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六卷) 2005/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396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五段福田甚深,《疏论纂要》最后的一段,李长者的开示。
长者开示最主要的就是当中的一段,这一段又分为两个小段,前面这一段说明佛自己福田不同,所以有差别,这个我们昨天介绍过了。今天接著看第二个小段,「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我们看《论》文。
「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谦下高心、所求有异,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境界可以说是深广无际。这段经是目首菩萨给我们讲「福田甚深」,这个科目也是我们学佛,甚至於不学佛的人,哪一个不关心?为什么?人人都希求福报。福报从哪里来?福报究竟是一回什么事?佛菩萨在这段经文里面给我们做出详细的说明。我们真正明白了,就知道怎样修福,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要懂得求福的道理,懂得求福的方法,所以智慧福德,寿命也在福德里面,长寿是五福之一,没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
前面的一段讲佛的福田不同,那意思很深,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自己的修行,自自然然跟诸佛如来的福田起感应道交,我们要不要用心去求?不必,自然感应。也就是说,譬如我们简单的举例,我们如果真正修到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就能够感得藏教佛、通教佛的福田加持给我们,这是凡夫。如果我们功夫提升了,我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分别都没有了,我们就能感得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如果连这一切分别都放下了,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我们所感得的是圆教佛,究竟圆满佛。这种感应道交是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说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心里头一无所求是自然感应,就像江本胜那个水实验一样。我们写个「爱」字、写个「感恩」,无论用什么文字,中国文字写行,用英语写也可以,用阿拉伯语写也行。你只把这个贴在水瓶上面,那水的反应,它就现出很美的图案出来。你说写的这个字有求吗?没求。我写这个字条贴上去没求;水决定没有说你写了「爱」对我,我就特别给你美的图案,没有念头。统统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这种感应道交,我们就晓得,佛经里面所讲「法尔如是」。法尔如是这个话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自自然然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佛福田不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诸佛如来修行证果,我们讲诸佛有四教的佛,如果要是依《华严》来讲,《华严》是五教,小始终顿圆,那就是五教之佛。佛很多,不是一个位次,这是举中国佛教里最常讲的,天台家的四教,贤首家的五教。这些都是事实,都是确确实实有这个事、有这个理,可是你不要执著,希望你也不要分别。你要说佛为什么有这么多等级?修行位次有差别。凡夫,从我们凡夫地一直修行到证得圆满的佛果,他当中一定通过这么多阶级。就像读书一样,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二十年之后,他拿到博士学位,可是这二十年当中,他经过了小学,小学毕业了,那就是小教的佛;初中毕业了,毕业就好比初级的佛,高中毕业是高级的佛,大学毕业是大教的佛,大乘的佛,就这个意思。
所谓成佛就是修学一个阶段的圆满。在《华严经》里面,这《华严》是个代表,佛在所有大乘里面都给我们讲这五个次第,五位,位是位次。用我们现在讲学位,我们今天一般学校学位只有三个:学士、硕士、博士。在佛法里面讲学位有六个,多一倍。你看十信位,一年级到十年级这是一个阶段,这真的拿到学位,这不是假的,十信位的菩萨;往上去十住位的菩萨,这第二个学位,第三个学位十行位的菩萨,第四个学位十回向的菩萨,第五个学位十地菩萨;再往上去等觉是个学位,等觉再上去究竟圆满的佛果,那就是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高的一个学位。每到一个阶段(这说话方便起见)有一个学位。
由此就可知佛很多,这是天台大师说的。这么多佛,第一个学位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十法界,我们知道六道上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位的菩萨。如果再升一级到初住,上面是十住,十信往上去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过十法界;在别教讲是别教的初地菩萨,别教十地等於圆教的十住。所以别教的等觉是圆教初行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佛很多,我们怎样感应,那是要自己修行功夫,一点都不能勉强,就跟水实验呈现的结晶图案一样,一丝毫不能勉强,法尔如是。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明了之后,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境界愈高,感应愈殊胜;换句话说,福报也愈大。能够跟佛起感应,差不多都是修德跟性德相应了。
现在我们看的这一段,「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这是修德,没见性。这里面我们要讲的六道众生,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修布施,布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要搞清楚。我们想得财富,世间人常讲:你命里头有没有财库?命里财库每个人多少不一样。这命里财库从哪来的?香港这边有个陈老先生,跟我也是老朋友,去年往生;陈朗,很多人都知道他,他算命看相、看风水看得很好,我们也认识好几年了,他也常常听我讲经。这个算命,算命里头有没有财库。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人替我算过命,我这个命里头没有财库,也没有官印。没有官印你不能做官,这个官就是主管,你命里头没有做主管的命,主管才有印,不是主管没有印。出家了,出家,算命先生告诉我,你也不可能做住持,住持也要有印。你做当家师,那不是住持,那个没有印,好像一个学校一样,校长他才有印,教务主任、总务主任他没有印,叫官印。所以就是你命里头没有做主管的命。我命里头财库空空,就像我出家这个名号一样,「净空」,财库空空,没有财。没有财,贫;没有官印,没有地位。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
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过去生中修的,前生宿世,过去生生世世没有修财布施,而且我命里头还是短命,算命的算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这就是我们学佛之后明了了,过去生中这三种布施福田,财富没修,寿命没修,只有一点法布施。法布施是聪明智慧,只修了一点这么个东西,好在这一点东西还有根。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自己想一想,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我从小喜欢读书,喜欢书本。这就想到人一生当中,正如同外国预言家所说:一生的遭遇决定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原因、偶然发生的,没有,统统与前世有连带关系。过去生中喜欢读书,这习气还留到这一生,喜欢书本,喜欢读书。这命里没有财有道理,为什么?我从小就不爱财,没有赚钱积财的念头,一生都没有这个念头,只要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够了,这都是过去的习气。
寿命短,这我知道,年轻的时候杀业很重,这大概都是与过去习气有关系,喜欢打猎,这不是一桩好事情。所以学佛之后,痛改前非!我一学佛六个月,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长斋。长斋是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所以我虽然收入很微薄,我尽量节省,省一点钱去放生,布施医药。布施的钱不在乎多少,在乎心地真诚,我有这一分诚意,有这个心。这个经文里头长者讲到,所以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这是由心有轻重、有智无智,这是关键,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明白这个道理,很快就明白了。所以我学佛六个月就发心长斋,吃长素,知道自己做错了,从此以后不敢杀生。
所以我这一生有财富,我还是不要官印,有长寿,都是这一生修来的。我有没有求?没求,我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财富,自自然然来的。一生信守尊崇普贤菩萨教导,「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我这一生当中只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今天就是现前,一定要把它抓住。要知道把自己的德行、境界向上提升,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放松。功夫,解行两门,我每天读经,读书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读书,解门;书本放下,行门。
书本放下,那叫怎么修行?行也不外乎三大类,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身口意这三大类。意业是起心动念,念头一起,自己立刻就明了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恶念,赶快把它转过来,古大德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修净宗,尤其是修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转境界。如果这个念头不善,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不善的念头打掉,这真用功,这是真功夫。如果是善念,那就是《十善业道经》上佛教导我们,善念要念念增长。所谓善念一定是利益众生,一定是续佛慧命,决定是相应的。有利於正法常住世间,这个念头好,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更不可能有伤害其他众生的念头。不但是人不能伤害,蚊虫、蚂蚁都不伤害,都没有伤害它的这个念头。
第二言语善不善。言语里头最重要的,《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决定不能说别人过失,这个人是我的冤亲债主,常常来伤害我、毁谤我、侮辱我的,他可以做,我可不能做,我可不能批评他。他毁谤我,我要是批评他,不接受毁谤,行不行?很多人一定说应该这样子。但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这样的,他毁谤我,我接受,消业障。怎么知道自己有业障?这一生命不好,就是业障;命好还是有业障,为什么?你没有出六道轮回,应当要接受,很难得。尤其是谣言,不是事实,他来毁谤我、来陷害我,是捏造的,不是事实,这个消业障消得更大,过去无始劫以来的业障都能够得消除。
所以我们对於这一般常讲的,这是恶人,故意来找麻烦的、来伤害我的,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对待他,要用怜悯的心对待他,要用报恩的心对待他。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要常常记在心里。歌利王割截身体,一点道理也没有,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老师)受这样的委屈,没有一丝毫瞋恚心,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他怎么圆满的?歌利王帮助他圆满的。所以我们遇到一切毁谤,一切侮辱、陷害,马上就要想到,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佛是用什么心态来承受?我们要学习。如果我们说是受不了,那你就不是学佛。
学佛,世尊所做的榜样,我们要跟他学习,不可以有丝毫怨恨心。你要说为什么?读了大乘经就明白,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自己对自己,你还能有怨恨吗?还能报复吗?我在讲席里头,我记得我举了几次的例子。我们不小心,我有这个经验,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不小心什么?牙齿咬了舌头,把舌头咬破了。我们的舌头是不是提出抗议,反抗,把牙齿拔掉,有没有?没有,舌头老老实实承受,一点怨恨也没有,一点报复也没有,一体。我们遭遇这些人对我们的毁谤、侮辱、陷害,这是人生在世很难避免的。我们晓得,我们明白了、觉悟了,知道我们是一体,就像唇齿相依一样。那么对方呢?对方他还在迷惑,他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不懂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才会做出这个事情出来。如果他真的明白了,他会跟我一样,决定不会伤害人,不但不伤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有善心善愿,我们肯定全心全力帮助他达到圆满。所以善心善愿,这个善归纳起来两桩事情,两大类:一类是利益众生,一类是正法久住,肯定是帮助正法久住的,这是善念善行,明白人他就会做,他就会修。这里面就是你的心还是有轻重,智慧还是有大小,心愈重果报愈殊胜,心愈大福报愈大,量大福大!
下面还有「谦下高心」,谦是谦卑,高是贡高我慢,古圣人给我们说「满招损,谦受益」。好像这个杯子一样,这个杯子是空的,空的是谦下,谦虚卑下,它得利益。为什么?人家要供养你一杯水,你可以承受;如果你自己已经满了,贡高我慢,满了,那人家给你的时候,倒出来已经漫出来,你得不到。
人一定要懂得谦虚,要懂得卑下,自卑而尊人,这才得到别人尊敬。如果自以为是,纵然有过失也死不承认,这种人有没有?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所谓是面子下不来。好像我要给人家低头,那我就没有面子,我就比人矮一等了,这观念错误。你能够谦下,格外得到别人尊重;你能够承认过失,别人就原谅你,你的过失就没有了。顾了面子不肯认错,你的错永远存在,这叫大错,这是真的错了。古德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过,自己也晓得不肯改、不肯承认,还要用种种方法来掩饰,这个过失愈来愈大。果报呢?果报在三途地狱。这就是布施福田果报不同。
果报里面细说,别说两个小时讲不完,两万个小时都讲不完,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布施,因相同,缘也相同,果报不同,那原因在哪里?就是因跟缘里面有轻重、有高下,这个下是谦卑,高是我慢,智有大小,所以果报不一样。有人布施生天享天福,有人布施享人间的福报,有人布施享畜生道的福报。畜生有什么福报?畜生有福报的,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你看看富贵人家养的宠物,它有没有福报?真有福报!一家人连他的亲戚朋友照顾它无微不至,它是畜生。饿鬼道里面享福的,鬼道里头享什么福?做鬼王,小的山神、土地,接受多少众生的香火恭敬供养,鬼道里头。只有地狱道里头没福,修罗、罗刹里面都有有福报的。这就是说明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我们一定要晓得。
所以我们要得正的福报,不要得负的福报,负的是三途,包括罗刹、修罗,这都是负面的。他有福,有福是什么?他没有智慧,他的烦恼习气很重,那有福报的时候,造罪业就更容易。造罪业的时候,这得意於一时,福报享尽了,罪报就现前,这就是三途地狱的罪报。没有大福报,你想造这个罪业,譬如你杀一个人你要偿命;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几万人,他不要偿命。古时候这些帝王,发动一个战争杀多少人?多少人受害?谁去判他的刑?谁能对他起诉?没有!这是什么?大福报。虽然世间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的福享完之后,因果的报应他没有办法逃避。现在口头很硬,不相信因果,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这个我们懂得。
所以讲众生修福,我们要想得财富,财布施,要想得聪明智慧修法布施,要想得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决定不能伤害一切众生,不管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不能伤害。你看佛在《戒经》里面教出家的弟子,「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草长在地上很茂盛,你不可以从它上面走过,这是什么?没有慈悲心。在某一种情况之下可以通过,那是什么?没路,没有路,那从这里走是许可的。如果有路,你就不能够在草地上走。你看看对於草木都爱护、都尊重,都不敢侮辱,何况对有情众生,何况对一切人类,这个人福报大。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所以我们看到世间有大富大贵的人,不必羡慕,清清楚楚他过去修的什么因。我今天贫穷下贱,我也甘心情愿,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没修。现在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现在开始修,来生就得果报;如果你要是用功用得很勤,用得很猛,不等来生,这一生就得到。了凡先生给我们做了示范,实在讲,像了凡先生那种人,在我们中国过去社会很多很多,只是没有把这些事情写出来;俞净意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太多了,就是没有把他写出来。在我们现前这个例子,有很多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都得到殊胜果报,我自己也是这么学来的。所以我跟同学们讲,我学佛第一部念的书,《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我读了非常感动,好像在两三个月当中,我把它念了三十遍,很感动!念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思想、见解、言行犯种种过失。从此之后改,天天都在改,改过自新,果报转过来。
末后这一句,「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这是总结,一定要晓得一心,但是这一心起的作用不一样。不但每个人不一样,就是自己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所也不一样。甚至於说前念跟后念都不一样,前念迷,后念觉悟了,那怎么会一样?这我们不能够不知道。这一段我们就说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当位菩萨称为目首,「名为目首,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这是讲的方位。「像此信心进修,智日渐高,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他的眼睛放光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很清楚。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用六个字就把它全都说明,性相,或者我们加一个字,法性、法相,理事、因果。性相、理事、因果把遍法界虚空界统统讲尽了,菩萨对这个通达、明白了,称为目首。所以像此信心进修,他是在信位。智日渐高,智慧一天一天增长,烦恼轻智慧长。善知福田因果等报,他懂得。懂得这个多快乐!懂得这是真正幸福,为什么?自求多福,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之中自求多福,时时刻刻自求多福,无论在什么环境,善缘顺境、恶缘逆境都不碍修福。无时无处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统统提升自己的福慧,你说这多快乐!所以他的名字称目首。「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法则,如前名号品已释,准彼知之」。末后一段「三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这个我们在前面四段都看到,都是以自己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福田甚深能够帮助你契入究竟智佛,这是我们修福田真正的果报,真正的目标;不是贪图五欲六尘享受,是要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就对了,一丝毫过失都没有了。这是进修之果。李长者的开示,虽然不是很长,非常精辟。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段正教甚深。我们把经文念一段,前面是长行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於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文殊菩萨这一段问,问得很妙,首先我们把这段文段落介绍一下,第一句是说明能问的人,『文殊师利菩萨』,问的对象是『勤首菩萨』。勤首菩萨代表第六信位,第六信位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教甚深」。下面是菩萨提出的问题,正问,先「举法案定」,『佛教是一』,这是举出来,举法案定。第二段把他的问题提出来,『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这是他的问题所在。接著提出他的问难,最后一段是「结成相违」,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导,也就是给我们的解释。
「初标问人,以破懈怠,故问勤首」。正教,怎样才能够契入正教?一定要勇猛精进。换句话说,中国人讲的勤学。好学、勤学,你才能够得到正教;如果懈怠、懒惰,那就不行了。所以勤首菩萨在此地代表的是破懈怠。在正问里面有四段,第一段就是一句,「佛教是一者,举法案定,一有二义」,这个「一」里头有两个意思,「一谓断烦恼集,证出离灭,此义不殊,彼此共许」。这一句话多少要讲一讲,这就是讲到四谛法里头的「苦集灭道」。佛教众生所谓有善巧方便,佛门里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现前,众生才真正感到恐惧。果报没有现前,你跟他讲善恶这些果报,他不相信,必须果报现前他才能警觉到。所以佛说法,总是先讲果后讲因。
你看世间的果,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你造作一切不善业因来的,这叫集,集就是集结烦恼。佛法教我们断集证灭,证出离灭,灭是什么?灭是灭苦,苦集灭道。苦集,世间法的果因,灭道是出世法的果因,你看佛都是先说果后说因。你要灭苦,灭苦,你就得修道,修道才能灭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集来的,苦是果,集是因。所以佛法是一,这里头第一个意思就是断烦恼集,断烦恼集是修道。证出离灭,这是证果,灭苦。灭,灭苦果是先灭苦因,因没有了,果报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这是你在迷的时候;「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不造业了。
用《华严经》的说法容易懂,业因是什么?佛讲得非常好,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听了好懂。一般在大乘经上佛的说法,他用另外一个名词,另外一个术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我们听起来不太好懂。其实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见是见解,我们讲看法,思是思想,你的看法错了,你的想法错了。这个错误,思想的错误,见解的错误,必定会给你带来言语的错误、行为的错误,你就一错到底。果报呢?果报就是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
六道里面的苦很多人不知道,佛给我们说出来之后,我们想想,真的,不错。佛常讲的三苦、八苦。三苦是从纲领上说的,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苦苦分开来说,佛说了八大类。生苦,以人来做例子,这人到世间来投胎,在母亲肚子里头十个月。这十个月的日子,佛在经上形容叫「胎狱之苦」,等於在地狱一样。母亲喝一碗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母亲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佛要不说出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所以中国古圣懂得胎教,怀孕的时候饮食起居、思想行为都端正,为什么?这胎儿才好,那才真正叫爱。现在人哪里懂得,为什么不懂?不读古人书,不听古人教诲,所以不懂。不懂,这坐胎就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会引起怨恨,所以这儿女不孝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有因有缘,那不孝是果。你要是细细想想这个事情很可怕。
胎儿出生,你看看一生下来,你听到第一个声音是什么?苦!苦!胎儿一出生,细心听听看,他就在叫苦,那就苦一辈子。长大之后,有求不得苦,有爱别离苦,有怨憎会苦。你在这一生当中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冤亲债主,过去世的冤亲债主,过去结的缘,这一生当中结的缘,统统都有。真正明白,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不跟人结冤仇,遇到别人跟我过不去,不存怀恨的心,那就化解了。如果不肯接受,人家打我一拳,我一定要回他一拳,这是外国人的讲法,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这容易结冤仇。能忍就忍,吃亏是福,外国人不知道,永远不肯吃亏,永远不肯让人,你的前途麻烦就多!个人如是,国家亦如是。
强狠不如忍让,以力服人不如以仁义,仁义能感动人心。你要是用力,你今天比别人强,你欺负人,人家不能不服;可是风水轮流转,强盛会变成懦弱。譬如一个人三十、四十、五十很强,到七十、八十、九十,你就弱了。你要是得罪人,你在强的时候,他不敢报复你;你到个七十、八十,他就来找你麻烦了。这时候什么?这时你敌不过他,他的拳头比你大,他的气比你旺。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怨不能结,只能化解,不能结怨,永远不跟人结怨。
无量劫的冤亲债主统统要把它化解,断烦恼集,你才能证出离果。这个出离是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那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一切世间讲的十法界。没有别的,善心、善念、善行,纯净纯善,你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从哪里下手?从不批评别人,不说别人的过失,从这里下手。《无量寿经》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从这里下手。言语里头得罪人太多太多,太容易,有意无意自己得罪人,跟人结了冤仇还不知道,习气,非常非常的可怕。所以断烦恼集,这个烦恼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尘沙烦恼断了,你就超越十法界;无明烦恼断了,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是证出离灭。离开六道,六道灭了;离开十法界,十法界灭了;证到究竟果位,四十一品无明灭了,这个道理是真理。殊是差别,没有差别,佛这种教诲,我们彼此都能承认、都能接受,共许。这是「佛教是一」第一个意思。
第二「谓多人同见,所见不异」,第二个意思是什么?这不仅说的是理,有许许多多的人,这些是什么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证果的人,阿罗汉,阿罗汉修的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真的他超越六道轮回,所见不异。每个修这种法门的人,确实他真的见到、得到了;尘沙烦恼断掉,就是分别放下了,真的出了十法界;无明烦恼断掉,真的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多人同见。诸佛很多,菩萨很多,罗汉很多,他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确确实实他所得的果报,如佛所说。所以这讲佛法是一。
菩萨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实在讲,这问题是我们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他所见真的是一。他提的问题,「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这是什么?这是说我们学佛的这帮人,我们学佛为什么不能把这一切烦恼系缚统统都断掉而得出离?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二众生下」,以下这段这一句经文,「正设疑难」。这是菩萨代我们提出来的,「难亦有二,一对初义」,就是前面第一个意思,断烦恼集,证出离灭,此义不殊,彼此共许。对这个意思来说的。
「见教之后,何以久而不脱,故云,云何不即断惑出离」。我们接触佛法,亲近善知识,读到了大乘。佛在经教里说得很好,真的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偏偏不肯放下。我们不要讲得那么深,佛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净宗学会成立,我们依照经论提倡五个科目,大家容易记,容易学。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这不但是我们学净土的,在佛法里面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依据这个原则。因为佛说这三个原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遵守这个方法修成功的。我们要想成功不能离开这个方法;你离开这个方法,另外去想一套方法,那你就会走错路。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多重要。这是我们无论修学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共同依靠的。
这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这一句做不到,其他都不要谈,为什么?其他都比这个高。好像盖大楼一样,这是地基,你没有这个基础,你一层都盖不好,都会倒塌下来,你没基础!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我们做到了没有?没有做到。佛教导我们教得很多,我们也常常读诵,为什么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这么久你都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都不能够离苦得乐。这个脱是脱离苦,你不能离苦得乐,什么原因?没做!我们自己以为很孝顺父母,自己以为很尊敬老师,都是自以为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
我学了五十四年,最近这几年,我提倡的我们学佛要从根本修,从基础修学,为什么早年不提倡?早年提倡没有人接受。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德行、声望不够,你讲出这些话,人家批评,「你算老几?你算什么?」这就是佛法说的缘不成熟。你要教化众生,首先你自己要修养你的德行,为什么?得到社会大众尊敬,大家觉得你的话有道理,肯接受了,你说了才管用;否则的话,你说不管用。又没有真正好的护法来给你撑腰,那你不叫自讨没趣吗?果然有真正的大德在后面支持你,给你做后盾,给你印证,别人也会点头、也能接受,不容易。这一个是自己,那就是前面一章讲的福田,自己的福田,另外一个是众生的福报,都有问题,所以他就难了。
现在我们提出这个,虽然还是有很多争议,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能够信受奉行。争议那一边我们把它放下,不要去理会;信受奉行的这些人,全心全力辅导他、协助他、成就他。到这些人真正得到善的果报,那个争议的人就不会争议,为什么?看到这个好处。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才行!
十善业道为什么不能落实?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什么不能落实?这使我们想到,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讲的。学习要有次第,要有顺序,好像读书一样,你一定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是个好学生,不躐等。现在我们犯了什么过失?我们幼儿园没念,小学也没念,中学也没念,一下就念大学,非佛弟子。我们虽然形式上皈了依,不算数,佛菩萨不承认。这个话早年我就讲过,你的皈依、受戒,佛菩萨都不承认,为什么?做不到。
皈依的意思,皈依佛是觉而不迷,那你现在还是迷而不觉;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我现在还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我现在还是染而不净,没有皈依,假的。三宝是觉正净,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皈依。我们前面第一条做不到,三皈是第二条,你没有三皈哪里还会有众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当然做不到。所以我们提倡小乘。小乘在中国,中国自唐朝中叶以后就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我们今天还是用儒、道,我们用儒家修行的方法。
修行要找根,不找根很难成就,看不到效果。儒家的根是什么?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弟子规》这几年我们大力提倡,很多人听过之后痛哭流涕,包括很多出家同学,听了以后,惭愧心生起来,跪在老师面前发露忏悔,我们实在不配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这从哪里做起?所以我要求同学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要解行相应,你要天天听讲。蔡礼旭讲得不错,讲得很详细,四十个小时在我们学会讲过两次。要不断的听,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听?全部做到,统统落实,你就可以不必听。还没有全部做到,那你要学。
学,头一个要解,《弟子规》分量不多,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你要字字句句清楚、明了,怎样落实在生活当中,怎样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小教,小乘教。这个完全做到了,你再学十善业道。所以《弟子规》的修学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作为修十善业道的基础,有弟子规你才能学十善业;你没有弟子规,十善业你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说这重不重要?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我们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这四十个小时的《弟子规》不能不学,你不学你这一生没成就,念佛也没法子往生。你要把《弟子规》做到了,你念佛决定往生,生的品位并不很高,凡圣同居土,那也就了不起,也就是真正成就了。不真干怎么行!改毛病、改习气。人到中年以后,习气是不好改,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是你不改,你就不能够离苦,不能够离六道轮回。你真正肯改,再念佛求生净土,你才能出离,断惑出离,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
我在此地诚诚恳恳的劝导大家,这个课程在当前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大家用多少时间?一年的时间,每天都要听,你每天能够听四个小时。现在很方便,可以用随身听,你用耳机。利用什么时候?上下班你要走路、你要坐车,你利用这个时候来听,四个小时才够。在外国上下班自己都要开车,一般开车总得开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常常碰到堵车,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专门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不要把时间空过。每天听四个小时,十天听一遍,你这一年至少可以听三十遍。希望你在一年当中都能把它做到,到第二年再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也用一年的时间。两年根基打好了,盖房子一样,地基完成了,不论修哪个法门都会有成就。
所以正教甚深,勤首菩萨,你要不要当勤首菩萨?你要不勤奋,你要不好学,正教就没分。有福田也没用处,你在六道里面享受痴福,知道六道里头有许许多多有大福报的人,崇高的地位,无量的财富,但是他所造的依旧有恶业,福报享完之后,他的业力现前。你细细去观察,他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他往下坠落。这不是向上提升,提升好难好难,往下坠落很容易。
再看下面第二段,「二对后义,多人同见,何以有脱不脱,故言,云何不悉断惑而出」。多人同见,修行人有的人成就,有的人不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善导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讲了一句话,这是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上讲的,他说「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用这句话来引申,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学一起共同修学,有成有不成,也是遇缘不同。缘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第一个缘,这些缘统统讲的是增上缘,善友,亲近善知识。《弟子规》里头有,「泛爱众,而亲仁」,而亲仁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有仁德的人。我们今天讲好老师,好的同参道友,好的学习环境,这都很重要。
这三种都得到了,好老师亲近到了,同参道友也亲近到了,好的环境,还是不成就。那是什么原因?增上缘是一样的,亲因缘不相同,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这三个不一样。亲因缘是什么?善根不一样。所缘缘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立的志不一样,有几个人能够像玄奘大师?玄奘大师立的是什么志?他也是很年轻进了佛门,那时候佛门要考试,考试官问他为什么要学佛?他答得很好,「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考试官马上就把他录取。绍是继承,远我要继承释迦牟尼佛,对於现前(这近代)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这个志还得了!每个人志不相同,我这一生走的路是玄奘大师这一条路。
我们认识了佛教,这个认知非常重要,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学习。如果很多人学习,也许我对这就疏忽了,有人在做了,很好,我去做别的。没有人做,我知道如果我不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认知,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对不起佛祖,对不起老师。所以我发心做这件工作,一生从事於弘法利生,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教学,一生做的就是教学,我们一生也从事於教学工作,这就是远绍如来。
这个社会许许多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这么好的东西,误会是什么?误会就是障碍,大家不愿意接近,不愿意学习,你说多可惜。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能得一切世间乐,这种误会障碍了许许多多人去学习它,你说多可惜。我们明白之后,怎么能不认真努力的去做。你有这样的一个志向,这就是这一生你有个目标、有个方向,你就会有成就。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那你有什么成就?
所以勤,勤首菩萨代表的,勤是什么?精进,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佛家讲,一般善根讲三个,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世间的三善根;出世间菩萨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今天讲到「正教甚深」,你看上首的菩萨叫勤首,这个名号的用意多深,你要不好学,你要不勤学,你怎么会有成就?成就没有别的,就是好学、勤学。一天不空过,一时不空过,这个时我们今天讲一小时,决定不能让它空过。我不是提升我的解门,就是提升我的行门,不断向上提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才得法喜,叫法喜充满。
成就自己就成就了众生,为什么?自己就是个很好的榜样,我也不必做样子给人看,人家看到他自自然然,一切都是法尔如是,没有一丝毫造作在里头,自他不二,感应道交。所以学的人很多,有人成就,有人不成就,这就是讲的亲因缘善根福德不一样。关键最大的所缘缘,每个人的志向不一样,就是你这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你的方向、目标不相同。方向、目标正确,哪有不成就的。
第三个是无间缘,这很重要,这都是在善根福德,在好学,在精进,你的学习不可以间断。一间断怎么样?马上就退转。学问之道,古人说得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天天要有进步,时时要有进步。时时,我是讲每个小时,因为你不进就退,所以用勤首菩萨来表法,就这个道理,不可以间断。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我刚才讲了不是提升自己的解门,就要提升自己的行门。解门有障碍,譬如我们有旅行,出外去旅游、去访问,那么我们在解门上就会断,今天没有时间去读经,行门不能断,解行要相应。尽可能叫解行相应都不中断,那我们肯定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五段福田甚深,《疏论纂要》最后的一段,李长者的开示。
长者开示最主要的就是当中的一段,这一段又分为两个小段,前面这一段说明佛自己福田不同,所以有差别,这个我们昨天介绍过了。今天接著看第二个小段,「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我们看《论》文。
「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谦下高心、所求有异,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境界可以说是深广无际。这段经是目首菩萨给我们讲「福田甚深」,这个科目也是我们学佛,甚至於不学佛的人,哪一个不关心?为什么?人人都希求福报。福报从哪里来?福报究竟是一回什么事?佛菩萨在这段经文里面给我们做出详细的说明。我们真正明白了,就知道怎样修福,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要懂得求福的道理,懂得求福的方法,所以智慧福德,寿命也在福德里面,长寿是五福之一,没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
前面的一段讲佛的福田不同,那意思很深,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自己的修行,自自然然跟诸佛如来的福田起感应道交,我们要不要用心去求?不必,自然感应。也就是说,譬如我们简单的举例,我们如果真正修到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就能够感得藏教佛、通教佛的福田加持给我们,这是凡夫。如果我们功夫提升了,我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分别都没有了,我们就能感得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如果连这一切分别都放下了,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我们所感得的是圆教佛,究竟圆满佛。这种感应道交是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说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心里头一无所求是自然感应,就像江本胜那个水实验一样。我们写个「爱」字、写个「感恩」,无论用什么文字,中国文字写行,用英语写也可以,用阿拉伯语写也行。你只把这个贴在水瓶上面,那水的反应,它就现出很美的图案出来。你说写的这个字有求吗?没求。我写这个字条贴上去没求;水决定没有说你写了「爱」对我,我就特别给你美的图案,没有念头。统统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这种感应道交,我们就晓得,佛经里面所讲「法尔如是」。法尔如是这个话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自自然然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佛福田不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诸佛如来修行证果,我们讲诸佛有四教的佛,如果要是依《华严》来讲,《华严》是五教,小始终顿圆,那就是五教之佛。佛很多,不是一个位次,这是举中国佛教里最常讲的,天台家的四教,贤首家的五教。这些都是事实,都是确确实实有这个事、有这个理,可是你不要执著,希望你也不要分别。你要说佛为什么有这么多等级?修行位次有差别。凡夫,从我们凡夫地一直修行到证得圆满的佛果,他当中一定通过这么多阶级。就像读书一样,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二十年之后,他拿到博士学位,可是这二十年当中,他经过了小学,小学毕业了,那就是小教的佛;初中毕业了,毕业就好比初级的佛,高中毕业是高级的佛,大学毕业是大教的佛,大乘的佛,就这个意思。
所谓成佛就是修学一个阶段的圆满。在《华严经》里面,这《华严》是个代表,佛在所有大乘里面都给我们讲这五个次第,五位,位是位次。用我们现在讲学位,我们今天一般学校学位只有三个:学士、硕士、博士。在佛法里面讲学位有六个,多一倍。你看十信位,一年级到十年级这是一个阶段,这真的拿到学位,这不是假的,十信位的菩萨;往上去十住位的菩萨,这第二个学位,第三个学位十行位的菩萨,第四个学位十回向的菩萨,第五个学位十地菩萨;再往上去等觉是个学位,等觉再上去究竟圆满的佛果,那就是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高的一个学位。每到一个阶段(这说话方便起见)有一个学位。
由此就可知佛很多,这是天台大师说的。这么多佛,第一个学位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十法界,我们知道六道上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位的菩萨。如果再升一级到初住,上面是十住,十信往上去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过十法界;在别教讲是别教的初地菩萨,别教十地等於圆教的十住。所以别教的等觉是圆教初行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佛很多,我们怎样感应,那是要自己修行功夫,一点都不能勉强,就跟水实验呈现的结晶图案一样,一丝毫不能勉强,法尔如是。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明了之后,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境界愈高,感应愈殊胜;换句话说,福报也愈大。能够跟佛起感应,差不多都是修德跟性德相应了。
现在我们看的这一段,「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这是修德,没见性。这里面我们要讲的六道众生,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修布施,布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要搞清楚。我们想得财富,世间人常讲:你命里头有没有财库?命里财库每个人多少不一样。这命里财库从哪来的?香港这边有个陈老先生,跟我也是老朋友,去年往生;陈朗,很多人都知道他,他算命看相、看风水看得很好,我们也认识好几年了,他也常常听我讲经。这个算命,算命里头有没有财库。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人替我算过命,我这个命里头没有财库,也没有官印。没有官印你不能做官,这个官就是主管,你命里头没有做主管的命,主管才有印,不是主管没有印。出家了,出家,算命先生告诉我,你也不可能做住持,住持也要有印。你做当家师,那不是住持,那个没有印,好像一个学校一样,校长他才有印,教务主任、总务主任他没有印,叫官印。所以就是你命里头没有做主管的命。我命里头财库空空,就像我出家这个名号一样,「净空」,财库空空,没有财。没有财,贫;没有官印,没有地位。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
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过去生中修的,前生宿世,过去生生世世没有修财布施,而且我命里头还是短命,算命的算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这就是我们学佛之后明了了,过去生中这三种布施福田,财富没修,寿命没修,只有一点法布施。法布施是聪明智慧,只修了一点这么个东西,好在这一点东西还有根。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自己想一想,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我从小喜欢读书,喜欢书本。这就想到人一生当中,正如同外国预言家所说:一生的遭遇决定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原因、偶然发生的,没有,统统与前世有连带关系。过去生中喜欢读书,这习气还留到这一生,喜欢书本,喜欢读书。这命里没有财有道理,为什么?我从小就不爱财,没有赚钱积财的念头,一生都没有这个念头,只要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够了,这都是过去的习气。
寿命短,这我知道,年轻的时候杀业很重,这大概都是与过去习气有关系,喜欢打猎,这不是一桩好事情。所以学佛之后,痛改前非!我一学佛六个月,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长斋。长斋是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所以我虽然收入很微薄,我尽量节省,省一点钱去放生,布施医药。布施的钱不在乎多少,在乎心地真诚,我有这一分诚意,有这个心。这个经文里头长者讲到,所以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这是由心有轻重、有智无智,这是关键,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明白这个道理,很快就明白了。所以我学佛六个月就发心长斋,吃长素,知道自己做错了,从此以后不敢杀生。
所以我这一生有财富,我还是不要官印,有长寿,都是这一生修来的。我有没有求?没求,我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财富,自自然然来的。一生信守尊崇普贤菩萨教导,「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我这一生当中只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今天就是现前,一定要把它抓住。要知道把自己的德行、境界向上提升,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放松。功夫,解行两门,我每天读经,读书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读书,解门;书本放下,行门。
书本放下,那叫怎么修行?行也不外乎三大类,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身口意这三大类。意业是起心动念,念头一起,自己立刻就明了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恶念,赶快把它转过来,古大德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修净宗,尤其是修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转境界。如果这个念头不善,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不善的念头打掉,这真用功,这是真功夫。如果是善念,那就是《十善业道经》上佛教导我们,善念要念念增长。所谓善念一定是利益众生,一定是续佛慧命,决定是相应的。有利於正法常住世间,这个念头好,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更不可能有伤害其他众生的念头。不但是人不能伤害,蚊虫、蚂蚁都不伤害,都没有伤害它的这个念头。
第二言语善不善。言语里头最重要的,《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决定不能说别人过失,这个人是我的冤亲债主,常常来伤害我、毁谤我、侮辱我的,他可以做,我可不能做,我可不能批评他。他毁谤我,我要是批评他,不接受毁谤,行不行?很多人一定说应该这样子。但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这样的,他毁谤我,我接受,消业障。怎么知道自己有业障?这一生命不好,就是业障;命好还是有业障,为什么?你没有出六道轮回,应当要接受,很难得。尤其是谣言,不是事实,他来毁谤我、来陷害我,是捏造的,不是事实,这个消业障消得更大,过去无始劫以来的业障都能够得消除。
所以我们对於这一般常讲的,这是恶人,故意来找麻烦的、来伤害我的,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对待他,要用怜悯的心对待他,要用报恩的心对待他。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要常常记在心里。歌利王割截身体,一点道理也没有,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老师)受这样的委屈,没有一丝毫瞋恚心,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他怎么圆满的?歌利王帮助他圆满的。所以我们遇到一切毁谤,一切侮辱、陷害,马上就要想到,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佛是用什么心态来承受?我们要学习。如果我们说是受不了,那你就不是学佛。
学佛,世尊所做的榜样,我们要跟他学习,不可以有丝毫怨恨心。你要说为什么?读了大乘经就明白,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自己对自己,你还能有怨恨吗?还能报复吗?我在讲席里头,我记得我举了几次的例子。我们不小心,我有这个经验,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不小心什么?牙齿咬了舌头,把舌头咬破了。我们的舌头是不是提出抗议,反抗,把牙齿拔掉,有没有?没有,舌头老老实实承受,一点怨恨也没有,一点报复也没有,一体。我们遭遇这些人对我们的毁谤、侮辱、陷害,这是人生在世很难避免的。我们晓得,我们明白了、觉悟了,知道我们是一体,就像唇齿相依一样。那么对方呢?对方他还在迷惑,他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不懂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才会做出这个事情出来。如果他真的明白了,他会跟我一样,决定不会伤害人,不但不伤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有善心善愿,我们肯定全心全力帮助他达到圆满。所以善心善愿,这个善归纳起来两桩事情,两大类:一类是利益众生,一类是正法久住,肯定是帮助正法久住的,这是善念善行,明白人他就会做,他就会修。这里面就是你的心还是有轻重,智慧还是有大小,心愈重果报愈殊胜,心愈大福报愈大,量大福大!
下面还有「谦下高心」,谦是谦卑,高是贡高我慢,古圣人给我们说「满招损,谦受益」。好像这个杯子一样,这个杯子是空的,空的是谦下,谦虚卑下,它得利益。为什么?人家要供养你一杯水,你可以承受;如果你自己已经满了,贡高我慢,满了,那人家给你的时候,倒出来已经漫出来,你得不到。
人一定要懂得谦虚,要懂得卑下,自卑而尊人,这才得到别人尊敬。如果自以为是,纵然有过失也死不承认,这种人有没有?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所谓是面子下不来。好像我要给人家低头,那我就没有面子,我就比人矮一等了,这观念错误。你能够谦下,格外得到别人尊重;你能够承认过失,别人就原谅你,你的过失就没有了。顾了面子不肯认错,你的错永远存在,这叫大错,这是真的错了。古德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过,自己也晓得不肯改、不肯承认,还要用种种方法来掩饰,这个过失愈来愈大。果报呢?果报在三途地狱。这就是布施福田果报不同。
果报里面细说,别说两个小时讲不完,两万个小时都讲不完,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布施,因相同,缘也相同,果报不同,那原因在哪里?就是因跟缘里面有轻重、有高下,这个下是谦卑,高是我慢,智有大小,所以果报不一样。有人布施生天享天福,有人布施享人间的福报,有人布施享畜生道的福报。畜生有什么福报?畜生有福报的,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你看看富贵人家养的宠物,它有没有福报?真有福报!一家人连他的亲戚朋友照顾它无微不至,它是畜生。饿鬼道里面享福的,鬼道里头享什么福?做鬼王,小的山神、土地,接受多少众生的香火恭敬供养,鬼道里头。只有地狱道里头没福,修罗、罗刹里面都有有福报的。这就是说明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我们一定要晓得。
所以我们要得正的福报,不要得负的福报,负的是三途,包括罗刹、修罗,这都是负面的。他有福,有福是什么?他没有智慧,他的烦恼习气很重,那有福报的时候,造罪业就更容易。造罪业的时候,这得意於一时,福报享尽了,罪报就现前,这就是三途地狱的罪报。没有大福报,你想造这个罪业,譬如你杀一个人你要偿命;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几万人,他不要偿命。古时候这些帝王,发动一个战争杀多少人?多少人受害?谁去判他的刑?谁能对他起诉?没有!这是什么?大福报。虽然世间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的福享完之后,因果的报应他没有办法逃避。现在口头很硬,不相信因果,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这个我们懂得。
所以讲众生修福,我们要想得财富,财布施,要想得聪明智慧修法布施,要想得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决定不能伤害一切众生,不管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不能伤害。你看佛在《戒经》里面教出家的弟子,「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草长在地上很茂盛,你不可以从它上面走过,这是什么?没有慈悲心。在某一种情况之下可以通过,那是什么?没路,没有路,那从这里走是许可的。如果有路,你就不能够在草地上走。你看看对於草木都爱护、都尊重,都不敢侮辱,何况对有情众生,何况对一切人类,这个人福报大。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所以我们看到世间有大富大贵的人,不必羡慕,清清楚楚他过去修的什么因。我今天贫穷下贱,我也甘心情愿,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没修。现在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现在开始修,来生就得果报;如果你要是用功用得很勤,用得很猛,不等来生,这一生就得到。了凡先生给我们做了示范,实在讲,像了凡先生那种人,在我们中国过去社会很多很多,只是没有把这些事情写出来;俞净意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太多了,就是没有把他写出来。在我们现前这个例子,有很多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都得到殊胜果报,我自己也是这么学来的。所以我跟同学们讲,我学佛第一部念的书,《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我读了非常感动,好像在两三个月当中,我把它念了三十遍,很感动!念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思想、见解、言行犯种种过失。从此之后改,天天都在改,改过自新,果报转过来。
末后这一句,「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这是总结,一定要晓得一心,但是这一心起的作用不一样。不但每个人不一样,就是自己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所也不一样。甚至於说前念跟后念都不一样,前念迷,后念觉悟了,那怎么会一样?这我们不能够不知道。这一段我们就说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当位菩萨称为目首,「名为目首,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这是讲的方位。「像此信心进修,智日渐高,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他的眼睛放光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很清楚。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用六个字就把它全都说明,性相,或者我们加一个字,法性、法相,理事、因果。性相、理事、因果把遍法界虚空界统统讲尽了,菩萨对这个通达、明白了,称为目首。所以像此信心进修,他是在信位。智日渐高,智慧一天一天增长,烦恼轻智慧长。善知福田因果等报,他懂得。懂得这个多快乐!懂得这是真正幸福,为什么?自求多福,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之中自求多福,时时刻刻自求多福,无论在什么环境,善缘顺境、恶缘逆境都不碍修福。无时无处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统统提升自己的福慧,你说这多快乐!所以他的名字称目首。「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法则,如前名号品已释,准彼知之」。末后一段「三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这个我们在前面四段都看到,都是以自己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福田甚深能够帮助你契入究竟智佛,这是我们修福田真正的果报,真正的目标;不是贪图五欲六尘享受,是要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就对了,一丝毫过失都没有了。这是进修之果。李长者的开示,虽然不是很长,非常精辟。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段正教甚深。我们把经文念一段,前面是长行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於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文殊菩萨这一段问,问得很妙,首先我们把这段文段落介绍一下,第一句是说明能问的人,『文殊师利菩萨』,问的对象是『勤首菩萨』。勤首菩萨代表第六信位,第六信位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教甚深」。下面是菩萨提出的问题,正问,先「举法案定」,『佛教是一』,这是举出来,举法案定。第二段把他的问题提出来,『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这是他的问题所在。接著提出他的问难,最后一段是「结成相违」,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导,也就是给我们的解释。
「初标问人,以破懈怠,故问勤首」。正教,怎样才能够契入正教?一定要勇猛精进。换句话说,中国人讲的勤学。好学、勤学,你才能够得到正教;如果懈怠、懒惰,那就不行了。所以勤首菩萨在此地代表的是破懈怠。在正问里面有四段,第一段就是一句,「佛教是一者,举法案定,一有二义」,这个「一」里头有两个意思,「一谓断烦恼集,证出离灭,此义不殊,彼此共许」。这一句话多少要讲一讲,这就是讲到四谛法里头的「苦集灭道」。佛教众生所谓有善巧方便,佛门里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现前,众生才真正感到恐惧。果报没有现前,你跟他讲善恶这些果报,他不相信,必须果报现前他才能警觉到。所以佛说法,总是先讲果后讲因。
你看世间的果,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你造作一切不善业因来的,这叫集,集就是集结烦恼。佛法教我们断集证灭,证出离灭,灭是什么?灭是灭苦,苦集灭道。苦集,世间法的果因,灭道是出世法的果因,你看佛都是先说果后说因。你要灭苦,灭苦,你就得修道,修道才能灭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集来的,苦是果,集是因。所以佛法是一,这里头第一个意思就是断烦恼集,断烦恼集是修道。证出离灭,这是证果,灭苦。灭,灭苦果是先灭苦因,因没有了,果报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这是你在迷的时候;「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不造业了。
用《华严经》的说法容易懂,业因是什么?佛讲得非常好,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听了好懂。一般在大乘经上佛的说法,他用另外一个名词,另外一个术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我们听起来不太好懂。其实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见是见解,我们讲看法,思是思想,你的看法错了,你的想法错了。这个错误,思想的错误,见解的错误,必定会给你带来言语的错误、行为的错误,你就一错到底。果报呢?果报就是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
六道里面的苦很多人不知道,佛给我们说出来之后,我们想想,真的,不错。佛常讲的三苦、八苦。三苦是从纲领上说的,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苦苦分开来说,佛说了八大类。生苦,以人来做例子,这人到世间来投胎,在母亲肚子里头十个月。这十个月的日子,佛在经上形容叫「胎狱之苦」,等於在地狱一样。母亲喝一碗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母亲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佛要不说出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所以中国古圣懂得胎教,怀孕的时候饮食起居、思想行为都端正,为什么?这胎儿才好,那才真正叫爱。现在人哪里懂得,为什么不懂?不读古人书,不听古人教诲,所以不懂。不懂,这坐胎就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会引起怨恨,所以这儿女不孝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有因有缘,那不孝是果。你要是细细想想这个事情很可怕。
胎儿出生,你看看一生下来,你听到第一个声音是什么?苦!苦!胎儿一出生,细心听听看,他就在叫苦,那就苦一辈子。长大之后,有求不得苦,有爱别离苦,有怨憎会苦。你在这一生当中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冤亲债主,过去世的冤亲债主,过去结的缘,这一生当中结的缘,统统都有。真正明白,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不跟人结冤仇,遇到别人跟我过不去,不存怀恨的心,那就化解了。如果不肯接受,人家打我一拳,我一定要回他一拳,这是外国人的讲法,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这容易结冤仇。能忍就忍,吃亏是福,外国人不知道,永远不肯吃亏,永远不肯让人,你的前途麻烦就多!个人如是,国家亦如是。
强狠不如忍让,以力服人不如以仁义,仁义能感动人心。你要是用力,你今天比别人强,你欺负人,人家不能不服;可是风水轮流转,强盛会变成懦弱。譬如一个人三十、四十、五十很强,到七十、八十、九十,你就弱了。你要是得罪人,你在强的时候,他不敢报复你;你到个七十、八十,他就来找你麻烦了。这时候什么?这时你敌不过他,他的拳头比你大,他的气比你旺。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怨不能结,只能化解,不能结怨,永远不跟人结怨。
无量劫的冤亲债主统统要把它化解,断烦恼集,你才能证出离果。这个出离是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那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一切世间讲的十法界。没有别的,善心、善念、善行,纯净纯善,你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从哪里下手?从不批评别人,不说别人的过失,从这里下手。《无量寿经》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从这里下手。言语里头得罪人太多太多,太容易,有意无意自己得罪人,跟人结了冤仇还不知道,习气,非常非常的可怕。所以断烦恼集,这个烦恼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尘沙烦恼断了,你就超越十法界;无明烦恼断了,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是证出离灭。离开六道,六道灭了;离开十法界,十法界灭了;证到究竟果位,四十一品无明灭了,这个道理是真理。殊是差别,没有差别,佛这种教诲,我们彼此都能承认、都能接受,共许。这是「佛教是一」第一个意思。
第二「谓多人同见,所见不异」,第二个意思是什么?这不仅说的是理,有许许多多的人,这些是什么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证果的人,阿罗汉,阿罗汉修的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真的他超越六道轮回,所见不异。每个修这种法门的人,确实他真的见到、得到了;尘沙烦恼断掉,就是分别放下了,真的出了十法界;无明烦恼断掉,真的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多人同见。诸佛很多,菩萨很多,罗汉很多,他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确确实实他所得的果报,如佛所说。所以这讲佛法是一。
菩萨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实在讲,这问题是我们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他所见真的是一。他提的问题,「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这是什么?这是说我们学佛的这帮人,我们学佛为什么不能把这一切烦恼系缚统统都断掉而得出离?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二众生下」,以下这段这一句经文,「正设疑难」。这是菩萨代我们提出来的,「难亦有二,一对初义」,就是前面第一个意思,断烦恼集,证出离灭,此义不殊,彼此共许。对这个意思来说的。
「见教之后,何以久而不脱,故云,云何不即断惑出离」。我们接触佛法,亲近善知识,读到了大乘。佛在经教里说得很好,真的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偏偏不肯放下。我们不要讲得那么深,佛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净宗学会成立,我们依照经论提倡五个科目,大家容易记,容易学。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这不但是我们学净土的,在佛法里面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依据这个原则。因为佛说这三个原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遵守这个方法修成功的。我们要想成功不能离开这个方法;你离开这个方法,另外去想一套方法,那你就会走错路。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多重要。这是我们无论修学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共同依靠的。
这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这一句做不到,其他都不要谈,为什么?其他都比这个高。好像盖大楼一样,这是地基,你没有这个基础,你一层都盖不好,都会倒塌下来,你没基础!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我们做到了没有?没有做到。佛教导我们教得很多,我们也常常读诵,为什么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这么久你都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都不能够离苦得乐。这个脱是脱离苦,你不能离苦得乐,什么原因?没做!我们自己以为很孝顺父母,自己以为很尊敬老师,都是自以为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
我学了五十四年,最近这几年,我提倡的我们学佛要从根本修,从基础修学,为什么早年不提倡?早年提倡没有人接受。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德行、声望不够,你讲出这些话,人家批评,「你算老几?你算什么?」这就是佛法说的缘不成熟。你要教化众生,首先你自己要修养你的德行,为什么?得到社会大众尊敬,大家觉得你的话有道理,肯接受了,你说了才管用;否则的话,你说不管用。又没有真正好的护法来给你撑腰,那你不叫自讨没趣吗?果然有真正的大德在后面支持你,给你做后盾,给你印证,别人也会点头、也能接受,不容易。这一个是自己,那就是前面一章讲的福田,自己的福田,另外一个是众生的福报,都有问题,所以他就难了。
现在我们提出这个,虽然还是有很多争议,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能够信受奉行。争议那一边我们把它放下,不要去理会;信受奉行的这些人,全心全力辅导他、协助他、成就他。到这些人真正得到善的果报,那个争议的人就不会争议,为什么?看到这个好处。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才行!
十善业道为什么不能落实?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什么不能落实?这使我们想到,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讲的。学习要有次第,要有顺序,好像读书一样,你一定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是个好学生,不躐等。现在我们犯了什么过失?我们幼儿园没念,小学也没念,中学也没念,一下就念大学,非佛弟子。我们虽然形式上皈了依,不算数,佛菩萨不承认。这个话早年我就讲过,你的皈依、受戒,佛菩萨都不承认,为什么?做不到。
皈依的意思,皈依佛是觉而不迷,那你现在还是迷而不觉;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我现在还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我现在还是染而不净,没有皈依,假的。三宝是觉正净,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皈依。我们前面第一条做不到,三皈是第二条,你没有三皈哪里还会有众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当然做不到。所以我们提倡小乘。小乘在中国,中国自唐朝中叶以后就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我们今天还是用儒、道,我们用儒家修行的方法。
修行要找根,不找根很难成就,看不到效果。儒家的根是什么?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弟子规》这几年我们大力提倡,很多人听过之后痛哭流涕,包括很多出家同学,听了以后,惭愧心生起来,跪在老师面前发露忏悔,我们实在不配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这从哪里做起?所以我要求同学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要解行相应,你要天天听讲。蔡礼旭讲得不错,讲得很详细,四十个小时在我们学会讲过两次。要不断的听,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听?全部做到,统统落实,你就可以不必听。还没有全部做到,那你要学。
学,头一个要解,《弟子规》分量不多,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你要字字句句清楚、明了,怎样落实在生活当中,怎样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小教,小乘教。这个完全做到了,你再学十善业道。所以《弟子规》的修学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作为修十善业道的基础,有弟子规你才能学十善业;你没有弟子规,十善业你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说这重不重要?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我们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这四十个小时的《弟子规》不能不学,你不学你这一生没成就,念佛也没法子往生。你要把《弟子规》做到了,你念佛决定往生,生的品位并不很高,凡圣同居土,那也就了不起,也就是真正成就了。不真干怎么行!改毛病、改习气。人到中年以后,习气是不好改,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是你不改,你就不能够离苦,不能够离六道轮回。你真正肯改,再念佛求生净土,你才能出离,断惑出离,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
我在此地诚诚恳恳的劝导大家,这个课程在当前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大家用多少时间?一年的时间,每天都要听,你每天能够听四个小时。现在很方便,可以用随身听,你用耳机。利用什么时候?上下班你要走路、你要坐车,你利用这个时候来听,四个小时才够。在外国上下班自己都要开车,一般开车总得开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常常碰到堵车,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专门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不要把时间空过。每天听四个小时,十天听一遍,你这一年至少可以听三十遍。希望你在一年当中都能把它做到,到第二年再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也用一年的时间。两年根基打好了,盖房子一样,地基完成了,不论修哪个法门都会有成就。
所以正教甚深,勤首菩萨,你要不要当勤首菩萨?你要不勤奋,你要不好学,正教就没分。有福田也没用处,你在六道里面享受痴福,知道六道里头有许许多多有大福报的人,崇高的地位,无量的财富,但是他所造的依旧有恶业,福报享完之后,他的业力现前。你细细去观察,他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他往下坠落。这不是向上提升,提升好难好难,往下坠落很容易。
再看下面第二段,「二对后义,多人同见,何以有脱不脱,故言,云何不悉断惑而出」。多人同见,修行人有的人成就,有的人不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善导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讲了一句话,这是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上讲的,他说「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用这句话来引申,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学一起共同修学,有成有不成,也是遇缘不同。缘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第一个缘,这些缘统统讲的是增上缘,善友,亲近善知识。《弟子规》里头有,「泛爱众,而亲仁」,而亲仁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有仁德的人。我们今天讲好老师,好的同参道友,好的学习环境,这都很重要。
这三种都得到了,好老师亲近到了,同参道友也亲近到了,好的环境,还是不成就。那是什么原因?增上缘是一样的,亲因缘不相同,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这三个不一样。亲因缘是什么?善根不一样。所缘缘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立的志不一样,有几个人能够像玄奘大师?玄奘大师立的是什么志?他也是很年轻进了佛门,那时候佛门要考试,考试官问他为什么要学佛?他答得很好,「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考试官马上就把他录取。绍是继承,远我要继承释迦牟尼佛,对於现前(这近代)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这个志还得了!每个人志不相同,我这一生走的路是玄奘大师这一条路。
我们认识了佛教,这个认知非常重要,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学习。如果很多人学习,也许我对这就疏忽了,有人在做了,很好,我去做别的。没有人做,我知道如果我不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认知,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对不起佛祖,对不起老师。所以我发心做这件工作,一生从事於弘法利生,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教学,一生做的就是教学,我们一生也从事於教学工作,这就是远绍如来。
这个社会许许多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这么好的东西,误会是什么?误会就是障碍,大家不愿意接近,不愿意学习,你说多可惜。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能得一切世间乐,这种误会障碍了许许多多人去学习它,你说多可惜。我们明白之后,怎么能不认真努力的去做。你有这样的一个志向,这就是这一生你有个目标、有个方向,你就会有成就。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那你有什么成就?
所以勤,勤首菩萨代表的,勤是什么?精进,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佛家讲,一般善根讲三个,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世间的三善根;出世间菩萨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今天讲到「正教甚深」,你看上首的菩萨叫勤首,这个名号的用意多深,你要不好学,你要不勤学,你怎么会有成就?成就没有别的,就是好学、勤学。一天不空过,一时不空过,这个时我们今天讲一小时,决定不能让它空过。我不是提升我的解门,就是提升我的行门,不断向上提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才得法喜,叫法喜充满。
成就自己就成就了众生,为什么?自己就是个很好的榜样,我也不必做样子给人看,人家看到他自自然然,一切都是法尔如是,没有一丝毫造作在里头,自他不二,感应道交。所以学的人很多,有人成就,有人不成就,这就是讲的亲因缘善根福德不一样。关键最大的所缘缘,每个人的志向不一样,就是你这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你的方向、目标不相同。方向、目标正确,哪有不成就的。
第三个是无间缘,这很重要,这都是在善根福德,在好学,在精进,你的学习不可以间断。一间断怎么样?马上就退转。学问之道,古人说得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天天要有进步,时时要有进步。时时,我是讲每个小时,因为你不进就退,所以用勤首菩萨来表法,就这个道理,不可以间断。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我刚才讲了不是提升自己的解门,就要提升自己的行门。解门有障碍,譬如我们有旅行,出外去旅游、去访问,那么我们在解门上就会断,今天没有时间去读经,行门不能断,解行要相应。尽可能叫解行相应都不中断,那我们肯定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