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三卷) 2005/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3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贤首菩萨长行文的第二段。
第一段是问,第二段是答。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从第二段开头念起,「第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见异者,随机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别。何者,诸佛因果具同异故,谓同满行海是同因也」。上一次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同满行海」,这个行就是教中常常说的「六度万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ㄥˋ;念ㄒㄧㄥˊ做名词,念ㄏㄥˋ它是动词。由此可知,佛法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所以一定要认真去修学。
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确实这是事实真相。世尊在教学仪式当中,把无量法门归纳为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确确实实有这个数字,诸位从佛学辞典、《教乘法数》、《三藏法数》里面可以查得到,确实是八万四千。但是教初学,八万四千就太麻烦了,所以把它再归纳,归纳为六个纲领,这就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六度,六度万行。所以六度是万行的纲领,无量无边的行门总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六大类就是六波罗蜜,这样说话就方便多了。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於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这六桩事就是六类,六类就是万行。诸地,狭义的说,从初地到等觉;广义的讲,就是《华严经》我们现在所说的,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位都称之为诸地。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就是这六个纲领。这六个纲领里面,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可是佛在此地没有给我们讲布施,讲什么?第一个是必定要知道供养。
为什么这个经是一乘经?佛法,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有三乘、有五乘。《法华经》上告诉我们,「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那我们就知道,说二乘、说三乘、说五乘是佛的方便说,实际上就是一乘。我们在此地这一章里面看到「一道甚深」,这一道就是一乘法。前面跟诸位已经说得很详细,就是一乘法,一乘是成佛之道,不是教你成菩萨、成罗汉,教你成佛。那我们看看这个样子,这能成得了佛吗?读了《华严》这才明白,凡圣确实是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那就是六道轮回,就在觉迷之间。
觉悟的人知道供养。你看看佛教菩萨讲布施,佛在此地教供养,普贤菩萨十愿里头「广修供养」;供养是一乘法里头讲的,布施是二乘、三乘里面讲的,因为供养是用真诚恭敬心,用心不一样。你看普贤菩萨教我们,他老人家修行十大纲领(就是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指什么?诸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全都包括尽了。过去佛,世尊为我们介绍了不少,《万佛名经》很多同修都读过,过年的时候拜万佛忏,佛为我们说出一万二千多尊的佛号,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今天对一切众生不能够忽视,不能够轻慢;轻慢,你就轻慢未来佛,礼敬这一条你就修不圆满。你只知道礼敬过去佛、现在佛,你不知道礼敬未来佛,必须懂得礼敬未来佛,礼敬才能够圆满。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人不敢轻慢,我们对他那个态度要像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一样。你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是凡夫,你在迷,你没觉悟。谁做到了?释迦牟尼佛做到了,阿弥陀佛做到了,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做到了,他们看一切众生确实跟看佛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所以才能成佛。
众生,经教里常讲九法界众生。你想想看,九法界众生里头包括畜生道,蚊虫来叮著我们、咬我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给它念阿弥陀佛,我供养未来佛?蚊子是未来佛,你把它们打死了,这佛打死了,你哪里是修菩萨道?我们对蚊虫、对苍蝇,对这些小动物,你有没有把它看到跟对阿弥陀佛、对释迦牟尼佛一样?一乘教里头教我们这个道理,教我们这个修行方法。
畜生道再下面饿鬼道,再下面地狱道,这都是造作恶业的众生,恶业感得的果报,这叫因果不昧,佛性没有失去。我们看这些三恶道的众生,看他什么?看他的佛性,他的佛性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佛性无二无别,跟我们自己的佛性也是一样的,平等平等,所以我们要懂得修供养。蚊子叮在我们身上,这个缘分也很不容易,我有机会供养未来佛。你如果有这种诚意供养蚊子来咬你,蚊子咬你的时候不会痛、不会痒,奇怪!你看我们一般人被蚊虫叮的时候会痛、会痒,你用供养的心,恭敬供养心,不痛不痒,不可思议。
对饿鬼,饿鬼在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在中国、在外国这些事情很多。我们在中国常常遇到有人被鬼附身,还有人身上有鬼住在他身上。你看上一次我们遇到一位同学,他是从台湾来的,特地到这里来看我,他说有鬼住在他身上,住得很久了,有多少?六十多个。一个一个问他,名字统统写出来,这是我们以前没听说过的。我以前见到身上住的有鬼,住一个、二个、三个有,三个以上很少见到。我这一次到印尼访问,印尼那边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印尼的华侨,有三个众生住在身上,也住了一段时期,不发作的时候人很正常,发作的时候人就变样子。外国也有,很多,你不能不相信。
我们学佛的人懂得这些众生都有佛性,他住在一个人身上,跟这个人一定是有缘分,没有缘分他不能找到这个人。我们修学《华严》的人,对这些众生也是恭敬心供养,但是人跟鬼混在一起,说实在的话,双方都不利,两方面都痛苦。所以我们恭敬供养,诵经回向,劝勉他早一点离开。像上一次在这里找我的,他告诉我,他知道错了,不应该害人,害得他住的这个人很痛苦、很痛苦,这是我们亲眼看见的。如果这些鬼神要不离开他,我看这个年轻人很难支持到半年,他要崩溃了。所以这些众生也很愿意走,告诉我想走走不了,有的时候走出去之后没地方住,又回来了。所以我介绍他几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九楼的念佛堂,他们看到很满意,他说这个地方是个好道场,这个地方很清净,他在这个地方有安全感,那就很好。我说我可以给你介绍几个地方,希望他能够快一点离开,尽量离开。
所以这供养要以恭敬心、平等心,不能有差别,这个因才能够圆满,布施波罗蜜才圆满。现在我们修布施是不是用这种心态?是不是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的布施波罗蜜不但没有圆满,效果并不大,可以说多半都是修一点人天福报,於了生死出三界很难。
第二佛教给我们必定要修戒,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持戒念佛」,要知道。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禅是佛心,佛的心;戒是佛的行,佛的行为是戒律;经教是佛的言语,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言语一定要落实,落实就是戒律,所以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重视戒律。我们展开经本,你会看到佛在那里叫著「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有条件的,我们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条件根据什么标准?我们净宗学会同学们都是遵守《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我们用这个做标准。
这个标准有上中下,我们称它为三品。下品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经上称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分。这个标准说得白一点,容易懂一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儒家的《弟子规》,这《弟子规》你有没有做到?做到了,这两句就落实了。可是后头还有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换句话说,《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我们统统落实,这个下品善具足了。现在找这个人很难找。下品善都有问题,那中品、上品更不必说。具足下品善,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具足这个条件,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决定可以得到,就不错了,一乘法。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全心全力劝导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我们这一生才不至於空过。
第二福,这中品的,中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中品是入了佛门,前面是世间善法,中品是二乘,声闻、缘觉。三皈,形式上的三皈我们大家都受了,实质上呢?实质上那要问自己,别人不晓得。别人虽然不知道,佛菩萨知道、鬼神知道你是真的还是假的。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皈是回归,反邪归正,从迷邪染回归依觉正净,这叫三皈,我们有没有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都依觉正净?如果我们还是依迷邪染,不知道觉正净,这个三皈白受了,有名无实。五戒、十戒,在家戒、出家戒、菩萨戒,先要学佛的行持,要学佛的形象。
再向上提升上品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品善是谁?在我们《华严经》里面,《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上品善;十信位的菩萨,中品善;《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还没有入门,下品善,下品善得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不堕三途。下品善不堕三途,念佛生凡圣同居土,中品善念佛生方便有余土,上品善生实报庄严土。善导大师说得好,「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华严》的缘无比的殊胜。
你能懂《华严》,依据《华严》的理论跟方法去念佛。我们要问,我这一生求上品善,我这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可不可能?我肯定答覆你,可能,问题就是你真干,不能不持戒。持戒是长时间的,永恒的,不是学多少年,那就错了。成佛之后还是持戒,做样子给没成就的人看。没有成佛之前是自己要成就,目标是成就,成佛之后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那佛菩萨不持戒,你叫众生持戒,众生做不到,佛菩萨要做出榜样给人看。所以持戒是永恒的事情。
第三一定要修大悲心,悲心就是长时间的忍辱,所有一切不饶益的事统统都要能忍。《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够忍耐。大事要大的忍耐,小事要小的忍耐,没有忍耐,你就不能成就。第四对於一切善要勤修,这是精进波罗蜜。我们不能很认真努力断恶修善,精进波罗蜜不能圆满。这四条前面都说过,我们今天在此地重复一遍。
下面第五是禅定波罗蜜。禅定,经上教我们必须要远离一切境缘的干扰,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的干扰,你要知道避免,你才能够得清净心。初学的时候,所以古时候道场寺院庵堂都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现在交通方便,我是安徽人,我们安徽有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我住在江北,九华山在江南。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家乡人朝地藏,朝山,朝山走路走过去,而且三步一拜,大概需要六、七天才拜到九华地藏殿;现在高速公路开了,从我家乡到九华山三个小时,从前走路一个星期,现在三个小时,距离缩短了,游客多了。从前都是虔诚的佛弟子朝山礼佛,不是观光旅游,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种虔诚,所以他有感应。现在这些寺院道场能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人太多了,就是人事物质的干扰让你得不到清净心。
禅定就是清净心,必须在境缘当中去锻炼。《华严》末后善财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给我们提的纲,「历事炼心」,说得好。要在物质环境里头,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善缘或者是恶缘,都是你修行的道场。修什么?修禅定。顺境善缘,在这里头把贪恋的心磨掉、磨干净;逆境恶缘,把瞋恚的心、报复的心,把它磨干净。贪瞋痴从哪里断?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断贪瞋痴。贪瞋痴断了,戒定慧就成就。
我们今天不能成就,是贪瞋痴不断,麻烦在这里。所以远离,在初学身要离,为什么?自己没有定功,你必定会受它的干扰,这个时候怎么?远离。到自己有了定功,有了功夫,可以跟他们接触,接触怎么?不动心。顺境里面决定不会起贪爱之心,逆境也不会起瞋恚之心,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你都能保持著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佛在经教里面教导我们修的,可是我们自己要认真去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能力。
顺境称心如意,这个境界里头是不是能够不起贪恋?逆境里面是不是真正能够不起瞋恚?真功夫要在这里炼。我自己学佛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天天干,我跟老师十年,我是个过来人,知道这里头的辛苦。天天要读经,天天要讲经,讲经是劝别人,实际上是劝自己。境界现前怎么办?心会被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你不读经,你不亲近善知识,你就保不住自己。所以我五十四年没有离开经本,没有离开讲台,亲近善知识。到什么时候才在境界里头真的自己做得了主,能够自在,不被外面境界转?我告诉同学们,我是四十年,真正不被境界转是最近的十几年,前面四十年还会被境界转,那个念头还会起来,但是起来很容易把它伏住。如果不是这四十年天天读经,天天在研究、在学习、在讨论,这讲解是修的这些功课,决定伏不住。没有坚定的信心、愿心,还要有增上缘,这个增上缘,有人提醒你,有人帮助你,要不然很容易堕落。所以我们有很深的体验。
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现在在这个世间大家都疏忽了,甚至於都不知道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在社会上所接触到的,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大概都是不是他同一类的免不了要排斥,现在的名词叫「歧视」,排斥你,不能和睦相处。所以《了凡四训》里头有一段话,了凡先生讲得很好,他是讲他那个时代,他们乡下同乡的,善人少,不善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世俗很难自立。为什么?你要不被他同化,他就排斥你、就歧视你;你一定要随顺他们,他们就欢迎你,你就被拖下去了。所以这是讲善人在俗不容易自立。
可是真正的善人,心直言直,我们讲直爽、豪爽。这些人大致上对於自己的形象不会刻意去修饰,就是不会装模作样,不会讨好别人,这就很吃亏。所以你是好人,你要想做好人,就有很多人毁谤你,有很多人指责你,他不会原谅你的,他希望你回过头来跟他一样。你要不愿意去做不善的人,那你就得受排斥。所以古人讲「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你想做一桩好事,叫好事多磨,人家都想尽方法把你破坏,障碍你、阻止你,善人常常受人毁谤。
了凡先生对这个事情太清楚、太明白。所以他劝人,只有仁人长者,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们看到这个事情,看到有善人、好事要极力的维护,要保护,要成全他。佛法里面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用在这个地方,那是非常恰当。你怎么样能够成人之美,怎样能够帮助善人不让他堕落?你要帮助他,你要成全他,这就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是大福德、是大功德。
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到,护法的功德无比殊胜,弘法没有什么了不起,护法的功德大。我们今天在香港这个道场讲经,我们这么多同学在一起学习,谁的功德?道场护法的功德。就像一个学校一样,学校办得好,校长与全校的职员,职员是护法;弘法是什么?弘法是教员,到讲堂来上课的教员。教员要依靠职员,没有职员,这学校办不成,教员再好,教得再好,没有地方可以表现。所以护法的功德是第一。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过不少次,你要修大功德、大福德,不一定要你会讲经。你在这里建个道场当校长,你可以聘请好的老师到这个地方教学,功德是谁的?功德是你的,不是讲经那个人的。就像学校里面,学校办得再好,你看奖赏是校长,不是教员。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在古时候寺院庵堂这些执事、这些护法,真的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所以他们护持很如法。因为自己都是过来人,四摄六度、普贤十愿,他们都做到家,做得很圆满。所以讲经说法的法师,也是跟道场修行清众同等的地位,他是在学的位置上;护法,他是佛菩萨的地位,不一样。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佛菩萨没有了,凡夫,凡夫来护法当然就有很多不如法的,对於修学的清众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候还有障碍。这是什么?众生没有福报,不能怪别人,怪别人,我们就错了。圣贤弟子要记住圣贤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决定不怨天尤人,决定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没有福报。怎么办?多多的修福,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福报就现前。
修行,这一段讲远离境缘干扰,真正修禅定的不怕境缘干扰,要在境缘干扰当中去修清净心,这是真正的禅定。你看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禅定的意义,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禅;什么叫定?内不动心,这叫禅定。他老人家所说的这个都是从《金刚经》上来的,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我们要在境缘当中,善缘恶缘、顺境逆境这里头去炼什么?炼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有很多人说:这个境界不好,算了,我就不来了。我们笑笑,他没福报。为什么?很好磨炼你的一个场所,你禁不起磨炼走了,你被淘汰了。
诸位同学知道,我这一生接受老师教诲十三年,章嘉大师教我三年,李老师教我十年。可是你要晓得有人磨炼我,我们以前华藏图书馆的韩馆长,她磨炼我三十年,把我的棱棱角角磨光了。所以我跟同学说我四十年,就是修行四十年之后才得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所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再被境界转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都能不动心,这个时候所谓平常心现前。我要是说远离,人家磨炼我,这个地方找我的麻烦,算了,我掉头而去,那就错了,那还会有什么成就?要接受磨炼,要欢喜接受,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有忍辱才有精进,有精进才有禅定,有禅定智慧就开了。你永远畏缩,看到一点点困难,马上就掉头而去,你这一生当中想得清净心、想开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学一乘的就不挑剔环境。可是在这里头我们自己也要明了,如果不是这个根机,先修清净心,找清净的道场是有道理的。佛教初学是这么教的。到你学个十年、二十年,慢慢再接触环境,在环境里面去历练,历事炼心,你才真正能成就。这个理事都要懂得、都要明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说说「同满行海」里面最后的一句,就是般若波罗蜜。佛在这个地方教我们,菩萨应当爱好佛法、欢喜佛法,如果具足这样的心态,他一定会到处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把这个样子做出来给我们看,对於佛法无限的爱好。像经上告诉我们的,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无一不是遍历诸佛,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极乐世界的大众。实在讲那些大众,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们也不能轻视,为什么?经上明白告诉我们,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可了不起,世尊这样介绍我们,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也是这样说的。
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圆证三不退。我们知道,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叫三不退。位不退,这是最低的,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像《华严》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初信位;大乘证得初信,小乘证得须陀洹果,你就绝对不会退转做凡夫。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你在六道里面修行,绝对不堕三恶道,绝对不会退回再当凡夫,没这个道理,这是位不退。第二个阶位是行不退,那是什么阶段?尘沙烦恼断了,不再到六道来了,行不退,修菩萨行,不再退回六道;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七信位的菩萨。我们现在讲的这一段是第九信,由此可知,这个地位的菩萨行不退。念不退还要高,念不退要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念不退。
可是阿惟越致菩萨是圆证三不退,三不退到圆满。三不退圆满最低的限度,古大德跟我们讲的七地菩萨,所以七地以上才圆证三不退,这地位多高!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七地超过前面三十七个位次,不可思议。所以这净土法门讲的是很特别的法门,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唯独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称赞到极处。释迦牟尼佛的称赞代表一切诸佛的称赞,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希有难逢,遇到要不能够把握到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那你就空过了。怎样才能决定往生?必须把这个世间一切放下,我们的心才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个世间扰乱、障碍的很多,都是想尽方法叫你起心动念,叫你起贪瞋痴。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这个境界现前,我贪瞋痴念头才一动就晓得这魔在诱惑,我们可不能上当,决不受他的诱惑。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事情摆平。善缘顺境不起贪恋,恶缘逆境不起瞋恚,保持著自己的心清净平等觉,这才能往生,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善财,我们也常常想到善财不错,运气很好,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其实不然,五十三参是表法的,它里头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从早到晚,早晨你起来到晚上睡觉之前,你这一天所接触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你看你所接触的人有善人、有恶人,有圣人、有凡人,有修行人也有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有。五十三位善知识就代表这社会各个阶层的各行各业,出家在家;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的只有六个,其他全是在家的;在这个境界里面是历事炼心。所以你要会的,你跟善财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善友为善财说法,我们每天接触一切人事物也在为我说法,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有没有看出来。看出来之后,原来就在眼前,真是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眼前。
所以头一条我们要认识,你要不认识,那就没有法子。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时时刻刻参学之处,菩萨学处!我在哪里学菩萨?就在这里学菩萨。这里面具体来说,「听法无厌」,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自己看,不容易看清楚;听人家讲,很容易听明白。所以听经、听法是我们修行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不能够厌倦,认真努力去听、去学。经典上比喻,「如海纳百川」,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大地里面所有的河流都流到大海,大海都能够包容、都能够接纳。这是比喻智慧的增长,这样子般若波罗蜜才能圆满。所以般若波罗蜜圆满的相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正是孔夫子在《论语》里头,头一句话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没有止境。
孔子自己说,他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定志愿学习;「三十而立」,三十岁有一点成就,可以自立了。这个自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毕业。十五而学,那是做学生,十五到三十,十五年,十五年毕业了,而立是毕业。「四十而不惑」,在这个社会上历事炼心,像五十三参一样,不迷惑了,自己能做得了主,不会被外境迷惑,不容易。人家毕竟是圣人,他是二十五年,从十五岁开始到四十岁二十五年,不被外面境界诱惑了。那我比他不如,我学佛四十年才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夫子用二十五年,我用四十年,不容易!
现在社会这个诱惑的面愈来愈广,诱惑人心是愈来愈深,花样是愈来愈多,太难太难!诸位知道,我四十年没有看报纸、没有听广播,不看电视,为什么?统统是诱惑,我全部拒绝掉的时候身心清净。我也给同学们说,我不但不看报纸,我连信件都不看。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不要给我写信,写信我不看。为什么?扰乱身心。不是必要的事情不要给我写信,不必问候,念佛就是最好的问候,回向就是真正的祝福。
没有事情也不要打电话,所以我自己虽然有个手机,手机多少号不知道,手机是经常不开的,现在大概有两个多月都没有开了。这是预备什么?有紧急必要的事情跟别人联络方便;除了用它的时候我开它,不用它,通常都不开机,等於没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身心清净。少接触就少干扰,不是这样做的话就很不容易。尤其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空中的电磁波非常混乱,这个电磁波,不管你怎么样说,都会干扰我们的身心。如果常常听电话,我听说听多的时候,那个头半边都麻木了,在我想有可能。科技不是好东西,我们一定要明了,要知道必要的时候,为了便利可以用它,不要常用,常用决定不好。不必要的应酬也应当要减少,愈少愈好,古人常说: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话讲得很有道理。
这都是怎样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圆满智慧,这样子这菩萨行就圆满,「同满行海,同因」。所有一切诸佛六度万行都圆满。圆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如果不知道,你总是会疑惑:佛怎么可能圆满?佛修布施,那还有许许多多苦难众生你还没有布施到,你怎么能说你圆满?这个圆满的相要知道。
佛法教学,没有别的,只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宗门里头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能见性?就是因为有障碍。这障碍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也有六大类,佛就用六波罗蜜来对付。第一类是悭贪,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没有的想尽方法来贪求,贪而无厌!这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用什么东西来断?布施供养。你就晓得布施供养的目的是断悭贪的,我悭贪这个烦恼断尽了,真的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是这个意思。布施波罗蜜圆满,他还要不要修布施?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个供养是永无止境,尽心尽力的供养。
持戒波罗蜜是对治恶业的。起心动念,意业,言语是口业,身体造作是身业,身语意这三大类的恶业都没有了,持戒波罗蜜圆满。忍辱波罗蜜是专门对瞋恚的,瞋恚断了,忍辱圆满。精进是对治懈怠的,懈怠没有了、断掉了,精进圆满。禅定是对治散乱的,散乱没有了,真正达到了一心,净宗讲的「一心不乱」。一心是禅定,不乱是般若,所以一心不乱是禅定、般若的圆满。圆满是这个意思。我们心性里面的障碍统统去掉,这个时候自性现前,明心见性,叫大彻大悟,入这个境界了,所以叫行满。这个行满同因,一切诸佛没有例外的,都是六度万行圆满,证得无上菩提。
下面说「将此同因,随所调伏种种回向应机之果,是异因也」。由此可知,在佛来说是同因,在我们凡夫感官当中是异因,这因就不同了。你看看圆满的性德普遍能应一切众生之机,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那就是个例子,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我们看到因不一样!这个因之异,不是佛那个地方有差别,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的感不一样,佛菩萨的应不一样。因之同异,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了。就像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水的性是一,可是我们以善心去感,它就有很美的图案出来;我们以恶念去感,它现的图案就很难看。不是它有异,是我们感的人有异,它应不同,就它本身上来说它没有两样,这个道理要懂得,这是异因。
「由此异因,感差别果」。这个差别果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不一样,差别太大!就是我们一个人,这不要讲别的,我们一个人,你看你从小到老,一年一年不一样,有差别。为什么有差别?你起心动念不一样。如果年年起心动念都一样,你就不会老了,为什么?果就一样!因同果就同,因异果就异。我们要拿出自己的旧照片,过去年轻的时候,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你看不一样,每隔十年都不一样,念头不一样,染污不一样;愈是年轻的时候染污愈少,年岁愈大的时候染污愈深。如果真正能保持著童心,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虽然年龄大,还是保持童心,还是保持像童年那样的活泼,就这么个道理,没有别的。这是讲异因异果。
再看下面说,「由上同因,同感真应身土等果」。六度万行圆满是同,因同,果感的是什么?实报庄严土,我们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因果相应。心,一真,没有一丝毫虚妄,用《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所以那个果报是一真,心真果亦真,这果报是一真法界,真应身。真应身,我们在这个经上讲报身,报身庄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土是报土,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因同果同,在十法界里面,因异果异。那个因异不是佛的因异,是我们感的不同。十法界众生感不一样,所以佛菩萨现身说法那个应也不一样,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再总结来给我们讲「是则约佛,即同能随异」。前面我们如果明白了,这句话就好懂,就佛来讲佛是同,佛佛道同,但是对九法界众生来讲,佛的示现不一样,同能随异。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随众生心,众生心是感,随就是应,同能随异!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这个意思。
「约机,同处而见异」。机是众生,九法界众生机感不一样。同处,真的是同处,这个同处是什么?同处是一真法界。而见异是什么?见到九法界。我们今天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变成了人法界;畜生,是一真法界变成畜生法界,见异。一真法界在哪里?不是说九法界之外有一个一真法界,那你错了,你完全搞错了。《华严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就在现前。
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一真?《华严经.出现品》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句话说破了。我们今天是把一真法界,就是用我们的念头心想变成了人法界。大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讲九法界、六道,九法界六道从众生心想生,把一真法界变成了九法界,是这么回事情。所以能变是同处,一真法界,都从一真法界变的;见异,那就是不同处,实际上是同处。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一样,电视的萤幕是同处,频道是不同处,但是所有的频道都是这个萤幕示现出来的,我们今天在这是不同的频道,这个比喻不难懂。
如何我们能够跳出这个频道,恢复到正常(正常就是一真),佛讲如何恢复正常?离妄想分别执著,这经教里头讲得很多。如果我们能够离开一切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不执著了,六道就没有。执著在大乘经教里头称为见思烦恼,一切法都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六道就不见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阿罗汉称为正觉,他虽然没有执著,他还有分别,他还有妄想。
如果更进一步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内),都不分别了。怎么说把佛法包括在内?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真实法说不出来,真实法不能想像,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真实的。凡是能说得出的,能表演出来给你看的,全是方便法,你要从方便里面去悟入真实,那就对了;你可不能把方便当作真实,那你就错到底。所以法尚应舍,不能执著,你舍得才干净,你真能放得下。
把分别放下,不再分别,给诸位说,十法界就没有了。分别断尽,无明就见到了,无明是什么?是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样样都清楚。不是说眼没有见到,眼见到了,见得很清楚,耳也听到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唯识里面讲就转八识成四智。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末那是执著,这两个转过来了,转第七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所以转过来之后,那是菩萨,他看这个世间跟我们看的不一样,我们看带著有分别执著,他看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看也好、听也好、嗅也好、尝也好,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是一真法界;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四圣法界;执著也没有断,是六道的法界,六凡法界,不能不清楚。
你清楚明白事实真相之后,你不能不放下!你放下得大自在,你放下得真快乐,世间这种乐没有法子能比。这个东西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没有法子帮助你,佛菩萨只能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给你听,放不放下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放下一切执著就证阿罗汉果,在大乘里面七信位的菩萨;放下分别,你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再破一品无明,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功夫得力了,得力就是破一品无明,一真法界,十法界没有了。这就是同能随异、同处而见异,这是事实真相。
下面说「以生就佛」,这生是众生。从众生这一方面去看佛,看佛境界,「虽异而常同」,十法界是异相,可是佛看是同。佛怎么是同?我们还用古人的比喻,古人对这个事情常常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我希望我们学佛的同学们,能够有机会去参观金器的展览,有这种展览会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就是样品,像广告样品的展览。我是曾经看过一次,首饰,那个品种有一万多种,将近二万种,不到二万种,是一万多种,没有一样是相同的。你到那里参观,全是黄金做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就是什么?种种不一样,没有一个同样的,这就是异。
虽异而常同,同是什么?都是黄金,除黄金之外没有第二样东西,同。你从这一万多种品种,那是什么东西?金一个字,佛的境界就是只看到金。有没有看到花样?也有看到花样,花样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完全是平等的,统统是金,平等的。凡夫就不一样,凡夫,那么多花样,他挑这个喜欢的,挑那个,那个不喜欢的,他有分别,他有执著,不一样。
所以「以佛就生」,佛看众生,「虽同而见异」,同是黄金,但是众生他的爱好就不一样,他分别执著不一样,他在那里面要去挑哪几种样品。我那一次去看的时候,是跟韩馆长一起去看的,韩馆长就在里面挑了大概有七、八种。这个也好看,那个好看,她在那里挑选,挑选了七、八种。挑选七、八种就是虽同而见异,她喜欢的不一样。她喜欢的,别人不见得喜欢;别人喜欢的,她不见得喜欢,各人就挑各人的。九法界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以佛望佛,能异之必同,其犹锦窠」。我们换金跟器,金跟器大家好懂,我刚才举的比喻,像金跟器一样,「常同常异」。常同,都是一样的,质是一样的,都是黄金,常异是花样不一样;从质来说,常同,从花样讲,常异。常异常同是一,也不能说是二。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在没有读贤首菩萨的解答之前,先把这个意思给我们说出来。这个意思太好了,我们也用了不少的时间把这一段讲下来,讲到此地,现在我们就开始可以读经文。请看经文:
【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这两首偈子我们在一起念,特别是第二首,古来的祖师大德讲经、著作常常引用这首偈。所以这首偈,我们今天晓得出在《华严经》上,在「问明品」里面的这首偈子,它才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看清凉的《疏》,「偈中义理多含故文势非一」。偈颂文字虽然很少,这意思太丰富了,真的是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大师为我们介绍,他说「且分为二,初二偈」,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一、第二,这是把这十首偈分为两个大段落,第一段是两首,第一、第二。
「印其立宗,明真身无二」。印是印证,我们今天讲说明,说明他所立的宗旨,说明真身是一不是二。谁的真身?佛的真身。再跟你说得清楚一点,自己的真身。禅宗里面常常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真身。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叫你参,《华严》给你说出来了。这个真身是什么?真身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也就是佛身。佛身、法身是一个身,不是两个身。我们什么时候契入这个境界就成佛了,就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了。这是佛门里面的教学第一桩大事。
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这个,求的就是这个;决不是求人间名闻利养、富贵功名,不求这个。现在人学佛求什么?求升官发财,求健康长寿,求多儿多女,求这个,这是什么?这在迷没有觉。由此可知,他起心动念没有离六道轮回,这些东西求得到求不到?当然求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求什么得什么。很可惜,世间人求的太小、太少了,这是什么?愚痴没智慧。有智慧求是求大的,求究竟、求圆满,那是什么?法身,就是我要把本来面目找到,这究竟。大包括小,小不能包括大。
果然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你的受用无有穷尽,你看看赞叹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谁的身?自己的报身。我们读净土经看极乐世界,读《华严经》看毗卢遮那的报土,那是我们自己的家园,那是我们自己的财富,世间没有法子能比。世间人把黄金看得很珍贵,黄金在极乐世界是铺马路的,像我们这个地方的柏油一样。我们现在马路是柏油马路,西方极乐世界铺马路的是黄金,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间一点点的珍宝、珠宝,戴在首饰上好像就觉得很美了,极乐世界这些珍宝做什么用?建筑材料。他所居住的房屋宫殿楼阁都是七宝造成的,不但世间富贵没有法子能比,天上都不能比,大梵天王比不上,摩醯首罗天王比不上。你要哪一种?
所以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世间问你能不能放下,我相信你一定很肯定的说我放下,为什么?原来有这么殊胜,这世界这算什么!不叫你放下,你自己已经就把它彻底放下。这一放下,菩提路上障碍就没有了。菩提道上所有的障碍都产生在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放不下。所以《华严》真有好处,你真的学明白了、通达了,对於看破放下不是难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贤首菩萨长行文的第二段。
第一段是问,第二段是答。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从第二段开头念起,「第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见异者,随机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别。何者,诸佛因果具同异故,谓同满行海是同因也」。上一次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同满行海」,这个行就是教中常常说的「六度万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ㄥˋ;念ㄒㄧㄥˊ做名词,念ㄏㄥˋ它是动词。由此可知,佛法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所以一定要认真去修学。
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确实这是事实真相。世尊在教学仪式当中,把无量法门归纳为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确确实实有这个数字,诸位从佛学辞典、《教乘法数》、《三藏法数》里面可以查得到,确实是八万四千。但是教初学,八万四千就太麻烦了,所以把它再归纳,归纳为六个纲领,这就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六度,六度万行。所以六度是万行的纲领,无量无边的行门总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六大类就是六波罗蜜,这样说话就方便多了。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於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这六桩事就是六类,六类就是万行。诸地,狭义的说,从初地到等觉;广义的讲,就是《华严经》我们现在所说的,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位都称之为诸地。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就是这六个纲领。这六个纲领里面,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可是佛在此地没有给我们讲布施,讲什么?第一个是必定要知道供养。
为什么这个经是一乘经?佛法,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有三乘、有五乘。《法华经》上告诉我们,「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那我们就知道,说二乘、说三乘、说五乘是佛的方便说,实际上就是一乘。我们在此地这一章里面看到「一道甚深」,这一道就是一乘法。前面跟诸位已经说得很详细,就是一乘法,一乘是成佛之道,不是教你成菩萨、成罗汉,教你成佛。那我们看看这个样子,这能成得了佛吗?读了《华严》这才明白,凡圣确实是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那就是六道轮回,就在觉迷之间。
觉悟的人知道供养。你看看佛教菩萨讲布施,佛在此地教供养,普贤菩萨十愿里头「广修供养」;供养是一乘法里头讲的,布施是二乘、三乘里面讲的,因为供养是用真诚恭敬心,用心不一样。你看普贤菩萨教我们,他老人家修行十大纲领(就是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指什么?诸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全都包括尽了。过去佛,世尊为我们介绍了不少,《万佛名经》很多同修都读过,过年的时候拜万佛忏,佛为我们说出一万二千多尊的佛号,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今天对一切众生不能够忽视,不能够轻慢;轻慢,你就轻慢未来佛,礼敬这一条你就修不圆满。你只知道礼敬过去佛、现在佛,你不知道礼敬未来佛,必须懂得礼敬未来佛,礼敬才能够圆满。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人不敢轻慢,我们对他那个态度要像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一样。你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是凡夫,你在迷,你没觉悟。谁做到了?释迦牟尼佛做到了,阿弥陀佛做到了,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做到了,他们看一切众生确实跟看佛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所以才能成佛。
众生,经教里常讲九法界众生。你想想看,九法界众生里头包括畜生道,蚊虫来叮著我们、咬我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给它念阿弥陀佛,我供养未来佛?蚊子是未来佛,你把它们打死了,这佛打死了,你哪里是修菩萨道?我们对蚊虫、对苍蝇,对这些小动物,你有没有把它看到跟对阿弥陀佛、对释迦牟尼佛一样?一乘教里头教我们这个道理,教我们这个修行方法。
畜生道再下面饿鬼道,再下面地狱道,这都是造作恶业的众生,恶业感得的果报,这叫因果不昧,佛性没有失去。我们看这些三恶道的众生,看他什么?看他的佛性,他的佛性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佛性无二无别,跟我们自己的佛性也是一样的,平等平等,所以我们要懂得修供养。蚊子叮在我们身上,这个缘分也很不容易,我有机会供养未来佛。你如果有这种诚意供养蚊子来咬你,蚊子咬你的时候不会痛、不会痒,奇怪!你看我们一般人被蚊虫叮的时候会痛、会痒,你用供养的心,恭敬供养心,不痛不痒,不可思议。
对饿鬼,饿鬼在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在中国、在外国这些事情很多。我们在中国常常遇到有人被鬼附身,还有人身上有鬼住在他身上。你看上一次我们遇到一位同学,他是从台湾来的,特地到这里来看我,他说有鬼住在他身上,住得很久了,有多少?六十多个。一个一个问他,名字统统写出来,这是我们以前没听说过的。我以前见到身上住的有鬼,住一个、二个、三个有,三个以上很少见到。我这一次到印尼访问,印尼那边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印尼的华侨,有三个众生住在身上,也住了一段时期,不发作的时候人很正常,发作的时候人就变样子。外国也有,很多,你不能不相信。
我们学佛的人懂得这些众生都有佛性,他住在一个人身上,跟这个人一定是有缘分,没有缘分他不能找到这个人。我们修学《华严》的人,对这些众生也是恭敬心供养,但是人跟鬼混在一起,说实在的话,双方都不利,两方面都痛苦。所以我们恭敬供养,诵经回向,劝勉他早一点离开。像上一次在这里找我的,他告诉我,他知道错了,不应该害人,害得他住的这个人很痛苦、很痛苦,这是我们亲眼看见的。如果这些鬼神要不离开他,我看这个年轻人很难支持到半年,他要崩溃了。所以这些众生也很愿意走,告诉我想走走不了,有的时候走出去之后没地方住,又回来了。所以我介绍他几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九楼的念佛堂,他们看到很满意,他说这个地方是个好道场,这个地方很清净,他在这个地方有安全感,那就很好。我说我可以给你介绍几个地方,希望他能够快一点离开,尽量离开。
所以这供养要以恭敬心、平等心,不能有差别,这个因才能够圆满,布施波罗蜜才圆满。现在我们修布施是不是用这种心态?是不是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的布施波罗蜜不但没有圆满,效果并不大,可以说多半都是修一点人天福报,於了生死出三界很难。
第二佛教给我们必定要修戒,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持戒念佛」,要知道。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禅是佛心,佛的心;戒是佛的行,佛的行为是戒律;经教是佛的言语,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言语一定要落实,落实就是戒律,所以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重视戒律。我们展开经本,你会看到佛在那里叫著「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有条件的,我们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条件根据什么标准?我们净宗学会同学们都是遵守《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我们用这个做标准。
这个标准有上中下,我们称它为三品。下品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经上称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分。这个标准说得白一点,容易懂一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儒家的《弟子规》,这《弟子规》你有没有做到?做到了,这两句就落实了。可是后头还有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换句话说,《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我们统统落实,这个下品善具足了。现在找这个人很难找。下品善都有问题,那中品、上品更不必说。具足下品善,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具足这个条件,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决定可以得到,就不错了,一乘法。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全心全力劝导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我们这一生才不至於空过。
第二福,这中品的,中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中品是入了佛门,前面是世间善法,中品是二乘,声闻、缘觉。三皈,形式上的三皈我们大家都受了,实质上呢?实质上那要问自己,别人不晓得。别人虽然不知道,佛菩萨知道、鬼神知道你是真的还是假的。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皈是回归,反邪归正,从迷邪染回归依觉正净,这叫三皈,我们有没有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都依觉正净?如果我们还是依迷邪染,不知道觉正净,这个三皈白受了,有名无实。五戒、十戒,在家戒、出家戒、菩萨戒,先要学佛的行持,要学佛的形象。
再向上提升上品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品善是谁?在我们《华严经》里面,《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上品善;十信位的菩萨,中品善;《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还没有入门,下品善,下品善得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不堕三途。下品善不堕三途,念佛生凡圣同居土,中品善念佛生方便有余土,上品善生实报庄严土。善导大师说得好,「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华严》的缘无比的殊胜。
你能懂《华严》,依据《华严》的理论跟方法去念佛。我们要问,我这一生求上品善,我这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可不可能?我肯定答覆你,可能,问题就是你真干,不能不持戒。持戒是长时间的,永恒的,不是学多少年,那就错了。成佛之后还是持戒,做样子给没成就的人看。没有成佛之前是自己要成就,目标是成就,成佛之后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那佛菩萨不持戒,你叫众生持戒,众生做不到,佛菩萨要做出榜样给人看。所以持戒是永恒的事情。
第三一定要修大悲心,悲心就是长时间的忍辱,所有一切不饶益的事统统都要能忍。《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够忍耐。大事要大的忍耐,小事要小的忍耐,没有忍耐,你就不能成就。第四对於一切善要勤修,这是精进波罗蜜。我们不能很认真努力断恶修善,精进波罗蜜不能圆满。这四条前面都说过,我们今天在此地重复一遍。
下面第五是禅定波罗蜜。禅定,经上教我们必须要远离一切境缘的干扰,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的干扰,你要知道避免,你才能够得清净心。初学的时候,所以古时候道场寺院庵堂都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现在交通方便,我是安徽人,我们安徽有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我住在江北,九华山在江南。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家乡人朝地藏,朝山,朝山走路走过去,而且三步一拜,大概需要六、七天才拜到九华地藏殿;现在高速公路开了,从我家乡到九华山三个小时,从前走路一个星期,现在三个小时,距离缩短了,游客多了。从前都是虔诚的佛弟子朝山礼佛,不是观光旅游,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种虔诚,所以他有感应。现在这些寺院道场能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人太多了,就是人事物质的干扰让你得不到清净心。
禅定就是清净心,必须在境缘当中去锻炼。《华严》末后善财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给我们提的纲,「历事炼心」,说得好。要在物质环境里头,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善缘或者是恶缘,都是你修行的道场。修什么?修禅定。顺境善缘,在这里头把贪恋的心磨掉、磨干净;逆境恶缘,把瞋恚的心、报复的心,把它磨干净。贪瞋痴从哪里断?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断贪瞋痴。贪瞋痴断了,戒定慧就成就。
我们今天不能成就,是贪瞋痴不断,麻烦在这里。所以远离,在初学身要离,为什么?自己没有定功,你必定会受它的干扰,这个时候怎么?远离。到自己有了定功,有了功夫,可以跟他们接触,接触怎么?不动心。顺境里面决定不会起贪爱之心,逆境也不会起瞋恚之心,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你都能保持著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佛在经教里面教导我们修的,可是我们自己要认真去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能力。
顺境称心如意,这个境界里头是不是能够不起贪恋?逆境里面是不是真正能够不起瞋恚?真功夫要在这里炼。我自己学佛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天天干,我跟老师十年,我是个过来人,知道这里头的辛苦。天天要读经,天天要讲经,讲经是劝别人,实际上是劝自己。境界现前怎么办?心会被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你不读经,你不亲近善知识,你就保不住自己。所以我五十四年没有离开经本,没有离开讲台,亲近善知识。到什么时候才在境界里头真的自己做得了主,能够自在,不被外面境界转?我告诉同学们,我是四十年,真正不被境界转是最近的十几年,前面四十年还会被境界转,那个念头还会起来,但是起来很容易把它伏住。如果不是这四十年天天读经,天天在研究、在学习、在讨论,这讲解是修的这些功课,决定伏不住。没有坚定的信心、愿心,还要有增上缘,这个增上缘,有人提醒你,有人帮助你,要不然很容易堕落。所以我们有很深的体验。
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现在在这个世间大家都疏忽了,甚至於都不知道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在社会上所接触到的,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大概都是不是他同一类的免不了要排斥,现在的名词叫「歧视」,排斥你,不能和睦相处。所以《了凡四训》里头有一段话,了凡先生讲得很好,他是讲他那个时代,他们乡下同乡的,善人少,不善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世俗很难自立。为什么?你要不被他同化,他就排斥你、就歧视你;你一定要随顺他们,他们就欢迎你,你就被拖下去了。所以这是讲善人在俗不容易自立。
可是真正的善人,心直言直,我们讲直爽、豪爽。这些人大致上对於自己的形象不会刻意去修饰,就是不会装模作样,不会讨好别人,这就很吃亏。所以你是好人,你要想做好人,就有很多人毁谤你,有很多人指责你,他不会原谅你的,他希望你回过头来跟他一样。你要不愿意去做不善的人,那你就得受排斥。所以古人讲「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你想做一桩好事,叫好事多磨,人家都想尽方法把你破坏,障碍你、阻止你,善人常常受人毁谤。
了凡先生对这个事情太清楚、太明白。所以他劝人,只有仁人长者,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们看到这个事情,看到有善人、好事要极力的维护,要保护,要成全他。佛法里面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用在这个地方,那是非常恰当。你怎么样能够成人之美,怎样能够帮助善人不让他堕落?你要帮助他,你要成全他,这就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是大福德、是大功德。
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到,护法的功德无比殊胜,弘法没有什么了不起,护法的功德大。我们今天在香港这个道场讲经,我们这么多同学在一起学习,谁的功德?道场护法的功德。就像一个学校一样,学校办得好,校长与全校的职员,职员是护法;弘法是什么?弘法是教员,到讲堂来上课的教员。教员要依靠职员,没有职员,这学校办不成,教员再好,教得再好,没有地方可以表现。所以护法的功德是第一。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过不少次,你要修大功德、大福德,不一定要你会讲经。你在这里建个道场当校长,你可以聘请好的老师到这个地方教学,功德是谁的?功德是你的,不是讲经那个人的。就像学校里面,学校办得再好,你看奖赏是校长,不是教员。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在古时候寺院庵堂这些执事、这些护法,真的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所以他们护持很如法。因为自己都是过来人,四摄六度、普贤十愿,他们都做到家,做得很圆满。所以讲经说法的法师,也是跟道场修行清众同等的地位,他是在学的位置上;护法,他是佛菩萨的地位,不一样。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佛菩萨没有了,凡夫,凡夫来护法当然就有很多不如法的,对於修学的清众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候还有障碍。这是什么?众生没有福报,不能怪别人,怪别人,我们就错了。圣贤弟子要记住圣贤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决定不怨天尤人,决定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没有福报。怎么办?多多的修福,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福报就现前。
修行,这一段讲远离境缘干扰,真正修禅定的不怕境缘干扰,要在境缘干扰当中去修清净心,这是真正的禅定。你看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禅定的意义,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禅;什么叫定?内不动心,这叫禅定。他老人家所说的这个都是从《金刚经》上来的,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我们要在境缘当中,善缘恶缘、顺境逆境这里头去炼什么?炼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有很多人说:这个境界不好,算了,我就不来了。我们笑笑,他没福报。为什么?很好磨炼你的一个场所,你禁不起磨炼走了,你被淘汰了。
诸位同学知道,我这一生接受老师教诲十三年,章嘉大师教我三年,李老师教我十年。可是你要晓得有人磨炼我,我们以前华藏图书馆的韩馆长,她磨炼我三十年,把我的棱棱角角磨光了。所以我跟同学说我四十年,就是修行四十年之后才得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所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再被境界转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都能不动心,这个时候所谓平常心现前。我要是说远离,人家磨炼我,这个地方找我的麻烦,算了,我掉头而去,那就错了,那还会有什么成就?要接受磨炼,要欢喜接受,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有忍辱才有精进,有精进才有禅定,有禅定智慧就开了。你永远畏缩,看到一点点困难,马上就掉头而去,你这一生当中想得清净心、想开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学一乘的就不挑剔环境。可是在这里头我们自己也要明了,如果不是这个根机,先修清净心,找清净的道场是有道理的。佛教初学是这么教的。到你学个十年、二十年,慢慢再接触环境,在环境里面去历练,历事炼心,你才真正能成就。这个理事都要懂得、都要明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说说「同满行海」里面最后的一句,就是般若波罗蜜。佛在这个地方教我们,菩萨应当爱好佛法、欢喜佛法,如果具足这样的心态,他一定会到处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把这个样子做出来给我们看,对於佛法无限的爱好。像经上告诉我们的,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无一不是遍历诸佛,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极乐世界的大众。实在讲那些大众,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们也不能轻视,为什么?经上明白告诉我们,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可了不起,世尊这样介绍我们,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也是这样说的。
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圆证三不退。我们知道,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叫三不退。位不退,这是最低的,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像《华严》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初信位;大乘证得初信,小乘证得须陀洹果,你就绝对不会退转做凡夫。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你在六道里面修行,绝对不堕三恶道,绝对不会退回再当凡夫,没这个道理,这是位不退。第二个阶位是行不退,那是什么阶段?尘沙烦恼断了,不再到六道来了,行不退,修菩萨行,不再退回六道;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七信位的菩萨。我们现在讲的这一段是第九信,由此可知,这个地位的菩萨行不退。念不退还要高,念不退要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念不退。
可是阿惟越致菩萨是圆证三不退,三不退到圆满。三不退圆满最低的限度,古大德跟我们讲的七地菩萨,所以七地以上才圆证三不退,这地位多高!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七地超过前面三十七个位次,不可思议。所以这净土法门讲的是很特别的法门,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唯独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称赞到极处。释迦牟尼佛的称赞代表一切诸佛的称赞,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希有难逢,遇到要不能够把握到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那你就空过了。怎样才能决定往生?必须把这个世间一切放下,我们的心才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个世间扰乱、障碍的很多,都是想尽方法叫你起心动念,叫你起贪瞋痴。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这个境界现前,我贪瞋痴念头才一动就晓得这魔在诱惑,我们可不能上当,决不受他的诱惑。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事情摆平。善缘顺境不起贪恋,恶缘逆境不起瞋恚,保持著自己的心清净平等觉,这才能往生,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善财,我们也常常想到善财不错,运气很好,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其实不然,五十三参是表法的,它里头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从早到晚,早晨你起来到晚上睡觉之前,你这一天所接触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你看你所接触的人有善人、有恶人,有圣人、有凡人,有修行人也有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有。五十三位善知识就代表这社会各个阶层的各行各业,出家在家;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的只有六个,其他全是在家的;在这个境界里面是历事炼心。所以你要会的,你跟善财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善友为善财说法,我们每天接触一切人事物也在为我说法,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有没有看出来。看出来之后,原来就在眼前,真是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眼前。
所以头一条我们要认识,你要不认识,那就没有法子。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时时刻刻参学之处,菩萨学处!我在哪里学菩萨?就在这里学菩萨。这里面具体来说,「听法无厌」,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自己看,不容易看清楚;听人家讲,很容易听明白。所以听经、听法是我们修行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不能够厌倦,认真努力去听、去学。经典上比喻,「如海纳百川」,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大地里面所有的河流都流到大海,大海都能够包容、都能够接纳。这是比喻智慧的增长,这样子般若波罗蜜才能圆满。所以般若波罗蜜圆满的相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正是孔夫子在《论语》里头,头一句话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没有止境。
孔子自己说,他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定志愿学习;「三十而立」,三十岁有一点成就,可以自立了。这个自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毕业。十五而学,那是做学生,十五到三十,十五年,十五年毕业了,而立是毕业。「四十而不惑」,在这个社会上历事炼心,像五十三参一样,不迷惑了,自己能做得了主,不会被外境迷惑,不容易。人家毕竟是圣人,他是二十五年,从十五岁开始到四十岁二十五年,不被外面境界诱惑了。那我比他不如,我学佛四十年才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夫子用二十五年,我用四十年,不容易!
现在社会这个诱惑的面愈来愈广,诱惑人心是愈来愈深,花样是愈来愈多,太难太难!诸位知道,我四十年没有看报纸、没有听广播,不看电视,为什么?统统是诱惑,我全部拒绝掉的时候身心清净。我也给同学们说,我不但不看报纸,我连信件都不看。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不要给我写信,写信我不看。为什么?扰乱身心。不是必要的事情不要给我写信,不必问候,念佛就是最好的问候,回向就是真正的祝福。
没有事情也不要打电话,所以我自己虽然有个手机,手机多少号不知道,手机是经常不开的,现在大概有两个多月都没有开了。这是预备什么?有紧急必要的事情跟别人联络方便;除了用它的时候我开它,不用它,通常都不开机,等於没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身心清净。少接触就少干扰,不是这样做的话就很不容易。尤其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空中的电磁波非常混乱,这个电磁波,不管你怎么样说,都会干扰我们的身心。如果常常听电话,我听说听多的时候,那个头半边都麻木了,在我想有可能。科技不是好东西,我们一定要明了,要知道必要的时候,为了便利可以用它,不要常用,常用决定不好。不必要的应酬也应当要减少,愈少愈好,古人常说: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话讲得很有道理。
这都是怎样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圆满智慧,这样子这菩萨行就圆满,「同满行海,同因」。所有一切诸佛六度万行都圆满。圆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如果不知道,你总是会疑惑:佛怎么可能圆满?佛修布施,那还有许许多多苦难众生你还没有布施到,你怎么能说你圆满?这个圆满的相要知道。
佛法教学,没有别的,只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宗门里头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能见性?就是因为有障碍。这障碍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也有六大类,佛就用六波罗蜜来对付。第一类是悭贪,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没有的想尽方法来贪求,贪而无厌!这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用什么东西来断?布施供养。你就晓得布施供养的目的是断悭贪的,我悭贪这个烦恼断尽了,真的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是这个意思。布施波罗蜜圆满,他还要不要修布施?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个供养是永无止境,尽心尽力的供养。
持戒波罗蜜是对治恶业的。起心动念,意业,言语是口业,身体造作是身业,身语意这三大类的恶业都没有了,持戒波罗蜜圆满。忍辱波罗蜜是专门对瞋恚的,瞋恚断了,忍辱圆满。精进是对治懈怠的,懈怠没有了、断掉了,精进圆满。禅定是对治散乱的,散乱没有了,真正达到了一心,净宗讲的「一心不乱」。一心是禅定,不乱是般若,所以一心不乱是禅定、般若的圆满。圆满是这个意思。我们心性里面的障碍统统去掉,这个时候自性现前,明心见性,叫大彻大悟,入这个境界了,所以叫行满。这个行满同因,一切诸佛没有例外的,都是六度万行圆满,证得无上菩提。
下面说「将此同因,随所调伏种种回向应机之果,是异因也」。由此可知,在佛来说是同因,在我们凡夫感官当中是异因,这因就不同了。你看看圆满的性德普遍能应一切众生之机,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那就是个例子,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我们看到因不一样!这个因之异,不是佛那个地方有差别,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的感不一样,佛菩萨的应不一样。因之同异,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了。就像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水的性是一,可是我们以善心去感,它就有很美的图案出来;我们以恶念去感,它现的图案就很难看。不是它有异,是我们感的人有异,它应不同,就它本身上来说它没有两样,这个道理要懂得,这是异因。
「由此异因,感差别果」。这个差别果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不一样,差别太大!就是我们一个人,这不要讲别的,我们一个人,你看你从小到老,一年一年不一样,有差别。为什么有差别?你起心动念不一样。如果年年起心动念都一样,你就不会老了,为什么?果就一样!因同果就同,因异果就异。我们要拿出自己的旧照片,过去年轻的时候,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你看不一样,每隔十年都不一样,念头不一样,染污不一样;愈是年轻的时候染污愈少,年岁愈大的时候染污愈深。如果真正能保持著童心,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虽然年龄大,还是保持童心,还是保持像童年那样的活泼,就这么个道理,没有别的。这是讲异因异果。
再看下面说,「由上同因,同感真应身土等果」。六度万行圆满是同,因同,果感的是什么?实报庄严土,我们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因果相应。心,一真,没有一丝毫虚妄,用《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所以那个果报是一真,心真果亦真,这果报是一真法界,真应身。真应身,我们在这个经上讲报身,报身庄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土是报土,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因同果同,在十法界里面,因异果异。那个因异不是佛的因异,是我们感的不同。十法界众生感不一样,所以佛菩萨现身说法那个应也不一样,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再总结来给我们讲「是则约佛,即同能随异」。前面我们如果明白了,这句话就好懂,就佛来讲佛是同,佛佛道同,但是对九法界众生来讲,佛的示现不一样,同能随异。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随众生心,众生心是感,随就是应,同能随异!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这个意思。
「约机,同处而见异」。机是众生,九法界众生机感不一样。同处,真的是同处,这个同处是什么?同处是一真法界。而见异是什么?见到九法界。我们今天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变成了人法界;畜生,是一真法界变成畜生法界,见异。一真法界在哪里?不是说九法界之外有一个一真法界,那你错了,你完全搞错了。《华严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就在现前。
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一真?《华严经.出现品》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句话说破了。我们今天是把一真法界,就是用我们的念头心想变成了人法界。大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讲九法界、六道,九法界六道从众生心想生,把一真法界变成了九法界,是这么回事情。所以能变是同处,一真法界,都从一真法界变的;见异,那就是不同处,实际上是同处。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一样,电视的萤幕是同处,频道是不同处,但是所有的频道都是这个萤幕示现出来的,我们今天在这是不同的频道,这个比喻不难懂。
如何我们能够跳出这个频道,恢复到正常(正常就是一真),佛讲如何恢复正常?离妄想分别执著,这经教里头讲得很多。如果我们能够离开一切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不执著了,六道就没有。执著在大乘经教里头称为见思烦恼,一切法都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六道就不见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阿罗汉称为正觉,他虽然没有执著,他还有分别,他还有妄想。
如果更进一步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内),都不分别了。怎么说把佛法包括在内?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真实法说不出来,真实法不能想像,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真实的。凡是能说得出的,能表演出来给你看的,全是方便法,你要从方便里面去悟入真实,那就对了;你可不能把方便当作真实,那你就错到底。所以法尚应舍,不能执著,你舍得才干净,你真能放得下。
把分别放下,不再分别,给诸位说,十法界就没有了。分别断尽,无明就见到了,无明是什么?是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样样都清楚。不是说眼没有见到,眼见到了,见得很清楚,耳也听到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唯识里面讲就转八识成四智。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末那是执著,这两个转过来了,转第七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所以转过来之后,那是菩萨,他看这个世间跟我们看的不一样,我们看带著有分别执著,他看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看也好、听也好、嗅也好、尝也好,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是一真法界;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四圣法界;执著也没有断,是六道的法界,六凡法界,不能不清楚。
你清楚明白事实真相之后,你不能不放下!你放下得大自在,你放下得真快乐,世间这种乐没有法子能比。这个东西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没有法子帮助你,佛菩萨只能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给你听,放不放下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放下一切执著就证阿罗汉果,在大乘里面七信位的菩萨;放下分别,你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再破一品无明,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功夫得力了,得力就是破一品无明,一真法界,十法界没有了。这就是同能随异、同处而见异,这是事实真相。
下面说「以生就佛」,这生是众生。从众生这一方面去看佛,看佛境界,「虽异而常同」,十法界是异相,可是佛看是同。佛怎么是同?我们还用古人的比喻,古人对这个事情常常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我希望我们学佛的同学们,能够有机会去参观金器的展览,有这种展览会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就是样品,像广告样品的展览。我是曾经看过一次,首饰,那个品种有一万多种,将近二万种,不到二万种,是一万多种,没有一样是相同的。你到那里参观,全是黄金做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就是什么?种种不一样,没有一个同样的,这就是异。
虽异而常同,同是什么?都是黄金,除黄金之外没有第二样东西,同。你从这一万多种品种,那是什么东西?金一个字,佛的境界就是只看到金。有没有看到花样?也有看到花样,花样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完全是平等的,统统是金,平等的。凡夫就不一样,凡夫,那么多花样,他挑这个喜欢的,挑那个,那个不喜欢的,他有分别,他有执著,不一样。
所以「以佛就生」,佛看众生,「虽同而见异」,同是黄金,但是众生他的爱好就不一样,他分别执著不一样,他在那里面要去挑哪几种样品。我那一次去看的时候,是跟韩馆长一起去看的,韩馆长就在里面挑了大概有七、八种。这个也好看,那个好看,她在那里挑选,挑选了七、八种。挑选七、八种就是虽同而见异,她喜欢的不一样。她喜欢的,别人不见得喜欢;别人喜欢的,她不见得喜欢,各人就挑各人的。九法界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以佛望佛,能异之必同,其犹锦窠」。我们换金跟器,金跟器大家好懂,我刚才举的比喻,像金跟器一样,「常同常异」。常同,都是一样的,质是一样的,都是黄金,常异是花样不一样;从质来说,常同,从花样讲,常异。常异常同是一,也不能说是二。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在没有读贤首菩萨的解答之前,先把这个意思给我们说出来。这个意思太好了,我们也用了不少的时间把这一段讲下来,讲到此地,现在我们就开始可以读经文。请看经文:
【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这两首偈子我们在一起念,特别是第二首,古来的祖师大德讲经、著作常常引用这首偈。所以这首偈,我们今天晓得出在《华严经》上,在「问明品」里面的这首偈子,它才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看清凉的《疏》,「偈中义理多含故文势非一」。偈颂文字虽然很少,这意思太丰富了,真的是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大师为我们介绍,他说「且分为二,初二偈」,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一、第二,这是把这十首偈分为两个大段落,第一段是两首,第一、第二。
「印其立宗,明真身无二」。印是印证,我们今天讲说明,说明他所立的宗旨,说明真身是一不是二。谁的真身?佛的真身。再跟你说得清楚一点,自己的真身。禅宗里面常常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真身。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叫你参,《华严》给你说出来了。这个真身是什么?真身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也就是佛身。佛身、法身是一个身,不是两个身。我们什么时候契入这个境界就成佛了,就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了。这是佛门里面的教学第一桩大事。
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这个,求的就是这个;决不是求人间名闻利养、富贵功名,不求这个。现在人学佛求什么?求升官发财,求健康长寿,求多儿多女,求这个,这是什么?这在迷没有觉。由此可知,他起心动念没有离六道轮回,这些东西求得到求不到?当然求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求什么得什么。很可惜,世间人求的太小、太少了,这是什么?愚痴没智慧。有智慧求是求大的,求究竟、求圆满,那是什么?法身,就是我要把本来面目找到,这究竟。大包括小,小不能包括大。
果然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你的受用无有穷尽,你看看赞叹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谁的身?自己的报身。我们读净土经看极乐世界,读《华严经》看毗卢遮那的报土,那是我们自己的家园,那是我们自己的财富,世间没有法子能比。世间人把黄金看得很珍贵,黄金在极乐世界是铺马路的,像我们这个地方的柏油一样。我们现在马路是柏油马路,西方极乐世界铺马路的是黄金,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间一点点的珍宝、珠宝,戴在首饰上好像就觉得很美了,极乐世界这些珍宝做什么用?建筑材料。他所居住的房屋宫殿楼阁都是七宝造成的,不但世间富贵没有法子能比,天上都不能比,大梵天王比不上,摩醯首罗天王比不上。你要哪一种?
所以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世间问你能不能放下,我相信你一定很肯定的说我放下,为什么?原来有这么殊胜,这世界这算什么!不叫你放下,你自己已经就把它彻底放下。这一放下,菩提路上障碍就没有了。菩提道上所有的障碍都产生在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放不下。所以《华严》真有好处,你真的学明白了、通达了,对於看破放下不是难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