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三卷) 2005/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1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看起: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给我们注得不少,这是第九个比喻,「巧言无德喻,谓亦说修行,或谈己德,内无实德,但有虚言」,这是清凉大师把这首偈的大意给我们说出来了。下面是交代,就是这首偈跟前面八首偈有一点不相同,前面八首偈都是前一半,就是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是法合;这首偈前面三句是比喻,法合只有一句,『不行亦如是』,「合文但云,不行亦如是」,只有这一句。
「弥显不毁多闻」,这句非常重要,绝对不是说多闻是错误的,多闻是正确的,多闻没有做到,过失在没做到,这九首比喻都说这桩事情。九也是表法,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数字。换句话说,受持正法,依然烦恼习气不断,什么原因?你没有去做到。所以在这章经里面,也就是「正行甚深」这章,文殊菩萨所问的,受持正法应当他会开悟,他会证果,他会把这些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这是正理。你看看受持正法的人,哪个不是这样成就?这在我们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是从受持正法,也就是从多闻,他多闻他有思、他有修,所以烦恼习气放下了,六道十法界也放下了,这是正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受持正法的不如是,果报不是这样?这就提出怀疑。文殊问得很多,法首给我们的答覆,统统都是不行亦如是,你没做到。
这章经文对我们现前受持正法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比什么都重要。真正修行一定要记住,六祖在《坛经》说得很明显、很扼要,「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别人有没有过失与我不相干,我看到别人过失,我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我要说别人的过失,就是我自己的罪过,就造业了。别人是不是有过失?太难讲了。有时候我们凡夫看到他好像是有过失,如果我们(这文还没读到),其实以前我们在街坊福利会讲的时候讲到,街坊福利会我们讲了一段时期,讲的是《四十华严》,选讲。你看看文殊菩萨勉励善财童子出去参访,应当具备些什么条件,说得好。参访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寻师访友,你到处去寻求善知识向他请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不见善知识之过,这一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公认的大善知识,在这个大世纪里面;佛家大世纪,那是一尊佛出世教化的法运,这就是一个大世纪,包括正法、像法、末法。这个世纪以后,下个世纪是弥勒菩萨示现成佛,那是下个世纪,这个世纪真正大善知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过失?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释迦牟尼佛还是有过失,他老人家功德还是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僧团里面并不是和合,有提婆达多,有六群比丘,有背叛释迦牟尼佛教诲的,背师叛道,不圆满。世间圣人也没有例外的,总有一些人跟他反对的,批评他、毁谤他。世出世间大圣人都还要遭受这些难,是不是他真有过失?文殊菩萨告诉我们,这里头有大权示现,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只看形相,不知道真实的意思,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到释迦牟尼佛把提婆达多、这些六群比丘那个底牌翻出来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真的犯过。就像唱戏一样,戏台上那些角色,有表演正面的,有表演反面的,有表演忠臣,有表演奸臣;你看到这是好人、那是坏人,到后台去看,好坏就没有了,表演的。没有这些人表演,怎么能够显示出正面修行的功德?显不出来。有不善才把那个善衬托出来,有善才把那个不善显示出来,让你在这个地方觉悟,你可不能分别。表演善的是我的老师,我要跟他学习;表演不善的也是老师,也要跟他学习。怎么个学习法?善的那一面完全接受,不善的那一面我们看到,我们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有,赶紧要改,知道那是不善;如果没有,没有要勉励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个过失。你看看那个表演不善的不也是老师吗?功德相等,没有两样。
提婆达多堕地狱,这不是假的,真的堕地狱,可是佛告诉我们,提婆达多在地狱里面的享受跟忉利天没有两样,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堕地狱?谤佛、谤法、谤僧,造五逆罪,这是必定堕地狱。他为什么到地狱还享福?在地狱里头的生活状况跟忉利天差不多?提婆达多教化了好多人,这是他的功德,表演恶的一方面,让多少人看到之后省悟过来,不敢作恶;已经作恶的懂得忏悔,还没有作恶的引以为鉴,他不是功德吗?
早年我还没有学佛的时候,二十几岁,很年轻,喜欢抬杠,那个时候确实,以后读《了凡四训》,那个性格很像袁了凡。有一次我们有个长官,也很难得书也读得不错,也常常在杂志里头写文章。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谈到岳飞,当然谈到岳飞就会想到秦桧,这大忠大奸,我听到之后我就提出反面的意见。我说:岳飞不错,秦桧也很难得。他们眼睛就瞪起来看著我:难道秦桧是好人吗?我说:是!他把岳飞害死,使整个宋朝国势衰弱,你怎么说他是好人?我说:西湖那边的岳王坟,岳飞尽忠报国,秦桧夫妇两个铁像跪在那个地方受千万人的唾骂,这就是好人。他还不懂,我说秦桧跪在那里,叫多少人看到不可以做汉奸,不可以害忠臣,害人就落到这样的下场。他这才明白了。
我说秦桧不会在地狱,一定在天堂,为什么?你说他教了多少人。岳飞教人尽忠报国,秦桧教人不可以做汉奸,不可以害好人。所以世出世间都讲善学,你要会学,会学你看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哪三个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岳飞、一个秦桧,都是我的老师。岳飞尽忠报国我要学他,秦桧那个不善,我可不能学他,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好老师。我也说出一套歪理论,但这个歪理论一听到确实是有道理,所以我认为秦桧今天决定在忉利天,决定不会在地狱。
参访善知识亦复如是,善知识里头确实真的是有圣贤、有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看他平常接触大众,大众根性不齐,他为了要利益众生,为人演说契机契理,有时候就用一些非常的手段,那个人得度了,那个人得利益了;我们在旁边看到觉得莫名其妙,好像他做得不如法。他在特殊状况之下对某种人用的,那如法,法无定法。我们所学的是定法,不知道变化,所以我们学的这个法,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行不通,他用起来非常活泼,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我们一般人讲通了。不通的是我们,善知识他通,他不但对一切人,跟他接触都能得利益,妖魔鬼怪他也接触,他也能把妖魔鬼怪度脱了,我们哪里晓得!
善财出去参访,文殊菩萨教他这些话,意思很深,善财跟文殊也在表演,也在唱一台戏给我们看。不是文殊不知道,不是善财不知道,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在这一生当中错过了多少学习的好机会。看到这个善知识有一点点毛病了,有一点点瑕疵了,这不是真善知识,我不要跟他学,再去找,找一辈子找不到,谁吃亏?自己吃亏。孔子、释迦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圣,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眼前的善知识。我跟诸位说过很多次,我亲近的、接受指导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有没有人毁谤他?有,很多。多少原来亲近的这些学生,我们的同学,听到这些毁谤有很多退心了,信心丧失了,以后不再亲近老师了,受流言之害,这是什么?自己善根浅薄。那些说话的人那都是魔障,你听了、信了,信心动摇了,受害是自己。老师知道这个事情,笑笑「各有因缘」,这句话意思很深。我遇到了有一些说话的人,他们地位很高,年岁也比我大,甚至是我的长辈,不能够跟他辩驳,用什么方法?他说几句我就晓得了,批评老师,我们借故赶快离开,不听,信心决定不动摇,那我们就受益了。
中国古大德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遇到这些善友,这些好老师,他不是圣人,他不是佛。在佛法里面,等觉菩萨都还有过失,完全没有过失只有一个人,成佛,究竟圆满佛果,没有过失。这些道理我们在经上读得很多,我们明了,我们肯定,我们不怀疑。我们也知道,经论上常讲的「大权示现」,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对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世法里头一般讲的「通权达变」,这里面有契,契就是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用无方,你才能够教化一切众生,你才能够应一切众生之机。
这个比喻,这三句,总是没有根底的过失,我们现在人都有这个毛病,也说修行,也说自己的德行,实际上呢?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德行,但有虚言而已。细心去观察,细心去反省,我们常讲十善你有没有做到?这是什么?这是入门的基础条件,真正把十善做到了,你有没有入门?没有,你在哪里?你在门口,没入门。在世法里面,你虽不是圣贤,十善做到了,肯定你是君子,孔孟会承认你是君子,你是个好人;可是在大乘佛法里面你没入门,虽没有入门,你已经具备入门的条件,你再进一步,再加一把劲把见惑断掉,错误的见解放下,你就入门了。
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这五大类你要放下了,你的见解就叫做正见;你有这五种,你的知见不正,不正没入门。正见入什么门?在《华严经》这五个位次里面,最初十信位,你就能够进入到初信,初信这是大乘教里头小学一年级;如果十善都做不到,你不正的知见你是决定断不掉,没指望。在我们凡夫讲正见是圣人,在小乘是初果,哪有不善的道理!贪瞋痴虽然没断,那是有思惑,他有能力伏住,纵然有习气起现行,很淡薄,不严重。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自己修行现在到哪个阶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说修行证果,初信位的菩萨也是证果,小小果。证小小果的人,『广说众好事』,他自己一定能做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在前面常常讲到,他们是做到了以后才说,法身以上,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初住菩萨以上,还不算十信位;十信位的菩萨,说到之后一定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如,你才真正是个菩萨。
具足三皈众戒,表里一如,最重要的『实德』,清凉这里讲「实德」,真实的德行。实德是与性德完全相应,这才叫实德;在世法里头,肯定与伦常相应、与八德相应。伦常八德要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事万物的关系,不出这个原理原则。家庭有伦理、社会有伦理、国家有伦理、世界有伦理,乃至於遍法界虚空界都有伦理,我们能懂吗?我们能体会得到吗?唯有法身菩萨知道宇宙是一体,所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真诚清净慈悲确实遍法界虚空界,这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佛如是,菩萨如是,我们这一切众生亦如是。这里头为什么会有差等?迷悟不同;悟到究竟,完全相同。虽然有悟,还没有达到究竟,这个悟浅深不同。那是讲什么?《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不同,这讲悟。迷也有浅深广狭不同,迷是什么?十法界,十法界里头为什么有菩萨、有声闻缘觉、有天、有阿修罗、有人、有三途?迷的不同。迷得愈深往下坠,迷得愈浅往上升,十法界是迷悟不一样。真正讲悟,没有迷了,得初住以上,不迷了,从初住到等觉,悟浅深不一样,是这么个道理。
悟是实德。所以没有出十法界,在四圣法界,你看看天台家所讲的相似位,相似位能不能算是实德?不能,接近实德,所以跟实德相似。六道呢?六道连相似都没有,为什么说相似?见思烦恼还没断。所以六道里面修行功夫得力、还不错的,天台大师说观行位,观行上面是相似。现在这里有比喻,这个地方十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名字位,那就是但有虚言,没有实德,名字,有名无实。有名无实得不到真正的利益,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警惕我们,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只能够在三界里面得一点善果,所以这个地方实德的标准很高,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体会到。
实德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境界。一定要以华严为标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了,实德。这个实德是什么?性德,性德流露出来了。所以从这里看看,再回头想想我们自己,你怎么能不惭愧?你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做再大的好事,果报是六道里面的上三道,出不去,出不去怎么?真想出去,不出去不得了,轮回太苦。中年以上的人,你细心观察这个世间,应该能体会到轮回苦。今天我们确实是非常幸运遇到这种机缘,可以能够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有一条路,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放下万缘,这个世间丝毫都不可以留恋,使我们往生有把握。我们往生将来品位可以提升,多做善事,全心全力行善。就像《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一定要有善心,善心是什么?利他的心,不是自利,要有善念,要有善行。善心、善念、善行说起来也很多,佛告诉我们,儒也告诉我们,「止於至善」,那是善达到圆满了,至善是什么?帮助别人觉悟。你看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真觉悟的人他干什么?用现在的话说,他搞教育,绝对不在乎自己什么地位、财富、享受,他脑子里头没这个东西,愿意过清苦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人不知而不愠」,默默的在耕耘,从事於教学工作,帮助人觉悟,破迷开悟,帮助人离苦得乐。这是圣贤的事业,不是世间事业,你能够体会得到吗?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那你就不是虚言,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不是虚言,从净宗这个法门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的条件不需要此地讲的实德,这个地方讲的实德你要是得到的话,那你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不一样。没有达到这个真实,达到相似的真实,相似的真实生方便有余土。我们这个相似也没达到,虽相似达不到,沾一点相似的边,这句话怎么说?方向一致,目标一致,这决定不错,就这么一点点功德,就决定生凡圣同居土。生到西方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证得实德,不可思议,所以这就是难信之法。怎么会有这么殊胜的成就?你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实德,不必经过相似位,直截就到了分证位。一切诸佛菩萨说净宗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的意思就在此地。
我们今天从哪里做起?我劝一切同学,我讲真实话,必须从《弟子规》扎根。换句话说,《弟子规》你要是做不到,你来生人身得不到。这句话完全肯定,《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了,我就保证你来生不失人身,失掉人身来生还得人身,《弟子规》是做人的条件。我们在外国讲,外国人听了之后我们听听他的反应,他不说假话,听完之后说了一句「做人应该要这样」,这是做人的法。你能够把这个做到你不失人身。然后再进一步把《十善业道》做到,为什么?《十善业道》是学佛的入门条件,有十善业道就可以入佛门,可以学佛了,有没有得到一年级?没有,佛法里头小学一年级的先修班,先修班就是现在讲的幼儿园,你有十善业道,这是进了佛法的幼儿园。
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进一年级?你从这个地方再提升,提升什么?学三皈、学五戒。戒跟善不一样,戒有约束,善没有约束;戒是非做到不可,善不一定,差别在此地。因为戒是誓愿,我发了誓我一定做到,善没有,差别在此地。我们不搞别的法门,别的法门太难了,我用三皈、五戒、十善,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即使是下辈往生,因为我们造作的罪业太重,不敢希望品位再往上,下三品往生就证实德,这真正是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法门劝人得大利益,劝人干,自己干不干?有的人劝人是真的在劝,劝得没错,自己不肯干,这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了,我们一般人讲禁不起诱惑。现在这个世界真的环境非常不好,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力量太强大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所以真修行要有一股勇猛的劲,难断能断,难舍能舍,佛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戒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决定不能违背。《弟子规》里面讲的五伦、五常、八德,决定不可以违背,我们有这个基础,一心念佛。
对付现在世间所有的诱惑用什么方法?听经是最好的方法,听经是天天增长你免疫的能力,一天至少要听四个小时,我常常是这样教人的。四小时到哪里听?我们现在流通的光碟不少,任何一部经都好,每天听四个小时,一部经反覆的听,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要能够一部经反覆去听一千遍,你会开悟,为什么?一千遍听下来心定了,不会受外面境界染污了,你就有这个能力了,清净心生智慧,念佛求往生你自己知道有把握,没有困难。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同学们请坐。最后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此地有个总结,《疏》里面「又此九偈,亦可别对随贪等义,如理应思」。第一个,这是做了总结,结得很好,让我们对於这章经做一个回顾。第一首偈是比喻「溺水」,水在佛法里面是表贪爱,所以「喻随贪爱水故」。因为受持正法这个机缘希有难逢,我们谚语常讲「贪多嚼不烂」,东西学多了,只学到文字、皮毛,义理疏忽了,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真善知识教人一门深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多少人犯了这个毛病,一开头广学多闻,多闻没有错,不是现在这个阶段,所以古人常讲「人贵自知」。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是知道别人,要知道自己。我自己是什么根性,我自己是什么程度,我自己在现前是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要搞清楚。在世法里面可能我是个博士学位,在佛法里头连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所谓是「隔行如隔山」,这不能够相提并论。
世法是知识,佛法是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码事情。智慧是清净心当中流露出来的,清净心的反映,知识是意识心的反映,一个是意识心,一个是真心,不一样。在佛法术语里面讲,知识是心意识,从心意识里头生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生的;智慧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必须离心意识,智慧才能够生起来,这不一样。你今天还有贪爱,贪爱佛法,贪爱大乘,大乘经教我统统都想学,自己并没有这个程度,我们在前面刚才讲过,你连《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三皈五戒都没有,经教没分。你要是广泛涉猎经教,你所学到的,就是今天一般人讲的佛学,佛学什么?佛学常识、佛学文字,你得的是这个东西,佛法里面的义理你没尝到,真实的受用你得不到,这就错了。第一个比喻说受持正法为什么不得利益?没有离开贪心,贪心学佛就被贪水渴死了。
第二个「随悭,不自食故」。悭是悭吝。在我们佛门里面,《弥陀经》大家常念,《弥陀经》里面的周利盘陀伽过去生中三藏法师,悭就是很小气,不大方,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为什么?怕别人将来超过自己,三藏法师讲经说法教别人也讲一半就好了,后头一半不讲,希望自己德行、学问、道业永远是居第一位,其他的人不能超过,吝法。吝法当然也不能够悟入经教的义理,没有办法悟入,因为什么?这是烦恼,烦恼是障碍,障碍不去掉你怎么能悟入?所以烦恼是一定要断。
换句话说,我们要认真去反省,我受持大乘有没有贪心?记住,贪心,有没有贪心?我对世间不贪了,我对佛法还贪,没有用。佛是教我们断贪心、断烦恼,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我们贪财色名食睡跟贪佛法没有两样,你同样都是贪心。贪心将来到哪里去?悭贪堕饿鬼。这前面两个烦恼,饿鬼道的业因。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这是贪心,得到之后舍不得给人,这是悭吝,饿鬼道的业因。贪爱大乘将来还是堕饿鬼道,这就是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里面所说的,念佛人一百种果报,这里头有。念佛真的是正法,受持正法,贪瞋痴没断,严重的悭贪还是堕饿鬼,严重的瞋恚还是堕地狱,愚痴还是堕畜生。并不是说你这贪瞋痴换了对象,世法不贪了,换成佛法,不行,佛是教我们断贪瞋痴,没有教我们换对象,这个道理很深,要懂,不可以有悭贪。
第三个比喻是「随嫉妒」,这问题严重,「内病」。这比喻里头说医不自救喻,知道有对治烦恼习气的方法,自己不能用,还是被烦恼习气障碍了,这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学佛共修这么多年懂不懂?懂,我们真知道有方法。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悭贪?布施。你要真干,你要真能舍,舍得心里欢喜,舍了绝对没有后悔,就算是我的施舍被人骗了,骗了也不后悔。那个造作罪业的人,那是各人有各人的果报,与我不相干,我是善心、诚意施舍的。你把我这个施舍拿去做不如法的事情,那是你的因果,那不是我的意思,我没有过失,过失在对方。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欢喜舍,你就乐意舍了。特别是救济灾难的时候,旱灾、水灾,灾难的时候,有很多慈善机构在这个地方募捐,我们舍了。很多人舍的时候他担心我这个钱会不会到受难者?会不会给他们吞没了?疑虑很多,於是怎么?本来想舍,不敢,不愿意舍了,这错了。人人对於这些做慈善事业的人都没有信心了,各个人都不施舍了,这个灾区的人就可怜了。你要不相信别人,你自己到灾区里面去布施去,你能不能去?假如不能,我们相信;他做得不如法,佛法里面讲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个态度是好的。
信任别人这是个善心,别人不善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决不要怀疑,怀疑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大乘教里头常讲「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个话对菩萨讲的。此地这个经也是对菩萨讲的,《华严》是大乘教,圆教菩萨,这对七信位菩萨所讲的。七信位超过六道轮回,还没有超过十法界,超过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绝对不可以有嫉妒。要知道嫉妒烦恼给我们带来的苦难非常严重,障碍自己的善事,障碍别人的善事,哪里会有好果报?
第四个比喻「随谄,数他德故」。谄媚,赞叹别人的德行,自己不能够效法,自己不得受用,这些毛病都是我们自己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的原因。第五个比喻「随瞋及忿」,忿怒、瞋恚,王子饥寒喻,「违王之法」。此地这个王,法王,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也赞叹;甚至於像现在所说的,我们也讲经说法劝别人,自己没有依教奉行。别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依教奉行,超过说法的人,说法的人是凡夫,听法的人证果了,这个自古以来有,正是所谓善学超过善教的。中国世俗有个谚语说,状元他的老师是个秀才,没有听说秀才的老师是状元。你们想想这个话的味道,所谓是「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说法的人虽然不高明,他能说不能行,听法的人能说能行就得大利益;他说的法没错,我们就可以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如果我们说,「他自己说到做不到,算了,不要听他的」,损失是自己。这也正是文殊勉励善财的意义。
第六个比喻是「随覆」,覆是什么?自己有过失隐瞒,不知道发露忏悔。清凉说「若掩耳盗铃,欲人不闻故」,这个话是什么?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是自欺,希望别人不知道,别人听不到,这是欺人。自欺欺人怎么会成就?统统都是说这一生遇到正法的这些人而不能成就,所犯的这些毛病。下面第七个比喻「随痴,盲无见故」。自己愚痴,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在比喻里面第六是聋人奏音乐,第七是盲人画画,这前面我们都读过了,这属於愚痴。佛法,受持正法,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正道;受持正法反而增长愚痴,错了,智慧不开。像这些地方,我们在平常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有没有这些过失,真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这种毛病习气很深,我们讲得粗、讲得浅。你看看文殊菩萨在第七信位的法首菩萨,在这个地方提出这些问题。换句话说,七信位的菩萨还有这些问题,只要有这些问题他怎么能向上提升?是不是真有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有,有他怎么能做菩萨?他有的是习气,他断的是现行,他要不断这些烦恼,他怎么能够证得七信位?这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在七信位都断了。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果已经断了,虽断了习气还在,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全是习气。这个现行跟习气是不太好讲,古大德有个比喻,他是用酒做比喻,酒瓶,盛酒的,酒倒干净了,瓶子里头擦得很干净,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那个酒就比喻现行,这烦恼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叫习气。诸位从这个比喻上你去想,他有没有贪瞋痴慢?真的没有,可是表现出来还有那个意思在,实际上他真没有了,这是阿罗汉以上。七信位的菩萨在断证跟阿罗汉完全相等,这是超越六道,他在十法界里头声闻法界。
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习气都没有断,都还有习气,不过愈往上面去愈薄,利根的缘觉习气就断掉了,钝根的,为什么要分钝根、利根?利根,习气断尽了;钝根,习气比阿罗汉少,阿罗汉比他严重,这讲修证里头有等级不相同。我们今天不是习气,我们今天是现行,会发作,这些毛病常常会发作,这一发作,身心不平,这叫烦恼,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一个恶念,生一个恶念,这九个比喻里头所讲的都是恶念,无论是哪一个恶念,恶念起来影响整个身体,影响到全身,这我们自己都有经验。我们是凡夫,常常有这个恶的念头,一身都不舒服,这是我们能感觉到的;感觉不到的,它影响环境,这是我们感觉不到的。我们一念不善,这个念头现在科学里面讲思想波,你一起心动念这个思想波,这个波周遍法界,这影响太大!一念善,对身体来讲一身的舒畅,感觉到很快乐、很舒服,你心里念头这个波,整个环境的磁场非常好,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很多人问我风水,什么叫风水?风水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佛法说得好,「境随心转」,只要我们心善、思想善、行为善,这个善的波就影响外面环境,所以说福人居福地,心善的人这个人有福,整个环境都变善。如果这个地方善人很多,磁场哪有不好的道理!你看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何尚之说得很好,一百个人里头有一个善人,一千人里头有十个善人,一万人里头有一百个善人,十万人有一千个善人;十万人是个小镇,是个小城市,里头有一千个善人,这个小城镇居民一定非常和善,一个人影响一百人,这肯定的。这话很有道理,我们学佛之后对这个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我们这个小道场果然大家真的都觉悟了,知道修行不单单为自己,为这一方的众生,最明显的是这一方的居民。进进出出我们这个协会的,到这个地方来听经、到这个地方来念佛,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听经、念佛是学习,真正修行是什么?把不善的心转变成善心,把不善的念头转变成善的念头,把不善的行为转变成善的行为,自己得受用,我们这个地区一切人、一切众生连山河大地,统统得受用,这叫做什么?功德。
谁知道这个功德?经论上天天讲,真正懂得这个意思的人不多。现在我们讲这个功德的时候,这个功德已经被科学家证明了。日本江本胜博士的十年实验,证实人的意念,不论是善念、是恶念,影响环境。经过他的科学实验,实验出来的矿物,矿物是无生物,动物、植物都是属於生物,矿物是无生物,矿物有见闻觉知,矿物懂得人的意思;人有善念,它的结晶非常之美,它的结晶就有改变,人有恶念它就变成很差、很难看,这证明什么?我们的意念影响周边环境。在佛法里面讲你影响的范围多大?遍法界虚空界,那我们对自己这个念头思想你就不能不留意。我一个善念、一个善的思想,真的是叫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得利益,我一个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使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都受到伤害。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愿意帮助人还是愿意伤害人?愿意帮助人,烦恼习气一定要断;愿意成就人,伦理道德、十善业决定要修,不但利益自己,利益无量众生。
佛法开口讲功德,闭口讲功德,功德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跟大家相处,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欢喜,这个念头就让遍法界虚空界众生受苦,不仅仅是自己不高兴。如果我们用慈悲心、用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遍法界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你是愿意跟大家和睦相处,还是愿意跟大家格格不入?都在一念之间,都在起心动念之处。经论里面讲得很多,这种深义很少人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藉科学这个测验跟佛经两个对照,佛经得到了科学的印证,使我们对於经教有更深刻的信心,更坚定的信心,深信不疑。从今而后一定要放下一切恶念,放下一切恶行,向纯净纯善这个方向目标去迈进,这是成佛之道,这是真正离苦得乐之道。离苦得乐必然转迷为悟,自自然然转恶为善,这是佛菩萨在大乘教里面教导我们的。所以过失发露忏悔,不能够隐藏,覆是隐藏,隐藏就是更严重的过失。人不真诚,给人看到好的这一面,不好的那面隐藏,瞒著别人,不让别人看见,不让别人知道,这是罪过,说老实话,不障碍别人,障碍自己。障碍自己就是障碍自己的性德,你受持大乘,你不开悟,你不能入大乘境界,入就是证,一般人讲证果。
下面第八个比喻「随慢,恃己惯故」。这个惯,自己养成这个习惯,这个习惯儒家也说得好,《礼记.曲礼》一开端就讲「傲不可长」。傲慢这个习气在佛法里头称为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大类,贪瞋痴摆在前三名,第四名就是慢,你就晓得这个东西严重性,它的障碍有多么大的力量。怎么对治?谦虚。用谦、用敬来对治傲慢,佛菩萨绝不轻慢一个众生,即使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也不敢轻慢,做给我们看的。天主教的《玫瑰经》,这我过去讲过,十五端里头头一条就是教人要学圣母玛利亚的谦卑,对治傲慢。
傲慢是俱生烦恼,不是你这一生,是生生世世带来的烦恼习气,人人都有,六道里头众生没有一个没有;天道里面,色界、无色界烦恼伏住了,不起现行,欲界统统有。欲界统统有就是说明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统统都有。我们要细心观察,不要说我没有傲慢,你没有傲慢至少你已经到色界天,这个傲慢你伏住了;你没有到色界天,换句话说,你没有伏住。时时刻刻总感觉到我比人高一等,人不如我。从前李老师讲到这些地方给我们举例子说明,你看看外面要饭的乞丐,在香港有没有乞丐我不知道,在美国都有,南洋就更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乞丐很多,他举的例子是中国从前大陆上有乞丐,看到富贵人家从他面前经过,你看他什么个态度?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想想看,他还是个傲慢心,还是瞧不起人。这就说明傲慢的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一个人没有,只要是六道有情众生统统具足。傲慢的心愈是严重的愈往下坠落,那三恶道就非常明显,在人间稍稍留意都看得出来。特别是什么?要自己反省,自己这个烦恼是不是很严重,应该要怎样把它断掉。
末后这个比喻「随诳」,诳是什么?欺骗人,「无德说德」,自己没有实德,宣扬自己,现在人说的,没有人给我们打知名度自己要想办法,人家不捧我,自己要捧自己,就属於这条。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利用宣传的媒体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个错了,古人常讲的「实至名归」,那个名归他要不要?不要,真正有实德的人决定跟《金刚经》上所说的相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实德。别人对他的赞叹,他有没有欢喜心?决定没有,别人对他毁谤也决定没有瞋恚心,那个心永远是平静的。赞叹、毁谤就像风浪一样,他水平,吹不动,不会随风逐浪,不会,永远是平静的,所谓是八风吹不动,这真正有德行。还会被世间毁誉动心,说明他心是浮的,就是此地所说的随诳妄,障碍自己的性德,受持正法不解(这是真的)、不行。
解跟行有密切的关连,有正解一定有正行,有正行一定有正解,他为什么做不到?这我们常讲,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透彻,解得愈深愈透彻,行得愈坚定、愈深刻。所以佛在经教里头教导学生要深解义趣,深解义趣一定要自己悟入,那是真的。你要是看别人的注解,那不是真的,那是别人的悟处,不是我自己的悟处。但是别人的悟处可以给我做参考,可以给我做勉励。一定要知道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必须自己有悟处,然后跟他的来比较、来对照,就像朋友在一起交换心得。这个好,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切磋琢磨,现在人讲的研究讨论,让老师、让朋友来给我作印证,我所悟的有没有错误。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悟入浅深不一样,所以不能够自满,自己以为很了不起,那你就到此为止,不能再进步了,要虚怀若谷。像走路一样,十个站才达到目的地,我现在才到第一站、才到第二站,前面还很远,不能把第一站当作目的地,第二站当作目的地,那你就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
换句话说,永远要谦虚,永远要恭敬,这才是修学的好态度。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永远十分诚敬,到最后达到目的地了,目的地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怎么样?这个时候更谦虚。你看看诸佛如来就知道了,诸佛如来多么谦虚,你看看这些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多么谦虚。不要说大菩萨,在我们《华严经》你看看初住的菩萨,初住实在讲是法身大士,在一般讲是属於摩诃萨,多谦虚。古大德所说「谦受益,满招损」,这两句话我们要永远的记住。谦受益,一定要谦虚,无论对什么人,谦虚决定得好处,如果说是满就傲慢,决定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今天时间到了,这一章经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看起: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给我们注得不少,这是第九个比喻,「巧言无德喻,谓亦说修行,或谈己德,内无实德,但有虚言」,这是清凉大师把这首偈的大意给我们说出来了。下面是交代,就是这首偈跟前面八首偈有一点不相同,前面八首偈都是前一半,就是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是法合;这首偈前面三句是比喻,法合只有一句,『不行亦如是』,「合文但云,不行亦如是」,只有这一句。
「弥显不毁多闻」,这句非常重要,绝对不是说多闻是错误的,多闻是正确的,多闻没有做到,过失在没做到,这九首比喻都说这桩事情。九也是表法,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数字。换句话说,受持正法,依然烦恼习气不断,什么原因?你没有去做到。所以在这章经里面,也就是「正行甚深」这章,文殊菩萨所问的,受持正法应当他会开悟,他会证果,他会把这些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这是正理。你看看受持正法的人,哪个不是这样成就?这在我们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是从受持正法,也就是从多闻,他多闻他有思、他有修,所以烦恼习气放下了,六道十法界也放下了,这是正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受持正法的不如是,果报不是这样?这就提出怀疑。文殊问得很多,法首给我们的答覆,统统都是不行亦如是,你没做到。
这章经文对我们现前受持正法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比什么都重要。真正修行一定要记住,六祖在《坛经》说得很明显、很扼要,「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别人有没有过失与我不相干,我看到别人过失,我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我要说别人的过失,就是我自己的罪过,就造业了。别人是不是有过失?太难讲了。有时候我们凡夫看到他好像是有过失,如果我们(这文还没读到),其实以前我们在街坊福利会讲的时候讲到,街坊福利会我们讲了一段时期,讲的是《四十华严》,选讲。你看看文殊菩萨勉励善财童子出去参访,应当具备些什么条件,说得好。参访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寻师访友,你到处去寻求善知识向他请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不见善知识之过,这一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公认的大善知识,在这个大世纪里面;佛家大世纪,那是一尊佛出世教化的法运,这就是一个大世纪,包括正法、像法、末法。这个世纪以后,下个世纪是弥勒菩萨示现成佛,那是下个世纪,这个世纪真正大善知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过失?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释迦牟尼佛还是有过失,他老人家功德还是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僧团里面并不是和合,有提婆达多,有六群比丘,有背叛释迦牟尼佛教诲的,背师叛道,不圆满。世间圣人也没有例外的,总有一些人跟他反对的,批评他、毁谤他。世出世间大圣人都还要遭受这些难,是不是他真有过失?文殊菩萨告诉我们,这里头有大权示现,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只看形相,不知道真实的意思,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到释迦牟尼佛把提婆达多、这些六群比丘那个底牌翻出来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真的犯过。就像唱戏一样,戏台上那些角色,有表演正面的,有表演反面的,有表演忠臣,有表演奸臣;你看到这是好人、那是坏人,到后台去看,好坏就没有了,表演的。没有这些人表演,怎么能够显示出正面修行的功德?显不出来。有不善才把那个善衬托出来,有善才把那个不善显示出来,让你在这个地方觉悟,你可不能分别。表演善的是我的老师,我要跟他学习;表演不善的也是老师,也要跟他学习。怎么个学习法?善的那一面完全接受,不善的那一面我们看到,我们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有,赶紧要改,知道那是不善;如果没有,没有要勉励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个过失。你看看那个表演不善的不也是老师吗?功德相等,没有两样。
提婆达多堕地狱,这不是假的,真的堕地狱,可是佛告诉我们,提婆达多在地狱里面的享受跟忉利天没有两样,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堕地狱?谤佛、谤法、谤僧,造五逆罪,这是必定堕地狱。他为什么到地狱还享福?在地狱里头的生活状况跟忉利天差不多?提婆达多教化了好多人,这是他的功德,表演恶的一方面,让多少人看到之后省悟过来,不敢作恶;已经作恶的懂得忏悔,还没有作恶的引以为鉴,他不是功德吗?
早年我还没有学佛的时候,二十几岁,很年轻,喜欢抬杠,那个时候确实,以后读《了凡四训》,那个性格很像袁了凡。有一次我们有个长官,也很难得书也读得不错,也常常在杂志里头写文章。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谈到岳飞,当然谈到岳飞就会想到秦桧,这大忠大奸,我听到之后我就提出反面的意见。我说:岳飞不错,秦桧也很难得。他们眼睛就瞪起来看著我:难道秦桧是好人吗?我说:是!他把岳飞害死,使整个宋朝国势衰弱,你怎么说他是好人?我说:西湖那边的岳王坟,岳飞尽忠报国,秦桧夫妇两个铁像跪在那个地方受千万人的唾骂,这就是好人。他还不懂,我说秦桧跪在那里,叫多少人看到不可以做汉奸,不可以害忠臣,害人就落到这样的下场。他这才明白了。
我说秦桧不会在地狱,一定在天堂,为什么?你说他教了多少人。岳飞教人尽忠报国,秦桧教人不可以做汉奸,不可以害好人。所以世出世间都讲善学,你要会学,会学你看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哪三个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岳飞、一个秦桧,都是我的老师。岳飞尽忠报国我要学他,秦桧那个不善,我可不能学他,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好老师。我也说出一套歪理论,但这个歪理论一听到确实是有道理,所以我认为秦桧今天决定在忉利天,决定不会在地狱。
参访善知识亦复如是,善知识里头确实真的是有圣贤、有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看他平常接触大众,大众根性不齐,他为了要利益众生,为人演说契机契理,有时候就用一些非常的手段,那个人得度了,那个人得利益了;我们在旁边看到觉得莫名其妙,好像他做得不如法。他在特殊状况之下对某种人用的,那如法,法无定法。我们所学的是定法,不知道变化,所以我们学的这个法,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行不通,他用起来非常活泼,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我们一般人讲通了。不通的是我们,善知识他通,他不但对一切人,跟他接触都能得利益,妖魔鬼怪他也接触,他也能把妖魔鬼怪度脱了,我们哪里晓得!
善财出去参访,文殊菩萨教他这些话,意思很深,善财跟文殊也在表演,也在唱一台戏给我们看。不是文殊不知道,不是善财不知道,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在这一生当中错过了多少学习的好机会。看到这个善知识有一点点毛病了,有一点点瑕疵了,这不是真善知识,我不要跟他学,再去找,找一辈子找不到,谁吃亏?自己吃亏。孔子、释迦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圣,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眼前的善知识。我跟诸位说过很多次,我亲近的、接受指导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有没有人毁谤他?有,很多。多少原来亲近的这些学生,我们的同学,听到这些毁谤有很多退心了,信心丧失了,以后不再亲近老师了,受流言之害,这是什么?自己善根浅薄。那些说话的人那都是魔障,你听了、信了,信心动摇了,受害是自己。老师知道这个事情,笑笑「各有因缘」,这句话意思很深。我遇到了有一些说话的人,他们地位很高,年岁也比我大,甚至是我的长辈,不能够跟他辩驳,用什么方法?他说几句我就晓得了,批评老师,我们借故赶快离开,不听,信心决定不动摇,那我们就受益了。
中国古大德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遇到这些善友,这些好老师,他不是圣人,他不是佛。在佛法里面,等觉菩萨都还有过失,完全没有过失只有一个人,成佛,究竟圆满佛果,没有过失。这些道理我们在经上读得很多,我们明了,我们肯定,我们不怀疑。我们也知道,经论上常讲的「大权示现」,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对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世法里头一般讲的「通权达变」,这里面有契,契就是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用无方,你才能够教化一切众生,你才能够应一切众生之机。
这个比喻,这三句,总是没有根底的过失,我们现在人都有这个毛病,也说修行,也说自己的德行,实际上呢?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德行,但有虚言而已。细心去观察,细心去反省,我们常讲十善你有没有做到?这是什么?这是入门的基础条件,真正把十善做到了,你有没有入门?没有,你在哪里?你在门口,没入门。在世法里面,你虽不是圣贤,十善做到了,肯定你是君子,孔孟会承认你是君子,你是个好人;可是在大乘佛法里面你没入门,虽没有入门,你已经具备入门的条件,你再进一步,再加一把劲把见惑断掉,错误的见解放下,你就入门了。
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这五大类你要放下了,你的见解就叫做正见;你有这五种,你的知见不正,不正没入门。正见入什么门?在《华严经》这五个位次里面,最初十信位,你就能够进入到初信,初信这是大乘教里头小学一年级;如果十善都做不到,你不正的知见你是决定断不掉,没指望。在我们凡夫讲正见是圣人,在小乘是初果,哪有不善的道理!贪瞋痴虽然没断,那是有思惑,他有能力伏住,纵然有习气起现行,很淡薄,不严重。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自己修行现在到哪个阶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说修行证果,初信位的菩萨也是证果,小小果。证小小果的人,『广说众好事』,他自己一定能做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在前面常常讲到,他们是做到了以后才说,法身以上,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初住菩萨以上,还不算十信位;十信位的菩萨,说到之后一定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如,你才真正是个菩萨。
具足三皈众戒,表里一如,最重要的『实德』,清凉这里讲「实德」,真实的德行。实德是与性德完全相应,这才叫实德;在世法里头,肯定与伦常相应、与八德相应。伦常八德要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事万物的关系,不出这个原理原则。家庭有伦理、社会有伦理、国家有伦理、世界有伦理,乃至於遍法界虚空界都有伦理,我们能懂吗?我们能体会得到吗?唯有法身菩萨知道宇宙是一体,所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真诚清净慈悲确实遍法界虚空界,这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佛如是,菩萨如是,我们这一切众生亦如是。这里头为什么会有差等?迷悟不同;悟到究竟,完全相同。虽然有悟,还没有达到究竟,这个悟浅深不同。那是讲什么?《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不同,这讲悟。迷也有浅深广狭不同,迷是什么?十法界,十法界里头为什么有菩萨、有声闻缘觉、有天、有阿修罗、有人、有三途?迷的不同。迷得愈深往下坠,迷得愈浅往上升,十法界是迷悟不一样。真正讲悟,没有迷了,得初住以上,不迷了,从初住到等觉,悟浅深不一样,是这么个道理。
悟是实德。所以没有出十法界,在四圣法界,你看看天台家所讲的相似位,相似位能不能算是实德?不能,接近实德,所以跟实德相似。六道呢?六道连相似都没有,为什么说相似?见思烦恼还没断。所以六道里面修行功夫得力、还不错的,天台大师说观行位,观行上面是相似。现在这里有比喻,这个地方十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名字位,那就是但有虚言,没有实德,名字,有名无实。有名无实得不到真正的利益,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警惕我们,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只能够在三界里面得一点善果,所以这个地方实德的标准很高,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体会到。
实德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境界。一定要以华严为标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了,实德。这个实德是什么?性德,性德流露出来了。所以从这里看看,再回头想想我们自己,你怎么能不惭愧?你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做再大的好事,果报是六道里面的上三道,出不去,出不去怎么?真想出去,不出去不得了,轮回太苦。中年以上的人,你细心观察这个世间,应该能体会到轮回苦。今天我们确实是非常幸运遇到这种机缘,可以能够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有一条路,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放下万缘,这个世间丝毫都不可以留恋,使我们往生有把握。我们往生将来品位可以提升,多做善事,全心全力行善。就像《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一定要有善心,善心是什么?利他的心,不是自利,要有善念,要有善行。善心、善念、善行说起来也很多,佛告诉我们,儒也告诉我们,「止於至善」,那是善达到圆满了,至善是什么?帮助别人觉悟。你看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真觉悟的人他干什么?用现在的话说,他搞教育,绝对不在乎自己什么地位、财富、享受,他脑子里头没这个东西,愿意过清苦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人不知而不愠」,默默的在耕耘,从事於教学工作,帮助人觉悟,破迷开悟,帮助人离苦得乐。这是圣贤的事业,不是世间事业,你能够体会得到吗?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那你就不是虚言,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不是虚言,从净宗这个法门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的条件不需要此地讲的实德,这个地方讲的实德你要是得到的话,那你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不一样。没有达到这个真实,达到相似的真实,相似的真实生方便有余土。我们这个相似也没达到,虽相似达不到,沾一点相似的边,这句话怎么说?方向一致,目标一致,这决定不错,就这么一点点功德,就决定生凡圣同居土。生到西方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证得实德,不可思议,所以这就是难信之法。怎么会有这么殊胜的成就?你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实德,不必经过相似位,直截就到了分证位。一切诸佛菩萨说净宗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的意思就在此地。
我们今天从哪里做起?我劝一切同学,我讲真实话,必须从《弟子规》扎根。换句话说,《弟子规》你要是做不到,你来生人身得不到。这句话完全肯定,《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了,我就保证你来生不失人身,失掉人身来生还得人身,《弟子规》是做人的条件。我们在外国讲,外国人听了之后我们听听他的反应,他不说假话,听完之后说了一句「做人应该要这样」,这是做人的法。你能够把这个做到你不失人身。然后再进一步把《十善业道》做到,为什么?《十善业道》是学佛的入门条件,有十善业道就可以入佛门,可以学佛了,有没有得到一年级?没有,佛法里头小学一年级的先修班,先修班就是现在讲的幼儿园,你有十善业道,这是进了佛法的幼儿园。
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进一年级?你从这个地方再提升,提升什么?学三皈、学五戒。戒跟善不一样,戒有约束,善没有约束;戒是非做到不可,善不一定,差别在此地。因为戒是誓愿,我发了誓我一定做到,善没有,差别在此地。我们不搞别的法门,别的法门太难了,我用三皈、五戒、十善,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即使是下辈往生,因为我们造作的罪业太重,不敢希望品位再往上,下三品往生就证实德,这真正是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法门劝人得大利益,劝人干,自己干不干?有的人劝人是真的在劝,劝得没错,自己不肯干,这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了,我们一般人讲禁不起诱惑。现在这个世界真的环境非常不好,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力量太强大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所以真修行要有一股勇猛的劲,难断能断,难舍能舍,佛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戒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决定不能违背。《弟子规》里面讲的五伦、五常、八德,决定不可以违背,我们有这个基础,一心念佛。
对付现在世间所有的诱惑用什么方法?听经是最好的方法,听经是天天增长你免疫的能力,一天至少要听四个小时,我常常是这样教人的。四小时到哪里听?我们现在流通的光碟不少,任何一部经都好,每天听四个小时,一部经反覆的听,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要能够一部经反覆去听一千遍,你会开悟,为什么?一千遍听下来心定了,不会受外面境界染污了,你就有这个能力了,清净心生智慧,念佛求往生你自己知道有把握,没有困难。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同学们请坐。最后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此地有个总结,《疏》里面「又此九偈,亦可别对随贪等义,如理应思」。第一个,这是做了总结,结得很好,让我们对於这章经做一个回顾。第一首偈是比喻「溺水」,水在佛法里面是表贪爱,所以「喻随贪爱水故」。因为受持正法这个机缘希有难逢,我们谚语常讲「贪多嚼不烂」,东西学多了,只学到文字、皮毛,义理疏忽了,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真善知识教人一门深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多少人犯了这个毛病,一开头广学多闻,多闻没有错,不是现在这个阶段,所以古人常讲「人贵自知」。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是知道别人,要知道自己。我自己是什么根性,我自己是什么程度,我自己在现前是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要搞清楚。在世法里面可能我是个博士学位,在佛法里头连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所谓是「隔行如隔山」,这不能够相提并论。
世法是知识,佛法是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码事情。智慧是清净心当中流露出来的,清净心的反映,知识是意识心的反映,一个是意识心,一个是真心,不一样。在佛法术语里面讲,知识是心意识,从心意识里头生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生的;智慧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必须离心意识,智慧才能够生起来,这不一样。你今天还有贪爱,贪爱佛法,贪爱大乘,大乘经教我统统都想学,自己并没有这个程度,我们在前面刚才讲过,你连《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三皈五戒都没有,经教没分。你要是广泛涉猎经教,你所学到的,就是今天一般人讲的佛学,佛学什么?佛学常识、佛学文字,你得的是这个东西,佛法里面的义理你没尝到,真实的受用你得不到,这就错了。第一个比喻说受持正法为什么不得利益?没有离开贪心,贪心学佛就被贪水渴死了。
第二个「随悭,不自食故」。悭是悭吝。在我们佛门里面,《弥陀经》大家常念,《弥陀经》里面的周利盘陀伽过去生中三藏法师,悭就是很小气,不大方,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为什么?怕别人将来超过自己,三藏法师讲经说法教别人也讲一半就好了,后头一半不讲,希望自己德行、学问、道业永远是居第一位,其他的人不能超过,吝法。吝法当然也不能够悟入经教的义理,没有办法悟入,因为什么?这是烦恼,烦恼是障碍,障碍不去掉你怎么能悟入?所以烦恼是一定要断。
换句话说,我们要认真去反省,我受持大乘有没有贪心?记住,贪心,有没有贪心?我对世间不贪了,我对佛法还贪,没有用。佛是教我们断贪心、断烦恼,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我们贪财色名食睡跟贪佛法没有两样,你同样都是贪心。贪心将来到哪里去?悭贪堕饿鬼。这前面两个烦恼,饿鬼道的业因。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这是贪心,得到之后舍不得给人,这是悭吝,饿鬼道的业因。贪爱大乘将来还是堕饿鬼道,这就是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里面所说的,念佛人一百种果报,这里头有。念佛真的是正法,受持正法,贪瞋痴没断,严重的悭贪还是堕饿鬼,严重的瞋恚还是堕地狱,愚痴还是堕畜生。并不是说你这贪瞋痴换了对象,世法不贪了,换成佛法,不行,佛是教我们断贪瞋痴,没有教我们换对象,这个道理很深,要懂,不可以有悭贪。
第三个比喻是「随嫉妒」,这问题严重,「内病」。这比喻里头说医不自救喻,知道有对治烦恼习气的方法,自己不能用,还是被烦恼习气障碍了,这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学佛共修这么多年懂不懂?懂,我们真知道有方法。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悭贪?布施。你要真干,你要真能舍,舍得心里欢喜,舍了绝对没有后悔,就算是我的施舍被人骗了,骗了也不后悔。那个造作罪业的人,那是各人有各人的果报,与我不相干,我是善心、诚意施舍的。你把我这个施舍拿去做不如法的事情,那是你的因果,那不是我的意思,我没有过失,过失在对方。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欢喜舍,你就乐意舍了。特别是救济灾难的时候,旱灾、水灾,灾难的时候,有很多慈善机构在这个地方募捐,我们舍了。很多人舍的时候他担心我这个钱会不会到受难者?会不会给他们吞没了?疑虑很多,於是怎么?本来想舍,不敢,不愿意舍了,这错了。人人对於这些做慈善事业的人都没有信心了,各个人都不施舍了,这个灾区的人就可怜了。你要不相信别人,你自己到灾区里面去布施去,你能不能去?假如不能,我们相信;他做得不如法,佛法里面讲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个态度是好的。
信任别人这是个善心,别人不善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决不要怀疑,怀疑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大乘教里头常讲「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个话对菩萨讲的。此地这个经也是对菩萨讲的,《华严》是大乘教,圆教菩萨,这对七信位菩萨所讲的。七信位超过六道轮回,还没有超过十法界,超过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绝对不可以有嫉妒。要知道嫉妒烦恼给我们带来的苦难非常严重,障碍自己的善事,障碍别人的善事,哪里会有好果报?
第四个比喻「随谄,数他德故」。谄媚,赞叹别人的德行,自己不能够效法,自己不得受用,这些毛病都是我们自己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的原因。第五个比喻「随瞋及忿」,忿怒、瞋恚,王子饥寒喻,「违王之法」。此地这个王,法王,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也赞叹;甚至於像现在所说的,我们也讲经说法劝别人,自己没有依教奉行。别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依教奉行,超过说法的人,说法的人是凡夫,听法的人证果了,这个自古以来有,正是所谓善学超过善教的。中国世俗有个谚语说,状元他的老师是个秀才,没有听说秀才的老师是状元。你们想想这个话的味道,所谓是「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说法的人虽然不高明,他能说不能行,听法的人能说能行就得大利益;他说的法没错,我们就可以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如果我们说,「他自己说到做不到,算了,不要听他的」,损失是自己。这也正是文殊勉励善财的意义。
第六个比喻是「随覆」,覆是什么?自己有过失隐瞒,不知道发露忏悔。清凉说「若掩耳盗铃,欲人不闻故」,这个话是什么?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是自欺,希望别人不知道,别人听不到,这是欺人。自欺欺人怎么会成就?统统都是说这一生遇到正法的这些人而不能成就,所犯的这些毛病。下面第七个比喻「随痴,盲无见故」。自己愚痴,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在比喻里面第六是聋人奏音乐,第七是盲人画画,这前面我们都读过了,这属於愚痴。佛法,受持正法,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正道;受持正法反而增长愚痴,错了,智慧不开。像这些地方,我们在平常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有没有这些过失,真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这种毛病习气很深,我们讲得粗、讲得浅。你看看文殊菩萨在第七信位的法首菩萨,在这个地方提出这些问题。换句话说,七信位的菩萨还有这些问题,只要有这些问题他怎么能向上提升?是不是真有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有,有他怎么能做菩萨?他有的是习气,他断的是现行,他要不断这些烦恼,他怎么能够证得七信位?这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在七信位都断了。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果已经断了,虽断了习气还在,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全是习气。这个现行跟习气是不太好讲,古大德有个比喻,他是用酒做比喻,酒瓶,盛酒的,酒倒干净了,瓶子里头擦得很干净,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那个酒就比喻现行,这烦恼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叫习气。诸位从这个比喻上你去想,他有没有贪瞋痴慢?真的没有,可是表现出来还有那个意思在,实际上他真没有了,这是阿罗汉以上。七信位的菩萨在断证跟阿罗汉完全相等,这是超越六道,他在十法界里头声闻法界。
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习气都没有断,都还有习气,不过愈往上面去愈薄,利根的缘觉习气就断掉了,钝根的,为什么要分钝根、利根?利根,习气断尽了;钝根,习气比阿罗汉少,阿罗汉比他严重,这讲修证里头有等级不相同。我们今天不是习气,我们今天是现行,会发作,这些毛病常常会发作,这一发作,身心不平,这叫烦恼,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一个恶念,生一个恶念,这九个比喻里头所讲的都是恶念,无论是哪一个恶念,恶念起来影响整个身体,影响到全身,这我们自己都有经验。我们是凡夫,常常有这个恶的念头,一身都不舒服,这是我们能感觉到的;感觉不到的,它影响环境,这是我们感觉不到的。我们一念不善,这个念头现在科学里面讲思想波,你一起心动念这个思想波,这个波周遍法界,这影响太大!一念善,对身体来讲一身的舒畅,感觉到很快乐、很舒服,你心里念头这个波,整个环境的磁场非常好,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很多人问我风水,什么叫风水?风水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佛法说得好,「境随心转」,只要我们心善、思想善、行为善,这个善的波就影响外面环境,所以说福人居福地,心善的人这个人有福,整个环境都变善。如果这个地方善人很多,磁场哪有不好的道理!你看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何尚之说得很好,一百个人里头有一个善人,一千人里头有十个善人,一万人里头有一百个善人,十万人有一千个善人;十万人是个小镇,是个小城市,里头有一千个善人,这个小城镇居民一定非常和善,一个人影响一百人,这肯定的。这话很有道理,我们学佛之后对这个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我们这个小道场果然大家真的都觉悟了,知道修行不单单为自己,为这一方的众生,最明显的是这一方的居民。进进出出我们这个协会的,到这个地方来听经、到这个地方来念佛,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听经、念佛是学习,真正修行是什么?把不善的心转变成善心,把不善的念头转变成善的念头,把不善的行为转变成善的行为,自己得受用,我们这个地区一切人、一切众生连山河大地,统统得受用,这叫做什么?功德。
谁知道这个功德?经论上天天讲,真正懂得这个意思的人不多。现在我们讲这个功德的时候,这个功德已经被科学家证明了。日本江本胜博士的十年实验,证实人的意念,不论是善念、是恶念,影响环境。经过他的科学实验,实验出来的矿物,矿物是无生物,动物、植物都是属於生物,矿物是无生物,矿物有见闻觉知,矿物懂得人的意思;人有善念,它的结晶非常之美,它的结晶就有改变,人有恶念它就变成很差、很难看,这证明什么?我们的意念影响周边环境。在佛法里面讲你影响的范围多大?遍法界虚空界,那我们对自己这个念头思想你就不能不留意。我一个善念、一个善的思想,真的是叫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得利益,我一个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使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都受到伤害。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愿意帮助人还是愿意伤害人?愿意帮助人,烦恼习气一定要断;愿意成就人,伦理道德、十善业决定要修,不但利益自己,利益无量众生。
佛法开口讲功德,闭口讲功德,功德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跟大家相处,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欢喜,这个念头就让遍法界虚空界众生受苦,不仅仅是自己不高兴。如果我们用慈悲心、用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遍法界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你是愿意跟大家和睦相处,还是愿意跟大家格格不入?都在一念之间,都在起心动念之处。经论里面讲得很多,这种深义很少人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藉科学这个测验跟佛经两个对照,佛经得到了科学的印证,使我们对於经教有更深刻的信心,更坚定的信心,深信不疑。从今而后一定要放下一切恶念,放下一切恶行,向纯净纯善这个方向目标去迈进,这是成佛之道,这是真正离苦得乐之道。离苦得乐必然转迷为悟,自自然然转恶为善,这是佛菩萨在大乘教里面教导我们的。所以过失发露忏悔,不能够隐藏,覆是隐藏,隐藏就是更严重的过失。人不真诚,给人看到好的这一面,不好的那面隐藏,瞒著别人,不让别人看见,不让别人知道,这是罪过,说老实话,不障碍别人,障碍自己。障碍自己就是障碍自己的性德,你受持大乘,你不开悟,你不能入大乘境界,入就是证,一般人讲证果。
下面第八个比喻「随慢,恃己惯故」。这个惯,自己养成这个习惯,这个习惯儒家也说得好,《礼记.曲礼》一开端就讲「傲不可长」。傲慢这个习气在佛法里头称为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大类,贪瞋痴摆在前三名,第四名就是慢,你就晓得这个东西严重性,它的障碍有多么大的力量。怎么对治?谦虚。用谦、用敬来对治傲慢,佛菩萨绝不轻慢一个众生,即使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也不敢轻慢,做给我们看的。天主教的《玫瑰经》,这我过去讲过,十五端里头头一条就是教人要学圣母玛利亚的谦卑,对治傲慢。
傲慢是俱生烦恼,不是你这一生,是生生世世带来的烦恼习气,人人都有,六道里头众生没有一个没有;天道里面,色界、无色界烦恼伏住了,不起现行,欲界统统有。欲界统统有就是说明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统统都有。我们要细心观察,不要说我没有傲慢,你没有傲慢至少你已经到色界天,这个傲慢你伏住了;你没有到色界天,换句话说,你没有伏住。时时刻刻总感觉到我比人高一等,人不如我。从前李老师讲到这些地方给我们举例子说明,你看看外面要饭的乞丐,在香港有没有乞丐我不知道,在美国都有,南洋就更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乞丐很多,他举的例子是中国从前大陆上有乞丐,看到富贵人家从他面前经过,你看他什么个态度?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想想看,他还是个傲慢心,还是瞧不起人。这就说明傲慢的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一个人没有,只要是六道有情众生统统具足。傲慢的心愈是严重的愈往下坠落,那三恶道就非常明显,在人间稍稍留意都看得出来。特别是什么?要自己反省,自己这个烦恼是不是很严重,应该要怎样把它断掉。
末后这个比喻「随诳」,诳是什么?欺骗人,「无德说德」,自己没有实德,宣扬自己,现在人说的,没有人给我们打知名度自己要想办法,人家不捧我,自己要捧自己,就属於这条。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利用宣传的媒体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个错了,古人常讲的「实至名归」,那个名归他要不要?不要,真正有实德的人决定跟《金刚经》上所说的相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实德。别人对他的赞叹,他有没有欢喜心?决定没有,别人对他毁谤也决定没有瞋恚心,那个心永远是平静的。赞叹、毁谤就像风浪一样,他水平,吹不动,不会随风逐浪,不会,永远是平静的,所谓是八风吹不动,这真正有德行。还会被世间毁誉动心,说明他心是浮的,就是此地所说的随诳妄,障碍自己的性德,受持正法不解(这是真的)、不行。
解跟行有密切的关连,有正解一定有正行,有正行一定有正解,他为什么做不到?这我们常讲,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透彻,解得愈深愈透彻,行得愈坚定、愈深刻。所以佛在经教里头教导学生要深解义趣,深解义趣一定要自己悟入,那是真的。你要是看别人的注解,那不是真的,那是别人的悟处,不是我自己的悟处。但是别人的悟处可以给我做参考,可以给我做勉励。一定要知道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必须自己有悟处,然后跟他的来比较、来对照,就像朋友在一起交换心得。这个好,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切磋琢磨,现在人讲的研究讨论,让老师、让朋友来给我作印证,我所悟的有没有错误。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悟入浅深不一样,所以不能够自满,自己以为很了不起,那你就到此为止,不能再进步了,要虚怀若谷。像走路一样,十个站才达到目的地,我现在才到第一站、才到第二站,前面还很远,不能把第一站当作目的地,第二站当作目的地,那你就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
换句话说,永远要谦虚,永远要恭敬,这才是修学的好态度。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永远十分诚敬,到最后达到目的地了,目的地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怎么样?这个时候更谦虚。你看看诸佛如来就知道了,诸佛如来多么谦虚,你看看这些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多么谦虚。不要说大菩萨,在我们《华严经》你看看初住的菩萨,初住实在讲是法身大士,在一般讲是属於摩诃萨,多谦虚。古大德所说「谦受益,满招损」,这两句话我们要永远的记住。谦受益,一定要谦虚,无论对什么人,谦虚决定得好处,如果说是满就傲慢,决定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今天时间到了,这一章经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