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四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八卷)  2005/10/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48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四答入问」,云何是佛境界入,答这一句问。「谓世间即是众生世间,国土即器世间,一切者遍法界故。入有二义,一以智身潜入,密益众生故。二以色身现入,显益众生。智身难知,文中偏显」。清凉注的不多,意思很圆满。入,契入,这个入是问的佛,诸佛如来,何等是佛境界入;换句话说,佛与法身菩萨怎样入十法界。一般大乘经里面常说,十法界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入就是应。这个地方清凉跟我们说出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智身潜入,智身没有相。这句话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如来以无尽的智慧暗中保佑一切众生,就这个意思,也是佛门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迷失自性,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有没有果报?有。如果没有如来智慧慈悲的加持,众生所受的果报就不堪设想。造作极重的罪业,还能够活在世间,佛菩萨暗中保佑。谁知道?现在我们要说这些话,别人说我们迷信,不但不感恩,还要骂迷信。佛菩萨是不是因为众生不能接受,还要侮辱诸佛菩萨,佛菩萨就算了,不再管他了,是不是这样?不是,佛菩萨永远在照顾大家。照顾大家,还有六道三途,由此可知,六道三途已经把众生的罪业减轻了,冲淡了。我们在讲席里头过去也提到过很多次,我们用大海里面的浪来做比喻。众生造作大风大浪,佛菩萨的心水是平静的,大风大浪跟平静的水一接触,平静的水也起了波浪,大风大浪被平静水这一冲,减弱了,这个道理、这种现象我们能够理解。

  佛菩萨在暗中密益众生,这个密不是秘密,深密,利益众生,众生不知道!众生造作极重罪业,毁谤佛菩萨,侮辱佛菩萨,残害佛菩萨,佛菩萨为什么还要密益众生?这里头的关键是觉迷。众生迷,不知道,如果众生哪一天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不生感恩的心。现在因为迷了,不知道,所以不但没有感恩的心,还要糟蹋佛菩萨:这个东西是迷信,这不可以相信的。这个道理我们冷静去思惟,也能够想像得到。佛菩萨怪不怪众生?绝对不怪。佛菩萨怪众生,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何以不舍众生?众生跟佛菩萨一体。这《华严经》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整个宇宙是一体,一个心性所现的,迷失了心性,那个心性就叫做阿赖耶。阿赖耶跟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觉了叫心性、叫法性、叫佛性,迷了叫阿赖耶,心现识变。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是自性所现的,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的,怎么能怪他?

  我常常用身体来做比喻,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诸位都晓得,许许多多器官组成,组成这个身。这个身是一体,眼是这个身的一部分,耳也是一部分,每个器官,各人发挥各人的功能。眼能看,它的功能是见,耳它的功能是听,各有各的功能,都发挥到极处,彼此互相合作,没有一点矛盾。每个器官,甚至於组成器官的每个细胞,在整个身体里面都是平等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个人身体健康长寿,和!和从哪里来?和一定从平来的,平一定和,不平就不和了。身心平和,健康长寿。刚才黄老居士到我们这儿来访问,很多同修看到了,他今年九十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西藏去了好多次,最近从印度回来,告诉我昨天从云居山回来,到处跑,跑得不亦乐乎!护持佛法尽心尽力,他除了护持佛法之外,他头脑没有别的念头。你跟他接触,你看他多慈悲、多么慈祥,我们就明白了。

  所以佛菩萨对恶人,你看在《八大人觉经》里头,这我们常念的「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旧是过去所做的那些错事、那些罪孽不要放在心上,现在正在造作恶业的这些恶人,你也不要去恨他,也不要去批评他,看到笑笑,合掌令欢喜。他正在迷惑颠倒,你跟他讲这些道理,他不能接受,但是合掌,我们笑容回答他,这个行,他也欢喜。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换句话说,你不要引起别人生烦恼。佛菩萨这样教我们,他当然统统做到了;世间极恶的人,佛菩萨要对他有瞋恚心,对他有歧视,他就不是佛菩萨,他是凡夫,跟我们一样。凡夫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佛菩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弃了,所以心才叫真正平和。有这些东西心就不平,气就不和。

  你看看这个世间凡是健康长寿,你细心去观察,你向他去请教:你为什么这样健康?为什么这么大年岁还跟年轻人一样?没有别的,心地清净、平等、慈悲,这三个条件决定少不了。无论是哪种族群,无论是哪个宗教,凡是健康长寿,总离不开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对自己清净,对别人慈悲。我们能发这个心,不论你信不信佛,你就会得佛菩萨威神加持。佛菩萨以智、以慈悲加持你,不是说学佛才得佛菩萨加持,不是的,不学佛也得佛菩萨加持。不学佛,没遇到缘,佛菩萨看到这个人做人不错,好人,哪有不加持的道理?连恶人佛菩萨都不舍弃,何况是好人,这个道理要懂。

  大乘教里头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作恶的人不能够舍弃,为什么?帮助他回头,这是教育。我们天天在提醒同学,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教什么?这在佛教里面大家都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不是一个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这三句是总纲领。佛菩萨哪有作恶的?哪有不行善的?断恶修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自净其意。心地清净生智慧,这个智慧与诸佛如来的大智大慈自自然然就接上,像现在这个电器感应一样,他就有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就应,你的智慧愈来愈大,你的慈悲心愈来愈广。如果我们愚痴,只知道自私自利,只晓得损人利己,这样的时候智慧慈悲都没有了,佛菩萨的智慧慈悲就加不上;不是不加,加不上,因为你有抗拒。佛菩萨加持就像光跟电一样,遍满虚空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平等的加持。至於有些人得的多,有些人得的少,甚至於有些人还得不到,那是众生的接受。你能够跟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个加持就非常的明显;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愿行持跟佛菩萨相违背,那就加持不上,道理就在此地,这叫真平等。

  为什么我们要修德?修德引发自性里本具的智慧德相,同时得到佛菩萨加持,速度快,提升得快。如果自己不肯认真的修,天天诵经拜忏也是枉然。所以佛法的修学,要从心地里面去改。佛法称为内学,不向外求。向外去求的,那叫外道。外道并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不是这个意思,外道叫心外求法。我们如果忽略自己内心的觉悟,破迷开悟,不懂得求内心觉悟,一昧求佛菩萨保佑,这是迷信,这是做不到的。偶尔我们看到有人求佛菩萨保佑,真的有感应,好像有求必应,是不是真有求必应?不尽然,一百个人去求,真正得感应的一、二个,大多数都没有,这你能相应吗?

  但是佛家讲的话不是假的。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求有理论、有方法。如理如法一定有感应;不如理不如法,没有感应。不是每个人求每个人都有感应,就是他如不如理、如不如法。你是为自私自利,大概都没有感应,你是为一切苦难众生,很有感应,为什么?诸佛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你也发了大慈悲心救苦救难,你跟佛菩萨心愿行都同,这个感应就现前,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是以智,智慧慈悲密益加持。在学佛时间长一点,善根福德深厚一点,这些人都有这种感应,都能够相信而不怀疑。

  另外一种,这是「以色身」。色身有两种,一种是应身,一种是化身,这都有色相的。真的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佛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身。佛菩萨应身在中国,这历代也不少!但是所现的不是佛身,有现的是比丘身、有现的是居士身,这在史书里面都有记载。一般人大家都知道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个传说日本人相信,韩国人也相信。

  佛到中国来现身,现比丘身,出家人的身分,没有现佛的身分。永明延寿禅师、善导大师都是阿弥陀佛应化而来的,也是现的比丘身;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再来的,现的是居士长者的身分,这历代很多。最近的,印光大师,这诸位在《文钞》里面你都能看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身来的,也是现的比丘身。天台国清寺,唐朝时候出现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应身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是身分暴露了,身分没有暴露的更多!南北朝时代宝志公,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这都是以色身现入,入我们这个世间。

  这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应现在九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同时可以现无量身。他有没有去作意?给诸位说,决定没有。他要是想一想,「人家那个地方缘成熟,我得该去了」,有这个念头是凡夫,这个念头是妄想。众生确实起心动念,佛菩萨有感,可是佛菩萨应,确确实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无论现什么身,无论用什么法教化众生,都是自性智慧的流露。以智身暗中加持一切众生,现色身是明显的显益众生,那个智色没有两样的。

  佛菩萨怎样利益众生?佛教里头也讲得很简单、很清楚: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破迷开悟,方便法!这个慈悲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性德,这种慈悲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凡夫不行,九法界众生都不行。四圣法界里面,那个慈悲心里面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妄想有。我们六道凡夫这三种都有,分别执著妄想统统都有;证得阿罗汉之后,执著没有了,他有分别、有妄想;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妄想没断,分别差不多要断,没断尽,还有很细微的分别;那个很细微的分别断掉了,只差妄想,妄想也能伏住,超越十法界,大乘教里面称他为法身菩萨,称他为诸佛如来。显密都加持众生,众生不知道感恩,不晓得人家在暗中帮忙,更不知道宇宙是一体,不晓得!

  佛菩萨亲证宇宙是一体,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讲相范围就大!有情世间跟器世间都是相,有情世间,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动物、叫生物,有生命的;无情众生我们现在叫它做矿物,叫它做无生物,没有生命的,现在用这个名词。在佛法里面名为有情跟无情。虽然它无情,无情就是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它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但是它有感应。为什么会有感应?它有法性!众生有感它就有应,那是法性本具的本能,不要起心动念,自然有感应。像江本胜博士这个水实验,这就证明出来了,那是感应。我们以善念感,它反应的结晶很美好;我们以恶念去感,它的反应显现出来那个色相就很难看,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更没有分别执著,自自然然的。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这里有佛菩萨特别的加持。

  大乘教里常讲「境随心转」,《楞严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如来所住的国土叫净土,众宝庄严。我们也听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不二法门,我们今天住的是秽土,净秽不二,真的不是假的。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佛土染,心秽则佛土秽,哪个地方不是佛土?这是佛土,佛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土没变,我们自己的心变了,所以我们居住外面环境跟著变了,境随心转,就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居住地球上的人,每个人心地都善良,这个世界立刻就变成天堂。人人都有十善心,人道就变成天道;人人都有严重的贪心,人道就变成鬼道;人人都愚痴,人道就变成畜生道。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事实真相?想通了、想明白了,你就知道怎样做了。

  人生在世第一桩大事就是要学纯净纯善,佛菩萨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别的不要看,你只看释迦牟尼佛,向他学,他住的是净土。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年了,中国的记载,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外国人的记载,我们也不知道他根据什么说的,外国人都是承认的二千四十九年,明年是二千零五十年,今年是二千四十九年。这我们不要去管它,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很难讲,这个官司打不清楚。每种说法它都有根据,到底哪个根据是真的,哪个根据是差误的,那就没办法考查了,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只知道这个时间很长,这就行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愈是久远,距离我们愈远,我们学习愈困难,所以举比喻愈近愈好,我们感到很亲切。最近,印光大师,距离我们很近,我们知道。

  印祖往生在抗战期间,所以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你看印祖一生的行谊值得我们做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这就很好。所以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印祖的学生,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很谦虚,他叫我学印光大师,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叫我也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在哪里?留下来这部《文钞》就是。你好好去读《文钞》,了解祖师教诲的义趣,依教奉行,你就是印祖的私淑弟子,真正是印祖的学生,真正是印祖的传人,这哪里会有错?老师教我,我确实依教奉行,我无论在什么地方,《印光大师文钞》我不离开。现在有《全集》精装七本,我还是常常看,向他老人家学习,这很重要,这现代人。

  可是他给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启示,譬如现在我们把佛教弘扬的方法,用网路、用电视,甚至於我们还在努力把经典用连续剧的方法来播出,这印祖给我们的启示。弘化社曾经印过《归元镜》,我翻开来一看是剧本,古人编的。我想应该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法师编的,懂得这戏剧。这里面演三位大德的故事,第一位是永明延寿,莲池大师,把大师一生的事迹用舞台来表演出来,这难得!这三位法师是慧远,我们莲宗初祖,永明延寿跟莲池大师,这三个人。这个启发我,现在用连续剧的方法会比舞台剧收的效果更大、更有效。所以用音乐、用美术、用雕塑,许许多多这艺术的方式来弘扬佛法,来劝化众生,帮助大家断恶修善,帮助大家破迷开悟,终极的目标是帮助大家离苦得乐。

  如果你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你纵然是离苦,苦的根在。除草没有拔根,好像是没事了,碰到春天又生了。那要怎样才把苦拔尽?必须要永离十法界,永离六道还不行,要永离十法界。这桩事情谈何容易,不要说是十法界,脱离六道就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佛讲八万四千法门,这里头还有一个特别方便门,就是带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要没有这个法门,《华严》就不能圆满,那只有度上上根人,中下人没分。所以《华严》最后有这一门,我们在「入法界品」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修什么?修念佛法门,怎么知道?你看他老师,他出来参访头一个老师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比丘,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翻译的不同,教他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你看看,第一个老师、最后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先入为主,就是说明善财一生修学以什么为主?以念佛为主,遍参一切法门,成就圆满智慧,虽然成就圆满智慧,最后还是导归净土。我是看了这个经文,才把从前羡慕教理的心放下了,回过头来跟著善财走,跟著文殊菩萨走,跟著普贤菩萨走,统统都是发愿求生净土。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不想讲《华严经》了,上一次讲这个讲一半不讲了,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这多好!《无量寿经》分量少,内容、效果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同,我何必要用这么多的时间在这个大经上?所以就舍弃了。

  这次再讲大经,韩馆长的启请。她在往生之前的两天,一再要求希望把《华严经》重新讲一遍,留一套录相带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答应当然要兑现的,所以才有第二次启讲《华严》。讲《华严》也就是讲大本的《阿弥陀经》,天天念佛,天天回向。这部大经讲下来之后,对於弥陀净土更是深入,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所以我也想到,《无量寿经》、《弥陀经》要真正讲得好,要懂《华严》;不懂《华严》,《无量寿经》跟《弥陀经》都讲不好。这是《无量寿》、《弥陀经》的根本!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偈颂第五首: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

  经中所说的一切甚深,我们必须要理解,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平等平等,无有差别,这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为什么实际上好像有这么大的差距?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差距这么大。这个差距是一种幻相,不是真实的,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并没有失掉。所以佛法讲这个「失」,迷失,你迷了好像是失掉了。

  这桩事《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有个很好的比喻,「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故事我们要换个方式来讲,大家就很好懂。现在学校我很少去过,特别是中小学很少去参观过,教学情形不知道了。我们这样的年龄,念小学正好是在抗战期间,小学、初中都是在战争的时候,为了要防止日本人的空袭,所以小学生就要接受一点军事训练。不但有童子军,还有军事训练,军训,有这么一个课。每天早晨都有紧急集合,我们学生要把衣服、帽子都穿得整整齐齐,参加紧急集合。常常有同学帽子戴在头顶上,这一慌张找不到帽子,到处问人: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人家说:你帽子不在头上吗?这叫迷失,有没有失?没有失,一时迷惑不知道帽子在哪里,实际上戴在头上,跟演若达多那个故事就很接近,这样讲大家都好懂,所以说没失!因为你现在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你不知道了,就好像帽子戴在头上不知道,到处去找帽子。宗门有句话说得有味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到处参学,向别人请教怎么样明心见性,最后真的一觉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当下就是,何必那么辛辛苦苦去找?可是没悟,那真的是到处找都找不到,觉悟了之后,现成!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智慧德能全是自性本具,然后你就想想,经上说的哪句话不是说我们自己?哪首偈是与我们没有关系?字字句句都是说的自己。如果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会很认真的学习,随文入观,随著经文的进度,提升自己境界。我们现在念到第十个单元,「佛境界甚深」,第十个单元是第十信的菩萨。我们念到哪一段,自己就提升到这段,念初信,自己是初信位菩萨;念六信,自己是六信位菩萨;念七信,自己是七信位菩萨,你怎么不法喜充满?这就是夫子在《论语》里头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的境界天天在上升,烦恼天天轻,就是迷惑天天减少,智慧天天增长,德相也天天在增长。德是德能,相是相好,统统都在增长,这是学佛真正得利益。

  前面这法身菩萨就是诸佛如来,讲到入,我们怎么学法?要真学,不学不得受用,这就是缘分。有缘分,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这就是色身现入。没有这个缘分,我们常常念著他,常常想到他,我们一般人讲,我们每天念佛诵经,做种种好事,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这个道理。回向的意思就是我常常想著他、常常念著他,没有把他忘记,这就是对的。

  佛法教人虽然是平等,但是学习的过程当中,有远近、有亲疏,特别要注意的亲近的人先度。哪些是亲近人?你的家亲眷属跟你最亲近了,你要帮助,他们是第一个对象。怎么个帮助法?你自己修得不好,家里人看了不顺眼,你就不能帮助他。你自己果然修得很好,你家里人不能不另眼相看,自自然然会向你学习。所以佛法最重的,身教!身教是什么?你改变了,你的烦恼习气毛病真改了,人家怎么不佩服你?从前不知道慈悲对人,现在懂得了;从前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现在看什么都顺眼;从前一天到晚板著面孔,现在遇到任何人都欢欢喜喜,笑面迎人,不一样!温文有礼。

  这些具体,我都常常劝勉同修,在《弟子规》、在《十善业》,你要好好认真去学。我们这一品「菩萨问明品」,下面「净行品」,「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天天会遇到的一些事情,一般人讲家常便饭,没错。事事物物当中,你学了佛之后,你看法不一样,底下这一品我们就学到了。然后你才晓得这一百一十四条,比《弟子规》殊胜太多!拓开了心量,引发了自性无限的慈悲,成就自己,利益众生。所以我们所学的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上,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否则的话,所学无所用。

  这里面,人事环境里头有善缘、有恶缘,善缘要念恩!别人对我有好处,我念念不忘。虽然没有机会报答,这些人总是希望看到我们在学业、道业上有进步,他就欢喜。所以我们要为了他欢喜,不辜负他的期望,认真努力修行,这就是真正以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这是报恩的一种方式。如果对於恶缘,这常常找麻烦的冤亲债主,我们也要把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天天念著他,念著他的好处,忘记他的不好处,这是真实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希望把这个怨结、误会化解,你学的就有用处了。知道报恩,知道把怨结化解,菩提道上就会一帆风顺。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没有进步?就是不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落实到自己处事待人接物。

  昨天有同修传来一份讯息,是报纸上刊登的。广东有家公司想招考一个职员,薪水很高,年薪好像是十八万,年薪十八万就是一个月一万五千块。很多人都想去应徵,但是老板第一个条件要背《弟子规》,不能背《弟子规》的这头一关就过不去,所以很多人去应徵,都没有办法进去。有些人对这个都很有兴趣,尤其这么高的薪水,很希望能够应徵。但是从前也有少数人听说《弟子规》,但是他说这个东西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不重视。现在看这个样子,《弟子规》的教学慢慢在社会上被人重视了。记者访问老板,老板说如果这个人学了《弟子规》,他就是个很好的职员,老板可以不用管,他自动自发!完全正确。

  好像在去年年初,我有个机会访问坎培拉。那个时候澳洲公民部长,他跟我是老朋友,请我吃饭,告诉我澳洲政府现在有计划,在十年之内接受二千万的新移民。澳洲现在的人口是二千多万,再接受二千万,将来澳洲人口达到五千万人,等於说增加一倍。我当时就跟他开玩笑,我说一下增加这么多人来,当然它也是慢慢,十年!十年新移民达到二千万人,平均是每年有二百万人,有二百多万人,平均。

  我说这些新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信仰,跟我们原有的居民一定会有冲突,所以政府想到这个事情。我跟他说,我说:我有办法。他说:你有什么办法?办班,像《弟子规》的办班,来教学,新移民、旧居民一同来学习。内容教什么?教怎样和睦相处。他说这个好。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利用学校的教室,他们放假了,我们利用教室免费来教学,就教这一门课,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听了很有兴趣,他说这个好,这将来他说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定要来学这个课程,他不学这个课程将来找不到工作,公司行号老板一定头一个就问你,你有没有学过与人相处这门科目?没有想到我们广东这家老板他已经带头了,很好的一个讯息,这样子大家会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传统教育真管用!

  现在科技再发达,你不会做人,你跟人与人不能相处,常常有冲突,还会有什么好的成就?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你这个家不和,不和你的社会就动乱,常常就有麻烦存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没有别的,爱的教育,和平的教育,人与人如何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的教育,你说这多重要。这种教育在中国流传了五千年,中断,我们仔细去想想,大概中断了八十年。八十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也不短,现在要救还来得及。哪些人救?工商业的老板他有这种见解、这种决定,那就把中国传统教学救起来了。所以我们看到非常的欣慰,将来这门课大概是会传遍到全世界,不能不学,这门课是学做人。科学技术需要,做人更重要!做人做到家了,做到真正究竟圆满了,是佛、是菩萨,真的是达到究竟圆满,这我们也要清楚的了解。

  这首偈是答智问,「何等是佛境界智」,答这一句问。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五答智问,上半权智,横无不知,故云自在。竖达三际,故无所碍」。我们就先看前面这两句。『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障碍,你问他过去的,他知道,你问他未来的,他也知道。他为什么知道?他见到了,他听到了,他接触到了。这我们很难理解,人怎么能够回到过去,怎么能够进入到未来?现在科学家很关心这个事情,对这个事情非常有兴趣,而且从理论上讲可能。

  美国太空总署发表这个讯息,我们看到了。钟茂森博士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报告,我们的网路资料都有。科学家发现,空间跟时间都不是永恒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跟时间都等於零。如果空间等於零,远近就没有了;时间等於零,先后没有了,不要说几万年之前,百万年、千万年、亿万年之前在哪里?就在现在。过去如是,未来亦如是。然而怎样把这个条件具足?这就是个难题。可是这个问题,科学家没有学佛,没有研究宗教,所以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佛法里面讲,空间跟时间根本不存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天这是世尊讲的方便话,每天你可以去供养十万亿佛,十万亿就是十万亿个世界,你说这多远、多大,空间没有的时候,距离就没有了,这个可能。你还能够参访过去佛,也能够参访未来佛,这时间没有了,没有障碍。

  那我们想想障碍怎么发生的?这只有佛知道,佛说出来了,时间、空间在佛法里头,这叫不相应行法。所谓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是个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从这里产生的,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空间就变成无量的维次。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也就晓得怎样把它归到零,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就等於零。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无量劫前的事情他想看就在眼前,他看得很清楚,他就跟你讲得很清楚;将来的世界怎么样,他也能跟你讲清楚,突破了,时空突破了,这是佛晓得时空怎么产生的。用什么方法突破?禅定!禅定的功夫愈深,突破的面愈大,突破的境界也愈深。到如来果地,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所以完全突破了,智就自在了。

  这两句讲权智,权是权巧方便;对实智来讲,实是真实智慧。这两句话,我们换句话来解释大家就好懂,都是佛经上说的。实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是讲实智,实智是清净心,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时空全部突破。权智是应用的,有人来向你请教,你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众生他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向你请教,你都能够给他解答,叫无所不知。《般若经》上常说这两句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讲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个妄想我说得比较具体一点,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是妄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这个智慧是实智。权智就是实智的应用,在哪里应用?对十法界众生应机说法,随心应量,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自自然然的,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是凡夫,所以他们的境界没有法子想像,叫不可思议!完全是自然的,他就是那么恰到好处,不过也不及,所以这是称智自在。

  你要知道,如来果地上的这些智慧德能,我们统统都有,看了之后你要觉悟、要晓得,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的好处现在都失掉了,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而已。所以我们学到最后成佛了,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得到?没有,佛一样都没有给我们,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到那个时候,所得到的全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障碍都去掉了,你的智慧德能完全透出来了,就这么回事情。「出现品」里头说得多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都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语道破,十法界众生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就是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十法界众生贤愚不一样,愈是往上,就是说他的妄想执著轻往上升,十法界往上升;妄想分别执著重就往下堕落,最重的,地狱道;最轻的,十法界里头有佛道,佛法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然后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恢复自性智慧本能,没有别的。

  有不能够受用,这才让佛说出一句「可怜悯者」。你要是没有,不得受用,不可以说你可怜,说可怜,那这个话说得太过分,有!有他不得受用,这叫可怜,不是没有。所以权智,无所不知,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知,为什么?自性本具般若还照自性所现的法界,哪有不知道的?就像灯一样,灯自己放光,放光就好像自性本具的般若,还照自己这个灯,这盏灯会照得清清楚楚,就是这么个道理。法界是心现识变的,自性智慧哪有不通达明了的道理?没有人问,心是清净的,一念不生;有人问,心还是清净的,还是一念不生,随问随答,甚至於还随著表演,没有一样不自然,这才叫做自在,才叫做无碍。

  「下半实智,故云慧境,平等如空,无若干也」。『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这里头有一句不太好懂,无若干也,这注解里头,「虚空之言,亦兼喻上无罣碍也,权实无碍,方为佛境」。这是佛境界甚深。我们要想学智慧,智慧是佛法学习的中心课题,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给我们示现的,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教学有次第,这不能不重视。开头五时说法,第一时是华严,《华严》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也看不到,也听不到,所以现在一般人认为这是神话。很多人学习这个,把这个打成问号,不承认,《华严》是从哪里来的?《华严》是以后这些学者们他们伪造的,说是佛说的,他们只承认小乘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佛门里头有大乘非佛说。一直到现在小乘人还不承认大乘,大乘不是佛说。

  小乘教跟大乘教经典比较一下,大乘确实殊胜。现在还有这种争执在,这就佛门家不和,家不和怎么能兴旺?佛是先说小乘后说大乘,所以学佛,佛讲得很清楚,「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没有成就,你就知道了。没有学小乘,就入了大乘,所以什么也不是。学来学去,费了一生的时间精力,只学到一点佛教的皮毛常识而已,真正东西一丝毫都没有契入,不得受用,这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这一生空过了、白过了,你说多可惜。

  那你要想一想,中国佛教为什么不学小乘?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有小乘,也学小乘!大家知道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十个宗派里头有两个宗派是小乘,但是现在这两派没有了。什么时候没有了?宋以后就没有了,至少一千多年了,没有了。没有,中国一千多年来这些高僧大德他怎么成就的?这要知道,中国是以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国学佛的,无论在家出家都有儒家的根基,都有道家的基础,孔孟、老庄,用它来代替小乘,所以成就非凡,这个诸位在历史上能看得到的。在现代学佛麻烦来了,儒不学了,道也不学了,小乘也不学了,所以连大乘基本的教义《十善业道经》,都没有办法。这是佛教为什么会没落,为什么兴不起来,原因在此地。

  那就我们想,十善业道为什么不能持?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儒的根,所以我们今天把儒道的根挖出来,什么东西?《弟子规》。你能够把《弟子规》用个一、二年的时间完全落实,你这一、二年把佛教放下,专修《弟子规》,务必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然后你再来学佛,容易了。十善业道你能够落实,三皈五戒你能够落实,这样你要是学净土,《无量寿经》或者《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怎么会不得受用?求愿往生,怎么会不往生?

  今天念佛人多。正如李老师所讲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个而已。那二、三个往生的人,你再仔细去观察一下,他们《弟子规》有没有做到?他虽然没有学,他统统做到了。他们十善业道有没有做到?《十善业道经》也许他没有念过,十善业他统统做到了。其他的我们都不要问,就是《弟子规》、《十善业》肯定他做到,所以他能往生。这个东西谁教他的?多分都是家里的老人教的,不是学校教的,不是社会上学来的,老人教的,从小教的。另外一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这个人一生老实,一生没有奢求,做人很本分,处处能忍、能让,生活虽然清苦,他知道苦,遇到佛法他非常欣慰,找到一条永远离苦的道路,他就会很认真努力去干,结果他成功了。这是我们在这一千多年历史当中看到的,在现在这个世间,念佛往生的人,我们也看到。

  这些虽然没有学,你细细去想想,他有没有具足戒定慧?有!没有贪心那就是戒,没有瞋恚就是戒;知道佛法好,一心一意去修学,那就是慧,慧是会选择。他知道这个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哪个是好,哪个是差一点,他懂得,他选择最殊胜的,一生不放弃,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能说他不具足戒定慧吗?你能说他善根福德因缘不圆满吗?统统具足了。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具足戒定慧?这才第一重要。看到别人往生,我们羡慕也没有办法,必须要知道他往生的条件是哪些,我有没有具足?我如果具足那我肯定会往生,我如果不具足,现在学习还来得及。

  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是如此。上智好度,绝顶聪明的人一接触他就明了,他就真干,好度;下愚好度,这个人他有善根、有福德,虽然他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你教他,他就相信,他不怀疑,他就认真干到底,也容易成就。像谛闲老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那就是,那个成就非凡,连谛老都赞叹。所以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人最好度。最麻烦的当中,上不上、下不下,当中人数还特别多,所以劳累辛苦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当中这些人,为他们。释迦牟尼佛半个世纪的辛苦,我们要懂得、要感恩。真正感恩用什么表现?依教修行,知道我们自己是很难度的这群人,上不上、下不下。你说不懂,自己觉得懂得很多,你真懂?真的不懂,中等这大多数人群,应该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听教,这个方法谁教的?释迦牟尼佛教的。

  你一定要肯定,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为中间这个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就是为他们。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你看看顶多二、三个小时他就大彻大悟了。五祖传他法,我想不会超过两个小时,那是上上根!下下根人像锅漏匠这样,好度,谛闲法师传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会,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真听话,三年他就成功了,预知时至,站著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三天,等老和尚来帮他办后事。谛老去给他办后事,因为他在乡下破庙里头,那个时候到城里没有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来回三天,三天,谛闲法师就看到还站在那里。谛老非常赞叹,你真是没有白出家一场,真成就了。细细看戒定慧三学具足,才能成就,这是我们的好榜样。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