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五卷) 2005/3/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375
诸位同学,宝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清凉大师《疏》最后的一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
「又如镜现秽像,非直不污镜净,亦乃由此,显镜愈净,如来藏现生死业果亦然,非直不损真性平等,亦乃由此,知如来藏自性恒净也」,我们看这一段。镜子,自古以来,真的是古今中外人人都常用。在古时候,中国的镜子是用铜做的,把铜磨净,所以叫磨镜,磨干净之后它就能反射,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的形像。现在科技进步,我们现在用的镜子比古时候要殊胜太多,而且价格低廉。可以说全世界每个人几乎都不可能说他不用镜子,应当是每天都在用,甚至於随身携带的小镜子,妇女用得最多。佛常常用这个做比喻,你要是细心去体会,经上所讲的这段的道理,就在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清清楚楚显示出来。镜照秽像,秽是不干净的,我们所不欢喜的这些像,肮脏的像,很凶恶的像,很可怕的现像,照在镜子里面,试问问,镜子有没有被染污?我们知道镜子不染污。有照到秽像,我们看到镜子没有染污,显示这个镜子的清净。
实在说,从前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这些萤光幕,如果有这个,我相信释迦牟尼佛就会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电视萤幕上虽现种种现象,萤幕有没有污染?没有,我们电视、电脑的萤光幕显示一切的影像,萤光幕从来没有被污染,显示它清净。用这个来比喻什么?比喻如来藏,如来藏性是一面镜子。这个现象,实在讲,用镜子来比喻容易懂,用我们现在的萤光幕更容易懂。它能够现生死业,现六道轮回,现三途恶道,三途恶道的相就是秽相。
我们今天现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里面伦理道德没有了,年轻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友爱兄弟,完全是自私自利。说实在话,畜生里面还有知道孝顺父母的,古书里头常说,我们真正能看到,乌鸦有反哺之恩。老乌鸦太老,飞不动了,成天也在窝里头,像小鸟一样。它所养的小乌鸦,它的儿女觅食回来喂它,说明乌鸦会照顾父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乌鸦。羊有跪乳之恩,你看小羊,小羊吃奶的时候跪在地上,谁教它的?天性!我们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感动。畜生父子有亲,有一种亲爱,你细心去观察,你看畜生道里面的父母,你看畜生道里面的兄弟。所以五伦叫天伦,天伦是什么?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这个五伦为什么失掉?没有人教。中国这个社会非常重视伦理教育,伦理教育是中国教学的特色。从哪里教起?从婴孩教起,小孩一出生,眼睛一张开,他就会看,他就会听,他看大人一举一动,言语谈吐,那个印象就落在他心里面去,阿赖耶识里去。天天在看,天天在听,天天在模仿,所以到六、七岁,古人讲了两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那个德行已经变成自然而然。这个德行是什么?就是今天同学们学的《弟子规》,所以《弟子规》在过去是家庭教育,父母教,尊长教,哥哥、姊姊教。这是家里面的家规,规矩,人人都要遵守,这一家里头男女老少统统遵守。所以婴儿他从小就学会了,他就能保持到一生都不会改变,已经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
所以,中国人有亲爱精诚,中国人爱好和平。中国人的思想,我们在古籍里面常常看到,很少看到讲国家,都讲天下,确实把族群、国家的观念融入天下。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人,没有说他是我这个族群的人,是我这个国家的人,没有这个,天下,所以心量很大,跟大乘佛法相应。仁民爱物,仁民是爱人,从爱人展开来爱物,爱动物、爱植物,爱大自然环境,这是中国教育,传统教育。
从镜子里面,清凉大师在此地为我们提示,他用这个来比喻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能变,这个诸位要晓得,真如、本性,真心能现,藏识能变,就是从妄想分别执著,世尊在大乘教里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生什么?生十法界依正庄严。心现是一真法界,是清净的,十法界是秽相,一真法界是净土,是清净的相。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华严是净土,极乐是净土,那么说明是净土,这里面如来藏已经转变成大圆镜智。转变什么?阿赖耶转变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也就是如来藏性,它随阿赖耶,阿赖耶是染污的,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随妄想分别执著现生死业果;特别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影像,是一真净土的扭曲现的这种相。「非直不损真性平等」,从比喻上我们能够体会,我们的真如本性,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没有损坏?没有,一丝毫都没有损坏,为什么?性德是永恒的,性德是没有生灭的,没有变易的,它是永恒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永恒的。
我们听蔡礼旭居士的报告,他在中国大陆讲《弟子规》,讲完之后跟听众来分享心得。有个七岁的小朋友上台去说,那真的是他的心得报告,他说我学习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应该要孝顺父母。诸位要知道,这一句就是他真正的心得,他明白了,做人应该要孝顺父母。可是后面说的一句话就把人吓呆,说「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我常常想谋害父母」。你看,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反面,从常常想谋害父母,听了这堂课之后他觉悟了,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应该孝顺父母是真心平等,是性德;念念想谋害父母,那是罪业,那是违背性德。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人性本善,没有人教;有人教的时候,把他的本善就恢复,把他的迷惑也唤醒了,他知道善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有人教!《三字经》上说得好,「苟不教,性乃迁」,真性就变质。六、七岁的小孩难得很直率、很坦白说出他受教的心得,受教之后他的观念、行为改变,恢复到正常。
「亦乃由此,知如来藏自性恒净」,从镜子比喻上,镜子永远是干净的,我们如来藏性永远干净,纵然堕在阿鼻地狱,自性并没有染污。那我们常常讲染污,是什么染污?八识染污,真性没有污染。如来藏这个名词,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就藏在里面,所以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如来藏,不讲阿赖耶。如来藏藏在哪里?藏在阿赖耶里面,阿赖耶是依如来藏而变现出来的,如来藏是真性,阿赖耶是染污,染净是一不是二,就像这面镜子一样。镜子的体是如来藏,自性,自性恒净;阿赖耶呢?阿赖耶是里面的现相,镜子里头现的影像,有善有恶,有净有秽,无论是善恶、净秽,统统都不染。
这个道理我们从每天照镜子有没有能够领悟到?能领悟到,你看镜子是不是善知识?镜子是不是佛菩萨?是!你因它而觉悟,你因它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每天照镜子,有没有能作如是观?有没有能够记起这首偈?「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这首偈应该要把它记熟,每天当你照镜子的时候,把这首偈念一遍。或者我们看电视、电脑的萤光幕,面对著萤光幕里面的色相,也要想到这首偈所说。或者是《金刚经》上的偈子更简单,更容易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你看电视,你是在修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就是禅宗,你在那里修禅,看电视也是修禅。面对著色相而不著色相,从萤光幕上就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能够见到一真,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三途;如果离妄想分别执著,真的它是一真法界,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染是什么?染是你个人;不染呢?不染是法性,法性、法身决定不染。
我们从这个地方再想想,世尊教导我们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自己的心想,你可不能怪别人。为什么?那个人也是我们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境界也是心想变现出来的;再跟你说,诸佛如来也是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心想是感,佛菩萨他就有应。佛菩萨是自性觉正净,自性觉正净有形相吗?没有!随著我们的心想他现相。所以,能大师才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妙,妙法!大乘法称为妙法,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们要修行,从哪里修起?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起。我们要帮助,现在常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哪里做起?从自己起心动念做起,这个道理很深。但是现在科学家做的试验我们看到了,江本胜博士的试验我们大家都看到,从这个试验里面我们深深的领悟到,整个宇宙依正庄严随著自己的心念生变化,自己的意念就是识,唯识所变。我们的念纯净纯善,整个宇宙、一切众生都变成纯净纯善,一真法界净土现前,不可思议。那我要问,我变纯净纯善,他没有变纯净纯善,你也没有变纯净纯善。没错,我们同生在这个地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法界,这是真的。这个各个不同的法界重叠在一起,虽然这是不清净,这是染污的,但是与能现的如来藏自性毫无交涉,能现的还是清净,所现的还是清净。那个不净呢?不净是识变的。
识变不要说是芸芸众生,不谈那些,谈自己,我们自己念念那个法界都不一样,这个道理《华严经》前面也说得很多。我们用电影的影片来做比喻,每个念头就是一张影片,张张不一样,显示在银幕上,银幕是什么?法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性不碍相,相也不会染污性。就像我们看电视的萤光幕一样,这里面的色相再多,怎么样变化,丝毫都没有染污萤幕;萤幕是心性,色相是心想。由这个我们就了解,为什么不想善?
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好,「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苦」。十法界没有一个法界不苦,十法界里面,菩萨法界、佛法界,无明没破,他有苦;六道里面,苦就更多,三苦、八苦。菩萨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世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不同维次空间,也就是讲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一个念头是一个法界,一个生灭就是一个法界,像我们看电影的底片一样,每张底片就是一个法界,那是一个念头。那个念头才生就灭了,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了,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你才晓得「一切世间」的意思,无量法界。
科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之间不同维次空间怎么来的?妄想生的。科学家说得很好,从理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量的,是无限的。而实际上,现在科学家他们的探测,已经知道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确实有十一种存在,理上讲是无量无边,这个跟大乘经教里讲得很接近。我们知道这些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用什么样的想法。你要是过菩萨的生活,法身菩萨,纯善无恶,「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夹杂」,你就离一切苦,受一切乐。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没有别的,就是那个境界里面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懂得断恶修善,而且都达到纯善无恶,没有毫分不善夹杂。我们念佛的同学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懂这个道理。
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是没错,这是总的原则,总的纲领。你现在年纪轻轻,你还有能力为社会服务,你还有能力护持正法,你现在也不为社会服务,放弃了,也不护持正法了,回到家关起门起来念佛,你能往生吗?你想想能不能?佛在经上怎么说的?《无量寿经》好好去读。《弥陀经》,这是我们一般净宗同学的日课,你每天一定要念的,《弥陀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你懂不懂?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念著「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没有具足这个善的条件?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讲得很多,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后面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试问问你,《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你做到没有?你要没有做到,你不是善男子,你也不是善女人;换句话说,净宗是大乘,大乘你没有分。孝亲尊师是修行的根本,儒的根本在此地,佛的根本也在此地,没有弟子规你哪里会有十善业道?你要真有十善业,弟子规就圆满了,你要真修!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是上善,你能去得了吗?第一条具足了,再提升到第二条,第一条念佛可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第二条要是做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方便有余土。第三条是大乘福,如果你都具足,你都修成功,「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是自行化他,生实报庄严土。
我讲《观经》、我讲净业三福,讲了很多遍,讲得很详细。修净土的同学这是基本的常识,你都不知道,你念一辈子「阿弥陀佛」,不能往生。古大德说得很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在一种特殊情形之下,你所处的环境非常艰难,障缘很多,你没有机会为社会服务;很想为社会服务,没有机会,没有机会护持正法,这个可以。你不是没有心,不是没有愿,而是缘不足,条件不具足,这样念佛行!如果有这个条件,你不去认真学习,你要逃避现实,这个不可以的,这种存心是不能够往生,这我们要晓得。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经典上常讲的道场,什么是道场?讲经说法的场所叫做道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道场有没有建筑物?没有!什么是道场?佛在一棵大树底下坐在那个地方,学生围绕著四周围,听佛讲经说法,有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那个地方就叫道场。道场没有固定的,天天搬的。到后来这些国王大臣护法,他们提供园林、房舍,可以遮避风雨,可以长时间在这边讲经,就形成我们现在观念当中的道场,道场是天天在教学的。
佛法传到中国来,当然第一个重要工作是翻译,译经这个地方是道场,经翻译出来之后要讲解,要依照经典教训来学习,这个场所叫道场;在中国称之为寺院庵堂,它是教学的场所,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目标是对现前这些活人,不是为死人服务,跟学校一样,它就是学校。学校里面有老师上课,除老师之外,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我们现在学校有教员、有职员。你说学校没有职员行不行?没有职员不行。所以我常常讲,教员是弘法,职员是护法,弘护是一体,护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一样大,一丝毫差别都没有。
我常常用钟表做比喻,钟表的功用是什么?报时的,报时就是两根指针,我们一看指针,晓得现在是几点几分。那两根指针就好比是教员,他们是在台面上讲经说法的;职员呢?职员是里面这些机器,少一颗螺丝钉,它报时就不准了。所以里面的那些齿轮、那些螺丝,就像我们今天讲的道场里面的职员、义工,义工就像里面的螺丝钉一样,少一个都不行。这个团体上上下下所有一切人、工作人员,都是护持正法,都是弘扬正法,你说这个工作我们要不要做?这就是服务大众,大众来听经的,来服务他;护持正法,使如来正法永远传流下去,不至於断灭。这种工作叫积功累德,积功累德第一殊胜就是这桩事情。
可是我们现在道场义工很多,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在道场上,我们做一份工作,一定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使一切人进入这个道场都能生欢喜心,都能得法益。这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随喜功德」,你能懂这个意思吗?像一个钟表一样,指针那是功德,里面所有的机器,所有的齿轮、零件、所有的那些螺丝,都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跟那个指针的功德一样大,它是一个整体的,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上台去讲经,我们修随喜功德跟上台讲经没有两样。你看蔡老师每天上台讲五个小时,很辛苦,我们修随喜功德,没有他那么辛苦,功德一样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你就晓得,积功累德人人都可以做得很圆满,都可以做得很好。可惜的就是你不懂,你不知道怎么做法。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宝首菩萨偈颂第三首: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首「田种生芽,喻能生者。田喻业,缘也。种子喻於识种,因也。此二相待无性,故不相知,由不相知,方能生於后有苦芽,故云自然能出生也」,我们看到此地。佛用农田耕作来做比喻,这个比喻也很好懂,『田』是田地,耕作一定要有『种子』,种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能生芽,种稻长出稻米之芽,种豆长出豆芽,种果树,种子就生出树苗。纵然是同一种,我们讲稻米,同一种,这个种子撒在田里,种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每一粒种子都会长成一个芽,都生出芽来。
或业性,『业性亦如是』,这个里面,佛在经教里头常常用一句话说明,说这个现象,这句话就是「法尔如是」。《楞严经》上说得清楚,佛不说因缘生,也不说自然生,佛说法尔如是。法尔,接近自然,不是自然,所以佛在《楞严》上常常讲「非因缘,非自然」,业性本来如是。最重要的是要破我们的疑惑,因为疑惑一定会生妄想分别执著,生妄想分别执著,你对於事实真相永远疑惑,永远不能够明了它的真相。只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相就在面前,一丝毫隐瞒都没有,这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
觉悟的人怎么说?他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就是。寻师访道是想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明白、搞清楚,到处去请教,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到处去请教,为什么?这个疑团没破,诸法实相究竟是什么,不明了。开悟之后,原来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我们看清凉大师在这里说的比喻,田种生芽比喻能生,田比喻作业缘,种子比喻作识种。阿赖耶识里含藏著习气,这个习气也叫做种子,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就好像植物的种子一样。我们稻米的种子就像阿赖耶识里头的识种,田地是缘分,如果把它种在田里面,它自自然然就会生芽,生芽是果报,果就现前,所以因、缘、果。
「此二相待无性」,这个二就是业因跟业缘,像种子跟田地,都没有自性,所以不相知。由於不相知它才能生「后有苦芽」,什么叫后有苦芽?实在讲,世尊是举这个比喻说我们这些六道众生,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苦。后有,后有是讲果报,你看有因、有缘,后面就有果,只要不出十法界就没有真正的乐,所以这个果报称为苦,苦芽,惑、业、苦,迷惑、造业、受报。『自然能出生』就是果报,这个道理世尊在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常常讲,为什么常常讲?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听众里面常常有新来的,新来的听众他初听,以前佛讲经他没听说过,重要的这些事跟理,佛就不能不说。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常常跟随佛的这些学生也要常常讲,如果不常常提示,众生业障深重,非常健忘,常常把这个要紧的事情忘掉了。另外还有,虽然明白这些道理,境界现前自己做不了主,依旧被烦恼习气牵著走,所以就不能不常说。
佛法如是,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亦如是。古时候圣贤教人,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个百、千就是重复,不断的要重复。现在有科学这些技术这么好的工具,我们要善於利用。教与学,世出世间法所说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贵以专」,佛家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容易开悟。悟要怎么开?诸位一定要晓得,悟是从定里面开的,所以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千经万论皆如是说,你还怀疑吗?
一部经,在中国古时候,一生就学一部经,往往大彻大悟,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你受持一部经,我们净土有五经一论,你受持一种,你天天读诵,天天思惟,天天依教奉行,一生决定不改,这个人就很可能开悟,悟入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深的就是理一心不乱,浅的是事一心不乱,成就了,不能搞第二部。古时候有人相信,有人依教奉行,现在这个世间恐怕找不到了,我们没听说过,一部经。
佛法的教学跟世法不一样,一门就是持戒,为什么?你不再贪图其他的,你统统都放下了,持戒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你选择了一门,一门什么?你心定了,千经万论他也不想去沾边,就这一部够了,没有第二念头,久而久之豁然大悟。这一悟怎么样?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通一切法门通,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不乱也通,不能全部通,通了一部分,到理一心时全都通了。世间教学讲「贵以专」,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不同於现在的学校。
你学一门要不要参考书籍?不需要,参考书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们想想对不对?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人这个说法,那个人那个说法,到底哪个对,我要跟哪个学。中国人讲师承,印度人也讲师承,师承什么意思?跟一个人学。我在台中,李老师很慈悲,我是以他为师,他老人家不敢承当,替我介绍了一个老师。老师是谁?印光大师。他说我们是同学,我们都是印光大师的学生。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你天天读《文钞》就天天接受印光大师的教诲,专修净业。
我学《弥陀经》,我听老师讲《弥陀经》,我非常用心的来听讲。《弥陀经》讲完之后,老师还当著我们同学对我赞叹(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他得利益了」,指著我,「他得利益」。确实,我听他老人家讲《弥陀经》,我看古德的注解,看蕅益大师的《要解》。《要解》还有两本注解,两本注解都注得不错,我都收起来做参考,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以后我又学一样东西,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你们同学都知道,这我都讲过。我讲过《疏钞》,讲过《要解》,我就守著这么个小圈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专修《弥陀经》。
我对於蕅益大师的《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那时候我常常讲,我自己没有道场,没有常住的地方,所以我被环境所逼,哪个地方请我,要求讲什么经我都答应,不能专。如果说我在早年,四、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专门道场,我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跟诸位说,我就专讲一部经,我不会去讲两部经。来跟我学的,无论你跟我多久,我们共同学习就是一部经。缘!有因没有缘不行,因遇到缘才能结果。
所以我们今天有这么一个小道场,而且我们有几个小讲堂,我建这些小讲堂干什么?便利於我们的同学,你要是专攻一样的话,你有几个同参道友一起喜欢学这一部的,你们天天在这个讲堂。我们这是净宗学院,净宗只有五经一论,六个讲堂够了。一个讲堂一种,喜欢学哪一部的进哪个讲堂,各个有成就,这个学院真正是个正统的教学。如果对大众讲,我们有大讲堂,自己平常修学用小讲堂,志同道合的几个人,对某部经论有兴趣;有兴趣就是过去生中有缘,这一生当中再加强,他就会结果。
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念多少年,考试及格,你就算毕业,你学到一点技术能力。佛法不是,佛法在净土宗,净宗修学的成就有上中下三等,下一等的,功夫成片;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上等的,理一心不乱,这三个等级统称一心不乱。净土宗的成绩是从这个地方讲的,你得一心,契入净宗的境界,你在这个地方得念佛三昧,真正尝到法味了,法喜充满。随著你的功夫,你的智慧不断增长,其他法门逐渐也通了。通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学?功夫成片的时候,你是才得念佛三昧,功夫很浅,如果要学多了的话,可能你这一点小定功很容易失掉。到事一心不乱,算是稍稍有了把握,得定了,不太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转,可以涉猎。真正进入理一心不乱,那就像龙树菩萨一样,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他三个月就完全通了,理一心不乱,这些菩萨给我们做的示现,真实教诲。怎样快速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过於修戒定慧,捷径!真实成就。
也许有同学要问我:你搜集这么多经论,放在这儿干什么?不但佛法,还有不少是世法。我搜集这么多东西不是我要看的,知道的人不多,少数,有几个人知道。现在是乱世,唯恐这些东西失传。古时候,你看北京房山石经你就知道了,古人唯恐这些东西失传,把它刻在石头上,埋在深山里面,希望后人有缘能够发现,传之於后世。那时候都在动乱的社会里,怕东西丧失。可是那个工程太大,多少人工作,时间差不多将近一千年,这一部完整的石刻的《大藏经》。我们看了非常感动,那个工程真是不亚於万里长城,你看古人对於文化保存、珍惜的用心。但是如果当地发生一个大地震,那全毁掉了。
最好的方法,现在印刷术进步,大量的印,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这个世间无论怎么样动乱,这个法宝会丧失,总有地方保存,比那个石经还要可靠。所以我们,包括计划当中,我们印《大藏经》,因为有些本子有版权,有版权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早年台湾跟日本没有签版权的协定,台湾印刷厂曾经印了《大正藏》,我们附印,他印一千套,他来找我,我印四百套,他印六百套,好像印过两次,两次就是我们印了八百套。以后我们印《龙藏》,《龙藏》现在一千套出来了,明年还有一千套,这个明年就是今年,我们现在出来的是去年的,零四年的一千套,零五年有一千套,零七年有两千套,所以我们印四千套。加上过去这个八百套,我们自己印的是四千八百套。这当中,在我们没有印经之前,我们还买了几百套,那个多半都是赠送给大陆,大陆的多,在海外比较少,我们送了大概也有五、六百套。这是我们从赠送《藏经》,我们的总数超过五千套,能够放五千个地方,这我们心就安了。这个世间不管怎么样的动乱,总会有地方保存;这个地方也算是保存的一个处所。
所以你们喜欢看的,供养给你们去阅读,你们不看的,珍惜好好的保存,为后代著想,希望正法久住世间。我们自己修学最重要的是成就,学教,目标要定在大开圆解,学净土,一定要定在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这才算是真正成就,绝对不是广学多闻,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广学多闻对於自己没有真正的利益。
这首偈,清凉大师后面注解还有两句,「亦本识为田,名言为种」,这是第二个说法。《钞》里头我们念一念,「田喻业缘者」,这前面所说的,「即六地经云,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所覆,爱水为润,见网增长,我慢溉灌,生名色芽」,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实在讲,这是讲六道众生。前面「田喻业缘,种子喻识种」,这个注解是注前面这一段的。「六地经」就是《华严经・六地品》,这在后面,我们还没读到。业比喻作田,识是种子,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业习种子。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是因,现在造作这个业是缘,田是喻缘,因缘一合,它就会起现行,果报就现前,善就有善业,恶就有恶业。
《钞》里面说得更详细,「无明所覆」,覆是盖覆了真性,我们没法子见性。六道众生烦恼、习气做主宰,妄心做主,无明是妄心;真心就明了,明心见性,真心就是心性,是光明的,是没有染污的,是清净的,是具足无量智慧、德能、相好。我们今天自性、智慧、德能、相好统统不能现前,什么原因?无明盖了,把它障碍住,虽障碍住,要晓得,前面第二首偈我们读过,自性没有失掉。无明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像镜子里面的影像一样,我们著了相,而把明镜忽略掉,没有想到本净。像我们看电视,整个注意力都注意到萤光幕的画面上,就没有注意到萤光幕。萤光幕如如不动,从来没有染污,真正清净;萤光幕比喻能现的心性,影像是所现的幻相。幻相的根是什么?幻相的根就是无明。
「爱水为润」,你看这里说个爱,说个见,说个我慢,这正是末那识,我执,四大烦恼常相随!我爱、我见、我慢,无明是什么?我痴,这里所讲的就是第七识末那,末那是染污。染污的相是什么?就这四种相,无明,愚痴!我痴;我爱;我见,我见就是我执,执著有个我;我慢,只要执著有我,我总比别人强,别人总不如我,我慢就生起来。儒家也知道,你看《礼记.曲礼》里头就讲「傲不可长」,就说明儒家晓得。我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不是现在学的,这四种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痴、爱、见、我慢,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就「生名色芽」。名色诸位能不能懂?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就是我们这个身。为什么叫名色?他来投胎,投胎的时候,这是个胚胎,还没有长成人的形状。但是他是活的,这个胚胎是活的,他有精神,他有物质,就称之为名色,十二因缘里面讲的。名色就是来受胎,就是投胎,我们一般讲投胎,在母体里面,这时候不能叫他做胎儿,他还没有形成人的样子,所以称之为名色,名色是芽,刚刚生芽。
我们看大师下面的注解,「谓」,谓是假说、假设,「若不造业,识不成种」。所以种是什么?种是造业,你所造的,前面讲的,业有善、有恶、有无记,业总共讲的这三大类。只要你造作,业习就在阿赖耶里头落这个种子,种子不是物质,没有形相。每个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起心动念就造业;起一个善念,造的善业,起一个恶念,造的是恶业,要小心谨慎!只要造业,阿赖耶识里头就落种子,这个种子我们常常讲印象,决定是有,有这个印象。印象很淡薄的时候你忘掉,有可能,虽然你忘掉,它并没有消失,无意当中也会起现行。譬如人作梦,你为什么会作梦?梦中所现的那些境界,全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遇到缘起现行。那个时间比较短,我们现在得这个身体,这一生时间比较长,这个长我们一般讲相续相。而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说不是相续,是迁流,那说的意思说得更深,我们不太好懂,说相续我们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要紧是不造业,不造业可不容易,什么人不造业?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了,他不造业。六道凡夫造染业,四圣法界造净业,所以十法界里面都在造业,染净不相同。不造业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叫真净,十法界跟六道是相对的染净,这个道理我们懂。我们现在能不能不造业?不能,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吗?起心动念就造业。为什么会起心动念?无量劫来的习气,想断断不了,这是为什么出不了轮回的第一个因素。佛教我们出六道轮回,先不要做恶业,不要造染业,你造善业、造净业,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头没有苦报,为什么?他是善业,他是净业,所以他没有苦报,也就是说,苦苦、坏苦、行苦他都没有。可是他还要不断向上提升,把善业、净业也不去执著,不著相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他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就是带业往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你看我们的善恶习气都没有办法断,那叫带业,带什么?带善恶习气,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缘太难得太难得,彭际清居士讲「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遇到了,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下碰到了。如果你能够认识,你能够抓紧,你这一生成就,这个成就比阿罗汉、比辟支佛、比十法界里面的菩萨高明太多!你从六道里面超越,不是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这个机会到哪里去找!你想想看,我们要不要彻底放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你要说,要多长的时间薰修?《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功;还有例子,《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头有这个例子。由此可知,我们真正要想求生净土,有足够的时间,不迟,要把握住!所以有人来启请,希望我能够把《弥陀经》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能够提早讲一遍。也就是说我们的《华严经》暂时停讲一、两个月,这一、两个月的时候讲一、两部净土经,也未尝不是好事情,尤其在现在这个环境当中,往生净土比什么都重要。可是往生净土有往生净土修学的方法,这一定要很正确,不能错会了。错会了怎么样?盲修瞎练,不能成就,有正确的修行方法。这个我可以考虑。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宝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清凉大师《疏》最后的一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
「又如镜现秽像,非直不污镜净,亦乃由此,显镜愈净,如来藏现生死业果亦然,非直不损真性平等,亦乃由此,知如来藏自性恒净也」,我们看这一段。镜子,自古以来,真的是古今中外人人都常用。在古时候,中国的镜子是用铜做的,把铜磨净,所以叫磨镜,磨干净之后它就能反射,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的形像。现在科技进步,我们现在用的镜子比古时候要殊胜太多,而且价格低廉。可以说全世界每个人几乎都不可能说他不用镜子,应当是每天都在用,甚至於随身携带的小镜子,妇女用得最多。佛常常用这个做比喻,你要是细心去体会,经上所讲的这段的道理,就在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清清楚楚显示出来。镜照秽像,秽是不干净的,我们所不欢喜的这些像,肮脏的像,很凶恶的像,很可怕的现像,照在镜子里面,试问问,镜子有没有被染污?我们知道镜子不染污。有照到秽像,我们看到镜子没有染污,显示这个镜子的清净。
实在说,从前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这些萤光幕,如果有这个,我相信释迦牟尼佛就会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电视萤幕上虽现种种现象,萤幕有没有污染?没有,我们电视、电脑的萤光幕显示一切的影像,萤光幕从来没有被污染,显示它清净。用这个来比喻什么?比喻如来藏,如来藏性是一面镜子。这个现象,实在讲,用镜子来比喻容易懂,用我们现在的萤光幕更容易懂。它能够现生死业,现六道轮回,现三途恶道,三途恶道的相就是秽相。
我们今天现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里面伦理道德没有了,年轻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友爱兄弟,完全是自私自利。说实在话,畜生里面还有知道孝顺父母的,古书里头常说,我们真正能看到,乌鸦有反哺之恩。老乌鸦太老,飞不动了,成天也在窝里头,像小鸟一样。它所养的小乌鸦,它的儿女觅食回来喂它,说明乌鸦会照顾父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乌鸦。羊有跪乳之恩,你看小羊,小羊吃奶的时候跪在地上,谁教它的?天性!我们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感动。畜生父子有亲,有一种亲爱,你细心去观察,你看畜生道里面的父母,你看畜生道里面的兄弟。所以五伦叫天伦,天伦是什么?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这个五伦为什么失掉?没有人教。中国这个社会非常重视伦理教育,伦理教育是中国教学的特色。从哪里教起?从婴孩教起,小孩一出生,眼睛一张开,他就会看,他就会听,他看大人一举一动,言语谈吐,那个印象就落在他心里面去,阿赖耶识里去。天天在看,天天在听,天天在模仿,所以到六、七岁,古人讲了两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那个德行已经变成自然而然。这个德行是什么?就是今天同学们学的《弟子规》,所以《弟子规》在过去是家庭教育,父母教,尊长教,哥哥、姊姊教。这是家里面的家规,规矩,人人都要遵守,这一家里头男女老少统统遵守。所以婴儿他从小就学会了,他就能保持到一生都不会改变,已经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
所以,中国人有亲爱精诚,中国人爱好和平。中国人的思想,我们在古籍里面常常看到,很少看到讲国家,都讲天下,确实把族群、国家的观念融入天下。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人,没有说他是我这个族群的人,是我这个国家的人,没有这个,天下,所以心量很大,跟大乘佛法相应。仁民爱物,仁民是爱人,从爱人展开来爱物,爱动物、爱植物,爱大自然环境,这是中国教育,传统教育。
从镜子里面,清凉大师在此地为我们提示,他用这个来比喻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能变,这个诸位要晓得,真如、本性,真心能现,藏识能变,就是从妄想分别执著,世尊在大乘教里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生什么?生十法界依正庄严。心现是一真法界,是清净的,十法界是秽相,一真法界是净土,是清净的相。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华严是净土,极乐是净土,那么说明是净土,这里面如来藏已经转变成大圆镜智。转变什么?阿赖耶转变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也就是如来藏性,它随阿赖耶,阿赖耶是染污的,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随妄想分别执著现生死业果;特别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影像,是一真净土的扭曲现的这种相。「非直不损真性平等」,从比喻上我们能够体会,我们的真如本性,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没有损坏?没有,一丝毫都没有损坏,为什么?性德是永恒的,性德是没有生灭的,没有变易的,它是永恒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永恒的。
我们听蔡礼旭居士的报告,他在中国大陆讲《弟子规》,讲完之后跟听众来分享心得。有个七岁的小朋友上台去说,那真的是他的心得报告,他说我学习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应该要孝顺父母。诸位要知道,这一句就是他真正的心得,他明白了,做人应该要孝顺父母。可是后面说的一句话就把人吓呆,说「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我常常想谋害父母」。你看,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反面,从常常想谋害父母,听了这堂课之后他觉悟了,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应该孝顺父母是真心平等,是性德;念念想谋害父母,那是罪业,那是违背性德。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人性本善,没有人教;有人教的时候,把他的本善就恢复,把他的迷惑也唤醒了,他知道善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有人教!《三字经》上说得好,「苟不教,性乃迁」,真性就变质。六、七岁的小孩难得很直率、很坦白说出他受教的心得,受教之后他的观念、行为改变,恢复到正常。
「亦乃由此,知如来藏自性恒净」,从镜子比喻上,镜子永远是干净的,我们如来藏性永远干净,纵然堕在阿鼻地狱,自性并没有染污。那我们常常讲染污,是什么染污?八识染污,真性没有污染。如来藏这个名词,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就藏在里面,所以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如来藏,不讲阿赖耶。如来藏藏在哪里?藏在阿赖耶里面,阿赖耶是依如来藏而变现出来的,如来藏是真性,阿赖耶是染污,染净是一不是二,就像这面镜子一样。镜子的体是如来藏,自性,自性恒净;阿赖耶呢?阿赖耶是里面的现相,镜子里头现的影像,有善有恶,有净有秽,无论是善恶、净秽,统统都不染。
这个道理我们从每天照镜子有没有能够领悟到?能领悟到,你看镜子是不是善知识?镜子是不是佛菩萨?是!你因它而觉悟,你因它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每天照镜子,有没有能作如是观?有没有能够记起这首偈?「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这首偈应该要把它记熟,每天当你照镜子的时候,把这首偈念一遍。或者我们看电视、电脑的萤光幕,面对著萤光幕里面的色相,也要想到这首偈所说。或者是《金刚经》上的偈子更简单,更容易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你看电视,你是在修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就是禅宗,你在那里修禅,看电视也是修禅。面对著色相而不著色相,从萤光幕上就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能够见到一真,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三途;如果离妄想分别执著,真的它是一真法界,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染是什么?染是你个人;不染呢?不染是法性,法性、法身决定不染。
我们从这个地方再想想,世尊教导我们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自己的心想,你可不能怪别人。为什么?那个人也是我们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境界也是心想变现出来的;再跟你说,诸佛如来也是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心想是感,佛菩萨他就有应。佛菩萨是自性觉正净,自性觉正净有形相吗?没有!随著我们的心想他现相。所以,能大师才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妙,妙法!大乘法称为妙法,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们要修行,从哪里修起?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起。我们要帮助,现在常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哪里做起?从自己起心动念做起,这个道理很深。但是现在科学家做的试验我们看到了,江本胜博士的试验我们大家都看到,从这个试验里面我们深深的领悟到,整个宇宙依正庄严随著自己的心念生变化,自己的意念就是识,唯识所变。我们的念纯净纯善,整个宇宙、一切众生都变成纯净纯善,一真法界净土现前,不可思议。那我要问,我变纯净纯善,他没有变纯净纯善,你也没有变纯净纯善。没错,我们同生在这个地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法界,这是真的。这个各个不同的法界重叠在一起,虽然这是不清净,这是染污的,但是与能现的如来藏自性毫无交涉,能现的还是清净,所现的还是清净。那个不净呢?不净是识变的。
识变不要说是芸芸众生,不谈那些,谈自己,我们自己念念那个法界都不一样,这个道理《华严经》前面也说得很多。我们用电影的影片来做比喻,每个念头就是一张影片,张张不一样,显示在银幕上,银幕是什么?法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性不碍相,相也不会染污性。就像我们看电视的萤光幕一样,这里面的色相再多,怎么样变化,丝毫都没有染污萤幕;萤幕是心性,色相是心想。由这个我们就了解,为什么不想善?
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好,「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苦」。十法界没有一个法界不苦,十法界里面,菩萨法界、佛法界,无明没破,他有苦;六道里面,苦就更多,三苦、八苦。菩萨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世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不同维次空间,也就是讲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一个念头是一个法界,一个生灭就是一个法界,像我们看电影的底片一样,每张底片就是一个法界,那是一个念头。那个念头才生就灭了,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了,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你才晓得「一切世间」的意思,无量法界。
科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之间不同维次空间怎么来的?妄想生的。科学家说得很好,从理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量的,是无限的。而实际上,现在科学家他们的探测,已经知道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确实有十一种存在,理上讲是无量无边,这个跟大乘经教里讲得很接近。我们知道这些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用什么样的想法。你要是过菩萨的生活,法身菩萨,纯善无恶,「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夹杂」,你就离一切苦,受一切乐。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没有别的,就是那个境界里面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懂得断恶修善,而且都达到纯善无恶,没有毫分不善夹杂。我们念佛的同学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懂这个道理。
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是没错,这是总的原则,总的纲领。你现在年纪轻轻,你还有能力为社会服务,你还有能力护持正法,你现在也不为社会服务,放弃了,也不护持正法了,回到家关起门起来念佛,你能往生吗?你想想能不能?佛在经上怎么说的?《无量寿经》好好去读。《弥陀经》,这是我们一般净宗同学的日课,你每天一定要念的,《弥陀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你懂不懂?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念著「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没有具足这个善的条件?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讲得很多,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后面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试问问你,《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你做到没有?你要没有做到,你不是善男子,你也不是善女人;换句话说,净宗是大乘,大乘你没有分。孝亲尊师是修行的根本,儒的根本在此地,佛的根本也在此地,没有弟子规你哪里会有十善业道?你要真有十善业,弟子规就圆满了,你要真修!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是上善,你能去得了吗?第一条具足了,再提升到第二条,第一条念佛可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第二条要是做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方便有余土。第三条是大乘福,如果你都具足,你都修成功,「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是自行化他,生实报庄严土。
我讲《观经》、我讲净业三福,讲了很多遍,讲得很详细。修净土的同学这是基本的常识,你都不知道,你念一辈子「阿弥陀佛」,不能往生。古大德说得很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在一种特殊情形之下,你所处的环境非常艰难,障缘很多,你没有机会为社会服务;很想为社会服务,没有机会,没有机会护持正法,这个可以。你不是没有心,不是没有愿,而是缘不足,条件不具足,这样念佛行!如果有这个条件,你不去认真学习,你要逃避现实,这个不可以的,这种存心是不能够往生,这我们要晓得。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经典上常讲的道场,什么是道场?讲经说法的场所叫做道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道场有没有建筑物?没有!什么是道场?佛在一棵大树底下坐在那个地方,学生围绕著四周围,听佛讲经说法,有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那个地方就叫道场。道场没有固定的,天天搬的。到后来这些国王大臣护法,他们提供园林、房舍,可以遮避风雨,可以长时间在这边讲经,就形成我们现在观念当中的道场,道场是天天在教学的。
佛法传到中国来,当然第一个重要工作是翻译,译经这个地方是道场,经翻译出来之后要讲解,要依照经典教训来学习,这个场所叫道场;在中国称之为寺院庵堂,它是教学的场所,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目标是对现前这些活人,不是为死人服务,跟学校一样,它就是学校。学校里面有老师上课,除老师之外,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我们现在学校有教员、有职员。你说学校没有职员行不行?没有职员不行。所以我常常讲,教员是弘法,职员是护法,弘护是一体,护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一样大,一丝毫差别都没有。
我常常用钟表做比喻,钟表的功用是什么?报时的,报时就是两根指针,我们一看指针,晓得现在是几点几分。那两根指针就好比是教员,他们是在台面上讲经说法的;职员呢?职员是里面这些机器,少一颗螺丝钉,它报时就不准了。所以里面的那些齿轮、那些螺丝,就像我们今天讲的道场里面的职员、义工,义工就像里面的螺丝钉一样,少一个都不行。这个团体上上下下所有一切人、工作人员,都是护持正法,都是弘扬正法,你说这个工作我们要不要做?这就是服务大众,大众来听经的,来服务他;护持正法,使如来正法永远传流下去,不至於断灭。这种工作叫积功累德,积功累德第一殊胜就是这桩事情。
可是我们现在道场义工很多,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在道场上,我们做一份工作,一定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使一切人进入这个道场都能生欢喜心,都能得法益。这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随喜功德」,你能懂这个意思吗?像一个钟表一样,指针那是功德,里面所有的机器,所有的齿轮、零件、所有的那些螺丝,都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跟那个指针的功德一样大,它是一个整体的,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上台去讲经,我们修随喜功德跟上台讲经没有两样。你看蔡老师每天上台讲五个小时,很辛苦,我们修随喜功德,没有他那么辛苦,功德一样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你就晓得,积功累德人人都可以做得很圆满,都可以做得很好。可惜的就是你不懂,你不知道怎么做法。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宝首菩萨偈颂第三首: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首「田种生芽,喻能生者。田喻业,缘也。种子喻於识种,因也。此二相待无性,故不相知,由不相知,方能生於后有苦芽,故云自然能出生也」,我们看到此地。佛用农田耕作来做比喻,这个比喻也很好懂,『田』是田地,耕作一定要有『种子』,种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能生芽,种稻长出稻米之芽,种豆长出豆芽,种果树,种子就生出树苗。纵然是同一种,我们讲稻米,同一种,这个种子撒在田里,种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每一粒种子都会长成一个芽,都生出芽来。
或业性,『业性亦如是』,这个里面,佛在经教里头常常用一句话说明,说这个现象,这句话就是「法尔如是」。《楞严经》上说得清楚,佛不说因缘生,也不说自然生,佛说法尔如是。法尔,接近自然,不是自然,所以佛在《楞严》上常常讲「非因缘,非自然」,业性本来如是。最重要的是要破我们的疑惑,因为疑惑一定会生妄想分别执著,生妄想分别执著,你对於事实真相永远疑惑,永远不能够明了它的真相。只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相就在面前,一丝毫隐瞒都没有,这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
觉悟的人怎么说?他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就是。寻师访道是想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明白、搞清楚,到处去请教,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到处去请教,为什么?这个疑团没破,诸法实相究竟是什么,不明了。开悟之后,原来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我们看清凉大师在这里说的比喻,田种生芽比喻能生,田比喻作业缘,种子比喻作识种。阿赖耶识里含藏著习气,这个习气也叫做种子,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就好像植物的种子一样。我们稻米的种子就像阿赖耶识里头的识种,田地是缘分,如果把它种在田里面,它自自然然就会生芽,生芽是果报,果就现前,所以因、缘、果。
「此二相待无性」,这个二就是业因跟业缘,像种子跟田地,都没有自性,所以不相知。由於不相知它才能生「后有苦芽」,什么叫后有苦芽?实在讲,世尊是举这个比喻说我们这些六道众生,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苦。后有,后有是讲果报,你看有因、有缘,后面就有果,只要不出十法界就没有真正的乐,所以这个果报称为苦,苦芽,惑、业、苦,迷惑、造业、受报。『自然能出生』就是果报,这个道理世尊在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常常讲,为什么常常讲?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听众里面常常有新来的,新来的听众他初听,以前佛讲经他没听说过,重要的这些事跟理,佛就不能不说。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常常跟随佛的这些学生也要常常讲,如果不常常提示,众生业障深重,非常健忘,常常把这个要紧的事情忘掉了。另外还有,虽然明白这些道理,境界现前自己做不了主,依旧被烦恼习气牵著走,所以就不能不常说。
佛法如是,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亦如是。古时候圣贤教人,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个百、千就是重复,不断的要重复。现在有科学这些技术这么好的工具,我们要善於利用。教与学,世出世间法所说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贵以专」,佛家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容易开悟。悟要怎么开?诸位一定要晓得,悟是从定里面开的,所以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千经万论皆如是说,你还怀疑吗?
一部经,在中国古时候,一生就学一部经,往往大彻大悟,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你受持一部经,我们净土有五经一论,你受持一种,你天天读诵,天天思惟,天天依教奉行,一生决定不改,这个人就很可能开悟,悟入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深的就是理一心不乱,浅的是事一心不乱,成就了,不能搞第二部。古时候有人相信,有人依教奉行,现在这个世间恐怕找不到了,我们没听说过,一部经。
佛法的教学跟世法不一样,一门就是持戒,为什么?你不再贪图其他的,你统统都放下了,持戒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你选择了一门,一门什么?你心定了,千经万论他也不想去沾边,就这一部够了,没有第二念头,久而久之豁然大悟。这一悟怎么样?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通一切法门通,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不乱也通,不能全部通,通了一部分,到理一心时全都通了。世间教学讲「贵以专」,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不同於现在的学校。
你学一门要不要参考书籍?不需要,参考书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们想想对不对?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人这个说法,那个人那个说法,到底哪个对,我要跟哪个学。中国人讲师承,印度人也讲师承,师承什么意思?跟一个人学。我在台中,李老师很慈悲,我是以他为师,他老人家不敢承当,替我介绍了一个老师。老师是谁?印光大师。他说我们是同学,我们都是印光大师的学生。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你天天读《文钞》就天天接受印光大师的教诲,专修净业。
我学《弥陀经》,我听老师讲《弥陀经》,我非常用心的来听讲。《弥陀经》讲完之后,老师还当著我们同学对我赞叹(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他得利益了」,指著我,「他得利益」。确实,我听他老人家讲《弥陀经》,我看古德的注解,看蕅益大师的《要解》。《要解》还有两本注解,两本注解都注得不错,我都收起来做参考,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以后我又学一样东西,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你们同学都知道,这我都讲过。我讲过《疏钞》,讲过《要解》,我就守著这么个小圈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专修《弥陀经》。
我对於蕅益大师的《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那时候我常常讲,我自己没有道场,没有常住的地方,所以我被环境所逼,哪个地方请我,要求讲什么经我都答应,不能专。如果说我在早年,四、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专门道场,我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跟诸位说,我就专讲一部经,我不会去讲两部经。来跟我学的,无论你跟我多久,我们共同学习就是一部经。缘!有因没有缘不行,因遇到缘才能结果。
所以我们今天有这么一个小道场,而且我们有几个小讲堂,我建这些小讲堂干什么?便利於我们的同学,你要是专攻一样的话,你有几个同参道友一起喜欢学这一部的,你们天天在这个讲堂。我们这是净宗学院,净宗只有五经一论,六个讲堂够了。一个讲堂一种,喜欢学哪一部的进哪个讲堂,各个有成就,这个学院真正是个正统的教学。如果对大众讲,我们有大讲堂,自己平常修学用小讲堂,志同道合的几个人,对某部经论有兴趣;有兴趣就是过去生中有缘,这一生当中再加强,他就会结果。
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念多少年,考试及格,你就算毕业,你学到一点技术能力。佛法不是,佛法在净土宗,净宗修学的成就有上中下三等,下一等的,功夫成片;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上等的,理一心不乱,这三个等级统称一心不乱。净土宗的成绩是从这个地方讲的,你得一心,契入净宗的境界,你在这个地方得念佛三昧,真正尝到法味了,法喜充满。随著你的功夫,你的智慧不断增长,其他法门逐渐也通了。通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学?功夫成片的时候,你是才得念佛三昧,功夫很浅,如果要学多了的话,可能你这一点小定功很容易失掉。到事一心不乱,算是稍稍有了把握,得定了,不太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转,可以涉猎。真正进入理一心不乱,那就像龙树菩萨一样,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他三个月就完全通了,理一心不乱,这些菩萨给我们做的示现,真实教诲。怎样快速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过於修戒定慧,捷径!真实成就。
也许有同学要问我:你搜集这么多经论,放在这儿干什么?不但佛法,还有不少是世法。我搜集这么多东西不是我要看的,知道的人不多,少数,有几个人知道。现在是乱世,唯恐这些东西失传。古时候,你看北京房山石经你就知道了,古人唯恐这些东西失传,把它刻在石头上,埋在深山里面,希望后人有缘能够发现,传之於后世。那时候都在动乱的社会里,怕东西丧失。可是那个工程太大,多少人工作,时间差不多将近一千年,这一部完整的石刻的《大藏经》。我们看了非常感动,那个工程真是不亚於万里长城,你看古人对於文化保存、珍惜的用心。但是如果当地发生一个大地震,那全毁掉了。
最好的方法,现在印刷术进步,大量的印,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这个世间无论怎么样动乱,这个法宝会丧失,总有地方保存,比那个石经还要可靠。所以我们,包括计划当中,我们印《大藏经》,因为有些本子有版权,有版权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早年台湾跟日本没有签版权的协定,台湾印刷厂曾经印了《大正藏》,我们附印,他印一千套,他来找我,我印四百套,他印六百套,好像印过两次,两次就是我们印了八百套。以后我们印《龙藏》,《龙藏》现在一千套出来了,明年还有一千套,这个明年就是今年,我们现在出来的是去年的,零四年的一千套,零五年有一千套,零七年有两千套,所以我们印四千套。加上过去这个八百套,我们自己印的是四千八百套。这当中,在我们没有印经之前,我们还买了几百套,那个多半都是赠送给大陆,大陆的多,在海外比较少,我们送了大概也有五、六百套。这是我们从赠送《藏经》,我们的总数超过五千套,能够放五千个地方,这我们心就安了。这个世间不管怎么样的动乱,总会有地方保存;这个地方也算是保存的一个处所。
所以你们喜欢看的,供养给你们去阅读,你们不看的,珍惜好好的保存,为后代著想,希望正法久住世间。我们自己修学最重要的是成就,学教,目标要定在大开圆解,学净土,一定要定在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这才算是真正成就,绝对不是广学多闻,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广学多闻对於自己没有真正的利益。
这首偈,清凉大师后面注解还有两句,「亦本识为田,名言为种」,这是第二个说法。《钞》里头我们念一念,「田喻业缘者」,这前面所说的,「即六地经云,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所覆,爱水为润,见网增长,我慢溉灌,生名色芽」,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实在讲,这是讲六道众生。前面「田喻业缘,种子喻识种」,这个注解是注前面这一段的。「六地经」就是《华严经・六地品》,这在后面,我们还没读到。业比喻作田,识是种子,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业习种子。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是因,现在造作这个业是缘,田是喻缘,因缘一合,它就会起现行,果报就现前,善就有善业,恶就有恶业。
《钞》里面说得更详细,「无明所覆」,覆是盖覆了真性,我们没法子见性。六道众生烦恼、习气做主宰,妄心做主,无明是妄心;真心就明了,明心见性,真心就是心性,是光明的,是没有染污的,是清净的,是具足无量智慧、德能、相好。我们今天自性、智慧、德能、相好统统不能现前,什么原因?无明盖了,把它障碍住,虽障碍住,要晓得,前面第二首偈我们读过,自性没有失掉。无明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像镜子里面的影像一样,我们著了相,而把明镜忽略掉,没有想到本净。像我们看电视,整个注意力都注意到萤光幕的画面上,就没有注意到萤光幕。萤光幕如如不动,从来没有染污,真正清净;萤光幕比喻能现的心性,影像是所现的幻相。幻相的根是什么?幻相的根就是无明。
「爱水为润」,你看这里说个爱,说个见,说个我慢,这正是末那识,我执,四大烦恼常相随!我爱、我见、我慢,无明是什么?我痴,这里所讲的就是第七识末那,末那是染污。染污的相是什么?就这四种相,无明,愚痴!我痴;我爱;我见,我见就是我执,执著有个我;我慢,只要执著有我,我总比别人强,别人总不如我,我慢就生起来。儒家也知道,你看《礼记.曲礼》里头就讲「傲不可长」,就说明儒家晓得。我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不是现在学的,这四种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痴、爱、见、我慢,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就「生名色芽」。名色诸位能不能懂?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就是我们这个身。为什么叫名色?他来投胎,投胎的时候,这是个胚胎,还没有长成人的形状。但是他是活的,这个胚胎是活的,他有精神,他有物质,就称之为名色,十二因缘里面讲的。名色就是来受胎,就是投胎,我们一般讲投胎,在母体里面,这时候不能叫他做胎儿,他还没有形成人的样子,所以称之为名色,名色是芽,刚刚生芽。
我们看大师下面的注解,「谓」,谓是假说、假设,「若不造业,识不成种」。所以种是什么?种是造业,你所造的,前面讲的,业有善、有恶、有无记,业总共讲的这三大类。只要你造作,业习就在阿赖耶里头落这个种子,种子不是物质,没有形相。每个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起心动念就造业;起一个善念,造的善业,起一个恶念,造的是恶业,要小心谨慎!只要造业,阿赖耶识里头就落种子,这个种子我们常常讲印象,决定是有,有这个印象。印象很淡薄的时候你忘掉,有可能,虽然你忘掉,它并没有消失,无意当中也会起现行。譬如人作梦,你为什么会作梦?梦中所现的那些境界,全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遇到缘起现行。那个时间比较短,我们现在得这个身体,这一生时间比较长,这个长我们一般讲相续相。而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说不是相续,是迁流,那说的意思说得更深,我们不太好懂,说相续我们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要紧是不造业,不造业可不容易,什么人不造业?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了,他不造业。六道凡夫造染业,四圣法界造净业,所以十法界里面都在造业,染净不相同。不造业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叫真净,十法界跟六道是相对的染净,这个道理我们懂。我们现在能不能不造业?不能,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吗?起心动念就造业。为什么会起心动念?无量劫来的习气,想断断不了,这是为什么出不了轮回的第一个因素。佛教我们出六道轮回,先不要做恶业,不要造染业,你造善业、造净业,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头没有苦报,为什么?他是善业,他是净业,所以他没有苦报,也就是说,苦苦、坏苦、行苦他都没有。可是他还要不断向上提升,把善业、净业也不去执著,不著相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他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就是带业往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你看我们的善恶习气都没有办法断,那叫带业,带什么?带善恶习气,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缘太难得太难得,彭际清居士讲「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遇到了,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下碰到了。如果你能够认识,你能够抓紧,你这一生成就,这个成就比阿罗汉、比辟支佛、比十法界里面的菩萨高明太多!你从六道里面超越,不是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这个机会到哪里去找!你想想看,我们要不要彻底放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你要说,要多长的时间薰修?《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功;还有例子,《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头有这个例子。由此可知,我们真正要想求生净土,有足够的时间,不迟,要把握住!所以有人来启请,希望我能够把《弥陀经》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能够提早讲一遍。也就是说我们的《华严经》暂时停讲一、两个月,这一、两个月的时候讲一、两部净土经,也未尝不是好事情,尤其在现在这个环境当中,往生净土比什么都重要。可是往生净土有往生净土修学的方法,这一定要很正确,不能错会了。错会了怎么样?盲修瞎练,不能成就,有正确的修行方法。这个我可以考虑。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