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四卷) 2005/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14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末后这段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看论文,「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法首,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我们就看这一段。这段经文我们学习过了,我们读的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也学习得很详细,长者的《论》不是逐句解释经文,而是通论这一段经的大意,所以不称为注疏,而称之为论。
开头说从尔时已下六行经,这是指的长行。在古时候就是李长者所看到的经本,这段长行是有六行,六行经。文殊问法首菩萨,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这是正教,这是事实,关键就在受持。受持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受是真正接受如来的教诲,如来所说的意思通达明了而没有疑惑,这才能够信受奉行,受里面一定包括这四个字,信受奉行,这才是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能保持而不失去,这叫受持。正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为什么称之为正?正是跟法性相应,这才是正。如果与法性相违背,那就叫邪。与法性相应的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三条把性德圆圆满满的包括尽了。
我们的学习是不是真正受持?这个问题很严肃,不是说我们遇到佛法,我们也很欢喜,也愿意接受,我们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甚至於还出了家,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梵网菩萨戒》,这受了,是不是真的受了?菩萨说为什么烦恼不断?烦恼不断是形式上受了,实质上没有受。於如来的正法不能够理解,有读诵,读诵不解其义,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我们没有能够随顺如来正法的教导,没有随顺。就是从三皈依来讲,我们有没有受持?皈依佛这句什么意思?受持皈依的时候我们也讲得很清楚,讲完之后你能不能接受?很困难。皈是回头、回归,通常这个字,「反白」用这个字,反就是回头,从染污反过来回归到白,白就是没有染污,白代表清净。古印度,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黑法、白法;黑法就是恶法,白法就是善法,中国人习惯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我们怎样从黑反过来回归到白净法?这是皈依的意思,依是依靠。
我们是凡夫,久远劫来就被烦恼习气染污了,所以烦恼有俱生烦恼,俱生不是这一生染污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俱生烦恼。这我们细心去观察思惟不难发现,我们才相信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个人都带著过去生中的习气,这个习气有善有恶很明显。有人性情很慈悲、很善良,不是这一生学来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去生中从善道来;如果他从天上来,他还带著有天人的习气,天人慈悲喜舍,天人好善,他带著有善习气。有些人习气不善,佛说从恶道中来;带著瞋恚、好胜、傲慢,从修罗道来,从罗刹道来。我们如果是深入经藏细心去观察,大致上也能猜得个相当可靠的程度,细心观察。尤其应该细心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也能够了解自己过去生中是在哪一道,从习气上就能够体会得到。
我们怎样把不善的习气改为善的习气?这就要依靠经典的教诲,经典的教诲我们一定要懂得,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我们念四书五经、十三经,是不是孔子的教导?不是的。这个东西确实是周公、孔子他们说的,没错,是他们说的,不是他们教导,谁教导?这是自性当然之理。所以圣人的言教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相好是属於果报,自性的智慧德能流露出来,相好自然现前。谚语所谓「相随心转」,我们也常讲我们的体质是随著念头转,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体质就善,这个人不容易生病。
病从哪里来的?病还是从迷惑颠倒来的,那才是真正的病因。三毒贪瞋痴,佛讲这三毒烦恼,那是所有一切病痛,所有一切轮回的大根大本,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没有。自性是纯善纯净,这个东西被染污,是不是自性被染污?跟诸位说,自性绝对不会有染污的,那到底是什么染污?都是一念迷,迷了才起这么多幻相,自性上确确实实没有,自性是圆满的大觉,很可惜,所以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这就堕在无明。所以「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那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现的境界。真心现境界,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像《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心现的,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是心现的,里面没有识变。识变是什么?识变是十法界。
十法界是识变的,识变是假的,绝对不是事实。所以佛在经上无数次的比喻,佛用什么比喻?梦幻泡影,虽然讲了四个字,实际上是一个字,梦。十法界就像梦境一样,梦境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确实有这个境界,你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可是你要是不觉、不回头,那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这一觉悟一回头,「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就是讲的十法界,迷梦的时候有,觉醒过来的时候确实没有。觉醒过来的时候是一真法界,这是佛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给我们道破,唤醒我们这些梦中人。
你要说这梦境怎么生的?这里讲的这么多烦恼,烦恼就是业因,这是什么?识。都是属於,你要用唯识家的话来说,总离不开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六个烦恼,总离不开这个,这个东西能把一真法界变换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佛法里面叫法界,现在科学家称之为空间维次,不同空间维次在理论上讲也是无量无边。他们也算是相当聪明,能够发现空间有不同的维次,不同维次的空间里面有不同的众生。佛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法界分为十大类,这十法界,好讲。每个法界里头都是无量无边,说实在话,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地,每个人就是一个法界,每个众生就是一个法界,这里面有同分妄见,有别业妄见,《楞严经》上讲得详细。
如果不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信受这里面就打很多问号,问号就是疑惑。疑,大乘教里头佛说,是菩萨修行证果最大的障碍。我们为什么今天要学经教?要来听经?目的不是别的,帮助我们破疑生信,那个信才是真信。有疑问的信不能叫真信,疑还没有断,这个信在佛门里称为正信不是真信,正信。正信是对迷信讲的,你学佛对於佛法一无所知,这是迷信。学了佛之后也学经教,对於佛法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解不够透彻,真信生不起来,所以有正信;真信生不起来,你就没有办法去做到,一定有真信而后才有正行。这品经就是讲「正行甚深」,不用人督促、不用别人劝勉,自动自发你一定会去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扰你,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譬如佛教初学的《十善业道》,你肯不肯做?决定去做,什么力量都障碍不了,为什么?你真懂得了,你知道这个好处,你知道这里头有无量无边殊胜的利益,那你怎么不去做?正如同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句话还得了吗?一切世间,简单的讲就是十法界,菩萨这一法能断十法界一切苦报,这是什么法?佛讲得非常扼要、非常简单,「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说得详细一点,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纯净纯善。它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它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的基础,这个法从人天一直到究竟圆满的佛果都要依靠它。
我们今天讲皈依,依什么?依十善业道。真正依十善业道,三皈就圆满了,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上。我们今天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为什么这么多年没应、这么长的时间没有成就?就是我们把十善业道疏忽了,像盖房子一样,穷年累月就是盖不成功,什么原因?原来忘了打地基。没有基础,盖个一层,搭个小茅蓬,也禁不起风吹雨打;那盖高楼,还没盖到二、三层就倒掉,真的是这个现象。所以「受持正法」这句不容易,你必须通达了解,真正肯存心、念头、行为都能够依十善业,你才有能力断一切烦恼,断一切烦恼就是断一切恶道苦。断一切烦恼是因,因没有了,一切恶道苦当然就没有了,这是正教。
为什么有受持正法而不能断的?形式上受了,实质上没有接受,实质上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道理就在此地。别人有没有断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我自己有没有受持正法?我受持正法有没有信受奉行?受持正法没有信受奉行,不管用,那就跟此地菩萨所讲的,法首菩萨所说的九个比喻一样,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还造作恶业,恶业没断。什么恶业?恶的念头没断,恶的思想没断,恶的行为没断。恶心,什么是恶心?迷而不觉,这个心是恶心,没断,这一点很难很难。如果这一关能够突破,觉悟了,觉而不迷,这个心善心,这个心是什么?真心,这个心就是本性。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讲的本性本善,这不是外面来的。迷断了,真心就现前,这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法身菩萨的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觉而不迷,你说多难,多么不容易!超越十法界,刚刚契入一真法界,这是觉而不迷。
实在讲三皈依的传授,你看一入佛门就把这个传给你,这就是你修行,你一生、你生生世世修行的目标,修行的方向,决定不能够偏失。我们现在正是颠倒,我们现在确实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我们接受佛的指导,我们要把这个翻过来,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过来,我们接受佛的指导总的纲领原则、目标、方向,我们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就是这三个纲领。用什么方法修?从哪里修起?从十善业。我们今天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这十条做不到,在佛门里面的话,你的业障太重。这句话大家都会说,真正的含义还是搞不清楚。什么叫业障?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烦恼习气,业障。烦恼习气太深了,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它做主。
烦恼习气里头,头一个自私自利,你们想想哪个人不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里面生起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不但不能够降低贪瞋痴慢,贪瞋痴慢还不断随著在增长,这麻烦大!在这种生活状况之下,他的前途每况愈下,这一生在人道,来一生人道就得不到了。得不到人道,诸位就清楚,人道再往下面去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我们最近有一本书刚刚寄到香港来,《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这是我们从《大藏经》里面,有二十多部经论佛讲地狱的状况,我们统统把它抄出来印成一册,你看这一本你就看到二十多部佛经里面佛讲地狱状况。这虽然不是真的,梦中境界,可是天天做恶梦也不舒服,佛是希望你从梦中醒悟过来,那就对了,所以这个关键在受持正法,我们要真干。
现在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细心观察,深思其理,发现到十善业还要有根。这就说明如来正法,世尊当年在世,他的这些弟子们,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他们除了接受世尊教诲之外,常常到四面八方去弘法、去教学,哪个地方跟他有缘他就去了,佛也常常派遣弟子;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更是四面八方的弘传。为什么到最后只有在中国这一支真的在这里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比印度本土的佛教还要殊胜,而其他各个方面所传的逐渐逐渐没落了,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它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中国古圣先贤建立的教学,中国人五千年前就知道教学为先。一个家庭,你要想家庭兴旺,你家教好,出好子孙,你家怎么会不兴旺?教育从家庭做起,所以十善业传到中国来,中国人由古圣先贤教育的基础上,善与善相应,中国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善与善相应,所以很能适合,非常欢迎,轻而易举都做到了。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随著各人不同的兴趣,在中国大乘教发展成八大宗,小乘是两个宗,十个宗派。小乘虽然在唐朝中叶之后没落了,没人学了,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儒跟道这两家取而代之,在中国佛门里面这些大德,不论是在家、出家,哪个没有儒的底子?哪个没有道的底子?孔孟老庄都是他们主要修学的功课,这代替了小乘。我们看现代,现在麻烦来了,几个人去读过孔孟老庄?没有了,小乘也不要了,所以《十善业道》不能落实。虽然你读,虽然讲解,做不到。在大乘教里面你怎么可能有成就?不但大乘教里面你不可能有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你看看《弥陀经》上,西方极乐世界皆是上善俱会一处。我们连十善业道都不具足,别说上善了,下善都没有,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十善业道要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是真正的善人,这并不很高,生凡圣同居土。所以我们这几年提倡《弟子规》道理在此地,你学佛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教你做一个善人。
儒释道三家在过去都是教育不是宗教,这点我们要清楚。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育理念、思想是通的,我们要把它分别执著那就错了,它们互相通的,所以我们今天用儒家的东西来做基础,采取《弟子规》。《弟子规》的学习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话的落实,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什么意思?这两句怎么样落实?就是弟子规,你读了《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才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才知道应当怎样去做。有这个基础,下面两句就不成问题了,下面两句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下面两句就是《十善业道》。这是净业三福上讲的基础,我们今天落实《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你不在这上用功怎么行?你不在这上用功,那就是此地法首菩萨所说的九个比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我们前面读过,你有信不解,有信不解那个信是迷信;解而不行,那个信是正信不是真信,所以受持正法不能成就。
论文下面讲「於中有十一问,如文具明」,这我们前面都念过了。「於中有十行颂,是法首所答,三门义如前」。李长者这段的义论,就是《合论》,分三段来给我们说明。第一段「科颂意者」,就是科颂大意,每首偈颂说的是些什么事情?「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次一句叹能问」。这是赞叹文殊师利菩萨,他代我们问,我们问不出来。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你不能依教奉行,你看看就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净业三福是佛法的总纲领,总的原则,教我们怎么修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听了,我们接受了,没做,不晓得从哪里做起。你要是念了《弟子规》之后你就晓得怎么做了。不要去搞小乘经,小乘经太多了,太繁杂了,这《弟子规》把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家教集其大成,写成一部非常精简的教科书,里面的内容就是教我们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你就会了。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接受佛陀的教诲,修十善业,你十善业自然就不难了,有了十善业的基础,你有《弟子规》、《十善业》的基础,你才能接受三皈依。
所以诸位要晓得,仅仅止於《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这是什么?人天法,没出六道。人、天法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有这个基础你才有条件,我们今天讲你才有资格学佛,没有这个条件你没有资格学佛。我们今天学佛的失败,就是没有取得资格我们就来学了,结果学了很久,什么也不是,人家也不承认你是学生;现在我们赶紧回过头来,我们把资格取得,这才重要。所以以这个基础你才进入三福的第二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入佛门。第三条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来弟子,「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才真佛弟子。所以这是第一首颂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著重在这个「责」,你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依教奉行刚才我说了,你对於你所学的经教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你不能够依教奉行;如果了解透彻,自自然然他就行了,他得到法喜,他得到受用,他得到真正的利益,他怎么不干?哪有这种道理。现在时间到了,这下面的文我们下一堂课接著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李长者下面的《论》文,「已下九行颂,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如文具明」。这句话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长者讲多闻而心不精专这一句。诸位细心去看,多闻精专有没有矛盾?这很重要,现在一般人讲,我要精、要专就不能多闻,多闻肯定不能精、不能专。所以多闻,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过,多闻在我们现前阶段,重复就是多闻,不是听一遍,一遍不行,书不是念一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千遍是不是多闻?是。我们听讲这个科目,不断重复去听讲,是不是多闻?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是律宗初祖,传记上记载他老人家听《四分律》听二十一遍;换句话说,哪个地方有人讲解《四分律》,他一定去听,他听二十一遍。不是像现在人学东西,不想听第二遍,一遍听了再有人讲,这我已经听过了、学过了。那怎么能专精?那不可能,所以不断重复。
这个修学的方法,在佛门、在中国传统教学用了几千年,都用这个方法,扎根教育,真的是教你读书千遍。在过去私塾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老师教你这一段经文,一段经文不会很长,看你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检验,十遍,你念十遍就能背下来,不必看本子你能背得下来,从这个测验你的能力。能力强的可以背二、三百个字,上等根性,中等根性大概可以背一百多个字、二百字,下等根性大概是一百个字。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所以老师教学生进度不相同,进度完全靠他的根性,不是大家相同的,不是的,个别教学。十遍之后能背了,一定把书合起来,就是背,叫背诵,背多少遍?通常是一百遍,你就记得很牢了。十遍会背那是强记,三天不去背它就忘掉了,大概可以保三天,三天之后就忘掉了。如果每天都叫他念一百遍,念上个十天那就千遍了,他一生不会忘记。
我们从小很遗憾,这个私塾的时间太短了,我念私塾记得好像只有四个月的样子,学制就改了,私塾就取消了,改成什么?短期学校,短期小学校。短期小学校修学的时间两年,改成短期学校,政府就派老师来教,从前那些规矩全都没有了,所以时间太短了。大我五岁的人,如果说接受过私塾教育,他们都有底子。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我们同学当中周家麟居士他大我七岁,他私塾的底子厚,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这也是李老师的传人。
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一次:家麟的底子比你厚,你比不上他,可是你也有个长处,你的悟性比他高。所以老师教我们两个人方法就不一样。我们的周学长听老师讲经有很详细的笔记,那笔记相当完整,我接受老师教导,老师是不准我记笔记。开头的时候我也写笔记,写了两天老师看到,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写笔记。他说:你写这个东西有用吗?我说:做参考。没用,年年境界就不一样了,你这个时间就浪费了。教我专心听讲,不要记笔记,记笔记的时候你就不能专心听。所以老师教我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他写笔记老师不干涉,我是老师不准写笔记。我在台中十年,一本笔记本没写完,薄薄的一本没写完,不一样。这是什么?根性不相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所以私塾里头确实,私塾只是教你句读,没有讲解的。老师督促你的遍数,教给你,如果天分好的、记忆力强的念一百遍,中下根性、记忆力不好的念二百遍,背二百遍,第二天来上课,要把前面所学的统统背一遍,再教新的课程。这样如果在私塾里面有个三年、四年,真的,他读的书一千遍,那靠得住的。小学教育完成了,私塾是小学,没有中学,就进入太学了。所以中国从前没有中学,从小学就到太学,太学就是大学。太学里面老师就不是教句读,讲解、研究、讨论,而且你所学的这些课程,你在之前统统都背过,所以不必用课本,都在记忆当中。老师也背过,学生也背过,你说那个多有味道,不要带书本,全都在记忆当中。
从前教学的方法,我觉得比现在高明多了。现在叫你写一篇论文,你要查多少参考书,从前都不必要,随手拈来,引经据典。这我们在台中看到李老师,李老师确确实实,你看讲演、写文章不要找参考书,他都记得,七、八十岁都还记得那么清楚,怎么学的?从小学的。李老师给我们讲,小时候念书辛苦,书背不出来跪砖头,那么样严格。我们还没吃这种苦头,他们跪过砖头。所以专精是小学,广学多闻是悟了之后,悟后起修。
四弘誓愿也是指导纲领,四弘誓愿首先教我们发愿,就是现在人讲立志,人不立志你就没有方向,你就没有目标,所以首先要立志。志立之后,功夫用在哪里?用在断烦恼。这个地方讲,你不能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怎么个断法?多闻专精就能把恼断掉。这个教学确实是智慧、是善巧,把你的兴趣、念头转移,你不是贪图游戏,贪图五欲六尘吗?把你这个贪图转变成学术,让你在学问当中,在道德修养当中,生起兴趣,生起欢喜心,就是《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快乐。以读书、以修行为乐,不以世间名利、世间五欲六尘为乐,那个乐比不上读书乐,用读书、修行代替了。这些道理我们要懂,然后我们对於传统的教学就会生起信心、就会向往,自然会学习。
就是多闻是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断烦恼,所以要专精。那个多闻是重复不是广学,是重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这个意思。到什么时候烦恼轻智慧长,你才可以广学,世出世法都可以涉猎,增广见闻。《般若经》上佛说得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在佛法里面讲这个智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的,实智;后得智也叫做权智,通权达变,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要有根本智、有实智为基础,他才有这么大的作用。根本智是怎么来的?根本智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从小总得到十几、二十岁培养的是根本智,根性利的,十六、七岁就可以博学多闻,根性钝的总得二十以后才广学多闻,才能够普遍涉猎。
所以现在这个学校我不赞成,不是我第一个不赞成,第一个不赞成我看到是唐大圆,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也是很有名的教授,跟方东美先生很熟,方老师曾经跟我提起他,他的年龄大概比方老师还要大一些。唐大圆很不赞成现代这个教学的方法,他说现在这个教学方法把根本智破坏了,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现在传授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智慧要用东方这个方法你才能培养,才能养成,西方一接触就广学多闻,所以把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破坏了。这是根本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
先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之后,智慧开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智慧开了,才有能力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像佛门里面龙树菩萨,这大家都知道的,龙树菩萨学佛,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们现在称为《大藏经》,龙树菩萨多少时间把它学完?三个月,说老实话,《大藏经》我们三十年都没有办法学会,人家三个月就完成了,什么原因?人家有根本智,所谓是一闻千悟,他有这个能力。龙树菩萨有,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输给龙树菩萨,为什么现在我们跟龙树不能比?龙树受过基本的训练,就是说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我们是烦恼没有断,智慧、悟门堵塞了,没有智慧,所以你读圣人的教诲就感觉到非常困难,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此地「多闻而心不精专」这句很重要,可以补前面清凉大师注疏之不足,我们就晓得我们在什么个阶段,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我劝同学们,《弟子规》我们先学这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订的期间是一年,这一年不学别的,专学它,一定要把它做到。《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解的,是要完全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才管用。第二年我们换个科目,《十善业道经》,用一年的时间,像学《弟子规》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两年把基础打好。然后在大乘教里面,你喜欢哪部经论你就选这一部,选择一部还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你时间长短就看这个经教的内容,以及你自己接受的能力,你会有成就。到广学多闻,一定要开悟,你要不开悟,你学起来很累,开悟之后,你就跟龙树菩萨一样了。
印度有个龙树,在中国也有一个绝不亚於龙树的,禅宗里面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开悟的,所以他学东西轻松,轻而易举。《金刚经》是般若,诸位晓得《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金刚经》是其中的一卷,六祖学般若,般若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惠能大师用了多少时间就把它圆满?我想大概就是两个小时。五祖传法给他是三更,三更就是晚上十二点,在五祖的方丈室里面,五祖给他讲《金刚经》,没讲完,大概讲的是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这一悟后头就不要讲了,全都明白了。这代表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惠能大师我看顶多二个小时全明白了。所以烦恼不断你就没办法,烦恼断了之后,你看看多容易,所以他绝对不在龙树菩萨之下,这我们要懂得。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法达禅师学《法华经》,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我们知道七卷,每卷很长,一天大概是念一部,七卷《法华经》,三千遍差不多十年,十年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十年,心定了,不想别的,想的也是这部经,念的也是这部经。所以他烦恼轻,智慧没透出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他不认识字,当然没念过,也没听别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看,法达禅师那是背得滚瓜烂熟,《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是「方便品」,六祖就告诉他,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你说他学东西多快,这部经一段开头全都明了,那叫做法门无量誓愿学,得有这个能力才行。六祖跟法达禅师讲《法华》大意,法达禅师一听就开悟了。法达要没有十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怎么会开悟?我们今天听法师讲《法华经》,听十遍、听一百遍都不会开悟,道理在什么地方要清楚、要明白。
我们缺的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经过这个训练,所以广学多闻到最后是一无所知,你所学到的,皮毛常识,佛法里面的义理一无所知,看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看不懂。这是我们在学佛,我学佛五十四年我看到的,我体会到的,所以今天我回过头来劝大家扎根,从头来起,还行;如果不从头来起,你还依旧这样下去的话,你这一辈子不能成就。
再看第二段,「二释菩萨名者」。这就是这一会的上首菩萨,他的德号叫法首,「名为法首,为明此是西北方,戌亥两间,明愚迷长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专求无懈,名为法首」。菩萨的德号是表法的,我们知道佛菩萨都没有名号,老子说得很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法确实是如此。名相怎么建立的?都是应众生,《楞严》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的这个形相,随众生心,众生喜欢什么样的形,他就现怎么样的相,需要什么样的教诲,他就用什么样的名,所以名可以说是他教学的宗旨,用我们现在讲,是他教学科目的名称,这诸位好懂。
譬如我们的本师,他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换个别的名字行不行?不行,在这个地区,这个时段,这一切众生的毛病,对治的方法就在这名号当中,所以名号是他在此时此地教化众生科目的名称。怎么说?此时此地的众生缺乏慈悲心,所以用释迦,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能仁,他能用仁慈,这对别人的,我们对一切人要能用仁慈的心、仁慈的行为对人。对自己呢?对自己是心不清净,这是大病,那怎样治心不清净?用牟尼,牟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寂灭大家不好懂,我换个名词,清净,寂灭的程度比清净还要深,意思还要广,清净是接近寂灭,这就好懂。对自己要身心清净,对别人要大慈大悲,名号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教人什么?就教这个。
佛是尊称,佛是什么?是在佛门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我们中国称圣人,印度称佛陀,是最高的学位;比这个学位次一等的是菩萨,再次一等的是阿罗汉。所以佛门有三个学位,像现在学校一样,阿罗汉是学士,菩萨是硕士,佛陀是博士,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三个名称是三个学位。博士教的是什么?教的是对人仁慈,对自己要清净,就教这个,哪有迷信?所以名号全是表法,这我们要懂得,我们从这里就学到。观世音菩萨在这个世间一定要用这个名称,「观」这个意思很深,观照、照见,「世」是世间,「音」是什么?一切众生苦难的音声,你能够照见,你要以慈悲心去帮助这些众生。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我们讲真诚的慈悲,清净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觉的慈悲,这叫做大慈大悲,要帮助苦难众生,今天的话说,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一会里面的菩萨称为法首,法首是第七信位的菩萨,凡是第七信位都称法首,所以法首不是一个人。好像念书一样,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统统称法首,所以他不是一个人。那么前面的例子一样,用方位来表法,在西北方,西北方是什么?戌亥两间,就是戌亥这两个时辰当中。戌亥是夜晚,戌,晚上八点钟,亥,晚上十点钟,从七点到九点是戌时,从九点到十一点是亥时,到十一点深夜了,这表什么?表迷惑。所以明,这个明就是表明,就是说明,愚迷长夜中。这是夜晚,夜晚代表愚迷,愚迷长夜中,不是真的是晚上,愚迷长夜是什么?能以正法自利利他,正法好比是光明,能以光明自利利他。人跟随佛菩萨学习,他就觉悟了,自己觉悟之后帮助别人觉悟,那叫利他。
专求无懈,名为法首。你看看哪个人在这个状况里面是这样学习,他就称法首。诸位要知道,观世音菩萨不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佛在现前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都不是一个人,他的名号是代表一个法门,凡是修学这个法门的就称这个菩萨。譬如我们如果学观世音菩萨慈悲,你真的有爱心,真的有这种热忱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有等级的,在华严会上,从初发心到等觉有五十一个等级,好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总共有五十一个年级,法首菩萨是七年级,往后还很长。如果学观音法门呢?在第七个年级,那就叫法首观世音菩萨,还是多数人称呼,不是专指一个人。专指一个人,那要把这个人名字加进去,某某法首观世音菩萨,那就是专门指哪一个人;如果不加上那个人的名字,通称,太多太多!他只能称为法首。
愚迷是讲六道,在六道里面能以正法自利利他,就是受持正法,依教奉行,信解行证,证的虽然是不高,他确实有证。他念七年级,他这个七年级考试及格,那就是他证的,他这个念完再往上升就是八年级了。这一定要懂得,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佛教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面学佛法,得很小的利益,一般讲说肯定不能超越三界,不能够脱离轮回。如果你要是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不但能帮助你超越轮回,可以帮助你超越十法界,这个利益就太大太大!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用今天科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突破各个不同空间的维次。科学家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佛法有办法突破;超越十法界你就见到一真法界。
下面这一句很重要,专求无懈。换句话说,就是勇猛精进,永远没有懈怠,专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都是做给我们看的,现身说法,我们要想成就那就得学他。十信位都是专求无懈,就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一样,我们用一年的时间专求无懈学《弟子规》,再用一年的时间专求无懈学《十善业》,这才行,你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上。这两门东西我们用两年时间专攻,学会了之后,这一生一世都不离开。不是说我学了之后就不要了,那个不行,这两门课是生活教育,譬如你学烧饭,学会了,你要不要天天烧?不能说我这两年学会了,学会之后就算了,我就不要烧饭了,那你不就饿死了吗?诸位想想看,这是一天都不能舍弃的,将来无论再学哪个法门,这两样东西是生活,决定不能离开。譬如盖房子,这两门东西是地基,无论你盖多少层,你都没有离开地基,你离开地基你什么都不能成就,所以这个东西两年学会了是终生受用。
再看下面,「世界名金刚者,以坚精无怠,是自世界,托西北方干卦,干为坚刚」。这个世界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自己的受用,现在西方人讲磁场,我们东方人讲气氛。金刚是比喻,比喻是坚精无怠,你的信心坚固,愿心坚固,道心坚固,修行坚固,不但坚固,还有精。精是什么?纯,精纯不杂又没有懈怠,天天有进步,法喜充满。这自世界,这个世界叫金刚世界,形容七信位菩萨他的生活环境,他的感受世间。这底下这一句也是比喻,托西北方干卦,干是坚刚,用这个来形容他坚定、刚强。
「佛号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名为自在智佛」。这个佛是表示他的成就,你看看前面多闻、精专、坚定,这个刚强是绝不动摇,他的成就,这个位次上的成就。他所成就的就是自在智佛,七信位所修的,方便波罗蜜,所以智慧、自在显出来了,没有究竟自在,没有大自在,有小自在。
末后这一段配位,「配随位因果者」,这是总结,「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你看看这一句,我们从这个经从头来一直念到此地,都没有更动过,真正的因是什么?是自心不动智佛,自心如如不动就称为不动智佛。因为你自心具足无量智慧,智慧的作用是觉悟,大觉,佛是大觉,这是因,因是什么?我们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佛法常说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自心本来不动智佛,这是我们修行之真因,修行的根本,所以将来决定能成佛。在这个地位上你修得的叫自在智佛为果。这个地方的自在智佛,我们晓得这个佛是十法界的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到初住以上才是分证即佛,这个地方是相似即佛,我们就了解了。你再看天台家的教义,一对照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知道经教里讲的是什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末后这段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看论文,「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法首,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我们就看这一段。这段经文我们学习过了,我们读的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也学习得很详细,长者的《论》不是逐句解释经文,而是通论这一段经的大意,所以不称为注疏,而称之为论。
开头说从尔时已下六行经,这是指的长行。在古时候就是李长者所看到的经本,这段长行是有六行,六行经。文殊问法首菩萨,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这是正教,这是事实,关键就在受持。受持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受是真正接受如来的教诲,如来所说的意思通达明了而没有疑惑,这才能够信受奉行,受里面一定包括这四个字,信受奉行,这才是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能保持而不失去,这叫受持。正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为什么称之为正?正是跟法性相应,这才是正。如果与法性相违背,那就叫邪。与法性相应的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三条把性德圆圆满满的包括尽了。
我们的学习是不是真正受持?这个问题很严肃,不是说我们遇到佛法,我们也很欢喜,也愿意接受,我们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甚至於还出了家,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梵网菩萨戒》,这受了,是不是真的受了?菩萨说为什么烦恼不断?烦恼不断是形式上受了,实质上没有受。於如来的正法不能够理解,有读诵,读诵不解其义,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我们没有能够随顺如来正法的教导,没有随顺。就是从三皈依来讲,我们有没有受持?皈依佛这句什么意思?受持皈依的时候我们也讲得很清楚,讲完之后你能不能接受?很困难。皈是回头、回归,通常这个字,「反白」用这个字,反就是回头,从染污反过来回归到白,白就是没有染污,白代表清净。古印度,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黑法、白法;黑法就是恶法,白法就是善法,中国人习惯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我们怎样从黑反过来回归到白净法?这是皈依的意思,依是依靠。
我们是凡夫,久远劫来就被烦恼习气染污了,所以烦恼有俱生烦恼,俱生不是这一生染污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俱生烦恼。这我们细心去观察思惟不难发现,我们才相信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个人都带著过去生中的习气,这个习气有善有恶很明显。有人性情很慈悲、很善良,不是这一生学来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去生中从善道来;如果他从天上来,他还带著有天人的习气,天人慈悲喜舍,天人好善,他带著有善习气。有些人习气不善,佛说从恶道中来;带著瞋恚、好胜、傲慢,从修罗道来,从罗刹道来。我们如果是深入经藏细心去观察,大致上也能猜得个相当可靠的程度,细心观察。尤其应该细心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也能够了解自己过去生中是在哪一道,从习气上就能够体会得到。
我们怎样把不善的习气改为善的习气?这就要依靠经典的教诲,经典的教诲我们一定要懂得,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我们念四书五经、十三经,是不是孔子的教导?不是的。这个东西确实是周公、孔子他们说的,没错,是他们说的,不是他们教导,谁教导?这是自性当然之理。所以圣人的言教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相好是属於果报,自性的智慧德能流露出来,相好自然现前。谚语所谓「相随心转」,我们也常讲我们的体质是随著念头转,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体质就善,这个人不容易生病。
病从哪里来的?病还是从迷惑颠倒来的,那才是真正的病因。三毒贪瞋痴,佛讲这三毒烦恼,那是所有一切病痛,所有一切轮回的大根大本,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没有。自性是纯善纯净,这个东西被染污,是不是自性被染污?跟诸位说,自性绝对不会有染污的,那到底是什么染污?都是一念迷,迷了才起这么多幻相,自性上确确实实没有,自性是圆满的大觉,很可惜,所以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这就堕在无明。所以「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那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现的境界。真心现境界,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像《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心现的,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是心现的,里面没有识变。识变是什么?识变是十法界。
十法界是识变的,识变是假的,绝对不是事实。所以佛在经上无数次的比喻,佛用什么比喻?梦幻泡影,虽然讲了四个字,实际上是一个字,梦。十法界就像梦境一样,梦境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确实有这个境界,你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可是你要是不觉、不回头,那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这一觉悟一回头,「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就是讲的十法界,迷梦的时候有,觉醒过来的时候确实没有。觉醒过来的时候是一真法界,这是佛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给我们道破,唤醒我们这些梦中人。
你要说这梦境怎么生的?这里讲的这么多烦恼,烦恼就是业因,这是什么?识。都是属於,你要用唯识家的话来说,总离不开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六个烦恼,总离不开这个,这个东西能把一真法界变换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佛法里面叫法界,现在科学家称之为空间维次,不同空间维次在理论上讲也是无量无边。他们也算是相当聪明,能够发现空间有不同的维次,不同维次的空间里面有不同的众生。佛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法界分为十大类,这十法界,好讲。每个法界里头都是无量无边,说实在话,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地,每个人就是一个法界,每个众生就是一个法界,这里面有同分妄见,有别业妄见,《楞严经》上讲得详细。
如果不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信受这里面就打很多问号,问号就是疑惑。疑,大乘教里头佛说,是菩萨修行证果最大的障碍。我们为什么今天要学经教?要来听经?目的不是别的,帮助我们破疑生信,那个信才是真信。有疑问的信不能叫真信,疑还没有断,这个信在佛门里称为正信不是真信,正信。正信是对迷信讲的,你学佛对於佛法一无所知,这是迷信。学了佛之后也学经教,对於佛法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解不够透彻,真信生不起来,所以有正信;真信生不起来,你就没有办法去做到,一定有真信而后才有正行。这品经就是讲「正行甚深」,不用人督促、不用别人劝勉,自动自发你一定会去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扰你,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譬如佛教初学的《十善业道》,你肯不肯做?决定去做,什么力量都障碍不了,为什么?你真懂得了,你知道这个好处,你知道这里头有无量无边殊胜的利益,那你怎么不去做?正如同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句话还得了吗?一切世间,简单的讲就是十法界,菩萨这一法能断十法界一切苦报,这是什么法?佛讲得非常扼要、非常简单,「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说得详细一点,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纯净纯善。它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它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的基础,这个法从人天一直到究竟圆满的佛果都要依靠它。
我们今天讲皈依,依什么?依十善业道。真正依十善业道,三皈就圆满了,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上。我们今天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为什么这么多年没应、这么长的时间没有成就?就是我们把十善业道疏忽了,像盖房子一样,穷年累月就是盖不成功,什么原因?原来忘了打地基。没有基础,盖个一层,搭个小茅蓬,也禁不起风吹雨打;那盖高楼,还没盖到二、三层就倒掉,真的是这个现象。所以「受持正法」这句不容易,你必须通达了解,真正肯存心、念头、行为都能够依十善业,你才有能力断一切烦恼,断一切烦恼就是断一切恶道苦。断一切烦恼是因,因没有了,一切恶道苦当然就没有了,这是正教。
为什么有受持正法而不能断的?形式上受了,实质上没有接受,实质上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道理就在此地。别人有没有断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我自己有没有受持正法?我受持正法有没有信受奉行?受持正法没有信受奉行,不管用,那就跟此地菩萨所讲的,法首菩萨所说的九个比喻一样,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还造作恶业,恶业没断。什么恶业?恶的念头没断,恶的思想没断,恶的行为没断。恶心,什么是恶心?迷而不觉,这个心是恶心,没断,这一点很难很难。如果这一关能够突破,觉悟了,觉而不迷,这个心善心,这个心是什么?真心,这个心就是本性。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讲的本性本善,这不是外面来的。迷断了,真心就现前,这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法身菩萨的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觉而不迷,你说多难,多么不容易!超越十法界,刚刚契入一真法界,这是觉而不迷。
实在讲三皈依的传授,你看一入佛门就把这个传给你,这就是你修行,你一生、你生生世世修行的目标,修行的方向,决定不能够偏失。我们现在正是颠倒,我们现在确实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我们接受佛的指导,我们要把这个翻过来,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过来,我们接受佛的指导总的纲领原则、目标、方向,我们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就是这三个纲领。用什么方法修?从哪里修起?从十善业。我们今天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这十条做不到,在佛门里面的话,你的业障太重。这句话大家都会说,真正的含义还是搞不清楚。什么叫业障?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烦恼习气,业障。烦恼习气太深了,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它做主。
烦恼习气里头,头一个自私自利,你们想想哪个人不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里面生起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不但不能够降低贪瞋痴慢,贪瞋痴慢还不断随著在增长,这麻烦大!在这种生活状况之下,他的前途每况愈下,这一生在人道,来一生人道就得不到了。得不到人道,诸位就清楚,人道再往下面去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我们最近有一本书刚刚寄到香港来,《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这是我们从《大藏经》里面,有二十多部经论佛讲地狱的状况,我们统统把它抄出来印成一册,你看这一本你就看到二十多部佛经里面佛讲地狱状况。这虽然不是真的,梦中境界,可是天天做恶梦也不舒服,佛是希望你从梦中醒悟过来,那就对了,所以这个关键在受持正法,我们要真干。
现在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细心观察,深思其理,发现到十善业还要有根。这就说明如来正法,世尊当年在世,他的这些弟子们,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他们除了接受世尊教诲之外,常常到四面八方去弘法、去教学,哪个地方跟他有缘他就去了,佛也常常派遣弟子;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更是四面八方的弘传。为什么到最后只有在中国这一支真的在这里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比印度本土的佛教还要殊胜,而其他各个方面所传的逐渐逐渐没落了,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它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中国古圣先贤建立的教学,中国人五千年前就知道教学为先。一个家庭,你要想家庭兴旺,你家教好,出好子孙,你家怎么会不兴旺?教育从家庭做起,所以十善业传到中国来,中国人由古圣先贤教育的基础上,善与善相应,中国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善与善相应,所以很能适合,非常欢迎,轻而易举都做到了。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随著各人不同的兴趣,在中国大乘教发展成八大宗,小乘是两个宗,十个宗派。小乘虽然在唐朝中叶之后没落了,没人学了,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儒跟道这两家取而代之,在中国佛门里面这些大德,不论是在家、出家,哪个没有儒的底子?哪个没有道的底子?孔孟老庄都是他们主要修学的功课,这代替了小乘。我们看现代,现在麻烦来了,几个人去读过孔孟老庄?没有了,小乘也不要了,所以《十善业道》不能落实。虽然你读,虽然讲解,做不到。在大乘教里面你怎么可能有成就?不但大乘教里面你不可能有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你看看《弥陀经》上,西方极乐世界皆是上善俱会一处。我们连十善业道都不具足,别说上善了,下善都没有,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十善业道要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是真正的善人,这并不很高,生凡圣同居土。所以我们这几年提倡《弟子规》道理在此地,你学佛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教你做一个善人。
儒释道三家在过去都是教育不是宗教,这点我们要清楚。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育理念、思想是通的,我们要把它分别执著那就错了,它们互相通的,所以我们今天用儒家的东西来做基础,采取《弟子规》。《弟子规》的学习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话的落实,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什么意思?这两句怎么样落实?就是弟子规,你读了《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才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才知道应当怎样去做。有这个基础,下面两句就不成问题了,下面两句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下面两句就是《十善业道》。这是净业三福上讲的基础,我们今天落实《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你不在这上用功怎么行?你不在这上用功,那就是此地法首菩萨所说的九个比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我们前面读过,你有信不解,有信不解那个信是迷信;解而不行,那个信是正信不是真信,所以受持正法不能成就。
论文下面讲「於中有十一问,如文具明」,这我们前面都念过了。「於中有十行颂,是法首所答,三门义如前」。李长者这段的义论,就是《合论》,分三段来给我们说明。第一段「科颂意者」,就是科颂大意,每首偈颂说的是些什么事情?「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次一句叹能问」。这是赞叹文殊师利菩萨,他代我们问,我们问不出来。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你不能依教奉行,你看看就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净业三福是佛法的总纲领,总的原则,教我们怎么修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听了,我们接受了,没做,不晓得从哪里做起。你要是念了《弟子规》之后你就晓得怎么做了。不要去搞小乘经,小乘经太多了,太繁杂了,这《弟子规》把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家教集其大成,写成一部非常精简的教科书,里面的内容就是教我们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你就会了。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接受佛陀的教诲,修十善业,你十善业自然就不难了,有了十善业的基础,你有《弟子规》、《十善业》的基础,你才能接受三皈依。
所以诸位要晓得,仅仅止於《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这是什么?人天法,没出六道。人、天法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有这个基础你才有条件,我们今天讲你才有资格学佛,没有这个条件你没有资格学佛。我们今天学佛的失败,就是没有取得资格我们就来学了,结果学了很久,什么也不是,人家也不承认你是学生;现在我们赶紧回过头来,我们把资格取得,这才重要。所以以这个基础你才进入三福的第二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入佛门。第三条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来弟子,「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才真佛弟子。所以这是第一首颂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著重在这个「责」,你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依教奉行刚才我说了,你对於你所学的经教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你不能够依教奉行;如果了解透彻,自自然然他就行了,他得到法喜,他得到受用,他得到真正的利益,他怎么不干?哪有这种道理。现在时间到了,这下面的文我们下一堂课接著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李长者下面的《论》文,「已下九行颂,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如文具明」。这句话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长者讲多闻而心不精专这一句。诸位细心去看,多闻精专有没有矛盾?这很重要,现在一般人讲,我要精、要专就不能多闻,多闻肯定不能精、不能专。所以多闻,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过,多闻在我们现前阶段,重复就是多闻,不是听一遍,一遍不行,书不是念一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千遍是不是多闻?是。我们听讲这个科目,不断重复去听讲,是不是多闻?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是律宗初祖,传记上记载他老人家听《四分律》听二十一遍;换句话说,哪个地方有人讲解《四分律》,他一定去听,他听二十一遍。不是像现在人学东西,不想听第二遍,一遍听了再有人讲,这我已经听过了、学过了。那怎么能专精?那不可能,所以不断重复。
这个修学的方法,在佛门、在中国传统教学用了几千年,都用这个方法,扎根教育,真的是教你读书千遍。在过去私塾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老师教你这一段经文,一段经文不会很长,看你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检验,十遍,你念十遍就能背下来,不必看本子你能背得下来,从这个测验你的能力。能力强的可以背二、三百个字,上等根性,中等根性大概可以背一百多个字、二百字,下等根性大概是一百个字。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所以老师教学生进度不相同,进度完全靠他的根性,不是大家相同的,不是的,个别教学。十遍之后能背了,一定把书合起来,就是背,叫背诵,背多少遍?通常是一百遍,你就记得很牢了。十遍会背那是强记,三天不去背它就忘掉了,大概可以保三天,三天之后就忘掉了。如果每天都叫他念一百遍,念上个十天那就千遍了,他一生不会忘记。
我们从小很遗憾,这个私塾的时间太短了,我念私塾记得好像只有四个月的样子,学制就改了,私塾就取消了,改成什么?短期学校,短期小学校。短期小学校修学的时间两年,改成短期学校,政府就派老师来教,从前那些规矩全都没有了,所以时间太短了。大我五岁的人,如果说接受过私塾教育,他们都有底子。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我们同学当中周家麟居士他大我七岁,他私塾的底子厚,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这也是李老师的传人。
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一次:家麟的底子比你厚,你比不上他,可是你也有个长处,你的悟性比他高。所以老师教我们两个人方法就不一样。我们的周学长听老师讲经有很详细的笔记,那笔记相当完整,我接受老师教导,老师是不准我记笔记。开头的时候我也写笔记,写了两天老师看到,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写笔记。他说:你写这个东西有用吗?我说:做参考。没用,年年境界就不一样了,你这个时间就浪费了。教我专心听讲,不要记笔记,记笔记的时候你就不能专心听。所以老师教我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他写笔记老师不干涉,我是老师不准写笔记。我在台中十年,一本笔记本没写完,薄薄的一本没写完,不一样。这是什么?根性不相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所以私塾里头确实,私塾只是教你句读,没有讲解的。老师督促你的遍数,教给你,如果天分好的、记忆力强的念一百遍,中下根性、记忆力不好的念二百遍,背二百遍,第二天来上课,要把前面所学的统统背一遍,再教新的课程。这样如果在私塾里面有个三年、四年,真的,他读的书一千遍,那靠得住的。小学教育完成了,私塾是小学,没有中学,就进入太学了。所以中国从前没有中学,从小学就到太学,太学就是大学。太学里面老师就不是教句读,讲解、研究、讨论,而且你所学的这些课程,你在之前统统都背过,所以不必用课本,都在记忆当中。老师也背过,学生也背过,你说那个多有味道,不要带书本,全都在记忆当中。
从前教学的方法,我觉得比现在高明多了。现在叫你写一篇论文,你要查多少参考书,从前都不必要,随手拈来,引经据典。这我们在台中看到李老师,李老师确确实实,你看讲演、写文章不要找参考书,他都记得,七、八十岁都还记得那么清楚,怎么学的?从小学的。李老师给我们讲,小时候念书辛苦,书背不出来跪砖头,那么样严格。我们还没吃这种苦头,他们跪过砖头。所以专精是小学,广学多闻是悟了之后,悟后起修。
四弘誓愿也是指导纲领,四弘誓愿首先教我们发愿,就是现在人讲立志,人不立志你就没有方向,你就没有目标,所以首先要立志。志立之后,功夫用在哪里?用在断烦恼。这个地方讲,你不能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怎么个断法?多闻专精就能把恼断掉。这个教学确实是智慧、是善巧,把你的兴趣、念头转移,你不是贪图游戏,贪图五欲六尘吗?把你这个贪图转变成学术,让你在学问当中,在道德修养当中,生起兴趣,生起欢喜心,就是《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快乐。以读书、以修行为乐,不以世间名利、世间五欲六尘为乐,那个乐比不上读书乐,用读书、修行代替了。这些道理我们要懂,然后我们对於传统的教学就会生起信心、就会向往,自然会学习。
就是多闻是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断烦恼,所以要专精。那个多闻是重复不是广学,是重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这个意思。到什么时候烦恼轻智慧长,你才可以广学,世出世法都可以涉猎,增广见闻。《般若经》上佛说得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在佛法里面讲这个智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的,实智;后得智也叫做权智,通权达变,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要有根本智、有实智为基础,他才有这么大的作用。根本智是怎么来的?根本智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从小总得到十几、二十岁培养的是根本智,根性利的,十六、七岁就可以博学多闻,根性钝的总得二十以后才广学多闻,才能够普遍涉猎。
所以现在这个学校我不赞成,不是我第一个不赞成,第一个不赞成我看到是唐大圆,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也是很有名的教授,跟方东美先生很熟,方老师曾经跟我提起他,他的年龄大概比方老师还要大一些。唐大圆很不赞成现代这个教学的方法,他说现在这个教学方法把根本智破坏了,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现在传授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智慧要用东方这个方法你才能培养,才能养成,西方一接触就广学多闻,所以把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破坏了。这是根本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
先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之后,智慧开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智慧开了,才有能力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像佛门里面龙树菩萨,这大家都知道的,龙树菩萨学佛,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们现在称为《大藏经》,龙树菩萨多少时间把它学完?三个月,说老实话,《大藏经》我们三十年都没有办法学会,人家三个月就完成了,什么原因?人家有根本智,所谓是一闻千悟,他有这个能力。龙树菩萨有,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输给龙树菩萨,为什么现在我们跟龙树不能比?龙树受过基本的训练,就是说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我们是烦恼没有断,智慧、悟门堵塞了,没有智慧,所以你读圣人的教诲就感觉到非常困难,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此地「多闻而心不精专」这句很重要,可以补前面清凉大师注疏之不足,我们就晓得我们在什么个阶段,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我劝同学们,《弟子规》我们先学这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订的期间是一年,这一年不学别的,专学它,一定要把它做到。《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解的,是要完全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才管用。第二年我们换个科目,《十善业道经》,用一年的时间,像学《弟子规》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两年把基础打好。然后在大乘教里面,你喜欢哪部经论你就选这一部,选择一部还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你时间长短就看这个经教的内容,以及你自己接受的能力,你会有成就。到广学多闻,一定要开悟,你要不开悟,你学起来很累,开悟之后,你就跟龙树菩萨一样了。
印度有个龙树,在中国也有一个绝不亚於龙树的,禅宗里面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开悟的,所以他学东西轻松,轻而易举。《金刚经》是般若,诸位晓得《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金刚经》是其中的一卷,六祖学般若,般若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惠能大师用了多少时间就把它圆满?我想大概就是两个小时。五祖传法给他是三更,三更就是晚上十二点,在五祖的方丈室里面,五祖给他讲《金刚经》,没讲完,大概讲的是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这一悟后头就不要讲了,全都明白了。这代表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惠能大师我看顶多二个小时全明白了。所以烦恼不断你就没办法,烦恼断了之后,你看看多容易,所以他绝对不在龙树菩萨之下,这我们要懂得。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法达禅师学《法华经》,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我们知道七卷,每卷很长,一天大概是念一部,七卷《法华经》,三千遍差不多十年,十年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十年,心定了,不想别的,想的也是这部经,念的也是这部经。所以他烦恼轻,智慧没透出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他不认识字,当然没念过,也没听别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看,法达禅师那是背得滚瓜烂熟,《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是「方便品」,六祖就告诉他,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你说他学东西多快,这部经一段开头全都明了,那叫做法门无量誓愿学,得有这个能力才行。六祖跟法达禅师讲《法华》大意,法达禅师一听就开悟了。法达要没有十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怎么会开悟?我们今天听法师讲《法华经》,听十遍、听一百遍都不会开悟,道理在什么地方要清楚、要明白。
我们缺的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经过这个训练,所以广学多闻到最后是一无所知,你所学到的,皮毛常识,佛法里面的义理一无所知,看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看不懂。这是我们在学佛,我学佛五十四年我看到的,我体会到的,所以今天我回过头来劝大家扎根,从头来起,还行;如果不从头来起,你还依旧这样下去的话,你这一辈子不能成就。
再看第二段,「二释菩萨名者」。这就是这一会的上首菩萨,他的德号叫法首,「名为法首,为明此是西北方,戌亥两间,明愚迷长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专求无懈,名为法首」。菩萨的德号是表法的,我们知道佛菩萨都没有名号,老子说得很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法确实是如此。名相怎么建立的?都是应众生,《楞严》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的这个形相,随众生心,众生喜欢什么样的形,他就现怎么样的相,需要什么样的教诲,他就用什么样的名,所以名可以说是他教学的宗旨,用我们现在讲,是他教学科目的名称,这诸位好懂。
譬如我们的本师,他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换个别的名字行不行?不行,在这个地区,这个时段,这一切众生的毛病,对治的方法就在这名号当中,所以名号是他在此时此地教化众生科目的名称。怎么说?此时此地的众生缺乏慈悲心,所以用释迦,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能仁,他能用仁慈,这对别人的,我们对一切人要能用仁慈的心、仁慈的行为对人。对自己呢?对自己是心不清净,这是大病,那怎样治心不清净?用牟尼,牟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寂灭大家不好懂,我换个名词,清净,寂灭的程度比清净还要深,意思还要广,清净是接近寂灭,这就好懂。对自己要身心清净,对别人要大慈大悲,名号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教人什么?就教这个。
佛是尊称,佛是什么?是在佛门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我们中国称圣人,印度称佛陀,是最高的学位;比这个学位次一等的是菩萨,再次一等的是阿罗汉。所以佛门有三个学位,像现在学校一样,阿罗汉是学士,菩萨是硕士,佛陀是博士,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三个名称是三个学位。博士教的是什么?教的是对人仁慈,对自己要清净,就教这个,哪有迷信?所以名号全是表法,这我们要懂得,我们从这里就学到。观世音菩萨在这个世间一定要用这个名称,「观」这个意思很深,观照、照见,「世」是世间,「音」是什么?一切众生苦难的音声,你能够照见,你要以慈悲心去帮助这些众生。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我们讲真诚的慈悲,清净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觉的慈悲,这叫做大慈大悲,要帮助苦难众生,今天的话说,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一会里面的菩萨称为法首,法首是第七信位的菩萨,凡是第七信位都称法首,所以法首不是一个人。好像念书一样,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统统称法首,所以他不是一个人。那么前面的例子一样,用方位来表法,在西北方,西北方是什么?戌亥两间,就是戌亥这两个时辰当中。戌亥是夜晚,戌,晚上八点钟,亥,晚上十点钟,从七点到九点是戌时,从九点到十一点是亥时,到十一点深夜了,这表什么?表迷惑。所以明,这个明就是表明,就是说明,愚迷长夜中。这是夜晚,夜晚代表愚迷,愚迷长夜中,不是真的是晚上,愚迷长夜是什么?能以正法自利利他,正法好比是光明,能以光明自利利他。人跟随佛菩萨学习,他就觉悟了,自己觉悟之后帮助别人觉悟,那叫利他。
专求无懈,名为法首。你看看哪个人在这个状况里面是这样学习,他就称法首。诸位要知道,观世音菩萨不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佛在现前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都不是一个人,他的名号是代表一个法门,凡是修学这个法门的就称这个菩萨。譬如我们如果学观世音菩萨慈悲,你真的有爱心,真的有这种热忱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有等级的,在华严会上,从初发心到等觉有五十一个等级,好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总共有五十一个年级,法首菩萨是七年级,往后还很长。如果学观音法门呢?在第七个年级,那就叫法首观世音菩萨,还是多数人称呼,不是专指一个人。专指一个人,那要把这个人名字加进去,某某法首观世音菩萨,那就是专门指哪一个人;如果不加上那个人的名字,通称,太多太多!他只能称为法首。
愚迷是讲六道,在六道里面能以正法自利利他,就是受持正法,依教奉行,信解行证,证的虽然是不高,他确实有证。他念七年级,他这个七年级考试及格,那就是他证的,他这个念完再往上升就是八年级了。这一定要懂得,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佛教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面学佛法,得很小的利益,一般讲说肯定不能超越三界,不能够脱离轮回。如果你要是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不但能帮助你超越轮回,可以帮助你超越十法界,这个利益就太大太大!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用今天科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突破各个不同空间的维次。科学家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佛法有办法突破;超越十法界你就见到一真法界。
下面这一句很重要,专求无懈。换句话说,就是勇猛精进,永远没有懈怠,专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都是做给我们看的,现身说法,我们要想成就那就得学他。十信位都是专求无懈,就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一样,我们用一年的时间专求无懈学《弟子规》,再用一年的时间专求无懈学《十善业》,这才行,你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上。这两门东西我们用两年时间专攻,学会了之后,这一生一世都不离开。不是说我学了之后就不要了,那个不行,这两门课是生活教育,譬如你学烧饭,学会了,你要不要天天烧?不能说我这两年学会了,学会之后就算了,我就不要烧饭了,那你不就饿死了吗?诸位想想看,这是一天都不能舍弃的,将来无论再学哪个法门,这两样东西是生活,决定不能离开。譬如盖房子,这两门东西是地基,无论你盖多少层,你都没有离开地基,你离开地基你什么都不能成就,所以这个东西两年学会了是终生受用。
再看下面,「世界名金刚者,以坚精无怠,是自世界,托西北方干卦,干为坚刚」。这个世界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自己的受用,现在西方人讲磁场,我们东方人讲气氛。金刚是比喻,比喻是坚精无怠,你的信心坚固,愿心坚固,道心坚固,修行坚固,不但坚固,还有精。精是什么?纯,精纯不杂又没有懈怠,天天有进步,法喜充满。这自世界,这个世界叫金刚世界,形容七信位菩萨他的生活环境,他的感受世间。这底下这一句也是比喻,托西北方干卦,干是坚刚,用这个来形容他坚定、刚强。
「佛号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名为自在智佛」。这个佛是表示他的成就,你看看前面多闻、精专、坚定,这个刚强是绝不动摇,他的成就,这个位次上的成就。他所成就的就是自在智佛,七信位所修的,方便波罗蜜,所以智慧、自在显出来了,没有究竟自在,没有大自在,有小自在。
末后这一段配位,「配随位因果者」,这是总结,「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你看看这一句,我们从这个经从头来一直念到此地,都没有更动过,真正的因是什么?是自心不动智佛,自心如如不动就称为不动智佛。因为你自心具足无量智慧,智慧的作用是觉悟,大觉,佛是大觉,这是因,因是什么?我们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佛法常说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自心本来不动智佛,这是我们修行之真因,修行的根本,所以将来决定能成佛。在这个地位上你修得的叫自在智佛为果。这个地方的自在智佛,我们晓得这个佛是十法界的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到初住以上才是分证即佛,这个地方是相似即佛,我们就了解了。你再看天台家的教义,一对照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知道经教里讲的是什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