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六卷) 2005/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前面我们学过,诸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的启请,也就是请问。问有十一句,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从头念。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
这下面是别说。
【何等是佛境界。】
这一句是总,下面这是别。
【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总共是十一句。头一句是总,后面别问十句。这十句我们看了一看,就如清凉大师的开示,哪个境界不是佛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在大经里头常讲,在缘起里头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非常重要。初学佛的时候,我们对佛所说的生起信心,真正能生信心也就信佛境界了。『佛境界』实在讲没有离开十法界。所以我在讲席里头常讲,十法界是把佛境界扭曲了,虽扭曲,还是不离佛境界。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很详细。前面我们读到境界,分齐境界、所缘境界。现在我们接著再看第二段,「请问佛境以何为因」,佛境的因是什么?接著请问佛境界度众生的仪式,这里「请」是请问你佛境界里头度众生的仪式。第四「应机普入世间」,这是讲入,佛境界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我们说它为入,实在讲入无所入,这到后面文殊菩萨解答的时候,就说得很详细。第五是「能知之智」,智慧。第六是「所知之法」,能知所知。第七「圆音起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第八「明知体相」,知之体是什么?知的相是什么?「九内证平等」,外现有差别,内证是平等。「十显现何法」,十一是「量之大小」,这个量之大小就是问的佛境界之广。最后一个问题『何等是佛境界广』,这个广就是量的大小。
这十一个问题「并非因位作用所及,亦非下位能知,故云佛境」。这几句话很重要。因位是菩萨,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菩萨不知道,等觉菩萨也不知道。古大德说了一个比喻,说得很好。等觉菩萨对於佛境界所了解的,犹如隔罗看月,罗是什么?绫罗绸缎,很细的丝织品,透明的,能够看得见。晚上看月亮,隔著这一层罗。隔了一层罗网看的月亮,那是等觉菩萨见佛境界,还是不能看得那么圆满,那么样的真切,何况等觉以下,这讲因位菩萨无法看。亦非下位能知,这个下位是因位以下的一般人。这世间有许许多多宗教,现在讲的哲学、科学都没有办法明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称之为佛境,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下面说「若约能知能度等,即是分齐」。这个分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局部,不是完整的。从能知能度来说,好像我们看茶杯盖,这个茶杯盖这边是凸出来的,这边是凹进去的;在这边的人看到这一边,没看到这一面;在这一边的人看这一边,不知道那一边。这一边的人看到是凸出来的,这一边的人看到是凹进去的,到底哪个对?这是局部。分齐是局部,不完整的,这是约能知能度。「约所知等,名曰所缘」,就所知所度的,这叫所缘的。
「能所双融,异即非异,言思道断,是佛境也」。这是最难懂的一句话。我们世间人无论看什么样的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有能、都有所。我能见,这个人是我所见;我能见,这桩事情是我所见;我能看,这些物是我所看的,都有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这我们懂得;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个事情就难,这不是我们境界,这是佛境界。在佛境界里头能跟所是一,有没有能所?有,有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门。世出世间有没有二?不二,你看世间、出世间不是二法吗?我们讲世间,六道是世间,出世间,阿罗汉以上超出六道了。大乘里面讲世间出世间范围就更大,什么是世间?十法界是世间,一真法界才是出世间,这是大乘的讲法。我们有这个分别、有这个执著。
有分别、有执著你决定出不了世间,不但十法界出不去,六道也出不去。为什么?佛给我们说了,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什么时候你见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叫做佛境界,诸法实相,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见到是什么样子?没有一样不是,入不二法门。什么叫一真?什么叫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不二!不二是佛境界。这个事情我们初学的人愈听愈迷惑,愈听愈不懂,所以佛法教学还是有次第。
佛对於中下根性的人先讲俗谛。真俗二谛,先讲俗谛。俗谛是什么?就你的根性、就你的程度、就你的常识跟你讲,好懂,我们一听就明了。真谛是对大乘人说的,真谛是佛给这些大乘根性的人讲他自己亲证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能所不二,生佛一如。生是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跟诸佛如来是一不是二,这在前面「一道甚深」里面我们学习过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所以说共同一法身,一身。一个性、一个心、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就叫一真。一真里面没有对立的。诸位要知道能所是对立,现在科学家讲相对的,相对论,相对就是对立的,宇宙之间统统都是对立的。有没有这些对立的事?有,对立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的,所以有对立。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宇宙之间没有一法是对立的。宇宙本来和谐,宇宙本来没有对立。对立尚且没有,哪来的矛盾?哪里有冲突?
首先一个问题,我们想想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这个身体这么脆弱,禁不起一点风寒,什么原因?诸佛菩萨经上常常赞叹他们是金刚不坏身,为什么我们这个身这么样的脆弱?讲不二法门,讲一身一智慧,我们跟诸佛如来也是一身一智慧,为什么他是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身体这么脆弱?你现在懂不懂这个原因?《华严经》学到这个地方应该有觉悟了。诸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不但他身心和谐,他跟整个宇宙和谐。他的心、他的身跟大宇宙融合为一体,这叫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身体脆弱就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起许许多多的对立矛盾,让这个身体不和谐。这个道理你能懂吗?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我们现在分别,六根,眼能见,只管见不管听,耳只管听不管嗅,一个只有一个功能,里面五脏六腑也是的,一个器官一个功能。没错?现在科学家讲,一点都没错,其实在佛法里头,没错就有问题。佛法修到离妄想分别执著之后,六根互用,这是连一点障碍都没有!眼能见也能听,耳能听也能见,通了,全都通了。我们是因为执著、因为分别它不通,一个管一样事,不通。这个诸位读《楞严经》,《楞严经》里讲得很透彻,六根互用,现在我们讲特异功能。从这些特异功能的人,我们细心去观察,他为什么有这些超越常人的能力?心地清净。道理是说,我跟他们接触过,如果他们妄想杂念多了,分别执著多了,他能力就失掉了。所以他们一直需要保持心地清净,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他这个能力才能够保持得住。一般大概都能保持到三十几岁就不行了,他受外面的干扰就很严重,能力逐渐逐渐失掉。这跟佛经上讲的原理完全相同,能所双融,异即非异,非异即异,它是一不是二。
这个境界里头,「言思道断」,言是言语,言语能不能说?说不出,言语的能力有限,思惟的能力比言语就大得多,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入不二法门。只有言语放下,念头放下,就通了,这样才能够入佛境界;否则的话,是没有法子入佛境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一定要信,一定要学习。怎么个学习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先学一样,一样、一样的来。先学不执著,所以佛祖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这句话我们听得耳熟,什么叫随缘?什么叫攀缘?坚持自己的意思就是攀缘,放下自己的坚持,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学这个教诲。不要认为这是大事、那是大事,没有多大事情。真正的大事是放下,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下你的智慧德能全都恢复了,你就入境界,那就是你在因位了。这个因位最低的,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因位,他真的在修因。
那我们今天呢?我们今天才说说而已,没真干!这个话怎么说?怎么说没真干?那我要问你,《弟子规》你有没有完全落实?一百一十三条完全都落实了,你会不会运用?这个运用,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果然能够运用了,智慧为先导。你能够运用,菩萨无量法门都在其中。《华严经》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世法跟佛法是一不二,没有一法是例外的。契入境界,法没有善恶,善恶不二;没有真妄,真妄不二;没有邪正,邪正不二。这愈说愈不懂了,为什么不懂?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所以没有办法体会,果然放下之后,就懂得了。你放下少分你就懂得少分,放下多分你就懂得多分,彻底放下就彻底明了,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这个意思《华严经》后面还有很多次的说明,一次比一次讲得深、比一次讲得广,所以这个经里头,契入之后其味无穷。可是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要落实、要做到,从哪里做?我跟诸位常常说得很清楚,从《弟子规》做起。一定要做,要非常认真的去做,我们才能入佛境界。这是入佛门的一个敲门砖,《弟子规》,你没有这个不行。从这个基础上提升到《十善业道》,你的方向目标正确了,入门没有?没有入门,但是你朝著佛家的大门走。方向没错,目标没有错,十善业道。到什么时候才入门?照佛法讲,八十八品见惑放下、断掉了,入门!或者从《华严经》上来讲,菩萨这十种信心你具足了,入门!
十种信心具足,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没有?断掉了,自然没有了。如果有,你的信心有障碍。信心生起来之后,障碍自然没有了,所以在初信位。明白这个道理,也相信佛境界,虽然没有能契入,相信,不会怀疑,认真努力慢慢的来学习,一定要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那里头趣味无穷,法喜充满,你会真的是快乐无比。人快乐,身体就健康,你看谚语里面说得很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欢喜的时候精神百倍;反过来,「忧能使人老」,忧虑会叫你很快的老化。佛法带给我们无有穷尽的法喜,天天生欢喜心。问的意思我们就说到此地。现在我们看第二段,答。我们把经文念一念。这个答一共有十首颂,文殊菩萨的十首颂。我们先看前面这一行长行文: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解答都是用偈颂。我们看「答中,十颂次第而答,唯广一义」。这个广就是最后问的「佛境界广」。广就是大小的意思。这个意思「独在於初,与总合辨」,最后这个意思第一首偈就答了,「欲显分量,遍於总故,即深而广故」。所以第一首偈是讲到深、讲到广,佛境界的深、佛境界的广。请看文殊菩萨偈颂第一首: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开示,我们得要细心去体会。「初句总标体深,次句(就是第二句),分量广大,故佛地论引经释云,诸佛境界,唯除虚空无能为喻」,我们先看这段。一切众生说到深广,在这个世间有两种比喻,一种用海,海深广无际,这是在过去二百年前用这个比喻还很适当。近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知道地球不大,地球不大那海能大吗?海能深吗?所以现在人讲到深广,用虚空。佛法在三千年前就用虚空。中国人常常用海洋来比喻,佛法用虚空。虚空确实广大没有边际,那个深也找不到底,深广无际,这是什么境界?说如来,它这里没有说佛。你看问的是佛,答的是如来。这在大乘教里面,说佛都是从相上说,释迦牟尼佛,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法身没有形相,报身有相;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的,应身佛。大乘教里常常告诉我们,讲法身、报身、应身,应身里头包括化身,也叫应化身,三身一体,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体,称如来。所以如来是从性上说的,说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理上说的,佛是从事上说的。事相有分齐,理性没有边际,深广无尽。
所以第一句是答总问,「何等是佛境界」。第二句是答别问的最后一句,「何等是佛境界广」,这两句就答了。佛境界广,量就是广。『其量等虚空』,这也是比喻说。你要是说真话?真话说不出来,我们也不懂。可是我们在《楞严经》里面听释迦牟尼佛说法,佛在《楞严》上有个比喻,比喻什么?虚空跟法性做比喻,佛把法性比作虚空,这虚空太大,比作虚空,把我们的虚空比喻作我们虚空里面的一片云彩。诸位想想,这空中一片云彩跟整个虚空不成比例,云彩不大!我们现在乘飞机的机会就很多,现在飞机都是在高空飞行,差不多距离地面十公里,一千公尺就是一公里,飞机差不多飞到一万多公尺,云层上面看到云层不大。佛把这个云层比喻作虚空,用这个比喻让我们去想像法性不可思议。
法性是能变,虚空是所变,虚空不大。但是除了虚空之外没有办法比喻,还找什么东西来比喻?今天我们这太空,太空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晓得。但是科学家有个发现,说这个空间、虚空是有量的不是无量的,现在发现光不是直射的,光有曲线,有曲它就像圆一样,它一定会回头,这是科学家发现的。但是虚空之外还有虚空,你晓不晓得?不晓得,这个科学家就不知道。《华严经》讲的!我们今天这个虚空,这是一个大世界,这个大世界是不是佛经上讲的大千世界?这很难说,还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比大千世界大得更多更多,我们在「华藏世界品」念的,那真正是大世界。华藏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都在第十三层。好像是二十层大楼一样,所以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不远,同一层楼。佛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宇宙,这样的华藏世界,在太空当中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世界太大太大,你无法想像。华藏世界就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何况这个太空当中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不同空间维次。科学的探测,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如果突破空间维次,宇宙观跟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人真的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才能够见到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见到了,这个时候在《华严经》里面就是法身菩萨,你证到法身了。法身怎么证?你看看这后面两句说得好!『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法身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物质都是从这里变现出来的。怎么叫入?彻底明白了,就叫入。为什么叫无所入?能入所入是一不是二。一切诸佛刹土,我们讲一切诸佛不是讲华藏世界,讲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像华藏世界这样的,无量无边!同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叫同一个法身。现的这个相就叫做法身,无尽的虚空是法身,无尽不同空间维次叫法身。我们在无尽不同空间维次里面,我们只知道一个空间维次,第二个就不知道。科学家发现,从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无量无边;科学家证实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这是被证明的。
我这些话是听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他还写在《大乘无量寿经注解》,他这个大经解后面的附录。他是个学科学的,所以对於科学家讲的宇宙观他很留意。这个单位世界,在早年我们总都是想到太阳系,黄老居士跟我说不是太阳系。经上讲得很清楚,单位世界当中是须弥山,日月围绕须弥山转,日月就是太阳系,太阳系是绕著须弥山转的,这就是单位世界。所以他告诉我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是银河系,银河系的中心我们中国人称为黄极。地球有南极、有北极,这个银河系的中心,我们称之为黄极。确确实实,太阳系是绕著银河系转的,他说这才叫一个单位世界,那真就是太大太大!我们以前把太阳系看作是一个大千世界,不是的,是单位世界。这一个大千世界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十亿个银河系是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区。这一尊佛的教区不大,算小教区,还有大教区的。一尊佛教化几个大千世界,十几个大千世界,几百个大千世界,几千个大千世界,不可思议!所以这是讲「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大小不二,远近不二,所以这个入就是悟,没有入就是迷,悟了就入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文殊菩萨偈颂第一首,清凉大师注解第二句,「次句释上广」,就是「其量等虚空」。再次句就是第三句释上广,第四句,「后句释上深」。我们看底下的注解,释上深,「然有三义,一约一切众生即如来藏,更何所入,翻迷之悟,故云证入」。清凉在《钞》里头有解释,第四句就是解释,第四句讲的「实无所入」,实无所入,他说仍取第三句来解释,因为第三句来讲入,「故皆有证入之言」。这里面就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以理对悟说」。理上讲一切众生即如来藏。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就是法性,法性含藏在里面。一切众生是如来藏的相分,如来藏迷了就叫阿赖耶,悟了就叫如来藏。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能现能变是一,所现所变哪里会有二?又何况能现跟所现、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一法界。
怎么样才能入?怎么样才能够证?我们在讲席里头,这个讯息透露的次数太多了,特别是净土宗。净土宗的修行修什么?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我常说一心是能证、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证、一真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入有没有入?有,实无所入,入无所入,这是事实真相。你怎么入法?前面这个意思透出来了,整个宇宙,如果我们讲无量的空间维次,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了,真的是古人常讲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小不二。
说大我们懂,说小我们也懂,大小是一不是二,我们就不懂。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学过几次了,一直学下来的,今天读到这些经文,你会点头,你能接受。为什么?前面听过好多遍,确实在理上讲不二。但是事上怎么样不二?事上是我们今天没有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所以事上不能圆融。理上虽然能体会,事不行。理事不二,我们今天理事是二,难关就在这个地方。什么时候我们到理事不二,然后再更上一层楼,事事不二,那叫真的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今天触处都是障碍,《华严》到最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理事不二,事事不二,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既然都是如来藏,你还入什么?入无所入,这从理上讲的,我刚才所说的翻迷之悟。觉悟了就叫入,迷了就叫不入,所以这是从迷悟上来说的。悟了之后,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法性?哪一悟不是如来?这个时候你就真正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是凡夫,佛会回答你,就因为你自己不知道你是佛,所以你变成凡夫。佛知道你是佛,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是佛。佛为什么知道?佛知道事实真相!释迦牟尼佛这个身跟我们大家这个身,都是心现识变,都是相有性空,事有理无。在《大般若》究竟智慧里面,皆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他的境界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就是因为起了妄想分别执著,障碍重重很难突破,其实这个障碍是梦中境界。我们今天受苦受难,梦中挣扎,不知道那是一场梦,作梦的时候我们梦到逆境很苦。
第二个意思,「约理非即非异,故云入无所入」。非即非异就是不即不离,离即同时,不二。你怎么入?即当就是讲,佛境界在哪里?这就是。异是不同,异是十法界、是六道。真正觉悟之后,十法界六道原来就是一真法界,六道三途众生的境界原来就是佛境界。这个意思,同学们你们能够体会多少?如果稍稍能够体会得,这境界就不错了。可是为什么你们不能够体会?什么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一点、少分?我给你透一个讯息,你能够体会到少分。
放下自私自利,这个自私自利是严重的烦恼,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这没办法入境界。这我们不谈证入,谈解悟。这个悟,悟有证悟跟解悟。解悟,也就是你能听得懂,你听到这个东西觉得很有味道,能听得懂。真入进去,不但自私自利要放下,要把贪瞋痴慢放下。这六种根本烦恼确确实实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贪心,不起瞋恚,觉而不迷。觉而不迷就是没有愚痴了,平等、慈悲,傲慢就没有,於一切法就是佛境界。深信不疑,第五个烦恼是疑,疑破掉了,深信不疑。正知正见,恶见没有了,入境界了,这叫证入。这个证入是证入到边缘;在我们《华严经》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二信位的菩萨、三信位的菩萨,你证入的浅深大概就是在这个阶层。初信、二信、三信,在这个阶层。
所以那个自私自利很麻烦。起心动念为别人,为一切苦难众生去想,不但想,而且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能力做不到,帮助他的意愿十足。能力要看什么?要看缘分。我们自己纵然有能力、有智慧还需要外缘,我们一般讲外在的条件成熟不成熟。条件不成熟,不行!帮助众生自己要具备的条件,福慧,少一个都不行;自己力量不够,有智慧没有福报,不成,有福报没有智慧也不成。世间有很多大富长者、达官贵人,他们有福报没有智慧,帮不上忙。方外确实有高人,各个宗教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他有智慧,他也知道怎么做法,没有缘分、没有福报,所以这两种不能缺。
你看佛教导我们,教我们要福慧双修,不能单修一样。单修一样的果报,经典里面的比喻很有味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慧不修福,修慧证得阿罗汉,他真的证果了,阿罗汉断证的位次是我们《华严经》里面第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轮回了。他的寿命还没到,他还在世间,他出去托钵托不到,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罗汉托空钵,真有不是假有。那个专门修福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大象出生,它是国王的坐骑,国王的,所以满身挂著璎珞、金银珠宝,出生,有福没有慧。这是佛在经上举出这两个例子警惕我们,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懂得福慧双修,不能偏在一面。
福慧双修,怎么个修法?经教里头讲得太多。佛常常讲,修三种布施,修六度、四无量心。三种布施,财布施,财有内财、有外财。我没有钱,能不能修布施?能,做义工。义工是用内财布施,那个福报超过外财。外财布施福报有限,内财没有限,内财殊胜。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佛常讲的!我们要真干。所以道场,你要有智慧,正法道场,那个福报就更殊胜。什么是正法道场?这个道场你不管它大小,这里面真正有修行人在里头,有人在里头真修。像我们这个道场是很小,天天讲经、天天念佛。喜欢听经的人,到时候他来听经;喜欢念佛的,到时候他来念佛。我们这个道场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在这样的道场做义工,果报殊胜。你要认识,你不认识,到哪里去修福?你得要认识。所以叫福田!哪里是福田?你要找清楚,到福田里面去种福才能生福,不是福田那你就种错了,那就不是真福。
我们现在对全世界弘扬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诸位知道,这很重要,这是学佛的根基。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修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是小事。到底哪里出了毛病?我们的基础疏忽了,基础是什么?十善业。你们读读《十善业道经》你就明白了,你才晓得《十善业道经》是多重要,你不读你不晓得。一切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乃至於人天,统统是以十善业道为根本。要是没有十善业道,人天身分都得不到,你还能成佛吗?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学不到?我们想学,为什么学不到?十善业道还有条件。什么条件?你看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们没有做到,所以十善业做不到。这两句怎么学?《弟子规》是最好的方法,最简单、最扼要、最有效果,我们要从这里下手。
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向全世界介绍,特别是学佛的同学。在介绍的时候,附带介绍美国的克拉克。克拉克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小学教师,这些年来在美国也是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学。他那套东西是他祖母从小教他的,一共有五十五条。我们本来想把它合在我们的《十善业道经》跟《弟子规》,这三样东西合在一起,我们来推动。但是他那一份东西是有版权,有版权我们就不能够用他的。学佛最重要是守法,不犯国制,这很要紧,我们一定守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个社会大众的好榜样。因此我们只能够用《十善业道》跟《弟子规》。这一份东西我们有一个介绍,中国大陆有翻译本,可以买得到,台湾也有翻译本,中文的译本;台湾是繁体字,大陆是简体字,都值得做参考。他的五十五条当然没有《弟子规》那样的细密、那样的深广,但是那是个开头,很好的一个开头。
所以你要真正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有入门的先决条件。一定要落实十善业,要把这个十善业也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三福里第一福你就有了,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勉强算得上!有分,但是要提升。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福。三皈大家都受过,不是真的,名字三皈,有名无实,这一定要清楚。皈依佛,觉而不迷,我们有没有觉?我们有没有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们现在有没有正知正见?有没有邪知邪见?皈依僧,净而不染,我们的心到底是清净还是染污?如果我们依旧是迷邪染,这哪有三皈?没有。三皈是什么?要放下迷邪染,一切要依觉正净,那你真的三皈了,三皈落实。三皈落实之后,佛的这些戒律很容易做到,三聚净戒自自然然你会做到,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所以出家必须要落实《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向上提升,这就入大乘。
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练习。真正发出来,那恭喜你,你就是十信心满,就入了初住,超越十法界。菩提心一发,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门,所以这是翻迷成悟,转迷为悟,非即非异,入无所入,第二个意思。
你不真干,这一生不能成就,很可惜。我们只要具足第一条,就是具足《弟子规》、《十善业道》,念佛求往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西方世界很特殊,四土不二,真正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四,四就是一。生凡圣同居土,同时你能够见到方便土、见到实报土、见到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是其他法门里面没有的,这是净土无比殊胜之处。这个法门可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这一生证究竟圆满果。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天天干,认真的干,干些什么?放下,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天天干这个,要把自己烦恼习气统统放下。看破是对於宇宙人生愈来愈明白,大乘佛法愈来愈容易体会。
第三个意思就心境来说,「心冥真境,故说为入」。心能入,境所入,这个境就是佛境,冥是完全融在一起,心融在境当中,心就是境,境就是心,这个叫入。「若有所入,境智未亡,岂得称入」。如果真的有所入的佛境,有能入的心智(心是智,心智),你没入,为什么?你还有二法。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佛境界,他讲的话用《华严经》这段一对比格外清楚。不二就是佛境,你只要有能有所,你是凡夫,你没入,为什么?境跟智还在,没有能融。境是所入,智是能入,你在门外没有进门。要怎么样?「实无所入,方名真如」,为什么没有入?心境是一不是二,一怎么入?说名为入,实无所入,这是真话。
这个意思我们能懂吗?有人能懂,我前面说过,无我的人能懂。无我,这句话也不好懂,我们再说白一点、说浅一点,无私的人能懂。没有私心,无私的人活在这个世间,跟那个有私的人活在世间不一样。有私心的人活在世间为自己,为家庭,为妻子、儿女,他为什么活在世间?为这个。还有心量大一点、志向大一点的人,为国家、为民族,这就相当不容易。能不能入?不能,心量不够大。要怎样大才能入?像经上讲的深广无际,念念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大,他不是为一个国家民族,也不是为我们这一个地球。「华藏世界品」里面讲,这个虚空不同维次空间,无量无边华藏世界,我们称为世界种,无量无边。念念以这个为境界,深广无际,这种人很容易入。
清凉大师在《疏钞》释经题里面说过,《华严经》的当机者,十种当机。十种,第一种是法身菩萨,这个经是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所说的,凡夫怎么学法?后头有一种凡夫是华严当机者。哪一种凡夫?叫大心凡夫,能听得懂《华严》,能学《华严》,也能悟入,大心!诸位要知道,大心就是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能入,能听得懂。如果不是大心菩萨,不但他不能入,不能够证入,解悟都有障碍,听不懂。看《华严经》像看神话小说一样,这个情形有。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台湾有几位很有名的教授,我跟他们也很熟。他们告诉我,《华严经》是神话故事,《金刚经》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大学教授、学者他们所体会到的。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隔行如隔山」。现在我们知道原因在哪里,妄想分别执著太重!
甚深大道要虚心以求,你才能明了,才能契入。虚心,虚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讲席当中常常说,自私自利去掉、名闻利养去掉、是非人我去掉、五欲六尘去掉、贪瞋痴慢去掉,这叫虚其心。心里头不能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就是障碍。入里头有解有证,解都做不到何况证。后面清凉大师注得好,「实无所入,方名真如」,这明心见性。
「即广之深」,这一句是把十一问里面,第一句是佛境界之深,末后一句是佛境界之广,这合起来讲即广之深或者即深之广,都行。「本超言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思不及处。这就是说本来不是言语能说的,不是思惟想像能得到的,所以大乘教,《华严》是一乘教。我们习惯都是用言说、都是用思惟、都是用想像,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识。八识是妄心,用妄心你怎么能够解真理?你怎么能够契入真如?真如这两个字简单的讲,真就不是虚妄,如就是真的。「真」是讲什么?法性。「如」是说什么?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佛与大菩萨眼中,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真是能现能变,如是所现所变。就像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用金跟器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能成器,金是真,器是金所成、是如,它跟金不二,是一不是二,真如的意思。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如,无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
所以佛经你看第一个字,你去展开佛经,这是阿难在结集经典是佛教他,这个经典第一句话用什么?「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真如,真如才是,没有错误。佛讲的是什么?佛一生所讲的就是如是,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两个字统统包括了,如是。学生所接受的,我闻,我闻是学生所接受的,如是我闻。如是是先生所教,我闻是学生所闻。先生教如是,学生闻如是,妙不可言。什么叫如是?不仅仅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如是,你要把那个看作如是也对、也不对,真悟了的时候,你说的是对的,你没有悟的时候在那里猜,那是错的。
真正如是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在其中,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言语没法子说,念头不能想,一想就错了。所以古人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就错了。为什么?开口、动念落在意识里头。你从这上面去体会,你体会到之后你还是错的,怎么又错了?你还是落在心意识里头,所以你是错的。怎样才不错?心意识即非心意识,《金刚经》的话,是名心意识,那就对了。心意识一如,妄想分别执著一如,你才真正懂得一点消息。十法界依正庄严皆如,饿鬼如、畜生如、地狱如,无有一法不如,你懂吗?统统是法性现的,心现识变的。相是心现识变,能现能变的那个真如,跟诸佛如来一真法界的真如是一不是二。十法界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扭曲了,没有变质,相变了,质没有变。相变了,这里的苦乐不同,质真的没有变,所以它叫真如。我说到这个地方,以为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听不懂我也没有办法了,我的能力只能说到这个地方。
下面两句是「即深之广,安测其涯」。没有边际,深没有边际,广没有边际,都在现前。法称之为妙法,不是只有《法华经》才是妙法,没有一法不妙。不但是《法华》、《华严》妙,世间任何一法都妙。只要你契入境界,你就晓得妙不可言;你不入境界,不行,不入境界你不懂得它妙在哪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前面我们学过,诸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的启请,也就是请问。问有十一句,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从头念。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
这下面是别说。
【何等是佛境界。】
这一句是总,下面这是别。
【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总共是十一句。头一句是总,后面别问十句。这十句我们看了一看,就如清凉大师的开示,哪个境界不是佛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在大经里头常讲,在缘起里头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非常重要。初学佛的时候,我们对佛所说的生起信心,真正能生信心也就信佛境界了。『佛境界』实在讲没有离开十法界。所以我在讲席里头常讲,十法界是把佛境界扭曲了,虽扭曲,还是不离佛境界。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很详细。前面我们读到境界,分齐境界、所缘境界。现在我们接著再看第二段,「请问佛境以何为因」,佛境的因是什么?接著请问佛境界度众生的仪式,这里「请」是请问你佛境界里头度众生的仪式。第四「应机普入世间」,这是讲入,佛境界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我们说它为入,实在讲入无所入,这到后面文殊菩萨解答的时候,就说得很详细。第五是「能知之智」,智慧。第六是「所知之法」,能知所知。第七「圆音起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第八「明知体相」,知之体是什么?知的相是什么?「九内证平等」,外现有差别,内证是平等。「十显现何法」,十一是「量之大小」,这个量之大小就是问的佛境界之广。最后一个问题『何等是佛境界广』,这个广就是量的大小。
这十一个问题「并非因位作用所及,亦非下位能知,故云佛境」。这几句话很重要。因位是菩萨,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菩萨不知道,等觉菩萨也不知道。古大德说了一个比喻,说得很好。等觉菩萨对於佛境界所了解的,犹如隔罗看月,罗是什么?绫罗绸缎,很细的丝织品,透明的,能够看得见。晚上看月亮,隔著这一层罗。隔了一层罗网看的月亮,那是等觉菩萨见佛境界,还是不能看得那么圆满,那么样的真切,何况等觉以下,这讲因位菩萨无法看。亦非下位能知,这个下位是因位以下的一般人。这世间有许许多多宗教,现在讲的哲学、科学都没有办法明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称之为佛境,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下面说「若约能知能度等,即是分齐」。这个分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局部,不是完整的。从能知能度来说,好像我们看茶杯盖,这个茶杯盖这边是凸出来的,这边是凹进去的;在这边的人看到这一边,没看到这一面;在这一边的人看这一边,不知道那一边。这一边的人看到是凸出来的,这一边的人看到是凹进去的,到底哪个对?这是局部。分齐是局部,不完整的,这是约能知能度。「约所知等,名曰所缘」,就所知所度的,这叫所缘的。
「能所双融,异即非异,言思道断,是佛境也」。这是最难懂的一句话。我们世间人无论看什么样的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有能、都有所。我能见,这个人是我所见;我能见,这桩事情是我所见;我能看,这些物是我所看的,都有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这我们懂得;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个事情就难,这不是我们境界,这是佛境界。在佛境界里头能跟所是一,有没有能所?有,有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门。世出世间有没有二?不二,你看世间、出世间不是二法吗?我们讲世间,六道是世间,出世间,阿罗汉以上超出六道了。大乘里面讲世间出世间范围就更大,什么是世间?十法界是世间,一真法界才是出世间,这是大乘的讲法。我们有这个分别、有这个执著。
有分别、有执著你决定出不了世间,不但十法界出不去,六道也出不去。为什么?佛给我们说了,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什么时候你见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叫做佛境界,诸法实相,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见到是什么样子?没有一样不是,入不二法门。什么叫一真?什么叫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不二!不二是佛境界。这个事情我们初学的人愈听愈迷惑,愈听愈不懂,所以佛法教学还是有次第。
佛对於中下根性的人先讲俗谛。真俗二谛,先讲俗谛。俗谛是什么?就你的根性、就你的程度、就你的常识跟你讲,好懂,我们一听就明了。真谛是对大乘人说的,真谛是佛给这些大乘根性的人讲他自己亲证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能所不二,生佛一如。生是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跟诸佛如来是一不是二,这在前面「一道甚深」里面我们学习过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所以说共同一法身,一身。一个性、一个心、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就叫一真。一真里面没有对立的。诸位要知道能所是对立,现在科学家讲相对的,相对论,相对就是对立的,宇宙之间统统都是对立的。有没有这些对立的事?有,对立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的,所以有对立。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宇宙之间没有一法是对立的。宇宙本来和谐,宇宙本来没有对立。对立尚且没有,哪来的矛盾?哪里有冲突?
首先一个问题,我们想想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这个身体这么脆弱,禁不起一点风寒,什么原因?诸佛菩萨经上常常赞叹他们是金刚不坏身,为什么我们这个身这么样的脆弱?讲不二法门,讲一身一智慧,我们跟诸佛如来也是一身一智慧,为什么他是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身体这么脆弱?你现在懂不懂这个原因?《华严经》学到这个地方应该有觉悟了。诸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不但他身心和谐,他跟整个宇宙和谐。他的心、他的身跟大宇宙融合为一体,这叫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身体脆弱就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起许许多多的对立矛盾,让这个身体不和谐。这个道理你能懂吗?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我们现在分别,六根,眼能见,只管见不管听,耳只管听不管嗅,一个只有一个功能,里面五脏六腑也是的,一个器官一个功能。没错?现在科学家讲,一点都没错,其实在佛法里头,没错就有问题。佛法修到离妄想分别执著之后,六根互用,这是连一点障碍都没有!眼能见也能听,耳能听也能见,通了,全都通了。我们是因为执著、因为分别它不通,一个管一样事,不通。这个诸位读《楞严经》,《楞严经》里讲得很透彻,六根互用,现在我们讲特异功能。从这些特异功能的人,我们细心去观察,他为什么有这些超越常人的能力?心地清净。道理是说,我跟他们接触过,如果他们妄想杂念多了,分别执著多了,他能力就失掉了。所以他们一直需要保持心地清净,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他这个能力才能够保持得住。一般大概都能保持到三十几岁就不行了,他受外面的干扰就很严重,能力逐渐逐渐失掉。这跟佛经上讲的原理完全相同,能所双融,异即非异,非异即异,它是一不是二。
这个境界里头,「言思道断」,言是言语,言语能不能说?说不出,言语的能力有限,思惟的能力比言语就大得多,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入不二法门。只有言语放下,念头放下,就通了,这样才能够入佛境界;否则的话,是没有法子入佛境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一定要信,一定要学习。怎么个学习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先学一样,一样、一样的来。先学不执著,所以佛祖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这句话我们听得耳熟,什么叫随缘?什么叫攀缘?坚持自己的意思就是攀缘,放下自己的坚持,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学这个教诲。不要认为这是大事、那是大事,没有多大事情。真正的大事是放下,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下你的智慧德能全都恢复了,你就入境界,那就是你在因位了。这个因位最低的,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因位,他真的在修因。
那我们今天呢?我们今天才说说而已,没真干!这个话怎么说?怎么说没真干?那我要问你,《弟子规》你有没有完全落实?一百一十三条完全都落实了,你会不会运用?这个运用,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果然能够运用了,智慧为先导。你能够运用,菩萨无量法门都在其中。《华严经》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世法跟佛法是一不二,没有一法是例外的。契入境界,法没有善恶,善恶不二;没有真妄,真妄不二;没有邪正,邪正不二。这愈说愈不懂了,为什么不懂?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所以没有办法体会,果然放下之后,就懂得了。你放下少分你就懂得少分,放下多分你就懂得多分,彻底放下就彻底明了,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这个意思《华严经》后面还有很多次的说明,一次比一次讲得深、比一次讲得广,所以这个经里头,契入之后其味无穷。可是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要落实、要做到,从哪里做?我跟诸位常常说得很清楚,从《弟子规》做起。一定要做,要非常认真的去做,我们才能入佛境界。这是入佛门的一个敲门砖,《弟子规》,你没有这个不行。从这个基础上提升到《十善业道》,你的方向目标正确了,入门没有?没有入门,但是你朝著佛家的大门走。方向没错,目标没有错,十善业道。到什么时候才入门?照佛法讲,八十八品见惑放下、断掉了,入门!或者从《华严经》上来讲,菩萨这十种信心你具足了,入门!
十种信心具足,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没有?断掉了,自然没有了。如果有,你的信心有障碍。信心生起来之后,障碍自然没有了,所以在初信位。明白这个道理,也相信佛境界,虽然没有能契入,相信,不会怀疑,认真努力慢慢的来学习,一定要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那里头趣味无穷,法喜充满,你会真的是快乐无比。人快乐,身体就健康,你看谚语里面说得很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欢喜的时候精神百倍;反过来,「忧能使人老」,忧虑会叫你很快的老化。佛法带给我们无有穷尽的法喜,天天生欢喜心。问的意思我们就说到此地。现在我们看第二段,答。我们把经文念一念。这个答一共有十首颂,文殊菩萨的十首颂。我们先看前面这一行长行文: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解答都是用偈颂。我们看「答中,十颂次第而答,唯广一义」。这个广就是最后问的「佛境界广」。广就是大小的意思。这个意思「独在於初,与总合辨」,最后这个意思第一首偈就答了,「欲显分量,遍於总故,即深而广故」。所以第一首偈是讲到深、讲到广,佛境界的深、佛境界的广。请看文殊菩萨偈颂第一首: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开示,我们得要细心去体会。「初句总标体深,次句(就是第二句),分量广大,故佛地论引经释云,诸佛境界,唯除虚空无能为喻」,我们先看这段。一切众生说到深广,在这个世间有两种比喻,一种用海,海深广无际,这是在过去二百年前用这个比喻还很适当。近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知道地球不大,地球不大那海能大吗?海能深吗?所以现在人讲到深广,用虚空。佛法在三千年前就用虚空。中国人常常用海洋来比喻,佛法用虚空。虚空确实广大没有边际,那个深也找不到底,深广无际,这是什么境界?说如来,它这里没有说佛。你看问的是佛,答的是如来。这在大乘教里面,说佛都是从相上说,释迦牟尼佛,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法身没有形相,报身有相;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的,应身佛。大乘教里常常告诉我们,讲法身、报身、应身,应身里头包括化身,也叫应化身,三身一体,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体,称如来。所以如来是从性上说的,说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理上说的,佛是从事上说的。事相有分齐,理性没有边际,深广无尽。
所以第一句是答总问,「何等是佛境界」。第二句是答别问的最后一句,「何等是佛境界广」,这两句就答了。佛境界广,量就是广。『其量等虚空』,这也是比喻说。你要是说真话?真话说不出来,我们也不懂。可是我们在《楞严经》里面听释迦牟尼佛说法,佛在《楞严》上有个比喻,比喻什么?虚空跟法性做比喻,佛把法性比作虚空,这虚空太大,比作虚空,把我们的虚空比喻作我们虚空里面的一片云彩。诸位想想,这空中一片云彩跟整个虚空不成比例,云彩不大!我们现在乘飞机的机会就很多,现在飞机都是在高空飞行,差不多距离地面十公里,一千公尺就是一公里,飞机差不多飞到一万多公尺,云层上面看到云层不大。佛把这个云层比喻作虚空,用这个比喻让我们去想像法性不可思议。
法性是能变,虚空是所变,虚空不大。但是除了虚空之外没有办法比喻,还找什么东西来比喻?今天我们这太空,太空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晓得。但是科学家有个发现,说这个空间、虚空是有量的不是无量的,现在发现光不是直射的,光有曲线,有曲它就像圆一样,它一定会回头,这是科学家发现的。但是虚空之外还有虚空,你晓不晓得?不晓得,这个科学家就不知道。《华严经》讲的!我们今天这个虚空,这是一个大世界,这个大世界是不是佛经上讲的大千世界?这很难说,还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比大千世界大得更多更多,我们在「华藏世界品」念的,那真正是大世界。华藏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都在第十三层。好像是二十层大楼一样,所以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不远,同一层楼。佛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宇宙,这样的华藏世界,在太空当中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世界太大太大,你无法想像。华藏世界就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何况这个太空当中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不同空间维次。科学的探测,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如果突破空间维次,宇宙观跟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人真的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才能够见到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见到了,这个时候在《华严经》里面就是法身菩萨,你证到法身了。法身怎么证?你看看这后面两句说得好!『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法身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物质都是从这里变现出来的。怎么叫入?彻底明白了,就叫入。为什么叫无所入?能入所入是一不是二。一切诸佛刹土,我们讲一切诸佛不是讲华藏世界,讲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像华藏世界这样的,无量无边!同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叫同一个法身。现的这个相就叫做法身,无尽的虚空是法身,无尽不同空间维次叫法身。我们在无尽不同空间维次里面,我们只知道一个空间维次,第二个就不知道。科学家发现,从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无量无边;科学家证实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这是被证明的。
我这些话是听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他还写在《大乘无量寿经注解》,他这个大经解后面的附录。他是个学科学的,所以对於科学家讲的宇宙观他很留意。这个单位世界,在早年我们总都是想到太阳系,黄老居士跟我说不是太阳系。经上讲得很清楚,单位世界当中是须弥山,日月围绕须弥山转,日月就是太阳系,太阳系是绕著须弥山转的,这就是单位世界。所以他告诉我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是银河系,银河系的中心我们中国人称为黄极。地球有南极、有北极,这个银河系的中心,我们称之为黄极。确确实实,太阳系是绕著银河系转的,他说这才叫一个单位世界,那真就是太大太大!我们以前把太阳系看作是一个大千世界,不是的,是单位世界。这一个大千世界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十亿个银河系是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区。这一尊佛的教区不大,算小教区,还有大教区的。一尊佛教化几个大千世界,十几个大千世界,几百个大千世界,几千个大千世界,不可思议!所以这是讲「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大小不二,远近不二,所以这个入就是悟,没有入就是迷,悟了就入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文殊菩萨偈颂第一首,清凉大师注解第二句,「次句释上广」,就是「其量等虚空」。再次句就是第三句释上广,第四句,「后句释上深」。我们看底下的注解,释上深,「然有三义,一约一切众生即如来藏,更何所入,翻迷之悟,故云证入」。清凉在《钞》里头有解释,第四句就是解释,第四句讲的「实无所入」,实无所入,他说仍取第三句来解释,因为第三句来讲入,「故皆有证入之言」。这里面就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以理对悟说」。理上讲一切众生即如来藏。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就是法性,法性含藏在里面。一切众生是如来藏的相分,如来藏迷了就叫阿赖耶,悟了就叫如来藏。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能现能变是一,所现所变哪里会有二?又何况能现跟所现、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一法界。
怎么样才能入?怎么样才能够证?我们在讲席里头,这个讯息透露的次数太多了,特别是净土宗。净土宗的修行修什么?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我常说一心是能证、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证、一真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入有没有入?有,实无所入,入无所入,这是事实真相。你怎么入法?前面这个意思透出来了,整个宇宙,如果我们讲无量的空间维次,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了,真的是古人常讲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小不二。
说大我们懂,说小我们也懂,大小是一不是二,我们就不懂。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学过几次了,一直学下来的,今天读到这些经文,你会点头,你能接受。为什么?前面听过好多遍,确实在理上讲不二。但是事上怎么样不二?事上是我们今天没有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所以事上不能圆融。理上虽然能体会,事不行。理事不二,我们今天理事是二,难关就在这个地方。什么时候我们到理事不二,然后再更上一层楼,事事不二,那叫真的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今天触处都是障碍,《华严》到最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理事不二,事事不二,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既然都是如来藏,你还入什么?入无所入,这从理上讲的,我刚才所说的翻迷之悟。觉悟了就叫入,迷了就叫不入,所以这是从迷悟上来说的。悟了之后,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法性?哪一悟不是如来?这个时候你就真正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是凡夫,佛会回答你,就因为你自己不知道你是佛,所以你变成凡夫。佛知道你是佛,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是佛。佛为什么知道?佛知道事实真相!释迦牟尼佛这个身跟我们大家这个身,都是心现识变,都是相有性空,事有理无。在《大般若》究竟智慧里面,皆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他的境界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就是因为起了妄想分别执著,障碍重重很难突破,其实这个障碍是梦中境界。我们今天受苦受难,梦中挣扎,不知道那是一场梦,作梦的时候我们梦到逆境很苦。
第二个意思,「约理非即非异,故云入无所入」。非即非异就是不即不离,离即同时,不二。你怎么入?即当就是讲,佛境界在哪里?这就是。异是不同,异是十法界、是六道。真正觉悟之后,十法界六道原来就是一真法界,六道三途众生的境界原来就是佛境界。这个意思,同学们你们能够体会多少?如果稍稍能够体会得,这境界就不错了。可是为什么你们不能够体会?什么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一点、少分?我给你透一个讯息,你能够体会到少分。
放下自私自利,这个自私自利是严重的烦恼,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这没办法入境界。这我们不谈证入,谈解悟。这个悟,悟有证悟跟解悟。解悟,也就是你能听得懂,你听到这个东西觉得很有味道,能听得懂。真入进去,不但自私自利要放下,要把贪瞋痴慢放下。这六种根本烦恼确确实实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贪心,不起瞋恚,觉而不迷。觉而不迷就是没有愚痴了,平等、慈悲,傲慢就没有,於一切法就是佛境界。深信不疑,第五个烦恼是疑,疑破掉了,深信不疑。正知正见,恶见没有了,入境界了,这叫证入。这个证入是证入到边缘;在我们《华严经》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二信位的菩萨、三信位的菩萨,你证入的浅深大概就是在这个阶层。初信、二信、三信,在这个阶层。
所以那个自私自利很麻烦。起心动念为别人,为一切苦难众生去想,不但想,而且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能力做不到,帮助他的意愿十足。能力要看什么?要看缘分。我们自己纵然有能力、有智慧还需要外缘,我们一般讲外在的条件成熟不成熟。条件不成熟,不行!帮助众生自己要具备的条件,福慧,少一个都不行;自己力量不够,有智慧没有福报,不成,有福报没有智慧也不成。世间有很多大富长者、达官贵人,他们有福报没有智慧,帮不上忙。方外确实有高人,各个宗教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他有智慧,他也知道怎么做法,没有缘分、没有福报,所以这两种不能缺。
你看佛教导我们,教我们要福慧双修,不能单修一样。单修一样的果报,经典里面的比喻很有味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慧不修福,修慧证得阿罗汉,他真的证果了,阿罗汉断证的位次是我们《华严经》里面第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轮回了。他的寿命还没到,他还在世间,他出去托钵托不到,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罗汉托空钵,真有不是假有。那个专门修福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大象出生,它是国王的坐骑,国王的,所以满身挂著璎珞、金银珠宝,出生,有福没有慧。这是佛在经上举出这两个例子警惕我们,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懂得福慧双修,不能偏在一面。
福慧双修,怎么个修法?经教里头讲得太多。佛常常讲,修三种布施,修六度、四无量心。三种布施,财布施,财有内财、有外财。我没有钱,能不能修布施?能,做义工。义工是用内财布施,那个福报超过外财。外财布施福报有限,内财没有限,内财殊胜。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佛常讲的!我们要真干。所以道场,你要有智慧,正法道场,那个福报就更殊胜。什么是正法道场?这个道场你不管它大小,这里面真正有修行人在里头,有人在里头真修。像我们这个道场是很小,天天讲经、天天念佛。喜欢听经的人,到时候他来听经;喜欢念佛的,到时候他来念佛。我们这个道场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在这样的道场做义工,果报殊胜。你要认识,你不认识,到哪里去修福?你得要认识。所以叫福田!哪里是福田?你要找清楚,到福田里面去种福才能生福,不是福田那你就种错了,那就不是真福。
我们现在对全世界弘扬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诸位知道,这很重要,这是学佛的根基。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修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是小事。到底哪里出了毛病?我们的基础疏忽了,基础是什么?十善业。你们读读《十善业道经》你就明白了,你才晓得《十善业道经》是多重要,你不读你不晓得。一切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乃至於人天,统统是以十善业道为根本。要是没有十善业道,人天身分都得不到,你还能成佛吗?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学不到?我们想学,为什么学不到?十善业道还有条件。什么条件?你看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们没有做到,所以十善业做不到。这两句怎么学?《弟子规》是最好的方法,最简单、最扼要、最有效果,我们要从这里下手。
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向全世界介绍,特别是学佛的同学。在介绍的时候,附带介绍美国的克拉克。克拉克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小学教师,这些年来在美国也是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学。他那套东西是他祖母从小教他的,一共有五十五条。我们本来想把它合在我们的《十善业道经》跟《弟子规》,这三样东西合在一起,我们来推动。但是他那一份东西是有版权,有版权我们就不能够用他的。学佛最重要是守法,不犯国制,这很要紧,我们一定守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个社会大众的好榜样。因此我们只能够用《十善业道》跟《弟子规》。这一份东西我们有一个介绍,中国大陆有翻译本,可以买得到,台湾也有翻译本,中文的译本;台湾是繁体字,大陆是简体字,都值得做参考。他的五十五条当然没有《弟子规》那样的细密、那样的深广,但是那是个开头,很好的一个开头。
所以你要真正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有入门的先决条件。一定要落实十善业,要把这个十善业也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三福里第一福你就有了,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勉强算得上!有分,但是要提升。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福。三皈大家都受过,不是真的,名字三皈,有名无实,这一定要清楚。皈依佛,觉而不迷,我们有没有觉?我们有没有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们现在有没有正知正见?有没有邪知邪见?皈依僧,净而不染,我们的心到底是清净还是染污?如果我们依旧是迷邪染,这哪有三皈?没有。三皈是什么?要放下迷邪染,一切要依觉正净,那你真的三皈了,三皈落实。三皈落实之后,佛的这些戒律很容易做到,三聚净戒自自然然你会做到,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所以出家必须要落实《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向上提升,这就入大乘。
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练习。真正发出来,那恭喜你,你就是十信心满,就入了初住,超越十法界。菩提心一发,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门,所以这是翻迷成悟,转迷为悟,非即非异,入无所入,第二个意思。
你不真干,这一生不能成就,很可惜。我们只要具足第一条,就是具足《弟子规》、《十善业道》,念佛求往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西方世界很特殊,四土不二,真正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四,四就是一。生凡圣同居土,同时你能够见到方便土、见到实报土、见到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是其他法门里面没有的,这是净土无比殊胜之处。这个法门可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这一生证究竟圆满果。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天天干,认真的干,干些什么?放下,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天天干这个,要把自己烦恼习气统统放下。看破是对於宇宙人生愈来愈明白,大乘佛法愈来愈容易体会。
第三个意思就心境来说,「心冥真境,故说为入」。心能入,境所入,这个境就是佛境,冥是完全融在一起,心融在境当中,心就是境,境就是心,这个叫入。「若有所入,境智未亡,岂得称入」。如果真的有所入的佛境,有能入的心智(心是智,心智),你没入,为什么?你还有二法。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佛境界,他讲的话用《华严经》这段一对比格外清楚。不二就是佛境,你只要有能有所,你是凡夫,你没入,为什么?境跟智还在,没有能融。境是所入,智是能入,你在门外没有进门。要怎么样?「实无所入,方名真如」,为什么没有入?心境是一不是二,一怎么入?说名为入,实无所入,这是真话。
这个意思我们能懂吗?有人能懂,我前面说过,无我的人能懂。无我,这句话也不好懂,我们再说白一点、说浅一点,无私的人能懂。没有私心,无私的人活在这个世间,跟那个有私的人活在世间不一样。有私心的人活在世间为自己,为家庭,为妻子、儿女,他为什么活在世间?为这个。还有心量大一点、志向大一点的人,为国家、为民族,这就相当不容易。能不能入?不能,心量不够大。要怎样大才能入?像经上讲的深广无际,念念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大,他不是为一个国家民族,也不是为我们这一个地球。「华藏世界品」里面讲,这个虚空不同维次空间,无量无边华藏世界,我们称为世界种,无量无边。念念以这个为境界,深广无际,这种人很容易入。
清凉大师在《疏钞》释经题里面说过,《华严经》的当机者,十种当机。十种,第一种是法身菩萨,这个经是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所说的,凡夫怎么学法?后头有一种凡夫是华严当机者。哪一种凡夫?叫大心凡夫,能听得懂《华严》,能学《华严》,也能悟入,大心!诸位要知道,大心就是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能入,能听得懂。如果不是大心菩萨,不但他不能入,不能够证入,解悟都有障碍,听不懂。看《华严经》像看神话小说一样,这个情形有。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台湾有几位很有名的教授,我跟他们也很熟。他们告诉我,《华严经》是神话故事,《金刚经》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大学教授、学者他们所体会到的。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隔行如隔山」。现在我们知道原因在哪里,妄想分别执著太重!
甚深大道要虚心以求,你才能明了,才能契入。虚心,虚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讲席当中常常说,自私自利去掉、名闻利养去掉、是非人我去掉、五欲六尘去掉、贪瞋痴慢去掉,这叫虚其心。心里头不能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就是障碍。入里头有解有证,解都做不到何况证。后面清凉大师注得好,「实无所入,方名真如」,这明心见性。
「即广之深」,这一句是把十一问里面,第一句是佛境界之深,末后一句是佛境界之广,这合起来讲即广之深或者即深之广,都行。「本超言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思不及处。这就是说本来不是言语能说的,不是思惟想像能得到的,所以大乘教,《华严》是一乘教。我们习惯都是用言说、都是用思惟、都是用想像,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识。八识是妄心,用妄心你怎么能够解真理?你怎么能够契入真如?真如这两个字简单的讲,真就不是虚妄,如就是真的。「真」是讲什么?法性。「如」是说什么?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佛与大菩萨眼中,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真是能现能变,如是所现所变。就像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用金跟器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能成器,金是真,器是金所成、是如,它跟金不二,是一不是二,真如的意思。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如,无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
所以佛经你看第一个字,你去展开佛经,这是阿难在结集经典是佛教他,这个经典第一句话用什么?「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真如,真如才是,没有错误。佛讲的是什么?佛一生所讲的就是如是,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两个字统统包括了,如是。学生所接受的,我闻,我闻是学生所接受的,如是我闻。如是是先生所教,我闻是学生所闻。先生教如是,学生闻如是,妙不可言。什么叫如是?不仅仅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如是,你要把那个看作如是也对、也不对,真悟了的时候,你说的是对的,你没有悟的时候在那里猜,那是错的。
真正如是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在其中,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言语没法子说,念头不能想,一想就错了。所以古人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就错了。为什么?开口、动念落在意识里头。你从这上面去体会,你体会到之后你还是错的,怎么又错了?你还是落在心意识里头,所以你是错的。怎样才不错?心意识即非心意识,《金刚经》的话,是名心意识,那就对了。心意识一如,妄想分别执著一如,你才真正懂得一点消息。十法界依正庄严皆如,饿鬼如、畜生如、地狱如,无有一法不如,你懂吗?统统是法性现的,心现识变的。相是心现识变,能现能变的那个真如,跟诸佛如来一真法界的真如是一不是二。十法界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扭曲了,没有变质,相变了,质没有变。相变了,这里的苦乐不同,质真的没有变,所以它叫真如。我说到这个地方,以为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听不懂我也没有办法了,我的能力只能说到这个地方。
下面两句是「即深之广,安测其涯」。没有边际,深没有边际,广没有边际,都在现前。法称之为妙法,不是只有《法华经》才是妙法,没有一法不妙。不但是《法华》、《华严》妙,世间任何一法都妙。只要你契入境界,你就晓得妙不可言;你不入境界,不行,不入境界你不懂得它妙在哪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