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三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0卷)  2005/2/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360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偈颂第七首,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

  这一首偈在前面我们就三界之内众生在迷的,迷位这个状况之下,善恶因果我们谈了一些。要是就觉悟的人他们来看这个事实真相,那就是偈子里头所说的,三界六道无论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都不是真实,确实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梦中,迷梦当中!可是你的梦没有醒。确实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也有做好梦的时候、美梦的时候。学佛的人梦到佛菩萨,非常殊胜庄严的境界,可是有时候也会梦到地狱、饿鬼、畜生,非常恐怖的境界;梦到跟佛菩萨在一起,法喜充满,梦到三途境界,心里面充满了恐惧不安。在梦中不知道那是梦,所以在危急的时候,遇到生命危急的时候,吓得一身冷汗惊醒,醒来才知道做了一场恶梦。

  我们现在在迷位,就是在恶梦之中。恶梦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这是真的,你心想善,善的境界就现前,所以想佛,佛就现前。佛虽然现前,还是梦中佛事,这要懂,依旧离不开无常、无我、苦、空,总离不开。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我们梦醒,这个重要。梦真正醒过来,醒过来六道轮回没有了。如果有,那就是真的,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时候不但是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就是经上,这是不得已而说的,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说的、对六道说的,相对建立的。如果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哪来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也只是一个名词术语而已,实际上没有。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了一句话,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本来无一物。这些都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方便说,你可不能执著,这要知道。你才真正能懂得真实义,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稍稍有分别执著,你就著了相。

  世法能迷人,佛法一样迷人,你对於佛法生起分别执著,你就被佛法迷了。所以《起信论》里面教我们,教我们学佛要怎么学法,看经、听教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你看《论》里头讲得好,「离名字相,离言说相」,言说要不要听?要听,不要分别,不要执著;文字要不要?文字要,但是你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它是个工具,它能够引导我们契入真实。你对它要起了分别执著,那它的引导功能就失掉,你迷在这个引导方法之中。所以它引导的功能失去了,结果你又迷在这里头。这一迷,迷就叫世间法,觉就叫出世间法。实在世间、出世间也是假名,哪有什么世间、出世间?本来无一物。这个本来无一物实在是了不起!这才真正是实相,真正是契入法性。不是契入法性,这句话说不出来。

  所以前面这两句教给我们,『众报随业生』,六道、十法界没有例外,『如梦不真实』,事有理无,相有性无,一定要懂。当我们还在迷位,还没有觉悟,我们怎样做?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这一桩事情到底是迷还是悟?你不著相就是悟,你著相就是迷。所以世间一切法,只要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觉悟,不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迷。说真的,佛法给我们讲的迷悟二字而已!所以於一切法不要执著,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随缘。什么叫随缘?不执著、不分别叫随缘;你执著分别,那不是随缘,是随你自己的烦恼习气。

  我们细心去想一想,我觉得这个好,我觉得那个不好,标准在哪里?标准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如梦不真实,本来无一物,《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就是众报随业生,那就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执著什么?你还分别什么?你起心动念错了,起心动念就是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随缘。你们行善,我赞叹,欢喜;你们造恶,我劝导你们。我随喜赞叹,没动心。什么叫没动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随缘。我要动了念头,起心动念,那就不是随缘。你们做的不善,我劝导你们、阻止你们,也没有起心动念,这叫随缘。普贤菩萨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随缘、随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差别在这里。他们是圣,什么叫做圣,我们要懂得;我们叫凡,为什么叫凡也要知道清楚,那我们的功夫在哪里做?功夫怎样叫超凡入圣?你要超凡,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超凡。一超凡,自然就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入圣人境界,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谓一鼻孔出气。

  经不能不读,教不能不听。我们今天,你看这些道理(大乘经教里头)我们能理解,我们也讲得很清楚,可是我们的境界为什么转不过来?这是什么原因?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学人都犯了这个毛病,能说不能行。这一桩事情,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去请教过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谈中山先生的学说「知难行易」,可是世间也有一些哲人讲「知易行难」,那我们学佛到底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我就请教章嘉大师。大师告诉我,知难行易是对的。我说明明经上你讲我都懂得,我境界就转不过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法身菩萨,那就是诸佛如来,我懂得,但是我为什么还是起心动念?为什么还是分别执著?我为什么放不下?我非常想放下,为什么放不下?老师讲的话知难行易,放下很容易,你为什么没有放下?你知的不透彻。想想这有道理,你知的不究竟,你是一知半解。这使我们想到古人有一句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要读千遍?你那个知有深度,行就容易了。

  我们年岁大了,毛病习气太深,境界转不过。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我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这个行业,这一条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他老人家指导我的,叫我走弘法利生这一条路子,我非常感谢他!每天没有离开经典,每天跟同学们一起互相研究讨论学习,四十七年!四十七年没有间断,我这个知才有这么一点点深度,在境界里面,才能转到一点,转得不多。如果用百分比来说,我转的只是十分之几的样子。一百分是圆满,我只能够转到十几分,大概不到二十分,可是就很有受用。一般人可以说,也能讲经讲得天花乱坠,他一分都转不掉,还是凡夫境界。妄想习气遇到缘马上就起现行,喜怒哀乐、贪瞋痴慢,境界风一吹马上就动,什么功夫都没有。这想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太深。

  我们今天看出佛门同学的病根,所以不得不提倡从头来起;除这个方法之外,没路可走。所以从头来起,才特别提倡《弟子规》、《十善业道》。佛法,《十善业道》是从头开始;中国几千年传统圣贤的教学,《弟子规》是开头。我们今天开头,从头来起。从头要能收到效果,需要用什么功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不能放松。读书千遍,我现在不要求千遍,我要求三百遍。

  蔡礼旭居士讲的《弟子规》,在香港讲的两次,一次是八个小时,一次是四十个小时。四十个小时,你至少要听三十遍,从头到尾听,一天听八个小时,五天听一遍,五十天听十遍,一百五十天听三十遍,算是半年。半年的时间,你把这部四十个小时的听满三十遍,你有底子了;然后再听简单的,听他那个八个小时的,听满三百遍,我相信你人变了,你从凡夫要变成圣人了。你不用这么深的功夫不行,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所以你自己好好想想,我这个话是真的是假的你就晓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后悔,也不需要忆念,过去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坚定信心,转凡为圣,那你就对了。这从不真实你就走向真实,转不真实为真实。

  后面两句『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清凉注解里头,注的虽然不多,但注得很好,「由前面如梦不实故,念念无常」。我们要想真的把境界转过来,随顺无常去转,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试验试验。这个试验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二年到三年足够了,这时间足够了。这叫要真下功夫,功夫要绵绵密密不能够间断。真的,因为你这样做法,这个做法就是佛家讲的戒律、规矩,你守这个规矩。这是一个轨道,你不能够脱轨,守这个规矩,用二、三年的时间不间断,心定了,你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现在心浮气躁,妄想分别执著一分一秒都没间断过,这是我们学习困难,功夫不得力的所在。譬如一个人生病,我们一定要把病源、病因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你不知道病根,不知道病源,你没有办法对治。今天我们开了这个处方,诸位可以先试试,从《弟子规》下手,三百遍的学习圆满之后,你再接著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也能够学三百遍,你的根基就稳固,然后无论修什么法门,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我相信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为什么?基础太好。我们今天学佛搞了几十年,悠悠泛泛,这念佛我们老老实实问一句,你往生有没有把握?说真实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都是我们的根基不够。如果真的根基扎得好,哪有没有把握的道理!

  我再重复一遍,《弟子规》三百遍,《十善业道经》三百遍。不是叫你把这个经念三百遍,念三百遍时间不多;我现在劝导大家的是听,你听这个讲演听三百遍。专心去听,一心一意去听,戒定慧三学具足。听的时候,记住《起信论》里面的教诲,不要分别执著言说,不要分别执著名相,听的时候不要去研究,不打妄想。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离心缘相,只听不去研究,这是什么?这是修定,这是修止、修观!止观就是禅定,我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在佛法里头,诸位都知道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修的什么?都是修的戒定慧。换句话说,修戒定慧的方法太多。我们今天用这个方法来修戒定慧,这方法方便。

  蔡居士在香港讲的四十个小时,我在山上休养这段时间,我听了十遍,我很有感触。我们听就是遵循《起信论》的教诲,不分别、不执著言说名字,只是一味的听,决定不去探讨,不去研究,不去讨论,一直听就对了。听多了怎么样?耳熟,不必要去记忆,境界现前,自然它就起现行,熟了它才能够起作用。这是我们读这首偈要知道在现前我们应该怎么样学习。为什么一味去听,不要去起心动念,不要去分别执著,为什么?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你分别它干什么?你分别错了,你执著错了,你只有听,字字句句都跟自己的性德相应。《起信论》这个教诲妙绝了,我们要会用。再看下面第八首偈: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是这个偈颂里头第四段,这一偈就是第八首。「依解令入唯识量观,境即心变,故心为主。然此唯识略有二分,一相,二见。今随其见分之解,取其相分之相,心外取故,为颠倒也」。这讲世间人,佛法里面常讲「迷惑颠倒」,这是一切经论里面我们看得太多了,所以这句话我们不需要记自然就很熟悉,迷惑颠倒。世间人也常常用这句话,这句话是出自於佛经,迷惑颠倒这个术语出自於佛经。什么叫迷惑?起心动念就迷。什么叫颠倒?这四句偈就把颠倒说出来。我们先把这个偈子就文字表面,我们来读读。

  『世间所见法』,这就是讲我们,我们所见,见就包括闻,见是眼见,六根举一个就统统代表。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这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叫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这个心是什么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也称为心,妄心。这个地方清凉说得好,「依解令入唯识量观」,没见性,虽不是第一义,确实是第二义,跟第一义很接近。这一种宇宙人生观,那比我们凡夫高明太多,六道凡夫没有这种见解。这个见解,四圣法界。

  「但以心为主」,这个心是识心,唯识。识心,佛讲八个,我们常讲八心王。为什么说它是王?王可以做主,好像这个国家国王,他发号司令,他做主,一切人民都要听他的。「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心是能现能变,这一切法是所现所变。现在我们暂时不讲能现能变,我们只讲所现所变,也就是佛在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也是讲的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他这个注解这里说得很好,「境即心变」,所有一切的境界,就是「境」这个字、就是世间所见法,包括虚空,我们今天讲的空间、时间。《百法明门论》里头叫有为法。实在讲,心法,心哪来的八个?哪有这么多心?心所法五十一类,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是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里头生出来的。

  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识心、是识,所以唯识学家他不承认有物质。你说有一切万事万物,他不承认,他只承认有识,所以叫唯识。宇宙所有的现象是什么?唯独一个识它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变的。这个意思我们还很不好懂。我们有一个同修,我跟他过去在美国认识的,以后他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他做假的首饰销全世界,那个利润也很大。这假首饰是什么?不是纯金的是镀金的,所以你看到跟真的金没有差别。我看了之后,比真金还要漂亮,价钱很便宜,丢了不心痛。他带我去参观他工厂里面的展览室,他的成品(就是样品),一个一个的样品大概有二万多个,真叫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古人有个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把识,就是把此地讲的心变,心比作黄金,比喻作金;几万种不同的样品,那是法,那是物,那此地讲那是境,那是境界,那是物,那是你所见的法。要懂得的人说,他看到这么多种,你问他,你看到什么?我只看到一样,哪一样?黄金。这他没有错,几万种样品全是黄金做的。你认识这个全是黄金,就是唯识。我们把这个识比喻作黄金,把它这个成品比喻作万物,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

  所以唯识学家,你要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他只承认是识变的。能变的是识,这个心就是识心,八心王。十法界依正庄严,所变,这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清凉注解第一句话就是依解令入唯识量观,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识变的。故心为主,这个心就是八识,八识里头特别是阿赖耶。阿赖耶此地讲了两分,相分、见分。见分就是分别,相分就是物质。这个见就是心想,相就是一切法。「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相从见生。相、见都是识。唯识里面给我们讲八识,每一个识都有四分,这个地方只讲两分。四分在《疏》里面说得很好,都说明清楚。安惠菩萨只立一分「自证分」。自证分是体,我们今天讲本体。难陀他讲两分,有见分、有相分。陈那菩萨讲三分,所以加自证分。到护法菩萨他讲四分,还有个证自证分,唯识到这个地方才讲到圆满,都有四分。

  八个识,从前五识讲,眼识有四分,耳识也有四分,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每一个识都有四分。从里面,里面有第六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三个识我们通常都叫心,也各个皆有四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我们今天眼见色,眼睛张开看到外面的色相,是不是真的看见?这个眼睛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它看到外面的色相,眼识相分,眼识自己的相分就把外面的相分,就像照相那个摄相一样摄进去了,跟外面的境界相一模一样。它只是照相,它不会分别,因为前面五根它的作用是了别,它没有分别,只是把这个相造成自己的相分。

  什么人分别?第六意识分别,第六意识是怎么个分别法?第六意识没有跟外头接触,眼识的相分立刻就传到第六识,第六识接到眼识的相分,在自己相分里头现相,第六识现这个相分。它分别是分别自己那个相分里面的相,不是分别眼识的相,更不是分别外面的相。第七识的执著,那又是从第六识的相分传到第七识,第七识用它的相分,它执著它的相分。这就是像现在讲心理学一样,比现在学校里头心理学讲得高明太多了。到最后这个印象储存在什么地方?储存在阿赖耶的相分里头。佛法真的讲得很微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偈颂第八首: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前面两句给诸位略略的说过,在《华严经》里面,这一桩事情我记得前面曾经跟诸位也说过。佛讲经慈悲到极处,处处都是为听众著想,所以他不怕重复。当然我们也能够想像得到,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不是像现在的学校,学生报名参加,年龄都不相上下,程度很整齐,这好教。佛当年讲经教学是一种社会教育,来听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各行各业都有,程度很不整齐。确实有很多专家学者,有很多真有修行的大德,还有确实是凡夫,甚至於很愚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陀是只要你肯来学,他都愿意教你,他不舍弃一个人,再笨的人他也不会把你开除掉,他有方法慢慢让你进步,这很难得!

  因此常常一桩事情,佛会反覆说很多遍,这就是这个讲座时间长,有先来后到的,很重要的问题,前面虽然讲过了,后面新来的人没有听到;前面甚至於有听到的,还有大部分的人(我们相信是大部分),虽然听了,没有觉悟。这种事情我们能想像得到,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听老师讲经,听一遍、二遍好像是懂了,其实没懂。听了十遍、八遍,豁然开悟了、明白了。所以世尊教学重复很多。《华严经》里面,任何一个理论、一个道理都重复很多次。所以我们只要好好去学,前面听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研究,因为什么?研究也不懂。《起信论》告诉我们「离心缘相」,你心里头念念著、想著这个经文,想著这个句子里头到底什么意思,愈想愈讹,到什么时候不想了,豁然就觉悟了。

  所以这门学问是想不得的,为什么想不得?如梦不真实,你怎么可以想。你这个想,就是底下这一句,『随解取众相』,这个解是你自己的理解,你来取这些相。像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都是随解,发现一个定律,依这个定律来解释宇宙现象。过了若干年又有一个人又发现一个定律,把前面定律推翻。现在科学家知道这个定律靠不住,真理不是一定的,再来的科学家,若干年之后又把前面这个推翻。在这几百年当中,发生过很多次。所以现在没有人敢说,哪一个定律是真理,永恒不变,永远不会推翻。真的是有,佛经,这大乘经是真的,真的是你永远不能推翻,「如梦不真实」,这是真理,就是说明一切万法是心现识变。

  清凉大师在此地讲的「境即心变,故心为主」。如果你这样的见解,那这样的见解正确,这就不是颠倒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见解,『颠倒不如实』。譬如现在有许多科学家研究观察宇宙从哪里来的,从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观察了若干年发现什么?发现宇宙在膨胀,星星往外面移动,而且移动的速度还非常快,是距离我们太远,我们肉眼看不出来。天文学家天天在观察、天天在记录,发现这个现象。所以现在这个现象是许多科学家都能够同意,宇宙是在膨胀。宇宙膨胀不是一天!可能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於是就从膨胀去思惟,膨胀一定有一个点,最初是个什么东西、什么形状,是从它怎么个膨胀法的?这所谓数学是科学之母,从数学里去推算,推算发现宇宙是有原点,那一点就称之为原点。那是在多少亿年之前这个原点爆炸,爆炸之后就变成宇宙,爆炸,现在一直还是在膨胀。这就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去年钟茂森博士在我们这里给我们谈这个问题,他的资料是美国太空总署网路上发表的,说明宇宙原点膨胀的现象。推算这个原点有多大?原点现在这是推算,我们没有办法看见,为什么?它太小了,它有一个计算的方法,我们在过去也跟诸位报告过,他的资料我们这里网路上都有,诸位可以收看,随时都可以看。我只记得好像它的原点用比喻来说,我们的头发,这一根头发把它切断,切断头发有个平面;好像这是一个头发,这里切断,切断这有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上可以排宇宙的原点,可以排多少?就是直径,不是完全排,就是这个原点的直径,一根头发原点的直径,这数字是一百万后面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那是宇宙的原点。

  《华严经》上说宇宙没有大小,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说「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我们知道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一样,须弥山很大,芥菜子可以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这我们很难懂,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科学家的发现,宇宙的原点,原点就是浓缩,整个宇宙浓缩就成那么一小点,我们肉眼没有法子看见,大概一般高倍显微镜都看不见。你看看一根头发切断的平面,直径上排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那么小。这样小的东西里面藏的是什么?藏的是整个大宇宙,这是《华严》里面讲的大小不二。现在科学家发现一些东西,讲法逐渐跟大乘佛法来得很接近。

  《华严》讲没有大小,没有内外,这我们在经上念过的。佛讲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就是原点,原点里头有世界,那个微尘里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一样大。谁能够入微尘里面的世界?普贤菩萨。那个微尘世界里面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面还有世界,重重无尽,叫华藏世界。这些经文科学家还没有说到,科学家只说到现在这个宇宙是个原点。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还有世界,重重无尽,《华严经》上讲的没有大小,没有内外,为什么?这法性,但以心为主!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讲宇宙、讲世界,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心现的。

  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这前面讲二分,二分,相分是物质,见分是精神(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相分是物质。精神跟物质是一不是二,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那用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宇宙的本体。物质跟精神都不是本体,是本体变现出来的现象,它有个本体,这个本体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佛法里称为心,能现。自证分能现,见分是能变,相分是所现所变。你能够这样的认知,那就不是颠倒,那你是如实知。所以说如实知是什么?这是老师教的,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不是自己亲证的。

  佛法里面最可贵的、最讲究的是要你自己亲证。佛在经上给你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事实,你要亲证,亲证才是你自己的境界。你证得这个境界,这叫法身菩萨,这叫成佛。如果没有亲证,你能够证到第二层,就是证到见、相两分,就是此地讲的你能入唯识观,这是相似位。这个位子在哪里?在四圣法界。十法界里头的四圣法界,不在六道,你脱离六道了。所以法相唯识宗的修行要修唯识观,转八识成四智。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中国人很自然的就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所讲的八识。是智通禅师参访六祖,他是学唯识的,我们一般讲学教的,向六祖请教三身四智这个境界。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教下讲得很复杂,讲得很多,我们一般人听到未必能懂,六祖讲的我们容易懂。真的是开悟的人,应机说法,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用什么方法来对我们讲,我们会懂。这就好像大夫给人治病一样,高明的大夫应病与药,你们两个人都生病,病的状况是一样,好像是一样,但是那个病的因不一样,所以这处方不相同。处方虽然不同,各人吃了他的药,病都好了,这高明。那个病发作是果,为什么发作?是因。果好像是一样,因不一样。真正契入境界,那就非常高明,他有真实智慧,他真的看到真相。

  所以《坛经》虽然是禅宗的东西,教下的学者几乎没有不读《坛经》的。我学佛,真的第一本经书是看《坛经》,那时还没有遇到老师,我还是在工作的时候。工作,有一年度假,我们服务有多少年之上,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这一个月假期,你可以分为二次、三次度假也行,一次也行。所以我度假是到台中去,那个时候跟李老师不认识。台中有个朋友是我父亲的同事,这在抗战期间,我们在台湾遇到,所以非常欢喜,他邀我到他家里去住几天,我好像在他家里住了两个星期。他家里头书很多,我随便看了一看,有一本《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的,还是木刻版线装书,偶尔翻翻看看,愈看愈有味道。好像在那里住了十来天,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第一次见到的。那时我也不是佛教徒,也没有信佛,就是头一次看,有缘看到这本书,看了很欢喜,愈看愈欢喜,因为它有注解。所以以后《坛经》我也讲了二、三次,二、三遍我都依丁福保这个注子。有一次讲得很详细,好像那个时候我们还有录音,有录音没有录相,好像是这样。

  六祖给我们讲的三身,他说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切众生都有。这个性是什么?性是真心,心现,能现的是清净法身,是真心。这个说法,好像杨仁山居士的《佛教三字经》里头一开端,他也是这个说法。《佛教三字经》是明朝时候也是一个出家老和尚编的,以后也有人修改,杨仁山居士也是把它修订了一下。他把它流通,而且换了一个题目,叫《佛教初学课本》,是模仿《三字经》编的。它里面有两句讲的「真如性,即法身」。所以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相,就好像我们前面讲的比喻「以金为器」,我们这个身的本体是什么?本体是金,现在是相,器不离金,金不离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那你要问真如本性在哪里?所以宗门大彻大悟之后,有人问他,他随拈一物比一比,这问的人点点头;随拈一物,没有一物不是,你不再分别、不再执著了。没有悟的时候,古人参学,所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想明心见性,想找本性在哪里;明白之后,「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你六根接触的境界,哪一样不是!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清净法身;圆满报身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报身是智身;千百亿化身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念念不住,千百亿化身是唯识所变,这个讲法很容易懂。

  但是我们今天只有这个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我们不能跟佛比,因为佛的应化身自在,我们不自在,这是什么?我们迷失了法身。虽然迷失,那法身在不在?在,法身有没有染污?没有,法身依然清净。我们圆满报身在不在?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相一丝毫都没有亏损。正是《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没有一个没有。这个一切众生,众生是广义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现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一切动物是众生,一切植物也是众生,一切矿物也是众生,山河大地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虚空法界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众生的范围太大太大了,包括整个宇宙。「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我们的毛病,世尊一语道破,我们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如如佛,你本来就是佛,你就觉悟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千经万论讲什么?无非是把这些迷悟的现象跟我们讲清楚,目的劝我们放下。为什么放不下?这些事实真相你没搞清楚,你迷在里头。真搞清楚、搞明白,不叫你放下,你自然放下。所以我们常常讲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你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分别,你就证菩萨果位,你就在四圣法界,比阿罗汉还高。四圣法界里面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缘觉、声闻是只放下执著,对一切人事物真的没有执著的念头。如果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那他就升级,他升到菩萨,升到佛;这个佛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地位并不高。他为什么称之为佛?因为他修六度万行,所以是相似佛位。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没断,起心动念是妄想,他还会起心动念。

  如果把起心动念伏住,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人是佛;宗门里面,禅宗里面讲,这个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他契入法性,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十法界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现的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两个同在一起,同坐在一张椅子上,我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住六道;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住一真法界。他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的境界是六道,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觉悟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境随心转。他的心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真心离念,就是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他的眼前境界是一真;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境界是凡夫,秽土。你看同样一个境界,受用不相同!他的受用是乐,我们的受用是苦;换句话说,他住的是极乐世界,我们住的是娑婆极苦世界。乐也好,苦也好,都是如梦不真实。所以他知道,他明了,他始终在大定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定。

  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我们世间,为我们这些大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佛说得好,《般若经》上讲,佛天天跟大家讲经,天天没说,所以《金刚经》上讲,谁要是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叫谤佛。佛天天讲,怎么没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是什么?感应,你们问,我都给你讲,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里来的分别执著!这个事情很怪,我们没法子理解。没有法子理解,是,你看看江本胜博士水试验,应该有启示。我们对这杯水起的这个念头,水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起心?有没有动念?没有。但是我们起个善念,它就现一个很美的图案,那个结晶就很美;我们一个不善的念头,它现的相就很难看,那是什么?感应。

  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是感,这性德是自自然然的应,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叫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水是法身。所以我常常说,我们整个宇宙是有机体,现在叫有机,有机就是有生命的,活的不是死的。动物是活的,大家知道,植物是活的,我们现在称作生物;矿物也是活的,水是矿物。怎么是活的?你看现在实验证明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是什么道理?你通达大乘你就明了。佛说,你看此地这个经上讲「境即心变」,境是环境,物质,物质环境是心现的、是心变的。那个心就是法性,法性它有本能,它这个能力不管变什么,它都不会丧失,本能它不会丧失。本能是什么?见闻觉知。真心本能有见闻觉知,所以变成水,水还是有见闻觉知;变成石头,石头有见闻觉知;变成泥沙,泥沙有见闻觉知,真有。所以你不要认为它是死的,它没有知觉,那颠倒不如实。你知道它是活的,它有见闻觉知。

  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在平常生活当中,我们跟小动物要沟通,常常一群蚂蚁在我们房子周边,我们走路很不方便,总不忍心把它踏死。我早晚总是围著房子散散步,走几圈,大概总得散步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至少是半个小时。我在散步之前,我一定合掌跟蚂蚁沟通:蚂蚁菩萨,我现在要在这边散步,请你们离开这散步的步道半个小时,给我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以后你们再来。真听话,它真走了。大概三、四分钟之后,我散步道路上,蚂蚁就没有,很灵光!我们以善意,绝不伤害它。花草树木你也常常可以跟它沟通,你以善心、爱心对待它,它开得很茂盛,颜色非常鲜艳,很香,它的回报自自然然。所以天地万物,我们一般不懂,迷信是有神,实际上是自性的本能。

  一定要晓得,法性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法性,就好像我们讲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我们看到唯识,唯心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唯识观。很难得,算是没有看错,但是它是第二义,你不能见性。那要怎么样见性?能现所现都不可得,这才见性。为什么道理?自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唯识里头还有起心动念,虽然是放下了,搞清楚、搞明白了,分别执著放下了,他还有起心动念,所以只能入唯识观的境界,不能见性,道理在此地。见性,你一定要记住六祖大师讲的话「本来无一物」;《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才能见性,你真正在境界上如如不动了。如如不动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境界层次很清楚。

  我们的修学头一个去执著,於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你看有很多人好面子,好面子是执著,哪来的面子?我们这个经文上讲的「如梦不真实」,哪来的面子?你还要碍於面子,还要执著这个,错了,这是什么?这是搞轮回生死业,六道轮回业。觉悟的人呢?觉悟的人没有执著,一切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这里面真正用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历事炼心,不是躲避,到深山找个山洞去住,不是这个意思。就在红尘当中,什么人都接触,什么事都接触,在这炼什么?炼不分别,炼不执著。我们初步的功夫还有分别,先炼不执著,不执著就不执著我自己的意思,我没有意思,才能随顺众生。

  随顺众生里面,你有智慧,随顺里头有善、有不善;善与性德相应,不善与性德相违背。善的我们随顺,不善的,我们不随顺,这就对了。所以你只要心定下来之后,顺逆境界你自然会处得很好。善人跟你处得很好,恶人跟你处得也很好,你都能够随顺。善人,我成就他;恶人,我回避他,感化他,希望他能觉悟。我们自己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形象,自度就是度他!

  所以这三身,能大师讲得好,简单明了,统统在我们自己身上,四智也不例外。这个注解的本子,《疏》讲得简单,《钞》里头讲得详细,就是四分,一定要记住四分。相宗的修学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古人有问,几个识单独转成一种智?几个识共同转成一种智?这问得也很好。这经里面告诉我们,阿赖耶单独转成一种智,叫大圆镜智;末那识也是单独转成一种智,叫平等性智;第六意识也是单独转成一种智,叫妙观察智;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共同转成一种智,叫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这是相宗修学最高的纲领。

  六祖在《坛经》里面的开示讲得很好,真的是简单明了。他说,「大圆镜智性清净」,性是真如本性,自性清净心,那就是大圆镜智。在这个注解里头有讲。唐朝慧海禅师,他说「湛然空寂,圆明不动,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就是没有一样不明了,像什么?像大圆镜。这个大圆镜把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大圆镜是比喻,这就是你自性清净心,是你的真心,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通常在宗教里头赞叹神,赞叹上帝,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他现的,境界是他现的,但是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那是识变的,那个识就是第六意识、第七识;第七识执著,第六意识分别。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是讲十法界,十法界是从心想生。十法界就是第六意识、第七识变的。第八识是现,能现,所以第八识叫真妄和合,第八识是性自性,自性清净心,所以它本来就是大圆镜。这个意思没有讲透,明天我们接著讲,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