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四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二卷)  2005/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12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是很简单给我们提示了一句,这是第七个比喻,「盲画示彼喻,喻不见自义失」。清凉这个意思是说,虽然受持正法,(就是说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对於佛法的义理没有去研究,我们用现在人讲的话大家好懂,在佛法里面一般是讲参究、深究,那太深了,我们不说,我们讲最粗、最浅显的,连研究都没有,所以他不知道修正,这是『多闻』之失,缺失,多闻的缺失。由此可知,闻法非常重要,经上每首偈颂赞叹多闻,但是,闻思修是菩萨三慧,闻一定有思有修,思一定有闻有修,修一定有闻有思,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割。一分割毛病就出来了,一分割说实在话,不是佛法,佛法里面讲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你的路就走偏差了,这是修学大乘不能不知道。

  而且在修学大乘最初你要是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一定会把这桩事情教你,这叫真善知识。为什么?许许多多人的学习,没有高人指点,这种错误很容易发生,只著重闻法,听得愈多愈好,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佛说的,四弘誓愿里面就讲「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佛教导我们的。但是,佛讲的话是一个原则,即使是原则,佛也讲得很清楚,而是我们自己疏忽了。怎么?四弘誓愿这一条是第三条,前面还有两条,「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怎么疏忽了?还有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条是发愿,我们世间人讲立志,志不立你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你看看,佛法教人立什么志?发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解释,那个度就是服务的意思。

  这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要发愿、要立志为无量无边众生服务,度是服务的意思。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要做出牺牲奉献,为众生服务,为众生修福,为众生增福,为众生做离苦得乐的事业,为众生做破迷开悟的事业。这个志向,这个愿望,多么伟大!你看看四弘誓愿这大家都会念,意思不懂,不知道什么叫度众生。我这样解释,也许有人问:法师,那这样子我们还要不要往生?还要不要念佛?你们想想,你念佛,你求往生,跟我这一句话有没有违背?为一切众生服务,我刚才说得很清楚,我们服务的是两桩事情,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例外的,就是做这两桩事情。

  这两桩事情帮助你重做一个好人,好人就有好报,做好人是因,得好报是果,不就是离苦得乐吗?知道一个人应当要做好人,不能做坏人,知道这桩事情,觉悟了。不懂得做好人,还在作恶多端,他在迷,他没有悟;悟了之后,他自然就回头了。从这里起,从弟子规起,从十善业道起,究竟觉悟得究竟乐,那就是往生。往生是到最后、最高峰,眼前教你离苦得乐,这是起步,自始而终都不离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果位上一定帮助你成佛,为什么?菩萨很乐,比不上佛,菩萨很有智慧,但是也比不上佛,到如来果位上智慧、福德才达到究竟圆满,没有更高的,所以叫无上。哪有违背!不但不违背,这个愿望,这个方向,这个目标,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统统包括尽了。

  东西方的学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不都是讲为众生服务吗?不都是讲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吗?这个意思你要不明、要不透彻,你的自私自利放不下,自私自利障碍了自性智慧、德行。放下自私自利,自性里头的智慧、德能它逐渐逐渐就现前,放下一分就现前一分,放下十分就现前十分,为什么?自性的性德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修来的。放下什么?放下障碍。

  我们的性德不能现前,就是因为自己有障碍,业障。业障无量无边,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有好几种讲法,通常一般讲法,这三大类有惑障,惑是迷惑;有业障,业障是你造作一切善不善;报障,报障就是六道、三途、十法界,这都是属於报,惑业苦报。连四圣法界也是苦报,他的苦比我们要轻,但是比一真法界,他还是苦报,他无明烦恼没断。所以十法界统苦,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晓得。那我们走的是什么路要知道,我们这个愿是不是真的有?四弘誓愿不是念的,是我们这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总的指导原则,总的方向,总的目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修成无上正等正觉,都没有离开这个指导原则。我们能不遵守吗?所以第一要发愿,愿一发,心量就拓开了。

  我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再辛苦的事情也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不后悔,我们有三不,你真的学佛。牺牲奉献,甚至於牺牲自己的身命。你看看,菩萨布施圆满之相,下一章就讲到布施,第八章就讲到了,要跟诸位讲六波罗蜜圆满之相。布施的相「割肉喂鹰」,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害饿,行菩萨道的人把自己身上肉割下来喂老鹰。「舍身饲虎」,看到老虎饿得很可怜,自己跳下山崖,拿这个身体喂老虎,布施波罗蜜圆满。诸位念《金刚经》,《金刚经》上提到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波罗蜜圆满。为什么能这么做?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了这个愿,你要兑现,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的要兑现。今天我们为众生服务,受这一点辛苦算什么!

  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法门就是项目,你做哪些项目。可是无量无边项目里头有个总目标,总的原则,那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绝对不离这个目标、这个原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帮助众生觉悟,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法,这是佛陀教育,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微细。从哪里做起?佛跟儒没有两样,你看看《论语》、《孟子》里头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儒家《大学》里头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自己本身做起。

  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你要想为众生服务,你必须要有智慧,你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有福报,你这三样东西缺一个,这三个缘缺一个,那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有心你做不到。这三样东西可不容易,但是佛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你自己本来具足。这很希奇,我哪里有?佛不说假话,佛教我们不妄语,佛怎么会妄语?佛说真话,佛有,你也有,而且你所有的跟佛所有的是平等的,决定不会说佛比你高,你不如佛,没这个道理。性德是圆满的、平等的,这是佛家讲真平等。现在为什么说佛有,你没有?佛没有障碍,智慧德相完全现前,没障碍;你有的,现在你有障碍。

  障碍不是外来的,障碍是你自己造成的。什么障碍?《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佛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什么东西障碍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福报?妄想你有没有?有;分别你有没有?有;执著你有没有?有。佛讲,就这三种障碍,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障碍掉了,所以现在过这么苦日子。这三个东西,妄想就是迷惑、就是愚痴,分别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执著那是造罪业。所以佛第二条指导原则烦恼无尽誓愿断,妄想叫做无明烦恼,分别叫做尘沙烦恼,执著叫做见思烦恼。说个烦恼全部都包括了,那修什么?就修这个,就是把这个东西放下。放下之后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分分往外透,减少一分烦恼就透一分智慧。

  这个智慧、德能、相好,刚才说,本有的,也没有失掉,只是现在有这个东西障碍。有这个障碍,这个人叫凡夫;障碍他统统放下,没有障碍了,我们就叫他做佛。佛跟凡夫无二无别,佛是没有障碍的性德,凡夫是充满障碍的性德。从性德本身来讲没有障碍不障碍,完全没有,障碍无障碍在人。断烦恼就是功夫,断烦恼就是修德,我们自性本具叫性德,性德是平等、是圆满的,修德就不一样。也就是我们放下多少,每个人不相同,你放下一分,放下一分执著,我放下二分执著,我的德行就比你强,智慧也比你高一点;他放下三分,那他的智慧德能比我又强。六道众生、九法界的众生差别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广学多闻要到什么时候?大乘教里面出离十法界才广学多闻,没有出离十法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标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问为什么?你没有出离十法界,你的烦恼断得不够标准,没有达到广学多闻的标准,没达到。没有达到,你要搞广学多闻,不但没有利益,你反而受害,为什么?你分心了。你把你的精神、时间、精力分散了,这一分散之后,你就一无所得,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在十法界。到什么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出离十法界了,你到一真法界,你到极乐世界,行,那个时候法门无量誓愿学。

  诸位其他的经论你没有涉猎过,《弥陀经》、《无量寿经》你读过,佛在经典上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每天供养十方十万亿佛,这就是广学。每天供养十方十万亿佛,供佛是修福,你供养佛,你要不要听佛说法?当然听佛说法。每天都有十万亿佛给你说法,你还不开智慧吗?这广学。你看看修福修慧,修福修慧最厉害的、最殊胜的是法身菩萨,凡夫做不到。所以我讲经时候常说四弘誓愿我都懂,我现在这一生当中,只修前头两条(两愿),后面两愿到极乐世界才办得到。

  我们在这个世间,见一尊佛都见不到,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说十万亿佛,其实十万亿是表法的,这个用意很深。因为世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距离十万亿佛国土。他说十万亿,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是对这个世界很留恋吗?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每天都可以回来。因为娑婆世界也有佛,你也天天到这里来供养佛,你也天天来听法。这一边有些家亲眷属,这些亲朋好友,你也可以看看他,你也可以照顾他,这是人情。你看佛说经,这个话的意思他都顾到,让你能生欢喜心,觉得只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能照顾到。善友、好朋友照顾到了,冤亲债主也都能够把他变化成好朋友,为什么?你有智慧,你有能力,你办得到了,这一想那极乐世界非去不可。

  修其他的法门,这一生不容易成就!你想想看,超越十法界这事情多难;可是净土带业往生,不必通过四圣法界,也不必通过三界的天道。修其他的法门古人讲竖出,从这里往这里竖出,一层一层的出去。我们今天是人道,譬如这是人道,人道上面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的佛,这才能出得去。净宗法门就横超,没有这么麻烦,从这就出去了,从这边就溜出去了,横超!连欲界天都不要去就出去了,带业往生。没有这个法门,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一个有希望能出离六道。不要说十法界,超越六道的一个都做不到,为什么?超越六道要断见思烦恼。试问问我们对於一切法,就是一切人事物不执著,你能做到吗?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执著,你才能超越六道;你还有执著出不去,你就晓得这个多难。

  但是净宗法门,诸位也要留意到,虽然不是说断灭烦恼,你要有能力控制住,把烦恼伏住不让它起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就是分别执著,你能把它控制住,烦恼习气没断。我这一句佛号忆佛念佛,我能把分别执著控制住、伏住,这个功夫就可以往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在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品位不高,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个特别的世界,这是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没有办法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那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相比?任何诸佛刹土都有四土、都有十法界,实在讲不平等。这不平等谁造成的?众生自己业力造成的,与佛不相干,你自己业力造成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很特别,它也有四土,但是它没有十法界,而且四土是平等的。实在就是讲其他诸佛刹土,它这个佛的四土是四个不同的空间维次,西方世界这个四土是同一个空间维次。你生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能够见到方便土的阿罗汉、辟支佛,你能够见到实报土的菩萨,你能够见到寂光土的如来,这是不可思议,这是无比的殊胜。所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赞叹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把这桩事情,理事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才知道修这个法门之殊胜,修这个法门之可贵,这个法门这一生不能不修。这一生当中,一定把这个当作我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其他的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做不做无所谓。这桩大事天天干,一定依教奉行,念兹在兹,我们这一生成就了。你要认识不透彻,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为什么都不认真?认识不透彻,了解不够,所以他的信心不坚固。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一诱惑心就动了,就跟著走,这就错了。把自己的方向目标迷失了,误入歧途;有的时候还并不是误入,知道是歧途,他也要往里面去入,这就没法子!

  所以这首偈的比喻很好,『如盲缋众像』,盲人作画,画给别人看,自己看不到。前面是以聋人演奏音乐给别人听,自己听不到。前面比喻说,譬喻记问之学,他记得很多,看得很多,听得很多,不解其义,不知道修行,过失在这个地方。这首比喻的是不知道经教的义理,不知道修正,并不是多闻的过失,多闻不懂义理,不懂修行,过失就像这样的。我们听了之后,最重要反过头来我现前是不是这样的?法首菩萨这十首偈,每首都是说到我们自己自身现前的毛病。所以我们学了之后感到惭愧,深得其利,他提醒了我们。我们平常真的不觉悟,这一提醒我们明白了,多闻重要,解义更重要。

  在现前这个阶段里面,这个现前阶段,我刚才讲话诸位要是听懂了,这个阶段包括什么?我们没有离开六道,没有离开十法界,多闻是反覆的多闻不是广学多闻,这诸位一定要懂。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分身、化身同时参访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乖乖的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所以怎么样?一部经反覆的读诵,一遍有一遍的悟处,遍遍不相同,你就得利益了。这个悟就是破除烦恼,觉悟之后就破无明,无明破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跟著也破了。

  所以我们天天读一部经,一年一年绝对不一样,就是一部《弥陀经》都不得了。我们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他老人家那个注解,那就是《华严经》。所以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相信。这个话我说不出来,他一说出来,我马上就懂,我举双手赞成,他讲得好。他能说得出来,我说不出来,说明他比我高,我不如他,可是他一点,我就省悟了,我也能跟上。《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

  如果你要觉得一部经学一生,你觉得很枯燥无味,受不了,那我就给你建议,你这辈子就学这三部经,《弥陀经》、《无量寿经》、《华严经》,学这三部经还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还是一门深入,妙不可言。常常读诵《华严》,常常学习《华严》,你对於《无量寿经》、对《弥陀经》悟入就有深度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什么变化?没学习之前过的是凡人的生活,契入境界之后你过的是菩萨生活。菩萨生活跟凡人生活当然不一样,生活实在讲没有什么两样,还过得很清苦的生活,快乐可不一样。凡夫忧愁苦恼,烦恼多,没智慧;契入境界的人烦恼轻,智慧长。怎么会相同?

  凡人受这个报只有苦没有乐,这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凡人所受的有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交煎,这是凡人。契入境界的人离苦得乐,三苦、八苦没有了,你说他多快乐、多自在。生死自在,对於生死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一丝毫恐怖,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门深入才能得到。那么稍稍涉猎,契入境界之后,这个契入标准并不高,可以看看其他经论,或者是儒家东西、道家的,甚至於其他宗教,乃至於学术可以涉猎。涉猎做什么?像我们在学校里读书一样,选修的课程,帮助我主修的课程。主修决定是占在我修学课程里头二分之一以上,我涉猎所有参考东西,补充的东西,决定不能够超过二分之一。这已经是很高的一个层次,帮助你悟入,帮助你解义,帮助你修行。我为什么还要涉猎这个?帮助,使我们解得更圆,行得更圆满,圆解圆修,到最后证的时候圆证,这叫大圆满。但是这个都有功夫,不是我们初学能做到的,初学的时候跟老师。

  我跟李老师的时候,完全没有,想找个参考资料都不行,都要得老师同意,老师不同意不能看。老师对初学管得很严,管得很紧,只准你走一条路,绝对没有岔路给你走,这才叫真善知识,这才叫好老师。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真妄,辨别利害,你懂得这些了,稍微放宽一点,哪些东西你自己可以寻找参考资料;你没有到这个程度,不可以。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跟李老师十年之后,这个标准才稍稍放松一点,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到什么时候完全放开?连这主修、助修都没有了,主修、助修是一不是二,到极乐世界。如果不到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间也行,净土宗讲你的功夫证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的。证到理一心不乱入不二法门,正修、助修是一不是二,那才行,真的解放了,进入第三个指导纲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是不可以的。没有明心见性,你还是守住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烦恼没断尽。你看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没断。刚才跟诸位说过,见思断了就出了六道,就出六道轮回;尘沙断了在十法界,无明没断;无明破一品出十法界,这时候广学多闻。无明不是完全断尽,断一品。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什么?真心显露。真心就是我们讲的菩提心。诸位在讲堂看到我这个对联上联,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完全现前。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有体有用,用里头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这个心完全现前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在禅宗里面讲的,在教下里面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

  我们现前最怕的是什么?我们没有得到这个位次以为自己得到了,这五种心我都有了,我都做到了。如果我们把这五种心高下层次分为一百个等级,你才是初等,不管用。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用教下的话来说,这五种心如果你能够拿到六十分、七十分(你现在才只一、二分),是什么样的境界?大开圆解。一切经,佛说的一切经到你的面前,你只听个一、二句,这部经讲什么你全都明白了,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就像六祖大师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了两品,六祖只听了两品,告诉他不要念了,我全明白了。你有这个能力才行,你没有这个能力不行。《华严经》八十卷,你听一卷就统统明白了,可以,否则的话,不行。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全通达,这是什么?这就是无明破了一品的现象,那是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德能。我们千万不可以,没有得到自己以为得到,没有成就自己以为成就,那就坏了,那就成了最严重的障碍。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九首:

  【譬如海船师。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第八个比喻,「船师溺海喻」。『船师』,我们今天讲的航海家、船长。「谓将导众人」,导是引导,像现在导游一样,「游佛法海」,带领这些人游佛法海,「倚自所解,不慎身行,为法所沦」,沦就是沈溺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受持正法也弘扬正法,可是不依佛祖的教诲,完全随他自己意思来说经研教,能说不能行。那怎么叫於法海中溺死?你看一生自行化他,到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甚至於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就是这个比喻里头的意思。这个现象不是假的是真的。

  解不容易,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他说我的意思你都不晓得。老师对学生说,老师说我的意思你们都不晓得,你们怎么会晓得佛的意思,这是说开经偈里头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想想有道理,老师的意思我们真是不晓得,都是猜测,佛的意思怎么会晓得?怎样才能知道佛的意思?所以佛的意思要靠悟,怎么样才会悟?行才会悟,依教奉行。你不行你怎么有悟处?由此可知,依靠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是引导而已,还是要靠自己修行。自己修行自己所悟得的、所体会得的跟古人的注解来比较,来合起来看,有的时候会一样的。我所领悟到的跟他所讲的相同,这生欢喜心,他给我印证。有些悟处我跟他不相同,但是我是从行里面悟出的,不相同呢?不相同可以并存,他没有错,我也没错。如果我不是从修行里面体会到的,而是完全从自己以为是这样的,那我们就错了。

  什么是体会到的?什么是自以为是?这里头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会把自以为是的以为是自己悟得的,那就错了。这个地方很难区别,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难,它有一个方法,有一个原理原则可循,这是什么?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决定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淡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确实伏住了。我们常讲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头没有瞋恚,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常常保持的是平等心,这是好境界,这个时候自己的意思,跟佛的意思往往相近。展开佛经,我确实认为是这么做的,佛也是这么讲的,佛经给我们作印证。

  所以经典有两个作用,初学的时候它是我们指导的指南针,我们一定要遵循;到自己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它给我作印证,我是不是真的到达了。它有两种作用,你修行到某个阶段,它给你印证。譬如我们现在学习的这是七信位的菩萨,如果这里面所讲的这些过失,我们统统都没有,那就是七信位菩萨。如果所说的这些毛病我们统统都具足,我们决定不是七信位菩萨。七信位的菩萨很了不起,在断证方面来讲等於阿罗汉,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了。经上所讲的这些习气都是属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这里所讲的习气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受持正法,决定不可能有像文殊菩萨所说的这些过失。你看受持正法而不能够断贪,不能断瞋,不能断痴,不能断慢,小随,中随,大随,二十六个烦恼。二十六类统统没有了,受持正法,烦恼全没有了,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七信以上;还有这些烦恼,他还是凡夫,这要知道。

  所以我们学《华严》,《华严》最大的好处,就是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菩萨位次,每个位次境界不一样,它所依的理论、修行方法、境界,这里都说得很清楚。所以《华严经》我们可以依照修行,也可以用它来证明自己修行到达的层次,我已经到达哪个层次了。这些毛病全有,你没有到七信。七信位在小乘讲阿罗汉,这个烦恼这都是讲的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超越六道了。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面的业你是绝对不会造了。你现在在六道里头,或者是菩萨应化在六道里面,所有一切生活行为跟六道众生没有两样,和光同尘。什么地方不一样?心不一样,事上可能有,心上没有,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华严》圆教无比的殊胜。

  我们凡夫怎么会知道?知不知道别人不要紧,最要紧的知道自己,我自己今天修行在什么位子上,在哪个阶段上。像上高楼一样,我现在在第几层我很清楚、很明白,上面还有多少层,下面有几层我已经通过了,这个重要。这能让自己生欢喜心,也能够勉励自己不可以得少为足,我还要向上去,这就对了。

  所以学教,诸位必须要知道,决定要悟入。禅宗用的方法直截了当叫你悟入,读不读经?不读经;看不看祖师的这些注解?不看。它有个道理,这个道理很高明,没有错误,他说这个教,经教注解会害人。我们初听感觉得奇怪,怎么说会害人?把人的悟门堵死了,为什么?你学这个经教你执著,一执著智慧就不开,分别。你看看,我们现在学教执不执著?分不分别?一执著、一分别悟门堵死了。所以他用什么方法?不用这个东西,顶多讲讲开示,绝对不准你分别执著,叫单刀直入。到什么时候叫你来看经学教?开悟之后,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开放了,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一丝毫拘束都没有了。这个方法是对什么人?天才儿童,六祖所说上上根人。

  中下根人要依靠经教,还得用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怎么样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把它甩掉,这是教下里头讲的功夫。你用它你很清楚知道,就好像什么?这大经上面讲的筏喻,我们渡河,渡河我们要坐船。从前木筏、竹筏都是渡河的一种工具,现在讲船,你坐船。你要晓得船是渡河的工具,到达彼岸,船就不要了,你放弃它,你才能上得了岸;你不放弃它,你上不了岸,就像这个道理一样。

  一定要懂得经教是个工具,所以一开始修学的时候,马鸣菩萨慈悲,他就把这个事情教给我们了。教我们怎样看经,怎样听教,他跟我们说了三桩事情。第一条不要执著「言说相」,你听经不要执著言语,你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用它不要执著它。第二不要执著「名字相」,佛经里头的名词术语,讲佛、菩萨、声闻、大乘、小乘,这都是名词术语;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是佛学的名词术语。今天我在房间里看到一个人送了一本书给我,《教乘法数》,《教乘法数》全部都是名字相,有用,可不能执著,一执著就坏了,智慧就没有了,就变成学一些佛学常识,世间法。第三句是最重要的,不可以执著「心缘相」,什么叫心缘相?我自己以为是这个意思,这就错了。错在哪里必须要知道。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法法圆融,任何一法都包括一切法。《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怎么能想是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那别的意思怎么办?所以不可以。

  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也讲过很多,我曾经说过,佛经字字句句没有意思,你去想这个意思,那个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那佛到底什么意思?佛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就是无量义,这样才能够大开圆解。佛菩萨讲经,不要说佛菩萨,真正开悟的、证果的祖师大德讲经,讲经怎么个讲法?讲经不是讲佛的意思,讲经也不是讲法师的意思,讲谁的意思?讲听众的意思,这契机。一观察你是什么程度,你需要什么,针对你的需要跟你讲,听了好欢喜、好有受用。无量义里面,针对著你的对象推出一个意思,或者推出两个意思、三个意思,经本身没有意思,佛本身没有意思,讲经的人也没有意思。讲经的人一有自己意思,就是这首比喻,这个道理深,这很难懂,也不容易学。为什么?学不到的,不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从哪里来的?悟入的。

  所以佛法最重视的「悟」。所有一切这些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帮助你觉悟,可是你一执著、一分别帮助你迷惑;法可以救你,觉悟就救你了,你就成佛了,也可以害死你,你不觉悟,迷到里面去了,你就被佛法害死了。所以你要晓得佛法能救人、能害人,专在真善知识,专在真正有悟处。我当年学佛,那在学生时代,二十几岁、三十岁,没出家跟李老师,我就说过佛法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我们同学听了不服,佛法只有救人,怎么会害人?去问李老师,他们说是我讲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我们同学讲佛法能救人也能害人,老师点点头,对!没说错。老师给我印证说这个话是对的,他们还是不懂,还是有疑问。所以我就举比喻说好像药,生病的时候你会吃药,药店里头药那么多,药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这大家容易懂得。吃错药就要受害,甚至於吃错了,毒死了,就这么个道理。

  法是药,契机就是好的,不契机虽契理也会害人。这就是你学佛为什么要求真善知识,古人所以不远千里寻师,参访善知识,那何苦?就是因为没有过来人指点,怕走错路,道理在此地。经典里面虽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容易领会,需要人指点,什么人?要真正修行的人。在古时候的标准是要有真正证果的人,现在这个时代证果的人找不到。所以老师教导,不得已而求其次,这个求其次,就是证没有,但是有行,真有修行;如果行都没有,他有正解,现在也就算难得。他解的东西没有解错,与经教相应,与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相应,不是自己用自己意思说出来的,这都没有过失。

  最怕的是用自己的意思,古德讲「师心自用」(老师的师),师心自用这很可怕,为什么?容易误导。尤其是有福报的老师,什么叫有福报?有福报就是有名气,得到很多人尊敬,名是福,人出名,名是福,那就很容易误导。为什么?尊敬你的人很多,相信你的人很多,你怎么说人家就怎么做。这问题很严重,因果要背,你把别人路子指错了,你不能不负责任。所以有真正善知识指导,这些过失一定会减少。

  修学跟教别人,孔夫子有一个原则非常之好,我们必须要遵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那你决定要误导众生。我知道的、有把握的我讲给你听,你来问的,我不知道,我没有把握,不能用强词夺理,自己想一个东西来答覆,来抬高自己身分,错了,肯定背因果,你误导众生。所以别人来问,不能解答,这是正常现象。我们遇到人家来问问题,我们先都有说明,我不是佛,我也不是菩萨,我也不是罗汉,我知道得很有限,你们提出问题,我能答的我答覆你,我不能答的我不会答覆你,你可以另请高明。这是正确的态度,这是负责任的说法。最忌讳的、最怕的,我不知道也要想办法找个理由来答覆你,说我知道,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尤其是在修行,行门里面关於原理原则,指导这个方面,那要是把人指错路了,那麻烦可大!

  老师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唯一的依靠,老师所教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还是有偏差的,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老师平常的言行都如法,都能够与经教、与戒律相应。譬如口业,我们跟老师这么多年,老师没有妄语,老师没有两舌,老师没有绮语,老师没有恶口,再细心观察,老师没有贪瞋痴,这就真善知识,我们可以依靠。至於别人对老师的毁谤,这太常见了,自古以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提婆达多毁谤他。提婆达多他的身分,在家跟他是堂兄弟,出家是师徒。他是多闻,释迦牟尼佛讲经,他很聪明都能记住,讲得也是天花乱坠,一句也没做到,能说不能行。就跟此地末后两句话一样,『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所以提婆达多堕地狱。

  六群比丘都是佛的学生,学生里面有愚痴的,有业障深重的,毁谤老师,毁谤同学,在团体里面造谣生事。你说今天团体里有这些人,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已经表演给我们看了。佛在世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形,现在有这个情形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就知道这是普通现象,正常现象。那我们对这些人呢?对这些人敬而远之,佛教给我们对於这些恶比丘,就是多闻而不修行的,用什么方法对他们?佛教导我们「默摈」,默摈就是儒家讲的「敬而远之」,对他恭敬,对他客气。远是什么?不要听他的。不要看他的,不要听他的,这叫远之,默摈就是这个意思。你看看,夫子跟世尊对待这不如法的人完全是相同的态度。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说得更清楚,你看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诸佛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礼敬是从相,相大家都一样,凡是人皆须敬,恭敬没有分别,恶人我也恭敬你,我对你恭敬的真诚跟敬善人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没有等级,平等的恭敬,真诚的恭敬。但是赞叹就有等级、有差别了,赞叹如来,也就说你的言行与道德相应,我赞叹你,如来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我赞叹你;与性德不相应,我不赞叹你,我对你只有恭敬没有赞叹,你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一句不说。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遇到,遇到一些不如法的不说,恭敬。供养,供养还是可以照有,他有迫切需要的时候,真的没吃、没穿的,我供养他。法供养也可以,你肯不肯学,肯不肯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肯如教修行我们赞叹,你不肯依教奉行不赞叹。实在讲,今天我们讲世界和谐,这是处理争端、化解冲突的不二法门,我们能守佛菩萨这种教诲,确确实实可以致世界和平,社会安定。

  这首偈比喻的意思不难懂,我们的学习最重要是我们自己的学习,这个学习是分两个阶段。初学要随顺老师教诲,但是,老师谈何容易,找不到!自古以来世出世法里面都常说,老师是缘分,没有缘分到哪里去找?所以明师非常难得。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哪个行业领导人,学术界里面做老师,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找传人,能够传他道的,能够继承他事业的,这种人可遇不可求。找,到哪里去找?有的时候怎么样?不期而遇,这就是有缘遇到了。

  老师找学生比学生找老师更难,学生找老师是想学道,老师找学生是想传道。学生很多,有几个人真正能传他道的?孔夫子当年在世三千弟子,真正得益的,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要论传道,那七十二人当中有几个人?十个都找不到。一百年之后出现一个孟子传他的道,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孟子跟孔子相去一百年,这就说明我们如果真的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但是你对这个古人要有决定的信心,你要没有信心,你就不能成就。你要具足对他的尊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要是以孔子为师,孟子就是以孔子为师,孔子在哪里?《论语》就是孔子。你只要真的这一生能够依《大学》、《中庸》、《论语》,依这三部书修行,那你就真的学孔子。孟子学到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传人,亚圣。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这个传人标准更高,要开悟;换句话说,烦恼要断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至少要破几品,这是佛的传人;你烦恼习气没断,你没有资格传法。所以在中国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从前李老师给我说,一般最低的标准,三果圣人。三果是什么样地位?见惑断尽了,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五种。这五种烦恼有粗细,粗的他断尽了,还有微细的,微细的还没有断尽,三果。微细的断尽了,那就变成四果,那就是阿罗汉就超越三界,这样的功夫!这是祖师大德传法的人,传法最低的标准。

  我们粗重的烦恼统统都没断,常常在生活当中起现行,这是凡夫,真的是一品烦恼都没断,怎么办?一定要依靠祖师大德来修行。李老师给我介绍,叫我学印光法师,这是近代的人,印光法师怎么学法?《文钞》在,天天读《文钞》,天天依照《文钞》的教诲改过自新,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传人。印光大师的传人,那你就是净土宗的传人,这对了。我介绍给其他同学的标准比这个更高,我劝大家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两个人所讲的,里面有很多重要的,譬如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是转告,转告实在讲就是弥陀自己说的。你要是依《无量寿经》修行,你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你是这两尊佛的传人,真干,真做到了,真是一点都不假。你还能不往生吗?哪有这种道理!

  用什么来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写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要常常摆在面前,要常常记在心里头,时时刻刻用它来检查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检查我们的心,起心动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修心;日常生活行为我们用另外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个字每个字意思都很深很广。我从前讲过,用这二十个字做一个题目讲过,好像有不知道是录相带还是录音带,有做过专题讲过。这是修学的纲领,总的纲领,总的原则;细目,细目就是《无量寿经》,再说得广一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这二十个字最后有念佛,决定要求生净土。依照这个来修行,依照这二十个字修行,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一生对人介绍佛法遵守一个好的态度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定要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但是一定要晓得要不断提升自己。诸位要知道修行跟求学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不能停,停下来决定退转。逆水行舟一定要往前进,要勇猛精进,这样就对了。要常常勉励自己,你真的肯修,真的有领悟,你在修学里头就得到乐趣,法喜充满。你看看《论语》夫子所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怎么样?学了要修行,那个习就是修行;换句话说,你学多少你就要做到多少。学不要太多,太多你消化不了,你接受不了。不要多,少少的,我完全消化,完全得受用了,这个重要。

  经天天要读,「温故而知新」,解不解不太重要。前面说很重要,为什么说不太重要?我们现在是基础第一重要,基础在哪里?一定要把《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落实,这放在第一重要。我预定的时间是两年,一年落实弟子规,一年落实十善业。为什么这两样不能同时?同时恐怕两年两样都不能落实,确实会有这个现象,一年专门在一部容易。我一年把《弟子规》完全落实了,我到第二年以《弟子规》的基础来学《十善业道》,很容易落实。你说两样一起搞很难,你可以试试看,两个人可以做个试验,一个人是一年搞一门,一个人是同时搞,搞两年,到最后两个人效果不会一样。我们还是听古大德的,还是听老师教诲,一样,专搞一样。才真正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的,那个讲的原则非常重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就成功了。

  所以学《弟子规》就是这一门,那我还要往生净土,《无量寿经》天天念,不求甚解,正如同教童蒙一个道理。童蒙,教童子从前私塾,私塾教童子著重在德行上,教他礼节,教他言语,教他动作,这是非常严格的,书只教他读,教他背,不讲意思。为什么?他年岁轻,才七、八岁,智慧还没有开,记忆力好,专门教你背,专门教你念,这个时候要养成很好的德行,它有重点的。所以到十三岁入太学,太学再讲解。你从前读书都念过这些经典,到太学里头讲解、研究讨论,是另外一个阶段,前面是专门背诵。

  我们现在就是学这个方式,这个模式,首先我们用两年功夫培养德行,经论我们可以读诵,也只学一部就好。我修净土,我就学《弥陀经》,或者是《弥陀要解》,或者《弥陀疏钞》,或者是《无量寿经》,一部就可以,我每天读诵不间断。两年之后我德行基础建立了,《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十善业百分之百做到,我把我所学的这个经教深入的求解。一面求解一面依教奉行,这样去做,有个三年五载就有很可观的成绩。我们确实,绝对不是说我们的智慧福德不如古人,不是的,我们的方法搞错了。古时候人他方法正确,所以几年的时间他有很好的基础。我们方法统统错了,搞了几十年没有收获,原因我们要晓得,晓得了,赶紧改过来。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