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一卷) 2004/11/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341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念: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
这个四句偈内容深广无际,没有边际,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的缘起,它从哪里来的?前面跟诸位说过三细、六粗,宇宙的缘起是三细相,这个地方讲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意识跟末那识,末那识叫意根,前面都曾经介绍过了。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迷了自性,自性是怎么迷的?为什么会迷?这个问题在佛门里叫做根本大问。我们现在有这个疑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些菩萨、罗汉也有这个疑问。我们在《楞严经》里面读到,富楼那尊者就有这个疑问,提出来请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怎么答覆他的?在《楞严经》第四卷,无明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这才叫真正根本。而世尊的答覆非常简单,我们听了怎么样?不懂!有没有听懂的?有,听懂的人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楞严经》上世尊答覆这个问题,只八个字,「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你要问无明为什么起来?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几时起来的?这八个字你要懂了,这问题都解决了。麻烦就是在「立」,立就迷了。知见不迷,知见真的叫佛知佛见,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你要立一个知,这就坏了,问题就在此地。无明几时产生的?就在当下,当下一念迷,你就是凡夫,一念觉,你就成佛;迷悟在一念之间,凡圣在一念之间。什么叫立知?知见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本有的,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这是知见。这里面并没有分别,并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是知见。立知是什么?起心动念,你在见色闻声之中起心动念,这一起心动念就把六根的根性变成六识,这麻烦就大了,这就是无明本。
我依照《楞严经》佛陀的教诲,我自己觉得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知道许许多多人听不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听不懂?你还是用头脑在想,想就错了;头脑一想怎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你怎么会懂?你有没有想到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才能恢复。这三句话就是说,见闻觉知里面,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不可以起心动念,很快就恢复了。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导我们「舍识用根」,确确实实世尊在楞严会上是这样教大众的。舍识用根,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识。阿赖耶、末那、意识,都可以称之为「心」,都可以称之为「意」,也都可以称之为识,它都有相同的功能。那为什么单单阿赖耶称为心?阿赖耶集起这个功能特别殊胜,第六意识、第七识比不上它,所以单单称它为心。恒审思量是末那的「意」,阿赖耶跟第六意识都很薄弱,有,没它那么强大,力量没那么强。了别,八个识都有,第六识了别功能特别强,这样分的。
叫你舍识,舍第六意识,就是不分别;舍第七识,就是不执著;舍第八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舍识。只要舍识,你所用的是根中之性。譬如我眼,眼见色我不分别,舍第六识;不执著,舍第七识;不起心、不动念,舍阿赖耶识,这是舍识。舍识还见不见?见,那是什么见?见性见。见性见是诸佛如来,是法身大士,十法界里面都做不到。所以,你要会用见性见,你就入了一真法界。这个事情我们知道,我们学《楞严经》的时候,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么一桩事情,可是在日用平常当中还是做不到。见色闻声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著,这叫立知;这一立知,马上就堕到十法界,堕到六道三途,就堕落了。你看看,佛把这桩事情讲得多清楚!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是当下,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无始什么意思?没有开始。没有开始这个意思就是说,那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可是你在妄里头,你迷在虚妄里面,回不了头来。这一回头,就是佛知佛见,那就是舍识用根。我见,不用眼识见。六道、十法界都是用眼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还加上个意,六识,以六识来接触外面境界。果然能舍识,你眼接触外面境界是见性见,耳接触音声是闻性闻,鼻闻香,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觉性起用,这叫舍识用根。
问题在学了之后,於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那你就是真的在学佛,常常练习。妄想分别执著舍不掉,希望怎么样?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今年我妄想分别执著跟去年比一比,有进步了,淡薄些了,这是好境界。如果分别执著还跟去年一样,毫无进步,在这种状况之下,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是决定没有指望,你没办法向上提升。可是怎么?还有一条路能出得了三界,那就是念佛带业往生。带的什么业?带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诸位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只有念佛法门带业,其他的法门都没有带业的,这就难了。
所以,为什么人说念佛法门叫易行道?它不要断烦恼,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可以不断,虽不断,你要晓得,要能伏住。妄想分别执著有没有?有,你这一句阿弥陀佛管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妄想分别执著不起来,不起作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念。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头才起,「阿弥陀佛」,转换成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的分别执著打掉。起心动念太难,那是没有办法,说实实在在话,六道凡夫做不到。只要把分别执著,这是粗的,起心动念微细,只要把粗的烦恼伏住,就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伏得住!
执著,是最严重的烦恼,六道轮回的根本,我常常讲,在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听懂。为什么听不懂?法师不是为我讲的!他不听,他不接受,所以他即使在旁边坐著,他也不得利益。为什么?这是法师给别人讲的,不是为我讲的。他什么都学不到,跟到我十几年二十几年,什么都没学到。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展开来,《弥陀经》是对舍利弗讲的,不是对我讲的;《无量寿经》展开来,对阿难讲的,也不是对我讲的;我们现在读的这一品经,文殊菩萨跟觉首菩萨讲的,不是对我讲的,什么都学不到!怎样学才能学会?孔老夫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诸大菩萨所以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就是他的老师太多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个人是表法的,这五十三个人代表什么?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所接触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些大众那就是五十三参。他把社会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分成五十三类,各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各个人都是我的善知识。他所做的善行,我向他学习;他所做的不善,我看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善人是我的好老师,恶人也是我的好老师,没有一个不是老师,所以他进步快,成就快。你怎么样?你自己傲慢、独大,谁也没看在眼里,所以你白白的活了一辈子,什么都学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孔老夫子「学无常师」,跟善财是一样的态度,三个人,一个人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这叫三人。夫子讲得更简单,世尊讲五十三个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分为五十三类;夫子只分成两类,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是我的老师,我向他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我用他做一面借镜,自己来反省。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看别人过失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马上要懂得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没有?这就得利益,得大利益。我也有,发现我也有,要改过;我没有,没有,不错!不要犯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天天有进步,年年有进步,你走的是圣贤道路,是成佛之道。所以,你要是会学,古今修学环境没有差别;不会学,差别就大了。会学的,说实在话,在现前这种社会进步快速,比从前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是修学的好处所。现在这个环境对於一个真正学人的考验,叫大起大落,你要会学,大起,不会学,大落,真的会堕到地狱。
修学佛法,首先要把诸法实相搞清楚。文殊菩萨在此地提出问题,十首菩萨来解答,这一问一答,都是帮助我们,是教我们明了诸法实相。明了之后,你才真正能放下,放下执著。怎样放下执著?这是头一个大病。我常常教人,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不能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属於执著;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占有是严重执著。只要你有控制人事物的念头、占有人事物的念头,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头一关。我们修行进步有没有功夫,从哪里看?这个念头一年比一年淡薄。世间人患得患失的,不外乎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不外乎这个东西;你对於名利,对於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有进步。如果这些东西还是那么样的浓厚,念佛都不能往生,障碍!你贪恋!这个事情不容易,要放,放下!
所以,念佛人往生,往往你看贫苦的人、没有念过书的人,乡下人看到好像土头土脑,他容易成就。为什么?他容易放下,他什么都没有。愈是有福报的人愈贪,贪心愈重,多了还想多,贪而无厌,这种人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我跟他老人家十年,时时刻刻提醒我,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很少,他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一、两个,他讲的话是真话。当年我在台中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五十多万人,往生的只有一、两个,也不过就是五十到一百个,五十万人只有这么一个比例,那就相当可观了。九千九百九十几个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放不下,不是别的因素,放不下,贪而无厌。
所以真正做功夫,说实在话,我在台中求学,功夫比一般同学得力一点,那是先头在章嘉大师那里学的。我没有亲近李老师之前,是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他教我这个方法。所以我在台中修学十年,用上了。要放得干干净净,所谓是一丝不挂,丝毫不染,你往生就没有障碍,你才真正能走得了。人生在世,这是两个老师都教我,决定不能跟人结冤仇,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不能跟人结怨。应当学普贤菩萨的教诲,跟一切人往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懂这个道理。
普贤菩萨教人,第一个就是尊敬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要学著懂得尊敬别人,懂得称赞别人,别人有过失都不能毁谤。《六祖坛经》里面,能大师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这是什么道理?你见到别人过失,你想想你是不是又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不见世间过,你没有落在意识里头。这就是什么?舍识用根,这是真修行人。一落在分别执著,你就完了,你是凡夫,你不是修行人,这个道理很深很深。所以别人的过失,我们看了像一面镜子一样,马上回来照自己,不是照他。他这面镜子是要照我,照我什么?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这得大受用。
你把他的过失放在心上,你的心里头就有过失;你把他的过失放在口里,你就造业,你这个大错了!你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把他的过失变成自己的过失,甚至於自己还变本加厉,还要造更重的罪业,这个人糊涂到所以然处。他还自以为聪明,还自以为是,这就是佛经里头常常讲「可怜悯者」,李老师常说「糊涂到所以然」。别人是不是这样的,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自己是不是这种糊涂人,是不是天天干这种糊涂事?你看我在讲席里头讲多少遍,我们自己修什么?修清净心,清净心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我们要是把一切众生纯净纯善装在我心里头,我的心就变成纯净纯善。要是把别人的垃圾装在我这里,我的心就变成一切恶人的垃圾桶。你说你是聪明,你还是愚痴?哪个聪明人肯把别人的垃圾放在自己清净心里头?
世间一切法,你看我们这个经,前面觉首菩萨五首偈我们念过了,念六首了,这是第七首,说得多清楚。总的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清凉大师说得好,「并皆速灭」,跟佛在《般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些森罗万象的现象是什么?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也重复多次。为什么要这么不厌其烦的重复?重复一万次都不多。为什么?没听懂!我不得受用。所以佛法的教学,方式妙绝了,就是重复,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薰修就是不断重复。中国古人也说得非常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不断重复,不断薰修,一遍、两遍,你不懂;十遍、八遍,你不懂;一百遍、两百遍,你不懂;一千遍、一万遍,懂了,懂了才真得受用,所以遍数不够不行。
这些教诲,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可以给大家做证明。我今天能沾到一点边,能得到一点佛法的受用,法喜充满,五十三年的薰习,天天没有中断,不断的在学,不断的在讲。讲,我自己到现在,快八十岁了,我不敢自称为法师,我没有这个资格。我在讲台上讲经,多少年前我就说过,现在还是一样,我是做学生,把我所学习的向诸位老师、监学来做报告,我是这个心态。讲台上是学生,坐在下面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善知识,我能学一点东西是这么个心态,这是我初学佛没有多久的时候,我就写出来了。
前面跟诸位提起过,我在左营兴隆寺,那时候天乙法师问的,我答覆她的。我写了大概六、七百个字的样子,不长,「内典研学要领」。我这里头四段,第一段就是学习的态度,永远做个好学生。上台讲经是练习,请老师,请我的监学、善友指正,天天上台报告自己学习的心得,干了五十三年,成就都是从真诚、谦虚、恭敬里面得来的。古圣先贤说得多,人不能有丝毫傲慢,一有傲慢他就自满,什么都学不到,都自以为是。凡是修学失败,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你有没有这个毛病?只要有丝毫自以为是,不肯虚心,不要说道业他不能成就,世间学业他也不能成就。
第二句里面,后面三个字『诸情根』,诸情根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通於八种」,诸情根,八种就是八识,「类非一故」。清凉大师在《疏钞》里头注得很详细,我们没有照《疏钞》来讲,为什么?耽误时间太长了,我们只抓到重点几句话在一起来学习,已经很够我们受用。诸情根,八识都有根的意思,所以它不能说一种。前五识都有根,眼识依眼根,离了眼根,眼识就不能生起,它一定要依这个根,它才会起作用;耳识一定要依耳根,所以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就是依这个五根。下面「心意」,我们先讲「意」,意是第六识,第六识依第七识为根,所以第七识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识,所以第六有根。第七识呢?第七识缘依第八识为根;第八识呢?第八识又依第七识为根,所以七、八识是互相依的,互依的,这叫诸情根。
这个情字,我们想一想《楞严经》里面所讲的「知见立知」,情就是立知;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情,这个东西也有根,没有这个根,妄想分别执著起不来。前面跟诸位讲过三细六粗,你看六粗相里头,智就是分别,相续,分别不间断,不间断就起执著,执著下面就有名字,名字就起业,业就有果报,连著就来了,这就是简简单单把轮回的原理给我们说出来。为什么我们在六道里头轮回,永远出不去?你了解这个道理,你就明白了。
真难超越,真不是个简单事情,尤其在末法时期,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外面诱惑的力量太大了。内里面烦恼非常重,外又有这么大的诱惑,没有法子抗拒,哪有不造业的道理?哪有不堕落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常教我们,这个话讲得都非常非常有道理,「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这个话道理太深太深了。为什么?做好事,对社会不错,有些利益,怕的是做好事会堕落在这个里面,在这个地方起贪瞋痴慢。你不做的时候,贪瞋痴慢起不来,做的时候容易起贪瞋痴慢,一落到贪瞋痴慢,你马上堕落,所以古大德这两句话,是让我们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中国谚语有一句话也说得很深刻,讲一般做慈善的,做慈善什么?到处去募捐,捐钱做慈善事业,所谓慈善家,慈善起家。他本来自己并不是很有富有,生活也很普通平常的。到处化缘,募捐做慈善,以后他发了大财,这是慈善家,慈善起家。这个话说得很刻薄,也是事实。
自以为是大善人,他钱从哪里来?是十方来的,不是自己的。如果再拿到这个钱自己享受,那个罪就重了,你没有完全用在慈善事业上帮助苦难众生。得来的财富太多了,拿一半去救济灾难,一半就是自己机构里头开销,自己就享受了,这个因果帐怎么算法?我们不会算这个帐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难做。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的话就有道理,「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有这个缘做这个事业,就要战战兢兢认真去做,积功累德。如果在这个里头堕落在名闻利养里面,那你就有罪;事是个好事,你做了,做了这里头有罪业。罪福、智愚,你总要有能力辨别清楚,这是有点小智慧了;如果罪福智愚搞不清楚,你是个糊涂人。
好事,果报有的时候不好。我初学佛的时候,听到这些话不懂,最明显的就是我读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我看到最后这一段,念佛人第一个果报,他是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个果报是堕阿鼻地狱,最后的一个果报是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那当然没有问题。为什么念佛会堕阿鼻地狱?我就不懂,我把这一段东西拿到李老师那里向他请教,李老师看到说:这是大问题,我不跟你讲,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讲。我们才明了。
我们这个道场有念佛堂,接受十方供养。如果这个念佛堂接受十方供养,过著超越一般人的福报,而念佛是个幌子,不是认真念佛,欺骗众生,果报就堕地狱,罪福果报在起心动念。所以说,沾到丝毫名利,沾到丝毫贪瞋,样子、形相是好的,后果还是没有办法,你累积的罪业你还是逃不了恶报。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七首偈,清凉大师的《疏钞》。「又第七识为染污根,第八又为诸根通依,云诸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识为能所熏,展转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三句的意思,『以此常流转』。这个染污就是执著,人要是执著淡薄,他的心地就比较清净。我常常用控制、占有,用这个名词来说明,因为这个大家好懂。你有控制的念头,你有占有的念头,这是严重染污。我们对於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念头?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这都是真的,产生这个错觉。不但外面境界是幻有,我们身体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就正确了,你才看出事实真相。
一切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我们在相宗《百法明门论》里面读过,天亲菩萨将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六百六十法,那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归纳为六百六十大类,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学入门还是不容易,所以把它再归纳,归纳为一百法,百法。所以百法展开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展开就是宇宙之间的一切法。百法分为五大类,前面四类叫做有为法,最后那一类叫无为法。有为法里面分四类,第一个是心法,八识,有为法;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为法;十一个色法,色法我们现在讲物质,有为法;二十四个不相应,不相应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抽象的概念,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抽象的概念。譬如我们讲时间、讲空间,这都属於抽象概念,都列在有为法里头。
有为法是什么?像梦幻泡影一样,不是真的!包括我们的肉体、精神,包括整个宇宙,你怎么能把它当真?你因为把它当真,你才起贪瞋痴慢,我们说得很具体、很容易了解,你才会生起控制它的念头,生起占有它的念头。从控制、占有马上就会连带生起损人利己,这就是违背了良心道德,就造严重恶业了。我们自己迷,别人也迷,这个事情很麻烦。迷人跟迷人在一块,生生世世酬偿报应,我们中国人常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你要是真正把佛经念透了,念懂了,你再回头看看这个六道,六道是什么?六道原来是冤冤相报。
你占有别人的财,你要还钱,要还债;你害了别人的命,你要还命。佛门里面常讲,吃它半斤要还它八两,这是讲我们吃众生肉,好吃的,将来自己要变畜生,要还它;它将来从畜生得到人身,我们沦落到畜生身,还债。六道没有别的,就是这么回事情,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真正是惨不忍睹。可是我们现在继续不断在造业,这就是常流转。轮回就是起惑、造业、受报,受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又造业,又受报,就是惑、业、苦这样子在循环不断。怎么迷的?在境界里面迷,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事情麻烦,一堕落到轮回里面去之后,真的叫没完没了。人在里面,不知不觉,真正像醉生梦死。
所以佛法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这是大幸运,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我们遇到了。遇到了怎么样?你不觉悟,没有好好的学习,等於没有遇到,这叫真可惜!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之后是空手而归。遇不到那没有话说,遇到空过,你说多可惜。这个遇到,就是你遇到超越六道轮回的机会,你遇到了,在佛法讲是得度机缘。
为什么遇到之后还轻易放掉?你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教导你,所以虽然遇到,不知道珍惜,不知道这是宝!依旧贪恋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恋这些东西。而不知道名利跟五欲六尘是害死你的东西,你就是因为贪恋这些,所以生生世世堕落在轮回,永远出不去。这个毛病还不改,怎么得了!几时你能觉悟?几时你能回头?我在这个地方天天在讲,你听懂了没有?如果你说「法师是对别人讲的,不是对我讲的」,你这一生肯定空过了,你什么都没有听到,什么都没有学到,依旧是起惑、造业、受报,跟一切众生恩恩怨怨没完没了。
佛法教我们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把宇宙这些真相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讲清楚、讲明白还不算数,佛要我们亲自去证得,证明佛讲的没错。怎样才能证得?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证得。佛说六道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本来没有,这是虚妄分别,妄想分别执著合起来,虚妄分别,因虚妄分别现这个假相。你要是能把执著断掉,六道就没有了,但是你出不了十法界。六道脱离掉,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为什么脱离不掉?因为你有分别。分别也断掉了,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那恭喜你,你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入佛的境界。佛境界叫一真法界,在《华严经》上说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属於华藏世界,分别执著都断了。分别执著不断,念佛往生,那是你念佛的功夫把分别执著控制住,这叫伏断,我们净宗法门叫功夫成片。烦恼伏住了,烦恼就是分别执著,行,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执著断了,还有分别,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分别也断了,你生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是这么回事情。
我们明白了,真搞清楚了,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断烦恼,学!从粗的先断起,粗的是什么?就是控制、占有,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切随缘就好了,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控制、不占有,没有这个念头。诸位要晓得,控制是迷惑,占有是造业,控制这个业比较轻,占有造的业就极重。为什么叫你不要控制,不要占有?因为是假的,不是真的,确确实实你得不到,你要占有干什么?得不到!所以控制、占有是假相,不是真的,不是事实。为什么?所有一切法,不是说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里头你以为是真的,一觉醒来之后,你晓得全是假的。我们现实的环境,跟梦中境界没有两样,没有一样是真的。
前面我们详细说过,现在这些现象是什么现象?《楞严经》上佛说得很好,所有一切现象,「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跟清凉大师在《疏》里头给我们讲,他讲的是能现是心,能变是识,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森罗万象是所现、所变,并皆速灭!能现的、能变的,所现的、所变的,很快就没有了,速度太快。我们常常引用《仁王经》上佛所说的,《仁王经》里面讲生灭的速度,佛说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弹指,用力很快的弹,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两个十万八千就是二十一万六千。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了。所以我举出电影,电影这个常识现在大家都知道。电影放映机把幻灯片放在银幕上,快速的移动,一秒钟才二十四张,我们已经觉得银幕里头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现在我们现前的现象,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并皆速灭,能现所现,能变所变。一切众生误以为真实,在这个里面起了妄想,占有是妄想,控制是妄想,患得患失,没有一个不是妄想。
所以佛在这个经出现品里头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诸佛如来出现世间,诸大菩萨出现世间,为什么?无非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芸芸众生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省悟过来,省悟过来就回头了,回头是岸。这个回头在禅宗里面叫「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把这个找到。那是什么?真我,那不是假我,这个身是假我,有生有灭,是生灭法,不是真的;真我呢?真我不生不灭,梵语称为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种净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今天迷了,迷并没有失去,讲失是什么?迷失,只要你一觉悟,你就恢复,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所以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佛对众生尊敬,佛对众生无条件的协助,帮助你明心见性,恢复性德,众生还不接受,所以《地藏经》上讲「刚强难化」,这是真的。迷惑颠倒的众生,你对他怎么好,他还怀疑: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不但不接受,而且还要毁谤,还要破坏,这就叫刚强难化。佛菩萨在不在意?不在意,如果佛菩萨要是在意,他就变成凡夫,他也迷了。佛菩萨清楚、明了,慢慢来,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来生不能成就,后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这叫长时薰修,这个长时是多生多劫,多生多劫薰修,你才会回头。那我们看到这一生当中得度的人,念佛往生的人,我们心里就明白,他的善根是久远劫薰习到今天成熟,它才起作用。
因果是真的,世间事没有一桩事情是突然的,是一下成就的,没有。你看到是突然的,好像他很快就成就了,多生多劫薰习。好像我们读书,参加毕业典礼,看人家拿博士学位,好像很容易就拿到了。你不晓得他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他念了十多年才拿到,你是刚刚看到他拿到,你不晓得之前他有十几年的辛苦;学佛成就,亦复如是。看到这个念佛的人往生,瑞相很自在,过去生中累劫修行,哪有这么简单!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总要搞清楚、搞明白,自己认真努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一生肯定成就。只要你能够深信不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证明你过去生中修积的功德成熟了,你才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也是瑞相。
常流转容易懂,后头一句说,『而无能转者』,这什么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这个道理深,理事、性相都不可得。谁是能转?谁是所转?都没有。这句话意思深。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注解,「二明由不相知,方成种种」。这首偈前面两句「出种种」,『以此常流转』,这第三句,前面讲彼此不相知。「举体性空,方成流转,即此八识,各无体性,故无实我法而为其主,向若有性,不可熏变,安得流转」。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流转的道理,流转就是轮回,为什么有种种?前面讲得很多很多,五首偈讲这个种种,这个地方做总结,由於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成种种。为什么不相知?它没有自性,就是说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它一定具备许许多多条件,不是个单纯的;具足许多条件、因素,形成这个色相,因此它没有自体,所以各各不相知。无性,就是无自性,是举体性空,它没有自体,所以它能够随缘,这就有流转之相,所以它合在这个法里头说,即此八识,各无体性。
八识无体性,八识所变现的六根、六尘,《楞严经》上还讲七大,都没有体性,无体性就是我们常讲,相有,性没有,无自性;事有,理没有,所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般若经》世尊给我们做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你看最后一句话,「无智亦无得」,说尽了!用我们现在科学家的术语来讲,智是精神,不是物质,得里面就有物质,精神跟物质都是幻有,不是真的。在这个地方讲得更清楚,精神是什么?八识是精神,心法。六根、六尘里面,除了意所缘的法尘,总共是十一法,叫十一个色法,十一个色法是六根、五尘;十一个色法,物质,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物质跟精神都没有自体,都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各无体性,这里头「无实我法而为其主」。
佛法里面讲的常乐我净,在八识里头,在六根里头,在六尘里头,统统找不到,所以它是假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梦幻泡影,我们讲过,最重要的是梦,幻、泡、影都是辅助的,比喻里头主要的比喻是梦,其他这三个是陪衬的,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如果能把我们现实境界,你要是能看成梦境,你想想看,你在这里面还会起心动念吗?还会想控制、想占有吗?念头没有了。起心动念,控制、占有是造罪业。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真有,你起心动念占有还情有可原,还能讲得过去;空的,什么都得不到。
我这么多年来讲经常常教人,人到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都带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你知道吗?你每天晚上死一次,你睡著了,不跟死了一样吗?睡得很沈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要觉悟!每天晚上睡著的时候,等於死了,这世间所有一切,哪一样是你的,包括身体都不是你的,实话,常作如是观,人容易觉悟。觉悟什么?容易放下,於一切事物,你就不会那么样的执著,自自然然这个念头就轻了,分别的念头轻了,执著的念头轻了。这叫烦恼,烦恼轻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这里头就有法喜,所以法喜充满。逐渐逐渐怎么样?摆脱六道轮回的生活,契入佛的境界,慢慢你就接近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生活清净,清净自在,安乐!
凡人的生活可不得了,妄想分别执著,起惑、造业、受报,受报不要说是将来,现在就受报。现在受什么报?身心不安,劳累痛苦,这就是现前的果报。我们现在人常讲,压力很重,那压力就是果报,那不是好的果报。生活的压力,身体的压力,精神的压力,还不觉悟吗?你要再仔细去观照,压力从哪里来的?无有来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加给你的。要是别人给我的,哪有这种道理?那讲不通。别人给你,你接受,还是你自己压自己;别人给你,不接受,没事!别人要无缘无故把你臭骂一顿,你在那里生气生了三天,三天日子不好过,是你自己愿意接受,不能怪人,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罪过,你要真正细心观察,把事相看清楚、看明白,你就恍然大悟,真是如经上所说的,各各不相知。
末后这一句,如果八识、六根、六尘要是真的有自性的话,它就不会受薰,也不会变化,那流转的相就没有了。说明流转是因为心心所没有自性,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有流转的现象。这一段清凉大师引《中观论》上这首偈,也讲得很清楚,《中观论》上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即不成」,无性就是空义的意思。
下面一段「遣疑」,文殊菩萨问的时候有疑惑,「以虚妄中,有二义故」。一个是什么?「虚转」,第二个是「无转」。在经文里面,「以此常流转」,是虚转;「而无能转者」,是无转,这个疑惑里头的这两句经文就两个意思。所以那个现象「常种种,常一性也」,这个常是前面讲相续的意思,这个常是一种错觉。后面这一句,「常一性」,这是真常。清凉答前面的问,前面的问题问的是「为是一性,为是种种」,宇宙之间万有,万事万物,到底是一性,还是有种种?这个地方答覆,常种种,常一性,常一、常多。虚转,因为种种法都没有自性;无转,因为无性故空,所以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因为虚转,所以一切法不断,幻相不断;因为无转,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空性是一,常一性。
这个说法还是不好懂,我们还用电影来做比喻,把电影的银幕比喻是真性,它不转,银幕不转,银幕常一;银幕上现的画面,常转,不断的在转动。因为画面没有自性,所以不碍它的转动;因为它没有自性,当体皆空,所以它对於银幕没有丝毫染著。银幕天天在放电影给大家观看,银幕丝毫没有染著,银幕常一,画面常种种。常种种这是幻有,不碍一性,一性不碍幻有,不但不碍,还相辅相成。没有一性,没有银幕,这个幻灯片没有地方放,你也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银幕衬托,画面才现前。画面,因为有画面,你才真正体会到银幕确实没有染著,常一。
末后一句说得很好,「次答难者,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这是答覆前面问难,「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这是文殊菩萨问的。现在这里答覆得很好,我们还用电影银幕跟画面,大家更容易懂。俗谛是什么?俗谛就是画面,画面是多变,一秒钟二十四个幻灯片,不断在变动。真的是什么?真的是银幕,银幕常一,一丝毫也没有染著,没有受影响,它不变,银幕不变,银幕现的画面是刹那刹那在变。我们从这里想,这个问题就解答了。
如果是真的,俗谛要是真的,就是种种要是真的,真的像什么?像我们在画画,画在银幕上,文殊菩萨问的问题就出来了。那是什么?那变成有自性。现在银幕现的相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以它不碍真,俗不碍真;俗谛不妨碍真谛,真谛也不碍俗谛。为什么?无自性!如果真谛要有自性,它就不能接受这个幻相,就不能接受。那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一个大幅的壁画,壁画它画的什么,它已经画了很多东西,电影幻灯片打上去之后,就看不清楚了。为什么?它有自性。所以真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一片空白,那幻灯片打上去清清楚楚,它两个相辅相成,互不相碍,因为没有自性。我们从这些比喻,比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讲的比喻还容易懂。好,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念: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
这个四句偈内容深广无际,没有边际,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的缘起,它从哪里来的?前面跟诸位说过三细、六粗,宇宙的缘起是三细相,这个地方讲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意识跟末那识,末那识叫意根,前面都曾经介绍过了。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迷了自性,自性是怎么迷的?为什么会迷?这个问题在佛门里叫做根本大问。我们现在有这个疑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些菩萨、罗汉也有这个疑问。我们在《楞严经》里面读到,富楼那尊者就有这个疑问,提出来请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怎么答覆他的?在《楞严经》第四卷,无明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这才叫真正根本。而世尊的答覆非常简单,我们听了怎么样?不懂!有没有听懂的?有,听懂的人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楞严经》上世尊答覆这个问题,只八个字,「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你要问无明为什么起来?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几时起来的?这八个字你要懂了,这问题都解决了。麻烦就是在「立」,立就迷了。知见不迷,知见真的叫佛知佛见,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你要立一个知,这就坏了,问题就在此地。无明几时产生的?就在当下,当下一念迷,你就是凡夫,一念觉,你就成佛;迷悟在一念之间,凡圣在一念之间。什么叫立知?知见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本有的,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这是知见。这里面并没有分别,并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是知见。立知是什么?起心动念,你在见色闻声之中起心动念,这一起心动念就把六根的根性变成六识,这麻烦就大了,这就是无明本。
我依照《楞严经》佛陀的教诲,我自己觉得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知道许许多多人听不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听不懂?你还是用头脑在想,想就错了;头脑一想怎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你怎么会懂?你有没有想到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才能恢复。这三句话就是说,见闻觉知里面,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不可以起心动念,很快就恢复了。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导我们「舍识用根」,确确实实世尊在楞严会上是这样教大众的。舍识用根,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识。阿赖耶、末那、意识,都可以称之为「心」,都可以称之为「意」,也都可以称之为识,它都有相同的功能。那为什么单单阿赖耶称为心?阿赖耶集起这个功能特别殊胜,第六意识、第七识比不上它,所以单单称它为心。恒审思量是末那的「意」,阿赖耶跟第六意识都很薄弱,有,没它那么强大,力量没那么强。了别,八个识都有,第六识了别功能特别强,这样分的。
叫你舍识,舍第六意识,就是不分别;舍第七识,就是不执著;舍第八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舍识。只要舍识,你所用的是根中之性。譬如我眼,眼见色我不分别,舍第六识;不执著,舍第七识;不起心、不动念,舍阿赖耶识,这是舍识。舍识还见不见?见,那是什么见?见性见。见性见是诸佛如来,是法身大士,十法界里面都做不到。所以,你要会用见性见,你就入了一真法界。这个事情我们知道,我们学《楞严经》的时候,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么一桩事情,可是在日用平常当中还是做不到。见色闻声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著,这叫立知;这一立知,马上就堕到十法界,堕到六道三途,就堕落了。你看看,佛把这桩事情讲得多清楚!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是当下,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无始什么意思?没有开始。没有开始这个意思就是说,那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可是你在妄里头,你迷在虚妄里面,回不了头来。这一回头,就是佛知佛见,那就是舍识用根。我见,不用眼识见。六道、十法界都是用眼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还加上个意,六识,以六识来接触外面境界。果然能舍识,你眼接触外面境界是见性见,耳接触音声是闻性闻,鼻闻香,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觉性起用,这叫舍识用根。
问题在学了之后,於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那你就是真的在学佛,常常练习。妄想分别执著舍不掉,希望怎么样?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今年我妄想分别执著跟去年比一比,有进步了,淡薄些了,这是好境界。如果分别执著还跟去年一样,毫无进步,在这种状况之下,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是决定没有指望,你没办法向上提升。可是怎么?还有一条路能出得了三界,那就是念佛带业往生。带的什么业?带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诸位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只有念佛法门带业,其他的法门都没有带业的,这就难了。
所以,为什么人说念佛法门叫易行道?它不要断烦恼,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可以不断,虽不断,你要晓得,要能伏住。妄想分别执著有没有?有,你这一句阿弥陀佛管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妄想分别执著不起来,不起作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念。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头才起,「阿弥陀佛」,转换成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的分别执著打掉。起心动念太难,那是没有办法,说实实在在话,六道凡夫做不到。只要把分别执著,这是粗的,起心动念微细,只要把粗的烦恼伏住,就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伏得住!
执著,是最严重的烦恼,六道轮回的根本,我常常讲,在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听懂。为什么听不懂?法师不是为我讲的!他不听,他不接受,所以他即使在旁边坐著,他也不得利益。为什么?这是法师给别人讲的,不是为我讲的。他什么都学不到,跟到我十几年二十几年,什么都没学到。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展开来,《弥陀经》是对舍利弗讲的,不是对我讲的;《无量寿经》展开来,对阿难讲的,也不是对我讲的;我们现在读的这一品经,文殊菩萨跟觉首菩萨讲的,不是对我讲的,什么都学不到!怎样学才能学会?孔老夫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诸大菩萨所以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就是他的老师太多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个人是表法的,这五十三个人代表什么?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所接触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些大众那就是五十三参。他把社会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分成五十三类,各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各个人都是我的善知识。他所做的善行,我向他学习;他所做的不善,我看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善人是我的好老师,恶人也是我的好老师,没有一个不是老师,所以他进步快,成就快。你怎么样?你自己傲慢、独大,谁也没看在眼里,所以你白白的活了一辈子,什么都学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孔老夫子「学无常师」,跟善财是一样的态度,三个人,一个人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这叫三人。夫子讲得更简单,世尊讲五十三个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分为五十三类;夫子只分成两类,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是我的老师,我向他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我用他做一面借镜,自己来反省。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看别人过失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马上要懂得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没有?这就得利益,得大利益。我也有,发现我也有,要改过;我没有,没有,不错!不要犯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天天有进步,年年有进步,你走的是圣贤道路,是成佛之道。所以,你要是会学,古今修学环境没有差别;不会学,差别就大了。会学的,说实在话,在现前这种社会进步快速,比从前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是修学的好处所。现在这个环境对於一个真正学人的考验,叫大起大落,你要会学,大起,不会学,大落,真的会堕到地狱。
修学佛法,首先要把诸法实相搞清楚。文殊菩萨在此地提出问题,十首菩萨来解答,这一问一答,都是帮助我们,是教我们明了诸法实相。明了之后,你才真正能放下,放下执著。怎样放下执著?这是头一个大病。我常常教人,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不能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属於执著;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占有是严重执著。只要你有控制人事物的念头、占有人事物的念头,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头一关。我们修行进步有没有功夫,从哪里看?这个念头一年比一年淡薄。世间人患得患失的,不外乎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不外乎这个东西;你对於名利,对於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有进步。如果这些东西还是那么样的浓厚,念佛都不能往生,障碍!你贪恋!这个事情不容易,要放,放下!
所以,念佛人往生,往往你看贫苦的人、没有念过书的人,乡下人看到好像土头土脑,他容易成就。为什么?他容易放下,他什么都没有。愈是有福报的人愈贪,贪心愈重,多了还想多,贪而无厌,这种人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我跟他老人家十年,时时刻刻提醒我,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很少,他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一、两个,他讲的话是真话。当年我在台中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五十多万人,往生的只有一、两个,也不过就是五十到一百个,五十万人只有这么一个比例,那就相当可观了。九千九百九十几个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放不下,不是别的因素,放不下,贪而无厌。
所以真正做功夫,说实在话,我在台中求学,功夫比一般同学得力一点,那是先头在章嘉大师那里学的。我没有亲近李老师之前,是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他教我这个方法。所以我在台中修学十年,用上了。要放得干干净净,所谓是一丝不挂,丝毫不染,你往生就没有障碍,你才真正能走得了。人生在世,这是两个老师都教我,决定不能跟人结冤仇,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不能跟人结怨。应当学普贤菩萨的教诲,跟一切人往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懂这个道理。
普贤菩萨教人,第一个就是尊敬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要学著懂得尊敬别人,懂得称赞别人,别人有过失都不能毁谤。《六祖坛经》里面,能大师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这是什么道理?你见到别人过失,你想想你是不是又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不见世间过,你没有落在意识里头。这就是什么?舍识用根,这是真修行人。一落在分别执著,你就完了,你是凡夫,你不是修行人,这个道理很深很深。所以别人的过失,我们看了像一面镜子一样,马上回来照自己,不是照他。他这面镜子是要照我,照我什么?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这得大受用。
你把他的过失放在心上,你的心里头就有过失;你把他的过失放在口里,你就造业,你这个大错了!你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把他的过失变成自己的过失,甚至於自己还变本加厉,还要造更重的罪业,这个人糊涂到所以然处。他还自以为聪明,还自以为是,这就是佛经里头常常讲「可怜悯者」,李老师常说「糊涂到所以然」。别人是不是这样的,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自己是不是这种糊涂人,是不是天天干这种糊涂事?你看我在讲席里头讲多少遍,我们自己修什么?修清净心,清净心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我们要是把一切众生纯净纯善装在我心里头,我的心就变成纯净纯善。要是把别人的垃圾装在我这里,我的心就变成一切恶人的垃圾桶。你说你是聪明,你还是愚痴?哪个聪明人肯把别人的垃圾放在自己清净心里头?
世间一切法,你看我们这个经,前面觉首菩萨五首偈我们念过了,念六首了,这是第七首,说得多清楚。总的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清凉大师说得好,「并皆速灭」,跟佛在《般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些森罗万象的现象是什么?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也重复多次。为什么要这么不厌其烦的重复?重复一万次都不多。为什么?没听懂!我不得受用。所以佛法的教学,方式妙绝了,就是重复,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薰修就是不断重复。中国古人也说得非常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不断重复,不断薰修,一遍、两遍,你不懂;十遍、八遍,你不懂;一百遍、两百遍,你不懂;一千遍、一万遍,懂了,懂了才真得受用,所以遍数不够不行。
这些教诲,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可以给大家做证明。我今天能沾到一点边,能得到一点佛法的受用,法喜充满,五十三年的薰习,天天没有中断,不断的在学,不断的在讲。讲,我自己到现在,快八十岁了,我不敢自称为法师,我没有这个资格。我在讲台上讲经,多少年前我就说过,现在还是一样,我是做学生,把我所学习的向诸位老师、监学来做报告,我是这个心态。讲台上是学生,坐在下面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善知识,我能学一点东西是这么个心态,这是我初学佛没有多久的时候,我就写出来了。
前面跟诸位提起过,我在左营兴隆寺,那时候天乙法师问的,我答覆她的。我写了大概六、七百个字的样子,不长,「内典研学要领」。我这里头四段,第一段就是学习的态度,永远做个好学生。上台讲经是练习,请老师,请我的监学、善友指正,天天上台报告自己学习的心得,干了五十三年,成就都是从真诚、谦虚、恭敬里面得来的。古圣先贤说得多,人不能有丝毫傲慢,一有傲慢他就自满,什么都学不到,都自以为是。凡是修学失败,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你有没有这个毛病?只要有丝毫自以为是,不肯虚心,不要说道业他不能成就,世间学业他也不能成就。
第二句里面,后面三个字『诸情根』,诸情根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通於八种」,诸情根,八种就是八识,「类非一故」。清凉大师在《疏钞》里头注得很详细,我们没有照《疏钞》来讲,为什么?耽误时间太长了,我们只抓到重点几句话在一起来学习,已经很够我们受用。诸情根,八识都有根的意思,所以它不能说一种。前五识都有根,眼识依眼根,离了眼根,眼识就不能生起,它一定要依这个根,它才会起作用;耳识一定要依耳根,所以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就是依这个五根。下面「心意」,我们先讲「意」,意是第六识,第六识依第七识为根,所以第七识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识,所以第六有根。第七识呢?第七识缘依第八识为根;第八识呢?第八识又依第七识为根,所以七、八识是互相依的,互依的,这叫诸情根。
这个情字,我们想一想《楞严经》里面所讲的「知见立知」,情就是立知;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情,这个东西也有根,没有这个根,妄想分别执著起不来。前面跟诸位讲过三细六粗,你看六粗相里头,智就是分别,相续,分别不间断,不间断就起执著,执著下面就有名字,名字就起业,业就有果报,连著就来了,这就是简简单单把轮回的原理给我们说出来。为什么我们在六道里头轮回,永远出不去?你了解这个道理,你就明白了。
真难超越,真不是个简单事情,尤其在末法时期,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外面诱惑的力量太大了。内里面烦恼非常重,外又有这么大的诱惑,没有法子抗拒,哪有不造业的道理?哪有不堕落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常教我们,这个话讲得都非常非常有道理,「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这个话道理太深太深了。为什么?做好事,对社会不错,有些利益,怕的是做好事会堕落在这个里面,在这个地方起贪瞋痴慢。你不做的时候,贪瞋痴慢起不来,做的时候容易起贪瞋痴慢,一落到贪瞋痴慢,你马上堕落,所以古大德这两句话,是让我们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中国谚语有一句话也说得很深刻,讲一般做慈善的,做慈善什么?到处去募捐,捐钱做慈善事业,所谓慈善家,慈善起家。他本来自己并不是很有富有,生活也很普通平常的。到处化缘,募捐做慈善,以后他发了大财,这是慈善家,慈善起家。这个话说得很刻薄,也是事实。
自以为是大善人,他钱从哪里来?是十方来的,不是自己的。如果再拿到这个钱自己享受,那个罪就重了,你没有完全用在慈善事业上帮助苦难众生。得来的财富太多了,拿一半去救济灾难,一半就是自己机构里头开销,自己就享受了,这个因果帐怎么算法?我们不会算这个帐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难做。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的话就有道理,「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有这个缘做这个事业,就要战战兢兢认真去做,积功累德。如果在这个里头堕落在名闻利养里面,那你就有罪;事是个好事,你做了,做了这里头有罪业。罪福、智愚,你总要有能力辨别清楚,这是有点小智慧了;如果罪福智愚搞不清楚,你是个糊涂人。
好事,果报有的时候不好。我初学佛的时候,听到这些话不懂,最明显的就是我读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我看到最后这一段,念佛人第一个果报,他是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个果报是堕阿鼻地狱,最后的一个果报是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那当然没有问题。为什么念佛会堕阿鼻地狱?我就不懂,我把这一段东西拿到李老师那里向他请教,李老师看到说:这是大问题,我不跟你讲,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讲。我们才明了。
我们这个道场有念佛堂,接受十方供养。如果这个念佛堂接受十方供养,过著超越一般人的福报,而念佛是个幌子,不是认真念佛,欺骗众生,果报就堕地狱,罪福果报在起心动念。所以说,沾到丝毫名利,沾到丝毫贪瞋,样子、形相是好的,后果还是没有办法,你累积的罪业你还是逃不了恶报。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七首偈,清凉大师的《疏钞》。「又第七识为染污根,第八又为诸根通依,云诸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识为能所熏,展转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三句的意思,『以此常流转』。这个染污就是执著,人要是执著淡薄,他的心地就比较清净。我常常用控制、占有,用这个名词来说明,因为这个大家好懂。你有控制的念头,你有占有的念头,这是严重染污。我们对於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念头?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这都是真的,产生这个错觉。不但外面境界是幻有,我们身体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就正确了,你才看出事实真相。
一切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我们在相宗《百法明门论》里面读过,天亲菩萨将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六百六十法,那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归纳为六百六十大类,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学入门还是不容易,所以把它再归纳,归纳为一百法,百法。所以百法展开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展开就是宇宙之间的一切法。百法分为五大类,前面四类叫做有为法,最后那一类叫无为法。有为法里面分四类,第一个是心法,八识,有为法;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为法;十一个色法,色法我们现在讲物质,有为法;二十四个不相应,不相应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抽象的概念,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抽象的概念。譬如我们讲时间、讲空间,这都属於抽象概念,都列在有为法里头。
有为法是什么?像梦幻泡影一样,不是真的!包括我们的肉体、精神,包括整个宇宙,你怎么能把它当真?你因为把它当真,你才起贪瞋痴慢,我们说得很具体、很容易了解,你才会生起控制它的念头,生起占有它的念头。从控制、占有马上就会连带生起损人利己,这就是违背了良心道德,就造严重恶业了。我们自己迷,别人也迷,这个事情很麻烦。迷人跟迷人在一块,生生世世酬偿报应,我们中国人常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你要是真正把佛经念透了,念懂了,你再回头看看这个六道,六道是什么?六道原来是冤冤相报。
你占有别人的财,你要还钱,要还债;你害了别人的命,你要还命。佛门里面常讲,吃它半斤要还它八两,这是讲我们吃众生肉,好吃的,将来自己要变畜生,要还它;它将来从畜生得到人身,我们沦落到畜生身,还债。六道没有别的,就是这么回事情,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真正是惨不忍睹。可是我们现在继续不断在造业,这就是常流转。轮回就是起惑、造业、受报,受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又造业,又受报,就是惑、业、苦这样子在循环不断。怎么迷的?在境界里面迷,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事情麻烦,一堕落到轮回里面去之后,真的叫没完没了。人在里面,不知不觉,真正像醉生梦死。
所以佛法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这是大幸运,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我们遇到了。遇到了怎么样?你不觉悟,没有好好的学习,等於没有遇到,这叫真可惜!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之后是空手而归。遇不到那没有话说,遇到空过,你说多可惜。这个遇到,就是你遇到超越六道轮回的机会,你遇到了,在佛法讲是得度机缘。
为什么遇到之后还轻易放掉?你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教导你,所以虽然遇到,不知道珍惜,不知道这是宝!依旧贪恋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恋这些东西。而不知道名利跟五欲六尘是害死你的东西,你就是因为贪恋这些,所以生生世世堕落在轮回,永远出不去。这个毛病还不改,怎么得了!几时你能觉悟?几时你能回头?我在这个地方天天在讲,你听懂了没有?如果你说「法师是对别人讲的,不是对我讲的」,你这一生肯定空过了,你什么都没有听到,什么都没有学到,依旧是起惑、造业、受报,跟一切众生恩恩怨怨没完没了。
佛法教我们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把宇宙这些真相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讲清楚、讲明白还不算数,佛要我们亲自去证得,证明佛讲的没错。怎样才能证得?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证得。佛说六道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本来没有,这是虚妄分别,妄想分别执著合起来,虚妄分别,因虚妄分别现这个假相。你要是能把执著断掉,六道就没有了,但是你出不了十法界。六道脱离掉,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为什么脱离不掉?因为你有分别。分别也断掉了,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那恭喜你,你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入佛的境界。佛境界叫一真法界,在《华严经》上说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属於华藏世界,分别执著都断了。分别执著不断,念佛往生,那是你念佛的功夫把分别执著控制住,这叫伏断,我们净宗法门叫功夫成片。烦恼伏住了,烦恼就是分别执著,行,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执著断了,还有分别,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分别也断了,你生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是这么回事情。
我们明白了,真搞清楚了,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断烦恼,学!从粗的先断起,粗的是什么?就是控制、占有,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切随缘就好了,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控制、不占有,没有这个念头。诸位要晓得,控制是迷惑,占有是造业,控制这个业比较轻,占有造的业就极重。为什么叫你不要控制,不要占有?因为是假的,不是真的,确确实实你得不到,你要占有干什么?得不到!所以控制、占有是假相,不是真的,不是事实。为什么?所有一切法,不是说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里头你以为是真的,一觉醒来之后,你晓得全是假的。我们现实的环境,跟梦中境界没有两样,没有一样是真的。
前面我们详细说过,现在这些现象是什么现象?《楞严经》上佛说得很好,所有一切现象,「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跟清凉大师在《疏》里头给我们讲,他讲的是能现是心,能变是识,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森罗万象是所现、所变,并皆速灭!能现的、能变的,所现的、所变的,很快就没有了,速度太快。我们常常引用《仁王经》上佛所说的,《仁王经》里面讲生灭的速度,佛说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弹指,用力很快的弹,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两个十万八千就是二十一万六千。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了。所以我举出电影,电影这个常识现在大家都知道。电影放映机把幻灯片放在银幕上,快速的移动,一秒钟才二十四张,我们已经觉得银幕里头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现在我们现前的现象,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并皆速灭,能现所现,能变所变。一切众生误以为真实,在这个里面起了妄想,占有是妄想,控制是妄想,患得患失,没有一个不是妄想。
所以佛在这个经出现品里头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诸佛如来出现世间,诸大菩萨出现世间,为什么?无非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芸芸众生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省悟过来,省悟过来就回头了,回头是岸。这个回头在禅宗里面叫「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把这个找到。那是什么?真我,那不是假我,这个身是假我,有生有灭,是生灭法,不是真的;真我呢?真我不生不灭,梵语称为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种净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今天迷了,迷并没有失去,讲失是什么?迷失,只要你一觉悟,你就恢复,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所以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佛对众生尊敬,佛对众生无条件的协助,帮助你明心见性,恢复性德,众生还不接受,所以《地藏经》上讲「刚强难化」,这是真的。迷惑颠倒的众生,你对他怎么好,他还怀疑: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不但不接受,而且还要毁谤,还要破坏,这就叫刚强难化。佛菩萨在不在意?不在意,如果佛菩萨要是在意,他就变成凡夫,他也迷了。佛菩萨清楚、明了,慢慢来,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来生不能成就,后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这叫长时薰修,这个长时是多生多劫,多生多劫薰修,你才会回头。那我们看到这一生当中得度的人,念佛往生的人,我们心里就明白,他的善根是久远劫薰习到今天成熟,它才起作用。
因果是真的,世间事没有一桩事情是突然的,是一下成就的,没有。你看到是突然的,好像他很快就成就了,多生多劫薰习。好像我们读书,参加毕业典礼,看人家拿博士学位,好像很容易就拿到了。你不晓得他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他念了十多年才拿到,你是刚刚看到他拿到,你不晓得之前他有十几年的辛苦;学佛成就,亦复如是。看到这个念佛的人往生,瑞相很自在,过去生中累劫修行,哪有这么简单!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总要搞清楚、搞明白,自己认真努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一生肯定成就。只要你能够深信不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证明你过去生中修积的功德成熟了,你才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也是瑞相。
常流转容易懂,后头一句说,『而无能转者』,这什么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这个道理深,理事、性相都不可得。谁是能转?谁是所转?都没有。这句话意思深。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注解,「二明由不相知,方成种种」。这首偈前面两句「出种种」,『以此常流转』,这第三句,前面讲彼此不相知。「举体性空,方成流转,即此八识,各无体性,故无实我法而为其主,向若有性,不可熏变,安得流转」。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流转的道理,流转就是轮回,为什么有种种?前面讲得很多很多,五首偈讲这个种种,这个地方做总结,由於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成种种。为什么不相知?它没有自性,就是说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它一定具备许许多多条件,不是个单纯的;具足许多条件、因素,形成这个色相,因此它没有自体,所以各各不相知。无性,就是无自性,是举体性空,它没有自体,所以它能够随缘,这就有流转之相,所以它合在这个法里头说,即此八识,各无体性。
八识无体性,八识所变现的六根、六尘,《楞严经》上还讲七大,都没有体性,无体性就是我们常讲,相有,性没有,无自性;事有,理没有,所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般若经》世尊给我们做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你看最后一句话,「无智亦无得」,说尽了!用我们现在科学家的术语来讲,智是精神,不是物质,得里面就有物质,精神跟物质都是幻有,不是真的。在这个地方讲得更清楚,精神是什么?八识是精神,心法。六根、六尘里面,除了意所缘的法尘,总共是十一法,叫十一个色法,十一个色法是六根、五尘;十一个色法,物质,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物质跟精神都没有自体,都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各无体性,这里头「无实我法而为其主」。
佛法里面讲的常乐我净,在八识里头,在六根里头,在六尘里头,统统找不到,所以它是假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梦幻泡影,我们讲过,最重要的是梦,幻、泡、影都是辅助的,比喻里头主要的比喻是梦,其他这三个是陪衬的,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如果能把我们现实境界,你要是能看成梦境,你想想看,你在这里面还会起心动念吗?还会想控制、想占有吗?念头没有了。起心动念,控制、占有是造罪业。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真有,你起心动念占有还情有可原,还能讲得过去;空的,什么都得不到。
我这么多年来讲经常常教人,人到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都带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你知道吗?你每天晚上死一次,你睡著了,不跟死了一样吗?睡得很沈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要觉悟!每天晚上睡著的时候,等於死了,这世间所有一切,哪一样是你的,包括身体都不是你的,实话,常作如是观,人容易觉悟。觉悟什么?容易放下,於一切事物,你就不会那么样的执著,自自然然这个念头就轻了,分别的念头轻了,执著的念头轻了。这叫烦恼,烦恼轻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这里头就有法喜,所以法喜充满。逐渐逐渐怎么样?摆脱六道轮回的生活,契入佛的境界,慢慢你就接近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生活清净,清净自在,安乐!
凡人的生活可不得了,妄想分别执著,起惑、造业、受报,受报不要说是将来,现在就受报。现在受什么报?身心不安,劳累痛苦,这就是现前的果报。我们现在人常讲,压力很重,那压力就是果报,那不是好的果报。生活的压力,身体的压力,精神的压力,还不觉悟吗?你要再仔细去观照,压力从哪里来的?无有来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加给你的。要是别人给我的,哪有这种道理?那讲不通。别人给你,你接受,还是你自己压自己;别人给你,不接受,没事!别人要无缘无故把你臭骂一顿,你在那里生气生了三天,三天日子不好过,是你自己愿意接受,不能怪人,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罪过,你要真正细心观察,把事相看清楚、看明白,你就恍然大悟,真是如经上所说的,各各不相知。
末后这一句,如果八识、六根、六尘要是真的有自性的话,它就不会受薰,也不会变化,那流转的相就没有了。说明流转是因为心心所没有自性,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有流转的现象。这一段清凉大师引《中观论》上这首偈,也讲得很清楚,《中观论》上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即不成」,无性就是空义的意思。
下面一段「遣疑」,文殊菩萨问的时候有疑惑,「以虚妄中,有二义故」。一个是什么?「虚转」,第二个是「无转」。在经文里面,「以此常流转」,是虚转;「而无能转者」,是无转,这个疑惑里头的这两句经文就两个意思。所以那个现象「常种种,常一性也」,这个常是前面讲相续的意思,这个常是一种错觉。后面这一句,「常一性」,这是真常。清凉答前面的问,前面的问题问的是「为是一性,为是种种」,宇宙之间万有,万事万物,到底是一性,还是有种种?这个地方答覆,常种种,常一性,常一、常多。虚转,因为种种法都没有自性;无转,因为无性故空,所以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因为虚转,所以一切法不断,幻相不断;因为无转,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空性是一,常一性。
这个说法还是不好懂,我们还用电影来做比喻,把电影的银幕比喻是真性,它不转,银幕不转,银幕常一;银幕上现的画面,常转,不断的在转动。因为画面没有自性,所以不碍它的转动;因为它没有自性,当体皆空,所以它对於银幕没有丝毫染著。银幕天天在放电影给大家观看,银幕丝毫没有染著,银幕常一,画面常种种。常种种这是幻有,不碍一性,一性不碍幻有,不但不碍,还相辅相成。没有一性,没有银幕,这个幻灯片没有地方放,你也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银幕衬托,画面才现前。画面,因为有画面,你才真正体会到银幕确实没有染著,常一。
末后一句说得很好,「次答难者,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这是答覆前面问难,「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这是文殊菩萨问的。现在这里答覆得很好,我们还用电影银幕跟画面,大家更容易懂。俗谛是什么?俗谛就是画面,画面是多变,一秒钟二十四个幻灯片,不断在变动。真的是什么?真的是银幕,银幕常一,一丝毫也没有染著,没有受影响,它不变,银幕不变,银幕现的画面是刹那刹那在变。我们从这里想,这个问题就解答了。
如果是真的,俗谛要是真的,就是种种要是真的,真的像什么?像我们在画画,画在银幕上,文殊菩萨问的问题就出来了。那是什么?那变成有自性。现在银幕现的相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以它不碍真,俗不碍真;俗谛不妨碍真谛,真谛也不碍俗谛。为什么?无自性!如果真谛要有自性,它就不能接受这个幻相,就不能接受。那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一个大幅的壁画,壁画它画的什么,它已经画了很多东西,电影幻灯片打上去之后,就看不清楚了。为什么?它有自性。所以真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一片空白,那幻灯片打上去清清楚楚,它两个相辅相成,互不相碍,因为没有自性。我们从这些比喻,比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讲的比喻还容易懂。好,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