大师注解不多,但是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修涅盘因」。在大段里面,这属於第五段。「七觉三空,十地品广说」。所以在此地只是把名目给我们说出来,前面就是七觉支,后面「空,无相,无愿」是三空,到下面经文「十地品」里面会有很详细的说明。但是我们现在距离十地品还相当的遥远,因此学习这段我们也要概略的说说。

  什么叫做七觉三空?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一个科目。三十七道品一共是有七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下面就是七觉支,八正道。所以七觉支也是大小乘教必须要学习的科目,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通常在大乘教里面,称它作助道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三十七助道品这是基本学习的科目。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不同的方法,修什么?总离不开这三十七个科目。

  三十七分做七段,我们现在一般讲法单元,七个单元,这是其中之一。这个单元里面有七个科目,第一个是念,『念觉分』,我们怎样学习念觉分?这很重要。在我们心情沉闷的时候,我们一般讲精神提不起来,念佛,静坐,我们不讲参禅,我们讲静坐。念佛堂里面,我想很多同学都见过,几乎念佛堂每天都会出现这个现象,有些人念著佛昏沉了,打瞌睡了;最容易发生的现象,在止静的时候。绕佛绕了几圈之后,大家坐下来止静的时候就有人睡著了,坐在那个地方睡著了,这个现象常常有,这叫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时候佛就教我们,就是要起这个念,我们要选择什么法门来对治,把自己的精神振奋起来。所以七觉支这七条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觉醒,你说它多重要!

  我们选择的方法,这是净宗方便,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念佛。念佛也有方法,当昏沉的时候怎么办?大声的念。你大声念会不会吵到别人?你把大众秩序扰乱也不好。所以一般选择,虽然是止静,他可以起来在当中拜佛,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昏沉打掉;或者是大众止静,你还是可以继续绕佛,用这种方法也行。现在科学仪器很发达,像随身听,我们把念佛堂念佛的佛号可以录下来,为什么?在念佛堂的时候,大家念佛的声调、音调都要一致,才不至於混乱,这是庄严道场。录下来之后,我们可以放在随身听里头,当昏沉的时候我们把声音开大,自己听得到,外面人听不到,不干扰别人,这也是个办法。这个办法在现在行,从前没有这些机器,没有法子。所以从前人选择只有拜佛、绕佛,不干扰别人,用这些方法。古大德教导我们,你就用下面「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你用这三种把你的昏沉打掉;择法、精进、喜,下面我们一条一条再介绍,用这个方法。

  另外一个现象叫掉举,就是心浮气躁,跟昏沉恰恰相反,心浮气躁,妄念纷飞。有很多人说,我不念佛、不静坐的时候没有妄念,这一静坐下来,不知道这妄念从哪里来的,怎么会这么多?吓得他怎么样?吓得他不敢静坐。这是错误的,一定要晓得,妄念不是静坐时候才有的,而是什么?静坐时候你才发现,没有静坐的时候就是这么多。因为你心念不集中,你就没有发现到,这想静下来之后,这才发现妄念这么多。我们一般在用功的时候,这两种毛病常常现前,一个是提不起精神,一个就是心浮气躁,妄念太多,佛经上叫掉举。在这种状况之下,你就可以用轻安、用定、用舍,用这三个觉支来对治。

  由此可知,七觉支是对治我们用功时候常常起的这两种烦恼,一个对治昏沉,一个对治掉举(就是心浮气躁)。功夫用得力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有这种情形,工作的时候,处事待人接物。昏沉,在日常生活当中,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比较少;心浮气躁,现在几乎普遍都见到,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你只要冷静观察,现在一般人急躁。也就能够体会到他的妄想多,分别执著多,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这是属於掉举,也就是他心定不下来。像在从前社会,无论是士农工商,一般所见到的人情绪都很稳定、温和,言语都缓慢,动作也缓慢。我们看看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看他教导他的子弟,他这个家书、家训写得太多了。由此可知,他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年轻人要学稳重,稳重从哪里学起?一切都缓慢,不要叫人看到急躁,无论遇到什么样艰难的问题,心地都是如如不动,这有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心浮气躁生烦恼,烦恼怎么能解决问题?烦恼只有把问题愈搞愈复杂,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知,七觉支的宗旨,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教我们要学稳重,思想、言语、动作。我这一生见到一个人,章嘉大师,这个人给人的印象,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论在什么时候你去看他,他都好像在入定,言语少,速度很慢,动作也少,也很缓慢。你跟他见面的时候,自自然然不敢放逸,他有那个摄受的力量,自然就会对他尊敬。我这一生只看到这么一个人,其他的两位老师跟他不一样,真正修行人。你们看到照片上他老人家穿的服装,一年四季都是那个样子,那个服装很厚,当然冬天没有问题,夏天他也是这样。

  有一年,台湾第一次发起印《大藏经》,是用日本《大正藏》做底本,台湾翻印,头一次翻印。佛教会一些人在台湾做全岛的宣传,希望大家认识《大藏经》,热烈的来支持、购买《大藏经》。因为这个书很大,成本很高,确实是不容易,就邀请章嘉大师带这个团环岛去介绍。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年轻的法师陪同,其中有一位年岁比大师轻的,大师那个时候差不多将近六十岁,他们只有四十多岁,看到章嘉大师穿那么多衣服,就问他:您老人家热不热?那是夏天,这些年轻法师都是拿著扇子,章嘉大师没有,就问他您老人家热不热?大师回答一句话很妙,「心净自然凉」。这些法师们听到,感觉到非常惭愧。这就是人家心地清净,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也不热。一般讲这是修行功夫,也就是说,你的心有没有到清净程度。

  永远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功夫得力的现象。昏沉跟掉举都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人对这个要特别的留意,为什么?有这两种现象障碍往生。在现前障碍你,不要说一心不乱,障碍你功夫成片,障碍你的悟门,你不能开悟。所以七觉支在修行来讲,它是很重要的一个科目,它能帮助你排除昏沉、掉举,使你真正得到定慧均等。定慧均等,那就是禅。念佛也是禅,它不用参究也不用观心,它用持名的方法,达到的效果跟禅定没有两样,所以佛在《大集经》上说念佛,特别是讲持名念佛,这是「无上深妙禅」,这是佛说出来的。离开禅,不是佛法,只要是佛法,我们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式学禅。这是「念」,正是宗门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一起,马上就觉。此地这个念就是觉,昏沉、掉举才起来,妄想、杂念才起来,立刻就觉悟,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第二个择,『择法』,择是选择,选择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简单的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在基本上来讲,你要把外面境界看清楚,你不能被这些迷了。《金刚经》在中国佛教经典里面,可以说知名度排在第一。佛教经典很多,很少有人能说得出来,但是大家都知道有一部《金刚经》。由此可知,《金刚经》在中国社会是多么受人欢迎。不但是学佛的人必读,不学佛的人,只要是读书的人,一生当中说他没有读过《金刚经》的,那太少太少,都曾经读过,为什么?开智慧的,帮助你择法的。所以你善能觉了、善能辨别这一切法当中,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佛将一切法给我们归纳六桩事情,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把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没有一法能超出其外。你晓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所以你才不会错误选择,把假的当作真的。本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相,大乘经佛常说「本来具足」,这是真的。但是众生很不幸,无始劫以来,一念无明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随顺外缘起无量无边的烦恼。诸位要晓得,无量无边烦恼就是无量无边智慧德相迷惑以后产生的现象。迷悟之体是一,迷悟的相不一样。我们讲性相,迷悟,性是一不是二,悟的是性,迷的也是性,性没有迷悟。但是迷了之后,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觉悟的相是一真法界,不一样。觉悟了,在《华严经》上讲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迷了的相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六道迷得深,四圣法界迷得浅,这要知道、要认识清楚。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被这些幻相(虚妄的相)欺骗,你执著这些虚妄的相,坚固不舍,这个错了。坚固不舍这些虚妄的相,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为什么你出不了轮回?生生世世,你出不了轮回,就是你对於这个虚妄的东西执著,你把它当真,错在这里;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知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教菩萨要把这四相放下,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分别都不可以。执著,这就变出六道轮回;分别,这变出十法界。所以离分别执著,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

  这个道理大乘教里头讲得太多太多。佛为什么千言万语,苦口叮咛?我们迷得深,虽然听佛讲经,这一下觉悟,像闪电一样放了一下光明,时间很短暂,离开讲堂,马上就迷了。佛知道这是众生的老毛病,这是众生的习气,怎么教?必须是千遍万遍、无数遍的提起,让这个经教长时期的薰习他,密集的薰习他,会产生作用。诸佛菩萨就是这么成就的,长时密集的薰习,觉悟了。我们学佛,你就知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功夫不能成就。统统讲薰习。世间人不是善薰习就是恶薰习,学佛的人不是佛法薰习就是世俗薰习。世俗薰习,那就是轮回的薰习;佛法的薰习,那就是涅盘的薰习,不一样。

  今天我们想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接受佛法的薰习是几个小时?我们接受世法的薰习是几个小时?到什么时候功夫才得力?给诸位说,每天要是能够做到二十个小时佛法薰习,四个小时世法薰习,你这一生肯定成就。怎么知道?我们从世尊当年在世教学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他带著这批学生,每天跟他们讲经说法、研究讨论,几乎都没有休息,他不累吗?在我们想像当中,他不会累,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他怎么会累?每天休息,中夜(中夜就是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睡眠。可是他们这些人是用打坐代替睡眠,我们一般人讲不倒单,他用入定。定,恢复体力,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比我们睡觉的效果还要殊胜。因为睡觉,昏沉,入定不昏沉。七觉支就是调整你入定,帮助你进入禅定的境界。禅定境界是定慧等持,定跟慧是平等。如果慧多於定就浮躁,定要是多於慧就昏沉,这是初学的人往往没有法子避免的两种现象。

  所以懂得选择法门,这个意思深广无际。在我们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现前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哪个法门比较适当。在今天这个环境之下,我们一般的根性,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也最快速,也最稳当、最殊胜,选择这个法门。选择之后,法门选择了,接著底下要选择老师。没有一个老师帮助你、指导你,法门选对了也很难成就,也不容易。我们一生能不能有成就,老师的关系太大!有了老师,还要选择同学,很重要。如果有老师没有同学,好比你走路,你一个人没有伴侣,你会走得很辛苦,同学互相切磋琢磨,菩提道上有伴。老师是指路的,不是陪你走路的,同学是陪你走路的,不一样,这不可以不知道。

  另外就是选择修学环境,每个人一生福报不相同,根性不相同,缘分不相同,所以都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果然是利根,那就方便多了,为什么?他淡薄,天性就柔和,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不论是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身心的平静,这是修道最好的条件。中人以上,中等根性以上,如果遇到好的老师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你能够听得懂,能理解,能依教奉行,这就好,能够把你中上根性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上根性,这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

  所以人生在世,有很多人问我,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问的人很多。我也是老老实实告诉他,我觉得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不是升官发财,不是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有地位、有权势,不是的,而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我们知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任何一个人有过去、有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造作一些善恶业自己虽然不知道,忘掉了,但是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在,没有断,它不但影响这一生,而且影响来世,这是个麻烦事情,不能不知道。这一世时间短,纵然活一百岁,一弹指就过了,有什么意义?可是来世的时间长,六道里头,哪一道都比人道的时间长,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可是有人要问,畜生的寿命没有人长,尤其像我们讲低级动物,它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所谓朝生暮死,很多,这怎么说法?佛给我们说,这些动物愚痴,畜生愚痴,所以它有坚固的执著,它执著那个身形就是它自己,於是怎么样?死了之后,投胎又是那一类,像蚂蚁,死了以后又做蚂蚁。佛经上有一段故事,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只树给孤独园,只树给孤独园那个时候有工程,释迦牟尼佛看到一窝蚂蚁,看了之后笑起来。旁边这些弟子就问佛,你看了蚂蚁有什么好笑?佛就说:这窝蚂蚁,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它还没有离蚂蚁身。不是说蚂蚁寿命那么长,七尊佛出世,这多长的时间!这蚂蚁死了之后还到这个窝里面又做小蚂蚁,生生世世都做蚂蚁,不知道脱离蚂蚁身,畜生道。

  佛这些话给我们很大的警惕,那就是三恶道不能去,进去很容易,出来非常困难。你说这些畜生道里面有没有佛菩萨的教诲?肯定有的,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哪个众生有感,他就到那里去应现、示现。可是它们有坚固的执著不能接受正法,那就好了,让它去受苦,受到什么时候它真正觉悟,佛才能帮上忙。畜生再能变成人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是那么很单纯的,这我们应当要晓得。

  所以择法不能不谨慎,这要智慧,没有智慧你就选错了。智慧,我们初学的人没有智慧,要依老师,依靠老师帮忙,智慧不开,不能离开老师。这是从前跟一个老师修学,什么时候毕业,你可以出师,从前叫出师,现在人叫毕业,什么时候能出师?你有智慧,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有能力辨别,老师会点头,你可以毕业了,没有这个能力毕不了业。所以有人跟老师跟一辈子,有人跟老师跟二、三十年,不一样。当然也有很聪明智慧的,时间短,三年、五年就离开老师。可是我们看到跟老师二、三十年,甚至於一辈子不离开老师的也比比皆是,怕走错路。

  『精进觉分』,精就是专一,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你才进步,所以加上精进。特别在修道,修道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如果连这个不能辨别,你的修行决定产生障碍。真正用功的人往往浪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没有利益的苦行,那很可惜。佛赞叹苦行,苦行能够帮助你戒定慧。如果这个苦行不能帮助你戒定慧,这个苦行,佛法讲无益的苦行,没有利益,这不能不懂。所以必须对於,我们现在的话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於人事物,对於世法、佛法,邪正、是非、善恶得有能力辨别,那你的精进就是觉不是迷。世间精进迷的也不少,我们要精进觉。这七个都是觉,要精进觉不可以精进迷,才能真正得受用。

  我们修净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成就,那是无比的殊胜。真的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遇的这一生,怎么样念佛才能往生?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情,其他事情统统不要紧。为什么?世间法里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儒家讲人的一生要立功、立德、立言,没错,是教你做好事,教你做好人,这在教育上一定要懂得。圣贤人教人,目的就是教你做好人,教你做个善人,绝对不是教你升官发财,不是的;不是教你得名闻利养,不是这个,为什么?升官发财是要有命,你没有那个命,求不到。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不要强求,这个道理要懂。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七觉分里面第四:

  【喜觉分。】

  这个『喜』非常重要,中国古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说喜是人生真正最好的养分,无论对於身体,对於容貌,对於精神,都是非常完善、完美。无论世法、佛法,凡是修学契入境界都会得到。欢喜,我们现在人所谓「成就感」,他学习的一样东西有了成就,特别是有了很可观的成绩拿出来,佛法讲法喜充满。儒家,你看《论语》第一句,第一句就说的这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喜觉分」,佛法称为法喜充满,他的精神怎么会不好!

  世间人,中年以上都很重视自己的健康,这是真的。中年以上什么叫福报?健康就是福。你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势,再富有,身体不健康,那不是福。我早年在台湾,台湾大家知道有个煤矿大王李建兴,我跟他很熟悉,晚年他得老人痴呆症,十几年睡在床上。那真是享福,每天三班护士侍候他,就是一口气不断,什么都不知道,家里的儿孙、亲人都不认识。这能算福报吗?这能算享福吗?

  他的二媳妇是虔诚的佛教徒,曾经问过我,怎样帮助她的公公?我说方法是有,你们家里人不会接受的。什么方法?佛法里讲得很清楚,修福,修福是布施供养,你们家里有的是财富,多做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谚语所谓「舍财消灾」。你看看你公公一年的医药费用要多少,你能把这些医药费用捐献出来,他老人家就会产生两个效果,一个他还有寿命,他慢慢就好起来,健康就恢复,舍财消灾;如果寿命没有了,他就早走了,走的时候大家都平安。家里老人长年生病,一家人都劳累。他寿命没有了,但是什么?他福报没有享尽,所以躺在那里享福,在那里花钱,他钱没有用完,就这么个道理。你要真正想通,你想想看一年需要花这么多钱,十年需要花多少,你把这个钱拿去做好事。可是家里人不信佛,只有她一个,讲不通。那讲不通,只好随他去,自己念佛,天天给他回向;除这个之外,帮不上忙。

  喜觉分很重要,无论是世法、是佛法,这个喜是正法不是邪法。读圣贤书得到法喜是正法,学佛得法喜是正法,这里头没有副作用。现在世间人天天去寻找喜乐,全都是负面的。现在过年接近,我们所听到,一般人(同学告诉我的)狂欢,狂欢是喜,不觉。他不是喜觉分,他是喜迷分,迷惑颠倒,不觉悟,这里头有副作用。狂欢里面造很多罪业,折福不是增福,这些我们不能不清楚。佛教导我们,昏沉的时候用这三法来对治。当我们浮躁的时候,下面有三个方法用来对治浮躁。第一个是轻安,「轻安觉分」。我们这个经上叫:

  【猗觉分。】

  诸位要知道『猗觉分』就是轻安觉分。这个字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猗」有婉顺的意思,有柔和的意思。在一般翻译里面都翻作轻安,意思都相同。断除身口粗重的烦恼,言语柔和,行为稳重,这样你自然就远离烦恼,显出柔和,远离粗暴。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同学包括我们自己本身时时刻刻要反省,为什么?这个毛病常犯,尤其是言语,言语的粗暴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到底什么原因?我们晓得烦恼习气造成的,从小没有学过圣贤教育,这不能怪我们。《无量寿经》佛说得很好,「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佛讲得好。

  我们脱离了圣贤教育至少有三代,不是短时间。三代,可以说把这桩事情忘得干干净净。我们今天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教没有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里面没有伦理道德,社会教育,那大家更清楚,这不用说了,所以养成这些毛病习气。现在学佛接受到圣贤教诲,接受之后,我们要认真学习,要认真的忏悔,改恶向善。一般宗教里面说,这才能得救。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人要能相信因果教育,这个人就有救,就能得度。你看看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他们的回头,从哪里回头?说实在话,都是从因果里头回头。

  在中国自古以来,教因果教育的就是城隍庙。我常常讲,支撑中国民族五千年而不堕落,没有在这个世间消失,靠什么?靠教育。三种教育,从小家教,父母表现的伦理教育,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父母对儿女的身教。父母都做到,小孩从小看著父母,上行下效,那个根扎得稳,他就学会了。学校教育,道德的教育,这是夫子提倡的(孔子提倡的)。孔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德行,道德教育,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文学放在最后。《弟子规》上讲,实在《弟子规》是夫子在《论语》里的一句话,行有余力,你才能学文。就是前面三桩你都做到,你可以学一些文艺;前面三个没做到,不行,前三个正事。第三是因果教育。

  所以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胡秋原先生跟我讲的,全世界老百姓,中国老百姓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我想想是有道理,为什么?自古以来就受这三种教育的薰陶。这三种教育非常普遍,你看每个县市都有祠堂,祠堂是教伦理,教孝悌;都有孔庙,孔庙是教道德,五伦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儒家教的是这些东西。城隍庙可不能轻视,城隍庙教因果。

  晚近,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就看清楚。他是我们佛门净土宗一代的祖师,一生当中几乎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儒、佛他也提倡,但是没有因果教育那么积极,这是什么原因?世界已经乱了,伦理的教育虽然好,要很长的时间,救急来不及了;佛法的教育好,也要长时间的薰陶,不能救急;救急只有因果。如果人人了解因果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我相信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会收敛,道理在此地。

  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的提倡三本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一生提倡这三本书,这三本是因果教育,大量的印送。可是这三本书都是文言文写的,现在大量的印送,人家看不懂。他老人家那个时候写的,那差不多是一百年以前,那个时候读书的人还读文言文,没有问题,可以能够流通。现在一般中文程度一落千丈,这三种书看不懂。我们想一想祖师这番苦心,这个苦心是救世,在中国来讲是挽救这个国家民族,让五千年传统文化不至於中断,要靠这个东西来救济。所以我们能够体会到祖师的苦心、用意,那在现在怎么样把因果教育普遍的来发扬?还是他的三本书,所以我就想现在最普遍的连续剧,我就在大声疾呼要把这三本书拍成连续剧。

  《了凡四训》连续剧二十集,大概明年二、三月间就可以推出来,电视台可以播放。接著还有六集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跟它合在一起,这样一共二十六集,好。下面接著我们要做的,《太上感应篇》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安士全书》它一共是四个部分,我们现在考虑《欲海回狂》是戒淫,《万善先资》是戒杀,《文昌帝君阴骘文》跟《感应篇》性质差不多。那里头因果报应的故事太多,能够把它用三十集拍出来,对全世界流通,这是印祖济世的弘愿。我们继承祖师的教诲,一定是全心全力来推动。

  除这个之外,我请江逸子老师画了一张地狱变相图,这很多同学你们都看过。这个地狱变相图是城隍庙里头,因果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阎王殿。我受这个教育,印象就非常深刻,影响一生,我知道它的好处。小时候,这都是十岁以前,母亲每年都会有几次到城隍庙烧香,带著我们兄弟到城隍庙烧香的时候,看阎王殿,告诉我们,干什么样的坏事,你看受什么样的果报,刀山、剑树、油鼎,印象非常深刻。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不敢害人,对学佛很大的帮助。一生当中,处事待人处处都是忍让,从来没有跟人家竞争过,都是让。可是很奇怪,愈让愈殊胜,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讲的「吃亏是福」,吃亏不是真吃亏,有后福,「难得糊涂」,这两句话很有道理。从我们这一生当中体验到,所以对於这些理论跟事实深信不疑。

  我现在不但是把这个介绍给我们同学,在许多场合当中,我还介绍到许许多多国际上的这些名流学者,我把这个东西介绍给他们。地狱变相图展开,他们都很欢喜,艺术品,有收藏的价值。现在我们把它做成光碟,这太方便,成本又很低,有文字又有解说。像过年期间,你们一家人看看这个光碟,看看《了凡四训》,真受利益,那叫大福报;使你身心安稳,跟一般这些娱乐决定不相同,这你真正受利益。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要得到轻安,那是真正的受用。下面一个是:

  【定觉分。】

  这个字,无论在佛法、在世法都很重视。儒家修学方法,最高指导的一部书是《大学》,《大学》是方法,《中庸》是理论。《大学》一开头「知止而后有定」,它很重视,说得很好。佛家没有说知止,但是佛法教人放下。知止跟放下说的不一样,意思相同。定是真心,定的反面是乱,乱就胡思乱想,那是妄心。怎样舍弃妄心,恢复到真心?真心生智慧,所以佛法这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才能够解决问题,定是其中的枢纽。我们持戒,持戒是为什么?持戒是为了帮助得定。戒就是放下,就是《大学》里头讲的知止,然后才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在佛法,这个「定」梵语称为三昧,三昧翻成中国的意思翻定,翻禅定,也翻作正受。三是正,昧就是受,从意思上翻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真心现前,妄心不是正常的享受,妄心里头杂念太多。什么人有正受?现在说是真正修行功夫得力的人有正受,他没有杂念,没有乱想,所以他的心是定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熟的时候,妄念不生,二六时中,都能够与佛号相应,念念当中就是一句佛号,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逆境他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正确的,这叫念佛三昧。这种正受是从念佛得来的。

  念佛三昧,在佛法里面讲是无比的殊胜,诸三昧中之王,比修其他的三昧容易,只要你肯念,念的时候放下万缘。放下万缘就是知止,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只有念佛三昧是真实的,你能够带得去的;其他的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带不去,带不去不是真的。带不去的,趁早放下,不要说等我临终时再放下,来不及,临终时未必肯放下。放不下,还是依旧去搞六道轮回。所以要在现前放下,不要再执著。而日子怎么过?随缘。随缘是最快乐的,不要攀缘。攀缘是我想怎样怎样,那是攀缘;随缘,没有自己的想法,随著大众,随著环境,没有一样不好,这怎么说?你统统不分别、不执著,就都好;有分别、有执著,就有好坏的境遇,没有好坏,那就没有一样不好,对修行都有很大的帮助。逆境里面学不瞋恚,逆境里头不生瞋恚,顺境里面不起贪爱,这都是修行。

  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我们就用这一句佛号息灭贪瞋痴,这个重要。凡圣的差别,圣人他没有贪瞋痴,他有戒定慧;凡夫没有戒定慧,只有贪瞋痴。贪瞋痴搞六道轮回;戒定慧,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念佛人要记住,世尊教导我们持戒念佛,经教里头教导我们,佛不在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怕受苦,我们受苦受难,这一生算什么?时间很短,应当要受苦。常常受苦,你对於这个世间不生贪恋。如果福报大,侍候的人多,你就不想离开世间,你会起贪心,你会生烦恼,所以生活清苦一点好。

  现在过年了,中国人重视旧历年,年夜饭,你看都是满满一桌十多个菜,我看有二十多个菜的。我们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最多六个菜,没讲究。三德六味,平常我们吃饭的时候,说老实话,三个菜就很好,最多不可以超过六个。我们供佛,供佛是三德六味,供佛少的三个菜,最多六个菜,我们要学佛,不要跟这些凡人学。现在国际上,我常常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会议那个宴席、国宴都是三个菜。我参加过布希总统的宴会,晚宴也是三个菜,三德六味。可是我们中国人的宴会菜比较多,不只三个,差不多,我在北京参加过人民大会堂正式的国宴,我陪同印尼的宗教团访问中国,好像有六、七道菜。这是学佛,现代的事应当要懂得。

  科学技术进步,资源比从前丰富多,所以饮食我们还是要节俭,坚持素食。素食对我们的健康有决定的利益,没有妨害。我初学佛的时候,很快我就选择素食,我学佛半年就吃长素。那个时候我还在工作,我的长官、朋友、同学看到我这个样子,他说你怎么这么迷信?学佛可以,吃素不行,营养不够。可是我依旧坚持。那个时候我也很小心,我每半年去检查一次身体,检查出来很正常,那我就坚持下去。大概是这样三年的时间,以后就成习惯了。我的素食五十四年,形象在此地,大家看到我也都很欢喜,不比吃肉的人身体差,反而比他们好,所以这形象度了不少人。很多国外的朋友:法师,你身体不错(听说我这么大年岁),你是怎么保养的?我告诉他,两个方法,一个是素食,一个是清净心。我说,我没有别的,生活简单,工作也简单,每天读经、教学;除这个之外,我没有操心的事情。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养生之道自然就在其中。所以心要定。

  世出世间做学问、修道要想有成就,你看《三字经》上教给我们的,这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训,「教之道,贵以专」,不能杂,学太多了,不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深入到一定的程度,那就是定。定能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他就旁通。古德说的话不错,「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修学,一个法门通了,所有法门都通。一经通,千经万论都通;一个法门通,八万四千法门都通了,这叫捷径。最忌讳的是你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智慧不开。常识丰富,智慧不开,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靠真实智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对於这桩事情了解最清楚的是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了解。这是定。最后一个:

  【舍觉分。】

  『舍』,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会后悔。舍就是放下,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缘的这些境界,一般讲人事境界、物质境界都是虚而不实。这是《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放得下。舍,不是说不要了,那你搞错了。有很多人听到我们讲放下,他听错了,他一心一意想学佛,工作也放下,辞职了,不要工作了,家也不要了。过了二、三个月,他写信给我,他说现在没有收入,生活成了问题,怎么办?佛在哪部经上教你不要家了,不要工作了?佛没有这样教人。佛教你舍,是把你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是这个,不是事。事要是放下了,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他就得入般涅盘,他为什么还要四十九年辛辛苦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不是多事吗?所以说事没放下。事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照做,心里头痕迹都不著,这叫「舍觉分」。你要是统统舍掉,舍,你不觉,你还是迷;舍要觉,舍不可以迷,这个道理要懂。

  如果是在家,好好的学佛。所以我们这些年来极力提倡《弟子规》,提倡《十善业道》,这是什么?做人的根本,修行的根本。根本没有,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你这个房子怎么能盖得成功?而且佛法是师道,这一定要懂得,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他怎么会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人,没有不孝顺父母。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孝道的养成是家教。所以教育的根本是家庭,没有家教,其他教育都没有根,很难有成就。

  今天科学技术发达,这些科学家们没有孝悌忠信的家教,发明这些东西,伤害人的,给人带来的是恐惧。这一次吉隆坡的国际和平会议,就有很多人在呼吁,希望科学家不要再发明大杀伤的武器,不要发明这些东西,多多的把科学技术应当用在人民生活福利这方面,这就好了,不要搞这些战争的武器。那么看看科学家们能不能接受?如果科学家从小都受过孝亲尊师伦理道德的教育,他决定不敢。在中国有例子,中国古书里头记载,在汉朝时候就有人搞这些科学技术。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可是他们在临死之前把那些技术全部毁灭,不留给后人。有人觉得他们很自私,好东西不肯传人。不是的,他们看得很远,这些东西如果在一个没有伦理道德的人手上,带给社会、带给世间是灾难,不是好事情,所以宁愿把它毁掉,不传后世。这就是对历史负责任,对后代负责任,这是伦理道德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我们不能不知道。七觉分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后面它还有三空,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