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Ο卷) 2005/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20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向下这是「别释」,十首偈先分为两段,前面三首是第一段,从第四到第十是第二段。前面三首,第二、第三我们要把它记住,第二首「众行成果」,这主要给我们说的,第三首偈「随机别赞」,所以它就分为两章。这对我们自己学习以及接引大众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常讲的契机契理。众行成果,这是契理;随机别赞,契机。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气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适合众生的需求,他就很容易学习,也真正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十首偈都离不开四悉檀,这是经文讲到的地方都会提醒,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十偈绝对不是说就讲这十桩事情,十桩事情展开来就是我们自己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作为。所作所为无不是业,你就晓得这个范围多大,归纳起来讲这十桩事情,每桩事情深广都没有边际。这是十大纲领,六度加上四无量心。这十大纲领真正明白通达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与这个纲领相应。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叫道德,行道,我们行在道上;履德,履是脚步,步步都踏在德上,叫道德。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无与伦比的乐事。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方东美先生一生最爱《华严》,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当中,渐渐有一点体会。他为什么这么样喜欢这部书?我跟方老师多年,方老师七十九岁往生的,契入华严境界,我相信,相信他契入,但是他契入得不深。这个原因是他放下一切一心一意来学《华严》时间太晚了。这是我们学习几乎都有这个通病,知道这个好,好怎么样?没有认真去做。到年岁大了,阅历丰富了,真正发现这真好,真干,但是时间有限了。在佛法里面讲(这前面说过)各人根性不一样。
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就给我讲佛经哲学。那个时候他教我的概念,这佛经并不完全是哲学,这一定要晓得,他说它里头也有迷信的成分,他这么说法,但是这迷信占多分。他就讲佛教十个宗派,两个宗派是哲学,性相二宗,这他承认的,非常欢喜的,其他八个宗派都是迷信。这是我最早跟他接触佛法,我受他这句话的影响大概三年多不到五年。他毕竟是个学者,是自己研究的,也没有人指导,他的身分地位特殊,年轻的时候学术就成就了。以后有一些同学们告诉我,方先生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没有瞧在眼里,这就是他找不到善知识的原因。
我非常幸运,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之后,我开始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人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那是个佛学专家。要学这门东西一定要找这门的行家,那他指导就不一样,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概是三、四年之后,我就知道方老师给我介绍的,他说佛教里面那部分的迷信,是迷信的,最初我相信他,以后契入之后觉得不然;那个迷信里面有更殊胜的东西,有更不可思议的东西。随著学习,长时间的薰修,随著自己体会的经验,方老师实在讲,从我认识他到他往生,他的境界也不断在提升,居然到晚年的时候,他全心全力在搞大乘佛法跟《华严经》,这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意外。可以说是刚刚契入大乘,他就走了,他如果能够多活五年,在台湾对佛法上就产生一定的影响,刚刚契入。他在辅仁大学开「华严哲学」,这个课程刚刚讲完,他就走了,我们感到非常的惋惜。
真正契入之后,才晓得世出世间的法妙不可言。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世出世法不二,浅深不二,广狭不二,所以称之为妙法。法真的如经所说「法尔如是」。众生智慧有浅深不一样,同样听佛说法,随著根性的不同,随著智慧浅深不同,随著自己业障不同,得的利益个个不一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解」就有无量的差别,但是统统得利益。
我们凡夫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的是贪瞋痴慢。所以我们读诵大乘,学习大乘,得的利益有限,小利益。可是小利益对我们现前生活,我们就感觉到很满足了,这小利益。智慧深的、障浅的人他得的利益就多,他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就是常说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他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在事相上跟我们没什么差别,但心境上,那悬殊太大!这也是很难说得出。说都难了,你要是体会当然是更不容易。这桩事情就像宗门里头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必须亲自去喝一口、亲自契入,你才明了。你明了之后,你也说不出。所以法称为妙,玄妙,深妙!
别释就是第二大段,第二大段里面又分为两段,别释中又分为两段。「初三」,初三首偈就是第四、第五、第六,这三首「随器别赞章」,这个器就是众生的根器。众生根器不相同,恒顺众生。前面讲到四随,就是四悉檀,四种遍施,总的来说就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一般众生自己成见很深,习气很重,总是喜欢别人随顺我,我很不容易随顺别人,这凡夫!菩萨不一样,菩萨没有自己,所以菩萨处处恒顺众生,时时随喜功德,他才能接引、才能普度,这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这三首偈子,这是举例教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大众。
后面就是从第七到第十首这四首,这四首是后面这一段,「释众行成果章」。你看前面开这两章是略说,后面一共有七首偈颂来解释。智首菩萨很慈悲,详细给我们说助道。大乘教里常讲「助道品」,这个地方的助道品范围非常之广大。「前中二」,前是随器别赞分为两个小段。「初两偈半」,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首偈的上半,前面两句,「别释随治」。「后两句,结前生后」,后两句是总结。虽是总结,也生起后面的经文。它前面这段这两首半总共十句,这十句就是每句说一桩事情,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就说的这个事情。
「今初」,现在我们看前面这个「初」就是讲这十句,两首半偈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虽然不多,非常重要。「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六度,诸位知道,这四等,四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我们现在的话说,拓开心量。慈悲喜舍都是等虚空法界,这么大的心量跟虚空法界相等。诸位也常常听佛门里面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什么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心量遍虚空法界。所以这两句十个字就很重要,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
「四等多约利他,六度多明自利」。先讲六度,后讲四无量心,先说自利。自利你要是做不到,你怎么能利他?自利做到了就利他。佛法讲回向,那个不是假的,心量一拓开,我自己修积很小的小善都能把它回向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大小不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了,那个心就包太虚、就周沙界。这心里头点点滴滴的善都能够利益虚空法界,什么利益?就像江本胜水实验呈现出最美的结晶。他实验只让我们看到色相,我跟诸位讲过,除了色相之外,还有香、还有味、还有音声。色声香味,妙不可言。
这心里面的念头没有远近,一念就遍虚空法界。一念的时间太短了,《仁王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一个生灭就是一念,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明了,什么叫自利?什么叫利他?真正自利,勤修六度;具足六度,自然就利他,慈悲喜舍!用什么来做到慈悲喜舍?就是六波罗蜜。自己成就之后,把自己所成就的无条件的奉献给一切众生,所谓「上供诸佛,下施众生」,下面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这叫遍施。
这四条清凉在注解里面有说明,「六度如初会」,初会说得很详细。「四等如下说」,向下经文对四无量心有详细的说明。「然并通四随」,这个四随就是四悉檀。「略举一治耳」,这不能细讲,希望我们学的人都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那更高的是一闻千悟。像禅宗六祖惠能,那是一闻彻悟。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彻悟。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明白了,根性真的是不一样。
下面大师举《涅盘经》上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涅盘云,悭者之前,不赞布施者,即随乐意也」。为什么?他不喜欢布施,他很吝啬,你可不能在他面前赞布施;你赞叹布施,他很难过。这个意思你要懂,你才真正能够做到所谓「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非常吝啬的人,你在他面前常常讲布施,他怎么会生欢喜?这要懂,不能不懂。
我们现在来看经文,在这里头一定要好好的学习。经文里面,前面两句都是烦恼习气非常严重。烦恼也有个根、有个头。你看看世尊把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诸位在《教乘法数》、在《佛学辞典》都很容易查到,百八烦恼。佛家用的念珠,这珠子一百零八颗。为什么要用一百零八颗?表示要把百八烦恼给念掉,取这个意思在。烦恼总共一百零八类,一百零八类展开无量无边。这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烦恼无尽誓愿断」。
念珠的作用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计数的,念佛、诵经、拜佛计数,用这个来计数。第二种提醒自己的,见到念珠不要忘记念佛,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常常想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每部经末后「依教奉行」,这是念珠提醒你这么桩事情。不管是一百零八颗也好,还有长串的,最长串的十倍,一千零八十,大概用小珠子穿得很长,有三串的、有两串的;还有二分之一的,五十四粒;还有更小的二十七粒,手珠,手上拿的。数字都有表法的意思,但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计数跟提醒自己念佛,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百八烦恼对初学的人来说还太多了,佛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二十六类,二十六种烦恼,都用归纳的方法。在《百法明门论》里面,烦恼就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里面又分根本烦恼六个,二十个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生起来的;随烦恼二十类,有大随、有中随、有小随。所以二十六个你要还记不得,你就记六个根本烦恼,这好记。六个还嫌太多,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三个,贪瞋痴,这三个叫三毒。这三个烦恼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的。三个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一个是什么?贪。所以就把贪摆在第一,贪是所有烦恼的根,悭贪。悭是什么?自己有的舍不得,我们一般人讲吝啬。
悭贪,佛给我们说是饿鬼道的业因。人死了,来生到哪里去?明明有六道,你看看一般人的说法,他不说到六道,到哪一道,人死了都变成鬼。说得那么肯定,好像人死了之后只有一条路去,去当鬼去了。这是错误的!可是说的人多,你细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你想想看,哪个人没有贪心?悭贪严重,他这一生当中所造的业都是鬼道的业因。那死了以后,他跟鬼道相应,鬼都贪,鬼都吝啬,所以他跟它相应,心行都相应,自自然然去了;不是阎王、判官对你的惩罚,把你送到鬼道,不是的,那你就完全想错了,这在佛法讲不通的。
六道是有,你往哪一道去,习气,也就是说你的嗜好。这不难理解,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社会上很多俱乐部,我们常常坐到车子,马路上看到的。喜欢打高尔夫球的,他就进入他那个俱乐部;喜欢唱歌跳舞的,他就入另外一个俱乐部。人的喜爱不一样,嗜好不相同。喜欢读书的,你看他都到图书馆。喜欢佛教的,他到佛教道场,他有时间他就到这儿来,不一样!六道到哪里去,都是你的习性、你的爱好,自自然然就去了。什么人到天道?喜欢道德的,喜欢善法的,自自然然感应他就到天道去了。所以佛给我们讲这个就有道理,不是佛管这个事情,也不是阎罗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判官,与他们统统都不相干,是你自自然然到那边去的。这个样子我们就晓得,咱们培养兴趣这个关系大!
人生在世时间不长,一百岁一刹那就过去。我回到故乡,到小时候玩的地方去看看,真的是河山依旧,面目全非,地还在,房子没有了;从前小时候农村里的房子一间都没有了。那时候农村最大的一个建筑物,祠堂,祠堂没有了,都变成平地、变成草地了。我们记忆里面,祠堂周边是一片树林,这树林没有了。还有一条小河还在,这回去看到了。我离开七十年了,那个小河上有个小桥,小桥还在。看到非常亲切,六、七岁常常在那个小桥河边去玩。桥旁边有个观音庙,庙都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只还认得那个河,认得那个桥,其他的都没有了,感慨万千!七十年一弹指,看到那个就像昨天的情形一样,无限的伤感,所以百年确实是一弹指。
佛给我们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确实得人身闻佛法,真的明白、觉悟了,你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我这一生在人道,来生至少要提升到天道去。你不闻佛法你不懂,你真的没有把握。懂得佛法之后,他会真干去了,世间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会去理会。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不能够把自己向上提升。如果志向更大一点的人,天不究竟,天不过是寿命长一点,福报大一点。为什么?还有生老病死,还有轮回,没有出轮回。你要想到这一层,佛法里面还有给我们说的,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有办法把六道十法界生生死死的问题,能够得到总的解决,这桩事情太大!我们要不干这桩事情,这一趟就白来。
这是早年我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我们要把这个世间法看破,要把它放下,不要放在心里,一心一意佛法里头成就,这个佛法是觉悟的法。说佛法,现在人说我们是迷信,我们说「觉悟的法」,他就没有话说,真的是觉悟。觉悟了,要向究竟圆满的道路上去走,这是真聪明人,真觉悟了。世出世间法,我们讲出世间是超越六道,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十法界里头佛法统统放下,我们才能超越十法界。
你为什么超不了?悭贪。所以这经上讲『悭者为赞施』,那你要有善巧方便。《涅盘经》上说悭者之前不赞布施,所以你要有善巧方便。他要贪财,或者是贪聪明智慧,或者是贪求健康长寿,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很小气,他不肯布施,你要看机缘。在机缘许可的时候,或者是有很多人在一起聚会,你教这些大众怎样能够真正获得我们这三个愿望,我愿意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你可以给他详细解说,佛菩萨在经教里面所说的,有理论,有方法,确实能够收到效果。
你想发财,发财有因、有缘、有果。现在年轻人,哪个不希望发财?所以在学校里面,商学院的学生最多。学工商目的就是发财。真的能发得了财吗?商学院里面毕业的学生很多,将来在商场上真正有成就的有几个人?不是每个学商的统统都发财,也不是每个学商的,成绩优秀的都发财。我看到的,十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多半变成什么?都变成教授,都留在学校教书。
我曾经有一次跟校长开玩笑。校长请到的是美国学校里头权威的教授到学校来讲演,我也在座。我听了之后跟校长说:不以为然,你说他是教商科权威的教授,他自己没发财。自己没发财,一生都当教授。教授待遇不多,他怎么能教别人发财?现在时间到了,这个问题我下一节课跟诸位细说。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来谈谈「布施」,前面我讲到,有一次我在学校,我们学校商学院的大楼落成,我也参加开幕典礼,典礼上学校请了一位美国著名商学院的教授来讲演。我听了之后有很深的感慨,因为刚好校长坐在我旁边,我们很熟悉,我跟校长叹气,我跟他开玩笑,我说:商学院的课程我也可以教。他很惊讶!我说:你看看这著名的教授,他一生研究工商管理,他没发财,一生都做教授,虽然有一些公司请他做顾问。他能够教学生们发财吗?
接著我就说,一个人一生当中真的发了财,他必须要具备两种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这些教授,那么多优秀商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拿到博士学位,一生没发财;他懂得经营的这些理论跟方法,一生发不了财。这是什么原因?我举了一个比喻说,譬如学农,农学院的,他确实学会种植,懂得种植的方法,知道分析这些土壤、空气、阳光、肥料,怎么施工他很内行。他学的农是这些。可惜什么?他没种子,所以他一生发不了。我跟校长说,我有种子,我也懂得方法,我要来教的话,肯定那些学生个个发财。他就笑起来。
种子是什么?佛经上讲的财布施。你不肯布施,你没有财的种子。我们一般人、东西方人也都相信算命,你看算命的算你有没有财库,财库从哪里来的?财库,过去生中有没有修财布施。这看相算命的能看出来,宿世的,那是因。如果你这个财库非常充实,你将来一定发大财。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赚钱,他命里头有钱,那个财富自然源源不断而来。如果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吝啬,都不肯布施,那你的财库就空了,没有财库,你怎么能发得了财?你只能给别人去打工,赚一点钱维持你的生活,这就算不错;一生能够不挨饿,清苦的生活过一辈子就相当不容易。
你看这世间挨饿的人多少?受冻的人多少?都有原因,前世没修。前世没修,命里没有财库,有没有办法来改善?办法有,只要你懂这个道理,你从现在起真的肯干。过去生中我没有财库,我们这一生中可以来累积财库,充实财库。怎么做?布施,欢喜布施。布施没有钱,一块钱、两块钱总有,诚心诚意去布施,诚心、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自己不知道。布施的时候真诚恭敬,没有欲求。你有欲有求,你就有范围,就不大;没有欲望,没有希求,这布施功德就跟虚空法界相等。欢喜布施不求回报,你能这样做,坚持一直做下去,做个几年,做个几十年,你的财库慢慢就满了。年轻的时候没有财库,算命的讲,你先天没有财库,后天你把财库充实起来,晚年的福报现前,年轻时候很苦,晚年富裕。这个道理很深,只要你相信,你真肯去干,确实有不思议的效果。
《了凡四训》就说这个道理,印光大师一生提倡这本书,讲得真好,理讲得透彻,方法讲得详细。你只要能够依照这个理论,依照方法去修学,没有财库的人能够获得财库,没有智慧的人能够增长智慧,短命的人能够健康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什么?这是小果,这不是大果报,小果报!大果报,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大果报。大果报尚且能得到,何况这个世间小果报哪有得不到的道理!得不到是什么?你一生在那里勤勤恳恳的去工作,还是发不了财,还是不开智慧。你不懂理论,你不懂方法,虽勤奋还是得不到。所以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这一生也是给大家现身说法。我年轻的时候看相算命的都说我没有财库,一生贫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这说明什么?前生所造的不善业。寿命短,只有四十五岁;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他五十三岁,我还比不上他。我非常相信,我相信倒不是迷信,现在一般人讲科学,科学讲遗传。我家里面已经三代了,我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没有过四十五岁,所以我认为这是遗传,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大概是很可能。我也没有求长寿,我就把我的寿命定在四十五岁。遇到佛法,我要在这个时间当中成就,所以对於世间就看得很淡,希望四十五岁能往生,不再搞轮回。
这功夫能够得力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人要常常想到「死」,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好争的?我既然命给人算定了,我也相信,不放下也不行,与其用那么多精神跟世间人争名闻利养,不如拿这个时间、拿这个精力好好去念佛,好好的来学经教。我出家的时候,三个人好朋友,法融法师、明演法师我们三个人一同受戒,三个人同年,命运都一样。算命给我们讲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们像三兄弟一样,四十五岁那一年二月法融走了,真的!五月,明演走了。我平常都不生病的,七月生病,我就知道时间到了,所以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知道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你的寿命到了,你看医生有什么用处?念佛求往生。念了一个月病好了,这就没事了。我没有求消灾延寿,没求;我也没求发财,也没求聪明智慧,什么都没求,只求希望能往生净土。
好像过了二、三年,应该是在五十岁左右,甘珠活佛在,也是老朋友,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有一天我们在善导寺碰到了,他特别找我,他说:你来,我有话跟你讲。他年岁比我大,大概大十几岁,我对他很尊重,是一个好法师。我说:佛爷,有什么事?他说:从前我们在你背后都说你。都说什么?说你人不错也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个事情当面说可以,不必在背后,我不忌讳,我很清楚。他说:现在你不一样了,你那个命完全转过来了。我说怎么?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说法功德很大,全转过来了。他说:你不但将来有大福报,你的寿命很长。给我说这些事情。第二年他就走了。那时候还有几位法师,我们一起在座的。这几位法师听到之后,法师!你会看相,替我看看、替他看看。甘珠活佛笑笑完全没有理会。我是一点都不奇怪,也没有欢喜心,平平淡淡,一生就这么过,就这么样子,财施、法施、无畏施。
别人供养我的,我都布施。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所收的一切供养统统印经布施,印经、印善书。他把十方的供养,在苏州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佛经流通处。自己还有个厂,印刷厂,专门做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做成功。如果那个财力(财力也不容易,也不会很多)分散了的话,你什么事都做不成功。不是大福报的,力量不可以分散,集中在一点,做一桩事情做成功。所以我就学他老人家印经,我没有他的福报大,他自己可以搞一个小印刷厂,我们做不到。最早,别人提倡印经,我们讲附印,他印一千册,我印个十册、印个五册,钱很少;以后慢慢供养多了,我可以印一百册,可以印二百册;逐渐到我也有能力去印一千册、印二千册,专门干这桩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我喜欢放生,无畏布施。还有少许的钱送到医院做贫穷人的医药费,医院也收,这都是属於无畏布施;印经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经典是法,你的成本是财。
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这一生乐此不疲。晚年的福报是预想不到的,没想到的,居然有能力布施《大藏经》。我印《大藏经》,包括现在在印刷厂里还没有出版的,从过去买来送人的,以及以后好几次跟别人合印,现在是自己印的,我算一算总共数字全部出来的话,这个数字超过五千套,这是没想到过的事情。世界书局出版的《四库荟要》,这大书。我向它前后(这是分很多次)一共买了四十九套,这大书分送给各个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每个省,每个自治区、特别市,选一个大学,总共送了三十二套。还有一些在国外的,国外的大学图书馆,他们有研究中文,我也很欢喜的供养他们。财富愈施愈多,真的是从学佛这么多年来,有求必应。这也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早年我想求的就是经本,跟李老师学教需要参考书,而且那个时候很多经典都找不到,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印刷术进步太多。我初学佛的时候还没有照相制版,排字排版工程很大,以后这照相版出来了,太方便。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很感激香港智开法师。在那个时代需要参考书,我就求助於他,请他帮助我在香港这边去找。那个时候所找到的,都是从大陆流通出来的线装书,古籍。在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不要这个东西,很多都烧掉。所以很多是拿到这边当废纸来卖的,很便宜。真好!国宝。
我得到这些书之后,很好的东西,看到什么?外面都找不到,没有流通的,我就发心倡印,提倡我们来翻印,所以也印了不少。这一翻印,这个书就不会失传。印的数量多,都分散了,纵然有灾难,也不可能这些书全部都消失,不可能,一定还有很多存在世间,这样就把古籍保存下来。所以我当时印书是两个目标:一个是我们现前需要用的,另外一个就是保存古籍。我觉得这个方法是最妥当的。分送给国外许多图书馆,我们有目标,我们知道怎样做法。
所以你仔细想想,三种布施具足,具足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求果报,果报自然现前。现前,我们始终是以平常心来看,没有欢喜,还是一个念头,只求往生。为什么?我们现在晓得也非常的肯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往生才是究竟,一定要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成就究竟圆满的果德。然后才能像诸佛如来一样,应化在十法界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首先帮助他转恶为善,此地这一段经文就是转悭贪为布施,这就好了,他真的就得度。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这个念头一转,人跟饿鬼道的缘就断掉了,决定不堕三途。这叫做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凡是喜欢布施的人,他将来来生人天两道。财色名食睡这个念头没有断,在欲界。欲界有六层天,一层比一层殊胜,那个福报之大,我们都没法子想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上去是四王天,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它的一天等於我们五十年,寿命五百岁。你看这个福报多大!再往上去忉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西方人讲的上帝可能也是忉利天。生忉利天的条件,修上品十善。换句话说,十善业道百分之百的做到,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十善业相应,这个人将来生忉利天。忉利天那个福报就比四王天加上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寿命一千岁。大致上一般修福的人,修大福报,心地非常善良,多半都是生四王、忉利。
再往上面去,上面还有四层天,那要修清净心,要修慈悲喜舍。清净心就是禅定,修,有一点禅的功夫,但是禅还不到家,没有达到禅定的标准。如果达到禅定的标准,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在欲界天。禅定的标准,由此可知,你的欲没有放下,色界天就没有分。这个欲是财色名食睡,心里头真正不染,没有贪染,这个人定功成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的放下,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色界天去,色界天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没有放下,随著你的修养,对贪染有轻重差别不等,愈轻的往上去,愈重的再往下面。所以最淡薄的,他化自在天;再其次的,化乐天;再其次的,兜率天;再其次的,夜摩天。
由此可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有,可以受用,决不能贪恋,贪恋就错了,贪恋是饿鬼道去了。如果你有福报,那你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我有福报,我的福报跟大家共享,现在所谓是我们跟众人分享,这个人的福报就愈来愈大,他不是独享。独享,再大的福报很快就享尽;如果与一切众生共享,那他的福报是享不尽。与一切众生共享,就是布施。
财多施财,真正明白佛法所讲的道理,佛法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真正通达明了,欢喜布施,毫不吝啬,愈是布施干净愈痛快。这里施了,那边就来了,源源不断而来,源源不断的布施。自己需不需要?不需要。生活一定要保持正常,这是健康之道。所以佛弟子常常要想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世尊福报大,你看每天还是三衣一钵出门去托钵。那在一般人讲要不要改善我们生活水平?佛没有这个念头。
我们在国外,大概现在国内情形也差不多,国内都向国外学习。早年我住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住的那个区,美国居住的环境都是分区,用什么标准来分?用收入。我们那个区大概每个月收入两千块钱左右,住在这个区里大家都差不多。如果这个区里面有一个人升级了,在公司工作多年升级了,升级当然待遇就提高,他每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块钱。没几天,他就搬家了,他要搬到三千块钱那个区,要搬那边去。那边每个月消费大概三千块钱,我们这个区每个月消费不超过两千块钱。随著他的工作待遇上升,常常搬家,换家,非常辛苦!不像中国人。中国人的观念,如果我有三千块钱的收入,我住在两千块钱消费区,我过得很舒服、很自在,我每个月还可以有一千块钱储蓄。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他一定把他的收入花光,年老的时候靠国家的救济金,住老人院、靠救济金,靠这个生活。
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总希望有多余的,外国人总希望把它用得干干净净。所以外国一般公司机关发薪水,叫周薪,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发。为什么?一个月发给你,可能几天就花光了,你后面生活就困难。中国人懂得积蓄,外国人没有这种概念。所以中国人在外国一般经济环境都相当稳定,几乎都有储蓄。这是一种美德,年老的时候可以不求人,平平安安度过自己的晚年。外国人到晚年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生活这么自在,他也很羡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命里的财库已经花光,晚年已经空空如也,靠救济,不像中国。你看中国人懂得积蓄,晚年财库里面很充实。
所以我们要希望财用不缺乏,就是物质生活不缺乏,你要懂得财布施;如果你希望聪明智慧年年增长,你就要修法布施;你希望自己这一生健康长寿,那你一定要懂得无畏布施。真干!不要恐惧,不要疑惑,不要退却,勇猛精进,这三样东西必定得到。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在家的,在家的多。在家同学他们听了之后,真干。干了几年来告诉我,他说:师父,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做生意赚钱愈来愈多,他愈多就愈做好事,多做好事,正确!天天听经,天天念佛,智慧增长,真的是健康长寿,他都得到了。从哪里得来?全是在经教里头学习到的。
不喜欢学经教的人,这个缘就没有。现在经教流通非常普遍,不能说没有这个缘分,甚至於现在的网路、卫星这个缘已经送到你家里来了。问题是你有没有觉悟?你有没有去接受它?不像从前,从前是真难。听经一定要到寺院,法师讲经要到那边去听;现在不必,可以家里面打开网路就能收到,不用出门。出门,尤其是下雨天、下雪天,很冷很不方便,现在在家里面都能收看。
增上缘具足,亲因缘具足,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都有佛法的种子,这亲因缘具足;你所缺乏的,所缘缘跟无间缘。你对这个不认识,对这个没有兴趣,这是所缘缘缺乏;或者接触之后,听个一、二天不想听了,常常中断,无间缘缺乏。增上缘,我想不是问题,除卫星、网路之外,光碟现在是最方便的,流通成本最低的,有音声、有字幕、有画面,而且可以反覆不断的观听,这在过去半个世纪以前的人都没有这个福报。我一九七七年到香港来讲经,那个时候是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录音机。那时候这机器很贵,而且很笨重。这一台机器,好大的一个箱子,用的是磁带,那么大盘的磁带。那是最早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普遍,哪有现在这么轻便。随身听,小机器一点点大,听说最新的机器很小,像一支钢笔一样,放在身上可以听几十个小时,愈来愈方便。这就说明增上缘没问题,问题是怎样帮助这些众生认识佛教,这很重要。
我自己是从这过来的。我在没有接触方先生之前,对佛教不认识,以为它是迷信,所以不接触。明了之后,这才到里面来寻宝,真的发现宝藏,这里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一生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要不是他给我介绍,一生都不可能接触到。没有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会接近它。所以《认识佛教》我讲过几遍,讲这个题目,现在有光碟流通,也有小册子流通,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的四众同学要发心学布施。现在布施,你要说哪一种东西圆满功德?财法无畏统统具足无过於光碟。这一个光碟很便宜,成本好像很低,一、二块钱。你能够经常送给你这些亲戚朋友,你自己在听经,觉得哪一段讲得你最有受用,听得最欢喜,你就拿这一片;我们这个道场也有大经,也有单独一片、二片特别提出来流通的;介绍给你的亲朋好友。他要是真听了,不听也没关系,反正成本很低,他放在那里,不定哪一天他有了兴趣,偶尔来看一下,他一看他就明白,你就度了他。「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明了之后,他就能够转恶为善。悭贪是恶,布施是善,他能够回过头来,说不定从这个地方就把他整个命运转过来。在佛法里头转过命运的不止我一个,在家出家很多!只要你真正肯学,学太重要了,学你才能明理。理明了之后,你的信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你有智慧,你才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这就是应该怎样做人,在这一生当中我想成就什么,没有做不到的,有求必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向下这是「别释」,十首偈先分为两段,前面三首是第一段,从第四到第十是第二段。前面三首,第二、第三我们要把它记住,第二首「众行成果」,这主要给我们说的,第三首偈「随机别赞」,所以它就分为两章。这对我们自己学习以及接引大众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常讲的契机契理。众行成果,这是契理;随机别赞,契机。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气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适合众生的需求,他就很容易学习,也真正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十首偈都离不开四悉檀,这是经文讲到的地方都会提醒,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十偈绝对不是说就讲这十桩事情,十桩事情展开来就是我们自己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作为。所作所为无不是业,你就晓得这个范围多大,归纳起来讲这十桩事情,每桩事情深广都没有边际。这是十大纲领,六度加上四无量心。这十大纲领真正明白通达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与这个纲领相应。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叫道德,行道,我们行在道上;履德,履是脚步,步步都踏在德上,叫道德。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无与伦比的乐事。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方东美先生一生最爱《华严》,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当中,渐渐有一点体会。他为什么这么样喜欢这部书?我跟方老师多年,方老师七十九岁往生的,契入华严境界,我相信,相信他契入,但是他契入得不深。这个原因是他放下一切一心一意来学《华严》时间太晚了。这是我们学习几乎都有这个通病,知道这个好,好怎么样?没有认真去做。到年岁大了,阅历丰富了,真正发现这真好,真干,但是时间有限了。在佛法里面讲(这前面说过)各人根性不一样。
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就给我讲佛经哲学。那个时候他教我的概念,这佛经并不完全是哲学,这一定要晓得,他说它里头也有迷信的成分,他这么说法,但是这迷信占多分。他就讲佛教十个宗派,两个宗派是哲学,性相二宗,这他承认的,非常欢喜的,其他八个宗派都是迷信。这是我最早跟他接触佛法,我受他这句话的影响大概三年多不到五年。他毕竟是个学者,是自己研究的,也没有人指导,他的身分地位特殊,年轻的时候学术就成就了。以后有一些同学们告诉我,方先生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没有瞧在眼里,这就是他找不到善知识的原因。
我非常幸运,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之后,我开始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人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那是个佛学专家。要学这门东西一定要找这门的行家,那他指导就不一样,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概是三、四年之后,我就知道方老师给我介绍的,他说佛教里面那部分的迷信,是迷信的,最初我相信他,以后契入之后觉得不然;那个迷信里面有更殊胜的东西,有更不可思议的东西。随著学习,长时间的薰修,随著自己体会的经验,方老师实在讲,从我认识他到他往生,他的境界也不断在提升,居然到晚年的时候,他全心全力在搞大乘佛法跟《华严经》,这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意外。可以说是刚刚契入大乘,他就走了,他如果能够多活五年,在台湾对佛法上就产生一定的影响,刚刚契入。他在辅仁大学开「华严哲学」,这个课程刚刚讲完,他就走了,我们感到非常的惋惜。
真正契入之后,才晓得世出世间的法妙不可言。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世出世法不二,浅深不二,广狭不二,所以称之为妙法。法真的如经所说「法尔如是」。众生智慧有浅深不一样,同样听佛说法,随著根性的不同,随著智慧浅深不同,随著自己业障不同,得的利益个个不一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解」就有无量的差别,但是统统得利益。
我们凡夫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的是贪瞋痴慢。所以我们读诵大乘,学习大乘,得的利益有限,小利益。可是小利益对我们现前生活,我们就感觉到很满足了,这小利益。智慧深的、障浅的人他得的利益就多,他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就是常说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他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在事相上跟我们没什么差别,但心境上,那悬殊太大!这也是很难说得出。说都难了,你要是体会当然是更不容易。这桩事情就像宗门里头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必须亲自去喝一口、亲自契入,你才明了。你明了之后,你也说不出。所以法称为妙,玄妙,深妙!
别释就是第二大段,第二大段里面又分为两段,别释中又分为两段。「初三」,初三首偈就是第四、第五、第六,这三首「随器别赞章」,这个器就是众生的根器。众生根器不相同,恒顺众生。前面讲到四随,就是四悉檀,四种遍施,总的来说就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一般众生自己成见很深,习气很重,总是喜欢别人随顺我,我很不容易随顺别人,这凡夫!菩萨不一样,菩萨没有自己,所以菩萨处处恒顺众生,时时随喜功德,他才能接引、才能普度,这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这三首偈子,这是举例教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大众。
后面就是从第七到第十首这四首,这四首是后面这一段,「释众行成果章」。你看前面开这两章是略说,后面一共有七首偈颂来解释。智首菩萨很慈悲,详细给我们说助道。大乘教里常讲「助道品」,这个地方的助道品范围非常之广大。「前中二」,前是随器别赞分为两个小段。「初两偈半」,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首偈的上半,前面两句,「别释随治」。「后两句,结前生后」,后两句是总结。虽是总结,也生起后面的经文。它前面这段这两首半总共十句,这十句就是每句说一桩事情,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就说的这个事情。
「今初」,现在我们看前面这个「初」就是讲这十句,两首半偈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虽然不多,非常重要。「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六度,诸位知道,这四等,四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我们现在的话说,拓开心量。慈悲喜舍都是等虚空法界,这么大的心量跟虚空法界相等。诸位也常常听佛门里面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什么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心量遍虚空法界。所以这两句十个字就很重要,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
「四等多约利他,六度多明自利」。先讲六度,后讲四无量心,先说自利。自利你要是做不到,你怎么能利他?自利做到了就利他。佛法讲回向,那个不是假的,心量一拓开,我自己修积很小的小善都能把它回向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大小不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了,那个心就包太虚、就周沙界。这心里头点点滴滴的善都能够利益虚空法界,什么利益?就像江本胜水实验呈现出最美的结晶。他实验只让我们看到色相,我跟诸位讲过,除了色相之外,还有香、还有味、还有音声。色声香味,妙不可言。
这心里面的念头没有远近,一念就遍虚空法界。一念的时间太短了,《仁王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一个生灭就是一念,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明了,什么叫自利?什么叫利他?真正自利,勤修六度;具足六度,自然就利他,慈悲喜舍!用什么来做到慈悲喜舍?就是六波罗蜜。自己成就之后,把自己所成就的无条件的奉献给一切众生,所谓「上供诸佛,下施众生」,下面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这叫遍施。
这四条清凉在注解里面有说明,「六度如初会」,初会说得很详细。「四等如下说」,向下经文对四无量心有详细的说明。「然并通四随」,这个四随就是四悉檀。「略举一治耳」,这不能细讲,希望我们学的人都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那更高的是一闻千悟。像禅宗六祖惠能,那是一闻彻悟。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彻悟。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明白了,根性真的是不一样。
下面大师举《涅盘经》上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涅盘云,悭者之前,不赞布施者,即随乐意也」。为什么?他不喜欢布施,他很吝啬,你可不能在他面前赞布施;你赞叹布施,他很难过。这个意思你要懂,你才真正能够做到所谓「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非常吝啬的人,你在他面前常常讲布施,他怎么会生欢喜?这要懂,不能不懂。
我们现在来看经文,在这里头一定要好好的学习。经文里面,前面两句都是烦恼习气非常严重。烦恼也有个根、有个头。你看看世尊把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诸位在《教乘法数》、在《佛学辞典》都很容易查到,百八烦恼。佛家用的念珠,这珠子一百零八颗。为什么要用一百零八颗?表示要把百八烦恼给念掉,取这个意思在。烦恼总共一百零八类,一百零八类展开无量无边。这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烦恼无尽誓愿断」。
念珠的作用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计数的,念佛、诵经、拜佛计数,用这个来计数。第二种提醒自己的,见到念珠不要忘记念佛,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常常想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每部经末后「依教奉行」,这是念珠提醒你这么桩事情。不管是一百零八颗也好,还有长串的,最长串的十倍,一千零八十,大概用小珠子穿得很长,有三串的、有两串的;还有二分之一的,五十四粒;还有更小的二十七粒,手珠,手上拿的。数字都有表法的意思,但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计数跟提醒自己念佛,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百八烦恼对初学的人来说还太多了,佛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二十六类,二十六种烦恼,都用归纳的方法。在《百法明门论》里面,烦恼就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里面又分根本烦恼六个,二十个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生起来的;随烦恼二十类,有大随、有中随、有小随。所以二十六个你要还记不得,你就记六个根本烦恼,这好记。六个还嫌太多,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三个,贪瞋痴,这三个叫三毒。这三个烦恼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的。三个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一个是什么?贪。所以就把贪摆在第一,贪是所有烦恼的根,悭贪。悭是什么?自己有的舍不得,我们一般人讲吝啬。
悭贪,佛给我们说是饿鬼道的业因。人死了,来生到哪里去?明明有六道,你看看一般人的说法,他不说到六道,到哪一道,人死了都变成鬼。说得那么肯定,好像人死了之后只有一条路去,去当鬼去了。这是错误的!可是说的人多,你细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你想想看,哪个人没有贪心?悭贪严重,他这一生当中所造的业都是鬼道的业因。那死了以后,他跟鬼道相应,鬼都贪,鬼都吝啬,所以他跟它相应,心行都相应,自自然然去了;不是阎王、判官对你的惩罚,把你送到鬼道,不是的,那你就完全想错了,这在佛法讲不通的。
六道是有,你往哪一道去,习气,也就是说你的嗜好。这不难理解,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社会上很多俱乐部,我们常常坐到车子,马路上看到的。喜欢打高尔夫球的,他就进入他那个俱乐部;喜欢唱歌跳舞的,他就入另外一个俱乐部。人的喜爱不一样,嗜好不相同。喜欢读书的,你看他都到图书馆。喜欢佛教的,他到佛教道场,他有时间他就到这儿来,不一样!六道到哪里去,都是你的习性、你的爱好,自自然然就去了。什么人到天道?喜欢道德的,喜欢善法的,自自然然感应他就到天道去了。所以佛给我们讲这个就有道理,不是佛管这个事情,也不是阎罗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判官,与他们统统都不相干,是你自自然然到那边去的。这个样子我们就晓得,咱们培养兴趣这个关系大!
人生在世时间不长,一百岁一刹那就过去。我回到故乡,到小时候玩的地方去看看,真的是河山依旧,面目全非,地还在,房子没有了;从前小时候农村里的房子一间都没有了。那时候农村最大的一个建筑物,祠堂,祠堂没有了,都变成平地、变成草地了。我们记忆里面,祠堂周边是一片树林,这树林没有了。还有一条小河还在,这回去看到了。我离开七十年了,那个小河上有个小桥,小桥还在。看到非常亲切,六、七岁常常在那个小桥河边去玩。桥旁边有个观音庙,庙都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只还认得那个河,认得那个桥,其他的都没有了,感慨万千!七十年一弹指,看到那个就像昨天的情形一样,无限的伤感,所以百年确实是一弹指。
佛给我们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确实得人身闻佛法,真的明白、觉悟了,你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我这一生在人道,来生至少要提升到天道去。你不闻佛法你不懂,你真的没有把握。懂得佛法之后,他会真干去了,世间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会去理会。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不能够把自己向上提升。如果志向更大一点的人,天不究竟,天不过是寿命长一点,福报大一点。为什么?还有生老病死,还有轮回,没有出轮回。你要想到这一层,佛法里面还有给我们说的,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有办法把六道十法界生生死死的问题,能够得到总的解决,这桩事情太大!我们要不干这桩事情,这一趟就白来。
这是早年我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我们要把这个世间法看破,要把它放下,不要放在心里,一心一意佛法里头成就,这个佛法是觉悟的法。说佛法,现在人说我们是迷信,我们说「觉悟的法」,他就没有话说,真的是觉悟。觉悟了,要向究竟圆满的道路上去走,这是真聪明人,真觉悟了。世出世间法,我们讲出世间是超越六道,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十法界里头佛法统统放下,我们才能超越十法界。
你为什么超不了?悭贪。所以这经上讲『悭者为赞施』,那你要有善巧方便。《涅盘经》上说悭者之前不赞布施,所以你要有善巧方便。他要贪财,或者是贪聪明智慧,或者是贪求健康长寿,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很小气,他不肯布施,你要看机缘。在机缘许可的时候,或者是有很多人在一起聚会,你教这些大众怎样能够真正获得我们这三个愿望,我愿意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你可以给他详细解说,佛菩萨在经教里面所说的,有理论,有方法,确实能够收到效果。
你想发财,发财有因、有缘、有果。现在年轻人,哪个不希望发财?所以在学校里面,商学院的学生最多。学工商目的就是发财。真的能发得了财吗?商学院里面毕业的学生很多,将来在商场上真正有成就的有几个人?不是每个学商的统统都发财,也不是每个学商的,成绩优秀的都发财。我看到的,十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多半变成什么?都变成教授,都留在学校教书。
我曾经有一次跟校长开玩笑。校长请到的是美国学校里头权威的教授到学校来讲演,我也在座。我听了之后跟校长说:不以为然,你说他是教商科权威的教授,他自己没发财。自己没发财,一生都当教授。教授待遇不多,他怎么能教别人发财?现在时间到了,这个问题我下一节课跟诸位细说。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来谈谈「布施」,前面我讲到,有一次我在学校,我们学校商学院的大楼落成,我也参加开幕典礼,典礼上学校请了一位美国著名商学院的教授来讲演。我听了之后有很深的感慨,因为刚好校长坐在我旁边,我们很熟悉,我跟校长叹气,我跟他开玩笑,我说:商学院的课程我也可以教。他很惊讶!我说:你看看这著名的教授,他一生研究工商管理,他没发财,一生都做教授,虽然有一些公司请他做顾问。他能够教学生们发财吗?
接著我就说,一个人一生当中真的发了财,他必须要具备两种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这些教授,那么多优秀商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拿到博士学位,一生没发财;他懂得经营的这些理论跟方法,一生发不了财。这是什么原因?我举了一个比喻说,譬如学农,农学院的,他确实学会种植,懂得种植的方法,知道分析这些土壤、空气、阳光、肥料,怎么施工他很内行。他学的农是这些。可惜什么?他没种子,所以他一生发不了。我跟校长说,我有种子,我也懂得方法,我要来教的话,肯定那些学生个个发财。他就笑起来。
种子是什么?佛经上讲的财布施。你不肯布施,你没有财的种子。我们一般人、东西方人也都相信算命,你看算命的算你有没有财库,财库从哪里来的?财库,过去生中有没有修财布施。这看相算命的能看出来,宿世的,那是因。如果你这个财库非常充实,你将来一定发大财。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赚钱,他命里头有钱,那个财富自然源源不断而来。如果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吝啬,都不肯布施,那你的财库就空了,没有财库,你怎么能发得了财?你只能给别人去打工,赚一点钱维持你的生活,这就算不错;一生能够不挨饿,清苦的生活过一辈子就相当不容易。
你看这世间挨饿的人多少?受冻的人多少?都有原因,前世没修。前世没修,命里没有财库,有没有办法来改善?办法有,只要你懂这个道理,你从现在起真的肯干。过去生中我没有财库,我们这一生中可以来累积财库,充实财库。怎么做?布施,欢喜布施。布施没有钱,一块钱、两块钱总有,诚心诚意去布施,诚心、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自己不知道。布施的时候真诚恭敬,没有欲求。你有欲有求,你就有范围,就不大;没有欲望,没有希求,这布施功德就跟虚空法界相等。欢喜布施不求回报,你能这样做,坚持一直做下去,做个几年,做个几十年,你的财库慢慢就满了。年轻的时候没有财库,算命的讲,你先天没有财库,后天你把财库充实起来,晚年的福报现前,年轻时候很苦,晚年富裕。这个道理很深,只要你相信,你真肯去干,确实有不思议的效果。
《了凡四训》就说这个道理,印光大师一生提倡这本书,讲得真好,理讲得透彻,方法讲得详细。你只要能够依照这个理论,依照方法去修学,没有财库的人能够获得财库,没有智慧的人能够增长智慧,短命的人能够健康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什么?这是小果,这不是大果报,小果报!大果报,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大果报。大果报尚且能得到,何况这个世间小果报哪有得不到的道理!得不到是什么?你一生在那里勤勤恳恳的去工作,还是发不了财,还是不开智慧。你不懂理论,你不懂方法,虽勤奋还是得不到。所以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这一生也是给大家现身说法。我年轻的时候看相算命的都说我没有财库,一生贫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这说明什么?前生所造的不善业。寿命短,只有四十五岁;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他五十三岁,我还比不上他。我非常相信,我相信倒不是迷信,现在一般人讲科学,科学讲遗传。我家里面已经三代了,我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没有过四十五岁,所以我认为这是遗传,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大概是很可能。我也没有求长寿,我就把我的寿命定在四十五岁。遇到佛法,我要在这个时间当中成就,所以对於世间就看得很淡,希望四十五岁能往生,不再搞轮回。
这功夫能够得力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人要常常想到「死」,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好争的?我既然命给人算定了,我也相信,不放下也不行,与其用那么多精神跟世间人争名闻利养,不如拿这个时间、拿这个精力好好去念佛,好好的来学经教。我出家的时候,三个人好朋友,法融法师、明演法师我们三个人一同受戒,三个人同年,命运都一样。算命给我们讲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们像三兄弟一样,四十五岁那一年二月法融走了,真的!五月,明演走了。我平常都不生病的,七月生病,我就知道时间到了,所以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知道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你的寿命到了,你看医生有什么用处?念佛求往生。念了一个月病好了,这就没事了。我没有求消灾延寿,没求;我也没求发财,也没求聪明智慧,什么都没求,只求希望能往生净土。
好像过了二、三年,应该是在五十岁左右,甘珠活佛在,也是老朋友,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有一天我们在善导寺碰到了,他特别找我,他说:你来,我有话跟你讲。他年岁比我大,大概大十几岁,我对他很尊重,是一个好法师。我说:佛爷,有什么事?他说:从前我们在你背后都说你。都说什么?说你人不错也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个事情当面说可以,不必在背后,我不忌讳,我很清楚。他说:现在你不一样了,你那个命完全转过来了。我说怎么?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说法功德很大,全转过来了。他说:你不但将来有大福报,你的寿命很长。给我说这些事情。第二年他就走了。那时候还有几位法师,我们一起在座的。这几位法师听到之后,法师!你会看相,替我看看、替他看看。甘珠活佛笑笑完全没有理会。我是一点都不奇怪,也没有欢喜心,平平淡淡,一生就这么过,就这么样子,财施、法施、无畏施。
别人供养我的,我都布施。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所收的一切供养统统印经布施,印经、印善书。他把十方的供养,在苏州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佛经流通处。自己还有个厂,印刷厂,专门做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做成功。如果那个财力(财力也不容易,也不会很多)分散了的话,你什么事都做不成功。不是大福报的,力量不可以分散,集中在一点,做一桩事情做成功。所以我就学他老人家印经,我没有他的福报大,他自己可以搞一个小印刷厂,我们做不到。最早,别人提倡印经,我们讲附印,他印一千册,我印个十册、印个五册,钱很少;以后慢慢供养多了,我可以印一百册,可以印二百册;逐渐到我也有能力去印一千册、印二千册,专门干这桩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我喜欢放生,无畏布施。还有少许的钱送到医院做贫穷人的医药费,医院也收,这都是属於无畏布施;印经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经典是法,你的成本是财。
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这一生乐此不疲。晚年的福报是预想不到的,没想到的,居然有能力布施《大藏经》。我印《大藏经》,包括现在在印刷厂里还没有出版的,从过去买来送人的,以及以后好几次跟别人合印,现在是自己印的,我算一算总共数字全部出来的话,这个数字超过五千套,这是没想到过的事情。世界书局出版的《四库荟要》,这大书。我向它前后(这是分很多次)一共买了四十九套,这大书分送给各个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每个省,每个自治区、特别市,选一个大学,总共送了三十二套。还有一些在国外的,国外的大学图书馆,他们有研究中文,我也很欢喜的供养他们。财富愈施愈多,真的是从学佛这么多年来,有求必应。这也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早年我想求的就是经本,跟李老师学教需要参考书,而且那个时候很多经典都找不到,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印刷术进步太多。我初学佛的时候还没有照相制版,排字排版工程很大,以后这照相版出来了,太方便。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很感激香港智开法师。在那个时代需要参考书,我就求助於他,请他帮助我在香港这边去找。那个时候所找到的,都是从大陆流通出来的线装书,古籍。在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不要这个东西,很多都烧掉。所以很多是拿到这边当废纸来卖的,很便宜。真好!国宝。
我得到这些书之后,很好的东西,看到什么?外面都找不到,没有流通的,我就发心倡印,提倡我们来翻印,所以也印了不少。这一翻印,这个书就不会失传。印的数量多,都分散了,纵然有灾难,也不可能这些书全部都消失,不可能,一定还有很多存在世间,这样就把古籍保存下来。所以我当时印书是两个目标:一个是我们现前需要用的,另外一个就是保存古籍。我觉得这个方法是最妥当的。分送给国外许多图书馆,我们有目标,我们知道怎样做法。
所以你仔细想想,三种布施具足,具足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求果报,果报自然现前。现前,我们始终是以平常心来看,没有欢喜,还是一个念头,只求往生。为什么?我们现在晓得也非常的肯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往生才是究竟,一定要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成就究竟圆满的果德。然后才能像诸佛如来一样,应化在十法界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首先帮助他转恶为善,此地这一段经文就是转悭贪为布施,这就好了,他真的就得度。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这个念头一转,人跟饿鬼道的缘就断掉了,决定不堕三途。这叫做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凡是喜欢布施的人,他将来来生人天两道。财色名食睡这个念头没有断,在欲界。欲界有六层天,一层比一层殊胜,那个福报之大,我们都没法子想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上去是四王天,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它的一天等於我们五十年,寿命五百岁。你看这个福报多大!再往上去忉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西方人讲的上帝可能也是忉利天。生忉利天的条件,修上品十善。换句话说,十善业道百分之百的做到,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十善业相应,这个人将来生忉利天。忉利天那个福报就比四王天加上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寿命一千岁。大致上一般修福的人,修大福报,心地非常善良,多半都是生四王、忉利。
再往上面去,上面还有四层天,那要修清净心,要修慈悲喜舍。清净心就是禅定,修,有一点禅的功夫,但是禅还不到家,没有达到禅定的标准。如果达到禅定的标准,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在欲界天。禅定的标准,由此可知,你的欲没有放下,色界天就没有分。这个欲是财色名食睡,心里头真正不染,没有贪染,这个人定功成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的放下,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色界天去,色界天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没有放下,随著你的修养,对贪染有轻重差别不等,愈轻的往上去,愈重的再往下面。所以最淡薄的,他化自在天;再其次的,化乐天;再其次的,兜率天;再其次的,夜摩天。
由此可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有,可以受用,决不能贪恋,贪恋就错了,贪恋是饿鬼道去了。如果你有福报,那你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我有福报,我的福报跟大家共享,现在所谓是我们跟众人分享,这个人的福报就愈来愈大,他不是独享。独享,再大的福报很快就享尽;如果与一切众生共享,那他的福报是享不尽。与一切众生共享,就是布施。
财多施财,真正明白佛法所讲的道理,佛法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真正通达明了,欢喜布施,毫不吝啬,愈是布施干净愈痛快。这里施了,那边就来了,源源不断而来,源源不断的布施。自己需不需要?不需要。生活一定要保持正常,这是健康之道。所以佛弟子常常要想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世尊福报大,你看每天还是三衣一钵出门去托钵。那在一般人讲要不要改善我们生活水平?佛没有这个念头。
我们在国外,大概现在国内情形也差不多,国内都向国外学习。早年我住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住的那个区,美国居住的环境都是分区,用什么标准来分?用收入。我们那个区大概每个月收入两千块钱左右,住在这个区里大家都差不多。如果这个区里面有一个人升级了,在公司工作多年升级了,升级当然待遇就提高,他每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块钱。没几天,他就搬家了,他要搬到三千块钱那个区,要搬那边去。那边每个月消费大概三千块钱,我们这个区每个月消费不超过两千块钱。随著他的工作待遇上升,常常搬家,换家,非常辛苦!不像中国人。中国人的观念,如果我有三千块钱的收入,我住在两千块钱消费区,我过得很舒服、很自在,我每个月还可以有一千块钱储蓄。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他一定把他的收入花光,年老的时候靠国家的救济金,住老人院、靠救济金,靠这个生活。
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总希望有多余的,外国人总希望把它用得干干净净。所以外国一般公司机关发薪水,叫周薪,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发。为什么?一个月发给你,可能几天就花光了,你后面生活就困难。中国人懂得积蓄,外国人没有这种概念。所以中国人在外国一般经济环境都相当稳定,几乎都有储蓄。这是一种美德,年老的时候可以不求人,平平安安度过自己的晚年。外国人到晚年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生活这么自在,他也很羡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命里的财库已经花光,晚年已经空空如也,靠救济,不像中国。你看中国人懂得积蓄,晚年财库里面很充实。
所以我们要希望财用不缺乏,就是物质生活不缺乏,你要懂得财布施;如果你希望聪明智慧年年增长,你就要修法布施;你希望自己这一生健康长寿,那你一定要懂得无畏布施。真干!不要恐惧,不要疑惑,不要退却,勇猛精进,这三样东西必定得到。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在家的,在家的多。在家同学他们听了之后,真干。干了几年来告诉我,他说:师父,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做生意赚钱愈来愈多,他愈多就愈做好事,多做好事,正确!天天听经,天天念佛,智慧增长,真的是健康长寿,他都得到了。从哪里得来?全是在经教里头学习到的。
不喜欢学经教的人,这个缘就没有。现在经教流通非常普遍,不能说没有这个缘分,甚至於现在的网路、卫星这个缘已经送到你家里来了。问题是你有没有觉悟?你有没有去接受它?不像从前,从前是真难。听经一定要到寺院,法师讲经要到那边去听;现在不必,可以家里面打开网路就能收到,不用出门。出门,尤其是下雨天、下雪天,很冷很不方便,现在在家里面都能收看。
增上缘具足,亲因缘具足,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都有佛法的种子,这亲因缘具足;你所缺乏的,所缘缘跟无间缘。你对这个不认识,对这个没有兴趣,这是所缘缘缺乏;或者接触之后,听个一、二天不想听了,常常中断,无间缘缺乏。增上缘,我想不是问题,除卫星、网路之外,光碟现在是最方便的,流通成本最低的,有音声、有字幕、有画面,而且可以反覆不断的观听,这在过去半个世纪以前的人都没有这个福报。我一九七七年到香港来讲经,那个时候是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录音机。那时候这机器很贵,而且很笨重。这一台机器,好大的一个箱子,用的是磁带,那么大盘的磁带。那是最早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普遍,哪有现在这么轻便。随身听,小机器一点点大,听说最新的机器很小,像一支钢笔一样,放在身上可以听几十个小时,愈来愈方便。这就说明增上缘没问题,问题是怎样帮助这些众生认识佛教,这很重要。
我自己是从这过来的。我在没有接触方先生之前,对佛教不认识,以为它是迷信,所以不接触。明了之后,这才到里面来寻宝,真的发现宝藏,这里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一生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要不是他给我介绍,一生都不可能接触到。没有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会接近它。所以《认识佛教》我讲过几遍,讲这个题目,现在有光碟流通,也有小册子流通,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的四众同学要发心学布施。现在布施,你要说哪一种东西圆满功德?财法无畏统统具足无过於光碟。这一个光碟很便宜,成本好像很低,一、二块钱。你能够经常送给你这些亲戚朋友,你自己在听经,觉得哪一段讲得你最有受用,听得最欢喜,你就拿这一片;我们这个道场也有大经,也有单独一片、二片特别提出来流通的;介绍给你的亲朋好友。他要是真听了,不听也没关系,反正成本很低,他放在那里,不定哪一天他有了兴趣,偶尔来看一下,他一看他就明白,你就度了他。「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明了之后,他就能够转恶为善。悭贪是恶,布施是善,他能够回过头来,说不定从这个地方就把他整个命运转过来。在佛法里头转过命运的不止我一个,在家出家很多!只要你真正肯学,学太重要了,学你才能明理。理明了之后,你的信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你有智慧,你才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这就是应该怎样做人,在这一生当中我想成就什么,没有做不到的,有求必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