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五卷) 2005/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长行的第二段,这都是智首菩萨的提问,总共有二十个云何。前面第一个是「总问其果」,后面十段,每一段用一个「云何」,下面都省略了,所以长行就有十段。总的是十一段,后面别明说十段,我们还是算总的段数,好讲,总的来说这是第二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这一段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在五果里面是属於异熟果,也是有十个问题。十,在《华严》代表无尽,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数字看。要把它看作圆满,究竟圆满而没有缺陷,是这个意思,十代表这个意思。同学们我相信《弥陀经》念得很熟,《弥陀经》上用七表法,七也是代表圆满。七的说法是东南西北,这是四,上方、下方,这就是六,还有一个中间,当中,它也是代表圆满。所以,七跟十的意思没有差别,总是代表圆满就是了。清凉大师在《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还是看他的解释。我们契入《华严》,清凉大师跟李长者这两位大德陪著我们做导游,两个很好导游。
「十事(这十桩事),瑜伽具释」,《瑜伽师地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第一个「常生中国有佛法处」。这就是第一个问题,『云何得生处具足』,答这个问题。这个地方讲的中国,不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千万不要搞错了。这个中国它的对面叫边地,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个中国就是文化水平很高的都会,是这个意思。尤其这里面特别一定要具足佛法,如果这个地方没有佛法,就叫边地,就不叫中国。经论里面,诸位将来看到「生中国」,千万不要误会。
佛教传到中国有两千年了。汉明帝永平十年,皇上派使节到西域,把两位高僧大德,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德请到中国来,这是僧宝。他们带著佛像、带著佛经,所以是三宝具足,佛法僧三宝正式传到中国,而为中国朝野欢喜接受。这里面历史上有记载,相传是明帝梦到,他作个梦很奇怪,梦到人全身是金色的,从西方而来,放很大的光明。第二天,他就把他作梦的事情给这些大臣说了。其中就有一位常识非常丰富,他说皇上你梦到的金人可能就是西域所谓的佛陀。於是皇上很有兴趣,就派两个使节到西域去看看,如果有,就把他请到中国来。是这么一个因缘,佛教传到中国来了。
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文化的基础非常适合於佛教的生长。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师道,我们讲佛教不是说宗教,是佛陀的教诲,或者说是佛陀的教育;就如同我们讲孔教,是孔老夫子、孟夫子的教育。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它是教学,这个我们必定要把它辨别清楚。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教育里面讲孝道,这是核心。从前读书人都知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为什么讲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大概四千年,往上还有,在中国有历史的时候,应该差不多接近五千年。为什么我们谈到教育就讲尧舜?尧舜的时代,政府才正式设立主管教学的官员,就像现在我们讲的教育部。政府有这么一个机构专门管教育,这是尧舜时代才有的。以前呢?以前有教育,但是政府没有设立主管官来负这个责任,以前的教育都是家教。
所以外国人讲,中国,世界四大古文明,其他三个都没落了,中国还存在。什么原因?他说可能是中国人注重家庭教育,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一点都没错。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家教,没有人不重视家庭教育,人人都懂得,家家都知道。所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不是从尧舜才开始,但是尧舜设立司徒,那是官的名字,主管教育的。教的是什么?教的是伦理道德,一直到清朝末年,四千多年,中国传统的教学没有中断过。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国,清朝满洲人入主中国,都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在清朝,清朝开国的几个帝王,把伦理道德的教育发扬光大,所以对於清朝能够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年,不是没有道理。如果不是末代这些帝王疏忽这个教育,不像从前他们这些祖先那么样的重视,国势就衰了,最后国家就亡了。
这些历史的教训,我们冷眼观察,就知道传统教育非常重要。政权给别人拿去没有关系,只要传统教育在,中国这个国家民族就存在。如果我们传统教育没有了,那就真的四大古文明最后一个也没有了,在这个地球上也消失了,变成历史,这就非常的可惜。现在我们看,纵然我们中国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是很重视,可是我们的邻居,现在最重视的是韩国,做得最有成就。在海外,我细细观察,英国、德国这些国家他们汉学的学者不简单。我去访问的时候,跟我见了面,普通话讲得很好,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我们不需要翻译。而对於中国汉学的典籍确实他能够深入,其他国家虽然也有研究汉学的,还是他们强,他们真正认识,真正懂得,对汉学有浓厚的兴趣。这也难怪汤恩比博士是英国的历史哲学家,居然说得出来,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真的通!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对汉学研究不错。可是我们在伦敦发现,真正对於汉学研究的,不是这两个学校,是伦敦大学。没有这两个大学出名,但是汉学确实他们是领先各国,很值得我们佩服。我到伦敦大学参观他们的图书馆,看到他们收藏中国的古籍,我看了不少。图书馆负责人员告诉我,有一批古籍,也有相当大的数量,年代太久了,这个书本再翻动的话就破损了,他们也很担忧。我看了之后,中国人的方法是裱褙,就像裱画一样,后面托一张薄薄的棉纸,这个书至少可以又保存五百年以上。我告诉他们,我说你们有多少这些书籍,把它做成目录,有多少册,每一册多少页,送到中国来裱褙。我们也有义务协助他,文化的宝藏是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希望在学校里面有人研究,有人把它发扬光大,「为古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这个中国就是文化水平高,有佛陀教育的处所,称之为中国。要生到这个地方,你才有机会接触到佛法。实在讲,认识佛法非常不容易,我自己从小受了学校教育之后,连课本里面(小学课本里面)都说佛教是迷信。孙中山先生到寺庙里面,把佛像打坏,我们教科书上都有,迷信,破除迷信,这个观念非常深刻。末世的佛教,讲经说法、懂得佛教的人太少了,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到,一直都以为它是迷信。到寺庙里面去观光旅游,那是有的,看看古代佛教留下来的遗迹,道场都是建筑在山明水秀之处。我们都把它当作观光旅游的一个点来看待,没有重视它的文化。
五十年多年前,五十四年了,我在台湾认识了方东美先生,那时候二十六岁,我跟他学哲学。非常难得,他抽出时间为我讲了一套哲学概论,从西方讲到东方,最后讲到印度,最后一个单元讲到佛经哲学。我感到非常惊讶,佛经是迷信,怎么会是哲学?他说:你不懂。他说:佛经哲学才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几句话当时我听了非常震撼!我当时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您老人家怎么会知道的,他跟谁学的?
於是他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中央大学那个时候在重庆。有一段时期他生病,朋友就建议他到峨嵋山去修养,峨嵋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我曾经去过。他在山上,尤其是那时候交通、通讯非常不方便,山上没有报纸,也没杂志,除了佛经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养病,方先生每天找些文字来看看,就看佛经。愈看愈有味道,从此之后他跟佛经就结了缘,可以说一生没有间断。对经典的熟悉,许许多多的经文重要的段落他都能够背诵,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佛门里面讲经说法的大和尚,讲到佛经没有他熟,他看得太多了,天天看,天天读。所以他告诉我,他说你要学佛,不要到寺庙去,不要找那些和尚。我说:那到哪里去?在经典里面,真正佛教在经典里面。这个话在那个时代说,一点都不错。我是这样的因缘接触佛经,最初接触佛经,态度就是方先生教的,受他的影响很大。到寺院不知道拜佛,恭敬心是有,不懂这些礼节。到寺庙里面,就问你们有没有藏经楼?有,图书馆。寺庙里头有没有《藏经》?台北的善导寺,它里面有个太虚图书馆,纪念太虚大师的,那时候几位住持都是太虚大师的学生,收藏有不少的佛书。我们看了很欢喜,星期假日都到太虚图书馆看佛经。因为那时候的经典流通量很少,外面买不到,所以好的、重要的东西,只有自己手抄。老师跟我们说的,哪些经典你能看的,去抄,抄经去,我还抄过不少。从这个地方入门,这就是有佛法处称之为中国。
第二,「种族尊贵,非下贱等」。『种族具足』。第一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生在这个地方,有佛教文化,你有机会接触得到。「种族具足」,对於修学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於自己修学,以及教化别人,这是很好的一个背景。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的示现,他是王族,他本身是王子,父亲是个国王。而且他是长子,该他继承王位,这是世间人真叫梦寐以求。世间人哪个不求富贵?还有什么比富贵更好的?释迦牟尼佛知道,有比富贵更好的,所以他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他去学佛。这个总有道理,他不是贫贱,没有衣穿,没有饭吃,逼不得已跑到佛门里面,求个安定的生活。不是!世间法里面,他什么都不缺乏,为什么要搞这一行?
我们从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大藏经》上有《释迦方志》、《释迦谱》。我们读了之后才晓得,释迦牟尼佛慈悲至极,看到世人生活太苦,所谓是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烦恼太多。这些问题在人生来讲是大问题,确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治没有办法,军事也没有办法。释迦牟尼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确实他是个很好的将军,很好的元帅,不干这个。今天讲工商科技,都不能解决,唯一能够解决,真正帮上忙的,只有圣贤教育。所以他十九岁离开家庭,寻师访友,到处去参学。
古印度用现在的话讲,多少学者、专家,释迦牟尼都去亲近过,都去拜访过。感到他们所学不究竟、不圆满,最后回到恒河旁边,菩提树下去静坐,修定。定中开悟了,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悟的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也是佛教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可以把宇宙人生真相统统包括。觉悟之后,他不回国去做国王,从事於教学工作,以身作则,他所讲的他统统做到了。他教人看破,他真看破;他教人放下,他真放下。
《般若经》上所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没有人向他请教的时候,他心像止水一样,一念不生,这是根本智,无知。有人向他请教,无论什么问题你去问他,对答如流,从来不需要加以思考的,你问,直接就跟你解答,智慧现前。三十岁觉悟之后,就从事於教学,带著一批学生在印度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历史上称为五印度,北印度、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还有中间。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旅行都是走路,没有代步的工具,足迹遍五印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王族能够舍弃王位来做这个工作,当然一般人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身分、地位,没有怀疑。提倡平等,古印度是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很严格,所谓婆罗门、刹帝利,这是贵族,平民、奴隶,阶级很严。他老人家提倡平等,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关怀,平等的学习。
学生多了,我们称它为僧团,为僧团制定「六和敬」,大家一定共同遵守的规矩,六和敬。「见和同解」,我们今天讲,首先要建立共识,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要很接近,这个太重要了。第二个,「戒和同修」,要守法,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十戒、威仪,一定要遵守的。这样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跟他学习的人愈来愈多,你看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印度古时候是宗教之国,无论哪个宗教的信徒,你来跟他学,他都非常乐意来教你。并不劝导你改变宗教信仰,没有,你在佛经上看不到。你是婆罗门教,你还是信仰婆罗门教,你只是跟他求智慧,求学问。而且他对於所有宗教都尊重,都没有批评,难得!所以种族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影响力。
但是也不一定,譬如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就不是贵族,他是平民。而且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做粗活出身的。他做什么工作?《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他卖柴,樵夫。每天上山砍柴,够一个分量了,挑下山,挑到城镇人多的地方到那边去卖。这个行业非常辛苦,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读小学住在福建,福建闽北建瓯,建瓯是个大城市。那时候每一家燃烧的,那时候没有煤,都是烧柴火,这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是买柴,一个是买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所以有很多人在河边挑水,挑到城市来卖,一担水几毛钱,一担柴也是几毛钱,很便宜。他卖了柴,拿到钱,买一点米,买一点粮食,回家去养他的老母亲。
他的成就,缘不一样,得到五祖的赏识,把衣钵传给他。传给他他只有二十四岁,所以一班人不服,到处去找他,想把衣钵夺回来,他哪有资格!他不得已,跑到猎人队里面躲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后,这个事情就平淡下去了,找他的人,时间长了找不到就算了。缘成熟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那时候在岭南(就是广东这个地区)是一位高僧大德;通宗通教、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对他景仰的人太多了。印宗法师了不起,印宗法师见到六祖没有嫉妒心,如果要有嫉妒、陷害,那六祖就完了,遇到真正了不起的人。印宗法师问明白了,惠能大师要求出家,他就给他剃度,剃度之后,反过头来拜他为师。这我讲水涨船高,印宗法师把他抬举起来,他一下就出名了。印宗大和尚拜他做师父,这还得了吗?这是何等人物!缘不同。六祖要遇不到印宗法师,可能一生没人知道他,缘关系太大了。
现在这个社会也讲求出身,种族,但是跟从前的观念不一样。现在一般人重视学历,在中国、在外国都一样。你出家了,你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毕业,或者拿到硕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你出家自然就不一样。你讲经说法,大家对你会尊重,你有那么高的学位!所以现在有不少年轻的出家人,到学校去读书,目的就是拿学位。正不正确?有没有这个必要?说实在话,没有必要。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守传统,你在经教里头功夫下得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十年、二十年,你变成专家了。虽然没有学历,可是我在这一门下的功夫比你深得多,这不能否认的。你提出的问题,我能给你解答;我提出的问题,你答覆不了,这都是事实。
所以我常常给年轻的法师们说,我们已经有这个机缘,得人身,闻佛法。一定要在大乘经教里面选择一门,一门深入,自己可以契入境界,然后可以教化别人。不要去求名闻利养,中国古人讲「实至名归」,人家自自然然会尊重你。尤其你有表达的机会,你天天讲经,天天上讲台,听众里面不乏有博士、有硕士,有很多名流、学者、专家在下面听。我常说我就是个好榜样,我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就失学,所以这一生学习很辛苦,难得遇到几位好的老师,热心教导。我那时候是贫贱到极处,老师热心教导,不收学费,我非常的感恩。学成之后,一直在讲台,讲台就是我学习的场所,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决定不敢轻慢,教学相长。这样把自己的德行、学问,不断向上提升。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把第二段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上面一节,我们讲到『种族具足』,这些都会产生影响力。它的影响因缘很复杂,如果总的一句话来说,因缘具足。因缘就包括太多了,这些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所以,家族它能够让大众、让后人生起信心。
第三,「生信向三宝修善之家,非外道等家」,这『家具足』,这都是缘分。可是也不一定,譬如我自己这一条就没有。我的父母,我们家族,对佛法没有信仰。母亲虽然年节、忌日会到寺庙、神庙去烧烧香,都是属於迷信。求保平安,求佛求神保平安,保佑升官发财,都这么个观念,这属於迷信。一个能够生在信向三宝修善之家,他的基础一定非常好,这是我们可以想像到的。从小就受到佛法的薰陶,这个缘太殊胜了,很不容易遇到。我们这一生当中,我说我自己,如果不遇到方东美先生,什么人劝我学佛,我都不会接受。自己心目当中最景仰、最尊重的一位长者,这个话是从他口里说的,让我们具足信心。
我们在世间学业虽然没有完成,可是这是另外一种学问,方先生介绍,我对於佛法不怀疑了。知道这确实如老师所说,是哲学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个享受别人不知道,读儒书的人能够体会到少分,所谓孔颜之乐。《论语》开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这个三句来形容学佛之乐,你才真正体会到少分,真乐,这是享受。这个享受不是钱财,不是财富,不是地位,不是权势,是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我选择这个行业,就是出家,也不是我自己选择的,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他老人家苦口婆心的劝我,「不要搞别的,你不是搞其他行业的材料,好好的学佛,弘法利生」。我对老师非常尊重,很听话,是好学生,他老人家给我选择,我就确定走这条路。
这条路古德说得很好,「弘法是家务」,我们的家务事情,自己的事情就是依教修行,弘法利生,这是我们自己本分事情。我这一生做到了,除这桩事情之外,我任何事情都没有去留意。所以到现在这个年龄,我没有道场,我没有精舍。我住是住别人的地方,所有权是别人的,我说我有使用权,我无需要所有权,很自在。没有徒众,虽然天天教学,也没有学生,居然有许多人说是我的徒众,说是我的学生,那是他说的,不是我说的,这个一定要懂!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时间久了,不知不觉渐渐就契入,真乐!烦恼少,智慧长,妄想分别愈来愈少,每天想的是什么?想的是经文、经教,佛怎么说,我应该怎么学,我应该怎么样帮助别人学,想的是这些事情,非常的单纯。几十年虽然住在都市,实际上就是古人讲的隐居,隐居在都市。都市里面的事情多,一概不知道,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不听广播,所以每天天下太平。
发生什么大事了,有些信徒他们会把这消息告诉我,所以我也能懂得一些,知道一些。自己从来不接触,这样子心才能定得下来,定生慧,慧能解决问题。所以在一九九八年我到新加坡,缘也很殊胜,有一次偶然之间,我跟李木源居士说,世界要想和平,一定要派系不再对立,种族能够化解歧视,宗教和睦相处,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但是三大问题,从宗教下手比较容易,为什么?凡是宗教徒他都相信神,他有个中心,把这个中心点抓到,神爱世人,佛家大慈大悲。什么是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说可以把宗教团结起来。他听了很有兴趣,主动给我联系,联系新加坡九个宗教,太好了。我就抽出一点时间,他陪著我一家一家去拜访,交朋友,到最后这九个宗教变成一家人。新加坡那个时候的总统王鼎昌先生,看到非常欢喜,我跟王鼎昌夫妇见过几次面,他对我们的做法很赞叹。
在这个小地方做了三年,办了三次温馨晚宴,各个宗教一起来过年。第一次是一九九九年,三千八百人参加,第二年西元二000年,有七、八千人参加,第三次二00一年,估计会超过一万人。因为最后一次是新加坡总理做我们的贵宾,这是国家领导人,所以保安就多了,就谨慎了。而且也跟我们说,希望我们人数不要太多,所以我们就订了五千人,而实际那天出席将近八千人,做得很成功。附近这几个国家都有代表来参加,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好几个国家主管宗教的,或者是宗教里面有声望、有地位的这些大德们。所以,朋友愈交愈多,也是这么个因缘,我跟南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离开新加坡,澳洲政府给我特别的签证,非常礼遇。在澳洲有这个缘分,帮助他们团结宗教,团结族群。澳洲政府这些事情,政府设立有专门机构「多元文化部」主管这些事情。执行是让学校,由大学来执行,这个好,非常之好。因为学校不偏於哪个宗教,决定是站在中立的,对每个宗教都好。所以跟高等教育就接触了,有机缘跟这些学校教授团举行两次座谈会,没想到学校就赠送我荣誉博士,请我担任学校教授。我跟诸位说,我初中毕业,虽然学校学历很低,我在佛学上五十年的功夫。我教学,讲经教学,那一年好像是四十三年,讲经教学四十三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摆在面前。我们在教授团里面举行座谈,教授所提出的问题,我都能够一一的给他解答。凭什么?佛法,佛法确实是圆满的智慧。可惜我们自己还没有达到圆满,学了这么多年,没有大智慧,开了点小智慧,这小智慧也挺管用。所以真正有实学,别人不会轻视。
尤其是现在,科技发达,媒体发达,我们今天讲经教学,利用网际网路,利用卫星电视,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接收。这个影响的面跟从前确实不一样,很短的时间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一生不建寺庙,寺庙的影响力不大。我知道卫星电视、网际网路的影响大,我以这个为道场,租借地方都可以,不必自己要有道场。每天孜孜不倦,认真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帮助别人学佛。学佛总不外乎帮助人回头是岸,帮助人断恶修善,帮助人破迷开悟,终极的目的是帮助他转凡成圣。你说这种事业多有意义,多有价值,多么快乐!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缘也不是很容易得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佛家讲缘是讲得非常正确,讲得教人不能不五体投地,都在缘上。
这一句在现代的社会,纵然是生在外道之家,他要有缘遇到佛法,他会改变,从其他宗教里头转过来学佛的很多,我就遇到不少。我遇到的时候,总是以正法劝他,不要改变你宗教信仰,那是错误的,你来学佛是正确的。为什么?佛是你的老师。譬如你是个天主教徒,你信仰天主,上帝是你的主,是你的父。你跟释迦牟尼佛学,释迦牟尼佛是老师,老师跟我的父母不冲突。那你说我要放弃父母,不要父母,来跟老师,释迦牟尼佛不收你。为什么?你不孝!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不孝父母,释迦牟尼佛怎么会收你?这个要知道。在佛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你看婆罗门、瑜伽、数论,古印度很多这些宗教徒,宗教里面的学者、领导人都向释迦牟尼佛求教,这是教育。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他学在我们前,我们在后,我们是前后同学,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跟宗教不一样。
宗教里头有神,有唯一的真神,唯一的真主,人不能够作真主,不能够作神。佛教里头所有一切人都可以作佛,为什么?佛是佛教里面一个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叫佛陀。就好像现在学校,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博士学位你好好的读你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才讲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这个话说得没错,这个要懂,不要产生误会。任何宗教徒能不能学佛?能学佛。所以我跟许许多多宗教处得非常好,关系很好,道理、事实真相通达明了,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读这段经文,想到总在遇缘不同,这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他讲的虽然是念佛往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可以用他这句话,每个人一生的缘分也都在遇缘不同。遇的缘殊胜,你就会很有成就;遇的缘不殊胜,或者遇到的是不善的缘,就可能把你诱导走上不善的路,造作无量无边罪业,那就可惜了。所以我们要惜缘,要珍惜缘分。
第四句,『色具足』。「形色端严,非丑陋等」,形是我们的形状,色是我们的态度,和颜悦色,端庄、严肃,让人敬爱。这在个人修行没有关系,在弘法里头占便宜,因为形色端严给人有好感,你的法缘就殊胜。可是形色端严怎么来的?这个要知道,你千万不要去搞美容,搞美容、搞化妆那你就错了,后果就苦不堪言。为什么?破坏你的自然生态环境。你的身体、你的容貌,是父母生下来就是这样的,能不能改?能!用什么方法改?佛说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能懂这个道理你就能改。所以你看学佛的人,有些人很明显的,他的相貌改变了,原来相貌丑陋,现在的相貌非常庄严。那是什么?功夫。原来相貌为什么不好?贪瞋痴慢太重,贪瞋痴是烦恼,满心里面都是烦恼,相貌怎么会好?学佛之后,把贪瞋痴舍掉了,勤修戒定慧,他的形色当然会改变。人愈慈悲,你看他的相就是慈悲相;愈柔和,他相是柔和的相。
佛教人修六度、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个相貌怎么会不好?当然会好,相貌好,体质也会好。没学佛的时候多病,学佛时候烦恼轻,智慧长,身体也好了,毛病也都没有了,这些才叫真实功夫。如果相貌不好,接引大众在法缘就有障碍,人家一看相貌不好,不愿意接近你。所以菩萨成佛,菩萨修行成佛,经上佛告诉我们,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专门修福报。为什么?福报能够接引众生,福报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讲形色端严。佛、菩萨相貌都非常好,心地好,心善、思惟善,言语、行为善,没有一样不善,相随心转,就变得非常善良。人跟他亲近,自自然然就像有一股引力一样吸引住,善与善相感应。所以不可以用外科手术,不可以求这些什么灵异的单方,那都是假的。记住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善良;体质清净就少病,心地善良,你面貌就善良。用这个方法好,改造自己的命运。
第五,「具丈夫相」。『相具足』,下面说「诸根不缺」,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在弘法利生上,你得到很多的方便。虽然如此,诸根不具足的人也有成就的,比较少。盲,眼睛瞎了,他看不到,读经他没办法,他看不到;聋,他听不见;哑,他有疑问他问不出来,这都是障碍,这都叫诸根有缺陷。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都没有缺陷,这个相好。认真修行,你这六根愈来愈健康,愈来愈殊胜。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八十多岁,牙齿掉了,他还长了两颗牙齿,不可思议!他是九十七岁往生的,他牙齿一个都没掉,这是得力於修行;他能活那么长寿,也是得力於修持。如果从一般看相的来说,他下巴地阁不长,人中还可以,下巴没有,在看相的这都是短命,很难过六十岁。他活到九十七岁,也就是真正改造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学佛,你会懂得很多东西,都能够应用在生活上,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生会过得很幸福,很快乐,来生更圆满;来生是果报,这一生是花报。
第六句是『念具足』。「正念不忘,亦宿念现前」,他的宿念,就是过去生中,过去生中所念的都是正念。这一生当中缘非常殊胜,从小就遇到,生在很好的家庭,父母、家庭都学佛。从小就接受佛法薰陶,把过去生中的善根引发出来,格外的聪明,格外的有智慧。从这些地方我们也明了,宿世的善根有,不是多数,很少数;大多数众生宿世都造恶业,因此恶习气很重,恶念很强。从哪些地方看?从我们讲经的时候看,我们讲课的时候看,你看有很多听众在专心听课的时候,把他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他受到感动,痛哭流涕,忏悔,这你就看出来了。但是怎么样?忏悔是忏悔,过个一、二天老毛病又发了,
这是什么原因?你就晓得,过去生中不善的习气太重,所以他没有办法。他很想改,改不了,很想学,总是有差别的因缘障碍他,这都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如果不是勇猛精进,每天都在学习,锲而不舍,肯定也会被恶习所染。所以有很多同学来问我,你怎么保持住不会受外面环境污染?我回答他只一句话,天天读经,天天讲经,你就不会了。天天读经,天天亲近佛菩萨;天天讲经,你天天要做准备,你要不预备,你上台你下不了台,你就难看,这是真的。这是督促自己最好的方法,你说老师督促,父母督促,都有办法欺骗,投机取巧。听众来督促,那么多学生跟你学的来督促,你就没有办法欺骗,不能不认真准备。
每天思想都在道上,都在正念上,邪念虽然有,起不来,邪念没有缘,正念的缘非常具足。佛教的经论太多了,一生讲不完,我们这部《华严经》,用现在这个进度,还要讲多少年?至少十年以上。我们今天才讲十分之一,已经讲了三千多个小时,十分之一。所以后面至少是十年,十年如一日,念念都在「大方广佛华严」,你怎么会学坏?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在现在末法时期,外面有强大的诱惑,如何能够保持自己不受诱惑,这是最好的方法。我自己这一生得力於这个,如果不讲经的话,不受外面境界诱惑太难了,不太可能,把持不住。
第七句,『慧具足』。「慧悟高明,善解世法」,世是世间法,正是像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说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能解决社会问题,善解世法。为什么?智慧开了。世人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都凭著自己以往的经验在猜测,猜测怎么会猜得到?科学家虽然依据逻辑的方法来探讨,也得不到正确答案。什么原因?从前方老师告诉我的,向上一著,逻辑用不上,超越了。逻辑、因明、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它也有一定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统统用不上。方老师讲大乘佛法超越了。这些方法,佛在当年也常用,用在哪里?小乘教,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用得上,那些菩萨摩诃萨就用不上。你说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那就超越了。
所以世间法,无论产生什么样复杂、困难的问题,遇到真实智慧自然就化解了,善解世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一切众生化解灾难,天灾人祸无非恶业感召。离开恶业,哪有这些事情?有很多人不相信,你说人祸,我们人心回心向善,也许他还能相信。天然灾害地震、飓风、海啸、火山爆发,地壳产生变化,这与我们人造善不善有什么关系?大家都这个说法。佛经上说有关系,我们一般人不承认,特别学科学的人。佛在经上讲的这个,在科学里头找不到根据,找不到证据。
所以这些年来,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结晶的实验,同学们从网路上看到这个讯息,下载下来给我看,我看到非常欢喜。为什么?科学证明人的意念能改变外面的环境,我们一念善,水结晶呈现的非常之美丽;我们的心不善,它的反应非常丑陋。水是矿物,不是生物。从这个实验我们就肯定了,正如佛经所说的,整个宇宙是有机体,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大乘教里面,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法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性所变的。法性这是真性,它的本能有见闻觉知,有色声香味,见闻觉知是它的性,色声香味是它的相,法性、法相,整个宇宙是活的。
所以我鼓励江本博士再努力!你现在才只是把见闻觉知发现,它有见闻觉知,矿物有见闻觉知。发现了它有色相,它还有音声,它还有香,它还有味,你还没发现,好好继续努力,我们也交了好朋友。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长行的第二段,这都是智首菩萨的提问,总共有二十个云何。前面第一个是「总问其果」,后面十段,每一段用一个「云何」,下面都省略了,所以长行就有十段。总的是十一段,后面别明说十段,我们还是算总的段数,好讲,总的来说这是第二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这一段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在五果里面是属於异熟果,也是有十个问题。十,在《华严》代表无尽,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数字看。要把它看作圆满,究竟圆满而没有缺陷,是这个意思,十代表这个意思。同学们我相信《弥陀经》念得很熟,《弥陀经》上用七表法,七也是代表圆满。七的说法是东南西北,这是四,上方、下方,这就是六,还有一个中间,当中,它也是代表圆满。所以,七跟十的意思没有差别,总是代表圆满就是了。清凉大师在《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还是看他的解释。我们契入《华严》,清凉大师跟李长者这两位大德陪著我们做导游,两个很好导游。
「十事(这十桩事),瑜伽具释」,《瑜伽师地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第一个「常生中国有佛法处」。这就是第一个问题,『云何得生处具足』,答这个问题。这个地方讲的中国,不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千万不要搞错了。这个中国它的对面叫边地,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个中国就是文化水平很高的都会,是这个意思。尤其这里面特别一定要具足佛法,如果这个地方没有佛法,就叫边地,就不叫中国。经论里面,诸位将来看到「生中国」,千万不要误会。
佛教传到中国有两千年了。汉明帝永平十年,皇上派使节到西域,把两位高僧大德,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德请到中国来,这是僧宝。他们带著佛像、带著佛经,所以是三宝具足,佛法僧三宝正式传到中国,而为中国朝野欢喜接受。这里面历史上有记载,相传是明帝梦到,他作个梦很奇怪,梦到人全身是金色的,从西方而来,放很大的光明。第二天,他就把他作梦的事情给这些大臣说了。其中就有一位常识非常丰富,他说皇上你梦到的金人可能就是西域所谓的佛陀。於是皇上很有兴趣,就派两个使节到西域去看看,如果有,就把他请到中国来。是这么一个因缘,佛教传到中国来了。
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文化的基础非常适合於佛教的生长。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师道,我们讲佛教不是说宗教,是佛陀的教诲,或者说是佛陀的教育;就如同我们讲孔教,是孔老夫子、孟夫子的教育。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它是教学,这个我们必定要把它辨别清楚。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教育里面讲孝道,这是核心。从前读书人都知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为什么讲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大概四千年,往上还有,在中国有历史的时候,应该差不多接近五千年。为什么我们谈到教育就讲尧舜?尧舜的时代,政府才正式设立主管教学的官员,就像现在我们讲的教育部。政府有这么一个机构专门管教育,这是尧舜时代才有的。以前呢?以前有教育,但是政府没有设立主管官来负这个责任,以前的教育都是家教。
所以外国人讲,中国,世界四大古文明,其他三个都没落了,中国还存在。什么原因?他说可能是中国人注重家庭教育,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一点都没错。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家教,没有人不重视家庭教育,人人都懂得,家家都知道。所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不是从尧舜才开始,但是尧舜设立司徒,那是官的名字,主管教育的。教的是什么?教的是伦理道德,一直到清朝末年,四千多年,中国传统的教学没有中断过。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国,清朝满洲人入主中国,都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在清朝,清朝开国的几个帝王,把伦理道德的教育发扬光大,所以对於清朝能够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年,不是没有道理。如果不是末代这些帝王疏忽这个教育,不像从前他们这些祖先那么样的重视,国势就衰了,最后国家就亡了。
这些历史的教训,我们冷眼观察,就知道传统教育非常重要。政权给别人拿去没有关系,只要传统教育在,中国这个国家民族就存在。如果我们传统教育没有了,那就真的四大古文明最后一个也没有了,在这个地球上也消失了,变成历史,这就非常的可惜。现在我们看,纵然我们中国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是很重视,可是我们的邻居,现在最重视的是韩国,做得最有成就。在海外,我细细观察,英国、德国这些国家他们汉学的学者不简单。我去访问的时候,跟我见了面,普通话讲得很好,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我们不需要翻译。而对於中国汉学的典籍确实他能够深入,其他国家虽然也有研究汉学的,还是他们强,他们真正认识,真正懂得,对汉学有浓厚的兴趣。这也难怪汤恩比博士是英国的历史哲学家,居然说得出来,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真的通!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对汉学研究不错。可是我们在伦敦发现,真正对於汉学研究的,不是这两个学校,是伦敦大学。没有这两个大学出名,但是汉学确实他们是领先各国,很值得我们佩服。我到伦敦大学参观他们的图书馆,看到他们收藏中国的古籍,我看了不少。图书馆负责人员告诉我,有一批古籍,也有相当大的数量,年代太久了,这个书本再翻动的话就破损了,他们也很担忧。我看了之后,中国人的方法是裱褙,就像裱画一样,后面托一张薄薄的棉纸,这个书至少可以又保存五百年以上。我告诉他们,我说你们有多少这些书籍,把它做成目录,有多少册,每一册多少页,送到中国来裱褙。我们也有义务协助他,文化的宝藏是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希望在学校里面有人研究,有人把它发扬光大,「为古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这个中国就是文化水平高,有佛陀教育的处所,称之为中国。要生到这个地方,你才有机会接触到佛法。实在讲,认识佛法非常不容易,我自己从小受了学校教育之后,连课本里面(小学课本里面)都说佛教是迷信。孙中山先生到寺庙里面,把佛像打坏,我们教科书上都有,迷信,破除迷信,这个观念非常深刻。末世的佛教,讲经说法、懂得佛教的人太少了,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到,一直都以为它是迷信。到寺庙里面去观光旅游,那是有的,看看古代佛教留下来的遗迹,道场都是建筑在山明水秀之处。我们都把它当作观光旅游的一个点来看待,没有重视它的文化。
五十年多年前,五十四年了,我在台湾认识了方东美先生,那时候二十六岁,我跟他学哲学。非常难得,他抽出时间为我讲了一套哲学概论,从西方讲到东方,最后讲到印度,最后一个单元讲到佛经哲学。我感到非常惊讶,佛经是迷信,怎么会是哲学?他说:你不懂。他说:佛经哲学才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几句话当时我听了非常震撼!我当时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您老人家怎么会知道的,他跟谁学的?
於是他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中央大学那个时候在重庆。有一段时期他生病,朋友就建议他到峨嵋山去修养,峨嵋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我曾经去过。他在山上,尤其是那时候交通、通讯非常不方便,山上没有报纸,也没杂志,除了佛经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养病,方先生每天找些文字来看看,就看佛经。愈看愈有味道,从此之后他跟佛经就结了缘,可以说一生没有间断。对经典的熟悉,许许多多的经文重要的段落他都能够背诵,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佛门里面讲经说法的大和尚,讲到佛经没有他熟,他看得太多了,天天看,天天读。所以他告诉我,他说你要学佛,不要到寺庙去,不要找那些和尚。我说:那到哪里去?在经典里面,真正佛教在经典里面。这个话在那个时代说,一点都不错。我是这样的因缘接触佛经,最初接触佛经,态度就是方先生教的,受他的影响很大。到寺院不知道拜佛,恭敬心是有,不懂这些礼节。到寺庙里面,就问你们有没有藏经楼?有,图书馆。寺庙里头有没有《藏经》?台北的善导寺,它里面有个太虚图书馆,纪念太虚大师的,那时候几位住持都是太虚大师的学生,收藏有不少的佛书。我们看了很欢喜,星期假日都到太虚图书馆看佛经。因为那时候的经典流通量很少,外面买不到,所以好的、重要的东西,只有自己手抄。老师跟我们说的,哪些经典你能看的,去抄,抄经去,我还抄过不少。从这个地方入门,这就是有佛法处称之为中国。
第二,「种族尊贵,非下贱等」。『种族具足』。第一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生在这个地方,有佛教文化,你有机会接触得到。「种族具足」,对於修学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於自己修学,以及教化别人,这是很好的一个背景。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的示现,他是王族,他本身是王子,父亲是个国王。而且他是长子,该他继承王位,这是世间人真叫梦寐以求。世间人哪个不求富贵?还有什么比富贵更好的?释迦牟尼佛知道,有比富贵更好的,所以他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他去学佛。这个总有道理,他不是贫贱,没有衣穿,没有饭吃,逼不得已跑到佛门里面,求个安定的生活。不是!世间法里面,他什么都不缺乏,为什么要搞这一行?
我们从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大藏经》上有《释迦方志》、《释迦谱》。我们读了之后才晓得,释迦牟尼佛慈悲至极,看到世人生活太苦,所谓是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烦恼太多。这些问题在人生来讲是大问题,确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治没有办法,军事也没有办法。释迦牟尼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确实他是个很好的将军,很好的元帅,不干这个。今天讲工商科技,都不能解决,唯一能够解决,真正帮上忙的,只有圣贤教育。所以他十九岁离开家庭,寻师访友,到处去参学。
古印度用现在的话讲,多少学者、专家,释迦牟尼都去亲近过,都去拜访过。感到他们所学不究竟、不圆满,最后回到恒河旁边,菩提树下去静坐,修定。定中开悟了,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悟的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也是佛教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可以把宇宙人生真相统统包括。觉悟之后,他不回国去做国王,从事於教学工作,以身作则,他所讲的他统统做到了。他教人看破,他真看破;他教人放下,他真放下。
《般若经》上所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没有人向他请教的时候,他心像止水一样,一念不生,这是根本智,无知。有人向他请教,无论什么问题你去问他,对答如流,从来不需要加以思考的,你问,直接就跟你解答,智慧现前。三十岁觉悟之后,就从事於教学,带著一批学生在印度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历史上称为五印度,北印度、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还有中间。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旅行都是走路,没有代步的工具,足迹遍五印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王族能够舍弃王位来做这个工作,当然一般人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身分、地位,没有怀疑。提倡平等,古印度是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很严格,所谓婆罗门、刹帝利,这是贵族,平民、奴隶,阶级很严。他老人家提倡平等,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关怀,平等的学习。
学生多了,我们称它为僧团,为僧团制定「六和敬」,大家一定共同遵守的规矩,六和敬。「见和同解」,我们今天讲,首先要建立共识,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要很接近,这个太重要了。第二个,「戒和同修」,要守法,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十戒、威仪,一定要遵守的。这样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跟他学习的人愈来愈多,你看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印度古时候是宗教之国,无论哪个宗教的信徒,你来跟他学,他都非常乐意来教你。并不劝导你改变宗教信仰,没有,你在佛经上看不到。你是婆罗门教,你还是信仰婆罗门教,你只是跟他求智慧,求学问。而且他对於所有宗教都尊重,都没有批评,难得!所以种族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影响力。
但是也不一定,譬如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就不是贵族,他是平民。而且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做粗活出身的。他做什么工作?《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他卖柴,樵夫。每天上山砍柴,够一个分量了,挑下山,挑到城镇人多的地方到那边去卖。这个行业非常辛苦,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读小学住在福建,福建闽北建瓯,建瓯是个大城市。那时候每一家燃烧的,那时候没有煤,都是烧柴火,这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是买柴,一个是买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所以有很多人在河边挑水,挑到城市来卖,一担水几毛钱,一担柴也是几毛钱,很便宜。他卖了柴,拿到钱,买一点米,买一点粮食,回家去养他的老母亲。
他的成就,缘不一样,得到五祖的赏识,把衣钵传给他。传给他他只有二十四岁,所以一班人不服,到处去找他,想把衣钵夺回来,他哪有资格!他不得已,跑到猎人队里面躲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后,这个事情就平淡下去了,找他的人,时间长了找不到就算了。缘成熟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那时候在岭南(就是广东这个地区)是一位高僧大德;通宗通教、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对他景仰的人太多了。印宗法师了不起,印宗法师见到六祖没有嫉妒心,如果要有嫉妒、陷害,那六祖就完了,遇到真正了不起的人。印宗法师问明白了,惠能大师要求出家,他就给他剃度,剃度之后,反过头来拜他为师。这我讲水涨船高,印宗法师把他抬举起来,他一下就出名了。印宗大和尚拜他做师父,这还得了吗?这是何等人物!缘不同。六祖要遇不到印宗法师,可能一生没人知道他,缘关系太大了。
现在这个社会也讲求出身,种族,但是跟从前的观念不一样。现在一般人重视学历,在中国、在外国都一样。你出家了,你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毕业,或者拿到硕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你出家自然就不一样。你讲经说法,大家对你会尊重,你有那么高的学位!所以现在有不少年轻的出家人,到学校去读书,目的就是拿学位。正不正确?有没有这个必要?说实在话,没有必要。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守传统,你在经教里头功夫下得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十年、二十年,你变成专家了。虽然没有学历,可是我在这一门下的功夫比你深得多,这不能否认的。你提出的问题,我能给你解答;我提出的问题,你答覆不了,这都是事实。
所以我常常给年轻的法师们说,我们已经有这个机缘,得人身,闻佛法。一定要在大乘经教里面选择一门,一门深入,自己可以契入境界,然后可以教化别人。不要去求名闻利养,中国古人讲「实至名归」,人家自自然然会尊重你。尤其你有表达的机会,你天天讲经,天天上讲台,听众里面不乏有博士、有硕士,有很多名流、学者、专家在下面听。我常说我就是个好榜样,我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就失学,所以这一生学习很辛苦,难得遇到几位好的老师,热心教导。我那时候是贫贱到极处,老师热心教导,不收学费,我非常的感恩。学成之后,一直在讲台,讲台就是我学习的场所,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决定不敢轻慢,教学相长。这样把自己的德行、学问,不断向上提升。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把第二段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上面一节,我们讲到『种族具足』,这些都会产生影响力。它的影响因缘很复杂,如果总的一句话来说,因缘具足。因缘就包括太多了,这些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所以,家族它能够让大众、让后人生起信心。
第三,「生信向三宝修善之家,非外道等家」,这『家具足』,这都是缘分。可是也不一定,譬如我自己这一条就没有。我的父母,我们家族,对佛法没有信仰。母亲虽然年节、忌日会到寺庙、神庙去烧烧香,都是属於迷信。求保平安,求佛求神保平安,保佑升官发财,都这么个观念,这属於迷信。一个能够生在信向三宝修善之家,他的基础一定非常好,这是我们可以想像到的。从小就受到佛法的薰陶,这个缘太殊胜了,很不容易遇到。我们这一生当中,我说我自己,如果不遇到方东美先生,什么人劝我学佛,我都不会接受。自己心目当中最景仰、最尊重的一位长者,这个话是从他口里说的,让我们具足信心。
我们在世间学业虽然没有完成,可是这是另外一种学问,方先生介绍,我对於佛法不怀疑了。知道这确实如老师所说,是哲学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个享受别人不知道,读儒书的人能够体会到少分,所谓孔颜之乐。《论语》开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这个三句来形容学佛之乐,你才真正体会到少分,真乐,这是享受。这个享受不是钱财,不是财富,不是地位,不是权势,是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我选择这个行业,就是出家,也不是我自己选择的,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他老人家苦口婆心的劝我,「不要搞别的,你不是搞其他行业的材料,好好的学佛,弘法利生」。我对老师非常尊重,很听话,是好学生,他老人家给我选择,我就确定走这条路。
这条路古德说得很好,「弘法是家务」,我们的家务事情,自己的事情就是依教修行,弘法利生,这是我们自己本分事情。我这一生做到了,除这桩事情之外,我任何事情都没有去留意。所以到现在这个年龄,我没有道场,我没有精舍。我住是住别人的地方,所有权是别人的,我说我有使用权,我无需要所有权,很自在。没有徒众,虽然天天教学,也没有学生,居然有许多人说是我的徒众,说是我的学生,那是他说的,不是我说的,这个一定要懂!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时间久了,不知不觉渐渐就契入,真乐!烦恼少,智慧长,妄想分别愈来愈少,每天想的是什么?想的是经文、经教,佛怎么说,我应该怎么学,我应该怎么样帮助别人学,想的是这些事情,非常的单纯。几十年虽然住在都市,实际上就是古人讲的隐居,隐居在都市。都市里面的事情多,一概不知道,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不听广播,所以每天天下太平。
发生什么大事了,有些信徒他们会把这消息告诉我,所以我也能懂得一些,知道一些。自己从来不接触,这样子心才能定得下来,定生慧,慧能解决问题。所以在一九九八年我到新加坡,缘也很殊胜,有一次偶然之间,我跟李木源居士说,世界要想和平,一定要派系不再对立,种族能够化解歧视,宗教和睦相处,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但是三大问题,从宗教下手比较容易,为什么?凡是宗教徒他都相信神,他有个中心,把这个中心点抓到,神爱世人,佛家大慈大悲。什么是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说可以把宗教团结起来。他听了很有兴趣,主动给我联系,联系新加坡九个宗教,太好了。我就抽出一点时间,他陪著我一家一家去拜访,交朋友,到最后这九个宗教变成一家人。新加坡那个时候的总统王鼎昌先生,看到非常欢喜,我跟王鼎昌夫妇见过几次面,他对我们的做法很赞叹。
在这个小地方做了三年,办了三次温馨晚宴,各个宗教一起来过年。第一次是一九九九年,三千八百人参加,第二年西元二000年,有七、八千人参加,第三次二00一年,估计会超过一万人。因为最后一次是新加坡总理做我们的贵宾,这是国家领导人,所以保安就多了,就谨慎了。而且也跟我们说,希望我们人数不要太多,所以我们就订了五千人,而实际那天出席将近八千人,做得很成功。附近这几个国家都有代表来参加,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好几个国家主管宗教的,或者是宗教里面有声望、有地位的这些大德们。所以,朋友愈交愈多,也是这么个因缘,我跟南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离开新加坡,澳洲政府给我特别的签证,非常礼遇。在澳洲有这个缘分,帮助他们团结宗教,团结族群。澳洲政府这些事情,政府设立有专门机构「多元文化部」主管这些事情。执行是让学校,由大学来执行,这个好,非常之好。因为学校不偏於哪个宗教,决定是站在中立的,对每个宗教都好。所以跟高等教育就接触了,有机缘跟这些学校教授团举行两次座谈会,没想到学校就赠送我荣誉博士,请我担任学校教授。我跟诸位说,我初中毕业,虽然学校学历很低,我在佛学上五十年的功夫。我教学,讲经教学,那一年好像是四十三年,讲经教学四十三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摆在面前。我们在教授团里面举行座谈,教授所提出的问题,我都能够一一的给他解答。凭什么?佛法,佛法确实是圆满的智慧。可惜我们自己还没有达到圆满,学了这么多年,没有大智慧,开了点小智慧,这小智慧也挺管用。所以真正有实学,别人不会轻视。
尤其是现在,科技发达,媒体发达,我们今天讲经教学,利用网际网路,利用卫星电视,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接收。这个影响的面跟从前确实不一样,很短的时间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一生不建寺庙,寺庙的影响力不大。我知道卫星电视、网际网路的影响大,我以这个为道场,租借地方都可以,不必自己要有道场。每天孜孜不倦,认真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帮助别人学佛。学佛总不外乎帮助人回头是岸,帮助人断恶修善,帮助人破迷开悟,终极的目的是帮助他转凡成圣。你说这种事业多有意义,多有价值,多么快乐!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缘也不是很容易得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佛家讲缘是讲得非常正确,讲得教人不能不五体投地,都在缘上。
这一句在现代的社会,纵然是生在外道之家,他要有缘遇到佛法,他会改变,从其他宗教里头转过来学佛的很多,我就遇到不少。我遇到的时候,总是以正法劝他,不要改变你宗教信仰,那是错误的,你来学佛是正确的。为什么?佛是你的老师。譬如你是个天主教徒,你信仰天主,上帝是你的主,是你的父。你跟释迦牟尼佛学,释迦牟尼佛是老师,老师跟我的父母不冲突。那你说我要放弃父母,不要父母,来跟老师,释迦牟尼佛不收你。为什么?你不孝!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不孝父母,释迦牟尼佛怎么会收你?这个要知道。在佛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你看婆罗门、瑜伽、数论,古印度很多这些宗教徒,宗教里面的学者、领导人都向释迦牟尼佛求教,这是教育。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他学在我们前,我们在后,我们是前后同学,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跟宗教不一样。
宗教里头有神,有唯一的真神,唯一的真主,人不能够作真主,不能够作神。佛教里头所有一切人都可以作佛,为什么?佛是佛教里面一个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叫佛陀。就好像现在学校,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博士学位你好好的读你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才讲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这个话说得没错,这个要懂,不要产生误会。任何宗教徒能不能学佛?能学佛。所以我跟许许多多宗教处得非常好,关系很好,道理、事实真相通达明了,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读这段经文,想到总在遇缘不同,这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他讲的虽然是念佛往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可以用他这句话,每个人一生的缘分也都在遇缘不同。遇的缘殊胜,你就会很有成就;遇的缘不殊胜,或者遇到的是不善的缘,就可能把你诱导走上不善的路,造作无量无边罪业,那就可惜了。所以我们要惜缘,要珍惜缘分。
第四句,『色具足』。「形色端严,非丑陋等」,形是我们的形状,色是我们的态度,和颜悦色,端庄、严肃,让人敬爱。这在个人修行没有关系,在弘法里头占便宜,因为形色端严给人有好感,你的法缘就殊胜。可是形色端严怎么来的?这个要知道,你千万不要去搞美容,搞美容、搞化妆那你就错了,后果就苦不堪言。为什么?破坏你的自然生态环境。你的身体、你的容貌,是父母生下来就是这样的,能不能改?能!用什么方法改?佛说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能懂这个道理你就能改。所以你看学佛的人,有些人很明显的,他的相貌改变了,原来相貌丑陋,现在的相貌非常庄严。那是什么?功夫。原来相貌为什么不好?贪瞋痴慢太重,贪瞋痴是烦恼,满心里面都是烦恼,相貌怎么会好?学佛之后,把贪瞋痴舍掉了,勤修戒定慧,他的形色当然会改变。人愈慈悲,你看他的相就是慈悲相;愈柔和,他相是柔和的相。
佛教人修六度、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个相貌怎么会不好?当然会好,相貌好,体质也会好。没学佛的时候多病,学佛时候烦恼轻,智慧长,身体也好了,毛病也都没有了,这些才叫真实功夫。如果相貌不好,接引大众在法缘就有障碍,人家一看相貌不好,不愿意接近你。所以菩萨成佛,菩萨修行成佛,经上佛告诉我们,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专门修福报。为什么?福报能够接引众生,福报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讲形色端严。佛、菩萨相貌都非常好,心地好,心善、思惟善,言语、行为善,没有一样不善,相随心转,就变得非常善良。人跟他亲近,自自然然就像有一股引力一样吸引住,善与善相感应。所以不可以用外科手术,不可以求这些什么灵异的单方,那都是假的。记住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善良;体质清净就少病,心地善良,你面貌就善良。用这个方法好,改造自己的命运。
第五,「具丈夫相」。『相具足』,下面说「诸根不缺」,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在弘法利生上,你得到很多的方便。虽然如此,诸根不具足的人也有成就的,比较少。盲,眼睛瞎了,他看不到,读经他没办法,他看不到;聋,他听不见;哑,他有疑问他问不出来,这都是障碍,这都叫诸根有缺陷。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都没有缺陷,这个相好。认真修行,你这六根愈来愈健康,愈来愈殊胜。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八十多岁,牙齿掉了,他还长了两颗牙齿,不可思议!他是九十七岁往生的,他牙齿一个都没掉,这是得力於修行;他能活那么长寿,也是得力於修持。如果从一般看相的来说,他下巴地阁不长,人中还可以,下巴没有,在看相的这都是短命,很难过六十岁。他活到九十七岁,也就是真正改造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学佛,你会懂得很多东西,都能够应用在生活上,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生会过得很幸福,很快乐,来生更圆满;来生是果报,这一生是花报。
第六句是『念具足』。「正念不忘,亦宿念现前」,他的宿念,就是过去生中,过去生中所念的都是正念。这一生当中缘非常殊胜,从小就遇到,生在很好的家庭,父母、家庭都学佛。从小就接受佛法薰陶,把过去生中的善根引发出来,格外的聪明,格外的有智慧。从这些地方我们也明了,宿世的善根有,不是多数,很少数;大多数众生宿世都造恶业,因此恶习气很重,恶念很强。从哪些地方看?从我们讲经的时候看,我们讲课的时候看,你看有很多听众在专心听课的时候,把他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他受到感动,痛哭流涕,忏悔,这你就看出来了。但是怎么样?忏悔是忏悔,过个一、二天老毛病又发了,
这是什么原因?你就晓得,过去生中不善的习气太重,所以他没有办法。他很想改,改不了,很想学,总是有差别的因缘障碍他,这都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如果不是勇猛精进,每天都在学习,锲而不舍,肯定也会被恶习所染。所以有很多同学来问我,你怎么保持住不会受外面环境污染?我回答他只一句话,天天读经,天天讲经,你就不会了。天天读经,天天亲近佛菩萨;天天讲经,你天天要做准备,你要不预备,你上台你下不了台,你就难看,这是真的。这是督促自己最好的方法,你说老师督促,父母督促,都有办法欺骗,投机取巧。听众来督促,那么多学生跟你学的来督促,你就没有办法欺骗,不能不认真准备。
每天思想都在道上,都在正念上,邪念虽然有,起不来,邪念没有缘,正念的缘非常具足。佛教的经论太多了,一生讲不完,我们这部《华严经》,用现在这个进度,还要讲多少年?至少十年以上。我们今天才讲十分之一,已经讲了三千多个小时,十分之一。所以后面至少是十年,十年如一日,念念都在「大方广佛华严」,你怎么会学坏?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在现在末法时期,外面有强大的诱惑,如何能够保持自己不受诱惑,这是最好的方法。我自己这一生得力於这个,如果不讲经的话,不受外面境界诱惑太难了,不太可能,把持不住。
第七句,『慧具足』。「慧悟高明,善解世法」,世是世间法,正是像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说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能解决社会问题,善解世法。为什么?智慧开了。世人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都凭著自己以往的经验在猜测,猜测怎么会猜得到?科学家虽然依据逻辑的方法来探讨,也得不到正确答案。什么原因?从前方老师告诉我的,向上一著,逻辑用不上,超越了。逻辑、因明、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它也有一定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统统用不上。方老师讲大乘佛法超越了。这些方法,佛在当年也常用,用在哪里?小乘教,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用得上,那些菩萨摩诃萨就用不上。你说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那就超越了。
所以世间法,无论产生什么样复杂、困难的问题,遇到真实智慧自然就化解了,善解世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一切众生化解灾难,天灾人祸无非恶业感召。离开恶业,哪有这些事情?有很多人不相信,你说人祸,我们人心回心向善,也许他还能相信。天然灾害地震、飓风、海啸、火山爆发,地壳产生变化,这与我们人造善不善有什么关系?大家都这个说法。佛经上说有关系,我们一般人不承认,特别学科学的人。佛在经上讲的这个,在科学里头找不到根据,找不到证据。
所以这些年来,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结晶的实验,同学们从网路上看到这个讯息,下载下来给我看,我看到非常欢喜。为什么?科学证明人的意念能改变外面的环境,我们一念善,水结晶呈现的非常之美丽;我们的心不善,它的反应非常丑陋。水是矿物,不是生物。从这个实验我们就肯定了,正如佛经所说的,整个宇宙是有机体,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大乘教里面,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法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性所变的。法性这是真性,它的本能有见闻觉知,有色声香味,见闻觉知是它的性,色声香味是它的相,法性、法相,整个宇宙是活的。
所以我鼓励江本博士再努力!你现在才只是把见闻觉知发现,它有见闻觉知,矿物有见闻觉知。发现了它有色相,它还有音声,它还有香,它还有味,你还没发现,好好继续努力,我们也交了好朋友。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