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四卷) 2005/3/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374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我们还接著前面宝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我们要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看《疏》。
「合云业者,谓善恶等三」,善、恶,等就是无记业,非善非恶,这三大类,「业」就是讲这个三大类。这三大类,世尊在经教里头几乎常常为我们提示。善恶没有定法,换句话说,有很多的标准。有没有绝对标准?有!什么是绝对标准?与性德相应的是善,与性德相违背的是恶,这是绝对标准。
在十法界里面,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学校有幼儿园、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学生应当守的规矩,各个阶层都不一样。那个规矩就好比是业,善恶的标准不相同,但是在理上讲,在体上讲,理体上讲,一定与性德相应。在佛法里面说最低层的,最低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通法性,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我们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就讲得很多。不杀生这一条引申的意思,是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为什么?佛在《十善业道经》上给我们讲,「常念善法」,善法意思是圆满的,常念,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没有伤害众生的意念,心善;第二,「思惟善法」,思想善,不但没有伤害,而且积极去救护,众生有苦难,你要救他,众生没有苦难,你要好好保护他;再「观察善法」,观察善法是我们的行为善。所以,身、口、意三业都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
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常念,心里头的意念常常有损人利己,损人利己这个念里头有杀、有盗;损人是杀,利己里头有盗,这是与性德完全相违背。大乘教里头佛说,无论是财富、是智慧,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但本有,本有的都是圆满具足。像「往生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你的福报是无量的,阿弥陀这一句意思就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财宝,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一切都无量,没有丝毫欠缺,这个佛号是告诉我们,我们原本就是这样的。谁是无量寿佛?哪一个不是无量寿佛!无量寿是讲我们的自性,一切众生从自性上讲,个个都是无量寿,都是无量光。性德是圆满的,何必还要去夺取别人的?还要一心一意希望自己独大,别人都不如我,这个错了。本来都是一样大,你叫别人不如我,结果怎么样?结果是自己不如人。你违背了性德,你错了,一定要懂得佛法是平等法。
佛在经论里头告诉我们,十法界业因、业缘都是无尽无量,决不是单纯的。但是佛为了教导我们方便起见,无量的因缘里面,哪个因缘最重要?我们迫切需要的知道这一点。佛也给我们讲了,就是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成佛的因缘是平等心,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性德是平等的,自性是平等的,你不平你就跟性德违背,违背你怎么能证得?换句话说,你的心不平,你就决定不能成佛。我们想成佛那要修平等心,平等心是菩提里面的深心。
我跟诸位讲菩提心,我讲五个,经论上都讲三个,我讲五个。真诚心是体,菩提心之本体,本体是真诚,真就不假,诚就不虚,没有虚假,真诚。经论上讲第二个是深心,深心不好懂,所以我把深心讲了三个,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自受用。我们怎样对自己?对自己要清净,对自己要平等,对自己要觉悟,觉而不迷。实际上,自受用就是三宝,佛、法、僧三宝,觉而不迷,佛宝;正而不邪,平等,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净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正觉是觉而不迷,你们想想看,深心就是三宝,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得到之后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这是大慈大悲,慈悲是他受用,慈悲不是对自己的,对自己的是觉正净。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行行与觉正净相应,这就是善法,这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所以,觉正净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叫成佛之道。
菩萨第一个因缘,菩萨道第一因缘,佛说六度心,起心动念常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人是菩萨道;辟支佛常念十二因缘,声闻常念四谛,这是佛把第一个业因告诉我们。天道常念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天人。我们人道,人道常念五戒,五戒、十善是人道;四无量心、十善是天道,常常想著慈悲喜舍,慈是帮助众生得乐,悲是拔众生之苦,拔苦与乐叫慈悲。诸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用什么方法?用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在教学,教你什么?教你觉悟,教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之后你决定不造恶业,就离苦了;你决定造十善业,造善业你就得乐,善的果报是乐,恶的果报是苦。所以释迦牟尼佛不做国王,不做大臣,不做元帅,为什么?这些都没有办法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是教学,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搞教育,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都是搞教育,真的把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喜悦不是名闻利养,这个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内心里头来的,这是性德。常生欢喜心,我们佛家讲法喜充满,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不亦悦乎,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对於过去、现在、未来,自己、众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要是很贫苦,怎么办?孔子弟子里头有很贫苦的,孔子也是平民,并不富有,世尊弟子里面也有很多贫苦的、贫穷的,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果报!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报,所以这一生没福。今天这个世间苦人多,贫困的人多,中国政府有扶贫的措施,尽量帮助贫困,希望他们慢慢的能进入到小康。那怎么办?还是办学,所以中国有很多「希望小学」,我们也办了不少,也有办了几十所希望小学。唯有求学,提高他的知识,提高他的能力,他才能改善他的物质生活,这些很多人都在做。可是佛法里头有个很妙的方法,世间人不知道,学佛的同学虽然听得多,读得也多,怎么样?对它有疑问,不敢依教奉行,所以佛的教诲没有收到实质上的效果。
但是话也不尽然,为什么?也有少数人肯接受,能依教奉行,凡是能依教奉行的,他的果报就像经中所说的。佛给我们讲财富的真因是布施,现在在世间拥有大财富的,拥有高地位的,都是前生修的!前生喜欢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喜欢用财布施,这一生得大财富;喜欢为别人服务,排解纠纷,帮助人解决困难,这一生得大贵,富贵的因是这么回事情。欢喜教别人,这叫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爱护一切众生,不伤害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属於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间人普遍希求的,你说哪个人不求这个?求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佛知道真因!这个真因就是世俗里头讲你命里头有,命里头有财,命里头有智慧、有功名,前世修的,前世没有修我们就会缺乏。因为一个人这三种因都修,不多,真的是不多,都有所偏,於是果报不相同。
我过去的老师方东美先生,真的是绝顶聪明智慧,可是一生清寒。我们学佛之后知道,方老师过去一定是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所以一生教书,都在学校工作,当了一辈子教授,每个月拿学校这些待遇,钟点费,买一套《大藏经》都买不起。我初学佛的时候,真的是缘很殊胜,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一看就欢喜。我记得好像是在一、两个月当中,我看了三十遍,深深受到这部书的启发。我学了凡先生,正好在那时候章嘉大师把佛陀这个教诲告诉我,他老人家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施财得财,施法得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我就真干。
我起步也算是很快,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不到半年,我就落实他老人家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怎么个做法?吃长素,选择素食,素食是无畏施,不吃众生肉,不跟众生结恶缘。积极的呢?积极参加放生,放生没有钱,不要紧,我们做义工。我们帮助一些慈善团体、寺庙团体,他们放生我们去做义工,生欢喜心,这就参与了。到以后我出家,出家前十年没有人供养,很辛苦,生活非常艰苦,但是有点小的供养,不多,能够维持生活,还有多余的就放生、布施医药,钱虽然不多,我们的心是圆满的。
布施医药跟放生、素食都是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我从二十六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我就很认真的干,确实我的定业全转过来。我自己的定业不如了凡先生,比他差远了,可是我们今天所得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求不是在佛菩萨面前、佛像面前烧香磕头去祷告,那个没有用处,那个怎么求也求不到,那是迷信。要怎么求?你要懂得佛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要真正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落实在生活里头,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你真学,那就真的得到了。
学财布施,有钱就要帮助别人,不管多少,我这个月能赚五十块钱,除了自己生活必需之外,剩下来的都要帮助别人,还有比我更苦的人,你得要学。结果怎么样?愈舍愈多,收入慢慢愈来愈多,愈多愈施,不要去留,不要去想明天,看到有需要的赶紧布施。法布施,我知道一点东西,好的,赶紧要告诉别人,不相信的,那就算了,那就不说;相信的、喜欢听的,要认真给人家讲解,要欢喜为别人讲解。
你真正去做,果报自然现前,果报不要求,求就不好。求,你的心就不是真心;一无所求,真心,可是果报自然现前。果报现前之后,有没有欢喜心?没有,很平常,平常心是道。多,多做好事;少,少做一点好事;没有,就可以不必做。但是事实决定是愈施愈多,财、法、无畏都是愈施愈多。这是讲世出世间圣贤都劝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假,对我们后学来讲决定有大利益。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都是讲实学,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都是讲自利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决定分不开的,自利而后能利他,利他之后决定自己得大利益。
自己得大利你就要大施舍,要把我们利益众生的范围扩大。像如来利益众生那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们今天帮助人,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如佛菩萨,由此可知,我们三种布施做得跟诸佛如来相比,我们差太远了。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做到对全世界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那就算不错了。能够做到世界,这是事,你的心可以观想到虚空法界,有没有效果?有!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要观想到虚空法界,跟诸佛如来的本愿相应!这样的修行,妙!妙在哪里?我执不断而没有了,法执不断也没有了,为什么?随著心量扩大,起心动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
所以大乘修学,妙!称为妙法;小乘是在事上去断,非常困难。你看佛在经上举的比喻,破我执犹如破四十里的瀑布,那是讲瀑布的宽度。四十里这么大的大瀑布,你能一下截断叫它不流,今天科学都没有办法,都做不到,佛用这个比喻就说明破我执是多么艰难的一桩事情。小乘破我执,这诸位都知道,小乘经上说,证得须陀洹之后,证得初果之后,初果是破见惑,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还有八十一品思惑,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断掉。人间寿命不长,可是天上寿命就长了,你想想这桩事情是多么艰难。但是大乘里面的方法太巧妙,不要这么麻烦,不要刻意去断,把心量拓开,把爱心拓开,这些障碍自然就没有了。所以恶要从心地里面拔除,善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修成菩萨,修成佛果,没有一个不是随顺性德。
中国古圣先贤说,「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可以说是中国教学的三大纲领,而明德就是《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要肯定的。人性本善,我自己的性也是本善,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我们的惭愧心就生起来了。我本来跟圣贤没有两样,我本来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沦落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本善。什么是本善我们也不知道,用佛法来讲就很清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到不贪、不瞋、不痴,佛讲得这么清楚,又这么简单,容易记。儒家讲的也不麻烦,儒家讲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亲跟义就是德。
中国人讲的「道德」,道是自然的法则,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道;随顺道就叫德,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随顺,随顺就是德。父子的亲是随顺,君臣的义是随顺,再说得详细、明白一点,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这就是德。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每一条都是把道德落实,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的工作,统统都说到了。所说的原理原则讲得很详细,你要能融会贯通,你自自然然智慧就开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从你自己生活点点滴滴到待人接物,你都会做得圆满,都会做到所谓是尽善尽美。
千经万论,哪一句不落实在「十善业」里头?哪一句不落实在「弟子规」里面?所以《十善业道》跟《弟子规》是根本的教育,根本是决定不会动摇的,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本就是它的主干。千经万论是什么?是它的枝叶花果,枝叶花果长到再高的地方都没有离开根,从根生本,从本生干,从干生枝,从枝生条,从条生叶。所以,枝叶花果再繁茂,不离根本,根本是彻始彻终,这个道理要懂,那就是说《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彻始彻终。
此地大师给我们讲「合云业者」,合云就是我们现在讲总而言之,说到业就是善恶业,善、恶、无记。讲到性,「性者,通性及相」,所以性有性之性,有性之相,相有相之性,有相之相,此地所讲性,里头的意思有性也有相。「谓此业体」,这是业之体,「以无性之法而为其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清凉大师在《钞》里头有解释,「合云业者下」,这是第三段「出业体」,造作就是造业,业之体是什么?「等取无记」,业之体就是善、恶、无记。「及等不动,各成三类,言不失业果者,上是理性,此即事性,如火热性等」,如火热性是比喻,火的性是热,这是讲比喻。
所以讲性,有理性、有事性,事性,所以他讲通性及相,相是讲事性,这些我们都要明了。理是无性之法而为其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科学的名词来讲,理性我们今天讲能量。能量确实有,能量不是物质,它能变现成物质,变现成物质就是事,那就是事之体,我们用科学的术语就很容易理解。质跟能,现在科学家也知道是一不是二,能可以变成质,质也可以变成能,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转变的方法现在还不能够圆满,不能够随心所欲。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来学习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这一段,就是「或云业者」这一段。
讲到一体,有理性、有事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这是事性。事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科学里面跟我们讲能量与物质,就是质跟能。「能」是不是性体?可以说是,也不能完全说是,为什么?心性不能讲它是能量,也不能讲它不是能量,能量还是从它变现的,它是能变、能现的。
我们细细去思惟、观察心性,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当中就现出三细相。这个三细相,第一个无明业相,第二个转相,第三个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质。今天科学里面讲质跟能可以互相转变的,能量我们可以说是三细相里面的转相,转相也叫做见分,色相是相分,这个上面还有无明业相。无明业相是什么?是不是自证分?可以说。自证分是不是真性?还不是。真性也在自证分里面,离无明它就是圆满的自性,有无明在里面,它才现见相两分,所以唯识说得比科学家讲的详细。因此,能有物的能量,有精神的能量,我们讲心,心的能,有质的能。科学今天讲的是物质这方面,精神这方面没讲到,佛法就说得很透彻。
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就晓得能量不灭,特别是善行的能量,善行的能量真的是帮助你节节高升。恶业的能量也不消失,但是它带给你很辛苦,它所现的相是三途恶道,你会感受痛苦;善业的能量,它能够真的帮助你离苦得乐,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我们要很清楚。所以体,有物质的体,有精神的体,佛法讲这都是染污体,还有清净体,清净体是自性,染污的体是阿赖耶。所以《华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他不采取法相宗,他采取法性宗,这个说法有道理。
再看下面的疏文,「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空,故中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亦不失,是名佛所说」。无性,无性之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心,真心能现。《华严》里面所讲的,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能成业果」就是能现,真心能现,妄心能变,而阿赖耶,佛讲得很清楚,是真妄混合体。讲真性是讲阿赖耶的纯净的一分,这是决定没有染污的;讲染污的,那是讲阿赖耶里面含藏著染净,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我们不说染净,说善、恶、无记这些习气种子,这是阿赖耶染的一分。这些种子遇到缘就现十法界,所以它是染净和合体,能成业果。
「由不坏相,方显真空」,我们看《中论》这首偈,《中论》这首偈四句说得很好,「虽空亦不断」,不是断灭空,断灭空是什么?断灭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个空就叫断。它空有!有,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身也接触不到,甚至於念头都缘不到,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六根都接触不到,用一个空字来做代表。它存在,而且它活活泼泼的,它确实存在,所以说它不断,它要一断,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它决定不会断。
「虽有而不常」,有是什么?「有」就是心现识变的,心现识变色、心,色法跟心法,也就是我们讲精神跟物质,哲学里面讲唯心跟唯物,心跟物都不常。这个心是什么?心是精神,心是意念,起心动念,佛家讲的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心,这是阿赖耶。妄想分别执著是阿赖耶,妄想是阿赖耶识,执著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这个不常;就是唯心,心也不常,唯物,物也不常。何况心跟物同源,都是自性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自性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它也不常。这一点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说「有」,有就是物质,有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这个说法说得好,跟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非常接近。他说「无」,我们佛经不用无,用空,空能生有,这个空叫真空,真空不空;色相叫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到最后怎么样?空跟有是一不是二。然后你晓得唯物跟唯心它能统一,它是一不是二,这争执就没有了,就不会对立,不对立这是佛法,所以佛法不是哲学。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讲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欧阳竟无说这句话在汤恩比之前,汤恩比是七十年代,欧阳竟无说这个话是二十年代,民国十二年,一九二0年代初说的这个话,比汤恩比说的先。汤恩比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欧阳竟无在二十世纪之初他就说出,而为今世所必需,今世就是讲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所必需。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为什么?哲学里头有对立,能所对立,佛法里头没有对立,这一点诸位千万要记住,否则的话,你学佛学什么你都不知道。
中国这些祖师大德,我们要讲第一个,不能不推崇六祖惠能大师,他是真正契入大乘,你看《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讲的还是对立的,有心、有物,「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看这首偈,这首偈是有对立,所以他不究竟;这里面色心对立,它有身、有心,染净对立,很明显的看得出来。能大师这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统一了。又何况在问答里面,你看他答印宗法师就说得很好,「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二是什么?对立,佛法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不二就是一。这个一跟二的意思很深,事上是二,理上是一,理上不二;相上是二,性上不二;既然性上不二,相上你也找不到二,这个道理很深。
所以古人讲以金作器,从器上讲那是二,二就代表多,形形色色,森罗万象,各个不同;从性上讲一个,法性,一个法性变现出来。法性在哪里?随拈一物无不是,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是性变的。好像器是金变的,金在哪里?随便拈一个器不都是金吗?我们能以这些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会开悟,心开意解。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逐渐逐渐淡化掉了。所以佛家修行非常重视止观,观就是你观想,你去看;止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止住。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去看,你去听,渐渐你就接近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其实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在哪里?就是他们不用心意识,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跟他不一样的,我们是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是凡夫,离妄想分别执著的是圣人,凡圣就在这一念之差。
有妄想分别执著,不知道森罗万象就是法性,森罗万象在佛法里称为法界。法界从哪里来?法界性就叫法界,性能现能变,法界是所现所变,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虽有而不常」,法界是刹那生灭,这个前面我们说得很多,但是底下这句话非常重要,「业果亦不失」,业果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因果。因果里头,善因得善果,恶因呢?恶因则有恶果,业果不失,业里头讲三种,善、恶、无记;善果跟恶果、无记果不失,它真有。那我们要问,佛菩萨有没有?你说佛菩萨有没有?佛菩萨是人修成的,他在没有成佛之前,有没有造作善恶业?有,肯定是有。成佛之后,妄想分别执著永远断掉了,善恶业还有没有?善恶业没有了,善恶业的习气还有,所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
他为什么有应?没有成佛之前不是发了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佛家没有妄语,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性德,本善!成了佛之后要不要兑现?当然要兑现,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佛来应的时候,无论是应身,无论是化身,他示不示现善恶业?示现,由此可知,业果亦不失!在如来究竟果地,业果亦不失,但是虽然他示现有业果,他怎么样?他不受用。受用就是业果现前你有感受,你感受到有苦乐忧喜舍,有这五种受。诸佛菩萨,说实在话,阿罗汉以上的,叫正受,正受是什么?业果现前,无论是天堂、是地狱,决定没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叫正受;业果亦不失,但是他不受,就是没有这五种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实在讲并不是很深,我们今天境界现前会有感受,为什么?分别执著太重。分别执著淡一点,他感受的就轻,无论是苦是乐,比较淡薄;执著严重的时候,感受就很深了。如果分别执著统统断掉,当然他受是平等的,自己是平等受,看众生在六道里头煎熬,那就不一样,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常讲,业果有转变不空,有相续不空,有循环不空,这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的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是名佛所说」,结归到这首偈,这才是佛所讲的,佛所说的是正说,事实真相。
底下,「不失业果,方显中道」,中道没有对立,对立就不是中道。譬如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六道里面,法身菩萨示现到六道里面来,他有没有?有,虽有他不受。这个境界在他的感受当中是平等的,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各人感受不一样。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古人有个比喻说,譬如中秋月,月光非常好,有人看到生欢喜,有人看到忧愁、感叹。为什么同样这个月光,每个人看到之后、接触到之后,感受不一样?苦乐忧喜舍统统不相同,这就显中道义,显示出法非定法,一切法都不是定法,你的感受完全是你自己的心想变现的。如果一个人,这个人心地纯善,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邪行,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他所享受的都是乐,真的像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要问,极乐世界里头有没有六道?没有。真的没有吗?极乐世界包不包括我们的世界?你说包不包括?你要说不包括,不就对立变成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中峰禅师在系念佛事里头说得很明白,「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你说包不包括?包括!这个道理你要不懂,我们还用电视萤幕来做比喻,这你天天看。这个电视里头有很多频道,你一按钮,它色相就出来,你说现在萤光幕里头包不包括?包括很多很多的频道。是的,宇宙是一,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无量无边的十法界,无量无边的六道三途,没有离开这个萤光幕。从萤光幕上来说是一不是二,从频道里面来讲是二不是一,对不对?所以会看电视的,他开悟了,电视跟大乘经上讲的没有两样,问题就在你会与不会,你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我们这个世间是净土,是极乐世界,阿鼻地狱也是净土,也是极乐世界,诸佛菩萨在那个地方,他享受的是只有乐没有苦;但是造作恶业的众生在那里面,他有苦他没有乐。苦从哪里来?是他妄想分别执著里变现出来的;离妄想分别执著,苦乐都没有,平等了。妄想分别执著各个众生不一样,所以各个众生在一切境界里所受的不一样。你要真正懂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说大乘经要不要学?大乘经教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妙法,这些经论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教科书。这个课程要不要学?这门功课要不要修?我们同学你就明了了,你才会很认真、很努力学这门课程。这个跟世间学校的课程不一样,世间学校课程没有办法帮助你离苦得乐,那是真的。你在世间学校学得再多,你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办法离开恶业,你的乐从哪来?断恶修善才有乐,破迷开悟有大乐,这是不失业果,方显中道。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又如镜现秽像,非直不污镜净,亦乃由此,显镜愈净」,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这一段说得好,我们在没有读这个文字之前,我们也感受到、也体会到大乘教里这种教义很多,可是佛是不断的重复在说,这就是无尽的慈悲。我们凡夫善忘,真的,听一遍马上就忘掉,听十遍还是记不得,听一百遍还是随顺烦恼习气,所以古人给我们定了一个数字,读书要千遍,其义自见。千遍能见其义,什么人?上根人。那中下根怎么办?儒家说得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上根的人他念一遍就会,我们要用一百遍才能够学会,他十遍学会,我们就一千遍学会。这个道理同学们都听过,没做到,所以你不得受用;你如果听了之后依教奉行,你真的就这么去干,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契入境界。遍数不够不行!
学佛的同学你们知道《四分律藏》,那个分量相当大,唐朝道宣律师听二十遍。我们从道宣律师传记里面我们就能够体会到,那时候讲解戒律的法师很多,不像现在社会,讲经的还有,讲戒的没有了。那时候讲解这样的大律,《四分律藏》,还很多,为什么?道宣律师听二十遍,听二十遍绝对不是在一个地方,绝对不是一个人,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讲,哪个地方有讲他就到哪里去听,他成为律宗的祖师。现在人没有耐心,像这样的大经大论,一部他都受不了,时间太长。
从前法师讲经,我相信还是承传了世尊的仪规,每天二时讲经。这个二时是印度的标准,二时就是八小时,每天讲经八小时,一年到头不中断,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诸位想想,清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讲《华严经》讲五十遍,我们现在用了多少时间?讲到这个地方大概《华严经》才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我们讲了好几年。无论在哪一方面,比佛比不上,比祖师大德也比不上。清凉大师讲《华严》讲五十遍,我那个时候细细的想,一年一遍,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讲八小时,一年一部。清凉大师不是像我们这种讲法,我们这种讲法一年决定讲不完,为什么?那时候人的根性比我们现在利,讲经的时候点到为止,你看《疏钞》里头,《疏钞》是他的讲义,点到为止。
听经的人,真正学《华严》,在清凉山住个几年,一年听一遍,住十年就听十遍,住二十年就听二十遍,哪有不开悟的道理!我们现在,现在人的福报是比从前人大,但是业障比从前人重。怎么说福报大?福报大就是有很舒适的道场,有很完备的经典。在从前,一个道场不可能有一套《大藏经》,不可能,现在你看我们这个小小地方,我们这里就有几十套《大藏经》,而且还有十种不同的版本,这个福报多大!从前晚上点一根灯草的油灯,晚上看书的时候点油灯。油灯我也点过,我们在抗战期间,那时候我念初中,晚上上自修都是点一根灯草的油灯,哪有现在电灯这么样的明亮?没有。所以现在在生活方面、受用方面比从前是富裕太多太多了,可是我们人没有古人那种勤奋,没有古人那种勇猛精进,所以他们一生有成就,我们往往一生空过。烦恼习气不断,李老师常说的,该怎么死还是怎么死,没有办法超越轮回。
我们自己再冷静想想,这一生当中的造作,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善言多还是恶言多,善行多还是恶行多,你这么一想,你就晓得来生到哪里去。善恶的标准,你们就用《弟子规》,就用《十善业道经》做标准,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来生到哪里去?自己知道,自己也知道这个芸芸众生,自己实在讲应当提高警觉。如果你是个中年人,你冷静回头想一想,你十岁时候,那时候社会状况怎么样,二十岁的时候又怎样,三十岁的时候又怎样,现在社会又怎样。你如果这样一观察,古人说的一句话你就明白了,「世风日下」。那么我们再想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你就愈想愈可怕,不要想来世,这一世就不得了。你要是读佛经再懂得一点因果的道理,你就会更清楚、更明白,现在世间人造什么样的业,他会感什么样的果报!
过去,我们讲十年十年的比较,这世风日下,因是什么?因就是众生造不善业。我们不说一年一年,说十年十年来比较,你就看得很清楚。造作恶业的,这个十年比上十年要严重,一年不如一年,造善业的人是愈来愈少,造恶的是愈来愈多。早年造恶业还有一点顾忌,现在造恶业是毫无顾忌,你说这怎么得了,杀业之重史无前例。杀害众生不算,单单讲杀人,什么地方杀人?你只看一桩事情,堕胎,这还得了吗?堕胎是杀人,你把这个人杀掉,他将来会报仇,业果亦不失,怨恨不失。你要是行善做好事,对人有恩惠,人家报恩的念头不失,你伤害众生,那个怨恨不失,你怎么办?将来你这些冤亲债主都变成你的亲戚朋友,你没有法子预防,到你家里来,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很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什么原因造成的?不相信圣人教诲,不接受圣人教诲,以为这是迷信,以为古人设教是约束人的,是规范人的,是吓唬人的,不是事实。现在人相信科学,你说人死了之后还有来世,「你拿证明来给我看,没有证明不相信」。其实证明就在眼前,给你讲了你不相信,这就没法子。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后面还有几句还没讲完。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我们还接著前面宝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我们要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看《疏》。
「合云业者,谓善恶等三」,善、恶,等就是无记业,非善非恶,这三大类,「业」就是讲这个三大类。这三大类,世尊在经教里头几乎常常为我们提示。善恶没有定法,换句话说,有很多的标准。有没有绝对标准?有!什么是绝对标准?与性德相应的是善,与性德相违背的是恶,这是绝对标准。
在十法界里面,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学校有幼儿园、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学生应当守的规矩,各个阶层都不一样。那个规矩就好比是业,善恶的标准不相同,但是在理上讲,在体上讲,理体上讲,一定与性德相应。在佛法里面说最低层的,最低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通法性,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我们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就讲得很多。不杀生这一条引申的意思,是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为什么?佛在《十善业道经》上给我们讲,「常念善法」,善法意思是圆满的,常念,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没有伤害众生的意念,心善;第二,「思惟善法」,思想善,不但没有伤害,而且积极去救护,众生有苦难,你要救他,众生没有苦难,你要好好保护他;再「观察善法」,观察善法是我们的行为善。所以,身、口、意三业都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
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常念,心里头的意念常常有损人利己,损人利己这个念里头有杀、有盗;损人是杀,利己里头有盗,这是与性德完全相违背。大乘教里头佛说,无论是财富、是智慧,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但本有,本有的都是圆满具足。像「往生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你的福报是无量的,阿弥陀这一句意思就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财宝,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一切都无量,没有丝毫欠缺,这个佛号是告诉我们,我们原本就是这样的。谁是无量寿佛?哪一个不是无量寿佛!无量寿是讲我们的自性,一切众生从自性上讲,个个都是无量寿,都是无量光。性德是圆满的,何必还要去夺取别人的?还要一心一意希望自己独大,别人都不如我,这个错了。本来都是一样大,你叫别人不如我,结果怎么样?结果是自己不如人。你违背了性德,你错了,一定要懂得佛法是平等法。
佛在经论里头告诉我们,十法界业因、业缘都是无尽无量,决不是单纯的。但是佛为了教导我们方便起见,无量的因缘里面,哪个因缘最重要?我们迫切需要的知道这一点。佛也给我们讲了,就是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成佛的因缘是平等心,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性德是平等的,自性是平等的,你不平你就跟性德违背,违背你怎么能证得?换句话说,你的心不平,你就决定不能成佛。我们想成佛那要修平等心,平等心是菩提里面的深心。
我跟诸位讲菩提心,我讲五个,经论上都讲三个,我讲五个。真诚心是体,菩提心之本体,本体是真诚,真就不假,诚就不虚,没有虚假,真诚。经论上讲第二个是深心,深心不好懂,所以我把深心讲了三个,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自受用。我们怎样对自己?对自己要清净,对自己要平等,对自己要觉悟,觉而不迷。实际上,自受用就是三宝,佛、法、僧三宝,觉而不迷,佛宝;正而不邪,平等,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净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正觉是觉而不迷,你们想想看,深心就是三宝,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得到之后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这是大慈大悲,慈悲是他受用,慈悲不是对自己的,对自己的是觉正净。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行行与觉正净相应,这就是善法,这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所以,觉正净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叫成佛之道。
菩萨第一个因缘,菩萨道第一因缘,佛说六度心,起心动念常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人是菩萨道;辟支佛常念十二因缘,声闻常念四谛,这是佛把第一个业因告诉我们。天道常念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天人。我们人道,人道常念五戒,五戒、十善是人道;四无量心、十善是天道,常常想著慈悲喜舍,慈是帮助众生得乐,悲是拔众生之苦,拔苦与乐叫慈悲。诸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用什么方法?用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在教学,教你什么?教你觉悟,教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之后你决定不造恶业,就离苦了;你决定造十善业,造善业你就得乐,善的果报是乐,恶的果报是苦。所以释迦牟尼佛不做国王,不做大臣,不做元帅,为什么?这些都没有办法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是教学,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搞教育,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都是搞教育,真的把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喜悦不是名闻利养,这个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内心里头来的,这是性德。常生欢喜心,我们佛家讲法喜充满,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不亦悦乎,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对於过去、现在、未来,自己、众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要是很贫苦,怎么办?孔子弟子里头有很贫苦的,孔子也是平民,并不富有,世尊弟子里面也有很多贫苦的、贫穷的,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果报!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报,所以这一生没福。今天这个世间苦人多,贫困的人多,中国政府有扶贫的措施,尽量帮助贫困,希望他们慢慢的能进入到小康。那怎么办?还是办学,所以中国有很多「希望小学」,我们也办了不少,也有办了几十所希望小学。唯有求学,提高他的知识,提高他的能力,他才能改善他的物质生活,这些很多人都在做。可是佛法里头有个很妙的方法,世间人不知道,学佛的同学虽然听得多,读得也多,怎么样?对它有疑问,不敢依教奉行,所以佛的教诲没有收到实质上的效果。
但是话也不尽然,为什么?也有少数人肯接受,能依教奉行,凡是能依教奉行的,他的果报就像经中所说的。佛给我们讲财富的真因是布施,现在在世间拥有大财富的,拥有高地位的,都是前生修的!前生喜欢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喜欢用财布施,这一生得大财富;喜欢为别人服务,排解纠纷,帮助人解决困难,这一生得大贵,富贵的因是这么回事情。欢喜教别人,这叫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爱护一切众生,不伤害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属於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间人普遍希求的,你说哪个人不求这个?求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佛知道真因!这个真因就是世俗里头讲你命里头有,命里头有财,命里头有智慧、有功名,前世修的,前世没有修我们就会缺乏。因为一个人这三种因都修,不多,真的是不多,都有所偏,於是果报不相同。
我过去的老师方东美先生,真的是绝顶聪明智慧,可是一生清寒。我们学佛之后知道,方老师过去一定是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所以一生教书,都在学校工作,当了一辈子教授,每个月拿学校这些待遇,钟点费,买一套《大藏经》都买不起。我初学佛的时候,真的是缘很殊胜,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一看就欢喜。我记得好像是在一、两个月当中,我看了三十遍,深深受到这部书的启发。我学了凡先生,正好在那时候章嘉大师把佛陀这个教诲告诉我,他老人家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施财得财,施法得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我就真干。
我起步也算是很快,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不到半年,我就落实他老人家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怎么个做法?吃长素,选择素食,素食是无畏施,不吃众生肉,不跟众生结恶缘。积极的呢?积极参加放生,放生没有钱,不要紧,我们做义工。我们帮助一些慈善团体、寺庙团体,他们放生我们去做义工,生欢喜心,这就参与了。到以后我出家,出家前十年没有人供养,很辛苦,生活非常艰苦,但是有点小的供养,不多,能够维持生活,还有多余的就放生、布施医药,钱虽然不多,我们的心是圆满的。
布施医药跟放生、素食都是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我从二十六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我就很认真的干,确实我的定业全转过来。我自己的定业不如了凡先生,比他差远了,可是我们今天所得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求不是在佛菩萨面前、佛像面前烧香磕头去祷告,那个没有用处,那个怎么求也求不到,那是迷信。要怎么求?你要懂得佛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要真正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落实在生活里头,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你真学,那就真的得到了。
学财布施,有钱就要帮助别人,不管多少,我这个月能赚五十块钱,除了自己生活必需之外,剩下来的都要帮助别人,还有比我更苦的人,你得要学。结果怎么样?愈舍愈多,收入慢慢愈来愈多,愈多愈施,不要去留,不要去想明天,看到有需要的赶紧布施。法布施,我知道一点东西,好的,赶紧要告诉别人,不相信的,那就算了,那就不说;相信的、喜欢听的,要认真给人家讲解,要欢喜为别人讲解。
你真正去做,果报自然现前,果报不要求,求就不好。求,你的心就不是真心;一无所求,真心,可是果报自然现前。果报现前之后,有没有欢喜心?没有,很平常,平常心是道。多,多做好事;少,少做一点好事;没有,就可以不必做。但是事实决定是愈施愈多,财、法、无畏都是愈施愈多。这是讲世出世间圣贤都劝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假,对我们后学来讲决定有大利益。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都是讲实学,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都是讲自利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决定分不开的,自利而后能利他,利他之后决定自己得大利益。
自己得大利你就要大施舍,要把我们利益众生的范围扩大。像如来利益众生那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们今天帮助人,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如佛菩萨,由此可知,我们三种布施做得跟诸佛如来相比,我们差太远了。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做到对全世界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那就算不错了。能够做到世界,这是事,你的心可以观想到虚空法界,有没有效果?有!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要观想到虚空法界,跟诸佛如来的本愿相应!这样的修行,妙!妙在哪里?我执不断而没有了,法执不断也没有了,为什么?随著心量扩大,起心动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
所以大乘修学,妙!称为妙法;小乘是在事上去断,非常困难。你看佛在经上举的比喻,破我执犹如破四十里的瀑布,那是讲瀑布的宽度。四十里这么大的大瀑布,你能一下截断叫它不流,今天科学都没有办法,都做不到,佛用这个比喻就说明破我执是多么艰难的一桩事情。小乘破我执,这诸位都知道,小乘经上说,证得须陀洹之后,证得初果之后,初果是破见惑,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还有八十一品思惑,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断掉。人间寿命不长,可是天上寿命就长了,你想想这桩事情是多么艰难。但是大乘里面的方法太巧妙,不要这么麻烦,不要刻意去断,把心量拓开,把爱心拓开,这些障碍自然就没有了。所以恶要从心地里面拔除,善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修成菩萨,修成佛果,没有一个不是随顺性德。
中国古圣先贤说,「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可以说是中国教学的三大纲领,而明德就是《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要肯定的。人性本善,我自己的性也是本善,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我们的惭愧心就生起来了。我本来跟圣贤没有两样,我本来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沦落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本善。什么是本善我们也不知道,用佛法来讲就很清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到不贪、不瞋、不痴,佛讲得这么清楚,又这么简单,容易记。儒家讲的也不麻烦,儒家讲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亲跟义就是德。
中国人讲的「道德」,道是自然的法则,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道;随顺道就叫德,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随顺,随顺就是德。父子的亲是随顺,君臣的义是随顺,再说得详细、明白一点,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这就是德。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每一条都是把道德落实,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的工作,统统都说到了。所说的原理原则讲得很详细,你要能融会贯通,你自自然然智慧就开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从你自己生活点点滴滴到待人接物,你都会做得圆满,都会做到所谓是尽善尽美。
千经万论,哪一句不落实在「十善业」里头?哪一句不落实在「弟子规」里面?所以《十善业道》跟《弟子规》是根本的教育,根本是决定不会动摇的,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本就是它的主干。千经万论是什么?是它的枝叶花果,枝叶花果长到再高的地方都没有离开根,从根生本,从本生干,从干生枝,从枝生条,从条生叶。所以,枝叶花果再繁茂,不离根本,根本是彻始彻终,这个道理要懂,那就是说《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彻始彻终。
此地大师给我们讲「合云业者」,合云就是我们现在讲总而言之,说到业就是善恶业,善、恶、无记。讲到性,「性者,通性及相」,所以性有性之性,有性之相,相有相之性,有相之相,此地所讲性,里头的意思有性也有相。「谓此业体」,这是业之体,「以无性之法而为其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清凉大师在《钞》里头有解释,「合云业者下」,这是第三段「出业体」,造作就是造业,业之体是什么?「等取无记」,业之体就是善、恶、无记。「及等不动,各成三类,言不失业果者,上是理性,此即事性,如火热性等」,如火热性是比喻,火的性是热,这是讲比喻。
所以讲性,有理性、有事性,事性,所以他讲通性及相,相是讲事性,这些我们都要明了。理是无性之法而为其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科学的名词来讲,理性我们今天讲能量。能量确实有,能量不是物质,它能变现成物质,变现成物质就是事,那就是事之体,我们用科学的术语就很容易理解。质跟能,现在科学家也知道是一不是二,能可以变成质,质也可以变成能,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转变的方法现在还不能够圆满,不能够随心所欲。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来学习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这一段,就是「或云业者」这一段。
讲到一体,有理性、有事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这是事性。事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科学里面跟我们讲能量与物质,就是质跟能。「能」是不是性体?可以说是,也不能完全说是,为什么?心性不能讲它是能量,也不能讲它不是能量,能量还是从它变现的,它是能变、能现的。
我们细细去思惟、观察心性,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当中就现出三细相。这个三细相,第一个无明业相,第二个转相,第三个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质。今天科学里面讲质跟能可以互相转变的,能量我们可以说是三细相里面的转相,转相也叫做见分,色相是相分,这个上面还有无明业相。无明业相是什么?是不是自证分?可以说。自证分是不是真性?还不是。真性也在自证分里面,离无明它就是圆满的自性,有无明在里面,它才现见相两分,所以唯识说得比科学家讲的详细。因此,能有物的能量,有精神的能量,我们讲心,心的能,有质的能。科学今天讲的是物质这方面,精神这方面没讲到,佛法就说得很透彻。
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就晓得能量不灭,特别是善行的能量,善行的能量真的是帮助你节节高升。恶业的能量也不消失,但是它带给你很辛苦,它所现的相是三途恶道,你会感受痛苦;善业的能量,它能够真的帮助你离苦得乐,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我们要很清楚。所以体,有物质的体,有精神的体,佛法讲这都是染污体,还有清净体,清净体是自性,染污的体是阿赖耶。所以《华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他不采取法相宗,他采取法性宗,这个说法有道理。
再看下面的疏文,「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空,故中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亦不失,是名佛所说」。无性,无性之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心,真心能现。《华严》里面所讲的,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能成业果」就是能现,真心能现,妄心能变,而阿赖耶,佛讲得很清楚,是真妄混合体。讲真性是讲阿赖耶的纯净的一分,这是决定没有染污的;讲染污的,那是讲阿赖耶里面含藏著染净,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我们不说染净,说善、恶、无记这些习气种子,这是阿赖耶染的一分。这些种子遇到缘就现十法界,所以它是染净和合体,能成业果。
「由不坏相,方显真空」,我们看《中论》这首偈,《中论》这首偈四句说得很好,「虽空亦不断」,不是断灭空,断灭空是什么?断灭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个空就叫断。它空有!有,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身也接触不到,甚至於念头都缘不到,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六根都接触不到,用一个空字来做代表。它存在,而且它活活泼泼的,它确实存在,所以说它不断,它要一断,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它决定不会断。
「虽有而不常」,有是什么?「有」就是心现识变的,心现识变色、心,色法跟心法,也就是我们讲精神跟物质,哲学里面讲唯心跟唯物,心跟物都不常。这个心是什么?心是精神,心是意念,起心动念,佛家讲的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心,这是阿赖耶。妄想分别执著是阿赖耶,妄想是阿赖耶识,执著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这个不常;就是唯心,心也不常,唯物,物也不常。何况心跟物同源,都是自性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自性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它也不常。这一点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说「有」,有就是物质,有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这个说法说得好,跟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非常接近。他说「无」,我们佛经不用无,用空,空能生有,这个空叫真空,真空不空;色相叫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到最后怎么样?空跟有是一不是二。然后你晓得唯物跟唯心它能统一,它是一不是二,这争执就没有了,就不会对立,不对立这是佛法,所以佛法不是哲学。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讲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欧阳竟无说这句话在汤恩比之前,汤恩比是七十年代,欧阳竟无说这个话是二十年代,民国十二年,一九二0年代初说的这个话,比汤恩比说的先。汤恩比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欧阳竟无在二十世纪之初他就说出,而为今世所必需,今世就是讲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所必需。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为什么?哲学里头有对立,能所对立,佛法里头没有对立,这一点诸位千万要记住,否则的话,你学佛学什么你都不知道。
中国这些祖师大德,我们要讲第一个,不能不推崇六祖惠能大师,他是真正契入大乘,你看《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讲的还是对立的,有心、有物,「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看这首偈,这首偈是有对立,所以他不究竟;这里面色心对立,它有身、有心,染净对立,很明显的看得出来。能大师这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统一了。又何况在问答里面,你看他答印宗法师就说得很好,「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二是什么?对立,佛法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不二就是一。这个一跟二的意思很深,事上是二,理上是一,理上不二;相上是二,性上不二;既然性上不二,相上你也找不到二,这个道理很深。
所以古人讲以金作器,从器上讲那是二,二就代表多,形形色色,森罗万象,各个不同;从性上讲一个,法性,一个法性变现出来。法性在哪里?随拈一物无不是,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是性变的。好像器是金变的,金在哪里?随便拈一个器不都是金吗?我们能以这些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会开悟,心开意解。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逐渐逐渐淡化掉了。所以佛家修行非常重视止观,观就是你观想,你去看;止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止住。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去看,你去听,渐渐你就接近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其实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在哪里?就是他们不用心意识,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跟他不一样的,我们是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是凡夫,离妄想分别执著的是圣人,凡圣就在这一念之差。
有妄想分别执著,不知道森罗万象就是法性,森罗万象在佛法里称为法界。法界从哪里来?法界性就叫法界,性能现能变,法界是所现所变,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虽有而不常」,法界是刹那生灭,这个前面我们说得很多,但是底下这句话非常重要,「业果亦不失」,业果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因果。因果里头,善因得善果,恶因呢?恶因则有恶果,业果不失,业里头讲三种,善、恶、无记;善果跟恶果、无记果不失,它真有。那我们要问,佛菩萨有没有?你说佛菩萨有没有?佛菩萨是人修成的,他在没有成佛之前,有没有造作善恶业?有,肯定是有。成佛之后,妄想分别执著永远断掉了,善恶业还有没有?善恶业没有了,善恶业的习气还有,所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
他为什么有应?没有成佛之前不是发了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佛家没有妄语,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性德,本善!成了佛之后要不要兑现?当然要兑现,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佛来应的时候,无论是应身,无论是化身,他示不示现善恶业?示现,由此可知,业果亦不失!在如来究竟果地,业果亦不失,但是虽然他示现有业果,他怎么样?他不受用。受用就是业果现前你有感受,你感受到有苦乐忧喜舍,有这五种受。诸佛菩萨,说实在话,阿罗汉以上的,叫正受,正受是什么?业果现前,无论是天堂、是地狱,决定没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叫正受;业果亦不失,但是他不受,就是没有这五种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实在讲并不是很深,我们今天境界现前会有感受,为什么?分别执著太重。分别执著淡一点,他感受的就轻,无论是苦是乐,比较淡薄;执著严重的时候,感受就很深了。如果分别执著统统断掉,当然他受是平等的,自己是平等受,看众生在六道里头煎熬,那就不一样,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常讲,业果有转变不空,有相续不空,有循环不空,这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的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是名佛所说」,结归到这首偈,这才是佛所讲的,佛所说的是正说,事实真相。
底下,「不失业果,方显中道」,中道没有对立,对立就不是中道。譬如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六道里面,法身菩萨示现到六道里面来,他有没有?有,虽有他不受。这个境界在他的感受当中是平等的,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各人感受不一样。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古人有个比喻说,譬如中秋月,月光非常好,有人看到生欢喜,有人看到忧愁、感叹。为什么同样这个月光,每个人看到之后、接触到之后,感受不一样?苦乐忧喜舍统统不相同,这就显中道义,显示出法非定法,一切法都不是定法,你的感受完全是你自己的心想变现的。如果一个人,这个人心地纯善,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邪行,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他所享受的都是乐,真的像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要问,极乐世界里头有没有六道?没有。真的没有吗?极乐世界包不包括我们的世界?你说包不包括?你要说不包括,不就对立变成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中峰禅师在系念佛事里头说得很明白,「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你说包不包括?包括!这个道理你要不懂,我们还用电视萤幕来做比喻,这你天天看。这个电视里头有很多频道,你一按钮,它色相就出来,你说现在萤光幕里头包不包括?包括很多很多的频道。是的,宇宙是一,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无量无边的十法界,无量无边的六道三途,没有离开这个萤光幕。从萤光幕上来说是一不是二,从频道里面来讲是二不是一,对不对?所以会看电视的,他开悟了,电视跟大乘经上讲的没有两样,问题就在你会与不会,你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我们这个世间是净土,是极乐世界,阿鼻地狱也是净土,也是极乐世界,诸佛菩萨在那个地方,他享受的是只有乐没有苦;但是造作恶业的众生在那里面,他有苦他没有乐。苦从哪里来?是他妄想分别执著里变现出来的;离妄想分别执著,苦乐都没有,平等了。妄想分别执著各个众生不一样,所以各个众生在一切境界里所受的不一样。你要真正懂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说大乘经要不要学?大乘经教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妙法,这些经论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教科书。这个课程要不要学?这门功课要不要修?我们同学你就明了了,你才会很认真、很努力学这门课程。这个跟世间学校的课程不一样,世间学校课程没有办法帮助你离苦得乐,那是真的。你在世间学校学得再多,你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办法离开恶业,你的乐从哪来?断恶修善才有乐,破迷开悟有大乐,这是不失业果,方显中道。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又如镜现秽像,非直不污镜净,亦乃由此,显镜愈净」,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这一段说得好,我们在没有读这个文字之前,我们也感受到、也体会到大乘教里这种教义很多,可是佛是不断的重复在说,这就是无尽的慈悲。我们凡夫善忘,真的,听一遍马上就忘掉,听十遍还是记不得,听一百遍还是随顺烦恼习气,所以古人给我们定了一个数字,读书要千遍,其义自见。千遍能见其义,什么人?上根人。那中下根怎么办?儒家说得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上根的人他念一遍就会,我们要用一百遍才能够学会,他十遍学会,我们就一千遍学会。这个道理同学们都听过,没做到,所以你不得受用;你如果听了之后依教奉行,你真的就这么去干,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契入境界。遍数不够不行!
学佛的同学你们知道《四分律藏》,那个分量相当大,唐朝道宣律师听二十遍。我们从道宣律师传记里面我们就能够体会到,那时候讲解戒律的法师很多,不像现在社会,讲经的还有,讲戒的没有了。那时候讲解这样的大律,《四分律藏》,还很多,为什么?道宣律师听二十遍,听二十遍绝对不是在一个地方,绝对不是一个人,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讲,哪个地方有讲他就到哪里去听,他成为律宗的祖师。现在人没有耐心,像这样的大经大论,一部他都受不了,时间太长。
从前法师讲经,我相信还是承传了世尊的仪规,每天二时讲经。这个二时是印度的标准,二时就是八小时,每天讲经八小时,一年到头不中断,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诸位想想,清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讲《华严经》讲五十遍,我们现在用了多少时间?讲到这个地方大概《华严经》才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我们讲了好几年。无论在哪一方面,比佛比不上,比祖师大德也比不上。清凉大师讲《华严》讲五十遍,我那个时候细细的想,一年一遍,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讲八小时,一年一部。清凉大师不是像我们这种讲法,我们这种讲法一年决定讲不完,为什么?那时候人的根性比我们现在利,讲经的时候点到为止,你看《疏钞》里头,《疏钞》是他的讲义,点到为止。
听经的人,真正学《华严》,在清凉山住个几年,一年听一遍,住十年就听十遍,住二十年就听二十遍,哪有不开悟的道理!我们现在,现在人的福报是比从前人大,但是业障比从前人重。怎么说福报大?福报大就是有很舒适的道场,有很完备的经典。在从前,一个道场不可能有一套《大藏经》,不可能,现在你看我们这个小小地方,我们这里就有几十套《大藏经》,而且还有十种不同的版本,这个福报多大!从前晚上点一根灯草的油灯,晚上看书的时候点油灯。油灯我也点过,我们在抗战期间,那时候我念初中,晚上上自修都是点一根灯草的油灯,哪有现在电灯这么样的明亮?没有。所以现在在生活方面、受用方面比从前是富裕太多太多了,可是我们人没有古人那种勤奋,没有古人那种勇猛精进,所以他们一生有成就,我们往往一生空过。烦恼习气不断,李老师常说的,该怎么死还是怎么死,没有办法超越轮回。
我们自己再冷静想想,这一生当中的造作,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善言多还是恶言多,善行多还是恶行多,你这么一想,你就晓得来生到哪里去。善恶的标准,你们就用《弟子规》,就用《十善业道经》做标准,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来生到哪里去?自己知道,自己也知道这个芸芸众生,自己实在讲应当提高警觉。如果你是个中年人,你冷静回头想一想,你十岁时候,那时候社会状况怎么样,二十岁的时候又怎样,三十岁的时候又怎样,现在社会又怎样。你如果这样一观察,古人说的一句话你就明白了,「世风日下」。那么我们再想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你就愈想愈可怕,不要想来世,这一世就不得了。你要是读佛经再懂得一点因果的道理,你就会更清楚、更明白,现在世间人造什么样的业,他会感什么样的果报!
过去,我们讲十年十年的比较,这世风日下,因是什么?因就是众生造不善业。我们不说一年一年,说十年十年来比较,你就看得很清楚。造作恶业的,这个十年比上十年要严重,一年不如一年,造善业的人是愈来愈少,造恶的是愈来愈多。早年造恶业还有一点顾忌,现在造恶业是毫无顾忌,你说这怎么得了,杀业之重史无前例。杀害众生不算,单单讲杀人,什么地方杀人?你只看一桩事情,堕胎,这还得了吗?堕胎是杀人,你把这个人杀掉,他将来会报仇,业果亦不失,怨恨不失。你要是行善做好事,对人有恩惠,人家报恩的念头不失,你伤害众生,那个怨恨不失,你怎么办?将来你这些冤亲债主都变成你的亲戚朋友,你没有法子预防,到你家里来,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很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什么原因造成的?不相信圣人教诲,不接受圣人教诲,以为这是迷信,以为古人设教是约束人的,是规范人的,是吓唬人的,不是事实。现在人相信科学,你说人死了之后还有来世,「你拿证明来给我看,没有证明不相信」。其实证明就在眼前,给你讲了你不相信,这就没法子。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后面还有几句还没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