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五卷) 2005/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385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这一段最后是李长者《合论》,我们看这一段《论》文。
「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这是讲《华严经》的白文。「是文殊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是一法,云何已下,有十问」。这个我们都已经读过了,有十问。「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颂」。我们这个本子跟李长者读的本子不相同,他那个本子是一行就是一首偈,这个偈颂是五言偈颂,一句五个字,四句是一首。古时候这个书,唐朝那个时候还没有刻版,我们都知道木刻印刷是宋朝时候才有的。李长者是唐朝时候人,那个时候书是用手写的。但是中国人不能说不懂科学,你看看古人写的书,每一页有六行的、有八行的、有十行的,但是每一行一定是二十个字。二十个字当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二十个字是一行,十行颂就是十首,这我们前面也读过了。这十行颂「是德首菩萨答」。
「於此说颂中,义分为三」。这跟前面体例完全相同,第一个是「科颂之意」,第二个「释菩萨名」,第三个是「配随位因果」。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著重因果。世出世法都不离因果,造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一定的。所以这桩事情不但东方人很清楚,知道得很透彻。在美国,我们看到美国二十世纪有一个预言家凯西,这个人是世界闻名。我们看了他的报告,这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他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他那种神通不是修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灵媒附身,附在他身上,跟他有缘。这个灵媒虽然不是很高级的灵媒,但是很善良,附在他身上,他可以帮人治病。
他这治病一生看了好像是一万四千多个病例,这些资料非常完整的保存在图书馆,他私人建的图书馆。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到他的图书馆研究他的资料。他说过世间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决定没有偶发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生的都有前因,过去生中的因,这生当中遇到缘果报现前,他肯定人有轮回。所以我们在澳洲,澳洲学院里头有英语这门课程,我们英语的教材就选择凯西的报告,一方面学了语文,一方面也学外国人所讲的因缘果报。所以这是真的。
我们学佛,过去我年轻的时候,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明因果,你能明因果,你就能改造命运。《了凡四训》里面自始至终就是说明因果的理论与果报,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他明白了,於是一生认真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后半生的命运完全转变了。这个本子早年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极力提倡,我是深受感动。所以我是接著祖师之后全心全力来流通,我还讲过好几遍。现在我们是希望把这本书编成电视剧,用戏剧的方法来宣扬,正在编剧本,剧本差不多快完成了。我们这套电视剧这一部一共是二十集,剧本应该是有一大半出了,好像有十几集了,剧本完成之后就开始拍摄。所以因果的教训不能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自己幸福美满的前途。
人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可以改造,这是学佛最小的利益。你的命运都没有转变,你的佛就白学了;最低限度,你的命运改变过来了,你的佛没有白学。学佛功德究竟圆满是往生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祖师大德告诉我们,都是圆满的成就!修其他法门,我们这一生当中确实没有把握。取净土往生,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既然是真的,为什么李老师又说:一万个修净土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古来祖师大德说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里头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万修万人去是讲如理如法,没有一个不成就。念佛人所以不能往生,是不如理或是不如法,或者两个兼有,既不如理又不如法,那就没法子。理与法都在经典当中,所以我们对於经典要依教奉行。
我常常说经典不是读的,你要懂得里面的意思,你要把经典的教训、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从日常生活做人到修行证果都有方法,每部经上都有!我们只要依一部经就行,依照这个理论跟方法认真修学,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成就。这个成就是究竟圆满,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脱离十法界,无比的殊胜,我们不能不知道。《华严经》也是处处指归西方净土,你看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方广佛华严的大圆满也是归极乐世界。
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菩提心有没有发?没有,想发发不出来,什么原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讲修行最高的一个阶段,它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十善业道。我们没有具备十善业道,所以菩提心发不出来,念佛不相应。为什么?心行不善。《无量寿经》正宗分的前面,佛说得很好,从哪里学起?从善护三业做起,这一句经文比什么都重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是什么?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还有基础,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弟子规》。
今天凌孜会长来看我,她从北京刚刚回来。在那边与孔子学会,这会里面一些领导人讨论到怎样把儒学复兴起来,这些人都很热心!怎样把伦理道德落实在学校课程当中,给我说了这些问题。我听了很欢喜,也很感慨!学校教育,在今天全世界,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不办学校?学校太多了!扎根的教育不在学校。所以我今天跟她说,我们在讲席当中也不知道讲了多少次,在全世界谈到教育,应当是中国第一。中国人重视教育的历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尧舜。我们相信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已经就很重视了,所以我们概略的估计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重视教育!
扎根的教育在什么时候?在婴孩,婴儿!才生下来一、二个月,他眼睛睁开,他会看了,他会听了。他不懂事,他也不会走路,他也不会说话,可是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学习。看这些大人,看他那些动作,他在干什么?看他们、听他们在说什么?他就在学。所以这个「学」的意思,上行下效!看大人怎么表演,他就在那里模仿、就在那里学习。你说这个根多深,这叫扎根教育。所以从婴孩到五、六岁,这是扎根教育。
诸位要知道,《弟子规》不是学校教育,学校不上这个东西,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么重视要来学习?我们是补习。我们小时候没上这一课,所以我们的根烂掉了,我们没有根,现在我们补修这一门课程,希望把我们的根救起来。我们今天这个课程是补习课程,不能不救;你不救的话,修什么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没有这个根就没有十善业,十善业是小学,在佛法里面是学校教育。所以佛法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为什么?中国教育有根,这个根就是道德教育。这《弟子规》是道德教育,伦理道德。「净业三福」里面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落实在《弟子规》里头,下面才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前面那个根是孝亲、尊师、慈心,慈心就是自爱爱人,这才能接受学校教育。古时候七岁上学,佛门里面七岁可以出家做沙弥,人家上学了,所以他统统有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我们今天的根没有了,麻烦在此地。
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还有一点点这个教育;大概是小我五岁的人就没有,他们这一生当中就一丝毫印象都没有,这生在战乱的时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认识,必须要明了。真正有这个认知,我们就会很认真来补习,一定要自己做到,你才能教人,才能影响人;自己做不到不行。所以我们恳切的要求我们道场,从道场的主持人到所有的义工同修,大家互相勉励,个个都要把《弟子规》做到。
蔡礼旭在此地第二次所讲的四十个小时,我给同学们报告过,这个光碟送到澳洲,我带领大众听了十遍,一遍四十个小时,十遍四百个小时,我以身作则,带著大家一起来学习。你要不扎这个根,我们念佛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你说多冤枉,那太可惜了!我都这么大年岁了,这个世间还有什么留恋的?没有了,毫无留恋,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我只有这么一桩事情。
社会动乱不安,人们疏忽了圣贤的教诲,我也遇到这些缘分,不能不说、不能不到处奔走,目的是希望唤醒大家重视古圣先贤伦理道德的教诲。唯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化解矛盾,才能够化解对立冲突,安定和平才能落实。这是这些年到处奔波。这个月底我还要到巴黎去参加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特别为我开的。我自己心里想,希望这个会议是我最后一次会议,以后我不再参与了。我这个晚年还有一点时间,应当在摄影棚里面好好的讲经,这是我的专业。世界和平的工作,年轻人起来了,我希望他们接我的这个棒子认真努力去做,有问题来问问就可以了,我不要再到处跑了,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李长者他老人家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的,「初一行叹所问之义甚深,唯智所知」。这句话意思就深了,确确实实不但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所问的,世法里面,我们讲到最平常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里面的原理原则,五伦八德。中国教育五千年不离这个纲领,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叫五伦,五论是道!就是讲,什么叫道德?五伦是道。道是什么意思?道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自自然然的法则,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这叫道。父子有亲,亲、义、别、序、信,我们说两个字,亲、信,一个头一个尾,这你就懂得了。亲、信是德,父子是道,有亲,亲是德;君臣是道,义是德;夫妇是道,别是德;兄弟是道,序是德,长幼有序;朋友是道,信是德。我这样解释大家就容易懂什么叫道,什么叫德。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人在世间行道履德,这个人就叫圣人、就叫贤人。百分之百的做到,丝毫都没有违背,这圣人;努力去做,还做得不圆满,贤人;能够做到三成、四成、五成,君子。圣人、贤人、君子,这是在中国过去像现在人讲学位,你得到什么学位。正如佛法里面,佛陀、菩萨、罗汉,这是学位的名称,佛法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称佛,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罗汉。这里头没有迷信。
所以世间圣人所讲的叫伦理道德,唯智所知,我们这个世间人懂不懂?不懂。不懂就会把意思讲偏、讲错了。「道」讲错了,「德」也解释错了。自己错了,那不能怪人,自己造罪业!如果我们自己误导别人,这个罪过就深了。大乘戒里面,佛说杀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大,为什么?身命,这个身死了,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又来了,谚语所谓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慧命要是被你障碍、被你断掉之后,你到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遇到善知识,才能从头再学起?这个机会太难得。
佛家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们想想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得人身的有多少?现在世界人口将到七十亿了。这七十亿人当中闻佛法的有多少?我们就算,充其量估计一下十分之一,七十亿里面十分之一就七亿人,有没有这么多?不见得,在我看可能没这么多。闻了佛法能够解佛的意思的,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学佛的人当中有几个人能够解如来真实义?唯智所知,那真是凤毛麟角了,千万人里头难得有一个。不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我讲的是千万分之一,一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不是假的。如果一千万人当中有一个,中国有十三亿人,那有多少个觉悟的?一亿人当中有十个,至少有一百三十个,那还得了!
今天把古圣先贤东西讲错了、误解了,比比皆是。你要说他为什么?我们想这个事情是当然之理,为什么?他没做到,没落实!孝亲尊师没做到,这个伦理道德他怎么会不讲错?古人讲得没错,他解释错误,曲解经义,误会经义!所以现在读书真难。
我在讲席当中跟诸位讲过很多遍,早年讲经的时候我常常讲,我看书我的习惯,第一个我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书我绝对不看,所以人家问我:你为什么不看?心量太小。心量小,他能写出什么样好东西?写不出好东西。烦恼习气太重,名闻利养太重,我不看这个东西,所以我看古书!古书当然要看注解,看古人的注解。我们学《华严经》,我们参考两种注解,清凉大师、李通玄长者,这两位都是唐朝人。清凉大师参加过《四十华严》的翻译,《八十华严》的翻译他的老师参加过,他的老师是贤首大师,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清凉是第四代,看古人的!今人的注解能不能看?那要很小心谨慎,为什么?注错了!
所以读书,古人读书的方法,你看看从小七岁上学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读这些东西。只读、只背,读白文不讲解,老师天天督促你背诵,背得很熟,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个方法好,高明极了!那就是什么?一切是以经为标准。任何人的注解,古人注解也好,今人注解也好,与经义不相应,我们就不能接受;与经义相应的,能够发明经义的,这是好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开悟。所以你要有能力辨别他说的是对还是说错了。对在哪里?为什么说它对?你明了;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误?你也明了,唯智所知。所以世出世法义理都是甚深,世法尚且如是,又何况佛法!又何况《华严》是如来根本大法,圆满的大法。
「次下九行颂」,就是第二首到第十首;「一行一颂」,这我们前面都读过了。「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只是一法界性」。这几句话很重要,正是《华严》里头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众多是相,相从哪里来的?相从心想生的。这个话都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是真心;真心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妄心,就不叫做真心,就换个名词,叫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识能变境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那我们现前呢?我们现前在十法界里头变成人法界。虽然是人法界,人法界里头也千差万别。
上古时候,古圣先贤行道履德,与天地鬼神、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非常明显。现在的人不行!实实在在讲,现在跟古时候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古时候的感应,善的感应,人心真诚、人心清净、人心慈悲,好的感应,真善美慧的感应。现在人,人心不善,行为不善,跟伦理道德完全相违背,有没有感应?有,感应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社会混乱、天灾人祸。如果我们不能从心行上改善,继续要这样堕落下去,结果就是西方许多宗教家所讲的「世界末日」。这是真正可怖的一桩事情!这个怖是恐怖。那我们正好碰到这个环境,如果不能够加倍认真努力来修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叫修行。不能够随顺这个社会的染污,决定不可以。我们在这里头修清净心、修慈悲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我们才有超越的缘分。
人有生一定有死,生死也是道,自然的现象!这不是人为的,人没法子控制它,我们要随顺自然。这个身灭掉之后,灵性不灭。说灵性有很多人很难体会,那我们再说方便一点,习性不灭,你的习性会带著走的。这个习性在佛法里叫业力,如果你这生行善,你带去的是善业,善业感善道往生,你来生会生到很好的地方,来生的环境比这生一定美满;如果你心行不善,那么你来生会生到恶道,来生的环境比现在更坏、更苦!这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但是纵然是饿鬼、地狱、畜生,也是一法界性。一性无二性,性是一,相不一样,苦乐不一样!天道以上,乐;人道是苦乐参半,现在人道苦多,乐几乎没有了。那个乐是什么?麻醉!哪里是真乐。这有修养的人能得,没有修养的人,不能够行道履德,绝对没有。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三分里面的第二分。
「二释菩萨名者,名德首者,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名为德首」。我们看菩萨名号里面的含义,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努力来学习。菩萨德号之由来,我们应当要明了,这桩事在我们讲席前面也曾经多次的提到。但是经太长,而我们讲也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听众不相同,多讲几次也不妨碍,过去听过的不妨多听几遍,决定有好处。
诸佛菩萨没有名号,这个要知道。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上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给我们说明名字、言说都不是真实的,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听教、学经、学法一定要知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不可以执著在名相里头;还要「离心缘相」,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我们这个心是妄心,真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哪有这些东西?所以言说、现相无非都是表法而已。懂得表法,你就得其受用,正面的受用帮助你觉悟;不懂得表法的义趣,那个作用是相反的,反而变成所知障,那就错了。所以菩萨教我们要离。所谓「离」不是不要它,不要它又不行,要它;要它不执著它,要它不分别它,对了,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是世出世法修学正确的态度,我们才真正能够契入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在此地就是讲「一法界性」。一法界性、一法界相都是实相,你看它的功德,好处!好处是什么?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你才能断烦恼。烦恼轻,智慧就增长,这叫真功夫。如果你的烦恼习气今天跟昨天差不多,今年跟去年又差不多,你毫无进步!这对修道人来讲,这是很大的忧患,为什么没有长进?为什么停留这里?甚至於还往下堕落,堕落什么?烦恼比去年多,这个月的烦恼比上个月还多,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烦恼是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这功夫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有人能提升?有人不能提升?这里头没有别的,就是放下。
菩萨六种修行原则,菩萨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六条,六波罗蜜,第一条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你没放下!放下什么?具体而言,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总的来说。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常常讲的三大类烦恼,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你要不放下,你怎么会开智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就是被这些烦恼盖住了,我们必须把这些烦恼化解掉,彻底放下,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智慧德能的恢复,实在讲是显而易见,很明显!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能知道,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是智慧现前,不是你学过的,没有学过。为什么会知道?理是通的,性是一,一个原理、一个法性,这是一条正路,这叫菩提大道。三世诸佛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都在这条路上精进不退。
我们今天也走这条道路,首先要放下的,末那,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与生俱来,过去生中就带来的,不是这生当中学的,你才晓得烦恼习气多深。执著里头,执著是末那识,我痴、我爱这里说了两个,及一切烦恼,一切烦恼多。末那识的四大烦恼,除了我痴、我爱,还有就是我慢(傲慢)、我见。我见是什么?执著身是我。要晓得身不是我,这是一个误会,以为身是我。这真正高明的人,他不执著身是我,什么东西是我?灵性是我。还是错误,但是比执著身是我高明多了。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他执著什么?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身不是我。身不能思惟想像,能够思惟想像的那是我。这就是什么?执著识是我。分别想像是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他把这个东西当作我。
真我是什么?真我是法性。诸佛悟入一法界性,一法界性那是我,具足「常乐我净」四个意思。八识里头没有这四个意思,常乐我净找不到,我们身体里头找常乐我净更找不到。这个义理不算很深,不能不知道,在现在一般讲这是佛学常识,契入那个境界,那得受用就大!所以不要执著身是我,也不要执著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那是识。真正我是什么?真正我是灵知,离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东西放下了,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见闻觉知,那是真我。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生不灭,见闻觉知。
你看看江本胜在水实验里,水有见闻觉知。大,虚空法界;小,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最小的物质,统统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自性,就是佛经讲的佛性。见闻觉知是佛性,色声香味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一切物质里头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是识变的,与妄想分别执著不相干,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那才叫真正是我。那我们现在是怎么样?现在把真的我忘掉了,迷失了,不承认它是我,把妄想这个东西看得很珍贵,这个东西才是我,佛经里头常讲「颠倒」。《楞严经》上佛的比喻很妙,「认贼作父」,妄想执著是贼,你认为它这是自己,你不错了吗?大错特错!
德首菩萨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我们讲思想的行为,意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身的行为,身语意三业统统与法界性相应,这叫德首。首是开始,菩萨这个时候三业与法性相应,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行道履德,履是鞋子,鞋子踏下去是德,这是真正的究竟圆满的道德,讲到法性跟法相,决定没有丝毫虚妄,比儒家讲得高!儒家讲五伦是道,五常是德,从亲到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原则,行道履德!菩萨这个高,高明极了,与一法界性相应。一法界性,整个宇宙是一体。
我们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决定不能改。古圣先贤造字,发明文字,字里头都含无量义,一改变了,意思就没有了,那就变成像外国的拼音的字母一样,那里头看不出意思,中国文字里头含藏著无量的智慧。你看中国最重要的,这教学最重要的,道德里头第一德是什么?孝悌。孝悌是什么意思?「孝」就是一体。你们看看这个字的构造,上面一半是「老」,是个老字,下面是「子」;老是上一辈,子是下一辈,下一辈跟上一辈是一体,这个字就是此地讲的「不离一法界性」,这才叫孝。
「孝」是懂得上一辈,上一辈还有上一辈,过去无始;下一辈还有下一辈,子子孙孙是一体。你看这个字的含义,没有代沟!一体里面的德,亲爱,哪有不亲爱的道理?所以父子有亲。这个「亲」就是孝道,孝道建立在一体,我们今天讲在一体的概念上。讲一体的概念,这是哲学的术语,不是诸法实相。佛家讲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不是什么概念。事实真相是如此,不但父子是一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法界性是整个宇宙是一体,这才讲得究竟圆满。
我们在「孝」这一字里面看到是「竖穷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从这个符号里头你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知道竖穷三际,自然就「横遍十方」,向外扩张就十方,十方三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法界性!你的亲爱就变成慈悲,慈悲就是无条件的亲爱。你那个爱心多大?爱心遍法界,爱心遍三际。十方三世充满了爱心,爱心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爱心,这才是诸法实相。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就是孝。
「悌」是什么意思?悌是敬长。年龄比我大的,我尊重他、敬爱他,悌。八德,这两个字是开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切的德行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上。孝是了解一切众生、整个宇宙跟我是什么关系,孝是明了关系,觉悟!知道关系;悌是和睦相处。今天中国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悌道。伦常八德圆满落实,称为德首。
能行道履德,烦恼要不要去断?不需要,没有了,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法子高明。不像小乘,小乘要断烦恼,你看大乘法里要不要断?不要断,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为什么?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戒定慧是性德,这一点诸位要知道,有什么困难?《弟子规》会困难吗?一点困难也没有,它是性德。性德就是一个人做人本来就是这样子,这有什么希奇?本来就是这样。你现在忘了本,完全搞错了,现在再拉回来,你觉得有点困难,其实本来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十善本来就是这样的,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家讲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觉悟的人他本来就是这样。他要不要一样一样学?不要,自然具足!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你把它记下来,那就是戒律;思想见解,心地戒法,言语造作,律仪戒,都是自然的,没有带一丝毫勉强,叫性德,哪来的烦恼!违背了就变成烦恼,随顺的时候,这烦恼都没有了,都变成智慧,烦恼变成菩提,菩提就是大觉。
「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换句话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功德,这个功德也是自然的,称性的,与法界性相应。法界性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菩提心,就是我们平常常讲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本来就是!这叫做功德。我们今天这个性德迷失了,所以要用修德来把性德再把它显发出来,用什么修?「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佛堂这一副对联,上联是性德,下联是修德,以修德显性德,德首菩萨。
「世界」叫「青莲华」,这是第五信位的菩萨。修的是什么?《华严经》里头,你看全经清清楚楚的给我们分出六大段。这个六大段,十信,我们现在学的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大段!这六大段里面,每一段又分十个中段,像十信,初信到第十信,我们这个地方的位次是第五信位,这「第五信心」。这十段就是修的十波罗蜜,《华严》都是用「十」做代表。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二信菩萨修持戒波罗蜜,三信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四信菩萨修精进波罗蜜,五信修禅定波罗蜜,六信是般若波罗蜜;往后方便愿力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科目相同。十信位跟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完全相同,但是里面浅深程度不一样。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你看我们在学校里,你上了初中念国文,一年级有国文,二年级有国文,三年级也有国文,内容深度不一样;到高中还有国文课,到大学也有国文课,科目相同,浅深不一样。
菩萨修学,你才晓得十波罗蜜十门功课,主修的,而且在这个地方你能够看出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看它的味道。而一门深入里头又有一个特别状况在里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持不持戒?持戒是布施,忍辱也是布施,精进也是布施,禅定也是布施,般若也是布施,没有一法不是布施,妙极了!这个地方德首菩萨是第五信,修禅波罗蜜,布施也是禅波罗蜜,持戒也是禅波罗蜜,十波罗蜜里头统统都是禅波罗蜜,一多不二,主伴圆融。主,主修的科目;伴是什么?选修的科目。主修这一门,其他所有的法门都归这一门,所以一即一切。古德常常跟我们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法门通达,所有一切法门都通达,妙不可言。所以这十波罗蜜在《华严经》里头至少是重复五遍,十信讲,十住又讲,十回向还是讲,十地还是讲这个。信、住、行、向、地五十个位次,不断在重复,愈说愈深,愈说意思愈广。从这个地方才体会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禅波罗蜜,心净无染,无贪爱痴故」。贪爱痴就是贪瞋痴,这是烦恼的代表。无贪爱痴就是无一切烦恼,这前面讲的「断一切烦恼」。烦恼断,智慧就开了,智慧是本有的,烦恼是障碍,障碍去掉了,智慧怎么会不现前?障碍、烦恼就像乌云,今天香港下雨,乌云遮盖著太阳,这障碍!天晴了,乌云没有了,太阳就现出来了。智慧不要修,障碍去掉,它自然就显示出来;德能也不要修,福报、相好都不要修,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一样都不缺,现在真正要修的是怎样把障碍除掉。从哪里除起?这东西你得有程序。
我在讲席里常常劝导同学,要知道从哪里除起,我说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十六个字,要从这十六个字上下功夫。这十六个字统统没有了,你的菩提道上第一关通过了。第一关是最难突破,第一关突破之后,往后一切就很顺利了,头一关是最难破。说老实话,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这一关就是没破,所以还是搞凡夫。这一关突破就证须陀洹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十信的初信,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你还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吗?你还可以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吗?无量劫到今天被这个东西害了,害得这么惨,你还不觉悟!那要怎么办?起心动念为众生想,你才能突破,没有一点私心,决没有为自己利益想,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想。
苦难众生可怜,他为什么会受苦受难还在造恶业?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所以起惑(起惑就是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轮回的原理。为什么会有轮回?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缘故,受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时候当然造业,不断的在循环,没有办法超越。我们今天是非常非常的幸运,闻到佛法,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来学习大乘,把这桩事情总算搞清楚、搞明白了,现在欠的功夫,我们认真努力把这十六个字消除。这十六个字的消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习气太深。所以认真努力去干,念念为别人想,事事都为别人想,自己真正做出世间人所说的牺牲奉献。
布施波罗蜜,布施就是舍,诸位要晓得,舍后面一定有得。「舍得」是佛学的名词,这个术语是从佛经上来的,舍得!舍得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你舍,舍是因,得是果。你舍财,你得财富;你舍法,法布施,舍法,你得聪明智慧;你舍无畏,你得健康长寿。无畏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远离恐怖、远离忧患,这叫布施无畏。从哪里做起?从饮食做起,饮食是不食众生肉,这是无畏布施。让一切有情众生对你生欢喜心,知道什么?你不会杀它,你不会吃它,你不会害它,这叫布施无畏。一切众生对你畏惧的心没有了,这个果报得健康长寿!你愿不愿意布施无畏?遇到众生有苦难,总是尽心尽力协助他、帮助他,不能置之不问,这不可以!
所有苦难里头,那个根是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根本下手,根本下手就是教学。所以教学这桩事情,三种布施具足。教学要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精神,用体力、用精神,这是财布施。财有两种:一个是外财,一个是内财,内财就是身体,我必须要用身体来干这桩事情,所以这是属於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所表现的这个形象,做一个很好的样子给大家看,让大家看了之后生起信心,生起羡慕的心、生起效法的心,这都是属於教学,身教,言教,法布施。我们身教、言教的内容里面就有无畏布施。这一举三面都做到了,果报?果报是财富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知道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天天干,乐此不疲。释迦牟尼佛做了一辈子,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这是有舍就有得。
舍得更深一层的意思,你得到了,得到了也要舍。把你得到的还是要舍掉,可不能留!不可以留财,也不可以留法,健康长寿也不能留,你就会得无量寿。你要在这里起分别执著,健康长寿还是有限的,随你修积多少总有数量;如果你统统都放下了,得无量寿,财,无量财,智慧,无量慧,寿命无量寿!你得的是无量的,为什么?跟法界性相应,法界性是无量的,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大乘教真正是不可思议,真正是殊胜无比,为什么?这才第五信位的菩萨,就到这样深、这样圆满的境界,小乘比不上!小乘四果罗汉都比不上,辟支佛比不上,权教菩萨比不上。大乘圆教,五信位不是很高,整个学程五十二年级,他才五年级,我们讲小学,已经这样高的境界,这样殊胜的境界,怎么不令人羡慕!
那么你要这样学,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决定不能贪著,随缘度日,随缘而不攀缘,无求!有好,没有也好,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佛经上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要紧的是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你就成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段文还没讲完。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这一段最后是李长者《合论》,我们看这一段《论》文。
「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这是讲《华严经》的白文。「是文殊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是一法,云何已下,有十问」。这个我们都已经读过了,有十问。「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颂」。我们这个本子跟李长者读的本子不相同,他那个本子是一行就是一首偈,这个偈颂是五言偈颂,一句五个字,四句是一首。古时候这个书,唐朝那个时候还没有刻版,我们都知道木刻印刷是宋朝时候才有的。李长者是唐朝时候人,那个时候书是用手写的。但是中国人不能说不懂科学,你看看古人写的书,每一页有六行的、有八行的、有十行的,但是每一行一定是二十个字。二十个字当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二十个字是一行,十行颂就是十首,这我们前面也读过了。这十行颂「是德首菩萨答」。
「於此说颂中,义分为三」。这跟前面体例完全相同,第一个是「科颂之意」,第二个「释菩萨名」,第三个是「配随位因果」。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著重因果。世出世法都不离因果,造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一定的。所以这桩事情不但东方人很清楚,知道得很透彻。在美国,我们看到美国二十世纪有一个预言家凯西,这个人是世界闻名。我们看了他的报告,这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他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他那种神通不是修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灵媒附身,附在他身上,跟他有缘。这个灵媒虽然不是很高级的灵媒,但是很善良,附在他身上,他可以帮人治病。
他这治病一生看了好像是一万四千多个病例,这些资料非常完整的保存在图书馆,他私人建的图书馆。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到他的图书馆研究他的资料。他说过世间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决定没有偶发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生的都有前因,过去生中的因,这生当中遇到缘果报现前,他肯定人有轮回。所以我们在澳洲,澳洲学院里头有英语这门课程,我们英语的教材就选择凯西的报告,一方面学了语文,一方面也学外国人所讲的因缘果报。所以这是真的。
我们学佛,过去我年轻的时候,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明因果,你能明因果,你就能改造命运。《了凡四训》里面自始至终就是说明因果的理论与果报,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他明白了,於是一生认真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后半生的命运完全转变了。这个本子早年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极力提倡,我是深受感动。所以我是接著祖师之后全心全力来流通,我还讲过好几遍。现在我们是希望把这本书编成电视剧,用戏剧的方法来宣扬,正在编剧本,剧本差不多快完成了。我们这套电视剧这一部一共是二十集,剧本应该是有一大半出了,好像有十几集了,剧本完成之后就开始拍摄。所以因果的教训不能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自己幸福美满的前途。
人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可以改造,这是学佛最小的利益。你的命运都没有转变,你的佛就白学了;最低限度,你的命运改变过来了,你的佛没有白学。学佛功德究竟圆满是往生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祖师大德告诉我们,都是圆满的成就!修其他法门,我们这一生当中确实没有把握。取净土往生,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既然是真的,为什么李老师又说:一万个修净土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古来祖师大德说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里头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万修万人去是讲如理如法,没有一个不成就。念佛人所以不能往生,是不如理或是不如法,或者两个兼有,既不如理又不如法,那就没法子。理与法都在经典当中,所以我们对於经典要依教奉行。
我常常说经典不是读的,你要懂得里面的意思,你要把经典的教训、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从日常生活做人到修行证果都有方法,每部经上都有!我们只要依一部经就行,依照这个理论跟方法认真修学,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成就。这个成就是究竟圆满,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脱离十法界,无比的殊胜,我们不能不知道。《华严经》也是处处指归西方净土,你看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方广佛华严的大圆满也是归极乐世界。
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菩提心有没有发?没有,想发发不出来,什么原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讲修行最高的一个阶段,它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十善业道。我们没有具备十善业道,所以菩提心发不出来,念佛不相应。为什么?心行不善。《无量寿经》正宗分的前面,佛说得很好,从哪里学起?从善护三业做起,这一句经文比什么都重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是什么?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还有基础,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弟子规》。
今天凌孜会长来看我,她从北京刚刚回来。在那边与孔子学会,这会里面一些领导人讨论到怎样把儒学复兴起来,这些人都很热心!怎样把伦理道德落实在学校课程当中,给我说了这些问题。我听了很欢喜,也很感慨!学校教育,在今天全世界,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不办学校?学校太多了!扎根的教育不在学校。所以我今天跟她说,我们在讲席当中也不知道讲了多少次,在全世界谈到教育,应当是中国第一。中国人重视教育的历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尧舜。我们相信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已经就很重视了,所以我们概略的估计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重视教育!
扎根的教育在什么时候?在婴孩,婴儿!才生下来一、二个月,他眼睛睁开,他会看了,他会听了。他不懂事,他也不会走路,他也不会说话,可是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学习。看这些大人,看他那些动作,他在干什么?看他们、听他们在说什么?他就在学。所以这个「学」的意思,上行下效!看大人怎么表演,他就在那里模仿、就在那里学习。你说这个根多深,这叫扎根教育。所以从婴孩到五、六岁,这是扎根教育。
诸位要知道,《弟子规》不是学校教育,学校不上这个东西,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么重视要来学习?我们是补习。我们小时候没上这一课,所以我们的根烂掉了,我们没有根,现在我们补修这一门课程,希望把我们的根救起来。我们今天这个课程是补习课程,不能不救;你不救的话,修什么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没有这个根就没有十善业,十善业是小学,在佛法里面是学校教育。所以佛法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为什么?中国教育有根,这个根就是道德教育。这《弟子规》是道德教育,伦理道德。「净业三福」里面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落实在《弟子规》里头,下面才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前面那个根是孝亲、尊师、慈心,慈心就是自爱爱人,这才能接受学校教育。古时候七岁上学,佛门里面七岁可以出家做沙弥,人家上学了,所以他统统有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我们今天的根没有了,麻烦在此地。
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还有一点点这个教育;大概是小我五岁的人就没有,他们这一生当中就一丝毫印象都没有,这生在战乱的时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认识,必须要明了。真正有这个认知,我们就会很认真来补习,一定要自己做到,你才能教人,才能影响人;自己做不到不行。所以我们恳切的要求我们道场,从道场的主持人到所有的义工同修,大家互相勉励,个个都要把《弟子规》做到。
蔡礼旭在此地第二次所讲的四十个小时,我给同学们报告过,这个光碟送到澳洲,我带领大众听了十遍,一遍四十个小时,十遍四百个小时,我以身作则,带著大家一起来学习。你要不扎这个根,我们念佛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你说多冤枉,那太可惜了!我都这么大年岁了,这个世间还有什么留恋的?没有了,毫无留恋,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我只有这么一桩事情。
社会动乱不安,人们疏忽了圣贤的教诲,我也遇到这些缘分,不能不说、不能不到处奔走,目的是希望唤醒大家重视古圣先贤伦理道德的教诲。唯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化解矛盾,才能够化解对立冲突,安定和平才能落实。这是这些年到处奔波。这个月底我还要到巴黎去参加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特别为我开的。我自己心里想,希望这个会议是我最后一次会议,以后我不再参与了。我这个晚年还有一点时间,应当在摄影棚里面好好的讲经,这是我的专业。世界和平的工作,年轻人起来了,我希望他们接我的这个棒子认真努力去做,有问题来问问就可以了,我不要再到处跑了,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李长者他老人家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的,「初一行叹所问之义甚深,唯智所知」。这句话意思就深了,确确实实不但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所问的,世法里面,我们讲到最平常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里面的原理原则,五伦八德。中国教育五千年不离这个纲领,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叫五伦,五论是道!就是讲,什么叫道德?五伦是道。道是什么意思?道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自自然然的法则,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这叫道。父子有亲,亲、义、别、序、信,我们说两个字,亲、信,一个头一个尾,这你就懂得了。亲、信是德,父子是道,有亲,亲是德;君臣是道,义是德;夫妇是道,别是德;兄弟是道,序是德,长幼有序;朋友是道,信是德。我这样解释大家就容易懂什么叫道,什么叫德。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人在世间行道履德,这个人就叫圣人、就叫贤人。百分之百的做到,丝毫都没有违背,这圣人;努力去做,还做得不圆满,贤人;能够做到三成、四成、五成,君子。圣人、贤人、君子,这是在中国过去像现在人讲学位,你得到什么学位。正如佛法里面,佛陀、菩萨、罗汉,这是学位的名称,佛法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称佛,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罗汉。这里头没有迷信。
所以世间圣人所讲的叫伦理道德,唯智所知,我们这个世间人懂不懂?不懂。不懂就会把意思讲偏、讲错了。「道」讲错了,「德」也解释错了。自己错了,那不能怪人,自己造罪业!如果我们自己误导别人,这个罪过就深了。大乘戒里面,佛说杀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大,为什么?身命,这个身死了,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又来了,谚语所谓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慧命要是被你障碍、被你断掉之后,你到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遇到善知识,才能从头再学起?这个机会太难得。
佛家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们想想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得人身的有多少?现在世界人口将到七十亿了。这七十亿人当中闻佛法的有多少?我们就算,充其量估计一下十分之一,七十亿里面十分之一就七亿人,有没有这么多?不见得,在我看可能没这么多。闻了佛法能够解佛的意思的,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学佛的人当中有几个人能够解如来真实义?唯智所知,那真是凤毛麟角了,千万人里头难得有一个。不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我讲的是千万分之一,一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不是假的。如果一千万人当中有一个,中国有十三亿人,那有多少个觉悟的?一亿人当中有十个,至少有一百三十个,那还得了!
今天把古圣先贤东西讲错了、误解了,比比皆是。你要说他为什么?我们想这个事情是当然之理,为什么?他没做到,没落实!孝亲尊师没做到,这个伦理道德他怎么会不讲错?古人讲得没错,他解释错误,曲解经义,误会经义!所以现在读书真难。
我在讲席当中跟诸位讲过很多遍,早年讲经的时候我常常讲,我看书我的习惯,第一个我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书我绝对不看,所以人家问我:你为什么不看?心量太小。心量小,他能写出什么样好东西?写不出好东西。烦恼习气太重,名闻利养太重,我不看这个东西,所以我看古书!古书当然要看注解,看古人的注解。我们学《华严经》,我们参考两种注解,清凉大师、李通玄长者,这两位都是唐朝人。清凉大师参加过《四十华严》的翻译,《八十华严》的翻译他的老师参加过,他的老师是贤首大师,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清凉是第四代,看古人的!今人的注解能不能看?那要很小心谨慎,为什么?注错了!
所以读书,古人读书的方法,你看看从小七岁上学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读这些东西。只读、只背,读白文不讲解,老师天天督促你背诵,背得很熟,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个方法好,高明极了!那就是什么?一切是以经为标准。任何人的注解,古人注解也好,今人注解也好,与经义不相应,我们就不能接受;与经义相应的,能够发明经义的,这是好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开悟。所以你要有能力辨别他说的是对还是说错了。对在哪里?为什么说它对?你明了;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误?你也明了,唯智所知。所以世出世法义理都是甚深,世法尚且如是,又何况佛法!又何况《华严》是如来根本大法,圆满的大法。
「次下九行颂」,就是第二首到第十首;「一行一颂」,这我们前面都读过了。「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只是一法界性」。这几句话很重要,正是《华严》里头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众多是相,相从哪里来的?相从心想生的。这个话都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是真心;真心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妄心,就不叫做真心,就换个名词,叫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识能变境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那我们现前呢?我们现前在十法界里头变成人法界。虽然是人法界,人法界里头也千差万别。
上古时候,古圣先贤行道履德,与天地鬼神、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非常明显。现在的人不行!实实在在讲,现在跟古时候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古时候的感应,善的感应,人心真诚、人心清净、人心慈悲,好的感应,真善美慧的感应。现在人,人心不善,行为不善,跟伦理道德完全相违背,有没有感应?有,感应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社会混乱、天灾人祸。如果我们不能从心行上改善,继续要这样堕落下去,结果就是西方许多宗教家所讲的「世界末日」。这是真正可怖的一桩事情!这个怖是恐怖。那我们正好碰到这个环境,如果不能够加倍认真努力来修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叫修行。不能够随顺这个社会的染污,决定不可以。我们在这里头修清净心、修慈悲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我们才有超越的缘分。
人有生一定有死,生死也是道,自然的现象!这不是人为的,人没法子控制它,我们要随顺自然。这个身灭掉之后,灵性不灭。说灵性有很多人很难体会,那我们再说方便一点,习性不灭,你的习性会带著走的。这个习性在佛法里叫业力,如果你这生行善,你带去的是善业,善业感善道往生,你来生会生到很好的地方,来生的环境比这生一定美满;如果你心行不善,那么你来生会生到恶道,来生的环境比现在更坏、更苦!这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但是纵然是饿鬼、地狱、畜生,也是一法界性。一性无二性,性是一,相不一样,苦乐不一样!天道以上,乐;人道是苦乐参半,现在人道苦多,乐几乎没有了。那个乐是什么?麻醉!哪里是真乐。这有修养的人能得,没有修养的人,不能够行道履德,绝对没有。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三分里面的第二分。
「二释菩萨名者,名德首者,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名为德首」。我们看菩萨名号里面的含义,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努力来学习。菩萨德号之由来,我们应当要明了,这桩事在我们讲席前面也曾经多次的提到。但是经太长,而我们讲也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听众不相同,多讲几次也不妨碍,过去听过的不妨多听几遍,决定有好处。
诸佛菩萨没有名号,这个要知道。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上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给我们说明名字、言说都不是真实的,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听教、学经、学法一定要知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不可以执著在名相里头;还要「离心缘相」,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我们这个心是妄心,真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哪有这些东西?所以言说、现相无非都是表法而已。懂得表法,你就得其受用,正面的受用帮助你觉悟;不懂得表法的义趣,那个作用是相反的,反而变成所知障,那就错了。所以菩萨教我们要离。所谓「离」不是不要它,不要它又不行,要它;要它不执著它,要它不分别它,对了,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是世出世法修学正确的态度,我们才真正能够契入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在此地就是讲「一法界性」。一法界性、一法界相都是实相,你看它的功德,好处!好处是什么?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你才能断烦恼。烦恼轻,智慧就增长,这叫真功夫。如果你的烦恼习气今天跟昨天差不多,今年跟去年又差不多,你毫无进步!这对修道人来讲,这是很大的忧患,为什么没有长进?为什么停留这里?甚至於还往下堕落,堕落什么?烦恼比去年多,这个月的烦恼比上个月还多,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烦恼是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这功夫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有人能提升?有人不能提升?这里头没有别的,就是放下。
菩萨六种修行原则,菩萨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六条,六波罗蜜,第一条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你没放下!放下什么?具体而言,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总的来说。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常常讲的三大类烦恼,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你要不放下,你怎么会开智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就是被这些烦恼盖住了,我们必须把这些烦恼化解掉,彻底放下,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智慧德能的恢复,实在讲是显而易见,很明显!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能知道,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是智慧现前,不是你学过的,没有学过。为什么会知道?理是通的,性是一,一个原理、一个法性,这是一条正路,这叫菩提大道。三世诸佛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都在这条路上精进不退。
我们今天也走这条道路,首先要放下的,末那,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与生俱来,过去生中就带来的,不是这生当中学的,你才晓得烦恼习气多深。执著里头,执著是末那识,我痴、我爱这里说了两个,及一切烦恼,一切烦恼多。末那识的四大烦恼,除了我痴、我爱,还有就是我慢(傲慢)、我见。我见是什么?执著身是我。要晓得身不是我,这是一个误会,以为身是我。这真正高明的人,他不执著身是我,什么东西是我?灵性是我。还是错误,但是比执著身是我高明多了。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他执著什么?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身不是我。身不能思惟想像,能够思惟想像的那是我。这就是什么?执著识是我。分别想像是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他把这个东西当作我。
真我是什么?真我是法性。诸佛悟入一法界性,一法界性那是我,具足「常乐我净」四个意思。八识里头没有这四个意思,常乐我净找不到,我们身体里头找常乐我净更找不到。这个义理不算很深,不能不知道,在现在一般讲这是佛学常识,契入那个境界,那得受用就大!所以不要执著身是我,也不要执著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那是识。真正我是什么?真正我是灵知,离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东西放下了,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见闻觉知,那是真我。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生不灭,见闻觉知。
你看看江本胜在水实验里,水有见闻觉知。大,虚空法界;小,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最小的物质,统统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自性,就是佛经讲的佛性。见闻觉知是佛性,色声香味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一切物质里头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是识变的,与妄想分别执著不相干,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那才叫真正是我。那我们现在是怎么样?现在把真的我忘掉了,迷失了,不承认它是我,把妄想这个东西看得很珍贵,这个东西才是我,佛经里头常讲「颠倒」。《楞严经》上佛的比喻很妙,「认贼作父」,妄想执著是贼,你认为它这是自己,你不错了吗?大错特错!
德首菩萨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我们讲思想的行为,意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身的行为,身语意三业统统与法界性相应,这叫德首。首是开始,菩萨这个时候三业与法性相应,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行道履德,履是鞋子,鞋子踏下去是德,这是真正的究竟圆满的道德,讲到法性跟法相,决定没有丝毫虚妄,比儒家讲得高!儒家讲五伦是道,五常是德,从亲到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原则,行道履德!菩萨这个高,高明极了,与一法界性相应。一法界性,整个宇宙是一体。
我们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决定不能改。古圣先贤造字,发明文字,字里头都含无量义,一改变了,意思就没有了,那就变成像外国的拼音的字母一样,那里头看不出意思,中国文字里头含藏著无量的智慧。你看中国最重要的,这教学最重要的,道德里头第一德是什么?孝悌。孝悌是什么意思?「孝」就是一体。你们看看这个字的构造,上面一半是「老」,是个老字,下面是「子」;老是上一辈,子是下一辈,下一辈跟上一辈是一体,这个字就是此地讲的「不离一法界性」,这才叫孝。
「孝」是懂得上一辈,上一辈还有上一辈,过去无始;下一辈还有下一辈,子子孙孙是一体。你看这个字的含义,没有代沟!一体里面的德,亲爱,哪有不亲爱的道理?所以父子有亲。这个「亲」就是孝道,孝道建立在一体,我们今天讲在一体的概念上。讲一体的概念,这是哲学的术语,不是诸法实相。佛家讲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不是什么概念。事实真相是如此,不但父子是一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法界性是整个宇宙是一体,这才讲得究竟圆满。
我们在「孝」这一字里面看到是「竖穷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从这个符号里头你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知道竖穷三际,自然就「横遍十方」,向外扩张就十方,十方三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法界性!你的亲爱就变成慈悲,慈悲就是无条件的亲爱。你那个爱心多大?爱心遍法界,爱心遍三际。十方三世充满了爱心,爱心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爱心,这才是诸法实相。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就是孝。
「悌」是什么意思?悌是敬长。年龄比我大的,我尊重他、敬爱他,悌。八德,这两个字是开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切的德行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上。孝是了解一切众生、整个宇宙跟我是什么关系,孝是明了关系,觉悟!知道关系;悌是和睦相处。今天中国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悌道。伦常八德圆满落实,称为德首。
能行道履德,烦恼要不要去断?不需要,没有了,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法子高明。不像小乘,小乘要断烦恼,你看大乘法里要不要断?不要断,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为什么?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戒定慧是性德,这一点诸位要知道,有什么困难?《弟子规》会困难吗?一点困难也没有,它是性德。性德就是一个人做人本来就是这样子,这有什么希奇?本来就是这样。你现在忘了本,完全搞错了,现在再拉回来,你觉得有点困难,其实本来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十善本来就是这样的,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家讲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觉悟的人他本来就是这样。他要不要一样一样学?不要,自然具足!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你把它记下来,那就是戒律;思想见解,心地戒法,言语造作,律仪戒,都是自然的,没有带一丝毫勉强,叫性德,哪来的烦恼!违背了就变成烦恼,随顺的时候,这烦恼都没有了,都变成智慧,烦恼变成菩提,菩提就是大觉。
「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换句话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功德,这个功德也是自然的,称性的,与法界性相应。法界性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菩提心,就是我们平常常讲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本来就是!这叫做功德。我们今天这个性德迷失了,所以要用修德来把性德再把它显发出来,用什么修?「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佛堂这一副对联,上联是性德,下联是修德,以修德显性德,德首菩萨。
「世界」叫「青莲华」,这是第五信位的菩萨。修的是什么?《华严经》里头,你看全经清清楚楚的给我们分出六大段。这个六大段,十信,我们现在学的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大段!这六大段里面,每一段又分十个中段,像十信,初信到第十信,我们这个地方的位次是第五信位,这「第五信心」。这十段就是修的十波罗蜜,《华严》都是用「十」做代表。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二信菩萨修持戒波罗蜜,三信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四信菩萨修精进波罗蜜,五信修禅定波罗蜜,六信是般若波罗蜜;往后方便愿力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科目相同。十信位跟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完全相同,但是里面浅深程度不一样。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你看我们在学校里,你上了初中念国文,一年级有国文,二年级有国文,三年级也有国文,内容深度不一样;到高中还有国文课,到大学也有国文课,科目相同,浅深不一样。
菩萨修学,你才晓得十波罗蜜十门功课,主修的,而且在这个地方你能够看出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看它的味道。而一门深入里头又有一个特别状况在里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持不持戒?持戒是布施,忍辱也是布施,精进也是布施,禅定也是布施,般若也是布施,没有一法不是布施,妙极了!这个地方德首菩萨是第五信,修禅波罗蜜,布施也是禅波罗蜜,持戒也是禅波罗蜜,十波罗蜜里头统统都是禅波罗蜜,一多不二,主伴圆融。主,主修的科目;伴是什么?选修的科目。主修这一门,其他所有的法门都归这一门,所以一即一切。古德常常跟我们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法门通达,所有一切法门都通达,妙不可言。所以这十波罗蜜在《华严经》里头至少是重复五遍,十信讲,十住又讲,十回向还是讲,十地还是讲这个。信、住、行、向、地五十个位次,不断在重复,愈说愈深,愈说意思愈广。从这个地方才体会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禅波罗蜜,心净无染,无贪爱痴故」。贪爱痴就是贪瞋痴,这是烦恼的代表。无贪爱痴就是无一切烦恼,这前面讲的「断一切烦恼」。烦恼断,智慧就开了,智慧是本有的,烦恼是障碍,障碍去掉了,智慧怎么会不现前?障碍、烦恼就像乌云,今天香港下雨,乌云遮盖著太阳,这障碍!天晴了,乌云没有了,太阳就现出来了。智慧不要修,障碍去掉,它自然就显示出来;德能也不要修,福报、相好都不要修,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一样都不缺,现在真正要修的是怎样把障碍除掉。从哪里除起?这东西你得有程序。
我在讲席里常常劝导同学,要知道从哪里除起,我说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十六个字,要从这十六个字上下功夫。这十六个字统统没有了,你的菩提道上第一关通过了。第一关是最难突破,第一关突破之后,往后一切就很顺利了,头一关是最难破。说老实话,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这一关就是没破,所以还是搞凡夫。这一关突破就证须陀洹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十信的初信,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你还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吗?你还可以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吗?无量劫到今天被这个东西害了,害得这么惨,你还不觉悟!那要怎么办?起心动念为众生想,你才能突破,没有一点私心,决没有为自己利益想,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想。
苦难众生可怜,他为什么会受苦受难还在造恶业?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所以起惑(起惑就是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轮回的原理。为什么会有轮回?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缘故,受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时候当然造业,不断的在循环,没有办法超越。我们今天是非常非常的幸运,闻到佛法,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来学习大乘,把这桩事情总算搞清楚、搞明白了,现在欠的功夫,我们认真努力把这十六个字消除。这十六个字的消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习气太深。所以认真努力去干,念念为别人想,事事都为别人想,自己真正做出世间人所说的牺牲奉献。
布施波罗蜜,布施就是舍,诸位要晓得,舍后面一定有得。「舍得」是佛学的名词,这个术语是从佛经上来的,舍得!舍得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你舍,舍是因,得是果。你舍财,你得财富;你舍法,法布施,舍法,你得聪明智慧;你舍无畏,你得健康长寿。无畏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远离恐怖、远离忧患,这叫布施无畏。从哪里做起?从饮食做起,饮食是不食众生肉,这是无畏布施。让一切有情众生对你生欢喜心,知道什么?你不会杀它,你不会吃它,你不会害它,这叫布施无畏。一切众生对你畏惧的心没有了,这个果报得健康长寿!你愿不愿意布施无畏?遇到众生有苦难,总是尽心尽力协助他、帮助他,不能置之不问,这不可以!
所有苦难里头,那个根是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根本下手,根本下手就是教学。所以教学这桩事情,三种布施具足。教学要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精神,用体力、用精神,这是财布施。财有两种:一个是外财,一个是内财,内财就是身体,我必须要用身体来干这桩事情,所以这是属於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所表现的这个形象,做一个很好的样子给大家看,让大家看了之后生起信心,生起羡慕的心、生起效法的心,这都是属於教学,身教,言教,法布施。我们身教、言教的内容里面就有无畏布施。这一举三面都做到了,果报?果报是财富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知道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天天干,乐此不疲。释迦牟尼佛做了一辈子,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这是有舍就有得。
舍得更深一层的意思,你得到了,得到了也要舍。把你得到的还是要舍掉,可不能留!不可以留财,也不可以留法,健康长寿也不能留,你就会得无量寿。你要在这里起分别执著,健康长寿还是有限的,随你修积多少总有数量;如果你统统都放下了,得无量寿,财,无量财,智慧,无量慧,寿命无量寿!你得的是无量的,为什么?跟法界性相应,法界性是无量的,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大乘教真正是不可思议,真正是殊胜无比,为什么?这才第五信位的菩萨,就到这样深、这样圆满的境界,小乘比不上!小乘四果罗汉都比不上,辟支佛比不上,权教菩萨比不上。大乘圆教,五信位不是很高,整个学程五十二年级,他才五年级,我们讲小学,已经这样高的境界,这样殊胜的境界,怎么不令人羡慕!
那么你要这样学,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决定不能贪著,随缘度日,随缘而不攀缘,无求!有好,没有也好,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佛经上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要紧的是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你就成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段文还没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